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2856A - 电磁屏蔽结构以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电磁屏蔽结构以及线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92856A CN109792856A CN201780058877.8A CN201780058877A CN109792856A CN 109792856 A CN109792856 A CN 109792856A CN 201780058877 A CN201780058877 A CN 201780058877A CN 109792856 A CN109792856 A CN 1097928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magnetic
- tubular flexible
- litzendraht wire
- shield member
- riveting par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73—Shielding materials
- H05K9/0098—Shielding materials for shielding electrical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8—Cable junctions
- H02G15/10—Cable junctions protected by boxes, e.g. by distribution,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 H02G15/103—Cable junctions protected by boxes, e.g. by distribution,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with devices for relieving electrical stress
- H02G15/105—Cable junctions protected by boxes, e.g. by distribution,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with devices for relieving electrical stress connected to the cable shield on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81—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with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在与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两个作为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编织线(11a)(片状部15a)、以及编织线(11b)(片状部15b)由铆接件(13)固定于周向的不同位置。这样,编织线(11a、11b)的筒状的端部被拆解开,在端部分别形成有片状部(15a、15b),编织线(11a、11b)的端部的片状部(15a、15b)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并由铆接件(13)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金属层(7)。即,编织线(11a、11b)以在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不重叠的方式固定于通过铆接件(13)来铆接的部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部穿过电缆并用于例如电动汽车的电磁屏蔽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缆的保护管,使用金属管、金属层与树脂层的复合管等电磁屏蔽管。通过使电缆收容于电磁屏蔽管,能够抑制内部的电缆所产生的噪声对外部的影响、来自外部的噪声对内部的电缆的影响。
在此,例如,在汽车中,连接高压电池与逆变器的高压电线、连接低压电池与继电器箱的低压电线等多根电缆有时会容纳于一个电磁屏蔽管。在这种情况下,在电磁屏蔽管的内部,通常以使来自高压电线的噪声不会传播到低压电线的方式进行屏蔽。作为具体例,存在将低压电线插通屏蔽构件(例如编织线)的示例。
另一方面,从电磁屏蔽管的端部露出的高压电线和低压电线以相互不受噪声影响的方式分别插通屏蔽构件(例如编织线)。该屏蔽构件可导电地连接于电磁屏蔽管,构成电磁屏蔽结构。
作为这样的电磁屏蔽结构,例如,存在一种方法,将被高压电线插通的编织线和被低压电线插通的编织线重叠,并将其通过环等铆接件铆接到电磁屏蔽管的末端等的金属部分(导电部分)(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64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这样的电磁屏蔽结构中,在编织线与电磁屏蔽管的连接部,存在被高压电线插通的编织线与被低压电线插通的编织线重叠的部分,在该重叠部的两侧,会产生与重叠部厚度不同的部位。因此,在作为被铆接体的编织线的厚度的变化部的台阶处,被铆接体的保持力恐怕会降低。
例如,由于热循环、反复弯曲、拉伸力等,编织线的重叠部的两侧的保持力会降低,恐怕会发生编织线的偏移和脱落、环的脱落等。因此,编织线与屏蔽管的通电状态、铆接的保持力等的稳定性堪忧。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挠性屏蔽构件和电磁屏蔽管的稳定的通电状态,并且能够长期维持挠性屏蔽构件的保持力的电磁屏蔽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第一发明为一种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磁屏蔽管;多根电缆,插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并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端部露出;以及多个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包覆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端部露出的多根所述电缆,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均由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在配置有所述铆接件的部位的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中的每一个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各自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所述铆接件从外圆周侧按压。
可以是,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至少具有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在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的同一位置通过所述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在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在周向不重叠的方式通过所述铆接件被固定。
可以是,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大致半周,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另外的大致半周。
可以是,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包覆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在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与包覆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的部位的一部分对应地设有孔,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包覆于所述孔的位置,在与所述孔对应的部位,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所述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
可以是,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及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筒状的端部形成为片状,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端部配置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所述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
此外,可以是,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所述铆接件固定在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的同一位置,在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在周向遍及整周地重叠的状态由所述铆接件固定。
此外,可以是,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至少具有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在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的不同位置分别由第一铆接件和第二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
可以是,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大致半周。
可以是,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所述第一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端部侧,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穿过所述第一铆接件的外圆周,由所述第二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基部侧,在所述第一铆接件与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之间设有保护构件。
可以是,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所述第一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端部侧,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穿过所述第一铆接件的外圆周,由所述第二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基部侧,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避开所述第一铆接件的突出部的方式配置。
可以是,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贯通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端部按照各自的部位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大致整周。
根据第一发明,多个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中的每一个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铆接件从外圆周侧按压而固定于电磁屏蔽管,因此,在所有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固定部,都不会产生保持力较弱的部分。因此,不易产生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偏移、通电不良等。
此外,如果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在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的同一位置不重叠的方式由铆接件固定,则铆接部(指上述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固定部。以下相同)处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厚度变化小。因此,不易产生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偏移、通电不良等。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将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分别包覆电磁屏蔽管的大致半周的方式配置,并由铆接件进行固定,由此,能够确保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与电磁屏蔽管的接触面积。此外,由于能够使没有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部位为最小限度,因此能够抑制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偏移的产生。
此外,使局部形成有孔的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包覆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在与该孔对应的部位包覆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并铆接,由此,能够防止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在铆接部重叠。
此外,使筒状的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端部成形为片状,并分别将片状的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配置于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不同位置,由此,能够以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不重叠的方式进行铆接。
此外,如果使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筒状遍及整周地重叠而铆接于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的同一位置,则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厚度在铆接部不会变化。因此,不易产生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偏移、通电不良等。
此外,如果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各个铆接件固定于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的不同部位,则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在各个铆接部不会重叠。因此,不易产生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偏移、通电不良等。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至少一方以包覆电磁屏蔽管的大致半周的方式配置,则能够确保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与电磁屏蔽管的接触面积。
此外,在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与铆接件的突出部之间夹入保护构件,由此,能够防止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于铆接件的突出部而损伤。
此外,固定于电磁屏蔽管的基部侧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避开铆接件的突出部而配置,由此,能够防止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于铆接件的突出部而损伤。
此外,将每一个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分别都遍及大致整周地配置并固定,由此,能够确保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与电磁屏蔽管的接触面积。
第二发明是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发明的电磁屏蔽结构,并具有配置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内部的多根所述电缆。
根据第二发明,通过具有第一发明的电磁屏蔽结构的线束,能够得到与第一发明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确保挠性屏蔽构件和电磁屏蔽管的稳定的通电状态,并且能长期维持挠性屏蔽构件的保持力的电磁屏蔽结构。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电磁屏蔽管3的图。
[图1b]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的侧视图。
[图2a]是表示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俯视图,是图2b的B向视图。
[图2b]是表示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俯视图,是图2a的A向视图。
[图3a]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的剖面图。
[图3b]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的其他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的其他的剖面图。
[图5a]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的其他的剖面图。
[图5b]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的其他的剖面图。
[图6a]是表示在电缆9a上包覆编织线11a的状态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6b]是表示在电缆9a上包覆编织线11a的状态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7a]是表示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b]是表示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a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a的剖面图。
[图10a]是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管3的侧视图。
[图10b]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b的侧视图。
[图11a]是表示在电缆9a上包覆编织线11a的状态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1b]是表示在电缆9a上包覆编织线11a的状态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2a]是表示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b]是表示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c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c的剖面图。
[图15a]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d的侧视图。
[图15b]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d的俯视图。
[图16a]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d的铆接件13a的部位的剖面图。
[图16b]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d的铆接件13b的部位的剖面图。
[图17a]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d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铆接件13a的部位的剖面图。
[图17b]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d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铆接件13b的部位的剖面图。
[图18a]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d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铆接件13a的部位的剖面图。
[图18b]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d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铆接件13b的部位的剖面图。
[图19a]是表示在电缆9a上包覆编织线11a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9b]是表示在电缆9a上包覆编织线11a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由铆接件13a固定编织线11a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1a]是表示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1b]是表示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2a]是表示在电缆9a上包覆编织线11a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2b]是表示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e的侧视图。
[图24a]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e的铆接件13a的部位的剖面图。
[图24b]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e的铆接件13b的部位的剖面图。
[图25a]是表示电磁屏蔽管3的俯视图。
[图25b]是表示电磁屏蔽结构1f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管3进行说明。图1a是电磁屏蔽管3的侧视图。电磁屏蔽管3由金属层7、以及设于金属层7的外圆周的树脂制的外层5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电磁屏蔽管3也可以是不具有外层5的金属管,在金属层7的内侧或外侧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层。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可以获得屏蔽效果,金属层7的材质不受限制,例如为铝制(包括铝合金)。
电磁屏蔽管3从端部开始被剥离规定长度的外层5。即,在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金属层7露出规定的范围。露出的金属层7成为供后述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连接的连接部。
作为第一电缆的电缆9a和作为第二电缆的电缆9b插通电磁屏蔽管3并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露出。即,多根电缆插通电磁屏蔽管3的内部。需要说明的是,电缆9a为例如高压电缆,电缆9b为例如低压电缆。需要说明的是,在电磁屏蔽管3的内部,例如,电缆9b插通省略图示的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作为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优选由镀铜线编织成的筒状的编织线,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筒状的编织线为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不限于筒状的编织线。
图1b是设于电磁屏蔽管3的电磁屏蔽结构1的侧视图。电磁屏蔽结构1由电磁屏蔽管3、电缆9a、9b、编织线11a、11b等形成。作为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筒状的编织线11a包覆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露出的电缆9a。作为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筒状的编织线11b包覆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露出的电缆9b。需要说明的是,这样,在多根电缆9a、9b的端部连接有端子(省略图示),能够作为线束20而利用。
图2a是包覆于电缆9b的编织线11b的端部的俯视图、图2b的B向视图,图2b是包覆于电缆9b的编织线11b的端部的侧视图、图2a的A向视图。需要说明的是,针对电缆9a的编织线11a的实施方式也相同,因此省略图示。
在编织线11a、11b的端部(电磁屏蔽管3侧的端部),筒形状被拆解并扩张开。即,编织线11a、11b的端部形成为片状。将编织线11a的端部的片状的部位设为片状部15a。此外,将编织线11b的端部的片状的部位设为片状部15b。
编织线11a的端部的片状部15a由铆接件13铆接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的金属层7的露出部。同样地,编织线11b的端部的片状部15b由同一铆接件13铆接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的金属层7的露出部。即,编织线11a和编织线11b由铆接件13在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的同一位置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
图3a是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的与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图。在与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处,编织线11a(片状部15a)以及编织线11b(片状部15b)由铆接件13固定于周向的不同位置。在图示的一例中,编织线11a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下方的大致半周,编织线11b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另外的大致半周(图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b所示,编织线11a的片状部15a以及编织线11b的片状部15b无须分别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大致半周。例如,在编织线11a的周长比编织线11b的周长更长的情况下,可以使片状部15a的宽度比片状部15b的宽度更大。
这样,编织线11a、11b的端部的筒状被拆解开,在端部分别形成片状部15a、15b。编织线11a、11b的端部的片状部15a、15b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并由铆接件13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金属层7。因此,在与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处,编织线11a、11b以不在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上重叠的方式固定于通过铆接件13来铆接的部位。
即,多根编织线11a、11b均由铆接件13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此时,在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在与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处,多条编织线11a、11b中的每一条编织线11a、11b各自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铆接件13从外圆周侧按压。即,在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上,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成为编织线11a、11b被从外圆周按压的铆接部。
需要说明的是,“各自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铆接件13从外圆周侧按压”是指,所有的编织线11a、11b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铆接件13直接或者间接地从外圆周侧按压。例如,当编织线11a、11b彼此重叠且其中一部分在周向形成台阶时,在该台阶的两侧的编织线11a、11b的任一部分,会形成不会由于被铆接件13紧固而被传递来自外圆周侧的按压力的部位。在本发明中,不会形成这样的不被施加按压力的部位。即,在本发明中,在编织线11a、11b的外圆周面的一部分与配置于编织线11a、11b的外圆周侧的铆接件13(或者,配置于铆接件13与各个编织线之间的其他的构件)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因此,编织线11a、11b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与配置于编织线11a、11b的外圆周侧的构件紧贴。需要说明的是,该“间隙”包括由于编织线11a、11b的外表面的凹凸而在其与铆接件13等之间产生的微小的间隙。需要说明的是,在各编织线11a、11b由铆接件13紧固时,从适当地将来自外圆周侧的按压力传递到各编织线11a、11b的观点来看,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的片状部15a、15b的厚度优选为大致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插通电磁屏蔽管3的电缆的根数并不限定为两根的情况。例如,如图4所示,电缆9a、9b并非分别为一根,也可以是分别为多根。在这种情况下,使编织线11a、11b分别包覆于从电磁屏蔽管3露出的电缆9a、9b,并将编织线11a、11b铆接于周向的不同位置即可。
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使多根电缆插通一条编织线,也可以使每根电缆分别使用不同的编织线。在这种情况下,使每条编织线以彼此在铆接部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即可。例如,电缆9a是高压系统的电缆,电缆9b是低压系统的电缆,在电缆为两个系统的情况下,可以设为将一个系统的电缆插通一条编织线。需要说明的是,通常,高压系统的电缆、低压系统的电缆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两根以上。因此,使高压系统的电缆和低压系统的电缆按每个系统分别插通编织线,由此,能够在电磁屏蔽管3与连接器之间实现高压系统电缆与低压系统电缆之间的屏蔽。
此外,插通电磁屏蔽管3的电缆并不限定于电缆9a、9b这两个系统。例如,在插通电磁屏蔽管3的电缆存在三个以上的系统的情况下、或者在三相交流电线的情况下,使用三条以上的编织线,使各个编织线端部的片状部以彼此在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不同位置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即可。
例如,如图5a所示,在三根电缆9a、9b、9c插通电磁屏蔽管3的情况下,使编织线11a、11b、11c分别包覆各个电缆9a、9b、9c,并使编织线11a、11b、11c固定于周向的不同位置即可。此时,在筒状的编织线11a、11b、11c各自的端部,形成有片状部15a、15b、15c,片状部15a、15b、15c分别在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金属层7。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a所示,可以以片状部15a、15b、15c(编织线11a、11b、11c)的周向长度分别每隔周向的长度的1/3大致等分的方式配置。此外,如图5b所示,也可以以片状部15a、15b、15c(编织线11a、11b、11c)的周向长度彼此不同的方式配置。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在与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上,所有的编织线11a、11b、11c各自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铆接件13从外圆周侧按压。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具有两根电缆9a、9b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无论在哪一个实施方式中,都可以具备三根以上的电缆。此外,在由铆接件13紧固各编织线11a、11b、11c时,从将来自外圆周侧的按压力适当地传递到各编织线11a、11b、11c的观点来看,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的片状部15a、15b、15c的厚度优选为大致相等。
接着,对电磁屏蔽结构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的金属层7露出。此外,使电缆9a、9b插通电磁屏蔽管3。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可以在电磁屏蔽管3的内部的电缆9a或者电缆9b的外圆周配置编织线。
接着,使编织线11a包覆于从电磁屏蔽管3露出的电缆9a。此时,使编织线11a的端部(电磁屏蔽管3侧)的筒状部拆解开,并以规定长度形成片状部15a。同样地,使编织线11b包覆于从电磁屏蔽管3露出的电缆9b。此时,使编织线11b的端部(电磁屏蔽管3侧)的筒状部拆解开,形成规定长度的片状部15b。
接着,将编织线11a、11b的端部的片状部15a、15b配置于金属层7的外圆周。此时,使片状部15a、15b以不重叠的方式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在这种状态下,使用铆接件13将编织线11a、11b铆接并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需要说明的是,在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铆接部),根据需要包覆有橡胶构件等。由此,形成电磁屏蔽结构1。
以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铆接部,编织线11a、11b不会相互重叠地铆接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因此,在铆接部,不会由于编织线11a、11b的部分重叠而使厚度变化。因此,在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编织线11a、11b中每条编织线11a、11b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铆接件13从外圆周侧按压,能够确保由铆接件13带来的稳定的保持力。
此外,编织线11a、11b分别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每个大致半周,因此能够确保分别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a、图6b是表示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结构的工序的图,图6a是侧视图,图6b是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实现与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构成附有与图1b等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使从电磁屏蔽管3露出的电缆9a插通编织线11a。使编织线11a的端部保持筒状而包覆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金属层7)。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不同,无须在编织线11a的端部形成片状部15a。
需要说明的是,编织线11a可以容易地将编织扩张开,因此,能够在保持筒状的同时容易地增大筒的直径。因此,即使采用与电缆9a的尺寸匹配的编织线11a,也能使编织线11a的端部扩张开而包覆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
编织线11a局部形成有孔17a、19。需要说明的是,孔17a和孔19形成于编织线11a的周向的大致同一方向。孔17a、19通过编织线11a的金属裸线在两侧展开而形成。孔17a形成于比电磁屏蔽管3被包覆的部位靠编织线11a的基部侧。孔17a是供电缆9b贯通的部位。因此,在从编织线11a的端部插通电缆9a时,使电缆9b也同时插入编织线11a,并且从孔17a将电缆9b取出到外部。
孔19形成于比孔17a靠编织线11a的端部侧。即,孔19形成于编织线11a包覆电磁屏蔽管3的部位。更具体地,如图所示,编织线11a以孔19位于金属层7的方式包覆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需要说明的是,孔17a和孔19也可以连通。
图7a、图7b是表示进一步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图,图7a是侧视图,图7b是俯视图。在编织线11b的端部形成有片状部15b。即,在从编织线11a露出的电缆9b,配置有筒状的编织线11b,片状部15b以与编织线11a重叠的方式配置。
此时,片状部15b的一部分重叠于编织线11a的孔19的位置。因此,片状部15b的一部分以包覆从孔19露出的金属层7的方式配置。此时,编织线11b的宽度比孔19的宽度小。因此,编织线11b从孔19露出,并且在孔19的周向上不与编织线11a重叠。
图8是表示进一步由铆接件13将编织线11a、11b固定的电磁屏蔽结构1a的图,图9是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在与孔19对应的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由铆接件13将编织线11a、11b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
如上所述,使编织线11a的端部保持筒状而包覆于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此外,位于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的编织线11a局部设有孔19,编织线11b的端部的片状部15b包覆于孔19的位置。进而,在与孔19对应的周向的部位,由铆接件13将编织线11a、11b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因此,在铆接部,编织线11a、11b不会局部重叠于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通过使编织线11a、11b不会在铆接部局部重叠,编织线11a、11b各自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铆接件13从外圆周侧按压,能够得到保持力的稳定性、通电状态的稳定性。
此外,通过在编织线11a上设孔19,无须将编织线11a的端部拆解开而形成片状部15a。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能通过调整孔19的尺寸,以使编织线11a、11b一一包覆电磁屏蔽管3的大致半周等方式适当地配置编织线11a、11b。需要说明的是,在由铆接件13紧固各编织线11a、11b时,从将来自外圆周侧的按压力适当地传递到各编织线11a、11b的观点来看,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的编织线11a的厚度和片状部15b的厚度优选为大致相等。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a是表示电磁屏蔽管3的侧视图,图10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结构1b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0b是编织线11a、11b的透视图,省略电缆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附近的外层5没有全部去除,在顶端部的一部分呈环状地留下外层5。即,金属层7的露出部形成为由外层5夹住的环状。
如图10b所示,编织线11a、11b以不会相互重叠的方式由铆接件13铆接至金属层7。因此,能够使编织线11a、11b可靠地与金属层7接触而得到导通。需要说明的是,只要编织线11a、11b的配置不会局部重叠,采用任何方案都可以。
此时,顶端侧的环状的外层5比铆接件13的铆接位置更位于顶端侧。外层5比金属层7的露出部的外径大。因此,在相对于电磁屏蔽管3的铆接件13的铆接位置的顶端侧,设有由环状的外层5形成的大径部。因此,即使在编织线11a、11b被拉动而铆接件13向顶端侧偏离的情况下,铆接件13也会被外层5限制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铆接件13从电磁屏蔽管3脱落。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在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通过使编织线11a、11b局部不重叠,编织线11a、11b各自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铆接件13从外圆周侧按压,能够得到保持力的稳定性、通电状态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由铆接件13紧固各编织线11a、11b时,从将来自外圆周侧的按压力适当地传递到各编织线11a、11b的观点来看,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的片状部15a、15b的厚度优选为大致相等。
此外,环状设置的外层5具有作为铆接件13的防脱部的功能,因此,通过外层5,能够抑制铆接件13从电磁屏蔽管3脱落。需要说明的是,代替外层5,也可以使树脂等的其他构件呈环状地粘接于金属层7的外圆周部,并在铆接位置的顶端侧形成大径部。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a、图11b是表示形成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结构的工序的图,图11a是侧视图,图11b是俯视图。
第四实施方式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首先,将从电磁屏蔽管3露出的电缆9a插通于编织线11a。需要说明的是,电磁屏蔽管3也可以如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使外层5设于顶端部。使编织线11a的端部保持筒状而包覆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金属层7)。
编织线11a局部形成有孔17a。如上所述,孔17a是供电缆9b贯通的部位。因此,在将电缆9a插通编织线11a时,电缆9b也插通编织线11a并从孔17a取出到外部。需要说明的是,孔17a也可以通过打开编织线11a的筒形状而形成。
图12a、图12b是表示进一步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图,图12a是侧视图,图12b是俯视图。在编织线11b的端部,不形成片状部15b而是保持筒状。在编织线11b形成有供编织线11a(电缆9a)贯通的孔17b。需要说明的是,孔17b也可以通过打开编织线11b的筒形状而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从编织线11b的端部将编织线11a(电缆9a)和电缆9b双方插入,从孔17b仅将编织线11a(电缆9a)取出到编织线11b的外部,使电缆9b保持插通于编织线11b即可。
编织线11b的端部与编织线11a一起包覆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即,在电磁屏蔽管3的金属层7的外圆周,遍及整周地配置有编织线11a,在编织线11a的外圆周,遍及大致整周地配置有编织线11b。
图13是表示进一步由铆接件13将编织线11a、11b固定的电磁屏蔽结构1c的图,图14是铆接部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在金属层7,由铆接件13将编织线11a、11b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
如上所述,使编织线11a、11b的端部保持筒状而包覆于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此时,筒状的编织线11a、11b遍及电磁屏蔽管3的整周而配置,因此,在铆接部,编织线11a、11b遍及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的整周而重叠。即,在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不是仅在局部形成有编织线11a、11b的重叠部,而是遍及整周地重叠。因此,在铆接部,编织线的厚度不变。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在铆接部,不会由于编织线11a、11b的局部重叠而形成台阶。因此,在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编织线11b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被铆接件13从外圆周侧按压,编织线11a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经由编织线11a间接地被铆接件13从外圆周侧按压,因此,能够得到保持力的稳定性、通电状态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由铆接件13紧固各编织线11a、11b时,从将来自外圆周侧的按压力适当地传递到各编织线11a、11b的观点来看,铆接件13所配置的部位的各编织线11a、11b的厚度优选为分别在周向大致不变。
这样,在本发明中,使编织线11a、11b双方都遍及整周地重叠,由此,能够防止铆接部处编织线的厚度变化。因此,不会受到由于编织线的局部重叠而产生的台阶部的影响。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a是设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电磁屏蔽结构1d的侧视图,图15b是俯视图。电磁屏蔽结构1d由电磁屏蔽管3、电缆9a、9b,编织线11a、11b、铆接件13a、13b等形成。
使编织线11a的端部保持筒状而包覆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的金属层7的外圆周。编织线11a由铆接件13a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另一方面,编织线11b的端部配置于编织线11a以及铆接件13a的外圆周。
编织线11b的端部的片状部15b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的金属层7的露出部且配置于比编织线11a更靠基部侧,并由铆接件13b铆接。即,编织线11a和编织线11b在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的不同位置由铆接件13a、13b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在图示的一例中,编织线11a由铆接件13a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侧,编织线11b穿过铆接件13a的外圆周,由铆接件13b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基部侧。
图16a是图15b的C-C线剖面图,图16b是图15b的D-D线剖面图。在与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上,编织线11a通过铆接件13a而被铆接固定。在图示的一例中,编织线11a遍及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整周而被固定。此时,在编织线11a与外层5之间形成有间隙。即,金属层7露出于编织线11a的顶端侧。此外,铆接件13a、13b设有头部14。头部14是在铆接件13a、13b中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为直线状、曲线状、折回状等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图16a、图16b所示的铆接件13a、13b示出了作为突出部的头部14呈根部被紧固而折回的形状的例子。
编织线11b的端部的片状部15b包覆于铆接件13a的外圆周,片状部15b的端部附近配置于从编织线11a的顶端露出的金属层7的外圆周,并由铆接件13b固定。在图示的例中,编织线11b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上方的大致半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5a、图15b、图16a中,使编织线11a保持筒状而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但编织线11a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编织线11a的端部也可以设置与片状部15b相同的形状的片状部并将其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大致半周。
这样,编织线11a、11b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的不同位置,通过铆接件13a、13b分别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金属层7。即,在铆接件13a、13b所配置的部位,编织线11a、11b分别由各自的铆接件13a、13b以不重叠的方式铆接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编织线11b经过铆接件13a的头部14的外部,并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侧配设到基部侧,因此,根据编织线11b的配置,存在编织线11b会由于与头部14的接触而损伤的隐患。因此,可以在配置于外侧的编织线11b与头部14之间配置保护构件21。即,在编织线11a由铆接件13a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侧,编织线11b穿过铆接件13a的外圆周并由铆接件13b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基部侧的情况下,可以在铆接件13a与编织线11b之间设置保护构件21。保护构件21可以使用例如与编织线11a、11b相同的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编织线11b与头部14的接触,编织线11b(片状部15b)的周向的配置可以设为与头部14不同的位置。即,在编织线11a由铆接件13a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侧,编织线11b穿过铆接件13a的外圆周并由铆接件13b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基部侧的情况下,编织线11b避开铆接件13a的头部14而配置。
图17a是这种情况下的铆接件13a的剖面图,图17b是铆接件13b的剖面图。在与铆接件13a的头部14不重叠的周向位置,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基部侧的编织线11b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侧配设到基部侧,由此,能够防止编织线11b与头部14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编织线11b由于与头部14的接触而产生损伤。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插通电磁屏蔽管3的电缆的根数并不限定于两根的情况。例如,作为铆接件13a、13b所配置的部位的剖面图,如图18a、图18b所示,电缆9a、9b并非分别为一根,也可以是分别多根。在这种情况下,也使编织线11a、11b分别包覆于从电磁屏蔽管3露出的电缆9a、9b,并将编织线11a、11b铆接在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的不同位置即可。
此外,插通电磁屏蔽管3的电缆并不限定于电缆9a、9b这两个系统。例如,在电磁屏蔽管3中插通有三根以上的电缆的情况下,分别使用三个以上的编织线以及铆接件,并将其以使各条编织线彼此不会在各个铆接部重叠的方式在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上以相互不同的位置分别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即可。
接着,对电磁屏蔽结构1d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的金属层7露出。此外,将电缆9a、9b插通电磁屏蔽管3。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在电磁屏蔽管3的内部的电缆9a或电缆9b的外圆周,也可以配置编织线。
图19a、图19b是表示在从电磁屏蔽管3露出的电缆9a上包覆编织线11a的状态的图,图19a是侧视图,图19b是俯视图。使编织线11a的端部保持筒状而包覆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金属层7)。此时,以使金属层7在编织线11a的端部与外层5的端部之间露出的方式调整编织线11a的包覆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编织线11a可以容易地将编织扩张开,因此,能够在保持筒状的同时容易地增大筒的直径。因此,即使采用与电缆9a的尺寸匹配的编织线11a,也能使编织线11a的端部扩张开而包覆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
编织线11a局部形成有孔17a。孔17a通过将编织线11a的金属裸线向两侧展开而形成。孔17a形成于比电磁屏蔽管3被包覆的部位更靠编织线11a的基部侧。孔17a是供电缆9b贯通的部位。因此,在从编织线11a的端部插通电缆9a时,使电缆9b也同时插入编织线11a,并从孔17a将电缆9b取出到外部。需要说明的是,孔17a也可以通过打开编织线11a的筒形状而形成。
接着,如图20所示,编织线11a由铆接件13a铆接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的金属层7。因此,编织线11a以遍及金属层7的整周而配置的状态被固定。
图21a、图21b是表示在从电磁屏蔽管3(编织线11a)露出的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图,图21a是侧视图,图21b是俯视图。使编织线11b的端部(电磁屏蔽管3侧)的筒状部拆解开,以规定长度形成片状部15b。
编织线11b的端部的片状部15b配设于编织线11a以及铆接件13a的外部,配置于在编织线11a与外层5之间露出的金属层7的外圆周。在这种状态下,使用铆接件13b将编织线11b铆接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此时,使编织线11a不在由铆接件13b将编织线11b铆接的部位重叠。在这种状态下,在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铆接部),根据需要包覆有橡胶构件等。由此,形成电磁屏蔽结构1d。
以上,根据第五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各个铆接部,编织线11a、11b不会相互重叠地分别被铆接在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的不同位置。因此,在作为铆接件13a、13b所配置的部位的铆接部,编织线11a、11b没有重叠部,编织线11a、11b各自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铆接件13a、13b从外圆周侧按压,能够确保由铆接件13a、13b带来的稳定的保持力。
此外,编织线11a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大致整周,编织线11b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大致半周,因此,能够确保编织线11a和编织线11b分别与金属层7有足够的接触面积。
此外,在编织线11b与铆接件13a的头部14之间配置有保护构件21,由此,能够防止编织线11b由于头部14而损伤。
此外,编织线11b避开铆接件13a的头部14而配设在与头部14不同的周向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编织线11b由于头部14而损伤。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2a是表示形成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结构的工序的侧视图。
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地,首先,如图22a所示,将从电磁屏蔽管3露出的电缆9a插通于编织线11a。使编织线11a的端部保持筒状而包覆于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金属层7)。此时,金属层7在编织线11a与外层5之间露出。
编织线11a局部形成有孔17a。如上所述,孔17a是供电缆9b贯通的部位。因此,在将电缆9a插通于编织线11a时,使电缆9b也插入编织线11a,并从孔17a将电缆9b取出到外部。在这种状态下,编织线11a由铆接件13a固定于金属层7。
图22b是表示进一步在电缆9b上包覆编织线11b的状态的侧视图。在编织线11b的端部,不形成片状部15b而是保持筒状。在编织线11b形成有供编织线11a(电缆9a)贯通的孔17b。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从编织线11b的端部将编织线11a(电缆9a)和电缆9b双方插入,从孔17b仅将编织线11a(电缆9a)取出到编织线11b的外部,使电缆9b保持插通于编织线11b即可。
编织线11b的端部穿过编织线11a以及铆接件13a的外部,包覆于金属层7的露出部。即,编织线11a遍及整周地配置于电磁屏蔽管3的金属层7的外圆周,编织线11b遍及金属层7的外圆周的大致整周地配置于编织线11a的电磁屏蔽管3的基部侧。
图23是表示进一步由铆接件13b固定编织线11b的电磁屏蔽结构1e的图,图24a是铆接件13a所配置的部位的剖面图,图24b是铆接件13b所配置的部位的剖面图。如图所示,编织线11a、11b在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的不同位置,由铆接件13a、13b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金属层7。
如图24a、图24b所示,编织线11a、11b的端部分别保持筒状而包覆于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此时,筒状的编织线11a、11b分别遍及电磁屏蔽管3的整周而配置,因此,编织线11a、11b遍及电磁屏蔽管3的外圆周的整周地固定于各个铆接部。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能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编织线11a、11b分别固定在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的不同位置,由此,能够得到各个编织线11a、11b的保持力的稳定性、通电状态的稳定性。
此外,编织线11a通过孔17b贯穿编织线11b,编织线11a、11b通过各自的部位固定于电磁屏蔽管3的周向的大致整周。这样,编织线11a、11b双方分别遍及整周并与金属层7接触,由此,能够确保编织线11a、11b与金属层7的接触面积。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5a是表示电磁屏蔽管3的俯视图,图25b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结构1f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5b是编织线11a、11b的透视图,省略电缆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屏蔽管3的端部附近的外层5没有全部去除,一部分外层5呈环状地留下。即,金属层7的露出部被外层5分开,并且各个金属层7的露出部形成为由外层5夹住的环状。
如图25b所示,编织线11a、11b由铆接件13a、13b铆接在各个金属层7。因此,能够使编织线11a、11b可靠地与金属层7接触而得到导通。需要说明的是,编织线11a由铆接件13a铆接并与金属层7接触。编织线11b由铆接件13b铆接并与金属层7接触,配置于编织线11a以及铆接件13a的外侧。
此时,顶端侧的环状的外层5比铆接件13a的铆接位置更位于顶端侧,第二个环状的外层5位于铆接件13a、13b各自的铆接位置之间。外层5比金属层7的露出部的外径大。因此,在相对于电磁屏蔽管3的铆接件13a、13b各自的铆接位置的顶端侧,设有由管状的外层5形成的大径部。因此,即使在编织线11a、11b被拉伸而铆接件13a、13b向顶端侧偏离的情况下,铆接件13a、13b也会被外层5限制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铆接件13a、13b从电磁屏蔽管3脱落。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编织线11a、11b分别固定在电磁屏蔽管3的长尺寸方向的不同位置,由此,能够得到各个编织线11a、11b的保持力的稳定性、通电状态的稳定性。
此外,环状设置的外层5具有作为铆接件13a、13b的防脱部的功能,因此,通过外层5,能够抑制铆接件13a、13b从电磁屏蔽管3脱落。需要说明的是,代替外层5,也可以使树脂等的其他的构件呈环状地粘接于金属层7的外圆周部,在铆接位置的各个顶端侧形成大径部。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影响。显然,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畴内想的各种变更例或修改例,这些变更例或修改例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
标号说明
1、1a、1b、1c、1d、1e、1f………电磁屏蔽结构
3………电磁屏蔽管
5………外层
7………金属层
9a、9b、9c………电缆
11a、11b、11c………编织线
13a、13b………铆接件
14………头部
15a、15b、15c………片状部
17a、17b、19………孔
20………线束
21………保护构件
Claims (12)
1.一种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磁屏蔽管;
多根电缆,插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并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端部露出;以及
多个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包覆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端部露出的多根所述电缆,其中,
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均由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
在配置有所述铆接件的部位的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中的每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各自的外圆周面的整个面都被所述铆接件从外圆周侧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至少具有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在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的同一位置通过所述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
在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在周向不重叠的方式通过所述铆接件被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大致半周,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另外的大致半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包覆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在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与包覆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的部位的一部分对应地设有孔,
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包覆于所述孔的位置,
在与所述孔对应的部位,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所述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及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筒状的端部形成为片状,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端部配置在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所述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所述铆接件固定在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的同一位置,
在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在周向遍及整周地重叠的状态由所述铆接件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筒状挠性屏蔽构件至少具有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在所述电磁屏蔽管的长尺寸方向的不同位置分别由第一铆接件以及第二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外圆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大致半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所述第一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端部侧,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穿过所述第一铆接件的外圆周,由所述第二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基部侧,在所述第一铆接件与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之间设有保护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由所述第一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端部侧,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穿过所述第一铆接件的外圆周,由所述第二铆接件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基部侧,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避开所述第一铆接件的突出部的方式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贯通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所述第一筒状挠性屏蔽构件以及所述第二筒状挠性屏蔽构件的端部按照各自的部位固定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周向的大致整周。
12.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结构,并具有配置于所述电磁屏蔽管的内部的多根所述电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87057 | 2016-09-26 | ||
JP2016-187052 | 2016-09-26 | ||
JP2016-187057 | 2016-09-26 | ||
JP2016187052 | 2016-09-26 | ||
PCT/JP2017/034686 WO2018056460A1 (ja) | 2016-09-26 | 2017-09-26 | 電磁シールド構造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92856A true CN109792856A (zh) | 2019-05-21 |
CN109792856B CN109792856B (zh) | 2020-10-23 |
Family
ID=61690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58877.8A Active CN109792856B (zh) | 2016-09-26 | 2017-09-26 | 电磁屏蔽结构以及线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0660248B2 (zh) |
EP (2) | EP3518642B1 (zh) |
JP (1) | JP6979957B2 (zh) |
CN (1) | CN109792856B (zh) |
WO (1) | WO20180564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8120788A (ja) * | 2017-01-26 | 2018-08-0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接続構造 |
JP6855966B2 (ja) * | 2017-07-19 | 2021-04-0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6927126B2 (ja) | 2018-03-30 | 2021-08-2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6819642B2 (ja) * | 2018-03-30 | 2021-01-2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6819641B2 (ja) * | 2018-03-30 | 2021-01-2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6927125B2 (ja) * | 2018-03-30 | 2021-08-2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6691164B2 (ja) * | 2018-04-04 | 2020-04-2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分岐回路体及び電線の分岐方法 |
US11825640B2 (en) * | 2019-07-02 | 2023-11-21 | Delfingen Industry |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device |
JP7524674B2 (ja) * | 2020-08-26 | 2024-07-3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ユニット |
EP4432497A1 (en) * | 2023-03-14 | 2024-09-18 | Abb Schweiz Ag | Adaptor for connecting and securing different harness protection system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310474A (ja) * | 2005-04-27 | 2006-11-09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シールド導電路 |
CN101437388A (zh) * | 2007-11-15 | 2009-05-20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屏蔽壳单元 |
CN103621195A (zh) * | 2012-06-21 | 2014-03-05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电磁屏蔽管、屏蔽电缆的构造、电磁屏蔽管的弯曲加工方法、电磁屏蔽管的制造方法以及屏蔽电缆的末端加工方法 |
CN103826927A (zh) * | 2011-09-27 | 2014-05-2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编织件和线束 |
JP2015106466A (ja) * | 2013-11-29 | 2015-06-0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電線のシールド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18621A (ja) * | 2001-01-17 | 2002-08-02 | Yazaki Corp | シールド電線の端末処理構造 |
US20100073006A1 (en) * | 2008-09-23 | 2010-03-2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harge Induction for Cable to System Testing |
JP5362270B2 (ja) * | 2008-07-03 | 2013-12-1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電線、及び該シールド電線の編組端末処理方法、並びに、編組端末処理装置 |
JP5566716B2 (ja) * | 2010-02-05 | 2014-08-0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2013073987A (ja) * | 2011-09-27 | 2013-04-22 | Yazaki Corp | シールド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6075968B2 (ja) * | 2012-05-14 | 2017-02-0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筒状編組加締め接続構造 |
JP5915515B2 (ja) * | 2012-12-25 | 2016-05-1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シールドシェルと編組シールドとの接続構造 |
JP6008249B2 (ja) * | 2013-07-04 | 2016-10-19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グロメット |
JP6149763B2 (ja) * | 2014-03-03 | 2017-06-21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導電路 |
JP6135584B2 (ja) * | 2014-04-02 | 2017-05-3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配線部材 |
JP6256308B2 (ja) * | 2014-11-06 | 2018-01-1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シールド構造 |
JP2016171734A (ja) * | 2015-03-16 | 2016-09-23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パイプ用ホルダ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6582649B2 (ja) * | 2015-07-10 | 2019-10-02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シールド構造 |
JP6691164B2 (ja) * | 2018-04-04 | 2020-04-2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分岐回路体及び電線の分岐方法 |
-
2017
- 2017-09-26 EP EP17853227.1A patent/EP3518642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9-26 WO PCT/JP2017/034686 patent/WO20180564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9-26 JP JP2018540348A patent/JP6979957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9-26 EP EP22174572.2A patent/EP4064812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9-26 CN CN201780058877.8A patent/CN109792856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3-25 US US16/363,466 patent/US10660248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01 US US16/837,460 patent/US11006556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4-13 US US17/228,828 patent/US1132415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310474A (ja) * | 2005-04-27 | 2006-11-09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シールド導電路 |
CN101437388A (zh) * | 2007-11-15 | 2009-05-20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屏蔽壳单元 |
CN103826927A (zh) * | 2011-09-27 | 2014-05-2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编织件和线束 |
CN103621195A (zh) * | 2012-06-21 | 2014-03-05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电磁屏蔽管、屏蔽电缆的构造、电磁屏蔽管的弯曲加工方法、电磁屏蔽管的制造方法以及屏蔽电缆的末端加工方法 |
JP2015106466A (ja) * | 2013-11-29 | 2015-06-0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電線のシールド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18642B1 (en) | 2022-07-27 |
JPWO2018056460A1 (ja) | 2019-07-11 |
US20210235604A1 (en) | 2021-07-29 |
US10660248B2 (en) | 2020-05-19 |
CN109792856B (zh) | 2020-10-23 |
US20190223333A1 (en) | 2019-07-18 |
JP6979957B2 (ja) | 2021-12-15 |
US20200229329A1 (en) | 2020-07-16 |
EP4064812B1 (en) | 2024-09-11 |
EP4064812A1 (en) | 2022-09-28 |
WO2018056460A1 (ja) | 2018-03-29 |
US11006556B2 (en) | 2021-05-11 |
US11324150B2 (en) | 2022-05-03 |
EP3518642A4 (en) | 2020-05-27 |
EP3518642A1 (en) | 2019-07-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92856A (zh) | 电磁屏蔽结构以及线束 | |
US9743567B2 (en) |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component and electric wire assembly with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component | |
KR101446540B1 (ko) | 고전압 차폐 커넥터 및 고전압 차폐 커넥터의 조립 방법 | |
JP6377694B2 (ja) | 端子金具固定構造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2009123519A (ja) | シールドシェルの取付構造 | |
WO2013168818A1 (en) |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xternal conductor terminal of electric cable | |
CN104956451B (zh) | 电线分支构造 | |
KR20100104029A (ko) | 차폐용 편조선의 쉘커버 | |
KR101480660B1 (ko) | 보호구, 보호구의 제조 방법 및 쉴드 도전체 | |
CN106654731A (zh) | 一种堵头连接器及其屏蔽套 | |
CN103812057B (zh) | 用于电缆的安装托架组件 | |
CN107834215B (zh) | 端子配件固定构造以及线束 | |
JP2017204515A (ja) | 電磁シールド部品、電磁シールド部品付き電線、及び電磁シールド部品の製造方法 | |
CN109644583B (zh) | 电磁屏蔽部件及导电路径 | |
JP2014183234A (ja) | 電線のシールド構造 | |
JP3832809B2 (ja) | 簡易電磁波シールド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 |
CN110192254A (zh) | 线束 | |
US9437351B2 (en) | Shield wire for wiring harnes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
CN104577518B (zh) | 屏蔽构造 | |
WO2017188148A1 (ja) | 電磁シールド具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 |
JP7314849B2 (ja) | 組電線およびその固定構造 | |
JP7558847B2 (ja) |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接地構造体 | |
CN105356088B (zh) | 带弧形定位端子可扩充防护套 | |
JP5654545B2 (ja) | シールドシェルの取付構造 | |
CN107624015A (zh) | 电器元件和主板的安装结构及包括其的电饭煲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