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67664A - 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67664A
CN109467664A CN201710805574.XA CN201710805574A CN109467664A CN 109467664 A CN109467664 A CN 109467664A CN 201710805574 A CN201710805574 A CN 201710805574A CN 109467664 A CN109467664 A CN 109467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urethane resin
preparation
reaction system
homogeneous mixture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055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67664B (zh
Inventor
汪上晓
陈干男
杨秉霖
杜安邦
李恩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ARTIFICIAL RESIN FACTORY Co Ltd
Chang Chun Petrochemical Co Ltd
Chang Chun Pla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ARTIFICIAL RESIN FACTORY Co Ltd
Chang Chun Pet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ARTIFICIAL RESIN FACTORY Co Ltd, Chang Chun Petro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ARTIFICIAL RESIN FACTO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0557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676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67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7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67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76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08G18/16Catalysts
    • C08G18/22Catalysts containing metal compounds
    • C08G18/225Catalysts containing metal compounds of alkali or alkaline earth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009Two or mor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single group of groups C08G18/42 - C08G18/64
    • C08G18/4018Mixtures of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42 with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48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2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18/44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8Polyethers
    • C08G18/50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 C08G18/5021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having nitroge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使液相多元胺化合物进入连续反应系统,且使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在连续反应系统中循环。使固相环型碳酸酯与固相催化剂进入连续反应系统,以混合固相环型碳酸酯、固相催化剂以及液相多元胺化合物而形成非均相混合物。在连续反应系统中以微波的方式加热非均相混合物,以使非均相混合物产生反应而生成聚氨酯树脂。

Description

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氨酯树脂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其所应用的产品包括粘合剂、涂层、轮胎、垫圈以及车垫等。目前聚氨酯树脂大多以异氰酸酯做为原料合成,基于环境保护考量,已经开始开发非异氰酸酯的原料聚合成聚氨酯。然而,在非异氰酸酯合成的聚氨酯树脂中,以一般的加热方式(例如是蒸汽加热或隔水加热)制备聚氨酯树脂相当耗时且耗能。因此,大幅提高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可降低制备成本。
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使液相多元胺化合物进入连续反应系统,且使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在连续反应系统中循环。使固相环型碳酸酯与固相催化剂进入连续反应系统,以混合固相环型碳酸酯、固相催化剂以及液相多元胺化合物而形成非均相混合物。在连续反应系统中以微波的方式加热非均相混合物,以使非均相混合物产生反应而生成聚氨酯树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连续反应系统包括收集槽以及微波反应器。收集槽用以容置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固相环型碳酸酯以及固相催化剂。微波反应器包括反应腔体与至少一个磁控管。反应腔体具有进料口与出料口。进料口与出料口分别耦接至收集槽。非均相混合物在反应腔体中接受至少一个磁控管产生的微波而被加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连续反应系统还包括第一取料口,位于反应腔体的出料口与收集槽之间,以使聚氨酯树脂经由第一取料口被取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连续反应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耦接于至少一个磁控管。控制器用以控制每一磁控管的开关及输出功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连续反应系统还包括泵。泵设置于收集槽与反应腔体的进料口之间,以将非均相混合物进料至反应腔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连续反应系统还包括第二取料口,位于泵与收集槽之间,以使聚氨酯树脂经由第二取料口被取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包括脂肪族二胺类化合物、芳香族二胺类化合物、聚硅氧烷二胺类化合物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固相环型碳酸酯包括双酚A型五元环碳酸酯树脂、大豆油五元环碳酸酯树脂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固相催化剂包括金属卤化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非均相混合物在连续反应系统中的反应温度范围为100℃至150℃。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方案通过微波的方式在连续反应系统中加热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固相环型碳酸酯以及固相催化剂,以制备聚氨酯树脂。由于微波加热是利用辐射的方式传递能量,故可避免因热对流所造成的热能散失。如此一来,可提升反应的转化率,且能节省制备聚氨酯树脂所需的能耗。再者,通过连续反应系统制备聚氨酯树脂,可提高制备聚氨酯的产能。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制备聚氨酯树脂的连续反应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环型碳酸酯以及反应后的非均相混合物的红外线图谱。
实施方案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用于制备聚氨酯树脂的连续反应系统200的示意图。图3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环型碳酸酯以及反应后的非均相混合物的红外线图谱。
请参照图1与图2,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进行步骤S100,使液相多元胺化合物进入连续反应系统200,且使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在连续反应系统200中循环。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元胺化合物包括脂肪族二胺类化合物、芳香族二胺类化合物、聚硅氧烷二胺类化合物或其组合。
进行步骤S102,使固相环型碳酸酯与固相催化剂进入连续反应系统200。如此一来,固相环型碳酸酯以及固相催化剂可与预先在连续反应系统200中循环的液相多元胺化合物进行混合,以形成非均相(heterogeneous)混合物。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固相环型碳酸酯包括双酚A型五元环碳酸酯树脂、大豆油五元环碳酸酯树脂或其组合。此外,固相催化剂可包括金属卤化物。举例而言,固相催化剂可为溴化锂。
进行步骤S104,在连续反应系统200中以微波的方式加热非均相混合物。如此一来,可使非均相混合物中的固相环型碳酸酯与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在具有固相催化剂的环境下产生反应,以生成产物聚氨酯树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连续反应系统200可包括收集槽202与微波反应器204。收集槽202用以容置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固相环型碳酸酯以及固相催化剂。微波反应器204包括反应腔体206与至少一个磁控管(megenetron)208。反应腔体206的底部具有进料口E1,且反应腔体206的顶部具有出料口E2。进料口E1与出料口E2分别耦接至收集槽202,以形成一循环系统。图2所绘示的微波反应器204具有10个磁控管208,且10个磁控管208设置于反应腔体206的侧壁上。然而,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依据制程需求调整磁控管208的数量或位置,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固相环型碳酸酯以及固相催化剂可在收集槽202中混合而形成非均相混合物。接着,非均相混合物可经由进料口E1进入反应腔体206且在反应腔体206中接受至少一个磁控管208产生的微波而被加热。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连续反应系统200还可包括泵210。泵210设置于收集槽202与反应腔体206的进料口E1之间,以将非均相混合物由下而上进料至反应腔体206。举例而言,泵210可为齿轮泵(gear pump),而可使流体在连续反应系统200中以稳定的流量循环。如此一来,即使非均相混合物因部分反应生成产物而造成粘度的变化,仍可通过调整齿轮泵的转速而将非均相混合物以稳定的流量进料至反应腔体206。此外,由于非均相混合物是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进料至反应腔体206,故可避免非均相混合物在反应腔体206中的流量受到重力的影响而提高。换言之,可单独地通过控制泵210的转速而控制非均相混合物在反应腔体206中的流量。因此,可较佳地控制非均相混合物通过反应腔体206的期间所接受到的微波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连续反应系统200还可包括控制器212。控制器212耦接于至少一个磁控管208。举例而言,控制器212可为电脑装置。控制器212可依据非均相混合物的流量、非均相混合物的密度、反应腔体206的温度以及预先决定的反应温度等参数以控制每一磁控管208的开关及输出功率。如此一来,可动态地调整反应腔体206中非均相混合物的反应温度。此外,还可使反应腔体206中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举例而言,非均相混合物在反应腔体206中的反应温度可控制在100℃至150℃的范围中。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在反应腔体206的内部及/或反应腔体206的进料口E1与出料口E2处设置至少一个温度侦测器(未绘示),以得知反应腔体206的各部位的温度。
在步骤S104之后进行步骤S106,以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仪测量反应后的非均相混合物,以观察红外线图谱上是否具有环型碳酸酯的特征吸收峰。因此,可判断非均相混合物是否完全反应为聚氨酯树脂。举例而言,请参照图3,可由波数为1802cm-1的特征吸收峰来判断非均相混合物是否完全反应为聚氨酯树脂。图3中实线代表环型碳酸酯的红外线图谱,且虚线代表完全反应的非均相混合物的红外线图谱。在图3所示的范例中,完全反应的非均相混合物的红外线图谱并没有出现波数为1802cm-1的特征吸收峰,固可判断非均相混合物已完全反应。
若在步骤S106中未观察到环型碳酸酯的特征吸收峰,则进行步骤S108,取出反应产物聚氨酯树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仅进行单次的循环即可使非均相混合物完全反应。换言之,非均相混合物仅通过反应腔体206一次即可完全反应为聚氨酯树脂。在单次循环的情况下,可由位于反应腔体206的出料口E2与收集槽202之间的第一取料口P1取出反应产物聚氨酯树脂。在其他实施方案中,需进行多次循环方可将非均相混合物完全反应为聚氨酯树脂。在多次循环的情况下,可由位于泵210与收集槽202之间的第二取料口P2取出反应产物聚氨酯树脂。
若在步骤S106中有观察到环型碳酸酯的特征吸收峰,则进行步骤S110,重复进行以微波的方式加热非均相混合物的步骤(步骤S104)直至特征吸收峰消失,且接着进行取出反应产物聚氨酯树脂的步骤(步骤S108)。具体而言,若有观察到环型碳酸酯的特征吸收峰,则使非均相混合物经由收集槽202再循环回到反应腔体206中而继续进行反应,重复循环直到未观察到特征吸收峰才取出反应产物聚氨酯树脂。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方案通过微波的方式在连续反应系统中加热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固相环型碳酸酯以及固相催化剂,以制备聚氨酯树脂。由于微波加热是利用辐射的方式传递能量,故可避免因热对流所造成的热能散失。如此一来,可提升反应的转化率,且能节省制备聚氨酯树脂所需的能耗。再者,通过连续反应系统制备聚氨酯树脂,可提高制备聚氨酯的产能。
接下来,将以实验例1、实验例2以及比较例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功效。
<实验例1>
首先,将4823.14g的液相聚醚二胺加入收集槽202。调整泵210(在本实验例中为齿轮泵)的频率为60Hz,以使液相聚醚二胺以4.8L/min的流量在连续反应系统200中进行循环。以控制器212调整每一磁控管208的开关及输出功率,以将反应腔体206的温度控制在100℃至150℃的范围中。所有磁控管208(在本实验例中为10个磁控管208)的总输出功率为1000W至3600W。将686.69g的固相五元环碳酸酯以4g/min的速度进料至收集槽202,且将6.96g的固相溴化锂加入收集槽202,以使固相五元环碳酸酯、固相溴化锂与液相聚醚二胺经搅拌混合而形成非均相混合物。使非均相混合物循环12小时后,经由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仪量测非均相混合物,确认非均相混合物已完全反应。
<实验例2>
实验例2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相似于实验例1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以下仅说明两者的差异处,相同或相似处则不再赘述。在实验例2中,先将4000.00g的液相聚醚二胺加入收集槽202。泵210(在本实验例中为齿轮泵)的频率经调整为60Hz,以使液相聚醚二胺以4.8L/min的流速在连续反应系统200中循环。之后,以2.13g/min的速度将770.00g的固相五元环碳酸酯进料至收集槽202,且将7.80g的溴化锂加入收集槽202。使非均相混合物循环1小时之后,再加入2667.00g的液相聚醚二胺。使非均相混合物总共循环12小时后,经由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仪量测非均相混合物以确认非均相混合物已完全反应。
<比较例>
在比较例中,使用油浴锅进行聚氨酯树脂的制备。具体而言,将3.12g的五元环碳酸酯、21.88g的聚醚二胺以及0.32g的溴化锂加入三颈瓶中,且通过磁石搅拌器以每分钟360转的转速搅拌。加热三颈瓶中的混合物并将混合物的温度控制在130℃,以使混合物进行反应而生成反应产物聚氨酯树脂。以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仪量测混合物得知混合物在加热48小时才完全反应。
<实验例1、实验例2以及比较例的结果>
表1
由上表可知,在大致相同的反应温度下,实验例1与实验例2的合成速度远高于比较例的合成速度。由此可知,以微波的方式在连续反应系统中加热由固相五元环碳酸酯、固相溴化锂与液相聚醚二胺组成的混合物可更有效率地将能量传递至反应物分子,而提高反应物分子彼此碰撞且产生反应的机率。如此一来,可大幅提高反应转化率,且还可降低制备聚氨酯树脂的能耗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液相多元胺化合物进入连续反应系统,且使所述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在所述连续反应系统中循环;
使固相环型碳酸酯与固相催化剂进入所述连续反应系统,以混合所述固相环型碳酸酯、所述固相催化剂以及所述液相多元胺化合物而形成非均相混合物;以及
在所述连续反应系统中以微波的方式加热所述非均相混合物,以使所述非均相混合物产生反应而生成聚氨酯树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反应系统包括:
收集槽,用以容置所述液相多元胺化合物、所述固相环型碳酸酯以及所述固相催化剂;以及
微波反应器,包括反应腔体与至少一个磁控管,其中所述反应腔体具有进料口与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与所述出料口分别耦接至所述收集槽,所述非均相混合物在所述反应腔体中接受所述至少一个磁控管产生的微波而被加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反应系统还包括第一取料口,位于所述反应腔体的所述出料口与所述收集槽之间,以使所述聚氨酯树脂经由所述第一取料口被取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反应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耦接于所述至少一个磁控管,用以控制每一磁控管的开关及输出功率。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反应系统还包括泵,所述泵设置于所述收集槽与所述反应腔体的所述进料口之间,以将所述非均相混合物进料至所述反应腔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反应系统还包括第二取料口,位于所述泵与所述收集槽之间,以使所述聚氨酯树脂经由所述第二取料口被取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相多元胺化合物包括脂肪族二胺类化合物、芳香族二胺类化合物、聚硅氧烷二胺类化合物或其组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环型碳酸酯包括双酚A型五元环碳酸酯树脂、大豆油五元环碳酸树脂或其组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催化剂包括金属卤化物。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均相混合物在所述连续反应系统中的反应温度范围为100℃至150℃。
CN201710805574.XA 2017-09-08 2017-09-08 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94676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5574.XA CN109467664B (zh) 2017-09-08 2017-09-08 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5574.XA CN109467664B (zh) 2017-09-08 2017-09-08 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7664A true CN109467664A (zh) 2019-03-15
CN109467664B CN109467664B (zh) 2021-01-26

Family

ID=65658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05574.XA Active CN109467664B (zh) 2017-09-08 2017-09-08 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6766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9772A (zh) * 2020-11-09 2021-01-12 吉林大学 一种油基聚氨酯缓释氮肥的制备方法
WO2021138803A1 (zh) * 2020-01-07 2021-07-15 诠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拉伸强度的热可塑性聚氨酯、其制备配方及制造方法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1037A (en) * 1992-08-18 1995-11-28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rocess for preparing polymeric material with microwave
CN1139123A (zh) * 1994-12-21 1997-01-01 巴斯福公司 带有氨基甲酸酯基的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和涂料组合物
CN1334278A (zh) * 2000-07-19 2002-02-06 纳幕尔杜邦公司 具有叔氨基甲酸酯键的羟基官能聚氨酯
CN1796439A (zh) * 2004-12-23 2006-07-05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环境友好的合成聚氨酯的方法
WO2008107568A2 (fr) * 2007-01-31 2008-09-12 Rhodia Operations Procede de preparation de polyhydroxy-urethanes
CN101696271A (zh) * 2009-10-27 2010-04-21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无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CN102464788A (zh) * 2010-11-10 2012-05-23 拜尔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连续生产热塑性可加工聚氨酯的方法
CN102585199A (zh) * 2011-01-18 2012-07-18 上海抚佳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CN102718964A (zh) * 2012-07-09 2012-10-10 广西民族大学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及在喷涂聚脲中的应用
CN102731779A (zh) * 2011-12-29 2012-10-17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 一种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CN102757557A (zh) * 2012-08-07 2012-10-31 湖南罗比特化学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天然多羟基糖类制备的非异氰酸水性uv聚氨酯及其方法
CN102958978A (zh) * 2010-06-24 2013-03-06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 自交联型多羟基聚氨酯树脂、含有该树脂的树脂材料、该树脂的制造方法、使用该树脂而成的人造皮革、表皮材料及密封条用材料
CN102993397A (zh) * 2012-09-13 2013-03-27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制备透明可降解聚氨酯的方法
TWI422607B (zh) * 2011-06-29 2014-01-11 Univ Tamkang 功能性聚胺酯預聚物、利用其製備聚胺酯之方法及其應用方法
CN104877131A (zh) * 2015-05-11 2015-09-02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一种混炼型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橡胶的制备方法
CN105061388A (zh) * 2015-08-04 2015-11-18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一种没食子酸基环碳酸酯、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08966A (zh) * 2016-07-01 2016-10-12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二氧化碳制备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方法
JP2017014417A (ja) * 2015-07-02 2017-01-19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ポリヒドロキシウレタン樹脂、該樹脂を含有するポリヒドロキシウレタン樹脂組成物及び接着剤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1037A (en) * 1992-08-18 1995-11-28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rocess for preparing polymeric material with microwave
CN1139123A (zh) * 1994-12-21 1997-01-01 巴斯福公司 带有氨基甲酸酯基的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和涂料组合物
CN1334278A (zh) * 2000-07-19 2002-02-06 纳幕尔杜邦公司 具有叔氨基甲酸酯键的羟基官能聚氨酯
CN1796439A (zh) * 2004-12-23 2006-07-05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环境友好的合成聚氨酯的方法
WO2008107568A2 (fr) * 2007-01-31 2008-09-12 Rhodia Operations Procede de preparation de polyhydroxy-urethanes
CN101696271A (zh) * 2009-10-27 2010-04-21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无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CN102958978A (zh) * 2010-06-24 2013-03-06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 自交联型多羟基聚氨酯树脂、含有该树脂的树脂材料、该树脂的制造方法、使用该树脂而成的人造皮革、表皮材料及密封条用材料
CN102464788A (zh) * 2010-11-10 2012-05-23 拜尔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连续生产热塑性可加工聚氨酯的方法
CN102585199A (zh) * 2011-01-18 2012-07-18 上海抚佳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TWI422607B (zh) * 2011-06-29 2014-01-11 Univ Tamkang 功能性聚胺酯預聚物、利用其製備聚胺酯之方法及其應用方法
US20140242292A1 (en) * 2011-06-29 2014-08-28 Tamkang University Polyurethane prepolymer prepared by functional polyurethane prepolym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2731779A (zh) * 2011-12-29 2012-10-17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 一种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CN102718964A (zh) * 2012-07-09 2012-10-10 广西民族大学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及在喷涂聚脲中的应用
CN102757557A (zh) * 2012-08-07 2012-10-31 湖南罗比特化学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天然多羟基糖类制备的非异氰酸水性uv聚氨酯及其方法
CN102993397A (zh) * 2012-09-13 2013-03-27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制备透明可降解聚氨酯的方法
CN104877131A (zh) * 2015-05-11 2015-09-02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一种混炼型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橡胶的制备方法
JP2017014417A (ja) * 2015-07-02 2017-01-19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ポリヒドロキシウレタン樹脂、該樹脂を含有するポリヒドロキシウレタン樹脂組成物及び接着剤
CN105061388A (zh) * 2015-08-04 2015-11-18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一种没食子酸基环碳酸酯、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08966A (zh) * 2016-07-01 2016-10-12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二氧化碳制备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RNILLE ADRIEN,等: "A perspective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routes for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s",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 *
DATTA JANUSZ,等: "Progress in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s synthesized from cyclic carbonate intermediates and di- or polyamines in the context of structure-properties relationship and from an 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POLYMER BULLETIN》 *
LIU GUIFENG,等: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POSS-containing gallic acid-based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s coatings",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 *
冯月兰,等: "环氧大豆油和CO2合成环状碳酸酯及NIPU的研究", 《聚氨酯工业》 *
樊庆春,等: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与应用", 《现代涂料与涂装》 *
王芳,等: "大豆油型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粘接》 *
邵明望,等: "《微波化学与工程》", 30 November 1999, 安徽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8803A1 (zh) * 2020-01-07 2021-07-15 诠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拉伸强度的热可塑性聚氨酯、其制备配方及制造方法
CN112209772A (zh) * 2020-11-09 2021-01-12 吉林大学 一种油基聚氨酯缓释氮肥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7664B (zh) 2021-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46477A (zh) 利用微波的化学反应装置
CN102101674B (zh) 一种制备硅溶胶的方法
CN109467664A (zh) 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US2017032407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king lithium iron phosphate
CN1781924A (zh) 连续氢化硅烷化的方法
CN114768743B (zh) 一锅法合成低聚烷基磷酸酯的方法及反应装置
JP2015516379A (ja) アセトンシアンヒドリンの加水分解方法
CN102807631A (zh) 管道式连续聚合反应法
CN1432033A (zh) 制备聚苯胺的方法和装置
CN207405181U (zh) 一种反应罐及其组成的酶解法制备塔格糖的生产装置
CN106750072B (zh) 一种氨基树脂的连续化生产装置及方法
US10570254B2 (en) Preparation method of polyurethane resin
JP2000508704A (ja) 高性能樹脂の改良された製造方法
CN109776701A (zh) 丙烯均聚或无规共聚的方法
CN203253428U (zh) 生产阻垢、分散聚合物的多釜加料全自动生产系统
CN208944059U (zh) 一种己二腈加成预反应器
CN104437255B (zh) 一种氧化联二脲生产adc发泡剂的反应釜及方法
CN103159950B (zh) 在连续制备聚酰胺6 过程中用于处理高度含水的循环己内酰胺的方法和装置
CN111013427A (zh) 一种用于氢氟酸生产的外混器
CN202336340U (zh) 一种用于无溶剂漆包线漆生产的聚合反应釜
CN200945423Y (zh) 高塔造粒熔融料浆混合槽
CN109894070A (zh) 一种振动反应釜
CN105692695B (zh) 具有不同形貌的二氧化硅‑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2936413Y (zh) 高塔造粒熔融料浆混合槽的高效搅拌装置
CN106311096A (zh) 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