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2183A -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2183A
CN109792183A CN201780059959.4A CN201780059959A CN109792183A CN 109792183 A CN109792183 A CN 109792183A CN 201780059959 A CN201780059959 A CN 201780059959A CN 109792183 A CN109792183 A CN 1097921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bar
hole
columnar part
frame body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99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2183B (zh
Inventor
小川幸祐
瀬口敬史
村上俊辅
新子刚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92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2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1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 B62D5/065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ly adapted means for varying pressurised fluid supply based on need, e.g. on-demand, variable assi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 B62D5/1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ype of power un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中,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其与定子电连接;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对汇流条进行保持。汇流条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汇流条的第1贯通孔。汇流条保持架具有:汇流条保持架主体,其从下侧对汇流条进行支承;以及第1突起部,其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第1突起部具有:第1柱状部,其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1柱状部轴线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通过第1贯通孔;第1熔接部,其配置于第1柱状部的上端,与汇流条的上表面接触;以及多个肋,它们从第1柱状部的外周面突出,沿着绕第1柱状部轴线的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肋与第1贯通孔的内周面接触。

Description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汇流条单元的马达。例如,专利文献1的汇流条单元安装于定子铁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373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汇流条单元中,有时将汇流条固定在对汇流条进行保持的汇流条保持架上。在该情况下,在进行汇流条的定位时,有时汇流条的位置会发生偏移。因此,有时难以将汇流条高位置精度地固定在汇流条保持架上。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将汇流条高位置精度地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固定的构造的马达以及具有这样的马达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以及汇流条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上侧,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对所述汇流条进行保持,所述汇流条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汇流条的第1贯通孔,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汇流条保持架主体,其从下侧对所述汇流条进行支承;以及第1突起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所述第1突起部具有:第1柱状部,其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1柱状部轴线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第1熔接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柱状部的上端,与所述汇流条的上表面接触;以及多个肋,它们从所述第1柱状部的外周面突出,沿着绕所述第1柱状部轴线的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多个肋与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周面接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具有能够将汇流条高位置精度地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固定的构造的马达以及具有这样的马达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保持架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部分的图,是图6中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另一例的汇流条单元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转子30、定子40、壳体20、轴承保持架50、汇流条单元60以及控制装置80。转子30具有轴31和转子铁芯32。轴31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配置。转子铁芯32固定于轴31的外周面。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将上下方向中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上下方向中的图1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侧、下侧以及上下方向只是用于对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配置关系等。
定子40配置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41、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绝缘件42以及隔着绝缘件42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线圈43。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20为收纳马达10的各部的圆筒状。另外,在图2中,省略控制装置80的图示。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架50为沿径向扩展的大致圆板状。轴承保持架50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50在转子铁芯32的上侧对轴承进行保持,该轴承将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
汇流条单元60整体为沿径向扩展的大致圆板状。汇流条单元60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更详细而言,汇流条单元60固定于轴承保持架50的上表面。汇流条单元60具有汇流条70和汇流条保持架60a。
汇流条保持架60a对汇流条70进行保持。如图1至图3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0a为沿径向扩展的大致圆板状。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0a嵌合于壳体20的径向内侧。汇流条保持架60a的下表面与轴承保持架50的上表面接触。汇流条保持架60a例如是树脂制的。如图2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0a具有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多个第1突起部67以及多个第2突起部68。
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是沿径向扩展的圆板状的部分。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从下侧对汇流条70进行支承。如图4所示,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具有凹部66b。凹部66b在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向下侧凹陷。凹部66b的俯视外形为圆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凹部66b。
如图3所示,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第1保持架贯通孔66c和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第1保持架贯通孔66c配置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中央。第1保持架贯通孔66c的俯视形状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如图1所示,轴31通过第1保持架贯通孔66c。如图3所示,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的俯视形状为圆形。后述的导线43a通过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
如图4至图6所示,第1突起部67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向上侧突出。这里,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是指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面中的朝向上侧的面。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包含凹部66b的底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起部67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中的凹部66b的底面向上侧突出。
如图6所示,第1突起部67具有第1柱状部67a、第1熔接部67b以及多个肋67c。第1柱状部67a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1柱状部轴线O1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向上侧延伸。第1柱状部轴线O1通过第1柱状部67a的中心。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柱状部67a为圆柱状。
如图6所示,第1熔接部67b为向上侧为凸的半球状。第1熔接部67b配置于第1柱状部67a的上端。第1熔接部67b与汇流条70的上表面70d接触。更详细而言,第1熔接部67b中的以第1柱状部轴线O1为中心的径向的外缘部分与汇流条70的上表面70d接触。第1熔接部67b是第1突起部67的上端部受热熔化而与汇流条70的上表面70d熔接的部分。图1至图5中示出了第1突起部67的上端部熔接前的状态。如图6所示,第1熔接部67b与凹部66b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如图4所示,多个肋67c从第1柱状部67a的外周面突出。肋67c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肋67c为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棱柱状。肋67c从凹部66b的底面延伸至第1柱状部67a的上部。如图7所示,肋67c的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如下的大致梯形形状:以第1柱状部轴线O1为中心的径向内侧的边较长,以第1柱状部轴线O1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边较短。多个肋67c沿着绕第1柱状部轴线O1的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肋67c沿着绕第1柱状部轴线O1的方向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在图7中,肋67c在1个第1突起部67设置4个,4个肋67c沿绕第1柱状部轴线O1的方向相互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5所示,在第1突起部67的上端部熔接前的状态下,肋67c的上端部的突出高度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变小。由此,容易将第1突起部67压入到后述的第1贯通孔70b中。图5所示的肋67c的上端部与第1柱状部67a的上端部一起熔化。由此,如图6所示,在第1突起部67的上端部熔接后的状态下,肋67c的上端与第1熔接部67b的下表面连接。在第1突起部67的上端部熔接后的状态下,肋67c的突出高度在上下方向的整个范围内大致均一。
如图8所示,第2突起部68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向上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突起部68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中的凹部66b的底面向上侧突出。第2突起部68具有第2柱状部68a和第2熔接部68b。第2突起部68与第1突起部67不同,不具有肋67c。第2柱状部68a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2柱状部轴线O2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向上侧延伸。第2柱状部轴线O2通过第2柱状部68a的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柱状部68a为圆柱状。
第2熔接部68b为向上侧为凸的半球状。第2熔接部68b配置于第2柱状部68a的上端。第2熔接部68b与汇流条70的上表面70d接触。更详细而言,第2熔接部68b中的以第2柱状部轴线O2为中心的径向的外缘部分与汇流条70的上表面70d接触。第2熔接部68b是第2突起部68的上端部受热熔化而与汇流条70的上表面70d熔接的部分。虽然省略了图示,第2突起部68的上端部熔接前的形状与从图4和图5所示的上端部熔接前的第1突起部67去除了肋67c后的形状是相同的。如图8所示,第2熔接部68b与凹部66b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如图1和图2所示,汇流条70为板状。汇流条70配置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汇流条70与定子40电连接。更详细而言,汇流条70经由从线圈43向上侧延伸的导线43a与线圈43电连接。如图1所示,导线43a经由沿上下方向贯穿轴承保持架50的孔和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而引出至比汇流条保持架60a靠上侧的位置。导线43a是构成线圈43的导线的端部。另外,导线43a也可以是与线圈43分开的部件。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汇流条70中,设置有第1汇流条71、第2汇流条72、第3汇流条73、第4汇流条74以及第5汇流条75这五个。第1汇流条71、第2汇流条72以及第3汇流条73例如是相用汇流条。第4汇流条74和第5汇流条75是中性点用汇流条。
第1汇流条71具有主体部71a、2个把持部76以及端子部77。主体部71a为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细长的板状。主体部71a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垂直。主体部71a具有第1部分71b、第2部分71c、第3部分71d以及第4部分71e。
第1部分71b是在比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周向呈大致圆弧状延伸的部分。在第1部分71b的周向一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在第1部分71b的周向另一端部连接有端子部77。第2部分71c是从第1部分71b的周向的中央至第1保持架贯通孔66c的周缘部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第2部分71c通过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第3部分71d是从第2部分71c的径向内端部沿第1保持架贯通孔66c的周缘部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第4部分71e是从第3部分71d中的与连接着第2部分71c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在第4部分71e的径向外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
第2汇流条72相对于第1汇流条71隔着中心轴线J配置在径向的相反侧。第2汇流条72具有主体部72a、2个把持部76以及端子部77。主体部72a为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细长的板状。主体部72a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垂直。主体部72a具有第1部分72b、第2部分72c、第3部分72d以及第4部分72e。
第1部分72b配置于第1汇流条71的第1部分71b的径向内侧。第1部分72b是从与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相同的径向位置至第1保持架贯通孔66c的周缘部沿径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第1部分72b所延伸的方向与第1汇流条71的第2部分71c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第1部分72b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与第1汇流条71的第2部分71c所通过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相同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在第1部分72b的径向外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
第2部分72c是从第1部分72b的径向内端部沿第1保持架贯通孔66c的周缘部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第2部分72c相对于第1汇流条71的第3部分71d隔着中心轴线J配置在径向的相反侧。第3部分72d从第2部分72c中的与连接着第1部分72b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延伸至比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3部分72d通过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在第3部分72d的径向的中央连接有把持部76。
第4部分72e是从第3部分72d的径向外端部沿在俯视下与第3部分72d所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在第4部分72e中的与连接着第3部分72d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有端子部77。
第3汇流条73具有主体部73a、2个把持部76以及端子部77。主体部73a为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细长的板状。主体部73a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垂直。主体部73a具有第1部分73b、第2部分73c以及第3部分73d。
第1部分73b是在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径向外缘部沿周向呈大致圆弧状延伸的部分。第1部分73b在周向的大致半周范围内延伸。第1部分73b的一部分配置于第1汇流条71的第1部分71b的径向外侧。在第1部分73b的周向一端部连接有端子部77。
第2部分73c是从第1部分73b的周向另一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2部分73c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在第2部分73c的径向内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第3部分73d是从第1部分73b的靠近周向一端部的部分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3部分73d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在第3部分73d的径向内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
第4汇流条74具有主体部74a和3个把持部76。主体部74a为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细长的板状。主体部74a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垂直。主体部74a具有第1部分74b、第2部分74c、第3部分74d以及第4部分74e。
第1部分74b是在比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周向呈大致圆弧状延伸的部分。第1部分74b的径向位置与第1汇流条71的第1部分71b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第1部分74b配置于第2汇流条72的第2部分72c的径向外侧。
第2部分74c是从第1部分74b的周向一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2部分74c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在第2部分74c的径向内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第3部分74d是从第1部分74b的周向的中央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3部分74d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在第3部分74d的径向内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第4部分74e是从第1部分74b的周向另一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4部分74e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在第4部分74e的径向内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
第5汇流条75相对于第4汇流条74隔着中心轴线J配置在径向的相反侧。第5汇流条75具有主体部75a和3个把持部76。主体部75a为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细长的板状。主体部75a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垂直。主体部75a具有第1部分75b、第2部分75c、第3部分75d以及第4部分75e。
第1部分75b是在比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周向呈大致圆弧状延伸的部分。第1部分75b的径向位置与第1汇流条71的第1部分71b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第1部分74b配置于第1汇流条71的第3部分71d的径向外侧。
第2部分75c是从第1部分75b的周向一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2部分75c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在第2部分75c的径向内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第3部分75d是从第1部分75b的周向的中央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3部分75d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在第3部分75d的径向内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第4部分75e是从第1部分75b的周向另一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4部分75e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彼此之间。在第4部分75e的径向内端部连接有把持部76。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5汇流条75的形状与第4汇流条74的形状相同。第5汇流条75与第4汇流条74在俯视下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点对称地配置。上述的各主体部71a~75a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相互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区分各汇流条70的情况下,将各汇流条70的各主体部71a~75a统称为主体部70a。
把持部76是对导线43a进行把持的部分。如上所述,把持部76设置于各汇流条70。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部76设置有12个。把持部76的俯视形状为在径向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把持部76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平行。各把持部76分别配置于在俯视下与第2保持架贯通孔66d重叠的位置。如图2所示,把持部76配置于比主体部70a靠上侧的位置。
把持部76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两个臂部。在两个臂部之间配置有导线43a。通过使把持部76从图2所示的把持部76的状态向使两个臂部彼此靠近的朝向塑性变形,能够利用两个臂部沿周向对导线43a进行夹持。在该状态下,例如通过焊接将导线43a与臂部固定,使导线43a与把持部76电连接。
如上所述,端子部77分别设置于第1汇流条71、第2汇流条72以及第3汇流条7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77设置有三个。端子部77从主体部70a向上侧延伸。端子部77的板面与周向垂直。如图1所示,端子部77的上端与控制装置80电连接。如图3所示,3个端子部77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6所示,汇流条70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汇流条70的第1贯通孔70b。第1柱状部67a通过第1贯通孔70b。如图7所示,第1贯通孔70b的俯视形状为以第1柱状部轴线O1为中心的圆形。多个肋67c与第1贯通孔70b的内周面接触。因此,例如能够使肋67c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而将第1突起部67压入到第1贯通孔70b中。由此,能够抑制第1贯通孔70b的位置相对于第1突起部67发生偏移。因此,在将汇流条70设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0a时,能够抑制汇流条70发生偏移,从而能够将汇流条70高位置精度地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60a固定。由此,例如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有控制装置80的情况下,能够将与控制装置80连接的端子部77高位置精度地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将端子部77与控制装置80高精度且容易地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起部67被压入到第1贯通孔70b中。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外形是被压入到第1贯通孔70b中之前的第1突起部67的肋67c的外形。如图7中实线所示,在第1突起部67被压入到第1贯通孔70b中的状态下,各肋67c处于向以第1柱状部轴线O1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弹性变形的状态。在肋67c处,力施加在从第1贯通孔70b的内周面朝向第1柱状部67a的方向上。在第1柱状部67a的外周面中的未设置肋67c的部分与第1贯通孔70b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设置有间隙。
这里,当将第1突起部67压入到第1贯通孔70b中时,有时弹性变形的肋67c的一部分被刮掉而下落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的上表面66a。若被刮掉的肋67c的一部分附着于上表面66a中的与汇流条70的下表面接触的部分,则有时汇流条70会因被刮掉的肋67c的一部分而翘起。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有凹部66b,因此被刮掉的肋67c的一部分下落到凹部66b内。由此,能够抑制被刮掉的肋67c的一部分附着于上表面66a中的与汇流条70的下表面接触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汇流条70翘起。另外,上表面66a中的与汇流条70的下表面接触的部分是上表面66a中的未设置凹部66b的部分的一部分,包含凹部66b的周缘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肋67c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如图6所示,能够使肋67c的突出侧的端部从第1贯通孔70b的内周面的上端至下端进行接触。由此,能够利用第1突起部67更稳定地对汇流条70进行支承,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汇流条70发生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起部67具有3个以上的肋67c,因此能够利用多个肋67c更稳定地对汇流条70进行支承。另外,通过多个肋67c绕第1柱状部轴线O1相互等间隔地配置,能够使第1柱状部轴线O1在俯视下与第1贯通孔70b的中心一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汇流条70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60a的位置精度。
第1贯通孔70b在各汇流条70上各设置有2个。即,汇流条70具有2个第1贯通孔70b。第1突起部67相对于各汇流条70分别各设置有2个。即,汇流条保持架60a具有2个第1突起部67。2个第1突起部67分别通过2个第1贯通孔70b。例如,在利用1个第1突起部67进行1个汇流条70的定位的情况下,有时汇流条70的位置会因汇流条70绕第1柱状部轴线O1的旋转而发生偏移。针对于此,通过利用2个第1突起部67进行1个汇流条70的定位,能够抑制汇流条70绕第1柱状部轴线O1旋转,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汇流条70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60a的位置精度。
如图3所示,第1汇流条71在第1部分71b的周向的中央以及第3部分71d与第4部分71e的连接部分具有第1贯通孔70b。第2汇流条72在第2部分72c的靠近第1部分72b的部分和第3部分72d的径向外端部具有第1贯通孔70b。第3汇流条73在第1部分73b与第2部分73c的连接部分以及第3部分73d的径向外端部具有第1贯通孔70b。第4汇流条74在第1部分74b的周向两端部具有第1贯通孔70b。第5汇流条75在第1部分75b的周向两端部具有第1贯通孔70b。
如图8所示,汇流条70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汇流条70的第2贯通孔70c。第2柱状部68a通过第2贯通孔70c。第2贯通孔70c的俯视形状为以第2柱状部轴线O2为中心的圆形。第2贯通孔70c的内径大于第1贯通孔70b的内径。在第2柱状部68a的外周面与第2贯通孔70c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允许汇流条70与第2柱状部68a的相对移动的间隙DP。
在像本实施方式的第1汇流条71、第2汇流条72以及第3汇流条73那样全长比较长的汇流条70中,即使利用上述的第1突起部67将2个部位固定,汇流条70有时也会在固定部分以外翘起。另一方面,若利用3个以上的第1突起部67固定1个汇流条70,则在第1突起部67与第1贯通孔70b之间产生误差的情况下,无法逃避误差,因而有时无法将第1突起部67的一部分压入到第1贯通孔70b中。
针对于此,通过第2柱状部68a通过第2贯通孔70c,第2熔接部68b与汇流条70的上表面70d接触,能够抑制汇流条70翘起。另外,第2突起部68与第2贯通孔70c利用间隙DP而允许了相对移动。因此,在利用2个第1突起部67对汇流条70进行定位时,即使在汇流条70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60a的相对位置产生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间隙DP来吸收误差,从而能够抑制第2突起部68无法插入到第2贯通孔70c中。
在利用2个第1突起部67固定汇流条70的情况下,通过分离配置2个第1突起部67所压入的2个第1贯通孔70b,能够稳定地固定汇流条70。但是,另一方面,若分离配置2个第1贯通孔70b,则存在如下问题:在第1贯通孔70b彼此之间容易产生翘起。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贯通孔70c在汇流条70上配置在从2个第1贯通孔70b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的之间。因此,例如即使在使1个汇流条70中的被2个第1突起部67固定的部分、即分别设置有2个第1贯通孔70b的部分较远离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抑制汇流条70翘起。因此,能够将汇流条70稳定地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0a,并且抑制汇流条70翘起。
如图3所示,第1汇流条71在第2部分71c与第3部分71d的连接部分以及第1部分71b的把持部76侧的周向端部具有第2贯通孔70c。设置于第2部分71c与第3部分71d的连接部分的第2贯通孔70c在第1汇流条71上配置在从2个第1贯通孔70b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的之间。
第2汇流条72在第2部分72c与第3部分72d的连接部分具有第2贯通孔70c。设置于第2部分72c与第3部分72d的连接部分的第2贯通孔70c在第2汇流条72上配置在从2个第1贯通孔70b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的之间。
第3汇流条73在第1部分73b的周向两个端部彼此之间具有2个第2贯通孔70c。设置于第1部分73b的周向两个端部彼此之间的第2贯通孔70c在第3汇流条73上配置在从2个第1贯通孔70b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的之间。
在各汇流条70中,设置有第1贯通孔70b的部分和设置有第2贯通孔70c的部分的宽度比未设置各贯通孔的部分大。由此,即使设置第1贯通孔70b和第2贯通孔70c,也能够确保汇流条70的截面积,从而能够确保强度。
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80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控制装置80对经由汇流条70而提供给定子40的电流进行控制。因此,能够控制马达10的转速。控制装置80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针对与上述说明相同的结构,通过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第1突起部67也可以不压入到第1贯通孔70b中。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多个肋67c与第1贯通孔70b的内周面接触,也能够抑制第1突起部67与第1贯通孔70b的相对移动,从而能够定位汇流条70。肋67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绕第1柱状部轴线O1延伸。肋67c的数量可以是2个,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肋67c的数量也可以根据第1突起部67而不同。另外,多个肋67c也可以沿着绕第1柱状部轴线O1的方向非等间隔地配置。
第2突起部68可以与第2贯通孔70c的内周面接触,也可以不接触。也可以不设置第2突起部68。第1突起部67的数量和第2突起部68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马达的结构也可以是图9所示的马达110那样的结构。如图9所示,在马达110中,汇流条保持架160a的汇流条保持架主体166具有在汇流条保持架主体166的上表面向下侧凹陷的汇流条插入凹部166e。汇流条插入凹部166e中插入有汇流条70。因此,不用改变整个汇流条单元160的厚度,就能够使汇流条保持架主体166的厚度变大。由此,不会增大马达110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而能够提高汇流条保持架主体166的刚性。
在马达110中,汇流条70的上表面70d与汇流条插入凹部166e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高度。因此,不用改变整个汇流条单元160的厚度,就能够进一步增大汇流条保持架主体166的厚度。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配置于相同的高度”除了包含严格地配置于相同的高度的情况之外,还包含配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情况。在图9中,整个主体部70a插入于汇流条插入凹部166e中。主体部70a的上表面与汇流条插入凹部166e的周缘部中的汇流条保持架主体166的上表面配置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同一平面上。另外,在马达110中,汇流条保持架主体166的上表面包含汇流条插入凹部166e的底面和凹部66b的底面。
接下来,对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马达10搭载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图10所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搭载于汽车的车轮的转向机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是利用液压来减轻转向力的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马达10、转向轴214、油泵216以及控制阀217。
转向轴214将来自转向件211的输入传递到具有车轮212的车轴213。油泵216使动力缸215产生液压,该动力缸215将基于液压的驱动力传递到车轴213。控制阀217控制油泵216的油。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中,马达10作为油泵216的驱动源而被搭载。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因此能够提高汇流条70的位置精度。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了可靠性优异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另外,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中,也可以代替马达10而搭载马达110。
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不限于搭载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也可以搭载于任何装置。
上述的各结构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2: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110:马达;30:转子;31:轴;40:定子;60、160:汇流条单元;60a、160a:汇流条保持架;66、166: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6b:凹部;67:第1突起部;67a:第1柱状部;67b:第1熔接部;67c:肋;68:第2突起部;68a:第2柱状部;68b:第2熔接部;70:汇流条;70b:第1贯通孔;70c:第2贯通孔;80:控制装置;166e:汇流条插入凹部;DP:间隙;J:中心轴线;O1:第1柱状部轴线;O2:第2柱状部轴线。

Claims (12)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定子,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以及
汇流条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上侧,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对所述汇流条进行保持,
所述汇流条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汇流条的第1贯通孔,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汇流条保持架主体,其从下侧对所述汇流条进行支承;以及
第1突起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
所述第1突起部具有:
第1柱状部,其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1柱状部轴线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
第1熔接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柱状部的上端,与所述汇流条的上表面接触;以及
多个肋,它们从所述第1柱状部的外周面突出,沿着绕所述第1柱状部轴线的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多个肋与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肋沿上下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突起部具有3个以上的所述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多个肋沿着绕所述第1柱状部轴线的方向相互等间隔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有2个所述第1贯通孔,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2个所述第1突起部,
2个所述第1突起部分别通过2个所述第1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汇流条的第2贯通孔,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的第2突起部,
所述第2突起部具有:
第2柱状部,其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2柱状部轴线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通过所述第2贯通孔;以及
第2熔接部,其配置于所述第2柱状部的上端,与所述汇流条的上表面接触,
在所述第2柱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允许所述汇流条与所述第2柱状部的相对移动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2贯通孔在所述汇流条上配置在从2个所述第1贯通孔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的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具有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下侧凹陷的汇流条插入凹部,
在所述汇流条插入凹部中插入有所述汇流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的上表面和所述汇流条插入凹部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具有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下侧凹陷的凹部,
第1突起部从所述凹部的底面向上侧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还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经由所述汇流条而提供给所述定子的电流进行控制。
12.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
CN201780059959.4A 2016-09-30 2017-09-22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097921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2604 2016-09-30
JP2016192604 2016-09-30
PCT/JP2017/034194 WO2018062006A1 (ja) 2016-09-30 2017-09-22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2183A true CN109792183A (zh) 2019-05-21
CN109792183B CN109792183B (zh) 2021-12-28

Family

ID=61762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9959.4A Active CN109792183B (zh) 2016-09-30 2017-09-22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3) JPWO2018062006A1 (zh)
CN (1) CN109792183B (zh)
WO (1) WO201806200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2132A (zh) * 2020-03-31 2021-10-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3541402A (zh) * 2020-03-31 2021-10-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4342224A (zh) * 2019-09-05 2022-04-1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用于测量机动车辆的电机中的温度的传感器紧固件
CN114649628A (zh) * 2020-12-21 2022-06-21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蓄电模块
DE102021101914A1 (de) 2021-01-28 2022-07-2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tato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ator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80818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CN110541819B (zh) * 2018-05-28 2020-11-2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油泵
JP7263700B2 (ja) * 2018-05-29 2023-04-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装置
JP7405089B2 (ja) 2018-10-19 2023-12-26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20085744A1 (ko) * 2018-10-22 2020-04-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CN112640270B (zh) * 2018-12-19 2022-02-0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20162293A (ja) * 2019-03-27 2020-10-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装置、モータ、及びバスバー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220209612A1 (en) * 2019-06-27 2022-06-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driving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20230318387A1 (en) 2020-08-17 2023-10-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pparatus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1007A (ja) * 1996-09-09 1998-03-3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
JP2002119004A (ja) * 2000-10-12 2002-04-19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モータ
JP2003102119A (ja) * 2001-09-25 2003-04-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ャンクションブロック
CN101552442A (zh) * 2008-04-03 2009-10-0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安装组件
CN101926075A (zh) * 2008-03-13 2010-12-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1172356A (ja) * 2010-02-17 2011-09-01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回路構成体及び電気接続箱
US20140015359A1 (en) * 2012-07-11 2014-01-16 Remy Technologies, Llc Buss bar assembly having printed buss bar plates
CN203713065U (zh) * 2012-11-22 2014-07-16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一种树脂成型品的熔接结构
CN105009438A (zh) * 2013-03-07 2015-10-28 三菱重工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逆变器基板以及使用该逆变器基板的逆变器一体式电动压缩机
WO2015170383A1 (ja) * 2014-05-08 2015-1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25743A (ja) * 2014-07-18 2016-0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05817748A (zh) * 2015-01-23 2016-08-0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低热量输入铜联接的电弧焊接/钎焊方法
EP3073617A1 (en) * 2015-03-23 2016-09-28 Hitachi Metals, Ltd. Electrical collecting and distributing ring and electric mo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25144A1 (ja) * 2007-08-17 2009-02-26 Kabushiki Kaisha Yaskawa Denki 固定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JP5585943B2 (ja) * 2011-08-05 2014-09-10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結線基板
JP6053002B2 (ja) * 2013-03-08 2016-12-27 Kyb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JP6511869B2 (ja) * 2015-03-03 2019-05-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線接合方法、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製造方法、及び、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1007A (ja) * 1996-09-09 1998-03-3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
JP2002119004A (ja) * 2000-10-12 2002-04-19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モータ
JP2003102119A (ja) * 2001-09-25 2003-04-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ャンクションブロック
CN101926075A (zh) * 2008-03-13 2010-12-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1552442A (zh) * 2008-04-03 2009-10-0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安装组件
JP2011172356A (ja) * 2010-02-17 2011-09-01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回路構成体及び電気接続箱
US20140015359A1 (en) * 2012-07-11 2014-01-16 Remy Technologies, Llc Buss bar assembly having printed buss bar plates
CN203713065U (zh) * 2012-11-22 2014-07-16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一种树脂成型品的熔接结构
CN105009438A (zh) * 2013-03-07 2015-10-28 三菱重工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逆变器基板以及使用该逆变器基板的逆变器一体式电动压缩机
WO2015170383A1 (ja) * 2014-05-08 2015-1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25743A (ja) * 2014-07-18 2016-0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05817748A (zh) * 2015-01-23 2016-08-0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低热量输入铜联接的电弧焊接/钎焊方法
EP3073617A1 (en) * 2015-03-23 2016-09-28 Hitachi Metals, Ltd. Electrical collecting and distributing ring and electric motor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2224A (zh) * 2019-09-05 2022-04-1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用于测量机动车辆的电机中的温度的传感器紧固件
CN113472132A (zh) * 2020-03-31 2021-10-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3541402A (zh) * 2020-03-31 2021-10-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3472132B (zh) * 2020-03-31 2023-10-3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3541402B (zh) * 2020-03-31 2024-04-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4649628A (zh) * 2020-12-21 2022-06-21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蓄电模块
CN114649628B (zh) * 2020-12-21 2023-12-15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蓄电模块
DE102021101914A1 (de) 2021-01-28 2022-07-2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tato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at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62006A1 (ja) 2018-04-05
CN109792183B (zh) 2021-12-28
JP7035429B2 (ja) 2022-03-15
JPWO2018062006A1 (ja) 2019-07-11
JP2018061424A (ja) 2018-04-12
JP2018061423A (ja) 2018-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2183A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7078592B (zh) 马达
EP3050778B1 (en) Torque sensor
JP2016189687A (ja) モータおよび車載装置
JPWO2019064877A1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
US11245301B2 (en) Bus bar unit and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JP5785309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715842A (zh) 绕线装置
JP2016181944A (ja) 集配電リング及び電動機
CN104114890A (zh) 万向接头和叉
CN109586478A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CN105805019A (zh) 离心泵
CN110299790A (zh) 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JP5533986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7153198A (ja) 回転電機
JP2018057229A (ja)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8180816A1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WO2018180818A1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WO2018180817A1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6059771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70531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圧入治具
JP2005257471A (ja) 回転角検出装置
JPWO2018180818A1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2017192997A (ja) 工作機械の主軸装置
JP6682830B2 (ja) 工作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