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4206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4206B
CN111694206B CN202010169151.5A CN202010169151A CN111694206B CN 111694206 B CN111694206 B CN 111694206B CN 202010169151 A CN202010169151 A CN 202010169151A CN 111694206 B CN111694206 B CN 1116942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cooling
projector
unit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91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4206A (zh
Inventor
杉山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94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4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4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4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15Heat and mass exchangers, e.g. with permeable wa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2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ooling heat generating elements, e.g.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or electric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28D7/160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with 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e.g. change of flow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投影仪,在使投影仪的冷却性能提高的情况下,存在冷却单元大型化从而使投影仪大型化的问题。投影仪具有:光源,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冷却装置,其通过制冷剂变化为气体来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制冷剂;制冷剂传送部,其将生成的制冷剂朝向冷却对象传送;以及冷却送风装置,其向冷却对象输送空气。控制装置在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规定时间的期间驱动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作为冷却投影仪的单元,提出了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使用送风装置进行空气冷却的冷却单元、以及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使用输送制冷剂液的泵和供制冷剂液通过的配管来进行液体冷却的冷却单元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76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4655号公报
近年来,随着投影仪的高亮度化等,由冷却单元冷却的冷却对象的热量增加,要求提高冷却单元的冷却性能。但是,在使上述的空冷和液冷等冷却单元提高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存在冷却单元大型化从而使投影仪大型化的问题。另外,在空冷的情况下,还存在送风装置产生的噪音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具有冷却对象,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冷却装置,其通过制冷剂变化为气体来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生成部,其生成所述制冷剂;制冷剂传送部,其将生成的所述制冷剂朝向所述冷却对象传送;以及冷却送风装置,其向所述冷却对象输送空气,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规定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规定的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制冷剂生成部而生成所述制冷剂。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起规定的冷却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冷却送风装置。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规定的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制冷剂生成部而生成所述制冷剂,并且在从所述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所述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起的所述冷却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冷却送风装置。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旋转的吸湿排湿部件;第1送风装置,其向所述吸湿排湿部件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输送空气;热交换部,其与所述制冷剂传送部连接;加热部,其对所述吸湿排湿部件的位于与所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以及第2送风装置,其将所述吸湿排湿部件中的被所述加热部加热后的部分的周围的空气输送至所述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通过被冷却而从流入到所述热交换部的空气中生成所述制冷剂。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起规定的送风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第2送风装置。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规定的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制冷剂生成部而生成所述制冷剂,并且在从所述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所述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起的所述送风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第2送风装置。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使所述吸湿排湿部件旋转的驱动部,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所述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起规定的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驱动部而使所述吸湿排湿部件旋转。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使所述吸湿排湿部件旋转的驱动部,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起规定的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驱动部而使所述吸湿排湿部件旋转。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规定的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制冷剂生成部而生成所述制冷剂,并且在从所述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所述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起的所述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驱动部而使所述吸湿排湿部件旋转。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1送风装置是所述冷却送风装置。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该投影仪具有蓄电部,该蓄电部能够向所述冷却装置提供电力,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借助从所述蓄电部提供的电力来驱动所述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该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冷却对象是所述光调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吸湿排湿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和光合成光学系统的立体图。
图7是从光入射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单元的图,是图7中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保持部的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光源装置;4R、4G、4B:光调制单元(冷却对象);4RP、4GP、4BP:光调制装置(冷却对象);6:投射光学装置;10:冷却装置;20:制冷剂生成部;22:加热部;23:第2送风装置;24:马达(驱动部);30:热交换部;40:吸湿排湿部件;50:制冷剂传送部;60:第1送风装置(冷却送风装置);90:控制装置;100:蓄电部;F1:第1区域;F2:第2区域;W:制冷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构造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与实际构造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光源装置2、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光调制单元4B、光合成光学系统5、投射光学装置6以及蓄电部100。光调制单元4R具有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单元4G具有光调制装置4GP。光调制单元4B具有光调制装置4BP。
光源装置2将被调整为具有大致均匀的照度分布的照明光WL朝向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射出。光源装置2例如具有半导体激光器来作为光源。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将来自光源装置2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绿色光LG、蓝色光LB。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具有第1分色镜7a、第2分色镜7b、第1反射镜8a、第2反射镜8b、第3反射镜8c以及中继透镜8d。
第1分色镜7a将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以及混合绿色光LG、蓝色光LB而成的光。第1分色镜7a具有使红色光LR透过并且反射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的特性。第2分色镜7b将混合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而成的光分离成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第2分色镜7b具有反射绿色光LG并且使蓝色光LB透过的特性。
第1反射镜8a配置于红色光LR的光路中,将透过第1分色镜7a的红色光LR朝向光调制装置4RP反射。第2反射镜8b和第3反射镜8c配置于蓝色光LB的光路中,将透过第2分色镜7b的蓝色光LB引导至光调制装置4BP。
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装置4GP、以及光调制装置4BP分别由液晶面板构成。光调制装置4R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中的红色光LR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G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中的绿色光LG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B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光中的蓝色光LB进行调制。由此,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形成与各颜色光对应的图像光。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各自的光入射侧和光射出侧配置有偏振板。
在光调制装置4R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RP的红色光LR平行化的场透镜9R。在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GP的绿色光LG平行化的场透镜9G。在光调制装置4B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BP的蓝色光LB平行化的场透镜9B。
光合成光学系统5由大致立方体状的十字分色棱镜构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对来自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各颜色的图像光进行合成。光合成光学系统5将合成的图像光朝向投射光学装置6射出。投射光学装置6由投射透镜组构成。投射光学装置6将由光合成光学系统5合成的图像光即由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调制后的光放大并朝向屏幕SCR投射。由此,被放大后的彩色图像(影像)显示在屏幕SCR上。
蓄电部100能够向投影仪1的各部分提供电力。蓄电部100能够向后述的冷却装置10提供电力。蓄电部100例如是由向投影仪1提供电力的外部电源进行充电的充电式的电池。
如图2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冷却装置10。冷却装置10通过制冷剂W变化为气体,来对投影仪1所具有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W例如是液态的水。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制冷剂W向气体变化的过程简称为汽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单元4R、4G、4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包含光调制装置4RP、4GP、4BP。
冷却装置10具有制冷剂生成部20和制冷剂传送部50。制冷剂生成部2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制冷剂传送部50是将生成的制冷剂W朝向冷却对象传送的部分。由制冷剂传送部50输送至冷却对象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汽化,由此能够从冷却对象夺取热量,从而冷却装置10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下,对各部分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概略结构图。如图3所示,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吸湿排湿部件40、马达(驱动部)24、第1送风装置(冷却送风装置)60、热交换部30、循环管道25、循环管道26、加热部22、第2送风装置23以及冷却管道21。
图4是示出吸湿排湿部件4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吸湿排湿部件40呈以旋转轴线R为中心的扁平的圆柱状。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中心形成有以旋转轴线R为中心的中心孔40c。中心孔40c沿旋转轴线R的轴向贯穿吸湿排湿部件40。吸湿排湿部件40绕旋转轴线R旋转。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轴线R的轴向称为“旋转轴方向DR”,在适当的图中用DR轴表示。
吸湿排湿部件40具有沿旋转轴方向DR贯穿吸湿排湿部件40的无数的贯通孔40b。吸湿排湿部件40是多孔质部件。吸湿排湿部件40具有吸湿性和排湿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湿排湿部件40例如是将具有贯通孔40b的带状的带状部件40a绕旋转轴线R卷绕,在卷绕的带状部件40a的露出到外部的面上涂敷具有吸湿性和排湿性的物质而制成的。另外,被卷绕的带状部件40a的露出到外部的面包含吸湿排湿部件40的外表面、中心孔40c的内周面以及贯通孔40b的内侧面。另外,吸湿排湿部件40也可以整体由具有吸湿性和排湿性的物质制成。作为具有吸湿性和排湿性的物质,例如举出了沸石、硅胶等。
图3所示的马达24的输出轴插入吸湿排湿部件40的中心孔40c中并固定。马达24使吸湿排湿部件40绕旋转轴线R旋转。借助马达24而旋转的吸湿排湿部件40的旋转速度例如为0.2rpm以上且5rpm以下的程度。
第1送风装置60例如是将外部的空气取入投影仪1内的吸气风扇。第1送风装置60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中的部分输送空气AR1。第1区域F1是在与旋转轴线R垂直的方向上比旋转轴线R靠一侧的区域。另一方面,在与旋转轴线R垂直的方向上比旋转轴线R靠另一侧的区域即相对于旋转轴线R与第1区域F1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是第2区域F2。在图3中,第1区域F1是比旋转轴线R靠上侧的区域。在图3中,第2区域F2是比旋转轴线R靠下侧的区域。
如图2所示,第1送风装置60还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输送空气AR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送风装置60是向冷却对象输送空气AR1的冷却送风装置。第1送风装置60只要能够输送空气AR1,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轴流风扇,也可以是离心风扇。
热交换部30是生成制冷剂W的部分。图5是示出热交换部30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如图5所示,热交换部30具有流通部31、第1盖部32以及第2盖部33。
流通部31具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管状的多个配管部31a。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部31a所延伸的一个方向例如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配管部31a在延伸的一个方向的两侧开口。配管部31a的与延伸的一个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管部31a所延伸的一个方向称为“延伸方向DE”,在适当的图中用DE轴表示。上述第1区域F1和第2区域F2在与旋转轴方向DR垂直的延伸方向DE上,以旋转轴线R为基准进行划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是沿着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层叠多个层而构成的,该层是多个配管部31a沿着旋转轴方向DR排列而构成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旋转轴方向DR和延伸方向DE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厚度方向DT”,在适当的图中用DT轴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部31的厚度方向DT的尺寸例如比流通部31的旋转轴方向DR的尺寸小,是流通部31的与延伸方向DE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中的最小的尺寸。
第1盖部32与流通部31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端部连接。第1盖部32呈在旋转轴方向DR上较长的长方体箱状。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的一端在第1盖部32的内部开口。如图3所示,在第1盖部32的内部设置有分隔部32a。分隔部32a将第1盖部32的内部分隔为在旋转轴方向DR上排列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在图3中,第1空间S1位于第2空间S2的右侧(+DR侧)。
在第1盖部32形成有连接第1空间S1和循环管道26的内部的连通孔32b。在第1盖部32形成有连接第2空间S2和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连通孔32c。
第2盖部33与流通部31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端部即相对于流通部31与连接第1盖部32的一侧相反的端部连接。如图5所示,第2盖部33呈在旋转轴方向DR上较长的长方体箱状。配管部31a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端在第2盖部33的内部开口。第2盖部33的内部与第1盖部32不同,没有被分隔开。第2盖部33的内部借助流通部31的配管部31a的内部分别与第1盖部32的内部中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连接。第2盖部33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由此,热交换部30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第2盖部33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的壁。
如图3所示,循环管道26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一侧(+DR侧)的管道。循环管道26具有朝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向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开口的流入口。循环管道26具有与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b相连的流出口。
循环管道25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另一侧(-DR侧)的管道。循环管道25具有朝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向旋转轴方向DR的一侧(+DR侧)开口的流出口。循环管道25具有与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c相连的流入口。
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加热主体部22a配置在循环管道25的内部。加热主体部22a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另一侧(-DR侧)。加热主体部22a例如是电加热器。加热主体部22a对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气氛(空气)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22具有第2送风装置23。
第2送风装置23配置在循环管道26的内部。第2送风装置23在旋转轴方向DR上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局部的一侧(+DR侧)。第2送风装置23例如是离心风扇。第2送风装置23将从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23a向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释放出。排气口23a向第1盖部32的连通孔32b开口。第2送风装置23经由连通孔32b向第1空间S1输送空气。
从第2送风装置23向第1空间S1释放出的空气是经由循环管道26的流入口从第2送风装置23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吸入的空气,是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空气。即,第2送风装置23使空气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与第1区域F1不同的第2区域F2的部分而向热交换部30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在循环管道25的内部流动。因此,加热主体部22a对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加热部22的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后的空气借助第2送风装置23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输送,由此对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第2送风装置23将吸湿排湿部件40的被加热部22加热后的部分的周围的空气向热交换部30输送。
从第2送风装置23经由第1空间S1流入热交换部30的空气通过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与第1空间S1连接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入第2盖部33的内部。流入第2盖部33的内部的空气通过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与第2空间S2连接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入第2空间S2,从连通孔32c流入循环管道25的内部。流入循环管道25的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并再次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流入循环管道26的内部,被第2送风装置23吸气。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使从第2送风装置23释放出的空气循环的循环路径27。循环路径27至少由循环管道25、26和热交换部30构成。循环路径27通过加热主体部22a、吸湿排湿部件40以及热交换部30。在吸湿排湿部件40与循环管道25、26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但循环路径27被大致密闭,能够抑制来自外部的空气流入循环路径27的内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第2送风装置23释放出并在循环路径27内循环的空气称为空气AR2。
冷却管道21是在旋转轴方向DR上具有流入口的管道,该流入口配置在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一侧(+DR侧)。从第1送风装置60释放出并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空气AR1流入冷却管道21。冷却管道21从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的一侧的区域朝向热交换部30延伸。
冷却管道21具有沿旋转轴方向DR延伸的冷却通路部21a。在冷却通路部21a中,沿延伸方向DE贯通地配置有热交换部30的流通部31。由此,在冷却通路部21a的内部配置有流通部31。通过冷却通路部21a的空气AR1被吹到流通部31的外表面,沿旋转轴方向DR通过流通部31。由此,流通部31被空气AR1冷却。即,热交换部30被从第1送风装置60释放出并通过了吸湿排湿部件40的空气AR1冷却。在图3中,在冷却通路部21a中,空气AR1从右侧向左侧通过流通部31。冷却通路部21a的旋转轴方向DR的另一侧(-DR侧)的端部开口。冷却通路部21a的开口例如是冷却管道21的流出口。
当从第1送风装置60向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输送空气AR1时,空气AR1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吸收。通过马达24使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从而使吸收了水蒸气的吸湿排湿部件40的部分从第1区域F1移动到第2区域F2。而且,被加热主体部22a加热后的温度比较高的空气AR2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由此,被吸湿排湿部件40吸收的水分汽化而释放到空气AR2中。
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而含有从空气AR1吸收的水蒸气的空气AR2被第2送风装置23向热交换部30输送。从第1空间S1向热交换部30流入的空气AR2在流通部31的内部流动。更详细地说,空气AR2在流通部31的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动。流通部31被在冷却管道21的冷却通路部21a中沿着旋转轴方向DR流动的空气AR1从外部冷却。
当流通部31被冷却时,在配管部31a的内部流动的温度比较高的空气AR2被冷却,空气AR2中含有的水蒸气冷凝而成为液态水,即成为制冷剂W。这样,热交换部30通过被冷却而从流入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中生成制冷剂W。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传送部50由多孔质部件制成,通过毛细管现象传送制冷剂W。作为制冷剂传送部50的材质,例如举出了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传送部50的材质优选为能够使制冷剂传送部50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材质。如图5所示,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以及连接部54。
第1捕捉部51固定于第1盖部32的内侧面中的延伸方向DE的一侧(+DE侧)的缘部。第1捕捉部51呈薄带状,沿着第1盖部32的缘部成型为矩形框状。第2捕捉部52固定于第2盖部33的内侧面中的延伸方向DE的另一侧(-DE侧)的缘部。第2捕捉部52呈薄带状,沿着第2盖部33的缘部成型为矩形框状。
第3捕捉部53从第1捕捉部51起通过配管部31a的内部而延伸至第2捕捉部52,将第1捕捉部51和第2捕捉部52连接。第3捕捉部53呈沿延伸方向DE延伸的薄带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3捕捉部53配置在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一个配管部31a的内部,但不限于此。第3捕捉部53也可以设置在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一部分的配管部31a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多个配管部31a中的全部的配管部31a的内部。在设置在多个配管部31a中的一部分的配管部31a的内部的情况下,第3捕捉部53也可以设置在两个以上的配管部31a的内部。
连接部54是连接制冷剂生成部20和冷却对象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4与第2捕捉部52连接,从第2盖部33的内部向第2盖部33的外部贯穿第2盖部33的壁而突出。如图6所示,向第2盖部33的外部突出的连接部54延伸至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图6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R、4G、4B和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立体图。连接部54呈薄带状。连接部54的宽度例如比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以及第3捕捉部53的宽度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适当的图中用Z轴表示以正侧作为上侧、以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Z。将与投射光学装置6中的最靠光射出侧的投射透镜的光轴AX平行的方向,即与投射光学装置6的投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光轴方向X”,在适当的图中用X轴表示。光轴方向X与上下方向Z垂直。另外,将与光轴方向X和上下方向Z这两者垂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Y”,在适当的图中用Y轴表示。
另外,上下方向Z、上侧以及下侧只是用于说明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7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光调制单元4G的图。图8是示出光调制单元4G的图,是图7中的VIII-VIII剖视图。
如图6所示,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以及光调制单元4B被配置成包围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周围。光调制单元4R和光调制单元4B在宽度方向Y上隔着光合成光学系统5而相互配置在相反侧。光调制单元4G配置在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光轴方向X的光入射侧(-X侧)。光调制单元4R的构造、光调制单元4G的构造以及光调制单元4B的构造除了配置的位置及姿势不同这一点以外,其他均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仅以光调制单元4G为代表进行说明。
光调制单元4G具有保持光调制装置4GP的保持框架80。如图6至图8所示,保持框架80为在光射入光调制装置4GP的方向上扁平且在上下方向Z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的方向例如是光轴方向X。
如图8所示,保持框架80具有沿光入射的方向贯穿保持框架80的贯通孔81。在贯通孔81的光入射侧(-X侧)的边缘设置有使贯通孔81的宽度变宽的台阶部83。光调制装置4GP嵌入于台阶部83而保持在保持框架80上。如图7所示,在保持框架80的光入射侧面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的部分形成有插入槽82a、82b。
如图6至图8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设置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的冷却促进部70。冷却促进部70具有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G的保持框架80的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X侧)的面上。制冷剂保持部71由对制冷剂W进行保持的多孔质部件制成。作为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举出聚丙烯、棉、多孔金属等。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例如可以与制冷剂传送部50的材质相同。制冷剂保持部71的材质优选为能够使制冷剂保持部71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材质。
图9是示出制冷剂保持部71的图。如图9所示,制冷剂保持部71具有矩形框状的主体部71a和在主体部71a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的端部设置的插入部71b、71c。如图8所示,主体部71a覆盖保持框架80的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X侧)的面的一部分。主体部71a的内缘侧的部分覆盖光调制装置4GP的外缘部分。插入部71b被弯折而插入至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a中。插入部71c被弯折而插入至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b中。
固定部件72是固定制冷剂保持部71的部件。如图6和图8所示,固定部件72是板状的部件。固定部件72例如由金属制成。固定部件72具有矩形框状的框部72a、安装部72b以及插入部72c。如图7和图8所示,框部72a覆盖制冷剂保持部71的外缘部。保持框架80、制冷剂保持部71以及框部72a在通过光调制单元4G的光的方向(光轴方向X)上层叠。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保持框架80、制冷剂保持部71以及框部72a层叠的方向简称为“层叠方向”。固定部件72借助框部72a在与保持框架80之间沿层叠方向(光轴方向X)夹持制冷剂保持部71来进行固定。
框部72a的内缘设置在比制冷剂保持部71的内缘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制冷剂保持部71的一部分即本实施方式中比框部72a靠内侧的部分在从层叠方向的固定部件72侧观察时露出。
如图6和图8所示,安装部72b分别设置在框部72a的上下方向Z的两端部中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安装部72b从框部72a向保持框架80侧(+X侧)突出。安装部72b与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侧面上的突起卡合。由此,固定部件72被固定在保持框架80上。
插入部72c设置在框部72a的上下方向Z的两端部。插入部72c从框部72a向保持框架80侧(+X侧)突出。插入部72c插入保持框架80的插入槽82a、82b中。插入部72c在插入槽82a、82b的内部按压制冷剂保持部71的插入部71b、71c。
冷却促进部70分别设置在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上。即,制冷剂保持部71和固定部件72分别设置在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上。如图9所示,设置于各光调制单元4R、4G、4B中的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与制冷剂传送部50连接。更详细地说,在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下端部连接有制冷剂传送部50的连接部54。
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B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和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R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R除了没有连接有连接部54这一点以外,其他与安装在光调制单元4G上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将设置于多个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相互连结的由多孔质部件制成的连结部73a、73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的两侧,经由连结部73a、73b而连结有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B和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R的制冷剂保持部71R。
连结部73a连结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G和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B的制冷剂保持部71B。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B经由制冷剂保持部71G与制冷剂传送部50的连接部54连接。如图6所示,在连结部73a设置有覆盖连结部73a的包覆部74。包覆部74例如是树脂制的薄膜等。
连结部73b连结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G的制冷剂保持部71和安装于光调制单元4R的制冷剂保持部71。由此,制冷剂保持部71R经由制冷剂保持部71G与制冷剂传送部50的连接部54连接。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连结部73b也与连结部73a同样地设置有包覆部74。
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通过制冷剂传送部50的连接部54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G。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G的制冷剂W经由连结部73a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B,并且经由连结部73b传送到制冷剂保持部71R。这样,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被传送到3个光调制单元4R、4G、4B。然后,被传送并保持于制冷剂保持部71的制冷剂W汽化,由此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冷却。更详细地说,通过由制冷剂保持部71保持的制冷剂W汽化,使安装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保持框架80冷却,通过保持框架80的冷却,从而使保持框架80所保持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冷却。由此,能够利用冷却装置10对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进行冷却。
如图2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控制冷却装置10的控制装置90。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控制制冷剂生成部20和作为冷却送风装置的第1送风装置60。控制装置90在投影仪1的动作停止的状态下,在规定时间的期间驱动冷却装置10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利用从蓄电部100提供的电力来驱动冷却装置10的至少一部分。规定时间根据驱动的部分而适当不同。规定时间包含后述的规定的制冷剂生成时间、规定的冷却时间、规定的送风时间以及规定的旋转时间。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状态包含未从投射光学装置6投射光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制冷剂生成部20而生成制冷剂W。具体而言,控制装置90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第1送风装置60、加热主体部22a、马达24以及第2送风装置23。由此,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期间,在热交换部30中生成制冷剂W。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期间生成的制冷剂W例如贮存在第1盖部32和第2盖部33的内部。另外,也可以另外设置用于贮存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期间生成的制冷剂W的罐。制冷剂生成时间的长短例如为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左右。制冷剂生成时间的长短例如根据可贮存的制冷剂W的量来决定。
投影仪1停止动作中的控制装置90对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例如在与投影仪1刚停止动作的时刻隔开间隔后进行。另外,投影仪1停止动作中的控制装置90对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也可以在投影仪1刚停止动作之后立刻进行。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90在从投影仪1停止动作起的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制冷剂生成部20而生成制冷剂W。
控制装置90例如存储1天中投影仪1长时间停止动作的时间段即投影仪1长时间不使用的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在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制冷剂生成部20而生成制冷剂W。作为一例,在投影仪1在夜间未被使用而停止动作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0在夜间驱动制冷剂生成部20而生成制冷剂W。控制装置90也可以根据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时间,使制冷剂生成时间的长短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从投影仪1停止动作起的冷却时间的期间驱动作为冷却送风装置的第1送风装置60。由此,在投影仪1刚停止动作之后的冷却时间的期间内维持来自第1送风装置60的空气AR1被送到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从上述的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结束起的冷却时间的期间驱动作为冷却送风装置的第1送风装置6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在冷却时间的期间驱动第1送风装置60,即,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情况、以及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状态下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结束的情况。
冷却时间的长短例如小于制冷剂生成时间的长短。冷却时间的长短例如为几十秒至几分钟的程度。冷却时间的长短例如根据每单位时间向冷却对象提供的制冷剂W的量、投影仪1的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设置投影仪1的外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来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从投影仪1停止动作起的送风时间的期间驱动第2送风装置23。由此,在投影仪1刚停止动作之后的送风时间的期间内维持空气AR2在循环路径27内循环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从投影仪1停止动作起的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马达24而使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由此,在投影仪1刚停止动作之后的旋转时间的期间内维持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的状态。
送风时间的长短和旋转时间的长短例如为几十秒至几分钟的程度。送风时间的长短和旋转时间的长短例如小于制冷剂生成时间的长短。送风时间的长短和旋转时间的长短可以与冷却时间的长短相同,也可以不同。送风时间的长短和旋转时间的长短可以彼此不同,也可以彼此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时间的长短和旋转时间的长短例如彼此相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投影仪1刚停止动作之后的相同时间内维持第2送风装置23和马达24这两者被驱动的状态。
送风时间的长短和旋转时间的长短例如根据投影仪1的动作停止时的吸湿排湿部件40的温度等来决定。投影仪1的动作停止时的吸湿排湿部件40的温度可以使用预先通过实验求出的平均值等,也可以使用由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计测出的值。
控制装置90也可以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中的送风时间的期间驱动第2送风装置23时,使第2送风装置23的输出与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生成制冷剂W时的输出不同。控制装置90也可以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中的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马达24时,使马达24的输出与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生成制冷剂W时的输出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从上述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结束起的送风时间的期间驱动第2送风装置2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从上述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结束起的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马达24而使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在各规定的时间的期间驱动第2送风装置23和马达24,即,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情况、以及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状态下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结束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驱动制冷剂生成部20时驱动第1送风装置60、加热主体部22a、马达24以及第2送风装置2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在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结束之后,在各规定的时间的期间持续进行制冷剂生成部20中的加热主体部22a、马达24以及第2送风装置23的驱动。
另外,在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中,已经对第1送风装置60、第2送风装置23以及马达24进行了驱动。因此,在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中不进行上述冷却时间的期间内的第1送风装置60的驱动、上述送风时间的期间内的第2送风装置23的驱动、以及上述旋转时间的期间内的马达24的驱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投影仪1刚停止动作之后的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驱动制冷剂生成部20的情况下,不在投影仪1刚停止动作之后的冷却时间的期间内进行第1送风装置60的驱动、上述送风时间的期间内的第2送风装置23的驱动、以及上述旋转时间的期间内的马达24的驱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装置10通过制冷剂传送部50向冷却对象传送由制冷剂生成部20生成的制冷剂W,通过利用作为吸热反应的制冷剂W的汽化,能够从冷却对象夺取热量来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基于制冷剂W汽化的冷却能够积极地从冷却对象夺取热量,因此与像空冷和液冷那样仅通过向制冷剂的传热来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冷却性能优异。由此,在得到与空冷和液冷相同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与空冷和液冷相比,容易使冷却装置10整体小型化。
另外,在利用制冷剂W的汽化进行冷却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汽化的制冷剂W与冷却对象接触的表面积,能够提高冷却性能。因此,即使增大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也能够抑制噪音变大。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冷却性能优异并且小型的同时静音性优异的冷却装置10的投影仪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生成制冷剂W,因此不需要使用者补充制冷剂W的工序,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制冷剂生成部20进行调整,在需要制冷剂W时仅生成所需的量,因此也可以不在储藏罐等中积存制冷剂W,能够减轻投影仪1的重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装置90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制冷剂生成部20而生成制冷剂W。因此,能够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期间生成并贮存制冷剂W。由此,能够抑制在使用投影仪1时制冷剂W的量变得不充分,能够适当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另外,由于在刚开始使用投影仪1之后就已经生成了制冷剂W,因此能够迅速地开始冷却对象的冷却。另外,能够减少在投影仪1的动作中需要生成的制冷剂W的量。因此,即使降低了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能力,也能够适当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通过降低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能力,容易使制冷剂生成部20小型化。具体而言,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若降低制冷剂生成部20的制冷剂生成能力,则能够减小吸湿排湿部件40和热交换部30。由此,能够使制冷剂生成部20小型化。
另外,例如当投影仪1停止动作并且冷却装置10停止驱动时,向冷却对象输送空气的冷却送风装置也停止。在该情况下,被输送至冷却对象的制冷剂W未汽化,有可能仍附着在冷却对象上。另外,冷却对象周围的空气的湿度因制冷剂W的汽化而变高。因此,当投影仪1停止动作而冷却对象的温度降低时,制冷剂W有可能从冷却对象周围的空气向冷却对象结露。因此,有可能产生作为冷却对象的金属部件被制冷剂W腐蚀等不良情况。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装置90在从投影仪1停止动作起的冷却时间的期间驱动作为冷却送风装置的第1送风装置60。因此,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之后,通过从第1送风装置60送来的空气AR1,能够使未汽化而残留在冷却对象上的制冷剂W汽化。另外,能够利用从第1送风装置60送来的空气AR1,将由于制冷剂W的汽化而湿度变高的空气从冷却对象的周围去除。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W在冷却对象上结露。因此,能够抑制冷却对象产生不良情况。
控制装置90也可以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之后进行第1送风装置60的驱动,直至根据冷却对象的温度、投影仪1的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外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判断为在冷却对象上不产生结露为止。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制冷剂W在冷却对象上结露。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吸湿排湿部件40对从第1送风装置60送来的空气AR1中含有的水蒸气进行吸收,并能够将由吸湿排湿部件40吸收后的水分作为水蒸气释放到由第2送风装置23输送的空气AR2内。然后,通过热交换部30,能够使作为水蒸气被释放的水分在空气AR2中凝结而生成制冷剂W。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投影仪1内的气氛中生成制冷剂W。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热交换部30被从第1送风装置60释放出并通过了吸湿排湿部件40的空气AR1冷却。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冷却热交换部30的冷却部,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数量增加。另外,与另外设置送风装置来作为冷却热交换部30的冷却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投影仪1产生的噪音变大。
另外,例如,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被加热部22加热。因此,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并且冷却装置10停止动作时,有时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的温度变得比较高。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因吸湿排湿部件40的热而产生吸湿排湿部件40周围的部件损伤等不良情况。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装置90在从投影仪1停止动作起的送风时间的期间驱动第2送风装置23。因此,能够利用第2送风装置23向吸湿排湿部件40中的被加热部22加热的部分输送空气AR2。由此,能够冷却被加热的吸湿排湿部件40,能够抑制吸湿排湿部件40周围的部件产生损伤等不良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装置90在从投影仪1停止动作起的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马达24而使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因此,能够通过马达24使吸湿排湿部件40的被加热部22加热而成为比较高温的部分的位置变化。由此,能够抑制相同部位被吸湿排湿部件40连续加热,能够进一步抑制吸湿排湿部件40的周围的部件产生损伤等不良情况。
另外,例如在像上述那样在投影仪1的动作停止的状态下,在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制冷剂生成部20而生成制冷剂W的情况下,在经过制冷剂生成时间而将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停止时,也与投影仪1的动作停止时同样地,因吸湿排湿部件40的热,有可能产生吸湿排湿部件40的周围的部件损伤等不良情况。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装置90在从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结束起的送风时间的期间驱动第2送风装置23。因此,即使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状态下生成制冷剂W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吸湿排湿部件40的周围的部件产生损伤等不良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装置90在从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结束起的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马达24而使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因此,即使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状态下生成制冷剂W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吸湿排湿部件40的周围的部件产生损伤等不良情况。
控制装置90也可以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后或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20的驱动结束后进行第2送风装置23的驱动以及马达24的驱动,直至吸湿排湿部件40的温度成为规定的温度以下。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吸湿排湿部件40的周围的部件产生损伤等不良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送风装置60是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输送空气AR1的冷却送风装置。因此,容易使通过空气AR1传送到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汽化,从而能够进一步冷却光调制单元4R、4G、4B。另外,由于不需要除第1送风装置60之外另外设置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冷却送风装置,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数量增加,能够抑制噪音变大。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作为向投影仪1的内部取入外部的空气的吸气风扇的第1送风装置60,促进输送至冷却对象的制冷剂W的汽化。因此,即使降低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也能够得到与未设置冷却装置10时同样的冷却性能。因此,能够降低作为吸气风扇的第1送风装置60的输出,从而降低由第1送风装置60产生的噪音,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1的静音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装置90在投影仪1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利用从蓄电部100提供的电力来驱动冷却装置10的至少一部分。因此,例如,即使在通过从投影仪1拆下向投影仪1提供电力的外部电源而使投影仪1突然停止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蓄电部100驱动冷却装置10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例如,在制冷剂生成部20中,在从第2送风装置23向热交换部30输送的空气AR2的湿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即使热交换部30被冷却,有时也难以生成制冷剂W。输送至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例如在投影仪1外部的空气等混入的情况下有时会降低。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供从第2送风装置23释放出的空气AR2循环的循环路径27。因此,通过将循环路径27大致密闭,能够抑制投影仪1外部的空气进入循环路径27内,从而容易将输送至热交换部30的空气AR2的湿度维持在比较高的状态。因此,通过冷却热交换部30,能够适当地生成制冷剂W。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加热部22具有:加热主体部22a,其对通过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第2送风装置23。因此,加热部22通过利用第2送风装置23向吸湿排湿部件40输送空气AR2,能够对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进行加热。由此,即使将加热主体部22a配置在远离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置,也能够通过加热部22对吸湿排湿部件40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提高加热部22的结构的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生成部20具有使吸湿排湿部件40旋转的马达24。因此,能够使吸湿排湿部件40以一定的速度稳定地旋转。由此,能够使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1区域F1的部分从空气AR1中适当地吸收水蒸气,并且,能够使水分从吸湿排湿部件40的位于第2区域F2的部分向空气AR2适当地释放。因此,能够有效地生成制冷剂W。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通过毛细管现象传送制冷剂W。因此,不需要为了传送制冷剂W而另外准备泵等动力。由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部件数量增加,容易使投影仪1更加小型化、轻量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连接制冷剂生成部20和冷却对象的由多孔质部件制成的连接部54。因此,能够使连接部54吸收制冷剂W并利用毛细管现象进行传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设置在第2盖部33的内部的第2捕捉部52。第2捕捉部52与连接部54连接。因此,能够利用第2捕捉部52吸收积存在第2盖部33的内部的制冷剂W并利用毛细管现象传送到连接部54。由此,容易将生成的制冷剂W没有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传送部50具有:第1捕捉部51,其设置在第1盖部32的内部;以及第3捕捉部53,其连接第1捕捉部51和第2捕捉部52。由此,能够利用第1捕捉部51吸收在第1盖部32的内部积存的制冷剂W,并利用毛细管现象经由第3捕捉部53向第2捕捉部52传送。因此,能够将积存在第1盖部32的内部的制冷剂W从第2捕捉部52传送到连接部54而传送到冷却对象。因此,更容易将生成的制冷剂W无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3捕捉部53通过配管部31a的内部。因此,能够利用第3捕捉部53吸收在配管部31a的内部积存的制冷剂W,并经由第2捕捉部52和连接部54向冷却对象传送。因此,更容易将生成的制冷剂W无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54的宽度例如比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以及第3捕捉部53的宽度大。因此,容易使连接部54的宽度比较大,能够增加可通过连接部54传送的制冷剂W的量。因此,容易通过制冷剂传送部50向冷却对象输送制冷剂W,从而更容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另外,另一方面,容易使第1捕捉部51的宽度、第2捕捉部52的宽度以及第3捕捉部53的宽度比较小。因此,能够减少由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保持的制冷剂W的量。由此,能够减少在由第1捕捉部51、第2捕捉部52、第3捕捉部53保持的状态下残留在热交换部30的内部的制冷剂W的量,从而更容易将生成的制冷剂W无浪费地向冷却对象输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该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对制冷剂W进行保持。因此,能够通过制冷剂保持部71将传送到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制冷剂W相对于光调制单元4R、4G、4B进行保持,直至制冷剂W汽化为止。由此,容易无浪费地利用生成的制冷剂W,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安装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面上,并且由多孔质部件制成。而且,在从层叠方向的制冷剂保持部71侧观察时,制冷剂保持部71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因此,容易使制冷剂W从制冷剂保持部71的露出的部分汽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性能。另外,由于制冷剂保持部71由多孔质部件制成,因此通过毛细管现象,容易使制冷剂W均匀地遍布设置有制冷剂保持部71的冷却对象的面上,从而更容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另外,例如,在利用粘接剂将制冷剂保持部71固定在保持框架80上的情况下,粘接剂被制冷剂保持部71吸收,由多孔质部件制制成的制冷剂保持部71的孔有可能被堵塞。因此,制冷剂W难以被制冷剂保持部71吸收,有时难以通过制冷剂保持部71对制冷剂W进行保持。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固定部件72,该固定部件72将制冷剂保持部71夹在其与保持框架80之间来进行固定。因此,不必使用粘接剂就能够将制冷剂保持部71相对于保持框架80固定。由此,能够抑制难以由制冷剂保持部71保持制冷剂W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2由金属制成。因此,固定部件72的热传导率比较高,容易被冷却。因此,因来自第1送风装置60的空气AR1和制冷剂W的汽化而容易使固定部件72的温度降低,从而更容易冷却与固定部件72接触的冷却对象。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设置在保持框架80的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的面上。因此,能够抑制从制冷剂保持部71汽化的制冷剂W的水蒸气对从光调制装置4GP射出到光合成光学系统5的光产生影响。由此,能够抑制在从投影仪1投射的图像中产生噪声。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保持部71分别设置在设置有多个的光调制单元4R、4G、4B中,并设置有将多个制冷剂保持部71彼此相互连结的连结部73a、73b。因此,通过使制冷剂传送部50与一个制冷剂保持部71连接,也能够向其他制冷剂保持部71传送制冷剂W。由此,能够简化投影仪1内部的制冷剂传送部50的引绕。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结部73a、73b设置有分别覆盖连结部73a、73b的包覆部74。因此,能够抑制沿着连结部73a、73b移动的制冷剂W在连结部73a、73b中汽化。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W不利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单元4R、4G、4B的冷却地汽化,能够抑制生成的制冷剂W浪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连结部73a、73b同样地包覆连接部54。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制冷剂W在向冷却对象传送的期间汽化。因此,能够高效地向冷却对象传送制冷剂W,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所生成的制冷剂W浪费。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的周围例如也可以通过管等包覆。另外,也可以对连接部54和连结部73a、73b的表面实施抑制汽化的涂层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能够采用下述的结构和方法。
控制装置只要在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规定时间的期间驱动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则没有特别限定。控制装置也可以在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仅驱动冷却装置的一部分。例如,控制装置也可以在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仅驱动制冷剂生成部、第1送风装置、第2送风装置以及驱动部(马达)中的任意一个即可,可以仅驱动任意两个或三个。
控制装置也可以在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借助从与投影仪连接的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力来驱动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根据该结构,与蓄电部的情况相比,容易稳定地向冷却装置提供电力,从而能够稳定地驱动冷却装置。特别是,在驱动制冷剂生成部时,由于要驱动的部件较多,驱动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需要比较多的电力。因此,通过使用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能够在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稳定地驱动制冷剂生成部。
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判断出在投影仪上是否连接有外部电源,来决定是从外部电源提供电力来驱动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还是从蓄电部提供电力来驱动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在判断为在投影仪上连接有外部电源的情况下,在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从外部电源提供电力来驱动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另一方面,控制装置在判断为在投影仪上没有连接外部电源的情况下,在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从蓄电部提供电力来驱动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控制装置也可以根据所驱动的部件等来变更是从外部电源提供电力还是从蓄电部供给电力。例如,控制装置也可以在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中使用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在冷却时间的期间内的冷却送风装置(第1送风装置)的驱动、送风时间的期间内的第2送风装置的驱动、以及旋转时间的期间内的驱动部(马达)的驱动中使用来自蓄电部的电力。
蓄电部只要能够蓄电,则没有特别限定。蓄电部可以是充电式以外的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蓄电部也可以仅在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使用。蓄电部也可以仅向冷却装置提供电力。蓄电部可以设置有多个。蓄电部例如也可以根据冷却装置中的被驱动的每个部件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蓄电部。
加热部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加热部也可以采用与吸湿排湿部件接触而对吸湿排湿部件进行加热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加热部也可以不对通过吸湿排湿部件之前的空气进行加热。另外,在该情况下,例如,若加热部是使用了电热丝的加热器,则在投影仪停止动作之后、或者在投影仪停止动作后的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之后,在保持电热丝成为高温的状态下对吸湿排湿部件的相同部分持续加热。因此,吸湿排湿部件有可能因电热丝的热而损伤。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投影仪停止动作后的送风时间的期间或者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后的送风时间的期间驱动第2送风装置,能够利用来自第2送风装置的空气冷却电热丝以及吸湿排湿部件。因此,能够抑制吸湿排湿部件因热而损伤。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投影仪停止动作后的旋转时间的期间或者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后的旋转时间的期间使吸湿排湿部件旋转,能够使吸湿排湿部件的被电热丝加热的部分变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吸湿排湿部件因热而损伤。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冷却送风装置是设置于制冷剂生成部20的第1送风装置60,但不限于此。冷却送风装置除了设置于制冷剂生成部20的送风装置以外,也可以另外设置。在该情况下,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的冷却送风装置的驱动不会与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发生干涉。因此,无论是否进行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均能够进行冷却时间的期间内的冷却送风装置的驱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为光调制单元,但不限于此。冷却对象也可以包含光调制装置、光调制单元、光源装置、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元件、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元件、以及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偏振转换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根据该结构,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对投影仪的各部进行冷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透射型的投影仪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反射型的投影仪。这里,“透射型”是指包含液晶面板等的光调制装置透射光的类型,“反射型”是指光调制装置反射光的类型。另外,光调制装置不限于液晶面板等,例如也可以是使用了微镜的光调制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使用了3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的例子,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仅使用了1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使用了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
另外,上述说明的各结构可以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2)

1.一种投影仪,其具有冷却对象,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具有:
光源,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冷却装置,其通过制冷剂变化为气体来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冷却装置,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制冷剂生成部,其使取入到所述投影仪内的外部空气所包含的水蒸气冷凝而生成所述制冷剂;
制冷剂传送部,其将生成的所述制冷剂朝向所述冷却对象传送;以及
冷却送风装置,其向所述冷却对象输送空气,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规定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在规定的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制冷剂生成部而生成所述制冷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起规定的冷却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冷却送风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内的所述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起规定的冷却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冷却送风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
旋转的吸湿排湿部件;
第1送风装置,其向所述吸湿排湿部件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输送空气;
热交换部,其与所述制冷剂传送部连接;
加热部,其对所述吸湿排湿部件的位于与所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的部分进行加热;以及
第2送风装置,其将所述吸湿排湿部件中的被所述加热部加热后的部分的周围的空气输送至所述热交换部;
所述热交换部通过被冷却而从流入到所述热交换部的空气中生成所述制冷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起规定的送风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第2送风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的所述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起规定的送风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第2送风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使所述吸湿排湿部件旋转的驱动部,
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的所述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起规定的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驱动部而使所述吸湿排湿部件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制冷剂生成部具有使所述吸湿排湿部件旋转的驱动部,
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起规定的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驱动部而使所述吸湿排湿部件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制冷剂生成时间的期间的所述制冷剂生成部的驱动结束起的所述旋转时间的期间驱动所述驱动部而使所述吸湿排湿部件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第1送风装置是所述冷却送风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投影仪具有蓄电部,该蓄电部能够向所述冷却装置提供电力,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投影仪停止动作的状态下,借助从所述蓄电部提供的电力来驱动所述冷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中,
所述冷却对象是所述光调制装置。
CN202010169151.5A 2019-03-15 2020-03-12 投影仪 Active CN1116942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8654 2019-03-15
JP2019048654A JP7279433B2 (ja) 2019-03-15 2019-03-15 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4206A CN111694206A (zh) 2020-09-22
CN111694206B true CN111694206B (zh) 2023-06-02

Family

ID=72423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9151.5A Active CN111694206B (zh) 2019-03-15 2020-03-12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9784B2 (zh)
JP (1) JP7279433B2 (zh)
CN (1) CN1116942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4792B2 (ja) * 2019-07-19 2021-05-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19689B2 (ja) * 2019-09-20 2021-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358978B2 (ja) * 2019-12-25 2023-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94655A (ja) * 2006-04-25 2007-11-08 Hitachi Ltd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10048991A (ja) * 2008-08-21 2010-03-04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0134400A (ja) * 2008-10-28 2010-06-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3062B2 (ja) 2000-09-29 2004-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および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372748A (ja) * 2001-06-15 2002-12-26 Minolta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US6588907B1 (en) * 2002-08-26 2003-07-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lf-contained cool-down system for a video projector
JP2007103830A (ja) * 2005-10-07 2007-04-19 Seiko Epson Corp 電子機器
CN101275788B (zh) * 2007-03-29 2012-06-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具备冷冻单元的装置以及具备冷冻单元的投影机
JP2009222998A (ja) * 2008-03-17 2009-10-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4625851B2 (ja) * 2008-04-28 2011-0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0085676A (ja) * 2008-09-30 2010-04-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10107751A (ja) 2008-10-30 2010-05-13 Hitachi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0113204A (ja) * 2008-11-07 2010-05-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TWI351500B (en) 2008-12-03 2011-11-01 Ind Tech Res Inst Low power dehumidifier
US20100302463A1 (en) * 2009-05-27 2010-12-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ion video display device
JP2011036768A (ja) 2009-08-07 2011-02-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除湿機
JP5609213B2 (ja) * 2010-04-01 2014-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US9491424B2 (en) * 2014-10-27 2016-11-08 Wireless Mobi Solution, Inc.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silicon cooler for mobile projector
ES2706488T3 (es) * 2015-09-24 2019-03-29 Hoffmann La Roche Colector de agua condensada
JP7192209B2 (ja) 2017-12-27 2022-1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81491B2 (ja) * 2019-03-15 2021-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94655A (ja) * 2006-04-25 2007-11-08 Hitachi Ltd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10048991A (ja) * 2008-08-21 2010-03-04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0134400A (ja) * 2008-10-28 2010-06-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09784B2 (en) 2021-05-18
JP7279433B2 (ja) 2023-05-23
JP2020149007A (ja) 2020-09-17
US20200292925A1 (en) 2020-09-17
CN111694206A (zh) 202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7549B (zh) 投影仪
CN111694206B (zh) 投影仪
CN111694207B (zh) 投影仪
CN110221506B (zh) 投影仪
CN112241099B (zh) 投影仪
US10627708B2 (en) Projector with cooler
CN112213905B (zh) 投影仪
CN111999971B (zh) 投影仪
JP2020134809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209724B2 (en) Projector including cooling target
CN112213904B (zh) 投影仪
US11300859B2 (en) Projector having cooler
CN112631049B (zh) 投影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