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06751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06751A
CN109906751A CN201811511724.7A CN201811511724A CN109906751A CN 109906751 A CN109906751 A CN 109906751A CN 201811511724 A CN201811511724 A CN 201811511724A CN 109906751 A CN109906751 A CN 109906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vesting
harvesting portion
power
stat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117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内一树
山本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364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0340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364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0340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06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67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57/00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57/22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for standing stal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4Mowing tab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mbin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不需要费事的作业就能够变更收割条数。收割部(2)在多个扶禾装置中的以非作用返回路径彼此接近的状态相邻的扶禾装置彼此的边界(L)处被分为第一收割部(2R)以及第二收割部(2L),收割部(2)构成为,第二收割部(2R)通过向左右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L)装卸。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详细而言涉及在机体的前部配备有收割多条直立谷秆的收割部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在八条收割等收割条数多的联合收割机中,收割部的收割宽度(横向宽度)变大,会超过在道路上行驶时的限制宽度,因此,例如,在将其装载于搬运车辆进行搬运那样的情况下,若直接照原样进行装载,则会存在不能在路上行驶等问题。
在以往,存在采用了如下结构的联合收割机:将为了对收割部的多个分禾器进行支承而沿机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前后方向架中的、位于收割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两侧的前后方向架拆卸,并且将横跨收割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的长条的收割刀拆卸,从而能够使横向宽度处在规定宽度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8902号公报
关于第一方面,上述以往结构在收割作业中,能够一次收割八条量的直立谷秆,能够提高作业效率,但在作业结束后在路上进行行驶等时,需要拆卸作为大型装置的收割刀或拆卸收割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前后方向架。然而,由于收割部是重物,因此,该作业费事。
关于第二方面,上述以往结构在收割作业中,能够一次收割八条量的直立谷秆,能够提高作业效率,但在作业结束后在路上进行行驶等时,需要拆卸作为大型装置的收割刀或拆卸收割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前后方向架。与此附带地也必须拆卸收割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扶禾装置、用于对收割刀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以及其他的小型部件,需要进行费事的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形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费事的作业就能够变更收割条数的联合收割机。其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虽然使收割条数增多,但不需要费事的作业就能够在非作业时缩窄横向宽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一个目的的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一种联合收割机,在机体的前部配备有收割多条直立谷秆的收割部,其中,在所述收割部配备有至少与收割条数对应的多个扶禾装置,在多个所述扶禾装置具备:扶禾爪以突出的状态移动的扶禾作用路径、以及所述扶禾爪以退让的状态移动的非作用返回路径,所述收割部在多个所述扶禾装置中的以所述非作用返回路径彼此接近的状态相邻的扶禾装置彼此的边界处被分为第一收割部以及第二收割部,所述收割部构成为,所述第二收割部通过向左右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装卸。
在为了变更收割条数而采用使第二收割部相对于第一收割部向上方移动而进行拆卸那样的结构时,需要将第二收割部吊起的起重机或将第二收割部提升的千斤顶那样的装置,比较繁杂。相比之下,根据上述结构,第二收割部通过向左右方向移动就能够相对于第一收割部容易地装卸,因此,不需要起重机或千斤顶那样的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左右方向指的是第一收割部以及第二收割部排列的方向。因此,在联合收割机处于水平的田地时是水平方向。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收割部以及所述第二收割部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收割部和所述第二收割部能够分离地连结的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割部的第一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割部的第二凸起部、以及插入部件,在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在与所述第二收割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装卸的装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轴心,在所述第二凸起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在与所述第二收割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装卸的装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轴心,所述插入部件构成为,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安装所述第二收割部,在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处于同一轴心上时,所述插入部件能够插通到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中。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如下的简单作业就能够将第一收割部和第二收割部容易地连结,即,使第二收割部相对于第一收割部向左右方向移动至第二凸起部的第二通孔与第一凸起部的第一通孔处在同一轴心上的位置,并将插入部件插通到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中。另外,仅通过将插入部件从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拉出,就能够将第一收割部和第二收割部的连结容易地解除。这样,第二收割部相对于第一收割部的装卸作业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收割部设置有第一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传递到配备于所述第一收割部的所述扶禾装置,在所述第二收割部设置有第二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将来自所述动力源的动力传递到配备于所述第二收割部的所述扶禾装置,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设置有绕水平轴心旋转的动力传递轴,在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设置有绕水平轴心旋转的动力被传递轴,来自所述动力源的动力构成为不经由所述动力被传递轴地被传递到所述动力传递轴,并且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动力传递轴经由接头机构被传递到所述动力被传递轴,所述接头机构配置在所述第一收割部以及所述第二收割部的边界部,并构成为在处于所述第二收割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被安装的姿势时成为动力传递状态,在处于所述第二收割部从所述第一收割部被拆卸后的姿势时成为非动力传递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第二收割部安装于第一收割部时,接头机构成为动力传递状态,来自动力源的动力从动力传递轴向动力被传递轴传递。在将第二收割部从第一收割部拆卸时,接头机构成为非动力传递状态,来自动力源的动力不会从动力传递轴向动力被传递轴传递。接头机构随着第二收割部的装卸来切换动力传递的状态,因此,不需要逐一切换从动力传递轴向动力被传递轴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状态的作业。
在另一方面,用于实现上述另一个目的的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一种联合收割机,在机体的前部配备有收割多条直立谷秆的收割部,其中,在所述收割部配备有至少与收割条数对应的多个扶禾装置,在多个所述扶禾装置具备:扶禾爪以突出的状态移动的扶禾作用路径、以及所述扶禾爪以退让的状态移动的非作用返回路径,所述收割部在多个所述扶禾装置中的以所述非作用返回路径彼此接近的状态相邻的扶禾装置彼此的边界处被分为第一收割部以及第二收割部,所述收割部构成为,所述第二收割部绕设置在所述边界的折叠轴转动而能够切换到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被折叠的折叠状态或未折叠的通常状态,或者所述第二收割部向左右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装卸,在所述第一收割部以及所述第二收割部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收割部和所述第二收割部能够分离地连结的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割部的第一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割部的第二凸起部、插入部件以及防脱部件,在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凸起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插入部件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第二收割部处于通常状态或者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安装所述第二收割部,在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处于同一轴心上时,所述插入部件能够插通到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防脱部件构成为能够限制所述插入部件向与所述插入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插通的插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如下的简单作业就能够将第一收割部和第二收割部容易地连结,即,使第二收割部相对于第一收割部向左右方向移动至第二凸起部的第二通孔与第一凸起部的第一通孔处在同一轴心上的位置,并将插入部件插通到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中。由于插入部件利用防脱部件来维持向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插通的插通状态,因此,第一收割部和第二收割部的固定也不会意外被解除。需要说明的是,左右方向指的是第一收割部以及第二收割部排列的方向。因此,在联合收割机处于水平的田地时是水平方向。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插入部件具有:插通到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中的轴状部、以及在与所述轴状部的插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操作部,所述防脱部件构成为与所述操作部中的与所述轴状部的插通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面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防脱部件与操作部中的与轴状部的插通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面抵接,因此,容易限制插入部件向与轴状部相对于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插通的插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插入部件能够绕沿着所述轴状部的插通方向的轴心转动,并构成为能够向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防脱部件抵接的防脱限制位置或所述操作部不与所述防脱部件抵接的防脱解除位置进行位置变更。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插入部件自身绕沿着其插通方向的轴心转动,操作部能够切换到到与防脱部件抵接的防脱限制位置或不抵接的防脱解除位置,因此,不需要如下作业:为了进行插入部件的防止脱落的限制以及解除而安装或拆卸防脱部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配备有对所述插入部件向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防脱部件抵接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通过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所述操作部向所述轴状部的插通方向移动,从而构成为能够从所述防脱限制位置向所述防脱解除位置进行位置变更。
操作部在处于防脱限制位置时借助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向防脱部件被施力。为了将插入部件从防脱限制位置向防脱解除位置变更位置,需要抵抗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操作部向插入部件的插通方向移动,因此,可以防止操作部从防脱限制位置向防脱解除位置意外移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配备有检测构件、驱动机构以及控制机构,所述检测构件能够对利用所述防脱部件限制所述插入部件向与所述插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防脱限制状态进行检测,所述驱动机构将所述收割部至少从所述通常状态切换到所述折叠状态,所述控制机构对所述驱动机构进行控制,所述控制机构构成为,在所述检测构件检测到所述防脱限制状态时,所述驱动机构不能将所述收割部从所述通常状态切换到所述折叠状态。
在尽管处于利用防脱部件防止插入部件脱落的限制状态、驱动机构仍想要将收割部从通常状态切换到折叠状态时,可能会损伤驱动机构、防脱部件或插入部件。根据上述结构,在检测到防脱限制状态时,控制机构不会利用驱动机构进行收割部的折叠,因此,不存在上述担忧。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配备有告知机构,在所述检测构件检测到所述防脱限制状态时,所述告知机构告知所述检测构件检测到所述防脱限制状态这种信息。
根据上述结构,在尽管处于限制状态、驱动机构仍想要将收割部从通常状态切换到折叠状态时,利用告知机构告知处于限制状态这种信息,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获知该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收割部的主视图。
图4是宽幅状态的收割部的侧视图。
图5是折叠状态的收割部的侧视图。
图6是宽幅状态的输送装置的简化后的俯视图。
图7是折叠状态的输送装置的简化后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收割部的传动结构的图。
图9是扶禾装置的后视图。
图10是切断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扒拢部和切断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12是切断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13是切断装置的局部纵剖主视图。
图14是第二框架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框架的侧视图。
图16是第二框架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一框架的立体图。
图18是第一框架的侧视图。
图19是收割框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20是宽幅状态的连杆机构以及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21是折叠状态的连杆机构以及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22是连结用框架以及前部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23是后部连结部以及下部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24是后部连结部以及下部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25是后部连结部以及下部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26是扶禾驱动轴上的接头机构的说明图。
图27是控制机构的说明图。
图28是水平姿势控制的说明图。
图29是水平姿势控制的说明图。
图30是窄幅状态的收割部的侧视图。
图31是窄幅状态的输送装置的简化后的俯视图。
图3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33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4是收割部的主视图。
图35是通常状态的收割部的侧视图。
图36是折叠状态的收割部的侧视图。
图37是通常状态的输送装置的简化后的俯视图。
图38是折叠状态的输送装置的简化后的俯视图。
图39是表示收割部的传动结构的图。
图40是扶禾装置的后视图。
图41是切断装置的俯视图。
图42是扒拢部和切断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43是切断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44是切断装置的局部纵剖主视图。
图45是第二框架的立体图。
图46是第二框架的侧视图。
图47是第二框架的立体图。
图48是第一框架的立体图。
图49是第一框架的侧视图。
图50是收割框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51是通常状态的连杆机构以及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52是折叠状态的连杆机构以及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53是连结用框架以及前部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54是后部连结部以及下部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55是后部连结部以及下部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56是后部连结部以及下部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57是扶禾驱动轴上的接头机构的说明图。
图58是控制机构的说明图。
图59是水平姿势控制的说明图。
图60是水平姿势控制的说明图。
图61是窄幅状态的收割部的侧视图。
图62是窄幅状态的输送装置的简化后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方面:
1:机体
2:收割部
2L:第二收割部
2R:第一收割部
11:扶禾装置
12:切断装置
13:输送装置
19:扶禾爪
20:扶禾驱动轴
20C:接头机构
20L:动力被传递轴
20P:插入部
20R:动力传递轴
200:前部连结部
201:右侧上方凸起部
201C:通孔
202:右侧中央凸起部
202C:通孔
203:右侧下方凸起部
203C:通孔
204:左侧上方凸起部
204C:通孔
205:左侧中央凸起部
205C:通孔
206:左侧下方凸起部
206C:通孔
207:螺栓
208:螺母
210:后部连结部
211:右侧后方凸起部
211C:通孔
212:左侧后方凸起部
212C:通孔
213:插入部件
DL:第二动力传递机构
DR:第一动力传递机构
H1:扶禾作用路径
L:边界
第二方面:
附图标记说明
1’:机体
2’:收割部
2A’:第一收割部
2L’:第二收割部
2R’:第一收割部
5B’:操作部
5C’:告知机构
10’:分禾器
11’:扶禾装置
12’:切断装置
13’:输送装置
19’:扶禾爪
210’:后部连结部
211’:右侧后方凸起部(第一凸起部)
211A’:平板部件
211C’:通孔
212’:左侧后方凸起部(第二凸起部)
212C’:通孔
213’:插入部件
213A’:轴状部
213B’:操作部
214’:防脱部件
215’:螺旋弹簧(施力机构)
600’:控制机构
602’:接触传感器(检测构件)
H1’:扶禾作用路径
L’:边界
X’:折叠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1和收割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条)直立谷秆的收割部2。收割部2在机体1的前部绕横轴心P1摆动自如地与机体1的支承台90(参照图4)连结,并构成为通过配备于机体1的作为升降机构的提升缸3的伸缩而能够变更相对于田地的仰俯角。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机体1的前后方向,在图1以及图2中配备有收割部2的一侧为前,其相反侧为后。因此,机体1的纵宽方向对应于机体1的前后方向。关于机体1的左右方向,在向机体1的前方侧行进的前进行驶状态下,目视行进方向的驾驶员的右手侧为右,左手侧为左。因此,机体1的横宽方向对应于机体1的左右方向。
机体1具备左右一对履带式的行驶装置4,并且,在前部的右侧具备驾驶部5,在其后方以沿机体1的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具备:对利用收割部2收割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6、以及积存通过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的谷粒箱7。
行驶装置4具备姿势变更机构4A,并构成为能够利用该姿势变更机构4A改变相对于机体1的上下方向位置,通过使上下方向位置在前后以及左右不同,从而构成为能够变更机体1的前后以及左右的倾斜姿势。需要说明的是,姿势变更机构4A由控制机构600(参照图27)控制。
驾驶部5由舱室5A覆盖。在驾驶部5配备有联合收割机的各部分的操作所涉及的操作件5B。
脱粒装置6构成为,一边利用脱粒供给链8夹持从收割部2输送的收割谷秆的根部并输送,一边在脱粒室内部对穗梢侧进行脱粒处理,并利用在脱粒室的下部配备的分选部分选处理为谷粒和尘埃。需要说明的是,谷粒积存于谷粒箱7,尘埃被排出到机外。积存在谷粒箱7中的谷粒能够利用排出装置7A排出到外部。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利用碎断装置9碎断后被排出到机外。
〔收割部〕
如图1、图2、图3以及图6所示,收割部2在收割部2的前端部具备对收割对象条的直立谷秆进行分禾引导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割条数为八条,因此为九个)分禾器10,在其后方具备:与收割条数对应的多个(即八个)扶禾装置11、将直立谷秆的根部切断的切断装置12、朝向机体1的后方输送收割谷秆的输送装置13、以及对上述这些装置进行支承的收割框架F。
收割部2成为相比左侧(未收割侧)的行驶装置4较大地向左侧突出的状态。由此,未收割谷秆不会被左侧的行驶装置4压倒,可以良好地进行收割作业(参照图6)。需要说明的是,碾压量在右侧(右碾压量TR)设置为165mm左右,在左侧(左碾压量TL)设置为650mm左右。右碾压量TR充分地被除去,因此,在田地的右端,即便是例如田埂边,也容易进行收割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割部2中的、与右侧六条量对应的部分构成第一收割部2R,与左侧二条量对应的部分构成第二收割部2L。
收割部2的第二收割部2L构成为,在八个扶禾装置11中的、收割部2的从右端起的第六个扶禾装置11和第七个扶禾装置11之间的边界L处,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能够装卸。
在图4以及图6中示出收割部2处于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被安装的宽幅状态的情形,在图30以及图31中示出收割部2处于第二收割部2L从第一收割部2R被拆卸后的窄幅状态的情形。其中,在图4以及图5中,覆盖收割部2的前方侧面的罩C(参照图1以及图2)的记载被省略。
〔扶禾装置〕
如图1以及图4所示,扶禾装置11以越到下端侧越位于机体1的前方侧并且越到上端侧越位于机体1的后方侧的后倾的立起姿势配备。而且,如图9所示,扶禾装置11在构成收割框架F的一部分的扶禾壳体14的内部配备有环形转动链18,该环形转动链18横跨位于上侧的驱动链轮15和张紧用链轮16以及位于下侧的从动链轮17的每一个而卷绕,在该环形转动链18上沿着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备有多个扶禾爪19。扶禾爪19以向立起姿势和倒伏姿势自由地变更姿势的方式支承于环形转动链18。
如图9所示,配备有横跨八个扶禾装置11的上部彼此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扶禾驱动轴20。来自该扶禾驱动轴20的动力经由在中继传动箱21的内部配备的中继传动轴22被传递到驱动链轮15。扶禾驱动轴20的截面形状为六边形,并构成为以方形嵌合状态传递动力。
〔分禾器〕
九个分禾器10中的、在机体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二个分禾器10将直立谷秆分为收割对象和非收割对象,将收割对象谷秆导入到与该分禾器10邻接的扶禾路径,将非收割对象的谷秆引导到该扶禾路径的横向外侧。其他分禾器10将直立于两个栽植条的谷秆分到该分禾器10的横向两侧并导入到分禾器10的横向两侧的扶禾路径。
〔扶禾作用路径、以及非作用返回路径〕
扶禾装置11具备:扶禾爪19以横向突出的状态移动的扶禾作用路径H1、以及扶禾爪19以退让的状态移动的非作用返回路径H2。即,环形转动链18的左右两侧的上下移动路径中的一方被设定为扶禾作用路径H1,另一方被设定为非作用返回路径H2。在扶禾作用路径H1中,在环形转动链18通过的部位配备有对扶禾爪19进行立起引导的引导板(未图示)。
多个扶禾装置11以扶禾作用路径H1彼此接近并且非作用返回路径H2彼此接近的状态沿左右方向排列而配置。而且,各扶禾装置11以在扶禾作用路径H1中扶禾爪19朝上移动的方式设定转动方向。即,接触和分离的扶禾装置11彼此的环形转动链18的转动方向被设定为相互反向。
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扶禾装置11在扶禾作用路径H1中,横向突出的扶禾爪19一边对谷秆进行梳理作用一边上升移动,在到达上升终端时,从谷秆脱离而沿扶禾壳体14的非作用返回路径H2下降并回到扶禾作用路径H1侧。由此,各扶禾装置11利用上升移动的扶禾爪19对被导入到了扶禾路径的直立谷秆进行扶起处理并将其供给到切断装置12。
〔切断装置〕
如图4、图10以及图11所示,切断装置12以作用于全部的收割对象条(八条)的直立谷秆的方式形成为横跨左右方向(与收割宽度方向对应的)的整个宽度的长条状,由周知结构的推剪型收割刀构成。
切断装置12被分割为对八条的收割条中的右侧六条的收割条进行作用的右侧切断部12R(是第一收割部2R侧的切断部)和对八条的收割条中的左侧二条的收割条进行作用的左侧切断部12L(是第二收割部2L侧的切断部)而构成。
说明右侧切断部12R。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右侧切断部12R具备: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的被分割为两部分的两组推剪型的收割刀25、以及对两组收割刀25分别进行驱动的左右的收割刀驱动机构26。
如图12所示,左右的收割刀25具备:分别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有很多齿27A的固定刀27、以与该固定刀27的上侧滑动接触的状态并排设置有很多齿28A的可动刀28、挡住并支承固定刀27的承接台29、以及防止可动刀28的浮起的多个压刀板30。
如图10所示,在左右的各可动刀28的靠外侧附近配备有可动刀操作体31,并构成为通过作用于该可动刀操作体31的收割刀驱动机构26的驱动,从而相对于固定刀27沿着左右方向对可动刀28进行左右往复驱动。
在可动刀操作体31具备俯视时呈U形的卡入槽32。收割刀驱动机构26具备:在一端部具备卡入到可动刀操作体31的卡入槽32中的操作辊33的臂34、一端侧与该臂34的另一端部连结的连动杆35、以及与该连动杆35的另一端侧连结的作为曲轴臂发挥功能的驱动旋转体36。而且,将驱动旋转体36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往复动力以对可动刀28进行左右往复驱动。
可动刀28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往复滑动驱动,从而利用可动刀28和固定刀27切断直立谷秆。左右两侧的收割刀25中的各个可动刀28构成为相互反向地滑动移动,从而尽可能减少伴随着可动刀28的滑动操作的振动。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左右两侧的收割刀25的左右中间的对接部配备有位于左右两侧的可动刀28的上侧的上部侧的固定刀37。这样,在对接部,通过使固定刀37位于上侧,从而在对接部位处防止尘埃被夹在固定刀37和可动刀28之间。上部侧的固定刀37分别单独配备于左右的收割刀25。
说明左侧切断部12L。
如图10所示,左侧切断部12L具备:与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25相同的结构的推剪型的收割刀38、以及驱动该收割刀38的收割刀驱动机构39。收割刀38除收割条数不同这一点之外,与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25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关于收割刀驱动机构39也同样地,由于与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驱动机构26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这样,右侧切断部12R以及左侧切断部12L分别单独具备收割刀驱动机构26、39。
在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25与左侧切断部12L的收割刀38的对接部,与右侧切断部12R的对接部同样地,配备有位于可动刀28的上侧的上部侧的固定刀37。该上部侧的固定刀37分别单独配备于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25和左侧切断部12L的收割刀38。左侧切断部12L的收割刀38中的可动刀28构成为与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25中的可动刀28的滑动移动方向反向地滑动移动。
在右侧切断部12R以及左侧切断部12L中,可动刀28、固定刀27、承接台29各自分别形成为能够单独分离,在对接状态下以接近而排列的状态配备。
〔输送装置〕
如图4以及图6所示,输送装置13具备:一边每次二条量地汇集收割谷秆一边将其向后方拔拢的多个扒拢部40;将从右侧起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这二条量的收割谷秆输送到左后方侧的汇合部位的第一中间输送部41;将从右侧起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这二条量的收割谷秆输送到后方侧的汇合部位的第二中间输送部42;将从右侧起的第五条和第六条这二条量的收割谷秆输送到汇合部位的第三中间输送部43;将从右侧起的第七条和第八条这二条量、即左侧端部二条量的收割谷秆输送到后方的第四中间输送部44;紧接着接收利用第四中间输送部44输送的收割谷秆并将其输送到汇合部位的左侧汇合输送部45;将在汇合部位处汇合后的八条的收割谷秆输送至脱粒供给链8的始端部的供给输送部46;以及作用于利用第一中间输送部41输送的收割谷秆及在汇合部位处汇合后的收割谷秆的穗梢侧以便对穗梢侧进行卡定并引导的穗梢卡定输送装置47。
如图6所示,扒拢部40具备:由在切断装置12的上方附近沿机体1的左右方向排列而布置并进行啮合转动的一对谷秆扒拢用的旋转式的镇压辊48、49(是外形形成为大致星形的扒拢旋转体)构成的下侧扒拢装置50;以及相比该下侧扒拢装置50位于上方的、由一对带有突起的环形转动带51构成的上侧扒拢装置52。而且,这样的扒拢部40以沿左右方向(收割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具备四组(扒拢部40A~40D)。
下侧扒拢装置50将利用切断装置12收割处理后的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侧拔拢到一对镇压辊48、49之间并从镇压辊之间朝向机体1的后方送出。该下侧扒拢装置50的一对镇压辊48、49中的任一方的镇压辊48作为动力被传递的驱动侧镇压辊而构成,另一方的镇压辊49作为与镇压辊48啮合而从动的从动侧镇压辊而构成。
上侧扒拢装置52中的一对环形转动带51构成为从左右的镇压辊48、49分别被传递动力而转动,通过卡定输送而拔拢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侧并向后方送出。
如图11所示,位于右侧的三组下侧扒拢装置50(50A~50C)配置成各镇压辊48、49位于同一上下高度,位于左侧端部的一组下侧扒拢装置50(50D)配置成位于比下侧扒拢装置50(50A~50C)低的高度。
虽然后述传动结构,但位于右侧的三组扒拢部40(40A~40C)利用来自同一传动轴的动力被驱动,所以,它们同步旋转。因此,即便相邻的下侧扒拢装置50(50A~50C)的镇压辊48、49彼此有时在俯视时部分重叠,也可以维持良好的啮合状态。
如图6以及图8所示,第一中间输送部41由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和前部侧环形转动体47F构成,所述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一边夹持利用最右侧的扒拢部40(40A)拔拢的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一边朝向左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所述前部侧环形转动体47F是穗梢卡定输送装置47的前半部分。
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具备横跨多个链轮而卷绕的环形转动链。与环形转动链相向地配备有夹持导轨(未图示),利用环形转动链和夹持导轨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向后方输送。
穗梢卡定输送装置47具备:横跨多个链轮而卷绕的带有卡定突起的环形转动链57、以及一边载置收割谷秆的穗梢部一边进行引导的穗梢引导板58(参照图4以及图5)。在环形转动链57上隔开规定间距地配备有卡定突起59,并构成为通过使环形转动链57进行转动,从而一边卡定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且利用穗梢引导板58载置收割谷秆的穗梢部并进行引导,一边向左后方输送。该穗梢卡定输送装置47的后半部分即后部侧环形转动体47B构成为对在汇合部位处汇合后的八条量的收割谷秆进行穗梢侧的卡定输送。
第二中间输送部42具备:一边夹持利用从右端起的第二个扒拢部40(40B)拔拢的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的第二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1;以及一边对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卡定输送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的第二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2。
第二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1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同样地构成。第二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2具备横跨多个链轮而卷绕的带有卡定突起的环形转动链,通过使环形转动链进行转动,从而一边卡定收割谷秆的穗梢侧一边向后方输送。
第三中间输送部43具备:一边夹持利用从右端起的第三个扒拢部40(40C)拔拢的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的第三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7;以及一边对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卡定输送一边朝向后方侧输送的第三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8。
第三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7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同样地构成。第三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8与第二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2同样地构成。
第四中间输送部44具备第四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4,所述第四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4一边夹持利用最左侧的扒拢部40(40D)拔拢的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该第四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4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同样地构成。
左侧汇合输送部45具备:紧接着接收利用第四中间输送部44输送的收割谷秆,并且一边夹持根部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的左侧汇合用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7;以及一边对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卡定输送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的左侧汇合用穗梢卡定输送装置78。
左侧汇合用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7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同样地构成。左侧汇合用穗梢卡定输送装置78与第二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2同样地构成。
由第二收割部2L侧的汇合用输送体即第四中间输送部44、以及第一收割部2R侧的汇合用输送体即左侧汇合输送部45构成汇合用输送部120,所述汇合用输送部120将利用第二收割部2L收割的收割谷秆输送至汇合部位。
供给输送部46具备:将利用第一中间输送部41、第二中间输送部42、第三中间输送部43以及左侧汇合输送部45输送并在汇合部位处汇合后的收割谷秆的根部夹持并朝向脱粒供给链8输送的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以及将收割谷秆从该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交接到脱粒供给链8的始端部的交接供给装置85。
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以及交接供给装置85都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同样地构成。
虽未图示,但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摆动自如地被支承为以输送始端侧为支点使输送终端侧在秆长方向上移动,并构成为在秆长方向(上下方向)上对从汇合部位紧接着接收的收割谷秆进行位置变更,从而可以对相对于脱粒装置6的进入深度进行变更调整。
输送装置13被分为设置于第一收割部2R的右侧输送部13R、以及设置于第二收割部2L的左侧输送部13L,如图6所示,位于右侧的三组扒拢部40、第一中间输送部41、第二中间输送部42、第三中间输送部43、左侧汇合输送部45、供给输送部46分别与右侧输送部13R对应,第四中间输送部44以及最左侧的扒拢部40与左侧输送部13L对应。
〔收割框架〕
接着,说明收割框架F。
如图14至图19所示,将以下说明那样的多个框架连结而构成收割框架F。需要说明的是,收割框架F中的、属于第一收割部2R的部分是第一框架FR,属于第二收割部2L的部分是第二框架FL。
收割框架F配备有对收割部2整体进行支承的前后方向的圆筒状的支承架91。该支承架91的在后上部的基端侧配备的横向的枢轴支承部92,绕横轴心P1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侧的支承台90。支承架91从支承台90朝向机体1的前方下方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支承架91配置在收割框架F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在支承架91的前端部连结有沿左右方向即收割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下部横向框架93。在该下部横向框架93的两端部分别连结有朝向机体1的前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分禾框架94。横跨上述两个分禾框架94的前后中途部彼此而架设有沿收割宽度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收割刀支承架95。切断装置12支承于该收割刀支承架95。
在两个分禾框架94之间隔开间隔地配备有七个分禾框架94。这些隔开间隔地配备的多个分禾框架94配置成后端部与收割刀支承架95连结的悬臂姿势。在上述九个分禾框架94的前端部配备有分禾器10。
在下部横向框架93的右端部连结有大体上朝向机体1的上前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右部纵向框架97,在下部横向框架93的左端部连结有大体上朝向机体1的上前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左部纵向框架96。
横跨上述两个纵向框架96、97的上端部彼此而连结有沿收割宽度方向延伸的上部横向框架98。该上部横向框架98横跨八个扶禾装置11各自的上端部彼此而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从下部横向框架93中的属于第一框架FR侧的右侧部分93R的左端侧朝向上方延伸设置有圆筒状的中间纵向框架99。中间纵向框架99立起至可绕过配备于收割部2的输送装置13的高度,从该处向水平右方弯曲后向上前方弯曲并与上部横向框架98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在中间纵向框架99中的向上前方弯曲的部分配备有齿轮变速机构111。
八个扶禾装置11的上端部分别与上部横向框架98连结,下端部分别与分禾框架94连结。因此,各扶禾装置11在被连结的状态下也作为将上部横向框架98和分禾框架94连结的框架部件发挥作用。
各扶禾装置11与中继传动箱21一体地绕横向轴心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上部横向框架98。因此,在将与分禾框架94的连结解除时,可以使扶禾装置11整体绕横向轴心转动而使收割部2的前部较大地开放。
在该收割部2的前部处于开放状态时,载荷施加于上部横向框架98。于是,为了确保收割部2的刚性,如图17至图19所示,配备有多个将上部横向框架98和分禾框架94连结的纵向的辅助连结杆100。
并且,为了确保收割部2的刚性,配备有在绕过输送装置13的上方的状态下将支承架91的上端部和上部横向框架98的左右方向中间部连结的上部绕过框架101,并配备有将中间纵向框架99的立起部的上端附近和上部横向框架98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稍左部位连结的扶禾支承框架102。
扶禾支承框架102从在中间纵向框架99的立起部的上端附近配备的托架向后上方延伸后,从此处立起且从侧面看与上部绕过框架101同样地向前方延伸,其前端与上部横向框架98连结。
连结上述那样的多种框架而构成收割框架F。在该收割框架F中,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分禾框架94、左右的纵向框架96、97、以及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扶禾装置11从机体1的侧面看配置成大致三角形而连结。其结果是,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牢固的支承结构。
〔收割部装卸结构〕
为了使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能够装卸,收割框架F中的下部横向框架93、收割刀支承架95以及上部横向框架98构成为在边界L处能够相互分离。
如图14至图19所示,在第一收割部2R侧的第一框架FR以及第二收割部2L侧的第二框架FL的每一个中,在边界L的附近配备有横跨上部横向框架98和分禾框架94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连结用框架121、122。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设置于第一收割部2R侧的第一框架FR的连结用框架121横跨上部横向框架98中的右侧部分98R的左端部和从右端起的第七个分禾框架94而连结。连结用框架121为从侧面看大体上与扶禾装置11的扶禾壳体14的前表面大致平行的向后上方倾斜的形状,但下方为绕过分禾器10地弯曲而后退的形状。
如图14、图15以及图16所示,设置于第二收割部2L侧的第二框架FL的连结用框架122横跨上部横向框架98中的左侧部分98L的右端部和而前后方向支承杆123连结,该前后方向支承杆123从下部横向框架93朝向机体1的前方延伸设置并且相对于从右端起的第七个分禾框架94稍微位于上方以免压倒直立谷秆。前后方向支承杆123的前端部以及上部横向框架98利用纵向的辅助连结杆124增强相对于连结用框架122的支承强度。
连结用框架122也与连结用框架121同样地为从侧面看大体上与扶禾装置11的扶禾壳体14的前表面大致平行的向后上方倾斜的形状,但下方为绕过分禾器10地弯曲而后退的形状。
〔前部连结部〕
在连结用框架121、122上,在边界L处配备有将第一收割部2R和第二收割部2L能够分离地连结的前部连结部200。
如图17、图18以及图22所示,在属于第一框架FR侧的连结用框架121上,在上中下三个部位配备有右侧上方凸起部201、右侧中央凸起部202以及右侧下方凸起部203。
右侧上方凸起部201构成为在连结用框架121的前方配置的一个圆筒部件201A的周围被一张平板部201B卷绕的形状。
右侧中央凸起部202构成为在连结用框架121的前方以上下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两个圆筒部件202A的周围被一张平板部件202B卷绕的形状,上述间隔为能够具有适当间隙地夹着后述的左侧中央凸起部205的圆筒部件205A而配置的间隔。平板部件202B构成为与上下的圆筒部件202A之间对应的部分被开设切口的形状。右侧下方凸起部203与右侧中央凸起部202同样地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圆筒部件201A、202A、203A配置成各自具有的通孔201C、202C、203C的轴心一致。
如图14、图15、图16以及图22所示,在属于第二框架FL侧的连结用框架122上,在与右侧上方凸起部201对应的位置配备有左侧上方凸起部204,在与右侧中央凸起部202对应的位置配备有左侧中央凸起部205,在与右侧下方凸起部203对应的位置配备有左侧下方凸起部206。
左侧上方凸起部204由配备于后述的从动部件303的圆筒部件204A构成。
左侧中央凸起部205构成为如下形状:在连结用框架122的前方右侧,利用从正面看呈L形的托架205B支承一个圆筒部件205A。左侧下方凸起部206与左侧中央凸起部205同样地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圆筒部件204A、205A、206A配置成各自具有的通孔204C、205C、206C的轴心一致,并且配置成在配置于用于将第一框架FR以及第二框架FL彼此连结的规定位置时,圆筒部件201A、202A、203A的通孔201C、202C、203C的轴心都一致。
如图22所示,在右侧上方凸起部201的圆筒部件201A之上配置左侧上方凸起部204的圆筒部件204A,以贯穿通孔201C以及通孔204C的方式插通作为插入部件的螺栓207,在螺栓207的前端拧合螺母208,从而连结右侧上方凸起部201和左侧上方凸起部204。
在右侧中央凸起部202的两个圆筒部件202A之间配置左侧中央凸起部205的圆筒部件205A,以贯穿通孔202C以及通孔205C的方式在螺栓207的前端拧合螺母208,从而连结右侧中央凸起部202和左侧中央凸起部205。
同样地,在右侧下方凸起部203的两个圆筒部件203A之间配置左侧下方凸起部206的圆筒部件206A,以贯穿通孔203C以及通孔206C的方式在螺栓207的前端拧合螺母208,从而连结右侧下方凸起部203和左侧下方凸起部206。
但是,从动部件303在使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能够装卸的结构中并不是必需的结构,同样地,右侧上方凸起部201以及左侧上方凸起部204并不是必需的结构。因此,至少右侧中央凸起部202以及右侧下方凸起部203是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凸起部,左侧中央凸起部205以及左侧下方凸起部206是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凸起部,上述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以及作为插入部件的螺栓207构成前部连结部。通过连结用框架121以及连结用框架122的连结,在收割部2的前方,第二收割部2L不能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螺栓207上拧合防止脱落用的螺母20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作为插入部件而使用具有头部的轴状部件并在其前端安装开尾销的结构。
〔后部连结部〕
如图23至图25所示,下部横向框架93在边界L处分割形成为属于第一框架FR侧的右侧部分93R和属于第二框架FL侧的左侧部分93L,在右侧部分93R以及左侧部分93L配备有将第一收割部2R和第二收割部2L能够分离地连结的后部连结部210。
在右侧部分93R的左端部的后方配备有右侧后方凸起部211。右侧后方凸起部211由上下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的两张平板部件211A构成,上述间隔为能够具有适当间隙地夹着后述的左侧后方凸起部212的平板部件212A而配置的间隔,并配置成各自具有的通孔211C的轴心一致。通孔211C的轴心例如与圆筒部件202A的通孔202C的轴心平行地设置。
配备有从左侧部分93L的右端部的后方向右方突出的左侧后方凸起部212。左侧后方凸起部212由能够被夹在右侧后方凸起部211的上下两张平板部件211A之间的平板部件212A构成。在平板部件212A上具有在该平板部件212A被夹在平板部件211A之间时与通孔211C同一轴心的通孔212C。
如图23所示,以贯穿通孔211C和通孔212C的方式插通插入部件213的轴状部213A,从而连结右侧部分93R以及左侧部分93L。
即,右侧后方凸起部211及左侧后方凸起部212、以及插入部件213构成后部连结部。通过右侧部分93R以及左侧部分93L的连结,在收割部2的后方,第二收割部2L不能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插入部件213在与轴状部213A相对于右侧后方凸起部211以及左侧后方凸起部212插通的插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操作部213B。
防脱部件214由在左侧部分93L的右端部螺纹固定的平板部件构成,该平板部件形成为从螺纹固定部分向后方延伸且后端向下方稍微弯曲的形状。
防脱部件214与操作部213B中的与轴状部213A的插通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面抵接,容易限制插入部件213向与轴状部213A相对于右侧后方凸起部211以及左侧后方凸起部212插通的插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插入部件213在向右侧后方凸起部211以及左侧后方凸起部212安装时,在右侧后方凸起部211和操作部213B之间夹设有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215。操作部213B借助该螺旋弹簧215向与防脱部件214抵接的方向被施力,因此,插入部件213向与插通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施力。
因此,即便想要使插入部件213的操作部213B绕轴状部213A的轴心转动而从与防脱部件214抵接的防脱限制位置向不与防脱部件214抵接的防脱解除位置移动,操作部213B也会卡在防脱部件214的后端的弯曲部位。这样,可以防止操作部213B从防脱限制位置向防脱解除位置意外移动。
为了使操作部213B从防脱限制位置向防脱解除位置变更位置,使操作部213B抵抗螺旋弹簧215的作用力而向轴状部213A的插通方向移动。由此,不会使操作部213B卡在防脱部件214的后端的弯曲部位,可以使操作部213B从防脱限制位置向防脱解除位置移动,可以从右侧后方凸起部211以及左侧后方凸起部212将插入部件213的轴状部213A拔出,从而解除右侧部分93R和左侧部分93L的连结。
需要说明的是,在收割部2的收割框架F中,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分禾框架94、左右的纵向框架96、97、以及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扶禾装置11从机体1的侧面看配置成大致三角形而连结,因此,即便将收割部2在边界L处分离,也在第一收割部2R以及第二收割部2L的每一个形成有牢固的框架结构体而成为具有支承强度的结构。
〔下部连结部〕
如图23至图25所示,收割刀支承架95在边界L处分割形成为属于第一框架FR侧的右侧部分95R和属于第二框架FL侧的左侧部分95L,在右侧部分95R以及左侧部分95L配备有下部连结部220。
作为下部连结部2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侧部分95L配备有能够插入到右侧部分95R的圆柱部件95A。圆柱部件95A具有大体上能够与右侧部分95R的内表面外切的外径,并构成为相对于右侧部分95R插入的插入前端侧稍微缩径的形状。
在第一收割部2R和第二收割部2L被分离时,随着左侧部分95L的离开,圆柱部件95A从右侧部分95R被拉出,在连结第一收割部2R和第二收割部2L时,随着左侧部分95L的接近,圆柱部件95A从右侧部分95R插入。圆柱部件95A被插入到右侧部分95R,从而右侧部分95R以及左侧部分95L可以一体地支承载荷。
需要说明的是,下部连结部220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除圆柱部件95A之外还具备棱柱部件。
如上所述,收割部2通过解除前部连结部200以及后部连结部210处的连结,从而可以从第一收割部2R拆卸第二收割部2L。
在第二收割部2L的拆卸时,在第二收割部2L的底部配置台车,并解除前部连结部200以及后部连结部210处的连结。由此,第二收割部2L和第一收割部2R的连结被解除,通过使台车移动,从而可以拆卸第二收割部2L。第二收割部2L向第一收割部2R的安装按照相反的顺序进行。这样,收割部2的第二收割部2L通过向左右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装卸。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第二收割部2L进行支承的结构,除台车之外,也可以还使用千斤顶或专用的支架。在该情况下,使联合收割机移动,以使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相对地向左右方向移动。
左右方向指的是第一收割部2R以及第二收割部2L排列的方向,因此,在联合收割机处于水平的田地时是水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与前方连结部200以及后部连结部210具有的间隙、例如右侧中央凸起部202的两个圆筒部件202A和左侧中央凸起部205的圆筒部件205A的间隙的量相应地,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在上下方向上也可能移动。因此,第二收割部2L移动的左右方向包含倾斜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收割部2构成为,不论是第二收割部2L安装于第一收割部2R的宽幅状态(参照图6),还是第二收割部2L从第一收割部2R被拆卸后的窄幅状态(参照图31),都能够进行收割作业。
优选为,收割部2构成为,不论是宽幅状态(参照图6),还是窄幅状态(参照图31),收割宽度都比左右的行驶装置4的行驶宽度W宽,并且,相对于机体1配备在使左右的行驶装置4的行驶宽度W处在收割宽度内那样的位置处。需要说明的是,收割宽度是右碾压量TR、行驶宽度W以及左碾压量TL的合计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收割部2处于窄幅状态时,右碾压量TR如上所述为165mm左右,另一方面,左碾压量TL为5mm左右。这样,即便处于窄幅状态时,通过在行驶装置4的左侧也确保左碾压量TL作为碾压量,从而未收割谷秆也不会被左侧的行驶装置4压倒。
〔传动结构〕
接着,基于图8来说明收割部2中的动力的传动结构。
机体1具备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未图示),从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利用收割用的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变速后,被传递到在支承架91的枢轴支承部92的内部配备的横向传动轴103。接着,从横向传动轴103经由在支承架91的内部配备的作为前低后高的驱动轴的动力传递轴104被传递到在收割部2的下部横向框架93的内部配备的横向的输入轴105。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动力传递轴104配置在收割部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从动力传递轴104传递的动力被输入到输入轴105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被传递到了输入轴105的动力,在输入轴105上经由在左右两端部以及下部横向框架93的右侧部分93R的左端附近设置的分支部106,分别被传递到切断装置12中的属于右侧切断部12R的两组收割刀25和属于左侧切断部12L的一组收割刀38。
被传递到了输入轴105的动力,在输入轴105上经由在下部横向框架93的右侧部分93R的左端附近设置的分支部107,被传递到在纵向框架96的内部配备的纵向传动轴109。被传递到了纵向传动轴109的动力在纵向传动轴109上经由设置在中途的分支部108被传递到左侧汇合输送部45。
被传递到了输入轴105的动力在输入轴105上经由配备在左端侧的分支部110被传递到第四中间输送部44,并经由第四中间输送部44被传递到最左侧的扒拢部40(40D)。
动力从动力传递轴104的传动中途部被传递到位于右侧的三组扒拢部40(40A~40C)、第一中间输送部41、第二中间输送部42、第三中间输送部43、供给输送部46的每一个。
如图8所示,在设置于动力传递轴104的传动中途部的第二分支部117,动力被分支传递到第三分支传动轴118和第四分支传动轴119,动力从第三分支传动轴118被传递到第一中间输送部41的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的动力被传递到最右侧的扒拢部40(40A)。需要说明的是,从横向传动轴103向穗梢卡定输送装置47的环形转动链57传递动力,从第四分支传动轴119向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传递动力。
在设置于动力传递轴104的传动中途部的第一分支部112,动力被分支传递到第一分支传动轴113,动力从该第一分支传动轴113被传递到第二中间输送部42的第二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1以及第二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2。接着,第二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1的动力被传递到从右侧起的第二个扒拢部40(40B)。
动力从第一分支传动轴113的中途部被分支传递到第二分支传动轴114,动力从第二分支传动轴114被传递到第三中间输送部43的第三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7以及第三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8。接着,第三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7的动力被传递到从右端起的第三个扒拢部40(40C)。
因此,位于右侧的三组扒拢部40(40A~40C)利用来自同一传动轴即动力传递轴104的动力被驱动,最左侧的一组扒拢部40(40D)利用从动力传递轴104经由输入轴105传递的动力被驱动。
在上部横向框架98,以横跨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的状态配备有向各扶禾装置11传递动力的扶禾驱动轴20。来自纵向传动轴109的动力利用齿轮变速机构111变速后被传递到扶禾驱动轴20。动力从扶禾驱动轴20被传递到八个扶禾装置11的每一个。
〔传动轴连结结构〕
接着,说明传动轴连结结构。
如图8所示,配备在下部横向框架93的内部的输入轴105和配备在上部横向框架98的下部的扶禾驱动轴20,分别被分割为属于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向配备于第一收割部2R的扶禾装置11等传递的第一动力传递机构DR的部分和属于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向配备于第二收割部2L的扶禾装置11等传递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DL的部分,分别构成为在分割部位处经由连接分离自如的接头机构105C、20C能够传递动力。
如图23、图24以及图25所示,接头机构105C由如下的公知结构的啮合式离合器构成:在将左侧部分105R和右侧部分105L对接了时在对接方向上嵌合而成为动力传递状态,在将左侧部分105R和右侧部分105L分离开时嵌合被分离而成为非动力传递状态。
如图26所示,在扶禾驱动轴20中,属于第一动力传递机构DR的右侧部分20R(与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轴对应。以下记为动力传递轴20R)和属于第二动力传递机构DL的左侧部分20L(与本发明的动力被传递轴对应。以下记为动力被传递轴20L)构成为经由连接分离自如的接头机构20C能够传递动力。
接头机构20C具备:有底筒状的接收部20B,所述接收部20B相对于在截面形状为六边形的动力传递轴20R的左端部设置的内螺纹进行螺纹固定,并构成为能够接收动力被传递轴20L的右端部;以及两根插入部20P,所述插入部20P在同样地截面形状为六边形的动力被传递轴20L的右端部从动力被传递轴20L沿径向突出设置。
在接收部20B配备有能够将配备在动力被传递轴20L侧的插入部20P沿着动力被传递轴20L的轴心嵌入的切口部20K,接收部20B以及插入部20P在将动力传递轴20R和动力被传递轴20L对接了时,插入部20P与接收部20B的切口部20K嵌合而成为动力传递状态,在将动力传递轴20R和动力被传递轴20L分离开时,嵌合被分离而成为非动力传递状态。
因此,在将第二收割部2L从第一收割部2R拆卸时,随着使下部横向框架93和上部横向框架98在连结部位处分离,输入轴105以及扶禾驱动轴20通过接头机构105C、20C自动被分离而成为非动力传递状态。在将第二收割部2L安装于第一收割部2R时,输入轴105以及扶禾驱动轴20通过接头机构105C、20C自动连接而成为动力传递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八条收割的联合收割机中,分割为与收割部2中的左侧二条量对应的第二收割部2L和与剩下的六条量对应的其他的第一收割部2R,但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将左侧的二条量和右端的二条量分别作为第二收割部2L,使两个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与位于中间的四条量对应的第一收割部2R能够装卸。第二收割部2L不限于二条量,只要是以非作用返回路径H2彼此接近的状态相邻的收割部即可,也可以构成为一条或三条以上。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八条收割联合收割机,但也可以是七条收割或八条收割等,收割条数并不限于八条。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八条收割等收割条数多的联合收割机。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如图32及图33所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1’和收割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条)直立谷秆的收割部2’。收割部2’在机体1’的前部绕横轴心P1’摆动自如地与机体1’的支承台90’(参照图35)连结,并构成为通过配备于机体1’的作为升降机构的提升缸3’的伸缩而能够变更相对于田地的仰俯角。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机体1’的前后方向,在图32以及图33中配备有收割部2’的一侧为前,其相反侧为后。因此,机体1’的纵宽方向对应于机体1’的前后方向。关于机体1’的左右方向,在向机体1’的前方侧行进的前进行驶状态下,目视行进方向的驾驶员的右手侧为右,左手侧为左。因此,机体1’的横宽方向对应于机体1’的左右方向。
机体1’具备左右一对履带式的行驶装置4’,并且,在前部的右侧具备驾驶部5’,在其后方以沿机体1’的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具备:对利用收割部2’收割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6’、以及积存通过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的谷粒箱7’。
行驶装置4’具备姿势变更机构4A’,并构成为能够利用该姿势变更机构4A’改变相对于机体1’的上下方向位置,通过使上下方向位置在前后以及左右不同,从而构成为能够变更机体1’的前后以及左右的倾斜姿势。需要说明的是,姿势变更机构4A’由后述的控制机构600’控制。
驾驶部5’由舱室5A’覆盖。在驾驶部5’配备有联合收割机的各部分的操作所涉及的操作件5B’。
脱粒装置6’构成为,一边利用脱粒供给链8’夹持从收割部2’输送的收割谷秆的根部并输送,一边在脱粒室内部对穗梢侧进行脱粒处理,并利用在脱粒室的下部配备的分选部分选处理为谷粒和尘埃。需要说明的是,谷粒积存于谷粒箱7’,尘埃被排出到机外。积存在谷粒箱7’中的谷粒能够利用排出装置7A’排出到外部。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利用碎断装置9’碎断后被排出到机外。
〔收割部〕
如图32、图33、图34以及图37所示,收割部2’在收割部2’的前端部具备对收割对象条的直立谷秆进行分禾引导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割条数为八条,因此为九个)分禾器10’,在其后方具备:与收割条数对应的多个(即八个)扶禾装置11’、将直立谷秆的根部切断的切断装置12’、朝向机体1’的后方输送收割谷秆的输送装置13’、以及对上述这些装置进行支承的收割框架F’。
收割部2’成为相比左侧(未收割侧)的行驶装置4’较大地向左侧突出的状态。由此,未收割谷秆不会被左侧的行驶装置4’压倒,可以良好地进行收割作业(参照图37)。需要说明的是,碾压量在右侧(右碾压量TR)设置为165mm左右,在左侧(左碾压量TL’)设置为650mm左右。右碾压量TR’充分地被除去,因此,在田地的右端,即便是例如田埂边,也容易进行收割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割部2’中的、与右侧六条量对应的部分构成第一收割部2R’,与左侧二条量对应的部分构成第二收割部2L’。
收割部2’的第二收割部2L’构成为,利用作为驱动机构的促动器的一例即电动缸130’的驱动,在八个扶禾装置11’中的、收割部2’的从右端起的第六个扶禾装置11’和第七个扶禾装置11’之间的边界L’,绕与扶禾装置11’的倾斜面平行并且相比扶禾装置11’设置在机体1’的前方侧的折叠轴X’,以非作用返回路径H2’彼此接近的状态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能够折叠。
在图35以及图37中示出收割部2’处于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在左右方向上一系列地排列的通常状态的情形,在图36以及图38中示出收割部2’处于第二收割部2L’的前表面以与第一收割部2R’的前表面面对的状态叠起的折叠状态的情形。其中,在图35以及图36中,覆盖收割部2’的前方侧面的罩C’(参照图32以及图33)的记载被省略。
〔扶禾装置〕
如图32以及图35所示,扶禾装置11’以越到下端侧越位于机体1’的前方侧并且越到上端侧越位于机体1’的后方侧的后倾的立起姿势配备。而且,如图40所示,扶禾装置11’在构成收割框架F’的一部分的扶禾壳体14’的内部配备有环形转动链18’,该环形转动链18’横跨位于上侧的驱动链轮15’和张紧用链轮16’以及位于下侧的从动链轮17’的每一个而卷绕,在该环形转动链18’上沿着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备有多个扶禾爪19’。扶禾爪19’以向立起姿势和倒伏姿势自由地变更姿势的方式支承于环形转动链18’。
如图40所示,配备有横跨八个扶禾装置11’的上部彼此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扶禾驱动轴20’。来自该扶禾驱动轴20’的动力经由在中继传动箱21’的内部配备的中继传动轴22’被传递到驱动链轮15’。扶禾驱动轴20’的截面形状为六边形,并构成为以方形嵌合状态传递动力。
〔分禾器〕
九个分禾器10’中的、在机体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二个分禾器10’将直立谷秆分为收割对象和非收割对象,将收割对象谷秆导入到与该分禾器10’邻接的扶禾路径,将非收割对象的谷秆引导到该扶禾路径的横向外侧。其他分禾器10’将直立于两个栽植条的谷秆分到该分禾器10’的横向两侧并导入到分禾器10’的横向两侧的扶禾路径。
〔扶禾作用路径、以及非作用返回路径〕
扶禾装置11’具备:扶禾爪19’以横向突出的状态移动的扶禾作用路径H1’、以及扶禾爪19’以退让的状态移动的非作用返回路径H2’。即,环形转动链18’的左右两侧的上下移动路径中的一方被设定为扶禾作用路径H1’,另一方被设定为非作用返回路径H2’。在扶禾作用路径H1’中,在环形转动链18’通过的部位配备有对扶禾爪19’进行立起引导的引导板(未图示)。
多个扶禾装置11’以扶禾作用路径H1’彼此接近并且非作用返回路径H2’彼此接近的状态沿左右方向排列而配置。而且,各扶禾装置11’以在扶禾作用路径H1’中扶禾爪19’朝上移动的方式设定转动方向。即,接触和分离的扶禾装置11’彼此的环形转动链18’的转动方向被设定为相互反向。
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扶禾装置11’在扶禾作用路径H1’中,横向突出的扶禾爪19’一边对谷秆进行梳理作用一边上升移动,在到达上升终端时,从谷秆脱离而沿扶禾壳体14’的非作用返回路径H2’下降并回到扶禾作用路径H1’侧。由此,各扶禾装置11’利用上升移动的扶禾爪19’对被导入到了扶禾路径的直立谷秆进行扶起处理并将其供给到切断装置12’。
〔切断装置〕
如图35、图41以及图42所示,切断装置12’以作用于全部的收割对象条(八条)的直立谷秆的方式形成为横跨左右方向(与收割宽度方向对应的)的整个宽度的长条状,由周知结构的推剪型收割刀构成。
切断装置12’被分割为对八条的收割条中的右侧六条的收割条进行作用的右侧切断部12R’(是第一收割部2R’侧的切断部)和对八条的收割条中的左侧二条的收割条进行作用的左侧切断部12L’(是第二收割部2L’侧的切断部)而构成。
说明右侧切断部12R’。
如图41以及图42所示,右侧切断部12R’具备: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的被分割为两部分的两组推剪型的收割刀25’、以及对两组收割刀25’分别进行驱动的左右的收割刀驱动机构26’。
如图43所示,左右的收割刀25’具备:分别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有很多齿27A’的固定刀27’、以与该固定刀27’的上侧滑动接触的状态并排设置有很多齿28A’的可动刀28’、挡住并支承固定刀27’的承接台29’、以及防止可动刀28’的浮起的多个压刀板30’。
如图41所示,在左右的各可动刀28’的靠外侧附近配备有可动刀操作体31’,并构成为通过作用于该可动刀操作体31’的收割刀驱动机构26’的驱动,从而相对于固定刀27’沿着左右方向对可动刀28’进行左右往复驱动。
在可动刀操作体31’具备俯视时呈U形的卡入槽32’。收割刀驱动机构26’具备:在一端部具备卡入到可动刀操作体31’的卡入槽32’中的操作辊33’的臂34’、一端侧与该臂34’的另一端部连结的连动杆35’、以及与该连动杆35’的另一端侧连结的作为曲轴臂发挥功能的驱动旋转体36’。而且,将驱动旋转体36’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往复动力以对可动刀28’进行左右往复驱动。
可动刀28’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往复滑动驱动,从而利用可动刀28’和固定刀27’切断直立谷秆。左右两侧的收割刀25’中的各个可动刀28’构成为相互反向地滑动移动,从而尽可能减少伴随着可动刀28’的滑动操作的振动。
如图43以及图44所示,在左右两侧的收割刀25’的左右中间的对接部配备有位于左右两侧的可动刀28’的上侧的上部侧的固定刀37’。这样,在对接部,通过使固定刀37’位于上侧,从而在对接部位处防止尘埃被夹在固定刀37’和可动刀28’之间。上部侧的固定刀37’分别单独配备于左右的收割刀25’。
说明左侧切断部12L’。
如图41所示,左侧切断部12L’具备:与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25’相同的结构的推剪型的收割刀38’、以及驱动该收割刀38’的收割刀驱动机构39’。收割刀38’除收割条数不同这一点之外,与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25’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关于收割刀驱动机构39’也同样地,由于与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驱动机构26’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这样,右侧切断部12R’以及左侧切断部12L’分别单独具备收割刀驱动机构26’、39’。
在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25’与左侧切断部12L’的收割刀38’的对接部,与右侧切断部12R’的对接部同样地,配备有位于可动刀28’的上侧的上部侧的固定刀37’。该上部侧的固定刀37’分别单独配备于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25’和左侧切断部12L’的收割刀38’。左侧切断部12L’的收割刀38’中的可动刀28’构成为与右侧切断部12R’的收割刀25’中的可动刀28’的滑动移动方向反向地滑动移动。
在右侧切断部12R’以及左侧切断部12L’中,可动刀28’、固定刀27’、承接台29’各自分别形成为能够单独分离,在对接状态下以接近而排列的状态配备。
〔输送装置〕
如图35以及图37所示,输送装置13’具备:一边每次二条量地汇集收割谷秆一边将其向后方拔拢的多个扒拢部40’;将从右侧起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这二条量的收割谷秆输送到左后方侧的汇合部位的第一中间输送部41’;将从右侧起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这二条量的收割谷秆输送到后方侧的汇合部位的第二中间输送部42’;将从右侧起的第五条和第六条这二条量的收割谷秆输送到汇合部位的第三中间输送部43’;将从右侧起的第七条和第八条这二条量、即左侧端部二条量的收割谷秆输送到后方的第四中间输送部44’;紧接着接收利用第四中间输送部44’输送的收割谷秆并将其输送到汇合部位的左侧汇合输送部45’;将在汇合部位处汇合后的八条的收割谷秆输送至脱粒供给链8’的始端部的供给输送部46’;以及作用于利用第一中间输送部41’输送的收割谷秆及在汇合部位处汇合后的收割谷秆的穗梢侧以便对穗梢侧进行卡定并引导的穗梢卡定输送装置47’。
如图37所示,扒拢部40’具备:由在切断装置12’的上方附近沿机体1’的左右方向排列而布置并进行啮合转动的一对谷秆扒拢用的旋转式的镇压辊(packer)48’、49’(是外形形成为大致星形的扒拢旋转体)构成的下侧扒拢装置50’;以及相比该下侧扒拢装置50’位于上方的、由一对带有突起的环形转动带51’构成的上侧扒拢装置52’。而且,这样的扒拢部40’以沿左右方向(收割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具备四组(扒拢部40A’~40D’)。
下侧扒拢装置50’将利用切断装置12’收割处理后的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侧拔拢到一对镇压辊48’、49’之间并从镇压辊之间朝向机体1’的后方送出。该下侧扒拢装置50’的一对镇压辊48’、49’中的任一方的镇压辊48’作为动力被传递的驱动侧镇压辊而构成,另一方的镇压辊49’作为与镇压辊48啮合而从动的从动侧镇压辊而构成。
上侧扒拢装置52’中的一对环形转动带51’构成为从左右的镇压辊48’、49’分别被传递动力而转动,通过卡定输送而拔拢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侧并向后方送出。
如图42所示,位于右侧的三组下侧扒拢装置50’(50A’~50C’)配置成各镇压辊48’、49’位于同一上下高度,位于左侧端部的一组下侧扒拢装置50’(50D’)配置成位于比下侧扒拢装置50’(50A’~50C’)低的高度。
虽然后述传动结构,但位于右侧的三组扒拢部40’(40A’~40C’)利用来自同一传动轴的动力被驱动,所以,它们同步旋转。因此,即便相邻的下侧扒拢装置50’(50A’~50C’)的镇压辊48’、49’彼此有时在俯视时部分重叠,也可以维持良好的啮合状态。
如图37以及图39所示,第一中间输送部41’由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和前部侧环形转动体47F’构成,所述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一边夹持利用最右侧的扒拢部40’(40A’)拔拢的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一边朝向左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所述前部侧环形转动体47F’是穗梢卡定输送装置47’的前半部分。
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具备横跨多个链轮而卷绕的环形转动链。与环形转动链相向地配备有夹持导轨(未图示),利用环形转动链和夹持导轨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向后方输送。
穗梢卡定输送装置47’具备:横跨多个链轮而卷绕的带有卡定突起的环形转动链57’、以及一边载置收割谷秆的穗梢部一边进行引导的穗梢引导板58’(参照图35以及图36)。在环形转动链57’上隔开规定间距地配备有卡定突起59’,并构成为通过使环形转动链57’进行转动,从而一边卡定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且利用穗梢引导板58’载置收割谷秆的穗梢部并进行引导,一边向左后方输送。该穗梢卡定输送装置47’的后半部分即后部侧环形转动体47B’构成为对在汇合部位处汇合后的八条量的收割谷秆进行穗梢侧的卡定输送。
第二中间输送部42’具备:一边夹持利用从右端起的第二个扒拢部40’(40B’)拔拢的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的第二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1’;以及一边对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卡定输送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的第二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2’。
第二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1’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同样地构成。第二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2’具备横跨多个链轮而卷绕的带有卡定突起的环形转动链,通过使环形转动链进行转动,从而一边卡定收割谷秆的穗梢侧一边向后方输送。
第三中间输送部43’具备:一边夹持利用从右端起的第三个扒拢部40’(40C’)拔拢的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的第三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7’;以及一边对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卡定输送一边朝向后方侧输送的第三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8’。
第三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7’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同样地构成。第三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8’与第二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2’同样地构成。
第四中间输送部44’具备第四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4,所述第四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4’一边夹持利用最左侧的扒拢部40’(40D’)拔拢的二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该第四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4’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同样地构成。
左侧汇合输送部45’具备:紧接着接收利用第四中间输送部44’输送的收割谷秆,并且一边夹持根部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的左侧汇合用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7’;以及一边对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卡定输送一边朝向后方侧的汇合部位输送的左侧汇合用穗梢卡定输送装置78’。
左侧汇合用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7’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同样地构成。左侧汇合用穗梢卡定输送装置78’与第二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2’同样地构成。
由第二收割部2L’侧的汇合用输送体即第四中间输送部44’、以及第一收割部2R’侧的汇合用输送体即左侧汇合输送部45’构成汇合用输送部120’,所述汇合用输送部120’将利用第二收割部2L’收割的收割谷秆输送至汇合部位。
供给输送部46’具备:将利用第一中间输送部41’、第二中间输送部42’、第三中间输送部43’以及左侧汇合输送部45’输送并在汇合部位处汇合后的收割谷秆的根部夹持并朝向脱粒供给链8’输送的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以及将收割谷秆从该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交接到脱粒供给链8’的始端部的交接供给装置85’。
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以及交接供给装置85’都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同样地构成。
虽未图示,但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摆动自如地被支承为以输送始端侧为支点使输送终端侧在秆长方向上移动,并构成为在秆长方向(上下方向)上对从汇合部位紧接着接收的收割谷秆进行位置变更,从而可以对相对于脱粒装置6’的进入深度进行变更调整。
输送装置13’被分为设置于第一收割部2R’的右侧输送部13R’、以及设置于第二收割部2L’的左侧输送部13’L,如图37所示,位于右侧的三组扒拢部40’、第一中间输送部41’、第二中间输送部42’、第三中间输送部43’、左侧汇合输送部45’、供给输送部46’分别与右侧输送部13R’对应,第四中间输送部44’以及最左侧的扒拢部40’与左侧输送部13L’对应。
〔收割框架〕
接着,说明收割框架F’。
如图45至图50所示,将以下说明那样的多个框架连结而构成收割框架F’。需要说明的是,收割框架F’中的、属于第一收割部2R’的部分是第一框架FR’,属于第二收割部2L’的部分是第二框架FL’。
收割框架F’配备有对收割部2’整体进行支承的前后方向的圆筒状的支承架91’。该支承架91’的在后上部的基端侧配备的横向的枢轴支承部92’,绕横轴心P1’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侧的支承台90’。支承架91’从支承台90’朝向机体1’的前方下方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支承架91’配置在收割框架F’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在支承架91’的前端部连结有沿左右方向即收割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下部横向框架93’。在该下部横向框架93’的两端部分别连结有朝向机体1’的前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分禾框架94’。横跨上述两个分禾框架94’的前后中途部彼此而架设有沿收割宽度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收割刀支承架95’。切断装置12’支承于该收割刀支承架95’。
在两个分禾框架94’之间隔开间隔地配备有七个分禾框架94’。这些隔开间隔地配备的多个分禾框架94’配置成后端部与收割刀支承架95’连结的悬臂姿势。在上述九个分禾框架94’的前端部配备有分禾器10’。
在下部横向框架93’的右端部连结有大体上朝向机体1’的上前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右部纵向框架97’,在下部横向框架93’的左端部连结有大体上朝向机体1’的上前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左部纵向框架96’。
横跨上述两个纵向框架96’、97’的上端部彼此而连结有沿收割宽度方向延伸的上部横向框架98’。该上部横向框架98’横跨八个扶禾装置11’各自的上端部彼此而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48以及图49所示,从下部横向框架93’中的属于第一框架FR’侧的右侧部分93R’的左端侧朝向上方延伸设置有圆筒状的中间纵向框架99’。中间纵向框架99’立起至可绕过配备于收割部2’的输送装置13’的高度,从该处向水平右方弯曲后向上前方弯曲并与上部横向框架98’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在中间纵向框架99’中的向上前方弯曲的部分配备有齿轮变速机构111’。
八个扶禾装置11’的上端部分别与上部横向框架98’连结,下端部分别与分禾框架94’连结。因此,各扶禾装置11’在被连结的状态下也作为将上部横向框架98’和分禾框架94’连结的框架部件发挥作用。
各扶禾装置11’与中继传动箱21’一体地绕横向轴心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上部横向框架98’。因此,在将与分禾框架94’的连结解除时,可以使扶禾装置11’整体绕横向轴心转动而使收割部2’的前部较大地开放。
在该收割部2’的前部处于开放状态时,载荷施加于上部横向框架98。于是,为了确保收割部2’的刚性,如图48至图50所示,配备有多个将上部横向框架98’和分禾框架94’连结的纵向的辅助连结杆100’。
并且,为了确保收割部2’的刚性,配备有在绕过输送装置13’的上方的状态下将支承架91’的上端部和上部横向框架98’的左右方向中间部连结的上部绕过框架101’,并配备有将中间纵向框架99’的立起部的上端附近和上部横向框架98’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稍左部位连结的扶禾支承框架102’。
扶禾支承框架102’从在中间纵向框架99’的立起部的上端附近配备的托架向后上方延伸后,从此处立起且从侧面看与上部绕过框架101’同样地向前方延伸,其前端与上部横向框架98’连结。
连结上述那样的多种框架而构成收割框架F’。在该收割框架F’中,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分禾框架94’、左右的纵向框架96’、97’、以及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扶禾装置11’从机体1’的侧面看配置成大致三角形而连结。其结果是,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牢固的支承结构。
〔收割部连结结构〕
收割部2’构成为,在属于第一收割部2R’侧的从右端起的第六个扶禾装置11’和属于第二收割部2L’侧的第七个扶禾装置11’之间的边界L’处,能够绕与扶禾装置11’的倾斜面平行并且相比扶禾装置11’设定在机体1’的前方侧的折叠轴X’一体地折叠扶禾装置11’、切断装置12’以及输送装置13’的每一个。
〔收割部连结结构〕
为了使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能够折叠,收割框架F中的下部横向框架93’、收割刀支承架95’以及上部横向框架98’构成为在边界L’处能够相互分离。
如图45至图50所示,在第一收割部2R’侧的第一框架FR’以及第二收割部2L’侧的第二框架FL’的每一个中,在边界L’的附近配备有横跨上部横向框架98’和分禾框架94’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连结用框架121’、122’。
如图48以及图49所示,设置于第一收割部2R’侧的第一框架FR’的连结用框架121’横跨上部横向框架98’中的右侧部分98R’的左端部和从右端起的第七个分禾框架94’而连结。连结用框架121’为从侧面看大体上与扶禾装置11’的扶禾壳体14’的前表面大致平行的向后上方倾斜的形状,但下方为绕过分禾器10’地弯曲而后退的形状。
如图45、图46以及图47所示,设置于第二收割部2L’侧的第二框架FL’的连结用框架122’横跨上部横向框架98’中的左侧部分98L’的右端部和而前后方向支承杆123’连结,该前后方向支承杆123’从下部横向框架93’朝向机体1’的前方延伸设置并且相对于从右端起的第七个分禾框架94’稍微位于上方以免压倒直立谷秆。前后方向支承杆123’的前端部以及上部横向框架98利用纵向的辅助连结杆124’增强相对于连结用框架122’的支承强度。
连结用框架122’也与连结用框架121’同样地为从侧面看大体上与扶禾装置11’的扶禾壳体14’的前表面大致平行的向后上方倾斜的形状,但下方为绕过分禾器10’地弯曲而后退的形状。
〔前部连结部〕
在连结用框架121’、122’上,在边界L’处配备有将第一收割部2R’和第二收割部2L’能够分离地连结的前部连结部200’。
如图48、图49以及图53所示,在属于第一框架FR’侧的连结用框架121’上,在上中下三个部位配备有右侧上方凸起部201’、右侧中央凸起部202’以及右侧下方凸起部203’。
右侧上方凸起部201’构成为在连结用框架121’的前方配置的一个圆筒部件201A’的周围被一张平板部201B’卷绕的形状。
右侧中央凸起部202’构成为在连结用框架121’的前方以上下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两个圆筒部件202A’的周围被一张平板部件202B’卷绕的形状,上述间隔为能够具有适当间隙地夹着后述的左侧中央凸起部205’的圆筒部件205A’而配置的间隔。平板部件202B’构成为与上下的圆筒部件202A’之间对应的部分被开设切口的形状。右侧下方凸起部203’与右侧中央凸起部202’同样地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圆筒部件201A’、202A’、203A’配置成各自具有的通孔201C’、202C’、203C’的轴心一致。
如图45、图46、图47以及图53所示,在属于第二框架FL’侧的连结用框架122’上,在与右侧上方凸起部201’对应的位置配备有左侧上方凸起部204’,在与右侧中央凸起部202’对应的位置配备有左侧中央凸起部205’,在与右侧下方凸起部203’对应的位置配备有左侧下方凸起部206’。
左侧上方凸起部204’由配备于后述的从动部件303’的圆筒部件204A’构成。
左侧中央凸起部205’构成为如下形状:在连结用框架122’的前方右侧,利用从正面看呈L形的托架205B’支承一个圆筒部件205A’。左侧下方凸起部206’与左侧中央凸起部205’同样地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圆筒部件204A’、205A’、206A’配置成各自具有的通孔204C’、205C’、206C’的轴心一致,并且配置成在配置于用于将第一框架FR’以及第二框架FL’彼此连结的规定位置时,圆筒部件201A’、202A’、203A’的通孔201C’、202C’、203C’的轴心都一致。
如图53所示,在右侧上方凸起部201’的圆筒部件201A’之上配置左侧上方凸起部204’的圆筒部件204A’,以贯穿通孔201C’以及通孔204C’的方式插通作为插入部件的螺栓207’,在螺栓207’的前端拧合螺母208’,从而连结右侧上方凸起部201’和左侧上方凸起部204’。
在右侧中央凸起部202’的两个圆筒部件202A’之间配置左侧中央凸起部205’的圆筒部件205A’,以贯穿通孔202C’以及通孔205C’的方式在螺栓207’的前端拧合螺母208’,从而连结右侧中央凸起部202’和左侧中央凸起部205’。
同样地,在右侧下方凸起部203’的两个圆筒部件203A’之间配置左侧下方凸起部206’的圆筒部件206A’,以贯穿通孔203C’以及通孔206C’的方式在螺栓207’的前端拧合螺母208’,从而连结右侧下方凸起部203’和左侧下方凸起部206’。
即,右侧上方凸起部201’、右侧中央凸起部202’及右侧下方凸起部203’、以及左侧上方凸起部204’、左侧中央凸起部205’及左侧下方凸起部206’、以及作为插入部件的螺栓207’构成前部连结部。另外,螺栓207’构成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折叠的折叠轴X’。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螺栓207’上拧合防止脱落用的螺母20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作为插入部件而使用具有头部的轴状部件并在其前端安装开尾销的结构。
〔后部连结部〕
如图54至图56所示,下部横向框架93’在边界L’处分割形成为属于第一框架FR’侧的右侧部分93R’和属于第二框架FL’侧的左侧部分93L’,在右侧部分93R’以及左侧部分93L’配备有将第一收割部2R’和第二收割部2L’能够分离地连结的后部连结部210’。
在右侧部分93R’的左端部的后方配备有右侧后方凸起部211’。右侧后方凸起部211’由上下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的两张平板部件211A’构成,上述间隔为能够具有适当间隙地夹着后述的左侧后方凸起部212’的平板部件212A’而配置的间隔,并配置成各自具有的通孔211C’的轴心一致。通孔211C’的轴心与折叠轴X’平行地设置。
配备有从左侧部分93L’的右端部的后方向右方突出的左侧后方凸起部212’。左侧后方凸起部212’由能够被夹在右侧后方凸起部211’的上下两张平板部件211A’之间的平板部件212A’构成。在平板部件212A’上具有在该平板部件212A’被夹在平板部件211A’之间时与通孔211C’同一轴心的通孔212C’。
如图54所示,以贯穿通孔211C’和通孔212C’的方式插通插入部件213’的轴状部213A’,从而连结右侧部分93R’以及左侧部分93L’。
即,右侧后方凸起部211’是本发明的第一凸起部,左侧后方凸起部212’是本发明的第二凸起部,插入部件213’是本发明的插入部件,上述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以及插入部件构成后部连结部。通过右侧部分93R’以及左侧部分93L’的连结,第二收割部2L’不能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绕折叠轴X’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插入部件213’在与轴状部213A’相对于右侧后方凸起部211’以及左侧后方凸起部212’插通的插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操作部213B’。
防脱部件214’由在左侧部分93L’的右端部螺纹固定的平板部件构成,该平板部件形成为从螺纹固定部分向后方延伸且后端向下方稍微弯曲的形状。
防脱部件214’与操作部213B’中的与轴状部213A’的插通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面抵接,容易限制插入部件213’向与轴状部213A’相对于右侧后方凸起部211’以及左侧后方凸起部212’插通的插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插入部件213’在向右侧后方凸起部211’以及左侧后方凸起部212’安装时,在右侧后方凸起部211’和操作部213B’之间夹设有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215’。操作部213B’借助该螺旋弹簧215’向与防脱部件214’抵接的方向被施力,因此,插入部件213’向与插通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施力。
因此,即便想要使插入部件213’的操作部213B’绕轴状部213A’的轴心转动而从与防脱部件214’抵接的防脱限制位置向不与防脱部件214’抵接的防脱解除位置移动,操作部213B’也会卡在防脱部件214’的后端的弯曲部位。这样,可以防止操作部213B’从防脱限制位置向防脱解除位置意外移动。
为了使操作部213B’从防脱限制位置向防脱解除位置变更位置,使操作部213B’抵抗螺旋弹簧215’的作用力而向轴状部213A’的插通方向移动。由此,不会使操作部213B’卡在防脱部件214’的后端的弯曲部位,可以使操作部213B’从防脱限制位置向防脱解除位置移动,可以从右侧后方凸起部211’以及左侧后方凸起部212’将插入部件213’的轴状部213A’拔出,从而解除右侧部分93R’和左侧部分93L’的连结。
需要说明的是,在收割部2’的收割框架F’中,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分禾框架94’、左右的纵向框架96’、97’、以及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扶禾装置11’从机体1’的侧面看配置成大致三角形而连结,因此,即便将收割部2’在边界L’处分离,也在第一收割部2R’以及第二收割部2L’的每一个形成有牢固的框架结构体而成为具有支承强度的结构。
〔下部连结部〕
如图54至图56所示,收割刀支承架95’在边界L’处分割形成为属于第一框架FR’侧的右侧部分95R’和属于第二框架FL’侧的左侧部分95L’,在右侧部分95R’以及左侧部分95L’配备有下部连结部220’。
作为下部连结部2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侧部分95L’配备有能够插入到右侧部分95R’的圆柱部件95A’。圆柱部件95A’具有大体上能够与右侧部分95R’的内表面外切的外径,并构成为相对于右侧部分95R’插入的插入前端侧稍微缩径的形状。
在第一收割部2R’和第二收割部2L’被分离时,随着左侧部分95L’的离开,圆柱部件95A’从右侧部分95R’被拉出,在连结第一收割部2R’和第二收割部2L’时,随着左侧部分95L’的接近,圆柱部件95A’从右侧部分95R’插入。圆柱部件95A’被插入到右侧部分95R’,从而右侧部分95R以及左侧部分95L’可以一体地支承载荷。
需要说明的是,下部连结部220’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代替圆柱部件95A’而配备有棱柱部件。
如上所述,在仅解除后部连结部210’处的连结并使前部连结部200’维持连结的状态不变时,收割部2’通过使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绕折叠轴X’转动而能够折叠。
通过从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未折叠的通常状态向使第二收割部2L’绕折叠轴X’转动而折叠的折叠状态变更姿势,从而可以缩窄收割部2’的横向宽度。由于可以通过折叠来缩窄收割部2’的横向宽度,因此不需要如下作业:单独拆卸扶禾装置11’、切断装置12’以及输送装置13’或者构成这些装置的大型结构部件等,或者对拆卸下来的装置类另行管理等。
如图36以及图38所示,配备于第二收割部2L’的分禾框架94’和配备于第一收割部2R’的分禾框架94’设置成在折叠状态下在俯视时在收割宽度方向上位置偏移并且从侧面看成为重叠的状态。
从右端起的第六个扶禾装置11’和第七个扶禾装置11’以非作用返回路径H2’彼此接近的状态相邻,因此,在使其绕设定在它们的边界L’的折叠轴X’转动而进行折叠时,扶禾爪19’彼此不会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在折叠状态下成为第二收割部2L’的前表面与第一收割部2R’的前表面面对而叠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二收割部2L’的分禾器10’为了避免与其他的分禾器10’接触而被拆卸。
〔传动结构〕
接着,基于图39来说明收割部2’中的动力的传动结构。
机体1’具备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未图示),从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利用收割用的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变速后,被传递到在支承架91’的枢轴支承部92’的内部配备的横向传动轴103’。接着,从横向传动轴103’经由在支承架91’的内部配备的作为前低后高的驱动轴的动力传递轴104’被传递到在收割部2’的下部横向框架93’的内部配备的横向的输入轴105’。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0以及图41所示,动力传递轴104’配置在收割部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从动力传递轴104’传递的动力被输入到输入轴105’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被传递到了输入轴105’的动力,在输入轴105’上经由在左右两端部以及下部横向框架93’的右侧部分93R’的左端附近设置的分支部106’,分别被传递到切断装置12’中的属于右侧切断部12R’的两组收割刀25’和属于左侧切断部12L’的一组收割刀38’。
被传递到了输入轴105’的动力,在输入轴105’上经由在下部横向框架93’的右侧部分93R’的左端附近设置的分支部107’,被传递到在纵向框架96’的内部配备的纵向传动轴109’。被传递到了纵向传动轴109’的动力在纵向传动轴109’上经由设置在中途的分支部108’被传递到左侧汇合输送部45’。
被传递到了输入轴105’的动力在输入轴105’上经由配备在左端侧的分支部110’被传递到第四中间输送部44’,并经由第四中间输送部44’被传递到最左侧的扒拢部40’(40D’)。
动力从动力传递轴104’的传动中途部被传递到位于右侧的三组扒拢部40’(40A’~40C’)、第一中间输送部41’、第二中间输送部42’、第三中间输送部43’、供给输送部46’的每一个。
如图49所示,在设置于动力传递轴104’的传动中途部的第二分支部117’,动力被分支传递到第三分支传动轴118’和第四分支传动轴119’,动力从第三分支传动轴118’被传递到第一中间输送部41’的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3’的动力被传递到最右侧的扒拢部40’(40A’)。需要说明的是,从横向传动轴103’向穗梢卡定输送装置47’的环形转动链57’传递动力,从第四分支传动轴119’向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传递动力。
在设置于动力传递轴104’的传动中途部的第一分支部112’,动力被分支传递到第一分支传动轴113’,动力从该第一分支传动轴113’被传递到第二中间输送部42’的第二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1’以及第二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2’。接着,第二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1’的动力被传递到从右侧起的第二个扒拢部40’(40B’)。
动力从第一分支传动轴113’的中途部被分支传递到第二分支传动轴114’,动力从第二分支传动轴114’被传递到第三中间输送部43’的第三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7’以及第三中间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8’。接着,第三中间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7’的动力被传递到从右端起的第三个扒拢部40’(40C’)。
因此,位于右侧的三组扒拢部40’(40A’~40C’)利用来自同一传动轴即动力传递轴104’的动力被驱动,最左侧的一组扒拢部40’(40D’)利用从动力传递轴104’经由输入轴105’传递的动力被驱动。
在上部横向框架98’,以横跨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的状态配备有向各扶禾装置11’传递动力的扶禾驱动轴20’。来自纵向传动轴109’的动力利用齿轮变速机构111’变速后被传递到扶禾驱动轴20’。动力从扶禾驱动轴20’被传递到八个扶禾装置11’的每一个。
〔传动轴连结结构〕
接着,说明传动轴连结结构。
如图39所示,配备在下部横向框架93’的内部的输入轴105’和配备在上部横向框架98’的下部的扶禾驱动轴20’,分别被分割为属于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向配备于第一收割部2R’的扶禾装置11’等传递的第一动力传递机构DR’的部分和属于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向配备于第二收割部2L’的扶禾装置11’等传递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DL’的部分,分别构成为在分割部位处经由连接分离自如的接头机构105C’、20C’能够传递动力。
如图54、图55以及图56所示,接头机构105C’由如下的公知结构的啮合式离合器构成:在将左侧部分105R’和右侧部分105L’对接了时在对接方向上嵌合而成为动力传递状态,在将左侧部分105R’和右侧部分105L’分离开时嵌合被分离而成为非动力传递状态。
如图57所示,在扶禾驱动轴20’中,属于第一动力传递机构DR’的右侧部分20R’(以下记为动力传递轴20R’)和属于第二动力传递机构DL’的左侧部分20L’(以下记为动力被传递轴20L’)构成为经由连接分离自如的接头机构20C’能够传递动力。
接头机构20C’具备:有底筒状的接收部20B’,所述接收部20B’相对于在截面形状为六边形的动力传递轴20R’的左端部设置的内螺纹进行螺纹固定,并构成为能够接收动力被传递轴20L’的右端部;以及两根插入部20P’,所述插入部20P’在同样地截面形状为六边形的动力被传递轴20L’的右端部从动力被传递轴20L’沿径向突出设置。
在接收部20B’配备有能够将配备在动力被传递轴20L’侧的插入部20P’沿着动力被传递轴20L’的轴心嵌入的切口部20K’,接收部20B’以及插入部20P’在将动力传递轴20R’和动力被传递轴20L’对接了时,插入部20P’与接收部20B’的切口部20K’嵌合而成为动力传递状态,在将动力传递轴20R’和动力被传递轴20L’分离开时,嵌合被分离而成为非动力传递状态。
因此,在收割部2’从通常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随着使下部横向框架93’和上部横向框架98’在连结部位处分离,输入轴105’以及扶禾驱动轴20’通过接头机构105C’、20C’自动被分离而成为非动力传递状态。在收割部2’从折叠状态向通常状态切换,输入轴105’以及扶禾驱动轴20’通过接头机构105C’、20C’自动连接而成为动力传递状态。
〔驱动机构〕
如图50至图53所示,收割部2’具备使第二收割部2L’绕折叠轴X’转动而切换到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被折叠的折叠状态或未折叠的通常状态的作为驱动机构的促动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促动器由作为缸机构的电动缸130’构成。电动缸130’使用额定推力为430kgf、杆的最大行程为350mm的电动缸。在杆的进入侧和退出侧分别设定有约10mm的间隙,除两端的间隙之外的330mm量的伸缩用于第二收割部2L’的折叠。
如图36所示,电动缸130’配置成伸缩方向与折叠轴X’交叉、优选为正交。在收割部2’从通常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以及从折叠状态向通常状态切换时,由于电动缸130’配置成伸缩方向与折叠轴X’交叉,因此,由伸缩产生的力不会浪费地被传递到第二收割部2L’。
设置在电动缸130’的一个端部的连接部、例如关节接头130A’,利用托架131’绕与折叠轴X’平行的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扶禾支承框架102’的立起部中的与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折叠的折叠轴X’平行的部分。
设置在电动缸130’的另一个端部的连接部、例如关节接头130B’,绕与折叠轴X’平行的轴心转动自如地被支承部132’支承,该支承部132’设置于在上部横向框架98’侧配备的连杆机构300’。
〔连杆机构〕
如图53所示,连杆机构300’设置有:在下表面侧具有转动轴M’和滑动轴N’的转动部件301’,该转动轴M’具有与折叠轴X’不同的轴心并且轴支承于第一框架FR’侧,该滑动轴N’具有与折叠轴X’以及转动轴M’不同的轴心;以及能够绕转动轴M’转动并且被固定在第二框架FL’侧的从动部件303’。
转动部件301’由呈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平板部件构成,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部分配置有滑动轴N’,在一个底角配置有电动缸130’的关节接头130B’的支承部132’,在另一个底角配置有转动轴M’。
需要说明的是,转动轴M’由圆柱部件构成,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在第一框架FR’侧设置的托架302’。滑动轴N’由圆柱部件构成,在转动部件301’的下表面突出设置。
从动部件303’是安装在第二框架FL’侧的部件,由被弯曲加工而成的多个部件303A’、303B’、303C’构成。上侧部件303A’构成为,从第二框架FL’的上部横向框架98’的左侧部分98L’的后表面侧的安装部位向上方延伸后,以相对于第二框架FL’具有约45度的角度地向右前方越过上部横向框架98’的方式延伸。下侧部件303B’构成为,从上部横向框架98’的左侧部分98L’的上表面侧的安装部位与上侧部件303A’同样地向右前方延伸后,向上方立起,其前端与上侧部件303A’的前端相连。在下侧部件303B’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安装有左侧上方凸起部204’。
在上侧部件303A’的下表面配备有增强上侧部件303A’的增强部件303C’,在上侧部件303A’以及增强部件303C’具有槽部J’,滑动轴N’宽松插入到该槽部J’中。
如图51所示,在第二收割部2L’处于通常状态时,若使电动缸130’伸长,则如图52所示,转动部件301’绕转动轴M’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滑动轴N’随之沿顺时针方向呈圆弧形移动。该滑动轴N’的移动被从动部件的槽部J’挡住而向前方推出从动部件303’,由此,第二框架FL’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收割部2’成为折叠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52所示,在收割部2’处于折叠状态时,若使电动缸130’的杆收缩,则如图51所示,转动部件301’绕转动轴M’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滑动轴N’随之沿逆时针方向呈圆弧形移动。该滑动轴N’的移动被从动部件303’的槽部J’挡住而向后方拉回从动部件303’,由此,第二框架FL’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收割部2’成为通常状态。
这样,利用连杆机构300’将电动缸130’的伸缩方向的运动转换为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的转动。
如以上的说明那样,通过使电动缸130’伸长,收割部2’从通常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通过使电动缸130’收缩,收割部2’从折叠状态向通常状态切换。因此,虽然使收割条数增多,但不需要费事的作业就能够在非作业时缩窄收割部2’的横向宽度。而且,收割部2’的折叠状态和通常状态的切换利用驱动机构进行,因此,不需要人力。
〔控制机构〕
如图58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各种传感器和控制机构600’。
控制机构600’由微型计算机、存储有由微型计算机执行的程序等的存储器等周边设备构成,基于作业者对驾驶部5’的操作件5B’的操作、从各种传感器输入的信号,执行规定的程序,对联合收割机的发动机、提升缸3’、姿势变更机构4A’、电动缸130’、其他各部分进行控制。
作为各种传感器,在收割部2’的后部连结部210’配备有能够检测限制状态的作为检测构件的接触传感器602’,在该限制状态下,利用防脱部件214’限制插入部件213’向与插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接触传感器602’构成为,在操作部213B’处于防脱限制位置时进行接触,从而能够对操作部213B’是否处于防脱限制位置进行检测。
控制机构600’构成为,在利用接触传感器602’检测到操作部213B’处于防脱限制位置时,电动缸130’不能将收割部2’从通常状态切换到折叠状态。
在驾驶部5’配备有作为告知机构5C’的警告灯或警告蜂鸣器,控制机构600’构成为,在接触传感器602’检测到操作部213B’处于防脱限制位置时,使警告灯闪烁或照明,或者使警告蜂鸣器鸣响,从而告知操作部213B’处于防脱限制位置这种信息。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折叠状态下,第二收割部2L’的分禾器10’为了避免与其他的分禾器10’接触而被拆卸,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如下所述构成。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增大配备于第二收割部2L’的分禾框架94’和配备于其他的第一收割部2R’的分禾框架94’之间的、在折叠状态下向收割宽度方向偏移的位置偏移量,不拆卸第二收割部2L’的分禾器10’就能够切换到折叠状态。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八条收割的联合收割机中,在与收割部2’中的左侧二条量对应的第二收割部2L’和与剩下的六条量对应的其他的第一收割部2R’采用了能够折叠的结构,但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将左侧的二条量和右端的二条量分别作为第二收割部2L’,使两个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与位于中间的四条量对应的第一收割部2R’能够折叠。第二收割部2L’不限于二条量,只要是以非作用返回路径H2’彼此接近的状态相邻的收割部即可,也可以构成为一条或三条以上。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二收割部2L’利用作为驱动机构的电动缸130’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被折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第二收割部2L’也可以是不依靠驱动机构而通过手动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被折叠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转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由于收割部2’是利用前部连结部200’以及后部连结部210’在边界L’处能够分离地连结的结构,因此,通过解除前部连结部200’以及后部连结部210’处的连结,可以从第一收割部2R’拆卸第二收割部2L’。即,收割部2’的第二收割部2L’通过向左右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装卸。
在第二收割部2L’的拆卸时,在第二收割部2L’的底部配置台车,并解除前部连结部200’以及后部连结部210’处的连结。由此,第二收割部2L’和第一收割部2R’的连结被解除,通过使台车移动,从而可以拆卸第二收割部2L’。第二收割部2L’向第一收割部2R’的安装按照相反的顺序进行。这样,收割部2’的第二收割部2L’通过向左右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装卸。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第二收割部2L’进行支承的结构,除台车之外,也可以还使用千斤顶或专用的支架。在该情况下,使联合收割机移动,以使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相对地向左右方向移动。
左右方向指的是第一收割部2R’以及第二收割部2L’排列的方向,因此,在联合收割机处于水平的田地时是水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与前方连结部200’以及后部连结部210’具有的间隙、例如右侧中央凸起部202’的两个圆筒部件202A’和左侧中央凸起部205’的圆筒部件205A’的间隙的量相应地,第二收割部2L’相对于第一收割部2R’在上下方向上也可能移动。因此,第二收割部2L’移动的左右方向包含倾斜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收割部2’构成为,不论是第二收割部2L’安装于第一收割部2R’的宽幅状态(参照图37),还是第二收割部2L’从第一收割部2R’被拆卸后的窄幅状态(参照图62),都能够进行收割作业。
优选为,收割部2’构成为,不论是宽幅状态(参照图37),还是窄幅状态(参照图62),收割宽度都比左右的行驶装置4’的行驶宽度W’宽,并且,相对于机体1’配备在使左右的行驶装置4’的行驶宽度W’处在收割宽度内那样的位置处。需要说明的是,收割宽度是右碾压量TR’、行驶宽度W’以及左碾压量TL’的合计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收割部2’处于窄幅状态时,右碾压量TR’如上所述为165mm左右,另一方面,左碾压量TL’为5mm左右。这样,即便处于窄幅状态时,通过在行驶装置4的左侧也确保左碾压量TL’作为碾压量,从而未收割谷秆也不会被左侧的行驶装置4’压倒。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八条收割联合收割机,但也可以是七条收割或八条收割等,收割条数并不限于八条。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八条收割等收割条数多的联合收割机。

Claims (9)

1.一种联合收割机,在机体的前部配备有收割多条直立谷秆的收割部,其中,
在所述收割部配备有至少与收割条数对应的多个扶禾装置,
在多个所述扶禾装置具备:扶禾爪以突出的状态移动的扶禾作用路径、以及所述扶禾爪以退让的状态移动的非作用返回路径,
所述收割部在多个所述扶禾装置中的在所述非作用返回路径彼此接近的状态下相邻的扶禾装置彼此的边界处被分为第一收割部以及第二收割部,
所述收割部构成为,所述第二收割部通过向左右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装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第一收割部以及所述第二收割部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收割部和所述第二收割部能够分离地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割部的第一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割部的第二凸起部、以及插入部件,
在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在与所述第二收割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装卸的装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轴心,
在所述第二凸起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在与所述第二收割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装卸的装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轴心,
所述插入部件构成为,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安装所述第二收割部,在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处于同一轴心上时,所述插入部件能够插通到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第一收割部设置有第一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传递到配备于所述第一收割部的所述扶禾装置,
在所述第二收割部设置有第二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将来自所述动力源的动力传递到配备于所述第二收割部的所述扶禾装置,
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设置有绕水平轴心旋转的动力传递轴,在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设置有绕水平轴心旋转的动力被传递轴,
来自所述动力源的动力构成为不经由所述动力被传递轴地被传递到所述动力传递轴,并且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动力传递轴经由接头机构被传递到所述动力被传递轴,
所述接头机构配置在所述第一收割部以及所述第二收割部的边界部,并构成为在处于所述第二收割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被安装的姿势时成为动力传递状态,在处于所述第二收割部从所述第一收割部被拆卸后的姿势时成为非动力传递状态。
4.一种联合收割机,在机体的前部配备有收割多条直立谷秆的收割部,其中,
在所述收割部配备有至少与收割条数对应的多个扶禾装置,
在多个所述扶禾装置具备:扶禾爪以突出的状态移动的扶禾作用路径、以及所述扶禾爪以退让的状态移动的非作用返回路径,
所述收割部在多个所述扶禾装置中的在所述非作用返回路径彼此接近的状态下相邻的扶禾装置彼此的边界处被分为第一收割部以及第二收割部,
所述收割部构成为,所述第二收割部绕设置在所述边界的折叠轴转动而能够切换到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被折叠的折叠状态或未折叠的通常状态,或者所述第二收割部向左右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装卸,
在所述第一收割部以及所述第二收割部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收割部和所述第二收割部能够分离地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割部的第一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割部的第二凸起部、插入部件以及防脱部件,
在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有第一通孔,
在所述第二凸起部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插入部件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第二收割部处于通常状态或者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割部安装所述第二收割部,在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处于同一轴心上时,所述插入部件能够插通到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中,
所述防脱部件构成为能够限制所述插入部件向与所述插入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插通的插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插入部件具有:插通到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中的轴状部、以及在与所述轴状部的插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操作部,
所述防脱部件构成为与所述操作部中的与所述轴状部的插通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面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插入部件能够绕沿着所述轴状部的插通方向的轴心转动,并构成为能够向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防脱部件抵接的防脱限制位置或所述操作部不与所述防脱部件抵接的防脱解除位置进行位置变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联合收割机配备有对所述插入部件向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防脱部件抵接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通过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所述操作部向所述轴状部的插通方向移动,从而构成为能够从所述防脱限制位置向所述防脱解除位置进行位置变更。
8.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联合收割机配备有检测构件、驱动机构以及控制机构,所述检测构件能够对利用所述防脱部件限制所述插入部件向与所述插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防脱限制状态进行检测,所述驱动机构将所述收割部至少从所述通常状态切换到所述折叠状态,所述控制机构对所述驱动机构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机构构成为,在所述检测构件检测到所述防脱限制状态时,所述驱动机构不能将所述收割部从所述通常状态切换到所述折叠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联合收割机配备有告知机构,在所述检测构件检测到所述防脱限制状态时,所述告知机构告知所述检测构件检测到所述防脱限制状态这种信息。
CN201811511724.7A 2017-12-08 2018-12-07 联合收割机 Pending CN1099067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6468A JP2019103404A (ja) 2017-12-08 2017-12-08 コンバイン
JP2017236469A JP2019103405A (ja) 2017-12-08 2017-12-08 コンバイン
JP2017-236468 2017-12-08
JP2017-236469 2017-1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06751A true CN109906751A (zh) 2019-06-21

Family

ID=66959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11724.7A Pending CN109906751A (zh) 2017-12-08 2018-12-07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90068449A (zh)
CN (1) CN109906751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00043A (ja) * 2000-06-20 2002-01-08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固定装置
JP2002330613A (ja) * 2001-05-11 2002-11-1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前処理部構造
JP2004353396A (ja) * 2003-05-30 2004-12-16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作業機用フロント装置と作業機
JP2005030500A (ja) * 2003-07-14 2005-02-03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軸受装置及び該軸受装置を備えた建設機械
JP2009278902A (ja) * 2008-05-21 2009-12-03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8条刈りのコンバイン
CN201928646U (zh) * 2010-03-29 2011-08-1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自脱型联合收割机
JP2016185110A (ja) * 2015-03-27 2016-10-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00043A (ja) * 2000-06-20 2002-01-08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固定装置
JP2002330613A (ja) * 2001-05-11 2002-11-1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前処理部構造
JP2004353396A (ja) * 2003-05-30 2004-12-16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作業機用フロント装置と作業機
JP2005030500A (ja) * 2003-07-14 2005-02-03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軸受装置及び該軸受装置を備えた建設機械
JP2009278902A (ja) * 2008-05-21 2009-12-03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8条刈りのコンバイン
CN201928646U (zh) * 2010-03-29 2011-08-1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自脱型联合收割机
JP2016185110A (ja) * 2015-03-27 2016-10-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68449A (ko) 2019-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22122B2 (en) Drive arrangement for a harvesting header of a harvesting machine
US7159378B2 (en) Drive train for a header of a harvesting machine
US6775969B2 (en) Foldable harvesting header
CN110099560B (zh) 用于谷物收割机的收割头
CN109906752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5025699A (zh) 联合收割机
EA009430B1 (ru) Самоходна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ая уборочная машина
JP5836153B2 (ja) 作業機の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CN102469767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472464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9906751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4198009A (ja)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JP5814535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3371012A (zh) 苗移植机
CN106793754B (zh) 收割机
CN103260392B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2090556A5 (zh)
CN103889210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9892099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9103403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3192475A (ja) 収穫機
CN202354116U (zh) 联合收割机
KR20160037750A (ko) 자탈형 콤바인
JP2009112264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4113143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