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54078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54078U
CN202354078U CN2011204993477U CN201120499347U CN202354078U CN 202354078 U CN202354078 U CN 202354078U CN 2011204993477 U CN2011204993477 U CN 2011204993477U CN 201120499347 U CN201120499347 U CN 201120499347U CN 202354078 U CN202354078 U CN 2023540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ing operation
operation bar
combine
driving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9934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田哲治
大野隆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540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5407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Combin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构成有如下的离合器操作机构,该离合器操作机构用于利用排出操作杆的适当量的操作来控制将集谷箱的谷粒排出的排出离合器。在集谷箱的前方位置配置有发动机罩(20),在集谷箱的底部附近配置有排出离合器,在发动机罩的顶面配置有驾驶坐席(12),在该驾驶坐席的侧部位置配置有排出操作杆(18)。用于将该排出操作杆的操作力传递到排出离合器的离合器操作机构(F)构成为具有:将排出操作杆的操作力沿前后方向传递的第一动作杆(75)、与该第一动作杆连结并绕摇动轴心(R)摇动的摇动体(74)、将该摇动体的摇动力沿纵向传递到排出离合器的第二动作杆(76)。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在行驶机体的前部位置配置有驾驶坐席和发动机,在该驾驶坐席和发动机的后方配置有存积谷粒的集谷箱,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自该集谷箱排出谷粒的卸谷装置、使自所述发动机传递到所述卸谷装置的驱动力断续的排出离合器、人为地进行该排出离合器的断续操作的排出操作杆。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所述构成的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具备带张紧式排出离合器,该排出离合器使自发动机传递至集谷箱的底部绞龙输送装置的动力断续,对该排出离合器进行操作的排出操作杆(在该专利文献中为离合器操作杆)配置在驾驶坐席的左侧部的后方位置。在该联合收割机中,通过将排出操作杆操作至接合位置,使排出离合器到达接合状态,从而可以将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底部绞龙输送装置和与其连动的卸谷装置,以便自集谷箱排出谷粒。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2058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对于在驾驶坐席附近位置配置排出操作杆这种结构而言,乘坐于驾驶坐席的驾驶员能够容易地操作排出操作杆。
在通过排出操作杆的操作来形成排出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和断开状态的离合器操作机构中,该离合器操作机构基于排出操作杆的操作使控制排出离合器的部件仅仅动作所需量。特别是,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对于构成带张紧式排出离合器这种结构而言,作为控制排出离合器的部件的张紧带轮的动作行程较大,因此希望能够抑制操作杆的操作行程(操作角度)扩大这种不良情况。
对于在集谷箱的底部具备底部输送绞龙这种结构而言,配置在底部输送绞龙附近位置的排出离合器也配置在车体的较低位置。与此相对,从改善前方视野的观点来看,驾驶坐席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等较高位置,排出离合器也必然配置在驾驶坐席附近的较高位置。根据如上所述的位置关系,利用排出操作杆的操作力对排出离合器进行操作的离合器操作机构的配置空间沿纵向延伸。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在发动机的上方配置驾驶坐席这种结构而言,需要在避开发动机的配置空间的区域配置离合器操作机构,于是希望对上述情况进行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联合收割机中适当地构成离合器操作机构,该离合器操作机构用于利用排出操作杆来控制自集谷箱排出谷粒的排出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行驶机体前部位置配置有驾驶坐席和发动机,在该驾驶坐席和发动机的后方配置有存积谷粒的集谷箱,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自该集谷箱排出谷粒的卸谷装置、使自所述发动机传递到所述卸谷装置的驱动力断续的排出离合器、人为地进行该排出离合器的断续操作的排出操作杆,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坐席设置在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罩的上部,所述排出操作杆在所述驾驶坐席附近利用绕横向姿态的支承轴心的摇动向前后方向操作自如地被支承,所述排出离合器配置在所述集谷箱下部的前方侧,所述联合收割机还具备用于将所述排出操作杆的操作力传递到该排出离合器的离合器操作机构,并且,该离合器操作机构具备:第一动作体,其在所述发动机罩顶面的上方位置以朝向前后方向的姿态配置且与所述排出操作杆连接;第二动作体,其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后方侧以纵向姿态配置且与所述排出离合器连接;摇动体,其绕横向姿态的摇动轴心摇动自如地被支承以便将所述第一动作体的朝向前后方向的动作变换为朝向纵向的动作并传递至所述第二动作体。
根据该结构,在排出操作杆朝对排出离合器进行断开操作的方向被操作时,配置在发动机罩的上方位置的第一动作体向前后任一方向动作,摇动体与该动作相连地绕摇动轴心摇动,该摇动体的摇动力被传递至第二动作体,该第二动作体向上下任一方向动作。该第二动作体的动作力被传递至排出离合器,从而将排出离合器设定在断开状态。另外,在排出操作杆向相反方向被操作时,第一动作体、摇动体、第二动作体向相反方向动作,从而将排出离合器设定在接合状态。
在该结构中,可以构成利用第一动作体、摇动体、第二动作体将排出操作杆的操作力自发动机罩的上方传递至发动机罩的后方侧的离合器操作机构,并且,通过设定第一动作体和第二动作体与摇动体的连结位置,可以将第二动作体相对于第一动作体的单位动作量的动作量设定为所需的动作量。
因此,可以适当地构成如下的离合器操作机构,其根据排出操作杆的适当量的操作来控制用于自集谷箱排出谷粒的排出离合器,并且,不会侵入发动机的配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驾驶坐席的后方位置具备用于净化供给到所述发动机的空气的空气滤清器,所述排出操作杆的操作区域从侧面看形成在横跨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驾驶坐席的座椅靠背的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在驾驶坐席后方的死角配置大型空气滤清器,并且,可以在该空气滤清器和驾驶坐席之间的侧部空间配置排出操作杆,从而可以在横跨空气滤清器和驾驶坐席的宽广区域对该排出操作杆进行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构成为,当所述排出操作杆在所述操作区域处于垂直姿态时,该排出操作杆的上端位置位于比所述座椅靠背高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对排出操作杆进行操作时,即便排出操作杆处于到达垂直姿态的状态,由于该排出操作杆的上端位置位于比驾驶坐席的座椅靠背高的位置,因此,也可以对排出操作杆进行操作而不会使手等接触座椅靠背。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发动机罩构成为绕下部的朝向前后方向这种姿态的开闭轴心自如地开闭,并且,在所述发动机罩的上方位置,在处于所述发动机罩进行开闭动作时不与其接触的位置的底架上,支承有所述排出操作杆。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在对发动机进行维修时,即便在打开发动机罩的情况下,排出操作杆也不会妨碍发动机罩的打开操作,也不需要特别具有在进行上述打开操作时用于对排出操作杆的位置进行变更等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卸谷装置构成为,利用转动执行机构进行绕纵轴心的转动,利用升降执行机构进行升降,并且,在所述排出操作杆的附近位置具备对所述转动执行机构和所述升降执行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操作工具。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排出操作杆附近位置支承有控制操作工具,因此,在自集谷箱排出谷粒时,为了对卸谷装置的姿态进行设定,在操作控制操作工具后对排出操作杆进行操作时,作业者也几乎不用改变姿态仅仅移动手即可进行作业,从而能够实现舒适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驾驶坐席的机体横向内侧的侧部位置具备面板部,并且,在所述底架上设置有表示所述排出操作杆的操作位置的导向板,所述面板部的处于所述驾驶席侧的端部的高度与所述导向板顶面的高度大致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控制操作工具设置于所述导向板。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摇动体由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构成,所述第一摇臂连接于与所述摇动轴心同轴心的摇动轴和所述第一动作体,所述第二摇臂连接于所述摇动轴和所述第二动作体。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排出操作杆向机体横向内侧弯曲。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排出操作杆构成为具备:位于所述支承轴心侧的基端部、自该基端部连续地相连的前端部、安装于该前端部的把手部,所述排出操作杆在所述基端部和所述前端部的边界处弯曲。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驾驶坐席的机体横向内侧的侧部位置具备面板部,所述前端部构成为,在所述排出操作杆被操作以使其位于最前侧的情况下,在俯视时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驾驶坐席和所述面板部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在联合收割机中适当地构成离合器操作机构,该离合器操作机构用于利用排出操作杆来控制自集谷箱排出谷粒的排出离合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发动机罩和排出操作杆的位置关系的纵剖主视图。
图4是表示驾驶坐席的部位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排出操作杆和离合器操作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排出操作杆和离合器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排出操作杆和离合器操作机构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排出离合器和离合器操作机构的主视图。
图9是示意性表示从发动机至卸谷装置的传动系统的图。
图10是表示排出输送装置和卸谷装置的驱动系统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输出箱和堵塞机构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输出箱和堵塞机构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连结体、固定板和滑动板的图。
图14是堵塞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行驶机体
5集谷箱
6卸谷装置
12驾驶坐席
12A座椅靠背
17底架
18排出操作杆
20发动机罩
23空气滤清器
42转动执行机构(转动马达)
45升降执行机构(升降液压缸)
74摇动体
75第一动作体(第一动作杆)
76第二动作体(第二动作杆)
77第二动作体(螺旋弹簧)
81控制操作工具(控制按钮)
C排出离合器
E发动机
F离合器操作机构
P开闭轴心
Q支承轴心
R摇动轴心
Y纵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成〕
如图1、图2所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利用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行驶的行驶机体2的前端具有能够自由升降的收割部3,并且,在行驶机体2的左右位置并列配置有被供给利用收割部3收割的收割谷秆的脱粒装置4和存积自该脱粒装置4输送的谷粒的集谷箱5,在集谷箱5上具备将谷粒排出的卸谷装置6,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且在集谷箱5的前部位置具备作业者搭乘的驾驶部10。另外,虽然在该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但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是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该联合收割机在驾驶部10的驾驶坐席的下侧具备发动机E,在进行收获作业时,进行如下控制:利用发动机E的驱动力驱动收割部3和脱粒装置4,并且驱动履带行驶装置1以使行驶机体2行驶。由此,自动进行如下动作:利用收割部3切断谷秆的茎根以进行谷秆的收割,进而将收割谷秆输送到脱粒装置4以进行脱粒处理,之后自通过该脱粒处理而得到的处理物分选谷粒并将其存积到集谷箱5中。
〔驾驶部〕
驾驶部10具备作业者搭乘的踏板11、作业者乘坐的驾驶坐席12,并且在驾驶坐席12的前方位置具备作业者操作的操纵杆13。在驾驶坐席12的侧部位置的面板部14具备主变速杆15和副变速杆16,在面板部14的侧部具备排出操作杆18。
操纵杆13在非操作状态下朝中立位置被施力以维持中立姿态,通过将该操纵杆13向左右任一方向摇动操作来实现行驶机体2的转向/转动,并且通过将该操纵杆13向前后任一方向进行操作来进行收割部3的升降。主变速杆15用于进行行驶速度的无级变速,其构成为能够自如地操作到使行驶机体2停止的中立位置、自该中立位置操作至形成于前方侧的前进变速区域、自中立位置操作至形成于后方侧的后退变速区域。副变速杆16进行多级变速操作。排出操作杆18通过对排出离合器C进行操作,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传递到集谷箱5底部的排出输送装置31和卸谷装置6以便将存积于集谷箱5的谷粒排出。
驾驶坐席12设置于覆盖发动机E的发动机罩20的顶面,如图3所示,该发动机罩20绕下部的朝向前后方向这种姿态的开闭轴心P摇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构架21。另外,支承排出操作杆18的底架17配置在当发动机罩20进行开闭操作时不与发动机罩20接触的位置。即,设定成如下位置关系:在发动机罩20进行开闭时,该发动机罩20的端部以开闭轴心P为中心所描绘的圆弧状轨迹G不与底架17接触。
在驾驶坐席12的后方位置配置有后部板22。该后部板22支承于机体构架21,在其顶面具备用于谋求对供给到发动机E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23。经由支柱状的进气管24A向该空气滤清器23供给空气粗滤器24的进气。另外,自空气滤清器23输送的进气经由发动机罩20内部的进气路径供给到发动机E。
如图4~图7所示,排出操作杆18的基端部配置在驾驶坐席12的左侧部且处于后方侧,该排出操作杆18的操作区域从侧面看形成在横跨空气滤清器23和驾驶坐席12的座椅靠背12A的区域。另外,设定如下的尺寸关系,以便在排出操作杆18处于垂直姿态时,使该排出操作杆18的上端位置相比座椅靠背12A的上端处于仅高距离H的位置。
排出操作杆18构成为具备:俯视时朝向前后方向的基端侧部分18a、自该基端侧部分18a的上端向机体内侧(自驾驶坐席12离开的一侧)倾斜的前端侧部分18b、安装于该前端侧部分18b的把手部18c。并且,排出操作杆18配置成,在机体左右方向,排出操作杆18的前端侧部分18b位于面板部14和驾驶坐席12之间。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排出操作杆18的“接合”位置,排出操作杆18的前端侧部分18b以隔着规定间隙的方式位于座椅靠背12A的机体内侧附近,排出操作杆18的把手部18c位于座椅靠背12A的前侧,因此容易操作排出操作杆18。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对发动机罩20以开闭轴心P为中心朝打开方向操作时,在支承于后部板22的空气滤清器23和空气粗滤器24保留在机体构架侧的状态下,打开该发动机罩20,因此可以使发动机罩20不与底架17接触。
〔卸谷装置〕
如图1、图2、图9、图10所示,在集谷箱5的底部,与底轴心X同轴心地配置有底部输送绞龙31S,该底部输送绞龙31S构成用于将存积于集谷箱5的谷粒输出的排出输送装置31。卸谷装置6具备:将自底部输送绞龙31S输送的谷粒向上方引导的肘形输出箱32、将自该输出箱32输送的谷粒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装置33、将自该纵向输送装置33输送的谷粒沿水平方向输送的中间输送装置34、将自该中间输送装置34输送的谷粒沿横向输送的横向输送装置35。另外,横向输送装置35在中间部分弯折自如地构成,并在排出侧的端部形成有排出部36。
纵向输送装置33具有在筒状箱的内部收纳纵向输送绞龙33S的结构,中间输送装置34具有在筒状箱的内部收纳中间输送绞龙34S的结构。横向输送装置35具有在筒状箱的内部收纳横向输送绞龙35S的结构,筒状箱的中间部分经由铰链折叠自如地连结,以容许该折叠的方式在横向输送绞龙35S的中间具备在分离状态和连结状态之间自由切换的嵌合连结部(未图示)。
底部输送绞龙31S的输出侧的端部配置在输出箱32的内部,纵向输送绞龙33S的下端配置在输出箱32的内部。根据如上所述的配置,在输出箱32的内部具备使底部输送绞龙31S和纵向输送绞龙33S连动的第一锥齿轮机构G1。另外,在输出箱32的内部且处于底部输送绞龙31S的端部,具备通过与底部输送绞龙31S一体旋转来将谷粒刮起的第一板状体31P。
纵向输送绞龙33S的上端配置在中间输送装置34的箱内部,横向输送装置35的基端侧(与输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配置在中间输送装置34的箱内部。根据如上所述的配置,在中间输送装置34的箱内部具备使中间输送绞龙34S中的纵向输送装置侧和纵向输送绞龙33S的上端侧连动的第二锥齿轮机构G2。另外,在中间输送装置34的内部具备使该中间输送装置34的中间输送绞龙34S中的横向输送装置侧和横向输送绞龙35S的基端侧连动的第三锥齿轮机构G3。
并且,在纵向输送绞龙33S的输送端(上端)具备通过与纵向输送绞龙33S一体旋转而将谷粒拨出的第二板状体33P,在中间输送绞龙34S的输送端也具备通过与中间输送绞龙34S一体旋转而将谷粒拨出的第三板状体34P。
在输出箱32的底面一体形成有与纵向姿态的纵轴心Y同轴心且向下方突出的轴状部32T,该轴状部32T旋转自如地嵌入机体构架21所具备的旋转支承部37。在集谷箱5的后表面具备支架38,该支架38允许该纵向输送装置33绕纵轴心Y进行旋转并且以包围该纵向输送装置33的上部位置的状态对其进行支承。另外,处于与纵向输送装置33平行这种姿态的支柱状的纵向构架40与机体构架21的后端连结,在该纵向构架40的上端具备保持体41,该保持体41以允许纵向输送装置33以纵轴心Y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将其外周包围。
在该保持体41支承有电动型转动马达42(转动执行机构的一例),在该转动马达42的驱动轴上配置的小齿轮43与齿轮体44啮合,该齿轮体44配置在纵向输送装置33的外周。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纵向输送装置33、中间输送装置34和横向输送装置35以纵轴心Y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利用转动马达42的驱动,卸谷装置6可以转动。
中间输送装置34的箱体具有如下结构:利用接合部34C以水平轴心Z为中心相对旋转自如地连结肘形第一箱34A和肘形第二箱34B,该第一箱34A与纵向输送装置33的上端连结,该第二箱34B与横向输送装置35的基端侧连结。
在横向输送装置35的基端侧和中间输送装置34之间具备电动型升降液压缸45(升降执行机构的一例)。如图4所示,在排出操作杆18的导向板80上具备控制转动马达42和升降液压缸45的多个控制按钮81(控制操作工具的一例)。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具备与多个控制按钮81的任一个的操作对应地使升降液压缸45和转动马达42的任一个动作的控制装置。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作业者通过操作多个控制按钮81中的与转动对应的控制按钮,使转动马达42进行动作,由此,以纵轴心Y为中心使卸谷装置6转动,从而可以设定来自排出部36的谷粒输出方向。另外,通过操作控制按钮81中的与升降对应的控制按钮,使升降液压缸45进行伸缩动作,可以以水平轴心Z为中心使横向输送装置35的前端侧升降,从而可以设定来自排出部36的谷粒输出高度。
如图11~图14所示,输出箱32在底部形成有开口32A,在进行维修时,该开口32A能够用于确认残留在内部的谷粒的排出情况和内部情况,相对于该开口32A,拆装自如地具备堵塞机构D。
输出箱32的下部以沿着图12所示的底部输送绞龙31S的外周形状的方式形成有构成大致圆形的筒状壁32B,在该筒状壁32B的局部形成有沿水平方向与筒状壁32B的底部连接的延伸部32C。利用该延伸部32C的内面和形成于筒状壁32B的孔状部分而形成有开口32A,在该开口32A的外部位置形成有构成纵向姿态的凸缘面32D,在该凸缘面32D具备堵塞机构D。
堵塞机构D具有将连结体47和支承板48构成一体的结构,并且具有将固定板49和滑动板50与支承板48连结的结构,其中该连结体47以与凸缘面32D接触的形态安装于输出箱32,该支承板48被插入开口32A的内部。该固定板49和滑动板50形成为沿着底部输送绞龙31S的外周形状而形成的圆弧状,在固定板49具备两个双头螺栓型固定螺栓49A,在滑动板50具备一个双头螺栓型连结螺栓50A。
在支承板48形成有:两个固定螺栓49A穿过的两个固定孔部48A、连结螺栓50A穿过且在横向(沿着底轴心X的方向)具有长尺寸的长孔48B。另外,固定螺母49B与两个固定螺栓49A螺合,连结螺母50B与一个连结螺栓50A螺合。
将固定板49和滑动板50在横向(沿着底轴心X的方向)的尺寸加起来的合计尺寸L设定为比形成于输出箱32的开口32A的横向(沿着底轴心X的方向)的尺寸大的值。由于具有如上所述的尺寸关系,因此,在利用堵塞机构D堵塞开口32A时,最先将固定板49固定于支承板48,并且松开与滑动板50的连结螺栓50A螺合的连结螺母50B,如图13所示,将滑动板50移动至与固定板49重叠的位置。
接着,在该状态下将固定板49和滑动板50插入开口32A的内部,利用螺栓51将连结体47与凸缘面32D连结,进而沿着长孔48B移动连结螺栓50A,将滑动板50配置在与固定板49并列的位置,在该位置进行利用与连结螺栓50A螺合的连结螺母50B的操作来固定滑动板50的操作。
通过进行如上所述的操作,尽管在输出箱32的开口32A的部位形成有构成非圆弧状的内面,但固定板49和滑动板50的内面仍可以形成以沿着底部输送绞龙31S外周的形态构成的圆滑内面。
〔排出离合器〕
如图8、图9所示,具备用于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传递至底部输送绞龙31S的带式传动机构和使驱动力断续的排出离合器C而构成卸谷装置6的驱动系统。即,横跨发动机E的输出轴所具备的输出带轮61和齿轮箱62的输入轴所具备的中间输入带轮63,卷绕有由环状带构成的中间带64。齿轮箱62内置有一对锥齿轮,以便将传递至输入轴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处于与输入轴正交的姿态的输出轴,横跨该齿轮箱62的输出轴所具备的中间输出带轮65和底部输送绞龙31S的外端输入轴所具备的输入带轮66而卷绕有由环状带构成的传动带67,并且具有用于使张力作用于该传动带67的张紧带轮68。
在集谷箱5的前方位置且处于驾驶坐席12的侧部后方位置,支柱状的支承架71竖立设置于机体构架21,张紧臂69经由朝向前后方向这种姿态的轴体69A摇动自如地支承于该支承架71,在该张紧臂69的摇动端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前述的张紧带轮68。
排出离合器C由中间输出带轮65、输入带轮66、传动带67、张紧带轮68、张紧臂69构成,并配置在集谷箱5下部的前方位置。该排出离合器C构成为,通过切换张紧臂69的摇动姿态,能够自如地切换到对张紧带轮68作用于传动带67的张力进行控制以传递动力的接合状态和将动力截断的断开状态。
如图4~图8所示,为了利用排出操作杆18控制排出离合器C,在该排出操作杆18和张紧臂69之间具备离合器操作机构F。前述的底架17由将长度方向设定为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形管状部件构成,并与支承架71上端的连结板72连结。具备操作杆轴18A,该操作杆轴18A与相对于该底架17处于横向姿态的支承轴心Q同轴心,利用该操作杆轴18A支承有朝前后方向摇动操作自如的排出操作杆18,表示该排出操作杆18的操作位置的导向板80配置于底架17。另外,如图7所示,导向板80以与该面板部14的外侧邻接的状态配备,以使其顶面与面板部14的用于配置杆类部件的倾斜面14A的驾驶坐席侧的端部处于大致相同高度。
在排出操作杆18的基端侧一体地具备臂部18B,在底架17的后端侧,以与横向姿态的摇动轴心R同轴心的摇动轴73为中心摇动自如地支承有摇动体74。该摇动体74具有第一摇臂74A和第二摇臂74B,第一摇臂74A和臂部18B利用第一动作杆75连接,第二摇臂74B和张紧臂69利用第二动作杆76及螺旋弹簧77连接。第一动作杆75以将长度方向设定为朝向前后方向这种姿态配置在发动机罩20的上方位置,第二动作杆76以将长度方向设定为朝向纵向这种姿态配置在发动机罩20的后方位置。
利用第一动作杆75构成第一动作体,利用第二动作杆76和螺旋弹簧77构成第二动作体。在该图中,示出了通过焊接将第一摇臂74A和第二摇臂74B构成一体而构成摇动体的结构,但也可以利用对单一部件进行冲压等加工方式成形为双臂曲柄状来构成摇动体74。另外,作为第二动作体,也可以使用钢丝绳。
利用上述第一动作杆75、摇动体74、第二动作杆76、螺旋弹簧77构成离合器操作机构F。如图6所示,在排出操作杆18处于“断开”位置时,该离合器操作机构F降低自张紧带轮68作用于传动带67的张力,以便将排出离合器C设定在断开状态。在将排出操作杆18操作至“接合”位置时,该离合器操作机构F对张紧臂69的摇动端朝提起方向进行操作以提高自张紧带轮68作用于传动带67的张力,以便将排出离合器设定在接合状态。
作为具体的动作形态,在将排出操作杆18操作至“接合”位置时,伴随着该排出操作杆18的摇动,朝前方拉拽操作第一动作杆75,伴随着该拉拽操作,第一摇臂74A和第二摇臂74B以摇动轴心R为中心一体地摇动,朝上方拉拽操作第二动作杆76。利用该拉拽操作,张紧臂69的摇动端也向上方被拉起,张紧带轮68与传动带67接触并作用张力,从而使排出离合器C到达接合状态。
特别是,在将排出操作杆18自“断开”位置操作至“接合”位置时,传动带67的张力和螺旋弹簧77的作用力进行作用,但在操作至该“接合”位置时,排出操作杆18到达摇动极限,并且在到达该摇动极限之前,排出操作杆18的臂部18B与第一动作杆75的前端的连结点自上方位置越过死点而到达下方位置,从而将排出操作杆18稳定地保持在“接合”位置。
即,臂部18B与第一动作杆75前端的连结点在以支承轴心Q为中心的圆弧轨迹上移动,但在将排出操作杆18自“断开”位置操作至“接合”位置时,连结点在以支承轴心Q为中心的圆弧轨迹上自上侧移动到下侧,在该移动的途中(轨迹的中间),通过死点,该死点为位移到最前方的位置。如上所述通过死点,传动带67的张力和螺旋弹簧77的作用力使排出操作杆18朝向“接合”位置的方向摇动,从而将排出操作杆18保持在“接合”位置。
这样,由于排出离合器C到达接合状态,因此,发动机E的驱动力传递至底部输送绞龙31S,进而自该底部输送绞龙31S传递至卸谷装置6的纵向输送绞龙33S、中间输送绞龙34S、横向输送绞龙35S,从而实现将存积于集谷箱5的谷粒输出的效果。
〔实施方式的效果〕
离合器操作机构F具备配置于发动机罩20上方的第一动作杆75和与其连结的摇动体74,并且,将与该摇动体74连结的第二动作杆76配设于发动机罩20的后方侧,因此,可以将排出操作杆18的操作力以避开配置有发动机E的空间的形态自发动机罩20的上方传递至发动机罩20的后方侧。另外,通过设定第一动作杆75和第二动作杆76与摇动体74的连结位置,可以将第二动作杆76相对于第一动作杆75的单位动作量的动作量设定为所需的动作量。由此,可以将排出操作杆18的操作行程设定为与作业者的操作相适应的量,并可以进行排出离合器C的操作。
在卸谷装置6中,底部输送绞龙31S端部的第一板状体31P进行将谷粒向上方刮起的动作,因此,能够以不损伤谷粒的方式向纵向输送绞龙33S输送谷粒。与上述情况同样地,通过利用纵向输送绞龙33S的输送端所具备的第二板状体33P和中间输送绞龙34S的输送端所具备的第三板状体34P来拨送谷粒,也不易损伤谷粒。
开闭自如地堵塞输出箱32的开口32A的堵塞机构D具有固定板49和滑动板50这两个部件,在输出箱32的内部人为地滑动滑动板50后可以将其固定,这两个部件的合计尺寸L在堵塞状态下比开口32A的宽度大,从而可以将该固定板49和滑动板50这两个部件以靠近状态配置于底部输送绞龙31S外周面。
可以有效利用驾驶坐席12的后方和集谷箱5的前方之间的死角来配置大型空气滤清器23,并且,可以利用该空气滤清器23和驾驶坐席12的侧部的空间来配置排出操作杆18。而且,在操作排出操作杆18时,即便排出操作杆18处于到达垂直姿态的状态,该排出操作杆18的上端位置也位于比驾驶坐席12的座椅靠背12A高的位置,因此,能够以不使手等接触座椅靠背12A的方式操作排出操作杆18。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于如下的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在发动机罩的顶面配置有驾驶坐席,在集谷箱的下部位置配置有自集谷箱排出谷粒的排出离合器。

Claims (11)

1.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位置配置有驾驶坐席(12)和发动机(E),在该驾驶坐席(12)和发动机(E)的后方配置有存积谷粒的集谷箱(5),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自该集谷箱(5)排出谷粒的卸谷装置(6)、使自所述发动机(E)传递到所述卸谷装置(6)的驱动力断续的排出离合器(C)、人为地进行该排出离合器(C)的断续操作的排出操作杆(18),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驾驶坐席(12)设置在覆盖所述发动机(E)的发动机罩(20)的上部,所述排出操作杆(18)在所述驾驶坐席(12)附近利用绕横向姿态的支承轴心(Q)的摇动向前后方向操作自如地被支承,所述排出离合器(C)配置在所述集谷箱(5)下部的前方侧,所述联合收割机还具备用于将所述排出操作杆(18)的操作力传递到该排出离合器(C)的离合器操作机构(F),并且,
该离合器操作机构(F)具备:第一动作体(75),其在所述发动机罩(20)顶面的上方位置以朝向前后方向的姿态配置且与所述排出操作杆(18)连接;第二动作体(76),其在所述发动机罩(20)的后方侧以纵向姿态配置且与所述排出离合器(C)连接;摇动体(74),其绕横向姿态的摇动轴心(R)摇动自如地被支承以便将所述第一动作体(75)的朝向前后方向的动作变换为朝向纵向的动作并传递至所述第二动作体(7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驾驶坐席(12)的后方位置具备用于净化供给到所述发动机(E)的空气的空气滤清器(23),所述排出操作杆(18)的操作区域从侧面看形成在横跨所述空气滤清器(23)和所述驾驶坐席(12)的座椅靠背(12A)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排出操作杆(18)在所述操作区域处于垂直姿态时,该排出操作杆(18)的上端位置位于比所述座椅靠背(12A)高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20)构成为绕下部的朝向前后方向这种姿态的开闭轴心(P)自如地开闭,并且,在所述发动机罩(20)的上方位置,在处于所述发动机罩(20)进行开闭动作时不与其接触的位置的底架(17)上,支承有所述排出操作杆(18)。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驾驶坐席(12)的机体横向内侧的侧部位置具备面板部(14),并且,在所述底架(17)上设置有表示所述排出操作杆(18)的操作位置的导向板(80),
所述面板部(14)的处于所述驾驶席(12)侧的端部的高度与所述导向板(80)顶面的高度大致相同。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卸谷装置(6)构成为,利用转动执行机构(42)进行绕纵轴心的转动,利用升降执行机构(45)进行升降,并且,在所述排出操作杆(18)的附近位置具备对所述转动执行机构(42)和所述升降执行机构(45)进行控制的控制操作工具(8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操作工具(81)设置于所述导向板(80)。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动体(74)由第一摇臂(74A)和第二摇臂(74B)构成,所述第一摇臂(74A)连接于与所述摇动轴心(R)同轴心的摇动轴(73)和所述第一动作体(75),所述第二摇臂(74B)连接于所述摇动轴(74)和所述第二动作体(76)。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操作杆(18)向机体横向内侧弯曲。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操作杆(18)构成为具备:位于所述支承轴心(Q)侧的基端部(18a)、自该基端部(18a)连续地相连的前端部(18b)、安装于该前端部(18b)的把手部(18c),
所述排出操作杆(18)在所述基端部(18a)和所述前端部(18b)的边界处弯曲。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驾驶坐席(12)的机体横向内侧的侧部位置具备面板部(14),
所述前端部(18b)构成为,在所述排出操作杆(18)被操作以使其位于最前侧的情况下,在俯视时所述前端部(18b)位于所述驾驶坐席(12)和所述面板部(14)之间。
CN2011204993477U 2011-01-20 2011-12-05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540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9748A JP5715424B2 (ja) 2011-01-20 2011-01-20 コンバイン
JP2011-009748 2011-01-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54078U true CN202354078U (zh) 2012-08-01

Family

ID=46565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99347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54078U (zh) 2011-01-20 2011-12-05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15424B2 (zh)
CN (1) CN20235407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8067B2 (ja) * 2016-06-20 2021-07-07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17769966A (zh) * 2019-05-31 2024-03-29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9870Y2 (ja) * 1977-07-15 1984-11-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H0163348U (zh) * 1987-10-20 1989-04-24
JP2008000013A (ja) * 2006-06-20 2008-01-10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4833116B2 (ja) * 2007-03-05 2011-12-0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5033052B2 (ja) * 2008-05-14 2012-09-2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47733A (ja) 2012-08-09
JP5715424B2 (ja) 2015-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6415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装载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CN203735076U (zh) 联合收割机
JP5916593B2 (ja) コンバイン
CN202799722U (zh)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排出用绞龙的操作装置
WO2013035557A1 (ja) コンバイン
CN202354078U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7159468A (ja) コンバインのレバー操作構造
TWI594691B (zh) Harvester Combine Harvester
CN202364593U (zh) 联合收割机
WO2010116793A1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036260A (ja) コンバイン
CN202354116U (zh) 联合收割机
JP525724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9097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3059283A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0061668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781721B (zh) 联合收割机
JP5894510B2 (ja) コンバイン
KR101131819B1 (ko) 예취장치
EP3701787B1 (en) Combine harvester
JP733704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1686639B (zh) 脱谷装置
KR20070003535A (ko) 콤바인
CN104780753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135847A (zh) 联合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