CN110007549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07549B
CN110007549B CN201811586785.XA CN201811586785A CN110007549B CN 110007549 B CN110007549 B CN 110007549B CN 201811586785 A CN201811586785 A CN 201811586785A CN 110007549 B CN110007549 B CN 1100075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air
light
cooling
proj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867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07549A (zh
Inventor
杉山伸夫
冈田尚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07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075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075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075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83Means for filling or sealin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15Heat and mass exchangers, e.g. with permeable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2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ooling heat generating elements, e.g.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or electric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 G03B21/006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using LC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3/00Colour photography, other than mere exposure or projection of a colour film
    • G03B33/10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 G03B33/12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using beam-splitting or beam-combining systems, e.g. dichroic mirr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投影仪,具有冷却性能优异、小型且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是具有冷却对象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冷却装置,其通过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制冷剂;以及制冷剂传送部,其朝向冷却对象传送所生成的制冷剂。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作为对投影仪进行冷却的单元,提出有基于使用送风装置的空冷的冷却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基于使用送出制冷剂液的泵和供制冷剂液通过的配管的液冷的冷却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76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4655号公报
近年来,伴随投影仪的高亮度化等,由冷却单元冷却的冷却对象的热量增加,要求提高冷却单元的冷却性能。但是,在上述的空冷和液冷等的冷却单元中提高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存在冷却单元大型化从而投影仪大型化的问题。此外,在空冷的情况下,还存在送风装置的噪声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冷却性能优异、小型且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的投影仪。
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是具有冷却对象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冷却装置,其通过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对所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以及制冷剂传送部,其朝向所述冷却对象传送所生成的所述制冷剂。
根据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冷却装置能够利用制冷剂传送部将由制冷剂生成部生成的制冷剂传送到冷却对象,通过利用作为吸热反应的制冷剂变化成气体,从冷却对象带走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基于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的冷却积极地从冷却对象带走热,因此,与如空冷和液冷那样仅利用向制冷剂的热传递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冷却性能优异。由此,在得到与空冷和液冷相同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与空冷和液冷相比,容易使冷却装置整体小型化。
此外,在基于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的冷却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变化成气体的制冷剂与冷却对象接触的表面积,能够提高冷却性能。因此,即使增大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也能够抑制噪声变大。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能够得到具有冷却性能优异、小型且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的投影仪。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能够在制冷剂生成部中生成制冷剂,因此,无需使用者补充制冷剂,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此外,由于能够利用制冷剂生成部调整需要制冷剂时生成所需的量,因此,无需预先在贮存箱等中积存制冷剂,能够减轻投影仪的重量。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旋转的吸湿放湿部件;第1送风装置,其向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送出空气;热交换部,其与所述制冷剂传送部连接;加热部,其对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与所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以及第2送风装置,其向所述热交换部送出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由所述加热部加热后的部分周围的空气,所述热交换部通过被冷却,从流入到所述热交换部的空气生成所述制冷剂。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吸湿放湿部件吸收从第1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能够将由吸湿放湿部件吸收的水分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由第2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内。而且,能够利用热交换部使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空气中的水分冷凝而生成制冷剂。由此,能够从投影仪内的氛围气生成制冷剂。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热交换部被从所述第1送风装置放出并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后的空气冷却。
根据该结构,无需另外设置对热交换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能够抑制投影仪的部件个数增加。此外,与另外设置送风装置作为对热交换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投影仪产生的噪声变大。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1送风装置向所述冷却对象送出空气。
根据该结构,容易利用空气使传送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变化成气体,能够对冷却对象进一步进行冷却。此外,由于无需另外设置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送风装置,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的部件个数增加,能够抑制噪声变大。
此外,例如,在利用向投影仪内部取入外部空气的进气风扇作为第1送风装置的情况下,即使降低作为进气风扇的第1送风装置的输出,也能够得到与未设置有冷却装置时同等的冷却性能。因此,能够降低作为进气风扇的第1送风装置的输出而减少从第1送风装置产生的噪声,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的静音性。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供从所述第2送风装置放出的空气循环的循环路径,所述循环路径穿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和所述热交换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大致密闭循环路径,能够抑制投影仪外部的空气进入循环路径内,容易使送出到热交换部的空气的湿度维持在较高的状态。因此,通过对热交换部进行冷却,能够适当地生成制冷剂。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送风装置使空气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而送出到所述热交换部,所述加热部具有:加热主体部,其对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所述第2送风装置。
根据该结构,加热部通过利用第2送风装置向吸湿放湿部件送出空气,能够对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即使将加热主体部配置于远离吸湿放湿部件的位置,也能够由加热部对吸湿放湿部件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提高加热部的结构的自由度。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加热部利用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热对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来自光源装置的热,因此,无需另外供给能量以对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生成部的功耗。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送风装置使空气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而送出到所述热交换部,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供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之前的空气流动的第1管道,所述加热部具有:散热片,其被设置成跨越所述第1管道的内部和所述第1管道的外部;以及所述第2送风装置,所述散热片被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热加热。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利用光源装置从第1管道的外部对散热片进行加热。由此,能够容易地利用光源装置的热对第1管道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由第2送风装置送出加热后的空气而对吸湿放湿部件进行加热。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加热部具有与所述光源装置连接的热管。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光源装置的热对吸湿放湿部件进行加热。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送风装置使空气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而送出到所述热交换部,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供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之前的空气流动的第1管道,所述第1管道具有金属制的金属部,所述加热部具有所述金属部和所述第2送风装置,所述金属部被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热加热。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光源装置的热对金属部进行加热,能够对金属部的内部即第1管道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因此,能够通过利用光源装置的热对第1管道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由第2送风装置送出加热后的空气而对吸湿放湿部件进行加热。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驱动力转换部,该驱动力转换部根据空气的流动产生使所述吸湿放湿部件旋转的驱动力。
根据该结构,能够由驱动力转换部利用例如从第1送风装置放出的空气等使吸湿放湿部件旋转。因此,无需另外设置使吸湿放湿部件旋转的驱动部,能够减少制冷剂生成部的功耗。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驱动力转换部具有叶片部,该叶片部设置于所述吸湿放湿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从第1送风装置向吸湿放湿部件送出的空气使吸湿放湿部件旋转。由此,无需另外设置使吸湿放湿部件旋转的驱动部,能够减少制冷剂生成部的功耗。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驱动部,该驱动部使所述吸湿放湿部件旋转。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吸湿放湿部件以恒定的速度稳定地旋转。由此,能够使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从空气中适当地吸收水蒸气,并且,能够使水分从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第2区域的部分适当地释放到空气。因此,能够有效地生成制冷剂。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热交换部具有流通部,该流通部供流入到所述热交换部的空气流动,所述流通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多个配管部,并且,被沿着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中的、所述流通部的尺寸最小的方向流动的介质冷却。
根据该结构,能够缩短在通过流通部的期间内空气前进的距离。由此,能够抑制在通过流通部的期间内空气的温度变得过高,能够对流通部整体有效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在流通部中有效地生成制冷剂。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热电元件,其具有吸热面和散热面;第1热交换部,其与所述吸热面连接,并且,与所述制冷剂传送部连接;第2热交换部,其与所述散热面连接;以及第3送风装置,其对所述第2热交换部进行冷却,所述第1热交换部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而生成所述制冷剂。
根据该结构,通过用空气对热电元件的第2热交换部进行冷却,能够从热电元件周围的氛围气生成制冷剂。因此,作为生成制冷剂所需的送风装置,设置一个第3送风装置即可。因此,能够减少送风装置的数量,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的静音性。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3送风装置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冷却对象进一步进行冷却。此外,能够促进制冷剂变化成气体。因此,能够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冷却对象进一步进行冷却。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单元,该光调制单元具有所述光调制装置和保持所述光调制装置的中空的第1保持部,所述制冷剂传送部具有内部与所述第1保持部的内部连通的第2管道,并且经由所述第2管道将所述制冷剂传送到所述第1保持部的内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变化成气体的制冷剂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中的光调制装置的光路上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光调制装置结雾,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也可以构成为,从所述第3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从所述第1保持部的内部送出到所述第2管道的内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空气使变化成气体的制冷剂再次返回到制冷剂传送部。由此,返回到制冷剂传送部的变化成气体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再次冷凝而成为制冷剂,由制冷剂传送部送出到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的第1保持部。因此,能够再次利用所生成的制冷剂,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1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第2管道的内部。
根据该结构,容易由制冷剂传送部传送在第1热交换部中冷凝而生成的制冷剂。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第2管道的外部。
根据该结构,容易将从第3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喷射到第2热交换部,容易对第2热交换部进行冷却。
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2管道的内侧面并列配置有多个突出部,所述制冷剂传送部利用在多个所述突出部彼此的间隙处产生的虹吸现象传送所述制冷剂。
根据该结构,无需另外准备泵等动力以传送制冷剂。由此,能够抑制投影仪的部件个数增加,容易使投影仪更加小型且轻量化。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传送部利用虹吸现象传送所述制冷剂。
根据该结构,无需另外准备泵等动力以传送制冷剂。由此,能够抑制投影仪的部件个数增加,容易使投影仪更加小型且轻量化。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传送部具有多孔材料制的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所述制冷剂生成部与所述冷却对象。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连接部吸收制冷剂并利用虹吸现象传送。
也可以构成为,该投影仪还具有制冷剂保持部,该制冷剂保持部设置于所述冷却对象,保持所述制冷剂。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制冷剂变化成气体之前预先利用制冷剂保持部相对于冷却对象保持传送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由此,容易没有浪费地利用所生成的制冷剂,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安装在所述冷却对象的表面上且是多孔材料制的,从层叠所述冷却对象和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层叠方向的所述制冷剂保持部侧观察,所述制冷剂保持部中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根据该结构,容易从制冷剂保持部露出的部分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此外,制冷剂保持部是多孔材料制的,因此,容易利用虹吸现象使制冷剂均匀地遍及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的冷却对象的表面上,更加容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也可以构成为,该投影仪还具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对所述制冷剂保持部进行固定,所述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单元,该光调制单元具有所述光调制装置和保持所述光调制装置的第2保持部,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安装在所述第2保持部的正面上,所述固定部件在与所述第2保持部之间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夹住所述制冷剂保持部进行固定,从所述层叠方向的所述固定部件侧观察,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一部分露出。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不使粘接剂附着于制冷剂保持部的情况下,将制冷剂保持部固定于第2保持部。由此,能够抑制难以利用制冷剂保持部保持制冷剂的情况。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2保持部的供光入射到所述光调制装置的一侧的表面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制冷剂保持部变化成气体的制冷剂的水蒸气对从光调制装置射出的光带来影响。由此,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框部,该框部包围所述光调制装置的图像形成区域的缘部。能够抑制入射到光调制装置的光中的、由设置于光调制装置的外缘部的金属掩膜等反射后的光返回到光调制装置的光入射侧。由此,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2保持部的供光入射到所述光调制装置的一侧的表面和所述第2保持部的从所述光调制装置射出光的一侧的表面双方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冷却对象中的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的面积,能够对冷却对象进一步进行冷却。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光调制单元设置有多个,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光调制单元,该投影仪设置有多孔材料制的连结部,该连结部将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光调制单元的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彼此相互连结。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制冷剂传送部与一个制冷剂保持部连接,能够还向其它制冷剂保持部传送制冷剂。由此,能够简单地引绕投影仪内部的制冷剂传送部。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连结部设置有包覆部,该包覆部覆盖所述连结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沿连结部移动的制冷剂在连结部中变化成气体。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变化成气体而无助于冷却冷却对象,能够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变得浪费。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保持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制冷剂保持部从所述冷却对象的表面突出,相互隔开间隙地并列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预先将制冷剂保持在制冷剂保持部彼此之间。由此,容易没有浪费地利用所生成的制冷剂,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冷却对象包含所述光调制装置、具有所述光调制装置的光调制单元、所述光源装置、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元件、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元件以及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偏振转换元件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投影仪的各部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吸湿放湿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和光合成光学系统的立体图。
图7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图且是沿图7中的VIII-VIII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保持部的图。
图10是示意性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制冷剂生成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11是示意性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制冷剂生成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12是示意性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沿着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15是示意性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16是示意性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制冷剂生成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17是示意性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制冷剂生成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18是示意性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19是示意性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20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冷却促进部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冷却促进部的剖视图。
图22是从供光入射到光调制单元的一侧观察到的、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冷却促进部的图。
图23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且是沿图23中的XXIV-XXIV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26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一部分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27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连接管道的一部分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28是示出实施例中的测量结构的曲线图。
图29是示出实施例中的测量结构的曲线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光源装置;4B、4G、4R、4Ga、4Bb、4Gb、4Rb:光调制单元;6:投射光学装置;10、1310:冷却装置;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320:制冷剂生成部;22、522、622、722:加热部;22a、622a、722a:加热主体部;23:第2送风装置;24:马达(驱动部);25、725:循环管道(第1管道);27:循环路径;30:热交换部;31:流通部;31a:配管部;40、240:吸湿放湿部件;4BP、4GP、4RP:光调制装置;50、1350:制冷剂传送部;54:连接部;60:第1送风装置;71、71B、71G、71R、1071、1171、1371a、1371b:制冷剂保持部;71a:主体部;72、1072、1172、1272:固定部件;1272a:框部;73a、73b:连结部;74:包覆部;80:保持框架(第2保持部);124、224:驱动部;324、424:驱动力转换部;424a:叶片部;522a:散热片(加热主体部);622b:热管;725a:金属部;1321:第1热交换部;1322:第2热交换部;1323:热电元件;1323a:吸热面;1323b:散热面;1351:传送管道(第2管道);1352:连接管道(第2管道);1354a、1354b:突出部;1360:第3送风装置;1361:管道;1380:保持框架(第1保持部);AR1:空气(介质);F1:第1区域;F2:第2区域;W:制冷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此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构造中的比例和数量等与实际构造中的比例和数量等不同。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光源装置2、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光调制单元4B、光合成光学系统5和投射光学装置6。光调制单元4R具有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单元4G具有光调制装置4GP。光调制单元4B具有光调制装置4BP。
光源装置2朝向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射出被调整成具有大致均匀的照度分布的照明光WL。光源装置2例如具有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将来自光源装置2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具有第1分色镜7a、第2分色镜7b、第1反射镜8a、第2反射镜8b、第3反射镜8c和中继透镜8d。
第1分色镜7a将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以及混合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而成的光。第1分色镜7a具有使红色光LR透过并且反射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的特性。第2分色镜7b将混合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而成的光分离成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第2分色镜7b具有反射绿色光LG并且使蓝色光LB透过的特性。
第1反射镜8a配置于红色光LR的光路中,将透过第1分色镜7a后的红色光LR朝向光调制装置4RP反射。第2反射镜8b和第3反射镜8c配置于蓝色光LB的光路中,将透过第2分色镜7b后的蓝色光LB引导至光调制装置4BP。
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装置4GP和光调制装置4BP分别由液晶面板构成。光调制装置4RP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2的光中的红色光LR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GP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2的光中的绿色光LG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BP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2的光中的蓝色光LB进行调制。由此,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形成与各色光对应的图像光。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各自的光入射侧和光射出侧配置有偏振片。
在光调制装置4R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将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RP的红色光LR平行化的场透镜9R。在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将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绿色光LG平行化的场透镜9G。在光调制装置4B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将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BP的蓝色光LB平行化的场透镜9B。
光合成光学系统5由大致立方体状的十字分色棱镜构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对来自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各色的图像光进行合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朝向投射光学装置6射出合成后的图像光。投射光学装置6由投射透镜组构成。投射光学装置6朝向屏幕SCR放大投射由光合成光学系统5合成后的图像光即由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调制后的光。由此,在屏幕SCR上显示放大后的彩色图像(影像)。
如图2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冷却装置10。冷却装置10通过使制冷剂W变化成气体,对投影仪1具备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W例如是液态的水。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制冷剂W变化成气体的情况简称作气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单元4R、4G、4B。
冷却装置10具有制冷剂生成部20和制冷剂传送部50。制冷剂生成部2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制冷剂传送部50是朝向冷却对象传送所生成的制冷剂W的部分。能够通过使由制冷剂传送部50送出到冷却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气化而从冷却对象带走热,冷却装置10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下,对各部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概略结构图。如图3所示,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吸湿放湿部件40、马达(驱动部)24、第1送风装置60、热交换部30、循环管道(第1管道)25、循环管道26、加热部22、第2送风装置23和冷却管道21。
图4是示出吸湿放湿部件4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吸湿放湿部件40是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扁平的圆柱状。在吸湿放湿部件40的中心形成有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中心孔40c。中心孔40c沿旋转轴R的轴向贯穿吸湿放湿部件40。吸湿放湿部件40绕旋转轴R旋转。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轴R的轴向称作“旋转轴方向DR”,在图中适当地用DR轴表示。
吸湿放湿部件40具有无数的贯通孔40b,该贯通孔40b沿旋转轴方向DR贯穿吸湿放湿部件40。吸湿放湿部件40为多孔材料。吸湿放湿部件40具有吸湿放湿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湿放湿部件40例如是绕旋转轴R卷绕具有贯通孔40b的带状的带状部件40a并在卷绕后的带状部件40a的向外部露出的表面上涂覆具有吸湿放湿性的物质而制成的。另外,卷绕后的带状部件40a的向外部露出的表面包含吸湿放湿部件40的外表面、中心孔40c的内周面和贯通孔40b的内侧面。另外,吸湿放湿部件40也可以整体上由具有吸湿放湿性的物质制成。作为具有吸湿放湿性的物质,例如可举出沸石等。
图3所示的马达24的输出轴插入固定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中心孔40c。马达24使吸湿放湿部件40绕旋转轴R旋转。由马达24使之旋转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旋转速度例如为1rpm以上5rpm以下左右。
第1送风装置60例如是将外部的空气取入投影仪1内的进气风扇。第1送风装置60向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送出空气AR1。第1区域F1是在与旋转轴R垂直的方向上比旋转轴R靠一侧(在图3中为上侧)的区域。另一方面,在与旋转轴R垂直的方向上比旋转轴R靠另一侧(在图3中为下侧)的区域即与第1区域F1相反侧的区域是第2区域F2。
如图2所示,第1送风装置60还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送出空气AR1。第1送风装置60只要能够送出空气AR1,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轴流风扇,也可以是离心风扇。
热交换部3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图5是示出热交换部30的部分剖面立体图。如图5所示,热交换部30具有流通部31、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
流通部31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多个配管部31a。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部31a延伸的一个方向例如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配管部31a朝延伸的一个方向的两侧开口。与配管部31a延伸的一个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管部31a延伸的一个方向称作“延伸方向DE”,在图中适当地用DE轴表示。上述的第1区域F1和第2区域F2是在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的延伸方向DE上以旋转轴R为基准划分而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是沿着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双方垂直的方向层叠多个层而构成的,该层是沿着旋转轴方向DR排列多个配管部31a而构成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双方垂直的方向称作“厚度方向DT”,在图中适当地用DT轴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的厚度方向DT的尺寸例如比流通部31的旋转轴方向DR的尺寸小,在与延伸方向DE垂直的方向上的流通部31的尺寸中最小。
第1盖部32与流通部31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端部连接。第1盖部32呈在旋转轴方向DR上较长的长方体箱状。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的一端朝第1盖部32的内部开口。如图3所示,在第1盖部32的内部设置有间隔部32a。间隔部32a将第1盖部32的内部间隔成排列在旋转轴方向DR上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在图3中,第1空间S1位于第2空间S2的右侧(+DR侧)。
在第1盖部32上形成有连通孔32b,该连通孔32b连接第1空间S1与循环管道26的内部。在第1盖部32上形成有连通孔32c,该连通孔32c连接第2空间S2与循环管道25的内部。
第2盖部33与流通部31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端部即与第1盖部32连接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如图5所示,第2盖部33呈在旋转轴方向DR上较长的长方体箱状。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端朝第2盖部33的内部开口。第2盖部33的内部与第1盖部32不同,未被间隔。第2盖部33的内部经由流通部31的配管部31a的内部而与第1盖部32内部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分别连接。第2盖部33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由此,热交换部30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另外,在图5中,省略第2盖部33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的壁。
如图3所示,循环管道26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一侧(+DR侧)的管道。循环管道26朝向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具有流入口,该流入口朝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开口。循环管道26具有与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b连接的流出口。
循环管道25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另一侧(-DR侧)的管道。循环管道25朝向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具有流出口,该流出口朝旋转轴方向DR的一侧(+DR侧)开口。循环管道26具有与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c连接的流入口。
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加热主体部22a配置于循环管道25的内部。加热主体部22a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另一侧(-DR侧)。加热主体部22a例如是电加热器。加热主体部22a对循环管道25内部的氛围气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具有第2送风装置23。
第2送风装置23配置于循环管道26的内部。第2送风装置23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一侧(+DR侧)。第2送风装置23例如是离心风扇。第2送风装置23将从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23a向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放出。排气口23a朝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b开口。第2送风装置23经由连通孔32b向第1空间S1送出空气。
从第2送风装置23向第1空间S1放出的空气是经由循环管道26的流入口而从第2送风装置23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且是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后的空气。即,第2送风装置23使空气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与第1区域F1不同的第2区域F2的部分而送出到热交换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在循环管道25的内部流动。因此,加热主体部22a对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通过利用第2送风装置23将由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后的空气送出到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对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第2送风装置23将吸湿放湿部件40的由加热部22加热后的部分周围的空气送出到热交换部30。
从第2送风装置23经由第1空间S1而流入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通过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与第1空间S1连接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入到第2盖部33的内部。流入到第2盖部33的内部的空气通过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与第2空间S2连接的配管部31a的内部而流入到第2空间S2,从连通孔32c流入到循环管道25的内部。流入到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再次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而流入到循环管道26的内部,被第2送风装置23吸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循环路径27,该循环路径27供从第2送风装置23放出的空气循环。循环路径27至少由循环管道25、26和热交换部30构成。循环路径27穿过加热主体部22a、吸湿放湿部件40和热交换部30。在吸湿放湿部件40与循环管道25、26之间略微设置有间隙,但循环路径27被大致密闭,可抑制来自外部的空气流入到循环路径27的内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第2送风装置23放出并在循环路径27内循环的空气称作空气AR2。
冷却管道21是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一侧(+DR侧)的流入口的管道。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并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后的空气AR1流入到冷却管道21。冷却管道21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一侧朝向热交换部30延伸。
冷却管道21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上延伸的冷却通道部21a。在冷却通道部21a中,在延伸方向DE上贯穿配置有热交换部30的流通部31。由此,在冷却通道部21a的内部配置有流通部31。穿过冷却通道部21a的空气AR1喷射到流通部31的外表面,沿旋转轴方向DR通过流通部31。由此,流通部31被空气AR1冷却。即,热交换部30被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并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空气AR1冷却。在图3中,在冷却通道部21a中,空气AR1从右侧向左侧通过流通部31。冷却通道部21a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的端部开口。冷却通道部21a的开口例如是冷却管道21的流出口。
当从第1送风装置60向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送出空气AR1时,空气AR1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吸收。吸湿放湿部件40的吸收水蒸气后的部分通过由马达24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从第1区域F1移动到第2区域F2。而且,由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后的温度较高的空气AR2穿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由此,被吸湿放湿部件40吸收的水分气化并释放到空气AR2。
包含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而从空气AR1吸收的水蒸气的空气AR2被第2送风装置23送出到热交换部30。从第1空间S1流入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在流通部31的内部流动。更加详细而言,空气AR2在流通部31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动。流通部31被在冷却管道21的冷却通道部21a中沿着旋转轴方向DR流动的空气AR1从外部冷却。
当流通部31被冷却时,在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动的温度较高的空气AR2被冷却,空气AR2中包含的水蒸气冷凝而成为液态的水即制冷剂W。这样,热交换部30通过被冷却,从流入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生成制冷剂W。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传送部50是多孔材料制的,利用虹吸现象传送制冷剂W。作为制冷剂传送部50的材质,例如可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传送部50的材质优选是能够相对增大制冷剂传送部50的表面张力的材质。如图5所示,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和连接部54。
第1捕捉部51固定于第1盖部32的内侧面中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缘部。第1捕捉部51呈较薄的带状,沿着第1盖部32的缘部成为矩形框状。第2捕捉部52固定于第2盖部33的内侧面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缘部。第2捕捉部52呈较薄的带状,沿着第2盖部33的缘部成为矩形框状。
第3捕捉部53从第1捕捉部51穿过配管部31a的内部而延伸至第2捕捉部52,连接第1捕捉部51与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是在延伸方向DE上延长的较薄的带状。
连接部54是连接制冷剂生成部20与冷却对象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4与第2捕捉部52连接,从第2盖部33的内部起贯穿第2盖部33的壁向第2盖部33的外部突出。向第2盖部33的外部突出的连接部54延伸至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参照图6)。连接部54呈较薄的带状。连接部54的宽度例如比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和第3捕捉部53的宽度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图中适当地用Z轴表示设正侧为上侧、负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Z。将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最靠光射出侧的投射透镜的光轴AX平行的方向即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投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作“光轴方向X”,在图中适当地用X轴表示。光轴方向X与上下方向Z垂直。此外,将与光轴方向X和上下方向Z双方垂直的方向称作“宽度方向Y”,在图中适当地用Y轴表示。
另外,上下方向Z、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除了用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6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立体图。图7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光调制单元4G的图。图8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G的图且是沿图7中的VIII-VIII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和光调制单元4B被配置成包围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周围。光调制单元4R和光调制单元4B在宽度方向Y上隔着光合成光学系统5彼此配置于相反侧。光调制单元4G配置于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光轴方向X的光入射侧(-X侧)。光调制单元4R的构造、光调制单元4G的构造和光调制单元4B的构造除了配置的位置和姿势不同这一点以外都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代表性地仅对光调制单元4G进行说明。
光调制单元4G具有保持光调制装置4GP的保持框架(第2保持部)80。如图6~图8所示,保持框架80呈在供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方向上扁平且在上下方向Z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的方向例如是光轴方向X。
如图8所示,保持框架80具有贯通孔81,该贯通孔81在光入射的方向上贯穿保持框架80。在贯通孔81的光入射的一侧(在图中为-X侧)的缘上设置有贯通孔81的宽度变宽的阶梯部83。光调制装置4GP嵌入到阶梯部83而保持于保持框架80。如图7所示,在保持框架80的光入射的一侧的表面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部分上形成有插入槽82a、82b。
如图6~图8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冷却促进部70,该冷却促进部70设置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冷却促进部70具有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的保持框架80的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供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一侧(-X侧)的表面上。制冷剂保持部71是保持制冷剂W的多孔材料制的。作为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可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可以与制冷剂传送部50的材质相同。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优选是能够相对增大制冷剂保持部71的表面张力的材质。
图9是示出制冷剂保持部71的图。如图9所示,制冷剂保持部71具有矩形框状的主体部71a和插入部71b、71c,插入部71b、71c设置于主体部71a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端部。如图8所示,主体部71a覆盖保持框架80的供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的一侧(-X侧)的表面的一部分。主体部71a中的内缘侧的部分覆盖光调制装置4GP的外缘部分。插入部71b弯折后插入到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a。插入部71c弯折后插入到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b。
固定部件72是固定制冷剂保持部71的部件。如图6和图8所示,固定部件72是板状的部件。固定部件72例如是金属制的。固定部件72具有矩形框状的框部72a、安装部72b和插入部72c。如图7和图8所示,框部72a覆盖制冷剂保持部71的外缘部。保持框架80、制冷剂保持部71和框部72a层叠在通过光调制单元4G的光的方向(光轴方向X)上。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层叠保持框架80、制冷剂保持部71和框部72a的方向简称作“层叠方向”。固定部件72利用框部72a在与保持框架80之间夹住制冷剂保持部71进行固定。
框部72a的内缘设置于比制冷剂保持部71的内缘靠外侧的位置。因此,从层叠方向的固定部件72侧观察,制冷剂保持部71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比框部72a靠内侧的部分露出。
如图6和图8所示,安装部72b分别设置于框部72a的上下方向Z的两端部中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安装部72b从框部72a向保持框架80侧(+X侧)突出。安装部72b与设置在保持框架80侧面上的突起卡合。由此,固定部件72固定于保持框架80。
插入部72c设置于框部72a的上下方向Z的两端部。插入部72c从框部72a向保持框架80侧(+X侧)突出。插入部72c插入到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a、82b。插入部72c在插入槽82a、82b的内部按压制冷剂保持部71的插入部71b、71c。
冷却促进部70分别设置于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即,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分别设置于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如图9所示,设置于各光调制单元4R、4G、4B中的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更加详细而言,制冷剂传送部50的连接部54与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下端部连接。
关于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和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R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R,除了未与连接部54连接这一点以外,都与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孔材料制的连结部73a、73b,该多孔材料制的连结部73a、73b将设置于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相互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两侧经由连结部73a、73b而连结有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和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R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R。
连结部73a连结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与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B。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B经由制冷剂保持部71G而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部54)连接。如图6所示,连结部73a设置有包覆部74,该包覆部74覆盖连结部73a。包覆部74例如是树脂制的薄膜等。
连结部73b连结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与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R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R经由制冷剂保持部71G而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部54)连接。虽然省略图示,但与连结部73a同样,连结部73b也设置有包覆部74。
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被制冷剂传送部50的连接部54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G。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G的制冷剂W经由连结部73a而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B,并且经由连结部73b而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R。这样,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传送到3个光调制单元4R、4G、4B。而且,通过使被传送并被制冷剂保持部71保持的制冷剂W气化,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装置10能够利用制冷剂传送部50将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传送到冷却对象,通过利用作为吸热反应的制冷剂W的气化,从冷却对象带走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基于制冷剂W气化的冷却积极地从冷却对象带走热,因此,与如空冷和液冷那样仅利用向制冷剂的热传递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冷却性能优异。由此,在得到与空冷和液冷相同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与空冷和液冷相比,容易使冷却装置10整体小型化。
此外,在基于制冷剂W气化的冷却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气化的制冷剂W与冷却对象接触的表面积,能够提高冷却性能。因此,即使增大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也能够抑制噪声变大。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冷却性能优异、小型且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10的投影仪1。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生成制冷剂W,因此,无需使用者补充制冷剂W,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此外,由于能够利用制冷剂生成部20调整需要制冷剂W时生成所需的量,因此,无需预先在贮存箱等中积存制冷剂W,能够减轻投影仪1的重量。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吸湿放湿部件40吸收从第1送风装置60送出的空气AR1中包含的水蒸气,能够将由吸湿放湿部件40吸收的水分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由第2送风装置23送出的空气AR2内。而且,能够利用热交换部30使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空气AR2中的水分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投影仪1内的氛围气生成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热交换部30被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并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后的空气AR1冷却。因此,无需另外设置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的冷却部,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个数增加。此外,与另外设置送风装置作为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的冷却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投影仪1产生的噪声变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送风装置60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送出空气AR1。因此,容易利用空气AR1使传送到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气化,能够对光调制单元4R、4G、4B进一步进行冷却。此外,由于无需另外设置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送风装置,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个数增加,能够抑制噪声变大。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向投影仪1内部取入外部空气的作为进气风扇的第1送风装置60来促进送出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W气化。因此,即使降低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也能够得到与未设置冷却装置10时同等的冷却性能。因此,能够降低作为进气风扇的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而减少从第1送风装置60产生的噪声,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1的静音性。
此外,例如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在从第2送风装置23向热交换部30送出的空气AR2的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即使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有时也难以生成制冷剂W。例如,在投影仪1外部的空气等混入的情况下,向热交换部30送出的空气AR2的湿度有时下降。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循环路径27,该循环路径27供从第2送风装置23放出的空气AR2循环。因此,通过大致密闭循环路径27,能够抑制投影仪1外部的空气进入循环路径27内,容易使送出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维持在较高的状态。因此,通过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能够适当地生成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其对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第2送风装置23。因此,加热部22通过利用第2送风装置23向吸湿放湿部件40送出空气,能够对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即使将加热主体部22a配置于远离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置,也能够由加热部22对吸湿放湿部件40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提高加热部22的结构的自由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马达24,该马达24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因此,能够使吸湿放湿部件40以恒定的速度稳定地旋转。由此,能够使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从空气AR1适当地吸收水蒸气,并且,能够将水分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适当地释放到空气AR2。因此,能够有效地生成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利用虹吸现象传送制冷剂W。因此,无需另外准备泵等动力以传送制冷剂W。由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个数增加,容易使投影仪1更加小型且轻量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多孔材料制的连接部54,该多孔材料制的连接部54将制冷剂生成部20与冷却对象连接。因此,能够使连接部54吸收制冷剂W并利用虹吸现象传送。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第2捕捉部52,该第2捕捉部52设置于第2盖部33的内部。第2捕捉部52与连接部54连接。因此,能够由第2捕捉部52吸收贮存在第2盖部33内部的制冷剂W,利用虹吸现象传送到连接部54。由此,容易没有浪费地将所生成的制冷剂W送出到冷却对象。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第1捕捉部51,其设置于第1盖部32的内部;以及第3捕捉部53,其连接第1捕捉部51与第2捕捉部52。由此,能够由第1捕捉部51吸收贮存在第1盖部32内部的制冷剂W,利用虹吸现象经由第3捕捉部53而传送到第2捕捉部52。因此,能够将贮存在第1盖部32内部的制冷剂W从第2捕捉部52传送到连接部54,并传送到冷却对象。因此,容易更加没有浪费地将所生成的制冷剂W送出到冷却对象。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3捕捉部53穿过配管部31a的内部。因此,能够由第3捕捉部53吸收贮存在配管部31a内部的制冷剂W并经由第2捕捉部52和连接部54而传送到冷却对象。因此,容易更加没有浪费地将所生成的制冷剂W送出到冷却对象。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54的宽度例如比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和第3捕捉部53的宽度大。因此,容易相对增大连接部54的宽度,增加可由连接部54传送的制冷剂W的量。因此,容易利用制冷剂传送部50将制冷剂W送出到冷却对象,容易对冷却对象进一步进行冷却。
此外,另一方面,容易使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和第3捕捉部53的宽度较小。因此,能够减少被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和第3捕捉部53保持的制冷剂W的量。由此,能够减少被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和第3捕捉部53保持着而残留在热交换部30内部的制冷剂W的量,容易更加没有浪费地将所生成的制冷剂W送出到冷却对象。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该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保持制冷剂W。因此,能够在制冷剂W气化之前预先利用制冷剂保持部71相对于光调制单元4R、4G、4B保持被传送到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由此,容易没有浪费地利用所生成的制冷剂W,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表面上,并且是多孔材料制的。而且,从层叠方向的制冷剂保持部71侧观察,制冷剂保持部71中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因此,容易从制冷剂保持部71的露出部分使制冷剂W气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此外,制冷剂保持部71是多孔材料制的,因此,容易利用虹吸现象使制冷剂W均匀地遍及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冷却对象的表面上,容易对冷却对象进一步进行冷却。
此外,例如,在利用粘接剂将制冷剂保持部71固定于保持框架80的情况下,有时粘接剂被制冷剂保持部71吸收而堵塞多孔材料制的制冷剂保持部71的孔。因此,有时制冷剂W难以被制冷剂保持部71吸收,难以利用制冷剂保持部71保持制冷剂W。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固定部件72,该固定部件72在与保持框架80之间夹住制冷剂保持部71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在不使粘接剂附着于制冷剂保持部71的情况下,将制冷剂保持部71固定于保持框架80。由此,能够抑制难以利用制冷剂保持部71保持制冷剂W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2是金属制的。因此,固定部件72的导热率较高且容易被冷却。因此,容易通过来自第1送风装置60的空气AR1和制冷剂W的气化使固定部件72的温度下降,容易对与固定部件72接触的冷却对象进一步进行冷却。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供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一侧的表面上。因此,能够抑制从制冷剂保持部71气化后的制冷剂W的水蒸气对从光调制装置4GP向光合成光学系统5射出的光带来影响。由此,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1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有连结部73a、73b,该连结部73a、73b分别设置于设置有多个的光调制单元4R、4G、4B,将多个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相互连结。因此,通过使制冷剂传送部50与一个制冷剂保持部71连接,能够还向其它制冷剂保持部71传送制冷剂W。由此,能够简单地引绕投影仪1内部的制冷剂传送部5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结部73a、73b设置有包覆部74,该包覆部74覆盖连结部73a。因此,能够抑制沿连结部73a、73b移动的制冷剂W在连结部73a、73b中气化。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W气化而无助于冷却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能够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W变得浪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连结部73a、73b同样地包覆有连接部54。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制冷剂W在传送到冷却对象的期间气化。因此,能够将制冷剂W有效地传送到冷却对象,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W变得浪费。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例如可以被管等包覆周围。此外,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也可以对表面实施抑制气化的涂敷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下述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通过对与上述相同的结构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10是示意性示出本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120的一部分的图。如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替代马达24而设置有驱动部124。驱动部124具有带轮124a、带124b和未图示的使带轮124a旋转的马达。带轮124a绕与旋转轴R平行的旋转轴RA旋转。带轮124a的外径比吸湿放湿部件40的外径小。
带124b被绕挂在吸湿放湿部件40的外周面和带轮124a的外周面上。带124b将带轮124a的旋转传递到吸湿放湿部件40。驱动部124通过使带轮124a旋转,经由带124b而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使带轮124a的外径比吸湿放湿部件40的外径小,能够使未图示的马达的旋转减速并传递到吸湿放湿部件40。因此,容易使吸湿放湿部件40以较慢的速度旋转,能够适当地进行吸湿放湿部件40的吸湿和放湿。
另外,带轮124a的外径可以比吸湿放湿部件40的外径大,也可以与吸湿放湿部件40的外径相同。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11是示意性示出本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220的一部分的图。如图11所示,在本变形例中,替代马达24而设置有驱动部224。驱动部224具有齿轮224a和未图示的使齿轮224a旋转的马达。齿轮224a绕与旋转轴R平行的旋转轴RB旋转。
在本变形例中,吸湿放湿部件240呈具有吸湿放湿部件主体241和设置在吸湿放湿部件主体241的外周面上的多个齿部242的齿轮状。吸湿放湿部件主体241与上述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结构相同。齿部242的数量例如比齿轮224a的齿部的数量多。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使齿轮224a的齿部的数量比吸湿放湿部件240的齿部242的数量少,能够使未图示的马达的旋转减速并传递到吸湿放湿部件240。因此,容易使吸湿放湿部件240以较慢的速度旋转,能够适当地进行吸湿放湿部件240的吸湿和放湿。
另外,齿轮224a的齿部的数量可以比吸湿放湿部件240的齿部242的数量多,也可以与吸湿放湿部件240的齿部242的数量相同。此外,例如,还可以组合多个齿轮而将旋转传递到吸湿放湿部件240。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在替代马达24而设置有驱动力转换部这一点上不同。另外,有时通过对与上述相同的结构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图12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320的一部分的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320具有驱动力转换部324以替代马达24。驱动力转换部324具有带轮124a、带124b和多个叶片部324c。
多个叶片部324c沿着带轮124a的外周面遍及一周地并列安装。多个叶片部324c通过接收旋转轴方向DR的空气的流动,绕旋转轴RA受力。因此,通过将空气送出到叶片部324c,带轮124a绕旋转轴RA旋转。由此,能够经由带124b而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这样,驱动力转换部324从空气的流动产生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的驱动力。向叶片部324c送出例如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的空气AR1。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由驱动力转换部324利用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的空气AR1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因此,无需另外设置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的驱动部,能够减少制冷剂生成部320的功耗。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3是示出本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42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4是沿着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本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420的一部分的图。
如图13所示,本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420具有驱动力转换部424。驱动力转换部424具有多个叶片部424a,该多个叶片部424a设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多个叶片部424a沿着吸湿放湿部件40的外周面遍及一周地并列安装。多个叶片部424a通过接收旋转轴方向DR的空气的流动,绕旋转轴R受力。因此,通过将空气送出到叶片部424a,使吸湿放湿部件40绕旋转轴R旋转。
如图14所示,本变形例的叶片部424a能够绕沿着旋转轴R的径向的转动轴RD转动。由此,通过喷射沿着旋转轴方向DR的空气AR1,叶片部424a向叶片部424a的表面相对于旋转轴方向DR的角度变小的方向转动。虽然省略图示,但驱动力转换部424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在叶片部424a转动时,向与叶片部424a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对叶片部424a施加弹力。
根据本变形例,驱动力转换部424具有设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叶片部424a,因此,能够利用从第1送风装置60向吸湿放湿部件40送出的空气AR1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由此,无需另外设置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的驱动部,能够减少制冷剂生成部420的功耗。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叶片部424a能够绕转动轴RD转动,设置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向与叶片部424a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弹力。因此,即使送出到叶片部424a的空气AR1的风速较大,也能够通过利用空气AR1使叶片部424a转动而减小叶片部424a从空气AR1受到的绕旋转轴R的力。由此,容易使吸湿放湿部件40以较慢的速度旋转,能够适当地进行吸湿放湿部件40的吸湿和放湿。
此外,由于设置有弹性部件,因此,空气AR1的风速越大,则叶片部424a的转动角度越大,空气AR1的风速越小,则叶片部424a的转动角度越小。由此,即使空气AR1的风速发生变化,也容易利用空气AR1使施加到叶片部424a的绕旋转轴R的力大致恒定。因此,容易与喷射的空气AR1的风速无关地使吸湿放湿部件40的旋转速度恒定。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构成为在吸湿放湿部件40上安装有叶片部424a,但不限于此,吸湿放湿部件自身也可以呈具有叶片部的形状。即,吸湿放湿部件也可以具有叶片部,该叶片部具有吸湿放湿性。具有叶片部的吸湿放湿部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吸湿放湿部件例如可以呈轴流风扇的叶轮形状,也可以呈离心风扇的叶轮形状。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加热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有时通过对与上述相同的结构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图15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520的一部分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520中,如图15所示,加热部522具有散热片(加热主体部)522a和第2送风装置23。散热片522a被设置成跨越循环管道25的内部和循环管道25的外部。散热片522a具有:多个翅片522b,它们配置于循环管道25的内部;以及多个翅片522c,它们配置于循环管道25的外部。
从光源装置2放出并穿过排气管道2a内而被引导的排气EA喷射到多个翅片522c。由此,散热片522a被来自光源装置2的热加热。通过对散热片522a进行加热,能够从翅片522b放出热,对循环管道25内部的空气AR2进行加热,该翅片522b配置于循环管道25的内部。加热后的空气AR2被第2送风装置23送出到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由此,加热部522利用来自光源装置2的热对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利用来自光源装置2的热,因此,无需另外供给能量以对吸湿放湿部件40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生成部520的功耗。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以跨越循环管道25的内部和循环管道25的外部的方式设置有散热片522a。因此,通过将光源装置2的排气EA从循环管道25的外部喷射到散热片522a,能够容易地对散热片522a进行加热。由此,能够容易地利用光源装置2的热对循环管道25内部的空气AR2进行加热,由第2送风装置23送出加热后的空气AR2而对吸湿放湿部件40进行加热。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16是示意性示出本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620的一部分的图。在本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620中,如图16所示,加热部622具有加热主体部622a和第2送风装置23。加热主体部622a具有热管622b和散热片622c。热管622b与光源装置2连接。热管622b的与光源装置2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在图中为右侧)的端部贯穿循环管道25的壁而配置于循环管道25的内部。散热片622c设置于热管622b的端部,该热管622b配置于循环管道25的内部。散热片622c具有多个翅片622d。
根据本变形例,可利用热管622b将光源装置2的热传递至循环管道25的内部。由此,能够利用光源装置2的热对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空气AR2进行加热,由第2送风装置23送出加热后的空气AR2而对吸湿放湿部件40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生成部620的功耗。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在热管622b的端部设置有散热片622c。因此,容易使从光源装置2传递到热管622b的热从散热片622c的翅片622d放出到循环管道25内部的空气AR2。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17是示意性示出本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720的一部分的图。在本变形例的制冷剂生成部720中,如图17所示,循环管道(第1管道)725具有金属制的金属部725a。在本变形例中,例如,循环管道725整体是金属部725a。
加热部722具有加热主体部722a和第2送风装置23。加热主体部722a具有金属部725a和多个翅片725b,该多个翅片725b从金属部725a的内侧面即循环管道725的内侧面突出。从循环管道725的外部向金属部725a喷射光源装置2的排气EA。由此,金属部725a被来自光源装置2的热加热。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利用光源装置2的排气EA对金属部725a进行加热,能够对金属部725a的内部即循环管道725的内部的空气AR2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利用光源装置2的热对循环管道725内部的空气AR2进行加热,由第2送风装置23送出加热后的空气AR2而对吸湿放湿部件40进行加热。由此,能够降低制冷剂生成部720的功耗。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由于无需贯穿循环管道725的壁而设置加热部722,因此,能够抑制循环路径27的密闭性下降。此外,在金属部725a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翅片725b,因此,容易将加热后的金属部725a的热放出到循环管道725内部的空气AR2。
另外,循环管道725可以仅一部分是金属制的金属部。此外,可以是构成循环路径27的其它部分是金属制的,也可以是构成循环路径27的部分整体是金属制的。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的流通部31的冷却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有时通过对与上述相同的结构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图18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820的一部分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820中,如图18所示,冷却通道部821a具有第1部分821b、第2部分821c和第3部分821d。第1部分821b和第3部分821d在旋转轴方向DR上延伸。第2部分821c在厚度方向DT上延伸。第2部分821c的上侧端部与第1部分821b连接。第2部分821c的下侧端部与第3部分821d连接。流通部31设置于第2部分821c的内部。
在第1部分821b的内部沿旋转轴方向DR流动的空气AR1在第2部分821c的内部沿厚度方向DT流动而通过流通部31。而且,空气AR1在第3部分821d的内部沿旋转轴方向DR流动。第1部分821b内部的空气AR1的流动方向与第3部分821d内部的空气AR1的流动方向例如相同。
与延伸方向DE交叉的方向中的、流通部31的尺寸最小的方向是厚度方向DT。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被沿厚度方向DT流动的空气(介质)AR1冷却,该厚度方向DT为与延伸方向DE交叉的方向中的、流通部31的尺寸最小的方向。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缩短在通过流通部31的期间内空气AR1前进的距离。由此,能够抑制在通过流通部31的期间内空气AR1的温度变得过高,能够对流通部31整体有效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在流通部31中有效地生成制冷剂。
另外,第3部分821d也可以是图19所示的第3部分921d的结构。图19是示意性示出制冷剂生成部920的一部分的图。如图19所示,在冷却通道部921a中,第3部分921d内部的空气AR1的流动方向是与第1部分821b内部的空气AR1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
<第5实施方式>
第5实施方式的冷却促进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有时通过对与上述相同的结构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图2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促进部1070的剖视图。
如图20所示,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促进部70以外,本实施方式的冷却促进部1070还具有制冷剂保持部1071和固定部件1072。制冷剂保持部10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光从光调制装置4GP射出的一侧(+X侧)的表面上。
除了设置的表面不同以外,制冷剂保持部1071的结构与制冷剂保持部71相同。除了固定制冷剂保持部1071这一点以外,固定部件1072的结构与固定部件72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供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一侧的表面和保持框架80的光从光调制装置4GP射出的一侧的表面双方上。因此,能够增大冷却对象中的制冷剂W气化的面积,能够对冷却对象进一步进行冷却。
[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21是示出本变形例的冷却促进部1170的剖视图。在本变形例中,如图21所示,光调制单元4Ga的保持框架1180具有倾斜部1184。倾斜部1184设置在保持框架1180的供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一侧(-X侧)的表面上。倾斜部1184分别设置于保持框架1180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部分。倾斜部1184随着从保持框架1180的内缘侧朝向外缘侧,位于光从光调制装置4GP射出的一侧(+X侧)。
冷却促进部1170中的制冷剂保持部1171和固定部件1172沿着保持框架1180的供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一侧的表面弯折。由此,即使在通过如本变形例那样设置倾斜部1184等而在保持框架1180的正面产生凹凸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制冷剂保持部1171紧贴地固定于保持框架1180的正面,容易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a进行冷却。
[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22是从供光入射到光调制单元4G的一侧观察到的本变形例的冷却促进部1270的图。在本变形例的冷却促进部1270中,如图22所示,固定部件1272具有框部1272a和臂部1272b。
框部1272a包围光调制装置4GP的图像形成区域4GPa的缘部。图像形成区域4Gpa是光调制装置4GP的光通过的部分,且是对通过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的部分。框部1272a呈矩形框状。框部1272a在与保持框架80之间在层叠方向上夹住制冷剂保持部71。在框部1272a的制冷剂保持部71侧(+X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吸收光的光吸收部1272c。
臂部1272b分别从框部1272a的4个角部呈放射状地延伸。虽然省略图示,但臂部1272b与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侧面上的突起卡合。由此,固定部件1272固定于保持框架80。
根据本变形例,设置有框部1272a,该框部1272a包围图像形成区域4GPa的缘部。因此,能够抑制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光中的、由设置在光调制装置4GP的外缘部上的金属掩膜等反射的光返回到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X侧)。由此,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在框部1272a的制冷剂保持部71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光吸收部1272c。因此,由光调制装置4GP的金属掩膜等反射后的光被光吸收部1272c吸收。由此,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第6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的制冷剂W的生成原理与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不同。另外,有时通过对与上述相同的结构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图2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3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2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310的图且是沿图23中的XXIV-XXIV的剖视图。图2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4Rb的部分剖面立体图。图2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310的一部分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和光合成光学系统5配置在管道1361的上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光调制单元4Rb、4Gb、4Bb是冷却对象。光调制单元4Rb、4Gb、4Bb和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配置关系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光调制单元4Rb的构造、光调制单元4Gb的构造和光调制单元4Bb的构造除了配置的位置和姿势不同这一点以外都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代表性地仅对光调制单元4Rb进行说明。
光调制单元4Rb经由隔离件1353而固定在管道1361的上表面上。如图23和图24所示,隔离件1353为矩形框状的部件。隔离件1353的内部经由设置在管道1361的上表面上的贯通孔1361b与管道1361的内部连接。
光调制单元4Rb具有保持框架(第1保持部)1380。如图24和图25所示,保持框架1380是中空的。如图25所示,保持框架1380具有方筒状部1381和保持部1382。方筒状部1381呈朝上下方向Z的两侧开口的方筒状。在方筒状部1381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制冷剂保持部1371a。制冷剂保持部1371a从方筒状部1381的内侧面突出。制冷剂保持部1371a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多个制冷剂保持部1371a以遍及方筒状部1381的内侧面的一周的方式相互隔开微小的间隙地并列排列。
保持部1382呈配置于方筒状部1381的内部中央的矩形框状。保持部1382在内侧保持光调制装置4RP。由此,保持框架1380保持光调制装置4RP。在保持部138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制冷剂保持部1371b。制冷剂保持部1371b从保持部1382的外侧面突出。制冷剂保持部1371b沿着供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RP的方向延伸。多个制冷剂保持部1371b以遍及保持部1382的外侧面的一周的方式相互隔开微小的间隙地排列。制冷剂保持部1371b的延伸方向的端部与制冷剂保持部1371a连接,该制冷剂保持部1371a设置于方筒状部1381。
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310中,如图23和图24所示,制冷剂生成部1320配置于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上侧。制冷剂生成部1320具有热电元件1323、第1热交换部1321、第2热交换部1322和第3送风装置1360。
如图24所示,热电元件1323是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板状的元件。热电元件1323是珀尔帖元件。热电元件1323具有吸热面1323a和散热面1323b。在本实施方式中,吸热面1323a是热电元件1323的上表面。散热面1323b是热电元件1323的下表面。热电元件1323通过被供电而从吸热面1323a吸收热,从散热面1323b放出热。
第1热交换部1321具有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板状的板部1321a、以及从板部1321a的上表面朝上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1321b。板部1321a固定于热电元件1323的吸热面1323a。由此,第1热交换部1321与吸热面1323a连接。如图26所示,多个突起部1321b在板部1321a的整个上表面上,沿着光轴方向X和宽度方向Y相互隔开微小的间隙地排列。
第2热交换部1322是散热片。如图24所示,第2热交换部1322具有长方体状的基体1322a和多个翅片1322b。基体1322a固定于热电元件1323的散热面1323b。由此,第2热交换部1322与散热面1323b连接。如图23所示,多个翅片1322b从基体1322a向配置有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的一侧即宽度方向Y的两侧和光轴方向X的光入射侧(-X侧)各突出多个。
图24所示的第3送风装置1360例如是将外部空气取入投影仪内部的进气风扇。从第3送风装置1360放出的空气AR3穿过管道1361的内部。空气AR3经由贯通孔1361b而流入到光调制单元4Rb中的保持框架1380的内部。由此,第3送风装置1360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b进行冷却。
此外,从设置在管道1361的上表面上的贯通孔1361a向管道1361的外部放出空气AR3。贯通孔1361a配置于光调制单元4Rb与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宽度方向Y之间。从贯通孔1361a向管道1361的外部放出的空气AR3喷射到第2热交换部1322的翅片1322b。由此,第3送风装置1360对第2热交换部1322进行冷却。
当第2热交换部1322被冷却而温度下降时,能够利用热电元件1323增大从吸热面1323a向散热面1323b移动的热量。因此,能够使吸热面1323a的温度大幅下降。由此,与吸热面1323a连接的第1热交换部1321的温度大幅下降,第1热交换部1321周围的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这样,第1热交换部1321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
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310中,制冷剂传送部1350具有传送管道(第2管道)1351和连接管道(第2管道)1352。如图23所示,传送管道1351呈朝光轴方向X的光射出侧(+X侧)开口的长方体箱状。传送管道1351配置于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上侧。传送管道1351位于比光调制单元4Rb、4Gb、4Bb靠上侧的位置。如图24所示,在传送管道1351下侧的壁中贯穿固定有第1热交换部1321。由此,在传送管道1351的内部配置有第1热交换部1321。第1热交换部1321与制冷剂传送部1350连接。热电元件1323和第2热交换部1322配置于传送管道1351的外部。
如图26所示,在传送管道1351的内侧面上并列配置有多个突出部1354a。多个突出部1354a设置在传送管道1351的内侧面中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面、上侧面和光轴方向X的光入射侧(-X侧)的表面上。设置在传送管道1351的内侧面中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面和上侧面上的多个突出部1354a在光轴方向X上延伸。设置在传送管道1351的内侧面中的、光轴方向X的光入射侧的表面上的多个突出部1354a在宽度方向Y上延伸。各突出部1354a在设置的表面中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微小的间隙地并列配置。
如图23所示,连接管道1352从传送管道1351的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各侧面朝向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各延伸有2个,合计设置有6个。如图24所示,连接管道1352连接传送管道1351的内部与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的保持框架1380的内部。由此,传送管道1351的内部和连接管道1352的内部与保持框架1380的内部连通。连接管道1352在从传送管道1351的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各侧面起向与各侧面垂直的方向突出之后,朝向下方弯曲2次而面向正下方,与保持框架1380的上端部连接。
图27是示出连接管道1352的一部分的部分剖面立体图。如图27所示,在连接管道1352的内侧面并列配置有多个突出部1354b。突出部1354b设置在连接管道1352的内侧面中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面上。如图24所示,突出部1354b沿着连接管道1352延伸的方向延伸。多个突出部1354b在设置的面中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微小的间隙地并列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传送部1350利用在多个突出部1354a、1354b彼此的间隙处产生的虹吸现象传送制冷剂W。由制冷剂生成部1320生成的制冷剂W从第1热交换部1321的突起部1321b直接向连接管道1352的突出部1354b传送,或者从突起部1321b经由传送管道1351的突出部1354a而向连接管道1352的突出部1354b传送。而且,制冷剂W被突出部1354b向保持框架1380的内部传送。这样,制冷剂传送部1350经由传送管道1351和连接管道1352将制冷剂W传送到保持框架1380的内部。
由于从第3送风装置1360送出的空气AR3流入到保持框架1380的内部,因此,流入到保持框架1380的制冷剂W被空气AR3促进气化。如图23所示,从第3送风装置1360送出的空气AR3从保持框架1380的内部向连接管道1352的内部和传送管道1351的内部送出,并从传送管道1351的开口排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由制冷剂传送部1350将由制冷剂生成部1320生成的制冷剂W传送到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因此,冷却装置1310通过使制冷剂W气化,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由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得到具有冷却性能优异、小型且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1310的投影仪。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用空气AR3对热电元件1323的第2热交换部1322进行冷却,能够从热电元件1323周围的氛围气生成制冷剂W。因此,作为生成制冷剂W所需的送风装置,设置有一个第3送风装置1360即可。因此,能够减少送风装置的数量,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的静音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3送风装置1360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进一步进行冷却。此外,通过利用第3送风装置1360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送出空气AR3,能够促进制冷剂W气化。因此,能够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进一步进行冷却。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持框架1380是中空的,制冷剂传送部1350经由传送管道1351和连接管道1352将制冷剂W传送到保持框架1380的内部。因此,能够抑制气化后的制冷剂W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中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光路上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结雾,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从第3送风装置1360送出的空气AR3从保持框架1380的内部向连接管道1352和传送管道1351送出。因此,能够利用空气AR3将气化后的制冷剂W再次返回到制冷剂传送部1350。由此,返回到制冷剂传送部1350的气化后的制冷剂W的一部分再次冷凝而成为制冷剂W,由制冷剂传送部1350送出到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b、4Gb、4Bb的保持框架1380。因此,能够再次利用所生成的制冷剂W,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另外,气化后的制冷剂W的一部分与空气AR3一起从传送管道1351的开口排出。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热交换部1321配置于传送管道1351的内部。因此,容易利用制冷剂传送部1350传送在第1热交换部1321中冷凝而生成的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热交换部1322配置于传送管道1351和连接管道1352的外部。因此,容易将从第3送风装置1360送出的空气AR3喷射到第2热交换部1322,容易对第2热交换部1322进行冷却。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传送管道1351和连接管道1352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突出部1354a、1354b,制冷剂传送部1350利用在多个突出部1354a、1354b彼此的间隙处产生的虹吸现象传送制冷剂W。由此,无需另外准备泵等动力以传送制冷剂W。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的部件个数增加,容易使投影仪更加小型且轻量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1371a、1371b设置有多个,相互隔开间隙地并列配置。因此,能够预先将制冷剂W保持在制冷剂保持部1371a、1371b彼此之间。由此,容易没有浪费地利用所生成的制冷剂W,能够提高冷却效率。此外,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制冷剂保持部1371a成为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形状,还能够将制冷剂W引导至期望的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沿着制冷剂保持部1371a延伸的上下方向Z将从连接管道1352流入到保持框架1380内的制冷剂W送出至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周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传送管道1351的内部配置第1热交换部1321和热电元件1323。此外,还可以在传送管道1351的内部配置第2热交换部132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同样,利用多孔材料传送制冷剂W。
另外,制冷剂生成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制冷剂生成部只要能够生成制冷剂,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制冷剂生成部也可以具有氢电池等燃料电池。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向投影仪供给电力,能够利用从燃料电池生成的水作为制冷剂。此外,制冷剂只要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则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是水。此外,生成的制冷剂不限于液体,例如,也可以是固体。在该情况下,可以在传送到冷却对象的期间变化成液体,也可以以固体的形式传送到冷却对象。在制冷剂以固体的形式传送到冷却对象的情况下,制冷剂可以通过直接升华成气体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也可以在溶解成液体之后气化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此外,制冷剂传送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制冷剂传送部只要能够将制冷剂传送到冷却对象,则没有特别限定。制冷剂传送部可以具有传送制冷剂的泵以及供由泵传送的制冷剂通过的配管。此外,制冷剂传送部例如也可以利用重力将制冷剂传送到冷却对象。
此外,冷却促进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冷却促进部只有能够促进利用传送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冷却促进部的制冷剂保持部可以是通过加工等形成在冷却对象的表面上的细微凹凸。在该情况下,可利用凹凸保持制冷剂。此外,制冷剂保持部也可以是设置在冷却对象的表面上的亲水性涂层等。
此外,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的加热部不限于上述结构。加热部也可以是与吸湿放湿部件接触而对吸湿放湿部件进行加热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加热部也可以不对通过吸湿放湿部件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为光调制单元,但不限于此。冷却对象也可以包含光调制装置、光调制单元、光源装置、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元件、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元件以及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偏振转换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根据该结构,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对投影仪的各部进行冷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透射型投影仪时的例子,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反射型投影仪。这里,这里,“透射型”是指包含液晶面板等的光调制装置使光透过的类型。“反射型”是指光调制装置对光进行反射的类型。另外,光调制装置不限于液晶面板等,也可以是使用例如微镜的光调制装置。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3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的例子,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仅使用1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和使用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
此外,上述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实施例]
将基于使制冷剂W气化的冷却效果与基于空冷的冷却效果进行比较,进行了验证。作为实施例,使水作为制冷剂W附着于3个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朝向3个光调制装置送出空气,测量出各液晶面板的面板温度。作为比较例,在不使制冷剂W附着于3个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的情况下,朝向3个光调制装置送出空气,测量出各液晶面板的面板温度。分别针对使送出到光调制装置的空气的风速为1m/s、2m/s、4m/s的情况进行了测量。液晶面板的发热量为3.4W。
图28示出测量结果。在图28中,纵轴表示面板温度[℃]和制冷剂W的气化量[g/h],横轴表示风速[m/s]。面板温度[℃]为3个光调制装置的面板温度的平均值。气化量[g/h]为3个光调制装置中的合计量。
如图28所示,在实施例中,风速越快,则气化量越下降。但是,无论气化量下降与否,在实施例中,可确认到在风速为1m/s、2m/s、4m/s中的任意一个时,面板温度[℃]都比比较例更低。由此,可确认到基于使制冷剂W气化的冷却效果相对于空冷是充分有用的。
接着,将基于使制冷剂W变化成气体的冷却效果与基于液冷的冷却效果进行比较,进行了验证。测量通过液冷对液晶面板进行冷却时的面板温度和通过制冷剂W的气化对液晶面板进行冷却时的面板温度,计算出基于气化的面板温度与液冷时的面板温度的温度差。针对相对于以液晶面板的表面积为基准的面积为等倍、2倍、3倍、4倍、5倍的情况进行了测量。
图29示出结果。在图29中,纵轴表示基于气化的面板温度与液冷时的面板温度的温度差[℃],横轴表示风速[m/s]。如图29所示,可确认到在使液晶面板的表面积为2倍以上的情况下,即使风速为0m/s即不进行送风,也能够通过基于制冷剂W的气化的冷却得到与液冷同等以上的冷却效果。此外,可确认到在表面积为等倍的情况下,如果使风速为6m/s以上,则能够通过基于制冷剂W的气化的冷却得到与液冷同等以上的冷却效果。因此,可确认到基于使制冷剂W气化的冷却效果相对于液冷是充分有用的。

Claims (24)

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
光源装置,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
冷却装置,其通过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以及
制冷剂传送部,其朝向所述冷却对象传送所生成的所述制冷剂,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取入外部的空气的第1送风装置,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利用所述第1送风装置吸入的所述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生成所述制冷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旋转的吸湿放湿部件;热交换部;加热部;以及第2送风装置,
所述第1送风装置向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送出空气,
所述热交换部与所述制冷剂传送部连接;
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与所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
所述第2送风装置向所述热交换部送出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由所述加热部加热后的部分周围的空气,
所述热交换部通过被冷却,从流入到所述热交换部的空气生成所述制冷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部被从所述第1送风装置放出且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后的空气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送风装置向所述冷却对象送出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供从所述第2送风装置放出的空气循环的循环路径,
所述循环路径穿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和所述热交换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第2送风装置使空气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而送出到所述热交换部,
所述加热部具有:
加热主体部,其对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
所述第2送风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加热部利用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热对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
所述第2送风装置使空气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而送出到所述热交换部,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供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之前的空气流动的第1管道,
所述加热部具有:
散热片,其被设置成跨越所述第1管道的内部和所述第1管道的外部;以及
所述第2送风装置,
所述散热片被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热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加热部利用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热对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
所述加热部具有与所述光源装置连接的热管。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加热部利用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热对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
所述第2送风装置使空气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而送出到所述热交换部,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供通过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之前的空气流动的第1管道,
所述第1管道具有金属制的金属部,
所述加热部具有所述金属部和所述第2送风装置,
所述金属部被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热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驱动力转换部,该驱动力转换部根据空气的流动而产生使所述吸湿放湿部件旋转的驱动力,
所述驱动力转换部具有叶片部,该叶片部设置于所述吸湿放湿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驱动部,该驱动部使所述吸湿放湿部件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流通部,该流通部供流入到所述热交换部的空气流动,
所述流通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多个配管部,并且,被沿着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中的、所述流通部的尺寸最小的方向流动的介质冷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
热电元件,其具有吸热面和散热面;
第1热交换部,其与所述吸热面连接,并且与所述制冷剂传送部连接;
第2热交换部,其与所述散热面连接;以及
第3送风装置,其对所述第2热交换部进行冷却,
所述第1热交换部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而生成所述制冷剂,
所述第3送风装置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单元,该光调制单元具有所述光调制装置和保持所述光调制装置的中空的第1保持部,
所述制冷剂传送部具有内部与所述第1保持部的内部连通的第2管道,并且经由所述第2管道将所述制冷剂传送到所述第1保持部的内部,
从所述第3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从所述第1保持部的内部送出到所述第2管道的内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第2管道的内部,
所述第2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第2管道的外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在所述第2管道的内侧面并列配置有多个突出部,
所述制冷剂传送部利用在多个所述突出部彼此的间隙处产生的虹吸现象传送所述制冷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传送部利用虹吸现象传送所述制冷剂,
所述制冷剂传送部具有多孔材料制的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所述制冷剂生成部与所述冷却对象。
18.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该投影仪还具有制冷剂保持部,该制冷剂保持部设置于所述冷却对象,保持所述制冷剂,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安装在所述冷却对象的表面上且是多孔材料制的,
从层叠所述冷却对象和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层叠方向的所述制冷剂保持部侧观察,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固定所述制冷剂保持部,
所述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单元,该光调制单元具有所述光调制装置和保持所述光调制装置的第2保持部,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安装在所述第2保持部的正面上,
所述固定部件在与所述第2保持部之间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夹住所述制冷剂保持部进行固定,
从所述层叠方向的所述固定部件侧观察,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一部分露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2保持部的供光入射到所述光调制装置的一侧的表面上,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框部,该框部包围所述光调制装置的图像形成区域的缘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2保持部的供光入射到所述光调制装置的一侧的表面和所述第2保持部的从所述光调制装置射出光的一侧的表面双方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光调制单元设置有多个,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光调制单元,
该投影仪设置有多孔材料制的连结部,该连结部将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光调制单元的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彼此相互连结,
所述连结部设置有包覆部,该包覆部覆盖所述连结部。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制冷剂保持部,该制冷剂保持部设置于所述冷却对象,保持所述制冷剂,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制冷剂保持部从所述冷却对象的表面突出,相互隔开间隙地并列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冷却对象包含所述光调制装置、具有所述光调制装置的光调制单元、所述光源装置、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元件、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元件以及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偏振转换元件中的至少一个。
CN201811586785.XA 2017-12-27 2018-12-25 投影仪 Active CN1100075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1908 2017-12-27
JP2017251908A JP7192209B2 (ja) 2017-12-27 2017-12-27 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07549A CN110007549A (zh) 2019-07-12
CN110007549B true CN110007549B (zh) 2022-03-15

Family

ID=6500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86785.XA Active CN110007549B (zh) 2017-12-27 2018-12-25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2643B2 (zh)
EP (1) EP3506008B1 (zh)
JP (1) JP7192209B2 (zh)
CN (1) CN1100075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34809A (ja) 2019-02-22 2020-08-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140092A (ja) 2019-02-28 2020-09-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81491B2 (ja) 2019-03-15 2021-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279433B2 (ja) 2019-03-15 2023-05-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28769B2 (ja) 2019-05-27 2021-0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201303A (ja) 2019-06-06 2020-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201426A (ja) 2019-06-12 2020-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88648B2 (ja) 2019-07-10 2021-06-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19683B2 (ja) 2019-07-12 2021-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74792B2 (ja) 2019-07-19 2021-05-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19689B2 (ja) * 2019-09-20 2021-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223281B2 (ja) * 2019-09-24 2023-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62354B2 (ja) * 2019-10-11 2021-1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358978B2 (ja) * 2019-12-25 2023-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2146685A (ja) * 2021-03-22 2022-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2371A (zh) * 2005-05-10 2006-11-15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式投影机及电子装置
EP2184639A2 (en) * 2008-11-07 2010-05-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or apparatus
EP2905654A2 (en) * 2014-02-07 2015-08-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ser light source device with cooling system and projector device
CN106154709A (zh) * 2015-03-31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及其散热装置
CN205843163U (zh) * 2016-07-13 2016-12-28 中视迪威激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直冷式散热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22587B1 (en) * 1989-10-11 1996-03-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Liquid crystal projector
JPH11223464A (ja) * 1998-02-05 1999-08-17 Nisshin Steel Co Ltd 電気炉
JP3583062B2 (ja) 2000-09-29 2004-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および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372748A (ja) 2001-06-15 2002-12-26 Minolta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5202195A (ja) * 2004-01-16 2005-07-28 Seiko Epson Corp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4773260B2 (ja) 2006-04-25 2011-09-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5085888B2 (ja) 2006-05-31 2012-1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
JP2009075304A (ja) 2007-09-20 2009-04-09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5081558B2 (ja) * 2007-09-28 2012-11-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EP2256548A1 (en) * 2008-03-17 2010-12-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or
JP2009222998A (ja) 2008-03-17 2009-10-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WO2009150850A1 (ja) * 2008-06-13 2011-11-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5157792B2 (ja) 2008-09-30 2013-03-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及び光源装置
JP2010085676A (ja) * 2008-09-30 2010-04-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10107751A (ja) 2008-10-30 2010-05-13 Hitachi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5609213B2 (ja) 2010-04-01 2014-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4085055A (ja) 2012-10-23 2014-05-12 Panasonic Corp 冷却装置
JP6179099B2 (ja) 2012-12-26 2017-08-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の冷却装置
JPWO2015008485A1 (ja) * 2013-07-19 2017-03-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密閉筐体の冷却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JP2015147160A (ja) * 2014-02-05 2015-08-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構造
WO2016116975A1 (ja) * 2015-01-20 2016-07-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光源モジュール
US10254023B2 (en) * 2017-02-09 2019-04-09 Heatcraft Refrigeration Products, Llc Heat pipe anchor tubes for high side heat exchange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2371A (zh) * 2005-05-10 2006-11-15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式投影机及电子装置
EP2184639A2 (en) * 2008-11-07 2010-05-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or apparatus
EP2905654A2 (en) * 2014-02-07 2015-08-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ser light source device with cooling system and projector device
CN106154709A (zh) * 2015-03-31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及其散热装置
CN205843163U (zh) * 2016-07-13 2016-12-28 中视迪威激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直冷式散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06008A1 (en) 2019-07-03
CN110007549A (zh) 2019-07-12
EP3506008B1 (en) 2024-05-08
JP7192209B2 (ja) 2022-12-20
US20190196311A1 (en) 2019-06-27
JP2019117332A (ja) 2019-07-18
US10712643B2 (en) 2020-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7549B (zh) 投影仪
US11029588B2 (en) Projector
CN110221506B (zh) 投影仪
CN109976071B (zh) 投影仪
US10989994B2 (en) Projector having a refrigerant generator
CN111999971B (zh) 投影仪
CN111694207B (zh) 投影仪
US11163224B2 (en) Projector
CN112213905B (zh) 投影仪
CN111694206B (zh) 投影仪
US10983425B2 (en) Projector
US11175571B2 (en) Projector
CN113031378B (zh) 投影仪
CN112631049B (zh) 投影仪
CN112540497A (zh) 投影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