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3754B - 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3754B
CN106793754B CN201580047262.6A CN201580047262A CN106793754B CN 106793754 B CN106793754 B CN 106793754B CN 201580047262 A CN201580047262 A CN 201580047262A CN 106793754 B CN106793754 B CN 1067937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vesting
feeder
frame
rear wall
righ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72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3754A (zh
Inventor
丹后芳史
吉田有作
中川文里
陈谢源
小林宜泰
绪方洪
渡边诚
寺坂贤一
小宫良介
林茂幸
文野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82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731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82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7500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37077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804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93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3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3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37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57/00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1/00Elevators or conveyors for binders 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收割机具有:收割部(23),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以及进料器(24),连结在收割部(23),将由收割部(23)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收割部(23)的后壁(31)的连通口(A1)接收并向后方搬运,收割部(23)的比连通口(A1)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被连结在进料器(24)的支承部(81)支承。

Description

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割机,该收割机具有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的收割部。
背景技术
例如,在以下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现有的收割机。就该收割机而言,具有:收割部,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以及进料器,连结在收割部,将由收割部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收割部的后壁的连通口(在专利文献1中为“连接用开口部”)接收并向后方搬运。将收割部支承在进料器侧的支承构造位于收割部的连通口的左右宽度内(进料器的左右宽度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3-183680号”(JP2013-183680A)(图6、图7)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一般而言,进料器连结在比收割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偏靠左右一方侧的部位。就现有技术而言,当通过位于收割部的连通口的左右宽度内的支承构造将收割部支承在进料器侧时,收割部的重量平衡在进料器的左侧和右侧不均衡,因此,容易给收割部、进料器的框架构造造成负荷,在耐用性方面欠佳。因此,对于将收割部支承在进料器侧的支承构造而言,尚有改善的余地。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提供一种收割机,该收割机能够良好地将收割部支承在进料器侧。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收割部,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以及进料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将由所述收割部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所述收割部的后壁的连通口接收并向后方搬运,所述收割部的比所述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被连结在所述进料器的支承部支承。
根据本发明,收割部的后壁的连通口所处的部位连结在进料器,并且,收割部的后壁的比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被连结在进料器的支承部支承。通过具有上述支承部,使得收割部的相对于收割部的左右宽度的在左右方向上的支承范围足够大,从而能够左右平衡良好地支承收割部。因此,多余的负荷不易施加在收割部、进料器的框架构造,能够实现具有优越的耐用性的构造。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收割部良好地支承在进料器侧。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支承部具有下部框架,所述下部框架连结所述进料器的下部侧和所述收割部的下部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进料器侧的支承部的下部框架,从而连结进料器的下部侧和收割部的下部侧,因此,能够提高进料器的下部侧和收割部的下部侧之间的连结强度。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支承部具有:上部侧连结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的上部侧;以及第一框架,连结所述上部侧连结部和所述下部框架。
根据该结构,由于连结了进料器侧的支承部的上部侧连结部和收割部的上部侧,因此,能够提高进料器和收割部的上部侧之间的连结强度。并且,由于通过进料器侧的支承部的第一框架连结上部侧连结部和下部框架,因此,能够实现具有较大强度的构造。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上部侧连结部具有:载置部,载置并支承所述收割部的上部框架;以及第二框架,连结所述载置部和所述进料器的外侧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第二框架连结上部侧连结部的载置部和进料器的外侧面,因此,能够实现具有较大强度的构造。并且,由于在该载置部载置并支承有收割部的上部框架,因此,能够通过载置部稳定地支承收割部的上部框架。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下部框架的顶端具有下部侧连结部,所述下部侧连结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的下部侧,所述收割机具有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连结所述下部侧连结部和所述上部侧连结部。
根据该结构,在下部框架的顶端具有的下部侧连结部连结在收割部的下部侧,因此,能够良好地连结进料器的下部侧和收割部的下部侧。并且,由于通过连结部件连结下部侧连结部和上部侧连结部,其中,下部侧连结部连结在收割部的下部侧,因此,能够实现具有较大强度的构造。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进料器的底部具有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延伸到所述进料器的外方,在所述底部框架连结有所述下部框架和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对所述收割部进行升降。
根据该结构,在设置于进料器的底部的底部框架的延伸到进料器外方的延伸部分,支承进料器侧的支承部的下部框架和对收割部进行升降的液压缸。也就是说,底部框架为兼用作收割部的支承构造和液压缸的支承构造的部件,从而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后壁的比所述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形成有除所述连通口以外的其他开口,所述支承部以进入所述开口的状态连结在所述后壁。
根据该结构,使进料器侧的支承部进入开口,从而连结后壁和支承部,其中,所述开口形成于收割部的后壁的比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由此,能够通过进料器侧的支承部稳定地支承收割部的后壁。
本发明的收割机的另一特征在于,具有:收割部,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以及进料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将由所述收割部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所述收割部的后壁的连通口接收并向后方搬运,在所述后壁的比所述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形成有除所述连通口以外的其他开口,在所述进料器的横外侧部具有第一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所述第一连结部以进入所述开口的状态连结在所述后壁。
根据该结构,收割部的后壁的连通口所处的部位连结在进料器,并且,形成于收割部的后壁的比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的开口所处的部位连结在设置于进料器的横外部的第一连结部。通过具有上述第一连结部,收割部的相对于收割部的左右宽度的在左右方向上的支承范围扩大,能够左右平衡良好地支承收割部。由此,使得多余的负荷不易施加在收割部、进料器的框架构造,能够实现具有优越的耐用性的构造。此外,第一连结部以进入开口的状态连结在收割部的后壁,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连结部从下方稳定地支承收割部的后壁。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收割部良好地支承在进料器侧。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结部贯通所述开口并进入所述收割部的内部。
根据该结构,第一连结部贯通形成于后壁的开口并进入收割部的内部,因此,通过第一连结部使得后壁的开口所处的部位在较大范围受到支承,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连结部稳定地支承收割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后壁的上部具有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上部件,所述第一连结部具有:载置部,贯通所述开口并载置所述上部件;以及卡定部,从所述载置部向上方延伸,能够卡定在所述上部件的前表面。
根据该结构,上部件在后壁的上部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连结部的贯通开口的载置部从下方支承上部件,从第一连结部的载置部向上方延伸的卡定部能够卡定在上部件的前表面。也就是说,通过载置部从下方支承上部件,并且,通过卡定部限制上部件向前后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以稳定的姿势支承收割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结部具有封闭所述开口的封闭部。
根据该结构,通向收割部的外部的开口被第一连结部的封闭部封闭,因此,在收割部中,收割作物不会从开口向外部漏出,能够防止产生收割损失。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进料器具有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二连结部进入所述连通口并连结在所述后壁。
根据该结构,第二连结部以进入连通口的状态连结在收割部的后壁,因此,能够通过第二连结部从下方稳定地支承收割部的后壁。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进料器连结在所述后壁的从所述收割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偏靠左右一方侧的部位,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在所述后壁的比所述连通口偏靠左右另一方侧的部位,所述第二连结部连结在所述后壁的从所述连通口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偏靠左右一方侧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通过连结在后壁的比连通口偏靠左右另一方侧的部位的第一连结部和连结在后壁的从连通口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偏靠左右一方侧的部位的第二连结部,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的较大范围支承收割部。并且,通过第一连结部支承后壁的比连通口偏靠收割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部位,因此,收割部的重心附近受到支承,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支承收割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后壁的后方经过有向所述收割部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轴,所述第一连结部以绕过所述驱动轴的后方侧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第一连结部绕过向收割部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轴的后方侧,因此,即使不进行在驱动轴侧安装万向接头等特别的加工,也能够实现第一连结部与驱动轴不相互干涉的简单构造,能够顺利地相对于进料器侧进行收割部的组装作业。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结部的下部支承在所述进料器的底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进料器的底部的构造良好地支承第一连结部的下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横框架,从所述底部向机体横外侧延伸;以及液压缸,一端连结在机体侧且另一端连结在收割部侧,对所述收割部进行升降,在所述横框架,连结有所述第一连结部的下部,并且,连结有所述液压缸的另一端。
根据该结构,在从进料器的底部向机体横外侧延伸的横框架,连结有进料器侧的第一连结部和对收割部进行升降的液压缸。也就是说,横框架为兼用作收割部的支承构造和液压缸的支承构造的部件,从而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液压缸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连结在所述横框架的位于所述进料器和所述第一连结部之间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在横框架的位于进料器和第一连结部之间的部位连结有液压缸,因此,能够使液压缸靠近进料器侧从而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小型地配置液压缸。
其他结构特征和由此起到的有益效果将通过参照附图并阅读以下说明而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收割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12均相同),为表示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左视图。
图2是表示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表示收割部的预处理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进料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进料器的周边的右视图。
图6是表示支承部的周边的右视图。
图7是表示收割部的预处理装置和进料器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进料器的内部构造的左视图。
图9是表示进料器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进料器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11是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张紧机构的周边的左侧面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收割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26均相同)为表示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右视图。
图14是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收割部的右视图。
图16是表示进料器的周边的右视图。
图17是表示进料器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进料器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进料器和收割部之间的连结部位的右侧面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进料器和收割部之间的连结部位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进料器和收割部之间的连结部位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一连结部的周边的右侧面的剖视图。
图23是说明进料器和收割部的连结方式的从斜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说明进料器和收割部的连结方式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升降缸的周边的仰视图。
图26是表示升降缸的周边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对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和图2示出了将稻、麦、大豆等作物作为收割对象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收割机”的一例)。该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具有自动行驶式行驶机体,所述行驶机体在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11的上部支承有机体框架12。并且,该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具有对植立在农田的作物进行收割搬运的收割头部13、对收割的作物的整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14、存储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箱15、用于将存储在谷粒箱15的谷粒排出机体外部的卸料器16以及由操作者搭乘并进行驾驶操作的驾驶部17等。
驾驶部17位于行驶机体的前部右侧。驾驶部17具有供操作者落座的驾驶座椅18和各种操作杆19等。谷粒箱15位于驾驶部17的后方侧。脱粒装置14位于谷粒箱15的左侧。脱粒装置14和谷粒箱15以左右并排的状态配置。在驾驶部17的下方侧具有驱动用的发动机21。也就是说,发动机21位于行驶机体的右侧,脱粒装置14位于行驶机体的左侧。
如图1所示,收割头部13以能够升降摆动的方式连结在行驶机体的前部侧。具体而言,收割头部13通过由液压缸构成的升降缸22的伸缩,能够相对于机体框架12绕左右朝向的升降轴心P摆动。也就是说,收割头部13绕升降轴心P在进行收割作业的下降作业状态和不进行收割作业的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自由上下升降。收割头部13具有:收割部23(“收割部”的一例),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以及进料器24,将由收割部23收割的作物向脱粒装置14搬运。
(收割部)
收割部23具有:左右一对分禾器25,将植立谷秆梳理成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和作为非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旋转卷筒26,将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推子型收割刀27,切断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的根部侧;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28,将通过收割刀27切断后的收割作物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规定部位集中并向后方送出。并且,收割部23具有支承分禾器25、旋转卷筒26、收割刀27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28的预处理框架体29。
如图3和图7所示,预处理框架体29具有位于底部的底板部30、位于底板部30的后部侧的后壁31、以及位于底板部30和后壁31的两横端部的左右一对纵向侧板部32。
如图7所示,横向移送螺旋器28具有支承在左右侧板部32的支轴33、以绕该支轴33的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受到支承的旋转滚筒34、立设在该旋转滚筒34的外周部的螺旋叶片35以及将收割作物向机体后方的进料器24耙入的耙入体36。通过旋转驱动旋转滚筒34,将收割作物通过螺旋叶片35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集中,并与旋转滚筒34连带旋转,从而通过相对于旋转滚筒34进行进出动作的耙入体36送至进料器24侧。
如图2所示,收割部23具有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比脱粒装置14的横外左端部和谷粒箱15的横外右端部之间的距离大的左右宽度(收割宽度),为比行驶机体的左右宽度大的部位。也就是说,收割部23具有比左右履带式行驶装置11的横外端部间的距离大的左右宽度。具体而言,收割部23的收割刀27的右横外端部位于比右履带式行驶装置11的右横外端部偏靠右横外侧的位置。并且,收割部23的收割刀27的左横外部位于比左履带式行驶装置11的左横外端部靠近左横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左右方向上的左右履带式行驶装置11位于比由收割部23收割植立作物的区域偏靠横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高效地通过收割部23进行植立作物的收割,而且,在履带式行驶装置11的横外侧部位,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较大地确保履带式行驶装置11的压踏宽度,使得履带式行驶装置11不易产生压踏未收割作物的问题。
如图3所示,在收割部23的预处理框架体29的后壁3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部横框架37(相当于“上部框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部横框架38、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纵框架39、纵向的多个后面板40以及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横架框架41。
如图6所示,上部横框架37和下部横框架38位于收割部23的后部。如图3所示,上部横框架37和下部横框架38分别由角管构成。上部横框架37和下部横框架38分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与收割部23的左右宽度大致相等的长度。下部横框架38位于上部横框架37的下方。各纵框架39以横跨上部横框架37和下部横框架38的方式架设,在左右方向上空出间隔排列。各横架框架41分别在上部横框架37和下部横框架38之间,架设在相邻的纵框架39之间。后面板40以从机体前部侧抵接的状态通过多个螺栓的拧接而连结固定在多个纵框架39。
如图3和图7所示,后壁31在位于横向移送螺旋器28的后方侧的部位形成有连通口A1,连通口A1将收割的作物提供给进料器24侧。并且,在后壁31的比连通口A1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形成有除连通口A1以外的其他开口A2,开口A2通过切除后面板40的一部分而形成。如图7所示,连通口A1形成在比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偏靠左右一方侧即左侧的部位。开口A2形成在比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偏靠左右另一方侧即右侧的部位。也就是说,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位于连通口A1和开口A2之间。收割部23的重心位于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的附近。也就是说,收割部23的重心位于连通口A1和开口A2之间。
如图6和图7所示,当将收割部23的预处理框架体29连结在进料器24侧时,位于预处理框架体29的后端部侧的上部横框架37和下部横框架38连结固定在进料器24的前端部侧。如图3、图6和图7所示,上部横框架37通过形成于后壁31的连通口A1和开口A2连结在进料器24的上部侧。如图3和图6所示,下部横框架38具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例如3个)连结孔部42。下部横框架38在各连结孔部42螺栓连结在进料器24的下部侧。
(进料器)
如图1、图4至图10以及图12所示,进料器24具有进料箱44,进料箱44收纳有将收割作物向机体后方搬运的搬运机构43。进料箱44形成为筒状,具有底板45、从底板45的左右两端部立设的左右一对侧板46以及覆盖左右侧板46的上方的顶板47。如图8和图9所示,进料箱44的前端部开放,形成为入口部B1,进料箱44的后端部开放,形成为出口部B2。进料器24的入口部B1与收割部23的连通口A1连通,进料器24的出口部B2与脱粒装置14的投入口连通。
如图8至图10以及图12所示,搬运机构43具有:左右一对驱动体48,从发动机21被传递有驱动力;圆筒状的从动体49,位于驱动体48的前方;左右一对搬运链条50,由环形转动体构成,所述环形转动体分别卷绕在各驱动体48和从动体49;搬运体51,在左右搬运链条50的转动方向上具有多个,沿左右方向架设在左右搬运链条50之间;以及第一张紧机构52,能够相对于左右搬运链条50以使左右搬运链条50张紧的方式赋予张紧力。
(底板)
图8和图10所示的底板45由不锈钢制成。左右侧板46和顶板47由铁制成。底板45与左右侧板46间的不同种类材料间的接合是通过氩焊接进行的。例如,当作物为稻时,籼稻与粳稻相比,茎部和谷粒较硬。通过以比铁的耐用性更好的不锈钢来制成底板45,能够实现能够承受长期使用的耐用性好的进料箱44。
(引导板)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从动体49的周部,以将左右搬运链条50之间的区域分为大致三等份的配置方式,具有两个引导板53。通过两个引导板53引导横长的搬运体51。由此,例如,与在左右搬运链条50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一个引导板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搬运体51不易弯曲变形。
(动力传递机构)
如图11所示,发动机21的驱动力在通过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54变速后,经由行驶驱动部55传递至左右履带式行驶装置11。并且,发动机21的驱动力经由第一传动带56传递至风车57的旋转轴58,从该旋转轴58的左侧端部经由第二传动带59将动力传递至脱粒装置14的各部装置,即一次回收螺旋部60、二次回收螺旋部61以及分选用摆动驱动机构62。
另一方面,动力从旋转轴58的左侧端部经由第三传动带63、左右朝向的正转传动轴64以及伞齿轮传动机构65传递至脱粒装置14的脱粒筒66,并且,动力从正转传动轴64经由自由传递和切断动力的正转用传动机构67传递至输入轴68,进而,动力从该输入轴68传递至收割部23的各部。
输入轴68兼用作进料器24的驱动侧的旋转轴。并且,动力从输入轴68经由链条传动机构69,传递至设置于进料器24的搬运起始端部的右横侧方的横向的驱动轴70。此外,来自驱动轴70的动力传递至横向移送螺旋器28和旋转卷筒26,并且,经由将旋转动力转换成左右方向的往返动力的动力转换机构71传递至收割刀27。
在伞齿轮传动机构65的右侧设置有左右朝向的逆旋转轴72,且具有自由传递和切断动力的逆转用传动机构73,逆转用传动机构73能够将逆旋转动力从逆旋转轴72传递至输入轴68。虽未详述,使正转用传动机构67呈传动切断状态,并使逆转用传动机构73暂时从传动切断状态被逆转驱动成传动接通状态,由此,当收割部23中产生谷秆卡入堵塞时,能够除去该堵塞的谷秆。
在经由正转传动轴64将动力传递至进料器24的状态下,左右搬运链条50被向正转方向R1旋转驱动(参照图8)。另一方面,在经由逆旋转轴72将动力传递至进料器24的状态下,左右搬运链条50被向逆转方向R2旋转驱动(参照图8)。
(收割部的相对于进料器侧的支承构造)
如图6和图7等所示,进料器24的前端部连结在收割部23的预处理框架体29的后部。进料器24将由收割部23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收割部23的后壁31的连通口A1接收并向后方搬运。具体而言,收割作物从收割部23的连通口A1提供至进料器24的入口部B1,并通过搬运机构43向机体后方搬运,从出口部B2提供给脱粒装置14的投入口部。
如图4、图7和图8所示,在进料器24的进料箱44的顶板47的前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有左安装部件75,左安装部件75由平板弯折构成。左安装部件75形成有横向的面状的第一载置部76和纵向的面状的第一安装部77。在第一安装部77的前表面通过焊接等固定有第一卡定爪78。第一载置部76载置并支承收割部23的上部横框架37。第一卡定爪78向第一载置部76的上方凸出。
如图4至图7所示,在进料器24的底部具有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底部框架80。具体而言,在进料器24的进料箱44的底板45的下表面,通过焊接等固定有底部框架80。底部框架80由角管构成。底部框架80延伸至进料器24的进料箱44的右横外方。
如图4至图7所示,在底部框架80连结固定有支承部81。支承部81向进料器24的进料箱44的右横外侧悬伸。支承部81具有下部框架82、第一框架83、上部侧连结部84以及连结部件85。
如图4所示,在底部框架80的延伸至进料箱44的右横外方的延伸端部的前表面,通过焊接等固定有下部框架82的后端部。下部框架82由角管构成。下部框架82配置成以从后方向前方逐渐向进料器24的横外侧偏离的方式倾斜的姿势。如图8所示,下部框架82以与进料器24的进料箱44的底板45的板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
如图4所示,底部框架80的前表面和下部框架82的左侧面由加强部件86连结。加强部件86由角部件构成。加强部件86通过焊接等固定在底部框架80和下部框架82。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下部框架82的前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有连接部件87,连接部件87由平板弯折而成。连接部件87形成为前端部向下方弯折的形状。在连接部件87的上表面,通过焊接等固定有第一框架83的下端部。如图6所示,在连接部件87的下方,通过焊接等固定有纵向的加强筋88,加强筋88连结连接部件87的下表面和下部框架82的侧面。下部框架82连结进料器24的下部侧和收割部23的下部侧。
如图4和图6所示,上部侧连结部84连结在收割部23的上部侧。上部侧连结部84在底部框架80的前方的部位且下部框架82的上方的部位,从进料器24的进料箱44的前部向右横外侧延伸。上部侧连结部84具有沿机体横向延伸的第二框架89和第三框架90。第二框架89和第三框架90由角管构成。第二框架89的左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在进料器24的进料箱44的右侧板46。第三框架90焊接固定在第二框架89的右端部的前表面。换言之,第三框架90通过焊接等固定在第二框架89的远离进料器24侧的端部。具有通过焊接等固定在第二框架89和第三框架90的上表面、与第三框架90的前表面之间的上安装部件91。上安装部件91由平板弯曲形成。并且,具有通过焊接等固定在第二框架89的后表面的下部、第二框架89和第三框架90的下表面、以及第三框架90的前表面的下部之间的下安装部件92。下安装部件92由平板弯曲形成。
如图6所示,第一框架83的上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在下安装部件92的下表面。第一框架83由角管构成。第一框架83朝纵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框架83从下方支承上部侧连结部84。第一框架83连结上部侧连结部84和下部框架82。
如图6所示,在上安装部件91形成有横向的面状的第二载置部93(相当于“载置部”)和纵向的面状的第二安装部94。在第二安装部94的前表面通过焊接等固定有第二卡定爪95。第二载置部93载置并支承收割部23的上部横框架37。第二框架89连结第二载置部93和进料器24的外侧面。第二载置部93以与第一载置部76排列在左右一直线上的方式配置。第二卡定爪95向第二载置部93的上方凸出。第二卡定爪95以与第一卡定爪78排列在左右一直线上的方式配置。
如图4和图6所示,进料器24的进料箱44的右侧板46和第二框架89的后表面通过架设框架99连结。架设框架99经由固定在右侧板46的板状的加强板99A连结在右侧板46。架设框架99由角管构成。架设框架99以越向前方越向前上方倾斜且位于右横外侧的方式倾斜配置。
如图5、图6和图8所示,下部框架82的顶端具有连结在收割部23的下部侧的下部侧连结部96。下部侧连结部96具有从进料器24的进料箱44的左端部至下部框架82的右端部的左右宽度。如图4所示,在下部侧连结部96形成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例如三个)被连结孔部97。多个被连结孔部97的左端的被连结孔部97位于第一卡定爪78的正下方,多个被连结孔部97的右端的被连结孔部97位于第二卡定爪95的正下方。
如图4和图6所示,连结部件85连结下部侧连结部96和上部侧连结部84。连结部件85由后方开放的箱状部件构成。连结部件85连结在进料器24的进料箱44的右侧板46。连结部件85的下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在下部侧连结部96的上表面。连结部件85的上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在第二框架89的下表面。
如图6和图8所示,在底部框架80的后部通过焊接等固定有缸托架98,缸托架98以绕升降轴心P自由转动的方式连结升降缸22的基端部。也就是说,在底部框架80,经由缸托架98,连结有对收割部23进行升降的升降缸22。
如图6至图8所示,当将收割部23连结在进料器24侧时,首先,使第一卡定爪78进入连通口A1,并且,使第二卡定爪95进入开口A2。并且,通过第一载置部76和第二载置部93支承进料器24侧的上部横框架37。在下部横框架38的后表面,抵接有下部侧连结部96的前表面,并螺栓连结3个部位的连结孔部42和3个部位的被连结孔部97。由此,支承部81以进入开口A2的状态连结在后壁31。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将收割部23连结在进料器24侧的状态下,进料器24连结在比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偏靠左侧方的部位。并且,在将收割部23连结在进料器24侧的状态下,收割部23的连通口A1所处的部位受到支承,并且,收割部23的比连通口A1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的开口A2所处的部位也受到支承。收割部23的比连通口A1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的开口A2所处的部位连结在进料器24,且由以向进料器24的右横侧方悬伸的状态设置的支承部81支承。
并且,在连结进料器24和收割部23的状态下,第一卡定爪78在进料器24的左右宽度内(连通口A1的左右宽度内),夹着进料器24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2,位于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的相反侧。第一载置部76从下方支承上部横框架37的横跨连通口A1的左右整个宽度且比连通口A1的左右宽度大的范围的部位。此外,第二卡定爪95位于比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远离进料器24侧的位置。第二载置部93从下方支承上部横框架37的比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远离进料器24的部位。也就是说,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位于第一载置部76和第二载置部93之间。
也就是说,位于收割部23的上部的上部横框架37在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的左右两侧,由第一载置部76和第二载置部93支承。其中,收割部23的重心位于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附近。而且,位于收割部23的下部的下部横框架38通过位于第一载置部76的正下方的下部侧连结部96的左端侧的被连结孔部97、以及位于第二载置部93的正下方的下部侧连结部96的右端侧的被连结孔部97支承。由此,收割部23的位于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附近的重心附近的部位受到支承,因此,能够将收割部23稳定地支承在进料器24侧,不易对收割部23的上部横框架37、下部横框架38、进料器24侧的侧板46等框架构造造成负荷,能够实现耐用性优越的构造。
(第一张紧机构)
如图5、图8、图9和图12所示,进料器24的搬运机构43的第一张紧机构52支承在进料箱44的侧板46。第一张紧机构52具有左右一对板状的第一张紧臂100、连结左右一对第一张紧臂100且沿着左右方向的连结杆101、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连结杆101的左右一对第一张紧辊102以及左右一对施力机构103。左右第一张紧臂100和左右第一张紧辊102分别位于进料箱44的内侧。第一张紧机构52的左右施力机构103位于进料箱44的横外侧。
如图8和图9所示,左右第一张紧臂100的基端部分别以绕第一横轴心X自由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在进料箱44的左右侧板46。左右第一张紧辊102位于第一张紧臂100的自由端部侧,能够分别引导左右搬运链条50。各第一张紧辊102由铸件制成,比树脂制的部件具有更高的耐用性。
如图12所示,左右施力机构103分别具有固定在进料箱44的侧板46的固定部件104、张紧杆105、第一带台阶的垫圈106、第二带台阶的垫圈107、压缩弹簧108、筒状的牵制垫圈109、第三带台阶的垫圈110以及两个调整用螺母111。
张紧杆105在上部形成有螺纹部,并以贯通形成于固定部件104的孔部的方式配置。第一带台阶的垫圈106、第二带台阶的垫圈107、压缩弹簧108,牵制垫圈109以及第三带台阶的垫圈110被插通有张紧杆105,相对于张紧杆105相对自由移动。在第一带台阶的垫圈106的上表面,抵接有螺母111中的下侧的螺母111的下表面。在第一带台阶的垫圈106的外周侧的下表面,抵接有压缩弹簧108的上端部。在第二带台阶的垫圈107的外周侧的上表面,抵接有压缩弹簧108的下端部。在第二带台阶的垫圈107的下表面,抵接有第三带台阶的垫圈110的上表面。第三带台阶的垫圈110的外周侧的下表面抵接在固定部件104的上表面。牵制垫圈109在压缩弹簧108的内侧位于第一带台阶的垫圈106的内周侧的下表面和第二带台阶的垫圈107的内周侧的上表面之间。两个螺母111以沿张紧杆105的轴向自由调节地的方式拧接固定在张紧杆105的螺纹部。
如图5、图8、图9和图12所示,在左右侧板46分别形成有圆弧状的引导孔112,左右张紧杆105的下端部和左右第一张紧臂100的自由端部分别由横连结部件113连结,横连结部件113沿左右方向贯通侧板46的引导孔112。
通过第一张紧机构52的施力机构103的压缩弹簧108的施力,将张紧杆105向上方拉起,由此,第一张紧臂100的自由端部绕第一横轴心X摆动,以通过第一张紧辊102使搬运链条50张紧的方式赋予张紧力。
通常时,搬运链条50被向正转方向R1(参照图8)旋转驱动。当在搬运链条50的下方产生作物堵塞等问题时,搬运链条50被向与正转方向R1相反的逆转方向R2(参照图8)旋转驱动,从而能够解决在链条50产生的作物堵塞的问题。当搬运链条50被向正转方向R1旋转驱动时,搬运链条50的第一张紧辊102发挥作用的部位为松缓侧。另一方面,当搬运链条50被向逆转方向R2旋转驱动时,搬运链条50的第一张紧辊102发挥作用的部位为张紧侧。因此,当搬运链条50被向逆转方向R2旋转驱动时,从搬运链条50作用于第一张紧辊102的力量比搬运链条50被向正转方向R1旋转驱动时的力量大。
如图12所示,就第一张紧机构52的施力机构103而言,在第一带台阶的垫圈106和第二带台阶的垫圈107之间,具有压缩弹簧108和牵制垫圈109,因此,压缩弹簧108不会被压缩至牵制垫圈109的长度以下。由此,如上所述,当搬运链条50被向逆转方向R2旋转驱动时,压缩弹簧108不会被过度压缩,能够有效地防止压缩弹簧108的破损。
并且,就第一张紧机构52的施力机构103而言,当调节两个螺母111相对于张紧杆105的拧接位置,从而调节压缩弹簧108的施力时,能够以牵制垫圈109的轴向长度为基准,调节压缩弹簧108的弹簧长度。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张紧机构52的张紧力的调节作业。
(止动体)
如图8所示,在进料器24的下部侧具有能够限制升降缸22的退缩的止动体114。止动体114形成为朝下方开放的槽形。止动体114的基端部被绕第三横轴心X3枢轴支承,止动体114的自由端部通过保持部件115自由拆装地保持在进料器24的下表面侧。当解除保持部件115对止动体114的自由端部的保持时,止动体114通过止动体114的自身重量,绕第三横轴心X3摆动,嵌入升降缸22的杆22A的外侧,抵接在升降缸22的壳体22B,从而限制升降缸22的杆22A的退缩。由此,能够将收割头部13保持在上升非作业状态。
(链条传动机构)
如图5所示,链条传动机构69具有:驱动链轮120,从发动机21被传递有驱动力;从动链轮121,位于驱动链轮120的前方;驱动链条122,为卷绕在驱动链轮120和从动链轮121的环形转动体;多个引导转轮123,引导驱动链条122;以及第二张紧机构124,向驱动链条122赋予张紧侧的张紧力。
第二张紧机构124支承在进料箱44的右侧板46。第二张紧机构124具有:板状的第二张紧臂125,基端部能够绕横向的第二横轴心X2摆动;第二张紧辊126,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二张紧臂125的自由端部,以使驱动链条122张紧的方式赋予张紧力;以及一个施力机构103,具有与第一张紧机构52的施力机构103相同的构造。
第二张紧臂125、第二张紧辊126以及第二张紧机构124的施力机构103分别位于进料箱44的横外侧。
通过第二张紧机构124的施力机构103的压缩弹簧108的施力,向上方拉动张紧杆105,由此,第二张紧臂125的自由端部绕第二横轴心X2摆动,通过第二张紧辊126以使驱动链条122张紧的方式赋予张紧力。
通常时,驱动链条122被向正转方向Q1(参照图5)旋转驱动。另一方面,例如,当在横向移送螺旋器28产生作物的堵塞等时,驱动链条122被向与正转方向Q1相反的逆转方向Q2(参照图5)旋转驱动,从而能够解决在横向移送螺旋器28产生的作物堵塞的问题。当驱动链条122被向正转方向Q1旋转驱动时,驱动链条122的第二张紧辊126发挥作用的部位为松缓侧。另一方面,当驱动链条122被向逆转方向Q2旋转驱动时,驱动链条122的第二张紧辊126发挥作用的部位为张紧侧。因此,当向逆转方向Q2旋转驱动驱动链条122时,从驱动链条122作用于第二张紧辊126的力量比向正转方向Q1旋转驱动驱动链条122时的力量大。
与图12所示的第一张紧机构52的施力机构103相同,第二张紧机构124的施力机构103在第一带台阶的垫圈106和第二带台阶的垫圈107之间具有压缩弹簧108和牵制垫圈109,因此,压缩弹簧108不会被压缩至牵制垫圈109的长度以下。由此,如上所述,即使在将驱动链条122向逆转方向Q2旋转驱动时,压缩弹簧108也不会被过度压缩,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压缩弹簧108的破损。
并且,就第二张紧机构124的施力机构103而言,当调节两个螺母111相对于张紧杆105的拧接位置,从而调节压缩弹簧108的施力时,能够以牵制垫圈109的轴向长度为基准,调节压缩弹簧108的弹簧长度。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张紧机构124的张紧力的调节作业。
如图5、图6、图7和图11所示,上述驱动轴70一体连结在从动链轮121,从从动链轮121向进料箱44的右横外侧沿着左右方向延伸。通过驱动轴70,将来自发动机21的驱动力传递至收割部23的旋转卷筒26、收割刀27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28。从动链轮121和驱动链条122位于比连结部件85和第一框架83更靠近进料箱44的右侧板46侧的位置。驱动轴70以经过支承部81的连结部件85和第一框架83之间的方式配置。由此,不仅能够不与驱动轴70产生干涉,而且能够小型地配置具有较大强度的支承部81。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下面,对变更了上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除以下各其他实施方式说明的事项以外,均与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事项相同。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以从后方向前方逐渐向进料器24的横外侧远离的方式倾斜的姿势配置的下部框架82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后向横向延伸的L字形的其他下部框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连结下部侧连结部96和上部侧连结部84的连结部件85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具有连结部件85。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底部框架80连结有下部框架82以及作为“液压缸”的升降缸22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底部框架80连结下部框架82,在除底部框架80以外的其他框架连结升降缸22。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承部81以进入开口A2的状态连结在后壁31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支承部81也可以以未进入开口A2的状态通过螺栓连结等连结在后壁31的后表面部等。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承部81连结在后壁31的比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远离进料器24侧的部位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支承部81也可以连结在后壁31的位于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上的部位、或比收割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靠近进料器24侧的部位。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左右的说法,但也可以为左右相反的构造。(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3至图26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3和图14示出了将稻、麦、大豆等作物作为收割对象的轮式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收割机”的一例)。该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具有自动行驶式行驶机体,该行驶机体在左右一对前轮210和左右一对后轮211的上部支承有机体框架212。并且,该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具有对植立在农田的作物进行收割搬运的收割头部213、对收割的作物的全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214、存储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箱215、以及供操纵者搭乘并进行驾驶操作的驾驶部216等。
驾驶部216位于行驶机体的前部。驾驶部216具有供操纵者落座的驾驶座椅218以及覆盖驾驶座椅218的驾驶室219。谷粒箱215位于驾驶部216的后方侧。虽未详细说明,通过使谷粒箱215绕前后轴心Y摆动并倾倒,能够将谷粒从形成于横侧部的排出口排出机体外部。脱粒装置214位于谷粒箱215的下方。脱粒装置214和谷粒箱215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在驾驶部216的下方侧具有驱动用的发动机221。
收割头部213以能够升降摆动的方式连结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具体而言,收割头部213通过由液压缸构成的升降缸222(“液压缸”的一例)的伸缩,能够相对于机体框架212绕左右朝向的升降轴心P上下摆动。也就是说,收割头部213绕升降轴心P在进行收割作业的下降作业状态和不进行收割作业的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自由上下升降。收割头部213具有:收割部223(“收割部”的一例),割取并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以及进料器224,将由收割部223收割的作物向脱粒装置214搬运。
(收割部)
如图13至图15所示,收割部223具有:左右一对分禾器225,将植立谷秆梳理成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和作为非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旋转卷筒226,将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推子型的收割刀227,切断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的根部侧;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228,将由收割刀227切断后的收割作物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规定部位集中,并向后方送出。
并且,收割部223具有支承分禾器225、旋转卷筒226、收割刀227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228的预处理框架体229。
如图19和图20所示,横向移送螺旋器228具有:旋转滚筒232,以绕沿着横向的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受到支承;螺旋叶片233,立设在该旋转滚筒232的外周部;以及耙入体234,将收割作物向机体后方的进料器224耙入。
如图15、图19和图24等所示,预处理框架体229具有:底板部235,覆盖旋转滚筒232的下方;后壁236,连结在底板部235的后端部;以及左右一对侧壁部237,连结在底板部235和后壁236。
如图15、图21和图22至图24所示,后壁236具有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角管状的上部横框架238(相当于“上部件”)、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角管状的下部横框架239、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多个纵连结框架240以及板状的背面板241。上部横框架238设置在后壁236的上部。下部横框架239设置在后壁236的下部。多个纵连结框架240分别连结上部横框架238和下部横框架239。
在后壁236形成有将收割作物提供给进料器224侧的连通口A1,并且,在比连通口A1靠近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形成有除连通口A1以外的其他开口A2。开口A2位于收割部2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的右侧。连通口A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收割部2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的左侧。在后壁236的后方通过有向收割部223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轴258。
如图21、图23和图24所示,在纵连结框架240中的位于连通口A1和开口A2之间的纵连结框架240固定有插通托架242。插通托架242具有筒状的插通部,驱动轴258经过该插通部的内侧。
如图21、图22和图24所示,在下部横框架239的后端部,沿机体左右方向排列形成有多个(3个)连结孔部243。各连结孔部243在连通口A1的下方位于连通口A1的左右宽度内。
(进料器)
如图21、图22和图24所示,进料器224具有:筒状的进料箱244,前端部和后端部开放;以及搬运机构245,收纳在进料箱244,将收割作物从收割部223侧向脱粒装置214侧搬运至后方。进料器224连结在收割部223,将由收割部223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收割部223的后壁236的连通口A1接收并向后方搬运。
如图16至图25所示,进料箱244具有:底板246;左右一对侧板247,从底板246向上方立起;以及顶板248,连结在左右侧板247的上侧。
如图16和图18所示,搬运机构245具有:左右一对驱动旋转体250,被传递有来自发动机221的驱动力;从动旋转体251,位于驱动旋转体250的前方;左右一对搬运链条252,卷绕在驱动旋转体250和从动旋转体251;多个搬运体253,架设在左右搬运链条252之间,沿着搬运链条252的转动方向排列;以及第一张紧机构254,能够以分别使左右搬运链条252张紧的方式赋予张紧力。驱动旋转体250经由输入轴255被传递有来自发动机221的驱动力。输入轴255的旋转方向能够被切换成正向和与正向相反的逆向。
如图16所示,传递至输入轴255的驱动力经由第一传动机构256传递至驱动转动体257。在驱动转动体257,通过花键嵌合使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驱动轴258一体化。第一传动机构256被驱动箱259部分覆盖。
如图15所示,从发动机221传递至驱动轴258的驱动力经由第二传动机构260传递至横向移送螺旋器228。传递至驱动轴258的驱动力经由第三传动机构261传递至收割刀227。传递至驱动轴258的驱动力经由第四传动机构262传递至旋转卷筒226。
如图16所示,上述第一传动机构256具有:驱动链轮263,与输入轴255一体转动;从动链轮264,位于驱动链轮263的前方;驱动链条265,为卷绕在驱动链轮263和从动链轮264的环形转动体;多个引导转轮266,引导驱动链条265;以及第二张紧机构267,以使驱动链条265张紧的方式赋予张紧力。如图16、图17、图20、图21、图23和图24所示,在第一传动机构256的从动链轮264以一体转动的方式连结有上述驱动轴258。
如图16、图17、图19、图22至图26所示,在位于进料器224的底部的底板246的下表面具有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框架270。横框架270从位于进料器224的底部的底板246向机体横外侧延伸。
如图14、图16、图17、图20至图24以及图26所示,在进料器224的横外侧部具有连结于收割部223的第一连结部272。如图22所示,在横框架270通过焊接等固定有Z字形的安装托架271。在横框架270,经由安装托架271连结有第一连结部272。第一连结部272以进入开口A2的状态连结在后壁236。第一连结部272贯通开口A2并进入收割部223的内部。第一连结部272以绕过驱动轴258的后方侧的方式配置。
如图21和图22等所示,第一连结部27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部件273、支承部件274、右安装部件275、倾斜地安装的架设部件276、角管状的第一连接部件277、槽状的第二连接部件278、第一卡定爪279(相当于“卡定部”)以及封闭部件280(相当于“封闭部”)。在右安装部件275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一载置部281(相当于“载置部”)。在收割部223连结在进料器224侧的状态下,第一载置部281贯通开口A2并载置上部横框架238。第一卡定爪279通过焊接等固定在右安装部件275的前表面。并且,在收割部223连结在进料器224侧的状态下,第一卡定爪279从第一载置部281向上方延伸,能够卡定在上部横框架238的前表面。通过封闭部件280和右安装部件275的前表面,封闭开口A2的整个区域。第一连结部272的下部支承在进料器224的底部。纵部件273由角管构成。纵部件273通过焊接等固定在横框架270的上表面。纵部件273从横框架270的上表面向上方立起。在横框架270连结有第一连结部272的下部,并且,连结有升降缸222的另一端。
如图21所示,进料器224连结在收割部223的相对于收割部2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偏靠左右一方侧的部位。
如图19至图21和图23所示,进料器224具有第二连结部282,第二连结部282进入连通口A1并连结在后壁236。第二连结部282安装在顶板248的前端部。第二连结部282具有左安装部件283和第二卡定爪284。左安装部件283通过焊接等安装在顶板248。第二卡定爪284通过焊接等固定在左安装部件283的前表面。在左安装部件283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二载置部285。第二载置部285配置成与第一载置部281沿左右方向排列在一直线上。第二卡定爪284配置成与第一卡定爪279沿左右方向排列在一直线上。在收割部223连结在进料器224侧的状态下,第二连结部282位于连通口A1的左右宽度内的比连通口A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2偏靠远离收割部2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侧的部位。
如图16、图22至图26所示,在安装托架271的下表面固定有缸托架286。在安装托架271的下表面具有板状的加强筋287。升降缸222的一端连结在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212侧,并且,另一端连结在位于收割部223侧的附近的缸托架286。升降缸222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连结在横框架270的处于进料器224和第一连结部272之间的部位。
如图16、图17、图19、图21、图22、图24和图25所示,在横框架270的前表面侧具有下部侧支承部件290。在下部侧支承部件290形成有多个(例如3个)被连结孔部291。在下部侧支承部件290,通过焊接等固定有纵向的多个纵向加强筋292。对于进料器224侧的下部侧支承部件290的各被连结孔部291,螺栓连结有收割部223侧的下部横框架239的各连结孔部243。
(收割部在进料器侧的支承)
如图16、图17、图19至图24所示,当将收割部223连结在进料器224侧时,使第一连结部272的第一卡定爪279从开口A2进入收割部223的内部,并且,使第二连结部282的第二卡定爪284从连通口A1进入收割部223的内部。并且,通过第一连结部272的第一载置部281和第二连结部282的第二载置部285,从下方支承上部横框架238。此时,第一卡定爪279和第二卡定爪284能够分别卡定在上部横框架238的前表面侧,由此,收割部223相对于进料器224不易在前后方向上产生错位。并且,螺栓连结进料器224侧的下部侧支承部件290的各被连结孔部291和收割部223侧的下部横框架239的各连结孔部243。由此,能够将收割部223牢固地连结在进料器224侧。此时,开口A2的整体被右安装部件275和封闭部件280覆盖,因此,收割部223的内部的收割作物不会从开口A2散落到外部。
如图14和图21所示,进料器224连结在收割部223的后壁236的比收割部2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偏靠左右一方侧的部位。第二连结部282连结在后壁236的比连通口A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偏靠左右一方侧的部位。第一连结部272连结在后壁236的比连通口A1偏靠左右另一方侧的部位。收割部2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位于第一连结部272的第一载置部281支承上部横框架238的部位的右端部与第二连结部282的第二载置部285支承上部横框架238的部位的左端部之间。收割部223的重心位于收割部2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1的附近。也就是说,收割部223的重心位于第一连结部272的第一载置部281支承上部横框架238的部位的右端部与第二连结部282的第二载置部285支承上部横框架238的部位的左端部之间。由此,能够左右平衡良好地将收割部223支承在进料器224侧,不会给收割部223和进料器224的框架构造造成过度的负荷,能够实现耐用性优越的构造。
(第一张紧机构)
如图16和图18所示,进料器224的搬运机构245的第一张紧机构254支承在进料箱244的侧板247。第一张紧机构254具有左右一对板状的第一张紧臂301、连结左右一对第一张紧臂301的沿左右方向的连结杆302、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连结杆302的左右一对第一张紧辊303以及左右一对第一施力机构304。左右第一张紧臂301和左右第一张紧辊303分别位于进料箱244的内侧。第一张紧机构254的左右第一施力机构304位于进料箱244的横外侧。
左右第一张紧臂301的基端部分别以绕第一横轴心X1自由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在进料箱244的左右侧板247。左右第一张紧辊303位于第一张紧臂301的自由端部侧,能够分别引导左右搬运链条252。
左右第一施力机构304分别具有固定在进料箱244的侧板247的第一固定部件305、第一张紧杆306、第一压缩弹簧307、以及2个调整用的第一螺母308。
第一张紧杆306在上部形成有螺纹部,配置成贯通形成于第一固定部件305的孔部。第一压缩弹簧307在第一固定部件305和第一螺母308之间,插通有第一张紧杆306。在2个第一螺母308中的下侧的第一螺母308抵接有第一压缩弹簧307的上端部,在第一固定部件305的上端部抵接有第一压缩弹簧307的下端部。
在左右侧板247分别形成有圆弧状的引导孔309。分别连结在第一张紧杆306的下端部的连接部件310彼此通过以贯通引导孔309的状态配置的连结杆302而连结。
通过第一张紧机构254的第一施力机构304的第一压缩弹簧307的施力,向上方拉动第一张紧杆306,由此,第一张紧臂301的自由端部绕第一横轴心X1摆动,通过第一张紧辊303以使搬运链条252张紧的方式赋予张紧力。
(第二张紧机构)
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二张紧机构267支承在进料箱244的侧板247。第二张紧机构267具有:板状的第二张紧臂325,绕第二横轴心X2自由摆动;第二张紧辊326,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二张紧臂325的自由端部;以及第二施力机构327。第二张紧臂325、第二张紧辊326以及第二施力机构327位于进料箱244的横外侧。
第二张紧臂325的基端部以绕第二横轴心X2自由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在进料箱244的左右侧板247。第二张紧辊326位于第二张紧臂325的自由端部侧,能够引导驱动链条265。
第二施力机构327具有固定在进料箱244的侧板247的第二固定部件328、第二张紧杆329、第一垫圈330、第二垫圈331、第二压缩弹簧332、筒状的牵制垫圈333以及调节用的2个第二螺母334。
第二张紧杆329在上部形成有螺纹部,配置成贯通形成于第二固定部件328的孔部。第一垫圈330、第二垫圈331、第二压缩弹簧332、牵制垫圈333被插通有第二张紧杆329,相对于第二张紧杆329相对自由移动。在第一垫圈330的上表面抵接有第二螺母334中的下侧的第二螺母334的下表面。
在第一垫圈330的下表面抵接有第二压缩弹簧332的上端部。在第二垫圈331的上表面抵接有第二压缩弹簧332的下端部。第二垫圈331的下端部抵接在第二固定部件328的上表面。牵制垫圈333在第二压缩弹簧332的内侧位于第一垫圈330的下表面与第二垫圈331的上表面之间。2个第二螺母334以在第二张紧杆329的轴向上自由调节的方式拧接固定在第二张紧杆329的螺纹部。
通过第二张紧机构267的第二施力机构327的第二压缩弹簧332的施力,向上方拉动第二张紧杆329,由此,第二张紧臂325绕第二横轴心X2摆动,通过第二张紧辊326以使驱动链条265张紧的方式赋予张紧力。
通常时,驱动链条265被向正转方向Q1(参照图16)旋转驱动。例如,当在横向移送螺旋器228产生作物的堵塞等时,驱动链条265被向与正转方向Q1相反的逆转方向Q2(参照图16)旋转驱动,横向移送螺旋器228被逆转驱动,从而能够解决横向移送螺旋器228产生作物堵塞的问题。当驱动链条265被向正转方向Q1旋转驱动时,驱动链条265的第二张紧辊326发挥作用的部位为松缓侧。另一方面,当驱动链条265被向逆转方向Q2旋转驱动时,驱动链条265的第二张紧辊326发挥作用的部位为张紧侧。因此,当驱动链条265被向逆转方向Q2旋转驱动时,驱动链条265作用于第二张紧辊326的力量比驱动链条265被向正转方向Q1旋转驱动时大。
就第二张紧机构267的第二施力机构327而言,在第一垫圈330和第二垫圈331之间,具有第二压缩弹簧332和牵制垫圈333,因此,第二压缩弹簧332不会被压缩至牵制垫圈333的长度以下。由此,如上所述,当驱动链条265被向逆转方向Q2旋转驱动时,第二压缩弹簧332不会被过度压缩,能够良好地防止第二压缩弹簧332的破损。
并且,就第二张紧机构267的第二施力机构327而言,当调节2个第二螺母334相对于第二张紧杆329的拧接位置,从而调节第二压缩弹簧332的施力时,能够以牵制垫圈333的轴向长度为基准调节第二压缩弹簧332的弹簧长度。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张紧机构267的张紧力的调节作业。
(止动体)
如图16、图23、图24至图26所示,在进料器224的下部侧具有能够限制升降缸222的退缩的止动体288。止动体288呈下方开放的槽状。止动体288的基端部绕第三横轴心X3枢轴支承,止动体288的自由端部通过保持部件289以自由拆装的方式保持在进料器224的下表面侧。当解除了保持部件289对止动体288的自由端部的保持时,止动体288通过止动体288的自身重量,绕第三横轴心X3摆动,进入升降缸222的杆222A的外侧,并抵接在升降缸222的壳体222B,从而能够限制升降缸222的杆222A的退缩。由此,能够将收割头部213保持在上升非作业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下面,对变更了上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除以下各其他实施方式说明的事项以外,均与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事项相同。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组合。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连结部272贯通开口A2并进入收割部223的内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未完全贯通开口A2的第一连结部272。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连结部272具有作为“卡定部”的第一卡定爪279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不具有作为“卡定部”的第一卡定爪279的第一连结部。此时,作为优选,第一连结部272通过螺栓连结等固定在收割部223的上部横框架238等,从而限制上部横框架238等向前后方向移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连结部272具有作为封闭开口A2的整个区域的“封闭部”的封闭部件280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仅封闭开口A2的部分区域的其他“封闭部”。并且,也可以为不具有作为“封闭部”的封闭部件280的第一连结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进料器224具有进入连通口A1并连结在后壁236的第二连结部282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未进入连通口A1的第二连结部。此时,作为优选,第二连结部通过螺栓连结等固定在收割部223的后壁236等,从而限制后壁236等向前后方向移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二连结部282连结在后壁236的比连通口A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2偏靠左右一方侧的部位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二连结部282也可以连结在后壁236的连通口A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2上。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连结部272的下部支承在进料器224的底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下部支承在进料器224的侧部的其他第一连结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液压缸”的升降缸222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连结在横框架270的处于进料器224和第一连结部272之间的部位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液压缸”的升降缸222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也可以连结在横框架270的比第一连结部272远离进料器224的部位。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左右的说法,但也可以为左右相反的构造。
(9)本发明能够用于具有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的收割部、连结在收割部并将由收割部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收割部的后壁的连通口接收并向后方搬运的进料器的收割机。作为收割机,例如,除了上述轮式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以外,还有具有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履带式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以及具有各种行驶装置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具有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的收割部、连结在收割部并将由收割部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收割部的后壁的连通口接收并向后方搬运的进料器的收割机。作为收割机,例如,除了上述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以外,还有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22:升降缸(液压缸)
23:收割部(收割部)
24:进料器
31:后壁
37:上部横框架(上部框架)
80:底部框架
81:支承部
82:下部框架
83:第一框架
84:上部侧连结部
85:连结部件
89:第二框架
93:第二载置部(载置部)
96:下部侧连结部
A1:连通口
A2:开口
(第二实施方式)
222:升降缸(液压缸)
223:收割部(收割部)
224:进料器
236:后壁
238:上部横框架(上部件)
258:驱动轴
270:横框架
272:第一连结部
279:第一卡定爪(卡定部)
280:封闭部件(封闭部)
281:第一载置部(载置部)
282:第二连结部
A1:连通口
A2:开口
C1:收割部(收割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
C2:连通口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

Claims (21)

1.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收割部,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以及
进料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将由所述收割部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所述收割部的后壁的连通口接收并向后方搬运,
所述收割部的比所述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被连结在所述进料器的支承部支承,
所述支承部具有下部框架和上部侧连结部,所述下部框架连结所述进料器的下部侧和所述收割部的下部侧,所述上部侧连结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的上部侧,
在所述下部框架的顶端具有下部侧连结部,所述下部侧连结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的下部侧,
所述收割机具有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连结所述下部侧连结部和所述上部侧连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料器的底部具有底部框架,
所述底部框架延伸到所述进料器的外方,
在所述底部框架连结有所述下部框架和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对所述收割部进行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侧连结部具有:载置部,载置并支承所述收割部的上部框架;以及第二框架,连结所述载置部和所述进料器的外侧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壁的比所述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形成有除所述连通口以外的其他开口,
在所述进料器的横外侧部具有第一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
所述第一连结部以进入所述开口的状态连结在所述后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贯通所述开口并进入所述收割部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壁的上部具有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上部件,
所述第一连结部具有:载置部,贯通所述开口并载置所述上部件;以及卡定部,从所述载置部向上方延伸,能够卡定在所述上部件的前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具有封闭所述开口的封闭部。
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料器具有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二连结部进入所述连通口并连结在所述后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料器连结在所述后壁的从所述收割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偏靠左右一方侧的部位,
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在所述后壁的比所述连通口偏靠左右另一方侧的部位,
所述第二连结部连结在所述后壁的从所述连通口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偏靠左右一方侧的部位。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壁的后方经过有向所述收割部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轴,
所述第一连结部以绕过所述驱动轴的后方侧的方式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的下部支承在所述进料器的底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
横框架,从所述底部向机体横外侧延伸;以及
液压缸,一端连结在机体侧且另一端连结在收割部侧,对所述收割部进行升降,
在所述横框架,连结有所述第一连结部的下部,并且,连结有所述液压缸的另一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压缸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连结在所述横框架的位于所述进料器和所述第一连结部之间的部位。
14.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收割部,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以及
进料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将由所述收割部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所述收割部的后壁的连通口接收并向后方搬运,
所述收割部的比所述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被连结在所述进料器的支承部支承,
所述支承部具有下部框架、上部侧连结部和第一框架,所述下部框架连结所述进料器的下部侧和所述收割部的下部侧,所述上部侧连结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的上部侧,所述第一框架连结所述上部侧连结部和所述下部框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料器的底部具有底部框架,
所述底部框架延伸到所述进料器的外方,
在所述底部框架连结有所述下部框架和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对所述收割部进行升降。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侧连结部具有:载置部,载置并支承所述收割部的上部框架;以及第二框架,连结所述载置部和所述进料器的外侧面。
17.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收割部,收割植立在农田的作物;以及
进料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将由所述收割部收割的作物经由形成于所述收割部的后壁的连通口接收并向后方搬运,
所述收割部的比所述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被连结在所述进料器的支承部支承,
在所述后壁的比所述连通口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侧方的部位形成有除所述连通口以外的其他开口,
所述支承部以进入所述开口的状态连结在所述后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有下部框架,所述下部框架连结所述进料器的下部侧和所述收割部的下部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有:上部侧连结部,连结在所述收割部的上部侧;以及第一框架,连结所述上部侧连结部和所述下部框架。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料器的底部具有底部框架,
所述底部框架延伸到所述进料器的外方,
在所述底部框架连结有所述下部框架和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对所述收割部进行升降。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侧连结部具有:载置部,载置并支承所述收割部的上部框架;以及第二框架,连结所述载置部和所述进料器的外侧面。
CN201580047262.6A 2014-09-02 2015-08-18 收割机 Active CN1067937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0779.1A CN111480458B (zh) 2014-09-02 2015-08-18 收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8277 2014-09-02
JP2014-178279 2014-09-02
JP2014178279A JP6373131B2 (ja) 2014-09-02 2014-09-02 収穫機
JP2014178277A JP6275004B2 (ja) 2014-09-02 2014-09-02 収穫機
PCT/JP2015/073127 WO2016035545A1 (ja) 2014-09-02 2015-08-18 収穫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70779.1A Division CN111480458B (zh) 2014-09-02 2015-08-18 收割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3754A CN106793754A (zh) 2017-05-31
CN106793754B true CN106793754B (zh) 2020-05-15

Family

ID=554396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70779.1A Active CN111480458B (zh) 2014-09-02 2015-08-18 收割机
CN201580047262.6A Active CN106793754B (zh) 2014-09-02 2015-08-18 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70779.1A Active CN111480458B (zh) 2014-09-02 2015-08-18 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1480458B (zh)
WO (1) WO20160355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24274A (zh) * 2017-10-23 2018-01-26 湖南龙舟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张紧机构和旋耕机
CN107593000A (zh) * 2017-10-23 2018-01-19 湖南龙舟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田装置和平田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9572A (zh) * 1998-03-19 1999-09-29 株式会社久保田 全喂入式谷物联合收割机
JP2008054519A (ja) * 2006-08-29 2008-03-13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CN202635116U (zh) * 2012-07-10 2013-01-02 山东澳星工矿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整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割台总成和车身的连接框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24932U (zh) * 1987-08-04 1989-02-10
JPH0719217Y2 (ja) * 1987-11-20 1995-05-1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穀稈集送装置
JP3318982B2 (ja) * 1992-10-09 2002-08-2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集送装置
JPH11266653A (ja) * 1998-03-19 1999-10-05 Kubota Corp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
US7726111B2 (en) * 2005-06-30 2010-06-01 Deere & Company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belt pickup header in an agricultural harvest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9572A (zh) * 1998-03-19 1999-09-29 株式会社久保田 全喂入式谷物联合收割机
JP2008054519A (ja) * 2006-08-29 2008-03-13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CN202635116U (zh) * 2012-07-10 2013-01-02 山东澳星工矿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整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割台总成和车身的连接框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0458B (zh) 2021-09-03
CN106793754A (zh) 2017-05-31
CN111480458A (zh) 2020-08-04
WO2016035545A1 (ja) 2016-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6415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装载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CN205385705U (zh) 联合收割机
JP6556203B2 (ja) 収穫機
CN106793754B (zh) 收割机
CN202722037U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JP2017225465A5 (zh)
WO2014148123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419506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6982588B (zh) 联合收割机
JP6275004B2 (ja) 収穫機
CN203243709U (zh) 联合收割机
JP6373131B2 (ja) 収穫機
US11930740B2 (en) Threshing apparatus
CN216058317U (zh) 一种葵花籽收割机用提升机构
JP711369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650711B2 (ja) 収穫機
JP2013126388A (ja) 収穫機用の収穫前処理装置
CN114173553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1343858A (zh) 联合收割机
JP710929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1023118A (ja) 収穫機
JP4565571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4938134B (zh) 联合收割机
JP5083352B2 (ja) 刈取装置
JP2023047044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