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0074A - 渔轮座以及钓竿 - Google Patents

渔轮座以及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0074A
CN109310074A CN201780038083.5A CN201780038083A CN109310074A CN 109310074 A CN109310074 A CN 109310074A CN 201780038083 A CN201780038083 A CN 201780038083A CN 109310074 A CN109310074 A CN 109310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ing vessel
lower member
axis direction
fixing component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80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0074B (zh
Inventor
岩田壮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310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0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0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0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6Devices for fixing reels on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8Handgr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渔轮座以及钓竿。渔轮座具备安装在竿主体的规定位置的筒状的渔轮座主体,渔轮座主体具备固定构件(12、13)以及下构件(11),固定构件(12、13)固定于竿主体,且在上表面具有载置渔轮腿的渔轮腿载置面(5),下构件(11)是独立于所述固定构件(12、13)的结构,下构件(11)构成与渔轮腿载置面(5)相反的一侧的下侧区域,下构件(11)能够在固定构件(12、13)安装于竿主体的状态下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固定构件(12、13),所述渔轮座具备用于保持所述下构件(11)向固定构件(12、13)的安装状态的保持用螺母(3)。

Description

渔轮座以及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渔轮固定于钓竿的钓竿用的渔轮座和具备该渔轮座的钓竿。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将渔轮固定于钓竿的钓竿用的渔轮座,例如,有用于固定两轴渔轮的渔轮座,该渔轮座的上表面具有用于载置渔轮腿的渔轮腿载置面,下表面具有用于卡止握持钓竿以及渔轮的手的手指的扳机。然而,根据垂钓者的不同,有时扳机的位置会不符合其喜好。对此本申请人已经提出了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那样的结构:通过使具有扳机的下主体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上主体部前后移动,从而能够使垂钓者根据手的大小、喜好等来使下主体部前后移动从而变更扳机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有能够前后调节扳机的位置这一较大的优点。然而,扳机的大小、长度、角度为恒定。因此,在不对钓竿进行修理、拆解的情况下,垂钓者自身无法按照喜好、状况、使用的渔轮的种类等而将扳机本身变更为其他的规格。关于这一点,在不具有扳机的结构中也是同样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126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根据垂钓者的喜好、状况而容易地对渔轮座的下侧部分进行定制的渔轮座以及钓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渔轮座具备安装在竿主体的规定位置的筒状的渔轮座主体,其特征在于,渔轮座主体具备固定构件以及下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固定于竿主体,且在上表面具有载置渔轮腿的渔轮腿载置面,所述下构件是独立于所述固定构件的结构,所述下构件构成与渔轮腿载置面相反的一侧的下侧区域,且能够在固定构件安装于竿主体的状态下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固定构件,所述渔轮座具备用于保持所述下构件向固定构件的安装状态的保持构件。需要说明的是,上下的方向是将渔轮腿载置面设为上侧时的方向,在使用状态下,渔轮腿载置面并不局限于朝向上侧的姿态,也可以为朝向下侧的姿态。
在该结构的渔轮座中,在渔轮座主体的固定构件安装于竿主体的状态下,下构件相对于固定构件为装卸自如,且能够通过保持构件保持下构件的安装状态。因此,在渔轮座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垂钓者自己能够容易地拆下渔轮座主体的下构件。因此,通过准备其他规格的下构件,即使不委托制造商修理、拆解钓竿,垂钓者自己也能够简单地更换为其他规格的下构件。
特别是,固定构件具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与下构件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卡止以使所述轴线方向一端部不会向下方与固定构件分离,保持构件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而沿轴线方向移动,且具有从下侧覆盖下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罩部。根据该结构,由固定构件的卡止部与保持构件的罩部从下侧支承下构件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因此防止下构件向下方的分离从而维握持下构件的安装状态。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保持构件具有沿轴线方向按压下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按压部,固定构件具有承接下构件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的承接部,通过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而在轴线方向上夹持下构件。根据该结构,在通过固定构件的卡止部与保持构件的罩部来防止下构件的向下方的分离的基础上,通过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在轴线方向上夹持下构件,由此使下构件的安装状态变得更加牢固,从而将下构件牢固地固定。
并且,优选承接部具有越趋向轴线方向一端部侧而越朝向上侧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构成卡止部。若像这样,固定构件的承接部具有倾斜面,则在下构件被保持构件沿轴线方向按压时,通过固定构件的倾斜面而对下构件作用朝向上侧的力,能够将下构件相对于固定构件不仅沿轴线方向也向上侧按压且固定。并且,通过像这样在固定构件的承接部设置倾斜面,由此使该倾斜面也成为卡止部而从下侧支承固定构件。
另外,优选固定构件具备对下构件的轴线方向中途部的下方移动进行限制的中间卡止部。如上所述,下构件被保持构件沿轴线方向按压。此时,下构件的轴线方向的中途部欲向下方挠曲等或向下方产生位置偏移,但若在固定构件形成中间卡止部,则下构件的轴线方向的中途部的下方移动受到限制,从而更加牢固地固定下构件。
另外,优固定构件具备:固定罩部,其供渔轮腿的一方的端部插入;罩用外螺纹部,其位于轴线方向一端部侧的外周面,且供罩用螺母螺合,所述罩用螺母用于使供渔轮腿的另一方的端部插入的可动罩沿轴线方向移动并且固定于规定位置;以及保持用外螺纹部,其位于比固定罩部更靠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的外周面,保持构件具备与固定构件的保持用外螺纹部螺合的保持用螺母。这样,若保持构件具备保持用螺母,则能够容易地使保持构件沿轴线方向移动从而按压下构件,另外,能够简单地使保持构件向相反方向移动,能够解除对下构件的按压力而容易地将下构件拆下。并且,能够在不将渔轮从渔轮座拆下的情况下将下构件拆下。
另外,优选下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在沿轴线方向观察时呈沿周向弯曲的形状,在所述下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形成有与轴线方向正交的被按压面、以及从所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向轴线方向突出的突片部,保持构件呈筒状且其一端部构成筒状的罩部,保持构件的一端面构成按压部,保持构件的筒状的罩部从径向外侧覆盖下构件的突片部,并且保持构件的一端面按压下构件的被按压面。这样,保持构件的罩部从径向外侧覆盖下构件的突片部,并且保持构件的一端面按压下构件的被按压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固定下构件。
在该情况下尤其优选下构件的突片部呈沿周向延伸的形状,在所述突片部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而突出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卡合突条,在保持构件的筒状的罩部的内周面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卡合槽,下构件的卡合突条与保持构件的卡合槽卡合。这样,下构件的卡合突条与保持构件的卡合槽卡合,从而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下构件。
另外,优选突片部以超出下侧的半周的方式向上侧延伸,卡合突条遍及突片部的周向的全长而形成,从而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下构件。
并且,优选被按压面与突片部相比而向上侧延伸,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在下构件作用来自保持构件的按压力,能够更可靠地夹持下构件。
另外,优选固定构件具备主体构件以及筒状构件,所述主体构件为注塑成形品且形成有渔轮腿载置面、固定罩部以及罩用外螺纹部,所述筒状构件为注塑成形品且为独立于所述主体构件的结构,所述筒状构件与主体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接合,在所述筒状构件形成有保持用外螺纹部。也可以为保持用外螺纹部与固定罩部等一起一体地形成于固定构件的结构,但若在独立于主体构件的筒状构件形成有保持用外螺纹部,则更容易变更保持用外螺纹部的位置。即,由于主体构件为复杂的形状,因此从成本角度来看不优选变更其模具。另一方面,存在根据钓竿来变更保持用外螺纹部的位置的可能性。因此,通过使筒状构件从主体构件分离独立,并在筒状构件形成保持用外螺纹部,能够在不变更主体构件的模具的情况下低成本地变更保持用外螺纹部的位置、长度。
并且,优选在主体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朝向轴线方向而突出设置有沿轴线方向观察时呈圆弧状的罩片部,主体构件与筒状构件的接合部的整周中的上部区域被主体构件的罩片部从径向外侧覆盖,且剩余的下部区域被下构件从径向外侧覆盖,从而能够容易地隐藏主体构件与筒状构件的接合部。
特别是,优选下构件的被按压面与主体构件的罩片部的端面相比而略微向轴线方向另一端侧部突出,从而能够可靠地将下构件沿轴线方向按压并夹持。
另外,优选保持构件具备按压筒体以及保持用螺母,所述按压筒体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且不能旋转,所述保持用螺母位于所述按压筒体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且用于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按压筒体卡止从而使按压筒体沿轴线方向移动。这样,通过具备按压筒体而能够以与固定构件分离的方式配置保持用螺母。若保持用螺母为与固定构件分离的配置状态,则能够防止在垂钓时,把握持渔轮座的手触碰到保持用螺母而松缓保持用螺母。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具备上述渔轮座。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渔轮座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能够拆下或安装渔轮座的下构件,因此垂钓者自己能够根据垂钓者的喜好、状况、使用的渔轮的种类等来拆下或安装下构件,也能够将其更换为其他规格的下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渔轮座的主视图。
图2是该渔轮座的俯视图。
图3是该渔轮座的分解图。
图4是将该渔轮座沿轴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
图5是将该渔轮座沿轴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示出拆下了保持用螺母的状态。
图6是将该渔轮座沿轴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示出拆下了保持用螺母与下构件的状态。
图7是将该渔轮座的主体构件沿轴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
图8是将该渔轮座的筒状构件沿轴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
图9是示出该渔轮座的主体构件与下构件的关系的主要部分主视图,示出拆下了筒状构件与保持用螺母的状态。
图10的(a)是从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观察该渔轮座的下构件时的侧视图,(b)是从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观察该渔轮座的下构件与主体构件时的侧视图。
图11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示出该渔轮座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该渔轮座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渔轮座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3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渔轮座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渔轮座是用于将两轴渔轮安装于钓竿的渔轮座,通常,两轴渔轮在使用状态下朝向上侧。但是,也可以是用于安装纺车式渔轮的渔轮座,在该情况下,纺车式渔轮在使用状态下朝向下侧。以下,将渔轮座的轴线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轴线方向一端部侧设为前侧,将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设为后侧来进行说明。在图1中,使用箭头X1来表示前侧,使用箭头X2来表示后侧,但也可以为前后相反的配置。并且,将后述的渔轮腿载置面5设为上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设为下侧。在图1中,使用箭头Y1来表示上侧,使用箭头Y2来表示下侧。渔轮座为外装装配于竿主体1(半成品)的筒状的结构,具备渔轮座主体、作为保持构件的保持用螺母3、未图示的罩用螺母以及可动罩。
渔轮座主体整体呈筒状,竿主体1贯穿其内侧。因此,渔轮座主体具有供竿主体1贯穿的竿贯穿孔4。渔轮座主体安装于竿主体1的规定位置。渔轮座主体直接粘接固定于竿主体1的外周面,或以与竿主体1的外周面之间隔着筒状的间隔件(省略图示)的方式粘接固定于竿主体1的外周面。
渔轮座主体具备渔轮腿载置面5、固定罩部6、罩用外螺纹部7、保持用外螺纹部8以及扳机9。渔轮腿载置面5是用于载置未图示的的渔轮腿的部分,形成在渔轮座主体的上表面。在该渔轮腿载置面5的后侧形成有供渔轮腿的后端部从前侧插入的固定罩部6。另外,在渔轮座主体的前部外周面形成有供罩用螺母螺合的罩用外螺纹部7。可动罩位于罩用螺母的后侧,可动罩能够相对于渔轮座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但不能旋转。可动罩呈筒状,在其整周中的上部形成有局部地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罩部,渔轮腿的前端部从后侧插入该罩部。罩用螺母的后端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卡止于可动罩的前端部将,若罩用螺母一边旋转一边前后移动,则可动罩与之相应地前后移动但不旋转。通过使罩用螺母向后侧移动从而能够使可动罩接近固定罩部6,进而通过可动罩与固定罩部6前后夹持渔轮腿而将其固定。反之,若使罩用螺母向前侧移动,则可动罩从固定罩部6向前侧离开,能够将渔轮从钓竿拆下。
在渔轮座主体的后部外周面形成有供保持用螺母3螺合的保持用外螺纹部8。该保持用外螺纹部8位于比固定罩部6靠后侧处。需要说明的是,在保持用外螺纹部8的后侧,未形成外螺纹部的平滑的外周面存在至后端,该平滑的外周面的长度与保持用外螺纹部8的长度相同或比其更长。
扳机9形成在渔轮座主体的下表面。该扳机9为用于卡止手指的构件,其朝向下方突出设置,略微向斜前方倾斜。扳机9形成在与固定罩部6对置的下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渔轮座主体的下表面中的扳机9的前侧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0。贯通孔10与竿贯穿孔4连通,竿主体1经由贯通孔10露出。因此,能够使用手指触碰从贯通孔10露出的竿主体1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渔轮座主体具备固定构件、以及独立于该固定构件而构成的下构件11。固定构件粘接固定于竿主体1。固定构件构成渔轮座主体的主要部分,该固定构件具有罩用外螺纹部7、渔轮腿载置面5以及保持用外螺纹部8。下构件11构成渔轮座主体的下侧部分,该下构件11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向下方分离,该下构件11从下方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该固定构件。在该下构件11形成有扳机9与贯通孔10。
<固定构件>
固定构件可以由一个构件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固定构件由相互独立构成的前后两个构件构成。即,由固定构件的前侧部分即作为主要部分的主体构件12、以及构成固定构件的后侧部分的筒状构件13构成。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前后接合。详细而言,主体构件12的后端面12a与筒状构件13的前端面13a以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方式面接触,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通过螺钉14而一体化。但是,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的安装方法并不局限于螺钉14,可以为任意的,也可以是粘接等。
<主体构件12>
在主体构件12形成有渔轮腿载置面5、固定罩部6以及罩用外螺纹部7。主体构件12整体呈筒状,但在其前后方向的中途部,整周中的下侧大致一半的区域被切除而仅有上侧的大致一半的区域。即,主体构件12从前侧起依次被划分为筒状的前筒部20、仅有上侧的上半割状的半割状部21、以及筒状的后筒部22。在前筒部20形成有罩用外螺纹部7,主要在半割状部21的上表面形成有渔轮腿载置面5,在后筒部22形成有固定罩部6。像这样半割状部21设为仅有上侧区域的半割状,因此竿贯穿孔4在半割状部21的下方开口。另外,在半割状部21的前后形成有两个筒部即前筒部20与后筒部22,主体构件12在上述前筒部20与后筒部22处在整周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竿主体1的外周面,因此即使具有半割状部21,也能够将主体构件12可靠地固定于竿主体1。前筒部20中除了其后端部以外的部分未被下构件11覆盖而向外部露出,另一方面,后筒部22的上侧区域未被下构件11覆盖而向外部露出,但其下侧区域由于被下构件11覆盖而未向外部露出。
下构件11从下方安装于主体构件12。因此,在主体构件12的下侧部分的外表面形成有供下构件11从径向外侧重合的重合面23。在图3等中,在重合面23的部位标注多个点而示出。在重合面23处,主体构件12与下构件11内外重合而成为双层的结构。具体而言,重合面23从前筒部20的后端部的下部形成至半割状部21、后筒部22的下部,在下构件11安装于主体构件12的状态下,重合面23被下构件11覆盖而无法看见。
重合面23形成为相对于主体构件12的外表面而位于更靠径向内侧处。即,在重合面23与主体构件12的外表面之间的边界部形成有台阶部。台阶部包括位于重合面23的前端部的前台阶部24、以及从该前台阶部24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而到达至主体构件12的后端部的上台阶部25。前台阶部24从最下部朝向左右两侧以具有左右对称关系的方式向上方延伸,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更详细而言,前台阶部24从最下部向前侧倾斜且向上方延伸,因此,前台阶部24具有越趋向前侧而越靠上侧的倾斜面,该倾斜面在左右分别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遍及前台阶部23的全长而形成。另外,前台阶部24构成承接下构件11的前端部的承接部,并且构成从下侧将下构件11的前端部卡止的卡止部。
重合面23在半割状部21中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为左右一对。在该半割状部21中的左右一对重合面23分别形成有卡止凸部26来作为中间卡止部。左右的重合面23分别朝向左右外侧,卡止凸部26朝向左右外侧而突出设置。卡止凸部26从上台阶部25朝向下方且朝向后方延伸,其下端部与重合面23的下端部相比而向下方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卡止凸部26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弯曲为圆弧状。卡止凸部26位于半割状部21的后部,位于上台阶部25的中间部,左右一对卡止凸部26彼此对置配置。
如图7所示,主体构件12的后端面12a成为与筒状构件13接合的接合面。该接合面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面,遍及竿贯穿孔4的后端开口部的整周而形成。在该接合面的上部,朝向后方以檐状突出设置有罩片部27。如图10的(b)所示那样,该罩片部27从后方观察呈圆弧状,其中心角小于180度。另外,接合面的整周中的上部的径向的尺寸局部地增大,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使筒状构件13螺纹固定于主体构件12的下孔28。该下孔28位于紧靠罩片部27的基端部的下侧处。
<筒状构件13>
筒状构件13的前端面13a成为筒状构件13的接合面。该筒状构件13的接合面也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面,筒状构件13接合面从后侧与主体构件12的接合面抵接,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以彼此位于同一轴上的方式接合而一体化。在筒状构件13的前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鼓出部31与第二鼓出部32。第一鼓出部31位于筒状构件13的前端部,第二鼓出部32与第一鼓出部31的后侧连接设置。第一鼓出部31朝向上方呈凸缘状鼓出,在筒状构件13安装于主体构件12的状态下,该第一鼓出部31处于进入主体构件12的罩片部27的径向内侧的状态。即,第一鼓出部31从径向外侧被罩片部27覆盖,第一鼓出部31的后表面与罩片部27的后端面大致共面。第一鼓出部31的上表面为沿周向弯曲的周面(弯曲面),其与罩片部27的内表面对置。第二鼓出部32与第一鼓出部31同样地朝向上方呈凸缘状鼓出,但其高度低于第一鼓出部31的高度,向上方的鼓出量较小。第二鼓出部32的上表面也为沿周向弯曲的周面,其与后述的下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外周面具有大致相同的半径且位于大致同一圆上。
如图8所示,在第一鼓出部31的上表面的顶部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螺钉14用的锪孔凹部33,并且在该锪孔凹部33的前侧形成有螺钉用贯通孔34,螺钉14从该锪孔凹部33经由螺钉用贯通孔34拧入主体构件12的下孔28。这样,筒状构件13在第一鼓出部31的顶部处通过一个螺钉14而与主体构件12螺纹固定。螺钉14作为临时固定构件而发挥功能,并且还承担着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之间的周向的定位的作用。在渔轮座单体中由一根螺钉14将筒状构件13螺纹固定于主体构件12的上部,但在将渔轮座安装于竿主体1的状态下,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均粘接于竿主体1。需要说明的是,螺钉14的头部位于主体构件12的罩片部27的内侧,成为隐藏于罩片部27的内侧的状态。在第二鼓出部32的上表面的顶部,以将第二鼓出部32在前后方向上横切的方式形成有与第一鼓出部31的锪孔凹部33连续的凹槽35。在使筒状构件13与主体构件12合体的组装作业时,例如能够使用螺丝刀将螺钉14从凹槽35拧入。在第二鼓出部32的后侧形成有保持用外螺纹部8,从该保持用外螺纹部8的后端部至筒状构件13的后端部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为没有凹凸的平滑的外周面。
<下构件11>
下构件11从下方覆盖在主体构件12的半割状部21的向下侧开口的下方开口部。下构件11整体形成为下半割状,在横剖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半圆的圆弧状或大致U字状。下构件11的前端部40形成为与主体构件12的前台阶部24相对应的形状。由于主体构件12的前台阶部24具有左右一对倾斜面,因此下构件11的前端部40也与此相应地具有从最下部朝向前侧且朝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该下构件11的前端部40的倾斜面由主体构件12的卡止部即倾斜面卡止。因此,下构件11的前端部40的倾斜面构成被卡止部。
在下构件11的内表面形成有与主体构件12的重合面23相对应的重合面4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等中的下构件11的重合面41的部位标注多个点而示出。下构件11的内表面中的除重合面41以外的部分构成竿贯穿孔4的壁面42,重合面41形成在比竿贯穿孔4的壁面42靠径向外侧处。另外,在下构件11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供主体构件12的卡止凸部26卡合的卡止凹部43。卡止凹部43形成为左右一对,其与主体构件12的卡止凸部26相对应地从下构件11的上端部朝向斜后方地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卡止凹部43形成于重合面41,但该卡止凹部43的下端部在下方略微超过重合面41而到达竿贯穿孔4的壁面42。
在下构件11的后端部形成有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即作为被按压部的被按压面44、以及从该被按压面4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后方突出的突片部45。被按压面44为下构件11的后端面,突片部45由此进一步朝向后方突出。下构件11呈下侧的半割状,在其后端部处,下构件11超过下侧的半周(180度)而朝向上方延伸规定长度。如图10的(a)所示,在从后方观察构件11的后端部时,下构件11的后端部呈向上方开口的U字状或C字状,被按压面44也呈向上方开口的U字状或C字状。并且,在该被按压面44的周向的整周中的规定长度区域形成有突片部45。在从后方观察时,该突片部45与被按压面44相对应地呈U字状或C字状,形成为超过下侧的半周而向上方延伸规定长度的形状。但是,突片部45未遍及被按压面44的周向的全长而形成,未形成于被按压面44的周向的两端部44a。因此,被按压面44的周向的两端部44a与突片部45的周向的两端部45a相比而向上侧延伸。突片部45形成为薄壁,但如图11所示,在其前端部的外表面朝向径向外侧而突出设置有卡合突条46。该卡合突条46沿突片部45的周向延伸且遍及突片部45的全长而形成。这样在突片部45的前端部形成有卡合突条46,从而使突片部45的前端部与突片部45的其他部分相比局部成为厚壁。
下构件11从下侧嵌合于固定构件,通过该嵌合而使得即使没有保持用螺母3,下构件11也被固定构件保持为不会自然落下的程度。另外,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的接合部15的整周中的上部区域由于筒状构件13螺纹固定于主体构件12而被主体构件12的罩片部27从径向外侧覆盖,而接合部15的整周中的未被罩片部27覆盖的剩余的下部区域由于下构件11嵌合于固定构件而被下构件11从径向外侧覆盖。因此,当下构件11安装于固定构件时,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的接合部15在整周范围内都无法看见。
在像这样将下构件11安装于固定构件的状态下,下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位于主体构件12的罩片部27的后端面27a的下侧,下构件11的突片部45位于筒状构件13的第二鼓出部32的下侧。而且,如图9所示,下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形成为比主体构件12的罩片部27的后端面27a向后方略微突出的状态。下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相对于主体构件12的罩片部27的后端面27a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量D很微小,为1mm以下,优选为0.1mm以上且0.5mm以下。这样,下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形成为比主体构件12的罩片部27的后端面27a向后方略微突出的状态,因此下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主要被保持用螺母3向前侧按压。
<保持用螺母3>
保持用螺母3呈筒状,也可以是直径恒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直径不同的多个部分。在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部具有内径大于其他部分的筒状的罩部50。在保持用螺母3的内周面具有与保持用外螺纹部8螺合的内螺纹部51,但罩部50的内径大于内螺纹部51的内径。
罩部50从径向外侧覆盖下构件11的突片部45与筒状构件13的第二鼓出部32。沿周向延伸的卡合槽52遍及整周而形成在罩部50的内周面。即,卡合槽52形成为环状。下构件11的卡合突条46与该保持用螺母3的卡合槽52卡合。卡合槽52形成在罩部50的内周面中的距前端部规定长度的内侧的位置。因此,若紧固保持用螺母3,则保持用螺母3的罩部50的前端部内周面越过下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卡合突条46,随后,下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卡合突条46与保持用螺母3的罩部50的卡合槽52卡合。
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面3a构成将下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向前侧按压的按压部。保持用螺母3的罩部50的外周面可以与其他部分为同一直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其设为直径大于其他部分。在该罩部50的外周面的前端部朝向径向外侧而突出设置有环状的凸缘部53。通过像这样在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部外周面设置环状的凸缘部53,从而能够扩大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面3a的面积。
在罩部50的后侧形成有内螺纹部51,从该内螺纹部51的后端部至保持用螺母3的后端部之间的内周面形成为平滑面。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以及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在保持用螺母3的外侧装配有筒状的把手体16。该把手体16例如由发泡EVA、软木等构成。
<材质>
主体构件12、筒状构件13、下构件11以及保持用螺母3均可以通过注塑成形而形成。作为材质,可以为各种合成树脂,也可以为相同的材质,但优选为选用不同的材质。特别是,优选主体构件12与下构件11使用与筒状构件13、保持用螺母3相比强度相对较高的材质。作为主体构件12与下构件11的材质,优选纤维强化树脂,特别优选以长度为1mm以下的短纤维作为强化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另外,作为该纤维,优选为碳纤维。另一方面,筒状构件13与保持用螺母3的材质也可以为各种硬质的合成树脂,优选使用纤维强化树脂,例如,能够选用玻璃纤维强化尼龙树脂制。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渔轮座中,如图12所示,在保持用螺母3松缓的状态下,将下构件11从下侧同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嵌合。如图13所示,由于嵌合力而使下构件11不落下而维握持该状态。然后,在该状态下使保持用螺母3旋转且向前侧移动。若使保持用螺母3一边旋转一边向前侧移动,则最终保持用螺母3的罩部50到达下构件11的突片部45。在下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外周面形成有卡合突条46,因此保持用螺母3的罩部50的内周面一边越过下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卡合突条46一边向前侧强制性地前进。并且,当保持用螺母3的罩部50的卡合槽52与下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卡合突条46卡合时,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面3a与下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抵接,由此进一步地用力拧紧保持用螺母3,从而保持用螺母3将下构件11向前侧按压。在这样安装了下构件11的状态下,筒状构件13被保持用螺母3覆盖而无法看见。
下构件11的前端部40被主体构件12的卡止部即倾斜面(前台阶部24)卡止,由此防止下构件11的前端部40的向下方的落下。另一方面,在下构件11的后端部,突片部45被保持用螺母3的罩部50从径向外侧覆盖,由此也防止下构件11的后端部的向下方的落下。并且,保持用螺母3将下构件11向前侧按压,因此下构件11被保持用螺母3与主体构件12前后夹持。因此,下构件11不会松动而能够得到牢固的安装状态。另外,若保持用螺母3将下构件11向前侧按压,则通过主体构件12的倾斜面即前台阶部24来对下构件11的前端部40作用朝向上侧的力,下构件11自动地向主体构件12侧即上侧移动从而与主体构件12牢固地紧贴。
下构件11被保持用螺母3按压,因此存在下构件11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向下方挠曲的可能性,在主体构件12形成有作为中间卡止部的卡止凸部26并与下构件11的卡止凹部43卡合,因此使得下构件11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难以向下方挠曲或移动,从而更加牢固地固定下构件11。特别是,卡止凸部26、卡止凹部43与主体构件12的倾斜面(前台阶部24)朝向相同的方向倾斜,由此下构件11被保持用螺母3向前侧按压,从而不仅对下构件11的前端部40而且对中途部也作用朝向上侧的力,能够将下构件11在全长范围内牢固地按压并固定于主体构件12。
另外,在下构件11的突片部45的外周面形成有卡合突条46并与保持用螺母3的卡合槽52卡合,因此能够将下构件11更牢固地固定,并且能够维握持安装状态。特别是,突片部45超过下侧的半周而向上侧延伸,且遍及该突片部45的周向的全长而形成有卡合突条46,因此卡合槽52与卡合突条46的卡合状态变得更加可靠,能够提高下构件11的固定力。并且,被按压面44比该突片部45延伸至更上侧,因此也能够使由保持用螺母3产生的按压力可靠地作用于下构件11。
另一方面,在将下构件11拆下时,从如图1所示安装有下构件11的状态起,如图13所示那样使保持用螺母3向相反侧旋转而后退,如图12所示那样将下构件11向下方牵拉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其从固定构件拆下。因此,例如,能够容易地更换为扳机9的形状、位置、或者下构件11的材质、颜色、外观等不同的其他下构件11,能够根据垂钓者的喜好、渔轮的种类、对象鱼、状况等,使垂钓者享受自由地定制渔轮座。另外,例如在上述的下构件11形成有贯通孔10,但也可以根据喜好、状况等,更换为没有贯通孔10的下构件11。这样的下构件11的更换能够在渔轮座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垂钓者自己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例如,在钓鱼的现场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并且在安装了渔轮的状态下也能够进行更换。特别是,能够仅通过保持用螺母的操作来进行更换,因此更换作业极其简单且能够迅速更换。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将下构件11拆下,渔轮腿载置面5、固定罩部6、可动罩、罩用螺母仍留在渔轮座上,因此能够在拆下了下构件11的渔轮座装配渔轮而进行垂钓,在该意义上也可以将下构件11作为可选项来处理。
另外,不将固定构件构成为一个构件,而是分为主体构件12与筒状构件13而构成的,因此即使例如在制造方需要根据钓竿的种类来对保持用外螺纹部8的位置、长度进行规格变更的情况下,也仅对筒状构件13进行模具变更来应对即可,无需变更主体构件12的模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作为保持构件的保持用螺母3直接按压下构件11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保持用螺母3经由其他构件来间接地按压下构件11的结构。例如,如图14所示,也可以为作为保持构件而具备保持用螺母3与按压筒体17的结构。保持用螺母3位于向后方与下构件11分离的位置,按压筒体17位于该保持用螺母3与下构件11之间。按压筒体17外装装配于筒状构件13且相对于该筒状构件13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但无法绕轴线旋转。即,按压筒体17的后端部能够相对旋转地卡止于保持用螺母3的前端部,从而即使保持用螺母3旋转,按压筒体17也不会旋转。因此,能够通过使保持用螺母3旋转来使按压筒体17前后滑动移动。在该情况下,按压筒体17的前端面17a按压下构件11的被按压面44。因此,按压筒体17的前端面17a成为按压部。另外,在按压筒体17的前端部形成有筒状的罩部50,并且在该罩部50的内周面形成有卡合槽52。
在这样在保持用螺母3与下构件11之间具备按压筒体17的结构中,保持用螺母3向后方与下构件11分离。因此,筒状构件13也与之相对应地全长变长,在其后部外周面具备保持用外螺纹部8。另外,在筒状构件13的前部外周面,沿前后方向形成有供按压筒体17的内周面的突条(省略图示)卡合的凹槽(省略图示),由此按压筒体17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主体构件12与上述的结构相同,因此也无需变更主体构件12的模具,仅变更筒状构件13的模具即可。另外,在该结构中,如图14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在按压筒体17的外侧装配有筒状的把手体16,保持用螺母3位于该把手体16的后侧。因此,存在在进行垂钓时,把持渔轮的手难以触碰到保持用螺母3,保持用螺母3不易松脱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构件11为具备扳机9的结构,但也可以为不具备扳机9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竿主体;3保持用螺母(保持构件);3a前端面(按压部);4竿贯穿孔;5渔轮腿载置面;6固定罩部;7罩用外螺纹部;8保持用外螺纹部;9扳机;10贯通孔;11下构件;12主体构件;12a后端面;13筒状构件;13a前端面;14螺钉;15接合部;16把手体;17按压筒体(保持构件);17a前端面(按压部);20前筒部;21半割状部;22后筒部;23重合面;24前台阶部(倾斜面、承接部、卡止部);25上台阶部;26卡止凸部(中间卡止部);27罩片部;27a后端面;28下孔;31第一鼓出部;32第二鼓出部;33锪孔凹部;34螺钉用贯通孔;35凹槽;40前端部;41重合面;42竿贯穿孔的壁面;43卡止凹部;44被按压面;44a周向的端部;45突片部;45a周向的端部;46卡合突条;50罩部;51内螺纹部;52卡合槽;53凸缘部。

Claims (15)

1.一种渔轮座,具备安装在竿主体的规定位置的筒状的渔轮座主体,其特征在于,
渔轮座主体具备固定构件以及下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固定于竿主体,且在上表面具有载置渔轮腿的渔轮腿载置面,所述下构件是独立于所述固定构件的结构,所述下构件构成与渔轮腿载置面相反的一侧的下侧区域,且能够在固定构件安装于竿主体的状态下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固定构件,
所述渔轮座具备用于保持所述下构件向固定构件的安装状态的保持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固定构件具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与下构件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卡止以使所述轴线方向一端部不会向下方与固定构件分离,保持构件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而沿轴线方向移动,且具有从下侧覆盖下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罩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保持构件具有沿轴线方向按压下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按压部,固定构件具有承接下构件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的承接部,通过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而在轴线方向上夹持下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承接部具有越趋向轴线方向一端部侧而越朝向上侧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构成卡止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固定构件具备对下构件的轴线方向中途部的下方移动进行限制的中间卡止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固定构件具备:固定罩部,其供渔轮腿的一方的端部插入;罩用外螺纹部,其位于轴线方向一端部侧的外周面,且供罩用螺母螺合,所述罩用螺母用于使供渔轮腿的另一方的端部插入的可动罩沿轴线方向移动并且固定于规定位置;以及保持用外螺纹部,其位于比固定罩部靠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的外周面,
保持构件具备与固定构件的保持用外螺纹部螺合的保持用螺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下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在沿轴线方向观察时呈沿周向弯曲的形状,在所述下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形成有与轴线方向正交的被按压面、以及从所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向轴线方向突出的突片部,
保持构件呈筒状且其一端部构成筒状的罩部,保持构件的一端面构成按压部,
保持构件的筒状的罩部从径向外侧覆盖下构件的突片部,并且保持构件的一端面按压下构件的被按压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下构件的突片部呈沿周向延伸的形状,在所述突片部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而突出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卡合突条,在保持构件的筒状的罩部的内周面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卡合槽,下构件的卡合突条与保持构件的卡合槽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突片部以超出下侧的半周的方式向上侧延伸,卡合突条遍及突片部的周向的全长而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被按压面与突片部相比而向上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固定构件具备主体构件以及筒状构件,所述主体构件为注塑成形品且形成有渔轮腿载置面、固定罩部以及罩用外螺纹部,所述筒状构件为注塑成形品且为独立于主体构件的结构,所述筒状构件与主体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接合,在所述筒状构件形成有保持用外螺纹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在主体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朝向轴线方向而突出设置有沿轴线方向观察时呈圆弧状的罩片部,
主体构件与筒状构件的接合部的整周中的上部区域被主体构件的罩片部从径向外侧覆盖,且剩余的下部区域被下构件从径向外侧覆盖。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在下构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形成有与轴线方向正交的被按压面,保持构件的一端面按压所述被按压面,下构件的被按压面与主体构件的罩片部的端面相比而略微向轴线方向另一端侧部突出。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渔轮座,其中,
保持构件具备按压筒体以及保持用螺母,所述按压筒体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且不能旋转,所述保持用螺母位于所述按压筒体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且用于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按压筒体卡止从而使按压筒体沿轴线方向移动。
15.一种钓竿,其中,
所述钓竿具备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渔轮座。
CN201780038083.5A 2016-08-19 2017-08-17 渔轮座、钓竿以及渔轮座的下构件 Active CN1093100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0950 2016-08-19
JP2016160950A JP6793496B2 (ja) 2016-08-19 2016-08-19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並びにリールシートの下部材
PCT/JP2017/029572 WO2018034329A1 (ja) 2016-08-19 2017-08-17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0074A true CN109310074A (zh) 2019-02-05
CN109310074B CN109310074B (zh) 2021-04-30

Family

ID=61197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8083.5A Active CN109310074B (zh) 2016-08-19 2017-08-17 渔轮座、钓竿以及渔轮座的下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6820B2 (zh)
JP (1) JP6793496B2 (zh)
KR (2) KR102256739B1 (zh)
CN (1) CN109310074B (zh)
WO (1) WO20180343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67244B1 (ko) * 2018-11-29 2020-10-19 진성규 릴 시트
US10791723B2 (en) * 2018-12-13 2020-10-06 GLV International, LLC Combination spinning reel seat handle system
JP1663229S (zh) * 2020-01-23 2020-07-06
JP7376442B2 (ja) * 2020-08-28 2023-11-08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リールシート
KR102605253B1 (ko) 2021-06-18 2023-11-23 이재일 양방향으로 릴 시트를 구비한 조상기용 낚싯대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2813A (en) * 1975-05-19 1976-06-15 Moon Paul G Target fishing rod
US4860484A (en) * 1986-07-14 1989-08-29 Green Milton J Reel seat structures for fishing rods
JPH10309155A (ja) * 1997-05-09 1998-11-24 Shimano Inc トリガーハンドル及びこれを設けた釣竿
CN101005759A (zh) * 2004-08-23 2007-07-25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竿和钓鱼竿的绕线轮底座
US20120317866A1 (en) * 2011-06-16 2012-12-20 Matt Christopher Doucet Line Cutter for Fishing R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86515A (en) * 1937-09-13 1940-01-09 Leo A Yuncker Adjustable finger grip for fishing rods
US2583831A (en) * 1947-06-10 1952-01-29 Goergen John Collet chuck for fishing pole handles
US2583909A (en) * 1949-09-30 1952-01-29 William C Warth Fishing rod handle
US2839863A (en) * 1954-05-04 1958-06-24 Heffel Harold Reel clamp
US3772817A (en) * 1972-01-07 1973-11-20 Daggem Inc Handle and reel mount construction
US3744173A (en) * 1972-06-05 1973-07-10 M Puyear Fishing rod for closed face spinning reels
US4601127A (en) * 1983-07-28 1986-07-22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Fishing rod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S61177933A (ja) * 1985-01-31 1986-08-09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釣竿
US4648196A (en) * 1985-11-04 1987-03-10 Moody Dale M Protected hand grip assembly for anglers
JPH0159064U (zh) * 1987-10-07 1989-04-13
JPH0753492Y2 (ja) * 1987-11-25 1995-12-13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釣竿用ハンドル
US4850130A (en) * 1988-08-10 1989-07-25 Lew Childre & Sons, Inc. Sliding foregrip for a fishing rod
JPH02174624A (ja) * 1988-12-27 1990-07-06 Aakisutoriaru:Kk リール支持部材及び該部材とグリップとのアセンブリ
US5194207A (en) * 1990-06-14 1993-03-16 Shimano, Inc. Fishing rod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548756Y2 (ja) * 1991-08-08 1997-09-24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釣 竿
EP0563994B1 (en) * 1992-04-03 2000-01-19 Daiwa Seiko Inc. Reel leg fixing device for fishing rod
JP4412693B2 (ja) 2000-12-11 2010-02-10 株式会社シマノ リールシート
JP4068388B2 (ja) * 2002-02-07 2008-03-26 メガバス株式会社 釣り竿
US20150040463A1 (en) * 2013-08-09 2015-02-12 Yi-Te Lin Support Device For A Fishing Ree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2813A (en) * 1975-05-19 1976-06-15 Moon Paul G Target fishing rod
US4860484A (en) * 1986-07-14 1989-08-29 Green Milton J Reel seat structures for fishing rods
JPH10309155A (ja) * 1997-05-09 1998-11-24 Shimano Inc トリガーハンドル及びこれを設けた釣竿
CN101005759A (zh) * 2004-08-23 2007-07-25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竿和钓鱼竿的绕线轮底座
US20120317866A1 (en) * 2011-06-16 2012-12-20 Matt Christopher Doucet Line Cutter for Fishing Ro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06820B2 (en) 2021-12-28
KR102256739B1 (ko) 2021-05-26
KR20190007029A (ko) 2019-01-21
KR20210019589A (ko) 2021-02-22
WO2018034329A1 (ja) 2018-02-22
JP6793496B2 (ja) 2020-12-02
KR102218747B1 (ko) 2021-02-22
US20190166816A1 (en) 2019-06-06
JP2018027053A (ja) 2018-02-22
CN109310074B (zh)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0074A (zh) 渔轮座以及钓竿
US9832981B2 (en) Movable hood for reel seat,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including same
CN109952025A (zh) 渔轮座以及钓竿
JP5658980B2 (ja) 粉体圧縮成形機の杵
CN106472446B (zh) 钓线引导件、钓竿
US9812101B1 (en) Cymbal attachment and hi-hat stand
JP2007282596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取付用のリールシート
JP3125230U (ja) 分解可能ブラシ
JP5057307B2 (ja) スペアタイヤ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US20070039526A1 (en) Table leg assembly
JP4096064B1 (ja) アンダーカット処理機構
JP2021010385A (ja)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KR20110137153A (ko) 자전거용 절첩식 페달
JP4897560B2 (ja) ストラップ端部の連結具
JP2019170328A (ja) リールシートの係合構造
JP4547709B2 (ja) 釣竿
KR102253944B1 (ko) 탈부착이 쉬운 다목적 연결장치
JP4770872B2 (ja) クリップ取付け構造
JP2010051260A (ja) 釣竿
JP2006044513A (ja) ノブの装着構造及び装着方法
KR200488805Y1 (ko) 목재 자루가 구비된 샤프펜슬
JP2009179164A (ja) 自転車の後輪用泥除け部材
JP6286269B2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2018143222A (ja) リール固定装置
JP3154504U (ja) 自転車用リング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