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2446B - 钓线引导件、钓竿 - Google Patents

钓线引导件、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72446B
CN106472446B CN201610772631.4A CN201610772631A CN106472446B CN 106472446 B CN106472446 B CN 106472446B CN 201610772631 A CN201610772631 A CN 201610772631A CN 106472446 B CN106472446 B CN 1064724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frame
guide ring
fishing lin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726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72446A (zh
Inventor
神纳芳行
谷口一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72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2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72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24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其实现钓线引导件的轻量化并且抑制钓线缠绕的发生。该钓线引导件具备:用于引导钓线的引导环(2)、以及用于保持该引导环(2)的引导框(3),其中,引导框(3)由剖面呈圆形的金属线材构成,且具备: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整周中的规定角度区域抵接的框部(30)、用于向竿体(5)安装的安装部(32)、以及将框部(30)的周向的两端部与安装部(32)连结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呈以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Description

钓线引导件、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引导钓线的钓线引导件、具备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以及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
背景技术
就用于引导钓线的钓线引导件而言,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那样,通常具备: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引导框、以及安装在该引导框的孔中而用于引导钓线的引导环。然而,由于引导框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而形成,因此在确保强度并且实现轻量化方面存在极限。
对此,本发明人研究了由细金属线材构成引导框的方案。即,沿着引导环的外周面将金属线材弯曲加工成U字状,通过金属线材一体地形成了框部、安装部以及左右一对支承脚部,该框部与引导环的外周面整周中的规定角度区域抵接,该安装部用于向竿体安装,该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分别以直线连结框部的周向的两端部与安装部的前端部。然而,期望能够进一步抑制产生钓线引导件处的钓线缠绕的改进方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385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实现钓线引导件的轻量化并且抑制钓线缠绕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线引导件具备:用于引导钓线的引导环、以及用于保持该引导环的引导框,所述钓线引导件的特征在于,引导框由剖面呈圆形的金属线材构成,且具备:与引导环的外周面整周中的规定角度区域抵接的框部、用于向竿体安装的安装部、以及将框部的周向的两端部与安装部连结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呈以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该结构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由金属线材构成,因此与将金属板冲裁成规定形状而形成的引导框相比能够容易实现轻量化。另外,在以往的对金属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引导框中,形成立起有棱边的剖面形状,因此钓线与引导框接触时的阻力较大,因此容易发生钓线缠绕,另外,抛投感也不佳。对此,若引导框由剖面呈圆形的金属线材构成,则成为不具有棱边的剖面形状,因此钓线与引导框接触时的钓线的滑动性良好而顺畅,不易发生钓线缠绕,另外,抛投感也良好。而且,引导框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从框部的周向的两端部至安装部并非呈直线状延伸,而是以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因此与不存在棱边的剖面形状相结合,使得钓线不易缠绕于钓线引导件。
特别是,优选为,框部的中心角小于如下的中心角,该中心角为从两支承脚部的根部侧的端部分别朝向使框部沿周向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圆引出切线时,各个切线与假想圆的切点间的中心角中的、远离安装部的前端侧的中心角。需要说明的是,支承脚部的根部侧的端部是安装部侧的端部,是支承脚部与安装部的边界部分。引导环在沿中心线方向观察的主视观察时呈圆形,假想圆是使与引导环抵接的抵接面即框部的内周面沿周向延长至360度而沿引导环的中心线的方向观察该360度的内周面时的圆。相对于该假想圆的切线是在沿引导环的中心线的方向观察钓线引导件的状态下,从支承脚部的根部侧的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面朝向假想圆引出的切线。而且,在框部的中心角小于两切点间的中心角中的、前端侧的中心角的情况下,能够将支承脚部设置成从框部的周向的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平滑鼓出的形状,形成为框部与支承脚部平滑地连续的状态。即,在框部与支承脚部的边界部分不产生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变细的变细部,形成从框部向支承脚部平滑地连续的形状,进一步防止了钓线缠绕。
并且,优选为,金属线材呈中空状,支承脚部的根部区域呈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的弯曲形状,在该根部区域金属线材未被压扁而维持其剖面形状。在由中空状的金属线材构成引导框的情况下,若支承脚部的根部区域的曲率半径较小,则在该根部区域内中空状的金属线材形成被压扁的形状。因此,若支承脚部的根部区域以中空状的金属线材未被压扁的程度以较大的曲率半径弯曲,则在支承脚部的根部区域也形成不存在棱边的剖面形状,从而进一步防止钓线缠绕。
并且,优选为,支承脚部包括:靠近框部的前端区域、靠近安装部的根部区域、以及前端区域与根部区域之间的部分即中间区域,支承脚部的前端区域不在前后方向上弯曲而与框部处于同一平面上,并且支承脚部的中间区域与根部区域在前后方向上弯曲,所述钓线引导件具备将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左右连结的桥接部件,该桥接部件在该前端区域的范围内将支承脚部彼此连结。若支承脚部的前端区域不在前后方向上弯曲而与框部处于同一平面上,则框部与支承脚部平滑地连续,从而防止钓线缠绕。另外,通过具备桥接部件,从而将左右一对支承脚部连结对引导框进行加强,由此引导框的强度提高。而且,该桥接部件在该前端区域的范围内与支承脚部抵接连结,因此桥接部件也能够与框部位于同一平面上从而还能够实现其薄壁化。因此,通过桥接部件能够实现强度提高并且还能够抑制过度的重量增加。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线引导件具备:用于引导钓线的引导环、用于保持该引导环的引导框、以及固定或者活动自如地装配于竿体的外周面的筒状体,所述钓线引导件的特征在于,引导框由金属线材构成,且具备:与引导环的外周面整周中的规定角度区域抵接的框部、用于向筒状体安装的安装部、以及将框部的周向的两端部与安装部连结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呈以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中装配有这样的钓线引导件。
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用于保持引导环,所述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的特征在于,所述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由金属线材构成,且具备:与引导环的外周面整周中的规定角度区域抵接的框部、用于向竿体安装的安装部、以及将框部的周向的两端部与安装部连结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呈以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发明效果
如上述那样,由剖面呈圆形的金属线材来形成引导框,从该框部的周向的端部连续的支承脚部形成为以朝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因此与以往的由金属板通过冲裁形成的引导框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抑制钓线缠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的从后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时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将该钓线引导件安装在竿体上的状态的含有局部剖切线的剖视图。
图4是从后侧观察该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时的后视图。
图5是从左右方向观察该引导框时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该引导框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7是图2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8是表示该钓线引导件的引导环的制造工序的图,(a)是主视图,(b)是剖视图。
图9(a)以及(b)是表示该钓线引导件的引导环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该钓线引导件的制造工序的图,(a)以及(b)是从后侧观察时的后视图,(c)是(b)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11(a)以及(b)是表示该钓线引导件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安装在竿体上的状态的从前侧观察时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2的A-A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的从前侧观察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钓线引导件
2 引导环
2a 内周面
2b 外周面
3 引导框
4 桥接部件
5 竿体
6 卷线
7 筒状体
20 周槽
21 金属板
22 前侧(竿头侧)的凸缘部
23 后侧(竿尾侧)的凸缘部
30 框部
31 支承脚部
31a 前端区域
31b 中间区域
31c 根部区域
32 安装部
32a 直筒部
32b 锥形部
32c 扁平部
38 凹面部
40 填补部
41 连结部
42 上表面
43a 圆弧状部(下表面)
43b 曲面部(下表面)
44 侧面
50 引导环的中心线
51 竿体的中心线
52 框部的内周面的假想圆
53 假想直线
54 假想直线与假想圆相切的切点
70 固定孔
71 突起部
P 分离点
θ 框部的中心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1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钓线引导件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1具备:用于直接引导钓线的引导环2;保持该引导环2并且用于连接引导环2与竿体5的引导框3;以及用于加强该引导框3的桥接部件4。
图中,将竿体5的轴线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并且用附图标记X1来表示竿头侧(前侧),用附图标记X2来表示竿尾侧(后侧)。另外,将与竿体5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通过引导环2的中心线50的平面上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远离竿体5的方向设为上侧且用附图标记Z1表示,将接近竿体5的方向设为下侧且用附图标记Z2表示。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将上侧称为前端侧,将下侧称为基端侧。另外,将从上侧观察的俯视观察时的与竿体5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且用附图标记Y表示。需要说明的是,竿体5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是竿体5的中心线51的方向,且是后述的引导框3的安装部32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是安装部32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
<引导环2>
引导环2如图1所示例如呈圆形的环状,然而也可以呈椭圆形、长圆形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引导环2呈圆形的情况进行说明。引导环2由耐磨损性优异的各种硬质材料构成,例如可以是以SiC(碳化硅)为代表的陶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钛构成。作为钛优选钛合金。对于钛合金而言,优选为近α型、α+β型、β型的钛合金,在近α型钛合金中混合有α相与β相,且主要是α相在局部残留有β相(添加了少量的β稳定化元素的α合金)。特别优选β型的钛合金,其冷加工性良好,也容易确保构件的强度。作为近α型,例如为Ti-8Al-1Mo-1V、Ti-6Al-2Nb-1Ta-0.8Mo等。α+β型与近α型相比残留有较多的β相,例如为Ti-3Al-2.5V、Ti-6Al-4V等。β型也称为准稳定β型,与α+β型相比,β稳定化元素较多,α稳定化元素较少。在β型中,残留β相中以微细的颗粒的形式分散地生成有α相,因此,在β型中,α相与β相也形成斑点形态地存在于其表面。作为β型,例如有Ti-15V-3Cr-3Sn-3Al、Ti-3Al-8V-6Cr-4Zr-4Mo、Ti-10V-2Fe-3Al等,特别是,由于冷加工性优异,因此优选Ti-15V-3Cr-3Sn-3Al。
引导环2具有供钓线贯穿的钓线贯穿孔,通过使钓线在引导环2的内周面2a滑动从而直接引导钓线。如图9(b)以及图11所示那样,引导环2的内周面2a是剖视观察时以内侧凸起(中心侧凸起)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的曲面,另外,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电是剖视观察时以内侧凸起(中心侧凸起)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的曲面。即,引导环2具有:在沿中心线50的方向切断的剖视观察时以中心侧凸起的方式弯曲成弧状的凸状的内周面2a、以及以中心侧凸起的方式弯曲成弧状的凹状的外周面2b。引导环2的内周面2a与外周面2b形成为相互对应的形状。另外,引导环2由进行了弯曲加工的薄壁的金属板构成,该金属板的表面与背面分别成为内周面2a与外周面2b。
更具体而言,引导环2在其中心线50的方向的两端部、即前后两端部分别具备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凸缘部22、23。通过在前后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凸缘部22、23,从而在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两凸缘部22、23之间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凹状的周槽20。而且,形成从凸缘部22、23至周槽20平滑连续的外周面2b的剖面形状,引导环2的外周面2b在剖视观察时整体弯曲成中心侧凸起的弧状。即,周槽20的剖面形状呈曲面状。前后两凸缘部22、23的直径G3、G4均比后述的引导框3的框部30的内径D(框部30的内周面中的最小径的部分即顶点处的直径)大。前后两凸缘部22、23的直径G3、G4也可以彼此相同,然而优选一方的直径G4小于另一方的直径G3,本实施方式中,前侧的凸缘部23的直径G4小于后侧的凸缘部22的直径G3。前侧的凸缘部23的直径G4是引导环2的前端部的外径,后侧的凸缘部22的直径G3是引导环2的后端部的外径。
如后文所述,在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周槽20内卡合有引导框3的框部30与桥接部件4。优选为,引导框3由剖面呈圆形的金属线材构成,其圆形剖面的整周中的90度以上且小于180度的角度范围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周槽20卡合。另外,如图9(b)所示,引导环2的径向(内外方向)的厚度G1即为引导环2的外径(较大的一方即后侧的凸缘部22的直径G3)与内径之差,其厚度在整周范围内恒定。引导环2的径向的厚度G1小于引导环2的沿着中心线50的方向的尺寸G2(长度)。
引导环2通过将金属板冲压加工成规定形状而形成。如图8所示,例如将由钛合金构成的金属板冲裁成面包圈状,如图9(a)所示,对该冲裁出的面包圈状的金属板21从表面与背面中的一面侧如箭头所示那样进行冲压加工而使其变形成筒状,并且使形成为筒状的金属板21的一端部向径向外侧弯曲成凸缘状而形成凸缘部22。接下来,如图9(b)所示,从相反侧即另一面侧起如箭头所示那样对筒状的金属板21进一步进行冲压加工而使其另一端部也与一端部同样地向径向外侧弯曲成凸缘状而形成凸缘部23,将筒状的金属板21的剖面形状设置成整体以中心侧凸起的方式弯曲的剖视观察时呈弧状的剖面形状,由此形成引导环2。
需要说明的是,金属板21的另一端部的弯曲的大小小于一端部的弯曲的大小,即,引导环2的另一端部的弯曲的大小小于一端部的弯曲的大小。因此,引导环2的一端部的外径比另一端部大。像这样形成的引导环2呈在其两端部分别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凸缘部22、23的形状,在该两凸缘部22、23之间卡合有引导框3。具体而言,如图2以及图3所示,引导环2以向径向外侧弯曲的程度相对较大的一端部成为后侧(后端部)、向径向外侧弯曲的程度相对较小的另一端部成为前侧(前端部)的方式装配于引导框3。引导环2在其两端部形成有凸缘部22、23而它们之间成为周槽20,引导框3与该周槽20卡合,因此通过周槽20或者前后两凸缘部22、23限制相对于引导框3的前后的移动并且还防止向前侧、后侧脱落。特别是,包含两凸缘部22、23在内引导环2的外周面2b形成为中心侧凸起的剖视观察时的弧状,因此与由剖面呈圆形的金属线材构成的引导框3的框部30的卡合状态稳定,能够可靠地限制引导环2的前后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引导环2的外周面2b与引导框3的框部30在沿径向切断的剖视观察时可以为面接触,也可以为点接触。引导框3是具有圆形剖面的金属线材,而在引导环2的外周面2b与引导框3点接触的情况下,优选采用不通过一个点而以前后(金属线材的圆形剖面的周向)隔开间隔地通过多个点接触的结构,更优选通过两个点或者三个点接触。
<引导框3>
引导框3具备:安装部32,其用于向竿体5的外周面安装;以及框主体部,其以从该安装部32朝向上侧即从竿体5向径向外侧离开的方式立起,在从竿体5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保持引导环2。框主体部具备:保持引导环2的框部30、连结框部30与安装部32的支承脚部31。即,框主体部由前端侧(上侧)的框部30与基端侧(下侧)的支承脚部31构成。
引导框3由金属线材构成。具体而言,引导框3通过将一根金属线材沿着引导环2的外周面2b弯曲加工成U字状而形成。金属线材例如由钛合金、不锈钢、铝合金构成。其中特别是从轻量化的角度出发而优选钛合金。对于钛合金的具体情况与引导环2相同,由于冷加工性良好而且还能够容易地确保构件的强度,因此优选β型的钛合金。金属线材具有圆形的剖面形状。金属线材是实心状或中空状的材料,从兼顾轻量化与强度的角度和容易确保与引导环2的接触面积的角度出发,优选中空状的材料,即线状管材。金属线材的线径(外径)例如为0.3~6mm,优选为1~3mm。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框3由中空状的金属线材构成。
如上述那样,通过对一根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引导框3,其形状在如图2以及图4那样后视观察、或者从前侧观察的主视观察时,呈弯曲成以U字状对折的状态的形状,且处于该金属线材的两端部在一个方向上对齐的状态。像这样将一根金属线材整体弯曲成U字状而构成引导框3,因此支承脚部31与安装部32均形成左右排列两根金属线材而成的两支脚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左右的脚设置成左右对称的形状。
另外,如图3以及图5所示,框主体部在从安装部32的前端部弯曲且朝向上侧后,直线地向上侧延伸。框主体部中的弯曲并且朝向上侧的部分是后述的支承脚部31的根部区域31c以及中间区域31b。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主体相对于安装部32部最终以直角立起,因此,引导环2的中心线50与竿体5的中心线51平行,然而也可以以引导环2的中心线50与竿体5的中心线51不平行而倾斜的方式使框主体部立起。即,也可以采用框主体部以前倾姿态立起的结构。
<框部30>
框部30构成用于在其内侧保持引导环2的部分且中的、框主体部的前端侧的区域,形成为具有规定的中心角θ的圆弧状。框部30通过沿着引导环2的外周面对金属线材进行弯曲加工从而形成为向下侧开口的C字状。框部30形成为与引导环2对应的尺寸、形状。框部30的形状根据引导环2的形状而有所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圆形的引导环2,因此框部30也与其对应地呈圆弧状,然而在使用椭圆形的引导环2的情况下,框部30也与其对应地形成椭圆弧状。框部30以仅环绕引导环2的整周中的上侧规定范围的方式支承引导环2的外周面2b。
框部30环绕引导环2的规定角度范围,如图4所示,优选框部30的中心角θ为180度左右的角度,优选为150度~240度,特别是,更优选为160度~200度。本实施方式中框部30的中心角θ是略微超过引导环2的半周的角度。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将框部30的内周面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圆52。该假想圆52为将框部30的内周面沿周向延长至360度并沿引导环2的中心线50的方向观察该360度的内周面时的圆。该假想圆52的直径D是框部30的内径D(框部30的内周面中的最小径的部分即顶点处的直径)。另外,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以支承脚部31的下端部(根部侧的端部)为起点并与假想圆52相切的切线53。该切线53是在沿引导环2的中心线50的方向观察钓线引导件1的状态下,从支承脚部31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面朝向假想圆52引出的切线。优选为,框部30的中心角θ比两条切线53与假想圆52相切的切点54间的中心角中的、远离安装部32的一侧即前端侧的中心角α小。
<支承脚部31>
支承脚部31位于框部30与安装部32之间将框部30与安装部32连结。支承脚部31如图4所示采用左右排列有两个的两支脚的结构。首先,对从前侧观察时的主视观察或者从后侧观察时的后视观察支承脚部31的形状进行说明。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设置成相互左右对称的形状。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从框部30的周向的两端部朝向下方分别延伸,整体在主视观察或者后视观察时形成V字状。更具体而言,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分别呈以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以从框部30的两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向下方延伸,之后以相互接近即减小彼此的间隔的方式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在下端部处于相互抵接的状态。然而,也可以形成为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的下端部隔着微小的间隙而相互接近的状态。可以使框部30的中心角θ和切线53与假想圆52相切的切点54间的中心角中的、远离安装部32的一侧即前端侧的中心角α相等,并且沿着切线53将支承脚部31形成为直线状,然而若使框部30的中心角θ小于切线53与假想圆52相切的切点54间的中心角中的、远离安装部32的一侧即前端侧的中心角α,并且将支承脚部31的主视观察或者后视观察时的形状设为相对于切线53向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则具有防止钓线缠绕的效果。
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分别形成为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框部30的中心角θ达到180度以上,因此两支承脚部31之间的最大分离距离与框部30的内径D相等。即,图4的假想圆52的直径D与两支承脚部31之间的最大分离距离相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在下端部抵接,因此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的下端部彼此之间的分离间隔为0。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框部30的中心角θ小于180度,左右的支承脚部31分别形成为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两支承脚部31之间的最大分离距离大于框部30的内径D。
接下来,对如图3以及图5那样从左右方向观察支承脚部31的侧视观察时的形状进行说明。支承脚部31可以划分成三个区域。即,支承脚部31包括:靠近框部30的前端区域31a、靠近安装部32的根部区域31c、前端区域31a与根部区域31c之间的部分即中间区域31b。支承脚部31的前端区域31a从框部30的周向的端部起不在前后方向上弯曲而朝向下侧延伸,与框部30处于同一平面上。即,支承脚部31的前端区域31a位于与框部30的中心线(引导环2的中心线50)正交的平面上。支承脚部31的中间区域31b与根部区域31c均呈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的弯曲形状。因此,支承脚部31的中间区域31b与根部区域31c不与框部30、支承脚部31的前端区域31a处于同一平面上。支承脚部31的中间区域31b从支承脚部31的前端区域31a的下端部起一边向后侧弯曲一边朝向下侧延伸。支承脚部31的中间区域31b的前后方向的弯曲的程度比支承脚部31的根部区域31c的前后方向的弯曲的程度平缓。支承脚部31的根部区域31c从支承脚部31的中间区域31b的下端部至安装部32的前端部一边后侧弯曲一边朝向下侧延伸。支承脚部31的根部区域31c的前后方向的弯曲的程度比支承脚部31的中间区域31b的前后方向的弯曲的程度剧烈,曲率半径相对较小,然而在该根部区域31c内金属线材未被压扁而维持其剖面形状。即,支承脚部31的根部区域31c处的前后方向的弯曲的程度为金属线材不会因前后方向的弯曲而在径向上压扁的程度,前后方向的弯曲的曲率半径是为不导致金属线材在径向上压扁的程度下的较小曲率半径。像这样支承脚部31的金属线材在包含根部区域31c的整个区域内维持剖面呈圆形。
<安装部32>
安装部32从支承脚部31的下端部朝向后侧(竿尾侧)以俯视观察时呈一直线状的方式延伸。安装部32是由一根金属线材的两端部规定长度区域构成的两支脚结构。即,安装部32通过由一根金属线材的两端部规定长度区域构成的左右一对线状体不隔开间隔且左右平行地排列而构成,各线状体从支承脚部31的下端部向后侧延伸。左右一对线状体相互接合而一体化。接合方法是任意的,但优选通过焊接接合。
安装部32的厚度在全长范围内不恒定,由厚度不同的三个区域构成。即,安装部32包括:位于前侧的剖面呈圆形的直筒部32a、位于后侧的板状的扁平部32c、以及位于直筒部32a与扁平部32c之间且厚度(上下方向的尺寸)朝向后侧而逐渐变薄的锥形部32b。直筒部32a构成安装部32的前部,从支承脚部31的根部区域31c向后侧延伸。该直筒部32a是中空状的金属线材维持其圆形的剖面形状的部分。直筒部32a不在前后方向上弯曲,而沿着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锥形部32b构成安装部32的中间部,其上表面朝向后侧逐渐下降倾斜,由于该上表面的下降倾斜从而其厚度朝向后侧而减少。锥形部32b是中空状的金属线材沿上下方向被压缩并且其压缩量朝向后侧逐渐变大的部分,在其后端部与扁平部32c连接。扁平部32c构成安装部32的后部,是中空状的金属线材沿上下方向被压扁而形成为板状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32的宽度(左右方向的尺寸)可以恒定,然而优选如图6所示那样使其的后部的宽度朝向后侧而逐渐减小。具体而言,直筒部32a与锥形部32b的宽度恒定,扁平部32c形成为朝向后侧而宽度逐渐减小。扁平部32c的左右两侧部分别切除了规定部分以使得扁平部32c的宽度朝向后侧而逐渐减小。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切除前的形状。
在扁平部32c的下表面,如图7所示形成有以上侧凸起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弯曲的凹面部38。如上述那样安装部32通过使左右一对线状体左右平行地排列而构成,而凹面部38以横跨左右的线状体的方式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平滑的曲面。需要说明的是,扁平部32c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有凹面部38对应地形成为以上侧凸起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弯曲的形状,因此,扁平部32c的上表面是沿左右方向弯曲的凸状的曲面,扁平部32c的下表面是沿左右方向弯曲的凹状的曲面。该扁平部32c的弯曲形状通过将中空状的金属线材在上下方向上压扁而形成板状后,进一步使该板状的扁平部32c弯曲变形而形成。优选将凹面部38形成为沿着竿体5的外周面的周向的曲面的形状。该凹面部38的曲率半径R(参照图4以及图7)例如设置成竿体5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竿体5的外径的1/2)。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32如图2所示通过卷线6卷装在竿体5的外周面,然而为了防止安装部32从竿体5脱落,也可以在安装部32的左右两侧部设置切口部(省略图示)。若像这样在安装部32的左右两侧部设置切口部,则卷线6在该切口部更加牢固地卷装。
该引导框3首先将一根金属线材弯曲加工成U字状并且使其在前后方向上弯曲,使金属线材的两端部规定长度区域左右对齐排列。接下来,将左右排列的金属线材的两端部规定长度区域彼此焊接相互接合一体化,从而形成安装部32。接下来,在将安装部32的后部的金属线材在上下方向上压扁而形成扁平部32c的同时,将该扁平部32c的左右两侧部倾斜地切除。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形成扁平部32c后,在另一工序中将扁平部32c的左右两侧部切除。然后,进一步上下按压所形成的扁平部32c而使扁平部32c沿着左右方向弯曲变形,从而在扁平部32c的下表面形成凹面部38。通过像这样在将金属线材的两端部规定区域接合后形成扁平部32c,从而能够在左右的金属线材的下表面形成成为一体的扁平部32c。另外,之后通过使扁平部32c弯曲变形,能够以横跨左右的金属线材的方式形成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凹面部38。
<桥接部件4>
如上述那样,框部30呈下方开口的C字状,支承脚部31采用左右一对的两支脚结构且左右分离。另外,框部30仅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上侧规定角度区域抵接而进行支承,引导环2的外周面2b中的下侧规定角度区域未与引导框3抵接而未被支承。对此,为了加强引导框3并且补充引导框3对引导环2的保持,在引导环2的下侧的位置设有桥接部件4。
桥接部件4位于引导框3的内侧、且相对于引导环2位于安装部32侧(向竿体5装配的状态下靠近竿体5的一侧)的位置。桥接部件4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下侧规定角度区域抵接而对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下侧规定角度区域进行保持,并且将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彼此左右连结。具体而言,桥接部件4在支承脚部31的整个区域内的前端区域31a的范围内将支承脚部31彼此连结。即,优选为,桥接部件4连结前端区域31a而并非支承脚部31的中间区域31b。桥接部件4将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彼此左右连结作为支撑部发挥功能对引导框3进行加强,还通过桥接部件4将引导框3的框部30的开口部附近连结。另外,桥接部件4对引导框3未支承引导环2的角度区域的大部分进行支承,从而提高了引导环2的保持力。因此,引导环2被引导框3的框部30与桥接部件4以上下夹持的方式保持。
另外,桥接部件4在引导框3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离开的左右两个位置填补引导框3与引导环2之间的空间,通过基于该桥接部件4的空间填补来防止钓线缠绕。即,在引导框3的左右的支承脚部31分别在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离开的左右两个位置,在支承脚部31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之间呈V字状地形成陡峭的谷状的空间。桥接部件4填补了该左右两个位置的空间。具体而言,桥接部件4具备:在引导框3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离开的左右两个位置位于引导框3与引导环2之间的空间的左右一对填补部40;以及连结两填补部40彼此的连结部41。
桥接部件4由一个构件构成,因此,左右一对填补部40与它们之间的连结部41一体地形成。填补部40设置成在如图1所示那样主视观察时,朝向引导框3从引导环2离开的分离点P朝向而逐渐变细的尖细形状,反过来说,越从该分离点P向下侧离开变得越宽,以便与引导环2和引导框3之间的空间对应而能够插入该空间。另外,连结部41以沿着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绘出圆弧的方式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优选连结部41的引导环2的径向的尺寸(厚度)小于连结部41的引导环2的中心线50的方向的尺寸,能够使桥接部件4轻量化。
桥接部件4具备:位于引导环2侧的上表面42、位于与引导环2相反的一侧的下表面、以及左右一对侧面44。需要说明的是,在沿相对于引导环2的中心的内外方向观察时,桥接部件4的上表面42是位于内侧的面因此是内表面,另外,桥接部件4的下表面是位于外侧的面因此是外表面。桥接部件4的上表面42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抵接。因此,桥接部件4的上表面42呈沿着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形状,且形成为具有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规定角度范围对应的中心角的主视观察时呈圆弧状的凹形状,以能够与该角度范围抵接。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桥接部件4的上表面42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抵接的角度范围小于180度。
另外,优选为,桥接部件4的上表面42在沿着引导环2的径向切断的剖视观察时,呈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对应的剖面形状,以便能够充分确保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接触面积。如上述那样在引导环2的外周面2b形成有周槽20。因此,优选为,桥接部件4的上表面42在沿着引导环2的径向切断的剖视观察时,呈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周槽20卡合的剖面形状,优选为,形成为以朝向引导环2的中心凸起的方式弯曲的凸状曲面。
桥接部件4的下表面是位于与上表面42上下相反的一侧的面。桥接部件4的下表面具备:圆弧状部43a,其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对应,与桥接部件4的上表面42、引导环2呈同心圆状;左右一对曲面部43b,它们分别形成于该圆弧状部43a的左右两侧,且以随着接近引导框3而逐渐远离引导环2的方式呈凹状地弯曲。换言之,桥接部件4的下表面的曲面部43b以随着接近桥接部件4的左右方向两端而逐渐远离桥接部件4的上表面42的方式弯曲。
桥接部件4的侧面44与引导框3的支承脚部31的内侧抵接。优选在桥接部件4的侧面44形成有能够供引导框3卡合的卡合槽(省略图示)。卡合槽在剖视观察时呈与中空状的金属线材34的剖面形状即圆形对应的圆弧状的剖面形状。桥接部件4与引导框3的支承脚部31中的同框部30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区域即前端区域31a抵接,而不与支承脚部31的中间区域31b抵接。因此,桥接部件4能够形成为前后方向(引导环2的中心线50的方向)的厚度恒定的板状,优选其厚度与引导框3的中空状的金属线材34的外径相等。
桥接部件4优选采用比重较小的的材料,例如,能够采用硬质树脂、纤维强化树脂,特别优选采用强化纤维中使用了碳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优选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的树脂成形品。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与引导框3相同地由钛合金等金属制成。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钓线引导件1例如通过按照如下的顺序组装制造。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如图8以及图9那样由钛合金等金属板21来制作引导环2。然后,如图10所示,使另外制造的桥接部件4与引导环2合体。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与图2相同,都从后侧观察引导环2以及桥接部件4。图10(a)是合体前的状态,图10(b)是合体后的状态,图10(c)是以仅将引导环2局部地用剖面表示的方式示出了合体后的状态的主要部位的图。使桥接部件4的上表面42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的周槽20以卡合的方式抵接,从而将桥接部件4与引导环2粘接固定。
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通过一根中空状的金属线材来形成引导框3。向该引导框3中装配与桥接部件4合体的引导环2。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分别独立地将桥接部件4与引导环2装配于引导框3。在将引导环2装配于引导框3时,如图11(a)所示,从引导框3的后侧朝向前侧压入引导环2。
引导环2的前侧的凸缘部23的直径G4是引导环2的前端部的外径,引导环2的后侧的凸缘部22的直径G3是引导环2的后端部的外径。引导环2的前侧的凸缘部23的直径G4比后侧的凸缘部22的直径G3小,但比引导框3的框部30的内径D大。因此,通过朝向引导框3沿中心线50的方向按压引导环2,使引导框3的框部30以及左右的支承脚部31以向左右展开的方式弹性变形,将引导环2压入引导框3的框部30,而使引导框3的框部30与引导环2的周槽20卡合。引导框3的框部30呈向下侧开口的C字状且支承脚部31也采用左右分离的两支脚结构,因此即使是引导框3与引导环2的周槽20卡合的结构,通过压入引导环2也可以使引导框3以一边向左右张开一边扩径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承接引导环2。另外,构成引导框3的金属线材的剖面呈圆形,因此能够顺畅地将引导环2压入引导框3的框部30。
然后,在将引导环2压入引导框3的框部30时,引导框3由于其自身的弹性复原力而缩颈以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如图11(b)所示引导框3的框部30自动地卡合于引导环2的周槽20而对引导环2进行保持。另外,由于是中空状的金属线材,因此与相同直径的实心状的金属线材相比容易弹性变形,能够容易并且顺畅地插入引导环2。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桥接部件4,同样通过使引导框3以向左右张开的方式弹性变形而能够容易地装配,形成引导框3的支承脚部31的前端区域31a卡入桥接部件4的两侧面44的卡合槽中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向引导框3装配引导环2、桥接部件4时,也可以使用粘接剂。也可以辅助地使用粘接剂,例如,也可以采用未设置有周槽20、卡合槽而仅通过粘接剂来粘接固定的结构。
像这样制造的钓线引导件1如图3所示安装于钓竿的竿体5的外周面。具体而言,将钓线引导件1的安装部32载置于竿体5上,遍及安装部32与竿体5地卷装卷线6而将钓线引导件1紧缚于竿体5上。更具体而言,通过从竿体5至安装部32的扁平部32c卷装卷线6,从而将钓线引导件1固定于竿体5。并且,将具有粘接性的合成树脂(粘接剂)涂敷在卷线6的卷装部分而将其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在向竿体5安装的安装状态下引导环2处于直立姿态,即,引导环2的中心线50与竿体5的中心线51平行,然而也可以是向前侧倾斜的前倾姿态。
本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1在安装部32的后部形成有扁平部32c,因此与安装部32未被压扁的而保持中空状的金属线材的形状的情况相比与竿体5的紧贴性增加,在该扁平部32c处能够牢固地卷装卷线6。因此,能够将钓线引导件1牢固地安装于竿体5。特别是,在扁平部32c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面部38,因此与扁平部32c的下表面平坦的情况相比更容易沿着竿体5从而紧贴性进一步增加,并且,在安装部32中,凹面部38以横跨左右的金属线材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连续,因此即使是金属线材的两端部规定长度区域左右排列的结构也能够确保与竿体5的良好的紧贴性。另外,扁平部32c的两侧部被朝向后侧倾斜地切除从而形成为朝向后侧而宽度减小,因此能够更加牢固地安装于竿体5,并且能够美观地卷装卷线6而得到良好的外观样式。
而且,在像这样安装于竿体5的钓线引导件1中,引导框3由金属线材构成,因此与如以往那样将金属板冲裁成规定形状而形成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实现轻量化。另外,在以往的对金属板进行冲裁的引导框3中,形成了立起有棱边的剖面形状,因此钓线与引导框3接触时的阻力较大,因此容易发生钓线缠绕,另外,抛投感也不佳。对此,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1的引导框3由剖面呈圆形的金属线材构成,具有无棱边的圆形的剖面形状,因此钓线与引导框3接触时的钓线的滑动性良好而顺畅,不易发生钓线缠绕,另外,抛投感也良好。
并且,引导框3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以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因此与引导框3呈不具有棱边的圆形的剖面形状相结合,使得钓线不易缠绕于钓线引导件1。另外,由于框部30的中心角θ比两切点54间的中心角α小,因此能够将支承脚部31设置成从框部30的周向的端部平滑地鼓出的形状,在框部30与支承脚部31的边界部分不会产生向径向内侧变细的变细部,形成从框部30向支承脚部31平滑连续的形状,进一步防止了钓线缠绕。
另外,即使支承脚部31的根部区域31c在前后方向上弯曲,但在该根部区域31c金属线材未被压扁而维持剖面形状,因此在支承脚部31的根部区域31c也形成为无棱边的剖面形状,钓线接触的情况较少可以得到良好的抛投感,从而进一步防止钓线缠绕。另外,在支承脚部31的根部区域31c金属线材未被压扁,因此与压扁的形态相比还提高了强度。
另外,桥接部件4连结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因此对引导框3进行加强,引导框3的强度提高。而且,在引导框3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离开的左右两个位置的分离点P附近,桥接部件4填补引导框3与引导环2的外周面2b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通过桥接部件4防止容易在该两个位置的分离点P附近发生的钓线缠绕。特别是,在桥接部件4的填补部40的下表面形成有凹状的曲面部43b,因此通过该曲面部43b能够进一步抑制钓线缠绕。
并且,引导环2的整周中的未环绕有引导框3的框部30的非卷绕部分被桥接部件4保持,因此引导环2不仅被引导框3的框部30保持,还被桥接部件4保持,从而引导环2的保持力提高。而且,桥接部件4也与引导环2的周槽20卡合,引导框3的支承脚部31与桥接部件4的两侧面44也卡合,因此引导环2、引导框3以及桥接部件4被牢固地一体化,钓线引导件1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使桥接部件4与引导环2的周槽20卡合,能够减小桥接部件4的上下尺寸从而能够实现轻量化。另外,桥接部件4在不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的前端区域31a的范围内将支承脚部31彼此连结,因此能够使桥接部件4与引导框3的框部30位于同一平面上,还能够抑制桥接部件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通过像这样具备桥接部件4,能够实现提高钓线引导件1的强度与防止钓线缠绕,并且能够抑制过度的重量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钓线引导件1除采用如上述那样通过卷线6卷装固定在竿体5的外周面的规定位置的结构以外,也可以采用具备向竿体5的外周面装配的筒状体7的结构。即,也可以采用具备通过粘接剂等固定、或者活动自如地外装于竿体5的外周面的筒状体7的结构。具备筒状体7的钓线引导件1可以是筒状体7固定于竿体5的外周面的规定位置的固定引导件,也可以是相对于竿体5的外周面活动自如的活动引导件。具备这样的筒状体7的钓线引导件1例如用于抽拉竿。
例如,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钓线引导件1具备外装装配于竿体5上的筒状体7,引导框3具备:用于向筒状体7安装的安装部32;以及从该安装部32向上方延伸即以从筒状体7向径向外侧离开的方式延伸的框主体部。框主体部同样由框部30与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构成。安装部32采用左右分开的两支脚的结构且分别由金属线材的两端部规定长度区域构成,以分别左右分开地环绕筒状体7的外周面的方式装配固定于筒状体7的外周面。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筒状体7的外周面形成供安装部32卡合的周槽而使安装部32与该周槽卡合。另外,在图12以及图13中,采用金属线材的两端部相互分离的结构,然而也可以将金属线材的两端部彼此接合而将引导框3形成为环状。即便是像这样钓线引导件1具备筒状体7的结构,若左右一对支承脚部31呈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与支承脚部31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钓线缠绕。
另外,安装部32也可以不采用环绕筒状体7的外周面的结构,而采用两支脚的结构分别安装于筒状体7。例如,如图14所示,也可以将左右一对安装部32设置成彼此左右分离独立的状态而分别安装固定于筒状体7的外周面。安装部32向筒状体7安装的安装结构是任意的,例如,可以采用直接将由金属线材的端部规定长度区域构成的安装部32粘接固定于筒状体7的外周面的结构,也可以如图14所示在筒状体7的外周面左右形成一对固定孔70,分别将安装部32插入固定于该一对固定孔70中。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为,在筒状体7的外周面形成突起部71,且在该突起部71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例如向前侧开口的固定孔70。

Claims (4)

1.一种钓线引导件,具备:用于引导钓线的引导环、以及用于保持该引导环的引导框,所述钓线引导件的特征在于,
引导框由剖面呈圆形的中空状的金属线材构成,且具备:与引导环的外周面整周中的规定角度区域抵接的框部、用于向竿体安装的安装部、以及将框部的周向的两端部与安装部连结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
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呈以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支承脚部包括:靠近框部的前端区域、靠近安装部的根部区域、以及前端区域与根部区域之间的部分即中间区域,
支承脚部的前端区域不在前后方向上弯曲而与框部处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钓线引导件具备与引导框为分体构件的桥接部件,
桥接部件在支承脚部的前端区域的范围内将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彼此连结,
支承脚部的根部区域呈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的弯曲形状,在该根部区域内金属线材未被压扁而维持中空的剖面形状,
框部的中心角小于如下的中心角,该中心角为从两支承脚部的根部侧的端部分别朝向使框部沿周向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圆引出切线时,各个切线与假想圆的切点间的中心角中的、远离安装部的前端侧的中心角,
桥接部件在引导框从引导环的外周面离开的左右两个位置具有位于引导框与引导环之间的空间的左右一对填补部、以及一对填补部之间的连结部,
桥接部件的连结部的沿着引导环的径向的尺寸小于引导框的金属线材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支承脚部的中间区域与根部区域在前后方向上弯曲,并且支承脚部的中间区域的前后方向的弯曲的程度比支承脚部的根部区域的前后方向的弯曲的程度平缓。
3.一种钓线引导件,具备:用于引导钓线的引导环、用于保持该引导环的引导框、以及固定或者活动自如地装配于竿体的外周面的筒状体,所述钓线引导件的特征在于,
引导框由中空状的金属线材构成,且具备:与引导环的外周面整周中的规定角度区域抵接的框部、用于向筒状体安装的安装部、以及将框部的周向的两端部与安装部连结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
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呈以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支承脚部包括:靠近框部的前端区域、靠近安装部的根部区域、以及前端区域与根部区域之间的部分即中间区域,
支承脚部的前端区域不在前后方向上弯曲而与框部处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钓线引导件具备与引导框为分体构件的桥接部件,
桥接部件在支承脚部的前端区域的范围内将左右一对支承脚部彼此连结,
支承脚部的根部区域呈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的弯曲形状,在该根部区域内金属线材未被压扁而维持中空的剖面形状,
框部的中心角小于如下的中心角,该中心角为从两支承脚部的根部侧的端部分别朝向使框部沿周向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圆引出切线时,各个切线与假想圆的切点间的中心角中的、远离安装部的前端侧的中心角,
桥接部件在引导框从引导环的外周面离开的左右两个位置具有位于引导框与引导环之间的空间的左右一对填补部、以及一对填补部之间的连结部,
桥接部件的连结部的沿着引导环的径向的尺寸小于引导框的金属线材的外径。
4.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件。
CN201610772631.4A 2015-09-02 2016-08-30 钓线引导件、钓竿 Active CN1064724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3097 2015-09-02
JP2015173097A JP6527057B2 (ja) 2015-09-02 2015-09-02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72446A CN106472446A (zh) 2017-03-08
CN106472446B true CN106472446B (zh) 2020-06-19

Family

ID=58273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72631.4A Active CN106472446B (zh) 2015-09-02 2016-08-30 钓线引导件、钓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27057B2 (zh)
CN (1) CN1064724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0006B2 (ja) * 2017-12-22 2021-11-24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KR102006124B1 (ko) * 2018-08-03 2019-08-01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낚싯대
EP3874945A4 (en) * 2018-10-29 2022-07-27 Globeride, Inc. FISHING ROD INCLUDING MULTIPLE CONNECTED ROD BODIES
JP7138577B2 (ja) * 2019-01-16 2022-09-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釣糸ガイド、釣竿及びガイド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JP7175233B2 (ja) * 2019-04-17 2022-11-18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JP7169932B2 (ja) * 2019-04-17 2022-11-11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JP7190958B2 (ja) * 2019-04-19 2022-12-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KR102262018B1 (ko) * 2020-03-10 2021-06-09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낚싯줄 가이드를 포함하는 낚싯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3901Y2 (zh) * 1980-12-19 1986-10-03
JPS6291972U (zh) * 1985-12-02 1987-06-12
US5361529A (en) * 1993-05-18 1994-11-08 Lindler James M Line guide for fishing rod
JP2000041539A (ja) * 1998-07-29 2000-02-15 Okada Seisakusho:Kk 釣糸ガイド
JP2002112674A (ja) * 2000-10-06 2002-04-16 Okada Seisakusho:Kk 釣糸ガイド
JP2004089055A (ja) * 2002-08-30 2004-03-25 Daiwa Seiko Inc 釣糸ガイドおよび釣竿
CN2689982Y (zh) * 2004-04-01 2005-04-06 耿隆企业有限公司 球拍的框体与桥接件的结合装置
JP4755670B2 (ja) * 2008-05-19 2011-08-24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および釣竿
CN103039413B (zh) * 2009-03-30 2016-01-20 大和精工株式会社 钓线导向件
CN202697500U (zh) * 2012-07-26 2013-01-30 覃军 新型鱼竿导环
JP6282129B2 (ja) * 2014-02-06 2018-02-21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27057B2 (ja) 2019-06-05
JP2017046640A (ja) 2017-03-09
CN106472446A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72446B (zh) 钓线引导件、钓竿
CN106472447B (zh) 钓线引导件、钓竿、引导框以及引导框的制造方法
US9832981B2 (en) Movable hood for reel seat,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including same
US11930799B2 (en) Guide frame of fishing line guide, fishing line guide and fishing rod
JP6282129B2 (ja)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JP4275457B2 (ja) 釣竿用ガイド
KR102256739B1 (ko) 릴 시트 및 낚싯대
JP6553456B2 (ja) 釣糸ガイド、釣竿、及び、ガイドリング
JP6557091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US20220394965A1 (en) Guide for fishing rod
JP4721954B2 (ja) 道路反射鏡における組付け方法および組付け構造
JP6970006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JP2916429B2 (ja) 釣竿用導糸環
JP6408809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リング
CN111820199B (zh) 钓线导向装置的导向框、钓线导向装置及钓竿
CN111820197B (zh) 钓线导向装置的导向框、钓线导向装置以及钓竿
US20220394964A1 (en) Guide for fishing rod
JP2018157769A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釣糸ガイドのフレーム
JP2022100764A (ja) 釣竿用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JPH10136840A (ja) 釣竿用導糸環
JPH08140719A (ja) 洋傘骨の枢結構造
JP2018143222A (ja) リール固定装置
JP2000333765A (ja) 孔開きヘッドレストのヘッドレストフレーム
JPH0712113A (ja) 止め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