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3904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13904B
CN112213904B CN202010649905.7A CN202010649905A CN112213904B CN 112213904 B CN112213904 B CN 112213904B CN 202010649905 A CN202010649905 A CN 202010649905A CN 112213904 B CN112213904 B CN 1122139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refrigerant
light modulation
light
d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499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13904A (zh
Inventor
杉山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13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3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13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39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air flow channels
    • F28D1/02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air flow channels with an air driving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1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4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9/00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moved successively into contact with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 F28D19/04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moved successively into contact with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using rigid bodies, e.g. mounted on a movable carrier
    • F28D19/041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moved successively into contact with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using rigid bodies, e.g. mounted on a movable carrier with axial flow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 F28D19/042Rotors; Assemblies of heat absorbing ma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15Heat and mass exchangers, e.g. with permeable wal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73Polarisers in the lamp hou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4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2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ooling heat generating elements, e.g.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or electric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28D7/161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the conduits being inside a casing and extending at an angle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casing; the conduits crossing the conduit for the other heat exchange medium

Abstract

提供投影仪。在提高投影仪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存在冷却单元大型化而使投影仪大型化的问题。作为解决手段,具有冷却对象的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被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冷却装置,其通过使制冷剂变化为气体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防尘壳,其在内部收纳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制冷剂;以及制冷剂输送部,其朝向冷却对象输送所生成的制冷剂。冷却对象具有:冷却对象主体部;以及被冷却部,其与冷却对象主体部热连接,从制冷剂输送部被输送制冷剂。冷却对象主体部配置在防尘壳的内部。被冷却部配置在防尘壳的外部。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作为对投影仪进行冷却的单元,提出了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使用送风装置的基于气冷的冷却单元、以及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使用输送制冷剂液的泵和供制冷剂液通过的配管的基于液冷的冷却单元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76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4655号公报
近年来,伴随着投影仪的高亮度化等,由冷却单元冷却的冷却对象的热量增加,要求冷却单元的冷却性能提高。但是,在上述气冷和液冷等的冷却单元中提高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存在冷却单元大型化而使投影仪大型化的问题。此外,在气冷的情况下,还存在送风装置的噪音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是具有冷却对象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具有:光源装置,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被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冷却装置,其通过使制冷剂变化为气体而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防尘壳,其在内部收纳所述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以及制冷剂输送部,其朝向所述冷却对象输送所生成的所述制冷剂,所述冷却对象具有:冷却对象主体部;以及被冷却部,其与所述冷却对象主体部热连接,从所述制冷剂输送部向该被冷却部输送所述制冷剂,所述冷却对象主体部配置在所述防尘壳的内部,所述被冷却部配置在所述防尘壳的外部。
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光调制单元,该光调制单元具有所述光调制装置和对所述光调制装置进行保持的保持框架,所述保持框架具有:框架主体部,其对所述光调制装置进行保持;以及延伸部,其从所述框架主体部延伸,所述光调制单元是所述冷却对象,所述光调制装置是所述冷却对象主体部,所述延伸部是所述被冷却部。
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防尘壳设有贯通孔,所述保持框架通过该贯通孔,在所述贯通孔与所述保持框架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冷却送风装置,该冷却送风装置向所述被冷却部输送空气。
也可以构成为,还具有流通管道,从所述冷却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在该流通管道中流通,所述冷却对象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冷却对象各自的所述被冷却部配置在所述流通管道的内部。
也可以构成为,多个所述冷却对象各自的所述被冷却部沿着在所述流通管道的内部流通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配置。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流通管道具有使从所述冷却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分支的多个分支路径,在所述多个分支路径上分别配置有至少1个所述被冷却部。
也可以构成为,还具有循环送风装置,该循环送风装置配置在所述防尘壳的内部,使所述防尘壳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防尘壳具有将热散出到所述防尘壳的外部的散热构造。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散热构造具有设置在所述防尘壳的内侧面的多个内侧翅片。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散热构造具有设置在所述防尘壳的外侧面的多个外侧翅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吸湿排湿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光合成光学系统以及防尘壳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保持部的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防尘壳以及流通管道的剖视图,是沿图6中的VIII-VIII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9是从上侧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和流通管道的剖视图。
图10是从上侧观察到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和流通管道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防尘壳以及流通管道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301:投影仪;2:光源装置;4B、4G、4R:光调制单元(冷却对象);4BP、4GP、4RP:光调制装置(冷却对象主体部);6:投射光学装置;10:冷却装置;20:制冷剂生成部;91、91R、91G、91B:贯通孔;50:制冷剂输送部;60:第1送风装置(冷却送风装置);80:保持框架;81:框架主体部;82:延伸部(被冷却部);90、390:防尘壳;92:密封部件;93、193、293:流通管道;293a:第1流通部(分支路径);293b:第2流通部(分支路径);394:散热器(散热构造);394b:内侧翅片;394c:外侧翅片;395:循环送风装置;W:制冷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构造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与实际构造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不同。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光源装置2、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光调制单元4B、光合成光学系统5、投射光学装置6。光调制单元4R具有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单元4G具有光调制装置4GP。光调制单元4B具有光调制装置4BP。
光源装置2朝向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射出被调整成具有大致均匀的照度分布的照明光WL。光源装置2例如具有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将来自光源装置2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绿色光LG、蓝色光LB。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具有第1分色镜7a、第2分色镜7b、第1反射镜8a、第2反射镜8b、第3反射镜8c、中继透镜8d。
第1分色镜7a将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以及混合了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而得到的光。第1分色镜7a具有使红色光LR透射且反射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的特性。第2分色镜7b将混合了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而得到的光分离成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第2分色镜7b具有反射绿色光LG且使蓝色光LB透过的特性。
第1反射镜8a配置在红色光LR的光路中,朝向光调制装置4RP反射透过第1分色镜7a的红色光LR。第2反射镜8b和第3反射镜8c配置在蓝色光LB的光路中,将透过第2分色镜7b的蓝色光LB引导至光调制装置4BP。
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装置4GP和光调制装置4BP分别由液晶面板构成。光调制装置4R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中的红色光LR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G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中的绿色光LG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B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中的蓝色光LB进行调制。由此,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形成与各色光对应的图像光。虽然图示了省略,但在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各自的光入射侧和光射出侧配置有偏振片。
在光调制装置4R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RP的红色光LR平行化的场透镜9R。在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绿色光LG平行化的场透镜9G。在光调制装置4B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BP的蓝色光LB平行化的场透镜9B。
光合成光学系统5由大致立方体状的十字分色棱镜构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对来自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各颜色的图像光进行合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朝向投射光学装置6射出合成后的图像光。投射光学装置6由投射透镜组构成。投射光学装置6将由光合成光学系统5合成后的图像光即由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调制后的光放大并朝向屏幕SCR投射。由此,在屏幕SCR上显示被放大后的彩色图像(影像)。
如图2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冷却装置10。冷却装置10使制冷剂W变化为气体,由此对投影仪1所具有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W例如是作为液体的水。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制冷剂W变化为气体的情况简称为气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单元4R、4G、4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在本实施方式中,光调制装置4RP、4GP、4BP是冷却对象主体部。
冷却装置10具有制冷剂生成部20和制冷剂输送部50。制冷剂生成部2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制冷剂输送部50是朝向冷却对象输送所生成的制冷剂W的部分。制冷剂输送部50输送到冷却对象(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能够通过气化而从冷却对象吸取热,从而冷却装置10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下面,对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概略结构图。如图3所示,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吸湿排湿部件40、电机(驱动部)24、第1送风装置(冷却送风装置)60、热交换部30、循环管道25、循环管道26、加热部22、第2送风装置23以及冷却管道21。
图4是示出吸湿排湿部件4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吸湿排湿部件40为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扁平的圆柱状。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中心形成有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中心孔40c。中心孔40c在旋转轴R的轴向上贯通吸湿排湿部件40。吸湿排湿部件40绕旋转轴R进行旋转。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轴R的轴向称为“旋转轴方向DR”,在附图中适当地利用DR轴表示。
吸湿排湿部件40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上贯通吸湿排湿部件40的无数个贯通孔40b。吸湿排湿部件40是多孔质部件。吸湿排湿部件40具有吸湿性和排湿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绕旋转轴R卷绕具有贯通孔40b的带状的带状部件40a,在所卷绕的带状部件40a中的露出到外部的面上涂布具有吸湿排湿性的物质而制作出吸湿排湿部件40。另外,所卷绕的带状部件40a中的露出到外部的面包含吸湿排湿部件40的外表面、中心孔40c的内周面以及贯通孔40b的内侧面。另外,吸湿排湿部件40也可以整体由具有吸湿排湿性的物质来制作。作为具有吸湿排湿性的物质,例如可举出沸石、硅胶等。
图3所示的电机24的输出轴插入到吸湿排湿部件40的中心孔40c中并固定。电机24使吸湿排湿部件40绕旋转轴R进行旋转。通过电机24而进行旋转的吸湿排湿部件40的旋转速度例如为0.2rpm以上且5rpm以下的程度。
第1送风装置60例如是将外部空气吸入到投影仪1内的进气风扇。第1送风装置60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输送空气AR1。第1区域F1是在与旋转轴R垂直的方向上位于旋转轴R的一侧的区域。另一方面,在与旋转轴R垂直的方向上位于旋转轴R的另一侧的区域,即相对于旋转轴R与第1区域F1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是第2区域F2。在图3中,第1区域F1是旋转轴R上侧的区域。在图3中,第2区域F2是旋转轴R下侧的区域。
如图2所示,第1送风装置60还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输送空气AR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送风装置60是向冷却对象输送空气AR1的冷却送风装置。第1送风装置60只要能够输送空气AR1,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轴流风扇,也可以是离心风扇。
热交换部3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图5是示出热交换部30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如图5所示,热交换部30具有流通部31、第1盖部32以及第2盖部33。
流通部31具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管状的多个配管部31a。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部31a所延伸的一个方向例如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配管部31a在所延伸的一个方向的两侧开口。配管部31a的与所延伸的一个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管部31a所延伸的一个方向称为“延伸方向DE”,在附图中适当地利用DE轴表示。在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的延伸方向DE上,以旋转轴R为基准来划分上述的第1区域F1和第2区域F2。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是沿着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层叠多个层而构成的,该层是沿着旋转轴方向DR排列多个配管部31a而构成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厚度方向DT”,在附图中适当地利用DT轴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的厚度方向DT的尺寸例如比流通部31的旋转轴方向DR的尺寸小,在与延伸方向DE垂直的方向上的流通部31的尺寸中为最小。
第1盖部32与流通部31中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端部连接。第1盖部32是旋转轴方向DR上较长的长方体箱状。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的一端在第1盖部32的内部开口。如图3所示,在第1盖部32的内部设置有分隔部32a。分隔部32a将第1盖部32的内部分隔成在旋转轴方向DR上排列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在图3中,第1空间S1位于第2空间S2的右侧(+DR侧)。
在第1盖部32形成有连接第1空间S1和循环管道26的内部的连通孔32b。在第1盖部32形成有连接第2空间S2和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连通孔32c。
第2盖部33与流通部31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端部、即与相对于流通部31连接有第1盖部3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如图5所示,第2盖部33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较长的长方体箱状。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端在第2盖部33的内部开口。与第1盖部32不同,第2盖部33的内部不进行分隔。第2盖部33的内部经由流通部31的配管部31a的内部而与第1盖部32的内部中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分别连接。第2盖部33与制冷剂输送部50连接。由此,热交换部30与制冷剂输送部50连接。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第2盖部33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的壁。
如图3所示,循环管道26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一侧(+DR侧)的管道。循环管道26具有朝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向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开口的流入口。循环管道26具有与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b相连的流出口。
循环管道25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另一侧(-DR侧)的管道。循环管道25具有朝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向旋转轴方向DR的一侧(+DR侧)开口的流出口。循环管道25具有与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c相连的流入口。
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加热主体部22a配置在循环管道25的内部。加热主体部22a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另一侧(-DR侧)。加热主体部22a例如是电加热器。加热主体部22a对循环管道25的内部环境(空气)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具有第2送风装置23。
第2送风装置23配置在循环管道26的内部。第2送风装置23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一侧(+DR侧)。第2送风装置23例如是离心风扇。第2送风装置23将从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23a向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排出。排气口23a向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b开口。第2送风装置23经由连通孔32b向第1空间S1输送空气。
从第2送风装置23向第1空间S1排出的空气是经由循环管道26的流入口从第2送风装置23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是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空气。即,第2送风装置23使空气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与第1区域F1不同的第2区域F2的部分而输送到热交换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在循环管道25的内部流动。因此,加热主体部22a对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借助第2送风装置23将由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后的空气输送到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由此对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第2送风装置23将吸湿排湿部件40中的被加热部22加热后的部分的周围空气输送到热交换部30。
从第2送风装置23经由第1空间S1流入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通过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与第1空间S1连接的配管部31a的内部而流入到第2盖部33的内部。流入到第2盖部33的内部的空气通过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与第2空间S2连接的配管部31a的内部而流入到第2空间S2,并从连通孔32c流入到循环管道25的内部。流入到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再次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而流入到循环管道26的内部,并被第2送风装置23吸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供从第2送风装置23排出的空气循环的循环路径27。循环路径27至少由循环管道25、26和热交换部30构成。循环路径27通过加热主体部22a、吸湿排湿部件40以及热交换部30。在吸湿排湿部件40与循环管道25、26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但循环路径27被大致密闭,从而能够抑制来自外部的空气流入到循环路径27的内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第2送风装置23排出并在循环路径27内循环的空气称为空气AR2。
冷却管道21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具有流入口的管道,该流入口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一侧(+DR侧)。从第1送风装置60排出且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空气AR1流入到冷却管道21。冷却管道21从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一侧的区域朝向热交换部30延伸。
冷却管道21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上延伸的冷却通路部21a。在冷却通路部21a中,在延伸方向DE上贯通配置有热交换部30的流通部31。由此,在冷却通路部21a的内部配置有流通部31。通过冷却通路部21a的空气AR1被吹到流通部31的外表面,在旋转轴方向DR上通过流通部31。由此,流通部31被空气AR1冷却。即,热交换部30被从第1送风装置60排出且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空气AR1冷却。图3中,在冷却通路部21a中,空气AR1从右侧向左侧通过流通部31。冷却通路部21a中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的端部是开口的。冷却通路部21a的开口例如是冷却管道21的流出口。
当从第1送风装置60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输送空气AR1时,空气AR1中所含的水蒸汽被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吸收。通过电机24使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由此,吸收了水蒸汽的吸湿排湿部件40的部分从第1区域F1移动到第2区域F2。然后,由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后的温度比较高的空气AR2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由此,被吸湿排湿部件40吸收的水分气化而散出到空气AR2中。
由于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而含有从空气AR1吸收的水蒸汽的空气AR2借助第2送风装置23而被输送到热交换部30。从第1空间S1流入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在流通部31的内部流动。更详细地说,空气AR2在流通部31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动。流通部31被在冷却管道21的冷却通路部21a中沿着旋转轴方向DR流动的空气AR1从外部进行冷却。
当流通部31被冷却后,在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动的温度比较高的空气AR2被冷却,空气AR2中所含的水蒸汽冷凝而成为作为液体的水、即制冷剂W。这样,热交换部30通过被冷却而由流入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生成制冷剂W。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输送部50由多孔质部件制成,通过毛细管现象输送制冷剂W。作为制冷剂输送部50的材质,例如可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输送部50的材质优选为能够使制冷剂输送部50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材质。如图5所示,制冷剂输送部50具有第1捕获部51、第2捕获部52、第3捕获部53以及连接部54。
第1捕获部51固定在第1盖部32的内侧面中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缘部。第1捕获部51为薄带状,沿着第1盖部32的缘部成型为矩形框状。第2捕获部52固定在第2盖部33的内侧面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缘部。第2捕获部52为薄带状,沿着第2盖部33的缘部成型为矩形框状。
第3捕获部53从第1捕获部51起通过配管部31a的内部延伸到第2捕获部52,连接第1捕获部51和第2捕获部52。第3捕获部53为在延伸方向DE上延伸的薄带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3捕获部53配置在多个配管部31a中的1个配管部31a的内部,但并不限于此。第3捕获部53可以设置在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一部分配管部31a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多个配管部31a中的所有配管部31a的内部。在设置在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一部分配管部31a的内部的情况下,第3捕获部53也可以设置在两个以上的配管部31a的内部。
连接部54是连接制冷剂生成部20和冷却对象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4与第2捕获部52连接,以贯通第2盖部33的壁的方式从第2盖部33的内部向第2盖部33的外部突出。如图6所示,向第2盖部33的外部突出的连接部54延伸到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图6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R、4G、4B、光合成光学系统5以及后述的防尘壳90的立体图。连接部54为薄带状。连接部54的宽度例如比第1捕获部51的宽度、第2捕获部52的宽度和第3捕获部53的宽度大。
接着,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图中适当地用Z轴表示以正的一侧为上侧、以负的一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Z。将与投射光学装置6中的最靠光射出侧的投射透镜的光轴AX平行的方向、即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投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光轴方向X”,在图中适当地用X轴表示。光轴方向X与上下方向Z垂直。另外,将与光轴方向X和上下方向Z的双方垂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Y”,在图中适当地用Y轴表示。
另外,上下方向Z、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上下方向Z是铅直方向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以及光调制单元4B被配置成包围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周围。光调制单元4R和光调制单元4B以在宽度方向Y上隔着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方式互相配置在相反侧。光调制单元4R和光调制单元4B在宽度方向Y上互相对称地配置。光调制单元4G配置在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光轴方向X的光入射侧(-X侧)。光调制单元4G的姿势是从上侧观察时使光调制单元4R逆时针旋转90°后的姿势。
在光调制单元4R中,通过光调制装置4RP的光的方向是宽度方向Y。在光调制单元4R中,宽度方向Y的正侧(+Y侧)是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RP的光入射侧,宽度方向Y的负侧(-Y侧)是从光调制装置4RP射出光的光射出侧。
在光调制单元4G中,通过光调制装置4GP的光的方向是光轴方向X。在光调制单元4G中,光轴方向X的负侧(-X侧)是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光轴方向X的正侧(+X侧)是从光调制装置4GP射出光的光射出侧。
在光调制单元4B中,通过光调制装置4BP的光的方向是宽度方向Y。在光调制单元4B中,宽度方向Y的负侧(-Y侧)是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BP的光入射侧,宽度方向Y的正侧(+Y侧)是从光调制装置4BP射出光的光射出侧。
各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分别设置在各光调制单元4R、4G、4B中的后述的冷却促进部70虽然配置的位置和姿势不同,但具有同样的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有时仅以设置于光调制单元4G和光调制单元4G的冷却促进部70为代表来进行说明。
各光调制单元4R、4G、4B分别具有对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进行保持的保持框架80。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保持框架80虽然配置和姿势根据光调制单元4R、4G、4B的配置和姿势而不同,但分别具有同样的形状。
设置于光调制单元4G的保持框架80是在光通过光调制装置4GP的光轴方向X上扁平且在上下方向Z上较长的形状。保持框架80具有框架主体部81、延伸部(被冷却部)82以及支承部83。框架主体部81是对光调制装置4GP进行保持的部分。框架主体部81是具有在光轴方向X上贯通框架主体部81的贯通孔81a的矩形框状。在贯通孔81a中嵌合有光调制装置4GP。由此,光调制装置4GP的外周缘部被保持于框架主体部81,从而被保持框架80保持。
延伸部82是从框架主体部81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82从框架主体部81的上侧的端部中的位于光射出侧(+X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延伸部82配置在比光调制装置4GP靠铅直方向(Z轴方向)的上侧(+Z侧)的位置。延伸部82的光轴方向X的尺寸比框架主体部81的光轴方向X的尺寸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82是从制冷剂输送部50被输送制冷剂W的被冷却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冷却对象对应的光调制单元4R、4G、4B分别包含与冷却对象主体部对应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和与被冷却部对应的延伸部82。
延伸部82经由框架主体部81而与作为冷却对象主体部的光调制装置4GP热连接。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某对象彼此热连接”是指在某对象彼此之间能够进行热移动的状态下,某对象彼此连接即可。即,光调制装置4GP的热能够经由框架主体部81向延伸部82移动。
延伸部82具有第1部分82a、第2部分82b以及第3部分82c。第1部分82a、第2部分82b以及第3部分82c是从下侧朝向上侧依次连接的。第1部分82a、第2部分82b以及第3部分82c分别是在与上下方向Z和光通过光调制装置4GP的光轴方向X这两个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Y上较长的长方体状。
第1部分82a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与框架主体部81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相同。第2部分82b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比第1部分82a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小。第3部分82c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比第1部分82a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和第2部分82b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大。第3部分82c比第2部分82b向宽度方向Y的两侧突出。
支承部83从延伸部82的第1部分82a向光入射侧(-X侧)突出。支承部83在宽度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一对。支承部83的下侧的端部与框架主体部81的上侧的面连接。支承部83从下侧支承后述的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框架80是金属制的。保持框架80的材料例如包括铝。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框架80的导热系数比制冷剂输送部50的导热系数高。保持框架80的导热系数例如为80[W/(m·K)]以上。另外,保持框架8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含有铜等其他金属。
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还具有分别设置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中的冷却促进部70。各冷却促进部70分别具有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制冷剂保持部71是对制冷剂W进行保持的多孔质部件制成的。作为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可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可以与制冷剂输送部50的材质相同。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优选为能够使制冷剂保持部71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材质。
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的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保持部71横跨光通过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方向上的延伸部82的两侧的面而设置。图7是示出制冷剂保持部71的图。如图7所示,设置于光调制单元4R的制冷剂保持部71R、设置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以及设置于光调制单元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具有互相相同的形状。以下,以制冷剂保持部71G的形状为代表来进行说明。
制冷剂保持部71G具有主体部71a和一对折返部71d。如图6所示,主体部71a设置在延伸部82的光入射侧(-X侧)的面上。主体部71a具有窄幅部71b和宽幅部71c。
在本实施方式中,窄幅部71b呈矩形。窄幅部71b横跨延伸部82中的第1部分82a的光入射侧(-X侧)的面和第2部分82b的光入射侧的面而设置。窄幅部71b覆盖第1部分82a的光入射侧的面中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和第2部分82b的光入射侧的面整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幅部71c呈矩形。宽幅部71c与窄幅部71b的上侧相连。宽幅部71c比窄幅部71b向宽度方向Y的两侧突出。宽幅部71c设置在延伸部82中的第3部分82c的光入射侧(-X侧)的面上。宽幅部71c覆盖第3部分82c的光入射侧的面整体。
一对折返部71d分别设置在宽幅部71c的上侧的端部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一对折返部71d通过延伸部82的上侧而向光射出侧(+X侧)折返。一对折返部71d横跨延伸部82中的第3部分82c的上侧的面和第3部分82c的光射出侧的面而设置。一对折返部71d覆盖第3部分82c的上侧的面中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和第3部分82c的光射出侧的面中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
如图7所示,设置于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中的、设置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与制冷剂输送部50连接。更详细来说,在制冷剂保持部71G中的宽幅部71c的下端部连接有制冷剂输送部50的连接部54。另一方面,在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和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R的制冷剂保持部71R中没有连接连接部5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两侧设置有连结部73a、73b,该连结部73a、73b分别连结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和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R的制冷剂保持部71R。连结部73a、73b是多孔质部件制成的。
连结部73a连结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和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B。更详细来说,连结部73a连结制冷剂保持部71G的宽幅部71c和制冷剂保持部71B的宽幅部71c。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B经由制冷剂保持部71G而与制冷剂输送部50的连接部54连接。如图6所示,在连结部73a设置有覆盖连结部73a的包覆部74。包覆部74例如是树脂制的膜等。
如图7所示,连结部73b连结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和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R的制冷剂保持部71R。更详细来说,连结部73b连结制冷剂保持部71G的宽幅部71c和制冷剂保持部71R的宽幅部71c。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R经由制冷剂保持部71G而与制冷剂输送部50的连接部54连接。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连结部73b上也与连结部73a同样地设置有包覆部74。
如图6所示,固定部件72是将制冷剂保持部71固定的部件。由于设置于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固定部件72具有同样的形状,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将设置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固定的固定部件72为代表来进行说明。
固定部件72是板状的部件。固定部件72例如是金属制的。固定部件72具有框部72a和安装部72b、72c。框部72a位于制冷剂保持部71中的主体部71a的光入射侧(-X侧)。框部72a覆盖主体部71a的外缘部。框部72a的外形与主体部71a的外形同样。
延伸部82、制冷剂保持部71的主体部71a以及框部72a在通过光调制单元4G的光的方向(光轴方向X)上重叠。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延伸部82、制冷剂保持部71的主体部71a以及框部72a重叠的方向简称为“重叠方向”。固定部件72通过框部72a而在与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之间沿重叠方向(光轴方向X)夹着制冷剂保持部71的主体部71a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保持部71的至少一部分在从重叠方向的固定部件72侧(光入射侧)观察时是露出的。更详细来说,制冷剂保持部71的主体部71a中的位于比框部72a靠内侧的部分在从重叠方向的固定部件72侧观察时是露出的。
安装部72b分别设置在框部72a的下侧部分中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安装部72c分别设置在框部72a的上侧部分中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安装部72b、72c从框部72a向光射出侧(+X侧)突出。安装部72b与保持框架80中的设置于第2部分82b的侧面的突起卡合。安装部72c与保持框架80中的设置于第3部分82c的侧面的突起卡合。由此,固定部件72被固定于保持框架80。各安装部72c的前端部是被弯折而从光射出侧按压一对折返部71d的爪部72d。另外,在图6中,示出了设置于光调制单元4R的固定部件72的爪部72d。
光调制单元4R具有与光调制装置4RP电连接的布线4RW。光调制单元4G具有与光调制装置4GP电连接的布线4GW。光调制单元4B具有与光调制装置4BP电连接的布线4BW。布线4RW、4GW、4BW在延伸部82的光射出侧沿上下方向Z延伸,并被引出到比延伸部82靠上侧的位置。布线4RW、4GW、4BW是与各保持框架80的延伸部82的光射出侧的面中的、设置有一对折返部71d的部分彼此之间对置而配置的。
如图8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防尘壳90,其在内部收纳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流通管道93,其供从第1送风装置(冷却送风装置)60输送的空气AR1流通。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4B、4G、防尘壳90以及流通管道93的剖视图,是沿图6中的VIII-VIII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6和图8所示,防尘壳90例如是长方体箱状。防尘壳90具有防尘性。防尘壳90被封闭,能够阻断灰尘和尘埃等在防尘壳90的内部和外部通过。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某对象具有防尘性”包括某对象具有不使灰尘和尘埃等通过的性质、或基本不使灰尘和尘埃等通过的性质。基本不使灰尘和尘埃等通过的性质包括能够阻断要通过某对象的灰尘和尘埃等的90%以上的性质。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防尘壳90在内部收纳有光合成光学系统5、光调制装置4RP、4GP、4BP以及对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进行保持的框架主体部81。即,作为冷却对象主体部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配置在防尘壳90的内部。
在防尘壳90上设有供保持框架80通过的贯通孔91。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91设置在构成长方体状的防尘壳90的壁部中的位于上侧的顶壁部90a。贯通孔91沿上下方向Z贯通顶壁部90a。贯通孔91例如是矩形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91设置有多个。贯通孔91例如设置有贯通孔91R、91G、91B这3个。
光调制单元4R、4G、4B的保持框架80分别在3个贯通孔91R、91G、91B中通过。设置于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延伸部82经由贯通孔91R、91G、91B在防尘壳90的上侧突出。由此,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配置在防尘壳90的外部。如图8所示,在贯通孔91的内部插入有保持框架80中的框架主体部81的上侧的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贯通孔91与保持框架8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92。密封部件92将贯通孔91的内侧面与保持框架80的外侧面之间密封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92将贯通孔91的内侧面与框架主体部81的上端部的外侧面之间密封起来。密封部件92的材料优选为比较软质的材料。这是为了能够不易对在贯通孔91中通过的保持框架80施加应力。密封部件92例如可以是海绵状的,也可以是凝胶状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管道93配置在防尘壳90的上侧,沿光轴方向X延伸。在流通管道93的下侧的壁部设置有孔部93a。在孔部93a中嵌合有防尘壳90的顶壁部90a。在流通管道93的内部配置有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延伸部82和设置于各延伸部82的冷却促进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通管道93的内部,来自第1送风装置60的空气AR1从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光轴方向X的光入射侧(-X侧)朝向光射出侧(+X侧)流通。在流通管道93的内部流通的空气AR1被吹向多个延伸部82和多个冷却促进部70。由此,第1送风装置60向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输送空气AR1。
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被制冷剂输送部50的连接部54输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G。输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G的制冷剂W经由连结部73a而被输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B,并且经由连结部73b而被输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R。这样,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被输送到3个光调制单元4R、4G、4B。然后,通过使被输送并保持于制冷剂保持部71的制冷剂W气化,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被冷却。更详细来说,通过使保持于制冷剂保持部71的制冷剂W气化,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被冷却,框架主体部81和经由框架主体部81而与延伸部82热连接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被冷却。由此,能够通过冷却装置10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装置10能够通过制冷剂输送部50将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向冷却对象输送,通过利用作为吸热反应的制冷剂W的气化,从冷却对象吸取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基于制冷剂W的气化的冷却能够积极地从冷却对象吸取热,因此与如气冷和液冷那样仅通过向制冷剂传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冷却性能优异。由此,在得到与气冷和液冷相同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与气冷和液冷相比,容易使冷却装置10整体小型化。
并且,在基于制冷剂W气化的冷却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气化的制冷剂W与冷却对象接触的表面积,能够提高冷却性能。因此,即使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也能够抑制噪音增大。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得到具有冷却性能优异且小型和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10的投影仪1。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生成制冷剂W,所以使用者不需要费精力补充制冷剂W,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并且,由于能够通过制冷剂生成部20调整为在必要时仅生成必要的量的制冷剂W,所以也可以不在贮存罐等中贮存制冷剂W,能够减轻投影仪1的重量。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吸收从第1送风装置60输送的空气AR1所含的水蒸汽,能够将由吸湿排湿部件40吸收的水分作为水蒸汽而释放到第2送风装置23所输送的空气AR2内。然后,能够通过热交换部30使作为水蒸汽而释放到空气AR2中的水分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投影仪1内的环境中生成制冷剂W。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热交换部30被从第1送风装置60排出并通过了吸湿排湿部件40的空气AR1冷却。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的冷却部,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数量增加。并且,与另外设置送风装置作为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的冷却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投影仪1产生的噪音增大。
并且,当输送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W气化时,周围空气的湿度因气化的制冷剂W而变得比较高。因此,湿度比较高的空气有可能对冷却对象产生影响而引起不良情况。具体来说,在冷却对象是光学元件的情况下,入射到光学元件的光或从光学元件射出的光的行进有可能被在冷却对象中气化的制冷剂W阻碍。由此,投影仪的可靠性有可能下降。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配置在防尘壳90的外部。因此,输送到延伸部82的制冷剂W在防尘壳90的外部发生气化。另一方面,作为冷却对象主体部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配置在防尘壳90的内部。因此,能够通过防尘壳90来抑制在防尘壳90的外部气化的制冷剂W移动到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周围。由此,能够抑制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周围的空气湿度因气化的制冷剂W而变高。因此,能够抑制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光和从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射出的光的行进被阻碍。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气化的制冷剂W在冷却对象主体部中引起不良情况,能够提高投影仪1的可靠性。
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光调制单元4R、4G、4B是冷却对象,光调制装置4RP、4GP、4BP是冷却对象主体部。因此,能够抑制在光调制装置4RP、4GP、4BP中引起不良情况,能够抑制从投影仪1射出的彩色图像(影像)产生波动等不良情况。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防尘壳90上设有供保持框架80通过的贯通孔91,在贯通孔91与保持框架8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92。因此,能够抑制异物和气化的制冷剂W从贯通孔91与保持框架80的间隙侵入到防尘壳90内。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1的可靠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装置10具有第1送风装置60来作为向被冷却部输送空气的冷却送风装置。因此,容易通过从第1送风装置60输送的空气AR1使输送到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的制冷剂W气化,能够进一步对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并且,由于能够使用向吸湿排湿部件40输送空气AR1的第1送风装置60来作为冷却送风装置,所以除了第1送风装置60之外,不需要另外设置冷却送风装置。由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数量增加,能够抑制噪音增大。
并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将外部空气吸入到投影仪1内部的进气风扇即第1送风装置60来促进输送到被冷却部的制冷剂W的气化。因此,即使降低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也能够得到与不设置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而仅进行送风以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时同等的冷却性能。因此,能够降低作为进气风扇的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从而能够降低从第1送风装置60产生的噪音,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1的静音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各自的延伸部82配置在供从第1送风装置60输送的空气AR1流通的流通管道93的内部。因此,能够将从第1送风装置60输送的空气AR1适当地输送到多个延伸部82。由此,能够在各延伸部82中适当地促进制冷剂W的气化,能够进一步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作为冷却对象主体部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进行保持的保持框架80是金属制的。因此,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热容易传递到保持框架80。由此,通过制冷剂W的气化对保持框架80中的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更适当地对作为冷却对象主体部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进行冷却。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持框架80的材料包含铝。因此,容易使保持框架80的导热系数比较高。由此,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热更容易传递到保持框架80。因此,通过制冷剂W的气化对保持框架80中的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更适当地对作为冷却对象主体部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进行冷却。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持框架80的导热系数比制冷剂输送部50的导热系数高。因此,容易使保持框架80的导热系数比较高。由此,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热更容易传递到保持框架80。因此,通过制冷剂W的气化对保持框架80中的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更适当地对作为冷却对象主体部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进行冷却。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设置有对制冷剂W进行保持的制冷剂保持部71。因此,在制冷剂W气化之前,能够预先通过制冷剂保持部71来相对于延伸部82保持输送到延伸部82的制冷剂W。由此,容易不浪费地利用所生成的制冷剂W,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作为被冷却部的延伸部82的面上,并且是多孔质部件制的。而且,制冷剂保持部71的至少一部分在从重叠方向的制冷剂保持部71侧观察是露出的。因此,容易使制冷剂W从制冷剂保持部71的露出部分气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并且,由于制冷剂保持部71是多孔质部件制的,所以容易通过毛细管现象使制冷剂W均匀地在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被冷却部的面上扩展,更容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并且,例如,在通过粘接剂将制冷剂保持部71固定于延伸部82的情况下,有时粘接剂被制冷剂保持部71吸收而堵住多孔质部件制的制冷剂保持部71的孔。因此,制冷剂保持部71变得难以吸收制冷剂W,有时难以通过制冷剂保持部71来保持制冷剂W。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固定部件72,该固定部件72将制冷剂保持部71夹持并固定在固定部件72与延伸部82之间。因此,不使用粘接剂便能够将制冷剂保持部71固定于延伸部82。由此,能够抑制难以通过制冷剂保持部71保持制冷剂W的情况。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2是金属制的。因此,固定部件72的导热系数比较高,容易被冷却。因此,容易通过来自第1送风装置60的空气AR1和制冷剂W的气化而使固定部件72的温度降低,更加容易地对与固定部件72接触的被冷却部进行冷却。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有连结部73a、73b,该连结部73a、73b分别设置在设有多个的光调制单元4R、4G、4B中,使多个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互相连结。因此,通过使制冷剂输送部50与1个制冷剂保持部71连接,也能够向其他制冷剂保持部71输送制冷剂W。由此,能够简化投影仪1内部的制冷剂输送部50的引绕。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结部73a、73b设置有分别覆盖连结部73a、73b的包覆部74。因此,能够抑制在连结部73a、73b中传递并移动的制冷剂W在连结部73a、73b中气化。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W以无助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冷却的方式气化,能够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W被浪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连结部73a、73b同样,连接部54也可以被包覆。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制冷剂W在被输送到冷却对象的期间气化。因此,能够高效地向冷却对象输送制冷剂W,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W浪费。例如也可以通过管等包覆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的周围。并且,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也可以在表面实施抑制气化的涂层处理。
并且,例如,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在从第2送风装置23输送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即使热交换部30被冷却,有时也难以生成制冷剂W。输送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例如在投影仪1外部的空气等混入的情况下有时会下降。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循环路径27,该循环路径27供从第2送风装置23排出的空气AR2循环。因此,通过将循环路径27大致密闭,能够抑制投影仪1外部的空气进入到循环路径27内,容易将输送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维持为比较高的状态。因此,通过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能够适当地生成制冷剂W。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和第2送风装置23,该加热主体部22a对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因此,加热部22通过利用第2送风装置23向吸湿排湿部件40输送空气AR2,由此能够对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即使将加热主体部22a配置在远离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置,也能够通过加热部22对吸湿排湿部件40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提高加热部22的结构的自由度。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使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的电机24。因此,能够使吸湿排湿部件40以恒定的速度稳定地进行旋转。由此,能够使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适当地从空气AR1吸收水蒸汽,并且能够从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适当地向空气AR2排出水分。因此,能够有效地生成制冷剂W。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输送部50通过毛细管现象来输送制冷剂W。因此,不需要为了输送制冷剂W而另外准备泵等动力。由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数量增加,容易使投影仪1更小型、轻量化。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输送部50具有连接制冷剂生成部20和冷却对象的多孔质部件制的连接部54。因此,能够使连接部54吸收制冷剂W并通过毛细管现象进行输送。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输送部50具有设置于第2盖部33的内部的第2捕获部52。第2捕获部52与连接部54连接。因此,能够利用第2捕获部52对滞留在第2盖部33内部的制冷剂W进行吸收并通过毛细管现象输送到连接部54。由此,容易将生成的制冷剂W不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输送部50具有:第1捕获部51,其设置于第1盖部32的内部;以及第3捕获部53,其连接第1捕获部51和第2捕获部52。由此,能够利用第1捕获部51对滞留在第1盖部32的内部的制冷剂W进行吸收并通过毛细管现象经由第3捕获部53而输送到第2捕获部52。因此,能够将滞留在第1盖部32内部的制冷剂W从第2捕获部52输送到连接部54,从而输送到冷却对象。因此,容易将生成的制冷剂W更没有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第3捕获部53通过配管部31a的内部。因此,能够利用第3捕获部53对滞留在配管部31a内部的制冷剂W进行吸收并经由第2捕获部52和连接部54向冷却对象输送。因此,容易将生成的制冷剂W更没有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54的宽度例如比第1捕获部51的宽度、第2捕获部52的宽度以及第3捕获部53的宽度大。因此,容易使连接部54的宽度比较大,能够增加可通过连接部54输送的制冷剂W的量。因此,容易通过制冷剂输送部50将制冷剂W向冷却对象输送,更容易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并且,另一方面,容易使第1捕获部51的宽度、第2捕获部52的宽度以及第3捕获部53的宽度比较小。因此,能够减少由第1捕获部51、第2捕获部52以及第3捕获部53保持的制冷剂W的量。由此,能够减少在由第1捕获部51、第2捕获部52以及第3捕获部53保持的状态下残留在热交换部30内部的制冷剂W的量,容易将生成的制冷剂W更没有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流通管道193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相同。图9是从上侧观察到的光调制单元4R、4G、4B和流通管道193的剖视图。另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地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如图9所示,流通管道193在从上侧观察时呈方形的U字形状地延伸。流通管道193具有第1流通部193a、第2流通部193b以及第3流通部193c。第1流通部193a和第3流通部193c沿光轴方向X延伸,在宽度方向Y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第2流通部193b沿宽度方向Y延伸,连接第1流通部193a的端部和第3流通部193c的端部。
在第1流通部193a的内部配置有光调制单元4R的延伸部82。在第2流通部193b的内部配置有光调制单元4G的延伸部82。在第3流通部193c的内部配置有光调制单元4B的延伸部82。
光调制单元4R的延伸部82中的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气化面82d、82e沿着第1流通部193a所延伸的光轴方向X配置。光调制单元4G的延伸部82中的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气化面82d、82e沿着第2流通部193b所延伸的宽度方向Y配置。光调制单元4B的延伸部82中的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气化面82d、82e沿着第3流通部193c所延伸的光轴方向X配置。在各延伸部82中,气化面82d是在通过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光的方向上朝向光入射侧的面。在各延伸部82中,气化面82e是在通过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光的方向上朝向光射出侧的面。
在流通管道193的内部,空气AR1依次在第1流通部193a的内部、第2流通部193b的内部以及第3流通部193c的内部流动。即,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各自的延伸部82沿着在流通管道193的内部流通的空气AR1的流动方向排列配置。在流通管道193的内部流通的空气AR1被依次输送到光调制单元4R的延伸部82、光调制单元4G的延伸部82以及光调制单元4B的延伸部82。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来自第1送风装置60的空气AR1依次输送到多个延伸部82。因此,容易对多个延伸部82分别适当地输送空气AR1。具体来说,例如,通过沿着流通管道193所延伸的方向配置在彼此相反侧设置的气化面82d、82e,能够容易地使空气AR1与气化面82d和气化面82e这两个面接触。由此,容易向设置在延伸部82的气化面82d、82e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输送空气AR1,能够使输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的制冷剂W有效地气化。因此,能够在各延伸部82中适当地促进制冷剂W的气化,更容易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
<第3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流通管道293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相同。图10是从上侧观察到的光调制单元4R、4G、4B和流通管道293的剖视图。另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地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流通管道293具有流入部293f、第1流通部(分支路径)293a以及第2流通部(分支路径)293b。流入部293f是供来自第1送风装置60的空气AR1流入的部分。流入部293f沿光轴方向X延伸。空气AR1从光轴方向X的另一侧(-X侧)朝向一侧(+X侧)流入到流入部293f。
第1流通部293a和第2流通部293b是使从第1送风装置60经由流入部293f输送的空气AR1分支的多个分支路径。第1流通部293a从流入部293f向宽度方向Y的另一侧(-Y侧)延伸。第2流通部293b在从流入部293f向光轴方向X的一侧(+X侧)延伸之后,折返成方形的U字状而与第1流通部293a相连。第2流通部293b具有上游部293c、中游部293d以及下游部293e。
上游部293c和下游部293e沿光轴方向X延伸,在宽度方向Y上隔开间隔而配置。中游部293d沿宽度方向Y延伸,连接上游部293c的光轴方向一侧(+X侧)的端部和下游部293e的光轴方向一侧的端部。下游部293e的光轴方向另一侧(-X侧)的端部与第1流通部293a相连。
从流入部293f向流通管道293的内部流入的空气AR1被分支成流入到第1流通部293a的空气AR1a和流入到第2流通部293b的空气AR1b。流入到第2流通部293b的空气AR1b依次流过上游部293c、中游部293d以及下游部293e而与在第1流通部293a的内部流通的空气AR1a合流。
在第1流通部293a的内部配置有光调制单元4G的延伸部82。在第2流通部293b的内部配置有光调制单元4R的延伸部82和光调制单元4B的延伸部82。即,在作为多个分支路径的第1流通部293a和第2流通部293b中分别设置有至少1个延伸部82。在本实施方式中,光调制单元4R的延伸部82配置在第2流通部293b中的上游部293c的内部。光调制单元4B的延伸部82配置在第2流通部293b中的下游部293e的内部。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延伸部82的各气化面82d、82e沿着流通管道293的各部分所延伸的方向而配置。
流入到第1流通部293a的空气AR1a被输送到光调制单元4G的延伸部82。流入到第2流通部293b的空气AR1b被依次输送到光调制单元4R的延伸部82和光调制单元4B的延伸部82。
根据本实施方式,流通管道293具有第1流通部293a和第2流通部293b作为多个分支路径,在各流通部分别配置有至少1个延伸部82。因此,能够使通过被冷却部之前的空气AR1a、AR1b分别流入作为分支路径的各流通部。由此,容易对多个被冷却部输送温度比较低的空气AR1,更容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到第1流通部293a的空气AR1a不通过其他延伸部82便被输送到光调制单元4G的延伸部82。并且,流入到第2流通部293b的空气AR1b不通过其他延伸部82便被输送到光调制单元4R的延伸部82。因此,能够向光调制单元4G的延伸部82和光调制单元4R的延伸部82输送通过其他延伸部82之前的温度比较低的空气AR1。
并且,在第1流通部293a的内部流通的空气AR1a仅被输送到多个延伸部82中的光调制单元4G的延伸部82。这里,光调制单元4G的发热量容易变得比其他光调制单元4R、4B的发热量多。因此,通过了光调制单元4G的延伸部82之后的空气AR1a的温度比较容易变高。因此,通过采用不将通过光调制单元4G的延伸部82的空气AR1a向其他延伸部82输送的结构,能够高效地对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延伸部82进行冷却。
<第4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循环送风装置395。图11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B、4G、防尘壳390以及流通管道93的剖视图。另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地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301具有收纳在防尘壳390的内部的循环送风装置395。循环送风装置395使防尘壳390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送风装置395排出空气的方向是与流通管道93内的空气AR1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循环送风装置395例如是离心风扇。另外,循环送风装置395也可以是轴流风扇。
防尘壳390具有散热器(散热构造)394。散热器394是向防尘壳390的外部散热的散热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394设置在防尘壳390的壁部中的位于光轴方向一侧(+X侧)的侧壁部390b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394具有基部394a、多个内侧翅片394b以及多个外侧翅片394c。
基部394a嵌入在形成于侧壁部390b的孔部390c中,构成侧壁部390b的一部分。基部394a的内侧面构成防尘壳390的内侧面的一部分。基部394a的外侧面构成防尘壳390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多个内侧翅片394b设置在基部394a的内侧面、即防尘壳390的内侧面。多个内侧翅片394b从基部394a向防尘壳390的内部突出。多个外侧翅片394c设置在基部394a的外侧面、即防尘壳390的外侧面。多个外侧翅片394c从基部394a向防尘壳390的外部突出。
防尘壳390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防尘壳90的其他结构相同。投影仪301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其他结构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防尘壳390的内部设置有循环送风装置395。因此,能够通过循环送风装置395使防尘壳390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由此,容易经由循环的空气将收纳在防尘壳390内部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热传递到防尘壳390的壁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热从防尘壳390的壁部散出到外部。因此,能够进一步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尘壳390具有散热器394来作为将热散出到防尘壳390的外部的散热构造。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散热器394将从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经由防尘壳390内部的空气向防尘壳390的壁部传递的热散出到防尘壳390的外部。由此,能够更适当地将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热散出到防尘壳390的外部。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散热器394具有设置于防尘壳390的内侧面的多个内侧翅片394b。因此,容易经由多个内侧翅片394b从防尘壳390内部的空气吸收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热。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将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热散出到防尘壳390的外部。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散热器394具有设置于防尘壳390的外侧面的多个外侧翅片394c。因此,容易经由多个外侧翅片394c将经由防尘壳390内部的空气向散热器394传递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热散出到防尘壳390外部的空气中。由此,能够更容易将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热散出到防尘壳390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下述的结构和方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为光调制单元,但并不限于此。冷却对象只要具有冷却对象主体部和被冷却部,则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包含光调制装置、光调制单元、光源装置、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元件、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元件、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偏振转换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根据该结构,能够与上述方式同样地对投影仪的各部分进行冷却。
被冷却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防尘壳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流通管道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向配置在流通管道的内部的被冷却部输送来自冷却送风装置的空气即可。被冷却部也可以不配置在流通管道的内部。在该情况下,流通管道例如也可以是延伸到被冷却部的近前而向被冷却部输送来自冷却送风装置的空气的管道。流通管道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也可以不设置流通管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送风装置是设置于制冷剂生成部20的第1送风装置60,但并不限于此。除了设置于制冷剂生成部20的送风装置之外,也可以另外设置冷却送风装置。也可以不设置冷却送风装置。
加热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加热部也可以采用与吸湿排湿部件接触而对吸湿排湿部件进行加热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加热部也可以不对通过吸湿排湿部件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公开应用于透射型的投影仪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也可以应用于反射型的投影仪。这里,“透射型”是指包含液晶面板等的光调制装置使光透过的类型。“反射型”是指光调制装置对光进行反射的类型。另外,光调制装置并不限于液晶面板等,例如也可以是使用了微镜的光调制装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用了3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为例,但本公开也可以应用在仅使用了1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使用了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中。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1)

1.一种投影仪,其具有冷却对象,该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
光源装置,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被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冷却装置,其通过使制冷剂变化为气体而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
防尘壳,其在内部收纳所述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以及
制冷剂输送部,其朝向所述冷却对象输送所生成的所述制冷剂,
所述冷却对象具有:
冷却对象主体部;以及
被冷却部,其与所述冷却对象主体部热连接,从所述制冷剂输送部向该被冷却部输送所述制冷剂,
所述冷却对象主体部配置在所述防尘壳的内部,
所述被冷却部配置在所述防尘壳的外部,并且利用所述制冷剂冷却所述被冷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该投影仪还具有光调制单元,该光调制单元具有所述光调制装置和对所述光调制装置进行保持的保持框架,
所述保持框架具有:框架主体部,其对所述光调制装置进行保持;以及延伸部,其从所述框架主体部延伸,
所述光调制单元是所述冷却对象,
所述光调制装置是所述冷却对象主体部,
所述延伸部是所述被冷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在所述防尘壳设有贯通孔,所述保持框架通过该贯通孔,
在所述贯通孔与所述保持框架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冷却送风装置,该冷却送风装置向所述被冷却部输送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该投影仪还具有流通管道,从所述冷却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在该流通管道中流通,
所述冷却对象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冷却对象各自的所述被冷却部配置在所述流通管道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多个所述冷却对象各自的所述被冷却部沿着在所述流通管道的内部流通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流通管道具有使从所述冷却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分支的多个分支路径,
在所述多个分支路径分别配置有至少1个所述被冷却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该投影仪还具有循环送风装置,该循环送风装置配置在所述防尘壳的内部,使所述防尘壳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防尘壳具有将热散出到所述防尘壳的外部的散热构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散热构造具有设置在所述防尘壳的内侧面的多个内侧翅片。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散热构造具有设置在所述防尘壳的外侧面的多个外侧翅片。
CN202010649905.7A 2019-07-10 2020-07-08 投影仪 Active CN1122139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8578 2019-07-10
JP2019128578A JP6888648B2 (ja) 2019-07-10 2019-07-10 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3904A CN112213904A (zh) 2021-01-12
CN112213904B true CN112213904B (zh) 2022-02-18

Family

ID=74059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49905.7A Active CN112213904B (zh) 2019-07-10 2020-07-08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5571B2 (zh)
JP (1) JP6888648B2 (zh)
CN (1) CN1122139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0787B2 (ja) 2021-09-29 2023-1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72748A (ja) * 2001-06-15 2002-12-26 Minolta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5121250A (ja) * 2003-10-14 2005-05-12 Seiko Epson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JP2008197344A (ja) * 2007-02-13 2008-08-28 Showa Denko Kk 光学エンジンの発熱デバイス冷却装置
EP2184639A2 (en) * 2008-11-07 2010-05-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or apparatus
CN101978319A (zh) * 2008-03-17 2011-02-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仪
JP2014059573A (ja) * 2013-11-06 2014-04-03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57383A (ja) 1997-08-11 1999-03-02 Daikin Ind Ltd 除湿装置
JPH11169644A (ja) 1997-11-19 1999-06-29 Seibu Giken Co Ltd 除湿装置
JP3583062B2 (ja) 2000-09-29 2004-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および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4122726B2 (ja) 2001-05-07 2008-07-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2004109731A (ja) 2002-09-20 2004-04-08 Sharp Corp 投影型表示装置
JP4133774B2 (ja) * 2003-12-02 2008-08-13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およ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の冷却方法
JP4957019B2 (ja) 2006-03-06 2012-06-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4773260B2 (ja) 2006-04-25 2011-09-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5081558B2 (ja) 2007-09-28 2012-11-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9222998A (ja) * 2008-03-17 2009-10-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4625851B2 (ja) * 2008-04-28 2011-0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0107751A (ja) 2008-10-30 2010-05-13 Hitachi Ltd プロジェクタ
TWI351500B (en) 2008-12-03 2011-11-01 Ind Tech Res Inst Low power dehumidifier
JP2011036768A (ja) 2009-08-07 2011-02-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除湿機
JP5407982B2 (ja) 2010-03-29 2014-0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609213B2 (ja) * 2010-04-01 2014-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118305A (ja) * 2013-12-19 2015-06-25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沸騰冷却システム及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6845985B2 (ja) * 2016-06-21 2021-03-2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JP6836712B2 (ja) 2016-12-16 2021-03-0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投影装置及び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192209B2 (ja) 2017-12-27 2022-1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72748A (ja) * 2001-06-15 2002-12-26 Minolta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5121250A (ja) * 2003-10-14 2005-05-12 Seiko Epson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JP2008197344A (ja) * 2007-02-13 2008-08-28 Showa Denko Kk 光学エンジンの発熱デバイス冷却装置
CN101978319A (zh) * 2008-03-17 2011-02-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仪
EP2184639A2 (en) * 2008-11-07 2010-05-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or apparatus
CN101762954A (zh) * 2008-11-07 2010-06-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仪装置
JP2014059573A (ja) * 2013-11-06 2014-04-03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11361A1 (en) 2021-01-14
JP6888648B2 (ja) 2021-06-16
CN112213904A (zh) 2021-01-12
JP2021015152A (ja) 2021-02-12
US11175571B2 (en)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41099B (zh) 投影仪
US10712643B2 (en) Projector with cooling system
CN110221506B (zh) 投影仪
CN109976071B (zh) 投影仪
CN111694207B (zh) 投影仪
CN111999971B (zh) 投影仪
US11163224B2 (en) Projector
CN112213905B (zh) 投影仪
JP202014009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1694206A (zh) 投影仪
CN112213904B (zh) 投影仪
US11209724B2 (en) Projector including cooling target
CN112631049B (zh) 投影仪
CN113031378B (zh) 投影仪
CN112540497B (zh) 投影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