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2025A - 渔轮座以及钓竿 - Google Patents
渔轮座以及钓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52025A CN109952025A CN201780070084.8A CN201780070084A CN109952025A CN 109952025 A CN109952025 A CN 109952025A CN 201780070084 A CN201780070084 A CN 201780070084A CN 109952025 A CN109952025 A CN 1099520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shing vessel
- fishing
- component
- main body
- wall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4932 little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9 cor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3 reinforcing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65 semifinished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01K89/01925—Reel supports, e.g. reel fee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6—Devices for fixing reels on ro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8—Handgrip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01K89/0193—Frame details with bearing feat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一种渔轮座,具备在上表面具有渔轮腿载置部(5)的筒状的渔轮座主体,该渔轮腿载置部(5)供两轴渔轮(100)的渔轮腿(101)载置,竿主体(1)贯通该渔轮座主体。仅在渔轮座主体的左右两侧部的任一方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支承壁部(61),该支承壁部(61)位于位于两轴渔轮(100)的左右两侧壁部中的与摇柄(105)相反一侧的侧壁部(103)的正后方,且用于在握持时支承手掌,在握持时支承壁部(61)的后侧倾斜面(63)与手掌的拇指球抵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两轴渔轮固定于钓竿的钓竿用的渔轮座和具备该渔轮座的钓竿。
背景技术
两轴渔轮以朝向上方的状态使用。因此,用于将两轴渔轮固定于钓竿的钓竿用的渔轮座在上表面具有载置两轴渔轮的渔轮腿的渔轮腿载置部。两轴渔轮具备左右一对侧壁部,且在左右两侧壁部之间具备用于卷绕线的卷线筒。另外,在左右两侧壁部中的一方具备摇柄。例如,在于右侧具备摇柄的情况下,摇柄位于右侧的侧壁部的外侧。因此,在使右侧的摇柄旋转从而卷绕线时,将左手的拇指置于两轴渔轮的左侧的侧壁部的上表面,使左手的另外四根手指位于渔轮座的下表面,从而使用整只左手以将两轴渔轮和渔轮座包住的方式进行把持。通常将这样的把持方法称为握持(パ一ミング)。
在下述专利文献1~4中公开了以提高握持时的紧贴感为目的的结构,但并不充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729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6-3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2-17462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实开平1-827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握持时的紧贴感从而减轻垂钓者的负担的渔轮座和钓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渔轮座具备在上表面具有渔轮腿载置部的筒状的渔轮座主体,该渔轮腿载置部供两轴渔轮的渔轮腿载置,竿主体贯通该渔轮座主体,所述渔轮座的特征在于,仅在渔轮座主体的左右两侧部中的任一方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支承壁部,该支承壁部位于两轴渔轮的左右两侧壁部中的与摇柄相反一侧的侧壁部的正后方,且用于在握持时支承手掌。
若将两轴渔轮安装于该结构的渔轮座,则支承壁部位于两轴渔轮的与摇柄相反一侧的侧壁部的正后方。例如,在摇柄位于右侧的情况下,支承壁部位于两轴渔轮的左侧的侧壁部的正后方。在握持时,使用与操作摇柄的手相反一侧的手即左手以将两轴渔轮和渔轮座包住的方式进行把持。在该状态下,支承壁部与左手的手掌抵接。即,在握持时,左手的手掌在两轴渔轮的左侧的侧壁部的正后方被支承壁部从内侧支承。
特别是,优选渔轮座主体具有供渔轮腿的后端部插入的固定罩部,支承壁部位于固定罩部的侧方且比固定罩部的顶部更向上方突出,从而进一步提高紧贴感。
并且,优选支承壁部的最上部位于比固定罩部的顶部更靠后侧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紧贴感。
另外,优选在支承壁部的上表面设置有前侧倾斜面以及后侧倾斜面,所述前侧倾斜面以朝向后侧而逐渐上升的方式倾斜,所述后侧倾斜面延伸设置于该前侧倾斜面的后侧,且以朝向后侧而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支承壁部的前侧倾斜面与两轴渔轮的左右两侧壁部中的与摇柄相反一侧的侧壁部的下表面后部对置,在握持时支承壁部的后侧倾斜面与手掌的拇指球抵接。在该结构中,支承壁部具有前侧倾斜面,该前侧倾斜面与两轴渔轮的左右两侧壁部中的与摇柄相反一侧的侧壁部的后表面对置,因此在两轴渔轮的左右两侧壁部中的与摇柄相反一侧的侧壁部的下表面后部与支承壁部之间难以空出较大的空间,从而支承壁部更加良好地与手掌紧贴。另外,支承壁部具有后侧倾斜面,且在握持时后侧倾斜面与手掌的拇指球抵接,因此进一步提高握持时的紧贴感。
另外,优选仅在渔轮座主体的左右两侧部中的任一方形成有朝向侧方鼓出的侧方鼓出部,在该侧方鼓出部的后部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支承壁部,从而通过侧方鼓出部与支承壁部进一步提高紧贴感。
另外,优选渔轮座主体是固定于竿主体的构件,具备:具有渔轮腿载置部的固定构件、以及在该固定构件安装于竿主体的状态下相对于该固定构件装卸自如的更换构件,在该更换构件形成有支承壁部。在该结构中,在渔轮座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垂钓者自己能够将渔轮座主体的更换构件从固定构件拆除,或能够将更换构件安装于固定构件。因此,通过准备其他规格的更换构件,即使不委托制造商修理、拆解钓竿,垂钓者自己也能够简单地更换为其他规格的更换构件。例如,能够容易地更换为支承壁部的高度、尺寸等不同的更换构件。另外,也能够容易地从支承壁部设置于左侧的更换构件更换为支承壁部设置于右侧的更换构件,能够根据垂钓者的喜好、状况,或根据所使用的两轴渔轮的尺寸、摇柄的左右来适当地更换更换构件从而愉快地进行垂钓。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具备上述渔轮座。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支承壁部仅设置于左右两侧部中的一方且该支承壁部位于两轴渔轮的一方的侧壁部的正后方来支承手掌,因此能够提高握持时的紧贴感,减轻垂钓者的手的负担。因此,能够长时间轻松地进行垂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渔轮座的主视图。
图2是该渔轮座的俯视图。
图3是该渔轮座的后视图。
图4是将该渔轮座沿轴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
图5是该渔轮座的分解图。
图6是将该渔轮座的主体构件沿轴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
图7是将该渔轮座的筒状构件沿轴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
图8是该渔轮座的更换构件的后视图。
图9是该更换构件的俯视图。
图10是从轴线方向的竿尾侧观察该更换构件时的侧视图。
图11是将该渔轮座沿轴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示出拆除了保持用螺母的状态。
图12是将该渔轮座沿轴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示出拆除了保持用螺母与更换构件的状态。
图13是示出该渔轮座的主体构件与更换构件的关系的主要部分后视图,示出了拆除了筒状构件与保持用螺母的状态。
图14是从轴线方向的竿尾侧观察该渔轮座的更换构件与主体构件时的侧视图。
图15是图4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16是示出该渔轮座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17是示出该渔轮座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18是示出在具备该渔轮座的钓竿安装有两轴渔轮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19是示出在具备该渔轮座的钓竿安装有两轴渔轮的使用状态的后视图。
图20是示出在具备该渔轮座的钓竿安装有两轴渔轮的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渔轮座的更换构件的主视图。
图22是该更换构件的后视图。
图23是该更换构件的俯视图。
图24是从轴线方向的竿尾侧观察该更换构件时的侧视图。
图25是该渔轮座的主视图。
图26是该渔轮座的俯视图。
图27是该渔轮座的后视图。
图28是示出在具备该渔轮座的钓竿安装有两轴渔轮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29是示出在具备该渔轮座的钓竿安装有两轴渔轮的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20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渔轮座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渔轮座用于将两轴渔轮100安装于钓竿,通常,两轴渔轮100在使用状态下朝向上侧。两轴渔轮100可以采用各种形状,图18~图20示出一例。两轴渔轮100具备渔轮主体、以及渔轮腿101。渔轮主体具备左右一对侧壁部102、103、位于该左右的侧壁部102、103之间且被左右的侧壁部102、103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卷线筒104、用于使该卷线筒104旋转的摇柄105、以及用于将卷线筒104的旋转和摇柄105的旋转连结、解除的离合器106。左右一对侧壁部102、103彼此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视观察时的形状为圆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形状,但主视观察时的形状也可以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等。左右一对侧壁部102、103在俯视观察时左右平行地排列,且在前后规定部位相互连结。另外,如图20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左右的侧壁部102、103以竿主体1为中心而左右均等地配置。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左侧的侧壁部103位于比竿主体1更向左侧突出或露出的位置,右侧的侧壁部102位于比竿主体1更向右侧突出或露出的位置。无论是哪种情况,在将两轴渔轮100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左右的侧壁部102、103成为分别相对于主体1而朝向侧方左右均等地露出的状态。卷线筒104绕左右方向的轴线旋转从而卷绕渔线。摇柄10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左右的侧壁部102、103中的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摇柄105设置于右侧的侧壁部102,成为右摇柄规格,但也可以为摇柄105设置于左侧的侧壁部103的左摇柄规格。摇柄105与卷线筒104同样地,绕左右方向的轴线旋转。摇柄105与卷线筒104可以位于同一轴上,即,摇柄105的旋转中心线与卷线筒104的旋转中心线可以位于一直线上,但摇柄105的旋转中心线与卷线筒104的旋转中心线也可以不位于同一线上而具有平行关系。渔轮腿101用于将两轴渔轮100安装于渔轮座。渔轮腿101设置在渔轮主体的下端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渔轮座为外装装配于竿主体1(半成品)的筒状的结构,具备渔轮座主体、作为保持构件的保持用螺母3、未图示的罩用螺母以及可动罩。渔轮座的中心线与竿主体1的中心线一致。渔轮座的轴线方向为渔轮座的中心线的方向,竿主体1的轴线方向为竿主体1的中心线的方向。渔轮座的轴线方向与竿主体1的轴线方向一致。将渔轮座的轴线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前侧为竿头侧,后侧为竿尾侧。在图1中,使用箭头X1来表示前侧,使用箭头X2来表示后侧。并且,将后述的渔轮腿载置部5设为上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设为下侧。在图1中,使用箭头Y1来表示上侧,使用箭头Y2来表示下侧。
渔轮座主体整体呈筒状,竿主体1贯穿其内侧。因此,渔轮座主体具有供竿主体1贯穿的竿贯穿孔4。渔轮座主体安装于竿主体1的规定位置。渔轮座主体直接粘接固定于竿主体1的外周面,或以与竿主体1的外周面之间隔着筒状的间隔件(省略图示)的方式粘接固定于竿主体1的外周面。
渔轮座主体具备渔轮腿载置部5、固定罩部6、罩用外螺纹部7、保持用外螺纹部8、侧方鼓出部60、支承壁部61、以及握持把手部70。渔轮腿载置部5是用于载置图18~图20所示的渔轮腿101的部分,形成在渔轮座主体的上表面。在该渔轮腿载置部5的后侧形成有固定罩部6。固定罩部6是用于保持渔轮腿101的后端部的部分,渔轮腿101的后端部从前侧插入固定罩部6。
另一方面,在渔轮座主体的前部外周面形成有罩用外螺纹部7。在该罩用外螺纹部7螺合有罩用螺母。可动罩位于该罩用螺母的后侧,可动罩能够相对于渔轮座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但不能旋转。可动罩呈筒状,在其整周中的上部形成有局部地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罩部。可动罩的罩部是保持渔轮腿101的前端部的部分,渔轮腿101的前端部从后侧相对地插入该罩部。罩用螺母的后端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卡止于可动罩的前端部,若罩用螺母一边旋转一边前后移动,则可动罩与之相应地前后移动但不旋转。通过使罩用螺母向后侧移动从而能够使可动罩接近固定罩部6,进而通过可动罩与固定罩部6前后夹持渔轮腿101而将其固定。反之,若使罩用螺母向前侧移动,则可动罩从固定罩部6向前侧离开,能够将两轴渔轮100从钓竿拆除。
在渔轮座主体的后部外周面形成有供保持用螺母3螺合的保持用外螺纹部8。该保持用外螺纹部8位于比固定罩部6更靠后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保持用外螺纹部8的后侧,未形成外螺纹部的平滑的外周面存在至后端,该平滑的外周面的长度与保持用外螺纹部8的长度相同或比其更长。
<侧方鼓出部60>
渔轮座主体呈左右非对称的形状。渔轮座主体仅在左右两侧面中任一方的侧面具有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侧方鼓出部60。本实施方式的渔轮座用于安装在右侧具备摇柄105的两轴渔轮100,即本实施方式的渔轮座为右摇柄规格。因此,侧方鼓出部60仅形成于渔轮座主体的左侧的侧面。侧方鼓出部60是在握持时,与手掌的食指至小指这四根手指的根部的关节部分(MP关节)、或触球部抵接从而对其进行支承的部分。侧方鼓出部60的前端部位于移动至最靠后侧的状态的可动罩的后端部的附近。侧方鼓出部60的后端部位于后述的筒状的把手体16的前端部的附近或前后方向中间部的附近。
侧方鼓出部60呈向侧方的鼓出量从其下端朝向上端而逐渐变大的形状。侧方鼓出部60的外表面从渔轮座主体的下表面平滑地连续,且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外侧倾斜并延伸。因此,侧方鼓出部60的外表面形成为从下向上地朝向外侧的倾斜面。侧方鼓出部60的前部上表面60a位于相对于渔轮腿载置部5而略靠下侧的位置,或成为与渔轮腿载置部5大致相同的高度。无论是哪种情况,侧方鼓出部60的前部上表面60a都成为不会比渔轮腿载置部5更向上方突出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0所示,在将两轴渔轮100安装于渔轮座的状态下,在俯视观察时,侧方鼓出部60不会比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更向外侧(侧方)突出。因此,侧方鼓出部60的上表面的外缘(外表面的上端)位于比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更靠内侧的位置。
<支承壁部61>
另一方面,如图1以及图3所示,支承壁部61朝向上方突出设置于侧方鼓出部60的后部。支承壁部61在握持时与手掌抵接从而从内侧支承该手掌。如图2、图3、图14所示,支承壁部61位于固定罩部6的侧方。支承壁部61呈在左右方向的内侧具有内表面且在左右方向的外侧具有外表面的形状,且呈将该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的尺寸作为厚度的板状。即,支承壁部61的板厚方向为左右方向。支承壁部61的内表面在向侧方离开渔轮座主体的中心线的位置,与竿主体1的中心线大致平行且向大致垂直上方立起。支承壁部61的内表面可以以与固定罩部6的上表面连续并从该上表面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延伸,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壁部61的内表面以从固定罩部6的左侧的侧面的下端部朝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延伸。因此,在固定罩部6与支承壁部61之间形成谷部或山谷部。支承壁部61的外表面与侧方鼓出部60的外表面平滑地连续。如上所述,侧方鼓出部60的外表面以越趋向上侧而越靠外侧的方式倾斜,支承壁部61的外表面则与之相反地以越趋向上侧而越靠内侧的方式倾斜。优选侧方鼓出部60的外表面与支承壁部61的外表面相配合,构成以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一个弯曲面。另外,支承壁部61的壁厚优选为朝向上侧而逐渐变薄,且优选为朝向后侧而逐渐变薄。
支承壁部61比固定罩部6的顶部6a更向上方突出,支承壁部61的最上部64位于比固定罩部6的顶部6a更靠后侧的位置。在支承壁部61的上表面设置有前侧倾斜面62以及后侧倾斜面63,该前侧倾斜面62以朝向后侧而逐渐上升的方式倾斜,该后侧倾斜面63延伸设置于该前侧倾斜面62的后侧,且以朝向后侧而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前侧倾斜面62与侧方鼓出部60的前部上表面60a连续,并从该前部上表面60a朝向后侧而逐渐上升。需要说明的是,前侧倾斜面62的前端部62a位于比固定罩部6更靠前侧的位置。前侧倾斜面62上升至支承壁部61的最上部64。支承壁部61的最上部64是前侧倾斜面62与后侧倾斜面63的边界部,后侧倾斜面63从支承壁部61的最上部64朝向后侧而逐渐下降。后侧倾斜面63延伸至比固定罩部6的后端部更靠后侧的位置,且与支承壁部61的后表面65连接。优选前侧倾斜面62以及后侧倾斜面63成为以朝向外侧而下降的方式倾斜的锥面。特别是,优选后侧倾斜面63与前侧倾斜面62相比以更大的角度朝向外侧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前侧倾斜面62、后侧倾斜面63也可以与支承壁部61的外表面平滑地连续。优选支承壁部61的后表面65成为以越趋向外侧而越靠前侧的方式倾斜的锥面。
<握持把手部70>
在渔轮座主体的下部形成有握持把手部70。该握持把手部70在握持时与食指至小指的内面(手掌侧的面)抵接从而对其进行支承。握持把手部70形成在渔轮座主体的下表面中的与渔轮腿载置部5的下侧对应的部分以及与固定罩部6的下侧对应的部分,且向后侧越过与固定罩部6的下侧对应的部分,而延伸至保持用外螺纹部8的前后方向中央部附近的下侧位置。在握持把手部70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后侧而逐渐下降的下方倾斜面71。下方倾斜面71形成在握持把手部70的下表面中的除后端附近部以外的区域整体。下方倾斜面71可以呈朝向后侧而直线地下降的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方倾斜面71形成为以倾斜角度朝向后侧而逐渐变大的方式朝向上侧弯曲的形状。因此,在下方倾斜面71的后部,向下方大幅远离竿主体1的中心线。支承壁部61的最上部64位于与下方倾斜面7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上方的位置。
握持把手部70在后部具有朝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72。突起部72朝向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向后侧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向突出。另外,突起部7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朝向突起部72的下端部72a(前端部)而逐渐变小。并且,下方倾斜面71平滑地连续延伸至突起部72的下端部72a,下方倾斜面71的后端部成为突起部72的下端部72a。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4所示,突起部7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朝向下端部而逐渐变小。突起部72位于比支承壁部61更靠后侧的位置,特别是,突起部72的下端部72a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比支承壁部61的最上部64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更靠后侧,且比支承壁部61的后表面65更靠后侧。握持把手部70在突起部72的后侧具备从突起部72的后表面的上端部(基端部)朝向后侧延伸的后方延伸部73。该后方延伸部73位于把手体16的径向外侧且下侧的位置。
<两轴渔轮100的安装状态>
在图18~图20中示出了将两轴渔轮100安装在装配于竿主体1的渔轮座的状态。将两轴渔轮100位于钓竿的上侧的状态设为通常的状态。两轴渔轮100的摇柄105位于右侧,侧方鼓出部60与支承壁部61位于与摇柄105相反一侧即左侧。如图20所示,在俯视观察时,侧方鼓出部60不会比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更向外侧突出,侧方鼓出部60位于内侧,即位于竿主体1的中心线侧。如图18所示,侧方鼓出部60的前部上表面60a配置为与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下表面前部的下侧隔开规定的间隙而对置。侧壁部103的下表面前部是指侧壁部103的下表面中的比最下部103a更靠前侧的部分。
支承壁部61位于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正后方。支承壁部61的前侧倾斜面62配置为与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下表面后部103b的后侧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对置。侧壁部103的下表面后部103b是指侧壁部103的下表面中的比最下部103a更靠后侧的部分。支承壁部61的前侧倾斜面62的前端部62a位于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最下部103a的正下方或是其附近。如图18所示,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下表面后部103b从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最下部103a朝向后侧逐渐描绘曲线并立起,支承壁部61的前侧倾斜面62以与下表面后部103b的立起形状对应的方式,从其前端部62a朝向后侧逐渐描绘曲线并立起。并且,支承壁部61的最上部64位于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最后部103c的正后方或其附近,支承壁部61的最上部64的高度成为与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最后部103c的高度相同程度或比其略低的状态。
如图20所示,在俯视观察时,支承壁部61不会比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更向外侧突出,且位于比侧壁部103更靠内侧的位置。另一方面,支承壁部61的内表面相对于竿主体1的中心线而向外侧离开规定距离,从而支承壁部61与离合器106不发生干涉,离合器106的后方处于开放的状态。
<握持时>
在图19以及图20中,使用双点划线示出握持时的左手。在握持时,使用左手以将两轴渔轮100和渔轮座包住的方式进行把持。具体而言,使左手的拇指的指腹的部分抵接于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上表面(特别是上表面的的最上部),使用食指至小指这四根手指把持握持把手部70。若以使食指至小指这四根手指如图19所示那样抵接于握持把手部70的下方倾斜面71的方式进行把持,则四根手指所产生的把持力如图19中的箭头P所示那样朝向斜上方且后方地作用于握持把手部70的下方倾斜面71。支承壁部61位于箭头P的方向的延长线上。即,支承壁部61沿着箭头P的方向而向上方且后方沿倾斜方向突出。并且,在握持时,支承壁部61的后侧倾斜面63与手掌的拇指球抵接。因此,通过手掌的拇指球与食指至小指这四根手指在倾斜方向上把持渔轮座。另外,侧方鼓出部60的外表面与位于食指至小指的根部的触球部抵接,支承壁部61的外表面与触球部和拇指球之间的手掌的中央部抵接。
通过像这样在渔轮座主体的左侧部形成有支承壁部61,从而在握持时使支承壁部61的外表面与左手的手掌抵接,进而使左手的手掌在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正后方被支承壁部61从内侧支承。另外,由于在渔轮座主体的左侧部形成有侧方鼓出部60,从而通过侧方鼓出部60与支承壁部61来提高握持时的紧贴感。另外,由于能够得到良好的紧贴感,因此能够减轻垂钓者的手的负担,从而长时间轻松地进行垂钓。
特别是,支承壁部61的前侧倾斜面62与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下表面后部103b对置,因此支承壁部61的外表面以自然的状态与手掌紧贴。由于支承壁部61的前侧倾斜面62沿着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下表面后部103b的立起形状朝向后侧而向斜上方倾斜,因此在两轴渔轮100的左侧的侧壁部103的下表面后部103b与支承壁部61之间难以空出较大的空间,从而握持时的保持感、紧贴感优异。另外,在支承壁部61的上表面设置后侧倾斜面63,且该后侧倾斜面63与手掌的拇指球抵接,因此进一步提高握持时的紧贴感。
并且,在握持把手部70形成有下方倾斜面71,因此通过使用中指、无名指等手指向内侧按压下方倾斜面71,从而使手掌的拇指球自然地抵接于支承壁部61。由于握持把手部70的下方倾斜面71与支承壁部61的后侧倾斜面63朝向相同方向倾斜,因此能够在倾斜方向上牢固地把持渔轮座。并且,由于能够将支承壁部61的下方倾斜面71牢固地按压于手掌的拇指球,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两轴渔轮100以及渔轮座与手掌的密接性。另外,由于握持把手部70的下方倾斜面71的倾斜角度朝向后侧而逐渐变大,因此至小指都能够牢固地进行把持,从而减轻手的负担。
<渔轮座主体的构件结构>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渔轮座主体的构件结构进行说明。渔轮座主体由能够相互分离的多个构件构成。渔轮座主体具备固定构件、以及与该固定构件构成为分体构件的更换构件11。固定构件粘接固定于竿主体1。固定构件构成渔轮座主体的主要部分,该固定构件具有渔轮腿载置部5、固定罩部6、罩用外螺纹部7以及保持用外螺纹部8。更换构件11构成渔轮座主体的下侧部分,该更换构件11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向下方分离,该更换构件11从下方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该固定构件。更换构件11具有侧方鼓出部60、支承壁部61以及握持把手部70。
<固定构件>
固定构件可以由一个构件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固定构件由相互构成为分体构件的前后两个构件构成。即,包括固定构件的前侧部分即作为主要部分的主体构件12、以及构成固定构件的后侧部分的筒状构件13。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前后接合。详细而言,主体构件12的后端面12a与筒状构件13的前端面13a以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方式面接触,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通过螺钉14而一体化。但是,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的安装方法并不局限于螺钉14,可以为任意的,也可以是粘接等。
<主体构件12>
在主体构件12形成有渔轮腿载置部5、固定罩部6以及罩用外螺纹部7。主体构件12整体呈筒状,但在其前后方向的中途部,整周中的下侧大致一半的区域被切除而仅有上侧的大致一半的区域。即,主体构件12从前侧起依次被划分为筒状的前筒部20、仅有上侧的上侧半切状的上侧半切状部21、以及筒状的后筒部22。在前筒部20形成有罩用外螺纹部7,主要在上侧半切状部21的上表面形成有渔轮腿载置面5,在后筒部22形成有固定罩部6。像这样将上侧半切状部21设为仅有上侧区域的半切状,因此竿贯穿孔4在半切状部21处向下方开口。另外,在上侧半切状部21的前后形成有两个筒部即前筒部20与后筒部22,主体构件12在上述前筒部20与后筒部22处在整周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竿主体1的外周面,因此即使具有上侧半切状部21,也能够将主体构件12可靠地固定于竿主体1。前筒部20中除了其后端部以外的部分未被更换构件11覆盖而向外部露出,另一方面,后筒部22的上侧区域未被更换构件11覆盖而向外部露出,但其下侧区域由于被更换构件11覆盖而未向外部露出。
更换构件11从下方安装于主体构件12。因此,在主体构件12的下侧部分的外表面形成有供更换构件11从径向外侧重合的重合面23。在图5中,在重合面23的部位标注多个点而示出。在重合面23处,主体构件12与更换构件11内外重合而成为双层的结构。具体而言,重合面23从前筒部20的后端部的下部形成至上侧半切状部21、后筒部22的下部,在更换构件11安装于主体构件12的状态下,重合面23被更换构件11覆盖而无法看见。
重合面23形成为相对于主体构件12的外表面而位于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在重合面23与主体构件12的外表面之间的边界部形成有台阶部。台阶部包括位于重合面23的前端部的前台阶部24、以及从该前台阶部24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而到达至主体构件12的后端部的上台阶部25。前台阶部24从最下部朝向左右两侧以具有左右对称关系的方式向上方延伸,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更详细而言,前台阶部24从最下部向前侧倾斜且向上方延伸,因此,前台阶部24具有越趋向前侧而越靠上侧的倾斜面,该倾斜面在左右分别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遍及前台阶部23的全长而形成有倾斜面。另外,前台阶部24构成承接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的承接部,并且构成从下侧将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卡止的卡止部。
重合面23在上侧半切状部21中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为左右一对。在该上侧半切状部21中的左右一对重合面23分别形成有卡止凸部26来作为中间卡止部。左右的重合面23分别朝向左右外侧,卡止凸部26朝向左右外侧而突出设置。卡止凸部26从上台阶部25朝向下方且朝向后方延伸,其下端部比重合面23的下端部更向下方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卡止凸部26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弯曲为圆弧状。卡止凸部26位于上侧半切状部21的后部,且位于上台阶部25的中间部,左右一对卡止凸部26彼此对置配置。
如图6所示,主体构件12的后端面12a成为与筒状构件13接合的接合面。该接合面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面,遍及竿贯穿孔4的后端开口部的整周而形成。在该接合面的上部,朝向后方以檐状突出设置有盖片部27。如图14所示,该盖片部27从后方观察呈圆弧状,其中心角小于180度。另外,接合面的整周中的上部的径向的尺寸局部地增大,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将筒状构件13螺纹固定于主体构件12的下孔28。该下孔28位于紧靠盖片部27的基端部的下侧附近。
<筒状构件13>
筒状构件13的前端面13a成为筒状构件13的接合面。该筒状构件13的接合面也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面,筒状构件13的接合面从后侧与主体构件12的接合面抵接,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以彼此位于同一轴上的方式接合一体化。在筒状构件13的前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鼓出部31和第二鼓出部32。第一鼓出部31位于筒状构件13的前端部,第二鼓出部32与第一鼓出部31的后侧连接设置。第一鼓出部31朝向上方呈凸缘状鼓出,在筒状构件13安装于主体构件12的状态下,该第一鼓出部31处于进入主体构件12的盖片部27的径向内侧的状态。即,第一鼓出部31被盖片部27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一鼓出部31的后表面与盖片部27的后端面大致共面。第一鼓出部31的上表面为沿周向弯曲的周面(弯曲面),其与盖片部27的内表面对置。第二鼓出部32与第一鼓出部31同样地朝向上方呈凸缘状鼓出,但其高度低于第一鼓出部31的高度,向上方的鼓出量较小。第二鼓出部32的上表面也为沿周向弯曲的周面,其与后述的更换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外周面具有大致相同的半径而位于大致同一圆上。
如图7所示,在第一鼓出部31的上表面的顶部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螺钉14用的锪孔凹部33,并且在该锪孔凹部33的前侧形成有螺钉用贯通孔34,螺钉14从该锪孔凹部33经由螺钉用贯通孔34拧入主体构件12的下孔28。这样,筒状构件13在第一鼓出部31的顶部处通过一个螺钉14而与主体构件12螺纹固定。螺钉14作为临时固定构件而发挥功能,并且还承担着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之间的周向的定位的作用。在渔轮座单体中由一个螺钉14将筒状构件13螺纹固定于主体构件12的上部,但在将渔轮座安装于竿主体1的状态下,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均粘接于竿主体1。需要说明的是,螺钉14的头部位于主体构件12的盖片部27的内侧,成为隐藏于盖片部27的内侧的状态。在第二鼓出部32的上表面的顶部,以将第二鼓出部32在前后方向上横切的方式形成有与第一鼓出部31的锪孔凹部33连续的凹槽35。在使筒状构件13与主体构件12合体的组装作业时,例如能够使用螺丝刀从凹槽35对螺钉14进行拧入操作。在第二鼓出部32的后侧形成有保持用外螺纹部8,从该保持用外螺纹部8的后端部至筒状构件13的后端部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为没有凹凸的平滑的外周面。
<更换构件11>
更换构件11从下方覆盖主体构件12的上侧半切状部21的向下侧开口的下方开口部。更换构件11的占据全长中的大部分的主要部分形成为下侧半切状,该更换构件11在横剖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半圆的圆弧状或大致U字状。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40形成为与主体构件12的前台阶部24对应的形状。由于主体构件12的前台阶部24具有左右一对倾斜面,因此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40也与此相应地具有从最下部朝向前侧且朝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该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40的倾斜面由主体构件12的卡止部即倾斜面卡止。因此,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40的倾斜面构成被卡止部。
在更换构件11的内表面与主体构件12的重合面23对应地形成有重合面4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将更换构件11的重合面41的部位标注多个点而示出。另外,更换构件1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构成竿贯穿孔4的壁面42。重合面41形成在比竿贯穿孔4的壁面4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在更换构件11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供主体构件12的卡止凸部26卡合的卡止凹部43。卡止凹部43形成为左右一对,其与主体构件12的卡止凸部26对应地从更换构件11的上端部朝向斜后方地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卡止凹部43形成于重合面41,但该卡止凹部43的下端部在下方略微超过重合面41而到达竿贯穿孔4的壁面42。
在更换构件11的下侧半切状部的后端部形成有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即作为被按压部的被按压面44、以及从该被按压面4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后方突出的突片部45。被押压面44为下侧半切状部的后端面,突片部45从该被押压面44进一步朝向后方突出。更换构件11具备下半部分的下侧半切状部,在该下侧半切状部的后端部,更换构件11超过下侧的半周(180度)而朝向上方延伸规定长度。如图10所示,在从后方观察更换构件11的下侧半切状部的后端部时,更换构件11下侧半切状部的后端部呈向上方开口的U字状或C字状,被按压面44也呈向上方开口的U字状或C字状。并且,在该被按压面44的周向的整周中的规定长度区域形成有突片部45。在从后方观察时,该突片部45与被按压面44对应地呈U字状或C字状,形成为超过下侧的半周而向上方延伸规定长度的形状。但是,突片部45未遍及被按压面44的周向的全长而形成,未形成于被按压面44的周向的两端部44a。因此,被按压面44的周向的两端部44a与突片部45的周向的两端部45a相比而向上侧延伸。突片部45形成为薄壁,但如图15所示,在其前端部的外表面朝向径向外侧而突出设置有卡合突条46。该卡合突条46沿突片部45的周向延伸且遍及突片部45的全长而形成。这样在突片部45的前端部形成有卡合突条46,从而使突片部45的前端部与突片部45的其他部分相比局部地成为厚壁。
优选更换构件11从下侧嵌合于固定构件,通过该嵌合而将更换构件11以即使没有保持用螺母3也不会自然落下的程度保持于固定构件。另外,通过将筒状构件13螺纹固定于主体构件12,从而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的接合部15的整周中的上部区域被主体构件12的盖片部27从径向外侧覆盖,通过将更换构件11嵌合于固定构件,从而接合部15的整周中的未被盖片部27覆盖的剩余的下部区域被更换构件11从径向外侧覆盖。因此,当更换构件11安装于固定构件时,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的接合部15在整周范围内都无法看见。
在像这样将更换构件11安装于固定构件的状态下,更换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位于主体构件12的盖片部27的后端面27a的下侧,更换构件11的突片部45位于筒状构件13的第二鼓出部32的下侧。而且,如图13所示,更换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形成为比主体构件12的盖片部27的后端面27a向后方略微突出的状态。更换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相对于主体构件12的盖片部27的后端面27a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量D很微小,为1mm以下,优选为0.1mm以上且0.5mm以下。这样,更换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形成为比主体构件12的盖片部27的后端面27a向后方略微突出的状态,因此更换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主要被保持用螺母3向前侧按压。
侧方鼓出部60主要形成在更换构件11的下侧半切状部。侧方鼓出部60遍及下侧半切状部的全长而形成,其从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40至少连续地形成至下侧半切状部的后端部即被押压面44的位置。侧方鼓出部60形成于更换构件11,但未形成于固定构件。同样地,支承壁部61与握持把手部70形成于更换构件,但未形成于固定构件。因此,通过将更换构件11从固定构件拆除,能够将侧方鼓出部60、支承壁部61、以及包括突起部72的握持把手部70一并从固定构件拆除。如上所述,渔轮座主体呈左右非对称的形状,但固定构件呈左右对称形状。因此,由于更换构件11呈左右非对称形状,从而渔轮座主体呈左右非对称的形状。
<保持用螺母3>
保持用螺母3呈筒状,可以是直径恒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直径不同的多个部分。在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部具有内径大于其他部分的筒状的盖部50。在保持用螺母3的内周面具有与保持用外螺纹部8螺合的内螺纹部51,盖部50的内径大于内螺纹部51的内径。
盖部50从径向外侧覆盖更换构件11的突片部45与筒状构件13的第二鼓出部32。在盖部50的内周面遍及整周而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卡合槽52。即,卡合槽52形成为环状。更换构件11的卡合突条46与该保持用螺母3的卡合槽52卡合。卡合槽52形成在盖部50的内周面中的距前端部规定长度的内侧的位置。因此,若紧固保持用螺母3,则保持用螺母3的盖部50的前端部内周面越过更换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卡合突条46,随后,更换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卡合突条46与保持用螺母3的盖部50的卡合槽52卡合。
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面3a构成将更换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向前侧按压的按压部。保持用螺母3的盖部50的外周面可以与其他部分为同一直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其设为直径大于其他部分。在该盖部50的外周面的前端部朝向径向外侧而突出设置有环状的凸缘部53。通过像这样在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部外周面设置环状的凸缘部53,从而能够扩大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面3a的面积。
在盖部50的后侧形成有内螺纹部51,从该内螺纹部51的后端部至保持用螺母3的后端部之间的内周面形成为平滑面。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等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在保持用螺母3的外侧装配有筒状的把手体16。该把手体16例如由发泡EVA、软木等构成。更换构件11的握持把手部70的后部位于把手体的前部的径向外侧且下侧的位置。具体而言,握持把手部70的后方延伸部73位于把手体16的前部的径向外侧且下侧的位置。握持把手部70的后方延伸部73的内表面位于从筒状构件13的保持用外螺纹部8向下侧离开的位置,在后方延伸部73的内表面与筒状构件13的保持用外螺纹部8之间存在规定的空间。一体地装配有把手体16的保持用螺母3的前部进入该空间。
<材质>
主体构件12、筒状构件13、更换构件11以及保持用螺母3均可以通过注塑成形而形成。作为材质,可以为各种合成树脂,可以为相同的材质,但优选设为不同的材质。特别是,优选主体构件12与更换构件11使用与筒状构件13、保持用螺母3相比强度相对较高的材质。作为主体构件12与更换构件11的材质,优选纤维强化树脂,特别优选以长度为1mm以下的短纤维作为强化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另外,作为该纤维,优选为碳纤维。另一方面,筒状构件13与保持用螺母3的材质也可以为各种硬质的合成树脂,优选使用纤维强化树脂,例如,能够设为玻璃纤维强化尼龙树脂制。
<渔轮座向竿主体1的安装>
渔轮座主体固定于竿主体1。渔轮座主体直接粘接固定于竿主体1的外周面,或以与竿主体1的外周面之间隔着筒状的间隔件(省略图示)的方式粘接固定于竿主体1的外周面。固定构件固定于竿主体1,更换构件11经由固定构件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竿主体1。
<更换构件11的安装、拆除>
如图16所示,在将保持用螺母3拧松的状态下,使更换构件11从下侧同主体构件12和筒状构件13嵌合。需要说明的是,筒状构件13通过螺钉14而预先安装于主体构件12。在将更换构件11从下侧嵌合于固定构件的状态下,若使保持用螺母3一边旋转一边向前侧移动,则最终保持用螺母3的盖部50到达更换构件11的突片部45。在更换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外周面形成有卡合突条46,因此保持用螺母3的盖部50的内周面越过更换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卡合突条46并且向前侧强制性地前进。并且,当保持用螺母3的盖部50的卡合槽52与更换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卡合突条46卡合时,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面3a与更换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抵接,由此进一步地牢固地拧紧保持用螺母3,从而保持用螺母3将更换构件11向前侧按压。在这样安装了更换构件11的状态下,筒状构件13被保持用螺母3覆盖而无法看见。
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40被主体构件12的卡止部即倾斜面(前台阶部24)卡止,由此防止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40向下方的落下。另一方面,在更换构件11的后端部,突片部45被保持用螺母3的盖部50从径向外侧覆盖,由此也防止更换构件11的后端部向下方的落下。并且,保持用螺母3将更换构件11向前侧按压,因此更换构件11被保持用螺母3与主体构件12前后夹持。因此,更换构件11不会晃动而能够得到牢固的安装状态。另外,若保持用螺母3将更换构件11向前侧按压,则由于主体构件12的倾斜面即前台阶部24而在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40上作用有朝向上侧的力,更换构件11自动地向主体构件12侧即上侧移动从而与主体构件12牢固地密接。
更换构件11被保持用螺母3按压,因此存在更换构件11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向下方挠曲的可能性,但在主体构件12形成有作为中间卡止部的卡止凸部26并与更换构件11的卡止凹部43卡合,因此更换构件11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难以向下方挠曲或移动,从而更加牢固地固定更换构件11。特别是,卡止凸部26、卡止凹部43与主体构件12的倾斜面(前台阶部24)朝向相同的方向倾斜,由此更换构件11被保持用螺母3向前侧按压,从而不仅是更换构件11的前端部40且在中途部上也作用有朝向上侧的力,能够将更换构件11在全长范围内牢固地按压并固定于主体构件12。
另外,在更换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外周面形成有卡合突条46并与保持用螺母3的卡合槽52卡合,因此能够将更换构件11更牢固地固定,并且能够维持安装状态。特别是,突片部45超过下侧的半周而向上侧延伸,且遍及该突片部45的周向的全长而形成有卡合突条46,因此卡合槽52与卡合突条46的卡合状态变得更加可靠,能够提高更换构件11的固定力。并且,被按压面44延伸至比该突片部45更靠上侧处,因此也能够使由保持用螺母3产生的按压力可靠地作用于更换构件11。
另一方面,在将更换构件11从固定构件拆除时,从如图1所示那样安装有更换构件11的状态起,如图17所示那样使保持用螺母3向相反侧旋转而后退,从而能够如图16所示那样使更换构件11朝向下方与固定构件分离。这样的更换构件11的安装、拆除作业除了能够在渔轮座为单体的状态下进行,也能够在渔轮座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进行。即,能够在固定构件安装于竿主体1的状态下安装或拆除更换构件11。
因此,只要准备其他种类的更换构件11,就能够在渔轮座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仅更换更换构件11。例如,能够从在左侧形成有支承壁部61的更换构件11更换为在右侧形成有支承壁部61的更换构件11。因此,通过仅更换更换构件11,便能够将在左侧具备摇柄105的两轴渔轮100安装于钓竿。另外,能够容易地更换为支承壁部61的形状、大小、侧方鼓出部60的鼓出量、握持把手部70的下方倾斜面71的倾斜角度、突起部72的位置、大小、其有无等各种规格的更换构件11而愉快地进行垂钓。另外,也能够容易等更换为更换构件11的材质、颜色、设计等不同的更换构件11。因此,能够根据垂钓者的喜好、渔轮的种类、目标鱼、状况等,使垂钓者自由地定制渔轮座而愉快地进行垂钓。
这样的更换构件11的更换能够在渔轮座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垂钓者自己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例如,在垂钓的现场也能够容易地更换更换构件11,另外,在两轴渔轮100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也能够更换更换构件11。特别是,能够仅通过保持用螺母的操作来进行更换,因此更换作业极其简单且能够迅速更换。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将更换构件11拆除,渔轮腿载置面5、固定罩部6、可动罩、罩用螺母仍留在渔轮座上,因此能够在拆除了更换构件11的渔轮座装配两轴渔轮100而进行垂钓。
将支承壁部61、握持把手部70的规格不同的更换构件11的一例在图21~图24中示出。另外,将安装了该更换构件11的渔轮座在图25~图29中示出。该更换构件11相对于上述的更换构件11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支承壁部61与握持把手部70的形状。该更换构件11相对于上述的更换构件11,支承壁部61的前侧倾斜面62向上方的倾斜角度较小,最上部64的高度也略低。支承壁部61的后侧倾斜面63向下方的倾斜角度反而变大。另外,握持把手部70的下方倾斜面71的倾斜角度尤其在后部变大,且突起部72也向下方较大地突出。像这样,支承壁部61、握持把手部70的形状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能够任意地更换为各种更换构件1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更换构件11的握持把手部70为具备突起部72的结构,但也可以为不具备突起部72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作为保持构件的保持用螺母3直接按压更换构件11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保持用螺母3经由其他构件来间接地按压更换构件11的结构。
另外,采用更换构件11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安装、拆除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固定构件与更换构件11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为一个构件的结构。即,也可以是侧方鼓出部60、支承壁部61、握持把手部70与渔轮腿载置部5、固定罩部6等同样地一体地形成于渔轮座主体的结构。因此,支承壁部61也可以从固定罩部6连续地突出设置。也可以是不具备保持用螺母3与保持用外螺纹部8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竿主体;3保持用螺母;3a前端面;4竿贯穿孔;5渔轮腿载置部;6固定罩部;6a顶部;7罩用外螺纹部;8保持用外螺纹部;11更换构件;12主体构件;12a后端面;13筒状构件;13a前端面;14螺钉;15接合部;16把手体;20前筒部;21上侧半切状部;22后筒部;23重合面;24前台阶部;25上台阶部;26卡止凸部;27盖片部;27a后端面;28下孔;31第一鼓出部;32第二鼓出部;33锪孔凹部;34螺钉用贯通孔;35凹槽;40前端部;41重合面;42竿贯穿孔的壁面;43卡止凹部;44被按压面;44a周向的端部;45突片部;45a周向的端部;46卡合突条;50盖部;51内螺纹部;52卡合槽;53凸缘部;60侧方鼓出部;60a前部上表面;61支承壁部;62前侧倾斜面;62a前端部;63后侧倾斜面;64最上部;65后表面;70握持把手部;71下方倾斜面;72突起部;72a下端部;73后方延伸部;100两轴渔轮;101渔轮腿;102右侧的侧壁部;103左侧的侧壁部;103a最下部;103b下表面后部;103c最后部;104卷线筒;105摇柄;106离合器。
Claims (7)
1.一种渔轮座,其具备在上表面具有渔轮腿载置部的筒状的渔轮座主体,该渔轮腿载置部供两轴渔轮的渔轮腿载置,竿主体贯通该渔轮座主体,所述渔轮座的特征在于,
仅在渔轮座主体的左右两侧部中的任一方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支承壁部,该支承壁部位于两轴渔轮的左右两侧壁部中的与摇柄相反一侧的侧壁部的正后方,且用于在握持时支承手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渔轮座主体具有供渔轮腿的后端部插入的固定罩部,支承壁部位于固定罩部的侧方且比固定罩部的顶部更向上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支承壁部的最上部位于比固定罩部的顶部更靠后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在支承壁部的上表面设置有前侧倾斜面以及后侧倾斜面,所述前侧倾斜面以朝向后侧而逐渐上升的方式倾斜,所述后侧倾斜面延伸设置于该前侧倾斜面的后侧,且以朝向后侧而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支承壁部的前侧倾斜面与两轴渔轮的左右两侧壁部中的与摇柄相反一侧的侧壁部的下表面后部对置,在握持时支承壁部的后侧倾斜面与手掌的拇指球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仅在渔轮座主体的左右两侧部中的任一方形成有朝向侧方鼓出的侧方鼓出部,在该侧方鼓出部的后部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支承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渔轮座主体是固定于竿主体的构件,具备:具有渔轮腿载置部的固定构件、以及在该固定构件安装于竿主体的状态下相对于该固定构件装卸自如的更换构件,在该更换构件形成有支承壁部。
7.一种钓竿,其中,
所述钓竿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渔轮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38315 | 2016-12-08 | ||
JP2016238315A JP6700163B2 (ja) | 2016-12-08 | 2016-12-08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
PCT/JP2017/039439 WO2018105275A1 (ja) | 2016-12-08 | 2017-10-31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52025A true CN109952025A (zh) | 2019-06-28 |
CN109952025B CN109952025B (zh) | 2021-03-12 |
Family
ID=62491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70084.8A Active CN109952025B (zh) | 2016-12-08 | 2017-10-31 | 渔轮座以及钓竿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91998B2 (zh) |
JP (1) | JP6700163B2 (zh) |
KR (2) | KR102352480B1 (zh) |
CN (1) | CN109952025B (zh) |
WO (1) | WO2018105275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32308A (zh) * | 2020-11-26 | 2022-05-27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卷线器座及钓竿 |
CN114667976A (zh) * | 2020-12-24 | 2022-06-28 | 株式会社岛野 | 钓竿用卷线器底座及钓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150347B1 (ko) * | 2019-12-17 | 2020-09-01 |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 릴 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낚싯대 |
JP6872825B2 (ja) * | 2019-07-08 | 2021-05-19 |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釣り竿 |
KR102062710B1 (ko) | 2019-07-08 | 2020-01-06 |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 릴 시트용 팜 레스트, 릴 시트, 및 낚싯대 |
JP6839879B2 (ja) * | 2019-07-08 | 2021-03-10 |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釣り竿 |
JP7395439B2 (ja) * | 2020-07-28 | 2023-12-11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リールシート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42322A (en) * | 1955-02-17 | 1958-07-08 | Kenneth A Bradshaw | Fishing line reel |
JPH02174624A (ja) * | 1988-12-27 | 1990-07-06 | Aakisutoriaru:Kk | リール支持部材及び該部材とグリップとのアセンブリ |
JPH063075U (ja) * | 1992-06-20 | 1994-01-18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竿用ハンドル |
JPH09172915A (ja) * | 1995-12-27 | 1997-07-08 | Daiwa Seiko Inc | 釣り竿 |
JP2548756Y2 (ja) * | 1991-08-08 | 1997-09-24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 竿 |
CN1171195A (zh) * | 1996-06-11 | 1998-01-28 | 株式会社岛野 | 含有杀菌剂的钓鱼器具 |
CN2349782Y (zh) * | 1998-01-29 | 1999-11-24 | 黎世昌 | 钓鱼竿 |
CN1357224A (zh) * | 2000-12-08 | 2002-07-10 | 富士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钓竿用卷筒座及钓竿 |
CN1879476A (zh) * | 2005-06-17 | 2006-12-20 | 株式会社岛野 | 渔线轮座及具有该渔线轮座的钓竿 |
CN101356910A (zh) * | 2007-07-31 | 2009-02-04 | 株式会社岛野 | 线轮座及带线轮座的钓竿 |
CN103209587A (zh) * | 2010-11-27 | 2013-07-17 | 株式会社岛野 | 筒状渔轮座及钓竿 |
US20150040463A1 (en) * | 2013-08-09 | 2015-02-12 | Yi-Te Lin | Support Device For A Fishing Reel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916924A (en) * | 1929-11-07 | 1933-07-04 | American Fork & Hoe Co | Fishing rod handle |
US2667713A (en) * | 1952-07-22 | 1954-02-02 | Charles D Stephens | Fishing rod and reel clamp |
US2711047A (en) * | 1953-05-18 | 1955-06-21 | Claud M Shepherd | Thumb rest for fishing rod |
US2965995A (en) * | 1959-05-18 | 1960-12-27 | Norman J Lasky | Fishing line casting device |
US4577432A (en) * | 1981-09-15 | 1986-03-25 | Fishing Designs, Inc. | Fishing rod handle |
US4631853A (en) * | 1981-09-15 | 1986-12-30 | Fishing Designs, Inc. | Contoured fishing rod handle |
US4516351A (en) * | 1982-12-06 | 1985-05-14 | Cabela's Inc. | Casting rod and handle assembly |
US4905400A (en) * | 1984-05-15 | 1990-03-06 | Brackett John E | Contoured spinning rod and handle assembly |
US4762584A (en) * | 1986-01-27 | 1988-08-09 | Lew Childre & Sons, Inc. | Method of molding a one piece integral fishing rod handle |
US4644680A (en) * | 1986-03-10 | 1987-02-24 | Brunswick Corporation | Transmitter rod |
US4793087A (en) * | 1987-04-30 | 1988-12-27 | Mcgee Gary L | Fishing rod handle adapted for bait casting |
JPS6482765A (en) | 1987-09-24 | 1989-03-28 | Sharp Kk | Im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
JPH0159064U (zh) * | 1987-10-07 | 1989-04-13 | ||
JPH0753492Y2 (ja) * | 1987-11-25 | 1995-12-13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竿用ハンドル |
JP3252964B2 (ja) * | 1990-10-19 | 2002-02-0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竿 |
JPH063075A (ja) | 1992-06-18 | 1994-01-11 | Rinnai Corp | 液液熱交換器 |
GB9216862D0 (en) * | 1992-08-08 | 1992-09-23 | Newton John R | Handle |
JP2540104Y2 (ja) * | 1992-09-01 | 1997-07-02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リール固定部を有する釣竿 |
US5396727A (en) * | 1993-03-22 | 1995-03-14 | Daiwa Seiko, Inc. | Casting handle for fishing rod |
US6016982A (en) * | 1996-03-26 | 2000-01-25 | Daiwa Seiko, Inc. | Reel for fishing with integral reel body and grip portion |
JP3970742B2 (ja) * | 2002-10-11 | 2007-09-0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竿 |
US20060101702A1 (en) * | 2004-11-16 | 2006-05-18 | Lacoste Brian O | Bait-casting rod handle |
JP2008271864A (ja) * | 2007-04-27 | 2008-11-13 | Daiwa Seiko Inc | 釣竿 |
US20180020649A1 (en) * | 2016-07-19 | 2018-01-25 | Joseph Kotarsky | Fishing rod grip |
-
2016
- 2016-12-08 JP JP2016238315A patent/JP6700163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0-31 KR KR1020217004139A patent/KR10235248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10-31 WO PCT/JP2017/039439 patent/WO201810527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10-31 KR KR1020197017765A patent/KR10235247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10-31 US US16/461,100 patent/US11991998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0-31 CN CN201780070084.8A patent/CN1099520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42322A (en) * | 1955-02-17 | 1958-07-08 | Kenneth A Bradshaw | Fishing line reel |
JPH02174624A (ja) * | 1988-12-27 | 1990-07-06 | Aakisutoriaru:Kk | リール支持部材及び該部材とグリップとのアセンブリ |
JP2548756Y2 (ja) * | 1991-08-08 | 1997-09-24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 竿 |
JPH063075U (ja) * | 1992-06-20 | 1994-01-18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竿用ハンドル |
JPH09172915A (ja) * | 1995-12-27 | 1997-07-08 | Daiwa Seiko Inc | 釣り竿 |
CN1171195A (zh) * | 1996-06-11 | 1998-01-28 | 株式会社岛野 | 含有杀菌剂的钓鱼器具 |
CN2349782Y (zh) * | 1998-01-29 | 1999-11-24 | 黎世昌 | 钓鱼竿 |
CN1357224A (zh) * | 2000-12-08 | 2002-07-10 | 富士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钓竿用卷筒座及钓竿 |
CN1879476A (zh) * | 2005-06-17 | 2006-12-20 | 株式会社岛野 | 渔线轮座及具有该渔线轮座的钓竿 |
CN101356910A (zh) * | 2007-07-31 | 2009-02-04 | 株式会社岛野 | 线轮座及带线轮座的钓竿 |
CN103209587A (zh) * | 2010-11-27 | 2013-07-17 | 株式会社岛野 | 筒状渔轮座及钓竿 |
US20150040463A1 (en) * | 2013-08-09 | 2015-02-12 | Yi-Te Lin | Support Device For A Fishing Reel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32308A (zh) * | 2020-11-26 | 2022-05-27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卷线器座及钓竿 |
CN114532308B (zh) * | 2020-11-26 | 2023-02-24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卷线器座及钓竿 |
CN114667976A (zh) * | 2020-12-24 | 2022-06-28 | 株式会社岛野 | 钓竿用卷线器底座及钓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10019590A (ko) | 2021-02-22 |
KR102352480B1 (ko) | 2022-01-18 |
KR102352479B1 (ko) | 2022-01-18 |
CN109952025B (zh) | 2021-03-12 |
US11991998B2 (en) | 2024-05-28 |
JP2018093745A (ja) | 2018-06-21 |
WO2018105275A1 (ja) | 2018-06-14 |
KR20190084119A (ko) | 2019-07-15 |
US20200060249A1 (en) | 2020-02-27 |
JP6700163B2 (ja) | 2020-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52025A (zh) | 渔轮座以及钓竿 | |
CN109310074A (zh) | 渔轮座以及钓竿 | |
US9348314B2 (en) | Assembly between a dial and a timepiece movement | |
KR20130109993A (ko) | 용기용 서스펜션 장치 | |
CN116209374A (zh) | 双层容器 | |
JP2005315834A (ja) | 固相抽出カートリッジ | |
CN107208692B (zh) | 用于制造浮动接头的方法和通过该方法制造的浮动接头 | |
JP6486147B2 (ja) | 吐出容器 | |
JP5085271B2 (ja) | 液体噴出器のストッパ及び当該ストッパ付き液体噴出器ユニット | |
CN213550250U (zh) | 可旋转更换中束芯的化妆品包装管 | |
JP7378778B2 (ja) | 釣り竿 | |
CN210492966U (zh) | 一种收伞体积小的伞具 | |
JP4545070B2 (ja) | 傘の上ろくろ | |
KR100727148B1 (ko) | 영상 표시기기의 틸트 제어 장치 | |
JP4206948B2 (ja) | 繰出容器 | |
JP5492580B2 (ja) | レフィール容器 | |
CN215532333U (zh) | 包装管 | |
KR200491053Y1 (ko) | 컵 뚜껑 | |
CN207666117U (zh) | 一种四合扣母扣 | |
JPH0233705Y2 (zh) | ||
KR20130093733A (ko) | 바이오 물질 추출 장치의 샤프트-캡 결합 구조체 및 바이오 물질 추출 장치용 캡 | |
JP3725099B2 (ja) | 傘の柄の取付機構 | |
JP2021054442A (ja) | 容器組立体及びレフィル容器 | |
JP2014210590A (ja) | 錠剤容器 | |
JP3113043U (ja) | 椅子用足踏みホイルの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