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83417A - 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83417A
CN109983417A CN201880004361.XA CN201880004361A CN109983417A CN 109983417 A CN109983417 A CN 109983417A CN 201880004361 A CN201880004361 A CN 201880004361A CN 109983417 A CN109983417 A CN 109983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r
seat
width direction
control crank
working ri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43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83417B (zh
Inventor
堀井启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3043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60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9654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609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609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608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085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609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609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705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94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9654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470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710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2495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017188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83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3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83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3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1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 E02F9/16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movable, tiltable or pivoting, e.g. movable seats, dampening arrangements of cab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2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10Input arrangements, i.e. from user to vehicle,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functions or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65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vehicle types or users, e.g. for left- or right-hand drive
    • B60K35/658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vehicle types or users, e.g. for left- or right-hand drive the instruments being ergonomically adjustable to the us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7/00Dashboards
    • B60K37/10Arrangements for attaching the dashboard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and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05Adjustable suspension including height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63Arm-rests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9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 B60N2/797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for use as electrical control means, e.g. swi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17Drivers' cabs for tractors or off-the-road vehic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2Travelling-gear, e.g. associated with slewing gea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66Engine compartment, e.g. heat exchangers, exhaust filters, cooling devices, silencers, mufflers, position of hydraulic pumps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004Control mechanisms, e.g. control lev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6Indicat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6Indicating devices
    • E02F9/261Surveying the work-site to be treated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4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pivoting movement, e.g. leve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44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pivoting
    • G05G1/445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pivoting about a central fulcrum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58Rests or guides for relevant parts of the operator's body
    • G05G1/60Foot rests or foot guid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58Rests or guides for relevant parts of the operator's body
    • G05G1/62Arm rest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4Stops for limiting movement of members, e.g. adjustable stop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5Means for returning or tending to return controlling members to an inoperative or neutral position, e.g. by providing return springs or resilient end-sto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2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 B60K2026/026Adjusting of accelerator pedal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126Rotatable input devices for instru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131Pivotable input devices for instru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133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s for instruments
    • B60K2360/135Joysti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2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display us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40Special vehicles
    • B60Y2200/41Construction vehicles, e.g. graders, excavators
    • B60Y2200/411Bulldozers, Grad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 E02F3/32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working downwardly and towards the machine, e.g. with backhoes
    • E02F3/325Backhoes of the miniature typ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96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arrangements for alternate or simultaneous use of different digging elements
    • E02F3/963Arrangements on backhoes for alternate use of different tools
    • E02F3/964Arrangements on backhoes for alternate use of different tools of several tools mounted on one machin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250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减轻由长时间操作引起的驾驶员的疲劳的作业机。作业机具备:驾驶座、配置于驾驶座的前方的操纵台、设置于操纵台且以把持的方式进行操作的操纵构件、以及从操纵台向驾驶座侧延伸的肘部放置构件。

Description

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例如涉及反向铲等作业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1~9公开的作业机。
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机具有驾驶座和设置于驾驶座的前方的操纵台。在操纵台设置有以把持的方式进行操作的操纵构件。
另外,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机具备:经由座椅台支承于底板部的驾驶座、配置于驾驶座的前方的杆支架、以及配置于驾驶座的前方的踏板。由此,驾驶员将腿从驾驶座伸到前方并对踏板进行操作。
专利文献2公开的作业机在机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部搭载有驾驶室,在机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搭载有原动机。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的作业机具有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回转轴心回转的机体。在机体的一侧部搭载有驾驶座,原动机以纵置的方式配置于机体的另一侧部。在机体搭载有燃料箱,燃料箱配置于驾驶座的下方。
专利文献3公开的作业机具有机体和搭载于机体的驾驶室。在驾驶室的下部后方设置有配重。
专利文献4公开的作业机具有能够绕回转轴心回转的机体。在机体上搭载有驾驶室,并且设置有前方突出状的支承托架。摆动托架能够沿机体宽度方向摆动地支承于支承托架,起重臂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该摆动托架。起重臂的基部相对于驾驶室向侧方位置偏移,起重臂能够立起至驾驶室的侧部。
专利文献5公开的作业机在驾驶座的前方的向左右方向偏移的位置设置有监视器。
专利文献6公开的作业机在构成机体的底部的基板搭载有原动机。另外,在机体搭载有覆盖原动机的发动机罩,利用冷却风扇将外气取入到该发动机罩内,并且,利用由该冷却风扇产生的冷却风将原动机冷却。
专利文献7公开的作业机具有机体,在机体上搭载有驾驶座和原动机。原动机以纵置的方式配置在驾驶座的侧方。原动机由发动机罩覆盖。
另外,专利文献7公开的作业机在构成机体的底部的基板以纵置的方式搭载有原动机。在原动机的后部安装有液压泵。
专利文献8公开的作业机具有机体,在机体上设置有散热器和与散热器相向地配置的油冷却器。散热器安装于散热器托架,油冷却器安装于油冷却器托架。散热器托架的下部枢轴支承于油冷却器托架的下部的枢轴支承部,油冷却器托架的上部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散热器托架。
专利文献9公开的工作油箱构造具有积存工作油的箱主体。在箱主体设置有使下室的工作油流出的吸入管和使返回到箱主体的返回的工作油流入到上室的返回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07-126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公报“日本专利第4606293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15-13205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国专利公报“日本专利第460808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国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09-23436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国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10-168838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国专利公报“日本专利第4606293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国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10-117046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国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00-3099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机中,由于驾驶员在将腕部伸到前方的状态下对操纵构件进行操作,因此,若长时间地进行操作,则会产生疲劳。
另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机中,即使在不操作踏板时,也需要保持将脚载置在踏板上的状态不变、或将脚预先载置在驾驶座与杆支架之间的狭窄的底板部,腿会产生疲劳。
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作业机中,设置于机体的转动接头、回转马达等液压设备设置于驾驶室的下方。因此,为了获取(日文:アクセス)液压设备,需要将驾驶室从机体取下,会花费工夫。
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作业机中,燃料箱由于驾驶座而高度受到制约,因此,为了确保容量,水平方向的截面面积较大。因此,在机体倾斜时,无法有效地将燃料用完。
另外,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作业机中,在驾驶室的下部的后方未设置有能够利用的空间。
另外,在专利文献4公开的作业机中,驾驶室的一部分配置在回转轴心上。因此,起重臂会从通过回转轴心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线向机体宽度方向上的远离驾驶室的一侧较大地偏离。因此,机体宽度方向上的重量平衡下降。
另外,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作业机中,左右的行驶踏板在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前方在机体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驾驶员必须在使左腿和右腿接近并缩窄的状态下操作左右的行驶踏板,难以进行行驶踏板的操作。
另外,在专利文献5公开的作业机中,由于监视器配置在驾驶座前方的向左右方向偏移的位置,因此,作业人员在观察监视器时需要大幅地转移视线,可视性并不充分。
另外,在专利文献6公开的作业机中,从机体侧方取入到发动机罩内的冷却风通过原动机的周围并从形成于基板的开口向下方排出。然而,在该构造中,难以将原动机的整体充分地冷却。
另外,在专利文献7公开的作业机中,原动机的声音容易通过发动机罩向驾驶座侧传递。
另外,在专利文献7公开的作业机中,液压泵位于收容原动机的原动机室,由于原动机的热量,配置有液压泵的空间的温度会上升。
另外,在专利文献8公开的作业机中,在对散热器及油冷却器的相向面进行清扫时,通过解除油冷却器的上部的固定,并使油冷却器绕枢轴支承部倾卸,从而进行清扫。然而,仅使油冷却器相对于散热器倾斜的话,难以进行清扫。
另外,在专利文献9公开的工作油箱构造中,未考虑将返回到箱主体的工作油与箱主体内的工作油充分地混合的情况。因此,会在工作油中产生温度不均。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减轻由长时间操作引起的驾驶员的疲劳。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轻不操作踏板的期间的驾驶员的负担。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获取液压设备的作业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燃料箱形成为有效地消耗燃料的形状的作业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驾驶部的下部的后方形成作业空间。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具备摆动式的起重臂且能够使该起重臂上升到驾驶部的侧方的作业机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重量平衡。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行驶踏板的操作性的作业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监视器的可视性好的作业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谋求原动机的冷却效率的提高的作业机。
另外,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原动机的声音传递到驾驶座侧。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由原动机的热量引起的配置有液压泵的空间的温度上升。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进行散热器及油冷却器的清扫的作业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工作油的温度不均的工作油箱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驾驶座;操纵台,所述操纵台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前方;操纵构件,所述操纵构件设置于所述操纵台,且以把持的方式进行操作;以及肘部放置构件,所述肘部放置构件从所述操纵台向所述驾驶座侧延伸。
另外,所述操纵台具有基台和安装台,所述安装台能够调整上下位置地支承于所述基台,所述操纵构件及所述肘部放置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台。
另外,所述操纵构件包括第一操纵手柄和位于所述第一操纵手柄的侧方的第二操纵手柄,所述肘部放置构件包括从第一操纵手柄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一扶手和从第二操纵手柄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二扶手,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以随着向后方移行而间隔相互扩大的方式将彼此的相向面设置为倾斜状。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行驶装置;底板部,所述底板部支承所述驾驶座;以及行驶操作构件,所述行驶操作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部,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操作,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包括位于第一扶手的下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位于第二扶手的下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另外,所述操纵台具有基台和设置于所述基台的上部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安装有所述第一操纵手柄及所述第二操纵手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向后方延伸,并且安装有所述第一扶手;以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向后方延伸,并且安装有所述第二扶手。
另外,所述驾驶座具有座部和靠背部,所述座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上下方向上一部分重叠,所述座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上下方向上一部分重叠。
另外,所述肘部放置构件的前部枢轴支承于所述操纵台,后部能够向上方摆动。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调整驾驶座的前后位置,且能够在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对驾驶座进行位置调整。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能够进行摆动操作的操作杆和对所述操作杆的摆动进行限制的杆限制机构,所述操纵台具有基台和安装台,所述安装台设置于所述基台的上部,并支承所述操作杆,所述杆限制机构具有追随着所述操作杆的摆动而移动的连动构件和对所述连动构件施力而使所述操作杆从摆动位置返回到中立位置的中立弹簧,所述连动构件沿着所述安装台的下表面侧配置,且在沿着该下表面的方向上以规定的范围移动,所述中立弹簧沿着所述连动构件设置。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底板部;驾驶座,所述驾驶座配置在所述底板部上;以及脚放置部,所述脚放置部设置在所述驾驶座的侧方的所述底板部上,供驾驶员放置脚。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行驶装置和行驶操作构件,所述行驶操作构件设置于所述脚放置部的前方,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操作。
另外,所述脚放置部包括位于所述驾驶座的一侧方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驾驶座的另一侧方的第二部分,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前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前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另外,在驾驶员保持就座于所述驾驶座的状态下,能够使一方的脚从所述第一行驶踏板向所述第一部分移动,且能够使另一方的脚从所述第二行驶踏板向所述第二部分移动。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前方的操纵台和设置于所述操纵台且以把持的方式进行操作的操纵构件,所述操纵台具有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基台和安装于所述基台的上部的安装台,所述操纵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操纵手柄和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操纵手柄,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调整驾驶座的前后位置,且能够在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对驾驶座进行位置调整。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机体;驾驶部,所述驾驶部搭载于所述机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部,且具有驾驶座和操纵装置;原动机,所述原动机搭载于所述机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以及液压设备配置部,所述液压设备配置部设置于所述驾驶部与所述原动机之间,并配置液压设备。
另外,所述机体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回转轴心进行回转,所述驾驶部配置在比通过所述回转轴心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线靠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位置,所述原动机配置在比所述中央线靠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位置。
另外,配置于所述液压设备配置部的液压设备包括使工作油流通的转动接头、使所述机体回转的回转马达、以及控制多个液压致动器的控制阀。
另外,所述机体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回转轴心进行回转,所述转动接头配置于所述回转轴心的位置,所述回转马达配置于所述转动接头的前方,所述控制阀配置于所述转动接头的后方。
另外,配置于所述液压设备配置部的液压设备将该液压设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驾驶部靠所述另一侧部侧的位置。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积存所述原动机的燃料的燃料箱和积存使液压致动器工作的工作油的工作油箱,所述燃料箱和所述工作油箱在机体宽度方向上排列并搭载于所述机体的比所述驾驶部靠后方的位置。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呈前方突出状地设置于所述机体的支承托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托架的摆动托架、以及使所述摆动托架摆动的摆动缸,所述摆动缸的一端侧安装于所述摆动托架,另一端侧在所述驾驶部的下方安装于所述机体。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散热器,所述散热器配置于所述原动机的前方;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配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原动机之间,并产生向后方流动的冷却风;以及罩体,所述罩体覆盖所述散热器,且在前部的侧面具有将外气取入到该罩体内的外气取入口。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回转轴心回转的机体、搭载于所述机体的一侧部的驾驶座、配置于所述机体的另一侧部的原动机、以及在比所述驾驶座靠后方的位置搭载于所述机体的燃料箱,所述燃料箱的高度方向的宽度比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宽度及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宽度宽。
另外,所述燃料箱的高度方向的宽度比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宽度与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宽度之和宽。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后方的配重,所述燃料箱被配置成与所述配重相向。
另外,所述燃料箱的后端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与所述配重相向。
另外,在所述燃料箱的侧方且与所述配重相向的位置具备工作油箱,所述工作油箱积存对液压致动器进行驱动的工作油。
另外,所述机体具有设置于所述燃料箱的侧方的台阶。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燃料供油装置,所述燃料供油装置配置在所述台阶的下方,并向燃料箱补给燃料。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机体;驾驶部,所述驾驶部搭载于所述机体,且具有驾驶座和操纵装置;后部搭载构件,所述后部搭载构件配置在所述机体的比所述驾驶部靠后方的位置;以及底板面,所述底板面设置于所述机体的所述驾驶部的后方且所述后部搭载构件的侧方,所述底板面的上方空间向机体外部敞开。
另外,所述驾驶部配置在驾驶室内,所述驾驶室具有后部窗,所述后部窗设置在使所述驾驶室与所述空间连通的位置。
另外,所述后部搭载构件具有搭载于所述机体的后部的配重和配置在所述配重与所述驾驶部之间的燃料箱,所述空间的作为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形成面由所述配重的侧面和所述燃料箱的侧面形成。
另外,所述后部搭载构件具有搭载于所述机体的后部的配重和设置于所述配重与所述驾驶部之间的罩构件,所述空间的作为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形成面由所述配重的侧面和所述罩构件的侧面形成。
另外,所述第一形成面位于比所述驾驶部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靠所述机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位置。
另外,所述驾驶部在机体外方侧的侧面具备门,所述门的至少一部分在敞开时收容于所述空间。
另外,所述底板面为能够供作业人员搭乘的台阶,在所述底板面的附近配置有燃料箱,所述燃料箱在上部具有供油口。
另外,所述后部窗形成为从所述底板面的附近到覆盖所述驾驶座的上方的顶棚的附近为止的高度。
另外,所述后部窗能够进行可使所述驾驶部与所述空间连通的开闭动作。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包围所述驾驶座的驾驶室,所述驾驶室具有将该驾驶室的前部防振支承于所述机体的前固定构件和设置于比所述前固定构件靠后方的位置的前支柱。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机体、搭载于所述机体的驾驶座、以及包围所述驾驶座的驾驶室,所述驾驶室具有将该驾驶室的前部防振支承于所述机体的前固定构件和设置于比所述前固定构件靠后方的位置的前支柱。
另外,所述驾驶室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设置于比所述前固定构件靠前方的位置,且具有驾驶员能够对前方进行视觉识别的透过性。
另外,所述驾驶室具有设置于前支柱的后方的后支柱,所述前支柱在其与所述后支柱之间形成由门进行开闭的乘降口。
另外,所述前支柱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前固定构件与所述驾驶座之间且靠所述驾驶座的位置。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机体,所述机体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回转轴心回转;驾驶部,所述驾驶部搭载于所述机体,且具有驾驶座和操纵装置;支承托架,所述支承托架呈前方突出状地设置于所述机体;摆动托架,所述摆动托架以能够以摆动轴为中心而沿水平方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托架;以及起重臂,所述起重臂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所述摆动托架,所述驾驶部配置在比通过所述回转轴心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线靠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位置,所述摆动轴位于比所述驾驶部靠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
另外,所述中央线位于通过所述摆动轴的轴心的前后方向的线与所述驾驶部的所述另一侧的侧面之间。
另外,在所述起重臂为朝向机体正面方向的状态时,所述摆动托架将该摆动托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与所述中央线重叠的位置。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相对于所述机体的所述中央线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原动机,通过所述摆动轴的轴心的前后方向的线通过所述原动机与所述驾驶部之间。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检测所述起重臂的位置和所述摆动托架相对于所述支承托架的旋转角度;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取得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并控制所述起重臂,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起重臂与所述驾驶部干涉之前使所述起重臂停止。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驾驶座、行驶装置及行驶操作构件,所述行驶操作构件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操作,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包括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前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前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另外,所述第一行驶踏板与所述第二行驶踏板的间隔随着向前方移行而逐渐变宽。
另外,所述第一行驶踏板及所述第二行驶踏板为随着向前方移行而向下方转移的倾斜状。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第一踏板轴,所述第一踏板轴位于所述第一行驶踏板的上表面侧,将所述第一行驶踏板支承为能够前后摆动;以及第二踏板轴,所述第二踏板轴位于所述第二行驶踏板的上表面侧,将所述第二行驶踏板支承为能够前后摆动。
另外,所述第一踏板轴设置于第一行驶踏板的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第二踏板轴设置于第二行驶踏板的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靠后方的位置。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底板部,所述底板部支承所述驾驶座;操纵台,所述操纵台具有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基台及安装于所述基台的上部的安装台,且配置在所述驾驶座的前方;第一操纵手柄,所述第一操纵手柄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以及第二操纵手柄,所述第二操纵手柄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所述第一行驶踏板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下方,所述第二行驶踏板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下方。
另外,所述第一行驶踏板的后部位于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下方,所述第二行驶踏板的后部位于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下方。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驾驶座;操纵台,所述操纵台设置于所述驾驶座的前方;第一操纵手柄及第二操纵手柄,所述第一操纵手柄设置于所述操纵台的比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部靠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操纵手柄设置于所述操纵台的比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部靠另一侧的位置;以及监视器,所述监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操纵手柄与所述第二操纵手柄之间。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行驶装置和行驶操作构件,所述行驶操作构件设置于所述驾驶座的前方的底板部,且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操作。
另外,所述操纵台具有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基台和安装于所述基台的上部的安装台,所述监视器配置在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所述第一操纵手柄配置在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所述第二操纵手柄配置在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具有配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配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从所述操纵台的所述第一操纵手柄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一扶手和从所述操纵台的第二操纵手柄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二扶手,所述第一操纵手柄及所述第二操纵手柄被配置在如下位置,即:当就座于所述驾驶座的驾驶员将一方的肘部放置在所述第一扶手上并把持所述第一操纵手柄且在将另一方的肘部放置在所述第二扶手上的状态下把持所述第二操纵手柄时,所述驾驶员成为前倾姿态。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搭载有所述驾驶座及所述操纵台的机体和对所述机体的周围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所述监视器能够对所述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图像进行显示。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基板;原动机室,所述原动机室形成在所述基板上;原动机,所述原动机收容于所述原动机室;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产生对所述原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第一排出部,所述第一排出部将在所述原动机与所述原动机室的顶部之间流动的所述冷却风向所述原动机室的外部排出;以及第二排出部,所述第二排出部将在所述原动机与所述原动机室的底部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向所述原动机室的外部排出。
另外,将所述原动机的废气排出的排气口部配置在所述原动机室内,所述第一排出部将在所述原动机与所述顶部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和从所述排气口部排出的所述原动机的废气向所述原动机室的外部排出。
另外,所述原动机室具备下游侧壁部,所述下游侧壁部为在所述原动机上流动的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壁部,所述第一排出部设置于所述顶部、所述下游侧壁部、或所述顶部与所述下游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排出部设置于所述底部、所述下游侧壁部、或所述底部与所述下游侧壁部之间。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液压泵,所述液压泵安装于所述原动机中的在该原动机上流动的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以及油盘,所述油盘配置于所述原动机的底部,所述原动机室具有配置于所述油盘的一侧方的第一分隔体和配置于所述油盘的另一侧方的第二分隔体,所述第二排出部具备中空的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贯穿所述下游侧壁部中的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体与所述第二分隔体之间的区域的位置,并通过所述液压泵的下方,所述引导构件使在所述第一分隔体与所述第二分隔体之间流动的冷却风从所述原动机室内通过所述液压泵的下方,并向所述原动机室的外部引导。
另外,所述顶部的所述原动机侧的面的表面形状为平坦或沿着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形状。
另外,所述原动机室在与在该原动机室上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侧面具备侧方壁部,所述侧方壁部的所述原动机侧的面的表面形状为平坦或沿着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形状。
另外,所述顶部具备上罩和设置于所述上罩的下方的下罩,在由所述上罩和所述下罩分隔的吸气室内具备对向原动机吸引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过滤器。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机体;驾驶座,所述驾驶座搭载于所述机体;原动机,所述原动机搭载于所述机体的所述驾驶座的侧方;第一发动机罩侧部,所述第一发动机罩侧部覆盖所述原动机的驾驶座侧的侧方;以及罩构件,所述罩构件覆盖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动机罩侧部与所述驾驶座之间的设备的配置部,所述罩构件的所述原动机侧的侧面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发动机罩侧部相邻且相向。
另外,所述第一发动机罩侧部的所述原动机侧的面的表面形状为平坦或沿着对所述原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形状。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第二发动机罩侧部,所述第二发动机罩侧部覆盖所述原动机的与驾驶座相反的一侧的侧方,所述第二发动机罩侧部具有开闭发动机罩,所述开闭发动机罩开闭自如地覆盖收容原动机的原动机室的侧方,所述开闭发动机罩具有作为外部侧的壁部的外罩构件和作为内部侧的壁部的内罩构件。
另外,所述内罩构件的所述原动机侧的面的表面形状为平坦或沿着对所述原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形状。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覆盖所述原动机的上方的发动机罩上部,所述第二发动机罩侧部具有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发动机罩侧部一起支承所述发动机罩上部,且形成有由所述开闭发动机罩进行开闭的开口。
另外,所述发动机罩上部具有上罩和设置于所述上罩的下方的下罩,所述下罩遍及所述第一发动机罩侧部和所述侧板地设置,所述上罩从所述第一发动机罩侧部向所述驾驶座侧伸出,且从所述侧板向与所述驾驶座相反的一侧伸出。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发动机罩后部,所述发动机罩后部遍及所述第一侧部发动机罩和所述侧板地设置,并覆盖所述原动机的后方;以及后部罩体,所述后部罩体覆盖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罩后部的后方的构件。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基板,所述基板构成所述机体的底部;以及分隔体,所述分隔体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侧部发动机罩之间。
另外,所述罩构件的后上部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通过向上方摆动而打开。
另外,所述第一发动机罩侧部具有盖板,所述盖板封堵能够获取所述原动机的开口,所述盖板能够在将所述罩构件打开的状态下进行装卸。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第二发动机罩侧部,所述第二发动机罩侧部覆盖所述原动机的与驾驶座相反的一侧的侧方,所述第二发动机罩侧部具有对收容原动机的原动机室的侧方进行覆盖的开闭发动机罩,所述开闭发动机罩的后部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纵轴旋转,通过向机体外方摆动而打开。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罩体,所述罩体覆盖配置于所述原动机的前方的设备,所述罩体的后上部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通过向上方摆动而打开。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液压泵,所述液压泵安装于所述原动机的后部,所述后部罩体具有罩部,所述罩部覆盖所述液压泵的后方,并且其机体外方侧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纵轴旋转,通过向机体外方摆动而打开。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驾驶部,所述驾驶部具有操纵装置和所述驾驶座,并搭载于所述机体;后部搭载构件,所述后部搭载构件配置于所述机体的比所述驾驶部靠后方的位置;以及台阶,所述台阶设置于所述机体的所述驾驶部的后方且所述后部搭载构件的侧方,能够供作业人员搭乘,所述台阶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通过向上方摆动而打开。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工作油箱,所述工作油箱积存对液压致动器进行驱动的工作油;以及罩,所述罩覆盖所述工作油箱的上方,所述工作油箱搭载在所述机体的所述设备的配置部的后方,所述罩的机体内方侧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心旋转,通过向上方摆动而打开。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机体;原动机,所述原动机搭载于所述机体;液压泵,所述液压泵安装于所述原动机;以及泵分隔件,所述泵分隔件将收容所述原动机的原动机室与配置所述液压泵的液压设备配置部分隔。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覆盖所述原动机的发动机罩,所述泵分隔件设置于所述原动机与所述发动机罩之间,覆盖所述液压泵的周围,并且朝向所述液压设备配置部侧敞开。
另外,所述泵分隔件为从形成于所述发动机罩的插通孔突出到所述原动机室侧的筒状,所述泵分隔件的所述液压设备配置部侧的端部安装在形成于所述发动机罩的插通孔的缘部,所述液压泵的所述液压设备配置部侧的一部分从所述泵分隔件向所述液压设备配置部侧突出。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设置于所述液压泵的下方,并向所述原动机室的外部引导从所述原动机室排出的所述原动机的冷却风;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设置于所述引导构件的一侧,并将所述原动机室与所述液压设备配置部分隔;以及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设置于所述引导构件的另一侧,并将所述原动机室与所述液压设备配置部分隔,所述发动机罩的下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支承框,所述支承框具有在所述液压泵的一侧方立起设置于所述机体的第一支柱、设置于所述液压泵的另一侧方的第二支柱、以及将所述第一支柱与所述第二支柱的上部彼此连结的梁构件,所述发动机罩具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于所述原动机配置于所述一侧方,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柱;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原动机配置于所述另一侧方,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柱;以及壁部,所述壁部遍及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地设置。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机体;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搭载于所述机体;油冷却器,所述油冷却器配置在与所述散热器相向的第一位置;散热器托架,所述散热器托架安装有所述散热器;以及油冷却器托架,所述油冷却器托架安装有所述油冷却器,所述油冷却器托架能够拆下地安装于所述散热器托架,且通过从所述散热器托架拆下,从而能够使所述油冷却器移动到比所述第一位置靠从所述散热器分开的位置。
另外,在所述油冷却器的与所述散热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油冷却器移动的移动空间。
另外,所述散热器托架具有第一安装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下方的第二安装部,所述油冷却器托架具有利用固定件能够装卸地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固定部和卡合解脱自如地卡合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具有上方敞开状的插通孔,所述卡合部具有从上方插入于所述插通孔的卡合构件和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上表面抵接并进行承接的抵接部。
另外,所述散热器托架具有支承所述散热器的下部的下支承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于比所述下支承部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立起设置于所述机体的支承框,所述散热器托架具有:第一托架,所述第一托架安装于所述支承框的上部,且具有所述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托架,所述第二托架安装于所述支承框的下部,且具有所述第二安装部。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支承框,所述支承框立起设置于所述机体的侧部的前部;以及罩体,所述罩体覆盖所述散热器及所述油冷却器,且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框,所述散热器配置于所述支承框的前侧,所述油冷却器配置于所述散热器的前侧,所述罩体枢轴支承于所述支承框,通过向上方摆动,从而能够将油冷却器的前方敞开。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罩体,所述罩体覆盖所述散热器及所述油冷却器;原动机,所述原动机配置于所述散热器的后方;以及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配置在所述原动机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并产生向后方流动的冷却风,所述罩体在前部的侧面具有将外气取入到该罩体内的外气取入口。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冷却空调装置的制冷剂;以及冷凝器托架,所述冷凝器托架安装于所述油冷却器托架,供所述冷凝器安装。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箱主体,所述箱主体积存工作油;隔壁,所述隔壁将所述箱主体的内部分隔为上部侧的上室和下部侧的下室;主通路,所述主通路设置于所述隔壁的中央部,并将所述上室与所述下室连通;吸入管,所述吸入管使所述下室的工作油向箱外部流出;以及返回管,所述返回管使返回到所述箱主体的工作油流入到所述上室,所述返回管被配置成使从该返回管流入到所述上室内的工作油的流动方向面向与朝向所述主通路的方向不同的方向。
另外,所述返回管被配置成使所述流动方向面向相对于朝向所述主通路的方向向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
另外,所述箱主体具有上壁、下壁、以及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连结的多个纵壁,所述多个纵壁包括安装有所述返回管的第一纵壁、与所述第一纵壁相向的第二纵壁、以及从所述第一纵壁沿着朝向所述第二纵壁的方向设置的第三纵壁,所述返回管被配置成使所述流动方向为朝向所述第二纵壁且从所述主通路向所述第三纵壁侧偏离的方向。
另外,所述返回管被配置在比所述上室的上下中央部靠近所述隔壁的位置。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备间隙通路,所述间隙通路由所述隔壁的缘部和所述箱主体的内表面形成,并使所述上室与所述下室连通。
另外,所述箱主体形成为棱柱状,所述间隙通路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主体的多个角部的通路。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作业机,在以把持的方式操作操纵构件时,驾驶员能够将肘部搁置在肘部放置构件上并对操纵构件进行操作。由此,能够减轻由长时间操作引起的驾驶员的疲劳。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驾驶员能够在使脚位于比膝盖靠后方的位置的状态下使腿弯曲并进行休息。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由于将配置液压设备的液压设备配置部设置在驾驶部与原动机之间,因此,对于获取配置于液压设备配置部的液压设备而言,驾驶部不会成为妨碍。即,能够容易地获取液压设备。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通过将燃料箱设置在比驾驶座靠后方的位置,从而能够解除高度方向的制约,并将燃料箱的形状形成为使高度方向的宽度比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宽度及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宽度宽的形状。由此,即使在机体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消耗燃料箱内的燃料。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能够在机体上的驾驶部的后方形成作业空间,能够有效地利用该作业空间。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驾驶部配置在比通过回转轴心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线靠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位置,摆动轴位于比驾驶部靠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由此,由于能够靠近中央线地配置起重臂,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机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重量平衡。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驾驶员能够在扩宽左腿与右腿的间隔的状态下对第一行驶踏板及第二行驶踏板进行操作。由此,能够提高第一行驶踏板及第二行驶踏板的操作性。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由于在第一操纵手柄与第二操纵手柄之间设置有监视器,因此,在把持第一操纵手柄及第二操纵手柄并进行操作时,能够使确认监视器时的视线的移动变小。由此,能够提高监视器的可视性。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将在原动机与原动机室的顶部之间流动的冷却风从第一排出部排出,将在原动机与原动机室的底部之间流动的冷却风从第二排出部排出。由此,能够使冷却风高效地在原动机的周围流动,能够提高原动机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能够利用第一发动机罩侧部和罩构件在原动机的驾驶座侧的侧方形成二重构造的隔音机构。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原动机的声音传递到驾驶座侧。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能够利用泵分隔件将配置有液压泵的液压设备配置部从原动机室分隔,能够抑制由原动机的热量引起的液压设备配置部内的温度上升。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通过将油冷却器托架从散热器托架拆下,从而能够在散热器与油冷却器之间产生为了进行清扫而充分的空间,能够容易地进行散热器和油冷却器的清扫。
另外,根据上述作业机,返回的工作油在上室内的从主通路分离的位置流入,能够产生在主通路的周围流动的工作油流。由此,能够使返回的工作油与箱主体内的工作油良好地混合,能够抑制工作油的温度不均。另外,能够利用隔壁来加强箱主体。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业机的俯视图。
图2是作业机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搭载于作业机的设备等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是作业机的上部的侧视图。
图5是作业机的上部的后视图。
图6是驾驶室的俯视图。
图7是另一形态的驾驶室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驾驶室与起重臂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9是说明起重臂的干涉防止的示意图。
图10是驾驶室的主视图。
图11是驾驶部的主视图。
图12是驾驶部的侧视图。
图13是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14是支承台的俯视图。
图15是操纵台的上下位置调整部的剖视图。
图16是行驶踏板及行驶踏板的支承装置的侧视图。
图17是行驶踏板及行驶踏板的支承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推土杆及推土杆的支承装置的侧视图。
图19是推土杆及推土杆的支承装置的图。
图20是另一例的驾驶室的侧视图。
图21是机体的右侧的俯视图。
图22是前支承框的后视图。
图23是后支承框的后视图。
图24是后支承框的俯视图。
图25是机体的右侧前部的侧视图。
图26是冷却设备单元的侧视图。
图27是冷却设备单元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使油冷却器脱离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使油冷却器脱离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0是散热器托架、油冷却器托架及冷凝器托架的侧视图。
图31是散热器托架、油冷却器托架及冷凝器托架的俯视图。
图32是散热器托架、油冷却器托架及冷凝器托架的主视图。
图33是机体的右侧前部的侧视图。
图34是发动机罩的俯视图。
图35是第一发动机罩侧部的侧视图。
图36是第一发动机罩侧部的俯视图。
图37是液压设备配置部的侧视图。
图38是第二侧板的侧视图。
图39是第二侧板的俯视图。
图40是第二发动机罩侧部的俯视图。
图41是发动机罩的后视图。
图42是第二发动机罩侧部的侧视图。
图43是原动机室的上部的侧视图。
图44是发动机罩的下部的后视图。
图45是液压泵的周围构造的侧视剖视图。
图46是液压泵的周围构造的侧视图。
图47是工作油箱的俯视剖视图。
图48是工作油箱的侧视剖视图。
图49是驾驶室的前部的俯视图。
图50是驾驶室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51是驾驶室的主视图。
图52是将罩装置关闭后的状态的外观图。
图53是将罩装置打开后的状态的外观图。
图54是表示第三罩体的枢轴支承部分的立体图。
图55是将第三罩体打开后的状态下的第一侧部发动机罩的立体图。
图56是表示将开闭发动机罩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7是表示将第一罩体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8是表示将第三罩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9是表示将台阶关闭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0是表示将台阶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1是表示第二罩的安装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的整体结构的简要俯视图。图2是作业机1的简要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机1,例示了作为回转作业机的反向铲。
如图1、图2所示,作业机1具备机体(回转台)2、行驶装置3及作业装置4。在机体2上搭载有驾驶室5。在驾驶室5的室内设置有供驾驶员(操作员)就座的驾驶座(座位)6。换言之,驾驶座6搭载于机体2,驾驶室5包围驾驶座6。驾驶座6具有作为供驾驶员就座的部位的座部6A和作为承接驾驶员的背部的部位的靠背部6B。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就座于作业机1的驾驶座6的驾驶员的前侧(图1、图2的箭头A1方向)设为前方、将驾驶员的后侧(图1、图2的箭头A2方向)设为后方、将驾驶员的左侧(图1的箭头B1方向)设为左方、将驾驶员的右侧(图1的箭头B2方向)设为右方来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1所示,将作为与前后方向K1正交的方向的水平方向设为机体宽度方向K2(机体2的宽度方向)来进行说明。将从机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右部或左部的方向作为机体外方(机体宽度方向的外方)来进行说明。换言之,机体外方是指机体宽度方向K2且从机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远离的方向。将与机体外方相反的方向设为机体内方(机体宽度方向的内方)来进行说明。换言之,机体内方是指机体宽度方向K2且靠近机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方向。
如图1、图2所示,行驶装置3是将机体2支承为能够行驶的装置。该行驶装置3具有行驶框架3A、设置于行驶框架3A的左侧的第一行驶装置3L、以及设置于行驶框架3A的右侧的第二行驶装置3R。第一行驶装置3L及第二行驶装置3R是履带式的行驶装置。第一行驶装置3L由第一行驶马达M1驱动。第二行驶装置3R由第二行驶马达M2驱动。第一行驶马达M1及第二行驶马达M2由液压马达(液压致动器)构成。
在行驶装置3的前部装配有推土装置7。推土装置7能够通过使推土缸(液压致动器)伸缩而进行升降(使铲刀上下移动)。
如图2所示,机体2经由回转轴承8能够绕回转轴心X1回转地支承在行驶框架3A上。回转轴心X1是通过回转轴承8的中心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
如图1、图3所示,驾驶室5搭载于机体2的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左侧部)。该驾驶室5配置在比通过回转轴心X1且沿前后方向K1延伸的中央线Y1靠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左侧部)的位置。另外,驾驶室5设置在机体2的靠前部的位置。
如图1、图3所示,在机体2的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右侧部)搭载有原动机E1。原动机E1以纵置的方式搭载于机体2。纵置是指以使原动机E1的曲轴的轴心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配置。
原动机E1配置在比中央线Y1靠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右侧部)的位置。原动机E1为柴油发动机。此外,原动机E1既可以为汽油发动机、LPG发动机或电动马达,也可以为具有发动机及电动马达的混合动力型。
在原动机E1的后部设置有液压泵P1。液压泵P1由原动机E1驱动,对在液压驱动部中使用的工作油进行加压并将工作油喷出。液压驱动部例如为装备于作业机1的液压致动器等。在原动机E1的前方,散热器R1、油冷却器O1及冷凝器D1配置并搭载于机体2。
散热器R1为冷却原动机E1的冷却水的冷却设备,油冷却器O1为冷却工作油的冷却设备。另外,冷凝器D1为对装备于作业机1的空调装置(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冷却设备(冷凝器)。
散热器R1配置在原动机E1的前方,油冷却器O1配置在与散热器R1的前表面相向的位置(第一位置)。冷凝器D1与油冷却器O1的前表面相向地配置。
在散热器R1与原动机E1之间设置有冷却风扇F1,该冷却风扇F1产生对原动机E1进行冷却的冷却风。冷却风扇F1由原动机E1驱动,并产生从前方向后方流动的冷却风。
如图2、图3所示,机体2具有绕回转轴心X1回转的基板(以下,称为回转基板)9。回转基板9由钢板等形成,并构成机体2的底部。原动机E1搭载于该回转基板9。在回转基板9的上表面的中央侧从前部遍及后部地设置有作为加强构件的纵肋9L、9R。纵肋9L配置在从机体2的宽度方向K2的中央起靠一侧的位置,纵肋9R配置在靠另一侧的位置。另外,除了纵肋9L、9R之外,在回转基板9上还设置有对搭载于机体2的设备等搭载物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等,由此,构成成为机体2的骨架的回转框架。回转框架的水平方向的周围由回转罩12覆盖(参照图4、图5)。
在机体2的后部设置有配重10。配重10配置于机体2的后部,且下部安装于回转基板9。另外,配重10为从回转基板9向上方突出的突出状。而且,配重10配置在比驾驶室5及驾驶座6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3、图4、图5所示,配重10形成为宽度比回转基板9的后部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宽度窄(机体2后部的宽度的大致1/2),且配置在回转基板9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侧。配重10的上端位于驾驶室5及驾驶座6的上下中途部的高度位置。即,配重10形成为从回转基板9起到驾驶室5及驾驶座6的上下中途部位置为止的高度。
如图1~图3所示,在机体2的后部搭载有沿着机体宽度方向K2排列配置的燃料箱T1及工作油箱T2。燃料箱T1为积存原动机E1的燃料的箱体。工作油箱T2为积存工作油的箱体。燃料箱T1及工作油箱T2配置在配重10与后述的驾驶部42之间。
燃料箱T1及工作油箱T2配置在比驾驶室5及驾驶座6靠后方的位置。燃料箱T1及工作油箱T2的下部安装在固定于回转基板9的安装构件上,为从回转基板9(机体2的下部)向上方突出的突出状。在燃料箱T1及工作油箱T2的后方配置有配重10。另外,燃料箱T1及工作油箱T2以收敛于配重10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宽度内的形态与该配重10的前表面相向地配置。燃料箱T1相对于工作油箱T2位于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左侧),工作油箱T2相对于燃料箱T1位于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右侧)。
如图4、图5所示,燃料箱T1及工作油箱T2的上端位于驾驶室5及驾驶座6的上下方向中途部(驾驶室5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高度位置。另外,燃料箱T1的上端与配重10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工作油箱T2的上端为比配重10的上端低的位置。另外,燃料箱T1及工作油箱T2形成为高度比较高且水平方向的截面面积比较小的形状(纵长形状),具体而言,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高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及前后方向的宽度大的形状。由此,即使在机体2倾斜的情况下等,也能够适当地供给燃料箱T1内的燃料,能够有效地利用燃料。此外,也可以是,燃料箱T1的形状为高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与前后方向的宽度之和大的形状。
如图4~图6所示,在驾驶室5的下部的后方设置有空间46。该空间46形成于驾驶室5的后方的靠机体外方的位置。空间46形成为具有第一形成面47、第二形成面48及台阶(底板面)49。
第一形成面47由配置在比驾驶室5靠后方的位置的后部搭载构件的侧面形成。该后部搭载构件的侧面为位于驾驶室5的下部的后方且朝向机体外方的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部搭载构件为第一罩18A及配重10。第一罩18A为覆盖燃料箱T1的罩构件,设置于配重10与驾驶部42之间。另外,第一罩18A具有覆盖燃料箱T1的上方的上壁部50和覆盖燃料箱T1的左侧方的侧壁部51。后部搭载构件的侧面、即第一形成面47由第一罩18A的侧面(侧壁部51的外侧面)和配重10的左侧面10a形成。第一形成面47位于比驾驶室5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部靠机体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位置。此外,第一形成面47并不限于由第一罩18A的侧面和配重10的侧面10a形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由燃料箱(后部搭载构件)T1的侧壁形成。
第二形成面48为驾驶室5的背面。
台阶49设置于驾驶室5的下端部侧并形成空间46的下表面。即,台阶(底板面)49的上方空间为空间46。另外,台阶49是形成机体2的上表面的构件,能够供作业人员搭乘。另外,在台阶49的附近配置有燃料箱T1。
如以上那样,空间46通过第一形成面47、第二形成面48、台阶49而形成为从驾驶室5的下端部朝向上方且上方敞开状。另外,空间46在左方(机体外方)及后方也为敞开状。
如图5所示,在驾驶室5的背面侧设置有能够从室内对驾驶室5的后方进行视觉识别的后部窗52。该后部窗52设置于驾驶室5的背面的左部(机体外方侧)且空间46的前方。另外,后部窗52从驾驶室5的上部遍及下部地形成。后部窗52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宽度形成为从空间46的前部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端部遍及另一端部的宽度,后部窗52的下部与空间46对应。
后部窗52能够开闭。如图6所示,后部窗52的右端侧被铰链56支承为能够绕纵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由此,如在图6中用假想线示出的那样,后部窗52朝向后方打开,且移入到空间46内。此外,后部窗52也可以是滑动式或装卸式的窗。
另外,台阶49设置于燃料箱T1的侧方。如图6所示,第一罩18A的上壁部50设置于燃料箱T1的上部(上壁),且具有形成在用于供给燃料的供油口的上方的开口55。开口55由盖构件54能够开闭地封堵。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搭载有纵长形状的燃料箱T1,所以燃料的供油口的位置变高,但作业人员能够通过搭乘于台阶49并进行供油作业而容易地进行供油。
如图4所示,在台阶49的下方的机体2内配设有向燃料箱T1补给燃料的燃料供油装置57。燃料供油装置57具有供油泵、吸引软管及送油软管,利用供油泵并经由吸引软管将燃料补给用的容器内的燃料吸入,利用送油软管将该吸入的燃料向燃料箱T1输送。
另外,如图4所示,在台阶49的下方的机体2内收容有将混入到燃料中的水分去除的沉降器(日文:セディメンタ)58、向原动机E1输送燃料的燃料泵59等。
另外,台阶49能够开闭,通过将台阶49打开,从而能够容易地获取燃料供油装置57、燃料泵59及沉降器58等。台阶49的开闭机构并不被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铰链式、滑动式或装卸式。
如图6所示,在驾驶室5的机体外方侧的侧面(左侧)设置有门53。门53的后部被铰链61支承为能够绕纵轴旋转,前部沿机体宽度方向K2移动,对乘降口62进行开闭。
图7是代替铰链门而将门53设为滑动门或连杆门的图。门53通过沿着驾驶室5向后方移动而打开。另外,门53打开至后部进入到(收容于)空间46的位置。由此,即使在将门53敞开的状态下进行回转作业的情况下,门53也会收容在机体2的回转轨道内,因此,能够减少门53与机体周边的物体接触而破损的风险。
如图4所示,在驾驶室5的下方且机体2内设置有空调装置的空调主体63。空调主体63具有蒸发器及送风风扇。从空调主体63吹出的空调空气在右侧的中间柱64R内通过,且从设置于中间柱64R的上部的吹出口65向驾驶座6侧吹出。另外,从空调主体63吹出的空调空气在设置于驾驶室5的前部的管道66内通过,并从设置于管道66的上部的吹出口67向前玻璃68的上部玻璃68A吹出。上部玻璃68A能够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地位移,通过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将驾驶室5的前表面上部敞开。前玻璃68的下部玻璃68B为固定状。
如图4所示,在上部玻璃68A的上部设置有在对上部玻璃68A进行移动操作时把持的把持部60L、60R。如图6所示,把持部60L设置于上部玻璃68A的左侧,把持部60R设置于上部玻璃68A的右侧。
如图3所示,回转基板9与回转轴承8连结,机体2由回转马达M3进行回转驱动。回转马达M3为液压马达(液压致动器、液压设备)
如图3、图37所示,回转轴承8具有固定于行驶框架3A的内圈8A和固定于回转基板9的外圈8B。在内圈8A的内周部形成有内齿,小齿轮11与该内齿啮合。该小齿轮11安装于回转马达M3的输出轴,回转马达M3固定于回转基板9。因此,通过利用回转马达M3对小齿轮11进行驱动,从而使机体2回转。回转轴承8的中心为机体2的回转中心(回转轴心X1)。
如图1、图3所示,在回转轴心X1位置设置有转动接头(液压设备)S1。转动接头S1是使工作油流通的液压设备,且是使工作油在机体2侧的液压设备与行驶装置3侧的液压设备之间流通的旋转连接器(旋转接头)。在转动接头S1的前方配置有回转马达M3。在转动接头S1的后方配置有控制阀(液压设备)V1。控制阀V1为将对装备于作业机1的液压缸、液压马达等液压致动器进行控制的控制阀集中地构成的液压设备。构成控制阀V1的控制阀为由后述的控制装置U1进行电力控制的控制阀,例如采用导向式的电磁阀。导向式的电磁阀为利用由螺线管控制的导向压力使主阀芯移动而对工作油的流动进行控制的阀。构成控制阀V1的控制阀例如为控制第一行驶马达M1、第二行驶马达M2、回转马达M3、推土缸、摆动缸C2、起重臂缸C3、臂缸C4及铲斗缸C5的控制阀。
在控制阀V1的后方配置有工作油箱T2。在工作油箱T2的右侧方且靠前部的位置配置有液压泵P1。
从回转马达M3起经由转动接头S1、控制阀V1、工作油箱T2直至液压泵P1的配置区域为配置上述液压设备的液压设备配置部13。另外,换言之,在驾驶室5与原动机E1之间设置液压设备配置部13,该液压设备配置部13配置液压设备,配置于该液压设备配置部13的液压设备包括转动接头S1、回转马达M3、控制阀V1。液压设备配置部13具有配置转动接头S1、回转马达M3及控制阀V1的第一配置部(配置部)13A、和配置工作油箱T2及液压泵P1的第二配置部13B(参照图1)。
如图3所示,在驾驶室5的下方设置有控制装置U1。控制装置U1对构成控制阀V1的控制阀进行控制。控制装置U1配置在控制阀V1的左侧方且纵肋9L的右侧方。
对于转动接头S1、回转马达M3及控制阀V1而言,上述各设备的一部分或全部设置于从驾驶室5沿机体宽度方向K2分离的位置。由此,在维护时等,能够不将驾驶室5取下地获取上述各设备。
如图1所示,在机体2设置有罩装置14,该罩装置14覆盖设置于作业机1的搭载构件。罩装置14具有第一罩体(罩体)15、第二罩体16、第三罩体(罩构件)17、第四罩体(后部罩体)18。
第一罩体15位于机体2的右部的前部,并覆盖散热器R1、油冷却器O1、冷凝器D1。在第一罩体15的前部的侧面设置有将外气取入到第一罩体15内的外气取入口19。通过利用冷却风扇F1进行吸引,从而将外气从外气取入口19取入。
第二罩体16位于第一罩体15的后方,并覆盖原动机E1。即,第二罩体16是形成收容原动机E1的原动机室(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罩(以下,称为发动机罩)。
第三罩体17位于第一罩体15及第二罩体16与驾驶室5(驾驶座6)之间,并覆盖设备配置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罩体17覆盖原动机E1与驾驶室5之间的设备配置部13即第一配置部13A。即,第三罩体17覆盖转动接头S1、回转马达M3及控制阀V1。
第四罩体18位于回转基板9的后部,并覆盖燃料箱T1及工作油箱T2等。第四罩体18具有第一罩18A、第二罩18B、第三罩18C。第一罩18A覆盖燃料箱T1的上方及左方(参照图4)。第二罩18B覆盖工作油箱T2及液压泵P1的一部分的上方。第三罩18C位于配重10的右侧,并覆盖液压泵P1的后方。另外,第三罩18C能够开闭。
如图3所示,机体2在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的稍靠右侧的前部具有支承托架20。支承托架20固定于纵肋9L、9R的前部,并被设置成从机体2向前方突出的突出状。
如图1、图2所示,摆动托架21经由摆动轴26能够绕纵轴摆动地安装于支承托架20的前部(从机体2突出的部分)。因此,摆动托架21能够在机体宽度方向K2(以摆动轴26为中心向水平方向)上转动。另外,摆动轴26位于比驾驶部42靠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摆动托架21位于转动接头S1的前方。另外,摆动托架21配置于回转轴心X1的前方,且配置于在后述的起重臂22为朝向机体正面方向的状态时至少一部分与中央线Y1重叠的位置。另外,中央线Y1位于通过摆动轴26的轴心X2的前后方向的线Y2与驾驶室5的右侧面5A之间(大致中央)。另外,线Y2通过原动机E1与驾驶部42之间。
在摆动托架21安装有作业装置4。
如图2所示,作业装置4具有起重臂22、臂23及铲斗(作业工具)24。起重臂22的基部22A经由起重臂枢轴27能够绕横轴(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的轴心)转动地枢轴连接于摆动托架21的上部。由此,起重臂22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另外,起重臂22在图2所示的最高位置以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凸向后方的方式弯折。
臂23能够绕横轴转动地枢轴连接于起重臂22的顶端侧。由此,臂23能够前后或上下摆动。铲斗24能够进行挖起动作及倾卸动作地设置于臂23的顶端侧。挖起动作是指使铲斗24向靠近起重臂22的方向摆动的动作,例如为挖起沙土等的情况下的动作。另外,倾卸动作是指使铲斗24向远离起重臂22的方向摆动的动作,例如为使挖起的沙土等落下(排出)的情况下的动作。
代替铲斗24或除了铲斗24之外,作业机1也可以装配能够由液压致动器进行驱动的其他作业工具(液压附件)。作为其他作业工具,能够例示液压破碎机、液压压碎机、角度量具、地螺钻、托盘叉、清扫器、割草机、吹雪机等。
摆动托架21能够通过配设在机体2内的摆动缸C2的伸缩而进行摆动。起重臂22能够通过起重臂缸C3的伸缩而进行摆动。臂23能够通过臂缸C4的伸缩而进行摆动。铲斗24能够通过铲斗缸(作业工具缸)C5的伸缩而进行挖起动作及倾卸动作。摆动缸C2、起重臂缸C3、臂缸C4、铲斗缸C5由液压缸(液压致动器)构成。
如图1所示,摆动缸C2设置在驾驶室5的下方的机体2内。摆动缸C2的基端侧的安装部25安装于回转基板9,且位于驾驶座6的下方。此外,也可以在驾驶室5的下方设置有工具箱。
如图1所示,起重臂22的基部22A位于比驾驶室5靠中央线Y1侧的位置。换言之,摆动托架21及起重臂22的基部22A配置在原动机E1与驾驶室5之间的前方。因此,当在使摆动托架21朝向前方(正面)的状态下使起重臂22上升(使之成为最高位置)时,在侧视时起重臂22的下部与驾驶室5重叠,起重臂22与臂23的连接部配置在摆动托架21的大致铅垂上方(参照图2)。
另外,在起重臂22的最高位置,在使铲斗24进行挖起动作的状态下使臂23向靠近起重臂22的方向摆动时,如在图2中用实线示出的那样,铲斗24的大致整体配置在比推土装置7的前端靠后方(A2方向)的位置,铲斗24的一部分配置在比摆动托架21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像这样,在起重臂22的最高位置时,能够以使铲斗24的一部分位于比摆动托架21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使臂23及铲斗24靠近机体2,因此,在使机体2回转时,能够使作业装置4以较小的半径进行旋转动作。由此,例如在进行将沙土等堆积在倾卸车的载货台上的作业、将搬运物吊挂在设置于臂23的顶端侧的钩部上并进行吊挂作业的情况等下,能够使动作稳定。另外,在起重臂22的最高位置时,在靠近机体2的同时,能够使铲斗24的位置变高,因此,在将沙土等堆积在倾卸车的载货台上时,能够使作业机2靠近载货台,能够提高作业性。另外,在使臂23从在图2中用实线示出的状态起向远离起重臂22的方向摆动时,铲斗24的底部的轨迹朝上,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将沙土等堆积在倾卸车的载货台上时的倾卸动作。
如在图8中用实线示出的那样,在以使摆动托架21朝向前方的姿态使起重臂22上升时,起重臂22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与驾驶室5重叠。如由箭头所示的那样,在从该状态起使摆动托架21向右侧摆动时,起重臂22有可能会与驾驶室5接近并产生干涉。另外,如由假想线示出的那样,即使在以使摆动托架21摆动到右侧的状态使起重臂22上升的情况下,起重臂22也有可能与驾驶室5接近并产生干涉。
因此,作业机1具有防止起重臂22与驾驶室5干涉的干涉防止功能。参照图9,对该干涉防止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起重臂缸C3由作为控制阀V1中的一个控制阀的起重臂控制阀74控制。起重臂控制阀74具有使起重臂22处于停止状态的中立位置74A、使起重臂22上升的上升位置74B、以及使起重臂22下降的下降位置74C。另外,起重臂控制阀74具有切换为上升位置74B的第一螺线管74D和切换为下降位置74C的第二螺线管74E。第一螺线管74D及第二螺线管74E与控制装置U1连接。
操作起重臂22的操作构件(例如,后述的第二操纵手柄82R)的操作方向及操作量由角度传感器进行检测,并向控制装置U1输送。控制装置U1基于取得的操作方向及操作量,向第一螺线管74D或第二螺线管74E输出信号。由此,使起重臂缸C3伸缩,并使起重臂22上下摆动。
在支承托架20或摆动托架21设置有第一角度传感器71。该第一角度传感器71是检测摆动托架21相对于支承托架20的绕摆动轴26的旋转角度(摆动角)的传感器。在摆动托架21或起重臂22设置有第二角度传感器71。第二角度传感器71是检测起重臂22相对于摆动托架21的绕起重臂枢轴27的旋转角度的传感器。第一角度传感器71及第二角度传感器71例如由电位器形成。
利用第一角度传感器71和第二角度传感器71来构成检测起重臂22的位置的检测装置45。第一角度传感器71及第二角度传感器71连接于控制装置U1。
控制装置U1取得检测装置45(第一角度传感器71及第二角度传感器71)的检测信号。控制装置U1具有位置检测部73及起重臂停止部75。
位置检测部73基于来自第一角度传感器71及第二角度传感器71的检测信号,对起重臂22的位置进行检测。起重臂停止部75基于由位置检测部73检测出的起重臂22的位置,在起重臂22与驾驶室5干涉之前(在起重臂22与驾驶室5接近时),向起重臂控制阀74输出使起重臂22停止的信号。具体而言,在进行了使起重臂22从上升后的状态起向右侧摆动的操作的情况下、及在进行了使起重臂22从摆动到右侧的状态起上升的操作的情况等下,起重臂停止部75判断在进行与操作对应的动作时起重臂22是否接近驾驶室5,在判断为接近的情况下,停止或限制起重臂22的动作,以防止起重臂22与驾驶室5干涉。
如图2、图4、图6所示,驾驶座6配置在驾驶室5内的后部。在驾驶室5内设置有操纵装置41。操纵装置41设置于驾驶座6的前方。利用驾驶座6和操纵装置41来构成驾驶(操纵)作业机1的驾驶部4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驾驶部42配置在驾驶室5内的结构(驾驶室规格)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为驾驶部42的前后方向K1及机体宽度方向K2向外部敞开且上方由顶棚覆盖的结构(顶盖规格),也可以为驾驶部42的前后方向K1、机体宽度方向K2及上方向外部敞开的结构。
如图4、图10所示,驾驶座6支承于构成驾驶室5的底部的底板部5B。在底板部5B上且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部安装有座椅台76。在座椅台76上设置有悬挂装置77,在该悬挂装置77上经由滑动轨道78能够调整前后位置地设置有驾驶座6。
驾驶座6也可以绕纵轴旋转自如。即,也可以是,能够将座部6A的中心绕纵轴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座椅台76,能够使驾驶座6的方向绕纵轴向左方或右方自由地变更。
另外,如图20所示,滑动轨道78也可以形成为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状。滑动轨道78具有固定轨道78A和可动轨道78B。固定轨道78A及可动轨道78B为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状。固定轨道78A安装在固定于座椅台76的固定台111上。可动轨道78B安装在固定于座部6A的下表面的可动台112上。可动轨道78B能够沿着固定轨道78A移动,且能够固定于固定轨道78A。
通过设为后倾状的滑动轨道78,从而能够沿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方向对驾驶座6进行位置调整。即,在使可动轨道78B向后方移动时,座部6A的位置变高,能够进行与身高较高的驾驶员对应的调整。
如图4、图6、图13所示,操纵装置41具有操纵台81、操纵构件82、肘部放置构件83、监视器84、行驶操作构件85及推土杆(操作杆)80。
如图10、图11、图12所示,操纵台81设置于驾驶座6的前方且驾驶室5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侧。操纵台81具有立起设置于底板部5B的基台86和能够调整上下位置地支承于基台86的支承台87。
如图10~图12、图14所示,基台86具有第一支柱88L、第二支柱88R、连结板89、第一加强板90L及第二加强板90R。第一支柱88L和第二支柱88R由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的圆柱体形成,并立起设置于底板部5B。第一支柱88L配置在驾驶室5的比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靠左方的位置,第二支柱88R配置在驾驶室5的比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靠左方的位置。
如图15所示,在第一支柱88L、第二支柱88R的下部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锁定孔(第一锁定孔94A~第五锁定孔94E)。
如图10、图11、图14所示,连结板89配置在第一支柱88L与第二支柱88R的下部间,将第一支柱88L与第二支柱88R连结。第一加强板90L固定在第一支柱88L的前表面的下部,第二加强板90R固定在第二支柱88R的前表面的下部。第一加强板90L及第二加强板90R的下端固定于底板部5B。
如图11、图12、图14所示,支承台87具有能够调整上下位置地安装于基台86的上部的安装体92和固定于安装体92的安装台93。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台93经由安装体92能够调整上下位置地支承于基台86。
如图14所示,安装体92设置于安装台93的下表面侧。安装体92具有第一可动构件92L、第二可动构件92R、多个加强板(第一加强板92A~第五加强板92E)、第一固定装置(固定装置)91L及第二固定装置(固定装置)91R。第一可动构件92L及第二可动构件92R由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的筒体(圆筒体)构成。第一可动构件92L能够上下移动地嵌入于第一支柱88L,第二可动构件92R能够上下移动地嵌入于第二支柱88R(参照图15)。由此,安装体92能够相对于基台86上下移动。
如图14、图15所示,在第一可动构件92L及第二可动构件92R形成有沿径向贯穿的插通孔101。通过使第一可动构件92L及第二可动构件92R上下移动,从而能够使插通孔101与多个锁定孔(第一锁定孔94A~第五锁定孔94E)中的任一个一致。
第一加强板92A在随着从第一可动构件92L向后方移行而向机体外方(左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第二加强板92B在随着从第二可动构件92R向后方移行而向机体内方(右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第三加强板92C在随着从第一可动构件92L向前方移行而向机体外方(左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第四加强板92D在随着从第二可动构件92L向后方移行而向机体内方(右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第五加强板92E将第一可动构件92L与第二可动构件92L连结。
第一固定装置91L及第二固定装置91R是相对于基台86固定安装体92(支承台87)的装置。由于第二固定装置91R为与第一固定装置91L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第一固定装置91L进行说明,并省略对第二固定装置91R的说明。
如图14、图15所示,第一固定装置91L具有支承构件96、锁定构件97、旋钮(日文:撮み)98及施力构件99。支承构件96具有固定于第一可动构件92L(第二可动构件92R)的上壁96A及下壁96B和将上壁96A与下壁96B连结的支承壁96C。
锁定构件97由棒材形成,一端侧能够插通于插通孔101,并且能够选择性地插通于第一锁定孔94A~第五锁定孔94E中的任一个。通过将锁定构件97插通于插通孔101和第一锁定孔94A~第五锁定孔94E中的任一个,从而对安装体92相对于基台86的上下移动进行限制。锁定构件97的另一端侧贯穿支承壁96C。在该锁定构件97的另一端侧固定有旋钮98。锁定构件97能够沿第一可动构件92L(第二可动构件92R)的径向移动。
通过把持旋钮98并将锁定构件97从锁定孔(第一锁定孔94A~第五锁定孔94E)拔出,从而允许支承台87相对于基台86的上下移动。在该状态下,使支承台87上下移动,并在任意的位置使锁定构件97插通于插通孔101及锁定孔,由此,将支承台87相对于基台86的上下位置固定。通过以上方式,能够进行支承台87的上下位置调整(高度调整)。
施力构件99设置在设置于锁定构件97的弹簧承接构件100与支承壁96C之间,并沿使锁定构件99插通于插通孔101及锁定孔的方向进行施力。
如图11所示,安装台93由板材形成,且板面以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
如图14所示,安装台93具有主体部93A、第一延伸部93L及第二延伸部93R。主体部93A形成为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较长的横长形。第一延伸部93L从主体部93A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向后方延伸。详细而言,第一延伸部93L在随着从主体部93A的机体外方侧的部位(左部)向后方移行而向机体外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第二延伸部93R从主体部93A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向后方延伸。详细而言,第二延伸部93R在随着从主体部93A的机体内方侧的部位(右部)向后方移行而向机体内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延伸。
利用主体部93A的中央部背面侧的缘部、第一延伸部93L的右缘部、第二延伸部93R的左缘部,在安装台93的后部侧形成有向后方敞开的敞开状的凹部93B。该凹部93B为随着向后方移行而扩展的扩展状。通过形成凹部93B,在对上部玻璃68A进行上下移动操作时等,驾驶员能够容易地靠近上部玻璃68A。
操纵构件82是驾驶员以把持的方式进行操作的构件(把持件)。如图11~图13所示,操纵构件82包括第一操纵手柄82L和第二操纵手柄82R。第一操纵手柄82L设置于主体部93A的比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心部靠一侧(左部)的位置。第二操纵手柄82R设置于主体部93A的比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心部靠另一侧(右部)且第一操纵手柄82L的侧方的位置。
第一操纵手柄82L和第二操纵手柄82R均为能够对装备于作业机1的两个操作对象进行操作的装置。第一操纵手柄82L例如能够对作为第一操作对象的机体2进行回转操作,且能够对作为第二操作对象的臂23进行摆动操作。另外,第二操纵手柄82R例如能够对作为第一操作对象的铲斗24进行摆动操作,且能够对作为第二操作对象的起重臂15进行摆动操作。操纵构件82的操作方向及摆动量由角度传感器检测。该角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U1输送。控制装置U1基于来自角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控制操作对象的控制阀进行控制。
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能够进行摆动操作地支承于安装台93,能够向前及后(前后方向K1)、左及右(机体宽度方向K2)、以及前后方向K1与机体宽度方向K2之间的任意的倾斜方向进行操作。如图11、图12所示,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的摆动支点W1设置于手柄的内部。因此,包括第一操纵手柄82L和第二操纵手柄82R以及对它们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等在内的构造体为高度较低的紧凑的构造。由此,可以将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设为能够减少手头操作量且即使在机体2摆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进行操作的手柄构造。
此外,作为水滴的落下对策,也可以将操纵台81的周围设为前倾的构造。如图12所示,在安装台93的下表面侧设置有保险丝盒113。
肘部放置构件83是供驾驶员放置肘部的构件。如图13所示,肘部放置构件83设置于安装台93(操纵台81)。肘部放置构件83从安装台93(操纵台81)朝向驾驶座6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肘部放置构件83从操纵构件82的后侧向后方延伸。
肘部放置构件83包括第一扶手83L和第二扶手83R。第一扶手83L从第一操纵手柄82L的后侧向后方延伸。详细而言,第一扶手83L在随着从第一操纵手柄82L的后侧向后方移行而向机体外方(左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一扶手83L在第一延伸部93L的上方沿着该第一延伸部93L配置。第一扶手83L经由支承构件103L安装于第一延伸部93L。
第二扶手83R从第二操纵手柄82R的后侧向后方延伸。详细而言,第二扶手83R在随着从第二操纵手柄82R的后侧向后方移行而向机体内方(右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二扶手83R在第二延伸部93R的上方沿着该第二延伸部93R配置。第二扶手83R经由支承构件103R安装于第二延伸部93R。
在本实施方式的操纵装置41中,驾驶员将左臂的肘部放置在第一扶手83L上,并且用左手把持第一操纵手柄82L,将右臂的肘部放置在第二扶手83R上,并且用右手把持第二操纵手柄82R。因此,驾驶员在就座于驾驶座6的状态下,以使上体成为前倾姿态的状态对操纵构件82进行操作。由此,驾驶员成为以使上体靠近驾驶室5的前表面侧的状态对第一操纵手柄83L及第二操纵手柄83R进行操作的姿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操纵构件82及肘部放置构件83位于驾驶座6的前方,从而能够使驾驶室5的左侧及右侧的侧面靠近驾驶座6,能够使驾驶室5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尺寸紧凑。
另外,第一扶手83L在比驾驶座6靠左方的位置较大地伸出,第二扶手83R在比驾驶座6靠右方的位置较大地伸出,能够将第一扶手83L与第二扶手83R的间隔采取得较宽。
另外,第一扶手83L和第二扶手83R以随着向后方移行而机体宽度方向K2的间隔相互扩大的方式被设置为倾斜状。
另外,如图13所示,第一扶手83L及第一延伸部93L与座部6A的左部在上下方向上一部分重叠。第二扶手83R及第二延伸部93R与座部6A的右部在上下方向上一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操纵装置41(操纵台81)与驾驶座6在前后方向上接近地配置,且使驾驶座6靠近操纵装置41,由此,前后紧凑地构成驾驶部42(驾驶室5)。
如在图20中用假想线示出的那样,也可以是,第一扶手83L(肘部放置构件83)的前部枢轴支承于操纵台81,后部能够向上方摆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延伸部93L也能够与第一扶手83L一起向上方摆动。
另外,优选的是,第一扶手83L及第二扶手83R能够沿前后方向K1进行位置调整地支承于安装台93。由此,能够相对于身高较高的驾驶员使腕部的角度稳定。另外,在乘降时,能够使第一扶手83L向前侧进行位置移动并使乘降通路宽度变宽。
如图11、图13所示,监视器84配置在安装台93的上表面侧,且设置于第一操纵手柄82L与第二操纵手柄82R之间。详细而言,监视器84配置在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部,第一操纵手柄82L配置在监视器84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方,第二操纵手柄82R配置在监视器84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方。另外,第一操纵手柄82L、第二操纵手柄82R及监视器84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排列配置。监视器84位于把持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并以前倾姿态驾驶作业机1的驾驶员的正面。
监视器84在后表面(驾驶座6侧)具有随着向下方移行而向后方转移的倾斜面,在该倾斜面设置有进行显示的显示部(画面)84A。即,显示部(画面)84A为以后部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对于以前倾姿态操作操纵构件82的驾驶员而言,容易对显示部(画面)84A进行视觉识别。
显示部84A显示作业机1的基本信息、作业机1的周围的图像、对作业机1进行各种设定所需要的信息等。基本信息例如为驾驶状况、模式变更、各种设定、警告、燃料余量、时间(时刻)等。作为作业机1的周围的图像,例如为作业机1的后方的图像。如图4所示,在配重10的上部设置有能够对机体2的后方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43(相机等),由该拍摄装置43拍摄到的图像能够在显示部84A上显示。监视器84和拍摄装置43能够通过CAN(ControllerArea Network)、FlexRay(日文:フレックスレイ)等车载用通信网络而相互通信。也可以是,拍摄装置43能够利用远程操作等来变更朝向,由此,能够对机体2的周围的图像进行拍摄。另外,也可以将用于使显示部84A显示机体2的后方以外的图像的拍摄装置适当地设置于驾驶室5、机体2或罩装置14等。
对作业机1进行各种设定所需要的信息例如为高度控制设定、AI控制设定、臂限制设定等机械设定所需要的信息。
在监视器84的显示部84A的下侧设置有多个操作开关(第一开关84B、第二开关84C、第三开关84D)。
第一开关84B例如为变更原动机E1的转速的开关。转速的变更能够阶段性地变更。另外,也可以是,转速的变更能够连续性地变更。
第二开关84C例如为设定作业机1的作业速度的开关。作业速度能够阶段性地设定。也可以是,作业速度的设定能够连续性地进行变更。作业速度例如为起重臂22、臂23、铲斗24、摆动托架21的摆动速度、机体2的回转速度。另外,第二开关84C也可以是切换为不能进行操纵构件82对操作对象的操作的不能操作状态、或能够进行操纵构件82对操作对象的操作的能够操作状态的开关。在该情况下,第二开关84C也可以兼备对不能操作状态或能够操作状态进行显示的显示灯。另外,第二开关84C也可以是兼用为作业速度的设定、和不能操作状态或能够操作状态的切换的开关。
第三开关84D是使装备于作业机1的车灯、例如起重臂灯、前照灯、后照灯等点亮或熄灭的开关。另外,第三开关84D也可以是起动原动机E1的按键开关。另外,第三开关84D也可以兼用为按键开关和进行车灯的接通、OFF的开关。
也可以在显示部84A显示由第一开关84B、第二开关84C及第三开关84D进行了操作后的状态。
如图13所示,在第一操纵手柄82L(监视器84)的左侧方设置有对在画面上显示的显示项目进行操作的多个操作件(第一操作件44A、第二操作件44B、第三操作件44C)。第二操作件44B及第三操作件44C在第一操作件44A的前方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排列配置。例如,第一操作件44A为能够进行旋转操作的操作件,第二操作件44B及第三操作件44C为能够进行按压操作的开关。第一操作件44A通过进行旋转操作,从而变更在显示部84A上显示的多个选择项目中的选择项目候补。通过对第三操作件44C进行按压操作,从而决定选择项目。另外,第二操作件44B进行由按压操作决定的选择项目的取消。
此外,第一操作件44A、第二操作件44B、第三操作件44C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操纵手柄82L(监视器84)的右侧方。另外,也可以利用单一的操作件来进行选择项目候补的变更、选择项目的决定及选择项目的取消。另外,显示部84A也可以具有兼用为显示及操作件的触摸面板、即接受由操作员进行的向显示部的触摸操作的触摸操作部。
驾驶员能够在将肘部搁置在肘部放置构件83上的状态下(以肘部为中心)使手容易地从操纵构件82向监视器84(显示部84A、第一开关84B、第二开关84C或第三开关84D等)移动。另外,能够在将肘部搁置在肘部放置构件83上的状态下对显示部84A、第一开关84B、第二开关84C或第三开关84D等进行操作。
另外,能够在将肘部搁置在第一扶手83L上的状态下,使手容易地从第一操纵手柄82L向第一操作件44A、第二操作件44B及第三操作件44C移动。另外,能够在将肘部搁置在肘部放置构件83上的状态下容易地对第一操作件44A、第二操作件44B及第三操作件44C进行操作。
在第二操纵手柄82R(监视器84)的右侧方设置有使原动机E1停止的停止开关102。能够在将肘部搁置在第二扶手83R上的状态下使手容易地从第二操纵手柄82R向停止开关102移动。另外,如图6所示,在监视器84的前方设置有吹出口67。
行驶操作构件85为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行驶装置3进行操作的踏板。
如图6、图13所示,行驶操作构件85包括配置于驾驶座6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的前方的第一行驶踏板85L和配置于驾驶座6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的前方的第二行驶踏板85R。第一行驶踏板85L为操作第一行驶装置3L(第一行驶马达M1)的踏板。第二行驶踏板85R为操作第二行驶装置3R(第二行驶马达M2)的踏板。
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是进行作业机1的前进操作及后退操作、转向操作的踏板。即,在向前踩踏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时前进,在向后踩踏时后退。另外,在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的踩踏方向及踩踏量相同时,进行直行行驶,在第一行驶踏板85L与第二行驶踏板85R的踩踏量不同时,进行回转行驶。能够通过第一行驶踏板85L的踩踏量来变更第一行驶马达M1的转速,能够通过第二行驶踏板85R的踩踏量来变更第二行驶马达M2的转速。
在本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中,在进行直行行驶时,为了得到直行性,将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踩踏到最大位置(踩实(日文:ベタ踏み))。行驶速度的变更能够由设置于操纵构件82的增减速开关来实现。
如图13所示,增减速开关为设置于第一操纵手柄82L的减速开关106和设置于第二操纵手柄82R的增速开关107。驾驶员能够在把持操纵构件82的状态下进行作业机1的行驶速度的增速或减速。增速开关107为使行驶速度增加的开关。增速开关107例如为瞬时开关,在每次按压时使变速挡增加。减速开关106为使行驶速度减少的开关。减少开关106例如为瞬时开关,在每次按压时使变速挡减少。行驶速度的增速及减速也可以是连续性的。即,在按压减速开关106的期间减速,在按压增速开关107的期间增速。
如图4、图6所示,在驾驶座6(座椅台77)的侧方的底板部5B上设置有用于放置驾驶员的脚的脚放置部79。脚放置部79包括驾驶座6及座椅台77的一侧方(左侧方)的第一部分79L和驾驶座6及座椅台77的另一侧方(右侧方)的第二部分79R。
如图6所示,第一行驶踏板85L位于第一部分79L的前方,第二行驶踏板85R位于第二部分79R的前方。在第一行驶踏板85L与第一部分79L之间不存在成为脚移动的妨碍的构件,能够使脚在底板部5B上从第一行驶踏板85L向第一部分79L移动。另外,在第二行驶踏板85R与第二部分79R之间也不存在成为脚移动的妨碍的构件,能够使脚在底板部5B上从第二行驶踏板85R向第二部分79R移动。
驾驶员在将脚放置在脚放置部79上时,成为在使脚位于比膝盖靠后侧的位置的状态下使腿折弯的姿态,在不对行驶装置3进行操作时,能够在该姿态下使腿休息。另外,在驾驶时,上体为前倾姿态,因此,通过使脚位于后方,从而能够使姿态变得舒适。
另外,脚放置部79具有与驾驶座6的前后位置调整对应的前后长度。即,脚放置部79具有如下的前后长度:即使沿前后方向对驾驶座6进行位置调整,也能够与驾驶座6的移动对应地使驾驶员的脚移动。
如图13所示,第一行驶踏板85L设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第一延伸部93L)的下方,第二行驶踏板85R设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第二延伸部93R)的下方。在对行驶操作构件85进行操作时,在安装台93的下方将驾驶员的腿设为插入状。即,使左侧的腿插入到第一延伸部93L与第一行驶踏板85L之间,使右侧的腿插入到第二延伸部93R与第二行驶踏板85R之间。
如图13所示,第一行驶踏板85L与第二行驶踏板85R的机体宽度方向K2上的相互间隔随着向前方移行而逐渐变宽。另外,第一行驶踏板85L的后部位于驾驶座6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的下方。详细而言,第一行驶踏板85L的后端部在俯视时与座部6A的左部的前端部重叠。另外,第二行驶踏板85R的后部位于驾驶座6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的下方。详细而言,第二行驶踏板85R的后端部在俯视时与座部6A的右部的前端部重叠。
如图12、图16所示,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为随着向前方移行而向下方转移的倾斜状(前倾状)。驾驶员使上体成为前倾姿态并对操纵构件82进行操作,因此,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成为前倾状,由此,踏板的踩踏操作变得容易。
如图12、图13所示,第一行驶踏板85L被第一踏板轴104L支承为能够前后摆动。该第一踏板轴104L位于第一行驶踏板85L的上表面侧。另外,第一踏板轴104L配置在第一行驶踏板85L的比前后中央部靠后方的位置。而且,第一踏板轴104L被配置成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机体外方转移的倾斜状,且平行于与第一行驶踏板85L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
第二行驶踏板85R被第二踏板轴104R支承为能够前后摆动。该第二踏板轴104R位于第二行驶踏板85R的上表面侧。另外,第二踏板轴104R配置在第二行驶踏板85L的比前后中央部靠后方的位置。而且,第二踏板轴104R被配置成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机体外方转移的倾斜状,且平行于与第二行驶踏板85R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
第一踏板轴104L及第二踏板轴104R位于在驾驶员将脚载置在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上时与脚心对应的位置。
图16表示第一行驶踏板85L的侧视图,图17表示第一行驶踏板85L的俯视图。第二行驶踏板85R的支承构造与第一行驶踏板85L的支承构造相同,因此,对第一行驶踏板85L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并省略对第二行驶踏板85R的支承构造的说明。
如图16、图17所示,第一踏板轴104L(第二踏板轴104R)具有固定于第一行驶踏板85L(第二行驶踏板85R)的筒状的旋转轴109和插通于旋转轴109的支轴110。支轴110固定在立起设置于底板部5B的踏板托架108A、108B上。踏板托架108A位于第一踏板轴104L的机体外方,踏板托架108B位于第一踏板轴104L的机体内方。
第一行驶踏板85L(第二行驶踏板85R)经由第一踏板轴104L及踏板托架108A、108B能够前后摆动地支承于底板部5B。
另外,第一行驶踏板85L利用踏板限制机构114对摆动进行限制。踏板限制机构114具有杆构件116、支承杆构件116的保持构件117、以及向杆构件116传递第一行驶踏板85L的移动的传动机构118。
杆构件116在第一行驶踏板85L的下方且底板部5B的下表面侧沿着该底板部5B配置。杆构件116的前部插通于保持构件117。保持构件117具有支承部117A和收容部117B,所述支承部117A将杆构件116支承为能够沿轴心方向滑动。
在收容部117B内设置有与杆构件116卡合的弹簧承接构件119A、119B和以压缩状设置于弹簧承接构件119A与弹簧承接构件119B之间的施力构件120。施力构件120由螺旋弹簧形成,杆构件116插通于该施力构件120。在保持构件117的前部固定有安装片122,安装片122枢轴支承于固定在底板部5B的下表面的支板121。
传动机构118具有连杆123、第一臂124、转动构件125、第二臂126。连杆123的上端枢轴支承于安装片127,所述安装片127固定于第一行驶踏板85L的下表面且比第一踏板轴104L靠前侧的位置。连杆123插通于贯穿底板部5B而形成的插通孔128,下端侧枢轴支承于第一臂124。第一臂124固定于转动构件125,所述转动构件125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固定在底板部5B的下表面的支板129。第二臂126固定于转动构件125,并且枢轴支承于杆构件116的后端侧。
在向前侧踩踏第一行驶踏板85L时,向下方按动连杆123,并且,第一臂124、转动构件125及第二臂126一体旋转而向前方按动杆构件116。于是,弹簧承接构件119A与杆构件116一体移动并压缩施力构件120。在弹簧承接构件119A与弹簧承接构件119B抵接时,第一行驶踏板85L的前侧的踩踏方向的摆动受到限制。
另外,在向后侧踩踏第一行驶踏板85L时,向上方拉动连杆123,并且,第一臂124、转动构件125及第二臂126一体旋转而向后方拉动杆构件116。于是,弹簧承接构件119B与杆构件116一体移动并压缩施力构件120。在弹簧承接构件119B与弹簧承接构件119A抵接时,第一行驶踏板85L的后侧的踩踏方向的摆动受到限制。
在解除第一行驶踏板85L的向前或向后的踩踏时,利用施力构件120使第一行驶踏板85L返回到中立。利用施力构件120对第一行驶踏板85L赋予操作载荷。
另外,第一行驶踏板85L利用角度传感器131来进行踩踏量及踩踏方向的检测。角度传感器131例如由电位器形成。角度传感器131通过检测转动构件125的旋转角度及旋转方向,从而检测第一行驶踏板85L的踩踏量和踩踏方向。向控制装置U1输送来自角度传感器131的检测信号。控制装置U1基于角度传感器131的检测信号,对控制第一行驶马达M1的控制阀进行控制。
另外,为了提供自然的踏板操作感,第一行驶踏板85L的前部由减震装置132进行支承。
推土杆80是操作推土装置7的操作杆。
如图18、图19所示,推土杆80具有驾驶员把持的把持件80A和安装有把持件80A的杆轴80B。如图13所示,推土杆80设置于安装台93的右侧。在安装台93的右侧设置有用于避免与后述的杆限制机构136的干涉的切口部130。
如图18、图19所示,推土杆80支承于杆支承部134。杆支承部134具有固定于安装台93的上表面的支承托架134A、固定于支承托架134A的支承筒134B、以及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支承筒134B的转动构件134C。杆轴80B的下端固定于转动构件134C。由此,推土杆80能够沿前后方向进行摆动操作地支承于安装台93。
如图18、图19所示,在安装台93的下表面侧设置有对推土杆80的摆动进行限制的杆限制机构133。杆支承机构133具有杆构件(连动构件)135、支承杆构件135的保持构件136、以及向杆构件135传递推土杆80的移动的连动臂137。
杆构件135配置在安装台93的下表面侧,且沿着该下表面配置。杆构件135的后部插通于保持构件136。杆构件135的前部枢轴支承于连动臂137的顶端部(下端部)。连动臂137的基端部(上端部)固定于转动构件134C。因此,杆构件135追随着推土杆80的摆动而移动。
保持构件136具有支承部136A和收容部136B,所述支承部136A将杆构件135支承为能够沿轴心方向滑动。在收容部136B内设置有与杆构件135卡合的弹簧承接构件140A、140B和以压缩状设置于弹簧承接构件140A与弹簧承接构件140B之间的中立弹簧141。中立弹簧141由螺旋弹簧形成,杆构件135插通于该中立弹簧141。即,中立弹簧141沿着杆构件135设置。在保持构件136的后部固定有安装片142,安装片142枢轴支承于固定在安装台93的下表面的支板143。
在使推土杆80向前侧摆动时,连动臂137向后方摆动,杆构件135向后方且沿着安装台93的下表面的方向被按动。于是,弹簧承接构件140A与杆构件135一体移动并压缩中立弹簧141。在弹簧承接构件140A与弹簧承接构件140B抵接时,推土杆80向前侧的摆动受到限制。
另外,在使推土杆80向后侧摆动时,连动臂137向前方摆动,杆构件135向前方且沿着安装台93的下表面的方向被拉动。于是,弹簧承接构件140B与杆构件135一体移动并压缩中立弹簧141。在弹簧承接构件140B与弹簧承接构件140A抵接时,推土杆80向后侧的摆动受到限制。
通过使杆构件135在沿着安装台93的下表面的方向上以规定的范围移动,从而对推土杆80的摆动进行限制。
在解除推土杆80的摆动操作时,利用中立弹簧141使推土杆80从摆动的位置返回到中立。另外,利用中立弹簧141对推土杆80赋予操作载荷。
另外,推土杆80利用角度传感器144来进行摆动量及摆动方向的检测。角度传感器144例如由电位器形成。角度传感器144通过检测转动构件125的旋转角度及旋转方向,从而检测第一行驶踏板85L的踩踏量和踩踏方向。向控制装置U1输送来自角度传感器144的检测信号。控制装置U1基于角度传感器144的检测信号,对控制推土缸的控制阀进行控制。
如图21所示,在回转基板9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右部)设置有前支承框(支承框)146和后支承框(支承框)147。前支承框146设置于回转基板9的前部侧,后支承框147设置于回转基板9的后部侧。在上述前支承框146及后支承框147支承有罩装置14等。
如图22所示,前支承框146具有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排列配置的第一前支柱146A及第二前支柱146B和将第一前支柱146A与第二前支柱146B的上部彼此连结的前梁构件146C。第一前支柱146A位于纵肋9R的右侧方,并经由基体板146D立起设置于回转基板9。第二前支柱146B位于回转基板9的右端侧,并经由基体板146E立起设置于回转基板9。
如图23所示,后支承框147具有第一后支柱(第一支柱)147A、第二后支柱(第二支柱)147B、第三后支柱147C、第一后梁构件(梁构件)147D、第二后梁构件147E及上部框材147F。
第一后支柱147A、第二后支柱147B及第三后支柱147C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排列配置。第一后支柱147A位于纵肋9R的右侧方,并经由基体板147G立起设置于回转基板9。第二后支柱147B位于回转基板9的右端侧,并经由基体板147H立起设置于回转基板9。第三后支柱147C位于第一后支柱147A的左侧方且回转基板9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大致中央部,并经由基体板147I立起设置于回转基板9。第一后梁构件147D将第一后支柱147A与第二后支柱147B的上部彼此连结。第二后梁构件147E将第二后支柱147B与第三后支柱147C的上部彼此连结。上部框材147F从第二后梁构件147E的左端部向后方突出。
如图25所示,在前支承框146的前方侧配置有散热器R1、油冷却器O1及冷凝器D1(称为冷却设备单元)、以及覆盖冷却设备单元的第一罩体15。
第一罩体15具有覆盖冷却设备单元的左侧方的第一侧面部15a、覆盖右侧方的第二侧面部15b、覆盖上方的上表面部15c、以及覆盖前方的前表面部15d,下方及后方为敞开状。另外,第一罩体15的后上部经由省略图示的铰链等枢轴支承于前支承框146的前梁构件146C,通过使前部上下摆动,从而对冷却设备单元的配置部进行开闭。
在图25中,附图标记Z1表示将第一罩体15关闭的状态,附图标记Z2表示将第一罩体15关闭的状态。通过向上方抬升第一罩体15并将其打开,从而能够使冷却设备单元的配置部分(油冷却器O1及冷凝器D1的前方)敞开。形成于第一罩体15的前部的侧面(第二侧面部15b的前部)的外气取入口19位于冷凝器D1的前方侧。另外,在外气取入口19与冷凝器D1之间未设置有会较大地阻碍从外气取入口19向冷凝器D1流动的冷却风(外气)的流动的构件。
如图26、图27所示,散热器R1安装于散热器托架148。散热器托架148安装于前支承框146。在散热器R1的背面侧安装有遮板176。遮板176配置在前支承框146的内侧。
如图30~图32所示,散热器托架148具有安装于前支承框146的上部的第一托架149和安装于前支承框146的下部的第二托架150。散热器R1设置于第一托架149与第二托架150之间。在前梁构件146C的下表面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左部)固定有安装支板151L,在另一侧部(右部)固定有安装支板151R。
第一托架149具有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排列设置的第一安装部152L及第一安装部152R和将第一安装部152L、152R彼此连结的连结板153。在安装支板151L安装有第一安装部152L及连结板153的左部,在安装支板151R安装有第一安装部152R及连结板153的右部。
第一安装部152L、152R为从前支承框146向前方突出的突出状。另外,第一安装部152L、152R具有与连结板153连结的第一部位154a、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一部位154a的前方的第二部位154b、以及将第一部位154a与第二部位154b的下端彼此连结的第三部位154c。在第三部位154c设置有上支承部156,所述上支承部156支承散热器R1的上部且由弹性构件构成。
第二托架150具有安装于第一前支柱146A的下部的安装壁150L和安装于第二前支柱146A的下部的安装壁150R。安装壁150L、150R为从前支承框146向前方突出的突出状。遍及安装壁150L的前部和安装壁150R的前部地设置有前承接壁157,遍及安装壁150L的后部和安装壁150R的后部地设置有后承接壁158。
在前承接壁157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设置有第二安装部159L,在另一侧部设置有第二安装部159R。第二安装部159L、159R设置于第一安装部152L、152R的下方侧。第二安装部159L、159R由弹性构件形成,在上方及下方具有敞开状的插通孔161。
在后承接壁158设置有下支承部160,所述下支承部160支承散热器R1的下部且由弹性构件构成。第二安装部159L、159R设置于比下支承部160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26、图27所示,油冷却器O1安装于油冷却器托架162。冷凝器D1安装于油冷却器托架162。油冷却器托架162能够拆下地安装于散热器托架148。
如图25所示,在相对于油冷却器O1及冷凝器D1与散热器R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使油冷却器O1及冷凝器D1移动的移动空间163。因此,如图28、图29所示,通过将油冷却器托架162从散热器托架148拆下,从而能够使油冷却器O1移动到从第一位置分开的位置,通过使油冷却器O1移动,从而在散热器R1与油冷却器O1之间形成为了对它们进行清扫而充分的空间即清扫空间164。
如图30~图32所示,油冷却器托架162具有上托架165、配置于上托架165的下方的下托架166、以及将上托架165与下托架166连结的连结托架167L、167R。连结托架167L将上托架165与下托架166的左侧彼此连结。连结托架167R将上托架165与下托架166的右侧彼此连结。
油冷却器O1配置于油冷却器托架162的前侧,上部固定于上托架165,下部固定于下托架166(参照图26)。
上托架165具有固定部165L和固定部165R,所述固定部165L利用固定件145L能够装卸地固定于第一安装部152L的第二部位154b,所述固定部165R利用固定件145R能够装卸地固定于第一安装部152R的第二部位154b。固定件145L、145R例如为螺栓。此外,通过将固定件设为钩挂带,从而能够没有工具地将固定部165L、165R能够装卸地固定于第一安装部152L、152R。在该情况下,利用销来构成固定部,并且利用铰链将第一安装部构成为可动式。为了将固定部固定于第一安装部,相对于固定部将第一安装部从上方取下,并经由橡胶固定件进行卡合。在该状态下,利用钩挂带使固定部相对于第一安装部固定。
下托架166具有卡合解脱自如地卡合于第二安装部159L的卡合部168L和卡合解脱自如地卡合于第二安装部159R的卡合部168R。卡合部168L、168R具有从上方插入于插通孔161的卡合构件169和与第二安装部159L、159R的上表面抵接并进行承接的抵接部170。卡合构件169由销形成。抵接部170由板材形成。
通过相对于插通孔161在上下方向上对卡合构件169进行插拔,从而能够相对于散热器托架148的下部容易地对油冷却器托架162的下部进行安装及拆下。
如图26、图27所示,在油冷却器托架162安装有冷凝器托架171。在该冷凝器托架171安装有冷凝器D1。
如图30~图32所示,冷凝器托架171具有从连结托架167L、167R的上下突出的臂部172a~臂部172d。臂部172a与臂部172b的顶端部彼此由上横向构件173A连结,臂部172c与臂部172d的顶端部彼此由下横向构件173B连结。上横向构件173A与下横向构件173B的左部彼此由第一纵向构件174L连结,上横向构件173A与下横向构件173B的右部彼此由第二纵向构件174R连结。
在第一纵向构件174L设置有安装片175a及安装片175c,在第二纵向构件174L设置有安装片175b及安装片175d。如图27所示,在安装片175a~安装片175d安装有冷凝器D1。
如图26、图27所示,在油冷却器托架162的左部设置有软管引导件177。
如图25所示,在第一罩体15的第一侧面部15a的后缘部的下部形成有为了避免与软管引导件177的干涉而被切开的切口部180。软管引导件177经由该切口部180从第一罩体15的内部向机体内方侧突出。在软管引导件177插通有使工作油流通的液压软管178A、178B和使空调装置用的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软管179A、179B。液压软管178A、178B及制冷剂软管179A、179B(以下,也仅称为软管)从第一罩体15的机体内方侧经由软管引导件177被导入到第一罩体15的内部。液压软管178A、178B连接于油冷却器O1,制冷剂软管179A、179B连接于冷凝器D1。
通过将软管从侧方(机体内方侧的侧方)导入,在将油冷却器托架162从散热器托架148拆下时,软管不会成为妨碍,能够顺利地使油冷却器托架162相对于散热器托架148分开。另外,通过将上述软管从侧方导入,在使油冷却器O1相对于散热器R1远离时,能够容易地使软管位移(充分地挠曲),能够充分地将散热器R1与油冷却器O1的间隔打开。
如图33、图34所示,发动机罩16具有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发动机罩上部183及发动机罩后部184。
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覆盖原动机E1的机体内方侧(驾驶座侧),并形成原动机室ER的机体内方侧的侧面。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覆盖原动机E1的机体外方侧(与驾驶座6相反的一侧),并形成原动机室ER的机体外方侧的侧面。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及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构成原动机室ER中的与在原动机室ER上流动的空气(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侧面。
发动机罩上部183覆盖原动机E1的上方,并形成原动机室ER的上表面(顶部)。发动机罩后部184为设置于配置有液压泵P1的一侧的壁部,覆盖原动机E1的后方,并形成原动机室ER的背面。
原动机室ER的前方侧通过前支承框146、遮板176、将前支承框146与发动机罩16的内表面之间分隔的分隔构件及将前支承框146与遮板176之间分隔的分隔构件等而与第一罩体15的内部分隔。发动机罩16的下表面侧为敞开状,原动机室ER的下表面(底部)由回转基板9形成。因此,原动机室ER形成在回转基板9上。原动机E1在原动机室ER内由省略图示的固定构件进行防振支承。
如图35、图36所示,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由板材形成,且具有作为主体构件的第一侧板181A和盖板181B。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形成为平板状(或沿着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表面形状),且不阻碍对原动机E1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流(进行整流)。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接近原动机E1地配置。由此,在原动机E1的左侧部流动的冷却风流变好,能够谋求冷却效率的提高。
如图33所示,第一侧板181A具有用于检查原动机E1的开口181C,开口181C贯穿第一侧板181A地形成。如图35所示,开口181C由盖板181B封堵,盖板181B通过螺栓等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第一侧板181A。
如图21所示,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第一侧板181A)从前支承框146遍及后支承框147地设置。如图22所示,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前部固定于第一前支柱146A。如图23所示,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后部固定于第一后支柱147A。
如图21、图33所示,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从前支承框146向前方突出。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前缘部接近第一罩体15的第一侧面部15a的后缘部。如图25所示,在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前缘部的下部形成有为了避免与软管引导件177的干涉而被切开的切口部181D。该切口部181D与切口部180协同地形成供软管引导件177插通的插通部。
如图35、图36所示,在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内表面侧(右表面侧)设置有第一下罩安装部186和第一后罩安装部187。第一下罩安装部186设置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内表面上部(开口181C的上方)。第一下罩安装部186具有前部的第一部位186A、中间部的第二部位186B及后部的第三部位186C。
第一部位186A的前部在第一前支承框146的上端部的后侧被设置成后部上升的倾斜状(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状)。第一部位186A的中间部朝向后方形成为水平状。第一部位186A的后部形成为后部下降的倾斜状(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下方转移的倾斜状)。
第二部位186B从第一部位186A的后端朝向后方形成为水平状。第三部位186C从第二部位186B的后端朝向上方延伸,并且形成为前后折弯的锯齿状。
第一后罩安装部187设置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后部且比第三部位186C靠后方的位置。另外,第一后罩安装部187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上端遍及下端地设置。第一后罩安装部187的上部187A朝向前方形成为突出状。该上部187A与第三部位186C的上部的朝向前方凹陷的部分对应地突出。第一后罩安装部187的中间部187B沿着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后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下端部被设为前部下降的倾斜状(随着向下方移行而向前方转移的倾斜状)。第一后罩安装部187的下部187C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
如图35、图36所示,在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外表面侧(左表面侧)设置有第一导管部(日文:樋部)188和第二导管部189。第一导管部188及第二导管部189由槽型件形成。第一导管部188位于开口181C的上方,从前端到后端为后部上升的倾斜状(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状),且在上侧开口。另外,第一导管部188的后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前侧开口。
第二导管部189被设置成沿着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前缘部的上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前侧开口。
如图21所示,在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驾驶座6(驾驶室5)侧的侧方设置有第三罩体1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罩体17配置在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左侧方。另外,第三罩体17(第三罩体17的原动机E1侧的侧面)被配置成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相邻且相向。另外,第三罩体17覆盖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侧方。而且,第三罩体17被配置成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与驾驶室5相邻。
通过在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与驾驶室5之间设置第三罩体17,从而能够抑制原动机E1的声音向驾驶座6侧传递。即,利用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和第三罩体17将原动机室ER的驾驶座6侧的构造设为二重构造的隔音构造。由此,能够抑制原动机E1的声音向驾驶座6侧传播。
如图37所示,第三罩体17的后端上部通过铰链190安装于后支承框147的第二后梁构件147E。由此,第三罩体17能够从图37所示的关闭的位置向由假想线示出的打开的状态进行摆动。
第三罩体17具有位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侧的第一侧面部17A、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面部17B、覆盖液压设备配置部13的第一配置部13A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7C、以及覆盖第一配置部13A的前方的前表面部17D,下方及后方为敞开状。
如图37所示,第一侧面部17A形成有由第一切口缘部191a和第二切口缘部191b形成的切口部191。第一切口缘部191a沿着第一导管部188形成为前部下降的倾斜状。第二切口缘部191b形成为随着从第一切口缘部191a的前端向下方移行而向前方转移的倾斜状。另外,第二切口缘部191b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二导管部189的前方。由该第一切口缘部191a和第二导管部189形成的间隙192作为通过液压软管178A、178B及制冷剂软管179A、179B的通路使用。此外,第一切口缘部191a与第一导管部188之间及第二切口缘部191b与第二导管部189之间由密封件密封。
如图34所示,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具有第二侧板(侧板)182A和能够开闭的开闭发动机罩193。开闭发动机罩193配置在第二侧板182A的机体外方侧。
如图38、图39所示,第二侧板182A由板材形成为平板状(或沿着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表面形状),且具有用于检查原动机E1的检查孔182B。检查孔182B贯穿第二侧板(侧板)182A地形成。另外,如图38、图42所示,在第二侧板182A的上部的后部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设置的切口部182C。
如图21所示,第二侧板182A从前支承框146遍及后支承框147地设置。如图22所示,第二侧板182A的前部固定于第二前支柱146B。如图23所示,第二侧板182A的后部固定于第二后支柱147B。
如图38、图39所示,在第二侧板182A的内表面侧(左表面侧)设置有第二下罩安装部194和第二后罩安装部195。第二下罩安装部194设置于第二侧板182A的内表面上部(检查孔182B的上方)。
第二下罩安装部194具有前部的第一部位194A、中间部的第二部位194B及后部的第三部位194C,在侧视时形成为与第一下罩安装部186相同的形状。
即,第一部位194A的前部在第一前支承框146的上端部的后侧被设置成后部上升的倾斜状。第一部位194A的中间部朝向后方形成为水平状。第一部位194A的后部形成为后部下降的倾斜状。
第二部位194B从第一部位194A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形成为水平状。第三部位194C从第二部位194B的后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并且形成为前后折弯的锯齿状。
第二后罩安装部195设置于第二侧板182A的后部且比第三部位194C靠后方的位置。另外,第二后罩安装部195从第二侧板182A的上端遍及下端地设置。第二后罩安装部195具有上部195A、中间部195B及下部195C,在侧视时形成为与第一后罩安装部187相同的形状。
第二后罩安装部195的上部195A朝向前方形成为突出状。该上部195A与第三部位194C的上部的朝向前方凹陷的部分对应地突出。第二后罩安装部195的中间部195B沿着第二侧板182A的后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下端部被设为前部下降的倾斜状。第二后罩安装部195的下部195C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
如图40、图41所示,开闭发动机罩193为具有作为外部侧的壁部的外罩构件193A和作为内部侧的壁部的内罩构件193B的二重构造。
如图42所示,外罩构件193A的前缘部及下缘部在侧视时与第二侧板182A的前缘部及下缘部一致。外罩构件193A的上部覆盖第二侧板182A的上部的切口部182C。外罩构件193A的后缘部位于比第二侧板182A的后缘部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40所示,外罩构件193A的后缘部经由铰链197能够绕纵轴旋转地支承于固定在后支承框147上的支承构件196。由此,将开闭发动机罩193设为能够开闭。外罩构件193A的后端部与第三罩18C的右端部之间由角部罩198封堵。
如图42所示,内罩构件193B封堵检查孔182B。如图40所示,在内罩构件193B的外周部设置有凸缘部193C,在该凸缘部193C设置有与检查孔182B的周围抵接的密封构件193D。另外,内罩构件193B的内表面193E(原动机室ER侧的面)为了避免与交流发电机199、燃料过滤器等的干涉而朝向机体外方凹陷设置。另外,内罩构件193B的内表面193E平缓(平滑)地形成,且不阻碍对原动机E1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流(进行整流)。第二侧板182A及内罩构件193B接近原动机E1地配置。由此,在原动机E1的右侧部流动的冷却风流变好,能够谋求冷却效率的提高。
如图34、图43所示,发动机罩上部183具有上罩206和设置于上罩206的下方的下罩207。上罩206具有主罩206A和设置于主罩206A的后方的后罩206B。
如图43所示,在前后方向K2上,主罩206A从前支承框的上方覆盖到第一下罩安装部186的第三部位186C及第二下罩安装部195的第三部位195C的跟前。另外,后罩206B从主罩206A的后端部覆盖到后支承框147。
如图34所示,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上罩206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上方覆盖到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的右端部。另外,上罩206的左端侧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向驾驶座6侧(机体内方)伸出。另外,上罩206的右端侧从第二侧板182A向与驾驶座6相反的一侧(机体内方)伸出。
如图34、图43所示,在后罩206B设置有排出冷却风的排气部200。排气部200具有外周框材211和多个横框材212A、212B、212C。外周框材211具有第一侧部构件211A、第二侧部构件211B、前部构件211C及后部构件211D。第一侧部构件211A与第二侧部构件211B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前部构件211C与后部构件211D在前后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多个横框材212A、212B、212C设置于外周框211的内侧,且沿前后方向K1隔开间隔地设置于前部构件211C与后部构件211D之间。因此,能够使空气在前部构件211C与横框材212A之间、横框材212A与横框材212B之间、横框材212B与横框材212C之间、横框材212C与后部构件211D之间流通。
此外,也可以在排气部200的上方设置避雨(避水)的罩。
如图43所示,在前后方向K1上,下罩207从前支承框146遍及第一下罩安装部186的第三部位186C及第二下罩安装部194的第三部位194C的上端地设置。另外,下罩207沿着第一下罩安装部186及第二下罩安装部194的形状形成。下罩207的前端部固定于前支承框146的上端。下罩207的中间部接近原动机E1的上部,能够谋求冷却效率的提高。另外,下罩207的后部朝向上方延伸,并且形成为前后折弯的锯齿状。
如图34、图41所示,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下罩207从第一下罩安装部186遍及第二下罩安装部194地设置。下罩207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左端部固定于第一下罩安装部186,右端部固定于第二下罩安装部19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罩207由从前支承框146至第二部位186B、194B的后端的第一板材207A和从第三部位184C、194C的下端至上端的第二板材207B形成。
下罩207形成为不阻碍在原动机E1的上部(原动机室ER的上部)流动的冷却风流的平坦的形状(或沿着冷却风的流动方向表面形状平滑地变化的形状)。即,下罩207良好地引导冷却风并进行整流。此外,下罩207既可以由一块板材形成,也可以由三块以上的板材形成。
由于发动机罩上部183为上罩206及下罩207的二重构造,因此,能够抑制原动机E1的声音泄露到发动机罩16的外部。
如图43所示,下罩207将原动机室ER与主罩206A之间分隔,在下罩207与主罩206A之间形成有吸气室204。即,吸气室204为由上罩207和下罩207分隔而成的室。
如图33所示,吸气室204的左侧面由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上部形成。另外,如图42所示,吸气室204的右侧面由开闭发动机罩193的外罩构件193A的上部形成。
如图43所示,在吸气室204设置有对向原动机E1吸引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过滤器201。此外,在主罩206A等形成有向吸气室204取入外气的取入口。另外,也可以在吸气室204设置能够积存原动机E1的冷却水的储水箱等。
如图33、图43所示,在原动机E1的后部设置有对从该原动机E1排出的废气(以下,称为废气)进行净化的废气净化装置202。在该废气净化装置202的上部设置有将净化后的气体排出的排气口部203。该排气口部203设置于排气部200的下方。另外,排气口部203的废气出口朝向上方,废气朝向排气部200排出。因此,废气向原动机室ER的内部排出,并且与冷却风混合而从排气部200向发动机罩16的外部排出。此外,也可以在排气口部203连接消声器,并经由该消声器对废气进行排气。
如图41所示,发动机罩后部184由板材形成,并遍及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与第二侧板182A的后部间地设置。另外,发动机罩后部184遍及第一后罩安装部187与第二后罩安装部195地设置,左端部固定于第一后罩安装部187的背面,右端部固定于第二后罩安装部195的背面。
如图35、图38所示,发动机罩后部184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及第二侧板182A的上端遍及下端地设置,下端部184e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及第二侧板182A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另外,发动机罩后部184在侧视时沿着第一后罩安装部187及第二后罩安装部195的形状形成。因此,发动机罩后部184的上部与下罩207的后部相向,且与下罩207的朝向前方凹陷的部分对应的部位形成为朝向前方突出的突出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罩后部184由上部板184A、中间板184B及下部板184C形成,所述上部板184A对应于第一后罩安装部187的上部187A及第二后罩安装部195的上部195A,所述中间板184B对应于中间部187B及中间部195B,所述下部板184C对应于下部187C及下部195D。此外,发动机罩后部184既可以由一块板材形成,也可以由两块或四块以上的板材形成。
如图35所示,在回转基板9与第一侧部发动机罩181之间设置有第一分隔体(分隔体)208。第一分隔体208配置于在原动机E1的底部配置的油盘217的一侧方。第一分隔体208构成原动机室ER的左下端部(底部),防止原动机E1的声音从第一侧部发动机罩181的下方绕到驾驶座6侧。
第一分隔体208具有构成前部及中间部的第一前分隔构件(第一分隔构件)208A和构成后部的第一后分隔构件208B。第一前分隔构件208A从第一前支柱146A遍及横加强板216地设置。
如图21所示,横加强板216为加强回转基板9的构件,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地设置于回转基板9的后部上表面。第一前分隔构件208A配置在油盘217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方。第一前分隔构件208A的油盘217侧的面为引导冷却风的引导面218L。引导面218L的前后方向K1的中间部与油盘217接近地设置。
如图21、图35所示,第一后分隔构件208B从横加强板216设置到第一后支柱147A的跟前。如图44、图46所示,第一后分隔构件208B具有上壁219a、下壁219b及侧壁219c。侧壁219c将上壁219a与下壁219b的左端部彼此连结。下壁219b固定在回转基板9上。
如图38所示,在回转基板9与第二侧板182A之间设置有第二分隔体(分隔体)209。第二分隔体209配置于油盘217的另一侧方。第二分隔体209构成原动机室ER的右下端部(底部),防止原动机E1的声音从第二侧部发动机罩182的下方绕到与驾驶座6相反的一侧而泄露。
第二分隔体209具有构成前部及中间部的第二前分隔构件(第二分隔构件)209A和构成后部的第二后分隔构件209B。第二前分隔构件209A从第二前支柱146B遍及横加强板216地设置。
如图21所示,第二前分隔构件209A配置于油盘217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方。第二前分隔构件209A的油盘217侧的面为引导冷却风的引导面218R。引导面218R的前后方向K1的中间部与油盘217接近地设置。
第一前分隔构件208A与第二前分隔构件209A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间隔在前后部较宽,在中途部变窄。油盘217位于该间隔变窄的地方。通过使油盘217位于第一前分隔构件208A与第二前分隔构件209之间的间隔变窄的地方,从而能够使向油盘217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两侧方流动的冷却风良好地流动,能够良好地冷却油盘21内的发动机油。
如图33所示,油盘217与回转基板9的间隔也较窄,能够使冷却风良好地在油盘217的下方流动。在回转基板9的原动机E1的下方未形成有开口部,在原动机E1的下部(原动机室ER的下部)流动的冷却风向原动机E1的后方流动。
另外,由于在回转基板9的原动机E1的下方未形成有开口部,因此,即使将原动机E1配置于机体2的右侧,由第二行驶装置3R卷起的尘埃也不会移入到原动机室ER,也不会由于第二行驶装置3R上(履带上)的异物而使得油盘217损伤。
如图21、图38所示,第二后分隔构件209B从横加强板216设置到第二后支柱147B的跟前。如图44、图46所示,第二后分隔构件209B具有上壁220a、下壁220b及侧壁220c。侧壁220c将上壁220a与下壁220b的右端部彼此连结。下壁220b固定在回转基板9上。
如图33所示,在原动机E1的背面下部安装有泵壳体210,液压泵P1呈后方突出状地安装于该泵壳体210。因此,液压泵P1安装于原动机E1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如图44、图45所示,在液压泵P1的下方设置有引导构件213。引导构件213从液压泵P1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并向后方引导冷却风。引导构件213延伸至回转基板9的后端侧(参照图21)。引导构件213的前端部沿前后方向K1贯穿横加强板216。
引导构件213具有上部壁213A、第一立壁213B及第二立壁213C,并形成为中空状。上部壁213A位于液压泵P1的下方,前部位于液压泵P1的正下方。第一立壁213B从上部壁213A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端部(左端部)向下方延伸,下端固定于回转基板9(机体2)。第二立壁213C从上部壁213A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端部(右端部)向下方延伸,下端固定于回转基板9(机体2)。引导构件213为向前方及后方敞开的敞开状,下方由回转基板9堵塞。因此,从原动机E1的下部流动到后方的冷却风在引导构件213中通过,并向机体2(回转基板9)的后部引导。在相对于原动机E1装卸液压泵P1时,能够在利用引导构件213的上部壁213A支承液压泵P1的状态下使液压泵P1移动。由此,能够使液压泵P1的装卸变得容易。
在将液压泵P1安装于泵壳体210的情况下,能够将液压泵P1支承于上部壁213A,且能够在支承于该上部壁213A的状态下使液压泵P1移动。另外,在将液压泵P1从泵壳体210拆下时,同样地也能够将液压泵P1支承于上部壁213A。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压泵P1的装卸。
如图44、图46所示,在第一立壁213B的前部的左表面固定有第一垫板221L。第一垫板221L设置于与第一后分隔构件208B的后部相向的位置。在第二立壁213C的前部的右表面固定有第二垫板221R。第二垫板221R设置于与第二后分隔构件209B的后部相向的位置。
如图44所示,在引导构件21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左侧)设置有第一分隔板214L,在另一侧(右侧)设置有第二分隔板214R。第一分隔板214L及第二分隔板214R被配置成使板面朝向前后方向。
如图46所示,第一分隔板214L固定于第一后分隔构件208B及第一垫板221L的后端。第二分隔板214R固定于第二后分隔构件209B及第二垫板221R的后端。
如图37所示,在第一分隔板214L及第二分隔板214R连接有发动机罩后部184的下部。详细而言,在第一分隔板214L的背面的上部固定有发动机罩后部184的下端部184e的左部184e1,在第二分隔板214R的背面的上部固定有发动机罩后部184的下端部184e的右部184e2。
原动机室ER的后部通过由后支承框147、发动机罩后部184、第一分隔板214L及第二分隔板214R构成的壁体进行分隔。在该壁体的后方设置有第四罩体18。该第四罩体18为覆盖作为设置于发动机罩后部184的后方的构件的工作油箱T2及燃料箱T1等的后部罩体。
利用包括发动机罩后部184在内的上述壁体及第四罩体18将原动机E1的后方设为二重构造的隔音构造,能够抑制原动机E1的声音从原动机室ER传递到外部。
如上所述,通过将原动机室ER的周围设为二重构造的隔音构造,并将二重构造的内壁设为表面形状平坦或沿着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形状,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并谋求热平衡的提高。另外,能够废除吸音材料或使吸音材料成为最小限度。另外,也能够预计由冷却风扇F1的转速下降带来的噪声减少。
如在图43中用箭头示出的那样,由冷却风扇F1产生且在原动机室ER的上部流动的冷却风在下罩207的下方流动并到达该下罩207的后部。流动到下罩207的后部的冷却风在下罩207的后部(第二板材207B)与发动机罩后部184的上部(上部板184A)之间上升,并从排气部200向发动机罩15的外部排出。
即,在原动机室ER的上部形成有使在原动机E1与发动机罩上部183之间流动的冷却风通过发动机罩上部183并向外部排出的第一冷却路径(第一冷却通路)226。该第一冷却路径226具有由下罩207的后部和发动机罩后部184的上部形成并将冷却风引导到排气部200的排气路径228。该排气路径228是将在原动机E1与原动机室ER的顶部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向原动机室ER的外部排出的第一排出部。原动机E1的废气经由排出口部203向该排气路径228排出,冷却风和废气经由第一排出部向原动机室ER的外部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路径226构成为具有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上部、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的上部、下罩207、发动机罩后部184的上部及排气部200。
如在图33中用箭头示出的那样,由冷却风扇F1产生且在原动机室ER的下部流动的冷却风通过原动机E1与回转基板9之间及原动机E1的两侧方并向后方流动。如在图45中用箭头示出的那样,流动到原动机E1的后方的冷却风在引导构件213中通过并向原动机E1的后方流动。该引导构件213是将在原动机E1与原动机室ER的底部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向原动机室ER的外部排出的第二排出部。
即,在原动机室ER的下部形成有使在原动机E1与回转基板9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向原动机E1的后方流动的第二冷却路径227。
第二冷却路径227构成为具有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下部、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的下部、回转基板9、第一分隔体208、第二分隔体209及引导构件213等。
如图45所示,液压泵P1由泵分隔件222覆盖,并从原动机室ER隔离(分隔)。因此,利用泵分隔件222将原动机室ER与液压设备配置部13(第二配置部13B)分隔,液压泵P1位于液压设备配置部13。该泵分隔件222与发动机罩后部184及横加强板216一起构成原动机室ER中的作为在原动机E1上流动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壁部的下游侧壁部。第一排出部设置于原动机室ER的顶部、下游侧壁部、或原动机室ER的底部与下游侧壁部之间。另外,第二排出部设置于原动机室ER的底部、下游侧壁部、或原动机室ER的底部与下游侧壁部之间。另外,构成第二排出部的引导构件213被配置成贯穿下游侧壁部中的与第一分隔体208和第二分隔体209之间的区域对应的位置并通过液压泵P1的下方。
另外,泵分隔件222为包围液压泵P1的筒状,且设置于原动机E1(泵壳体210)与发动机罩后部184之间。泵分隔件222由弹性构件形成。另外,泵分隔件222具有包围液压泵P1的周壁222A。在周壁222A的前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222B,在凸缘部222B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板224。安装板224通过螺栓等固定于泵壳体210的背面210a。周壁222A的前部嵌入并安装于安装板224的外周部。周壁222A的后部嵌入并安装于在发动机罩后部181形成的插通孔223的缘部。因此,泵分隔件222从插通孔223向原动机室ER侧突出。
在周壁222A的前部设置有能够沿前后方向K1伸缩的波纹部222C,泵分隔件222能够沿前后方向K1容易地进行形状变化(延伸或收缩)。
泵分隔件222为向后方敞开的敞开状,液压泵P1的后部从泵分隔件222向后方(液压设备配置部13的第二配置部13B)突出。
能够利用泵分隔件222保护液压泵P1免受沙尘的影响,能够提高耐用性。
接着,参照图47、图48,对工作油箱T2的构造进行说明。
工作油箱T2具有积存工作油的箱主体28。箱主体28具有上壁28A、位于上壁28A的下方的下壁28B、以及将上壁28A与下壁28B连结的多个纵壁(第一纵壁28C~第七纵壁28I)。箱主体28呈棱柱状,并具有多个角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油箱T2形成为纵长的长方体形状(四棱柱状)。
上壁28A具有以贯穿该上壁28B的方式形成的开口33。在上壁28B的上表面的开口33的周围设置有安装座34。在安装座34安装有将开口33封堵的箱盖。
在下壁28B安装有排水管35。排水管35由塞构件能够开闭地封堵。在下壁28B的下表面固定有安装于安装台的安装板36,所述安装台被固定在回转基板9上。
第一纵壁28C~第七纵壁28I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部。第一纵壁28C为正面侧的壁部。第二纵壁28D为背面侧的壁部,且与第一纵壁28C相向。
第三纵壁28E为右侧的壁部,且沿着从第一纵壁28C朝向第二纵壁28D的方向形成。第四纵壁28F为左侧的壁部,且与第三纵壁28E相向。第五纵壁28G为将第一纵壁28C与第三纵壁28E连结的壁部,构成作为箱主体28的四个角中的一角的第一角部(右前侧的角部)。第五纵壁28G相对于第一纵壁28C及第三纵壁28E倾斜。
第六纵壁28H为将第二纵壁28D与第三纵壁28E连结的壁部,构成作为箱主体28的四个角中的另一角的第二角部(右后侧的角部)。第六纵壁28H相对于第二纵壁28D及第三纵壁28E倾斜。第七纵壁28I为将第二纵壁28D与第四纵壁28F连结的壁部,构成作为箱主体28的四个角中的又一角的第三角部(左后侧的角部)。第七纵壁28I相对于第二纵壁28D及第四纵壁28F倾斜。
作为第一纵壁28C与第四纵壁28F的角部的第四角部(左前侧的角部)28J形成为直角。
工作油箱T2具有将箱主体28的内部分隔为上部侧的上室28K和下部侧的下室28L的隔壁31。隔壁31设置于箱主体28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另外,隔壁31在中央部具有以沿上下方向贯穿该隔壁31的方式形成的插通孔32。
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的筒状的通路形成构件37插通于插通孔32。在通路形成构件37的上部固定有环状的安装板39。安装板39固定于隔壁31的上表面,并将通路形成构件37与插通孔32的间隙封堵。通路形成构件37的内周面为将上室28K与下室28L连通的主通路38。
隔壁31形成为俯视大致矩形,且在四个角具有通过倾斜地切割而形成的第一角缘部31a~第四角缘部31d。第一角缘部(缘部)31a对应于第一角部(第五纵壁28G),第二角缘部(缘部)31b对应于第二角部(第六纵壁28G),第三角缘部(缘部)31c对应于第三角部(第七纵壁28I),第四角缘部(缘部)31d对应于第四角部28J。
在第一角缘部31a与第一角部之间形成有第一通路40A,在第二角缘部31b与第二角部之间形成有第二通路40B,在第三角缘部31c与第三角部之间形成有第三通路40C,在第四角缘部31d与第四角部28J之间形成有第四通路40D。第一通路40A~第四通路40D为由隔壁31的缘部和箱主体28的内表面形成的间隙(间隙通路),且使上室与下室连通。
在第一纵壁28C安装有返回管29和吸入管30。返回管29是使在液压设备中使用并向工作油箱T1(箱主体28)返回的返回工作油流入到箱主体28内的管。吸入管30经由液压软管、连接器等连接于液压泵P1,并使被该液压泵P1吸引的下室28L的工作油向箱外部流出。
返回管29相对于主通路38向沿着第一纵壁28C的壁面的水平方向偏置。详细而言,返回管29向比主通路38靠第三纵壁28E且从主通路38分离的位置偏置。即,返回管29被配置成使从返回管29向上室28K内流入的工作油的流动方向(返回管29的流出口29a的管轴方向)面向与朝向主通路38的方向不同的方向。
返回管29具有供返回的工作油进入的流入口29a和使工作油向上室28K流入的流出口29b。返回管29的流入口29a侧的管部29d朝向上方侧。返回管29的流出口29b侧的管部29c沿水平方向设置。另外,管部29c沿与第一纵壁28C大致正交的方向设置。另外,管部29c在隔壁31的稍靠上方侧的位置(附近)贯穿第一纵壁28c且固定于第一纵壁28c。
流出口29b(返回管29)被配置成使工作油的流动方向为朝向第二纵壁28D且从主通路38向第三纵壁28E侧偏离的方向。另外,流出口29b(返回管29)也可以构成为使工作油的流动方向朝向相对于朝向主通路38的方向Y4向水平方向倾斜了规定角度的方向。
另外,流出口29b也可以使返回的工作油在朝向与通过主通路38的中央X3的水平方向上的线Y3平行的方向且从主通路38分离的位置流出。此外,在图例中,线Y3表示与第一纵壁28C正交的线(与第三纵壁28E平行的线),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流出口29b比上室28K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靠近隔壁31地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工作油的油面下降的情况下,流出口29b从油面向上方露出。
吸入管30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比下壁28B和隔壁31的中央靠隔壁31的位置。另外,吸入管30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设置在比箱主体28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靠第四纵壁28F的位置。吸入管30的吸入口30a侧与主通路38在俯视时一部分重叠。吸入口30a朝向第二纵壁28D。
从流出口29b向上室28K流入的返回工作油会产生在主通路38的周围流动的工作油流(沿着箱主体28的纵壁的壁面的流动),返回的工作油能够与上室28K内的工作油良好地混合。
通过利用液压泵P1吸引下室28L的工作油,从而能够使上室28K的工作油从箱主体28的中央部的主通路38和四个角的间隙通路(第一通路40A~第四通路40D)向下室28L流入,并与下室28L的工作油良好地混合。
能够利用在主通路38的周围流动的工作油流和从主通路38及四个角的间隙通路向下室28L流动的工作油流而将工作油良好地混合,能够抑制工作油的温度不均。另外,利用隔壁31来加强箱主体28。
另外,由于第一角部28G、第二角部28H及第三角部28I为倾斜状(被进行了倒角),因此,容易产生沿着箱主体28的纵壁的壁面的工作油流。另外,能够抑制在箱主体28的拐角部形成沉淀物。
另外,在液压泵P1停止吸引时,将混入到下室28L内的工作油中的气泡经由主通路38和第一通路40A~第四通路40D向上室28K良好地抽除。另外,即使工作油箱T2倾斜,也能够将混入到下室28L内的工作油中的气泡从箱主体28的四个角的间隙通路中的任一方抽除。
如图6、图7所示,在驾驶室5的前部设置有将该驾驶室5的前部防振支承于机体2的多个前固定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前固定构件为左侧的前固定构件251L和右侧的前固定构件251R。在驾驶室5的后部设置有将该驾驶室5的后部防振支承于机体2的多个后固定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后固定构件为左侧的后固定构件252L和右侧的后固定构件252R。
如图6、图7所示,驾驶室5的左侧的中间柱(左侧的前支柱)64L设置于驾驶室5的左侧面的前后方向K1的中途部。驾驶室5的右侧的中间柱(右侧的前支柱)64L设置于驾驶室5的右侧面的前后方向K1的中途部。中间柱64L和中间柱64R在前后方向K1上设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左侧的中间柱64L及右侧的中间柱64R从驾驶室5的下端遍及上端地形成。
如图6、图7所示,驾驶室5具有设置于中间柱64L的后方的左侧的后支柱253L和设置于中间柱64R的后方的右侧的后支柱253R。后支柱253L设置于驾驶室5的右侧面与背面的角部。左侧的后支柱253L及右侧的后支柱253R从驾驶室5的下端遍及上端地形成。
中间柱64L、64R和后支柱253L、253R为形成驾驶室5的骨架(驾驶室框架)的强度构件。在中间柱64L、64R的前方未设置有作为驾驶室5的强度构件的支柱构件。
如图4所示,驾驶室5具有覆盖驾驶部42(驾驶座6)的上方的顶棚254。顶棚254遍及中间柱64L、64R与后支柱253L、253R的上端间地设置。
如图6、图7所示,在中间柱64L与后支柱253L之间形成有乘降口62。即,中间柱(前支柱)64L在其与后支柱253L之间形成由门53进行开闭的乘降口62。
如图49所示,前固定构件250L配置于前玻璃(前面板)68的左端部侧的后方。前固定构件250R配置于前玻璃68的右端部侧的后方。即,前玻璃68设置于比前固定构件251L、251R靠前方的位置。前玻璃68具有驾驶员能够对前方进行视觉识别的透过性。
中间柱64L设置于前固定构件250L的后方。另外,中间柱64L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前固定构件250L与驾驶座6之间且靠驾驶座6的位置。中间柱64R设置于前固定构件250R的后方。另外,中间柱64R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前固定构件250R与驾驶座6之间且靠驾驶座6的位置。
如图49~图51所示,在驾驶室5的前表面侧设置有供前玻璃68嵌入的面板框255。面板框255具有上侧的横框255A、下侧的横框255B、左侧的纵框255L及右侧的纵框255R。上侧的横框255A在前玻璃68的上侧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设置。下侧的横框255B在前玻璃68的下侧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设置。纵框255L将上侧的横框255A与下侧的横框255B的左端部彼此连结。纵框255R将上侧的横框255A与下侧的横框255B的右端部彼此连结。在纵框255L及纵框255R设置有轨道构件,所述轨道构件将上部玻璃(上部面板)68A引导成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上部玻璃68A能够上下移动地嵌入到纵框255L与纵框255R之间。在下侧的横框255B、纵框255L及纵框255R固定有下部玻璃(下部面板)68B。
以往,在比前固定构件靠前方的位置存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支柱,由于该前支柱为形成驾驶室的骨架的强度构件,因此,为较粗的构件。因此,由于前支柱,驾驶员的前方视野及上方视野受损。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中间柱(前支柱)64L、64R设置在比前固定构件251L、251R靠后方的位置,从而不再存在配置于前玻璃68的侧方的较粗的支柱构件,能够提高驾驶员的前方及上方的视野性。
如图50、图51所示,上侧的横框材255A位于顶棚254的前方且下方。在上侧的横框材255A与顶棚254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前上面板256。该前上面板256例如也可以具有驾驶员能够对驾驶室5的外部进行视觉识别的透过性。由此,能够提高驾驶室5的前斜上方的视野性。
如图49所示,在纵框255L与中间柱64L之间设置有左侧的前侧面面板257L。在纵框255R与中间柱64R之间设置有右侧的前侧面面板257R。前侧面面板257L及前侧面面板257R例如也可以具有驾驶员能够对驾驶室5的机体外方进行视觉识别的透过性。由此,能够提高驾驶室5的前斜侧方的视野性。
如图6、图7所示,后部窗52是将驾驶部42与空间(日文:スペース)46之间分隔并能够进行可使驾驶部42与空间46连通的开闭动作的分隔壁。优选的是,该分隔壁(后部窗52)形成为从台阶(底板面)49的附近起到顶棚254的附近为止的高度。另外,分隔壁(后部窗52)也可以从下部遍及上部地具有透过性。通过使分隔壁(后部窗52)到下部为止(到台阶49的附近为止)都具有透过性,从而能够大幅地提高驾驶室5的后方视野(左后方的视野性)。另外,通过将分隔壁(后部窗52)从台阶49的附近遍及顶棚254的附近地形成,从而使将分隔壁(后部窗52)打开的情况下的通气性良好,即使在将门53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提高驾驶室5的室内的通气性。另外,在分隔壁(后部窗52)的下端形成为位于台阶49的附近的情况下,通过将分隔壁(后部窗52)打开,从而能够在驾驶员的脚部附近的空间产生风的流动,能够提高驾驶室5的室内的脚部附近的空间的通气性。
也可以代替驾驶室5,在搭载有顶盖的顶盖规格的作业机1中也采用分隔壁。例如,在燃料箱T1的侧壁(左侧面)形成第一形成面47的情况下,燃料箱T1裸露,因此,也可以设置将驾驶部42与空间46之间分隔的分隔壁。
图52示出了罩装置14关闭的状态。详细而言,示出了第一罩体15、第三罩体17、第三罩18C及开闭发动机罩193关闭的状态,并且示出了第二罩18B关闭的状态(参照假想线)和打开的状态(参照实线)。图53示出了罩装置14打开的状态。详细而言,第一罩体15、第三罩体17、第三罩18C及开闭发动机罩193为打开的状态。
如上所述,第三罩体17经由铰链190安装于后支承框147的第二后梁构件147E(参照图37)。详细而言,如图54、图55所示,第三罩体17的后上部经由铰链190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的轴心旋转。因此,第三罩体17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后支承框147,通过从图52所示的关闭的状态向上方摆动而打开。另外,第三罩体17以成为后倾状的方式较大地打开。由此,能够容易地对收容在第三罩体17内的图1所示的设备(转动接头S1、回转马达M3、控制阀V1)进行维护。另外,遍及后支承框147和第三罩体17地设置有摆动限制机构(称为第一摆动限制机构)302。该第一摆动限制机构302允许第三罩体17的上下摆动,并且在第三罩体17位于成为后倾状的打开位置时进行锁定,将该第三罩体17保持在打开位置。此外,在解除由第一摆动限制机构302进行的锁定时,能够将第三罩体17关闭。
如图55所示,通过使第三罩体17处于打开位置,从而使设置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盖板181B成为露出状态。在将该第三罩体17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将固定盖板181B的螺栓303拆下。由此,能够对第三罩体17进行装卸。另外,通过拆下盖板181B,从而如图33所示,能够经由开口181C获取原动机E1。
如上所述,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的开闭发动机罩193经由铰链197被支承为能够开闭(参照图40)。详细而言,如图56所示,开闭发动机罩193的后部被铰链197枢轴支承为能够绕纵轴旋转。因此,开闭发动机罩193被支承为能够沿机体宽度方向K2摆动,通过从图52所示的关闭的状态向机体外方摆动而打开。另外,开闭发动机罩193打开至朝向机体外方延伸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经由检查孔182B获取原动机E1。
如上所述,第一罩体15枢轴支承于前支承框146的前梁构件146C(参照图25)。详细而言,如图57所示,第一罩体15的后上部被铰链304枢轴支承为能够绕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的轴心旋转。因此,第一罩体15被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通过从图52所示的关闭的状态向上方摆动而打开。由此,能够对图56所示的配置在原动机E1(前支承框146)的前方侧的设备(散热器R1、油冷却器O1、冷凝器D1、燃料冷却器N1及蓄电池BT等)进行维护等。
另外,如图57所示,通过将第一罩体15及第三罩体17打开,从而从散热器R1的前方侧遍及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侧方(左侧方)地成为敞开状。由此,能够容易地对收容在第一罩体15内的设备及配置在液压设备配置部13的液压设备进行维护等。
如图57所示,遍及前支承框146和第一罩体15地设置有摆动限制机构(称为第二摆动限制机构)310。该第二摆动限制机构310允许第一罩体15的上下摆动,并且在第一罩体15位于规定的打开位置时进行锁定,将该第一罩体15保持在打开位置。此外,通过解除由第二摆动限制机构310进行的锁定,从而能够将第一罩体15关闭。
如上所述,第三罩(罩部)18C能够开闭(参照图1)。详细而言,如图58所示,第三罩18C的机体外方侧(右侧)被铰链305支承为能够绕纵轴旋转。因此,第三罩18C被支承为能够沿机体宽度方向K2摆动,通过从图52所示的关闭的状态向机体外方摆动而打开。由此,能够对液压泵P1进行维护等。
如图59所示,台阶49支承于设置在机体2上的台阶框架(框架构件)307。如图60所示,台阶框架307具有第一框件307A、第二框件307B、第三框件307C及多个支承腿(第一支承腿307D~第四支承腿307G)。第一框件307A构成台阶框架307的上部前侧,并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台阶49的前端部载置并支承于该第一框件307A。第一支承腿307D从第一框件307A的左端向下方延伸,并螺栓固定于回转基板9。第二支承腿307E从第一框件307A的右端向下方延伸,并螺栓固定于在回转基板9上固定的支承块309。支承块309例如为安装燃料箱T1的安装台。
第二框件307B从台阶框架307的上部的左侧(机体外方侧)构成后部,载置并支承台阶49的左端部及后端部。第二框件307B的前部固定于第一支承腿307D的上部。第三支承腿307F的上部固定于第二框件307B的中途部,下部螺栓固定于回转基板9。第四支承腿307G的上部固定于第二框件307B的后部右侧,下部螺栓固定于支承块309。
第三框件307C构成台阶框架307的上部的右侧(机体内方侧)。第三框件307C的前部固定于第二支承腿307E的上部。第三框件307C的后部固定于第二框件307B的后部右侧。台阶框架307的右侧(机体内方侧)通过铰链308进行安装。详细而言,台阶49的机体内方侧被铰链308枢轴支承为能够绕沿前后方向K1(水平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因此,台阶49被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通过从图59所示的关闭的状态向上方摆动而打开(参照图60)。此外,也可以是,台阶49能够绕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的轴心旋转地枢轴支承于第一框件307A。
如上述那样,台阶框架307的上部通过第一框件307A、第二框件307B及第三框件307C而形成为沿着台阶49的外延形状的环状。因此,通过将台阶49打开,从而如图60所示,能够进行沉降器58的维护(过滤器的清扫、除水)及燃料泵59的维护等。另外,在台阶49的下表面侧(里侧)设置有对燃料供油装置57进行操作的操作机构306。该操作机构306包括使燃料供油装置57的供油泵57A工作的工作开关。
如图60所示,遍及第一框件307A和台阶49的里侧地设置有将台阶49保持为打开状态的限制杆311。
如图52所示,覆盖工作油箱T2的上方的第二罩(罩)18B能够开闭。如图61所示,后支承框147的上部框材147F的后部通过螺栓固定于配重10。在该上部框材147F经由铰链312安装有第二罩18B的左端侧(机体内方侧)。铰链312能够绕沿前后方向K1延伸的轴心摆动。因此,第二罩18B的机体内方侧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前后方向K1的轴心旋转,通过从在图52中用假想线示出的关闭的状态向上方摆动而打开(参照图52的实线)。
本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可以发挥以下的效果。
作业机1具备:机体2;驾驶部42,所述驾驶部42搭载于机体2的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且具有驾驶座6和操纵装置41;原动机E1,所述原动机E1搭载于机体2的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以及液压设备配置部13,所述液压设备配置部13设置于驾驶部42与原动机E1之间,并配置液压设备。
根据该结构,对于获取配置于液压设备配置部13的液压设备而言,驾驶部42不会成为妨碍。即,能够容易地获取液压设备。
另外,也可以是,机体2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回转轴心X1进行回转,驾驶部42配置在比通过回转轴心X1且沿前后方向K1延伸的中央线Y1靠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的位置,原动机E1配置在比中央线Y1靠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机体2的宽度方向K2的平衡良好。
另外,也可以是,配置于液压设备配置部13的液压设备包括使工作油流通的转动接头S1、使机体2回转的回转马达M3、以及对多个液压致动器进行控制的控制阀V1。
根据该结构,能够不将驾驶部42取下地获取转动接头S1、回转马达M3及控制阀V1。
另外,也可以是,机体2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回转轴心X1进行回转,转动接头S1配置于回转轴心X1的位置,回转马达M3配置于转动接头S1的前方,控制阀V1配置于转动接头S1的后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转动接头S1、回转马达M3及控制阀V1沿机体宽度方向K2紧凑地收纳于液压设备配置,能够抑制机体2的宽度方向K2的大型化。
另外,也可以是,配置于液压设备配置部13的液压设备将该液压设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驾驶部42靠(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不将驾驶部42取下地获取液压设备。
另外,也可以是,将控制装置U1设置于液压设备配置部13。
根据该结构,能够不将驾驶部42取下地获取控制装置U1。即,能够容易地获取控制装置U1。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积存原动机E1的燃料的燃料箱T1和积存使液压致动器工作的工作油的工作油箱T2,燃料箱T1和工作油箱T2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排列并搭载于机体2的比驾驶部42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燃料箱T1和工作油箱T2配置在比驾驶部42靠后方的位置,从而能够使作业机1的重量平衡良好。另外,能够将燃料箱T1和工作油箱T2形成为高度较高且水平方向的截面面积较小的形状(纵长形状),能够将其沿宽度方向K2紧凑地配置于机体2。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呈前方突出状地设置于机体2的支承托架20、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托架20的摆动托架21、以及使摆动托架21摆动的摆动缸C2,摆动缸C2的一端侧安装于摆动托架21,另一端侧在驾驶部42的下方安装于机体2。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摆动缸C2紧凑地配置在驾驶部42的下方。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散热器R1,所述散热器R1配置于原动机E1的前方;冷却风扇F1,所述冷却风扇F1配置于散热器R1与原动机E1之间,并产生向后方流动的冷却风;以及罩体,所述罩体是覆盖散热器R1的罩体(第一罩体15),且在前部的侧面具有将外气取入到该罩体内的外气取入口19。
根据该结构,在使作业机1前进时,能够防止例如树木的树枝等障碍物刺入到外气取入口19中。
作业机1具备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回转轴心X1回转的机体2、搭载于机体2的一侧部的驾驶座6、配置于机体2的另一侧部的原动机E1、以及在比驾驶座6靠后方的位置搭载于机体2的燃料箱T1,燃料箱T1的高度方向的宽度比沿着机体宽度方向K2的宽度及沿着机体前后方向K1的宽度宽。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燃料箱T1设置在比驾驶座6靠后方的位置,从而能够解除高度方向的制约,并形成高度较高且水平方向的截面面积较小的形状的(纵长形状的)燃料箱T1。由此,即使在机体2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使用燃料箱T1内的燃料。
另外,也可以是,燃料箱T1为高度方向的宽度比沿着机体宽度方向K2的宽度和沿着机体前后方向K1的宽度之和宽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由于燃料箱T1能够使高度变高并使水平方向的截面面积变小,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燃料箱T1内的燃料。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配置于燃料箱T1的后方的配重10,燃料箱T1被配置成与配重10相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配重10来有效地保护纵长形状的燃料箱T1。
另外,也可以是,燃料箱T1的后端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与配重10相向。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配重10来更有效地保护燃料箱T1。
另外,也可以是,在燃料箱T1的侧方且与配重10相向的位置具备工作油箱T2,该工作油箱T2积存对液压致动器进行驱动的工作油。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配重10来有效地保护燃料箱T1和工作油箱T2。
另外,也可以是,机体2具有设置于燃料箱T1的侧方的台阶49。
根据该结构,即使将燃料箱T1形成为纵长形状,通过搭乘于燃料箱T1横侧的台阶49,也能够容易地向燃料箱T1对燃料进行供油。另外,能够使维护等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燃料供油装置57,所述燃料供油装置57配置于台阶49的下方,并向燃料箱T1补给燃料。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获取燃料供油装置57,并且能够容易地向纵长形状的燃料箱T1补给燃料。
作业机1具备:机体2;驾驶部42,所述驾驶部42搭载于机体2,且具有驾驶座6和操纵装置41;后部搭载构件,所述后部搭载构件配置在比驾驶部42靠后方的位置;以及底板面(台阶49),所述底板面(台阶49)设置于后部搭载构件的侧面,并设置于驾驶部42的后方且后部搭载构件的侧方,底板面的上方空间(空间46)向机体外部敞开。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驾驶部42的后方形成向机体外部敞开的空间46,能够有效地利用该空间46。例如,能够搭乘在台阶49上并进行清扫作业、维护作业、供油作业等。
另外,也可以是,驾驶部42配置在驾驶室5内,驾驶室5具有后部窗52,后部窗52设置在使驾驶室5与所述空间(空间46)连通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驾驶室5的通气性、换气性。另外,能够提高通过后部窗52观察驾驶室5的室外时的视野性。
另外,也可以是,后部搭载构件具有搭载于机体2的后部的配重10和设置于配重10与驾驶部42之间的罩构件(第一罩18A),所述空间(空间46)的作为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的第一形成面47由配重10的侧面和罩构件的侧面规定。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驾驶部42的后方的空间46。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形成面47位于比驾驶部42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部靠机体2的宽度方向K2的中央部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空间46的宽度变宽。
另外,也可以是,驾驶部42在机体外方侧的侧面具备门53,门53的至少一部分在敞开时收容于所述空间。
根据该结构,在将门53敞开时,能够使门53收容在机体2的回转轨道内,因此,能够减少门53与机体周边的物体接触而破损的风险。
另外,也可以是,底板面为能够供作业人员搭乘的台阶49,在底板面的附近配置有燃料箱T1,所述燃料箱T1在上部具有供油口。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作业人员搭乘于台阶49并进行供油作业,即使搭载有纵长形状的燃料箱T1,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供油。
另外,也可以是,后部窗52形成为从底板面的附近到覆盖驾驶座6的上方的顶棚的附近为止的高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驾驶部42的后方的视野性。
另外,也可以是,后部窗52能够进行可使驾驶部42与所述空间连通的开闭动作。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后部窗52打开,从而能够提高驾驶员的脚部附近的空间的通气性。
另外,作业机1具备包围驾驶座6的驾驶室5,驾驶室5具有将该驾驶室5的前部防振支承于机体2的前固定构件251L、251R和设置于比前固定构件251L、251R靠后方的位置的前支柱64L、64R。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驾驶员的前方及上方的视野性。
另外,也可以是,驾驶室5包括前面板68,所述前面板68设置于比前固定构件251L、251R靠前方的位置,且具有驾驶员能够对前方进行视觉识别的透过性。
根据该结构,由于将前支柱64L、64R设置于从前面板68向后方远离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通过前面板68的视野性。
另外,也可以是,驾驶室5具有设置于前支柱64L的后方的后支柱253L,前支柱64L在其与后支柱253L之间形成由门53进行开闭的乘降口62。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使形成乘降口62的前支柱64L向后方下降,因此,能够提高驾驶员的前方及上方的视野性。
另外,也可以是,前支柱64L、64R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前固定构件251L、251R与驾驶座6之间且靠驾驶座6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前支柱64L、64R的位置充分地向后方下降。
作业机1具备:机体2,所述机体2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回转轴心X1回转;驾驶部42,所述驾驶部42搭载于机体2,且具有驾驶座6和操纵装置41;支承托架20,所述支承托架20呈前方突出状地设置于机体2;摆动托架21,所述摆动托架21以能够以摆动轴26为中心而沿水平方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托架20;以及起重臂22,所述起重臂22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摆动托架21,驾驶部42配置在比通过回转轴心X1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线Y1靠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的位置,摆动轴26位于比驾驶部42靠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通过回转轴心X1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线Y1,将驾驶室5设置在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摆动轴26位于比驾驶部42靠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的位置。即,中央线Y1位于驾驶部42的侧方且配置有起重臂22的一侧。由此,能够靠近中央线Y1地配置起重臂22,能够提高作业机1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重量平衡。
另外,也可以是,中央线Y1位于通过摆动轴26的轴心X2的前后方向的线Y2与驾驶部42的所述另一侧的侧面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支承托架20、摆动托架21及起重臂22配置在中央线Y1的附近,能够提高作业机1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重量平衡。
另外,也可以是,在起重臂22为朝向机体正面方向的状态时,摆动托架21将该摆动托架21的一部分配置在与中央线Y1重叠的位置。
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将支承托架20、摆动托架21及起重臂22配置在中央线Y1的附近,能够提高作业机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重量平衡。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具备相对于机体2的中央线Y1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的原动机E1,通过摆动轴26的轴心X2的前后方向K1的线Y2通过原动机E1与驾驶部42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机体2的一侧部配置驾驶室5,在机体2的另一侧部配置原动机E1,摆动托架21及起重臂22的基部22A位于驾驶室5与原动机E1之间的前方,因此,能够使机体2的宽度方向K2的重量平衡良好。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检测装置45,所述检测装置45检测起重臂22的位置和摆动托架21相对于支承托架20的旋转角度;以及控制装置U1,所述控制装置U1取得检测装置45的检测信号,并控制起重臂22,控制装置U1在起重臂22与驾驶部42干涉之前使起重臂22停止。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起重臂22与驾驶部42干涉。
作业机1具备驾驶座6、配置于驾驶座6的前方的操纵台81、设置于操纵台81且以把持的方式进行操作的操纵构件82、以及从操纵台81向驾驶座6侧延伸的肘部放置构件83。
根据该结构,在以把持的方式操作操纵构件82时,驾驶员能够将肘部搁置在肘部放置构件83上并对操纵构件82进行操作。由此,能够减轻由长时间操作引起的驾驶员的疲劳。
另外,通过在设置于驾驶座6的前方的操纵台81设置操纵构件82和肘部放置构件83,驾驶员在就座于驾驶座6的状态下以前倾姿态对操纵构件82进行操作。由此,例如在将驾驶座6设置在驾驶室5内的作业机1中,驾驶员的脸靠近前玻璃,因此,视野性提高。另外,由于在驾驶座6的侧方没有肘部放置构件83,因此,肘部放置构件83不会成为身体宽度的自由度的制约。
另外,也可以是,操纵台81具有基台86和能够调整上下位置地支承于基台86的安装台93,操纵构件82及肘部放置构件83设置于安装台93。
根据该结构,能够与驾驶员的身高对应地调整操纵构件82及肘部放置构件83的高度。
另外,也可以是,操纵构件82包括第一操纵手柄82L和位于第一操纵手柄82L的侧方的第二操纵手柄82R,肘部放置构件83包括从第一操纵手柄82L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一扶手83L和从第二操纵手柄82R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二扶手83R,第一扶手83L和第二扶手83R以随着向后方移行而间隔相互扩大的方式将彼此的相向面设置为倾斜状。
根据该结构,驾驶员能够使肘部从躯干远离并以(将肘部伸展的)舒适的姿态对第二操纵手柄82R及第二操纵手柄82R进行操作。另外,能够将第一扶手83L与第二扶手83R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间隔采取得较宽。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行驶装置3;底板部5B,所述底板部5B支承驾驶座6;以及行驶操作构件85,所述行驶操作构件85设置于底板部5B,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行驶装置3进行操作,行驶操作构件85包括位于第一扶手83L的下方的第一行驶踏板85L和位于第二扶手83R的下方的第二行驶踏板85R。
根据该结构,驾驶员以如下的姿态进行操作,即:将肘部搁置在驾驶座6的前方侧并把持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且将一方的腿放置在第一扶手83L的下方的第一行驶踏板85L,将另一方的脚放置在第二扶手83R的下方的第二行驶踏板85R。即,与以往相比,驾驶员成为使膝盖弯曲的姿态,越是身高较高的驾驶员,则越会成为上体向上移动的姿态。由此,能够使驾驶座6的前后位置的调整范围变小。即,能够使对驾驶座6的前后位置进行调整的装置紧凑。另外,例如在将驾驶座6设置于驾驶室5的作业机1中,能够使驾驶室5的前后方向K1的尺寸紧凑。
另外,也可以是,操纵台81具有基台86和设置于基台86的上部的安装台93,安装台93具有:主体部93A,所述主体部93A安装有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第一延伸部93L,所述第一延伸部93L从主体部93A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向后方延伸,并且安装有第一扶手83L;以及第二延伸部93R,所述第二延伸部93R从主体部93A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向后方延伸,并且安装有第二扶手83R。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支承第一扶手83L及第二扶手83R,并且能够确保第一扶手83L及第二扶手83R的支承强度。
另外,也可以是,驾驶座6具有座部6A和靠背部6B,座部6A与第一延伸部93L在上下方向上一部分重叠,座部6A与第二延伸部93R在上下方向上一部分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驾驶座6靠近操纵台81,能够紧凑地构成包括驾驶座6及操纵台81在内的驾驶部42。
另外,也可以是,肘部放置构件83的前部枢轴支承于操纵台81,后部能够向上方摆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谋求驾驶员的乘降的容易化。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滑动轨道78,所述滑动轨道78调整驾驶座6的前后位置,且能够在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对驾驶座6进行位置调整。
根据该结构,通过调整驾驶座6的前后位置,从而也能够同时调整驾驶座6的上下位置。另外,通过同时进行驾驶座6的前后位置的调整和上下位置的调整,从而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以较小的移动范围进行与驾驶员的身高对应的驾驶座6的调整,能够使对驾驶座6的前后位置进行调整的装置紧凑。另外,例如在将驾驶座6设置在驾驶室5内的作业机中,能够使驾驶室5的前后方向K1的尺寸紧凑。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能够进行摆动操作的操作杆(推土杆80)和对操作杆的摆动进行限制的杆限制机构133,操纵台81具有基台86和安装台93,所述安装台93设置于基台86的上部并安装操作杆,杆限制机构133具有追随着操作杆的摆动而移动的连动构件(杆构件135)和对连动构件施力而使操作杆从摆动位置返回到中立位置的中立弹簧141,连动构件沿着安装台93的下表面侧配置,且在沿着该下表面的方向上以规定的范围移动,中立弹簧141沿着连动构件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杆限制机构133的上下宽度变薄。由此,能够使安装台93的下方空间变宽,例如在将踏板设置于操作杆的下方的情况下,能够确保配置驾驶员的腿的空间。
作业机1具备:底板部5B;驾驶座6,所述驾驶座6配置在底板部5B上;以及脚放置部79,所述脚放置部79设置在驾驶座6的侧方的底板部5B上,供驾驶员放置脚。
根据该结构,驾驶员能够在使脚位于比膝盖靠后方的位置的状态下使腿弯曲并进行休息。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行驶装置3和行驶操作构件85,所述行驶操作构件85设置于脚放置部79的前方,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行驶装置3进行操作。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脚放置部79与行驶操作构件85的相互间的脚的移动。
另外,也可以是,脚放置部79包括位于驾驶座6的一侧方的第一部分79L和位于驾驶座6的另一侧方的第二部分79R,行驶操作构件85包括位于第一部分79L的前方的第一行驶踏板85L和位于第二部分79R的前方的第二行驶踏板85R。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部分79L与第一行驶踏板85L的相互间的脚的移动及第二部分79R与第二行驶踏板85R的相互间的脚的移动。
另外,在驾驶员保持就座于驾驶座6的状态下,能够使一方的脚在底板部5B上从第一行驶踏板85L向第一部分79L移动,能够使另一方的脚在底板部5B上从第二行驶踏板85R向第二部分79R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行驶踏板85L与第一部分79L之间的脚的移动及第二行驶踏板85R与第二部分79R之间的脚的移动。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配置于驾驶座6的前方的操纵台81和设置于操纵台81且以把持的方式进行操作的操纵构件82,操纵台81具有立起设置于底板部5B的基台86和安装于基台86的上部的安装台93,操纵构件82包括设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的第一操纵手柄82L和设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的第二操纵手柄82R,行驶操作构件85包括设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一行驶踏板85L和设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二行驶踏板85R。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脚从位于驾驶座6的前方的操纵台81侧的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移动到驾驶座6的侧方的底板部5B上的脚放置部79,驾驶员能够在使脚位于驾驶座6的侧方且比膝盖靠后方的位置的状态下使膝盖弯曲并使腿休息。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滑动轨道78,所述滑动轨道78调整驾驶座6的前后位置,且能够在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对驾驶座6进行位置调整。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驾驶座6沿着滑动轨道78移动,从而能够同时调整驾驶座6的前后位置和上下位置。另外,能够使对驾驶座6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进行调整的装置紧凑。另外,例如在将驾驶座6设置在驾驶室5内的作业机1中,能够使驾驶室5的前后方向K1的尺寸紧凑。
作业机1具备驾驶座6、行驶装置3及行驶操作构件85,所述行驶操作构件85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行驶装置3进行操作,行驶操作构件85包括配置于驾驶座6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前方的第一行驶踏板85L和配置于驾驶座6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的前方的第二行驶踏板85R。
根据该结构,驾驶员能够在扩宽左腿与右腿的间隔的状态下对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进行操作。由此,能够提高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的操作性。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行驶踏板85L与第二行驶踏板85R的间隔随着向前方移行而逐渐变宽。
根据该结构,驾驶员能够以舒适的姿态对踏板进行操作,能够提高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的操作性。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为随着向前方移行而向下方转移的倾斜状。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靠近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地操作驾驶座6的情况下,踏板为前部下降的倾斜状,因此,能够使脚腕的弯折变小,能够使脚舒适地载置在踏板上,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踏板的踩踏操作。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第一踏板轴104L,所述第一踏板轴104L位于第一行驶踏板85L的上表面侧,将第一行驶踏板85L支承为能够前后摆动;以及第二踏板轴104R,所述第二踏板轴104R位于第二行驶踏板85R的上表面侧,将第二行驶踏板85R支承为能够前后摆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脚心与第一踏板轴104L、第二踏板轴104R相匹配地将脚载置在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上,即使为倾斜地面等,也能够使脚站稳,不容易产生疲劳。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踏板轴104L设置于第一行驶踏板85L的比前后方向K1的中央部靠后方的位置,第二踏板轴104R设置于第二行驶踏板85R的比前后方向K1的中央部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使脚心的位置与第一踏板轴104L及第二踏板轴104R相匹配。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底板部5B,所述底板部5B支承驾驶座6;操纵台81,所述操纵台81具有立起设置于底板部5B的基台86及安装于基台86的上部的安装台93,且配置在驾驶座6的前方;第一操纵手柄82L,所述第一操纵手柄82L设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以及第二操纵手柄82R,所述第二操纵手柄82R设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第一行驶踏板85L设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的下方,第二行驶踏板85R设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越是身高较高的人员,越会成为使用上方空间的姿态,能够谋求驾驶座6的配置部分的前后方向的紧凑化。另外,例如在将驾驶座6设置在驾驶室5内的作业机1中,能够使驾驶室5的前后方向K1的尺寸紧凑。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行驶踏板85L的后部位于驾驶座6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的下方,第二行驶踏板85R的后部位于驾驶座6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驾驶座6靠近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能够使包括驾驶座6、第一行驶踏板85L及第二行驶踏板85R在内的驾驶部42的前后方向K1的尺寸紧凑地形成。
作业机1具备:驾驶座6;操纵台81,所述操纵台81设置于驾驶座6的前方;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所述第一操纵手柄82L设置于操纵台81的比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心部靠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操纵手柄82R设置于操纵台81的比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心部靠另一侧的位置;以及监视器84,所述监视器84设置于第一操纵手柄82L与第二操纵手柄82R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第一操纵手柄82L与第二操纵手柄82R之间设置有监视器84,因此,在把持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并进行操作时,能够使确认监视器84时的视线的移动变小。由此,能够谋求监视器84的可视性的提高、操纵构件82的操作性的提高。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行驶装置3和行驶操作构件85,所述行驶操作构件85设置于驾驶座6的前方的底板部5B,且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行驶装置3进行操作。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被进行脚踩踏操作的行驶操作构件85对行驶装置3进行操作,从而能够在第一操纵手柄82L与第二操纵手柄82R之间设置监视器84。另外,能够在把持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的状态下利用行驶操作构件85对行驶装置3进行操作。
另外,也可以是,操纵台81具有立起设置于底板部5B的基台86和固定于基台86的上部的安装台93,监视器84配置在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中央部,第一操纵手柄82L配置在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第二操纵手柄82R配置在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行驶操作构件85具有配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一行驶踏板85L和配置于安装台93的机体宽度方向K2的另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二行驶踏板85R。
根据该结构,可以在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的下方形成能够配置驾驶员的腿的空间,能够使驾驶座6靠近操纵台81。进而,能够使包括操纵台81及驾驶座6在内的驾驶部42的前后方向K1的尺寸紧凑。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从操纵台81的第一操纵手柄82L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一扶手83L和从操纵台81的第二操纵手柄82R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二扶手83R,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被配置在如下位置,即:当就座于驾驶座6的驾驶员将一方的肘部放置在第一扶手83L上并把持第一操纵手柄82L且在将另一方的肘部放置在第二扶手82R上的状态下把持第二操纵手柄82R时,驾驶员成为前倾姿态。
根据该结构,由于驾驶员的眼睛靠近监视器84,因此,能够提高监视器84的可视性。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搭载有驾驶座6及操纵台81的机体2和对机体2的周围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43,监视器84能够对拍摄装置43拍摄到的图像进行显示。
根据该结构,驾驶员能够在把持着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的操作姿态下容易地对机体2的周围进行确认。例如在驾驶员以前倾姿态把持第一操纵手柄82L及第二操纵手柄82R时,难以进行机体2的后方确认,但通过在第一操纵手柄82L与第二操纵手柄82R之间设置监视器84,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后方确认。
此外,也可以是,第一操纵手柄82L、第二操纵手柄82R及监视器84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排列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紧凑地配置第一操纵手柄82L、第二操纵手柄82R及监视器84。
作业机1具备:基板9;原动机室ER,所述原动机室ER形成在基板9上;原动机E1,所述原动机E1收容在原动机室ER内;冷却风扇F1,所述冷却风扇F1产生对原动机E1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第一排出部(排气路径228),所述第一排出部(排气路径228)将在原动机E1与原动机室ER的顶部(发动机罩上部183)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向原动机室ER的外部排出;以及第二排出部(引导构件213),所述第二排出部(引导构件213)将在原动机E1与原动机室ER的底部(基板9、第一分隔体208、第二分隔体209)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向原动机室ER的外部排出。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对原动机E1的上部及下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流动顺畅,能够提高原动机E1的冷却效率。
另外,将原动机E1的废气排出的排气口部203配置在原动机室ER内,第一排出部(排气路径228)将在原动机E1与顶部(发动机罩上部183)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和从排气口部203排出的原动机E1的废气向原动机室ER的外部排出。
根据该结构,由于对原动机E1的废气进行排气的排气管不会伸出到原动机室ER的外部,因此,能够消除突出物,并且,能够谋求原动机E1的废气的排气温度的减少和排气声音的减少。
另外,也可以是,原动机室ER具备下游侧壁部(发动机罩后部184、泵分隔件222、横加强板216),所述下游侧壁部(发动机罩后部184、泵分隔件222、横加强板216)为在原动机E1上流动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壁部,第一排出部(排气路径228)设置于顶部(发动机罩上部183)、下游侧壁部、或顶部与下游侧壁部之间,第二排出部(引导构件213)设置于底部(基板9、第一分隔体208、第二分隔体209)、下游侧壁部、或底部与下游侧壁部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适当地将在原动机E1与原动机室ER的顶部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及在原动机E1与原动机室ER的底部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向原动机室ER的外部排出。
另外,具备:液压泵P1,所述液压泵P1安装于原动机E1中的在该原动机E1上流动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以及油盘217,所述油盘217配置于原动机E1的底部,原动机室ER具备配置于油盘217的一侧方的第一分隔体208和配置于油盘217的另一侧方的第二分隔体209,第二排出部具备中空的引导构件213,所述引导构件213贯穿下游侧壁部中的对应于第一分隔体与第二分隔体之间的区域的位置,并通过液压泵P1的下方,引导构件213使在第一分隔体208与第二分隔体209之间流动的冷却风从原动机室ER内通过液压泵P1的下方,并向原动机室ER的外部引导。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适当地将在原动机E1的下方流动的冷却风排出。
另外,也可以是,顶部的原动机E1侧的面的表面形状为平坦或沿着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形状。另外,也可以是,原动机室ER在与在该原动机室ER上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侧面具备侧方壁部(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侧方壁部的原动机E1侧的面的表面形状为平坦或沿着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形状。
另外,顶部具备上罩206和设置于上罩206的下方的下罩207,在由上罩206和下罩207分隔的吸气室204内具备对向原动机E1吸引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过滤器201。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空气过滤器201阻碍冷却风的流动。
作业机1具备:机体2;驾驶座6,所述驾驶座6搭载于机体2;原动机E1,所述原动机E1搭载于机体2的驾驶座6的侧方;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所述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覆盖原动机E1的驾驶座6侧的侧方;以及罩构件(第三罩体17),所述罩构件(第三罩体17)覆盖设置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与驾驶座6之间的设备(转动接头S1、回转马达M3、控制阀V1)的配置部,罩构件的原动机E1侧的侧面被配置成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相邻且相向,并覆盖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侧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和罩构件在原动机室ER的驾驶座6侧的侧方形成二重构造的隔音机构。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原动机E1的声音传递到驾驶座6侧。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的原动机E1侧的面的表面形状为平坦或沿着对原动机E1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在原动机E1的侧方流动的冷却风流变好。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所述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覆盖原动机E1的与驾驶座6相反的一侧的侧方,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具有开闭发动机罩193,所述开闭发动机罩193开闭自如地覆盖收容原动机E1的原动机室ER的侧方,开闭发动机罩193具有作为外部侧的壁部的外罩构件193A和作为内部侧的壁部的内罩构件193B。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外罩构件193A和内罩构件193B将原动机E1的与驾驶座6相反的一侧的侧方设为二重构造的隔音构造。由此,能够抑制原动机E1的声音从原动机室ER泄露。另外,即使将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形成为二重构造,也能够通过将开闭发动机罩193打开而以一个动作获取原动机E1。
另外,也可以是,内罩构件193B的原动机E1侧的面的表面形状为平坦或沿着对原动机E1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变化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在原动机E1的侧方流动的冷却风流变好。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覆盖原动机E1的上方的发动机罩上部183,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具有侧板182A,所述侧板182A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一起支承发动机罩上部183,且形成有由开闭发动机罩193进行开闭的开口182B。
根据该结构,侧板182A具有支承发动机罩上部183的功能和覆盖由开闭发动机罩193进行开闭的开口182B的周围的功能,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
另外,发动机罩上部183具有上罩206和设置于上罩206的下方的上罩207,上罩207遍及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和侧板182A地设置,上罩206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向驾驶座6侧伸出,且从侧板182A向与驾驶座6相反的一侧伸出。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上罩206上的水移入到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侧板182A侧,进而,能够防止水移入到原动机室ER中。进而,能够谋求锈的防止。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发动机罩后部184,所述发动机罩后部184遍及第一侧部发动机罩181和侧板182A地设置,并覆盖原动机E1的后方;以及后部罩体(第四罩体18),所述后部罩体(第四罩体18)覆盖设置于发动机罩后部184的后方的构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发动机罩后部184和后部罩体将原动机E1的后方设为二重构造的隔音构造。由此,能够抑制原动机E1的声音从原动机室ER泄露。
也可以是,具备:基板9,所述基板9构成机体2的底部;以及分隔体(第一分隔体208),所述分隔体(第一分隔体208)设置于基板9与第一侧部发动机罩181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分隔体来防止原动机E1的声音从第一侧部发动机罩181的下方绕到驾驶座6侧。
另外,罩构件的后上部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的轴心旋转,通过向上方摆动而打开。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设置于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与驾驶座6之间的设备进行检查。
另外,第一发动机罩侧部181具有盖板181B,所述盖板181B封堵能够获取原动机E1的开口181C,盖板181B能够在将罩构件打开的状态下进行装卸。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驾驶座6侧获取原动机E1。
另外,具备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所述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覆盖原动机E1的与驾驶座6相反的一侧的侧方,第二发动机罩侧部182具有对收容原动机E1的原动机室ER的侧方进行覆盖的开闭发动机罩193,开闭发动机罩193的后部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纵轴旋转,通过向机体外方摆动而打开。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机体外方侧获取原动机E1。
另外,具备罩体(第一罩体15),所述罩体(第一罩体15)覆盖配置于原动机E1的前方的设备(散热器R1、油冷却器O1、冷凝器D1、燃料冷却器N1及蓄电池BT),罩体的后上部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通过向上方摆动而打开。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机体前方获取收容在罩体内的设备。
另外,具备液压泵P1,所述液压泵P1安装于原动机E1的后部,后部罩体具有罩部(第三罩18C),所述罩部(第三罩18C)覆盖液压泵P1的后方,并且其机体外方侧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纵轴旋转,通过向机体外方侧摆动而打开。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机体后方获取液压泵P1。
另外,具备:驾驶部42,所述驾驶部42具有操纵装置41和驾驶座6,并搭载于机体2;后部搭载构件(第一罩18A、配重10),所述后部搭载构件(第一罩18A、配重10)配置于机体2的比驾驶部42靠后方的位置;以及台阶49,所述台阶49设置于机体2的驾驶部42的后方且后部搭载构件的侧方,能够供作业人员搭乘,台阶49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沿水平方向(前后方向K1)延伸的轴心旋转,通过向上方摆动而打开。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获取配置在台阶49的下方的设备。
另外,具备:工作油箱T2,所述工作油箱T2积存对液压致动器进行驱动的工作油;以及罩(第二罩18B),所述罩(第二罩18B)覆盖工作油箱T2的上方,工作油箱T2搭载在机体2的设备的配置部的后方,罩的机体内方侧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绕前后方向K1的轴心旋转,通过向上方摆动而打开。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上方获取工作油箱T2,能够对该工作油T2进行维护。
作业机1具备:机体2;原动机E1,所述原动机E1搭载于机体2;液压泵P1,所述液压泵P1安装于原动机E1;以及泵分隔件222,所述泵分隔件222将收容原动机E1的原动机室ER与配置液压泵P1的液压设备配置部13分隔。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泵分隔件222将配置有液压泵P1的液压设备配置部13与原动机室ER分隔,能够抑制由原动机E1的热量引起的液压设备配置部13内的温度上升。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覆盖原动机E1的发动机罩(第二罩体16),泵分隔件222设置于原动机E1与发动机罩之间,覆盖液压泵P1的周围,并且朝向液压设备配置部13侧敞开。
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分隔原动机室ER与液压设备配置部13,并且,能够抑制原动机E1的热量向液压设备配置部13传递。
另外,也可以是,泵分隔件222为从形成于发动机罩的插通孔223突出到原动机室E1侧的筒状,泵分隔件222的液压设备配置部13侧的端部安装在形成于发动机罩的插通孔223的缘部,液压泵P1的液压设备配置部13侧的一部分从泵分隔件222向液压设备配置部13侧突出。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原动机E1的热量向液压设备配置部13传递。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引导构件213,所述引导构件213设置于液压泵P1的下方,并向原动机室ER的外部引导从原动机室ER排出的冷却风;第一分隔板214L,所述第一分隔板214L设置于引导构件213的一侧,并将原动机室ER与液压设备配置部13分隔;以及第二分隔板214R,所述第二分隔板214R设置于引导构件213的另一侧,并将原动机室ER与液压设备配置部13分隔,发动机罩的下部连接于第一分隔板214L和第二分隔板214R。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原动机室ER的后部分隔,并且能够形成使在原动机E1的下部流动的冷却风向后方流动的冷却路径,能够谋求原动机室ER的后部的分隔和冷却效率的提高。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支承框(后支承框147),所述支承框(后支承框147)具有在液压泵P1的一侧方立起设置于机体2的第一支柱(第一后支柱147A)、设置于液压泵P1的另一侧方的第二支柱(第二后支柱147B)、以及将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的上部彼此连结的梁构件(第一梁构件147D),发动机罩具有:第一侧板181A,所述第一侧板181A相对于原动机E1配置于一侧方,并固定于第一支柱;第二侧板182A,所述第二侧板182A相对于原动机E1配置于另一侧方,并固定于第二支柱;以及壁部(发动机罩后部184),所述壁部(发动机罩后部184)遍及第一侧板181A和第二侧板182A地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稳固地进行发动机罩的支承。
作业机1具备:机体2;散热器R1,所述散热器R1搭载于机体2;油冷却器O1,所述油冷却器O1配置在与散热器R1相向的第一位置;散热器托架148,所述散热器托架148安装有散热器R1;以及油冷却器托架162,所述油冷却器托架162安装有油冷却器O1,油冷却器托架162能够拆下地安装于散热器托架148,且通过从散热器托架148拆下,从而能够使油冷却器O1移动到比第一位置靠从散热器R1分开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油冷却器托架162从散热器托架148拆下,从而能够在散热器R1与油冷却器O1之间产生为了进行清扫而充分的空间,能够容易地进行散热器R1和油冷却器O1的清扫。
另外,也可以是,在油冷却器O1的与散热器R1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使油冷却器O1移动的移动空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在散热器R1与油冷却器O1之间形成清扫空间164。
另外,当在油冷却器O1的前方设置能够形成清扫空间164的移动空间163时,在油冷却器O1的前方不再存在较大地阻碍冷却风的流动的部件,因此,能够使冷却风的吸入阻力减少。
另外,也可以是,散热器托架148具有第一安装部152L、152R和设置于第一安装部152L、152R的下方的第二安装部159L、159R,油冷却器托架162具有利用固定件145L、145R能够装卸地固定于第一安装部152L、152R的固定部165L、165R和卡合解脱自如地卡合于第二安装部159L、159R的卡合部168L、168R,第二安装部159L、159R具有上方敞开状的插通孔161,卡合部168L、168R具有从上方插入于插通孔161的卡合构件169和与第二安装部159L、159R的上表面抵接并进行承接的抵接部170。
根据该结构,通过相对于插通孔161对卡合构件169进行插拔,从而能够相对于第二安装部159L、159R对卡合部168L、168R进行装卸,能够容易地进行油冷却器托架162的安装、拆下。
另外,也可以是,散热器托架148具有支承散热器R1的下部的下支承部160,第二安装部159L、159R设置于比下支承部160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将散热器R1的下部安装于下支承部160时,第二安装部159L、159R不会成为妨碍,能够容易地进行散热器R1的安装。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立起设置于机体2的支承框(前支承框146),散热器托架148具有:第一托架149,所述第一托架149安装于支承框的上部,且具有第一安装部152L、152R;以及第二托架150,所述第二托架150安装于支承框的下部,且具有第二安装部159L、159R。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散热器托架148及散热器R1组装于支承框的状态(局部装配的状态)下将支承框安装于机体2,能够谋求组装的容易化。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支承框(前支承框146),所述支承框(前支承框146)立起设置于机体2的侧部的前部;以及罩体(第一罩体15),所述罩体(第一罩体15)为覆盖散热器R1及油冷却器O1的罩体,且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支承框,散热器R1配置于支承框的前侧,油冷却器O1配置于散热器R1的前侧,罩体枢轴支承于支承框,通过向上方摆动,从而能够将油冷却器O1的前方敞开。根据该结构,在使罩体向上方摆动并将其打开时,油冷却器O1的前方成为敞开状,能够容易地进行油冷却器O1的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散热器R1及油冷却器O1的清扫。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罩体(第一罩体15),所述罩体(第一罩体15)覆盖散热器R1及油冷却器O1;原动机E1,所述原动机E1配置于散热器R1的后方;以及冷却风扇F1,所述冷却风扇F1配置在原动机E1与散热器R1之间,并产生向后方流动的冷却风,罩体在前部的侧面具有将外气取入到该罩体内的外气取入口19。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罩体的前部的侧面设置外气取入口19,在使作业机1前进时,能够防止例如树木的树枝等障碍物刺入到外气取入口19中。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冷凝器D1,所述冷凝器D1冷却空调装置的制冷剂;以及冷凝器托架171,所述冷凝器托架171安装于油冷却器托架162,供冷凝器D1安装。根据该结构,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冷凝器D1的清扫。
工作油箱构造具备:箱主体28,所述箱主体28积存工作油;隔壁31,所述隔壁31将箱主体28的内部分隔为上部侧的上室28K和下部侧的下室28L;主通路38,所述主通路38设置于隔壁31的中央部,并将上室28K与下室28L连通;吸入管30,所述吸入管30使下室28L的工作油向箱外部流出;以及返回管29,所述返回管29使返回到箱主体28的工作油流入到上室28K,返回管29被配置成使从该返回管流入到上室28K内的工作油的流动方向面向与朝向主通路38的方向不同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返回的工作油在上室28K内的从主通路38分离的位置流入,能够产生在主通路38的周围流动的工作油流。由此,能够使返回的工作油与箱主体28内的工作油良好地混合,能够抑制工作油的温度不均。
另外,能够利用隔壁31对箱主体28进行加强。通过加强箱主体28,从而能够防止由箱主体28的内压引起的变形、异常噪声的产生。
另外,也可以是,返回管29被配置成使所述流动方向面向相对于朝向主通路38的方向向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产生在主通路38的周围流动的工作油流。
另外,也可以是,箱主体28具有上壁28A、下壁28B、以及将上壁28A与下壁28B连结的多个纵壁,多个纵壁包括安装有返回管29的第一纵壁28C、与第一纵壁28C相向的第二纵壁28D、以及从第一纵壁28C沿着朝向第二纵壁28D的方向设置的第三纵壁28E,返回管29被配置成使所述流动方向为朝向第二纵壁28D且从主通路38向第三纵壁28E侧偏离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产生沿着箱主体28的内表面的工作油流,能够使返回的工作油与箱主体28内的工作油良好地混合。
另外,也可以是,返回管29被配置在比上室28K的上下中央部靠近隔壁31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即使箱主体28内的工作油的油面下降,也能够使返回管29的流出口29b位于油面的下侧。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间隙通路(第一通路40A~第四通路40D),所述间隙通路(第一通路40A~第四通路40D)由隔壁31的缘部和箱主体28的内表面形成,并使上室28K与下室28L连通。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箱主体28倾斜时,也能够将下室28L的工作油所包含的气泡向上室28K抽除。另外,由于上室28K的工作油通过主通路38和间隙通路并向下室28L流动,因此,能够使上室28K的工作油与下室28L的工作油良好地混合。
另外,也可以是,箱主体28形成为棱柱状,间隙通路包括设置于箱主体28的多个角部28G~28J的通路(第一通路40A~第四通路40D)。
根据该结构,即使箱主体28倾斜,也能够将下室28L的工作油所包含的气泡从箱主体28的多个通路中的任一个向上室28K抽除。另外,通过经由吸入管30吸引下室28L的工作油,上室28K的工作油通过主通路38和箱主体28的多个角部的通路40A~40D并向下室28L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混合上室28K的工作油和下室28L的工作油。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当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仅为例示,而并非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将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包括在内。
附图标记说明
3 行驶装置
5B 底板部
6 驾驶座
6A 座部
6B 靠背部
78 滑动轨道
79 脚放置部
79L 第一部分
79R 第二部分
80 操作杆(推土杆)
81 操纵台
82 操纵构件
82L 第一操纵手柄
82R 第二操纵手柄
83 肘部放置构件
83L 第一扶手
83R 第二扶手
84 监视器
85 行驶操作构件
85L 第一行驶踏板
85R 第二行驶踏板
86 基台
93 安装台
93A 主体部
93L 第一延伸部
93R 第二延伸部
104L 第一踏板轴
104R 第二踏板轴
133 杆限制机构
135 连动构件(杆构件)
141 中立弹簧
K2 机体宽度方向

Claims (30)

1.一种作业机,其中,所述作业机具备:
驾驶座;
操纵台,所述操纵台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前方;
操纵构件,所述操纵构件设置于所述操纵台,且以把持的方式进行操作;以及
肘部放置构件,所述肘部放置构件从所述操纵台向所述驾驶座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操纵台具有基台和安装台,所述安装台能够调整上下位置地支承于所述基台,
所述操纵构件及所述肘部放置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操纵构件包括第一操纵手柄和位于所述第一操纵手柄的侧方的第二操纵手柄,
所述肘部放置构件包括从第一操纵手柄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一扶手和从第二操纵手柄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二扶手,
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以随着向后方移行而间隔相互扩大的方式将彼此的相向面设置为倾斜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行驶装置;
底板部,所述底板部支承所述驾驶座;以及
行驶操作构件,所述行驶操作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部,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操作,
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包括位于第一扶手的下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位于第二扶手的下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操纵台具有基台和设置于所述基台的上部的安装台,
所述安装台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安装有所述第一操纵手柄及所述第二操纵手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向后方延伸,并且安装有所述第一扶手;以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向后方延伸,并且安装有所述第二扶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驾驶座具有座部和靠背部,
所述座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上下方向上一部分重叠,
所述座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上下方向上一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肘部放置构件的前部枢轴支承于所述操纵台,后部能够向上方摆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调整驾驶座的前后位置,且能够在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对驾驶座进行位置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操作杆,所述操作杆能够进行摆动操作;以及
杆限制机构,所述杆限制机构对所述操作杆的摆动进行限制,
所述操纵台具有基台和安装台,所述安装台设置于所述基台的上部,并支承所述操作杆,
所述杆限制机构具有追随着所述操作杆的摆动而移动的连动构件和对所述连动构件施力而使所述操作杆从摆动位置返回到中立位置的中立弹簧,
所述连动构件沿着所述安装台的下表面侧配置,且在沿着该下表面的方向上以规定的范围移动,
所述中立弹簧沿着所述连动构件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底板部;以及
脚放置部,所述脚放置部设置在所述驾驶座的侧方的所述底板部上,供驾驶员放置脚。
11.一种作业机,其中,所述作业机具备:
底板部;
驾驶座,所述驾驶座配置在所述底板部上;以及
脚放置部,所述脚放置部设置在所述驾驶座的侧方的所述底板部上,供驾驶员放置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行驶装置;以及
行驶操作构件,所述行驶操作构件设置于所述脚放置部的前方,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脚放置部包括位于所述驾驶座的一侧方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驾驶座的另一侧方的第二部分,
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前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前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在驾驶员保持就座于所述驾驶座的状态下,能够使一方的脚从所述第一行驶踏板向所述第一部分移动,且能够使另一方的脚从所述第二行驶踏板向所述第二部分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操纵台,所述操纵台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前方;以及
操纵构件,所述操纵构件设置于所述操纵台,且以把持的方式进行操作,
所述操纵台具有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基台和安装于所述基台的上部的安装台,
所述操纵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操纵手柄和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操纵手柄,
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调整驾驶座的前后位置,且能够在随着向后方移行而向上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上对驾驶座进行位置调整。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第一操纵手柄及第二操纵手柄,所述第一操纵手柄设置于所述操纵台的比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部靠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操纵手柄设置于所述操纵台的比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部靠另一侧的位置;以及监视器,所述监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操纵手柄与所述第二操纵手柄之间。
18.一种作业机,其中,所述作业机具备:
驾驶座;
操纵台,所述操纵台设置于所述驾驶座的前方;
第一操纵手柄及第二操纵手柄,所述第一操纵手柄设置于所述操纵台的比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部靠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操纵手柄设置于所述操纵台的比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部靠另一侧的位置;以及
监视器,所述监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操纵手柄与所述第二操纵手柄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行驶装置和行驶操作构件,所述行驶操作构件设置于所述驾驶座的前方的底板部,且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操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操纵台具有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基台和安装于所述基台的上部的安装台,
所述监视器配置在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所述第一操纵手柄配置在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
所述第二操纵手柄配置在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
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具有配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配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下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21.根据权利要求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第一扶手,所述第一扶手从所述操纵台的所述第一操纵手柄的后侧向后方延伸;以及
第二扶手,所述第二扶手从所述操纵台的第二操纵手柄的后侧向后方延伸,
所述第一操纵手柄及所述第二操纵手柄被配置在如下位置,即:当就座于所述驾驶座的驾驶员将一方的肘部放置在所述第一扶手上并把持所述第一操纵手柄且在将另一方的肘部放置在所述第二扶手上的状态下把持所述第二操纵手柄时,所述驾驶员成为前倾姿态。
22.根据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搭载有所述驾驶座及所述操纵台的机体和对所述机体的周围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所述监视器能够对所述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图像进行显示。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行驶装置;以及
行驶操作构件,所述行驶操作构件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操作,
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包括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前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前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24.一种作业机,其中,所述作业机具备:
驾驶座;
行驶装置;以及
行驶操作构件,所述行驶操作构件通过脚踩踏操作而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操作,
所述行驶操作构件包括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前方的第一行驶踏板和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前方的第二行驶踏板。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一行驶踏板与所述第二行驶踏板的间隔随着向前方移行而逐渐变宽。
26.根据权利要求23~2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一行驶踏板及所述第二行驶踏板为随着向前方移行而向下方转移的倾斜状。
27.根据权利要求23~2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第一踏板轴,所述第一踏板轴位于所述第一行驶踏板的上表面侧,将所述第一行驶踏板支承为能够前后摆动;以及第二踏板轴,所述第二踏板轴位于所述第二行驶踏板的上表面侧,将所述第二行驶踏板支承为能够前后摆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一踏板轴设置于第一行驶踏板的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第二踏板轴设置于第二行驶踏板的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靠后方的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3~28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底板部,所述底板部支承所述驾驶座;
操纵台,所述操纵台具有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基台及安装于所述基台的上部的安装台,且配置在所述驾驶座的前方;
第一操纵手柄,所述第一操纵手柄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以及
第二操纵手柄,所述第二操纵手柄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
所述第一行驶踏板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下方,
所述第二行驶踏板设置于所述安装台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下方。
30.根据权利要求23~2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一行驶踏板的后部位于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部的下方,所述第二行驶踏板的后部位于驾驶座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的下方。
CN201880004361.XA 2017-07-18 2018-06-29 作业机 Active CN1099834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9424A JP6946090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業機
JP2017139421A JP6946089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業機
JP2017139432A JP6808587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業機
JP2017-139424 2017-07-18
JP2017-139426 2017-07-18
JP2017-139433 2017-07-18
JP2017139427A JP6946093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業機
JP2017-139431 2017-07-18
JP2017-139421 2017-07-18
JP2017139429A JP7030435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業機
JP2017-139429 2017-07-18
JP2017139433A JP6896542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動油タンク構造
JP2017-139423 2017-07-18
JP2017-139432 2017-07-18
JP2017139422A JP6907059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業機
JP2017-139425 2017-07-18
JP2017-139430 2017-07-18
JP2017139430 2017-07-18
JP2017139431A JP6896541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業機
JP2017-139427 2017-07-18
JP2017-139428 2017-07-18
JP2017139425A JP6946091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業機
JP2017139426A JP6946092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業機
JP2017139428A JP6946094B2 (ja) 2017-07-18 2017-07-18 作業機
JP2017139423 2017-07-18
JP2017-139422 2017-07-18
JP2017247023A JP6907109B2 (ja) 2017-07-18 2017-12-22 作業機
JP2017-247023 2017-12-22
PCT/JP2018/024955 WO2019017188A1 (ja) 2017-07-18 2018-06-29 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3417A true CN109983417A (zh) 2019-07-05
CN109983417B CN109983417B (zh) 2022-01-18

Family

ID=79339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4361.XA Active CN109983417B (zh) 2017-07-18 2018-06-29 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4209860B1 (zh)
CN (1) CN109983417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289A (ja) * 1996-03-21 1998-01-20 Linde Ag 作業機械のための運転座席
JPH11324020A (ja) * 1998-05-13 1999-11-26 Komatsu Ltd 建設車両の作業機操作装置及び運転室
JP2002097670A (ja) * 2000-09-22 2002-04-02 Kobelco Contstruction Machinery Ltd 建設機械のハンドレール構造
JP2006070456A (ja) * 2004-08-31 2006-03-16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作業機械
WO2009010818A2 (en) * 2007-07-17 2009-01-22 Volvo Compact Equipment Sas Construction equipment machine comprising a cabin with advanced ergonomics
CN102019853A (zh) * 2009-09-18 2011-04-2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用驾驶姿势调整装置
CN202809687U (zh) * 2012-10-11 2013-03-20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 驾驶室及具有该驾驶室的挖掘机
CN202899180U (zh) * 2012-11-06 2013-04-24 襄阳忠良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远程有线遥控防爆扒渣机
CN203358352U (zh) * 2013-06-27 2013-12-25 唐山铁通运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牵引车用行走与制动一体式控制手柄
CN203514155U (zh) * 2013-09-27 2014-04-02 陕西中大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摊铺机用操作台安装架
CN104066895A (zh) * 2013-01-18 2014-09-24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液压挖掘机
CN203905081U (zh) * 2014-04-28 2014-10-29 滁州恒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挖掘机驾驶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9945A (ja) 1999-04-27 2000-11-07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作動油タンク装置
US6302066B1 (en) * 1999-04-30 2001-10-16 Caterpillar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oling a work machine
JP3894692B2 (ja) * 1999-11-04 2007-03-22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4608088B2 (ja) 2000-12-25 2011-01-05 Ihi建機株式会社 ブームスイング式油圧ショベル
JP4160454B2 (ja) * 2003-06-23 2008-10-01 新キャタピラー三菱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エンジンフード,建設機械のエンジンルーム構造及び建設機械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4606293B2 (ja) 2005-09-26 2011-01-05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バックホー
JP4699869B2 (ja) 2005-11-04 2011-06-15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JP2009234365A (ja) 2008-03-26 2009-10-15 Kubota Corp 作業機の表示装置
JP5264424B2 (ja) 2008-11-11 2013-08-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ボンネット内部構造
JP5438981B2 (ja) 2009-01-23 2014-03-12 株式会社クボタ 旋回作業機
JP5525869B2 (ja) * 2010-03-05 2014-06-18 キャタピラ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作業機械の排熱構造
JP5886551B2 (ja) * 2011-07-19 2016-03-16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排気構造
JP5886552B2 (ja) * 2011-07-19 2016-03-16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排気構造
JP5783216B2 (ja) * 2013-10-15 2015-09-24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排気構造
JP6106832B2 (ja) 2014-01-09 2017-04-05 株式会社日立建機ティエラ ハイブリッド式小型油圧ショベル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289A (ja) * 1996-03-21 1998-01-20 Linde Ag 作業機械のための運転座席
JPH11324020A (ja) * 1998-05-13 1999-11-26 Komatsu Ltd 建設車両の作業機操作装置及び運転室
JP2002097670A (ja) * 2000-09-22 2002-04-02 Kobelco Contstruction Machinery Ltd 建設機械のハンドレール構造
JP2006070456A (ja) * 2004-08-31 2006-03-16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作業機械
WO2009010818A2 (en) * 2007-07-17 2009-01-22 Volvo Compact Equipment Sas Construction equipment machine comprising a cabin with advanced ergonomics
CN102019853A (zh) * 2009-09-18 2011-04-2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用驾驶姿势调整装置
CN202809687U (zh) * 2012-10-11 2013-03-20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 驾驶室及具有该驾驶室的挖掘机
CN202899180U (zh) * 2012-11-06 2013-04-24 襄阳忠良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远程有线遥控防爆扒渣机
CN104066895A (zh) * 2013-01-18 2014-09-24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液压挖掘机
CN203358352U (zh) * 2013-06-27 2013-12-25 唐山铁通运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牵引车用行走与制动一体式控制手柄
CN203514155U (zh) * 2013-09-27 2014-04-02 陕西中大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摊铺机用操作台安装架
CN203905081U (zh) * 2014-04-28 2014-10-29 滁州恒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挖掘机驾驶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09860A1 (en) 2023-07-12
EP4209860B1 (en) 2024-05-22
CN109983417B (zh) 2022-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5774B2 (en) Working machine
EP3547071B1 (en) Working machine
CN109983417A (zh) 作业机
JP6946093B2 (ja) 作業機
KR101059300B1 (ko) 건설 기계
JP6907109B2 (ja) 作業機
JP6907059B2 (ja) 作業機
JP6808587B2 (ja) 作業機
JP6896542B2 (ja) 作動油タンク構造
JP7030435B2 (ja) 作業機
JP6946091B2 (ja) 作業機
JP6946090B2 (ja) 作業機
JP6938432B2 (ja) 作業機
JP6896541B2 (ja) 作業機
JP6946094B2 (ja) 作業機
JP6946089B2 (ja) 作業機
JP6896603B2 (ja) 作業機
JP6896605B2 (ja) 作業機及び作業機の製造方法
JP6910943B2 (ja) 作業機
JP6896604B2 (ja) 作業機
JP2019019571A (ja) 作業機
JP2004268802A (ja) 作業車
JP7286723B2 (ja) 作業機
JP6946172B2 (ja) 作業機
JP6862336B2 (ja) 作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