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99971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99971B
CN111999971B CN202010447673.7A CN202010447673A CN111999971B CN 111999971 B CN111999971 B CN 111999971B CN 202010447673 A CN202010447673 A CN 202010447673A CN 111999971 B CN111999971 B CN 1119999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frigerant
flow path
cooling
internal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476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99971A (zh
Inventor
杉山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99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9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99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99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3/00Colour photography, other than mere exposure or projection of a colour film
    • G03B33/10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 G03B33/12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using beam-splitting or beam-combining systems, e.g. dichroic mirr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投影仪,在提高投影仪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存在冷却单元大型化而使投影仪大型化的问题。投影仪具有冷却装置。冷却装置的制冷剂生成部具有:旋转的吸湿排湿部件;第1送风装置,其向吸湿排湿部件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输送空气;热交换部,其与制冷剂输送部连接;加热部,其对吸湿排湿部件的位于与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以及第2送风装置,其将吸湿排湿部件中的被加热部加热的部分的周围的空气输送到热交换部。热交换部具有:壳体,其具有供第2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流入的内部空间;以及多个流路部,其配置在内部空间内。多个流路部的内部与内部空间隔离。借助流路部对内部空间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在多个流路部的内部流通。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作为对投影仪进行冷却的单元,提出了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使用了送风装置的空冷的冷却单元、以及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使用了输送制冷剂液的泵和供制冷剂液通过的配管的液冷的冷却单元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76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4655号公报
近年来,随着投影仪的高亮度化等,由冷却单元冷却的冷却对象的热量增加,要求提高冷却单元的冷却性能。但是,在上述的空冷和液冷等的冷却单元中提高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存在冷却单元大型化而使投影仪大型化的问题。另外,在空冷的情况下,还存在送风装置产生的噪音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是具有冷却对象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冷却装置,其通过制冷剂变化为气体来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以及制冷剂输送部,其将生成的所述制冷剂朝向所述冷却对象输送,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旋转的吸湿排湿部件;第1送风装置,其向所述吸湿排湿部件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输送空气;热交换部,其与所述制冷剂输送部连接;加热部,其对所述吸湿排湿部件的位于与所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以及第2送风装置,其将所述吸湿排湿部件中的被所述加热部加热的部分的周围的空气输送到所述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具有:壳体,其具有供所述第2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流入的内部空间;以及多个流路部,它们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所述多个流路部的内部与所述内部空间隔离,借助所述流路部对所述内部空间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在所述多个流路部的内部流通。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第3送风装置,该第3送风装置向所述多个流路部的内部输送所述冷却空气。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流入通道,所述多个流路部的流入口在所述流入通道的内部开口,所述第3送风装置经由所述流入通道从所述流入口向所述多个流路部的内部输送空气。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输送部具有多孔质部件制的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冷却对象,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端部在所述内部空间露出。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循环路径,从所述第2送风装置释放的空气在该循环路径中循环,所述循环路径穿过所述吸湿排湿部件和所述内部空间。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多个流路部在与所述内部空间内的空气所流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多个流路部是呈直线状延伸的导管。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多个流路部沿互相平行的方向延伸。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外部送风装置,该外部送风装置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向所述壳体输送空气。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冷却对象是所述光调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吸湿排湿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和光合成光学系统的立体图。
图7是从光入射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图,是图7中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保持部的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光源装置;4R、4G、4B:光调制单元(冷却对象);4BP、4GP、4RP:光调制装置(冷却对象);6:投射光学装置;10:冷却装置;20:制冷剂生成部;22:加热部;23:第2送风装置;27:循环路径;30:热交换部;31:壳体;32:流入通道;34:流路部;34a:流入口;35:内部空间;40:吸湿排湿部件;50:制冷剂输送部;54:连接部;60:第1送风装置;61:第3送风装置;160:外部送风装置;AR3:冷却空气;F1:第1区域;F2:第2区域;W:制冷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构造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与实际构造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光源装置2、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光调制单元4B、光合成光学系统5以及投射光学装置6。光调制单元4R具有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单元4G具有光调制装置4GP。光调制单元4B具有光调制装置4BP。
光源装置2将被调整为具有大致均匀的照度分布的照明光WL朝向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射出。光源装置2例如具有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将来自光源装置2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绿色光LG以及蓝色光LB。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具有第1分色镜7a、第2分色镜7b、第1反射镜8a、第2反射镜8b、第3反射镜8c以及中继透镜8d。
第1分色镜7a将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以及混合有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的光。第1分色镜7a具有使红色光LR透过并且对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进行反射的特性。第2分色镜7b将混合有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的光分离成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第2分色镜7b具有对绿色光LG进行反射并且使蓝色光LB透过的特性。
第1反射镜8a配置在红色光LR的光路中,将透过了第1分色镜7a的红色光LR朝向光调制装置4RP反射。第2反射镜8b和第3反射镜8c配置在蓝色光LB的光路中,将透过了第2分色镜7b的蓝色光LB向光调制装置4BP引导。
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装置4GP以及光调制装置4BP分别由液晶面板构成。光调制装置4R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中的红色光LR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G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中的绿色光LG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B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中的蓝色光LB进行调制。由此,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形成与各色光对应的图像光。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各自的光入射侧和光射出侧配置有偏光板。
在光调制装置4R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RP的红色光LR平行化的场透镜9R。在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绿色光LG平行化的场透镜9G。在光调制装置4B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BP的蓝色光LB平行化的场透镜9B。
光合成光学系统5由大致立方体状的十字分色棱镜构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对来自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各色的图像光进行合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将合成的图像光朝向投射光学装置6射出。投射光学装置6由投射透镜组构成。投射光学装置6将由光合成光学系统5合成的图像光、即由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调制的光朝向屏幕SCR进行放大投射。由此,在屏幕SCR上显示放大后的彩色图像(影像)。
如图2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冷却装置10。冷却装置10通过制冷剂W变化为气体而对投影仪1所具有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W例如是液体的水。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制冷剂W变化为气体的过程简称为汽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单元4R、4G、4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装置4RP、4GP、4BP。
冷却装置10具有制冷剂生成部20和制冷剂输送部50。制冷剂生成部2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制冷剂输送部50是将生成的制冷剂W朝向冷却对象输送的部分。能够通过由制冷剂输送部50输送到冷却对象(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汽化而从冷却对象夺走热,由此冷却装置10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下,对各部分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概略结构图。如图3所示,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吸湿排湿部件40、马达(驱动部)24、第1送风装置(冷却送风装置)60、热交换部30、循环通道25、循环通道26、加热部22、第2送风装置23以及第3送风装置61。
图4是示出吸湿排湿部件4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吸湿排湿部件40是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扁平的圆柱状。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中心形成有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中心孔40c。中心孔40c在旋转轴R的轴向上贯通吸湿排湿部件40。吸湿排湿部件40绕旋转轴R进行旋转。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轴R的轴向称为“旋转轴方向DR”,在图中适当用DR轴表示。
吸湿排湿部件40具有沿旋转轴方向DR贯通吸湿排湿部件40的无数的贯通孔40b。吸湿排湿部件40是多孔质部件。吸湿排湿部件40具有吸湿排湿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湿排湿部件40例如是通过将具有贯通孔40b的带状的带状部件40a绕旋转轴R卷绕并在所卷绕的带状部件40a的向外部露出的面上涂布具有吸湿排湿性的物质而制成的。另外,所卷绕的带状部件40a的向外部露出的面包括吸湿排湿部件40的外表面、中心孔40c的内周面以及贯通孔40b的内侧面。另外,吸湿排湿部件40也可以由整体具有吸湿排湿性的物质制成。作为具有吸湿排湿性的物质,例如列举了沸石、硅胶等。
图3所示的马达24的输出轴插入到吸湿排湿部件40的中心孔40c中并被固定。马达24使吸湿排湿部件40绕旋转轴R进行旋转。通过马达24进行旋转的吸湿排湿部件40的旋转速度例如为0.2rpm以上且5rpm以下的程度。
第1送风装置60例如是向投影仪1内吸入外部空气的吸气风扇。第1送风装置60向位于第1区域F1的吸湿排湿部件40的部分输送空气AR1。第1区域F1是在与旋转轴R垂直的方向上比旋转轴R靠一侧的区域。另一方面,在与旋转轴R垂直的方向上比旋转轴R靠另一侧的区域、即相对于旋转轴R与第1区域F1相反一侧的区域是第2区域F2。第1区域F1是在图3中比旋转轴R靠上侧的区域。第2区域F2是在图3中比旋转轴R靠下侧的区域。
如图2所示,第1送风装置60也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输送空气AR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送风装置60是向冷却对象输送空气AR1的冷却送风装置。只要第1送风装置60能够输送空气AR1,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轴流风扇,还可以是离心风扇。
热交换部3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图5是示出热交换部30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如图5所示,热交换部30具有壳体31、多个流路部34、流入通道32以及流出通道33。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1是长方体箱状。壳体31具有内部空间35、流入孔部31a以及流出孔部31b。向内部空间35流入由第2送风装置23输送的空气。流入孔部31a设置在壳体31中的旋转轴方向DR的一侧(+DR侧)的侧壁部31c。流出孔部31b设置在壳体31中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的侧壁部31d。流入孔部31a和流出孔部31b与内部空间35相连。流入孔部31a和流出孔部31b例如是矩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孔部31a和流出孔部31b在沿着旋转轴方向DR观察时互相重叠。
多个流路部34配置在内部空间35内。由后述的第3送风装置61输送的空气在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流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流路部34是沿直线状延伸的导管。流路部34例如是圆筒状。流路部34在所延伸的方向的两侧开口。多个流路部34例如沿互相平行的方向延伸。流路部34所延伸的方向例如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流路部34所延伸的方向称为“延伸方向DE”,在图中适当用DE轴表示。上述的第1区域F1和第2区域F2是在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的延伸方向DE上以旋转轴R为基准而划分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多个流路部沿互相平行的方向延伸”除了包括多个流路部严格地互相平行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多个流路部沿互相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多个流路部沿互相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例如包括流路部彼此所成的角度为10°以内程度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旋转轴方向DR排列有多个流路部34的列沿着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这两者垂直的方向设置有多列。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这两者垂直的方向称为“厚度方向DT”,在图中适当用DT轴表示。多个流路部34例如构成了在厚度方向DT上排列的4个列。沿厚度方向DT相邻的列中的一列所包含的流路部34在旋转轴方向DR上位于另一列所包含的流路部34彼此之间。即,多个流路部34在沿着延伸方向DE观察时呈交错状配置。
如图3所示,流路部34从壳体31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侧壁部31e延伸到壳体31中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侧壁部31f。流路部34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端部在侧壁部31e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的面上开口,是向壳体31的外部开口的流入口34a。流路部34中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端部在侧壁部31f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的面上开口,是向壳体31的外部开口的流出口34b。由此,流路部34将位于壳体31的延伸方向DE的两侧的空间彼此相连。另一方面,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不与内部空间35相连。由此,在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流通的空气与流入到内部空间35的空气不会混合。即,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与内部空间35隔离。
流入通道32和流出通道33是沿延伸方向DE延伸的通道。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通道32和流出通道33是矩形筒状。流入通道32和流出通道33在延伸方向DE上隔着壳体31配置并分别与壳体31连接。流入通道32位于壳体31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流出通道33位于壳体31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
流入通道32中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端部固定于侧壁部31e的外周缘部,并被侧壁部31e封闭。在流入通道32的内部,开设有多个流路部34的流入口34a。由此,流入通道32的内部经由流入口34a而与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相连。
流出通道33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端部固定于侧壁部31f的外周缘部,并被侧壁部31f封闭。在流出通道33的内部,开设有多个流路部34的流出口34b。由此,流出通道33的内部经由流出口34b与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相连。
循环通道26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排湿部件40的一侧(+DR侧)的通道。循环通道26从吸湿排湿部件40的旋转轴方向DR的一侧延伸到壳体31的旋转轴方向DR的一侧。循环通道26的一端部26a在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朝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开口。循环通道26的另一端部26b与壳体31的流入孔部31a连接,向内部空间35开口。由此,循环通道26的内部与内部空间35相连。
循环通道25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排湿部件40的另一侧(-DR侧)的通道。循环通道25从吸湿排湿部件40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延伸到壳体31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循环通道25的一端部25a在旋转轴方向DR的一侧(+DR侧)朝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开口。循环通道25的另一端部25b与壳体31的流出孔部31b连接,向内部空间35开口。由此,循环通道25的内部与内部空间35相连。
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加热主体部22a配置在循环通道25的内部。加热主体部22a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另一侧(-DR侧)。加热主体部22a例如是电加热器。加热主体部22a对循环通道25的内部的气氛(空气)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具有第2送风装置23。
第2送风装置23配置在循环通道26的内部。第2送风装置23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一侧(+DR侧)。第2送风装置23例如是离心风扇。第2送风装置23将从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23a向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释放。从排气口23a释放的空气经由流入孔部31a向壳体31的内部空间35流入。即,第2送风装置23借助流入孔部31a向内部空间35输送空气。另外,第2送风装置23例如也可以是轴流风扇。
从第2送风装置23向内部空间35释放的空气是经由循环通道26的一端部26a从第2送风装置23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是通过了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空气。即,第2送风装置23使空气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与第1区域F1不同的第2区域F2的部分而输送到热交换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在循环通道25的内部流动。因此,加热主体部22a对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通过第2送风装置23将被加热主体部22a加热的空气输送到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从而对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第2送风装置23将吸湿排湿部件40中的被加热部22加热的部分的周围的空气输送到热交换部30。
从第2送风装置23向热交换部30的内部空间35流入的空气沿旋转轴方向DR通过内部空间35并经由流出孔部31b向循环通道25的内部流入。流入到循环通道25的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再次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而流入到循环通道26的内部,并被第2送风装置23吸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循环路径27,从第2送风装置23释放的空气在循环路径27中循环。循环路径27至少由循环通道25、26和热交换部30构成。循环路径27穿过加热主体部22a、吸湿排湿部件40以及内部空间35。在吸湿排湿部件40与循环通道25、26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但循环路径27被大致密闭,抑制了来自外部的空气向循环路径27的内部流入。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第2送风装置23释放并在循环路径27内循环的空气称为空气AR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送风装置61配置在流入通道32的内部。第3送风装置61可以是轴流风扇,也可以是离心风扇。第3送风装置61在流入通道32内向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释放冷却空气AR3。释放的冷却空气AR3经由流入口34a向流路部34的内部流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送风装置61经由流入通道32从流入口34a向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输送冷却空气AR3。由此,冷却空气AR3在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流通。穿过流路部34的内部的冷却空气AR3经由流路部34对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进行冷却。这样,第3送风装置61通过向流路部34的内部输送冷却空气AR3,能够借助流路部34对流入到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进行冷却。被输送到流路部34的内部的冷却空气AR3从流出口34b向流出通道33的内部流出。
当从第1送风装置60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输送空气AR1时,空气AR1中所含的水蒸气被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吸收。通过马达24使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而使吸湿排湿部件40的吸收了水蒸气的部分从第1区域F1移动到第2区域F2。然后,被加热主体部22a加热的温度比较高的空气AR2穿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由此,被吸湿排湿部件40吸收的水分汽化而释放到空气AR2中。
通过穿过吸湿排湿部件40而包含从空气AR1吸收的水蒸气的空气AR2,被第2送风装置23输送到热交换部30的内部空间35。被输送到内部空间35的温度比较高的空气AR2在内部空间35中沿与多个流路部34的延伸方向DE交叉的方向流通,并被穿过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的冷却空气AR3冷却。由此,空气AR2中所含的水蒸气冷凝而成为液体的水即制冷剂W。这样,在热交换部30的壳体31内(即内部空间35),通过被输送到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的冷却空气AR3对流入到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进行冷却,由此从流入到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生成制冷剂W。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输送部50是多孔质部件制品,通过毛细管现象来输送制冷剂W。作为制冷剂输送部50的材质,例如可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输送部50的材质优选能够使制冷剂输送部50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材质。
制冷剂输送部50具有与壳体31连接的连接部54。连接部54是连接壳体31和冷却对象的部分。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输送部50是多孔质部件制品,因此连接部54是多孔质部件制品。在连接部54中与壳体31连接的端部54a向内部空间35露出。连接部54从壳体31的内部空间35贯通壳体31的侧壁部31d而向壳体31的外部突出。连接部54是薄带状。如图6所示,向壳体31的外部突出的连接部54延伸到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图6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立体图。
接着,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以正侧为上侧并以负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Z在图中适当地用Z轴表示。与投射光学装置6中的最靠光射出侧的投射透镜的光轴AX平行的方向、即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投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光轴方向X”,并在图中适当用X轴表示。光轴方向X与上下方向Z垂直。另外,将与光轴方向X和上下方向Z这两者垂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Y”,在图中适当地用Y轴表示。
另外,上下方向Z、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7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光调制单元4G的图。图8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G的图,是图7中的VIII-VIII剖视图。
如图6所示,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以及光调制单元4B以包围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周围的方式配置。光调制单元4R和光调制单元4B在宽度方向Y上隔着光合成光学系统5而互相配置在相反侧。光调制单元4G配置在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光轴方向X的光入射侧(-X侧)。光调制单元4R的构造、光调制单元4G的构造以及光调制单元4B的构造除了配置的位置以及姿势不同之外,其他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仅以光调制单元4G为代表来进行说明。
光调制单元4G具有对光调制装置4GP进行保持的保持框架80。如图6到图8所示,保持框架80是在光向光调制装置4GP入射的方向上扁平且上下方向Z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光调制装置4GP的光所入射的方向例如是光轴方向X。
如图8所示,保持框架80具有在光所入射的方向上贯通保持框架80的贯通孔81。在贯通孔81的光入射侧(-X侧)的边缘设置有使贯通孔81的宽度变宽的台阶部83。光调制装置4GP嵌在台阶部83上而被保持框架80保持。如图7所示,在保持框架80的光入射侧的面中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的部分形成有插入槽82a、82b。
如图6到图8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冷却促进部70,该冷却促进部70设置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冷却促进部70具有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的保持框架80的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中的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X侧)的面上。制冷剂保持部71是对制冷剂W进行保持的多孔质部件制品。作为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可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可以与制冷剂输送部50的材质相同。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优选能够使制冷剂保持部71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材质。
图9是示出制冷剂保持部71的图。如图9所示,制冷剂保持部71具有:矩形框状的主体部71a;以及插入部71b、71c,它们设置于主体部71a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的端部。如图8所示,主体部71a覆盖保持框架80中的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X侧)的面的一部分。主体部71a的内缘侧的部分覆盖光调制装置4GP的外缘部分。插入部71b被弯折而插入到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a中。插入部71c被弯折而插入到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b中。
固定部件72是对制冷剂保持部71进行固定的部件。如图6和图8所示,固定部件72是板状的部件。固定部件72例如是金属制的。固定部件72具有矩形框状的框部72a、安装部72b以及插入部72c。如图7和图8所示,框部72a覆盖制冷剂保持部71的外缘部。保持框架80、制冷剂保持部71以及框部72a在通过光调制单元4G的光的方向(光轴方向X)上层叠。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保持框架80、制冷剂保持部71以及框部72a层叠的方向简称为“层叠方向”。固定部件72通过框部72a以在与保持框架80之间沿层叠方向(光轴方向X)夹着制冷剂保持部71的方式固定。
框部72a的内缘设置在比制冷剂保持部71的内缘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制冷剂保持部71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比框部72a靠内侧的部分)在从层叠方向的靠固定部件72侧观察时露出。
如图6和图8所示,安装部72b分别设置在框部72a的上下方向Z的两端部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安装部72b从框部72a向保持框架80侧(+X侧)突出。安装部72b与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侧面上的突起卡合。由此,固定部件72被固定于保持框架80。
插入部72c设置在框部72a的上下方向Z的两端部。插入部72c从框部72a向保持框架80侧(+X侧)突出。插入部72c被插入在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a、82b中。插入部72c在插入槽82a、82b的内部对制冷剂保持部71的插入部71b、71c进行按压。
冷却促进部70分别设置于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即,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分别设置于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如图9所示,设置于各光调制单元4R、4G、4B中的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与制冷剂输送部50连接。更详细来说,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下端部与制冷剂输送部50的连接部54连接。
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B以及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R的制冷剂保持部71R除了不与连接部54连接之外,其他方面与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孔质部件制的连结部73a、73b,该连结部73a、73b将设置于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互相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两侧借助连结部73a、73b而连结有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和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R的制冷剂保持部71R。
连结部73a将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和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B连结起来。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B借助制冷剂保持部71G而与制冷剂输送部50的连接部54连接。如图6所示,在连结部73a设置有覆盖连结部73a的包覆部74。包覆部74例如是树脂制的膜等。
连结部73b将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和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R的制冷剂保持部71连结起来。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R借助制冷剂保持部71G而与制冷剂输送部50的连接部54连接。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连结部73a同样,在连结部73b也设置有包覆部74。
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被制冷剂输送部50的连接部54输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G。输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G的制冷剂W经由连结部73a而被输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B,并且经由连结部73b而被输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R。这样,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被输送到3个光调制单元4R、4G、4B。然后,通过使输送并保持在制冷剂保持部71中的制冷剂W汽化来冷却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更详细来说,通过使保持于制冷剂保持部71的制冷剂W汽化来冷却安装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保持框架80,通过冷却保持框架80来冷却保持框架80所保持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由此,能够通过冷却装置10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进行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装置10能够通过制冷剂输送部50将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向冷却对象输送,通过利用作为吸热反应的制冷剂W的汽化从冷却对象夺走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由于基于制冷剂W的汽化的冷却能够积极地从冷却对象夺走热,因此与如空冷和液冷那样仅通过向制冷剂传热来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冷却性能优异。由此,在得到与空冷和液冷相同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与空冷和液冷相比容易使冷却装置10整体小型化。
另外,在基于制冷剂W的汽化进行冷却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增大汽化的制冷剂W与冷却对象接触的表面积来提高冷却性能。因此,即使增大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也能够抑制噪音增大。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得到具有冷却性能优异且静音性优异的小型的冷却装置10的投影仪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生成制冷剂W,因此不需要使用者补充制冷剂W的工序,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制冷剂生成部20进行调整,以使仅生成在需要制冷剂W时所需的量,因此可以不用预先在贮藏罐等中贮存制冷剂W,能够减轻投影仪1的重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对从第1送风装置60输送的空气AR1中所含的水蒸气进行吸收,将吸湿排湿部件40所吸收的水分作为水蒸气而排出到由第2送风装置23输送的空气AR2内。然后,能够通过热交换部30使作为水蒸气排出到空气AR2中的水分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投影仪1内的气氛中生成制冷剂W。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借助流路部34对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AR3在配置于壳体31的内部空间35的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流通。因此,在内部空间35中,能够使空气AR2中所含的水蒸气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这里,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经由多个流路部34中的在内部空间35露出的表面而被冷却。因此,例如,流路部34的数量越多,越能够增大在内部空间35露出的流路部34的表面积,能够容易对空气AR2进行冷却。由此,容易使空气AR2中所含的水蒸气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因此,能够提高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效率。
这里,流路部34的外径越小,可配置于内部空间35的流路部34的数量越多。另一方面,当流路部34的外径变小时,每个流路部34的表面积减小。但是,能够增加可配置于内部空间35的流路部34的数量,由此,其结果是,容易增大多个流路部34的总表面积。由此,能够提高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效率。
另外,由于能够提高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效率,因此能够维持热交换部30的制冷剂W的生成量,并且还能够使热交换部30小型化。由此,能够使投影仪1小型化。
如上所述,流路部34的数量越多,流路部34彼此的间隙越小。在该情况下,可认为是,由于在穿过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中产生的压力损失增大以及在空气AR2的流动中产生不均等,而使内部空间35中的空气AR2的流动受到阻碍。但是,在内部空间35中空气AR2的滞留时间越长,越能够延长使空气AR2中所含的水蒸气冷凝的时间。因此,通过增加流路部34的数量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的流动,从而能够从空气AR2生成更多的制冷剂W。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效率。
另外,例如在使来自第2送风装置的空气流入到多个流路部内而在多个流路部内生成制冷剂W的情况下,流路部有可能被制冷剂W堵塞。特别是,在设置投影仪1的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制冷剂W有可能凝固而堵塞流路部。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W不是在流路部34中而是在内部空间35中生成。因此,流路部34不会因生成的制冷剂W而堵塞。另外,与在多个流路部34内生成制冷剂W的情况相比,容易使制冷剂W在内部空间35内集中于一处。因此,即使在投影仪1的姿势发生变化等情况下,也容易通过制冷剂输送部50将内部空间35内的制冷剂W输送到冷却对象。
另外,例如在使来自第2送风装置的空气向多个流路部内流入而在多个流路部内生成制冷剂W的情况下,通过从外部向多个流路部输送空气而对流路部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在该情况下,在多个流路部的各个流路部中,来自外部的送风容易产生偏差。因此,每个流路部的制冷剂W的生成程度可能产生偏差。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各流路部34的内部流动的冷却空气AR3对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进行冷却。因此,通过在内部空间35中均匀地配置流路部34,容易均匀地对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整体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在内部空间35中生成制冷剂W,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效率。
另外,通过使在流路部34内流动的冷却空气AR3的流速比较大,能够更容易地利用冷却空气AR3对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当使冷却空气AR3的流速比较大时,容易使由冷却空气AR3的流动引起的噪音增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冷却空气AR3穿过配置于内部空间35的流路部34的内部,因此由冷却空气AR3的流动引起的噪音不容易泄漏到壳体31的外部。因此,能够使冷却空气AR3的流速比较大而提高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的冷却效率,并且能够抑制投影仪1产生的噪音增大。
另外,流路部34的流路面积比内部空间35的流路面积小。因此,在流路部34内流动的冷却空气AR3的流速容易比在内部空间35内流动的空气AR2的流速大。由此,容易在流路部34内使冷却空气AR3的流速比较大。因此,容易通过冷却空气AR3借助流路部34对内部空间35内的空气AR2适当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效率。
另外,另一方面,容易使在内部空间35内流动的空气AR2的流速比较小。因此,能够延长内部空间35内的空气AR2的滞留时间。由此,能够延长在内部空间35中使空气AR2的水蒸气冷凝的时间,能够更容易地从空气AR2生成制冷剂W。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第3送风装置61,该第3送风装置61向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输送冷却空气AR3。因此,容易向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输送冷却空气AR3,容易借助流路部34对内部空间35内的空气AR2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3送风装置61经由流入通道32从流入口34a向多个流路部34的内部输送冷却空气AR3,多个流路部34的流入口34a在该流入通道32的内部开口。因此,能够通过流入通道32将从第3送风装置61释放的冷却空气AR3向流路部34的内部引导。因此,容易向流路部34的内部输送冷却空气AR3。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输送部50的连接部54的端部54a向内部空间35露出。因此,能够使连接部54的端部54a与在内部空间35中生成的制冷剂W接触。并且,连接部54是多孔质部件制品。因此,能够经由端部54a使连接部54吸收制冷剂W,并通过毛细管现象输送到冷却对象。由此,能够容易地通过制冷剂输送部50将在内部空间35中生成的制冷剂W输送到冷却对象。另外,不需要为了输送制冷剂W而另外准备泵等动力源。由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个数增加,容易使投影仪1进一步小型/轻量化。
另外,例如,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在从第2送风装置23输送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即使热交换部30被冷却,有时也难以生成制冷剂W。输送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例如在投影仪1的外部空气等混入的情况下有时会降低。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循环路径27,从第2送风装置23释放的空气AR2在该循环路径27中循环。因此,通过使循环路径27大致密闭,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外部空气进入到循环路径27内,容易将输送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维持为比较高的状态。因此,通过借助多个流路部34对内部空间35进行冷却,能够适当地生成制冷剂W。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流路部34在与内部空间35中的空气AR2所流动的方向(旋转轴方向DR)交叉的方向(延伸方向DE)上延伸。因此,在内部空间35中容易使空气AR2与多个流路部34的表面接触,容易对空气AR2进行冷却。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流路部34是呈直线状延伸的导管。因此,容易使冷却空气AR3在流路部34的内部流动。另外,能够容易地制作流路部34,能够降低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流路部34在互相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内部空间35中,容易空间效率良好地配置多个流路部34。由此,容易增加流路部34的数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送风装置60是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输送空气AR1的冷却送风装置。因此,容易通过空气AR1使输送到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汽化,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另外,由于不需要在第1送风装置60之外另设置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冷却送风装置,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个数增加,能够抑制噪音增大。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向投影仪1的内部吸入外部空气的吸气风扇即第1送风装置60来促进输送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W的汽化。因此,即使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下降,也能够得到与不设置冷却装置10时同等的冷却性能。因此,能够使作为吸气风扇的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下降而降低从第1送风装置60产生的噪音,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1的静音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其对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第2送风装置23。因此,加热部22能够通过第2送风装置23向吸湿排湿部件40输送空气AR2,从而对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即使将加热主体部22a配置在远离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置,也能够通过加热部22对吸湿排湿部件40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提高加热部22的结构的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使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的马达24。因此,能够使吸湿排湿部件40以恒定的速度稳定地旋转。由此,能够使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从空气AR1中适当地吸收水蒸气,并且能够使水分从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向空气AR2适当地排湿。因此,能够高效地生成制冷剂W。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该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对制冷剂W进行保持。因此,能够预先通过制冷剂保持部71将输送到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保持于光调制单元4R、4G、4B,直到制冷剂W汽化为止。由此,容易不浪费地利用所生成的制冷剂W,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面上并且是多孔质部件制品。并且,制冷剂保持部71的至少一部分在从层叠方向的靠制冷剂保持部71侧观察时是露出的。因此,容易使制冷剂W从制冷剂保持部71的露出的部分汽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另外,由于制冷剂保持部71是多孔质部件制品,因此容易通过毛细管现象使制冷剂W均匀地遍布在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冷却对象的面上,更容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另外,例如,在通过粘接剂将制冷剂保持部71固定于保持框架80的情况下,有时粘接剂被制冷剂保持部71吸收而堵塞作为多孔质部件制品的制冷剂保持部71的孔。因此,有时制冷剂W难以被制冷剂保持部71吸收,难以通过制冷剂保持部71对制冷剂W进行保持。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固定部件72,该固定部件72以将制冷剂保持部71夹在其与保持框架80之间的方式固定。因此,不使用粘接剂便能够将制冷剂保持部71相对于保持框架80固定。由此,能够抑制难以通过制冷剂保持部71对制冷剂W进行保持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2是金属制品。因此,固定部件72的热传导率比较高,容易被冷却。因此,固定部件72的温度容易通过来自第1送风装置60的空气AR1以及制冷剂W的汽化而下降,更容易对与固定部件72接触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中的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的面上。因此,能够抑制从制冷剂保持部71汽化的制冷剂W的水蒸气对从光调制装置4GP向光合成光学系统5射出的光造成影响。由此,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1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分别设置于所设置的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中,并且设置有将多个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互相连结的连结部73a、73b。因此,通过使制冷剂输送部50与1个制冷剂保持部71连接,也能够向其他制冷剂保持部71输送制冷剂W。由此,能够简化投影仪1的内部的制冷剂输送部50的引绕。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结部73a、73b设置有分别覆盖连结部73a、73b的包覆部74。因此,能够抑制沿着连结部73a、73b移动的制冷剂W在连结部73a、73b中汽化。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W在无助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冷却的情况下汽化,能够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W被浪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连结部73a、73b同样,也可以包覆连接部54。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制冷剂W在向冷却对象输送的期间汽化。因此,能够向冷却对象高效地输送制冷剂W,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生成的制冷剂W被浪费。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的周围例如也可以被管等包覆。另外,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也可以对表面实施抑制汽化的涂覆处理。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下述的结构。
冷却空气在多个流路部的内部流动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从第1送风装置60释放的空气AR1作为冷却空气流入到流路部34的内部。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另外设置第3送风装置61,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个数增加。另外,与另外设置第3送风装置61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投影仪1产生的噪音增大。在该结构中,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流入通道32延伸到吸湿排湿部件40的旋转轴方向DR的一侧(+DR侧),通过了吸湿排湿部件40的空气AR1向流入通道32流入。
流路部的结构只要是配置在内部空间内并且流路部的内部与内部空间隔离,则没有特别限定。流路部也可以呈曲线状延伸。流路部也可以不是导管,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配置于内部空间内的柱状的柱部等的内部形成供冷却空气通过的孔。多个流路部也可以在互相不同的方向上延伸。流路部的数量只要是两个以上,则没有特别限定。
设置于壳体的流入孔部的位置和设置于壳体的流出孔部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流入孔部31a和流出孔部31b也可以配置在沿着旋转轴方向DR观察时互相不重叠的位置。另外,流入孔部31a和流出孔部31b也可以设置在壳体31的同一侧壁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空气AR2滞留在内部空间35中,容易提高制冷剂生成效率。
制冷剂生成部也可以具有从壳体的外部向壳体输送空气的外部送风装置。作为外部送风装置,例如,可采用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外部送风装置160的结构。外部送风装置160位于壳体31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DT侧)。外部送风装置160例如是轴流风扇。外部送风装置160从壳体31的外部向壳体31输送空气AR4。更详细来说,外部送风装置160在厚度方向DT上从壳体31的另一侧(-DT侧)向一侧(+DT侧)输送空气AR4。通过利用外部送风装置160输送空气AR4,能够从壳体31的外部对内部空间35的空气AR2进行冷却。由此,能够使空气AR2中所含的水蒸气更容易冷凝,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生成效率。另外,外部送风装置160也可以是离心风扇。
在热交换部的壳体的内壁面、即构成内部空间的内侧面也可以设置有多个散热片。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大内部空间的内侧面的面积,能够容易在内部空间的内侧面使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冷凝。因此,能够提高制冷剂生成效率。特别是在设置有上述外部送风装置的情况下,使壳体冷却而经由内部空间的内侧面对内部空间的空气进行冷却,因此更容易在内部空间的内侧面使水蒸气冷凝。
在壳体的外壁面也可以设置有多个散热片。根据该结构,容易从壳体的内部向外部释放热。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对内部空间的空气进行冷却。特别是通过上述外部送风装置向设置于壳体的外壁面的多个散热片进行送风,更容易对内部空间的空气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生成效率。
制冷剂输送部也可以具有配置在内部空间的多孔质部件制的捕捉部。通过将捕捉部与连接部连接,能够利用捕捉部对在内部空间中产生的制冷剂进行吸收并输送到连接部。由此,容易不浪费地将生成的制冷剂输送到冷却对象。
加热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加热部也可以是与吸湿排湿部件接触而对吸湿排湿部件进行加热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加热部也可以不对通过吸湿排湿部件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送风装置为设置于制冷剂生成部20的第1送风装置60,但并不限于此。冷却送风装置除了设置于制冷剂生成部20的送风装置之外,还可以另外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为光调制单元,但不限于此。冷却对象也可以包含光调制装置、光调制单元、光源装置、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元件、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元件、以及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偏振转换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根据该结构,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对投影仪的各部分进行冷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透射型的投影仪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反射型的投影仪。这里,“透射型”是指包含液晶面板等的光调制装置透射光的类型,“反射型”是指光调制装置反射光的类型。另外,光调制装置不限于液晶面板等,例如也可以是使用了微镜的光调制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使用3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的例子,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仅使用1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使用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投影仪,其具有冷却对象,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有:
光源,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
冷却装置,其通过制冷剂变化为气体来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以及
制冷剂输送部,其将生成的所述制冷剂朝向所述冷却对象输送,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
旋转的吸湿排湿部件;
第1送风装置,其向所述吸湿排湿部件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输送空气;
热交换部,其与所述制冷剂输送部连接;
加热部,其对所述吸湿排湿部件的位于与所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以及
第2送风装置,其将所述吸湿排湿部件中的被所述加热部加热的部分的周围的空气输送到所述热交换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
壳体,其具有供所述第2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流入的内部空间;以及
多个流路部,它们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
所述多个流路部的内部与所述内部空间隔离,
借助所述流路部对所述内部空间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在所述多个流路部的内部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第3送风装置,该第3送风装置向所述多个流路部的内部输送所述冷却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流入通道,
所述多个流路部的流入口在所述流入通道的内部开口,
所述第3送风装置经由所述流入通道从所述流入口向所述多个流路部的内部输送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输送部具有多孔质部件制的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冷却对象,
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端部在所述内部空间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循环路径,从所述第2送风装置释放的空气在该循环路径中循环,
所述循环路径穿过所述吸湿排湿部件和所述内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多个流路部在与所述内部空间内的空气所流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多个流路部是呈直线状延伸的导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多个流路部沿互相平行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外部送风装置,该外部送风装置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向所述壳体输送空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冷却对象是所述光调制装置。
CN202010447673.7A 2019-05-27 2020-05-25 投影仪 Active CN1119999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8342 2019-05-27
JP2019098342A JP6828769B2 (ja) 2019-05-27 2019-05-27 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9971A CN111999971A (zh) 2020-11-27
CN111999971B true CN111999971B (zh) 2022-04-12

Family

ID=73466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47673.7A Active CN111999971B (zh) 2019-05-27 2020-05-25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29587B2 (zh)
JP (1) JP6828769B2 (zh)
CN (1) CN1119999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4792B2 (ja) * 2019-07-19 2021-05-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19689B2 (ja) * 2019-09-20 2021-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358978B2 (ja) * 2019-12-25 2023-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1167A (zh) * 2003-09-01 2005-03-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光源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射型显示装置
JP2008107387A (ja) * 2006-10-23 2008-05-08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発熱部冷却装置とその冷却方法、およ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11075797A (ja) * 2009-09-30 2011-04-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CN102591115A (zh) * 2011-01-14 2012-07-1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总成及具该散热总成的投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22322A (en) 1987-07-20 1989-01-25 Canon Kk Air cooler
JP3583062B2 (ja) 2000-09-29 2004-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および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US6467295B2 (en) 2000-12-01 2002-10-22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ed cooling apparatu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2372748A (ja) 2001-06-15 2002-12-26 Minolta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US7152979B2 (en) * 2003-08-14 2006-12-26 Christie Digital Systems, Inc. Projector with sealed light valve
JP4773260B2 (ja) 2006-04-25 2011-09-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5085888B2 (ja) * 2006-05-31 2012-1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
NL1032450C2 (nl) * 2006-09-06 2008-03-07 Uptime Technology B V Inrichting en werkwijze voor het met behulp van recirculatielucht koelen van een ruimte in een datacentrum.
JP2008197344A (ja) * 2007-02-13 2008-08-28 Showa Denko Kk 光学エンジンの発熱デバイス冷却装置
JP2009075304A (ja) 2007-09-20 2009-04-09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5081558B2 (ja) 2007-09-28 2012-11-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EP2256548A1 (en) * 2008-03-17 2010-12-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or
JP2009222998A (ja) * 2008-03-17 2009-10-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4625851B2 (ja) * 2008-04-28 2011-0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0107751A (ja) 2008-10-30 2010-05-13 Hitachi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5609213B2 (ja) * 2010-04-01 2014-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366288B2 (ja) 2014-02-07 2018-08-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16200316A (ja) * 2015-04-08 2016-1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熱交換装置、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8091491A (ja) * 2015-04-09 2018-06-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装置
JP2018110200A (ja) * 2017-01-06 2018-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熱輸送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192209B2 (ja) 2017-12-27 2022-1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1167A (zh) * 2003-09-01 2005-03-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光源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射型显示装置
JP2008107387A (ja) * 2006-10-23 2008-05-08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発熱部冷却装置とその冷却方法、およ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11075797A (ja) * 2009-09-30 2011-04-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CN102591115A (zh) * 2011-01-14 2012-07-1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总成及具该散热总成的投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94029A (ja) 2020-12-03
JP6828769B2 (ja) 2021-02-10
CN111999971A (zh) 2020-11-27
US11029587B2 (en) 2021-06-08
US20200379327A1 (en) 2020-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7549B (zh) 投影仪
CN111999971B (zh) 投影仪
CN112241099B (zh) 投影仪
CN110221506B (zh) 投影仪
CN109976071B (zh) 投影仪
CN111694207B (zh) 投影仪
CN112650016B (zh) 投影仪
CN112213905B (zh) 投影仪
CN111694206A (zh) 投影仪
JP202014009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209724B2 (en) Projector including cooling target
CN112213904B (zh) 投影仪
CN113031378B (zh) 投影仪
CN112540497B (zh) 投影仪
CN112631049B (zh) 投影仪
JP202207145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063961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