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54116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54116U
CN202354116U CN2011205002486U CN201120500248U CN202354116U CN 202354116 U CN202354116 U CN 202354116U CN 2011205002486 U CN2011205002486 U CN 2011205002486U CN 201120500248 U CN201120500248 U CN 201120500248U CN 202354116 U CN202354116 U CN 202354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itude
paddy device
combine
connecting rod
collecting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50024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泰一郎
井上喜博
田中佑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54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5411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能够将卸谷装置稳定地保持在自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的中途的摇动姿态。用于维持卸谷装置(F)的摇动姿态的姿态维持机构(J)构成为具备:摇动自如地支承于集谷箱(E)侧或卸谷装置(F)侧中的任一侧的连结杆(80);设置于集谷箱(E)侧或卸谷装置(F)侧中的另一侧的卡合部件(74)。在卡合部件(74)设置有自动卡合部(75),在使卸谷装置(F)绕摇动轴心(X)摇动以将其自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的中途的摇动姿态下,所述连结杆(80)的端部卡合于所述自动卡合部(75)以维持卸谷装置(F)的摇动姿态。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自走机体上具备集谷箱,并具备利用排出绞龙将该集谷箱的谷粒排出的卸谷装置,所述卸谷装置设置成绕摇动轴心自如地摇动,以便自如地切换到使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收起姿态和使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的排出姿态。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在该专利文献1中,联合收割机构成为,作为卸谷装置的排出用纵向绞龙,绕连接金属件的中间筒部的轴心摇动自如地安装于自集谷箱的后表面下端延伸到后方侧的连接金属件,由此,能够自如地切换到使排出用纵向绞龙的前端朝向自走机体上方侧的收起姿态(纵向姿态)和使排出用纵向绞龙的前端向自走机体外侧倾倒的排出姿态(横向姿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8966号公报(图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在将排出用纵向绞龙自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时,处于收起姿态的排出用纵向绞龙进行摇动并一下子切换到排出姿态,难以将排出用纵向绞龙保持在中途的摇动姿态,因此存在难以调节谷粒的排出角度这样的操作方面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将卸谷装置稳定地保持在自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的中途的摇动姿态。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在自走机体上具备集谷箱,并具备利用排出绞龙排出该集谷箱的谷粒的卸谷装置,所述卸谷装置绕摇动轴心自如地摇动以便自如地切换到使排出侧端部朝向自走机体上方的收起姿态和使排出侧端部朝向自走机体外侧的排出姿态,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用于维持所述卸谷装置的摇动姿态的姿态维持机构构成为具备:摇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集谷箱侧或所述卸谷装置侧中的任一侧的连结部、设置于所述集谷箱侧或所述卸谷装置侧中的另一侧的卡合部件,所述姿态维持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卡合部件设置有卡合部,在使所述卸谷装置绕摇动轴心摇动以将其从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的中途的摇动姿态下,所述连结部的端部卡合于所述卡合部,以维持所述卸谷装置的摇动姿态。
根据本结构,在使卸谷装置绕摇动轴心摇动以便自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的中途的摇动姿态下,连结部的端部卡合于卡合部件的卡合部,因此,处于收起姿态的卸谷装置不会在摇动时一下子切换到排出姿态,从而容易调节谷粒的排出角度。
另外,优选具备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对所述连结部朝将所述连结部的端部卡合于所述卡合部件的卡合部这一侧施力。
根据本结构,利用施力机构朝将连结部的端部卡合于卡合部件的卡合部这一侧施力,因此,在将卸谷装置自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的中途的摇动姿态下,可以将连结部的端部更可靠地卡合于卡合部件的卡合部。
另外,优选具备用于固定所述连结部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卡合锁定机构。
根据本结构,利用卡合锁定机构来固定连结部与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因此,在排出谷粒时,例如,在集谷箱具备输送谷粒的底部绞龙的情况下,底部绞龙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卸谷装置,即便作用有解除连结部与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这样的力,也可以利用卡合锁定机构可靠地维持连结部的卡合状态。
另外,优选为,所述卡合锁定机构具备:设置于所述卡合部件的第一螺栓通孔、设置于所述连结部的端部的第二螺栓通孔、插脱自如地穿过所述第一及第二螺栓通孔的锁紧螺栓。
根据本结构,利用卡合部件侧的第一螺栓通孔、连结部侧的第二螺栓通孔及锁紧螺栓这样的简易结构即可实现卡合锁定机构,仅仅通过将锁紧螺栓相对于第一及第二螺栓通孔进行插脱即可容易地实施锁定操作或锁定解除操作。
另外,优选为,所述卡合部件由具备多个所述卡合部的长板构成,所述连结部能够选择性地卡合于多个所述卡合部中的任一个。
根据本结构,由于能够将连结部选择性地卡合于长板中的多个卡合部中的任一个,因此,在自卸谷装置的收起姿态至排出姿态之间可以自由设定倾斜角度,从而可以更容易地调节谷粒的排出角度。
另外,优选为,多个所述卡合部是沿长板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通孔,利用沿所述长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长孔将多个所述通孔彼此连通,所述连结部的端部在所述长孔内移动并选择性地进入多个所述通孔中的任一个并进行卡合。
根据本结构,连结部的端部沿长孔内顺畅地移动而容易进入自动卡合部的通孔。并且,由于连结部的端部卡合的卡合部和在连结部的端部相对于长板进行移动时成为导向部的长孔汇集在一起,因此,可以将姿态维持机构形成为紧凑且简易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在自走机体上具备集谷箱,并具备利用排出绞龙排出该集谷箱的谷粒的卸谷装置,所述卸谷装置绕摇动轴心自如地摇动以便自如地切换到使排出侧端部朝向自走机体上方的收起姿态和使排出侧端部朝向自走机体外侧的排出姿态,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用于维持所述卸谷装置的摇动姿态的姿态维持机构构成为具备:摇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集谷箱侧或所述卸谷装置侧中的任一侧的连结杆、设置于所述集谷箱侧或所述卸谷装置侧中的另一侧的卡合部件,所述姿态维持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卡合部件设置有自动卡合部,在使所述卸谷装置绕摇动轴心摇动以将其从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的中途的摇动姿态下,所述连结杆的端部卡合于所述自动卡合部,以维持所述卸谷装置的摇动姿态。
另外,优选为,所述连结杆利用该连结杆的自重卡合于所述自动卡合部。
另外,优选具备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对所述连结杆朝将所述连结杆的端部卡合于所述卡合部件的自动卡合部这一侧施力。
另外,优选为,所述施力机构由螺旋弹簧构成。
另外,优选具备用于固定所述连结部与所述自动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卡合锁定机构。
另外,优选为,所述卡合锁定机构具备:设置于所述卡合部件的第一螺栓通孔、设置于所述连结杆的端部的第二螺栓通孔、插脱自如地穿过所述第一及第二螺栓通孔的锁紧螺栓。
另外,优选为,所述卡合部件由具备多个所述自动卡合部的长板构成,所述连结杆能够选择性地卡合于多个所述自动卡合部中的任一个。
另外,优选为,多个所述自动卡合部是沿长板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通孔,利用沿所述长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长孔将多个所述通孔彼此连通,所述连结杆的端部在所述长孔内移动并选择性地进入多个所述通孔中的任一个并进行卡合。
另外,优选为,所述连结杆的端部弯折成L形而构成。
根据本结构,如果将连结杆的端部弯折成L形而形成,则可以简化连结杆端部的结构,从而也容易进行组装。
另外,优选为,所述连结杆摇动自如地支承于在所述集谷箱侧设置的承接台,所述卡合部件竖立设置于所述卸谷装置的外周面。
根据本结构,例如在卡合部件具备多个自动卡合部的情况下,由于卡合部件构成纵向长的形状,若将该卡合部件的设置场所自现有结构中的设置场所转到纵向长的卸谷装置的外周面,则不需要重新设定设置场所,容易进行安装。
另外,优选为,所述连结杆的基部弯折成L形,所述连结杆以该基部为支点摇动自如地被支承。
根据本结构,如果将连结杆的基部弯折成L形而形成,则可以简化连结杆基部的结构,从而也容易进行组装。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卸谷装置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把手部。
根据本结构,由于作业者可以在把持卸谷装置的把手部的同时进行卸谷装置的摇动操作,因此,作业性好。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卡合部件的所述自动卡合部的处于所述卸谷装置的排出端侧的角部,形成有锥面。
另外,优选为,具备与所述集谷箱一体地绕所述纵轴心旋转的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支承所述集谷箱以使其绕纵轴心自如地转动到收纳于自走机体的作业姿态和从自走机体朝横向突出的检修姿态,在所述支承部件上设置有所述承接部件。
另外,优选为,所述集谷箱具备输送谷粒的底部绞龙,该底部绞龙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锥齿轮机构传递至所述卸谷装置的排出绞龙以使该排出绞龙绕轴心正向旋转,所述集谷箱内的谷粒自所述底部绞龙输送到所述卸谷装置的排出绞龙并自所述卸谷装置的输出端排出,在所述底部绞龙停止的状态下,在将所述卸谷装置自排出姿态切换到收起姿态时,利用所述锥齿轮机构使所述卸谷装置的排出绞龙反向旋转。
根据本结构,在排出作业结束后,在停止底部绞龙后将卸谷装置自排出姿态切换到收起姿态时,卸谷装置的排出绞龙反向旋转,卸谷装置内的谷粒被输送到卸谷装置的基端侧。由此,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在将卸谷装置自排出姿态切换到收起姿态时谷粒散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整体结构的右视图。
图2是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集谷箱后部和卸谷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卸谷装置和支柱状部件的后视图。
图5是肘形单元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6是承接部件的锁定机构及连结杆的立体图。
图7是卸谷装置和支柱状部件的横剖俯视图。
图8(a)是锁定机构中的第一锁定部件的后视图、(b)是第二锁定部件的后视图。
图9(a)是表示连结杆和卡合部件的卡合状态的后视图、(b)是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处于摇动状态的卸谷装置的后视图。
图11是示意性表示姿态维持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1 底部绞龙
27 保持板(承接台)
42 排出绞龙
44 锥齿轮机构
46 把手部
74 长板(卡合部件)
75 自动卡合部
77 长孔
80 连结杆
80a 端部
80b 基部
84 固定螺栓(锁紧螺栓)
A  自走机体
E  集谷箱
F  卸谷装置
J  姿态维持机构
L  卡合锁定机构
BH1 第一螺栓通孔
BH2 第二螺栓通孔
CS2 螺旋弹簧(施力机构)
X  摇动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及图2表示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该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在利用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行驶的自走机体A的前部位置具备驾驶部B和收割前处理部C,并且,在自走机体A具备:被投入来自该收割前处理部C的谷秆的脱粒处理部D和存积来自脱粒处理部D的谷粒的集谷箱E。
集谷箱E被支承为根据绕自走机体A后部位置的处于纵向姿态的纵轴心Y的转动,能够自如地切换到收纳于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态(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姿态)和从自走机体A朝横向突出的检修姿态(在图2中用假想线表示的姿态),在该集谷箱E的后面具备卸谷装置F。该卸谷装置F绕朝向前后姿态的摇动轴心X自如地摇动,以便自如地切换到使排出侧端部朝向自走机体A的上方侧的收起姿态(图4)和使排出侧端部朝向自走机体A外侧的排出姿态(图10)。另外,在自走机体A的后端部,在集谷箱E的后方位置具备燃料箱4。
在驾驶部B的驾驶坐席2的下方位置配置有发动机3,在自走机体A前部的中央位置具备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传递至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变速箱(未图示)。在该变速箱具备对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进行无级变速的无级变速装置,并且内置有使传递至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驱动力断续的转向离合器(未图示)。
收割前处理部C构成为,利用拨禾轮5的旋转动作扶起植立谷秆的穗梢侧,利用切割刀6切断该谷秆的茎根,将收割的谷秆(收割谷秆)的整个秆利用横向输送绞龙7沿横向输送,从而将该收割谷秆的整个秆利用加料机构8投入脱粒处理部D。另外,该收割前处理部C构成为,绕后端部的横向轴心(未图示)上下摇动自如地被连结,并且具备用于进行该上下摇动的液压缸等执行机构,通过设定由该执行机构的动作带来的摇动量,可以调节谷秆的收割高度。
〔搭乘驾驶部〕
驾驶部B具有覆盖发动机3上方侧的箱状发动机罩11,在该发动机罩11的顶面具备驾驶员能够乘坐的驾驶坐席2。在该发动机罩11的外侧部形成有进气箱11a,在该进气箱11a的外面侧形成有用于吸进冷却风且张设有防尘网的进气部11b。在驾驶坐席2的前方侧具备控制自走机体A的转向和收割前处理部C的升降的转向操作杆12,在驾驶坐席2的左侧部具备:控制自走机体A的行驶速度的变速杆13、出现对收割前处理部C和脱粒处理部D进行驱动的状态和使其停止的状态这两种状态的作业操作杆14。另外,在进气箱11a和驾驶坐席2之间具备排出离合器操作杆15。
转向操作杆12在非操作状态被维持在中立姿态,以该中立姿态为基准向左右方向进行摇动操作,从而可以控制内置于变速箱的转向离合器以实现自走机体A的转向(转动)。另外,通过对该转向操作杆12向前后方向进行操作,可以控制前述的执行机构以实现收割前处理部C的升降。另外,变速杆13利用向前后方向的操作对无级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以实现行驶速度的变更。作业操作杆14根据朝向前后方向的操作,进行使传递至脱粒处理部D的动力断续的离合器的接合/断开,并且进行使传递至收割前处理部C的动力断续的离合器的接合/断开。
具备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向集谷箱E的排出系统传递的排出离合器G,并且,连结有前述的排出离合器操作杆15以便对该排出离合器G进行操作。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通过将该排出离合器操作杆15操作至接合位置,对排出离合器G进行接合操作以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传递至集谷箱E的底部绞龙21,进而驱动卸谷装置F以便自集谷箱E排出谷粒。
〔脱粒部〕
脱粒处理部D具备轴流型脱粒筒(未图示),该脱粒筒绕处于沿着自走机体A前后方向这种姿态的轴心进行驱动旋转,以对供给至脱粒室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具备自利用该脱粒筒的脱粒处理而得到的处理物分选谷粒的分选处理装置(未图示)。在该分选处理装置中被分选出的谷粒利用扬谷装置9供给至集谷箱E,谷粒以外的秸秆屑等自分选处理装置落下而被排出到自走机体A的后方。
〔集谷箱和卸谷装置〕
如图3~图10所示,集谷箱E在箱本体20的底部具备将存积于箱本体20的谷粒朝向后方输出的底部绞龙21。箱本体20的底壁20b形成为倾斜面以使存积的谷粒流到自走机体A的外侧,由于具备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底部绞龙21配置在偏向自走机体A外侧的位置。将底部绞龙21的输送绞龙轴21a的前端自箱本体20的前壁20f朝向前方突出设置,在箱本体20的前壁20f的下部具备在该突出设置部位经由锥齿轮(未图示)连结的横向姿态的中间轴(未图示)。
前述的排出离合器G构成为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传递至中间轴(未图示)的带张紧式离合器,排出离合器操作杆15构成为通过调节该离合器机构的带的张力来使动力断续。
如图3及图5所示,底部绞龙21的输送绞龙轴21a的轴心和摇动轴心X一致,在箱本体20的后壁20r具备将自底部绞龙21输送的谷粒输送到卸谷装置F的肘形单元30。
该肘形单元30具有横向姿态的筒状基端部31和以正交姿态与其连接的筒状延伸部32,并且,基端部31具有:与集谷箱E连结的固定筒31a、相对于该固定筒31a与摇动轴心X同轴心地配置的旋转筒31b、将该固定筒31a和旋转筒31b彼此旋转自如地连结的接合机构31c。
接合机构31c具有将固定筒31a和旋转筒31b以摇动轴心X为中心摇动自如地连结的结构,并且,具备以防脱落状态保持旋转筒31b的多个保持体33,另外,具备用于允许该保持体33和旋转筒31b的相对旋转的套筒或垫圈等。保持体33支承于与集谷箱E一体旋转的支承板62。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在基端部31形成有将内部的尘埃排出的开口,并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具备将该开口关闭的盖体,通过敞开该开口,可以排出内部的尘埃并可以进行内部检修。
卸谷装置F具备排出筒41和配置于该排出筒41内部的排出绞龙42,并且在排出侧端部具备沿与排出筒4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引导谷粒的排出导向部43。排出绞龙42的基端侧构成为相对于输送绞龙轴42a而形成有两条输送绞龙的双重输送绞龙,从而在该基端侧能够可靠地输送谷粒。另外,输送绞龙轴42a以旋转轴心Z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在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处于排出筒41的后表面侧,设置有作业者把持的把手部46。
如图3及图4所示,把手部46在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靠近输出端的部位设置。把手部46通过将棒状部件弯折成コ形而形成。把手部46的基部46a固定于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的设置有排出导向部43这一侧的外周面,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46b具有在俯视时弯折成L形的形状并绕到排出筒41的后表面侧。
另外,把手部46的位置设定成,卸谷装置F处于收起姿态时的把手部46的位置比安装于后述的支柱状部件25(支承部件)的保持板27(承接部件)所处的位置高。
如图5所示,在肘形单元30的基端部31的内部,插入有底部绞龙21的输送绞龙轴21a的一部分,在肘形单元30的延伸部32的内部插入有排出绞龙42的一部分。在底部绞龙21的输送终端位置的输送绞龙轴21a上具备刮起谷粒的旋转板21b,在肘形单元30的内部具备锥齿轮机构44,该锥齿轮机构44具有绕彼此正交的轴心进行旋转的一对锥齿轮44a,以便将该输送绞龙轴21a的驱动力传递至排出绞龙42的输送绞龙轴42a。
根据如上所述的传动结构,可以将底部绞龙21的驱动力经由肘形单元30的锥齿轮机构44传递至排出绞龙42,从而可以将集谷箱E的谷粒自底部绞龙21输送到排出绞龙42并从卸谷装置F的输出端排出。
对于该卸谷装置F而言,在从后方看集谷箱E时底部绞龙21的旋转方向设定成沿左旋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从卸谷装置F输出谷粒时,使该卸谷装置F朝向收起姿态的朝向上方的转矩,作用于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参照图10)。由此,在排出谷粒时,力总是朝将卸谷装置F的排出侧端部提起的方向进行作用。另外,通过变更底部绞龙21的形状,也可以将旋转方向设定成相反方向,在如上所述设定旋转方向的情况下,在输出谷粒时,力朝降低卸谷装置F的排出侧端部的方向进行作用。
在集谷箱E的箱本体20的后壁20r,利用托架26连结并固定有与纵轴心Y同轴心的支柱状部件25(支承部件)。该支柱状部件25形成为圆柱状,在其下端部连结有中间体60。在该中间体60的底面连结有直径比支柱状部件25小且与纵轴心Y同轴心的圆筒状支承轴61,该支承轴61的下端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与机体构架50连结的托架50a所具备的轴承体51。
如图3所示,在支柱状部件25的上端具备对谷粒的排出方向进行照明的车灯45。另外,在机体构架50以朝自走机体A的后方突出的状态设置有将圆管弯折成コ形而形成的防护部件65。由此,可以利用防护部件65来防止配置在卸谷装置F下部的肘形单元30等因后面碰撞等而破损。
具备以自前后位置夹着支承轴61的状态与支承轴61、中间体60和肘形单元30的基端部31连结的一对支承板62,在一对支承板62中的一个支承板上具备前述的保持体33。由此,集谷箱E以纵轴心Y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被支承,在进行该转动时,集谷箱E、卸谷装置F、肘形单元30、支柱状部件25、中间体60、支承轴61和支承板62一体地转动。
如图4所示,在机体构架50上,在与支柱状部件25邻接的位置,具备处于与纵轴心Y平行的纵向姿态的纵向构架52,在该纵向构架52具备旋转支承体53。该旋转支承体53形成为环状以旋转自如地包围支柱状部件25的外周面。另外,由于支承轴61的直径比支柱状部件25小,因此,通过将肘形单元30的基端部31靠近支承轴61而配置,形成俯视时支柱状部件25和基端部31局部重叠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将支柱状部件25和肘形单元30靠近配置(参照图7)。
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将纵轴心Y配置在靠近集谷箱E的后壁20r的位置,以该纵轴心Y为基准在自走机体A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摇动轴心X,在相比纵轴心Y而处于后方的位置设定卸谷装置F的旋转轴心Z。
这样,摇动轴心X相比纵轴心Y而配置在自走机体A的更外侧,底部绞龙21偏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而配置,因此,卸谷装置F整体上配置在自走机体A的外侧部,在将卸谷装置F的排出侧端部摇动至外侧时,排出位置和机体之间的距离增大。
另外,如图4所示,在集谷箱E处于作业姿态且卸谷装置F处于收起姿态的状态下,支柱状部件25和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配置在从后方看局部重叠的位置。由此,通过使支柱状部件25和卸谷装置F在自走机体A的横向宽度方向上靠近,也可以将其配置于较小的空间。
如图6所示,在支柱状部件25,以连结并固定的状态具备向后方突出的横向平板状保持板27(承接部件)。如图3所示,保持板27靠近支柱状部件25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下部而设置。
如图7所示,在保持板27形成有俯视时呈圆弧状的两个凹部27a、27b,保持板27以使凹部27a朝向自走机体A的横向外侧并使凹部27b朝向自走机体A的前方侧的状态配置。
沿着保持板27的凹部27a,沿纵向设置有横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收纳板28。由此,处于收起姿态(纵向姿态)的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构成在俯视时收纳于收纳板28中的状态。
另外,保持板27的凹部27b构成在支柱状部件25收纳有后方侧的半圆部分的状态。
如图8(a)、(b)所示,保持板27以使其凹部27a(收纳板28)侧稍位于上方并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的姿态安装于支柱状部件25,收纳板28相比垂直方向而朝自走机体A的内侧稍微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卸谷装置F自排出姿态(横向姿态)摇动至收起姿态(纵向姿态)时,可以使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沿着收纳板28摇动至相比垂直方向而稍微处于自走机体A内侧的位置。因此,处于收起姿态的卸谷装置F利用保持板27及收纳板28以相比垂直方向而朝自走机体A内侧倾斜的倾斜姿态被保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设置有收纳板28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收纳板28。
如图6及图8(a)所示,在保持板27设置有用于固定处于收起姿态的卸谷装置F的姿态锁定机构K。姿态锁定机构K构成为具备被称为第一姿态锁定机构K1及第二姿态锁定机构K2这两种锁定形式分别不同的锁定机构K1、K2。卸谷装置F利用上述第一姿态锁定机构K1及第二姿态锁定机构K2这样的双重锁定机构固定于收起姿态,即固定于相比垂直方向而向自走机体A内侧倾斜的倾斜姿态(参照图4)。
第一姿态锁定机构K1具备能够自如地解除卡扣的带扣式卡扣部件66和被卡扣部件67。卡扣部件66具备:固定于保持板27后端的基底部66a、能够绕基底部66a的纵轴心摇动的把持部66b、卡扣于被卡扣部件67的环状部66c。
如图4所示,被卡扣部件67在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靠近基端的部位设置。如图6及图8(a)所示,被卡扣部件67具备:固定于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后表面的截面为コ形的托架67a、固定在托架67a上的挂钩部67b。
通过摇动卡扣部件66的把持部66b,可以将卡扣部件66的环状部66c和被卡扣部件67的挂钩部67b以自如地解除卡扣的方式卡扣。
第二姿态锁定机构K2具备插脱自如的锁定销RP和销孔PH。如图7所示,锁定销RP在俯视时设置在第一姿态锁定机构K1的卡扣部件66和后述的姿态维持机构J的支点部件55之间。
如图6及图8(b)所示,锁定销RP是L形的棒状部件,以穿过设置于同一纵轴心上的两个通孔H1、H2的状态支承于保持板27,上述通孔H1设置于保持板27的后部并沿上下方向贯通,上述通孔H2设置于在保持板27的后部竖立设置的L形第一支板69并沿上下方向贯通(图8(b))。另外,锁定销RP利用设置于其外周的螺旋弹簧CS1朝上方被施力,以使锁定销RP的前端自第一支板69的通孔H2向上方突出。
销孔PH设置于在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后表面被固定的L形第二支板70。另外,在第二支板70的前端形成有锥部73。当卸谷装置F处于收起姿态时,销孔PH配置在与配置有保持板27的通孔H1及第一支板69的通孔H2的纵轴心相同的纵轴心上。
当卸谷装置F自排出姿态(横向姿态)摇动至收起姿态(纵向姿态)时,锁定销RP的上端与第二支板70前端的锥部73抵接并向下方被引导,锁定销RP抵抗螺旋弹簧CS1的作用力而被压下,但在第二支板70的销孔PH来到锁定销RP的上方的同时,锁定销RP利用螺旋弹簧CS1的作用力向上方移动,于是,锁定销RP的前端插入第二支板70的销孔PH而自动卡合。另外,作业者通过抵抗螺旋弹簧CS1的作用力并将锁定销RP的下端朝下方拉拽,从而可以使锁定销RP的前端自销孔PH脱出而解除卡合。
另外,在保持板27和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之间具备用于维持卸谷装置F的摇动姿态的姿态维持机构J。
如图4、图6、图9、图10所示,姿态维持机构J构成为具备:固定于保持板27的顶面的支点部件55、沿卸谷装置的排出筒41的长度方向竖立设置于其外周面的长板74(卡合部件)、及将保持板27的支点部件55和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的长板74连结的连结杆80。
由于保持板27与支柱状部件25连结,因此,即便集谷箱E以纵轴心Y为中心进行转动,该姿态维持机构J也可以维持支点部件55、长板74和连结杆80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可以稳定地维持卸谷装置F的姿态。
支点部件55构成为具有:L形的支承板56、设置于支承板56侧面的凸起部件57、设置于凸起部件57外周的螺旋弹簧CS2(施力机构)。
如图4所示,长板74竖立设置于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的设置有排出导向部43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外周面,并设置在从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至输出端的部分(处于收起姿态的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的上半部)。
如图4及图9(a)、(b)所示,在长板74上,沿其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自动卡合部75。自动卡合部75是沿长板74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通孔,多个所述自动卡合部75利用沿长板74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长孔77彼此连通。另外,如图9(a)所示,自动卡合部75设置在长孔77的与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侧相反的一侧。另外,以与多个自动卡合部75分别对应的方式,在各自动卡合部75附近,在卸谷装置F的基端侧(摇动轴心X侧)设置有沿长板74的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一螺栓通孔BH1。
连结杆80的端部80a及基部80b分别弯折成L形,该连结杆80整体上具有コ形形状。
如图6所示,通过使连结杆80的基部80b穿过横跨支点部件55的支承板56和凸起部件57而形成的穿过孔(未图示),并在自穿过孔突出的基部80b的前端设置防脱落销P1,来防止脱落。由此,连结杆80绕连结杆80的基部80b的横向轴心摇动自如地支承于支点部件55。另外,连结杆80利用支点部件55的螺旋弹簧CS2被施力,以使连结杆80的端部80a向与长板74的自动卡合部75卡合的一侧即自走机体A的内侧(上方侧)摇动。
如图9(b)所示,通过使连结杆80的端部80a穿过长板74的长孔77并在自长孔77突出的端部的前端设置垫圈81和防脱落销P2,来防止脱落。由此,在将连结杆80的端部80a插入长板74的长孔77的同时使其在长孔77内移动,可以使端部80a选择性地进入多个自动卡合部75的任一个并卡合。
另外,在连结杆80的端部80a设置有由基部83a和端部83b构成的L形固定板83。使连结杆80的端部80a的前端贯通该固定板83的基部83a,进而在形成于固定板83的端部83b的凹部83c嵌入连结杆80,以此状态固定固定板83。在固定板83的基部83a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二螺栓通孔BH2,以与第二螺栓通孔BH2的位置相吻合的方式在固定板83的基部83a背面焊接并固定具有内螺纹孔的螺母N。
另外,姿态维持机构J具备用于固定连结杆80与长板74的自动卡合部75的卡合状态的卡合锁定机构L。
卡合锁定机构L构成为具备:设置在长板74的自动卡合部75附近的第一螺栓通孔BH1、设置于连结杆80的端部80a的固定板83的第二螺栓通孔BH2、插脱自如地穿过第一及第二螺栓通孔BH1、BH2的固定螺栓84(锁紧螺栓)。
若使连结杆80的端部80a进入长板74的自动卡合部75并进行卡合,则长板74的第一螺栓通孔BH1和连结杆80的固定板83的第二螺栓通孔BH2位于同一横向轴心上。
因此,在将固定螺栓84自长板74侧插入第一螺栓通孔BH1时,将其插入固定板83的第二螺栓通孔BH2并拧入处于固定板83背面的螺母N,从而可以将上述部件联接在一起并固定。
另外,在对卸谷装置F进行摇动操作时,由于需要解除卡合锁定机构L的锁定,因此必须拆下固定螺栓84。于是,拆下的固定螺栓在自走机体A的后方侧可以将其拧入在配置于燃料箱4上方的横向构架54设置的内螺纹部85(参照图10)而将其保持。
〔卸谷装置的摇动操作〕
可以通过作业者的人为操作来实施本实施方式的卸谷装置F以摇动轴心X为中心进行的摇动操作。
如上所述,处于收起姿态的卸谷装置F利用保持板27及收纳板28以相比垂直方向朝自走机体A内侧倾斜的倾斜姿态被保持,并且,利用第一及第二姿态锁定机构K1、K2这样的双重锁定机构K来固定该卸谷装置F的倾斜姿态。
此时,姿态维持机构J的连结杆80的端部80a位于长板74的长孔77中的卸谷装置F的输出端侧(排出筒41的排出导向部43侧)的最远端。
而且,在将卸谷装置F自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时,首先,作业者走到自走机体A的后方并正对集谷箱E的后表面而站立,摇动第一姿态锁定机构K1的卡扣部件66的把持部66b以解除卡扣部件66和被卡扣部件67的卡扣。
接下来,作业者用右手握住卸谷装置F的把手部46的把持部46b的同时用左手将第二姿态锁定机构K2的锁定销RP的下端向下方拉拽,从而将锁定销RP的前端自销孔PH脱出而解除卡合,与此同时,用右手将卸谷装置F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摇动。
此时,姿态维持机构J的连结杆80在支点部件55绕连结杆80的基部轴心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摇动,连结杆80的端部80a沿长板74的长孔77向卸谷装置F的基端侧移动。
接着,连结杆80的端部80a利用支点部件55的螺旋弹簧CS2的作用力,进入在卸谷装置F的最近的输出端侧设置的自动卡合部75而自动卡合,从而暂时保持该摇动姿态。另外,如图9(a)所示,在长板74的自动卡合部75的处于卸谷装置F的输出端侧的角部形成有锥面76。由此,在将卸谷装置F自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时,连结杆80的端部80a被锥面76引导而容易卡合于自动卡合部75。
接下来,作业者用右手提起卸谷装置F的把手部46以将卸谷装置F稍微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摇动的同时,用左手抵抗支点部件55的螺旋弹簧CS2的作用力而将连结杆80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推压,从而将连结杆80的端部80a从自动卡合部75脱出。
接着,在该状态下用左手将连结杆80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推压的同时,用右手将卸谷装置F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摇动直至该卸谷装置F达到所希望的摇动姿态。此时,由于连结杆80的端部80a在长板74的长孔77内移动至卸谷装置F的基端侧,因此,可以选择适当的自动卡合部75并使连结杆80的端部80a进入并卡合于该自动卡合部75。
最后,利用卡合锁定机构L固定连结杆80与自动卡合部75的卡合状态。即,拆下保持于横向构架54的固定螺栓84,将其自长板74侧插入处于使连结杆80的端部80a卡合的自动卡合部75附近的第一螺栓通孔BH1,进而插入固定板83的第二螺栓通孔BH2并拧入处于固定板83背面的螺母N以将上述部件联接,从而将连结杆80的卡合状态固定。
另一方面,在将卸谷装置F自排出姿态切换到收起姿态时,作业者首先拆下固定螺栓84并将其拧入横向构架54的内螺纹部85以将其保持。接下来,用右手提起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的把手部46以将卸谷装置F稍微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摇动的同时,用左手抵抗支点部件55的螺旋弹簧CS2的作用力并将连结杆80朝自走机体A的外侧推压,从而将连结杆80的端部80a从自动卡合部75脱出。
接下来,在该状态下用左手将连结杆80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推压的同时,用右手将卸谷装置F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摇动直至达到收起姿态(倾斜姿态),于是,第二姿态锁定机构K2的锁定销RP的前端插入第二支板70的销孔PH并自动卡合。此时,连结杆80的端部80a在长板74的长孔77内向卸谷装置F的输出端侧移动,并再次位于长板74的长孔77的处于卸谷装置F的输出端侧(排出筒41的排出导向部43侧)的最远端。
最后,摇动第一姿态锁定机构K1的卡扣部件66的把持部66b,使卡扣部件66和被卡扣部件67卡扣并将其锁定。虽然示出了由一名作业者进行上述操作的实施例,但不言而喻也可以由多名作业者来进行上述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集谷箱E具备输送谷粒的底部绞龙21,底部绞龙2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锥齿轮机构44传递至卸谷装置F的排出绞龙42以使排出绞龙42绕轴心沿左旋方向(逆时针方向)正向旋转,从而将集谷箱E内的谷粒自底部绞龙21输送至卸谷装置F的排出绞龙42进而自卸谷装置F的输出端排出。因此,在排出作业结束后,在停止底部绞龙21后将卸谷装置F自排出姿态切换到收起姿态时,卸谷装置F的排出绞龙42沿右旋方向(顺时针方向)反向旋转,处于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内的谷粒被输送到卸谷装置F的基端侧。由此,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在将卸谷装置F自排出姿态切换到收起姿态时谷粒散落。
〔其他实施方式〕
〔1〕如图11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长板74上,在长孔77的处于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侧的位置以朝向下方的方式设置前述实施方式的自动卡合部75,取消利用螺旋弹簧CS2(施力机构)对连结杆80的基部80b施力,而是利用连结杆80的自重卡合于自动卡合部75。在该情况下,利用自重使连结杆80的端部80a卡合于自动卡合部75,在暂时保持该摇动姿态后,作业者用右手提起卸谷装置F的把手部46以将卸谷装置F稍微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摇动的同时,用左手抵抗连结杆80的自重并将连结杆80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摇动,从而将连结杆80的端部80a从自动卡合部75脱出。接下来,在该状态下用左手将连结杆80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推压的同时,用右手将卸谷装置F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摇动直至达到所希望的摇动姿态。
〔2〕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如下结构:用于维持卸谷装置F的摇动姿态的姿态维持机构J具备:摇动自如地支承于集谷箱E侧(支柱状部件25的保持板27)的连结杆80、设置于卸谷装置F侧(卸谷装置F的排出筒41)的卡合部件(长板74),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姿态维持机构J具备:摇动自如地支承于卸谷装置F侧的连结杆、设置于集谷箱侧的卡合部件。
〔3〕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作为姿态锁定机构K而设置有第一及第二姿态锁定机构K1、K2这两个锁定机构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姿态锁定机构K1或第二姿态锁定机构K2中的任一个姿态锁定机构K、或者也可以设置更多的姿态锁定机构K。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也可以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Claims (22)

1.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自走机体(A)上具备集谷箱(E),并具备利用排出绞龙排出该集谷箱(E)的谷粒的卸谷装置(F),所述卸谷装置(F)绕摇动轴心(X)自如地摇动以便自如地切换到使排出侧端部朝向自走机体上方的收起姿态和使排出侧端部朝向自走机体外侧的排出姿态,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用于维持所述卸谷装置(F)的摇动姿态的姿态维持机构(J)构成为具备:摇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集谷箱(E)侧或所述卸谷装置(F)侧中的任一侧的连结部(80)、设置于所述集谷箱(E)侧或所述卸谷装置(F)侧中的另一侧的卡合部件(74),
所述姿态维持机构(J)构成为,在所述卡合部件(74)设置有卡合部(75),在使所述卸谷装置(F)绕摇动轴心(X)摇动以将其从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的中途的摇动姿态下,所述连结部(80)的端部卡合于所述卡合部(75),以维持所述卸谷装置(F)的摇动姿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施力机构(CS2),该施力机构(CS2)对所述连结部(80)朝将所述连结部(80)的端部卡合于所述卡合部件(74)的卡合部(75)这一侧施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固定所述连结部(80)与所述卡合部(75)的卡合状态的卡合锁定机构(L)。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固定所述连结部(80)与所述卡合部(75)的卡合状态的卡合锁定机构(L)。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锁定机构(L)具备:设置于所述卡合部件(74)的第一螺栓通孔(BH1)、设置于所述连结部(80)的端部的第二螺栓通孔(BH2)、插脱自如地穿过所述第一及第二螺栓通孔(BH1、BH2)的锁紧螺栓(84)。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74)由具备多个所述卡合部(75)的长板构成,所述连结部(80)能够选择性地卡合于多个所述卡合部(75)中的任一个。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卡合部(75)是沿长板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通孔,利用沿所述长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长孔(77)将多个所述通孔彼此连通,所述连结部(80)的端部在所述长孔(77)内移动并选择性地进入多个所述通孔中的任一个并进行卡合。
8.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自走机体(A)上具备集谷箱(E),并具备利用排出绞龙排出该集谷箱(E)的谷粒的卸谷装置(F),所述卸谷装置(F)绕摇动轴心(X)自如地摇动以便自如地切换到使排出侧端部朝向自走机体上方的收起姿态和使排出侧端部朝向自走机体外侧的排出姿态,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用于维持所述卸谷装置(F)的摇动姿态的姿态维持机构(J)构成为具备:摇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集谷箱(E)侧或所述卸谷装置(F)侧中的任一侧的连结杆(80)、设置于所述集谷箱(E)侧或所述卸谷装置(F)侧中的另一侧的卡合部件(74),
所述姿态维持机构(J)构成为,在所述卡合部件(74)设置有自动卡合部(75),在使所述卸谷装置(F)绕摇动轴心(X)摇动以将其从收起姿态切换到排出姿态的中途的摇动姿态下,所述连结杆(80)的端部卡合于所述自动卡合部(75),以维持所述卸谷装置(F)的摇动姿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杆(80)利用该连结杆(80)的自重卡合于所述自动卡合部(75)。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施力机构(CS2),该施力机构(CS2)对所述连结杆(80)朝将所述连结杆(80)的端部卡合于所述卡合部件(74)的自动卡合部(75)这一侧施力。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机构(CS2)由螺旋弹簧(CS2)构成。
12.如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固定所述连结部(80)与所述自动卡合部(75)的卡合状态的卡合锁定机构(L)。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锁定机构(L)具备:设置于所述卡合部件(74)的第一螺栓通孔(BH1)、设置于所述连结杆(80)的端部的第二螺栓通孔(BH2)、插脱自如地穿过所述第一及第二螺栓通孔(BH1、BH2)的锁紧螺栓(84)。
14.如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74)由具备多个所述自动卡合部(75)的长板构成,所述连结杆(80)能够选择性地卡合于多个所述自动卡合部(75)中的任一个。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自动卡合部(75)是沿长板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通孔,利用沿所述长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长孔(77)将多个所述通孔彼此连通,所述连结杆(80)的端部在所述长孔(77)内移动并选择性地进入多个所述通孔中的任一个并进行卡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杆(80)的端部(80a)弯折成L形而构成。
17.如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杆(80)摇动自如地支承于在所述集谷箱(E)侧设置的承接台(27),所述卡合部件(74)竖立设置于所述卸谷装置(F)的外周面。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杆(80)的基部(80b)弯折成L形,所述连结杆(80)以该基部(80b)为支点摇动自如地被支承。
19.如权利要求1~5、8~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卸谷装置(F)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把手部(46)。
20.如权利要求1~5、8~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谷箱(E)具备输送谷粒的底部绞龙(21),该底部绞龙(2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锥齿轮机构(44)传递至所述卸谷装置(F)的排出绞龙(42)以使该排出绞龙(42)绕轴心正向旋转,所述集谷箱(E)内的谷粒自所述底部绞龙(21)输送到所述卸谷装置(F)的排出绞龙(42)并自所述卸谷装置(F)的输出端排出,在所述底部绞龙(21)停止的状态下,在将所述卸谷装置(F)自排出姿态切换到收起姿态时,利用所述锥齿轮机构(44)使所述卸谷装置(F)的排出绞龙(42)反向旋转。
21.如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合部件(74)的所述自动卡合部(75)的处于所述卸谷装置(F)的排出端侧的角部,形成有锥面(76)。
22.如权利要求1~5、8~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集谷箱(E)一体地绕所述纵轴心(Y)旋转的支承部件(25),该支承部件(25)支承所述集谷箱(E)以使其绕纵轴心(Y)自如地转动到收纳于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态和从自走机体(A)朝横向突出的检修姿态,在所述支承部件(25)上设置有所述承接部件(27)。
CN2011205002486U 2011-03-31 2011-12-05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541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8543A JP2012210196A (ja) 2011-03-31 2011-03-31 コンバイン
JP2011-078543 2011-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54116U true CN202354116U (zh) 2012-08-01

Family

ID=46565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500248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54116U (zh) 2011-03-31 2011-12-05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210196A (zh)
CN (1) CN2023541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2588A (zh) * 2015-12-25 2017-07-28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6724B2 (ja) * 2013-12-03 2018-09-2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2588A (zh) * 2015-12-25 2017-07-28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6982588B (zh) * 2015-12-25 2022-08-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10196A (ja) 201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5699B (zh) 联合收割机
KR101345045B1 (ko) 콤바인 및 이것에 탑재 가능한 탈곡 장치
CN103781344B (zh) 联合收割机
KR101428554B1 (ko) 콤바인
CN202354116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2524777U (zh) 联合收割机
KR20120030350A (ko) 주행차량
CN103354714A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203226035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7922021B (zh)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CN111480458B (zh) 收割机
CN203243709U (zh) 联合收割机
KR100688365B1 (ko) 콤바인
CN202354078U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6304652A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0061668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04394682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686639B (zh) 脱谷装置
CN104135847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354713A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JP6265880B2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JP495199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6262819A (ja) コンバイン
JP442797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072768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1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