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21506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1506B
CN110221506B CN201910150900.7A CN201910150900A CN110221506B CN 110221506 B CN110221506 B CN 110221506B CN 201910150900 A CN201910150900 A CN 201910150900A CN 110221506 B CN110221506 B CN 110221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rojector
posture
holding portion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509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21506A (zh
Inventor
冈田尚也
杉山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21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1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21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15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5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Abstract

投影仪。提供具有冷却性能优良、小型且静音性优良的冷却装置的投影仪。投影仪具有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制冷剂;制冷剂传输部,其朝向冷却对象传输制冷剂生成部中生成的制冷剂;以及制冷剂保持部,其与冷却对象连接,保持由制冷剂传输部传输的制冷剂,接受来自冷却对象的热而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制冷剂生成部具有热交换部,该热交换部在内部贮留所生成的制冷剂,在投影仪为基本姿态的情况下,制冷剂保持部和制冷剂生成部以热交换部内贮留的制冷剂的界面比穿过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投影仪内。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作为对投影仪进行冷却的单元,提出了使用送风装置的基于空冷的冷却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使用送出制冷剂液的泵和供制冷剂液通过的配管的基于液冷的冷却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76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46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伴随着投影仪的高亮度化等,冷却单元冷却的冷却对象的热量增加,要求冷却单元的冷却性能提高。但是,在上述空冷和液冷等冷却单元中提高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问题:冷却单元大型化,进而投影仪大型化。此外,在空冷的情况下,还存在送风装置的噪音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冷却性能优良、小型且静音性优良的冷却装置的投影仪。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应用例1]本应用例的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冷却装置,其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由此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制冷剂传输部,其朝向所述冷却对象传输所述制冷剂生成部中生成的所述制冷剂;以及制冷剂保持部,其与所述冷却对象连接,保持由所述制冷剂传输部传输的所述制冷剂,接受来自所述冷却对象的热而使所述制冷剂变化成气体,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贮留部,该贮留部将所生成的所述制冷剂贮留在内部,在所述投影仪为第1姿态的情况下,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以所述贮留部内贮留的所述制冷剂的界面比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
根据本应用例,冷却装置能够通过制冷剂传输部向冷却对象传输由制冷剂生成部生成的制冷剂,利用吸热反应即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由此,能够从冷却对象带走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基于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的冷却积极地从冷却对象带走热,因此,与空冷以及液冷那样仅通过针对制冷剂的传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冷却性能优良。由此,在得到与空冷以及液冷相同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与空冷以及液冷相比,容易使冷却装置整体小型化。
此外,在基于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的冷却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变化成气体的制冷剂与冷却对象接触的表面积,能够提高冷却性能。因此,即使增大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也能够抑制噪音增大。如上所述,根据本应用例,可得到具有冷却性能优良、小型且静音性优良的冷却装置的投影仪。
此外,根据本应用例,能够在制冷剂生成部中生成制冷剂,因此,不存在使用者补充制冷剂的麻烦,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通过在制冷剂传输部中使用槽加工或多孔质部件,能够始终进行适量的制冷剂的传输而不使用泵等的动力,因此,容易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低噪音化。
此外,根据本应用例,由制冷剂生成部生成且贮留在贮留部内的制冷剂的界面比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因此,不会由于重力而向制冷剂保持部过剩传输制冷剂,能够防止从制冷剂保持部漏水。
[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在所述第1姿态和从所述第1姿态起绕第1水平轴旋转90°的第2姿态双方中,以所述贮留部内贮留的所述制冷剂的界面比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
根据本应用例,在第1姿态和第2姿态双方中,由制冷剂生成部生成且贮留在贮留部内的制冷剂的界面比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因此,不会由于重力而向制冷剂保持部过剩传输制冷剂,能够防止从制冷剂保持部漏水。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在所述第1姿态和从所述第1姿态起绕第1水平轴旋转180°的第3姿态双方中,以所述贮留部内贮留的所述制冷剂的界面比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
根据本应用例,在第1姿态和第3姿态双方中,由制冷剂生成部生成且贮留在贮留部内的制冷剂的界面比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因此,不会由于重力而向制冷剂保持部过剩传输制冷剂,能够防止从制冷剂保持部漏水。
[应用例4]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在所述第1姿态、从所述第1姿态起绕第1水平轴沿着第1旋转方向旋转90°的第2姿态、从所述第2姿态起绕所述第1水平轴沿着所述第1旋转方向进一步旋转90°的第3姿态和从所述第3姿态起绕所述第1水平轴沿着所述第1旋转方向进一步旋转90°的第4姿态中,以所述贮留部内贮留的所述制冷剂的界面比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
根据本应用例,在第1~第4姿态的任意一方中,由制冷剂生成部生成且贮留在贮留部内的制冷剂的界面比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因此,不会由于重力而向制冷剂保持部过剩传输制冷剂,能够防止从制冷剂保持部漏水。
[应用例5]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在从所述第1姿态起绕与所述第1水平轴正交的第2水平轴旋转90°的第5姿态中,以所述贮留部内贮留的所述制冷剂的界面比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
根据本应用例,在第5姿态中,由制冷剂生成部生成且贮留在贮留部内的制冷剂的界面比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因此,不会由于重力而向制冷剂保持部过剩传输制冷剂,能够防止从制冷剂保持部漏水。
[应用例6]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以如下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在将所述贮留部和所述制冷剂保持部投影到与第1水平轴垂直的第1平面上的情况下,所述贮留部相对于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在与所述第1平面平行的第1方向的正负两侧和与所述第1平面平行且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正负两侧露出。
根据本应用例,在使第1方向的正负两侧和第2方向的正负两侧中的任意一侧朝向重力方向下侧的情况下,都能够使贮留部中贮留的制冷剂比制冷剂保持部靠重力方向下侧。
[应用例7]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在所述贮留部的内壁形成有产生表面张力的槽,所述制冷剂传输部构成为包含所述槽。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从制冷剂生成部的贮留部通过简单的构造输送制冷剂。
[应用例8]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在所述贮留部的内壁设置有多孔质部件,所述制冷剂传输部构成为包含所述多孔质部件。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从制冷剂生成部的贮留部通过简单的构造输送制冷剂。
[应用例9]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所述冷却对象是所述光调制装置。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降低光调制装置的温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光调制装置的热而引起的性能劣化,能够使投影仪长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吸湿放湿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和光合成光学系统的立体图。
图7是从光入射的一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图,是图7中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保持部的图。
图10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是示出基本姿态的投影仪的图。
图1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是示出朝上姿态的投影仪的图。
图1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是示出反转姿态的投影仪的图。
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是示出朝下姿态的投影仪的图。
图1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是示出垂直姿态的投影仪的图。
图1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是示出基本姿态的投影仪的图。
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是示出垂直姿态的投影仪的图。
图1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是示出反转姿态的投影仪的图。
图1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是示出第2垂直姿态的投影仪的图。
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是示出朝上姿态的投影仪的图。
图20是示出变形例的投影仪的内部的热交换部、光调制单元和制冷剂保持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光源装置;3:颜色分离光学系统;4R、4G、4B:光调制单元;4RP、4GP、4BP:光调制装置;5:光合成光学系统;6:投射光学装置;7a:第1分色镜;7b:第2分色镜;8a:第1反射镜;8b:第2反射镜;8c:第3反射镜;8d:中继透镜;9R、9G、9B:场透镜;10:冷却装置;20:制冷剂生成部;21:冷却管道;21a:冷却通路部;22:加热部;22a:加热主体部;23:第2送风装置;23a:排气口;24:马达;25、26:循环管道;27:循环路径;30:热交换部;31:流通部;31a:配管部;32:第1盖部;32a:分隔部;32b、32c:连通孔;33:第2盖部;40:吸湿放湿部件;40a:带状部件;40b:贯通孔;40c:中心孔;50:制冷剂传输部;51:第1捕捉部;52:第2捕捉部;53:第3捕捉部;54:连接部;60:第1送风装置;70:冷却促进部;71、71R、71G、71B:制冷剂保持部;71a:主体部;71b、71c:插入部;72:固定部件;72a:框部;72b:安装部;72c:插入部;73a、73b:连结部;74:包覆部;80:保持框架;81:贯通孔;82a、82b:插入槽;83:阶梯部;90:壳体;90a:底面;90b、90c:侧面;91:腿部;AR1、AR2:空气;AX:光轴;B:固定部件;DE:延伸方向;DR:旋转轴方向;DT:厚度方向;F1:第1区域;F2:第2区域;LB:蓝色光;LG:绿色光;LR:红色光;Lb:水平面;Lw:界面;PX:光轴方向;PY:宽度方向;PZ:高度方向;R:旋转轴;S1:第1空间;S2:第2空间;SCR:屏幕;Sc:顶面;Sf:地面;Sw:壁面;W:制冷剂;WL:照明光;X:前后方向;Y:左右方向;Z:重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任意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构造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与实际构造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不同。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光源装置2、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光调制单元4B、光合成光学系统5、投射光学装置6。光调制单元4R具有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单元4G具有光调制装置4GP。光调制单元4B具有光调制装置4BP。另外,图1中的投影仪1的姿态是投影仪1在屏幕SCR上投射横长的图像的姿态,对应于后述的基本姿态。
光源装置2朝向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射出被调整成具有大致均匀的照度分布的照明光WL。光源装置2例如具有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将来自光源装置2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绿色光LG、蓝色光LB。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具有第1分色镜7a、第2分色镜7b、第1反射镜8a、第2反射镜8b、第3反射镜8c、中继透镜8d。
第1分色镜7a将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以及混合了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而得到的光。第1分色镜7a具有透射红色光LR且反射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的特性。第2分色镜7b将混合了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而得到的光分离成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第2分色镜7b具有反射绿色光LG且透射蓝色光LB的特性。
第1反射镜8a配置在红色光LR的光路中,朝向光调制装置4RP反射透过第1分色镜7a的红色光LR。第2反射镜8b和第3反射镜8c配置在蓝色光LB的光路中,将透过第2分色镜7b的蓝色光LB引导至光调制装置4BP。
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装置4GP、和光调制装置4BP分别由液晶面板构成。光调制装置4RP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2的光中的红色光LR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GP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2的光中的绿色光LG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BP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2的光中的蓝色光LB进行调制。由此,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形成与各色光对应的图像光。图示省略,但是,在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各自的光入射侧和光射出侧配置有偏振片。
在光调制装置4R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RP的红色光LR平行化的场透镜9R。在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绿色光LG平行化的场透镜9G。在光调制装置4B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BP的蓝色光LB平行化的场透镜9B。
光合成光学系统5由大致立方体状的十字分色棱镜构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对来自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各颜色的图像光进行合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朝向投射光学装置6射出合成后的图像光。投射光学装置6由投射透镜组构成。投射光学装置6朝向屏幕SCR放大投射由光合成光学系统5合成后的图像光、即由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调制后的光。由此,在屏幕SCR上显示被放大的彩色图像(影像)。
如图2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冷却装置10。冷却装置10使制冷剂W(参照图3)变化成气体,由此,对投影仪1所具有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W例如是液体的水。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制冷剂W变化成气体的情况简称为气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单元4R、4G、4B。
冷却装置10具有制冷剂生成部20和制冷剂传输部50。制冷剂生成部2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制冷剂传输部50是朝向冷却对象传输所生成的制冷剂W的部分。通过制冷剂传输部50送到冷却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气化,由此能够从冷却对象带走热,冷却装置10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下面,对各部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概略结构图。如图3所示,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吸湿放湿部件40、马达24、第1送风装置60、热交换部30、循环管道25、循环管道26、加热部22、冷却管道21。
图4是示出吸湿放湿部件4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吸湿放湿部件40是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扁平的圆柱状。在吸湿放湿部件40的中心形成有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中心孔40c。中心孔40c在旋转轴R的轴向上贯穿吸湿放湿部件40。吸湿放湿部件40绕旋转轴R旋转。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轴R的轴向称为“旋转轴方向DR”,在附图中适当利用DR轴表示。
吸湿放湿部件40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上贯穿吸湿放湿部件40的无数个贯通孔40b。吸湿放湿部件40是多孔质部件。吸湿放湿部件40具有吸湿放湿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绕旋转轴R卷绕具有贯通孔40b的带状的带状部件40a,在所卷绕的带状部件40a中的露出到外部的面上涂布具有吸湿放湿性的物质而制作吸湿放湿部件40。另外,所卷绕的带状部件40a中的露出到外部的面包含吸湿放湿部件40的外表面、中心孔40c的内周面和贯通孔40b的内侧面。另外,吸湿放湿部件40也可以由整体具有吸湿放湿性的物质制作。作为具有吸湿放湿性的物质,例如举出沸石等。
图3所示的马达24的输出轴插入吸湿放湿部件40的中心孔40c中进行固定。马达24使吸湿放湿部件40绕旋转轴R旋转。通过马达24而旋转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旋转速度例如为1rpm以上且5rpm以下的程度。
第1送风装置60例如是在投影仪1内取入外部空气的吸气风扇。第1送风装置60向位于第1区域F1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输送空气AR1。第1区域F1是在与旋转轴R正交的方向上比旋转轴R靠一侧(在图3中为上侧)的区域。另一方面,在与旋转轴R正交的方向上比旋转轴R靠另一侧(在图3中为下侧)的区域、即与第1区域F1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是第2区域F2。
如图2所示,第1送风装置60还向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R、4G、4B输送空气AR1。第1送风装置60能够输送空气AR1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轴流风扇,也可以是离心风扇。
热交换部3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图5是示出热交换部30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如图5所示,热交换部30具有流通部31、第1盖部32、第2盖部33。
流通部31具有在规定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多个配管部31a。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部31a延伸的规定方向例如与旋转轴方向DR正交。配管部31a在延伸的规定方向的两侧开口。配管部31a的与延伸的规定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管部31a延伸的规定方向称为“延伸方向(规定方向)DE”,在附图中适当利用DE轴表示。在与旋转轴方向DR正交的延伸方向DE上,以旋转轴R为基准划分上述第1区域F1和第2区域F2。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构成为,沿着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双方正交的方向层叠多个沿着旋转轴方向DR排列多个配管部31a而构成的层。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为“厚度方向DT”,在附图中适当利用DT轴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的厚度方向DT的尺寸例如小于流通部31的旋转轴方向DR的尺寸,在与延伸方向DE正交的方向的流通部31的尺寸中最小。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延伸方向DE、旋转轴方向DR、厚度方向DT设为表示热交换部30的姿态的三维正交坐标系的各方向。
第1盖部32与流通部31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端部连接。第1盖部32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较长的长方体箱状。在第1盖部32的内部,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的一端开口。如图3所示,在第1盖部32的内部设置有分隔部32a。分隔部32a将第1盖部32的内部分隔成在旋转轴方向DR上排列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在图3中,第1空间S1位于第2空间S2的右侧(+DR侧)。
在第1盖部32形成有连接第1空间S1和循环管道26的内部的连通孔32b。在第1盖部32形成有连接第2空间S2和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连通孔32c。
第2盖部33与流通部31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端部、即与连接有第1盖部3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如图5所示,第2盖部33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较长的长方体箱状。在第2盖部33的内部,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端开口。与第1盖部32不同,第2盖部33的内部不进行分隔。第2盖部33的内部经由流通部31的配管部31a的内部而与第1盖部32的内部中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分别连接。第2盖部33与制冷剂传输部50连接。由此,热交换部30与制冷剂传输部50连接。另外,在图5中省略第2盖部33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的壁。
如图3所示,循环管道26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放湿部件40的一侧(+DR侧)的管道。循环管道26朝向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而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开口的流入口。循环管道26具有与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b连接的流出口。
循环管道25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放湿部件40的另一侧(-DR侧)的管道。循环管道25朝向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而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的一侧(+DR侧)开口的流出口。循环管道25具有与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c连接的流入口。
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加热主体部22a配置在循环管道25的内部。加热主体部22a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的另一侧(-DR侧)。加热主体部22a例如是电加热器。加热主体部22a对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环境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具有第2送风装置23。
第2送风装置23配置在循环管道26的内部。第2送风装置23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的一侧(+DR侧)。第2送风装置23例如是离心风扇。第2送风装置23将从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23a向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放出。排气口23a在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b开口。第2送风装置23经由连通孔32b向第1空间S1输送空气。
从第2送风装置23向第1空间S1放出的空气是经由循环管道26的流入口从第2送风装置23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是穿过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的空气。即,第2送风装置23使空气穿过位于与第1区域F1不同的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并将其输送到热交换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穿过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之前的空气在循环管道25的内部流动。因此,加热主体部22a对穿过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通过第2送风装置23将由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后的空气输送到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由此,对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第2送风装置23将吸湿放湿部件40中的由加热部22加热后的部分的周围的空气输送到热交换部30。
从第2送风装置23经由第1空间S1流入热交换部30的空气穿过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与第1空间S1连接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入第2盖部33的内部。流入第2盖部33的内部的空气穿过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与第2空间S2连接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入第2空间S2,从连通孔32c流入循环管道25的内部。流入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再次穿过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流入循环管道26的内部,被第2送风装置23吸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供从第2送风装置23放出的空气循环的循环路径27。循环路径27至少由循环管道25、26和热交换部30构成。循环路径27穿过加热主体部22a、吸湿放湿部件40、热交换部30。在吸湿放湿部件40与循环管道25、26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但是,循环路径27大致被密闭,抑制来自外部的空气流入循环路径27的内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第2送风装置23放出而在循环路径27内循环的空气称为空气AR2。
冷却管道21是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位于第1区域F1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的一侧(+DR侧)的流入口的管道。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而穿过位于第1区域F1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的空气AR1流入冷却管道21。冷却管道21从位于第1区域F1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的一侧朝向热交换部30延伸。
冷却管道21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上延伸的冷却通路部21a。在冷却通路部21a中,在延伸方向DE上贯穿配置有热交换部30的流通部31。由此,在冷却通路部21a的内部配置有流通部31。穿过冷却通路部21a的空气AR1被吹到流通部31的外表面,在旋转轴方向DR上穿过流通部31。由此,流通部31通过空气AR1被冷却。即,热交换部30被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而穿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空气AR1冷却。在图3中,在冷却通路部21a中,空气AR1从右侧向左侧穿过流通部31。冷却通路部21a中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的端部开口。冷却通路部21a的开口例如是冷却管道21的流出口。
当从第1送风装置60向位于第1区域F1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输送空气AR1时,空气AR1中包含的水蒸气被位于第1区域F1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吸收。通过马达24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由此,吸收了水蒸气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从第1区域F1向第2区域F2移动。然后,由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后的温度比较高的空气AR2穿过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由此,被吸湿放湿部件40吸收的水分气化,释放到空气AR2中。
包含穿过吸湿放湿部件40而从空气AR1吸收的水蒸气的空气AR2通过第2送风装置23输送到热交换部30。从第1空间S1流入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在流通部31的内部流动。更详细地讲,空气AR2在流通部31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动。流通部31通过沿着旋转轴方向DR在冷却管道21的冷却通路部21a中流动的空气AR1从外部进行冷却。
当流通部31被冷却后,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动的温度比较高的空气AR2被冷却,空气AR2中包含的水蒸气冷凝而成为液体的水即制冷剂W。这样,流通部31(热交换部30)根据被冷却而流入流通部31(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生成制冷剂W。流通部31的内部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热交换部30的内部。具体而言,所生成的制冷剂W向流通部31的内部、第1盖部32的内部和第2盖部33的内部中的、根据投影仪1的姿态而成为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移动,并贮留于此。因此,热交换部30即流通部31、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相当于贮留制冷剂W的贮留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传输部50由多孔质部件制成,通过毛细管现象传输制冷剂W。作为制冷剂传输部50的材质,例如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传输部50的材质优选为能够使制冷剂传输部50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材质。如图5所示,制冷剂传输部50具有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连接部54。
第1捕捉部51固定在第1盖部32的内侧面中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缘部。第1捕捉部51为薄带状,沿着第1盖部32的缘部成形为矩形框状。第2捕捉部52固定在第2盖部33的内侧面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缘部。第2捕捉部52为薄带状,沿着第2盖部33的缘部成形为矩形框状。
第3捕捉部53从第1捕捉部51穿过配管部31a的内部延伸到第2捕捉部52,连接第1捕捉部51和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为在延伸方向DE上延伸的薄带状。
连接部54是连接制冷剂生成部20和冷却对象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4与第2捕捉部52连接,以贯穿第2盖部33的壁的方式从第2盖部33的内部向第2盖部33的外部突出。向第2盖部33的外部突出的连接部54延伸到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G(参照图6)。连接部54为薄带状。连接部54的宽度例如大于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和第3捕捉部53的宽度。
接着,更详细地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投射光学装置6中的最靠光射出侧的投射透镜的光轴AX平行的方向、即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投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光轴方向PX”,在附图中适当用PX轴表示。此外,将与光轴方向PX正交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称为“高度方向PZ”,在附图中适当用PZ轴表示。此外,将与光轴方向PX和高度方向PZ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PY”,在附图中适当用PY轴表示。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光轴方向PX、宽度方向PY、高度方向PZ设为表示投影仪1的姿态的三维正交坐标系的各方向。
另外,高度方向PZ是与在投影仪1的姿态为后述基本姿态的情况下投影仪1投射的横长图像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此外,宽度方向PY是与在投影仪1的姿态为后述基本姿态的情况下投影仪1投射的横长图像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
此外,高度方向PZ和宽度方向PY只是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6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立体图。图7是从光入射的一侧观察光调制单元4G的图。图8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G的图,是图7中的VIII-VIII剖视图。
如图6所示,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光调制单元4B配置成包围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周围。光调制单元4R和光调制单元4B在宽度方向PY上夹着光合成光学系统5而彼此配置在相反侧。光调制单元4G配置在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光轴方向PX的光入射侧(-PX侧)。除了配置的位置以及姿态不同以外,光调制单元4R的构造、光调制单元4G的构造、光调制单元4B的构造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仅代表性地对光调制单元4G进行说明。
光调制单元4G具有保持光调制装置4GP的保持框架80。如图6~图8所示,保持框架80为在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方向上扁平且在高度方向PZ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的方向例如是光轴方向PX。
如图8所示,保持框架80具有在光入射的方向上贯穿保持框架80的贯通孔81。在贯通孔81的光入射的一侧(图中为-PX侧)的缘部设置有贯通孔81的宽度较宽的阶梯部83。光调制装置4GP嵌入阶梯部83中而保持于保持框架80。如图7所示,在保持框架80的光入射的一侧的面中的高度方向PZ的两侧的部分形成有插入槽82a、82b。
如图6~图8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设置在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G中的冷却促进部70。冷却促进部70具有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G的保持框架80的面上,与光调制单元4G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中的、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一侧(-PX侧)的面上。制冷剂保持部71由保持制冷剂W的多孔质部件制成。作为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能够与制冷剂传输部50的材质相同。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优选为能够使制冷剂保持部71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材质。
图9是示出制冷剂保持部71的图。如图9所示,制冷剂保持部71具有矩形框状的主体部71a、以及设置在主体部71a的高度方向PZ的两侧的端部的插入部71b、71c。如图8所示,主体部71a覆盖保持框架80中的、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一侧(-PX侧)的面的一部分。主体部71a中的内缘侧的部分覆盖光调制装置4GP的外缘部分。插入部71b折曲而插入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a中。插入部71c折曲而插入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b中。
固定部件72是固定制冷剂保持部71的部件。如图6和图8所示,固定部件72是板状部件。固定部件72例如为金属制。固定部件72具有矩形框状的框部72a、安装部72b、插入部72c。如图7和图8所示,框部72a覆盖制冷剂保持部71的外缘部。保持框架80、制冷剂保持部71、框部72a在穿过光调制单元4G的光的方向(光轴方向PX)上层叠。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保持框架80、制冷剂保持部71、框部72a层叠的方向简称为“层叠方向”。固定部件72通过框部72a而在层叠方向(光轴方向PX)上与保持框架80之间夹着制冷剂保持部71进行固定。
框部72a的内缘设置在比制冷剂保持部71的内缘靠外侧。因此,从层叠方向的固定部件72侧观察,制冷剂保持部71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比框部72a靠内侧的部分露出。
如图6和图8所示,安装部72b分别设置在框部72a的高度方向PZ的两端部中的宽度方向PY的两端部。安装部72b从框部72a向保持框架80侧(+PX侧)突出。安装部72b与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侧面的突起卡合。由此,固定部件72固定在保持框架80上。
插入部72c设置在框部72a的高度方向PZ的两端部。插入部72c从框部72a向保持框架80侧(+PX侧)突出。插入部72c插入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a、82b中。插入部72c在插入槽82a、82b的内部按压制冷剂保持部71的插入部71b、71c。
冷却促进部70分别设置在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中。即,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分别设置在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中。如图9所示,设置在各光调制单元4R、4G、4B中的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与制冷剂传输部50连接。更详细地讲,在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下端部连接有制冷剂传输部50的连接部54。
除了未连接有连接部54以外,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B以及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R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R与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孔质部件制的连结部73a、73b,该连结部73a、73b使设置在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中的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相互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两侧经由连结部73a、73b连结有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和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R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R。
连结部73a连结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和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B。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B经由制冷剂保持部71G而与制冷剂传输部50(连接部54)连接。如图6所示,连结部73a设置有覆盖连结部73a的包覆部74。包覆部74例如是树脂制的薄膜等。
连结部73b连结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和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R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R。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R经由制冷剂保持部71G而与制冷剂传输部50(连接部54)连接。图示省略,但是,与连结部73a同样,连结部73b也设置有包覆部74。
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通过制冷剂传输部50的连接部54传输到制冷剂保持部71G。传输到制冷剂保持部71G的制冷剂W经由连结部73a传输到制冷剂保持部71B,并且经由连结部73b传输到制冷剂保持部71R。这样,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被传输到3个光调制单元4R、4G、4B。然后,被传输而保持在制冷剂保持部71中的制冷剂W受到来自光调制单元4R、4G、4B的热而气化,由此,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R、4G、4B被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装置10能够通过制冷剂传输部50向冷却对象传输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利用吸热反应即制冷剂W的气化,由此,能够从冷却对象带走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基于制冷剂W的气化的冷却积极地从冷却对象带走热,因此,与空冷和液冷那样仅通过针对制冷剂的传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冷却性能优良。由此,在得到与空冷以及液冷相同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与空冷以及液冷相比,容易使冷却装置10整体小型化。
此外,在基于制冷剂W的气化的冷却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气化的制冷剂W与冷却对象接触的表面积,能够提高冷却性能。因此,即使增大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也能够抑制噪音增大。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得到具有冷却性能优良、小型且静音性优良的冷却装置10的投影仪1。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生成制冷剂W,因此,不存在使用者补充制冷剂W的麻烦,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吸收从第1送风装置60输送的空气AR1中包含的水蒸气,能够使由吸湿放湿部件40吸收的水分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第2送风装置23输送的空气AR2中。而且,能够通过流入从第2送风装置23输送的空气AR2的热交换部30的流通部31,使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空气AR2中的水分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投影仪1内的环境中生成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输部50利用毛细管现象传输制冷剂W。因此,不需要为了传输制冷剂W而额外准备泵等的动力。由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数量增加,容易使投影仪1更小型/轻量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输部50具有连接制冷剂生成部20和冷却对象的多孔质部件制的连接部54。因此,能够使连接部54吸收制冷剂W而利用毛细管现象进行传输。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输部50具有设置在第2盖部33的内部的第2捕捉部52。第2捕捉部52与连接部54连接。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利用第2捕捉部52吸收从配管部31a流入第2盖部33的内部并滞留在第2盖部33的内部的制冷剂W,利用毛细管现象传输到连接部54。由此,更容易通过制冷剂传输部50传输制冷剂W,容易不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所生成的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输部50具有设置在第1盖部32的内部的第1捕捉部51、以及连接第1捕捉部51和第2捕捉部52的第3捕捉部53。由此,能够利用第1捕捉部51吸收滞留在第1盖部32的内部的制冷剂W,利用毛细管现象经由第3捕捉部53传输到第2捕捉部52。因此,能够从第2捕捉部52向连接部54传输滞留在第1盖部32的内部的制冷剂W,并将其传输到冷却对象。因此,更容易不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所生成的制冷剂W。此外,在变更了投影仪1的姿态的情况下,即使成为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某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的状态,也能够通过制冷剂传输部50良好地传输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3捕捉部53穿过配管部31a的内部。因此,能够利用第3捕捉部53吸收滞留在配管部31a的内部的制冷剂W,经由第2捕捉部52和连接部54传输到冷却对象。因此,更容易不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所生成的制冷剂W。此外,例如,在制冷剂W在配管部31a的内部由于重力而难以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第3捕捉部53从配管部31a的内部传输制冷剂W。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W滞留在配管部31a的内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54的宽度例如大于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和第3捕捉部53的宽度。因此,容易使连接部54的宽度比较大,能够增多可通过连接部54传输的制冷剂W的量。因此,容易通过制冷剂传输部50向冷却对象输送制冷剂W,更容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此外,另一方面,容易使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和第3捕捉部53的宽度比较小。因此,能够减少由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保持的制冷剂W的量。由此,能够减少由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保持而残留在热交换部30的内部的制冷剂W的量,更容易不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所生成的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热交换部30通过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而穿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空气AR1进行冷却。因此,不需要额外设置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的制冷剂保持部,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数量增加。此外,与额外设置送风装置作为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的制冷剂保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投影仪1产生的噪音增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送风装置60向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R、4G、4B输送空气AR1。因此,容易利用空气AR1使传输到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气化,能够进一步对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此外,不需要额外设置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送风装置,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数量增加,能够抑制噪音增大。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在投影仪1的内部取入外部空气的吸气风扇即第1送风装置60,促进输送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W的气化。因此,即使降低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也能够得到与未设置冷却装置10时相同的冷却性能。因此,降低吸气风扇即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能够降低从第1送风装置60产生的噪音,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1的静音性。
此外,例如,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在从第2送风装置23输送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即使热交换部30被冷却,有时也不容易生成制冷剂W。例如,在混入投影仪1的外部的空气等的情况下,有时输送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降低。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供从第2送风装置23放出的空气AR2循环的循环路径27。因此,通过使循环路径27大致密闭,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外部的空气进入循环路径27内,容易使输送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维持在比较高的状态。因此,通过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能够良好地生成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加热部22具有对穿过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主体部22a、以及第2送风装置23。因此,加热部22通过第2送风装置23向吸湿放湿部件40输送空气AR2,由此能够对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即使将加热主体部22a配置在远离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置,也能够通过加热部22对吸湿放湿部件40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提高加热部22的结构的自由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的马达24。因此,能够使吸湿放湿部件40以一定的速度稳定地旋转。由此,能够在位于第1区域F1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适当地从空气AR1吸收水蒸气,并且,能够适当地从位于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向空气AR2释放水分。因此,能够高效地生成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与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R、4G、4B连接而保持制冷剂W的制冷剂保持部71。因此,在制冷剂W气化之前,能够针对光调制单元4R、4G、4B通过制冷剂保持部71保持传输到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由此,容易不浪费地利用所生成的制冷剂W,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R、4G、4B的面上,由多孔质部件制成。而且,从层叠方向的制冷剂保持部71侧观察,制冷剂保持部71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因此,容易从制冷剂保持部71露出的部分使制冷剂W气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此外,制冷剂保持部71由多孔质部件制成,因此,容易利用毛细管现象使制冷剂W均匀地在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冷却对象的面上扩展,更容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此外,例如,在通过粘接剂将制冷剂保持部71固定在保持框架80上的情况下,有时粘接剂被制冷剂保持部71吸收而堵住多孔质部件制的制冷剂保持部71的孔。因此,制冷剂保持部71不容易吸收制冷剂W,有时制冷剂保持部71不易保持制冷剂W。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在与保持框架80之间夹着制冷剂保持部71而固定的固定部件72。因此,能够相对于保持框架80固定制冷剂保持部71,而不会使粘接剂附着在制冷剂保持部71上。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保持部71不易保持制冷剂W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2为金属制。因此,固定部件72的热传导率比较高,容易被冷却。因此,通过来自第1送风装置60的空气AR1和制冷剂W的气化,容易使固定部件72的温度降低,更容易对与固定部件72接触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中的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一侧的面上。因此,能够抑制从制冷剂保持部71气化的制冷剂W的水蒸气对从光调制装置4GP向光合成光学系统5射出的光造成影响。由此,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1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有连结部73a、73b,该连结部73a、73b分别设置在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中,使多个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相互连结。因此,通过使制冷剂传输部50与一个制冷剂保持部71连接,还能够向其他制冷剂保持部71传输制冷剂W。由此,能够简化投影仪1的内部的制冷剂传输部50的迂回。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结部73a、73b设置有覆盖连结部73a、73b的包覆部74。因此,能够抑制连结部73a、73b中传递并移动的制冷剂W在连结部73a、73b中气化。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W以无助于冷却对象即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冷却的方式气化,能够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W浪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连结部73a、73b同样,也可以包覆连接部54。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制冷剂W在向冷却对象传输的期间内气化。因此,能够高效地向冷却对象传输制冷剂W,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W浪费。例如也可以通过管等包覆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的周围。此外,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也可以在表面实施抑制气化的涂层处理。
接着,对投影仪1的内部的热交换部30、冷却对象(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制冷剂保持部71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重力方向(铅直方向)称为“重力方向Z”,在附图中适当用Z轴表示。设Z轴的正侧为“重力方向上侧”,设Z轴的负侧为“重力方向下侧”。此外,将与重力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称为“左右方向Y”,在附图中适当用Y轴表示。此外,将与重力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且与左右方向Y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X”,在附图中适当用X轴表示。
图10~图14是示出投影仪1的内部的热交换部30、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制冷剂保持部71的位置关系的图,以透射的方式示出。在图10中,投影仪1例如设置在地面Sf上。在图10中,投影仪1是光轴方向PX与前后方向X平行、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且高度方向PZ与重力方向Z平行的姿态。
如图10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收容投影仪1的各部的壳体90。壳体90为长方体箱状,壳体90的各面沿着光轴方向PX、宽度方向PY和高度方向PZ配置。壳体90具有与地面Sf相对的底面90a。底面90a是沿着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光轴AX平行的光轴方向PX的面。底面90a与高度方向PZ正交。在图10中,底面90a是壳体90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面,与重力方向Z正交。在图10的姿态中,底面90a隔着腿部91与地面Sf相对。以后,将图10所示的姿态称为“基本姿态”。
在图10中,热交换部30相对于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制冷剂保持部71配置在宽度方向PY的正侧,并且成为流通部31与宽度方向PY垂直的姿态。此外,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均配置成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姿态,并且第1盖部32相对于第2盖部33成为重力方向上侧。在将热交换部30、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制冷剂保持部71投影到与宽度方向PY垂直的假想平面(第1平面)上时,热交换部30配置成相对于光调制单元4R、4G、4B以及制冷剂保持部71在与假想平面平行的光轴方向PX的正负两侧、以及与假想平面平行且与光轴方向PX正交的高度方向PZ的正负两侧露出。
此外,投影仪1不限于图10所示的基本姿态,有时以图11~图14所示的各姿态进行设置。图11~图14是示出以基本姿态以外的姿态进行设置的投影仪1的图。
在图11中,投影仪1的姿态是如下姿态:相对于图10所示的基本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宽度方向PY平行的轴从宽度方向PY的负侧观察逆时针旋转90°。在图11中,光轴方向PX与重力方向Z平行,并且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前后方向X平行。在图11的姿态中,投影仪1通过固定部件B固定在壁面Sw上,壳体90的底面90a与壁面Sw相对。在图11的姿态中,投影仪1向重力方向上侧投射图像。此后,将图11的姿态称为“朝上姿态”。
在图12中,投影仪1的姿态是如下姿态:相对于图10所示的基本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宽度方向PY平行的轴旋转180°。换言之,是如下姿态:相对于图11所示的朝上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宽度方向PY平行的轴从宽度方向PY的负侧观察逆时针旋转90°。在图12中,与基本姿态同样,光轴方向PX与前后方向X平行,并且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重力方向Z平行。在图12的姿态中,投影仪1通过固定部件B固定在顶面Sc上,壳体90的底面90a与顶面Sc相对。此后,将图12的姿态称为“反转姿态”。
在图13中,投影仪1的姿态是如下姿态:相对于图10所示的基本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宽度方向PY平行的轴从宽度方向PY的负侧观察逆时针旋转270°。换言之,是如下姿态:相对于图12所示的反转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宽度方向PY平行的轴从宽度方向PY的负侧观察逆时针旋转90°。在图13中,与朝上姿态同样,光轴方向PX与重力方向Z平行,并且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前后方向X平行。在图13的姿态中,投影仪1通过固定部件B固定在壁面Sw上,壳体90的底面90a与壁面Sw相对。在图13的姿态中,投影仪1向重力方向下侧投射图像。此后,将图13的姿态称为“朝下姿态”。
在图14中,投影仪1的姿态是如下姿态:相对于图10所示的基本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光轴方向PX平行的轴从光轴方向PX的负侧观察逆时针旋转90°。在图14中,光轴方向PX与前后方向X平行,并且宽度方向PY与重力方向Z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左右方向Y平行。在图14的姿态中,投影仪1载置在地面Sf上,侧面90b与地面Sf相对。在基本姿态中,在投影仪1投射横长图像(与重力方向Z相比,左右方向Y较长的图像)的情况下,在图14的姿态中,投影仪1投射纵长图像(与左右方向Y相比,重力方向Z较长的图像)。此后,将图14的姿态称为“垂直姿态”。
返回图10,在基本姿态中,热交换部30的内部生成的制冷剂W由于重力而向重力方向下侧移动。如图10所示,在基本姿态中,在热交换部30中,第2盖部33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所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第2盖部33中。而且,第2盖部33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
在图10所示的基本姿态中,在第2盖部33中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位于比水平面Lb靠重力方向上侧的情况下,通过重力将过剩的制冷剂W传输到制冷剂保持部71,可认为从制冷剂保持部71产生泄漏。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在基本姿态中,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此外,如图11所示,在朝上姿态中,在热交换部30中,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光轴方向PX的负侧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所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光轴方向PX的负侧。而且,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朝上姿态中,也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此外,如图12所示,在反转姿态中,在热交换部30中,第1盖部32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所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第1盖部32中。而且,第1盖部32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反转姿态中,也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此外,如图13所示,在朝下姿态中,在热交换部30中,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光轴方向PX的正侧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所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光轴方向PX的正侧。而且,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朝下姿态中,也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此外,如图14所示,在垂直姿态中,在热交换部30中,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宽度方向PY的正侧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所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宽度方向PY的正侧。而且,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垂直姿态中,也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本姿态对应于第1姿态。此外,朝上姿态是从基本姿态起绕与宽度方向PY平行的水平轴沿着第1旋转方向使投影仪1旋转90°的姿态,对应于第2姿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旋转方向是从宽度方向PY的负侧观察逆时针的旋转方向。此外,反转姿态是从朝上姿态起绕与宽度方向PY平行的水平轴沿着第1旋转方向使投影仪1进一步旋转90°的姿态,对应于第3姿态。换言之,第3姿态即反转姿态是从第1姿态即基本姿态起绕与宽度方向PY平行的水平轴沿着第1旋转方向使投影仪1旋转180°旋转的姿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朝下姿态是从反转姿态起绕与宽度方向PY平行的水平轴沿着第1旋转方向使投影仪1进一步旋转90°的姿态,对应于第4姿态。此外,垂直姿态是从基本姿态起绕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水平轴使投影仪1旋转90°的姿态,对应于第5姿态。此外,与宽度方向PY平行的水平轴对应于第1水平轴,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水平轴对应于第2水平轴。此外,光轴方向PX对应于第1方向,高度方向PZ对应于第2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投影仪1从基本姿态起绕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水平轴从光轴方向PX的负侧观察顺时针旋转90°的姿态(以后称为“第2垂直姿态”。)中,热交换部30相对于制冷剂保持部71位于重力方向上侧,可能过剩供给制冷剂W。因此,在使用说明书等中,引导用户不以第2垂直姿态设置(使用)投影仪1。另外,优选在以第2垂直姿态与地面Sf相对的壳体90的侧面90c设置梯度或凹凸等,使壳体90的形状成为在第2垂直姿态中无法进行稳定设置的形状。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热交换部30相对于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制冷剂保持部71的位置关系和姿态。另外,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相同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图15~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内部的热交换部30、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制冷剂保持部71的位置关系的图,以透射的方式示出。如图15所示,投影仪1以壳体90的底面90a与地面Sf相对的基本姿态进行设置。在图15中,投影仪1是光轴方向PX与前后方向X平行、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且高度方向PZ与重力方向Z平行的姿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部30相对于光调制单元4R、4G、4B以及制冷剂保持部71配置在光轴方向PX的负侧,并且成为流通部31与光轴方向PX垂直的姿态。此外,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均配置成与宽度方向PY平行的姿态,并且第1盖部32相对于第2盖部33成为重力方向上侧。在将热交换部30、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制冷剂保持部71投影到与光轴方向PX垂直的假想平面(第1平面)上时,热交换部30配置成相对于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制冷剂保持部71在与假想平面平行的宽度方向PY的正负两侧、以及与假想平面平行且与宽度方向PY正交的高度方向PZ的正负两侧露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也不限于图15所示的基本姿态,有时以图16~图19所示的各姿态进行设置。图16~图19是示出以基本姿态以外的姿态进行设置的投影仪1的图。
在图16中,投影仪1的姿态是如下的垂直姿态:相对于图15所示的基本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光轴方向PX平行的轴从光轴方向PX的负侧观察逆时针旋转90°。在图16中,光轴方向PX与前后方向X平行,并且宽度方向PY与重力方向Z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左右方向Y平行。在垂直姿态中,投影仪1载置在地面Sf上,侧面90b与地面Sf相对。
在图17中,投影仪1的姿态是如下的反转姿态:相对于图15所示的基本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光轴方向PX平行的轴旋转180°。换言之,是如下姿态:相对于图16所示的垂直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光轴方向PX平行的轴从光轴方向PX的负侧观察逆时针旋转90°。在图17中,与基本姿态同样,光轴方向PX与前后方向X平行,并且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重力方向Z平行。在图17的姿态中,投影仪1通过固定部件B固定在顶面Sc上,壳体90的底面90a与顶面Sc相对。
在图18中,投影仪1的姿态是如下的第2垂直姿态:相对于图15所示的基本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光轴方向PX平行的轴从光轴方向PX的负侧观察逆时针旋转270°。换言之,是如下姿态:相对于图17所示的反转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光轴方向PX平行的轴从光轴方向PX的负侧观察逆时针旋转90°。在图18中,与垂直姿态同样,光轴方向PX与前后方向X平行,并且宽度方向PY与重力方向Z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左右方向Y平行。在第2垂直姿态中,投影仪1载置在地面Sf上,与侧面90b相反的一侧的侧面90c与地面Sf相对。
在图19中,投影仪1的姿态是如下的朝上姿态:相对于图15所示的基本姿态,使投影仪1绕与水平的宽度方向PY平行的轴从宽度方向PY的负侧观察逆时针旋转90°。在图19中,光轴方向PX与重力方向Z平行,并且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前后方向X平行。在图19的姿态中,投影仪1通过固定部件B固定在壁面Sw上,壳体90的底面90a与壁面Sw相对。
返回图15,在基本姿态中,热交换部30的内部生成的制冷剂W由于重力而向重力方向下侧移动。如图15所示,在基本姿态中,在热交换部30中,第2盖部33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所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第2盖部33中。而且,第2盖部33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此外,如图16所示,在垂直姿态中,在热交换部30中,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宽度方向PY的正侧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所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宽度方向PY的正侧。而且,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垂直姿态中,也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此外,如图17所示,在反转姿态中,在热交换部30中,第1盖部32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所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第1盖部32中。而且,第1盖部32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反转姿态中,也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此外,如图18所示,在第2垂直姿态中,在热交换部30中,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宽度方向PY的负侧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所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宽度方向PY的负侧。而且,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第2垂直姿态中,也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此外,如图19所示,在朝上姿态中,在热交换部30中,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光轴方向PX的负侧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所生成的制冷剂W贮留在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中的光轴方向PX的负侧。而且,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朝上姿态中,也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本姿态对应于第1姿态。此外,垂直姿态是从基本姿态起绕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水平轴沿着第1旋转方向使投影仪1旋转90°的姿态,对应于第2姿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旋转方向是从光轴方向PX的负侧观察逆时针的旋转方向。此外,反转姿态是从垂直姿态起绕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水平轴沿着第1旋转方向使投影仪1进一步旋转90°的姿态,对应于第3姿态。换言之,第3姿态即反转姿态是从第1姿态即基本姿态起绕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水平轴沿着第1旋转方向使投影仪1旋转180°旋转的姿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垂直姿态是从反转姿态起绕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水平轴沿着第1旋转方向使投影仪1进一步旋转90°的姿态,对应于第4姿态。此外,朝上姿态是从基本姿态起绕与垂直于光轴方向PX的宽度方向PY平行的水平轴使投影仪1旋转90°的姿态,对应于第5姿态。此外,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水平轴对应于第1水平轴,与宽度方向PY平行的水平轴对应于第2水平轴。此外,宽度方向PY对应于第1方向,高度方向PZ对应于第2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投影仪1从基本姿态起绕与垂直于光轴方向PX的宽度方向PY平行的水平轴从宽度方向PY的负侧观察顺时针旋转90°的朝下姿态中,热交换部30相对于制冷剂保持部71位于重力方向上侧,可能过剩供给制冷剂W。因此,在使用说明书等中,引导用户不以朝下姿态设置(使用)投影仪1。
(变形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所述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投影仪1的光轴方向PX与前后方向X或重力方向Z平行的姿态设置投影仪1的例子,但是,投影仪1的设置姿态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0所示,在以光轴方向PX相对于前后方向X或重力方向Z倾斜的姿态进行设置的情况下,只要构成为贮留的制冷剂W的界面Lw相对于穿过制冷剂保持部71的重力方向最下部的水平面Lb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则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基本姿态、朝上姿态、反转姿态、朝下姿态、垂直姿态、第2垂直姿态这6个姿态中的、除了第2垂直姿态以外的5个姿态中,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除了朝下姿态以外的5个姿态中,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这样,能够根据热交换部30的配置和姿态,适当选择能够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的姿态。此外,不限于能够在上述6个姿态中的5个姿态中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的方式,也可以是仅能够在2~4个姿态中抑制制冷剂W的过剩传输的方式。
流通部31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流通部31只要供制冷剂W在内部流通即可,没有特别限定。流通部31例如可以是箱状,也可以是多边筒状。此外,流通部31也可以由一个配管部构成。此外,流通部31的姿态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
此外,壳体9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壳体9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构成壳体90的各面也可以不正交,还可以是曲面。
此外,制冷剂生成部2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制冷剂生成部20能够生成制冷剂W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制冷剂生成部20也可以通过热电元件使投影仪1的内部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此外,例如,制冷剂生成部20也可以具有氢电池等燃料电池。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利用通过对投影仪1供给电力而从燃料电池生成的水作为制冷剂W。此外,制冷剂W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水以外的制冷剂。此外,所生成的制冷剂W不限于液体,例如也可以是固体。该情况下,可以在传输到冷却对象的期间内变化成液体,也可以在固体状态下传输到冷却对象。在制冷剂W在固体状态下传输到冷却对象的情况下,制冷剂W可以直接升华为气体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也可以在溶解成液体后气化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此外,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能够将热交换部30内的制冷剂W传输到制冷剂传输部50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也可以代替配置多孔质部件而实施在热交换部30的内壁上直接形成槽的加工,从而显现出表面张力。
此外,制冷剂传输部5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制冷剂传输部50只要能够将制冷剂W传输到冷却对象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制冷剂传输部50也可以具有传输制冷剂W的泵和供通过泵传输的制冷剂W穿过的配管。此外,制冷剂传输部50例如也可以利用重力向冷却对象传输制冷剂。
此外,冷却促进部7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冷却促进部70能够促进传输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W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冷却促进部70的制冷剂保持部71也可以是通过加工等形成在冷却对象的表面上的微细的凹凸。该情况下,通过凹凸保持制冷剂W。此外,制冷剂保持部71也可以是设置在冷却对象的表面上的亲水性涂层等。
此外,加热部22不限于上述结构。加热部22也可以构成为与吸湿放湿部件40接触而对吸湿放湿部件40进行加热。该情况下,加热部22也可以不对穿过吸湿放湿部件40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设为光调制单元4R、4G、4B,但是不限于此。冷却对象也可以包含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光调制单元4R、4G、4B、光源装置2、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元件、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元件、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偏振转换元件中的至少一方。根据该结构,与上述同样,能够对投影仪1的各部进行冷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透射型的投影仪1应用本发明的情况的例子,但是,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反射型的投影仪1。这里,“透射型”意味着包含液晶面板等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透射光的类型。“反射型”意味着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发射光的类型。另外,光调制装置4RP、4GP、4BP不限于液晶面板等,例如也可以是使用微镜的光调制装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使用3个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投影仪1的例子,但是,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仅使用一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使用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1。
此外,上述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9)

1.一种投影仪,其具有:
光源装置,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
冷却装置,其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由此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
制冷剂传输部,其朝向所述冷却对象传输所述制冷剂生成部中生成的所述制冷剂;以及
制冷剂保持部,其与所述冷却对象连接,保持由所述制冷剂传输部传输的所述制冷剂,接受来自所述冷却对象的热而使所述制冷剂变化成气体,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贮留部,该贮留部将所生成的所述制冷剂贮留在内部,
在所述投影仪为第1姿态的情况下,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以所述贮留部内贮留的所述制冷剂的界面比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在所述第1姿态和从所述第1姿态起绕第1水平轴旋转90°的第2姿态双方中,以所述贮留部内贮留的所述制冷剂的界面比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在所述第1姿态和从所述第1姿态起绕第1水平轴旋转180°的第3姿态双方中,以所述贮留部内贮留的所述制冷剂的界面比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在所述第1姿态、从所述第1姿态起绕第1水平轴沿着第1旋转方向旋转90°的第2姿态、从所述第2姿态起绕所述第1水平轴沿着所述第1旋转方向进一步旋转90°的第3姿态和从所述第3姿态起绕所述第1水平轴沿着所述第1旋转方向进一步旋转90°的第4姿态中,以所述贮留部内贮留的所述制冷剂的界面比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在从所述第1姿态起绕与所述第1水平轴正交的第2水平轴旋转90°的第5姿态中,以所述贮留部内贮留的所述制冷剂的界面比所述制冷剂保持部的重力方向最下部靠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和所述制冷剂生成部以如下方式配置在所述投影仪内:在将所述贮留部和所述制冷剂保持部投影到与第1水平轴垂直的第1平面上的情况下,所述贮留部相对于所述制冷剂保持部在与所述第1平面平行的第1方向的正负两侧和与所述第1平面平行且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正负两侧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贮留部的内壁形成有产生表面张力的槽,
所述制冷剂传输部构成为包含所述槽。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贮留部的内壁设置有多孔质部件,
所述制冷剂传输部构成为包含所述多孔质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对象是所述光调制装置。
CN201910150900.7A 2018-03-01 2019-02-28 投影仪 Active CN110221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6219 2018-03-01
JP2018036219A JP7031373B2 (ja) 2018-03-01 2018-03-01 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1506A CN110221506A (zh) 2019-09-10
CN110221506B true CN110221506B (zh) 2022-03-04

Family

ID=67768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50900.7A Active CN110221506B (zh) 2018-03-01 2019-02-28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4594B2 (zh)
JP (1) JP7031373B2 (zh)
CN (1) CN1102215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92502B2 (ja) * 2017-12-27 2022-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201303A (ja) * 2019-06-06 2020-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201426A (ja) 2019-06-12 2020-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74792B2 (ja) * 2019-07-19 2021-05-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19689B2 (ja) * 2019-09-20 2021-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358978B2 (ja) * 2019-12-25 2023-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0903A (en) * 1995-06-20 1998-06-23 Sundstrand Corporation Reflux-cooled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CN1696766A (zh) * 2004-05-14 2005-11-16 索尼株式会社 液冷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晶投影仪
JP2006119493A (ja) * 2004-10-25 2006-05-11 Hitachi Ltd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とその液冷装置
CN1915472A (zh) * 2005-07-20 2007-02-21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储存干燥器及储存干燥器一体型冷凝器
CN101034250A (zh) * 2006-03-06 2007-09-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JP2009075236A (ja) * 2007-09-19 2009-04-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の冷却装置
CN100520568C (zh) * 2004-03-30 2009-07-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WO2012174062A1 (en) * 2011-06-13 2012-12-20 Parker Hannifin Corporation Pumped loop cooling system
WO2015008416A1 (ja) * 2013-07-17 2015-01-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サーバールーム冷却システム
EP3096103A1 (en) * 2014-01-16 2016-11-23 Nec Corporation Cool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6200293A (ja) * 2015-04-07 2016-12-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器
WO2017088840A1 (zh) * 2015-11-12 2017-06-01 深圳市研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其液体散热排
CN107407529A (zh) * 2015-03-25 2017-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却器、电力转换装置及冷却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1754A (ja) * 1989-07-10 1991-02-22 Hitachi Ltd 半導体の冷却装置
JP2002115868A (ja) 2000-07-31 2002-04-19 Mitsubishi Chemical Engineering Corp デシカント空調システム
JP3583062B2 (ja) 2000-09-29 2004-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および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224530A (ja) 2001-01-31 2002-08-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複合デシカント材、および複合デシカント材を用いた固定デシカント器、および固定デシカント器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TW567742B (en) * 2001-03-22 2003-12-21 Ind Tech Res Inst Cooling apparatus of liquid crystal projector
JP2002372748A (ja) 2001-06-15 2002-12-26 Minolta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4133774B2 (ja) * 2003-12-02 2008-08-13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およ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の冷却方法
JP2007103830A (ja) * 2005-10-07 2007-04-19 Seiko Epson Corp 電子機器
JP2007113863A (ja) * 2005-10-21 2007-05-10 Seiko Epson Corp 噴霧冷却器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773260B2 (ja) 2006-04-25 2011-09-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811190B2 (ja) * 2006-08-22 2011-11-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機器
JP5081558B2 (ja) * 2007-09-28 2012-11-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WO2009116252A1 (ja) * 2008-03-17 2009-09-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KR101297242B1 (ko) * 2008-09-29 2013-08-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냉각장치
JP2010107751A (ja) * 2008-10-30 2010-05-13 Hitachi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5609213B2 (ja) 2010-04-01 2014-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3198861A (ja) 2012-03-23 2013-10-03 Shimizu Corp デシカントエレメント
JP6252733B2 (ja) 2013-08-09 2017-12-2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デシカント式車両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0903A (en) * 1995-06-20 1998-06-23 Sundstrand Corporation Reflux-cooled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CN100520568C (zh) * 2004-03-30 2009-07-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CN1696766A (zh) * 2004-05-14 2005-11-16 索尼株式会社 液冷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晶投影仪
JP2006119493A (ja) * 2004-10-25 2006-05-11 Hitachi Ltd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とその液冷装置
CN1915472A (zh) * 2005-07-20 2007-02-21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储存干燥器及储存干燥器一体型冷凝器
CN101034250A (zh) * 2006-03-06 2007-09-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JP2009075236A (ja) * 2007-09-19 2009-04-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の冷却装置
WO2012174062A1 (en) * 2011-06-13 2012-12-20 Parker Hannifin Corporation Pumped loop cooling system
WO2015008416A1 (ja) * 2013-07-17 2015-01-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サーバールーム冷却システム
EP3096103A1 (en) * 2014-01-16 2016-11-23 Nec Corporation Cool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7407529A (zh) * 2015-03-25 2017-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却器、电力转换装置及冷却系统
JP2016200293A (ja) * 2015-04-07 2016-12-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器
WO2017088840A1 (zh) * 2015-11-12 2017-06-01 深圳市研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其液体散热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14594B2 (en) 2019-12-24
CN110221506A (zh) 2019-09-10
JP7031373B2 (ja) 2022-03-08
JP2019152709A (ja) 2019-09-12
US20190271906A1 (en) 2019-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1506B (zh) 投影仪
CN110007549B (zh) 投影仪
CN109976071B (zh) 投影仪
CN112241099B (zh) 投影仪
CN111694207B (zh) 投影仪
CN111999971B (zh) 投影仪
CN112213905B (zh) 投影仪
JP202014009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1694206A (zh) 投影仪
JP2020201303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2213904B (zh) 投影仪
JP722328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3031378B (zh) 投影仪
CN112540497B (zh) 投影仪
JP2021063961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207145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