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1383A -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1383A
CN109791383A CN201780060056.8A CN201780060056A CN109791383A CN 109791383 A CN109791383 A CN 109791383A CN 201780060056 A CN201780060056 A CN 201780060056A CN 109791383 A CN109791383 A CN 1097913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 transport
transport layer
electrophtography photosensor
resin
adhesive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00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1383B (zh
Inventor
藤井章照
长尾由香
宫下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Ka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Kase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Ka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91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1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13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13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43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e structure
    • G03G5/047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 transport lay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57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ed bonds
    • G03G5/056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57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ed bonds
    • G03G5/0564Polycarbonat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9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block polymers, reticulated polymers, molecular weight, acid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9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601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G03G5/0612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G03G5/0614Amines
    • G03G5/06142Amines arylamine
    • G03G5/06144Amines arylamine diamine
    • G03G5/061443Amines arylamine diamine benzidi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601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G03G5/0612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G03G5/0614Amines
    • G03G5/06142Amines arylamine
    • G03G5/06147Amines arylamine alkenylarylami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601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G03G5/0612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G03G5/0614Amines
    • G03G5/06142Amines arylamine
    • G03G5/06147Amines arylamine alkenylarylamine
    • G03G5/061473Amines arylamine alkenylarylamine plural alkenyl groups linked directly to the same aryl grou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601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G03G5/0612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G03G5/0614Amines
    • G03G5/06149Amines enami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otorecepto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显示出对于长寿命化而言不可或缺的充分的耐磨耗性、且电特性和粘接性也优异的电荷传输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感光体,其具有至少由两层构成的电荷传输层,且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的弹性变形率和第2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的弹性变形率满足给定的关系。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优异的耐磨耗性、电特性及粘接性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技术出于可即时地获得高品质的图像等原因,已被广泛用于复印机、打印机、印刷机。而关于成为电子照相技术核心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下适当地简称为“感光体”),使用了具有无公害且容易成膜、制造等优点的有机类光导电物质的感光体已被广泛使用。
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保证片数多的情况下,对于感光体也要求具有高重复耐久性。为了使画质长期保持不变,有必要减少感光层的磨耗、并且防止表面附着物的蓄积。在设置有固化型保护层的情况下,虽磨耗性会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不会发生基于表面磨耗的修面,因此电晕产物、显影剂、纸粉等附着物无法被完全清洁而容易发生残存、蓄积。另外,在设置有固化型保护层的情况下,需要专用的生产设备,还会发生涂布液的劣化(保存稳定性不足)、由有助于固化的官能团引起的电特性变差等,实际情况是除高阶机型以外难以使用。
为了不设置固化型保护层而提高耐久性,通常的做法是提高作为最外层的电荷传输层的耐磨耗性。但就耐磨耗性而言,并不是必须要求在电荷传输层的整个膜厚部分均具有耐磨耗性,从这一观点出发,存在如下见解:使电荷传输层为多个层,对于接近支撑体一侧的电荷传输层,重视电特性及粘接性等、而不要求耐磨耗性,而对于作为最外层的电荷传输层,则重点地赋予耐磨耗性。一般而言,构成电荷传输层且耐磨耗性优异的粘合剂树脂,大多情况下电特性和粘接性不良,因此自以往开始已多次公开了这样的功能分离有效的想法。
作为利用多个电荷传输层来改良耐磨耗性的方案,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仅使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含有无机粒子的想法。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仅在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使用高分子量的粘合剂树脂的例子。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使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的硬度、弹性变形率提高的技术。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在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中使用具有特定的构成单元的聚酯树脂的技术。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通过在多个电荷传输层使用具有相互不同的单元和共同的单元的共聚树脂而使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成为耐损伤性优异的层、使与第1电荷传输层接触的第2电荷传输层成为电位稳定性和耐气体性优异的层的技术。另外,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与专利文献1~5不同的、通过在与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接触的第2电荷传输层使用更高分子量的粘合剂树脂、并使容易产生磨耗的两端部的膜厚变大而抑制长期画质劣化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58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4388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4838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10616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9564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9-752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发明人等经研究发现,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5中记载的那样,仅单纯地设法使多个电荷传输层中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的耐磨耗性提高的情况下,并不一定会得到期望的耐磨耗性,甚至于与使电荷传输层为单层而设法提高该电荷传输层的耐磨耗性的情况相比,有时会导致耐磨耗性大幅劣化。特别是,在与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接触的第2电荷传输层使用了耐磨耗性不良的粘合剂树脂的情况下,耐磨耗性劣化的倾向显著,还会破坏最外层侧的电荷传输层的耐磨耗性。
其主要原因尚未确定,但被认为可归因于:即使在例如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使用了高弹性变形率的粘合剂树脂,如果在与该第1电荷传输层接触的第2电荷传输层使用了低弹性变形率的粘合剂树脂,电荷传输层整体的弹性变形率也会由于受到第2电荷传输层的塑性变形的影响而无法提高。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技术而完成,其课题在于提供具有显示出对于电子照相感光体的长寿命化而言不可或缺的充分的耐磨耗性、而且电特性和粘接性也优异的电荷传输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具有至少两层电荷传输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中进行设定,使得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的弹性变形率、和与该第1电荷传输层接触的第2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的弹性变形率满足给定的关系,能够提供具有对于长寿命使用而言不可或缺的充分的耐磨耗性、并且电特性、粘接性也优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进而完成了以下的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要点在于下述的[1]~[11]。
[1]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其具有导电性支撑体,并且在上述导电性支撑体上至少具有电荷产生层及电荷传输层,其中,上述电荷传输层包含至少两层: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及与上述第1电荷传输层接触的第2电荷传输层,
将上述第1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A的弹性变形率设为T1(%)、将上述第2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B的弹性变形率设为T2(%)时,满足{0≤(T1-T2)≤4}的关系,上述第1电荷传输层含有分子量600以上的电荷传输材料α。
[2]上述[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T1为44%以上且49%以下。
[3]上述[1]或[2]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T2为43%以上且47%以下。
[4]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第2电荷传输层含有电荷传输材料β。
[5]上述[4]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电荷传输材料β的至少一种为分子量600以上的电荷传输材料γ。
[6]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上述第1电荷传输层中,相对于上述粘合剂树脂A 100质量份,上述电荷传输材料α的含量为10质量份以上且40质量份以下。
[7]上述[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第1电荷传输层中相对于上述粘合剂树脂A 100质量份的上述电荷传输材料α的含量为上述第2电荷传输层中相对于上述粘合剂树脂B 100质量份的上述电荷传输材料β的含量以下。
[8]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粘合剂树脂A和上述粘合剂树脂B分别具有不同的单体单元。
[9]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粘合剂树脂A为聚芳酯树脂,上述粘合剂树脂B为聚碳酸酯树脂。
[10]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其具备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装置:使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使带电后的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将形成在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上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将显影后的调色剂转印的转印装置、对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残余调色剂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及使转印后的上述调色剂定影于印刷介质的定影装置。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使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使带电后的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及将形成在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上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具有对于长寿命使用而言不可或缺的充分的耐磨耗性、并且电特性、粘接性也优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构成的简图。
[图2]图2是示出了在粘合剂树脂的弹性变形率测定中相对于压痕深度的负荷曲线的坐标图,示出了弹性变形率的计算方法。
符号说明
1 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
2 带电装置(带电辊;带电部)
3 曝光装置(曝光部)
4 显影装置(显影部)
5 转印装置
6 清洁装置
7 定影装置
41 显影槽
42 搅拌器
43 供给辊
44 显影辊
45 控制构件
71 上部定影构件(定影辊)
72 下部定影构件(定影辊)
73 加热装置
T 调色剂
P 记录纸(纸张、印刷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以下记载的构成要件的说明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代表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要点的范围内进行适宜变形后实施。在本说明书中,“质量%”及“质量份”、和“重量%”及“重量份”分别为相同含义,在仅记作“份”的情况下表示“重量份”。
《电子照相感光体》
以下,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构成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具有层叠型的结构,该层叠型的结构具有导电性支撑体,并在上述导电性支撑体上至少依次具有电荷产生层和电荷传输层。在导电性支撑体和电荷产生层之间,还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底衬层。
<导电性支撑体>
对于导电性支撑体没有特殊限制,可主要使用例如:铝、铝合金、不锈钢、铜、镍等金属材料;添加金属、碳、氧化锡等导电性粉体而赋予了导电性的树脂材料;在表面蒸镀或涂布有铝、镍、ITO(氧化铟锡)等导电性材料的树脂、玻璃、纸等。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组合及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作为导电性支撑体的形态,可使用鼓状、片状、带状等的导电性支撑体。进一步,为了控制导电性/表面性等、及包覆缺陷,也可以使用在金属材料的导电性支撑体上涂布具有适当电阻值的导电性材料而成的那些。
另外,在使用铝合金等金属材料作为导电性支撑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形成阳极氧化被膜后使用。在形成了阳极氧化被膜的情况下,优选利用公知的方法实施封孔处理。
导电性支撑体表面既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通过使用特别的切削方法或实施研磨处理而经过了表面粗糙化。另外,还可以是通过在构成导电性支撑体的材料中混合适当粒径的粒子而经过了表面粗糙化的材料。另外,为了实现廉价化,也可以不实施切削处理而直接使用拉制管。
<底衬层>
在导电性支撑体和后述的电荷产生层之间,为了改善粘接性/粘连性等,也可以设置底衬层(也有时根据其功能而称为粘连层、导电层或中间层)。作为底衬层,可使用树脂或在树脂中分散有金属氧化物等粒子的材料等。另外,底衬层可以是由单一层构成的,也可以是由多个层构成的。
作为用于底衬层的金属氧化物粒子的例子,可列举:氧化钛、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锌、氧化铁等包含一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氧化物粒子、钛酸钙、钛酸锶、钛酸钡等包含多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氧化物粒子等。这些中,可以单独使用一种粒子,也可以将多种粒子混合使用。在这些金属氧化物粒子中,优选氧化钛和/或氧化铝的粒子,特别优选氧化钛的粒子。
就氧化钛粒子而言,其表面也可以被实施了利用氧化锡、氧化铝、氧化锑、氧化锆、氧化硅等无机物、或硬脂酸、多元醇、有机硅等有机物的处理。作为氧化钛粒子的晶形,可使用金红石、锐钛矿、板钛矿、无定形中的任意类型。另外,也可以包含多种结晶形态。
作为金属氧化物粒子的粒径,可利用各种粒径的粒子,其中,从特性及液体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其平均初级粒径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特别优选为10nm以上且50nm以下。该平均初级粒径可根据TEM照片等得到。
底衬层优选以使金属氧化物粒子分散于粘合剂树脂中的形式形成。作为可用于底衬层的粘合剂树脂,可列举:环氧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酰胺树脂、氯乙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酚醛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偏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丙烯酸树脂、聚丙烯酰胺树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聚乙烯基吡啶树脂、水溶性聚酯树脂、硝基纤维素等纤维素酯树脂、纤维素醚树脂、酪蛋白、明胶、聚谷氨酸、淀粉、淀粉乙酸酯、氨基淀粉、锆螯合化合物、锆醇盐化合物等有机锆化合物、氧钛螯合化合物、钛醇盐化合物等有机氧钛化合物、硅烷偶联剂等公知的粘合剂树脂。这些粘合剂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以任意的组合及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另外,还可以以与固化剂共同固化后的形式使用。其中,醇可溶性的共聚聚酰胺、改性聚酰胺等由于显示出良好的分散性、涂布性而优选。
可用于底衬层的无机粒子相对于粘合剂树脂的使用比率可以任意选择,但从分散液的稳定性、涂布性的观点出发,相对于粘合剂树脂,通常优选在10质量%以上且50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使用。
底衬层的膜厚在不破坏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是任意的,但从使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电特性、强曝光特性、图像特性、重复特性及制造时的涂布性提高的观点出发,通常为0.01μm以上、优选为0.1μm以上,另外,通常为30μm以下、优选为20μm以下。
底衬层中也可以混合公知的抗氧剂等。另外,出于防止图像缺陷等目的,也可以使底衬层中含有颜料粒子、树脂粒子等而使用。
<电荷产生层>
电荷产生层含有电荷产生材料,同时通常含有粘合剂树脂和根据需要而使用的其它成分。这样的电荷产生层例如可以通过将电荷产生材料及粘合剂树脂溶解或分散在溶剂或分散介质中而制作涂布液,并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导电性支撑体上(设置底衬层的情况下涂布在底衬层上)、进行干燥而得到。
作为电荷产生物质,可列举硒及其合金、硫化隔等无机类光导电材料、和有机颜料等有机类光导电材料,优选有机类光导电材料,特别优选有机颜料。作为有机颜料,可列举例如:酞菁颜料、偶氮颜料、二硫代酮基吡咯并吡咯颜料、角鲨烯(方酸菁)颜料、喹吖啶酮颜料、靛蓝颜料、苝颜料、多环醌颜料、蒽垛蒽酮颜料、苯并咪唑颜料等。这些有机颜料中,特别优选酞菁颜料或偶氮颜料。在使用有机颜料作为电荷产生物质的情况下,通常以将这些有机颜料的微粒利用各种粘合剂树脂粘结而成的分散层的形式使用。
使用酞菁颜料作为电荷产生物质的情况下,具体可使用:无金属酞菁、配位有铜、铟、镓、锡、钛、锌、钒、硅、锗、铝等金属或其氧化物、卤化物、氢氧化物、醇盐等的酞菁类的具有各晶形的物质;使用氧原子等作为桥连原子的酞菁二聚体类等。特别是,作为灵敏度高的晶形的X型、τ型的无金属酞菁、A型(别名β型)、B型(别名α型)、D型(别名Y型)等氧钛酞菁(别名:氧化钛酞菁)、氧钒酞菁、氯铟酞菁、羟基铟酞菁、II型等的氯镓酞菁、V型等的羟基镓酞菁、G型、I型等的μ-氧代-镓酞菁二聚体、II型等的μ-氧代-铝酞菁二聚体是优选的。
另外,在这些酞菁中,特别优选A型(别名β型)、B型(别名α型)、及在粉末X射线衍射的衍射角2θ(±0.2°)为27.1°或27.3°处显示明确的峰的D型(Y型)氧钛酞菁、II型氯镓酞菁、V型羟基镓酞菁、在28.1°处具有最强峰的羟基镓酞菁、或在26.2°处不具有峰而在28.1°处具有明确的峰且25.9°的半峰宽W为0.1°≤W≤0.4°的羟基镓酞菁、G型μ-氧代-镓酞菁二聚体等。
酞菁化合物既可以使用单一的化合物,也可以是几种的混合或混晶状态的酞菁化合物。作为这里的酞菁化合物或结晶状态下的混合状态,既可以使用将各自的构成要素在随后混合而成的物质,也可以在合成、颜料化、结晶化等酞菁化合物的制造/处理工序中使混合状态产生。作为这样的处理,已知有酸糊处理、磨碎处理、溶剂处理等。为了使混晶状态产生,可列举如日本特开平10-48859号公报中记载那样地在将两种晶体在混合后机械地磨碎、进行无定形化之后通过溶剂处理而转变为特定的结晶状态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使用偶氮颜料作为电荷产生材料的情况下,只要对于光输入用光源具有灵敏度则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各种偶氮颜料,但优选使用各种双偶氮颜料、三偶氮颜料。
在使用上述示例的有机颜料作为电荷产生物质的情况下,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颜料混合使用。此时,优选组合使用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不同光谱区域具有分光灵敏度特性的两种以上电荷产生物质,其中,更优选将双偶氮颜料、三偶氮颜料与酞菁颜料组合使用。
电荷产生层中使用的粘合剂树脂没有特殊限制,可列举例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树脂、缩丁醛的一部分腈缩甲醛、缩乙醛等改性而成的部分缩醛化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等聚乙烯醇缩醛类树脂、聚芳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改性醚类聚酯树脂、苯氧基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丙烯酰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基吡啶树脂、纤维素类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酪蛋白、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羟基改性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羧基改性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马来酸酐共聚物等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类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醇酸树脂、有机硅-醇酸树脂、酚醛树脂等绝缘性树脂、聚-N-乙烯基咔唑、聚乙烯基蒽、聚乙烯基苝等有机光导电性聚合物等。这些粘合剂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任意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以任意组合混合使用。
具体而言,电荷产生层可以如下地形成:使电荷产生物质分散于将上述粘合剂树脂溶解于有机溶剂而成的溶液中,制备涂布液,并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导电性支撑体上(设置底衬层的情况下涂布在底衬层上)。
在电荷产生层中,粘合剂树脂与电荷产生物质的配合比(质量比)为:相对于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电荷产生物质通常为10质量份以上、优选为30质量份以上,另外,通常为1000质量份以下、优选为500质量份以下的范围。电荷产生物质的比率如果过高,则存在由于电荷产生物质的凝聚等而导致涂布液的稳定性降低的隐患。另一方面,如果电荷产生物质的比率过低,则存在导致作为感光体的灵敏度降低的隐患。
电荷产生层的膜厚通常为0.1μm以上、优选为0.15μm以上,另外,通常为10μm以下、优选为0.6μm以下的范围。
作为使电荷产生物质分散的方法,可采用球磨机分散法、磨碎机分散法、砂磨机分散法等公知的分散法。此时,将粒子微细化至0.5μm以下、优选0.3μm以下、更优选0.15μm以下的范围的粒子尺寸是有效的。
<电荷传输层>
本发明的电荷传输层存在至少2层。以下,从作为最外层的电荷传输层开始编号,将作为最外层的电荷传输层作为第1电荷传输层,将与第1电荷传输层接触的电荷传输层作为第2电荷传输层。电荷传输层存在三层的情况下,将与第2电荷传输层接触且位于电荷产生层侧的电荷传输层作为第3电荷传输层。
电荷传输层的层数没有特殊限制,但通常为10层以下、优选为5层以下、更优选为3层以下、最优选为2层。
第1电荷传输层含有分子量为600以上的电荷传输材料α及粘合剂树脂、和根据需要而使用的其它成分。第2层之后的电荷传输层含有粘合剂树脂。从电荷传输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第2层之后的电荷传输层含有电荷传输材料。
其中,将第1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称为粘合剂树脂A、将第2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称为粘合剂树脂B。
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的弹性变形率使用Fischer公司制显微硬度计FISCHERSCOPE HM2000(是该公司制显微硬度计FISCHERSCOPE H100C后继机,具有同等性能)在温度25℃、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中进行测定。测定中使用对面角136°的维氏四棱锥金刚石压头。测定在以下条件下进行,连续读取施加于压头的负荷和在该负荷下的压痕深度,分别作图于Y轴(负荷)、X轴(压痕深度)而取得图2所示的分布图。
·测定条件
最大压痕负荷5mN
负载所需时间10秒
除载所需时间10秒
上述弹性变形率是利用下式定义的值,是在除载时膜由于弹性而进行的功相对于压痕所需要的总功量的比例。
弹性变形率(%)=(We/Wt)×100
上述式中,Wt(nJ)表示总功量,代表图2中A-B-D-A所包围的面积。We(nJ)表示弹性变形功量,代表图2中C-B-D-C所包围的面积。
弹性变形率越大,则表示越不易残留相对于负载的变形,在弹性变形率为100%的情况下,表示不残留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测定条件下,本申请的测定时的压痕深度约为1μm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粘合剂树脂的弹性变形率所使用的并不是对单独的粘合剂树脂的薄膜的测定值,而是对与下述电荷传输层类似的薄膜的测定值。即,将使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下述式(1)所示的电荷传输材料40质量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s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而成的涂布液涂布在玻璃基板上并进行干燥,使得干燥后的膜厚达到20μm,制作了测定样品。利用上述测定机测定该样品,将所得弹性变形率的值作为粘合剂树脂的弹性变形率。
[化学式1]
式(1)
在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中,将第1电荷传输层的粘合剂树脂A的弹性变形率设为T1(%)、第2电荷传输层的粘合剂树脂B的弹性变形率设为T2(%)时,满足{0≤(T1-T2)≤4}的关系。从粘接性和耐磨耗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优选满足{0≤(T1-T2)≤3}的关系,从耐磨耗性效果最大化的观点出发,更优选{0≤(T1-T2)≤2}。在上述范围内时,不会因第2电荷传输层而损害第1电荷传输层的耐磨耗性,并且还能够确保粘接性。
T1的值没有特殊限制,从耐磨耗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44%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6%以上,另一方面,从粘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49%以下、更优选为48%以下。
另外,T2的值没有特殊限制,从耐磨耗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43%以上、更优选为44%以上,另一方面,从粘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47%以下、更优选为46%以下。
作为具体的粘合剂树脂A及B的例子,可优选使用:丁二烯树脂、苯乙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氯乙烯树脂、丙烯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乙烯醇树脂、乙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化合物的聚合物及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树脂、部分改性聚乙烯醇缩醛、聚酰胺树脂、聚氨酯树脂、纤维素酯树脂、苯氧基树脂、有机硅树脂、有机硅-醇酸树脂、聚-N-乙烯基咔唑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其中,优选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
从能够提高弹性变形率、以及耐磨耗性、耐损伤性、耐成膜性等机械物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聚酯树脂,其中尤其优选聚芳酯树脂,聚芳酯树脂是对全芳族聚酯树脂的称呼。
一般而言,从机械物性的观点出发,聚酯树脂比聚碳酸酯树脂优异,但从电特性、光疲劳特性的观点出发,比聚碳酸酯树脂差。这可归因于:与碳酸酯键相比,酯键的极性更大,并且接受性更强。
这些树脂也可以在不破坏其功能的范围内混合使用两种以上。将两种以上粘合剂树脂混合的情况下,上述优选的弹性变形率范围内的粘合剂树脂的含有率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最优选为90%以上。
首先针对聚酯树脂进行说明。一般而言,聚酯树脂可使作为原料单体的多元醇成分、和羧酸、羧酸酐、羧酸酯等多元羧酸成分缩聚而得到。
作为多元醇成分,可列举:聚氧亚丙基(2.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亚乙基(2.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等双酚A的氧化烯烃(碳原子数2~3)(平均加成摩尔数1~10)加成物、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甘油、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氢化双酚A、山梨糖醇、或它们的氧化烯烃(碳原子数2~3)(平均加成摩尔数1~10)加成物、芳香族双酚等,优选含有它们中的一种以上。
另外,作为多元羧酸成分,可列举: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富马酸、马来酸等二羧酸、十二烯基琥珀酸、辛基琥珀酸等被碳原子数1~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2~20的烯基取代的琥珀酸、偏苯三酸、均苯四酸、这些酸的酸酐及这些酸的的烷基(碳原子数1~3)酯等,优选含有它们中的一种以上。
这些聚酯树脂中,优选的是具有下述式(2)所示的结构单元的全芳族类的聚酯树脂(聚芳酯树脂)。
[化学式2]
式(2)
式(2)中,Ar1~Ar4各自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X表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或亚烷基。s表示0以上且2以下的整数。Y表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或亚烷基。
代表Ar1~Ar4的亚芳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6以上,另外,通常为20以下、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6。碳原子数过多的情况下,存在制造成本增高、电特性也变差的隐患。
作为Ar1~Ar4的具体例,可列举:1,2-亚苯基、1,3-亚苯基、1,4-亚苯基、亚萘基、亚蒽基、亚菲基等。其中,作为亚芳基,从电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4-亚苯基。亚芳基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比率及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另外,作为Ar1~Ar4所任选具有的取代基,可列举:烷基、芳基、卤原子、烷氧基等。其中,考虑到作为电荷传输层用的粘合剂树脂的机械特性和相对于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溶解性,作为烷基,优选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作为芳基,优选为苯基、萘基,作为卤原子,优选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作为烷氧基,优选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需要说明的是,取代基为烷基的情况下,其烷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1以上,另外,通常为10以下、优选为8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
更具体而言,Ar3及Ar4的取代基数各自独立地优选为0以上且2以下,从粘接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具有取代基,其中,从耐磨耗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取代基数为1。另外,作为取代基,优选为烷基,特别优选为甲基。
另一方面,Ar1及Ar2的取代基数各自独立地优选为0以上且2以下,从耐磨耗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不具有取代基。
另外,在上述式(2)中,Y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或亚烷基。作为亚烷基,优选为-CH2-、-CH(CH3)-、-C(CH3)2-、亚环己基,更优选为-CH2-、-CH(CH3)-、-C(CH3)2-、1,4-亚环己基,特别优选为-CH2-、-CH(CH3)-。
另外,在上述式(2)中,X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或亚烷基。其中,X优选为氧原子。此时,特别优选s为1。
作为s为1的情况下的优选的二羧酸残基的具体例,可列举:二苯基醚-2,2’-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2,3’-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2,4’-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3,3’-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3,4’-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4,4’-二羧酸残基等。这些二酸酸残基中,如果考虑到二羧酸成分的制造的简便性,则更优选二苯基醚-2,2’-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2,4’-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4,4’-二羧酸残基,特别优选二苯基醚-4,4’-二羧酸残基。
作为s为0的情况下的二羧酸残基的具体例,可列举:邻苯二甲酸残基、间苯二甲酸残基、对苯二甲酸残基、甲苯-2,5-二羧酸残基、对二甲苯-2,5-二羧酸残基、萘-1,4-二羧酸残基、萘-2,3-二羧酸残基、萘-2,6-二羧酸残基、联苯-2,2’-二羧酸残基、联苯-4,4’-二羧酸残基,优选为邻苯二甲酸残基、间苯二甲酸残基、对苯二甲酸残基、萘-1,4-二羧酸残基、萘-2,6-二羧酸残基、联苯-2,2’-二羧酸残基、联苯-4,4’-二羧酸残基,特别优选为间苯二甲酸残基、对苯二甲酸残基,也可以将这些二羧酸残基中的多种组合使用。
将间苯二甲酸残基与对苯二甲酸残基组合使用的情况下,间苯二甲酸残基与对苯二甲酸残基的比率通常为50:50,但可以任意变更。在该情况下,对苯二甲酸残基的比率越高则从电特性的观点出发越优选。
在不破坏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树脂的粘均分子量是任意的,但优选为20,000以上、更优选为30,000以上,另外,其上限优选为80,000以下、更优选为70,000以下。粘均分子量的值过小的情况下,存在聚酯树脂的机械强度不足的可能性,过大的情况下,存在用于电荷产生层、电荷传输层形成的涂布液的粘度过高而导致生产性降低的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粘均分子量可使用例如乌氏毛细管粘度计等、利用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接着,针对聚碳酸酯树脂进行说明。聚碳酸酯树脂已知有通过使双酚类和光气在溶液中反应的界面法(界面缩聚法)、或溶液法这样的溶剂法制造的聚碳酸酯树脂、利用使双酚和碳酸二酯通过酯交换反应而发生缩聚反应的熔融法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
其中,通过界面法制造的聚碳酸酯树脂由于能够实现高分子量化、且可以基于液-液洗涤而进行纯化、能够适用于各个种类的双酚,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照相感光体用途。在界面法中,由于使用光气作为原料,因此存在安全性方面的隐患。而关于经熔融法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虽能够进行聚合的双酚的种类有限、也很难实现高分子量化、还难以通过洗涤而除去杂质,但另一方面,由于在聚合工序中不使用光气,因此具有安全性方面的优点,已展开了在电子照相感光体用途中的使用研究。
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中,可以使用一种或混合使用两种以上的使公知的双酚进行均聚或使两种以上公知的双酚共聚而成的聚碳酸酯树脂。在公知的双酚中,从电特性、表面硬度、弹性变形率、粘接性的观点出发,可优选使用包含下述式(3)所示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
[化学式3]
式(3)
需要说明的是,可用于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也可以是由上述式(3)所示的单一单元构成的均聚物,但还可以与其它双酚单元经嵌段或无规共聚后使用。可以发生共聚的双酚单元的例子如下所示。就共聚比率而言,上述式(3)的比例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
[化学式4]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粘均分子量的优选范围与上述聚酯树脂的情况相同。
就本发明的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而言,只要粘合剂树脂A、B均在上述弹性变形率的范围内则没有特殊限制,但从电特性、耐磨耗性、耐成膜性、粘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第1电荷传输层的粘合剂树脂A与第2电荷传输层的粘合剂树脂B分别具有不同的单体单元。从电特性、耐磨耗性及粘接性的兼顾的观点出发,更优选第1电荷传输层的粘合剂树脂A为聚芳酯树脂。另外,从电特性、耐磨耗性及粘接性的兼顾的观点出发,更优选第2电荷传输层的粘合剂树脂B为聚碳酸酯树脂。
作为电荷传输材料,其种类没有特殊限制,优选为由例如咔唑衍生物、腙化合物、芳香族胺衍生物、烯胺衍生物、丁二烯衍生物及它们的衍生物中的多种结合而成的材料。这些电荷传输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任意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将这些材料中的多种组合使用。
用于第1电荷传输层的电荷传输材料α的分子量为600以上。优选为680以上、更优选为72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50以上。另外,从溶解性、耐磨耗性的方面出发,通常为1000以下。在上述范围内时,容易以少量即显示出期望的电特性,并且不易发生电荷传输层的弹性变形率的降低,从这一点出发是优选的。
优选第2层之后的电荷传输层含有电荷传输材料。例如,优选第2电荷传输层含有电荷传输材料β。
含有电荷传输材料的情况下,电荷传输材料的分子量没有特殊限制,但通常为300以上、优选为400以上、更优选为5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680以上、特别优选为720以上、最优选为750以上。另外,从溶解性、耐磨耗性的方面出发,通常为1000以下。在上述范围内时,容易以少量即显示出期望的电特性,并且不易发生电荷传输层的弹性变形率的降低,从这一点出发是优选的。例如,更优选第2电荷传输层中含有的电荷传输材料β中的至少一种为分子量600以上的电荷传输材料γ。
优选第1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电荷传输材料α的分子量为第2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电荷传输材料β的分子量以上。通过满足这样的条件,可抑制成本,同时从耐磨耗性、电特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是有利的。
第1电荷传输层及第2层之后的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优选的电荷传输材料的例子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表-1中,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
[表1]
表-1
[表2]
表-1续
作为用于第2层之后的电荷传输层的电荷传输材料,从与用于第1电荷传输层的电荷传输材料α的匹配的观点出发,电离电位之差的绝对值优选为0.2eV以下、更优选为0.1eV以下。也可以在第1电荷传输层与第2电荷传输层使用相同的电荷传输材料。在该情况下,从耐磨耗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用于第1电荷传输层的电荷传输材料α比用于第2电荷传输层的电荷传输材料β少。即,优选第1电荷传输层中相对于粘合剂树脂A 100质量份的电荷传输材料α的含量为第2电荷传输层中相对于粘合剂树脂B 100质量份的电荷传输材料物质β的含量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及第2电荷传输层中使用了不同的电荷传输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使电荷传输材料的含量为上述关系,可得到高耐摩擦性,故优选。
在第1电荷传输层中,从耐磨耗性的观点出发,相对于粘合剂树脂A100质量份,电荷传输材料α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上且4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上,另外,更优选为30质量份以下。
在第2电荷传输层中,从电特性、粘接性的观点出发,相对于粘合剂树脂B 100质量份,电荷传输材料β的含量优选为40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上,另外,更优选为90质量份以下。
电荷传输层的总膜厚取决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设定,并无特殊限制,但从长寿命、图像稳定性、带电稳定性的观点出发,通常为5μm以上、优选为10μm以上,另一方面,通常为50μm以下、优选为4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的范围,从高分辨率化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为25μm以下。
关于第1及第2电荷传输层的相对膜厚比,也取决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寿命的设定,并无特殊限制,但优选第1电荷传输层的膜厚:第2电荷传输层的膜厚为10:90~70:30、更优选为15:85~50:50。
<其它添加物>
出于提高成膜性、挠性、涂布性、耐污染性、耐气体性、耐光性等目的,也可以使电荷产生层及电荷传输层中含有众所周知的抗氧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吸电子性化合物、流平剂、可见光遮光剂等添加物。
<各层的形成方法>
电荷产生层及电荷传输层可如下地形成:将使欲含有的物质溶解或分散在溶剂(溶剂或分散介质)中而得到的涂布液通过浸涂、环涂、喷涂、喷嘴涂布、棒涂、辊涂、刮涂等公知的方法涂布在导电性支撑体上并进行干燥,并逐层地依次重复进行涂布/干燥工序。
对于可用于涂布液的制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没有特殊限制,作为具体例,可列举:甲醇、乙醇、丙醇、2-甲氧基乙醇等醇类、四氢呋喃、1,4-二氧杂环己烷、二甲氧基乙烷等醚类、甲酸甲酯、乙酸乙酯等酯类、丙酮、甲乙酮、环己酮、4-甲氧基-4-甲基-2-戊酮等酮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1,1,1-三氯乙烷、四氯乙烷、1,2-二氯丙烷、三氯乙烯等氯代烃类、正丁胺、异丙醇胺、二乙胺、三乙醇胺、乙二胺、三亚乙基二胺等含氮化合物类、乙腈、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类等。另外,这些溶剂或分散介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溶剂或分散介质的使用量没有特殊限制,优选考虑到各层的目的、所选择的溶剂/分散介质的性质而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粘度等物性达到期望的范围。
为了层叠两层以上地形成本发明的电荷传输层,优选在形成第1电荷传输层时不侵蚀第2电荷传输层,优选在形成第1电荷传输层时采用环涂、喷涂。
涂布液的干燥优选在室温下干燥后,通常在30℃以上且20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在静止或送风下加热干燥1分钟~2小时之间。另外,加热温度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在干燥时一边改变温度一边进行加热。
《图像形成装置》
接着,针对具备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采用示出了装置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图1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说明,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即可任意地变形而实施。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电子照相感光体1、带电装置2、曝光装置3及显影装置4而构成,进一步,可根据需要而设置转印装置5、清洁装置6和/或定影装置7。
电子照相感光体1只要是上述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则没有特殊限制,在图1中,作为其一个例子,示出了在圆筒状的导电性支撑体的表面形成了上述感光层的鼓状感光体。沿着该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外周面,分别配置有带电装置2、曝光装置3、显影装置4、转印装置5及清洁装置6。
带电装置2是使电子照相感光体1带电的装置,使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表面均匀带电至给定电位。作为一般的带电装置,可列举:电晕管、格栅电晕管等非接触的电晕带电装置、或使经过电压施加后的带电构件与感光体表面接触而带电的接触型带电装置(直接型带电装置)。
作为接触带电装置的例子,可列举带电辊、带电刷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作为带电装置2的一个例子,示出了辊型的带电装置(带电辊)。通常,带电辊是将树脂及增塑剂等添加剂与金属轴进行一体成型而制造的,也有时会根据需要而采取层叠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在带电时施加的电压,可以仅施加直流电压、或者也可以在直流上叠加交流而使用。
曝光装置3只要是可以对通过带电装置2而带电的电子照相感光体1进行曝光从而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感光面形成静电潜像的装置即可,对其种类没有特殊限制。作为具体例,可列举:卤素灯、荧光灯、半导体激光器、He-Ne激光器等激光器、LED等。另外,也可以通过感光体内部曝光方式进行曝光。进行曝光时的光是任意的,例如可以用波长780nm的单色光、波长600nm~700nm的稍靠近短波长的单色光、波长380nm~500nm的短波长的单色光等进行曝光。
显影装置4使得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形成。例如,在利用控制构件(显影刮刀)45对由供给辊43供给的调色剂T进行薄层化的同时,使其摩擦带电至给定的极性(在此,是与感光体1的带电电位相同的极性,正极性),一边负载于显影辊44一边进行运送,使其与感光体1的表面接触。
负载于显影辊44的带电后的调色剂T与感光体1的表面接触时,会在感光体1的感光面形成与静电潜像对应的调色剂图像。
调色剂T的种类是任意的,除了粉状调色剂以外,还可以使用采用了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等的聚合调色剂等。特别是在使用聚合调色剂的情况下,优选为粒径4~8μm左右的小粒径的调色剂,另外,就调色剂的粒子形状而言,也是从接近于球形的形状到马铃薯状那样的偏离球形的形状的各种调色剂均可使用。聚合调色剂的带电均匀性、转印性优异,可适宜用于高画质化。
转印装置5将由显影装置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于记录纸P。对转印装置5的种类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采用了电晕转印、辊转印、带转印等静电转印法、压力转印法、粘合转印法等中的任意方式的装置。图1中,可以使转印装置5由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相对配置的转印充电器、转印辊、转印带等构成。该转印装置5以与调色剂T的带电电位相反的极性施加给定电压值(转印电压),将形成于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于记录纸(纸张、印刷介质)P。
在清洁装置6中,可不经转印而将残留于感光体1的感光面的调色剂T除去。对于清洁装置6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刷清洁器、磁刷清洁器、静电刷清洁器、磁辊清洁器、刮刀清洁器等任意的清洁装置。清洁装置6用清洁构件刮下附着于感光体1的残留调色剂,并回收残留调色剂。需要说明的是,在残留于感光体1表面的调色剂少或几乎没有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清洁装置6。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电子照相装置)中,可如下地进行图像的记录。即,首先利用带电装置2使感光体1的表面(感光面)带电至给定的电位。此时,可以利用直流电压使其带电,也可以在直流电压上叠加交流电压而使其带电。
接着,根据要记录的图像利用曝光装置3使带电后的感光体1的感光面曝光,从而在感光面形成静电潜像。接着,利用显影装置4进行形成于该感光体1的感光面的静电潜像的显影。
显影装置4在利用控制构件(显影刮刀)45对由供给辊43供给的调色剂T进行薄层化的同时,使其摩擦带电至给定的极性(在此,是与感光体1的带电电位相同的极性,正极性),一边负载于显影辊44一边进行运送,使其与感光体1的表面接触。
负载于显影辊44的带电后的调色剂T与感光体1的表面接触时,会在感光体1的感光面形成与静电潜像相对应的调色剂图像。进而,该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装置5被转印于记录纸P。其后,未被转印而残留于感光体1的感光面的调色剂(残余调色剂)通过清洁装置6被除去。
调色剂图像转印于记录纸P上之后,在定影装置7通过后将调色剂图像热定影于记录纸P上,由此可得到最终的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构成以外,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采取例如能够进行除电工序的构成。除电工序是通过对电子照相感光体进行曝光而进行电子照相感光体的除电的工序,作为除电装置,可使用荧光灯、LED等。另外,在除电工序中使用的光多数情况为以强度计具有曝光光的3倍以上曝光能量的光。从小型化、节能的观点出发,优选不具有除电工序。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进一步变形而构成,例如也可以采取能够进行前曝光工序、辅助带电工序等工序的构成、或进行胶版印刷的构成,此外还可以采取使用了多种调色剂的全彩串联方式的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将电子照相感光体1与选自带电装置2、曝光装置3、显影装置4、转印装置5、清洁装置6及定影装置7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装置组合,以一体型的盒(以下适宜称为“电子照相感光体盒”)的形式构成,并将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盒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复印机、激光束打印机等电子照相装置主体实现装卸的构成。
实施例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更为具体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例是为了详细地说明本发明而示出的,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要点就不限定于如下所示的实施例,可以任意变形而实施。
[实施例1]
<底衬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利用球磨机使表面处理氧化钛分散在甲醇/1-丙醇的质量比为7/3的混合溶剂中,由此得到了表面处理氧化钛的分散浆料,所述表面处理氧化钛将平均初级粒径40nm的金红石型氧化钛(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制“TTO55N”)和相对于该氧化钛为3质量%的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东芝有机硅公司制“TSL8117”)利用亨舍尔混合机进行混合而得到的。在将该分散浆料、甲醇/1-丙醇/甲苯的混合溶剂、以及由ε-己内酰胺[下述式(A)所示的化合物]/双(4-氨基-3-甲基环己基)甲烷[下述式(B)所示的化合物]/六亚甲基二胺[下述式(C)所示的化合物]/十亚甲基二羧酸[下述式(D)所示的化合物]/十八亚甲基二羧酸[下述式(E)所示的化合物]以60%/15%/5%/15%/5%的组成摩尔比率构成的共聚聚酰胺的粒料进行加热同时进行搅拌、混合,使聚酰胺粒料溶解于之后,进行超声波分散处理,由此制作了底衬层形成用涂布液,所述底衬层形成用涂布液以质量比7/1/2含有甲醇/1-丙醇/甲苯、并以质量比3/1含有表面处理氧化钛/共聚聚酰胺,且固体成分浓度为18.0质量%。
[化学式5]
<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首先,作为电荷产生物质,将α型(别名B型)氧化钛酞菁20份和1,2-二甲氧基乙烷280份混合,并利用砂磨机进行1小时粉碎,进行了微粒化分散处理。接着,在该微细化处理液中混合粘合剂液、及1,2-二甲氧基乙烷230份,制备了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所述粘合剂液是使聚乙烯醇缩丁醛(电气化学工业(株)制、商品名“Denka Butyral”#6000C)10份溶解于1,2-二甲氧基乙烷255份与4-甲氧基-4-甲基-2-戊酮85份的混合液而得到的。
<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下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PC1)(粘均分子量8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7所示的化合物6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4份、三苄基胺1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60份,制备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6]
<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下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芳酯树脂(PE1)(粘均分子量65,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7所示的化合物2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2份、三苄基胺0.5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00份,制备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7]
<感光体的制造>
在表面经过粗切削加工且洗涤干净了的外径30mm、长度255mm、壁厚0.75mm的铝制圆筒上,通过浸涂法依次涂布上述制备的底衬层形成用涂布液、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以使干燥后的膜厚分别为0.13μm、0.4μm、20μm的方式形成了底衬层、电荷产生层、第2电荷传输层。第2电荷传输层的干燥于125℃进行了20分钟。冷却至室温后,通过环涂法将上述制备的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涂布在第2电荷传输层上,以使干燥后的膜厚达到10μm的方式形成了第1电荷传输层。第1电荷传输层的干燥于125℃进行了20分钟。
<电特性试验>
使用按照电子照相学会测定标准制造的电子照相特性评价装置(电子照相学会编、《续电子照相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続電子写真技術の基礎と応用)、Corona PublishingCo.Ltd、1996年11月15日发行、404-405页记载),使上述感光体带电至初期表面电位达到约-700V,利用干涉过滤器使卤素灯的光成为780nm的单色光,求出了以0.6μJ/cm2曝光时的表面电位(曝光部电位;称为VL)。将从曝光开始到电位测定为止的时间设为57毫秒。测定环境在25℃、50%RH下进行。VL的绝对值越小,则表示电特性越好,结果如表-2所示。
<图像试验>
将所得感光体搭载于Samsung Electronics公司制单色复合机M4580(A4纸每分印刷47张、非磁性单组分聚合调色剂、接触带电)的感光体盒,在气温25℃、相对湿度50%下以印字率5%进行40000张连续打印,实施了图像评价及感光层(电荷传输层)的磨耗量测定(膜厚减少量的定量)。磨耗量测定使用涡流方式的膜厚计,在感光体的轴向上以基本相等的间隔进行测定,并对其在旋转方向上以120°的不同三轴进行测定,取平均而进行了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粘合剂树脂的弹性变形率测定>
将使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下述式(1)所示的电荷传输材料40质量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质量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而成的涂布液涂布在玻璃基板上并进行干燥,使得干燥后的膜厚达到20μm,制作了测定样品。
[化学式8]
式(1)
针对该样品,使用Fischer公司制显微硬度计FISCHERSCOPE HM2000在温度25℃、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中测定了弹性变形率。测定使用了对面角136°的维氏四棱锥金刚石压头。测定条件如下所示地进行了设定。
(测定条件)
最大压痕负荷5mN
负载所需时间10秒
除载所需时间10秒
连续读取施加于压头的负荷和在该负荷下的压痕深度,分别作图于Y轴、X轴而取得了图2所示的分布图,将利用下式得到的弹性变形率的值作为粘合剂树脂的弹性变形率。
弹性变形率(%)=(We/Wt)×100
上述式中,Wt表示总功量(nJ),代表图2中A-B-D-A所包围的面积,We表示弹性变形功量(nJ),代表图2中C-B-D-C所包围的面积。
所得弹性变形率如表-2所示。
<粘接性试验>
基于JISK5600:1999年、通过25格(5×5格)的棋盘格试验(切刀切痕、胶带剥离法)进行了电荷传输层的粘接性的评价。结果分为下述5个级别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5:无脱落
4:脱落在2个部位以内,能够容许。
3:有3~5个部位脱落,能够容许。
2:有6~15个部位脱落,不能容许。
1:有16个部位以上脱落,不能容许。
[实施例2]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及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分别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下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PC2)(粘均分子量3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5所示的化合物6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4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560份,制备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9]
<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上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芳酯树脂(PE1)(粘均分子量65,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5所示的化合物2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2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00份,制备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实施例3]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及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分别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下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PC3)(粘均分子量5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5所示的化合物6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4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10份,制备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10]
<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下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芳酯树脂(PE2)(粘均分子量4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5所示的化合物2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2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00份,制备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11]
[实施例4]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及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分别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上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PC3)(粘均分子量5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下述CT-A所示的化合物8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4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10份,制备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12]
<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下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芳酯树脂(PE3)(粘均分子量40,000、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45:55(摩尔比))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9所示的化合物2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2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500份,制备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13]
[实施例5]
除了在实施例3中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与上述PC1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而分子量不同的聚碳酸酯树脂(PC5)(粘均分子量2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5所示的化合物6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4份、三苄基胺1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560份,制备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实施例6]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上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芳酯树脂(PE1)(粘均分子量65,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4所示的化合物2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2份、三苄基胺0.5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00份,制备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比较例1]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且未使用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未形成第2电荷传输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粘接性显著变差、在棋盘格试验中完全剥离。
<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上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芳酯树脂(PE1)(粘均分子量65,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7所示的化合物2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2份、三苄基胺0.5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00份,制备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比较例2]
除了在实施例3中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与使用了相同的第1电荷传输层的实施例3相比,磨耗性变差。
<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下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PC4)(粘均分子量4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5所示的化合物8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4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00份,制备了制备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14]
[比较例3]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如下述地进行变更、并将第2电荷传输层的膜厚变更为15μ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比较例3的磨耗量增加、耐磨耗性变差。
<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上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PC4)(粘均分子量4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7所示的化合物6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4份、三苄基胺1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00份,制备了制备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比较例4]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及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分别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从初期开始图像浓度即低、在重复过程中图像浓度进一步降低,因此在中途中止了图像试验。对表面电位进行测定时发现,残留电位显著增高。
<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上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PC4)(粘均分子量4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A所示的化合物8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4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00份,制备了制备了第2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上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芳酯树脂(PE2)(粘均分子量4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A所示的化合物2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2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600份,制备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比较例5]
除了在比较例4中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以外,与比较例4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与比较例4相比,比较例5的图像浓度提高,但磨耗量变得非常多。
[比较例6]
除了在实施例4中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从初期开始图像浓度即低、在重复过程中图像浓度进一步降低,因此在中途中止了图像试验。对表面电位进行测定时发现,残留电位显著增高。
<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上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芳酯树脂(PE2)(粘均分子量4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B所示的化合物5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2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560份,制备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15]
[比较例7]
除了在实施例4中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如下述地进行变更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从初期开始图像浓度即低、在重复过程中图像浓度进一步降低,因此在中途中止了图像试验。对表面电位进行测定时发现,残留电位显著增高。
<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使具有上述重复结构单元的聚芳酯树脂(PE2)(粘均分子量40,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上述CT-C所示的化合物50份、作为添加剂的抗氧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2份、及硅油(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560份,制备了第1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16]
[表3]
表-2
以上结合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及变形。本申请基于2016年9月2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6-191959)而完成,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Claims (11)

1.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其具有导电性支撑体,并且在所述导电性支撑体上至少具有电荷产生层及电荷传输层,
其中,所述电荷传输层包含至少两层:作为最外层的第1电荷传输层、以及与所述第1电荷传输层接触的第2电荷传输层,
将所述第1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A的弹性变形率设为T1(%)、将所述第2电荷传输层中包含的粘合剂树脂B的弹性变形率设为T2(%)时,满足{0≤(T1-T2)≤4}的关系,
所述第1电荷传输层含有分子量600以上的电荷传输材料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T1为44%以上且49%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T2为43%以上且47%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第2电荷传输层含有电荷传输材料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电荷传输材料β的至少一种为分子量600以上的电荷传输材料γ。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所述第1电荷传输层中,相对于所述粘合剂树脂A100质量份,所述电荷传输材料α的含量为10质量份以上且40质量份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第1电荷传输层中相对于所述粘合剂树脂A100质量份的所述电荷传输材料α的含量为所述第2电荷传输层中相对于所述粘合剂树脂B100质量份的所述电荷传输材料β的含量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粘合剂树脂A和所述粘合剂树脂B分别具有不同的单体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粘合剂树脂A为聚芳酯树脂,所述粘合剂树脂B为聚碳酸酯树脂。
10.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其具备: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
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装置:
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
使带电后的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
将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
将显影后的调色剂转印的转印装置、
对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残余调色剂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及
使转印后的所述调色剂定影于印刷介质的定影装置。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
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
使带电后的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及将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
CN201780060056.8A 2016-09-29 2017-09-29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97913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1959 2016-09-29
JP2016-191959 2016-09-29
PCT/JP2017/035579 WO2018062518A1 (ja) 2016-09-29 2017-09-29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1383A true CN109791383A (zh) 2019-05-21
CN109791383B CN109791383B (zh) 2022-11-22

Family

ID=61760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0056.8A Active CN109791383B (zh) 2016-09-29 2017-09-29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99057B2 (zh)
JP (1) JP7092033B2 (zh)
CN (1) CN109791383B (zh)
WO (1) WO20180625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7958B2 (ja) * 2018-10-09 2022-12-1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子写真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8872A (ja) * 1993-10-29 1995-05-19 Konica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とその製造法
JP2000098643A (ja) * 1998-09-18 2000-04-07 Konica Corp ベルト状電子写真感光体、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487370A (zh) * 2002-07-15 2004-04-07 ������������ʽ���� 电摄影感光体、电摄影装置和成像处理盒
JP2004252066A (ja) * 2003-02-19 2004-09-09 Minolta Co Ltd 有機感光体
JP2005134709A (ja) * 2003-10-31 2005-05-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125633B2 (en) * 2002-12-16 2006-10-24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member having a dual charge transport layer
US20090086308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display device
US20090325096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Xerox Corporation Tris(enylaryl)amine containing photoconductors
JP2011064904A (ja) * 2009-09-16 2011-03-31 Fuji Xerox Co Ltd 像保持体
US20130344423A1 (en) * 2012-06-14 2013-12-26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508565A (zh) * 2012-07-31 2015-04-0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图像形成装置及三芳基胺化合物
CN104508564A (zh) * 2012-07-31 2015-04-0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50168856A1 (en) * 2013-12-13 2015-06-18 Eiji Kurimoto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conducto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condu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6166A (ja) 1994-10-06 1996-04-23 Konica Corp 像保持部材、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ユニット
JPH0943887A (ja) 1995-05-22 1997-02-14 Konica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その製造方法、電子写真装置及び装置ユニット
JPH0915878A (ja) 1995-06-29 1997-01-17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
WO2005093518A1 (ja) 2004-03-26 2005-10-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製造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007102072A (ja) 2005-10-07 2007-04-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有機感光体、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311A (ja) 2005-10-12 2007-04-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有機感光体、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38832B2 (ja) 2005-11-07 2008-08-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009075246A (ja) 2007-09-19 2009-04-09 Fuji Xerox Co Ltd 像保持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185821A1 (en) 2008-01-10 2009-07-23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and image formihg app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same
JP2009186984A (ja) 2008-01-10 2009-08-20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564811B2 (ja) 2009-03-24 2014-08-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5649A (ja) 2009-11-02 2011-05-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13908A (ja) 2012-04-02 2013-10-17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017156518A (ja) * 2016-03-01 2017-09-07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電子写真感光体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8872A (ja) * 1993-10-29 1995-05-19 Konica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とその製造法
JP2000098643A (ja) * 1998-09-18 2000-04-07 Konica Corp ベルト状電子写真感光体、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487370A (zh) * 2002-07-15 2004-04-07 ������������ʽ���� 电摄影感光体、电摄影装置和成像处理盒
US7125633B2 (en) * 2002-12-16 2006-10-24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member having a dual charge transport layer
JP2004252066A (ja) * 2003-02-19 2004-09-09 Minolta Co Ltd 有機感光体
JP2005134709A (ja) * 2003-10-31 2005-05-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90086308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display device
US20090325096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Xerox Corporation Tris(enylaryl)amine containing photoconductors
JP2011064904A (ja) * 2009-09-16 2011-03-31 Fuji Xerox Co Ltd 像保持体
US20130344423A1 (en) * 2012-06-14 2013-12-26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508565A (zh) * 2012-07-31 2015-04-0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图像形成装置及三芳基胺化合物
CN104508564A (zh) * 2012-07-31 2015-04-0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50168856A1 (en) * 2013-12-13 2015-06-18 Eiji Kurimoto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conducto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condu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92033B2 (ja) 2022-06-28
US10599057B2 (en) 2020-03-24
US20190219937A1 (en) 2019-07-18
CN109791383B (zh) 2022-11-22
JPWO2018062518A1 (ja) 2019-07-11
WO2018062518A1 (ja) 2018-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8564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508565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图像形成装置及三芳基胺化合物
JP5071828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US20160091806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5062056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226132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9791383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191488A (ja) 電子写真装置
JP6160103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59455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4139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該電子写真感光体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14054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47062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589308B (zh) 电荷传输物质、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67555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97270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72264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82063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08486B2 (ja) 分散液、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6102639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91028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12858B2 (ja) トリアリールアミン化合物を含有する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18791B2 (ja) 電子写真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方法
JP2012198521A (ja) 電荷輸送物質、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95868A (ja) 新規ブタジエン骨格を持つ化合物を含有する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新規ブタジエン骨格を持つ化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