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6071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76071B
CN109976071B CN201811586788.3A CN201811586788A CN109976071B CN 109976071 B CN109976071 B CN 109976071B CN 201811586788 A CN201811586788 A CN 201811586788A CN 109976071 B CN109976071 B CN 1099760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rojector
cooling
ligh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867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76071A (zh
Inventor
杉山伸夫
冈田尚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76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60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76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60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9/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vaporation of a refrigerant but without recovery of the vapou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a single mode of oper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5B1/00 - F25B21/00, e.g. using selective radiation effect
    • F25B23/006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a single mode of oper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5B1/00 - F25B21/00, e.g. using selective radiation effect boiling 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3/00Colour photography, other than mere exposure or projection of a colour film
    • G03B33/10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 G03B33/12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using beam-splitting or beam-combining systems, e.g. dichroic mirr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投影仪,具有冷却性能优异、小型且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是具有冷却对象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冷却装置,其通过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制冷剂;以及制冷剂传送部,其朝向冷却对象传送所生成的制冷剂,制冷剂生成部具有流通部,该流通部供制冷剂在内部流通,流通部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倾斜。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作为对投影仪进行冷却的单元,提出有基于使用送风装置的空冷的冷却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基于使用送出制冷剂液的泵和供制冷剂液通过的配管的液冷的冷却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76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4655号公报
近年来,伴随投影仪的高亮度化等,由冷却单元冷却的冷却对象的热量增加,要求提高冷却单元的冷却性能。但是,在上述的空冷和液冷等的冷却单元中提高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存在冷却单元大型化从而投影仪大型化的问题。此外,在空冷的情况下,还存在送风装置的噪声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冷却性能优异、小型且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的投影仪。
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是具有冷却对象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冷却装置,其通过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以及制冷剂传送部,其朝向所述冷却对象传送所生成的所述制冷剂,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流通部,该流通部供所述制冷剂在内部流通,所述流通部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冷却装置能够利用制冷剂传送部将由制冷剂生成部生成的制冷剂传送到冷却对象,通过利用作为吸热反应的制冷剂变化成气体,从冷却对象带走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基于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的冷却积极地从冷却对象带走热,因此,与如空冷和液冷那样仅利用向制冷剂的热传递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冷却性能优异。由此,在得到与空冷和液冷相同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与空冷和液冷相比,容易使冷却装置整体小型化。
此外,在基于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的冷却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变化成气体的制冷剂与冷却对象接触的表面积,能够提高冷却性能。因此,即使增大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也能够抑制噪声变大。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能够得到具有冷却性能优异、小型且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的投影仪。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能够由制冷剂生成部生成制冷剂,因此,使用者无需补充制冷剂,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此外,能够利用制冷剂生成部调整需要制冷剂时生成所需的量,因此,无需预先在贮存箱等中积存制冷剂,能够减轻投影仪的重量。
此外,例如,考虑由制冷剂生成部生成的制冷剂根据流通部的姿势而容易贮存到流通部的内部。在该情况下,有时难以利用制冷剂传送部将制冷剂传送到冷却对象。因此,传送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的量减少,冷却对象的冷却效果下降。
与此相对,根据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流通部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倾斜。因此,能够借助重力使流通部内部的制冷剂沿着流通部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贮存于流通部的内部,能够抑制难以利用制冷剂传送部传送制冷剂。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流通部具有配管部,该配管部在规定方向上延伸,所述规定方向是相对于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倾斜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作为流通部的内侧面的配管部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倾斜。因此,能够借助重力使在配管部的内部生成的制冷剂移动,能够利用制冷剂传送部适当地传送制冷剂。
此外,根据该结构,通过由呈直线状地延伸的配管部构成流通部,能够简化流通部的构造,从而能够简化冷却装置的构造。由此,能够在减少冷却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同时,抑制制冷剂贮存于流通部的内部。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流通部具有配管部,该配管部在规定方向上延伸,所述规定方向是相对于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轴平行的第1方向倾斜且相对于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与规定方向与第1方向平行的情况或者规定方向与第1方向垂直的情况相比,在变更了投影仪的姿势时,配管部的姿势容易成为相对于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倾斜的姿势。由此,在变更了投影仪的姿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制冷剂贮存于流通部的内部。因此,即使在变更了投影仪的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制冷剂贮存于流通部的内部,能够抑制难以利用制冷剂传送部传送制冷剂。
也可以构成为,该投影仪还具有壳体,该壳体收纳所述冷却装置,所述流通部具有配管部,该配管部在规定方向上延伸,所述壳体具有沿着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轴平行的第1方向的第1面,所述规定方向是相对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面以及与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垂直的第3面中的至少2个面倾斜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多用作通常设置投影仪的姿势的6个姿势的一半以上的姿势下,使规定方向相对于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倾斜。因此,即使在变更了投影仪的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贮存于流通部的内部,能够进一步抑制难以利用制冷剂传送部传送制冷剂。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规定方向是相对于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和所述第3面均倾斜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上述6个姿势的全部姿势下,使规定方向相对于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倾斜。由此,使投影仪的姿势为上述6个姿势中的任何姿势,都能够借助重力使流通部内部的制冷剂移动。因此,即使在变更了投影仪的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贮存于流通部的内部,能够进一步抑制难以利用制冷剂传送部传送制冷剂。
也可以构成为,该投影仪还具有壳体,该壳体收纳所述冷却装置,所述流通部具有配管部,该配管部在规定方向上延伸,所述壳体具有相对面,该相对面是沿着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轴平行的第1方向的面,与设置所述投影仪的设置部相对,所述规定方向是朝向在所述第1方向上随着靠近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射出侧而远离所述相对面的方向倾斜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在将投影仪的光射出侧的部分上提到远离投影仪的设置部的一侧的情况下,规定方向相对于水平面的斜率变大。由此,即使在以上述方式使投影仪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成为规定方向与水平面平行的姿势的情况下,进一步抑制制冷剂贮存于配管部的内部。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旋转的吸湿放湿部件;第1送风装置,其向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送出空气;热交换部,其与所述制冷剂传送部连接;加热部,其对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与所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以及第2送风装置,其向所述热交换部送出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由所述加热部加热后的部分周围的空气,所述热交换部具有供从所述第2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流入的所述流通部,所述流通部通过被冷却,从流入到所述流通部的空气生成所述制冷剂。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吸湿放湿部件吸收从第1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能够将由吸湿放湿部件吸收的水分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由第2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内。而且,能够利用热交换部使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空气中的水分冷凝而生成制冷剂。由此,能够从投影仪内的氛围气生成制冷剂。此外,在流通部的内部生成制冷剂,因此,如上所述,能够抑制制冷剂贮存于流通部的内部,由此,容易将在制冷剂生成部中生成的制冷剂适当地传送到冷却对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吸湿放湿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和光合成光学系统的立体图。
图7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图且是沿图7中的VIII-VIII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保持部的图。
图10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姿势的图且是从前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图。
图1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姿势的图且是沿着左右方向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图。
图1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姿势的图且是从重力方向上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图。
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其它设置姿势的图。
图1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其它设置姿势的图。
图1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其它设置姿势的图。
图1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其它设置姿势的图。
图1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姿势的图且是从前侧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图。
图1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姿势的图且是沿着左右方向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图。
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姿势的图且是从重力方向上侧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图。
标号说明
1、101:投影仪;2:光源装置;6:投射光学装置;10:冷却装置;20:制冷剂生成部;22:加热部;23:第2送风装置;30、130:热交换部;31、131:流通部;31a、131a:配管部;40:吸湿放湿部件;4BP、4GP、4RP:光调制装置;50:制冷剂传送部;60:第1送风装置;90:壳体;90a:底面(第1面、相对面);90b:前表面(第2面);90c:侧面(第3面);90d:后表面(第2面);AX:光轴;DE:延伸方向(规定方向);F1:第1区域;F2:第2区域;F:地面(设置部);PX:光轴方向(第1方向);T:顶面(设置部);W:制冷剂;X:前后方向(水平方向);Y:左右方向(水平方向);Z:重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此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构造中的比例和数量等与实际构造中的比例和数量等不同。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光源装置2、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光调制单元4B、光合成光学系统5和投射光学装置6。光调制单元4R具有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单元4G具有光调制装置4GP。光调制单元4B具有光调制装置4BP。
光源装置2朝向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射出被调整成具有大致均匀的照度分布的照明光WL。光源装置2例如具有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将来自光源装置2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具有第1分色镜7a、第2分色镜7b、第1反射镜8a、第2反射镜8b、第3反射镜8c和中继透镜8d。
第1分色镜7a将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以及混合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而成的光。第1分色镜7a具有使红色光LR透过并且反射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的特性。第2分色镜7b将混合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而成的光分离成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第2分色镜7b具有反射绿色光LG并且使蓝色光LB透过的特性。
第1反射镜8a配置于红色光LR的光路中,将透过第1分色镜7a后的红色光LR朝光调制装置4RP反射。第2反射镜8b和第3反射镜8c配置于蓝色光LB的光路中,将透过第2分色镜7b后的蓝色光LB引导至光调制装置4BP。
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装置4GP和光调制装置4BP分别由液晶面板构成。光调制装置4RP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2的光中的红色光LR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GP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2的光中的绿色光LG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BP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装置2的光中的蓝色光LB进行调制。由此,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形成与各色光对应的图像光。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各自的光入射侧和光射出侧配置有偏振片。
在光调制装置4R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将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RP的红色光LR平行化的场透镜9R。在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将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绿色光LG平行化的场透镜9G。在光调制装置4B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将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BP的蓝色光LB平行化的场透镜9B。
光合成光学系统5由大致立方体状的十字分色棱镜构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对来自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各色的图像光进行合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朝向投射光学装置6射出合成后的图像光。投射光学装置6由投射透镜组构成。投射光学装置6朝向屏幕SCR放大投射由光合成光学系统5合成后的图像光即由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调制后的光。由此,在屏幕SCR上显示放大后的彩色图像(影像)。
如图2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冷却装置10。冷却装置10通过使制冷剂W变化成气体,对投影仪1具备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W例如是液态的水。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制冷剂W变化成气体的情况简称作气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单元4R、4G、4B。
冷却装置10具有制冷剂生成部20和制冷剂传送部50。制冷剂生成部2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制冷剂传送部50是朝向冷却对象传送所生成的制冷剂W的部分。能够通过使由制冷剂传送部50送出到冷却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气化而从冷却对象带走热,冷却装置10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下,对各部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概略结构图。如图3所示,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吸湿放湿部件40、马达24、第1送风装置60、热交换部30、循环管道25、循环管道26、加热部22、第2送风装置23和冷却管道21。
图4是示出吸湿放湿部件4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吸湿放湿部件40是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扁平的圆柱状。在吸湿放湿部件40的中心形成有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中心孔40c。中心孔40c沿旋转轴R的轴向贯穿吸湿放湿部件40。吸湿放湿部件40绕旋转轴R旋转。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轴R的轴向称作“旋转轴方向DR”,在图中适当地用DR轴表示。
吸湿放湿部件40具有无数贯通孔40b,该贯通孔40b沿旋转轴方向DR贯穿吸湿放湿部件40。吸湿放湿部件40为多孔材料。吸湿放湿部件40具有吸湿放湿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湿放湿部件40例如是绕旋转轴R卷绕具有贯通孔40b的带状的带状部件40a并在卷绕后的带状部件40a的向外部露出的表面上涂覆具有吸湿放湿性的物质而制成的。另外,卷绕后的带状部件40a的向外部露出的表面包含吸湿放湿部件40的外表面、中心孔40c的内周面和贯通孔40b的内侧面。另外,吸湿放湿部件40也可以整体上由具有吸湿放湿性的物质制成。作为具有吸湿放湿性的物质,例如可举出沸石等。
图3所示的马达24的输出轴插入固定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中心孔40c。马达24使吸湿放湿部件40绕旋转轴R旋转。由马达24使之旋转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旋转速度例如为1rpm以上5rpm以下左右。
第1送风装置60例如是将外部的空气取入投影仪1内的进气风扇。第1送风装置60向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送出空气AR1。第1区域F1是在与旋转轴R垂直的方向上比旋转轴R靠一侧(在图3中为上侧)的区域。另一方面,在与旋转轴R垂直的方向上比旋转轴R靠另一侧(在图3中为下侧)的区域即与第1区域F1相反侧的区域为第2区域F2。
如图2所示,第1送风装置60还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送出空气AR1。第1送风装置60只要能够送出空气AR1,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轴流风扇,也可以是离心风扇。
热交换部3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图5是示出热交换部30的部分剖面立体图。如图5所示,热交换部30具有流通部31、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
流通部31具有在规定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多个配管部31a。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部31a延伸的规定方向例如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配管部31a朝延伸的规定方向的两侧开口。与配管部31a延伸的规定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管部31a延伸的规定方向称作“延伸方向(规定方向)DE”,在图中适当地用DE轴表示。上述的第1区域F1和第2区域F2是在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的延伸方向DE上以旋转轴R为基准划分而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是沿着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双方垂直的方向层叠多个层而构成的,该层是沿着旋转轴方向DR排列多个配管部31a而构成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双方垂直的方向称作“厚度方向DT”,在图中适当地用DT轴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的厚度方向DT的尺寸例如比流通部31的旋转轴方向DR的尺寸小,在与延伸方向DE垂直的方向的流通部31的尺寸中最小。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延伸方向DE、旋转轴方向DR和厚度方向DT为表示热交换部的姿势的三维直角坐标系的各方向。
第1盖部32与流通部31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端部连接。第1盖部32呈在旋转轴方向DR上较长的长方体箱状。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的一端朝第1盖部32的内部开口。如图3所示,在第1盖部32的内部设置有间隔部32a。间隔部32a将第1盖部32的内部间隔成排列在旋转轴方向DR上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在图3中,第1空间S1位于第2空间S2的右侧(+DR侧)。
在第1盖部32上形成有连通孔32b,该连通孔32b连接第1空间S1与循环管道26的内部。在第1盖部32上形成有连通孔32c,该连通孔32c连接第2空间S2与循环管道25的内部。
第2盖部33与流通部31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端部即与第1盖部32连接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如图5所示,第2盖部33呈在旋转轴方向DR上较长的长方体箱状。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端朝第2盖部33的内部开口。第2盖部33的内部与第1盖部32不同,未被间隔。第2盖部33的内部经由流通部31的配管部31a的内部而分别与第1盖部32的内部中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连接。第2盖部33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由此,热交换部30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另外,在图5中,省略第2盖部33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的壁。
如图3所示,循环管道26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一侧(+DR侧)的管道。循环管道26朝向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具有流入口,该流入口朝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开口。循环管道26具有与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b连接的流出口。
循环管道25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另一侧(-DR侧)的管道。循环管道25朝向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具有流出口,该流出口朝旋转轴方向DR的一侧(+DR侧)开口。循环管道26具有与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c连接的流入口。
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加热主体部22a配置于循环管道25的内部。加热主体部22a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另一侧(-DR侧)。加热主体部22a例如是电加热器。加热主体部22a对循环管道25内部的氛围气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具有第2送风装置23。
第2送风装置23配置于循环管道26的内部。第2送风装置23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一侧(+DR侧)。第2送风装置23例如是离心风扇。第2送风装置23将从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23a向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放出。排气口23a朝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b开口。第2送风装置23经由连通孔32b向第1空间S1送出空气。
从第2送风装置23向第1空间S1放出的空气是经由循环管道26的流入口而从第2送风装置23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且是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后的空气。即,第2送风装置23使空气通过位于与第1区域F1不同的第2区域F2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而送出到热交换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在循环管道25的内部流动。因此,加热主体部22a对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通过利用第2送风装置23将由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后的空气送出到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对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第2送风装置23将吸湿放湿部件40的由加热部22加热后的部分周围的空气送出到热交换部30。
从第2送风装置23经由第1空间S1而流入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通过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与第1空间S1连接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入到第2盖部33的内部。流入到第2盖部33的内部的空气通过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与第2空间S2连接的配管部31a的内部而流入到第2空间S2,从连通孔32c流入到循环管道25的内部。流入到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再次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而流入到循环管道26的内部,被第2送风装置23吸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循环路径27,该循环路径27供从第2送风装置23放出的空气循环。循环路径27至少由循环管道25、26和热交换部30构成。循环路径27穿过加热主体部22a、吸湿放湿部件40和热交换部30。在吸湿放湿部件40与循环管道25、26之间略微设置有间隙,但循环路径27被大致密闭,可抑制来自外部的空气流入到循环路径27的内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第2送风装置23放出并在循环路径27内循环的空气称作空气AR2。
冷却管道21是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一侧(+DR侧)的流入口的管道。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并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空气AR1流入到冷却管道21。冷却管道21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一侧朝向热交换部30延伸。
冷却管道21具有在旋转轴方向DR上延伸的冷却通道部21a。在冷却通道部21a中,在延伸方向DE上贯穿配置有热交换部30的流通部31。由此,在冷却通道部21a的内部配置有流通部31。穿过冷却通道部21a的空气AR1喷射到流通部31的外表面,沿旋转轴方向DR通过流通部31。由此,流通部31被空气AR1冷却。即,热交换部30被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并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空气AR1冷却。在图3中,在冷却通道部21a中,空气AR1从右侧向左侧通过流通部31。冷却通道部21a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的端部开口。冷却通道部21a的开口例如是冷却管道21的流出口。
当从第1送风装置60向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送出空气AR1时,空气AR1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吸收。吸收水蒸气后的吸湿放湿部件40的部分通过由马达24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从第1区域F1移动到第2区域F2。而且,由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后的温度较高的空气AR2穿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由此,被吸湿放湿部件40吸收的水分气化并释放到空气AR2。
包含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而从空气AR1吸收的水蒸气的空气AR2被第2送风装置23送出到热交换部30。从第1空间S1向热交换部30流入的空气AR2在流通部31的内部流动。更加详细而言,空气AR2在流通部31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动。流通部31被在冷却管道21的冷却通道部21a中沿着旋转轴方向DR流动的空气AR1从外部冷却。
当流通部31被冷却时,在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动的温度较高的空气AR2被冷却,空气AR2中包含的水蒸气冷凝而成为液态的水即制冷剂W。这样,流通部31(热交换部30)通过被冷却而从流入到流通部31(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生成制冷剂W。在流通部31的内部生成的制冷剂W在流通部31的内部流通,流入到第1盖部32的内部或者第2盖部33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传送部50是多孔材料制的,利用虹吸现象传送制冷剂W。作为制冷剂传送部50的材质,例如可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传送部50的材质优选是能够相对增大制冷剂传送部50的表面张力的材质。如图5所示,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和连接部54。
第1捕捉部51固定于第1盖部32的内侧面中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缘部。第1捕捉部51呈较薄的带状,沿着第1盖部32的缘部成为矩形框状。第2捕捉部52固定于第2盖部33的内侧面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缘部。第2捕捉部52呈较薄的带状,沿着第2盖部33的缘部成为矩形框状。
第3捕捉部53从第1捕捉部51通过配管部31a的内部而延伸至第2捕捉部52,连接第1捕捉部51与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呈在延伸方向DE上延长的较薄的带状。
连接部54是连接制冷剂生成部20与冷却对象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4与第2捕捉部52连接,从第2盖部33的内部起贯穿第2盖部33的壁而向第2盖部33的外部突出。向第2盖部33的外部突出的连接部54延伸至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参照图6)。连接部54呈较薄的带状。连接部54的宽度例如比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和第3捕捉部53的宽度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最靠光射出侧的投射透镜的光轴AX平行的方向即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投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作“光轴方向(第1方向)PX”,在图中适当地用PX轴表示。此外,将与光轴方向PX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称作“高度度方向PZ”,在图中适当地用PZ轴表示。此外,将与光轴方向PX和高度方向PZ双方垂直的方向称作“宽度方向PY”,在图中适当地用PY轴表示。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光轴方向PX、宽度方向PY和高度方向PZ为表示投影仪的姿势的三维直角坐标系的各方向。
另外,高度方向PZ和宽度方向PY仅是用于说明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除了用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6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立体图。图7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光调制单元4G的图。图8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G的图且是沿图7中的VIII-VIII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和光调制单元4B被配置成包围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周围。光调制单元4R和光调制单元4B在宽度方向PY上隔着光合成光学系统5相互配置于相反侧。光调制单元4G配置于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光轴方向PX的光入射侧(-PX侧)。光调制单元4R的构造、光调制单元4G的构造和光调制单元4B的构造除了配置的位置和姿势不同这一点以外都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代表性地仅对光调制单元4G进行说明。
光调制单元4G具有保持光调制装置4GP的保持框架(第2保持部)80。如图6~图8所示,保持框架80呈在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方向上扁平且在高度方向PZ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的方向例如是光轴方向PX。
如图8所示,保持框架80具有贯通孔81,该贯通孔81在光入射的方向上贯穿保持框架80。在贯通孔81的光入射的一侧(在图中为-PX侧)的缘上设置有贯通孔81的宽度变宽的阶梯部83。光调制装置4GP嵌入到阶梯部83而保持于保持框架80。如图7所示,在保持框架80的光入射的一侧的表面的高度方向PZ的两侧部分上形成有插入槽82a、82b。
如图6~图8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冷却促进部70,该冷却促进部70设置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冷却促进部70具有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的保持框架80的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一侧(-PX侧)的表面上。制冷剂保持部71是保持制冷剂W的多孔材料制的。作为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可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可以与制冷剂传送部50的材质相同。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优选是能够相对增大制冷剂保持部71的表面张力的材质。
图9是示出制冷剂保持部71的图。如图9所示,制冷剂保持部71具有:矩形框状的主体部71a;以及插入部71b、71c,它们设置于主体部71a的高度方向PZ的两侧端部。如图8所示,主体部71a覆盖保持框架80的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的一侧(-PX侧)的表面的一部分。主体部71a的内缘侧的部分覆盖光调制装置4GP的外缘部分。插入部71b弯折后插入到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a。插入部71c弯折后插入到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b。
固定部件72是固定制冷剂保持部71的部件。如图6和图8所示,固定部件72是板状的部件。固定部件72例如是金属制的。固定部件72具有矩形框状的框部72a、安装部72b和插入部72c。如图7和图8所示,框部72a覆盖制冷剂保持部71的外缘部。保持框架80、制冷剂保持部71和框部72a层叠在通过光调制单元4G的光的方向(光轴方向PX)上。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层叠保持框架80、制冷剂保持部71和框部72a的方向简称作“层叠方向”。固定部件72利用框部72a在与保持框架80之间在层叠方向(光轴方向PX)上夹住制冷剂保持部71进行固定。
框部72a的内缘设置于比制冷剂保持部71的内缘靠外侧的位置。因此,从层叠方向的固定部件72侧观察,制冷剂保持部71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比框部72a靠内侧的部分露出。
如图6和图8所示,安装部72b分别设置于框部72a的高度方向PZ的两端部中的宽度方向PY的两端部。安装部72b从框部72a向保持框架80侧(+PX侧)突出。安装部72b与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侧面上的突起卡合。由此,固定部件72固定于保持框架80。
插入部72c设置于框部72a的高度方向PZ的两端部。插入部72c从框部72a向保持框架80侧(+PX侧)突出。插入部72c插入到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a、82b。插入部72c在插入槽82a、82b的内部按压制冷剂保持部71的插入部71b、71c。
冷却促进部70分别设置于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即,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分别设置于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如图9所示,设置于各光调制单元4R、4G、4B中的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更加详细而言,制冷剂传送部50的连接部54与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下端部连接。
关于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和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R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R,除了未与连接部54连接这一点以外,都与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孔材料制的连结部73a、73b,该多孔材料制的连结部73a、73b将设置在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相互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两侧经由连结部73a、73b而连结有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和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R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R。
连结部73a连结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与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B。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B经由制冷剂保持部71G而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部54)连接。如图6所示,在连结部73a上设置有包覆部74,该包覆部74覆盖连结部73a。包覆部74例如是树脂制的薄膜等。
连结部73b连结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与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R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R经由制冷剂保持部71G而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部54)连接。虽然省略图示,但与连结部73a同样,在连结部73b上还设置有包覆部74。
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被制冷剂传送部50的连接部54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G。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G的制冷剂W经由连结部73a而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B,并且经由连结部73b而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R。这样,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传送到3个光调制单元4R、4G、4B。而且,通过使被传送并被制冷剂保持部71保持的制冷剂W气化,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
接着,对热交换部30的配置姿势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重力方向称作“重力方向Z”,在图中适当地用Z轴表示。设Z轴的正侧为“重力方向上侧”,Z轴的负侧为“重力方向下侧”。此外,将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称作“左右方向Y”,在图中适当地用Y轴表示。将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即与左右方向Y垂直的方向称作“前后方向X”,在图中适当地用X轴表示。将X轴的正侧称作“前侧”,X轴的负侧称作“后侧”。
图10是示出热交换部30的姿势的图且是从前侧观察到的投影仪1的图。图11是示出热交换部30的姿势的图且是沿着左右方向Y观察到的投影仪1的图。图12是示出热交换部30的姿势的图且是从重力方向上侧观察到的投影仪1的图。在图10~图12中,投影仪1设置于地面(设置部)F。即,地面F是设置投影仪1的设置部。在图10~图12中,投影仪1处于光轴方向PX与前后方向X平行、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重力方向Z平行的姿势。
如图10~图12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壳体90,该壳体90收纳冷却装置10等投影仪1的各部。壳体90呈长方体箱状,壳体90的各边沿着光轴方向PX、宽度方向PY和高度方向PZ配置。壳体90具有与地面F相对的底面(第1面、相对面)90a。底面90a是沿着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光轴AX平行的光轴方向PX的面。底面90a与高度方向PZ垂直。在图10~图12中,底面90a是壳体90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面,与重力方向Z垂直。在图10~图12的姿势下,底面90a相当于相对面,与地面F接触。
热交换部30以流通部31中的配管部31a延伸的延伸方向DE成为相对于光轴方向PX、宽度方向PY和高度方向PZ中的任何方向以及前后方向X、左右方向Y和重力方向Z中的任何方向都倾斜的方向的姿势配置于壳体90的内部。流通部31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XY平面)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的内侧面包含多个配管部31a的内侧面。
在图10~图12所示的姿势下,配管部31a延伸的延伸方向DE是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XY平面)倾斜的方向。此外,延伸方向DE是相对于底面90a、与光轴方向PX垂直的第2面(PY-PZ平面)、与底面90a和第2面垂直的第3面(PZ-PX平面)中的至少2个面倾斜的方向。第2面例如包含壳体90的前表面(第2面)90b。前表面90b是光轴方向PX的光射出侧(+PX侧)的表面,并且是图10~图12的姿势下的壳体90的前侧面。第3面例如包含壳体90的侧面(第3面)90c。侧面90c是图10~图12所示的姿势下的壳体90的左右方向两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方向DE是相对于底面90a、包含例如前表面90b的第2面和包含例如侧面90c的第3面中的任何面都倾斜的方向。此外,延伸方向DE是相对于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光轴AX平行的光轴方向PX倾斜且相对于与光轴方向PX垂直的面(PY-PZ平面、第2面)倾斜的方向。此外,延伸方向DE是朝向在光轴方向PX上随着靠近投射光学装置6的光射出侧(+PX侧)而远离壳体90的底面90a的方向(在图10~图12中为重力方向Z的向上方向)倾斜的方向。
由于延伸方向DE是如上所述的方向,因此,在图10~图12所示的姿势下,旋转轴方向DR和厚度方向DT也相对于光轴方向PX、宽度方向PY和高度方向PZ中的任何方向以及前后方向X、左右方向Y和重力方向Z中的任何方向都倾斜。
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装置10能够利用制冷剂传送部50将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传送到冷却对象,通过利用作为吸热反应的制冷剂W的气化,从冷却对象带走热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基于制冷剂W的气化的冷却积极地从冷却对象带走热,因此,与如空冷和液冷那样仅利用向制冷剂的热传递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冷却性能优异。由此,在得到与空冷和液冷相同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与空冷和液冷相比,容易使冷却装置10整体小型化。
此外,在基于制冷剂W的气化的冷却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气化的制冷剂W与冷却对象接触的表面积,能够提高冷却性能。因此,即使增大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也能够抑制噪声变大。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冷却性能优异、小型且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10的投影仪1。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生成制冷剂W,因此,使用者无需补充制冷剂W,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此外,能够利用制冷剂生成部20调整需要制冷剂W时生成所需的量,因此,无需预先在贮存箱等中积存制冷剂W,能够减轻投影仪1的重量。
此外,例如,考虑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根据流通部31的姿势而容易贮存于流通部31的内部。在该情况下,有时难以利用制冷剂传送部50将制冷剂W传送到冷却对象。因此,有时传送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W的量减少,冷却对象的冷却效果下降。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流通部31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倾斜。因此,能够借助重力使流通部31内部的制冷剂W沿着流通部31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W贮存于流通部31的内部,能够抑制制冷剂W难以被制冷剂传送部50传送。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是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倾斜的方向。因此,能够使作为流通部31的内侧面的配管部31a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倾斜。因此,能够利用重力使在配管部31a的内部生成的制冷剂W从配管部31a流入到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能够利用制冷剂传送部50适当地传送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由呈直线状地延伸的配管部31a构成流通部31,能够简化流通部31的构造,从而能够简化冷却装置10的构造。由此,能够在减少冷却装置10的制造成本的同时,抑制制冷剂W贮存于流通部31的内部。
此外,例如,设置投影仪1的姿势不限于图10~图12所示的姿势,有时以图13~图16所示的各姿势设置投影仪1。图13~图16是示出投影仪1的其它设置姿势的图。在图13和图16中,投影仪1设置于顶面(设置部)T。即,顶面T是设置投影仪1的设置部。在图14和图15中,投影仪1设置于地面F。
在图13中,投影仪1的姿势是相对于图10~图12所示的投影仪1的姿势使投影仪1在重力方向Z上反转并且在左右方向Y上反转后的姿势。在图13的姿势下,底面90a相当于相对面,与顶面T接触。
在图14中,投影仪1的姿势是相对于图10~图12所示的投影仪1的姿势使投影仪1绕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轴旋转90后的姿势。在图14中,光轴方向PX与前后方向X平行,宽度方向PY与重力方向Z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左右方向Y平行。在图14的姿势下,侧面90c相当于相对面,与地面F接触。
在图15中,投影仪1的姿势是相对于图10~图12所示的投影仪1的姿势使投影仪1绕与宽度方向PY平行的轴旋转90°后的姿势。在图15中,光轴方向PX与重力方向Z平行,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前后方向X平行。在图15的姿势下,壳体90的后表面90d相当于相对面,与地面F接触。后表面90d是光轴方向PX上的与前表面90b相反侧(-PX侧)的面,且是图10~图12的姿势下的壳体90的后侧面。在图15的姿势下,投影仪1向重力方向上侧投射图像。
在图16中,投影仪1的姿势是相对于图10~图12所示的投影仪1的姿势使投影仪1绕与宽度方向PY平行的轴旋转90°后的姿势。在图16中,光轴方向PX与重力方向Z平行,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与前后方向X平行。在图16的姿势下,壳体90的后表面90d相当于相对面,与顶面T接触。在图16的姿势下,投影仪1向重力方向下侧投射图像。
除了上述图10~图16所示的各姿势以外,使图14所示的姿势在重力方向Z和左右方向Y上反转后的姿势的6个姿势为常用作通常设置投影仪的姿势的姿势。在将投影仪的姿势变更成这些姿势的情况下,考虑由于流通部31的姿势而容易在流通部31的内部贮存制冷剂W。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是相对于光轴方向PX倾斜并且相对于与光轴方向PX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因此,与延伸方向DE与光轴方向PX平行的情况或者延伸方向DE与光轴方向PX垂直的情况相比,在变更了投影仪1的姿势时,配管部31a的姿势容易成为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倾斜的姿势。由此,在变更了投影仪1的姿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制冷剂W贮存于流通部31的内部。因此,即使在变更了投影仪1的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制冷剂W贮存于流通部31的内部,能够抑制制冷剂W难以被制冷剂传送部50传送。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是相对于底面90a、与光轴方向PX垂直的第2面(例如前表面90b和后表面90d)以及与底面90a和第2面垂直的第3面(例如侧面90c)中的至少2个面倾斜的方向。
例如,在如图10~图12的姿势那样底面90a为与设置部相对的相对面的情况下,底面90a平行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因此,如果延伸方向DE相对于底面90a倾斜,则延伸方向DE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此外,例如,在如图15和图16的姿势那样作为第2面的后表面90d是相对面的情况下,第2面(后表面90d)平行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因此,如果延伸方向DE相对于第2面(后表面90d)倾斜,则延伸方向DE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此外,例如,在如图14的姿势那样作为第3面的侧面90c是相对面的情况下,第3面(侧面90c)平行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因此,如果延伸方向DE相对于第3面(侧面90c)倾斜,则延伸方向DE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因此,如果延伸方向DE是相对于底面90a、第2面和第3面中的至少2个面倾斜的方向,则能够在上述6个姿势的一半以上的姿势下,使延伸方向DE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倾斜。因此,即使在变更了投影仪1的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W贮存于流通部31的内部,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W难以被制冷剂传送部50传送。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延伸方向DE是相对于底面90a、第2面和第3面中的任何面都倾斜的方向。因此,能够在上述6个姿势的全部姿势下,使延伸方向DE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倾斜。由此,使投影仪1的姿势为上述6个姿势中的任何姿势,都能够利用重力使流通部31内部的制冷剂W移动。因此,即使在变更了投影仪1的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W贮存于流通部31的内部,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W难以被制冷剂传送部50传送。
此外,例如,如图10~图13所示,在使投影仪1的姿势成为投射光学装置6的光轴AX平行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方向(在图中为前后方向X)的姿势的情况下,有时向远离设置投影仪1的面的方向上提投射光学装置6的光射出侧(+PX侧)。例如,在图10~图12所示的投影仪1的姿势中,有时如表示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1的图17~图19所示的姿势那样,利用脚部191将投影仪1的光射出侧(+PX侧)的部分上提到重力方向上侧。在这样的情况下,投影仪1的姿势倾斜,由此,例如可认为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平行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等而容易使制冷剂W贮存于配管部31a的内部。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延伸方向DE是朝向在光轴方向PX上随着靠近投射光学装置6的光射出侧而在图10~图13中远离作为壳体90的相对面的底面90a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因此,在将投影仪1的光射出侧的部分上提到远离地面F侧的情况下,延伸方向DE相对于水平面的斜率变大。由此,即使在如上所述使投影仪1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会成为延伸方向DE与水平面平行的姿势的情况下,进一步抑制制冷剂W贮存于配管部31a的内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吸湿放湿部件40吸收从第1送风装置60送出的空气AR1中包含的水蒸气,能够将由吸湿放湿部件40吸收的水分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由第2送风装置23送出的空气AR2内。而且,能够利用供从第2送风装置23送出的空气AR2流入的热交换部30的流通部31,使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空气AR2中的水分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投影仪1内的氛围气生成制冷剂W。此外,在流通部31的内部生成制冷剂W,因此,如上所述,能够抑制制冷剂W贮存于流通部31的内部,由此,容易将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生成的制冷剂W适当地传送到冷却对象。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利用虹吸现象传送制冷剂W。因此,无需另外准备泵等动力以传送制冷剂W。由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个数增加,容易使投影仪1更加小型且轻量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多孔材料制的连接部54,该多孔材料制的连接部54连接制冷剂生成部20与冷却对象。因此,能够使连接部54吸收制冷剂W并利用虹吸现象传送。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第2捕捉部52,该第2捕捉部52设置于第2盖部33的内部。第2捕捉部52与连接部54连接。因此,能够利用第2捕捉部52吸收如上所述从配管部31a流入到第2盖部33的内部并贮存于第2盖部33的内部的制冷剂W,利用虹吸现象传送到连接部54。由此,更加容易利用制冷剂传送部50传送制冷剂W,容易没有浪费地将所生成的制冷剂W送出到冷却对象。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第1捕捉部51,其设置于第1盖部32的内部;以及第3捕捉部53,其连接第1捕捉部51与第2捕捉部52。由此,能够利用第1捕捉部51吸收贮存于第1盖部32内部的制冷剂W,利用虹吸现象经由第3捕捉部53而传送到第2捕捉部52。因此,能够将贮存于第1盖部32内部的制冷剂W从第2捕捉部52传送到连接部54并传送到冷却对象。因此,容易更加没有浪费地将所生成的制冷剂W送出到冷却对象。此外,在如上所述变更了投影仪1的姿势的情况下,即使成为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都位于重力方向下侧的状态,也能够利用制冷剂传送部50适当地传送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3捕捉部53穿过配管部31a的内部。因此,能够由第3捕捉部53吸收贮存于配管部31a内部的制冷剂W并经由第2捕捉部52和连接部54而传送到冷却对象。因此,容易更加没有浪费地将所生成的制冷剂W送出到冷却对象。此外,例如,即使在制冷剂W难以借助重力在配管部31a的内部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第3捕捉部53从配管部31a的内部传送制冷剂W。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W贮存于配管部31a的内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54的宽度例如比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和第3捕捉部53的宽度大。因此,容易相对增大连接部54的宽度,能够增加可由连接部54传送的制冷剂W的量。因此,容易利用制冷剂传送部50将制冷剂W送出到冷却对象,容易进一步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此外,另一方面,容易相对减小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和第3捕捉部53的宽度。因此,能够减少被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和第3捕捉部53保持的制冷剂W的量。由此,能够减少以被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和第3捕捉部53保持的方式残留在热交换部30内部的制冷剂W的量,容易更加没有浪费地将所生成的制冷剂W送出到冷却对象。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热交换部30被从第1送风装置60放出并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后的空气AR1冷却。因此,无需另外设置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的冷却部,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个数增加。此外,与另外设置送风装置作为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的冷却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投影仪1产生的噪声变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送风装置60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送出空气AR1。因此,容易利用空气AR1使传送到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气化,能够进一步对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此外,由于无需另外设置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送风装置,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个数增加,能够抑制噪声变大。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向投影仪1内部取入外部空气的作为进气风扇的第1送风装置60,促进送出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W气化。因此,即使降低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也能够得到与没有设置冷却装置10时同等的冷却性能。因此,能够降低作为进气风扇的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而减少从第1送风装置60产生的噪声,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1的静音性。
此外,例如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在从第2送风装置23向热交换部30送出的空气AR2的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即使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有时也难以生成制冷剂W。例如,在投影仪1外部的空气等混入的情况下,向热交换部30送出的空气AR2的湿度有时下降。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循环路径27,该循环路径27供从第2送风装置23放出的空气AR2循环。因此,通过大致密闭循环路径27,能够抑制投影仪1外部的空气进入循环路径27内,容易将送出到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维持在较高的状态。因此,通过对热交换部30进行冷却,能够适当地生成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其对通过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第2送风装置23。因此,加热部22通过利用第2送风装置23向吸湿放湿部件40送出空气,能够对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即使将加热主体部22a配置于远离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置,也能够由加热部22对吸湿放湿部件40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提高加热部22的结构的自由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马达24,该马达24使吸湿放湿部件40旋转。因此,能够使吸湿放湿部件40以恒定的速度稳定地旋转。由此,能够使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从空气AR1适当地吸收水蒸气,并且,能够将水分从吸湿放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适当地释放到空气AR2。因此,能够有效地生成制冷剂W。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该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保持制冷剂W。因此,能够在制冷剂W气化之前预先利用制冷剂保持部71相对于光调制单元4R、4G、4B保持传送到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由此,容易没有浪费地利用所生成的制冷剂W,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表面上,并且是多孔材料制的。而且,从层叠方向的制冷剂保持部71侧观察,制冷剂保持部71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因此,容易从制冷剂保持部71的露出部分使制冷剂W气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此外,制冷剂保持部71是多孔材料制的,因此,容易利用虹吸现象使制冷剂W均匀地遍及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冷却对象的表面上,容易进一步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此外,例如,在利用粘接剂将制冷剂保持部71固定于保持框架80的情况下,有时粘接剂被制冷剂保持部71吸收,堵塞孔质部件制的制冷剂保持部71的孔。因此,有时制冷剂W难以被制冷剂保持部71吸收,难以利用制冷剂保持部71保持制冷剂W。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固定部件72,该固定部件72在与保持框架80之间夹住制冷剂保持部71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在不使粘接剂附着于制冷剂保持部71的情况下,将制冷剂保持部71固定于保持框架80。由此,能够抑制难以利用制冷剂保持部71保持制冷剂W。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2是金属制的。因此,固定部件72的导热率较高且容易被冷却。因此,容易通过来自第1送风装置60的空气AR1和制冷剂W的气化使固定部件72的温度下降,容易进一步对与固定部件72接触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光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一侧的表面上。因此,能够抑制从制冷剂保持部71气化后的制冷剂W的水蒸气对从光调制装置4GP向光合成光学系统5射出的光带来影响。由此,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1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有连结部73a、73b,该连结部73a、73b分别设置于设置有多个的光调制单元4R、4G、4B,将多个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相互连结。因此,通过使制冷剂传送部50与一个制冷剂保持部71连接,能够还向其它制冷剂保持部71传送制冷剂W。由此,能够简单地引绕投影仪1内部的制冷剂传送部5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结部73a、73b上设置有包覆部74,该包覆部74覆盖连结部73a。因此,能够抑制沿连结部73a、73b移动的制冷剂W在连结部73a、73b中气化。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W气化而无助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冷却,能够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W变得浪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连结部73a、73b同样地包覆有连接部54。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传送到冷却对象的期间内制冷剂W气化。因此,能够将制冷剂W有效地传送到冷却对象,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W变得浪费。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例如可以利用管等包覆周围。此外,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也可以对表面实施抑制气化的涂敷处理。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热交换部相对于壳体的姿势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有时通过对与上述相同的结构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130的姿势的图且是从前侧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1的图。图18是示出热交换部130的姿势的图且是沿着左右方向Y观察到的投影仪101的图。图19是示出热交换部130的姿势的图且是从重力方向上侧观察到的投影仪101的图。在图17~图19中,投影仪101设置于地面F。
如图17~图19所示,投影仪101的光射出侧(+PX侧)的部分被从壳体90的底面90a突出的脚部191上提到远离地面F的一侧。在图17~图19中,投影仪101处于光轴方向PX相对于前后方向X倾斜、宽度方向PY与左右方向Y平行并且高度方向PZ相对于重力方向Z倾斜的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部130的姿势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30的姿势相比旋转轴方向DR相对于高度方向PZ的倾斜角度更大的姿势。在热交换部130的流通部131中,配管部131a的延伸方向DE是相对于底面90a、与光轴方向PX垂直的第2面(例如前表面90b和后表面90d)以及与底面90a和第2面垂直的第3面(例如侧面90c)中的第2面和第3面倾斜的方向。
配管部131a的延伸方向DE与底面90a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90a被脚部191上提投影仪101的光射出侧的部分,因此,相对于地面F倾斜。由此,与底面90a平行的配管部131a的延伸方向DE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倾斜。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图17~图19所示的姿势下,能够使流通部131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能够抑制制冷剂W贮存于流通部131的内部。
这样,在壳体90的特定面处于在成为与投影仪的设置部相对的相对面时上提投影仪的部分而倾斜的姿势的情况下,即使使延伸方向DE与壳体90的特定面平行,也能够使延伸方向DE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倾斜。因此,即使在使延伸方向DE成为相对于底面90a、第2面和第3面中的2个面倾斜的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上述6个姿势中的任何姿势下,使延伸方向DE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另外,流通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流通部只要使制冷剂W在内部流通,则没有特别限定。流通部例如可以为箱状,也可以为多边筒状。此外,流通部也可以由一个配管部构成。此外,流通部的姿势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关于流通部的姿势,只要流通部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与重力方向Z垂直的水平面倾斜,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由脚部191上提投影仪的光射出侧的部分的情况下,流通部可以处于延伸方向DE与光轴方向PX平行、旋转轴方向DR与宽度方向PY平行并且厚度方向DT与高度方向PZ平行的姿势。
此外,壳体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壳体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此外,例如,关于第2面和第3面,只要壳体具有沿着光轴方向PX的第1面(相对面),则也可以不是设置在壳体上的面,还可以是假想面。具体而言,例如,侧面90c、前表面90b和后表面90d可以相对于上述的底面90a倾斜而不垂直。
此外,制冷剂生成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制冷剂生成部只要能够生成制冷剂,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制冷剂生成部可以利用热电元件使投影仪内部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而生成制冷剂W。此外,例如,制冷剂生成部也可以具有氢电池等燃料电池。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向投影仪供给电力,能够利用从燃料电池生成的水作为制冷剂。此外,制冷剂只要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则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是水。此外,生成的制冷剂不限于液体,例如,也可以是固体。在该情况下,可以在传送到冷却对象的期间内变化成液体,也可以以固体的形式传送到冷却对象。在制冷剂以固体的形式传送到冷却对象的情况下,制冷剂可以通过直接升华成气体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也可以在熔解成液体之后气化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此外,制冷剂传送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制冷剂传送部只要能够将制冷剂传送到冷却对象,则没有特别限定。制冷剂传送部可以具有传送制冷剂的泵以及供由泵传送的制冷剂通过的配管。此外,制冷剂传送部例如也可以利用重力将制冷剂传送到冷却对象。
此外,冷却促进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冷却促进部只要能够促进传送到冷却对象的制冷剂对冷却对象的冷却,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冷却促进部的制冷剂保持部可以是通过加工等形成在冷却对象表面上的细微凹凸。在该情况下,可利用凹凸保持制冷剂。此外,制冷剂保持部也可以是设置在冷却对象表面上的亲水性涂层等。
此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加热部不限于上述结构。加热部也可以是与吸湿放湿部件接触而对吸湿放湿部件进行加热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加热部也可以不对通过吸湿放湿部件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为光调制单元,但不限于此。冷却对象也可以包含光调制装置、光调制单元、光源装置、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元件、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元件以及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偏振转换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根据该结构,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对投影仪的各部进行冷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透射型投影仪时的例子,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反射型投影仪。这里,“透射型”是指包含液晶面板等的光调制装置使光透过的类型。“反射型”是指光调制装置对光进行反射的类型。另外,光调制装置不限于液晶面板等,也可以是使用例如微镜的光调制装置。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3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的例子,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仅使用1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使用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
此外,上述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5)

1.一种投影仪,其具有冷却对象,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
光源装置,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
冷却装置,其通过使制冷剂变化成气体,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以及
制冷剂传送部,其朝向所述冷却对象传送所生成的所述制冷剂,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流通部,该流通部供所述制冷剂在内部流通,
所述流通部的内侧面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倾斜,
所述流通部具有配管部,该配管部在规定方向上延伸,
所述规定方向是相对于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轴平行的第1方向倾斜且相对于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该投影仪还具有壳体,该壳体收纳所述冷却装置,
所述壳体具有沿着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轴平行的第1方向的第1面,
所述规定方向是相对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面以及与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垂直的第3面中的至少2个面倾斜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方向是相对于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和所述第3面均倾斜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该投影仪还具有壳体,该壳体收纳所述冷却装置,
所述壳体具有相对面,该相对面是沿着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轴平行的第1方向的面,与设置所述投影仪的设置部相对,
所述规定方向是朝向在所述第1方向上随着靠近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射出侧而远离所述相对面的方向倾斜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
旋转的吸湿放湿部件;
第1送风装置,其向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送出空气;
热交换部,其与所述制冷剂传送部连接;
加热部,其对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位于与所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以及
第2送风装置,其向所述热交换部送出所述吸湿放湿部件的由所述加热部加热后的部分周围的空气,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供从所述第2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流入的所述流通部,
所述流通部通过被冷却,从流入到所述流通部的空气生成所述制冷剂。
CN201811586788.3A 2017-12-27 2018-12-25 投影仪 Active CN1099760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0699A JP7047376B2 (ja) 2017-12-27 2017-12-27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250699 2017-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6071A CN109976071A (zh) 2019-07-05
CN109976071B true CN109976071B (zh) 2022-03-29

Family

ID=66950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86788.3A Active CN109976071B (zh) 2017-12-27 2018-12-25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27708B2 (zh)
JP (1) JP7047376B2 (zh)
CN (1) CN1099760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201303A (ja) * 2019-06-06 2020-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201426A (ja) 2019-06-12 2020-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74792B2 (ja) * 2019-07-19 2021-05-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19689B2 (ja) * 2019-09-20 2021-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62354B2 (ja) * 2019-10-11 2021-1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358978B2 (ja) * 2019-12-25 2023-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5588A (zh) * 2006-10-19 2008-04-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排气机构及采用该机构的投影型图像显示装置
CN101281351A (zh) * 2007-04-05 2008-10-08 深圳华强三洋技术设计有限公司 投影机及其棱镜光学部件的冷却风道
CN106814527A (zh) * 2015-10-07 2017-06-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3062B2 (ja) 2000-09-29 2004-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および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372748A (ja) 2001-06-15 2002-12-26 Minolta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4076997A (ja) 2002-08-13 2004-03-11 Imin Cho 蒸気噴射式冷熱水供給機
JP3730968B2 (ja) 2003-03-26 2006-01-05 Tdk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
US7334898B2 (en) * 2003-10-10 2008-02-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JP2006229102A (ja) 2005-02-21 2006-08-31 Denso Corp 沸騰冷却装置
JP4773260B2 (ja) 2006-04-25 2011-09-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301277B2 (ja) * 2006-09-29 2009-07-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WO2009008166A1 (ja) * 2007-07-12 2009-01-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画像表示装置
JP5081558B2 (ja) * 2007-09-28 2012-11-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WO2009150850A1 (ja) * 2008-06-13 2011-11-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KR101297242B1 (ko) * 2008-09-29 2013-08-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냉각장치
JP2010107751A (ja) 2008-10-30 2010-05-13 Hitachi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5402665B2 (ja) * 2010-01-19 2014-01-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5609213B2 (ja) 2010-04-01 2014-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JPWO2015008485A1 (ja) * 2013-07-19 2017-03-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密閉筐体の冷却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EP3096103B1 (en) * 2014-01-16 2022-06-22 Nec Corporation Cool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5135360A (ja) * 2014-01-16 2015-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366288B2 (ja) * 2014-02-07 2018-08-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16096285A (ja) * 2014-11-17 2016-05-26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冷システム、これを備えた投写型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7166710A (ja) * 2016-03-14 2017-09-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5588A (zh) * 2006-10-19 2008-04-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排气机构及采用该机构的投影型图像显示装置
CN101281351A (zh) * 2007-04-05 2008-10-08 深圳华强三洋技术设计有限公司 投影机及其棱镜光学部件的冷却风道
CN106814527A (zh) * 2015-10-07 2017-06-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17262A (ja) 2019-07-18
JP7047376B2 (ja) 2022-04-05
US20190196312A1 (en) 2019-06-27
US10627708B2 (en) 2020-04-21
CN109976071A (zh) 2019-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76071B (zh) 投影仪
CN110007549B (zh) 投影仪
CN110221506B (zh) 投影仪
US11029588B2 (en) Projector
CN109976072B (zh) 投影仪
CN111694207B (zh) 投影仪
US10989994B2 (en) Projector having a refrigerant generator
CN111999971B (zh) 投影仪
CN112213905B (zh) 投影仪
CN111694206A (zh) 投影仪
JP2020201303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2213904B (zh) 投影仪
CN112631049B (zh) 投影仪
CN113031378B (zh) 投影仪
JP202207145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