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8564B -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8564B
CN104508564B CN201380040143.9A CN201380040143A CN104508564B CN 104508564 B CN104508564 B CN 104508564B CN 201380040143 A CN201380040143 A CN 201380040143A CN 104508564 B CN104508564 B CN 1045085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phtography photosensor
charge transport
resin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01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08564A (zh
Inventor
藤井章照
和田光央
长尾由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Ka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Kase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Ka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08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8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085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85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601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G03G5/0618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nd nitroge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601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G03G5/0612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G03G5/0614Amines
    • G03G5/06142Amines arylamine
    • G03G5/06147Amines arylamine alkenylarylamine
    • G03G5/061473Amines arylamine alkenylarylamine plural alkenyl groups linked directly to the same aryl grou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03Inert supplements
    • G03G5/051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5/0517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mprising one or more cyclic groups consisting of carbon-atoms on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32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ed bonds
    • G03G5/0546Polymer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arboxyl radical, e.g. polyacrylic acid, polycrotonic acid, polymaleic acid;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heir esters, salts, anhydrides, nitriles, amid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57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ed bonds
    • G03G5/056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601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G03G5/0612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G03G5/0614Amines
    • G03G5/06142Amines arylamine
    • G03G5/06147Amines arylamine alkenylarylami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664Dyes
    • G03G5/0666Dyes containing a methine or polymethine group
    • G03G5/0672Dyes containing a methine or polymethine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methine or polymethine group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664Dyes
    • G03G5/0696Phthalocyani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Photorecepto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不易发生成膜或清洁不良、异常噪音的产生等,耐磨损性优异,与基体或下层的粘接性优异,且在电特性方面也显示出高速响应性、充分低的曝光部电位,耐气体且性、图像存储性优异。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其在导电性支撑体上至少具有感光层,在上述感光层中含有具有特定结构的电荷传输物质和特定的聚酯树脂。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优异的电特性及机械特性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从即时地得到高品质的图像等方面考虑,电子照相技术在复印机、打印机、印刷机等中广泛使用。关于成为电子照相技术核心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下适当称为“感光体”。),广泛使用的是使用了具有无公害且容易成膜、容易制造等优点的有机系光导电物质的感光体。
近年来,根据高画质化的要求,进行调色剂的小径化,其中,在化学调色剂中,大多为形状接近于球形的形态,因此,在利用刮刀清洁残存于感光体上的调色剂时,容易产生漏过(すり抜け),其结果,形成印刷版面沾污等图像缺陷的可能性增高。因此,越来越多地采用以强压力使清洁刮刀与感光体抵接,以防止调色剂漏过的对策。
清洁刮刀对感光体的抵接压增大时,刮刀与感光体最表面重复进行紧贴/滑动,产生因所谓的粘滑现象引起的振动,其结果,清洁不良或产生异常噪音的危险升高。
另外,由于作为调色剂成分的外添剂或调色剂载体在清洁刮刀上以通过隙部被强力地压在感光体上的状态旋转,易产生因感光层磨损增大引起的感光体寿命降低、或因产生圆周方向损伤而引起的图像缺陷。进而,在感光体表面粘固作为调色剂成分的外添剂或蜡等,也容易产生难以除去的所谓的成膜现象,形成持续的图像缺陷的危险也增高。
这样,对于感光体,要求即使在更严格的使用条件下也具有使图像缺陷或异常噪音、寿命的降低为最小限度的表面机械物性。作为改良表面机械物性的方法,虽然一直在研究在感光体的最表层设置保护层,但由于生产率降低、成本升高,因此,除了适用于部分高端机用途以外,大多难以适用。
另一方面,在感光体的最表层中使用聚酯树脂,其中使用具有高的弹性形变率的聚芳酯树脂(全芳香族系聚酯树脂),作为应对上述严格的机械物性的改良要求的方法被实用化(专利文献1)。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子照相装置的小型化、高速化的趋势下,感光体被小径化,要求进一步提高电响应性(曝光后感光体表面电位的快速降低)。为了提供满足这些特性的电子照相感光体,需要开发高迁移率且在曝光时显示充分低的残留电位的高功能的电荷传输物质。而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大量通过苯乙烯基等使π电子系在三苯基胺骨架或四苯基联苯胺骨架上扩张的电荷传输物质的研究(专利文献2~8)。
特别是使用了有机系材料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感光层通过将电荷传输物质、粘合剂树脂等溶解于涂布溶剂、将得到的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得到。在制造该电子照相感光体时作为电荷传输物质所要求的特性,为对在涂布液制造时使用的涂布溶剂的溶解性、与粘合剂树脂的相容性。该溶解性、相容性低时,可以使所期望的电荷传输物质的量溶解于涂布溶剂;或在使电荷传输物质溶解且制造涂布液后,容易引起析出等涂布液的劣化,另外,涂布感光层后,有时在涂膜中析出结晶,导致涂布液、感光体的制造效率降低。
一般而言,在分子内使π电子系扩张的化合物存在下述倾向:随着分子尺寸变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变大、溶解性降低。上述四苯基联苯胺骨架存在分子尺寸大且溶解性低的倾向,在该四苯基联苯胺骨架上取代苯乙烯基等而在分子内使π电子系扩张时,分子尺寸进一步变大,相对于涂布溶剂的溶解性进一步变低。因此,在上述报道中,为了确保溶解性,进行了新导入取代基、或形成几何异构体混合物使用等设计(专利文献9)。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535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2-1203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3-16336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3620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3-13140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8-70591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第2940502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8-70591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2-804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作为相对于化学调色剂优选使用的感光体,现有的聚碳酸酯系粘合剂树脂是不充分的,作为代替它的候补材料,一直在研究聚酯系树脂。但是,聚酯系树脂与聚碳酸酯系树脂相比,分子的极性大,电荷传输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许多现有的电荷传输材料的响应性、残留电位等不充分,高响应性对于需要的工艺经不起实用。另外,即使使用电荷迁移率快的电荷传输材料,虽然大多响应性优异,但是,残留电位的降低不充分,因此,相对于粘合剂树脂需要使用相对多的量,其结果,耐磨损性大多变差。
另一方面,相反,即使为残留电位充分低的电荷传输材料,也大多响应性低,经不起高速工艺中的使用。进而,即使残留电位及响应性良好,也大多对臭氧或NOx等的耐气体性、图像存储性、与聚酯树脂的相容性差,不能使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技术而完成的发明,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盒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在长期使用中显现不可缺少的、充分的耐磨损性,不易发生成膜或清洁不良、异常噪音的产生等,与基体或下层的粘接性优异,且在电特性方面也显示高速响应性、充分低的曝光部电位,进而耐气体性、图像存储性优异。
用于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包含特定聚酯树脂的感光层中含有具有特定结构的电荷传输物质,能够提供一种长期使用时在不可缺少的充分的耐磨损性、耐成膜性及粘接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且在曝光时显示充分低的残留电位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于是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下述<1>~<8>。
<1>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其在导电性支撑体上至少具有感光层,其中,在所述感光层中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和具有下述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的聚酯树脂。
[化学式1]
(式(1)中,Ar1~Ar5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芳基,Ar6~Ar9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m及n分别独立地表示1以上且3以下的整数。)
[化学式2]
(式(2)中,Ar10~Ar13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X及Y分别独立地表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或亚烷基,s表示0以上且2以下的整数。s为2时,存在的多个Ar10及X分别相同或不同。)
<2>如上述<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式(1)中,Ar1~Ar5分别独立地为任选具有烷基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30以下的芳基,Ar6~Ar9分别独立地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m及n分别独立地为1或2。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相对于形成所述感光层的1或2层以上的层中与存在所述电荷传输物质的层相同的层内所含的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上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为15~50质量份。
<4>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所述感光层中含有结晶型氧钛酞菁,所述结晶型氧钛酞菁在利用CuKα特性X射线的粉末X射线衍射光谱中至少在布拉格角(2θ±0.2°)为24.1°及27.2°显示衍射峰。
<5>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上述式(2)中,s为0的情况下,Ar12及Ar13中的至少任一个为具有烷基的亚芳基。
<6>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感光层含有苄胺衍生物。
<7>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其具备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和选自下述装置中的至少一种装置: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使带电的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及将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使带电的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及将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感光层中含有具有特定结构的电荷传输物质和聚酯树脂,可以提供一种耐磨损性优异、同时表现出高速响应性、低残留电位,且耐成膜性、粘接性优异,适于长期用途的电子照相感光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概略图。
图2是实施例中使用的氧钛酞菁的X射线衍射图。
标记说明
1 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
2 带电装置(带电辊;带电部)
3 曝光装置(曝光部)
4 显影装置(显影部)
5 转印装置
6 清洁装置
7 定影装置
41 显影槽
42 搅拌器
43 供给辊
44 显影辊
45 控制构件(規制部材)
71 上部定影构件(定影辊)
72 下部定影构件(定影辊)
73 加热装置
T 调色剂
P 记录纸(纸张、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但以下记载的构成要件的说明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代表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变形而实施。
其中,“重量%”、“重量份”及“重量比”分别与“质量%”、“质量份”及“质量比”同义。
<<本发明的电荷传输物质>>
<本发明的电荷传输物质的结构>
本发明的电荷传输物质只要是下述式(1)表示的化合物,就可以为任何物质。
[化学式3]
(式(1)中,Ar1~Ar5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芳基,Ar6~Ar9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m及n分别独立地表示1以上且3以下的整数。)
在上述式(1)中,Ar1~Ar5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芳基。作为芳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30以下,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
具体而言,可列举:苯基、萘基、联苯基、蒽基、菲基等。其中,从相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苯基、萘基、蒽基,从电荷传输能力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苯基、萘基,进一步优选为苯基。
作为Ar1~Ar5所任选具有的取代基,可列举:烷基、芳基、烷氧基、卤原子等。
具体而言,作为烷基,可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等直链状烷基;异丙基、乙基己基等支链状烷基;环己基、环戊基等环状烷基。
作为芳基,可列举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苯基、萘基等。
作为烷氧基,可列举: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正丁氧基等直链状烷氧基;异丙氧基、乙基己氧基等支链状烷氧基;环己氧基等环状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五氟乙氧基、1,1,1-三氟乙氧基等具有氟原子的烷氧基。
作为卤原子,可列举: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
其中,就Ar1~Ar5而言,从制造原料的通用性方面考虑,优选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从制造时的操作性方面考虑,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12的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从作为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光衰减特性方面考虑,进一步优选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
Ar1~Ar5为苯基的情况下,从电荷传输能力的观点考虑,优选具有取代基,作为取代基数,可以为1~5个,但从制造原料的通用性方面考虑,优选为1~3个,从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特性方面考虑,更优选为1~2个。
该情况下,从电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Ar2~Ar5在氮原子的邻位或对位上具有取代基,从相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在间位上具有取代基。
优选Ar1在氮原子的邻位或对位上具有至少1个取代基,从电特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对位。
作为取代基,从溶解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12的烷基。
另外,Ar1~Ar5为萘基的情况下,从制造原料的通用性考虑,优选取代基数为0~2,更优选取代基数为0~1。
在上述式(1)中,Ar6~Ar9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作为芳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30以下,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
具体而言,可列举,亚苯基、亚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等,其中,从相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亚苯基、萘基,更优选为亚苯基。
作为Ar6~Ar9可任选具有的取代基,可列举,烷基、芳基、烷氧基、卤原子等。
具体而言,作为烷基,可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等直链状烷基;异丙基、乙基己基等支链状烷基;环己基、环戊基等环状烷基。
作为芳基,可列举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苯基、萘基等。
作为烷氧基,可列举: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正丁氧基等直链状烷氧基;异丙氧基、乙基己氧基等支链状烷氧基;环己氧基等环状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五氟乙氧基、1,1,1-三氟乙氧基等具有氟原子的烷氧基。
作为卤原子,可列举: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
其中,从制造原料的通用性考虑,优选Ar6~Ar9所任选具有的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从制造时的操作性方面考虑,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从作为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光衰减特性方面考虑,进一步优选为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
Ar6~Ar9具有取代基时,有可能在分子结构上产生扭曲,妨碍分子内的π共轭扩张,电子传输能力降低,因此,Ar6~Ar9优选不具有取代基,从电子照相感光体特性方面考虑,更优选为1,3-亚苯基、1,4-亚苯基、1,4-萘基、2,6-萘基、2,8-萘基,从电特性的观点考虑,进一步优选为1,4-亚苯基。
m及n分别独立地表示1以上且3以下的整数。m、n增大时,存在对涂布溶剂的溶解性降低的倾向,因此,优选为2以下,从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电荷传输能力方面考虑,更优选为1。
m、n为1的情况下,式(1)所示化合物的括号中表示的基团为乙烯基,式(1)表示的化合物具有几何异构体,从电子照相感光体特性方面考虑,优选为反式体结构。
m、n为2的情况下,式(1)所示化合物的括号中表示的基团为丁二烯基,该情况下,式(1)表示的化合物也具有几何异构体,但从涂布液保管稳定性方面考虑,优选为2种以上的几何异构体混合物。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既可以在感光层上以单组分的形式含有式(1)表示的化合物,也可以以混合物的形式含有式(1)表示的化合物。
另外,从感光体的电特性的观点考虑,式(1)表示的化合物特别优选为下述式(1a)表示的化合物。就式(1a)而言,在式(1)中,Ar1为具有烷基、烷氧基、芳氧基、或芳烷基氧基的苯基,Ar2~Ar5分别独立地为任选具有碳原子数1~6的烷基作为取代基的苯基,Ar6~Ar9均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R1~R4均为氢原子,m及n均为1。
[化学式4]
(式(1a)中,Ra表示烷基、烷氧基、芳氧基或芳烷基氧基,Rb~Re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氢原子。)
<本发明的电荷传输物质的制造方法>
上述中例示的电荷传输物质可以按照下述记载的方案制造。
以上述化合物为例,可以通过例如将具有含有甲酰基的三苯基胺骨架的化合物与具有三苯基胺骨架的磷酸酯化合物反应来制造。(方案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Bu表示丁基。
[化学式5]
(方案1)
另外,作为其它制造方法,也可以通过将如下所述的具有卤原子的三苯基胺衍生物和苯胺化合物进行偶联反应来制造。(方案2)
[化学式6]
(方案2)
优选通过将具有卤原子的三苯基胺衍生物和苯胺化合物进行偶联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可以基本上不使用对电荷传输产生影响的磷化合物而合成,由于收率高,因此,通过与电特性差的聚酯树脂同时使用,能够保持高的电特性。
就感光层中所含的粘合剂树脂和式(1)表示的化合物(电荷传输物质)的比例而言,在形成感光层的1或2层以上的层中,相对于与上述电荷传输物质存在的层同一层中所含的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通常以5质量份以上的比率使用电荷传输物质。其中,从残留电位降低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上,从重复使用的稳定性或电荷迁移率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上。
另一方面,从感光层的热稳定性的观点考虑,通常以120质量份以下的比率使用电荷传输物质。其中,从电荷传输材料和粘合剂树脂的相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00质量份以下,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90质量份以下,从耐损伤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80质量份以下,从耐磨损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下。
以下,例示本发明中优选的电荷传输物质的结构。以下的结构是为了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而例示的,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概念,并不限定于下述结构。
[化学式7]
[化学式8]
[化学式9]
[化学式10]
<<本发明的聚酯树脂>>
<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的结构>
本发明中感光层所含的聚酯树脂具有下述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
[化学式11]
式(2)中,Ar10~Ar13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X及Y分别独立地表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或亚烷基,s表示0以上且2以下的整数。S为2时,存在的多个Ar10及X分别可以相同或不同。
上述式(2)中,Ar10~Ar13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作为亚芳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6以上,另外,通常为20以下,优选为10以下,最优选为6。碳原子数过多时,有可能电特性变差。
作为Ar10~Ar13的具体例,可列举:1,2-亚苯基、1,3-亚苯基、1,4-亚苯基、萘基、蒽基、菲基等。其中,作为亚芳基,从电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4-亚苯基。亚芳基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以任意的比率及组合使用2种以上。
另外,作为Ar10~Ar13所任选具有的取代基,可列举:烷基、芳基、卤素基团、烷氧基等。其中,使用聚酯树脂作为感光层用粘合剂树脂的情况下,如果考虑机械特性和相对于感光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溶解性,则优选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6~12的芳基,还优选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
具体而言,作为烷基,优选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作为芳基,优选为苯基、萘基,作为烷氧基,优选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
更详细而言,Ar12及Ar13各自独立地优选取代基数为0以上且2以下,从粘接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具有取代基,其中,从耐磨损性的观点考虑,取代基数特别优选为1个。另外,作为取代基,优选为烷基,特别优选为甲基。
另外,从电特性及耐磨损性的观点考虑,上述式(2)中,s为0的情况下,Ar12及Ar13中的至少任一个优选为具有烷基的亚芳基。
另一方面,Ar10及Ar11分别独立地优选取代基数为0以上且2以下,从耐磨损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不具有取代基。
另外,在上述式(2)中,Y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或亚烷基。作为亚烷基,优选为-CH2-、-CH(CH3)-、-C(CH3)2-、亚环己基,更优选为-CH2-、-CH(CH3)-、-C(CH3)2-。
另外,在上述式(2)中,X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或亚烷基,其中,X优选为氧原子。此时,s优选为0或1,特别优选为1。
作为在s为1的情况下优选的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即二羧酸残基的具体例,可列举:二苯基醚-2,2’-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2,3’-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2,4’-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3,3’-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3,4’-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4,4’-二羧酸残基等。其中,如果考虑二羧酸成分制造的简便性,则更优选为二苯基醚-2,2’-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2,4’-二羧酸残基、二苯基醚-4,4’-二羧酸残基,特别优选为二苯基醚-4,4’-二羧酸残基。
作为s为0的情况下的二羧酸残基的具体例,可列举:邻苯二甲酸残基、间苯二甲酸残基、对苯二甲酸残基、甲苯-2,5-二羧酸残基、对二甲苯-2,5-二羧酸残基、萘-1,4-二羧酸残基、萘-2,3-二羧酸残基、萘-2,6-二羧酸残基、联苯-2,2’-二羧酸残基、联苯-4,4’-二羧酸残基。优选为邻苯二甲酸残基、间苯二甲酸残基、对苯二甲酸残基、萘-1,4-二羧酸残基、萘-2,6-二羧酸残基、联苯-2,2’-二羧酸残基、联苯-4,4’-二羧酸残基,特别优选为间苯二甲酸残基、对苯二甲酸残基。也可以组合使用多个这些二羧酸残基。
作为优选的具体例,可列举具有下述式(3)或(4)表示的结构单元的聚芳酯树脂。在式(3)、(4)各自中,间苯二甲酸残基和对苯二甲酸残基的比率通常为50:50,但可以任意地变更。该情况下,对苯二甲酸残基的比率越高,从电特性的观点考虑,越优选。
[化学式12]
只要不显著地损害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树脂的粘均分子量就为任意的,优选为20,000以上,更优选为30,000以上,另外,优选为90,000以下,更优选为80,000以下。
粘均分子量的值过小时,聚酯树脂的机械强度有可能不足,当其过大时,用于感光层形成的涂布液的粘度有可能过高,生产率降低。需要说明的是,粘均分子量可以使用例如乌伯娄德型毛细管粘度计等,通过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在作为于导电性支撑体上具有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最表面层中可包含本发明的具有上述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的聚酯树脂,但在如以下详述那样的在感光层上进一步设置保护层的情况下,包含在保护层中。
<<电子照相感光体>>
以下,对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构成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只要在导电性支撑体上设有含有上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和具有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的聚酯树脂的感光层即可,其结构没有特别限定。聚酯树脂主要作为粘合剂树脂使用。
在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感光层为后面说明的叠层型的情况下,在电荷传输层中含有上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具有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的聚酯树脂及其它根据需要的抗氧剂、流平剂、其它添加物。
在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感光层为后面说明的单层型的情况下,除上述叠层型感光体的电荷传输层中使用的成分之外,一般使用电荷产生材料、电子输送材料。
<导电性支撑体>
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中的导电性支撑体没有特别限制,主要使用例如:铝、铝合金、不锈钢、铜、镍等金属材料;添加金属、碳、氧化锡等导电性粉末而赋予了导电性的树脂材料;在表面蒸镀或涂布有铝、镍、ITO(氧化铟锡)等导电性材料的树脂、玻璃、纸等。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以任意的组合及任意的比率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导电性支撑体的形态,可使用鼓状、片状、带状等导电性支撑体。进而,为了控制导电性、表面性等或覆盖缺陷,可以使用在金属材料的导电性支撑体上涂布有具有适当电阻值的导电性材料的导电性支撑体。
另外,使用铝合金等金属材料作为导电性支撑体的情况下,可以施以阳极氧化保护膜后使用。在施以阳极氧化保护膜的情况下,优选利用公知的方法实施封孔处理。
导电性支撑体表面既可以为平滑,也可以通过使用特别的切削方法、或实施研磨处理而进行糙面化。另外,也可以通过在构成导电性支撑体的材料中混合适当粒径的粒子而进行糙面化。另外,为了廉价化,也可以不实施切削处理而直接使用拉制管。
<底涂层>
在导电性支撑体和后述的感光层之间,为了改善粘接性、粘连性等,可以设置底涂层。作为底涂层,可使用树脂、或在树脂中分散有金属氧化物等粒子的物质等。另外,底涂层可以由单一层构成,也可以由多个层构成。
作为用于底涂层的金属氧化物粒子的实例,可列举:氧化钛、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锌、氧化铁等含有1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氧化物粒子、钛酸钙、钛酸锶、钛酸钡等含有多个金属元素的金属氧化物粒子等。这些物质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粒子,也可以混合使用多种粒子。在这些金属氧化物粒子中,优选为氧化钛及氧化铝,特别优选为氧化钛。
氧化钛粒子可以在其表面实施利用氧化锡、氧化铝、氧化锑、氧化锆、氧化硅等无机物、或硬脂酸、多元醇、有机硅等有机物的处理。作为氧化钛粒子的晶形,可以使用金红石、锐钛矿、板钛矿、无定形中的任一种。另外,可以含有多个结晶状态的物质。
作为金属氧化物粒子的粒径,可以利用各种粒径的金属氧化物,其中,从特性及液体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其平均初级粒径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特别优选为10nm以上且50nm以下。该平均初级粒径可以由TEM照片等得到。
底涂层优选以在粘合剂树脂中分散有金属氧化物粒子的形式形成。
作为底涂层中使用的粘合剂树脂,可列举:环氧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酰胺树脂、氯乙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酚醛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偏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丙烯酸树脂、聚丙烯酰胺树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聚乙烯基吡啶树脂、水溶性聚酯树脂、硝基纤维素等纤维素酯树脂、纤维素醚树脂、酪蛋白、明胶、聚谷氨酸、淀粉、淀粉乙酸酯、氨基淀粉、锆螯合物、锆醇盐化合物等有机锆化合物、氧钛螯合物、钛醇盐化合物等有机氧钛化合物、硅烷偶联剂等公知的粘合剂树脂。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以任意的组合及比率组合使用2种以上。另外,可以与固化剂同时以固化的形态使用。其中,从显示良好的分散性、涂布性方面考虑,优选醇可溶性的共聚聚酰胺、改性聚酰胺等。
底涂层中使用的无机粒子的使用比率可以任意选择,从分散液的稳定性、涂布性的观点考虑,相对于粘合剂树脂,通常在10质量%以上、优选在50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使用。
只要不显著地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底涂层的膜厚为任意的,但从提高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电特性、强曝光特性、图像特性、重复特性及制造时的涂布性的观点考虑,通常为0.01μm以上,优选为0.1μm以上,另外,通常为30μm以下,优选为20μm以下。
在底涂层中可以混合公知的抗氧剂等。以防止图像缺陷等为目的,可以含有颜料粒子、树脂粒子等而使用。
<感光层>
感光层形成在上述导电性支撑体上(设置上述底涂层的情况下,为在底涂层上)。感光层为含有上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和具有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的聚酯树脂的层。
作为感光层的形式,可列举电荷产生材料和电荷传输材料(含有本发明的电荷传输物质)存在于同一层内、并使其分散在粘合剂树脂中而形成的单层结构的感光层(以下适当称为“单层型感光层”。);以及包含在粘合剂树脂中分散有电荷产生材料的电荷产生层和在粘合剂树脂中分散有电荷传输材料(含有本发明的电荷传输物质)的电荷传输层的由两层以上层构成的叠层结构的功能分离型感光层(以下,适当称为“叠层型感光层”。),可以为任意形态。另外,可以进一步设置保护层。
另外,作为叠层型感光层,包括从导电性支撑体侧依次叠层电荷产生层、电荷传输层而设置的顺叠层型感光层;和相反地从导电性支撑体侧按电荷传输层、电荷产生层的顺序叠层而设置的逆叠层型感光层,可以采用其中的任一种,但特别优选为能够发挥取得了平衡的光导电性的顺叠层型感光层。
<叠层型感光层>
[电荷产生层]
叠层型感光层(功能分离型感光层)的电荷产生层含有电荷产生材料(以下,有时称为“电荷产生物质”。),并且,通常含有粘合剂树脂和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成分。这种电荷产生层可以通过例如下述方法得到:将电荷产生材料及粘合剂树脂溶解或分散于溶剂或分散剂而制作涂布液,在顺叠层型感光层的情况下,将其涂布于导电性支撑体上(设置底涂层的情况下为底涂层上),而在逆叠层型感光层的情况下,涂布于电荷传输层上,并进行干燥。
作为电荷产生物质,可列举,硒及其合金、硫化镉等无机系光导电材料和有机颜料等有机系光导电材料,优选有机系光导电材料,其中,特别优选为有机颜料。
作为有机颜料,可列举例如:酞菁颜料、偶氮颜料、二硫代酮基吡咯并吡咯颜料、角鲨烯(方酸菁)颜料、喹吖啶酮颜料、靛蓝颜料、苝颜料、多环醌颜料、蒽垛蒽酮颜料、苯并咪唑颜料等。其中,特别优选为酞菁颜料或偶氮颜料。
使用有机颜料作为电荷产生物质的情况下,通常以用各种粘合剂树脂粘结这些有机颜料的微粒而形成分散层的方式使用。
使用酞菁颜料作为电荷产生物质的情况下,具体而言,使用无金属酞菁、配位有铜、铟、镓、锡、钛、锌、钒、硅、锗、铝等金属或其氧化物、卤化物、氢氧化物、醇盐等的酞菁类这样的具有各种晶形的物质、使用氧原子等作为交联原子的酞菁二聚体类等。
特别优选作为灵敏度高的晶形的X型、τ型无金属酞菁、A型(别名β型)、B型(别名α型)、D型(别名Y型)等氧钛酞菁(别名:氧化钛酞菁)、氧钒酞菁、氯铟酞菁、羟基铟酞菁、II型等氯镓酞菁、V型等羟基镓酞菁、G型、I型等μ-氧代-镓酞菁二聚体、II型等μ-氧代-铝酞菁二聚体。
另外,在这些酞菁中,特别优选以A型(别名β型)、B型(别名α型)及在粉末X射线衍射的衍射角2θ(±0.2°)为27.1°或27.3°处显示清楚的峰的D型(Y型)氧钛酞菁、II型氯镓酞菁、V型的羟基镓酞菁、在28.1°具有最强峰的羟基镓酞菁、或以在26.2°不具有峰而在28.1°具有清楚的峰且在25.9°的半峰宽W为0.1°≤W≤0.4°为特征的羟基镓酞菁、G型μ-氧代-镓酞菁二聚体等。
氧钛酞菁结晶优选为在相对于CuKα特性X射线(波长)的布拉格角(2θ±0.2°)为24.1°及27.2°处具有主衍射峰的结晶。作为其它衍射峰,由于在26.2°附近具有峰的结晶在分散时的结晶稳定性差,因此,优选在26.2°附近不具有峰。其中,从用作电子照相感光体时的暗衰减、残留电位的观点考虑,更优选在7.3°、9.6°、11.6°、14.2°、18.0°、24.1°及27.2°或者在7.3°、9.5°、9.7°、11.6°、14.2°、18.0°、24.2°及27.2°具有主衍射峰的结晶。
作为电荷产生物质,使用无金属酞菁化合物、或含金属酞菁化合物的情况下,可得到对于较长波长的激光、例如780nm附近的波长的激光具有高灵敏度的感光体。
另外,在使用单偶氮、二偶氮、三偶氮等偶氮颜料的情况下,可得到对于白色光、或具有660nm附近的波长的激光、或较短波长的激光(例如具有380nm~500nm范围的波长的激光)具有充分灵敏度的感光体。
酞菁化合物既可以使用单一的化合物,也可以使用几种混合或混晶状态的化合物。作为在此的酞菁化合物或结晶状态下的混合状态(混晶状态),既可以使用将各自的构成要素之后混合的物质,也可以为在合成、颜料化、结晶化等酞菁化合物的制造、处理工序中产生混合状态的物质。
作为这种处理,已知有酸糊处理、磨碎处理、溶剂处理等。为了产生混晶状态,如日本特开平10-48859号公报记载的那样,可列举下述方法:在将2种结晶混合后机械性地磨碎,在进行无定形化后通过溶剂处理而转换为特定的结晶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用偶氮颜料作为电荷产生材料的情况下,只要对于光输入用光源具有灵敏度即可,可以使用以前公知的各种偶氮颜料,优选使用各种双偶氮颜料、三偶氮颜料。下述示出了优选的偶氮颜料的实例。
[化学式13]
作为电荷产生物质,在使用上述例示的有机颜料的情况下,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的颜料。该情况下,优选组合使用在可见区域和近红外区域不同的光谱区域具有分光灵敏度特性的2种以上的电荷产生物质,其中,更优选将双偶氮颜料、三偶氮颜料与酞菁颜料组合使用。
在构成叠层型感光层的电荷产生层中使用的粘合剂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可列举例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树脂、丁缩醛的一部分用缩甲醛或缩乙醛等进行了改性的部分缩醛化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等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聚芳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改性醚系聚酯树脂、苯氧基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丙烯酰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基吡啶树脂、纤维素系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酪蛋白、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或羟基改性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羧基改性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马来酸酐共聚物等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醇酸树脂、有机硅改性醇酸树脂、酚醛树脂等绝缘性树脂;聚N-乙烯基咔唑、聚乙烯基蒽、聚乙烯基苝等有机光导电性聚合物等。这些粘合剂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任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混合使用2种以上。
具体而言,电荷产生层通过下述方法来形成:在将上述粘合剂树脂溶解于有机溶剂而形成的溶液中使电荷产生物质分散,制备涂布液,将其涂布在导电性支撑体上(设置底涂层的情况下,为在底涂层上)。
作为涂布液的制作中使用的溶剂,只要是使粘合剂树脂溶解的溶剂,就没有特别限制,可列举例如:戊烷、己烷、辛烷、壬烷等饱和脂肪族系溶剂;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系溶剂;氯苯、二氯苯、氯萘等卤代芳香族系溶剂;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等酰胺系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苄醇等醇系溶剂;甘油、聚乙二醇等脂肪族多元醇类;丙酮、环己酮、甲乙酮、4-甲氧基-4-甲基-2-戊酮等链状或环状酮系溶剂;甲酸甲酯、乙酸乙酯、醋酸正丁酯等酯系溶剂;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卤代烃系溶剂;乙醚、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1,4-二烷、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链状或环状醚系溶剂;乙腈、二甲亚砜、环丁砜、六甲基磷酸三酰胺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正丁基胺、异丙醇胺、二乙胺、三乙醇胺、乙二胺、三乙二胺、三乙胺等含氮化合物;轻石油等矿物油;水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任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上述底涂层的情况下,优选不溶解该底涂层的溶剂。
在电荷产生层中,就粘合剂树脂和电荷产生物质的配合比(质量比)而言,相对于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电荷产生物质通常为10质量份以上、优选为30质量份以上,且通常为1000质量份以下、优选为500质量份以下的范围。电荷产生物质的比率过高时,有可能因电荷产生物质的凝聚等而导致涂布液的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电荷产生物质的比率过低时,有可能导致作为感光体的灵敏度降低。
电荷产生层的膜厚通常为0.1μm以上、优选为0.15μm以上,且通常为10μm以下、优选为0.6μm以下的范围。
作为使电荷产生物质分散的方法,可以使用球磨机分散法、立式球磨机分散法、砂磨机分散法等公知的分散法。此时,将粒子微细化至0.5μm以下、优选微细化至0.3μm以下、更优选微细化至0.15μm以下的范围的粒子尺寸是有效的。
[电荷传输层]
叠层型感光体的电荷传输层含有电荷传输物质和粘合剂树脂、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成分。具体而言,这种电荷传输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得到:将电荷传输物质等和粘合剂树脂溶解或分散于溶剂而制作涂布液,在顺叠层型感光层的情况下,将其涂布在电荷产生层上,在逆叠层型感光层的情况下,将其涂布在导电性支撑体上(设置底涂层的情况下,将其涂布在底涂层上),并进行干燥。
作为电荷传输物质,优选上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另外,除上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之外,可以组合使用公知的其它电荷传输物质。组合使用其它电荷传输物质的情况下,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咔唑衍生物、腙化合物、芳香族胺衍生物、烯胺衍生物、丁二烯衍生物及多个这些衍生物键合而成的物质。这些电荷传输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任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的组合使用多种物质。
为了发挥本发明的电荷传输物质的效果,本发明的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相对于全部电荷传输物质的比例通常为10质量%以上,从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光衰减特性方面考虑,优选为30质量%以上,从电子照相感光体的高速响应性方面考虑,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100质量%。
作为粘合剂树脂,使用上述式(2)表示的聚酯树脂。式(2)表示的聚酯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但在不损害其功能的范围内,可以与其它树脂混合使用。作为可以混合使用的粘合剂树脂,可列举例如:丁二烯树脂、苯乙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氯乙烯树脂、丙烯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乙烯基醇树脂、乙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化合物的聚合物及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树脂、部分改性聚乙烯醇缩醛、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氨酯树脂、纤维素酯树脂、苯氧基树脂、有机硅树脂、硅-醇酸树脂(シリコン-アルキッド樹脂)、聚N-乙烯基咔唑树脂等。其中,优选为聚碳酸酯树脂。这些粘合剂树脂可以使用适当的固化剂并通过热、光等使其交联后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聚酯树脂100质量份,本申请的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以少量的用量也能显示充分良好的电特性。认为其是因为,分子内电荷不均小,而且分子的共轭体系较长地扩展,因此,分子内的电荷迁移顺利地进行,且相邻分子间电荷迁移的机会如渗出般地增多。
电荷传输层的膜厚没有特别限制,从长寿命、图像稳定性的观点、以及带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通常为5μm以上,优选为10μm以上,另一方面,通常为50μm以下,优选为4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从高分辨率化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用25μm以下。
<单层型感光层>
关于单层型感光层,除电荷产生物质和电荷传输物质之外,与叠层型感光体的电荷传输层同样地,为了确保膜强度,使用粘合剂树脂而形成。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而得到:将电荷产生物质、电荷传输物质和各种粘合剂树脂溶解或分散于溶剂而制作涂布液,在导电性支撑体上(设置底涂层的情况下,为在底涂层上)进行涂布,干燥。
电荷传输物质及粘合剂树脂的种类以及它们的使用比率与针对叠层型感光体的电荷传输层进行说明时的种类以及使用比率相同。在由这些电荷传输物质及粘合剂树脂构成的电荷传输介质中进一步分散电荷产生物质。
电荷产生物质可以使用与针对叠层型感光体的电荷产生层进行说明时的电荷产生物质相同的物质。但是,为单层型感光体的感光层的情况下,需要使电荷产生物质的粒径充分减小。具体而言,通常为1μm以下、优选为0.5μm以下的范围。
另外,就单层型感光层中粘合剂树脂和电荷产生物质的使用比率而言,相对于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电荷产生物质通常为0.1质量份以上、优选1质量份以上,且通常为30质量份以下、优选10质量份以下的范围。
单层型感光层的膜厚通常为5μm以上、优选10μm以上,且通常为100μm以下、优选50μm以下的范围。
<其它功能层>
在叠层型感光体、单层型感光体、以及感光层或构成感光层的各层中,可以以提高成膜性、挠性、涂布性、耐污染性、耐气体性、耐光性等目的含有抗氧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吸电子性化合物、流平剂、可见光遮光剂等添加物。作为抗氧剂,优选为受阻酚系化合物或苄胺衍生物,从耐臭氧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为苄胺衍生物。
另外,叠层型感光体、单层型感光体都可以将通过上述步骤形成的感光层作为最上层、即表面层,但可以在其上进一步设置其它层,并将其作为表面层。例如,可以以防止感光层的损耗、或防止、减轻由带电器等产生的放电产物等引起的感光层劣化的目的设置保护层。可以采用在保护层中含有上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及上述式(2)表示的聚酯树脂的方式。
保护层的电阻通常设为109Ω·cm以上且1014Ω·cm以下的范围。电阻高于该范围时,有时残留电位上升,成为模糊多的图像,反之,低于上述范围时,有时产生图像模糊、分辨率降低。另外,保护层必须设为以实质上不妨碍在图像曝光时所照射的光的透过的方式构成。
另外,可以以降低感光体表面的摩擦电阻或磨损、提高调色剂从感光体向转印带、纸的转印效率等目的,在表面层含有氟系树脂、有机硅树脂、聚乙烯树脂等或由这些树脂形成的粒子或无机化合物的粒子。或者,可以将含有这些树脂或粒子的层重新作为表面层形成。
<最表面层的弹性形变率>
从耐磨损性的观点考虑,含有具有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的聚酯树脂的最表面层的弹性形变率优选为40%以上,从防止调色剂附着的观点考虑,优选为44%以上,特别优选为46%以上。
为了保持高的弹性形变率,具有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的聚酯树脂优选为作为全芳香族聚酯的聚芳酯。需要说明的是,弹性形变率使用Fischer公司制微小硬度计FISCHERSCOPE H100C(商品名)(或具有同等性能的该公司制H M2000(商品名)),在温度25℃、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进行测定。在测定时使用对面角136°的维氏正四棱锥金刚石压头。
<各层的形成方法>
构成上述感光体的各层可通过反复进行下述工序来形成:将所含的物质溶解或分散于溶剂中而得到涂布液,并利用浸渍涂布、喷雾涂布、喷嘴涂布、棒涂、辊涂、刮刀涂布等公知的方法将所得到的涂布液在导电性支撑体上依次涂布各层,并进行干燥。
涂布液的制作中使用的溶剂或分散剂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具体例,可列举:甲醇、乙醇、丙醇、2-甲氧基乙醇等醇类;四氢呋喃、1,4-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醚类;甲酸甲酯、乙酸乙酯等酯类;丙酮、甲乙酮、环己酮、4-甲氧基-4-甲基-2-戊酮等酮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1,1,1-三氯乙烷、四氯乙烷、1,2-二氯丙烷、三氯乙烯等氯代烃类;正丁基胺、异丙醇胺、二乙胺、三乙醇胺、乙二胺、三乙二胺等含氮化合物类;乙腈、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类等。另外,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以任意的组合及种类组合使用2种以上。
溶剂或分散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优选考虑各层的目的及所选择的溶剂、分散剂的性质,以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或粘度等物性达到所期望范围的方式进行适当调整。
例如,在单层型感光体及功能分离型感光体的电荷传输层的情况下,将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通常设为5质量%以上、优选设为10质量%以上,且通常设为40质量%以下、优选设为35质量%以下的范围。
另外,将涂布液的粘度通常设为在使用时的温度下为10mPa·s以上、优选为50mPa·s以上,且通常为500mPa·s以下、优选为400mPa·s以下的范围。
另外,在叠层型感光体的电荷产生层的情况下,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通常设为0.1质量%以上、优选设为1质量%以上,且通常设为15质量%以下、优选设为10质量%以下的范围。
另外,涂布液的粘度在使用时的温度下通常设为0.01mPa·s以上、优选为0.1mPa·s以上,且通常为20mPa·s以下、优选为10mPa·s以下的范围。
作为涂布液的涂布方法,可列举:浸涂法、喷雾涂敷法、旋涂法、珠涂敷法、线棒涂敷法、刮刀涂敷法、辊涂法、气刀涂敷法、幕涂法等,也可以使用其它公知的涂敷法。
涂布液的干燥优选在室温下的指触干燥后,通常在30℃以上且20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在静止或送风下加热干燥1分钟至2小时之间。另外,加热温度可以为恒定,也可以在干燥时一边变更温度、一边进行加热。
<<图像形成装置>>
下面,利用示出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图1对使用了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说明,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可以任意地变形而实施。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电子照相感光体1、带电装置2、曝光装置3及显影装置4而构成,进而,根据需要设有转印装置5、清洁装置6及定影装置7。
电子照相感光体1只要是上述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就没有特别限制,在图1中,作为其一例,示出了在圆筒状导电性支撑体的表面形成有上述感光层的鼓状感光体。沿该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外周面分别配置有带电装置2、曝光装置3、显影装置4、转印装置5及清洁装置6。
带电装置2使电子照相感光体1带电,使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表面均匀带电给定电位。作为带电装置,经常使用电晕管或格栅电晕管等电晕带电装置;使进行了电压施加的直接带电构件与感光体表面接触而带电的直接带电装置(接触型带电装置)等。
作为直接带电装置的实例,可列举,带电辊、带电刷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作为带电装置2的一例,示出了辊型的带电装置(带电辊)。作为直接带电方法,伴有气中放电的带电、或不伴有气中放电的注入带电都可以。另外,作为在带电时施加的电压,可以采用仅直流电压的情况,也可以采用在直流电压上叠加交流电压的方式。
曝光装置3只要是对电子照相感光体1进行曝光而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感光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的装置即可,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具体例,可列举:卤灯、荧光灯、半导体激光或He-Ne激光等激光、LED等。另外,也可以通过感光体内部曝光方式进行曝光。进行曝光时的光为任意的,可以采用例如波长为780nm的单色光、波长600nm~700nm的稍微靠近短波长的单色光、波长380nm~500nm的短波长的单色光等进行曝光。
对显影装置4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瀑布显影、单组分绝缘调色剂显影、单组分导电调色剂显影、双组分磁性刷显影等干式显影方式;湿式显影方式等任意的装置。在图1中,显影装置4由显影槽41、搅拌器42、供给辊43、显影辊44及控制构件45构成,为在显影槽41的内部贮存调色剂T的结构。另外,根据需要,显影装置4可以附设用于补给调色剂T的补给装置(未图示)。该补给装置可以由瓶、盒等容器补给调色剂T而构成。
供给辊43由导电性海绵等形成。显影辊44由铁、不锈钢、铝、镍等金属辊或在这样的金属辊上包覆有有机硅树脂、聚氨酯树脂、氟树脂等的树脂辊等构成。在该显影辊44的表面根据需要可以施加平滑加工或粗面加工。
显影辊44配置于电子照相感光体1和供给辊43之间,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及供给辊43分别抵接。供给辊43及显影辊44利用旋转驱动机构(未图示)进行旋转。供给辊43担载所贮存的调色剂T,将其供给于显影辊44。显影辊44担载通过供给辊43所供给的调色剂T,使其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表面接触。
控制构件45由有机硅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等的树脂刮刀、不锈钢、铝、铜、黄铜、磷青铜等的金属刮刀、或在这样的金属刮刀上包覆有树脂而成的刮刀等形成。该控制构件45与显影辊44抵接,通过弹簧等在显影辊44侧以给定的力按压(一般刮刀线压为5~500g/cm)。根据需要,可以具备在该控制构件45上通过与调色剂T的摩擦带电而对调色剂T赋予带电的功能。
搅拌器42利用旋转驱动机构分别使其旋转,将调色剂T进行搅拌,同时将调色剂T输送至供给辊43侧。搅拌器42可以改变搅拌翼形状或大小等而设置多个。
调色剂T的种类为任意的,除粉状调色剂之外,可以采用使用了悬浮聚合法或乳液聚合法等而得到的聚合调色剂等。特别是在使用聚合调色剂的情况下,优选粒径为4~8μm左右的小粒径的调色剂,另外,调色剂的粒子形状也可以使用从接近于球形的形状至马铃薯状等那样的偏离球形的形状等各种形状。在带电均匀性、转印性优异、高画质化方面,优选使用聚合调色剂。
对转印装置5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采用了电晕转印、辊转印、带转印等静电转印法、压力转印法、粘着转印法等任意方式的装置。在图1中,转印装置5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对向配置,由转印装料机、转印辊、转印带等构成。
转印装置5以与调色剂T的带电电位相反的极性施加给定电压值(转印电压),将形成于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于记录纸(纸张、介质)P。
对清洁装置6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刷清洁器、磁刷清洁器、静电刷清洁器、磁性辊清洁器、刮刀清洁器等任意的清洁装置。
清洁装置6是将附着于感光体1的残留调色剂用清洁构件刮掉、回收残留调色剂的装置。但是,在残留于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少、或几乎没有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清洁装置6。
定影装置7由上部定影构件(定影辊)71及下部定影构件(定影辊)72构成,在定影构件71及72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具备加热装置7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示出的是在上部定影构件71的内部具备加热装置73的实例。
上部及下部的各定影构件71、72可以分别使用在不锈钢或铝等的金属管坯上包覆有硅橡胶的定影辊、以及用特氟隆(注册商标)树脂包覆的定影辊、定影片等公知的热定影构件。进而,为了提高脱模性,各定影构件71、72可以设为供给硅油等脱模剂的结构,也可以设为利用弹簧等相互强制性地施加压力的结构。
在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通过被加热至给定温度的上部定影构件71和下部定影构件72之间时,调色剂被加热至熔融状态,通过后进行冷却,在记录纸P上将调色剂定影。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定影装置,也对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设置以在此使用的定影装置为代表的采用热辊定影、闪光定影、烘箱定影、压力定影等任意方式的定影装置。
对于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而言,如下进行图像的记录。
即,首先,利用带电装置2使感光体1的表面(感光面)带电为给定的电位(例如-600V)。此时,可以利用直流电压使其带电,也可以在直流电压上叠加交流电压而使其带电。
接着,利用曝光装置3将被带电的感光体1的感光面根据要记录的图像进行曝光,在感光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利用显影装置4进行形成于该感光体1的感光面的静电潜像的显影。
显影装置4将由供给辊43供给的调色剂T利用控制构件(显影刮刀)45进行薄层化,同时,以给定的极性(在此,与感光体1的带电电位为同极性,负极性)进行摩擦带电,一边担载于显影辊44一边输送,使其与感光体1的表面接触。
担载于显影辊44的带电调色剂T与感光体1的表面接触时,在感光体1的感光面形成对应于静电潜像的调色剂图像。而且,该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装置5转印于记录纸P。然后,未被转印而残留在感光体1的感光面上的调色剂用清洁装置6除去。
向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上转印后,通过定影装置7将调色剂图像向记录纸P上进行热定影,由此得到最终的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形成装置除上述构成之外,可以设为例如能够进行除电工序的构成。除电工序是通过在电子照相感光体上进行曝光而进行电子照相感光体的除电的工序,作为除电装置,使用荧光灯、LED等。另外,除电工序中使用的光大多为以强度计具有曝光光的3倍以上的曝光能量的光。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进一步进行变形而构成,例如,可以设为能够进行前曝光工序、辅助带电工序等工序的构成,或进行胶版印刷的构成,或进而使用了多种调色剂的全彩色串联方式的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还优选将电子照相感光体1与带电装置2、曝光装置3、显影装置4、转印装置5、清洁装置6及定影装置7中的1个或2个以上的装置组合,以一体型的盒(以下适当称为“电子照相感光体盒”。)的形式构成。
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可以为相对于复印机或激光打印机等电子照相装置主体能够拆卸的构成。该情况下,在例如电子照相感光体1或其它构件劣化的情况下,将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取下,将其它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由此,图像形成装置的保养、管理变得容易。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是,以下实施例是为了详细地说明本发明而示出的,只要不脱离其主旨,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实施例,可以任意地变形而实施。另外,只要没有特殊说明,以下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份”的记载表示“质量份”。
[实施例1]
<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将用亨舍尔混合机混合平均初级粒径40nm的金红石型氧化钛(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TO55N”)、和相对于该氧化钛为3质量%的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东芝有机硅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SL8117”)而得到表面处理氧化钛,将上述得到的表面处理氧化钛利用球磨机分散在甲醇/1-丙醇的质量比为7/3的混合溶剂中,由此制成了表面处理氧化钛的分散浆料。
一边将该分散浆料、甲醇/1-丙醇/甲苯的混合溶剂、以及由ε-己内酰胺[下述式(A)]/双(4-氨基-3-甲基环己基)甲烷[下述式(B)]/六亚甲基二胺[下述式(C)]/十亚甲基二羧酸[下述式(D)]/十八亚甲基二羧酸[下述式(E)]的组成摩尔比率为60%/15%/5%/15%/5%构成的共聚聚酰胺的颗粒进行加热,一边进行搅拌、混合而使聚酰胺颗粒溶解,然后进行超声波分散处理,由此制作了甲醇/1-丙醇/甲苯的质量比为7/1/2、以质量比3/1含有表面处理氧化钛/共聚聚酰胺且固体成分浓度为18.0%的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14]
<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首先,作为电荷产生物质,如图2所示,将在利用CuKα线的X射线衍射中在布拉格角(2θ±0.2°)为27.3°处显示强衍射峰的Y型(别名D型)氧钛酞菁20份和1,2-二甲氧基乙烷280份进行混合,用砂磨机粉碎1小时,进行了微粒化分散处理。接着,将该微细化处理液与粘合剂液、及230份的1,2-二甲氧基乙烷混合,所述粘合剂液是将聚乙烯醇缩丁醛(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Denka Butyral”)#6000C)10份溶解于1,2-二甲氧基乙烷255份和4-甲氧基-4-甲基-2-戊酮85份的混合液中而得到的,制备了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
<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
将具有下述重复结构的聚芳酯树脂(下述式(X))(粘均分子量37,000)100份、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式CT1表示的化合物50份、抗氧剂(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nox1076”)8份、硅油(信越有机硅株式会社制:商品名“KF96”)0.05份溶解于四氢呋喃/甲苯(8/2(质量比))的混合溶剂520份中,制备了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化学式15]
<感光体的制造>
在表面进行了铝蒸镀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上,用线棒涂布如上述那样得到的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使得干燥后的膜厚为约1.3μm,在室温下进行干燥,设置了底涂层。
接着,在上述底涂层上,用线棒涂布如上述那样得到的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使得干燥后的膜厚为约0.3μm,在室温下进行干燥,设置了电荷产生层。
接着,在上述电荷产生层上,用涂布器涂布如上述那样得到的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使得干燥后的膜厚为约25μm,在125℃下干燥20分钟,制作了感光体。
<电特性试验>
使用按照电子照相学会测定标准制造的电子照相特性评价装置(续电子照相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続電子写真技術の基礎と応用)、电子照相学会编、Corona PublishingCo.Ltd、1996年、404~405页记载),将上述得到的片状感光体卷在直径80mm的铝制圆筒上,并接地线,以初期表面电位为约-700V的方式使其带电,将卤灯的光用干涉过滤器形成780nm的单色光,求出表面电位达到初期表面电位的1/2的曝光量(半衰曝光量、单位μJ/cm2、也称为E1/2)、曝光0.6μJ/cm2时的表面电位(明电位;也称为“VL”。)。
从曝光至电位测定的时间设为100ms。测定环境在25℃、50%RH下进行。VL的绝对值大的情况下,表示响应性差。将试验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式CT5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式CT22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式CT7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式CT20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6]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式CT2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7]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式CT10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8]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式CT8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9]
对于实施例2,将粘合剂树脂由式(X)表示的树脂变更为下述式(Y)表示的粘合剂树脂(粘均分子量35,000、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0:50),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化学式16]
[实施例10]
对于实施例2,将粘合剂树脂由式(X)表示的树脂变更为下述式(Z)表示的粘合剂树脂(粘均分子量47,000、m:n=70:30、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0:50),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化学式17]
[比较例1]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下述式(CTA)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化学式18]
[比较例2]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下述式(CTB)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化学式19]
[比较例3]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下述式(CTC)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化学式20]
[比较例4]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下述式(CTD)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化学式21]
[比较例5]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变更为下述式(CTE)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化学式22]
[实施例11~13、比较例6~11]
对于实施例1,将电荷传输物质由式CT1表示的化合物50份变更为表-1记载的电荷传输物质及份数,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4]
对于实施例2,将粘合剂树脂由式(X)表示的树脂变更为下述式(V)表示的粘合剂树脂(粘均分子量30,000、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0:50),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化学式23]
[表1]
表-1
由表-1可知:本发明的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即使在聚酯树脂中以低份数使用,也显示特别低的曝光部电位。
[参考例1~13]
对于实施例1~8、比较例1~5,将粘合剂树脂替换为上述(X)表示的树脂,使用下述结构式(U)表示的聚碳酸酯树脂(α:β=50:50、粘均分子量40,000),除此之外,同样地操作,制作了感光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2。需要说明的是,在表-2中,△VL表示由粘合剂树脂为式(X)表示的聚芳酯的情况下的VL值(表-1)减去粘合剂树脂为式(U)表示的聚碳酸酯的情况下的VL值(表-2)所得的值。该值越小,表示用聚芳酯时电特性变差的程度越小,越良好。
[化学式24]
[表2]
表-2
由表-1及表-2可知:在本发明中,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材料在粘合剂树脂为聚碳酸酯的情况下和为聚芳酯的情况下电特性没有大的差异,相比之下,比较例1~5、参考例9~13中使用的电荷传输材料,其粘合剂树脂为聚芳酯时电特性变差的程度大。
[实施例15]
<感光体鼓的制造>
在表面进行了粗切削加工、清洗干净的外径30mm、长度246mm、厚度0.75mm的铝制圆筒上利用浸涂法依次涂布实施例12的感光体制造中使用的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形成底涂层、电荷产生层、电荷传输层,使得干燥后的膜厚分别为1.3μm、0.4μm、25μm,制造了感光体鼓。需要说明的是,电荷传输层的干燥在125℃下进行20分钟。
<图像试验>
将得到的感光体搭载于Oki Deta公司制串联型全色打印机C3100(DC辊带电、LED曝光、接触非磁性单组分显影)的感光体盒中,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下以印字率(印字率)5%进行10000张的连续打印。其结果,未产生重影、模糊、浓度降低、成膜、清洁不良、损伤等引起的图像不良,可得到良好的图像。
[比较例12]
使用比较例7的感光体制造中使用的电荷传输层用涂布液来代替实施例15的感光体制造中使用的电荷传输层用涂布液,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地制作感光体鼓,并实施了图像试验。其结果,图像浓度从初期开始降低、在连续印刷后浓度进一步降低及观测到重影。
[比较例13]
在实施例15的感光体制造中使用的电荷传输层用涂布液中,将粘合剂树脂替换为式(X)表示的树脂,使用下述结构式(W)表示的聚碳酸酯树脂(粘均分子量40,000),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地制作感光体鼓,并实施了图像试验。其结果,在连续印刷后发生成膜,且感光层磨损大,也看到了损伤的产生。
[化学式25]
[实施例16]
<感光体鼓的制造>
在将表面进行了粗切削加工并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后,在清洗干净的外径30mm、长度246mm、壁厚0.75mm的铝制圆筒上利用浸涂法依次涂布实施例13的感光体制造中使用的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形成电荷产生层、电荷传输层,使得干燥后的膜厚分别为0.3μm、18μm,制造了感光体鼓。需要说明的是,电荷传输层的干燥在135℃下进行20分钟。
<粘接性试验>
相对于制作的感光体,根据JIS K5600-5-6(ISO2409)(1999年)进行棋盘格附着性试验,由此对感光层的粘接性进行了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为良好(◎:非常良好,○:良好,△:不充分但可以允许,×:不能粘接)。
<图像试验>
将得到的感光体搭载于Oki Deta公司制串联式全色打印机C711dn(DC辊带电、LED曝光、接触非磁性单组分显影)的感光体盒中,在温度10℃、相对湿度15%下以印字率5%进行12500张的一张间歇打印(一枚間欠印字)。其结果,在鼓上稍微观测到成膜(调色剂成分的附着),但该成膜作为图像缺陷并不明显,因此,如表-3所示那样,为可以允许的水平(◎:非常良好,○:良好,△:不充分但可以允许,×:不能允许)。没有观测到其它图像缺陷。另外,感光体的图像试验后的平均感光层磨损量为1.4μm厚。
[实施例17~20、比较例14~19]
对于实施例16,如表-3所示那样变更电荷传输物质和/或粘合剂树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6同样地制作感光体鼓,并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3。需要说明的是,比较例18中使用的粘合剂树脂为下述结构式(T)表示的聚碳酸酯树脂(粘均分子量50,000、δ:ε=60:40(摩尔比))。
[化学式26]
另外,比较例19中使用的粘合剂树脂为下述结构式(S)表示的聚酯树脂(Mv=21,000、a:b:c:d=1:1:1:1(摩尔比))。
[化学式27]
[表3]
由表-3的结果显示:本发明的感光体表现出长期使用所需要的良好耐磨损性,同时,不发生成膜、膜脱落,且不产生其它图像缺陷,在整个寿命期间可以形成高品质且稳定的图像。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使用的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通过将三苯基胺衍生物和苯胺化合物进行偶联反应而得到。
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确,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更或修正。
本申请基于2012年7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2-170115),在此援引其内容作为参照。

Claims (9)

1.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其在导电性支撑体上至少具有感光层,
其中,在所述感光层中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和具有下述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的聚酯树脂,
式(1)中,Ar1~Ar5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芳基,Ar6~Ar9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m及n分别独立地表示1以上且3以下的整数,
式(2)中,Ar10~Ar11分别独立地表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Ar12及Ar13分别独立地表示具有1个取代基的亚芳基,X表示氧原子,Y表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或亚烷基,s表示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式(1)中,Ar1~Ar5分别独立地为任选具有烷基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30以下的芳基,Ar6~Ar9分别独立地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m及n分别独立地为1或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相对于形成所述感光层的1或2层以上的层中与存在所述电荷传输物质的层相同的层内所含的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上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为15~50质量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相对于形成所述感光层的1或2层以上的层中与存在所述电荷传输物质的层相同的层内所含的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上述式(1)表示的电荷传输物质为15~50质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所述感光层中含有结晶型氧钛酞菁,所述结晶型氧钛酞菁在利用CuKα特性X射线的粉末X射线衍射光谱中至少在布拉格角(2θ±0.2°)为24.1°及27.2°显示衍射峰。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感光层含有苄胺衍生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感光层含有苄胺衍生物。
8.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其具备: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和
选自下述中的至少一种装置: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使带电的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及将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使带电的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及将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
CN201380040143.9A 2012-07-31 2013-07-30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5085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0115 2012-07-31
JP2012-170115 2012-07-31
PCT/JP2013/070646 WO2014021340A1 (ja) 2012-07-31 2013-07-30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8564A CN104508564A (zh) 2015-04-08
CN104508564B true CN104508564B (zh) 2019-07-05

Family

ID=50028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0143.9A Active CN104508564B (zh) 2012-07-31 2013-07-30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12436A1 (zh)
JP (1) JP6135369B2 (zh)
CN (1) CN104508564B (zh)
WO (1) WO20140213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16609A (ja) 2012-06-14 2014-01-30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感光体
JP6160370B2 (ja) * 2012-09-27 2017-07-12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リアリールアミン化合物
JP6337531B2 (ja) * 2014-03-14 2018-06-06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6076298A1 (ja) 2014-11-10 2016-05-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感光層形成用塗布液
JP2017062401A (ja) * 2015-09-25 2017-03-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用円筒状部材、電子写真感光体、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用円筒状部材の製造方法
JP7092033B2 (ja) * 2016-09-29 2022-06-2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42467B2 (ja) * 2017-01-24 2020-02-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7266B2 (ja) * 2018-10-25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CN114072327B (zh) 2019-07-10 2023-06-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4952A (ja) * 1996-05-10 1997-11-28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用感光体
CN1742236A (zh) * 2002-12-06 2006-03-0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照相光感受器
CN1781059A (zh) * 2003-03-04 2006-05-3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电子照相光敏体的基体材料、其生产方法及使用其的电子照相光敏体
JP2006139268A (ja) * 2004-10-15 2006-06-01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該感光体を用いた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85218A (zh) * 2004-07-16 2007-06-2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
JP2008070591A (ja) * 2006-09-14 2008-03-27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3024A (ja) * 2007-10-10 2009-04-30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該感光体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02759A (en) * 1989-12-01 1992-04-07 Mitsubishi Kasei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JPH0535166A (ja) * 1991-07-31 1993-02-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132640B2 (ja) * 2000-02-22 2008-08-1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US7419751B2 (en) * 2002-06-13 2008-09-02 Ricoh Company, Ltd. Titanylphthalocyanine crysta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titanylphthalocyanine crystal,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method,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titanylphthalocyanine crystal
WO2004003062A1 (de) * 2002-06-28 2004-01-08 Lofo High Tech Film Gmbh Membranen aus polyarylat-giessfolien
JP4517964B2 (ja) * 2004-07-16 2010-08-0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WO2009009587A2 (en) * 2007-07-09 2009-01-15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poptosis-modulating protein therapy for proliferative disorders and nanoparticles containing the same
JP2009186969A (ja) * 2008-01-10 2009-08-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227486A (ja) * 2010-03-31 2011-11-10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881795B1 (en) * 2012-07-31 2016-07-13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cartridge,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triarylamine compound
WO2015111589A1 (ja) * 2014-01-21 2015-07-3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荷輸送物質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4952A (ja) * 1996-05-10 1997-11-28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用感光体
CN1742236A (zh) * 2002-12-06 2006-03-0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照相光感受器
CN1781059A (zh) * 2003-03-04 2006-05-3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电子照相光敏体的基体材料、其生产方法及使用其的电子照相光敏体
CN1985218A (zh) * 2004-07-16 2007-06-2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
JP2006139268A (ja) * 2004-10-15 2006-06-01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該感光体を用いた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70591A (ja) * 2006-09-14 2008-03-27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3024A (ja) * 2007-10-10 2009-04-30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該感光体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44418A (ja) 2014-03-13
US20150212436A1 (en) 2015-07-30
JP6135369B2 (ja) 2017-05-31
WO2014021340A1 (ja) 2014-02-06
CN104508564A (zh) 2015-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8564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508565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图像形成装置及三芳基胺化合物
CN105377943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聚芳酯树脂
CN101556441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32202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制作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方法以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04281021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235979B (zh) 萘四碳二酰亚胺衍生物及电子照相感光体
JP5768556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407895A (zh) 带正电用单层型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15398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盒、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电荷传输物质
JP5659455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589308B (zh) 电荷传输物质、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178513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03743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0247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評価方法、それを満足する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7111258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5051612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156518A (ja) シート状電子写真感光体
JP7069552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9791383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097270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03744B2 (ja) 電荷輸送物質、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732B2 (ja) 新規スチルベン系化合物を含有する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新規スチルベン系化合物
JP6015187B2 (ja) 液体現像用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18783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RAYON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2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RAY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