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81021B -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81021B
CN104281021B CN201410325445.7A CN201410325445A CN104281021B CN 104281021 B CN104281021 B CN 104281021B CN 201410325445 A CN201410325445 A CN 201410325445A CN 104281021 B CN104281021 B CN 1042810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receptor
oxygen
charge transport
electrophtography photosensor
particu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54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81021A (zh
Inventor
福岛功太郎
熊泽贵美子
鸟山幸
鸟山幸一
仓内敬广
金泽朋子
饭钵千香子
松尾力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436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198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436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184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81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1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81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10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32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ed bonds
    • G03G5/0539Halogenated polym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03Inert suppl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9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block polymers, reticulated polymers, molecular weight, acid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9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7Polymeric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s
    • G03G5/071Polymeric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4Inert intermediate or cover layers for 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147Cover layers
    • G03G5/14708Cover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4Inert intermediate or cover layers for 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147Cover layers
    • G03G5/14708Cover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03G5/14713Macromolecular material
    • G03G5/1471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5/14726Halogenated polym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4Inert intermediate or cover layers for 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147Cover layers
    • G03G5/14708Cover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03G5/14713Macromolecular material
    • G03G5/14791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block polymers, reticulated polymers, or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by molecular weight or acid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otorecepto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利用下述电子照相感光体来解决所述问题,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具有形成在导电性基体上的感光层,其特征在于,其表面层含有含氧的氟系微粒,并且该微粒中的氧含有组成比在利用荧光X射线的组成分析中为全部微粒的0.9~3.0原子%。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感光体表面层含有含氧的氟系微粒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和上述感光体表面层含有含氧的氟系微粒且上述感光层含有具有5.25~5.70eV的电离电势的电荷传输材料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使用这些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复印机、打印机或者传真装置等使用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下也称为电子照相装置)中,经过如下所述的电子照相工艺形成图像。
首先,使装置中具备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下也简称为感光体)的感光层利用带电器均匀地带电至预定的电位。
接着,利用由曝光装置根据图像信息照射的激光等光进行曝光,形成静电潜像。
由显影装置向所形成的静电潜像供给显影剂,使作为显影剂的成分的被称为调色剂的着色后的微粒附着在感光体的表面上,由此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作为调色剂图像显像。
将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利用转印装置从感光体的表面转印到记录纸等转印材料上,利用定影装置使其定影。
但是,在利用转印装置进行转印工作时,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并非全部转印并转移到记录纸上,一部分残留在感光体表面上。另外,在转印时与感光体接触的记录纸的纸粉有时也会以附着在感光体表面上的状态残留。这样的感光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以及附着纸粉等异物对所形成的图像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利用清洁装置除去。
另外,近年来,无清洁器化技术发展,也有利用不具有独立的清洁装置而利用显影装置中附带的清洁功能回收残留调色剂的、所谓的显影兼清洁系统除去上述异物的方法。
该方法中,对感光体表面进行清洁后,利用除电器等对感光层表面进行除电,使静电潜像消失。
这样的电子照相工艺中使用的电子照相感光体通过在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导电性基体上层叠含有光导电性材料的感光层而构成。
作为电子照相感光体,可以列举使用无机系的光导电性材料或有机系的光导电性材料(以下称为有机光导电体,Organic Photoconductor;简称:OPC)的感光体,但通过近年的研究开发,有机系感光体的灵敏度以及耐久性提高,因此,目前经常使用有机系感光体。
关于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构成,近年来,感光层按功能分为含有电荷产生材料的电荷产生层和含有电荷传输材料的电荷传输层的层叠型感光体成为主流。另外,大部分感光体为在对电荷产生材料进行蒸镀而得到的电荷产生层或使电荷产生材料分散在粘合剂树脂中而得到的电荷产生层上层叠有使具有电荷传输能力的电荷传输材料以分子状分散在粘合剂树脂中的电荷传输层的带负电型的感光体。此外,还提出了使电荷产生材料与电荷传输材料均匀分散、溶解在相同的粘合剂树脂中而得到的单层型感光体。
为了进一步提高印刷图像品质,还可以在导电性基体与感光层之间设置底涂层。
作为有机系感光体的缺点,从有机系材料的性质方面而言,可以列举感光体周围的伴随清洁器等的滑动刷洗而产生的表面磨损。作为克服该缺点的方法,到目前为止进行了使感光体表面的材料的机械特性提高的方法。
作为感光体所要求的功能,长寿命化、高画质化成为重要的课题。
为了实现感光体的长寿命化,需要提高耐磨损性来确保电位稳定性以及图像品质。
作为实现长寿命化的对策,已知在感光体的最表面层设置保护层而赋予润滑性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平1-23259号公报:专利文献1)、使保护层中含有填料粒子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平1-172970号公报:专利文献2)等方法。其中,还进行了在表面加入氟系粒子作为填料的研究(例如日本专利3148571公报:专利文献3以及日本专利3416310公报:专利文献4)。作为氟系粒子的特征,基于来自材料的高润滑功能,作为填料,不仅使感光体的机械特性提高,而且赋予润滑性,由此,在感光体工艺中降低与所接触的构件的摩擦力,这有助于提高感光体表面的耐刷性。
氟系微粒、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粒子作为材料具有优良的润滑功能,另一方面,形成微粒的PTFE分子不具有极性,因此,该微粒的凝聚力非常大,具有在制作该粒子的分散液时分散性极差的缺点。因此,作为感光体用途而使PTFE微粒分散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分散剂(例如日本专利3186010公报:专利文献5),结果,使感光体的电特性劣化。
另外,伴随着长寿命化,感光体表面(特别是电荷传输材料)被在使感光体带电时产生的NOx、臭氧气体污染,从而使感光体表面劣化,存在使所得到的图像产生图像模糊等不良情况的画质不良情况。
为了实现感光体的高画质化,考虑在耐氧化性强的电荷传输材料中选择电离电势通常较高的材料,但向电荷产生层和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注入变得困难,对于灵敏度而言显示出变差的倾向,因此,与上述的对提高耐刷性有效的氟系微粒并用时,除了由于分散剂而使感光体的电特性劣化以外,还会导致灵敏度进一步变差。
另一方面,将响应性和电特性优良的电离电势通常较低的电荷传输材料与上述的对提高耐刷性有效的氟系微粒并用时,可以挽救由分散剂引起的感光体的电特性劣化,但作为电荷传输材料,耐氧化性差,因此,产生由NOx、臭氧气体的污染引起的画质不良情况。
如上所述,针对同时实现长寿命化和高画质化的课题,现状是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对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232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729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3148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341631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3186010号公报
如上所述,在将氟系微粒添加到感光体表面层中时,不可避免地使用分散剂,伴随该分散剂的添加而产生感光体的电特性的劣化。另外,即使添加分散剂,目前也无法确保充分的分散稳定性。
因此,在与耐氧化性强的电离电势较高的电荷传输材料并用时,能够实现高画质化,但会导致灵敏度进一步变差。
另一方面,在与响应性和电特性优良、可挽救伴随分散剂的添加所产生的感光体电特性的劣化的电离电势较低的电荷传输材料并用时,能够抑制灵敏度变差,但经受不住由氧化性气体产生的损伤,产生图像缺陷,无法得到高画质。
如上所述,现状是无法充分确保长寿命化与高画质化的同时实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中,通过向感光体表面添加含氧的氟系微粒,不仅稳定地确保优良的耐磨损性和感光体特性,而且使作为感光体涂的分散稳定性提高,由此,确保感光体表面层中的含氧的氟系微粒均匀分散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生产稳定性。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具有形成在导电性基体上的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中,通过使该感光体的最表面层以一定的比例含有通过特定方法得到的含氧的氟系微粒,能够提供作为感光体涂布液的分散稳定性优良并且耐磨损性优良且电学上稳定的感光体,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这样,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具有形成在导电性基体上的感光层,其特征在于,其表面层含有含氧的氟系微粒,并且该微粒中的氧含有组成比在利用荧光X射线的组成分析中为全部微粒的0.9~3.0原子%。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含氧的氟系微粒为在大气中对聚四氟乙烯微粒照射由钴60产生的γ射线而得到的微粒或者以四氟乙烯单体作为原料通过下述工序而得到的微粒,所述工序为:
(a)通过对四氟乙烯单体与丙酮的混合溶液照射电离放射线而使上述四氟乙烯单体聚合,将上述混合溶液制成凝胶状态的聚四氟乙烯的丙酮分散体的工序;
(b)通过对上述聚四氟乙烯的丙酮分散体照射电离放射线而使上述聚四氟乙烯交联从而形成微粒混悬液的工序;以及任选的
(c)通过分离、干燥从上述微粒混悬液中分离出含氧的氟系微粒的工序。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含氧的氟系微粒含有组成比为1.0~3.0原子%的氧。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含氧的氟系微粒含有组成比为1.1~2.5原子%的氧。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含氧的氟系微粒具有0.1~2μm的一次粒子的中值粒径(D50)。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感光层含有具有5.25~5.70eV的电离电势的电荷传输材料。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感光层含有具有5.30~5.60eV的电离电势的电荷传输材料。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上述感光层在其表面层中含有1.0~40重量%的含氧的氟系微粒。
另外,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使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对带电后的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进行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利用调色剂对上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将上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装置和将转印后的上述调色剂图像在上述记录材料上定影的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最上层中含有通过特定的制作方法聚合而得到的氟系微粒,能够提供作为感光体涂布液的分散稳定性高、并且耐磨损性高、长期电稳定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最表面层中含有通过特定的制作方法聚合而得到的氟系微粒并且使用5.25~5.70eV这样的、从以往认为较低的电离电势至高电离电势的宽范围的电荷传输材料,使作为感光体涂布液的分散稳定性优良,其结果,得到填料以及电荷传输材料均匀分散的感光层,可以形成能够得到高耐磨损性、稳定的高电特性及画质的优良的电子照相感光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构成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构成的示意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构成的示意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示意侧视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示意侧视截面图。
标号说明
1 电子照相感光体
2 显影装置
3 感光鼓
4 清洁单元
5 带电器
6 中间转印带
7 定影装置
8 曝光单元
11 导电性基体
12 电荷产生层
13、13A、13B 电荷传输层
14 感光层
15 底涂层(中间层)
30 激光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
31 半导体激光
32 旋转多面镜
33 激光束
34 成像透镜
35 镜
36 电晕带电器
37 显影器
38 转印纸盒
39 送纸辊
40 定位辊
41 转印带电器
42 分离带电器
43 传送带
44 定影器
45 排纸盘
46 清洁器
47 箭头
48 转印纸
49 曝光装置
50 除电器
60 图像形成单元
61 中间转印带
64 转印辊
70 原稿读取单元
80 自动原稿送纸装置
81 送纸盒
82 手动送纸盒
90 扫描部
91 排纸盘
100 激光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
103 感光鼓
201 感光体
211 导电性基体(导电性支撑体)
212 电荷产生层
213、213A、213B 电荷传输层
214 感光层
215 底涂层(中间层)
700 调色剂补充装置
P1~P4 图像形成站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特征在于,设置在导电性基体上的感光层的最上层含有特定量的含氧的氟系微粒。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在导电性基体上设置有感光层,其特征在于,在其最表面层中含有引入有特定量的氧原子的氟系微粒、和5.25~5.70eV这样的、从以往认为较低的电离电势至高电离电势的宽范围的电荷传输材料。
本发明的感光体也可以采用单层型、层叠型中的任意一种类型。另外,可以具有电荷传输层作为最表面层,也可以另行设置保护层作为最表层。另外,通过使用底涂层(也称为中间层),可以进一步电稳定。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氟系微粒具有特定的氧组成比。即,该微粒中的氧含有组成比在利用荧光X射线的组成分析中为全部微粒的0.9~3.0原子%(以下也仅用%表示),更优选为1.0~3.0原子%,进一步优选为1.1~2.5原子%。
为了使该含有氧组成比在期望的范围内,利用放射线的氟系微粒的结构变形是必须的。即,作为放射线,优选为γ射线的照射,通过改变γ射线的射线量对氟系微粒、具体为聚四氟乙烯(PTFE)微粒进行照射而得到期望的氧组成比。
详细情况还不明确,但认为如以下的实施例所记载的那样,通过引入存在于γ射线照射后的PTFE微粒附近的、来源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或者所使用的溶剂的氧而形成含氧的氟系微粒(也称为含氧交联聚四氟乙烯(PTFE))。
另外,通过电子射线的照射也能够实现同样的氧引入。
另外,就本发明的含氧的氟系微粒而言,更优选上述含氧的氟系微粒可以为在大气中对聚四氟乙烯微粒照射由钴60产生的γ射线而得到的微粒或者为来源于以四氟乙烯单体作为原料通过下述工序而得到的下述微粒混悬液或经过下述分离而得到的含氧的氟系微粒,所述工序为:
(a)通过对四氟乙烯单体与丙酮的混合溶液照射电离放射线而使上述四氟乙烯单体聚合,将上述混合溶液制成凝胶状态的聚四氟乙烯的丙酮分散体的工序;
(b)通过对上述分散体照射电离放射线而使上述聚四氟乙烯交联从而形成微粒混悬液的工序;以及任选的
(c)通过分离、干燥从上述微粒混悬液中分离出含氧的氟系微粒的工序。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使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对带电后的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进行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利用调色剂对上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将上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装置和将转印后的上述调色剂图像在上述记录材料上定影的定影装置,还可以具备:将残留在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调色剂除去并进行回收的清洁装置和将残留在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表面电荷除去的除电装置。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为具备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以及转印装置的构成。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参考图1~5进行具体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只不过是本发明的具体的一例,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构成的示意截面图。
该实施方式1的电子照相感光体1、201(以下,简称为感光体)是由利用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圆筒状的导电性基体11、211、其上的底涂层15、215以及依次层叠含有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12、212和含有电荷传输物质的电荷传输层13、213而成的感光层14、214构成的层叠型感光体。
导电性基体(以下,也称为导电性支撑体)
导电性基体11、211发挥作为感光体1的电极的作用,并且也作为在其上配置的层、即底涂层15、215以及感光层14、214的支撑构件发挥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性基体11、211的形状在该实施方式1中为圆筒状,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圆柱状、片状或者无端带状等。
作为构成导电性基体11、211的导电性材料,可以使用例如:铝、铜、黄铜、锌、镍、不锈钢、铬、钼、钒、铟、钛、金、铂等导电性金属;或者铝合金等合金;氧化锡以及氧化铟等金属氧化物。
另外,不限于这些金属材料,也可以使用: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聚酯、聚甲醛或聚苯乙烯等高分子材料、硬质纸或者玻璃等的表面上层压上述金属箔而得到的材料;蒸镀上述金属材料而得到的材料;或者蒸镀或涂布有导电性高分子、氧化锡、氧化铟等导电性化合物的层的材料等。
这些导电性材料加工成预定的形状来使用。
在不影响画质的范围内,可以根据需要对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实施阳极氧化被膜处理、利用化学品或热水等的表面处理、着色处理、或者使表面变粗糙等的漫反射处理。
在使用激光作为曝光光源的电子照相工艺中,激光的波长一致,因此,由感光体表面反射的激光与由感光体内部反射的激光发生干涉,有时会在图像上出现由于该干涉而产生的干涉条纹,成为图像缺陷。
但是,通过对导电性基体11、211的表面实施如上所述的处理,也能够防止由该波长一致的激光的干涉引起的图像缺陷。
底涂层(以下,也称为中间层)
在导电性基体11、211与感光层14、214之间不具有底涂层15、215的情况下,由于导电性基体11、211或者感光层14、214的缺陷而在微小领域中产生带电性的降低,产生黑斑等图像的灰雾,有时产生显著的图像缺陷。通过设置底涂层,能够防止电荷从导电性基体11、211感光层14、214中注入。
因此,通过设置底涂层15、215,能够防止感光层14、214的带电性的降低,能够抑制应该通过曝光消去的部分以外的表面电荷的减少,从而能够防止在图像上产生灰雾等缺陷。
另外,通过设置底涂层15、215,能够覆盖导电性基体11、211表面的凸凹而得到均匀的表面,因此,能够提高感光层14、214的成膜性,并且能够抑制感光层14、214从导电性基体11、211上剥离,能够使导电性基体11、211与感光层14、214的胶粘性提高。
该底涂层15、215使用由各种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层或者耐酸铝层等。
作为构成作为底涂层15、215的树脂层的树脂材料,可以列举: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氯乙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有机硅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聚丙烯酰胺树脂以及聚酰胺树脂等树脂、以及包含构成这些树脂的重复单元中的两个以上的共聚物树脂等。另外,也可以列举酪蛋白、明胶、聚乙烯醇、纤维素、硝基纤维素以及乙基纤维素等。
这些树脂中,优选使用聚酰胺树脂,特别优选使用醇可溶性尼龙树脂。
作为优选的醇可溶性尼龙树脂,可以列举例如:6-尼龙、6,6-尼龙、6,10-尼龙、11-尼龙、2-尼龙和12-尼龙等所谓的尼龙、以及N-烷氧基甲基改性尼龙和N-烷氧基乙基改性尼龙这样的使尼龙化学改性而得到的树脂等。
而且,为了使底涂层具有电荷调节功能,添加作为金属氧化物微粒的填料。作为这样的填料,可以列举例如:氧化钛、氧化铝、氢氧化铝以及氧化锡等粒子。作为金属氧化物的粒径,约0.01μm~约0.3μm是适当的,优选为约0.02μm~约0.1μm。
需要说明的是,底涂层15、215通过例如使上述树脂溶解或分散在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中间层用涂布液并将该涂布液涂布到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上而形成。
在使底涂层15中含有上述金属氧化物微粒等粒子的情况下,例如在使上述树脂溶解于适当的溶剂而得到的树脂溶液中,使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微粒分散,制备底涂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导电性基体11、211的表面上,由此,可以形成底涂层15、215。
底涂层用涂布液的溶剂使用水或各种有机溶剂、或者它们的混合溶剂。例如,将水或者甲醇、乙醇或丁醇等醇单独使用,或者使用水与醇、2种以上的醇混合液、丙酮或二氧戊环等与醇、二氯乙烷、氯仿或三氯乙烷等卤素系有机溶剂与醇等的混合溶剂。
这些溶剂中,出于对地球环境的考虑,优选使用非卤素系有机溶剂。
作为使上述粒子分散在树脂溶液中的方法,可以使用利用球磨机、砂磨机、磨碎机、振动磨、超声波分散机或者油漆搅拌器等的通常的分散方法。
另外,通过利用无介质类型的分散装置,能够制造稳定的分散涂布液,所述无介质类型的分散装置利用通过在微小空隙中使上述分散液以超高压通过而产生的非常强的剪切力。
作为底涂层用涂布液的涂布方法,可以列举:喷雾法、刮棒涂布法、辊涂法、刮刀涂布法、环状涂布法以及浸涂法等。
在这些涂布方法中,特别地,浸涂法是通过将基体在充满涂布液的涂布槽中浸渍后以恒定速度或逐步变化的速度提起而在基体的表面上形成层的方法,比较简单,在生产率以及成本的方面优良,因此,在制造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情况下多使用该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在用于浸涂法的装置中,也可以为了使涂布液的分散性稳定而设置以超声波产生装置为代表的涂布液分散装置。
底涂层15、215的膜厚优选为0.01μm~20μm,更优选为0.05μm~10μm。
底涂层15、215的膜厚薄于0.01μm时,无法覆盖导电性基体11、211的凸凹而得到均匀的表面性,实质上不能作为底涂层15、215发挥作用,无法防止电荷从导电性基体11、211向感光层14、214中注入,产生感光层14、214的带电性的降低,因此不优选。
另外,使底涂层15、215的膜厚厚于20μm时,难以利用浸涂法形成底涂层15、215,并且无法在底涂层15、215上均匀地形成感光层14、214,感光体的灵敏度降低,因此不优选。
因此,底涂层15、215的膜厚的优选范围为0.01~20μm。
电荷产生层
电荷产生层12、212含有通过吸收光而产生电荷的电荷产生物质作为主要成分。
作为上述电荷产生物质,可以列举:含有有机类颜料的有机系光导电性材料和含有无机颜料的无机系光导电性材料。
作为上述有机系光导电性材料,可以列举:单偶氮类颜料、双偶氮类颜料以及三偶氮类颜料等偶氮类颜料、靛蓝以及硫靛蓝等靛蓝类颜料、苝酰亚胺以及苝酸酐等苝类颜料、蒽醌以及芘醌等多环醌类颜料、金属酞菁以及无金属酞菁等酞菁类颜料、方酸色素、吡喃盐类以及硫吡喃盐类、三苯基甲烷类色素等有机光导电性材料。
另外,作为上述无机系光导电性材料,可以列举:硒及其合金、砷-硒、硫化镉、氧化锌、无定形硅、其他的无机光导电体。
电荷产生物质也可以与以甲基紫、结晶紫、夜蓝和维多利亚蓝等为代表的三苯基甲烷类染料、以红霉素、若丹明B、若丹明3R、吖啶橙及Flapeocine等为代表的吖啶染料、以亚甲蓝及亚甲绿等为代表的噻嗪染料、以卡普里蓝及麦尔多拉蓝等为代表的嗪染料、菁染料、苯乙烯基染料、吡喃盐染料者硫吡喃盐染料等敏化染料组合使用。
作为电荷产生层12、212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将上述电荷产生物质真空蒸镀到导电性基体11、211的表面上的方法或者将使上述电荷产生物质分散在适当的溶剂中而得到的电荷产生层用涂布液涂布到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上的方法等。
其中,可以优选使用如下方法:将作为粘结剂的粘结树脂混合在溶剂中而得到的粘结树脂溶液中,通过以往公知的方法分散电荷产生物质,制备电荷产生层用涂布液,将所得到的涂布液涂布到导电性基体11、211的表面上。以下,对该方法进行说明。
作为电荷产生层12、212中使用的粘结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聚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酚醛树脂、醇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丙烯酸酯树脂、苯氧基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氯乙烯树脂和聚乙烯醇缩甲醛树脂等树脂、以及包含构成这些树脂的重复单元中的两个以上的共聚物树脂等。
作为共聚物树脂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马来酸酐共聚物树脂以及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树脂等绝缘性树脂等。
粘结树脂不限于这些树脂,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树脂作为粘结树脂。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电荷产生层用涂布液的溶剂可以使用例如:二氯甲烷或二氯乙烷等卤化烃、甲醇、乙醇等醇类、丙酮、甲乙酮或环己酮等酮类、乙酸乙酯或乙酸丁酯等酯类、四氢呋喃或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1,2-二甲氧基乙烷等乙二醇的烷基醚类、苯、甲苯或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或者N,N-二甲基甲酰胺或N,N-二甲基乙酰胺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等。
上述溶剂中,出于对地球环境的考虑,优选使用非卤素系有机溶剂。上述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作为两种以上的混合溶液使用。
在包含电荷产生物质和粘结树脂而构成的电荷产生层12中,电荷产生物质的重量W1与粘结树脂的重量W2的比率W1/W2优选为10/100~400/100。
上述比率W1/W2小于10/100时,感光体1的灵敏度容易降低。
反之,上述比率W1/W2超过400/100时,不仅电荷产生层12、212的膜强度降低,而且电荷产生物质的分散性降低,粗大粒子增大,因此,应该通过曝光消去的部分以外的表面电荷减少,图像缺陷增多,特别是在白底上附着调色剂而形成微小黑点的被称为黑斑的图像的灰雾增多。
因此,上述比率W1/W2的优选范围为10/100~400/100。
电荷产生物质可以在分散于粘结树脂溶液中之前预先利用粉碎机进行粉碎处理。
作为粉碎处理中使用的粉碎机,可以列举:球磨机、砂磨机、磨碎机、振动磨以及超声波分散机等。
另外,作为在使电荷产生物质分散于粘结树脂溶液中时使用的分散机,可以列举:油漆搅拌器、球磨机以及砂磨机等。作为此时的分散条件,以不发生由所使用的容器以及构成分散机的构件的磨损等引起的杂质的混入的方式选择适当的条件。
作为电荷产生层用涂布液的涂布方法,可以列举:喷雾法、刮棒涂布法、辊涂法、刮刀涂布法、环状涂布法以及浸涂法等。
可以考虑涂布的物性以及生产率等从这些涂布方法中选择最佳的方法。
这些涂布方法中,特别优选在上述底涂层的涂布方法中说明的浸涂法。
电荷产生层12、212的膜厚优选为0.05μm~5μm,更优选为0.1μm~1μm。
电荷产生层12、212的膜厚小于0.05μm时,利用光吸收的电荷产生效率降低,感光体1、201的灵敏度降低。
反之,电荷产生层12、212的膜厚超过5μm时,光的吸收效率降低,并且在电荷产生层12、212内部的电荷迁移成为消去感光层14、214的表面电荷的过程的限速阶段,感光体1、201的灵敏度降低。
因此,电荷产生层12、212的膜厚的优选范围为0.05μm~5μm。
电荷传输层
在电荷产生层12、212上设置电荷传输层13、213。电荷传输层13、213包含接受电荷产生层12、212中含有的电荷产生物质所产生的电荷并传输电荷的电荷传输物质和使电荷传输物质粘结的粘结树脂而构成。
作为上述电荷传输物质,可以列举:烯胺衍生物、咔唑衍生物、唑衍生物、二唑衍生物、噻唑衍生物、噻二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咪唑衍生物、咪唑啉酮衍生物、咪唑烷衍生物、双咪唑烷衍生物、苯乙烯基化合物、腙化合物、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吲哚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唑酮衍生物、苯并咪唑衍生物、喹唑啉衍生物、苯并呋喃衍生物、吖啶衍生物、吩嗪衍生物、氨基芪衍生物、三芳基胺衍生物、三芳基甲烷衍生物、苯二胺衍生物、芪衍生物以及联苯胺衍生物等。
基于透明性和耐刷性优良等理由,构成电荷传输层13的粘结树脂优选选择以该领域中众所周知的聚碳酸酯作为主要成分的树脂。
此外,作为第二成分,可以列举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等乙烯基聚合物树脂和包含构成这些树脂的重复单元中的两个以上的共聚物树脂、以及聚酯树脂、聚酯碳酸酯树脂、聚砜树脂、苯氧基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丙烯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醚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丙烯酰胺树脂和酚醛树脂等。另外,也可以列举将这些树脂部分地交联而得到的热固性树脂。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主要成分是指聚碳酸酯树脂的重量%在构成电荷传输层的总粘结树脂中占有最高的比例,更优选占有50~90重量%的范围。
另外,作为上述第二成分的树脂在上述总粘结树脂中可以以10~50重量%的范围使用。
另外,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物质与粘结树脂的比例以重量比计优选为10/10~10/18的范围。
在电荷传输层13、213为感光体的最外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该传输层的耐磨损性等,可以添加填料粒子。
填料粒子大致有有机系填料粒子和以金属氧化物作为中心的无机系填料粒子。
从用于提高电荷传输层13的耐磨损性的机械特性的观点出发,多数情况下使用硬度比较高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填料粒子是有利的。
但是,在电荷传输层13中添加填料粒子的情况下,对填料粒子要求不会损害电荷传输层13、213的电特性等以下的条件。
即,可以认为,在使用电荷传输层13、213内的相对介电常数比有机感光体的平均相对介电常数(εr)≒3显著大的(例如εr>10)的填料粒子时,电荷传输层13中的介电常数变得不均匀,使电特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可以认为,相对介电常数较小的填料粒子对电荷传输层的电特性不会产生大的不良影响,可以更优选用于电荷传输层。
因此,作为添加到电荷传输层13、213中的填料粒子,有机系填料粒子通常比相对介电常数高的金属氧化物有利。
另外,在为了对感光体的最外层赋予润滑性的情况下,选择氟微粒这样的材料是有利的。
另外,为了尽可能减少光散射以及对电荷传输层13、213内的电载流子的不良影响,优选使用填料粒径小的物质。具体而言,从含有该填料粒子的涂布液的分散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0.1~2μm的一次粒子的中值粒径(D50)的填料粒子。
填料粒子的添加量相对于电荷传输物质与粘结树脂的合计重量(电荷传输层的固体成分)为1~40重量%,优选为1.5~35重量%。
填料粒子的添加量低于1重量%的情况下,不能发挥作为填料的功能,观察不到耐刷性的提高。
另外,在超过40重量%的情况下,作为由添加绝缘性的填料微粒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作为感光体的电特性劣化,得不到充分的图像浓度,另外,产生画质缺陷,在实际使用上成为问题。
作为填料粒子的分散方法,可以与添加到底涂层中的氧化物微粒同样地使用利用球磨机、砂磨机、磨碎机、振动磨、超声波分散机或者油漆搅拌器等的通常的方法。
另外,通过利用无介质类型的分散装置,能够制造稳定的分散涂布液,所述无介质类型的分散装置利用通过使上述分散液以超高压从微小空隙中通过而产生的非常强的剪切力。
另外,可以根据需要在电荷传输层13、213中添加各种添加剂。即,为了提高成膜性、挠性或者表面光滑性,可以将增塑剂或者流平剂等添加到电荷传输层13、213中。
作为上述增塑剂,可以列举例如:邻苯二甲酸酯等二元酸酯、脂肪酸酯、磷酸酯、氯化链烷烃以及环氧型增塑剂等。
另外,作为上述流平剂,可以列举例如:有机硅系流平剂等。
电荷传输层13、213与通过涂布形成上述电荷产生层12的情况同样地通过例如如下步骤形成:使电荷传输物质、粘结树脂、上述填料粒子以及根据需要的上述添加剂溶解或者分散在适当的溶剂中,制备电荷传输层用涂布液,将所得到的涂布液到电荷产生层12、212上涂布。
作为电荷传输层用涂布液的溶剂,可以列举例如:苯、甲苯、二甲苯和一氯化苯等芳香族烃、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等卤化烃、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和二甲氧基甲基醚等醚类、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另外,在上述溶剂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加入醇类、乙腈或者甲乙酮等溶剂后使用。
这些溶剂中,出于对地球环境的考虑,优选使用非卤素系有机溶剂。
作为电荷传输层用涂布液的涂布方法,可以列举:喷雾法、刮棒涂布法、辊涂法、刮刀涂布法、环状涂布法以及浸涂法等。这些涂布方法中,特别是浸涂法如上所述在各方面优良,因此,也可以在形成电荷传输层13、213的情况下利用。
电荷传输层13、213的膜厚优选为5μm~40μm,更优选为10μm~30μm。
电荷传输层13、213的膜厚小于5μm时,带电保持能力降低,难以得到鲜明的图像,因此不优选。
另外,电荷传输层13、213的膜厚超过40μm时,感光体1、201的分辨率降低。
因此,电荷传输层13、213的膜厚的优选范围为5μm~40μm。
为了实现灵敏度的提高、进而抑制反复使用所引起的残留电位的上升以及疲劳等,可以在感光层14、214的各层中添加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电子受体物质以及色素等敏化剂。
作为上述电子受体物质,可以使用例如琥珀酸酐、马来酸酐、邻苯二甲酸酐、4-氯萘二甲酸酐等酸酐、四氰基乙烯、对苯二甲酰基丙二腈(terephthalmalondinitrile)等氰基化合物、4-硝基苯甲醛等醛类、蒽醌、1-硝基蒽醌等蒽醌类、2,4,7-三硝基芴酮、2,4,5,7-四硝基芴酮等多环或杂环硝基化合物、或者联苯醌化合物等吸电子性材料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将这些吸电子性材料高分子化而得到的材料等。
作为上述色素,可以使用例如呫吨类色素、噻嗪色素、三苯基甲烷色素、喹啉类颜料或者铜酞菁等有机光导电性化合物。这些有机光导电性化合物作为光学敏化剂发挥作用。
另外,可以在感光层14、214的各层12、212以及13、213中添加抗氧化剂或者紫外射线吸收剂等。特别优选在电荷传输层13、213中添加抗氧化剂或者紫外射线吸收剂等,能够提高通过涂布形成各层时的涂布液的稳定性。另外,特别优选在电荷传输层13、213中添加抗氧化剂。通过向电荷传输层中添加该抗氧化剂,能够降低对于臭氧、氮氧化物等氧化性气体的感光层的劣化。
作为上述抗氧化剂,可以列举酚类化合物、对苯二酚类化合物、生育酚类化合物或者胺类化合物等。其中,优选使用受阻酚衍生物或受阻胺衍生物、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另外,也有时根据需要设置表面保护层。
实施方式2
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感光层14、214由电荷产生层12、212和电荷传输层13、213构成的层叠型感光层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如图2所示,感光层14、214也可以为单一的层、即单层型感光层的方式。
即,感光体1、201可以利用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圆筒状的导电性基体11、211以及作为层叠在导电性基体11、211的外周面上的层且含有电荷产生物质及电荷传输物质的感光层14、214形成。
实施方式3
另外,如图3所示,电荷传输层13、213可以由多层形成。
即,示出了电荷传输层通过层叠两个不同的电荷传输层13A、213A以及13B、213B而形成、在最表面的电荷传输层13B、213B中添加有含氧的氟系微粒的方式。即,图3示出了如下方式:电荷传输层13、213由第1电荷传输层13A、213A和第二电荷传输层13B、213B构成,以第1电荷传输层13A、213A的电荷传输物质的含量与第二电荷传输层13B、213B的含量不同的方式形成,第二电荷传输层13B、213B含有填料粒子。
这样,在层叠多个层而构成电荷传输层13、213的情况下,可以在电荷传输层13、213的表面侧的层中含有填料粒子。
实施方式4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示意侧视截面图。
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30是搭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光体1、201的激光打印机。
以下,参照图4,对激光打印机30的构成以及图像形成工作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记载的激光打印机30为本发明的例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受以下的记载内容限定。
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激光打印机30由感光体1、201、半导体激光31、旋转多面镜32、成像透镜34、镜35、作为带电装置的电晕带电器36、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器37、转印纸盒38、送纸辊39、定位辊40、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带电器41、分离带电器42、传送带43、定影器44、排纸盘45以及作为清洁装置的清洁器46构成。
另外,上述半导体激光31、旋转多面镜32、成像透镜34以及镜35构成曝光装置49。
感光体1、201利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以可以沿箭头47的方向旋转的方式搭载在激光打印机30上。从半导体激光31射出的激光束33通过旋转多面镜32对于感光体1的表面沿其长度方向(主扫描方向)反复扫描。成像透镜34具有f-θ特性,使激光束33由镜35反射,在感光体1的表面上成像而进行曝光。在使感光体1旋转的同时将激光束33如上所述进行扫描,使其成像,由此,在感光体1的表面上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
上述电晕带电器36、显影器37、转印带电器41、分离带电器42和清洁器46从箭头47所示的感光体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设置。
另外,电晕带电器36设置在比激光束33的成像点更靠近感光体1、20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使感光体1的表面均匀带电。因此,激光束33对均匀带电后的感光体1表面进行曝光,由激光束33曝光的部位的带电量与没有曝光的部位的带电量产生差异,形成上述静电潜像。
显影器37设置在比激光束33的成像点更靠近感光体1、20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向形成在感光体1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使静电潜像作为调色剂图像进行显影。收容在转印纸盒38中的转印纸48由送纸辊39每次取出1张,在与对感光体1的曝光的同时由定位辊40供给至转印带电器41。利用转印带电器41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纸48上。与转印带电器41靠近地设置的分离带电器42将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纸除电,从感光体1中分离。
从感光体1、201中分离的转印纸48由传送带43传送至定影器44,利用定影器44将调色剂图像定影。这样形成有图像的转印纸48向排纸盘45排出。另外,利用分离带电器42将转印纸48分离后,进一步将残留在持续旋转的感光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以及纸粉等异物利用清洁器46进行清扫。利用清洁器46清扫了其表面的感光体1利用与清洁器46一起设置的除电器(除电灯)50进行除电,然后,进一步旋转,反复进行从上述感光体1、201的带电开始的一系列图像形成工作。
因此,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以及转印装置。
实施方式5
图像形成装置的说明
在此,对具备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中的任意一种感光体201构成的感光鼓3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示意侧视截面图。如图5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像形成单元60和原稿读取单元70。
原稿读取单元70主要具有自动原稿送纸装置80和扫描部90。载置在自动原稿送纸装置80的载置台上的多个原稿用纸依次向扫描部90上部供给,进行原稿的读取。
图像形成单元60具备与黄色(Y)、蓝绿色(C)、洋红色(M)、黑色(B)对应的4个图像形成站P1~P4。4个图像形成站P1~P4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成,具备感光鼓3、和配设在其周围的、带电器5、显影装置2、转印辊64、清洁单元4等。另外,对各图像形成站P分别提供各识别信息,控制部能够分别辨别图像形成站P。
在图像形成站P1~P4的下方配置有曝光单元8,在图像形成站P1~P4上方配设有中间转印带机构6。曝光单元8通过将用带电器5带电的感光鼓3的表面根据图像数据进行曝光而在感光鼓3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2供给调色剂,使该静电潜像形成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3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利用中间转印带机构6重叠并转印到以在内侧内设图像形成站P1~P4各自的转印辊64的方式卷绕的中间转印带61上。
在中间转印带机构6中的中间转印带61的行进方向前方,配设有转印装置10,用该转印装置10将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由送纸盒81、手动送纸盒82送出的纸张(片材)。进而,在纸张的传送方向前方配设有定影装置7,通过从该定影装置7中通过而将调色剂图像在纸张上固化并定影,然后,排出到排纸盘91上。
另外,图像形成单元60具备用于对4个图像形成站P1~P4的各显影装置2补充调色剂的调色剂补充装置700,图5的构成中,具备黑色(B1以及B2)、蓝绿色(C)、洋红色(M)、黄色(Y)的5个调色剂补充装置700。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图4以及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只要是能够使用上述感光体的构成,则不论是黑白还是彩色,均可以为利用电子照相工艺的各种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复合机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其他的方式从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中能够容易地理解。
实施例
以下,使用实施例对本发明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记载内容。
实施例1A
中间层的制作
将氧化钛(商品名:タイベークTTO-D-1、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制)3重量份以及市售的聚酰胺树脂(商品名:アミランCM8000、东丽株式会社制)2重量份加入到甲醇25重量份中,用油漆搅拌器进行8小时分散处理,制备中间层形成用涂布液3kg。将所得到的中间层用涂布液充满涂布槽,将作为导电性支撑体的直径30mm、长度357mm的铝制的鼓状支撑体浸渍后提起,形成膜厚1μm的中间层。
电荷产生层的制作
接着,将作为电荷产生物质的具有对于的X射线的布拉格角(2θ±0.2°)在27.3°显示出主要峰的X射线衍射光谱的酞菁氧钛1重量份、以及作为粘合剂树脂的丁缩醛树脂(商品名:エスレックBM-2、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1重量份在甲乙酮98重量份中混合,用油漆搅拌器进行8小时分散处理,制备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3升。
通过与形成底涂层的情况同样的方法,将所得到的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涂布到之前设置的底涂层表面上,自然干燥,形成膜厚0.3μm的电荷产生层。
电荷传输层的制作
将作为市售的聚四氟乙烯(PTFE)粒子的ルブロンL-2(ダイキン工业公司制、一次粒径200~300nm)200g封入到1L的聚丙烯容器中,在常温、常湿(25℃/50%)下,在大气中照射150kGy的由钴60产生的γ射线。使用荧光X射线装置(理学电气公司制、ZSX-primusII)在30kV-100mA的条件下对γ射线照射后的交联PTFE微粒中的氧组成比进行评价,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1.05%的含氧交联PTFE微粒(也称为含氧的氟系微粒)。
接着,将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由下式表示的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上述γ射线照射后的交联PTFE微粒30重量份混合,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制作固体成分21重量%的混悬液后,使用湿式乳化分散装置(マイクロフルイダイザーM-110、Microfluidics公司制),在设定压力:100MPa的条件下实施5pass操作,制备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3kg。将该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通过浸渍法涂布到之前设置的电荷产生层表面上,在120℃下干燥1小时,形成膜厚28μm的电荷传输层。这样,制作图1所示的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2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通过与实施例1A相同的照射方法照射400kGy后的含氧的氟系微粒作为PTFE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操作,制作实施例2A的层叠感光体。
另外,与实施例1A同样地对γ射线照射后的交联PTFE微粒中的氧原子组成比进行评价,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1.55%的含氧交联PTFE微粒。
实施例3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通过与实施例1A相同的γ射线照射方法照射700kGy后的交联PTFE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操作,制作实施例3A的层叠感光体。
另外,与实施例1A同样地对γ射线照射后的交联PTFE微粒中的氧原子组成比进行评价,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2.28%的含氧交联PTFE微粒。
实施例4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电荷传输层的制作
向30ml的玻璃安瓿中填充丙酮5ml和四氟乙烯单体(TFE)0.2ml(利用液氮在玻璃安瓿内使其一下子固化,以溶解时的液体的体积计量),制备TFE为4体积%的混合溶液。在干冰-甲醇的混合物中浸渍,将该溶液冷却至-78℃,在真空中对该溶液照射60kGy来自钴60的γ射线后,恢复至室温,得到聚四氟乙烯(PTFE)微粒的分散液。将该分散液再次冷却至-78℃,同样地再次照射γ射线,将丙酮浓缩而制造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将该操作反复进行,由此得到20重量%的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0.5kg)。
所得到的粒径为0.3μm。另外,使所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液干固,与实施例1A~3A同样地评价氧原子组成比,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1.73%的含氧交联PTFE微粒。
接着,将实施例1A中使用的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156重量份混合,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制作固体成分21重量%的混悬液(1.5kg)后,与实施例1A同样操作,得到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5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电荷传输层的制作
在制作交联PTFE分散液时,添加丙酮10ml和TFE0.1ml,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A同样操作,得到感光体。所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的粒径为0.15μm。另外,与实施例4A同样地评价该粒子中的氧原子组成比,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1.7%的含氧交联PTFE微粒。
实施例6A
电荷传输层中含有的PTFE微粒使用KTL-1N(株式会社喜多村制、一次粒径2μm),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A同样操作,得到层叠型感光体。
与实施例4A同样地对此时使用的γ射线照射后的交联PTFE微粒的氧原子组成比进行评价,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1.1%的含氧交联PTFE微粒。
实施例7A
使用高速干式粉碎机:ナノジェットマイザー、株式会社アイシンナノテクノロジーズ),将实施例6A中使用的PTFE微粒预先进行粉碎(一次粒径:0.8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A同样操作,得到感光体。
与实施例4A同样地对此时使用的γ射线照射后的交联PTFE微粒的氧原子组成比进行评价,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1.4%的含氧交联PTFE微粒。
实施例8A
与实施例4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后,得到交联PTFE微粒混悬液。
接着,将实施例4A中使用的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21.5重量份混合,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制作固体成分21重量%的混悬液(1.5kg)后,与实施例4A同样操作,得到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9A
与实施例4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后,得到交联PTFE微粒混悬液。
接着,将实施例4A中使用的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106重量份混合,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制作固体成分21重量%的混悬液(1.5kg)后,与实施例4A同样操作,得到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10A
与实施例4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后,得到交联PTFE微粒混悬液。
接着,将实施例4A中使用的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230重量份混合,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制作固体成分21重量%的混悬液(1.5kg)后,与实施例4A同样操作,得到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11A
与实施例2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通过与实施例2A同样的照射方法照射400kGy后的含氧的氟系微粒作为PTFE微粒,接着,将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完成上述γ射线照射后的PTFE微粒61.5重量份混合,与实施例2A同样操作,得到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12A
与实施例2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通过与实施例2A同样的照射方法照射400kGy后的含氧的氟系微粒作为PTFE微粒,接着,将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完成上述γ射线照射后的PTFE微粒104重量份混合,与实施例2A同样操作,得到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13A
除了在电荷传输层中没有添加PTFE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操作,制作15μm的第一电荷传输层。然后,作为第二电荷传输层,以与以下的比较例7A同样的成分比涂布10μm的第二电荷传输层后,在120℃下干燥,形成感光体。
比较例1A
除了在电荷传输层中没有添加PTFE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操作,制作感光体。
比较例2A
使用与实施例1A同样的PTFE微粒,没有实施γ射线照射,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感光体。
此时使用的粒子中的氧原子组成比的评价结果为0.55%,但在此得到的0.55%的值是利用荧光X射线进行测定时的白色X射线的背景水平,判断为实际上不含有氧。
比较例3A
使用与实施例1A同样的PTFE微粒(没有进行γ射线照射),添加作为微粒的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1重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操作,制作感光体。
比较例4A
对与实施例1A相同的PTFE微粒照射1000kGy的γ射线,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操作,制作感光体。
与实施例4A同样地对此时使用的γ射线照射后的交联PTFE微粒的氧原子组成比进行评价,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3.31%的含氧交联PTFE微粒。
比较例5A
作为氟系微粒,使用四氟乙烯全氟烷基(PFA)MP101(三井デュポンフルオロケミカル株式会社制),除此以外,与比较例3A同样操作,制作感光体。
此时使用的PFA粒子中的氧原子组成比的评价结果为0.70%,但在此得到的0.70%的值为利用荧光X射线进行测定时的白色X射线的背景水平,判断为实际上不含有氧。
比较例6A
与实施例4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后,得到交联PTFE微粒混悬液。
接着,将实施例4A中使用的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8重量份混合,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制作固体成分21重量%的混悬液后,与实施例4A同样操作,得到层叠型感光体。
比较例7A
与实施例2A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通过与实施例2A同样的照射方法照射400kGy后的含氧的氟系微粒作为PTFE微粒,接着,将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完成上述γ射线照射后的PTFE微粒151重量份混合,与实施例2A同样操作,得到层叠型感光体。
评价
1.填料粒子的一次粒径评价
填料的一次粒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制作所公司制、S4800)进行测定。
2.电荷传输层用涂布液粒度评价
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マイクロトラクMT-3000II、日机装公司制),对实施例1A~13A和比较例2A~7A中使用的电荷传输层用涂布液中的填料分散状态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对于各涂布液,在分散结束后,立刻移取40ml至样品管(50ml)中,测定实施搅拌器搅拌(100rpm、15小时)后的粒度分布(D50),并进行比较。
VG(very good):非常良好(D50<1.0μm)
G(good):良好(1.0≤D50<3.0μm)
NB(not bad):能够实际使用的水平(3.0≤D50<6.0μm)
B(bad):不能实际使用(6.0μm<D50)
对于所得到的感光体,在对数码复印机(商品名:MX-2600、夏普株式会社制)进行改造而得到的试验用复印机中搭载实施例1A~13A/比较例1A~7A中制作的感光体,以能够测定图像形成工序中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的方式设置表面电位计(TREC JAPAN公司制、model344),评价各感光体的电特性以及画质。另外,光源使用波长为780nm的激光。
3.电特性评价
首先,使用上述复印机,为了观察显影部中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具体为感光体的灵敏度,测定曝光时的黑底部分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VL。在25℃/50%RH(相对湿度)的常温/常湿(简称为“N/N”)环境下,在初期和反复复印100k张后立刻测定它们的表面电位VL,以下述基准判定其差值ΔVL。
ΔVL
VG:ΔVL≤10
G:10<ΔVL<20
NB:20≤ΔVL≤50
B:50<ΔVL
4.图像评价
将感光体搭载在复印机中后,打印10张无底图像,该硬拷贝(A3版)的每1张的黑斑产生的周期性与感光体的周期一致,并且计测能够目视的黑斑(直径0.4mm以上)的个数,以下述基准判定其结果。
VG:在所有硬拷贝中图像缺陷的产生频率均为3个/张以下,良好
G:在所有硬拷贝中图像缺陷的产生频率均为4~7个/张,但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
NB:在所有硬拷贝中图像缺陷的产生频率均为8~10个/张,为能够实际使用的水平
B:图像缺陷的产生频率为11个/张以上的硬拷贝为1张以上,在实际使用上有问题
5.膜损失评价
使用涡电流式膜厚计(フィッシャー公司制)测定实际打印评价前以及实际打印100k张后的感光体膜厚的变化,换算成复印机上的感光体每100k转的膜损失量(Δ),以与没有填料的感光体比较的相对水平进行评价。
VG:改良水平非常良好(Δ<0.5μm/100k转)
G:改良水平良好(0.5≤Δ<1.0μm/100k转)
NB:观察到改良(1.0≤Δ<2.0μm/100k转)
B:没有观察到改良(2.0μm≤Δ)
另外,关于比较例2A的感光体,伴随膜中的氟微粒的凝聚而产生的画质劣化比初期显著,在实际打印100k张后无法判定膜损失量(Δ)。
将通过上述评价得到的结果与填料粒子的一次粒径(μm)、填料粒子中的氧组成比、填料添加量等一起示于表1。
综合评价
基于以下的判断基准对上述评价项目1~5中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VG:各项目均最差也为G,在实际使用上完全没有问题,非常良好。
G:1-2个项目最差也为NB,在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良好。
NB:有3个项目以上的NB,但没有B,能够实际使用。
B:有1个项目以上的B,难以实际使用。
由上述表判定,电子照相感光体的表面层含有含氧的氟系微粒、并且该微粒中的氧含有组成比在利用荧光X射线的组成分析中为全部微粒的0.9~3.0原子%、上述含氧的氟系微粒具有0.1~2μm的一次粒子的中值粒径(D50)、上述含氧的氟系微粒的含量为1.0~40%的实施例1A~13A的感光体在所有评价项目中均比比较例1A~7A的感光体更优良。
实施例1B
中间层的制作
将氧化钛(商品名:タイベークTTO-D-1、石原产业公司制)3重量份以及市售的聚酰胺树脂(商品名:アミランCM8000、东丽公司制)2重量份加入到甲醇25重量份中,用油漆搅拌器进行8小时分散处理,制备中间层形成用涂布液3kg。将所得到的中间层用涂布液充满涂布槽,将作为导电性支撑体的直径30mm、长度357mm的铝制的鼓状支撑体浸渍后提起,形成膜厚1μm的中间层。
电荷产生层的制作
接着,将作为电荷产生物质的具有对于的X射线的布拉格角(2θ±0.2°)在27.3°显示出主要峰的X射线衍射光谱的酞菁氧钛1重量份、以及作为粘合剂树脂的丁缩醛树脂(商品名:エスレックBM-2、积水化学工业公司制)1重量份在甲乙酮98重量份中混合,用油漆搅拌器进行8小时分散处理,制备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3升。
通过与形成底涂层的情况同样的方法,将所得到的电荷产生层形成用涂布液涂布到之前设置的底涂层表面上,自然干燥,形成膜厚0.3μm的电荷产生层。
电荷传输层的制作
将作为市售的聚四氟乙烯(PTFE)粒子的ルブロンL-2(ダイキン工业公司制、一次粒径200~300nm)200g封入到1L的聚丙烯容器中,在大气中、常温常压(25℃/50%)下照射150kGy的由钴60产生的γ射线。使用荧光X射线装置(理学电气公司制、ZSX-primAsII),在30kV-100mA的条件下对γ射线照射后的交联PTFE微粒中的氧组成分比进行评价,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1.05%的含氧交联PTFE微粒(也称为含氧的氟系微粒)。
接着,将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由下式表示且具有IP=5.53的化合物1’(D3236: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完成上述γ射线照射后的PTFE微粒30重量份(微粒固体成分比10重量%)混合,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制作固体成分21重量%的混悬液(1.5kg)后,使用湿式乳化分散装置マイクロフルイダイザー公司制M-110P装置,在设定压力:100MPa的条件下实施5pass操作,制备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3kg。将该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通过浸渍法涂布到之前设置的电荷产生层表面上,在120℃下干燥1小时,形成膜厚28μm的作为最表面层的电荷传输层。这样,制作图1所示的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2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通过与实施例1B相同的照射方法照射400kGy后的含氧的氟系树脂作为PTFE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操作,制作实施例2B的层叠感光体。另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评价此时使用的含氧的氟系微粒中的氧原子组成比,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1.55%的含氧的氟系微粒。
实施例3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通过与实施例1B相同的照射方法照射700kGy而得到的含氧的氟系微粒作为含氧的氟系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操作,制作实施例3B的层叠感光体。另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评价此时使用的γ射线照射后的含氧的氟系微粒的氧原子组成比,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2.28%的含氧的氟系微粒。
实施例4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电荷传输层的制作
在30ml的玻璃安瓿中填充丙酮5ml和四氟乙烯单体(TFE)0.2ml(利用液氮在玻璃安瓿内使其一下子固化,以溶解时的液体的体积计量),制备TFE为4体积%的混合溶液。在干冰-甲醇的混合物中浸渍,将该溶液冷却至-78℃,在真空中对该溶液照射60kGy来自钴60的γ射线后,恢复至室温,得到聚四氟乙烯(PTFE)微粒的分散液。将该分散液再次冷却至-78℃,同样地再次照射γ射线,将丙酮浓缩而制造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将该操作反复进行,由此得到20重量%的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1.5kg)。
所得到的粒径为0.3μm。另外,使所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液干固,与实施例1B~3B同样地评价氧原子组成比,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1.73%的含氧的氟系微粒。
接着,将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由下述表示且具有IP=5.29的化合物2’(高砂香料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156重量份混合,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制作固体成分21重量%的混悬液(1.5kg)后,与实施例1B同样地操作,得到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5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由下式表示且具有IP=5.32的化合物3’(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作为电荷传输物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B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5B的层叠感光体。
实施例6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化合物1’作为电荷传输物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B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6B的层叠感光体。
实施例7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由下述表示且具有IP=5.60的化合物4’作为电荷传输物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B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7B的层叠感光体。
实施例8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由下式表示且具有IP=5.63的化合物5’作为电荷传输物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B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8B的层叠感光体。
实施例9B
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由下式表示且具有IP=5.65的化合物6’作为电荷传输物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B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9B的层叠感光体。
实施例10B
与实施例4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后,得到交联PTFE微粒混悬液。
接着,将实施例6B中使用的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D3236: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106重量份(微粒固体成分比7重量%)混合,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制作固体成分21重量%的混悬液后,与实施例5B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0B的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11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通过与实施例2B同样的照射方法照射400kGy后的含氧的氟系微粒作为含氧的氟系微粒,接着,将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D3236: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100重量份、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完成上述γ射线照射后的PTFE微粒(也称为含氧的氟系微粒)61.5重量份(微粒固体成分比18重量%)混合,与实施例1B同样操作,得到实施例11B的层叠型感光体。
实施例12B
除了在电荷传输层中没有添加PTFE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操作,制作15μm的第一电荷传输层。
接着,作为第二电荷传输层,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通过与实施例2B同样的照射方法照射400kGy后的含氧的氟系微粒作为PTFE微粒,接着,将电荷传输物质100重量份(D3236: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完成上述γ射线照射后的PTFE微粒(也称为含氧的氟系微粒)151重量份(微粒固体成分比35重量%)混合,与实施例2B同样地涂布后,在120℃下干燥,形成具有10μm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实施例12B的感光体。
实施例13B
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上述化合物3’(T2269、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作为电荷传输物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1B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13B的层叠感光体。
比较例1B
在电荷传输层中没有添加含氧的氟系微粒,使用化合物2’作为电荷传输物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操作,制作感光体。
比较例2B
在电荷传输层中没有添加含氧的氟系微粒,使用化合物3’作为电荷传输物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操作,制作感光体。
比较例3B
使用与实施例1B同样的PTFE微粒,没有实施γ射线照射,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操作,制作感光体。
此时使用的粒子中的氧原子组成比的评价结果为0.55%,在此得到的0.55%的值为利用荧光X射线进行测定时的白色X射线的背景水平,判断为实际上不含有氧。
比较例4B
使用与实施例1B同样的PTFE微粒(没有进行γ射线照射),添加GF-400(东亚合成公司制)1重量份作为微粒的分散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操作,制作感光体。
比较例5B
对与实施例1B相同的PTFE微粒照射1000kGy的γ射线,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操作,制作感光体。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对此时使用的γ射线照射后的PTFE微粒评价氧原子组成比,结果判定,得到了氧原子组成比为3.31%的含氧的氟系微粒。
比较例6B
使用四氟乙烯全氟烷基(PFA)MP101(三井デュポンフルオロケミカル公司制)作为氟系微粒,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B同样地操作,制作感光体。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对此时使用的PFA粒子评价氧原子组成比,结果,氧原子组成比为0.70%,但在此得到的0.70%的值是利用荧光X射线进行测定时的白色X射线的背景水平,判断为实际上不含有氧。
比较例7B
使用由下式表示且具有IP=5.20的化合物7’作为电荷传输物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B同样地操作,制作感光体。
比较例8B
与实施例4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后,得到交联PTFE微粒混悬液。
接着,将实施例5B中使用的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上述化合物1’100重量份(D3236: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交联PTFE微粒分散液8重量份(微粒固体成分比1重量%)混合,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制作固体成分21重量%的混悬液后,与实施例5B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8B的层叠型感光体。
比较例9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中间层和电荷产生层。
然后,在制作电荷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使用通过与实施例2B同样的照射方法照射400kGy后的含氧的氟系微粒作为PTFE微粒,接着,将电荷传输物质100重量份(D3236: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聚碳酸酯树脂(TS2050:帝人化成公司制)180重量份、完成上述γ射线照射后的PTFE微粒(也称为含氧的氟系微粒)151重量份(微粒固体成分比35重量%)混合,与实施例2B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9B的层叠型感光体。
评价
1.涂布液分散稳定性评价
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マイクロトラクMT-3000II、日机装公司制),对实施例1B~13B和比较例1B~9B中使用的电荷传输层用涂布液中的填料分散状态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对于各涂布液,在分散结束后,立刻移取40ml至样品管(50ml)中,测定实施搅拌器搅拌(100rpm、15小时)后的粒度分布(D50),并进行比较。
VG(very good):极其良好(D50小于2.0μm)
G(good):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D50为2.0以上且小于5.0μm)
NB(not bad):能够实际使用的水平(D50为5.0以上且小于8.0μm)
B(bad):不能实际使用(D50为8.0μm以上)
对于所得到的感光体,在对数码复印机(商品名:MX-4100、夏普株式会社制)进行改造而得到的试验用复印机中搭载实施例1B~13B/比较例3B~9B中制作的感光体,以能够测定图像形成工序中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的方式设置表面电位计(TREC JAPAN公司制、model344),评价各感光体的电特性以及画质。另外,光源使用波长为780nm的激光。
2-(1)电特性评价
首先,使用上述复印机,为了观察显影部中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具体为感光体的灵敏度,测定曝光时的黑底部分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VL。在25℃/50%RH(相对湿度)的常温/常湿(简称为“N/N”)环境下,在初期和反复复印100K张后立刻测定它们的表面电位VL,以下述基准判定其结果。
初期VL
VG:|VL|≤70
G:70<|VL|≤100
NB:100<|VL|≤150
B:150<|VL|
ΔVL
VG:ΔVL≤10
G:10<ΔVL≤20
NB:20<ΔVL≤30
×:30<ΔVL
电特性判定
将“初期VL”以及“ΔVL”的更低的判定结果作为电特性的判定结果。
2-(2)图像缺陷评价
将感光体搭载在复印机中后,打印10张无底图像,该硬拷贝(A3版)的每1张的黑斑产生的周期性与感光体的周期一致,并且计测能够目视的黑斑(直径0.4mm以上)的个数,以下述基准判定其结果。
VG:在所有硬拷贝中图像缺陷的产生频率均为3个/张以下,良好
G:在所有硬拷贝中图像缺陷的产生频率均为4~7个/张,但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
NB:在所有硬拷贝中图像缺陷的产生频率均为8~10个/张,为能够实际使用的水平
B:图像缺陷的产生频率为11个/张以上的硬拷贝为1张以上,在实际使用上有问题
2-(3)膜损失评价
使用涡电流式膜厚计(フィッシャー公司制)测定实际打印评价前以及实际打印100K张后的感光体膜厚的变化,换算成复印机上的感光体每100K转的膜损失量(Δ),以与没有填料的感光体比较的相对水平进行评价。
VG:改良水平非常良好(膜损失量小于0.5μm/100K转)
G:改良水平良好(膜损失量为0.5以上且小于1.0μm/100K转)
NB:观察到改良(膜损失量为1.0以上且小于2.0μm/100K转)
B:没有观察到改良(膜损失量为2.0μm/100K转以上)
另外,关于比较例3B的感光体,伴随膜中的氟微粒的凝聚而产生的画质劣化比初期显著,在实际打印100K张后无法判定膜损失量。
2-(4)耐NOx性评价
将上述复印机设置于NL环境(25℃5%)中,进行30000张的印字后,将该复印机停止,在该状态下放置1天。然后,使用上述复印机,制作半色调图像,目视确认所制作的图像。图像的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VG:图像的浓度完全没有不均匀,非常良好。
G:图像的浓度几乎没有不均匀,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
NB:图像的浓度确认到不均匀,但轻微,为能够实际使用的水平。
B:清楚地确认到泛白等不均匀或图像模糊,实际使用上有问题。
综合判定
按以下的基准对2-(1)~2-(4)的判定结果进行判定,作为综合判定。
VG:全部为VG或G,对于长寿命化和高画质化而言极其良好。
G:NB仅1个,其他为VG或G,对于长寿命化和高画质化而言良好。
NB:NB为2个以上。没有B。对于长寿命化和高画质化而言是能够实际使用的水平。
B:B为1个以上。
将对于实施例1B~13B和比较例1B~9B中制作的感光体的各项目的上述评价结果示于以下的表2。
表中,“×”是指不能测定。
由上表判定,本发明的实施例1B~13B的感光体在电特性、图像缺陷、膜损失量及判定、耐NOx以及综合判定的各项目中均得到令人满意的评价,得到高耐磨损性、稳定的高电特性以及高画质。
另一方面,没有添加含氧的氟系树脂的比较例1B~4B和6B、添加了不含有氧的未进行X射线处理的PTFE微粒的比较例3B和4B、即使添加有含氧的氟系树脂但该树脂的含氧率、即粒子中的氧原子组成分比高达3.3原子%的比较例5B、使用具有5.20的电离电势的化合物7’作为电荷传输物质的比较例7B、即使含有交联PTFE微粒但微粒固体成分比低至1重量%的比较例8B以及即使含有交联PTFE微粒但微粒固体成分比高达35重量%的比较例9B中,综合判定结果均差,判定为在作为感光体的使用中存在问题。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最上层含有通过特定的制作方法聚合而得到的氟系微粒,可提供作为感光体涂布液的分散稳定性高、并且耐磨损性高、长期电稳定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最表面层含有通过特定的制作方法聚合而得到的含氧的氟系微粒并且使用5.25~5.70eV这样的、从以往认为较低的电离电势至高电离电势的宽范围的电荷传输材料,使作为感光体涂布液的分散稳定性优良,其结果,得到填料以及电荷传输材料均匀分散的感光层,从而提供能够得到高耐磨损性、稳定的高电特性及画质的优良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9)

1.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具有形成在导电性基体上的感光层,其特征在于,其表面层含有含氧交联PTFE微粒,并且该微粒中的氧含有组成比在利用荧光X射线的组成分析中为全部微粒的0.9~3.0原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含氧交联PTFE微粒为在大气中对聚四氟乙烯微粒照射由钴60产生的γ射线而得到的微粒或者以四氟乙烯单体作为原料通过下述工序而得到的微粒,所述工序为:
(a)通过对四氟乙烯单体与丙酮的混合溶液照射电离放射线而使所述四氟乙烯单体聚合,将所述混合溶液制成凝胶状态的聚四氟乙烯的丙酮分散体的工序;
(b)通过对所述聚四氟乙烯的丙酮分散体照射电离放射线而使所述聚四氟乙烯交联从而形成微粒混悬液的工序;以及任选的
(c)通过分离、干燥从所述微粒混悬液中分离出含氧交联PTFE微粒的工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含氧交联PTFE微粒含有组成比为1.0~3.0原子%的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含氧交联PTFE微粒含有组成比为1.1~2.5原子%的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含氧交联PTFE微粒具有0.1~2μm的一次粒子的中值粒径D5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感光层具有5.25~5.70eV的电离电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感光层具有5.30~5.60eV的电离电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感光层在其表面层中含有1.0~40重量%的含氧交联PTFE微粒。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对带电后的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进行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利用调色剂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装置和将转印后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定影的定影装置。
CN201410325445.7A 2013-07-09 2014-07-09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2810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3644 2013-07-09
JP2013-143634 2013-07-09
JP2013143634A JP5719886B2 (ja) 2013-07-09 2013-07-09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43644A JP5718413B2 (ja) 2013-07-09 2013-07-09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1021A CN104281021A (zh) 2015-01-14
CN104281021B true CN104281021B (zh) 2018-05-08

Family

ID=52256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5445.7A Active CN104281021B (zh) 2013-07-09 2014-07-09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316933B2 (zh)
CN (1) CN1042810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6012A1 (ja) 2016-08-04 2018-0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低分子量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の製造方法、低分子量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及び粉末
WO2018139555A1 (ja) * 2017-01-27 2018-08-02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12017000680T5 (de) * 2017-02-24 2018-10-31 Fuji Electric Co., Ltd. Elektrofotografischer Fotoleiter, Herstellungsverfahren dafür und elektrofotografische Vorrichtung, die diesen verwendet
JP2019090847A (ja) * 2017-11-10 2019-06-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感光体ドラム、駆動シャフト、感光体ドラム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複合機
JP2022150036A (ja) 2021-03-25 2022-10-0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1302A (zh) * 2007-03-20 2008-09-24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41423A (zh) * 2007-11-22 2009-05-27 夏普株式会社 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39727A (zh) * 2008-03-19 2009-09-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02122122A (zh) * 2010-01-08 2011-07-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其制造方法、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200702A (zh) * 2010-03-26 2011-09-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23259A (en) 1987-07-20 1989-01-25 Canon Kk Electrophotographic sensitive body
JP2675035B2 (ja) 1987-12-28 1997-1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用感光体
US5096795A (en) * 1990-04-30 1992-03-17 Xerox Corporation Multilayered photoreceptor containing particulate materials
US5752140A (en) 1993-12-27 1998-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using development bias having oscillating part and a quiescent part
JP3186010B2 (ja) 1994-08-16 2001-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装置及び装置ユニット
JP3148571B2 (ja) 1995-05-26 2001-03-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該電子写真感光体を有するプロセスカ−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5236095B1 (ja) * 2011-04-12 2013-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膜、膜を有する装置、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1302A (zh) * 2007-03-20 2008-09-24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41423A (zh) * 2007-11-22 2009-05-27 夏普株式会社 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39727A (zh) * 2008-03-19 2009-09-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02122122A (zh) * 2010-01-08 2011-07-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其制造方法、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200702A (zh) * 2010-03-26 2011-09-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17580A1 (en) 2015-01-15
US9316933B2 (en) 2016-04-19
CN104281021A (zh) 2015-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81021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577722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56441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4508565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图像形成装置及三芳基胺化合物
JP6333629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49209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成像装置和电子照相盒
WO2015190609A1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製造用塗布液、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32202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制作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方法以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01241320A (zh) 电子照相设备
JP5719886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59455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698776A (zh) 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使用其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718413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5143988B (zh) 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其制造方法、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JP5309465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0247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評価方法、それを満足する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964868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151515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010250174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885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82063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61639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14348A (ja) 電荷輸送層形成用塗布液、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30406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0158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