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98776A - 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使用其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使用其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98776A
CN104698776A CN201410749102.3A CN201410749102A CN104698776A CN 104698776 A CN104698776 A CN 104698776A CN 201410749102 A CN201410749102 A CN 201410749102A CN 104698776 A CN104698776 A CN 1046987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 transport
transport layer
coating fluid
layer
photorecep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491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岛功太郎
马场公希
金泽朋子
仓内敬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537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1434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537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1434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98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87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32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ed bonds
    • G03G5/0539Halogenated polym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9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6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organic
    • G03G5/0664Dyes
    • G03G5/0696Phthalocyani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4Inert intermediate or cover layers for 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147Cover layers
    • G03G5/14708Cover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03G5/14713Macromolecular material
    • G03G5/1471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5/14726Halogenated polym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otorecepto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使用其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粘结树脂和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树脂在使用不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形成的电荷输送层中显示25~35mJ/mm2范围的表面自由能值,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1)由平均粒径0.1~0.5μm的一次粒子和作为一次粒子聚集体的二次粒子构成,(2)在所述涂布液中的非溶剂成分中以1~30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3)以小于80重量%的含有比例含有一次粒子和粒径小于1μm的二次粒子,(4)以5重量%以下的含有比例含有3μm以上的二次粒子。

Description

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使用其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具备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更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含有在加热干燥固化后显示特定的表面自由能的粘结树脂和以特定比例含有具有特定粒径的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稳定分散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使用该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制作的电荷输送层,以及包含含有具有特定晶型的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也称作“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或者传真装置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以下电子照相过程形成图像。
首先,利用带电器使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也称为“感光体”)的感光层以规定电位均匀带电。接着,根据图像信息利用由曝光单元照射的光(例如激光)对感光体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体中形成静电潜像。由显影单元向所形成的静电潜像供给显影剂,使作为显影剂成分的被称为调色剂的着色微粒附着于感光体的表面,由此使静电潜像显影,显像为调色剂像。然后,通过转印单元将所形成的调色剂像从感光体表面转印到记录纸等转印材料上,并通过定影单元进行定影。
然而,在利用转印单元的转印操作时并非将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全部转印并转移至记录纸,部分残留于感光体表面。另外,转印时与感光体接触的记录纸的纸粉有时会以附着于感光体表面的状态残留。这样的感光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和附着纸粉等异物对所形成的图像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因而通过清洁装置除去。
另外,近年来发展了无清洁器(cleaner-less)技术,还有利用不具有独立的清洁单元、通过附加于显影单元的清洁功能回收残留调色剂的系统(所谓的显影兼清洁系统)来除去上述异物的方法。该方法中,使感光体表面显影后,通过除电器等对感光层表面进行除电,并消除静电潜像。
这样的电子照相过程中使用的感光体通过将含有光导电性材料的感光层层叠在含有导电性材料的导电性基体上而构成。
作为感光体,可以举出使用无机光导电性材料的无机感光体、使用有机光导电性材料(有机光导电体“Organic Photoconductor;OPC”)的有机感光体,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开发,有机感光体的感光度和耐久性提高,因此目前常使用有机感光体。
另外,近年来,感光层功能分离成含有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和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的电荷输送层的层叠型感光体成为主流。另外,其中大多是在蒸镀有电荷产生物质或者在粘结树脂中分散有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上,层叠有使具有电荷输送能力的电荷输送物质以分子状分散在粘结树脂中的电荷输送层的带负电型感光体。此外,还提出了使电荷产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均匀分散且溶解在同一粘结树脂中的单层型感光体。另外,为了提高打印图像品质,在导电性基体和感光层之间设置底涂层。
作为以上所述的有机感光体的缺点,可以举出出于有机材料的性质的伴随感光体周围的清洁器等的滑动和刷擦的表面磨损。为了克服该缺点,目前致力于提高感光体表面材料的机械特性。
作为披露了用于提高感光体表面材料的机械特性的方法的文献,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使保护层含有填料粒子。此外,还研究了在表面添加含氟粒子(含氟树脂粒子)作为填料(例如专利文献2)。
作为含氟粒子的特征,根据源于材料的高润滑功能,可以举出如下特征:作为填料不仅提高感光体的机械特性;而且通过赋予润滑性,降低在过程中感光体和与其接触的构件的摩擦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感光体表面的耐印刷性。
作为含氟粒子的一个示例,可以举出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四氟乙烯树脂微粒作为材料具有优良的润滑功能,另一方面,存在由于无极性因而粒子的凝聚力非常大且分散性极差的缺点。因此,在使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分散在感光体的表面层中时,需要使用分散助剂(例如专利文献3),结果导致感光体电学特性劣化。另外,使用感光体用的通用树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分散四氟乙烯树脂微粒时,1μm以下的凝聚体暂时占多数并进行分散(专利文献4),但是其随时间的稳定性存在问题。另外,对于电学稳定性,也观察到由添加四氟乙烯树脂粒子导致的劣化倾向。
另外,在形成层叠型感光体时,由于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效率或向电荷输送层的电荷注入效率对感光体特性造成影响,因而提出了各种晶型(例如专利文献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729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3148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318601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4376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公平6-299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往,在感光体的表面层中添加含氟微粒时,将没有降低表面自由能效果的通常的聚碳酸酯树脂用于形成添加有四氟乙烯微粒的感光体最表面层从而制作感光体时,得不到初始感光度以及反复使用时良好的电学特性,存在因反复使用导致的感光体的电学特性劣化的倾向。
另外,从涂布液的分散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使用通常的聚碳酸酯树脂时,难以得到随时间的充分的分散稳定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持耐磨性且兼顾良好的感光体含有成分的分散性和良好的电学特性的电子照相感光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含有在固化后显示特定的表面自由能的粘结树脂以及特定粒径和特定比例的四氟乙烯树脂微粒,感光体的最表面层用涂布液的长期分散稳定性优良;对于使用该涂布液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而言,在感光层、电荷输送层或覆盖感光层的保护层成为最表面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制造中,最表面层通过含有在加热干燥后显示特定的表面自由能的粘结树脂、特定粒径和特定比例的四氟乙烯树脂微粒,以及使用具有特定晶型的酞菁氧钛作为电荷产生物质,由此可以提供保持耐磨性并兼顾良好的电学特性、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由此,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其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粘结树脂和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树脂在使用不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形成的电荷输送层中显示25~35mJ/mm2范围的表面自由能值,
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1)由平均粒径0.1~0.5μm的一次粒子和作为一次粒子聚集体的二次粒子构成,
(2)在所述涂布液中的非溶剂成分中以1~30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3)以小于80重量%的含有比例含有一次粒子和粒径小于1μm的二次粒子,
(4)以5重量%以下的含有比例含有3μm以上的二次粒子。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其中,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含有平均粒径0.2~0.4μm的一次粒子。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其中,在所述涂布液中的非溶剂成分中以5~15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其中,在所述涂布液中的非溶剂成分中以8~12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其中,所述表面自由能值为27~32mJ/mm2的范围。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该电子照相感光体在导电性基体上含有由至少含有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和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的电荷输送层依次层叠而得到的层叠型感光层,或者在导电性基体上含有由含有电荷产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的感光层层叠而得到的单层型感光层,其特征在于,
该感光体的最表面层至少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粘结树脂和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所述粘结树脂在使用不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形成的电荷输送层中显示25~35mJ/mm2范围的表面自由能值,
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1)由平均粒径0.1~0.5μm的一次粒子和作为一次粒子聚集体的二次粒子构成,
(2)在所述最表面层中以1~30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3)以小于80重量%的含有比例含有一次粒子和粒径小于1μm的二次粒子,
(4)以5重量%以下的含有比例含有3μm以上的二次粒子。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最表面层由本发明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制作。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电荷产生物质为具有如下晶型的酞菁氧钛,在X射线衍射光谱中,在布拉格角(2θ±0.2°)27.3°处显示最大衍射峰并且在7.3°、9.4°、9.7°和27.3°处显示衍射峰;或者在9.4°和9.7°处分别显示最强峰和次强峰并且至少在7.3°、9.4°、9.7°和27.3°处显示衍射峰。
另外,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含有平均粒径0.2~0.4μm的一次粒子。
另外,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上述最表面层中以5~15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另外,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上述最表面层中以8~12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另外,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表面自由能值为27~32mJ/mm2的范围。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所述导电性基体上隔着底涂层层叠有层叠型感光层。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层叠型感光层由电荷输送物质的含有浓度不同的两层电荷输送层形成,所述最表面层的电荷输送层含有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单元、对带电后的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进行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利用调色剂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单元、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转印单元和将所转印的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单元。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制作兼顾良好的电学特性和分散性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且长期稳定分散的涂布液;以及使用该涂布液制作的耐磨性优良且兼顾良好的分散性和良好的电学特性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截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截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截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截面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电子照相感光体
11 导电性基体
12 电荷产生层
13、13A、13B 电荷输送层
14 感光层
15 底涂层(中间层)
30 激光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
31 半导体激光器
32 旋转多角镜
33 激光束
34 成像透镜
35 镜子
36 电晕带电器
37 显影器
38 转印纸盒
39 进纸辊
40 抵抗辊
41 转印带电器
42 分离带电器
43 传送带
44 定影器
45 排纸盘
46 清洁器
47 箭头
48 转印纸
49 曝光单元
50 除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特征在于,至少含有特定的粘结树脂以及以特定比例含有具有特定粒径的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分散性长期良好。
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下面也简称为“感光体”)的特征在于,至少含有特定的粘结树脂以及以特定比例含有具有特定粒径的含氟树脂微粒、优选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分散性良好,并且在电荷产生层中含有具有特定晶型的电荷产生物质。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可以在导电性基体上含有由含有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和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的电荷输送层依次层叠而得到的层叠型感光层,或者在导电性基体上含有由含有电荷产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的单一感光层形成的单层型感光层。
因此,本发明的上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在制作层叠型感光层时可以直接使用,在制作单层型感光层时可以添加电荷产生物质后使用,这也是本发明的特征之一。
此外,这些电子照相感光体可以另外设置保护层作为最表面层,这种情况下,该保护层优选含有上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上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通过使用底涂层能够在电学上更加稳定。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使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单元、对带电后的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利用调色剂使上述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单元、将上述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转印单元和将所转印的上述调色剂像定影于上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单元,此外还可以具备除去并回收残留于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调色剂的清洁单元和除去残留于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表面电荷的除电单元。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为具备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单元、曝光单元、显影单元和转印单元的构成。
以下,参照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描述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本发明不受它们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截面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照相感光体1具有含有导电性材料的圆筒状导电性基体11、在导电性基体11的外周面形成的底涂层(中间层)15和在底涂层15的外周面形成的感光层14。
如图1所示,感光层14具有电荷产生层12和电荷输送层13。电荷产生层12层叠于底涂层15的外周面,并且含有电荷产生物质。电荷输送层13层叠于电荷产生层12的外周面,并且含有电荷输送物质。
图1的示例中,构成感光层14的层中的电荷输送层13相当于感光体1的表面层。
导电性基体11
导电性基体11发挥作为感光体1的电极的作用,并且起到作为配置在外侧的层(即底涂层15和感光层14)的支撑构件的功能。
导电性基体11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筒状,但不限于圆筒状,可以为圆柱状、片状或者环形带状等。
作为构成导电性基体11的导电性材料,可以举出例如:铝、铜、黄铜、锌、镍、不锈钢、铬、钼、钒、铟、钛、金、铂等导电性金属;或者该导电性金属的合金材料;或者氧化锡、氧化铟等导电性金属的金属氧化物。
另外,也可以将在聚合物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聚酯、聚甲醛或聚苯乙烯等)、硬质纸或者玻璃等的表面上层压或蒸镀含有上述导电性金属的金属箔而得到的材料作为上述导电性材料。
或者,也可以将在上述聚合物材料、硬质纸或者玻璃等的表面上蒸镀或涂布导电性聚合物、氧化锡、氧化铟等导电性化合物的层而得到的材料作为上述导电性材料。通过将以上导电性材料加工成规定形状从而形成导电性基体11。
优选对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根据需要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范围内实施阳极氧化镀膜处理、利用化学品或热水等的表面处理、着色处理、或者使表面粗糙化等的漫反射处理。
在使用激光作为曝光光源的电子照相过程中,由于激光的波长一致,因而有时在感光体表面反射的激光与在感光体内部反射的激光之间发生干涉,由该干涉产生的干涉条纹出现在图像上而形成图像缺陷。然而,通过对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实施上述的处理,可以防止由该波长一致的激光的干涉而导致的图像缺陷。
底涂层(中间层)15
导电性基体11和感光层14之间没有底涂层15时,有时由于导电性基体11或者感光层14的缺陷而产生微小区域内的带电性的下降,从而产生黑斑等图像模糊,产生明显的图像缺陷。
与此相对,设置有底涂层15时,可以防止从导电性基体11向感光层14注入电荷。因此,可以防止感光层14的带电性的下降,抑制应通过曝光消除的部分以外的表面电荷的减少,可以防止图像产生模糊等缺陷。
此外,通过设置底涂层15,可以被覆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凸凹而得到均匀的表面,因此可以提高感光层14的成膜性。另外,可以抑制感光层14从导电性基体11上剥离,提高导电性基体11与感光层14的胶粘性。
底涂层15可以使用含有各种树脂材料的树脂层或者防蚀铝层等。作为构成上述树脂层的树脂材料,可以举出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氯乙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硅氧烷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聚丙烯酰胺树脂和聚酰胺树脂等树脂;以及含有构成这些树脂的重复单元中的两种以上重复单元的共聚物树脂等。另外,还可以举出酪蛋白、明胶、聚乙烯醇、纤维素、硝酸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等。
这些树脂之中,优选使用聚酰胺树脂,特别优选使用醇溶性尼龙树脂。
作为优选的醇溶性尼龙树脂,可以举出例如:6-尼龙、6,6-尼龙、6,10-尼龙、11-尼龙、2-尼龙和12-尼龙等所谓的尼龙;以及N-烷氧基甲基改性尼龙和N-烷氧基乙基改性尼龙等将尼龙化学改性而得到的树脂;等。
而且,为了使底涂层15具有电荷调节功能,可以在底涂层15中添加填料。作为在底涂层15中添加的填料,可以使用金属氧化物微粒。可以举出例如:氧化钛、氧化铝、氢氧化铝和氧化锡等粒子。作为金属氧化物的粒径,0.01~0.3μm是适当的,优选为0.02~0.1μm。
底涂层15可以通过例如将上述树脂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成底涂层用涂布液,并将该涂布液涂布于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而形成。底涂层15中含有上述氧化物微粒等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使金属氧化物微粒分散在将上述树脂溶解于适当的溶剂而得到的树脂溶液中,从而制成底涂层用涂布液,并将该涂布液涂布于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由此形成底涂层15。
底涂层用涂布液的溶剂可以使用水或各种有机溶剂或者它们的混合溶剂。可以使用例如:水、甲醇、乙醇或丁醇等单一溶剂;或者水与醇类的混合溶剂;两种以上的醇的混合溶剂;丙酮或二氧杂环戊烷等与醇类的混合溶剂;二氯乙烷、氯仿或三氯乙烷等含卤素有机溶剂与醇类等的混合溶剂。这些溶剂之中,出于对地球环境的考虑,优选使用无卤有机溶剂。
作为将上述金属氧化物微粒分散在树脂溶液(底涂层用涂布液)中的方法,可以使用利用球磨机、砂磨机、磨碎机、振动磨机、超声波分散机或者油漆摇动器等的常规方法。另外,通过使用利用使分散液在超高压下通过微小空隙中而产生的非常强的剪切力的无介质型分散装置,能够制造更稳定的分散涂布液。
作为底涂层用涂布液的涂布方法,可以举出喷涂法、棒涂法、辊涂法、刮刀涂布法、环涂法和浸涂法等。这些之中,特别是浸涂法相对简单且在生产率和成本方面优良,因而常用于形成底涂层15的情况。
底涂层15的膜厚优选为0.01~20μm、更优选为0.05~10μm。
底涂层15的膜厚比0.01μm更薄时,实质上未发挥作为底涂层15的功能,无法被覆导电性基体11的凸凹而得到均匀的表面性,无法防止从导电性基体11向感光层14注入电荷,导致感光层14的带电性下降。另外,底涂层15的膜厚比20μm更厚时,通过浸涂法形成底涂层15时,难以形成底涂层15,并且无法在底涂层15上形成均匀的感光层14,感光体的感光度下降,因此不优选。因此,判断出底涂层15的膜厚的优选范围为0.01~20μm是适当的。
电荷产生层12
电荷产生层12含有通过吸收光而产生电荷的电荷产生物质作为主要成分。
作为上述电荷产生物质的有效物质,可以举出含有有机颜料的有机光导电性材料和含有无机颜料的无机光导电性材料。
作为上述有机光导电性材料,可以举出单偶氮类颜料、双偶氮类颜料和三偶氮类颜料等偶氮类颜料;靛蓝和硫靛等靛蓝类颜料;苝酰亚胺和苝酐等苝类颜料;蒽醌和芘醌等多环醌类颜料;金属酞菁和无金属酞菁等酞菁类颜料;角鲨(squalilium)染料;吡喃盐类;硫代吡喃盐类;三苯基甲烷类染料等有机光导电性材料。
另外,作为上述无机光导电性材料,可以举出硒、硒合金、砷-硒、硫化镉、氧化锌、非晶硅、其它无机光导电体。
然而,本发明中的电荷产生物质优选为酞菁氧钛,从通过与本发明的其它构成要素的组合所发挥的效果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具有如下晶型的酞菁氧钛:在X射线衍射光谱中,在布拉格角(2θ±0.2°)9.4°和9.7°处分别显示最强峰和次强峰并且至少在7.3°、9.4°、9.7°和27.3°处显示衍射峰。
电荷产生物质可以与以甲基紫、结晶紫、夜蓝和维多利亚蓝等为代表的三苯基甲烷类染料;以赤藓红、若丹明B、若丹明3R、吖啶橙和普拉佩新(Flapeocine)等为代表的吖啶染料;以亚甲基蓝和亚甲基绿等为代表的噻嗪染料;以卡普里蓝和麦尔多拉蓝等为代表的嗪染料;花青染料;苯乙烯基染料;吡喃盐染料或者硫代吡喃盐染料等增感染料组合使用。
作为电荷产生层12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将上述电荷产生物质真空蒸镀至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的方法;或者将上述电荷产生物质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得到的电荷产生层用涂布液涂布于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的方法;等。
特别优选使用如下方法:将作为粘结剂的粘结树脂混合在溶剂中而得到粘结树脂溶液,通过以往公知的方法在粘结树脂溶液中分散电荷产生物质而制成电荷产生层用涂布液,将所得到的涂布液(涂敷液)涂布于导电性基体11的表面。以下,对该方法进行说明。
作为电荷产生层12中使用的粘结树脂,可以举出例如聚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酚醛树脂、醇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聚硅氧烷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芳酯树脂、苯氧基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氯乙烯树脂和聚乙烯醇缩甲醛树脂等树脂;以及含有构成这些树脂的重复单元中的两种以上重复单元的共聚物树脂;等。
作为共聚物树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马来酸酐共聚物树脂和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树脂等绝缘性树脂等。
粘结树脂不限于这些,可以将通常使用的树脂用作粘结树脂。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电荷产生层用涂布液的溶剂可以使用例如:二氯甲烷或二氯乙烷等卤代烃;甲醇、乙醇等醇类;丙酮、甲乙酮或环己酮等酮类;乙酸乙酯或乙酸丁酯等酯类;四氢呋喃或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1,2-二甲氧基乙烷等乙二醇的烷基醚类;苯、甲苯或二甲苯等芳烃类;或者N,N-二甲基甲酰胺或N,N-二甲基乙酰胺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等。
上述溶剂之中,出于对地球环境的考虑,优选使用无卤有机溶剂。上述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混合溶剂。
在含有电荷产生物质和粘结树脂而构成的电荷产生层12中,电荷产生物质的重量W1与粘结树脂的重量W2的比率W1/W2优选为百分之十(10/100)~百分之四百(400/100)。
上述比例W1/W2小于10/100时,有时感光体1的感光度下降。
相反地,上述比例W1/W2大于400/100时,不仅电荷产生层12的膜强度下降,而且电荷产生物质的分散性下降、粗大粒子增加,因而有时应通过曝光消除的部分以外的表面电荷减少,图像缺陷、尤其是调色剂附着于白底而形成微小黑点的被称为黑斑的图像模糊增多。
因此,判断出上述比例W1/W2的优选范围为10/100~400/100。
电荷产生物质在分散在粘结树脂溶液中前,可以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粉碎处理。
作为用于粉碎处理的粉碎机,可以举出球磨机、砂磨机、磨碎机、振动磨机和超声波分散机等。
另外,作为将电荷产生物质分散在粘结树脂溶液中时使用的分散机,可以举出油漆摇动器、球磨机和砂磨机等。作为此时的分散条件,优选选择适当的条件使得不产生由构成所使用的容器和分散机的构件的磨损等导致的杂质混入。
作为电荷产生层用涂布液的涂布方法,可以举出喷涂法、棒涂法、辊涂法、刮刀涂布法、环涂法和浸涂法等。可以考虑涂布液的物性和生产率等从这些涂布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法。
这些涂布方法之中,特别是,浸涂法是将基体浸入填充有涂布液的涂布槽,然后以恒定速度或者逐渐变化的速度提起,由此在基体表面上形成层的方法,由于相对简单且在生产率和成本方面优良,因而常用于制造感光体的情况。
另外,在浸涂法所使用的装置中,为了使涂布液的分散性稳定,可以设置以超声波发生装置为代表的涂布液分散装置。
电荷产生层12的膜厚优选为0.05~5μm、更优选为0.1~1μm。
电荷产生层12的膜厚小于0.05μm时,光吸收的效率下降,有时感光体1的感光度下降。
相反地,电荷产生层12的膜厚大于5μm时,电荷产生层12内部的电荷移动成为消除感光层14的表面电荷的过程的控速阶段,有时感光体1的感光度下降。
因此,判断出电荷产生层12的膜厚为0.05~5μm。
电荷输送层13
在电荷产生层12的外周面设置有电荷输送层13。电荷输送层13含有具有接受电荷产生层12中含有的电荷产生物质所产生的电荷并输送该电荷的能力的电荷输送物质、和粘结电荷输送物质的粘结树脂。
另外,出于提高耐磨性等的目的,可以在电荷输送层13中添加填料粒子。
此外,电荷输送层13中可以添加抗氧化剂、增感剂、根据需要的增塑剂或者流平剂等各种添加剂。
另外,电荷输送层13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各种添加剂。即,为了提高成膜性、挠性或表面平滑性,可以在电荷输送层13中添加增塑剂或流平剂等。作为上述增塑剂,可以举出例如邻苯二甲酸酯等二元酸酯、脂肪酸酯、磷酸酯、氯化石蜡及环氧型增塑剂等。另外,作为上述流平剂,可以举出例如聚硅氧烷类流平剂等。
作为上述电荷输送物质,可以举出烯胺衍生物、咔唑衍生物、唑衍生物、二唑衍生物、噻唑衍生物、噻二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咪唑衍生物、咪唑啉酮衍生物、咪唑啉衍生物、双咪唑啉衍生物、苯乙烯基化合物、腙化合物、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吲哚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唑酮衍生物、苯并咪唑衍生物、喹唑啉衍生物、苯并呋喃衍生物、吖啶衍生物、吩嗪衍生物、氨基二苯乙烯衍生物、三芳基胺衍生物、三芳基甲烷衍生物、苯二胺衍生物、二苯乙烯衍生物和联苯胺衍生物等。
出于透明性、耐印刷性优良等理由,构成电荷输送层13的粘结树脂优选选择该领域中公知的以聚碳酸酯为主要成分的聚碳酸酯树脂。
此外,作为除上述聚碳酸酯树脂以外的作为第二成分的粘结树脂,可以使用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等乙烯基聚合物树脂、或含有构成这些树脂的重复单元中的两种以上重复单元的共聚物树脂;或者,聚酯树脂、聚酯碳酸酯树脂、聚砜树脂、苯氧基树脂、环氧树脂、聚硅氧烷树脂、聚芳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醚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丙烯酰胺树脂和酚醛树脂或者具有聚碳酸酯骨架和聚二甲基硅氧烷骨架的共聚物树脂等。
另外,也可以使用将这些树脂部分交联而得到的热固性树脂。
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聚碳酸酯树脂为主要成分是指,构成电荷输送层的全部粘结树脂中聚碳酸酯树脂的重量%占最高的比例,优选为50~90重量%的范围。
另外,上述作为第二成分的粘结树脂是指,相对于构成电荷输送层13的粘结树脂的合计重量,可以以低于上述聚碳酸酯树脂的含量、即10~50重量%的范围使用的粘结树脂。
另外,电荷输送层中的电荷输送物质与粘结树脂的比例以重量比计优选为10/18~10/10的范围。
上述填料粒子大致分类为有机填料粒子和以金属氧化物为主的无机填料粒子,作为基本要求有如下约束条件。即,考虑到电荷输送层13的相对介电常数与有机感光体的平均相对介电常数(εr≈3)相比,象εr>10那样明显较大时,电荷输送层13变得不均匀而对电学特性产生损害,因此电荷输送层13的相对介电常数应该较小。
考虑到该点,有机填料粒子比金属氧化物更有利。
此外,有机填料粒子中,含氟微粒(含氟树脂微粒)的润滑性优良。
因此,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使用四氟乙烯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微粒作为添加在电荷输送层13中的作为填料粒子的含氟粒子,
上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1)由平均粒径0.1~0.5μm的一次粒子和作为一次粒子聚集体的二次粒子构成,
(2)在电荷输送层中以1~30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3)以小于80重量%的含有比例含有一次粒子和粒径小于1μm的二次粒子,
(4)以5重量%以下的含有比例含有3μm以上的二次粒子。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荷输送层中添加四氟乙烯树脂微粒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光散射以及对电荷输送层13内的电载流子的损害,优选使用粒径小的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因此,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平均一次粒径为0.1~0.5μm、更优选为0.2~0.4μm的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小于0.1μm时,一次粒子彼此的凝聚变得明显而使光散射增多。
另外,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大于0.5μm时,与此相伴,一次粒子导致的光散射增多。
因此,判断出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子粒径的适当范围为0.1~0.5μm。
另外,优选的是,在电荷输送层中优选以1~30重量%的范围含有上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通过在电荷输送层中以1~30重量%、更优选5~15重量%的范围含有上述四氟乙烯树脂粒子,可以提供耐印刷性优良且兼顾电学特性的稳定化的感光体。
需要说明的是,电荷输送层中的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含有浓度低于1重量%时,观察不到通过添加四氟乙烯树脂微粒改善感光体的耐磨性的效果。
另外,电荷输送层中的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含有浓度大于30重量%时,感光体的电学特性明显劣化,无法耐受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实际使用。
另外,作为分散作为填料粒子的四氟乙烯树脂粒子的方法,与在底涂层中添加的氧化物微粒同样,可以使用利用球磨机、砂磨机、磨碎机、振动磨机、超声波分散机或者油漆摇动器等的常规方法。另外,通过使用利用使分散液在超高压下通过微小空隙中而产生的非常强的剪切力的无介质型分散装置,能够制造更稳定的分散涂布液。
电荷输送层13与通过涂布形成上述电荷产生层12的情况同样,可以通过例如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或者分散电荷输送物质、粘结树脂、上述填料粒子和/或上述添加剂而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并将所得到的涂布液(涂敷液)涂布于电荷产生层12的外周面上,从而形成电荷输送层13。
作为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溶剂,可以举出例如苯、甲苯、二甲苯和一氯苯等芳烃;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等卤代烃;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和二甲氧基甲醚等醚类;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溶剂中进一步添加醇类、乙腈或甲乙酮等溶剂后使用。上述溶剂中,出于对地球环境的考虑,优选使用无卤有机溶剂。
作为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涂布方法,可以举出喷涂法、棒涂法、辊涂法、刮刀涂布法、环涂法和浸涂法等。这些涂布方法之中,特别是浸涂法如上所述在各种方面优良,因而也常用于形成电荷输送层13的情况。
电荷输送层13的膜厚为5~40μm、更优选为10~30μm。
电荷输送层13的膜厚小于5μm时,带电保持能力下降,因而不优选。
另外,电荷输送层13的膜厚大于40μm时,感光体1的分辨率下降,因而不优选。
因此,判断电荷输送层13的膜厚的优选范围为5~40μm。
感光层14中的添加剂
为了提高感光度以及抑制反复使用所导致的残留电位上升和疲劳等,感光层14的各层(电荷产生层12和电荷输送层13)中可以添加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电子受体物质和染料等增感剂。
作为上述电子受体物质,可以使用例如琥珀酸酐、马来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和4-氯萘二甲酸酐等酸酐;四氰基乙烯、对苯二甲酸丙二腈(terephthalmalondinitrile)等氰基化合物;4-硝基苯甲醛等醛类;蒽醌、1-硝基蒽醌等蒽醌类;2,4,7-三硝基芴酮、2,4,5,7-四硝基芴酮等多环或杂环硝基化合物;或者联苯醌化合物等吸电子材料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将这些吸电子材料聚合而得到的材料等。
作为上述染料,可以使用例如呫吨类染料、噻嗪染料、三苯基甲烷染料、喹啉类颜料或者铜酞菁等有机光导电性化合物。这些有机光导电性化合物发挥作为光学增感剂的功能。
另外,感光层14的各层中还可以添加抗氧化剂或紫外线吸收剂等。尤其是优选在电荷输送层13中添加抗氧化剂或紫外线吸收剂等,可以提高通过涂布形成各层时的涂布液的稳定性。
此外,通过向电荷输送层13中添加抗氧化剂,可以减缓感光层对臭氧、氮氧化物等氧化性气体的劣化。作为上述抗氧化剂,可以举出酚类化合物、氢醌类化合物、生育酚类化合物或胺类化合物等。这些之中,优选使用受阻酚衍生物或受阻胺衍生物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实施方式2
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感光层14由电荷产生层12和电荷输送层13构成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如图2所示的感光体1那样,感光层14也可以由单层形成。即,可以由包含导电性材料的圆筒状导电性基体11和作为层叠在导电性基体11的外周面上的层的含有电荷产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的感光层14形成。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本发明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中添加电荷产生物质并进行分散,从而制成单层型感光层用涂布液。
图2的构成中,整个感光层14为感光体1的表面层,在感光层14中添加有上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实施方式3
另外,如图3所示,可以形成多层电荷输送层。图3的感光体1具备导电性基体11和在导电性基体11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感光层14。感光层14具备在导电性基体11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电荷产生层12、在电荷产生层1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第一电荷输送层13A和在第一电荷输送层13A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第二电荷输送层13B。对于图3的感光体1而言,按照第一电荷输送层13A中电荷输送物质的含量与第二电荷输送层13B中的含量不同的方式形成。另外,对于图3的构成而言,在构成感光层14的各层中,第二电荷输送层13B相当于最表面层,在第二电荷输送层13B中添加有上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另外,可以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应用于在感光层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保护层,并以该保护层作为表面层的感光体。该方式中,优选在保护层的粘结树脂中添加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感光体的表面自由能
作为表示感光体的表面润湿性的指标,常使用表面自由能(γ)。为了降低润湿性、即提高表面的斥水性,使用表面自由能低的材料。四氟乙烯树脂微粒作为其代表例而被广泛使用。另外,可以在用于感光体表面(大多是指电荷输送层)的粘结树脂中混合表面自由能低的成分以降低感光层表面的γ值。
例如,有时将含有具有硅氧烷骨架的重复结构的共聚物用作粘结树脂。另外,有时将含有氟乙烯骨架的共聚物用作粘结树脂。
通过改变这些共聚物的构成成分比,能够控制所形成的感光层表面的表面自由能。
实施方式4
关于图像形成装置
接着,对具备本发明的感光体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30的内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像形成装置30为激光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30具备感光体1、半导体激光器31、旋转多角镜32、成像透镜34、镜子35、电晕带电器36、显影器37、转印纸盒38、进纸辊39、抵抗辊40、转印带电器41、分离带电器42、传送带43、定影器44、排纸盘45、清洁器46。
将感光体1按照能够利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沿箭头47的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30中。通过旋转多角镜32使由半导体激光器31射出的激光束33进行扫描。成像透镜34具有f-θ特性,利用镜子35反射激光束33而在感光体1的表面上成像。使感光体1旋转,同时以上述方式使激光束33进行扫描并成像,从而在感光体1的表面上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
从以箭头47表示的感光体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设置有电晕带电器36、显影器37、转印带电器41、分离带电器42和清洁器46。电晕带电器36相对于激光束33的成像点设置在感光体1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使感光体1的表面均匀带电。通过对均匀带电后的感光体1的表面照射(曝光)激光束33,在照射部位与其以外的部位之间产生带电量的差异,从而形成上述静电潜像。
显影器37相对于激光束33的成像点设置在感光体1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向在感光体1的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成调色剂像。利用进纸辊39将转印纸盒38中容纳的转印纸48逐张取出,并利用抵抗辊40提供给转印带电器41。利用转印带电器41将调色剂像转印至转印纸48。分离带电器42除去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纸的电荷,并将其从感光体1分离。
利用传送带43将从感光体1分离的转印纸48传送至定影器44,利用定影器44对调色剂像进行定影,由此形成图像,并排出到排纸盘45。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分离带电器42将转印纸48分离后,再利用清洁器46对持续旋转的感光体1清扫在其表面残留的调色剂和纸粉等异物。利用除电器(除电灯)50除去感光体1中清扫后的部位的电荷。这样一连串的图像形成过程通过感光体1的旋转而反复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形成装置30不限于图4所示的构成,只要是使用感光体,可以是单色打印机和彩色打印机中的任意一种。另外,图像形成装置30可以是利用电子照相过程的各种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复合机等。
实施例
以下,使用实施例对本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记载。
实施例1A
底涂层(中间层)的制作
将氧化钛(商品名:Tipaque TTO-D-1,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制)3重量份和市售的聚酰胺树脂(商品名:Amilan CM8000,东丽株式会社制)2重量份在甲醇25重量份中混合,利用油漆摇动器对混合物进行8小时的分散处理,从而制成底涂层形成用的涂布液3kg(将分散处理后的混合物作为涂布液)。然后,利用浸涂法将涂布液涂布于导电性支撑体。具体来说,将所得到的涂布液填充到涂布槽中,将作为导电性支撑体的直径30mm、长度357mm的铝制鼓状支撑体浸渍在上述涂布液中,然后提起,从而形成膜厚1μm的底涂层(中间层)。
电荷产生层的制作
将对于CuKα的X射线在布拉格角(2θ±0.2°)27.3°处显示最大衍射峰并且在7.3°、9.4°、9.7°和27.3°处显示衍射峰的酞菁氧钛作为电荷产生物质,将缩丁醛树脂(商品名:S-LEC BM-2,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作为粘结树脂。然后,将电荷产生物质1重量份和粘结树脂1重量份在甲乙酮98重量份中混合,利用油漆摇动器对混合物进行8小时的分散处理,从而制成电荷产生层形成用的涂布液3升(将分散处理后的混合物作为涂布液)。然后,与形成底涂层的情况同样,利用浸涂法将电荷产生层形成用的涂布液涂布于底涂层的表面。即,将所得到的电荷产生层形成用的涂布液填充到涂布槽中,将形成有底涂层的鼓状支撑体浸渍在涂布液中,然后提起,并自然干燥,从而形成膜厚0.3μm的电荷产生层。
电荷输送层的制作
在具有约0.2μm的平均一次粒径的聚四氟乙烯树脂微粒(LubronL2,大金工业)6重量份中加入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12重量份,并且使用TS2050(帝人化成)52.25重量份、低表面自由能(γ)聚碳酸酯:(具有聚碳酸酯骨架和聚二甲基硅氧烷骨架的共聚物,粘均分子量(Mv):约50,000)2.75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以及使用以下式表示的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社制,N,N,N',N',-四(4-甲基苯基)联苯胺)35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物质。
然后,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进行混合,由此制成固体成分21重量%的悬浮液。之后,使用湿式乳化分散装置(NVL-AS160:吉田机械兴业制),在设定压力为100MPa的条件下进行五遍操作,从而实施分散处理。由此,制成了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3kg(将分散处理后的液体作为上述涂布液)。
然后,利用浸涂法将电荷输送层形成用的涂布液涂布于电荷产生层表面。即,将所得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的涂布液填充到涂布槽中,将形成有电荷产生层的鼓状支撑体浸渍在涂布液中,然后提起,在120℃干燥1小时,从而形成膜厚28μm的电荷输送层。由此,制作了图1所示的结构的感光体。
另外,此时,与上述同样地制作从上述电荷输送层的配方中除去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和分散剂的感光层,测定该感光体的最表面层的表面自由能:γ值,结果为34.8mJ/mm2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6%。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4%。
实施例2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8重量份和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16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6%。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3.8%。
实施例3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10重量份和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2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6%。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3.9%。
实施例4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12重量份和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24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6%。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4.0%。
实施例5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14重量份和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28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3%。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4.2%。
实施例6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TS2050(帝人化成)49.5重量份、上述低γ聚碳酸酯5.5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以外,与实施例3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4%。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0.6%。
实施例7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TS2050(帝人化成)33重量份、上述低γ聚碳酸酯22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以外,与实施例3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3%。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0.3%。
实施例8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TS2050(帝人化成)16.5重量份、上述低γ聚碳酸酯38.5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以外,与实施例3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3%。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0.3%。
实施例9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成底涂层,然后使用在X射线衍射光谱中在布拉格角(2θ±0.2°)9.4°和9.7°处分别显示最强峰和次强峰并且至少在7.3°、9.4°、9.7°和27.3°处显示衍射峰的晶型的酞菁氧钛,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地形成电荷产生层,之后,关于电荷输送层,与实施例3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6%。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4%。
比较例1A
与实施例3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不在电荷输送层涂布液中投入四氟乙烯微粒和分散剂,以四氢呋喃为溶剂进行混合搅拌而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比较例2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0.8重量份和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016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6%。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3.8%。
比较例3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18重量份和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36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6%。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4.5%。
比较例4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TS2050(帝人化成)53.9重量份、上述低γ聚碳酸酯1.1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以外,与实施例3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83%。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0.2%。
比较例5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TS2050(帝人化成)11重量份、上述低γ聚碳酸酯44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以外,与实施例3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3%。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0.3%。
比较例6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TS2050(帝人化成)55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以外,与实施例3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95%。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0.2%。
比较例7A
与实施例1A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以与比较例6A同样的配合比率进行分散,但将分散条件改变成在设定压力50MPa的条件下进行五遍操作从而实施分散,与实施例3A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此时,小于1μm的一次粒子或二次粒子的个数的含有比例为上述全部树脂粒子的73%。另外,即将涂布前的微粒分散涂布液中的3μm以上的粒子的含有比例为6.2%。
实施例1A~9A和比较例2A~7A的各感光体的评价
涂膜中的一次粒子和小于1μm的二次粒子的分布评价
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一次粒子”是指在不破坏四氟乙烯树脂分子间的键合的情况下存在的最小单位的微粒,“二次粒子”是指多个一次粒子凝聚而形成的粒子。另外,本说明书中,“一次粒子和二次粒子的总数”是指将上述的“一次粒子”的个数与“二次粒子”的个数加和而得到的个数,“一次粒子”的个数中未计入构成二次粒子的一次粒子。
另外,“一次粒子”的个数和“二次粒子”的个数以如下方式测定。即,使用TEM(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等显微镜,对感光体的表面层进行拍摄而得到其照片。然后,对在表面层照片中观察到的“一次粒子”和“二次粒子”的个数通过目测进行计数,由此进行测定。
表面自由能的测定
感光体表面自由能通过接触角测定机CA-X(协和界面株式会社制)和分析软件EG-11(协和界面株式会社制)求出。
分散稳定性的评价
对于实施例1A~9A和比较例2A~7A,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MICROTRAC MT-3000II,日机装公司制),对所使用的电荷输送层用涂布液中的四氟乙烯树脂粒子的分散状态的稳定性(分散稳定性)进行评价。
具体来说,在各涂布液的分散结束后,立刻向样品管(50ml)中移取40ml,测定在恒温保存库(20℃)中静置保存3个月后的凝聚粒子的凝聚粒径(中值粒径;D50)。
然后,使用在此测定的凝聚粒径(搅拌后粒径),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分散稳定性的评价。
VG:非常良好(凝聚粒径<0.8μm)。
G:良好(0.8≤凝聚粒径<1.5μm)。
NB:可实际使用的水平(1.5≤凝聚粒径<4.0μm)。
B:无法实际使用(4.0μm≤凝聚粒径)。
实际复印后膜减损量的评价
将上述实施例1A~9A和比较例1A~7A中得到的感光体作为感光体安装在将数字复印机(商品名:MX-2600,夏普株式会社制)改造而成的试验用复印机中。然后,设置表面电位计(TREK JAPAN公司制,mode1344),使得能够测定图像形成工序中感光体的表面电位。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用于对感光体进行曝光的光源,使用波长780mm的激光光源。
对于各评价感光体鼓,使用涡电流式膜厚计(Fischer公司制)测定实际复印10万张所导致的感光体膜厚的变化量,该变化量通过比较实际复印10万张前的感光体膜厚和实际复印10万张后的感光体膜厚之差而得到,将测定值换算为感光体每10万转的膜减损量,将上述变化量直接作为膜减损量。基于该每10万转的膜减损量,以如下方式进行膜减损评价。
VG:非常良好(膜减损量<0.8μm)。
G:良好(0.8μm≤膜减损量<1.0μm)。
NB:尚可(1.0≤膜减损量<2.0μm)。
B:不良(2.0μm<膜减损量)。
电学特性的评价
对于实施例1A~9A和比较例1A~7A的感光体,以如下方式评价电学特性(感光度)。
使用上述将数字复印机(商品名:MX-2600,夏普株式会社制)改造而成的试验用复印机,对于在实施例1A~9A和比较例1A~7A中制作的感光体,在常温/常湿(N/N)的环境下,测定初始(复印前)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VL和连续复印10万张后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VL。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N/N环境是指25℃且50%RH(相对湿度)。另外,表面电位VL是指曝光时的黑底部分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即在显影部中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
接下来,对于实施例1A~9A和比较例1A~7A,计算从连续复印10万张后的表面电位VL减去初始的表面电位VL而得到的值ΔVL。并且,以如下方式对感光体的电学特性进行评价。
VG:非常良好(0≤ΔVL<15)。
G:良好(15≤ΔVL<50)。
NB: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50≤ΔVL<100)。
B:无法实际使用(100≤ΔVL)。
综合评价
考虑上述的分散稳定性、实际复印后膜减损量和电学特性的各评价结果,根据以下判断标准,进行综合判定。
VG:非常良好(上述三种单独判定中,两种以上为VG、其余为G)。
G:良好(上述三种单独判定中,三种均为G、或者两种为VG且一种为NB)。
B:无法实际使用(上述三种单独判定中,包括一个以上B)。
如上所示,选择作为感光体构成成分的粘结树脂,该粘结树脂使得在感光体的最表面层中引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层中在没有微粒的状态下该层的表面自由能为35mJ/mm2以下,并且使用凝聚粒径小于1μm的粒子小于其总数的80%且3μm以上的二次粒子的比例为5%以下的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由此可以提供作为涂布液的稳定性优良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并且,通过使用该涂布液,可以提供电学特性稳定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即认为,通过使用在重复结构中含有可保持低表面自由能值的分子结构单元的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弥补了利用分散剂分散在分散体系中的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分散性。结果认为,能够确保作为涂布液的高分散稳定性。
然而,通过施加过度的分散力来制备分散体时,虽然较大的二次粒子的凝聚体解体而暂时分散成一次粒子形态的小粒子,但是观察到这种分散体随时间发生变化,分散状态的劣化趋势明显。
另外,相反地,使用在重复结构中不含有可保持低表面自由能值的分子结构单元的粘结树脂来制备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时,虽然能够形成分散至小于1μm的粒子,但是不能以涂布液的状态保持高分散性,涂布液性能劣化,在使用该涂布液制作的感光体中造成电学特性方面的劣化。另外可知,为了防止这样的劣化而添加大量分散剂时,虽然对于涂布液而言使分散体自身稳定化,但是在使用该涂布液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中,由于分散剂的增加而使电学特性大幅劣化,因此这种电子照相感光体无法实际使用。
因此可知,在本发明的规定范围内使用各成分是必要的。
实施例1B
底涂层(中间层)的制作
将氧化钛(商品名:Tipaque TTO-D-1,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制)3重量份和市售的聚酰胺树脂(商品名:Amilan CM8000,东丽株式会社制)2重量份在甲醇25重量份中混合,利用油漆摇动器对混合物进行8小时的分散处理,从而制成底涂层形成用的涂布液3kg(将分散处理后的混合物作为涂布液)。然后,利用浸涂法将涂布液涂布于导电性支撑体。具体来说,将所得到的涂布液填充到涂布槽中,将作为导电性支撑体的直径30mm、长度357mm的铝制鼓状支撑体浸渍在上述涂布液中,然后提起,从而形成膜厚1μm的底涂层(中间层)。
电荷产生层的制作
将对于CuKα的X射线在布拉格角(2θ±0.2°)9.4°和9.7°处分别显示最强峰和次强峰并且在7.3°、9.4°、9.7°和27.3°处显示衍射峰的酞菁氧钛作为电荷产生物质,将缩丁醛树脂(商品名:S-LEC BM-2,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作为粘结树脂。然后,将电荷产生物质1重量份和粘结树脂1重量份在甲乙酮98重量份中混合,利用油漆摇动器对混合物进行8小时的分散处理,从而制成电荷产生层形成用的涂布液3升(将分散处理后的混合物作为涂布液)。然后,与形成底涂层的情况同样,利用浸涂法将电荷产生层形成用的涂布液涂布于底涂层的表面。即,将所得到的电荷产生层形成用的涂布液填充到涂布槽中,将形成有底涂层的鼓状支撑体浸渍在涂布液中,然后提起,并自然干燥,从而形成膜厚0.3μm的电荷产生层。
电荷输送层的制作
在具有约0.2μm的平均一次粒径的聚四氟乙烯树脂微粒(LubronL2,大金工业)6重量份中加入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12重量份,并且使用TS2040(帝人化成)55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剂,以及使用由下式表示的化合物1(T2269:东京化成工业社制,N,N,N',N',-四(4-甲基苯基)联苯胺)35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物质。
然后,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进行混合,由此制成固体成分21重量%的悬浮液。之后,使用湿式乳化分散装置(NVL-AS160:吉田机械兴业制),在设定压力为100MPa的条件下进行五遍操作,从而实施分散处理。由此,制成了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3kg(将分散处理后的液体作为上述涂布液)。
然后,利用浸涂法将电荷输送层形成用的涂布液涂布于电荷产生层表面。即,将所得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的涂布液填充到涂布槽中,将形成有电荷产生层的鼓状支撑体浸渍在涂布液中,然后提起,在120℃干燥1小时,从而形成膜厚28μm的电荷输送层。由此,制作了图1所示的结构的感光体。
另外,此时,与上述同样地制作从上述电荷输送层的配方中除去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和分散剂的感光层,对该感光体的最表面层的表面自由能:γ值进行测定,结果为41.6mJ/mm2
实施例2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8重量份和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16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实施例3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10重量份和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2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实施例4B
与实施例3B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使用全氟烷氧基乙烯(PFA)粒子(平均一次粒径:2μm,MP101,Du Pont-MitsuiFluorochemicals公司制)代替四氟乙烯粒子作为电荷输送层用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B同样地制成涂布液,并制成感光体。
实施例5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12重量份和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24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实施例6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四氟乙烯树脂微粒14重量份和作为粒子分散剂的GF-400(东亚合成)0.28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实施例7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TS2040(帝人化成)49.5重量份、低表面自由能(γ)聚碳酸酯树脂:(具有聚碳酸酯骨架和聚二甲基硅氧烷骨架的共聚物,粘均分子量(Mv):约50,000)5.5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以外,与实施例3B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另外,此时,与上述同样地制作从上述电荷输送层的配方中除去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和分散剂的感光层,对该感光体的最表面层的表面自由能:γ值进行测定,结果为31.5mJ/mm2
实施例8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TS2040(帝人化成)33重量份、上述低γ聚碳酸酯树脂22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以外,与实施例3B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另外,此时,与上述同样地制作从上述电荷输送层的配方中除去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和分散剂的感光层,对该感光体的最表面层的表面自由能:γ值进行测定,结果为28.2mJ/mm2
实施例9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除了加入TS2040(帝人化成)16.5重量份、上述低γ聚碳酸酯树脂38.5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粘结树脂以外,与实施例3B同样地制成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使用该涂布液制成感光体。
另外,此时,与上述同样地制作从上述电荷输送层的配方中除去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和分散剂的感光层,对该感光体的最表面层的表面自由能:γ值进行测定,结果为25.9mJ/mm2
比较例1B
与实施例1B同样地制作底涂层和电荷产生层。之后,不在电荷输送层涂布液中投入四氟乙烯微粒和分散剂,以四氢呋喃为溶剂进行混合搅拌,从而制成电荷输送层用涂布液。
比较例2B
作为电荷输送层用材料,使用对于CuKα的X射线在布拉格角(2θ±0.2°)为7.3°、9.4°、9.7°和27.2°处显示衍射峰并且在27.2°处的峰为最大衍射峰的酞菁氧钛,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B同样地制成感光体。
比较例3B
作为电荷输送层用材料,使用对于CuKα的X射线在布拉格角(2θ±0.2°)为7.5°、12.3°、16.3°、25.3°和28.7°处显示衍射峰并且在28.7°处的峰为最大衍射峰的酞菁氧钛,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B同样地制成感光体。
实施例1B~9B和比较例1B~3B的各感光体的评价
表面自由能的测定
使用协和界面科学公司制接触角计,计算在不含实施例1B~9B和比较例1B~3B中所使用的含氟微粒的状态下的感光体表面的表面自由能。
实际复印后膜减损量的评价
将上述实施例1B~9B和比较例1B~3B中得到的感光体作为感光体安装在将数字复印机(商品名:MX-2600,夏普株式会社制)改造而成的试验用复印机中。并且,设置表面电位计(TREK JAPAN公司制,mode1344)以能够测定图像形成工序中感光体的表面电位。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用于对感光体进行曝光的光源,使用波长780mm的激光光源。
对于各评价感光体鼓,使用涡电流式膜厚计(Fischer公司制)测定实际复印10万(100,000)张所导致的感光体膜厚的变化量(实际复印10万张前的感光体膜厚与实际复印10万张后的感光体膜厚之差),将测定值换算为感光体每10万转的膜减损量。即,将上述变化量直接作为膜减损量。基于该感光体每10万转的膜减损量,以如下方式进行膜减损评价。
VG:非常良好(膜减损量<0.8μm)。
G:良好(0.8μm≤膜减损量<1.0μm)。
NB:尚可(1.0≤膜减损量<2.0μm)。
B:不良(2.0μm<膜减损量)。
电学特性的评价
对于实施例1B~9B和比较例1B~3B的感光体,以如下方式评价电学特性(感光度)。
使用上述将数字复印机(商品名:MX-2600,夏普株式会社制)改造而成的试验用复印机,对于在实施例1B~9B和比较例1B~3B中制作的感光体,在常温/常湿(N/N)的环境下,测定初始(复印前)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VL及连续复印10万张后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VL。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N/N环境是指25℃且50%RH(相对湿度)。另外,表面电位VL是指曝光时的黑底部分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即在显影部中的感光体的表面电位。
接下来,对于实施例1B~9B和比较例1B~7B,计算从连续复印10万张后的表面电位VL减去初始的表面电位VL而得到的值ΔVL。并且,以如下方式对感光体的电学特性进行评价。
VG:非常良好(0≤ΔVL<50)。
G:良好(50≤ΔVL<100)。
NB: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100≤ΔVL<150)。
B:无法实际使用(150≤ΔVL)。
实际复印100,000张后的图像评价
对于实施例1B~9B和比较例1B~3B的感光体,进行了实际复印10万张后的图像评价,因而下面对该点进行说明。
上述的N/N环境实际复印后,对于各感光体,打印纯黑、纯白图像,对图像不良的产生程度进行评价。
VG:完全没有黑点、白点等,良好的浓度水平。
G:虽然有少量黑点或白点,但是没有问题的水平。
NB:观察到黑点、白点,但浓度变动小,可实际使用的水平。
B:产生大量黑点、白点,或者浓度变动大而无法实际使用。
综合评价
考虑上述实际复印后膜减损量、电学特性、图像评价的各评价结果,按照以下判断进行综合判定。
VG:非常良好(上述三种单独判定中,两种以上为VG、其余为G)。
G:良好(上述三种单独判定中,三种均为G、或者两种为G以上且一种为NB)。
NB:可实际使用(上述三种单独判定中,一种为G、其余为NB)。
B:无法实际使用(上述三种单独判定中,含有一个以上B)。
如上所示,可知,在感光体的最表面层中引入含氟微粒、使用具有特定晶型的酞菁氧钛作为电荷产生物质时显示良好的电学特性,得到添加含氟微粒所带来的耐磨性的提高和电荷产生层所带来的稳定的电学特性,能够实现长寿命感光体。
在电荷产生层中,酞菁氧钛分子呈平面状分子层叠的形态,在衍射光谱中,9.4°处的峰对应于平面状分子的间隔,27.2°处的峰对应于分子的层叠方向。因此,虽然详细情况尚不清楚,但实际情况下,9.4°处的峰强的酞菁氧钛是良好的,这被认为是分子更优先以平面状排列的晶粒促进了更好的电荷产生。即,在存在含氟微粒的电荷产生层和电荷输送层的界面上,定性地来说,与含有沿层叠方向排列的分子的电荷产生物质相比,含有分子面以平面状排列的分子的电荷产生物质在电荷产生方面更有利。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制作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产生电学特性劣化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以及使用该涂布液制作的安装在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复印机、复合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15)

1.一种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其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粘结树脂和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树脂在使用不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形成的电荷输送层中显示25~35mJ/mm2范围的表面自由能值,
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1)由平均粒径0.1~0.5μm的一次粒子和作为一次粒子聚集体的二次粒子构成,
(2)在所述涂布液中的非溶剂成分中以1~30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3)以小于80重量%的含有比例含有一次粒子和粒径小于1μm的二次粒子,
(4)以5重量%以下的含有比例含有3μm以上的二次粒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其中,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含有平均粒径0.2~0.4μm的一次粒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其中,在所述涂布液中的非溶剂成分中以5~15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其中,在所述涂布液中的非溶剂成分中以8~12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其中,所述表面自由能值为27~32mJ/mm2的范围。
6.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其在导电性基体上层叠有由至少含有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和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的电荷输送层依次层叠而得到的层叠型感光层,或者在导电性基体上层叠有由含有电荷产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的感光层层叠而得到的单层型感光层,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最表面层至少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粘结树脂和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所述粘结树脂在使用不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形成的电荷输送层中显示25~35mJ/mm2范围的表面自由能值,
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1)由粒径0.1~0.5μm的一次粒子和作为一次粒子聚集体的二次粒子构成,
(2)在所述最表面层中以1~30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3)以小于80重量%的含有比例含有一次粒子和粒径小于1μm的二次粒子,
(4)以5重量%以下的含有比例含有3μm以上的二次粒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最表面层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制作。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电荷产生物质为具有如下晶型的酞菁氧钛,在X射线衍射光谱中,在布拉格角(2θ±0.2°)27.3°处显示最大衍射峰并且在7.3°、9.4°、9.7°和27.3°处显示衍射峰,或者在9.4°或9.7°处分别显示最强峰和次强峰并且至少在7.3°、9.4°、9.7°和27.3°处显示衍射峰。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含有平均粒径0.2~0.4μm的一次粒子。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所述最表面层中以5~15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所述最表面层中以8~12重量%的范围含有所述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表面自由能值为27~32mJ/mm2的范围。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所述导电性基体上隔着底涂层层叠有层叠型感光层。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所述层叠型感光层由电荷输送物质的含有浓度不同的两层电荷输送层形成,所述最表面层的电荷输送层含有四氟乙烯树脂微粒。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单元、对带电后的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进行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利用调色剂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单元、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转印单元和将所转印的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单元。
CN201410749102.3A 2013-12-09 2014-12-09 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使用其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46987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3784 2013-12-09
JP2013253788A JP2015114349A (ja) 2013-12-09 2013-12-09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3784A JP2015114348A (ja) 2013-12-09 2013-12-09 電荷輸送層形成用塗布液、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3788 2013-12-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98776A true CN104698776A (zh) 2015-06-10

Family

ID=53271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49102.3A Pending CN104698776A (zh) 2013-12-09 2014-12-09 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使用其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60572A1 (zh)
CN (1) CN10469877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9698A (zh) * 2015-10-07 2018-06-0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1183398A (zh) * 2017-10-04 2020-05-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3629B2 (ja) * 2014-05-28 2018-05-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5333A (zh) * 1986-07-21 1988-02-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含聚四氟乙烯的涂层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68027C (zh) * 1996-12-26 2001-07-04 夏普公司 钛氧基酞菁结晶体及其用途
CN1619424A (zh) * 2003-11-19 2005-05-25 夏普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和具有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070292794A1 (en) * 2006-06-16 2007-12-20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members and method for stabilizing a charge transport layer of an imaging member
CN101174127A (zh) * 2006-11-01 2008-05-07 夏普株式会社 清洁刮刀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7625B2 (ja) * 2009-09-10 2014-04-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感光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5333A (zh) * 1986-07-21 1988-02-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含聚四氟乙烯的涂层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68027C (zh) * 1996-12-26 2001-07-04 夏普公司 钛氧基酞菁结晶体及其用途
CN1619424A (zh) * 2003-11-19 2005-05-25 夏普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和具有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070292794A1 (en) * 2006-06-16 2007-12-20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members and method for stabilizing a charge transport layer of an imaging member
CN101174127A (zh) * 2006-11-01 2008-05-07 夏普株式会社 清洁刮刀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9698A (zh) * 2015-10-07 2018-06-0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8139698B (zh) * 2015-10-07 2021-04-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1183398A (zh) * 2017-10-04 2020-05-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183398B (zh) * 2017-10-04 2023-09-2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60572A1 (en) 2015-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82705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857827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4425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014059459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648909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7416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910920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6490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製造方法
CN104698776A (zh) 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使用其制作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316933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1196696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和包括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US11092904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105588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9029053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134374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31407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21819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27257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18413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78914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0174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819705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0377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1101A (ja) 湿式現像画像形成装置に使用される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005164941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