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7001B - 机电式继电器、接线盒和机电式继电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机电式继电器、接线盒和机电式继电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17001B CN109417001B CN201780042934.3A CN201780042934A CN109417001B CN 109417001 B CN109417001 B CN 109417001B CN 201780042934 A CN201780042934 A CN 201780042934A CN 109417001 B CN109417001 B CN 1094170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on
- changeover switch
- relay
- base surface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9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29154 Narrow fac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1—Bases; Casings; Covers structurally combining a relay and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e.g. varistor, RC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7—Details concerning mounting a rela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7—Details concerning mounting a relays
- H01H50/048—Plug-in mounting or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6—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 H01R9/2625—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9/2633—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机电式继电器(1),其可以沿插入方向(S)插入接线盒(2)中。继电器(1)布置在壳体(7)中并且具有两个转换开关(8,15),其分别与连接端(22‑27)相连。至少其中一个连接端(22‑27)从壳体(1)侧面伸出并且至少局部地垂直于插入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插入到接线盒中的机电式继电器,构造为用于插入机电式继电器的接线盒以及机电式继电器组件,该继电器组件包括这种机电式继电器和这种接线盒。
背景技术
由DE 197 05 508 C1已知一种机电式继电器,具有位于同一平面中的带摇摆式电枢的磁铁组件、操纵组件和两个转换开关。两个转换开关和线圈的连接销双排地从机电式继电器的壳体的基面伸出。已知的继电器由此与带唯一的转换开关的机电式继电器相比具有双倍的宽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给出一种带两个转换开关的机电式继电器,其中,宽度与带唯一的转换开关的机电式继电器相比不必扩大并且仍然可以保持充足的绝缘和最小间隔从而保证连接端之间的符合规定的绝缘。最小间隔例如为5.5mm。
本发明的着眼点在于给出一种接线盒,根据本发明的带两个转换开关的机电式继电器可以安装并电气连接在其中。
另一个着眼点在于给出一种机电式继电器组件,其包括根据本发明的机电式继电器和根据本发明的接线盒。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在于,转换开关和/或线圈的至少一个连接端在继电器壳体的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上伸出。
由此得到用于插入到接线盒中的机电式继电器。继电器具有磁铁系统,其包括具有纵轴的线圈,线圈芯和电枢。继电器可以沿与线圈纵轴垂直延伸的插入方向插入到接线盒中。电枢相对于与线圈纵轴垂直并且与插入方向垂直延伸的轴可摆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地固定。机电式继电器还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和第二侧面,其彼此相对地分别垂直于线圈纵轴布置并且分别具有与插入方向平行延伸的纵轴。机电式继电器还具有第一转换开关,其具有两个固定触点和一个接触弹簧,其中,接触弹簧具有固定的末端和在两个固定触点之间可移动的、承载接触件的区段。还具有第二转换开关,其具有两个固定触点和一个接触弹簧,其中,接触弹簧具有固定的末端和在两个固定触点之间可移动的、承载接触件的区段,其中,第一转换开关和第二转换开关沿着第一和第二侧面的纵轴布置在壳体内的不同位置上。机电式继电器还具有操纵装置,其将第一和第二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可移动区段与电枢相连并且沿着侧面的纵轴可移动。第一转换开关的其中一个固定触点与第一连接端相连,并且第一转换开关的另一固定触点与第二连接端相连。第二转换开关的其中一个固定触点与第三连接端相连,而第二转换开关的另一固定触点与第四连接端相连。第二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固定的末端与第五连接端相连,而第一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固定的末端与第六连接端相连。线圈与第七和第八连接端相连。这些连接端分别具有位于壳体外侧的外部区段并且可以例如构造为连接销。至少其中一个连接端从第一侧面伸出并且至少另一个连接端从第二侧面伸出。替代地,连接端的至少其中一个可以从两个侧面中的其中一个伸出。
根据一个有利的改进方式,壳体具有与第一和第二侧面相接的基面,其垂直于插入方向布置。连接端中的至少两个在单独的出口位置上从第一侧面伸出,并且连接端中的另外两个在单独的出口位置上从第二侧面伸出。
在第一和第二侧面上伸出的连接端的外部区段分别至少局部地沿线圈纵轴延伸。第一侧面的单独的出口位置与第二侧面的单独的出口位置一样具有不同的到基面的距离。在第一侧面上伸出的连接端的外部区段分别具有沿着线圈纵轴的延伸,其随第一侧面的出口位置到基面的距离而变大。类似地,在第二侧面上伸出的连接端的外部区段分别具有沿着线圈纵轴的延伸,其随第二侧面的出口位置到基面的距离而变大。
为了可以扩大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并且提高连接端之间的电绝缘性,基面到第一转换开关的距离可以小于基面到第二转换开关的距离。在此情况下,与第二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固定的末端相连的第五连接端从第一侧面伸出,与第二转换开关的固定触点相连的第三连接端从第二侧面伸出,与第二转换开关的其他固定触点相连的第四连接端从第二侧面伸出,与第一转换开关的固定触点相连的第一连接端从第一侧面伸出。第一和第五连接端的外部区段分别沿线圈的纵轴延伸,其中,第一连接端的外部区段具有比第五连接端的外部区段更小的到基面的距离,并且其中,第一连接端沿着线圈纵轴的外部区段比第五连接端的外部区段更短。类似地,第三和第四连接端的外部区段可以分别沿着线圈纵轴延伸,其中,第四连接端的外部区段具有比第三连接端的外部区段更小的到基面的距离,并且其中,第四连接端沿着线圈纵轴的外部区段比第三连接端的外部区段更短。
如果第一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固定的末端布置在第二侧面附近并且第一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可移动的区段的接触件以及第一转换开关的固定触点布置在第一侧面附近,而第二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固定的末端布置在第一侧面附近并且第二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可移动的区段的接触件以及第二转换开关的固定触点布置在第二侧面附近,则可以实现紧凑的构造方式。
两个接触弹簧以此方式可以在两个侧面之间在继电器壳体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并且基本上相互平行地延伸。
如果第一和第四连接端的外部区段位于与线圈纵轴基本平行延伸的第一平面中,而第三和第五连接端的外部区段位于与线圈纵轴基本平行延伸的第二平面中,则可以实现连接端的对称的构造。第一平面具有比第二平面更小的到基面的距离。
为了可以进一步改善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和电绝缘性,与第一转换开关的其他固定触点相连的第二连接端的外部区段可以在其他出口位置上从第一侧面伸出并且沿插入方向延伸,而与第一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固定的末端相连的第六连接端的外部区段在其他出口位置上从第二侧面伸出并且沿插入方向延伸。其他出口位置位于基本上平行于基面延伸的第三平面中,其中,第三平面具有比第一平面更小的到基面的距离。
紧凑的构造方式优选可以通过使操纵装置具有第一和第二操纵器而产生,其中,第一操纵器与第一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可移动的区段相连并且第二操纵器与第二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可移动的区段相连,从而使磁铁系统、例如线圈或线圈芯具有朝向第一侧面的第一端面和朝向第二侧面的第二端面,从而使第一操纵器布置在第一侧面和第一端面之间并且第二操纵器布置在磁铁系统的第二端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并且电枢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操纵器之间并支撑过升程弹簧,其一个末端与第一操纵器啮合并且另一个末端与第二操纵器啮合。第一和第二操纵器可以分别构造为杆或棒状。
第七和第八连接端的外部区段优选从基面伸出并且沿插入方向延伸。
为了得到紧凑的构造方式,电枢、线圈和接触弹簧可以以三明治结构布置并且分别具有沿线圈纵轴的细长的延伸。
以此方式,接触弹簧可以比现有技术实施得更长并且如此布置使得接触弹簧之间达到比从例如DE 197 05 508 C1的已知同类的解决方案更高的电绝缘性。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容纳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两个转换开关的机电式继电器的接线盒。接线盒具有带凹处的壳体,其构造用于容纳继电器。构造为用于与继电器的连接端电气连接的连接端布置在凹处中。
本发明提出一种机电式继电器组件,其具有根据本发明的接线盒和根据本发明的机电式继电器,二者可以电气并机械地彼此相连。为此可以在继电器壳体的第一和/或第二侧面上布置引导件,其在继电器插入到接线盒中时与接线盒壳体上的互补的引导件相互作用。
机电式继电器的壳体和接线盒的壳体具有优选基本相同的宽度,其中,第一和第二侧面的横轴分别定义了机电式继电器的壳体的宽度。
机电式继电器的壳体具有优选5至6mm的宽度,而接线盒的壳体具有6至7mm的宽度。
通过本发明可以提高机电式继电器的连接端数量而不必改变结构宽度。
附图说明
接下来根据结合附图的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在工作位置的根据本发明的机电式继电器的前视图,其中去除了壳体的前壁,
图2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在静止位置的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
图3示出了带已安装的前壁的图1中所示的继电器的前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操纵器的前视图,
图5示出了在安装前的、带图1中所示的机电式继电器和接线盒的机电式继电器组件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处于已安装状态的图5中所示的机电式继电器组件,并且
图7示出了去除了前部接线盒半壳的图6中所示的机电式继电器组件的透视图。
为了更好地描述位置,在图1中示出了3D坐标系,其z轴垂直地从视图平面伸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用于插入到接线盒2中的示例性的机电式继电器1,接线盒在图7中详细示出。
机电式继电器1具有磁铁系统,磁铁系统具有带纵轴L的线圈3,线圈芯4和电枢5。线圈纵轴在图1中以虚线L表示并且平行于x轴延伸。电枢5位于例如工作位置,即线圈3有电流流过并且牵引电枢。继电器1可以沿与线圈3的纵轴L垂直延伸的插入方向S插入到接线盒2中。插入方向在图1中通过指向-y方向的箭头表示。
电枢5优选是相对于与线圈3的纵轴L垂直并且垂直于插入方向的,即沿坐标系的z方向延伸的轴可摆动到第一和第二位置地固定的摆动式电枢。相应的枢轴在图1中具有附图标记6。
机电式继电器1布置在壳体7中,壳体具有第一侧面7a和第二侧面7b,其彼此相对地分别垂直于线圈3的纵轴布置并且分别具有与插入方向平行延伸的纵轴。侧面7a和7b由此位于分别通过y轴和z轴围成的平行平面中。两个侧面7a和7b具有分别指向-z方向的宽度为B的横轴,其确定了机电式继电器1的结构宽度。结构宽度优选为5至6mm。
在两个侧面7a和7b上相接有基面7c,也称作底面,其垂直于插入方向并且具有沿x方向的纵轴和沿-z方向的横轴。基面7c可以至少局部地平行于线圈3的纵轴延伸。壳体7的前壁已去除,而示出了后壁7e和顶面7d。
机电式继电器1具有第一转换开关8,其具有两个固定触点9和10和一个接触弹簧11。接触弹簧11具有固定的末端12和在两个固定触点9和10之间可移动的、承载接触件13的区段14。机电式继电器1还具有第二转换开关15,其具有两个固定触点16和17以及一个接触弹簧18。接触弹簧18具有固定的末端20b和在两个固定触点16和17之间可移动的、承载接触件19的区段20。第一转换开关8和第二转换开关15沿着侧面7a和7b的纵轴,即沿着y轴布置在壳体7内的不同位置上。
机电式继电器1还具有操纵装置21,其将第一转换开关8的接触弹簧11的可移动区段14和第二转换开关15的接触弹簧18的可移动区段20与电枢5相连。操纵装置21可沿着侧面7a和7b的纵轴,即坐标系的y方向来回移动。
第一转换开关8的固定触点9与第一连接端22相连。第一转换开关8的另一固定触点10与第二连接端23相连。第二转换开关15的固定触点16与第三连接端24相连。第二转换开关15的另一固定触点17与第四连接端25相连。第二转换开关15的接触弹簧18的固定的末端19与第五连接端26相连。第一转换开关8的接触弹簧11的固定的末端12与第六连接端27相连。线圈3具有优选两个连接端子,其与第七连接端31或第八连接端32相连。这些连接端22至27、31和32分别具有位于壳体7外侧的外部区段。
因此,连接端22具有外部区段22a,连接端23具有外部区段23a,连接端24具有外部区段24a,连接端25具有外部区段25a,连接端26具有外部连接区域26a,连接端27具有外部区段27a,连接端31具有外部区段31a,并且连接端32具有外部区段32a。至少其中一个连接端,例如连接端26从第一侧面7a伸出,而至少另一个连接端,例如连接端24从第二侧面7b伸出。替代地,连接端22至27、31和32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可以从两个侧面7a至7b中的其中一个伸出。
优选至少两个连接端在单独的出口位置28a和28b上从第一侧面7a伸出。出口位置28a和28b可以通过侧面7a中的开口实现。例如连接端22和26从第一侧面7a伸出。类似地,连接端中的至少另外两个,例如连接端24和25在单独的出口位置29a和29b上从第二侧面7b伸出。出口位置28a和28b又可以通过侧面7a中的开口实现。
在第一侧面7a上伸出的连接端22和26的外部区段22a和26a和从第二侧面7b伸出的连接端24和25的外部区段24a和25a分别至少局部地沿线圈3的纵轴,即沿x或-x方向延伸。第一侧面7a的单独的出口位置28a和28b具有到基面7c的不同的距离。例如,出口位置28a具有比出口位置28b更小的到基面7c的距离。第二侧面7b的单独的出口位置29a和29b具有到基面7c的不同的距离。例如,出口位置29a具有比出口位置29b更小的到基面7c的距离。
在第一侧面7a上伸出的连接端22和26的外部区段22a和26a分别具有沿着线圈3的纵轴的延伸,即在-x方向上,该延伸随着第一侧面7a的出口位置28a和28b到基面7c的距离而变大。也就是说:由于外部区段22a到基面7c的距离比外部区段26a的小,所以外部区段26a在侧面7a上开始沿-x方向延伸得比外部区段22a更远。
这同样适用于外部区段24a和25a。在第二侧面7b上伸出的连接端24和25的外部区段24a和25a分别具有沿着线圈3的纵轴的延伸,即在x方向上,该延伸随着第二侧面7b的出口位置29a和29b到基面7c的距离而变大。也就是说:由于外部区段25a到基面7c的距离比外部区段24a的小,所以外部区段24a在侧面7b上开始沿x方向延伸得比外部区段25a更远。
如果如图1中所示,连接端22、24、25和26是例如细长的、仅沿x轴延伸的连接销,则外部区段22a比外部区段26a更短并且外部区段25a比外部区段24a更短。也就是说:侧面7a和外部区段22a的外部末端之间的距离比侧面7a和外部区段26a的外部末端之间的距离更短。
操纵装置21优选具有第一操纵器21a和第二操纵器21b,其分别平行于插入方向,即沿y方向和-y方向可移动。操纵器21a和21b可以分别构造为杆或棒状。通过例如将可移动的区段14的前部末端安装在第一操纵器21a中的缝隙或相应的开口中,使第一操纵器21a与第一转换开关8的接触弹簧11的可移动的区段14相连。类似地,通过使可移动的区段20的末端在第二操纵器21b的缝隙51或开口中引导,使第二操纵器21b与第二转换开关15的接触弹簧18的可移动的区段20相连。
图4中示例性地示出了带缝隙51的操纵器21b的俯视图。操纵器21b还可以具有另外的缝隙51,可以固定在电枢5上的过升程弹簧30的末端插入该缝隙。操纵器21b可以在下部区域中具有凹处52,从而使操纵器21b可以顺利地移动经过连接端24和25。操纵器21a构造得与操纵器21b相似,从而使其容纳过升程弹簧30的另一末端并且可以顺利地引导经过连接端22和26。过升程弹簧30在与操纵器21a和操纵器21b啮合的两侧上开槽并相互撑开。由此借助撑开的弹簧段的张开实现接触力。
如图1中所示,第一转换开关8到基面7c的距离例如比第二转换开关15到基面7c的小。由此得到以下示例性构造:与第二转换开关15的接触弹簧18的固定的末端20b相连的第五连接端26在出口位置28b上从第一侧面7a伸出。与第二转换开关15的固定触点16相连的第三连接端24在出口位置29b上从第二侧面7b伸出。与第二转换开关15的固定触点17相连的第四连接端25在出口位置29a上从第二侧面7b伸出。与第一转换开关8固定触点9相连的第一连接端22在出口位置28a上从第一侧面7a伸出。第一连接端22的外部区段22a和第五连接端25的外部区段26a分别沿线圈3的纵轴L延伸,其中,第一连接端22的外部区段22a或出口位置28a具有比第五连接端26的外部区段26a或出口位置28b到基面7c更小的距离。外部区段22a还沿线圈3的纵轴,即在-x方向上比外部区段26a更短。第三连接端24的外部区段24a和第四连接端25的外部区段25a分别沿线圈3的纵轴,即-x方向延伸,其中,第四连接端25的外部区段25a或出口位置29a具有比第三连接端24的外部区段24a或出口位置29b到基面7c更小的距离。外部区段25a还沿线圈3的纵轴,即在x方向上比外部区段24a更短。外部区段22a和25a以及外部区段24a和26a优选具有相同的长度。
第一转换开关8的接触弹簧11的固定的末端12优选布置在第二侧面7b的附近,而在可移动区段14上固定的第一转换开关8的接触弹簧11的接触件13以及第一转换开关8的固定触点9和10优选布置在第一侧面7a附近和基面7c附近。第二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18的固定的末端20b布置在第一侧面附近并且第二转换开关的接触弹簧的可移动区段的接触件以及第二转换开关的固定触点布置在第二侧面附近。以此方式,接触弹簧11和18在壳体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延伸,所述长度通过两个侧面7a和7b限定。两个接触弹簧11和18可以沿x轴,即线圈3的纵轴基本相互平行地延伸。以此方式安装具有大长度的接触弹簧并且能够以相互之间以确保相互充足的电绝缘的距离布置。
通过该措施可以保持连接端的触点或外部区段之间符合规定的例如5.5mm的最小距离而不必改变壳体7的结构宽度。
第一连接端22的外部区段22a和第四连接端25的外部区段25a可以有利地位于基本上与基面7c平行延伸的第一平面中。
第三连接端24的外部区段24a和第五连接端26的外部区段26a可以有利地位于基本上与基面7c平行延伸的第二平面中。第一平面具有比第二平面更小的到基面7c的距离。
如图1示例性示出的,与第一转换开关8的另外的固定触点10相连的第二连接端23的外部区段23a可以在另外的出口位置28c上从第一侧面7a伸出。由于出口位置28c与出口位置28a和28b相比具有到基面7c的最小的距离,所以外部区段23a与外部区段22a和26a相比也有利地具有-x方向上的最小的延伸。类似地,与第一转换开关8的固定的末端12相连的第六连接端27的外部区段27a可以在另外的出口位置29c上从第二侧面7b伸出。由于出口位置29c与出口位置29a和29b相比具有到基面7c的最小的距离,所以外部区段27a与外部区段25a和24a相比也有利地具有x方向上的最小的延伸。外部区段23a和27a的大部分分别沿插入方向,即平行于侧面7a或7b延伸。外部区段23a和侧面7a之间的距离以及外部区段27a和侧面7b之间的距离优选约为零。出口位置28c和29c还可以位于基本上与基面平行延伸的第三平面中并且具有比第二平面更小的到基面7c的距离。
如果外部区段23a和27a在-x或x方向的延伸和外部区段22a和25a的长度以及外部区段26a和24a的长度分别同样长,则得到外部区段的对称的构造。替代地,外部区段23a和27a也可以从基面7c伸出。
磁铁系统,尤其是线圈3或线圈芯4具有朝向第一侧面7a的第一端面90a和朝向第二窄面7b的第二端面90b,其中,第一操纵器21a布置在第一侧面7a和第一端面90a之间并且第二操纵器21b布置在第二端面90b和第二窄面7b之间。构造为摆动式电枢的电枢5布置在第一操纵器21a和第二操纵器21b之间。
线圈3可以以已知的方式与第七连接端31和第八连接端32相连。第七连接端31具有外部区段31a,而第八连接端32具有外部区段32a。外部区段31a和32a可以从壳体7的基面7c伸出。其优选沿插入方向,即-y方向延伸。
图1中所示的机电式继电器优选具有三明治结构,也就是尤其为电枢5和线圈3的磁铁系统和接触弹簧11和18布置在基本分别通过x和z轴围成的并且相对于y方向布置在不同高度上的不同平面中。也就是说:电枢5、线圈3和接触弹簧11和18在x方向观察分别沿线圈3的纵轴延伸。
此外,接触弹簧11和18相对于y轴布置在磁铁系统的下方,即线圈3和基面7c之间。电枢5位于线圈3上方。如图1中所示,接触弹簧11和18可以通过隔板60彼此电绝缘。隔板60可以是壳体7的组成部分。隔板60可以具有凹处,操纵器21a和21b以及线圈连接端子可以穿过该凹处。
在此要说明的是,每个连接端都可以具有优选基本上平行于线圈3的纵轴取向的内部区段。这样的内部区段27b针对连接端27而示出。
图2中示出了处于第二电枢位置,即静止位置的图1中所示的机电式继电器2。在此情况下,线圈3没有电流,即在连接端31和32上没有电压。借助过升程弹簧30可以支撑电枢复位到静止位置。
图3示出了带已安装的前侧的壳体7中的图1中所示的机电式继电器。示出了连接端22至27和31和32的外部区段。
图5示出了壳体70中的处于未安装状态的在壳体70内的示例性的接线盒2和相对于插入方向旋转180°的图3中所示的机电式继电器1。
在壳体70中形成凹处34,其向上打开,即对于图1中所示的坐标系朝y方向打开,从而使机电式继电器1可以插入到接线盒2中。侧面7a和7b上具有引导片43a或43b,其在继电器1插入到接线盒2的凹处80中时与壳体70的互补的引导槽44相互作用,其中一个互补的引导槽在图7中示出。继电器1和接线盒2形成机电式继电器组件的元件。
图6示出了安装或组装状态下的图5中所示的机电式继电器组件。
图7示出了示例性的接线盒2,其中前部半壳已去除。在图7中还可以看到的是继电器壳体7的引导片43和后部半壳70a上的引导槽44。
在凹处34的区域中,在例如后部半壳70a上,也就是在安装状态下观察,连接端35和36布置在继电器壳体7的第一侧面7a附近,其与继电器1的连接端22和26的外部区段26a或22a配对。连接端35和36优选构造为连接插座或连接端子。
在机电式继电器1的安装的状态下,连接端子35位于机电式继电器的第五连接端26的外部区段26a的高度上并且接线盒2的连接端子36位于继电器1的第一连接端22的外部区段22a的高度上。在安装状态下,连接端子35到继电器壳体7的侧面7a的距离比连接端子36的大。类似地,在安装状态下观察,与继电器1的连接端的外部区段25a或24a配对的连接端41和42布置在继电器壳体7的第二侧面7b附近。连接端41和42优选构造为连接插座或连接端子。
在机电式继电器1的安装的状态下,连接端子41位于机电式继电器的连接端25的外部区段25a的高度上并且接线盒2的连接端子42位于继电器1的连接端24的外部区段24a的高度上。在安装状态下,连接端子42到继电器壳体7的侧面7b的距离比连接端子41的大。
参照图1中所示的坐标系的y轴,在安装状态下,四个连接插座37至40布置在后部半壳70a上的继电器壳体7的基面7c的下方,也就是在安装状态下,继电器1的连接端的沿插入方向延伸的外部区段23a,32a,31a和27a插入到相应的连接插座37,38,39或40中。
连接插座37至40优选位于在继电器壳体的基面7c下方平行延伸的第一平面中。连接端子41和36位于平行于基面7c延伸的第二平面中。连接端子35和42位于同样平行于基面7c延伸的第三平面中,但是第三平面具有比第二平面更大的沿y方向到基面7c的距离。此外,连接端子42和35分别以比连接端子41和36更大的到侧面7a或7b的距离布置。如此确定连接端子35,36,41和42的距离,使继电器1在安装到接线盒2中时,外部区段23a和27a可以顺利地引导经过连接端子36和41,并且外部区段22a和25a可以顺利地引导经过连接端子35和42。
接线盒2具有多个,例如八个从外部可接触的连接端子80,其分别与连接端35至42中的其中一个电相连。
机电式继电器的壳体7和接线盒2的壳体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宽度,其中,第一侧面7a的横侧和第二侧面7b的横侧定义继电器壳体7的宽度。继电器壳体7优选具有5至6mm的宽度并且接线盒2的壳体具有6至7mm的宽度。
通过机电式继电器的连接端至少局部地从继电器壳体7的侧面7a和7b伸出的特殊的构造,机电式继电器连同两个转换开关能够优选放置在具有5至6mm典型宽度的标准化的壳体中,并且能够安装在具有典型宽度为6至7mm的壳体的接线盒中并电接触。
Claims (12)
1.用于插入到接线盒(2)中的机电式继电器(1),其中,所述继电器具有以下特征:
-磁铁系统,所述磁铁系统包括具有纵轴的线圈(3),线圈芯(4)和电枢(5),其中,所述继电器(1)能够沿与所述线圈(3)的纵轴(L)垂直延伸的插入方向插入到所述接线盒(2)中,其中,所述电枢(5)相对于与所述线圈(3)的纵轴垂直并且与插入方向(S)垂直延伸的轴能够摆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地固定,
-壳体(7),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侧面(7a)和第二侧面(7b),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彼此相对地分别垂直于所述线圈(3)的纵轴布置并且分别具有与所述插入方向(S)平行延伸的纵轴,
-第一转换开关(8),所述第一转换开关具有两个固定触点(9,10)和一个接触弹簧(11),其中,所述接触弹簧(11)具有固定的末端(12)和在两个所述固定触点(9,10)之间能够移动的、承载接触件(13)的区段(14),
-第二转换开关(15),所述第二转换开关具有两个固定触点(16,17)和一个接触弹簧(18),其中,所述接触弹簧(18)具有固定的末端(20b)和在两个所述固定触点(16,17)之间能够移动的、承载接触件(19)的区段(20),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和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侧面(7a,7b)的纵轴布置在所述壳体(7)内的不同位置上,以及
-操纵装置(21),所述操纵装置将所述第一和第二转换开关(8,15)的所述接触弹簧(11,18)的可移动区段(14,20)与所述电枢(5)相连并且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侧面(7a,7b)的纵轴能够移动,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其中一个所述固定触点(9)与第一连接端(22)相连,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另一所述固定触点(10)与第二连接端(23)相连,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其中一个所述固定触点(16)与第三连接端(24)相连,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另一所述固定触点(17)与第四连接端(25)相连,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所述接触弹簧(18)的所述固定的末端(20b)与第五连接端(26)相连,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所述接触弹簧(11)的所述固定的末端(12)与第六连接端(27)相连,并且其中,所述线圈(3)与第七和第八连接端(31,32)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至第八连接端(22至27,31,32)分别具有位于所述壳体(7)外侧的外部区段(22a至27a,31a,32a),其中
所述壳体(7)具有与所述第一和第二侧面(7a,7b)相接的基面(7c),所述基面垂直于插入方向布置,
所述基面(7c)到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距离小于所述基面(7c)到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距离,
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所述接触弹簧(18)的固定的末端(20b)相连的所述第五连接端(26)从所述第一侧面(7a)伸出,
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其中一个所述固定触点(16)相连的所述第三连接端(24)从所述第二侧面(7b)伸出,
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另一所述固定触点(17)相连的所述第四连接端(25)从所述第二侧面(7b)伸出,
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其中一个所述固定触点(9)相连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2)从所述第一侧面(7a)伸出,
所述第一和第五连接端(22,26)的外部区段(22a,26a)分别沿所述线圈(3)的纵轴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2)的外部区段(22a)具有比所述第五连接端(26)的外部区段(26a)更小的到所述基面(7c)的距离,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2)沿着所述线圈(3)的所述纵轴(L)的所述外部区段(22a)比所述第五连接端(26)的所述外部区段(26a)更短,
所述第三和第四连接端(24,25)的外部区段(24a,25a)分别沿着所述线圈(3)的纵轴延伸,其中,所述第四连接端(25)的所述外部区段(25a)具有比所述第三连接端(24)的所述外部区段(24a)更小的到所述基面(7c)的距离,并且其中,所述第四连接端(25)沿着所述线圈(3)的纵轴的所述外部区段(25a)比所述第三连接端(24)的所述外部区段(24a)更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所述接触弹簧(11)的所述固定的末端(12)布置在所述第二侧面(7b)附近并且固定在能够移动的所述区段(14)上的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所述接触弹簧(11)的所述接触件(13)以及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所述固定触点(9,10)布置在所述第一侧面(7a)附近,
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所述接触弹簧(18)的固定的末端(20b)布置在所述第一侧面(7a)附近并且固定在能够移动的所述区段(20)上的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所述接触弹簧(18)的所述接触件(19)以及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所述固定触点(16,17)布置在所述第二侧面(7b)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四连接端(22,25)的所述外部区段(22a,25a)位于与所述基面(7c)基本平行延伸的第一平面中,
所述第三和第五连接端(24,26)的所述外部区段(24a,26a)位于与所述基面(7c)基本平行延伸的第二平面中,
并且所述第一平面具有比所述第二平面更小的到所述基面(7c)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另一所述固定触点(10)相连的所述第二连接端(23)的所述外部区段(23a)在第一出口位置(28c)上从所述第一侧面(7a)伸出并且沿插入方向延伸,
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所述接触弹簧(11)的所述固定的末端(12)相连的所述第六连接端(27)的所述外部区段(27a)在第二出口位置(29c)上从所述第二侧面(7b)伸出并且沿插入方向延伸,
第一出口位置(28c)和第二出口位置(29c)位于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基面(7c)延伸的第三平面中,
所述第三平面具有比所述第一平面更小的到所述基面(7c)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端(23)的所述外部区段(23a)和所述第六连接端(27)的所述外部区段(27a)从所述基面(7c)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纵装置(21)具有第一和第二操纵器(21a,21b),其中,所述第一操纵器(21a)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8)的所述接触弹簧(11)的能够移动的所述区段(14)相连并且所述第二操纵器(21b)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15)的所述接触弹簧(18)的能够移动的所述区段(20)相连,所述磁铁系统具有朝向所述第一侧面(7a)的第一端面(90a)和朝向所述第二侧面(7b)的第二端面(90b),
所述第一操纵器(21a)布置在所述第一侧面(7a)和磁铁系统的所述第一端面(90a)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操纵器(21b)布置在所述第二端面(90b)和所述第二侧面(7b)之间,并且
所述电枢(5)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操纵器(21a,21b)之间并支撑过升程弹簧(30),所述过升程弹簧的末端与所述第一或第二操纵器(21a,21b)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七和第八连接端(31,32)的所述外部区段(31a,32a)从壳体的所述基面(7c)伸出并且沿插入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5)、所述线圈(3)和所述接触弹簧(11,18)以三明治结构布置并且分别具有沿所述线圈(3)的纵轴的细长的延伸。
9.用于容纳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1)的接线盒(2),所述继电器(1)能够沿插入方向插入到所述接线盒(2)中,其中,所述接线盒具有以下特征:
带凹处(34)的壳体(70),所述凹处构造用于容纳所述继电器(1),其中,构造为用于与所述继电器(1)的所述第一连接端至第八连接端(22-27,31,32)的所述外部区段(22a-27a,31a,32a)电气连接的第一至第八接线盒连接端(35-42)布置在所述凹处中,在凹处(34)的区域中,在安装状态下观察,接线盒(2)的与继电器(1)的第一连接端(22)和第五连接端(26)的外部区段配对的第一接线盒连接端(36)和第五接线盒连接端(35)布置在继电器的壳体(7)的第一侧面(7a)附近并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五连接端的外部区段的高度上,与继电器(1)的第三连接端(24)和第四连接端(25)的外部区段配对的第三接线盒连接端(42)和第四接线盒连接端(41)布置在继电器的壳体(7)的第二侧面(7b)附近并分别位于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的外部区段的高度上,继电器的壳体(7)具有与所述第一侧面(7a)和第二侧面(7b)相接的基面(7c),所述基面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布置,所述第四接线盒连接端(41)和第一接线盒连接端(36)位于平行于基面(7c)延伸的第二平面中,所述第五接线盒连接端(35)和第三接线盒连接端(42)位于平行于基面(7c)延伸的第三平面中,所述第三平面具有比所述第二平面更大的沿插入方向到所述基面(7c)的距离,所述第三接线盒连接端(42)以比第四接线盒连接端(41)更大的到第二侧面(7b)的距离布置,所述第五接线盒连接端(35)以比第一接线盒连接端(36)更大的到第一侧面(7a)的距离布置。
10.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线盒(2)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1)的机电式继电器组件,其中,在所述继电器的壳体的所述第一和/或第二侧面(7a,7b)上布置引导件(43a,43b),所述引导件在所述继电器(1)插入到所述接线盒(2)中时与所述接线盒(2)的壳体(70)上的互补的引导件(44)相互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电式继电器(1)的所述壳体(7)和所述接线盒(2)的所述壳体(70)具有基本相同的宽度,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侧面(7a,7b)的横轴分别定义了所述机电式继电器(1)的所述壳体(7)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电式继电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电式继电器(19)的所述壳体(7)具有5至6mm的宽度,所述接线盒(2)的所述壳体(70)具有6至7mm的宽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6112663.2A DE102016112663B4 (de) | 2016-07-11 | 2016-07-11 | Elektromechanisches Relais, Reihenklemme und elektromechanische Relaisbaugruppe |
DE102016112663.2 | 2016-07-11 | ||
PCT/EP2017/066997 WO2018011060A1 (de) | 2016-07-11 | 2017-07-06 | Elektromechanisches relais, reihenklemme und elektromechanische relaisbaugrupp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17001A CN109417001A (zh) | 2019-03-01 |
CN109417001B true CN109417001B (zh) | 2021-02-09 |
Family
ID=59366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42934.3A Active CN109417001B (zh) | 2016-07-11 | 2017-07-06 | 机电式继电器、接线盒和机电式继电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41097B2 (zh) |
EP (1) | EP3482410B1 (zh) |
JP (2) | JP6795676B2 (zh) |
KR (1) | KR102079753B1 (zh) |
CN (1) | CN109417001B (zh) |
DE (1) | DE102016112663B4 (zh) |
WO (1) | WO20180110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487891B1 (ko) * | 2012-09-05 | 2015-02-06 | 한국기계연구원 | 트러스 구조물 제조장치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트러스 구조물 |
JP6471678B2 (ja) | 2015-10-29 | 2019-02-2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接触片ユニット及びリレー |
JP6414019B2 (ja) * | 2015-10-29 | 2018-10-31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JP6458705B2 (ja) | 2015-10-29 | 2019-01-3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DE102018109861A1 (de) * | 2018-04-24 | 2019-10-24 |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 Steckverbindungsanordnung für eine Reihenklemme |
JP2021048092A (ja) * | 2019-09-19 | 2021-03-25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DE102019133577A1 (de) * | 2019-12-09 | 2021-06-10 |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 Aufnahmebauteil für elektrische Geräte |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147681A1 (de) * | 1983-12-30 | 1985-07-10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Polarisiertes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
EP0521284A2 (de) * | 1991-07-02 | 1993-01-07 |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 Reihenklemme mit Aufsteckmodul |
DE19515358A1 (de) * | 1994-06-08 | 1995-12-14 |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 Reihenklemmenblock |
DE19705508C1 (de) * | 1997-02-13 | 1998-08-20 | Siemens Ag |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
US6046661A (en) * | 1997-04-12 | 2000-04-04 | Gruner Aktiengesellschaft |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 |
US6661319B2 (en) * | 2001-12-19 | 2003-12-09 | Gruner Ag | Bounce-reduced relay |
US7109833B1 (en) * | 2005-07-29 | 2006-09-19 |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 Terminal block time delay relay |
JP2008235064A (ja) * | 2007-03-22 | 2008-10-02 | Omron Corp | 電磁継電器 |
US7710224B2 (en) * | 2007-08-01 | 2010-05-04 | Clodi, L.L.C. | Electromagnetic relay assembly |
US7982562B2 (en) * | 2007-08-28 | 2011-07-19 | Shanghai Bst Electrical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 Magetic latching relay |
CN102405507A (zh) * | 2009-02-04 | 2012-04-04 | Clodi公司 | 电磁继电器装置 |
US8203403B2 (en) * | 2009-08-27 | 2012-06-19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s having moveable terminals |
DE202014000905U1 (de) * | 2014-02-04 | 2014-02-20 | Leutron Gmbh | Gerätekombination aus einem sockelartigen Unterteil und einem Steckmodul |
JP2015515097A (ja) * | 2012-03-30 | 2015-05-21 | フェニックス コンタクト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ウント コムパニー カーゲー | 有極電磁リレ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5189209A (zh) * | 2013-03-14 | 2015-12-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电子元件的装配构造及电气接线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ZA701531B (en) | 1969-03-13 | 1971-04-28 | Davall S & Sons Ltd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electrical relay devices |
DE202007004414U1 (de) | 2007-03-22 | 2007-05-31 |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 Elektrische Anschlußklemme oder elektrisches Gerät mit einer Auswerfervorrichtung |
US7659800B2 (en) * | 2007-08-01 | 2010-02-09 | Philipp Gruner | Electromagnetic relay assembly |
TW201029037A (en) * | 2009-01-21 | 2010-08-01 | Good Sky Electric Co Ltd |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its electromagnet unit |
US8514040B2 (en) * | 2011-02-11 | 2013-08-20 | Clodi, L.L.C. | Bi-stable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x-drive motor |
JP5791715B2 (ja) | 2011-06-06 | 2015-10-07 | Idec株式会社 | 電気機器 |
JP5802179B2 (ja) * | 2012-09-05 | 2015-10-28 | Idec株式会社 | 電磁リレー |
-
2016
- 2016-07-11 DE DE102016112663.2A patent/DE102016112663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7-06 US US16/317,017 patent/US10541097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7-06 CN CN201780042934.3A patent/CN109417001B/zh active Active
- 2017-07-06 EP EP17740682.4A patent/EP3482410B1/de active Active
- 2017-07-06 KR KR1020197004039A patent/KR10207975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7-06 WO PCT/EP2017/066997 patent/WO2018011060A1/de unknown
- 2017-07-06 JP JP2019500775A patent/JP6795676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7-29 JP JP2020128251A patent/JP7022791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147681A1 (de) * | 1983-12-30 | 1985-07-10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Polarisiertes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
EP0521284A2 (de) * | 1991-07-02 | 1993-01-07 |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 Reihenklemme mit Aufsteckmodul |
DE19515358A1 (de) * | 1994-06-08 | 1995-12-14 |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 Reihenklemmenblock |
DE19705508C1 (de) * | 1997-02-13 | 1998-08-20 | Siemens Ag |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
US6046661A (en) * | 1997-04-12 | 2000-04-04 | Gruner Aktiengesellschaft |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 |
US6661319B2 (en) * | 2001-12-19 | 2003-12-09 | Gruner Ag | Bounce-reduced relay |
US7109833B1 (en) * | 2005-07-29 | 2006-09-19 |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 Terminal block time delay relay |
JP2008235064A (ja) * | 2007-03-22 | 2008-10-02 | Omron Corp | 電磁継電器 |
US7710224B2 (en) * | 2007-08-01 | 2010-05-04 | Clodi, L.L.C. | Electromagnetic relay assembly |
US7982562B2 (en) * | 2007-08-28 | 2011-07-19 | Shanghai Bst Electrical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 Magetic latching relay |
CN102405507A (zh) * | 2009-02-04 | 2012-04-04 | Clodi公司 | 电磁继电器装置 |
US8203403B2 (en) * | 2009-08-27 | 2012-06-19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s having moveable terminals |
JP2015515097A (ja) * | 2012-03-30 | 2015-05-21 | フェニックス コンタクト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ウント コムパニー カーゲー | 有極電磁リレ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5189209A (zh) * | 2013-03-14 | 2015-12-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电子元件的装配构造及电气接线箱 |
DE202014000905U1 (de) * | 2014-02-04 | 2014-02-20 | Leutron Gmbh | Gerätekombination aus einem sockelartigen Unterteil und einem Steckmodul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795676B2 (ja) | 2020-12-02 |
WO2018011060A1 (de) | 2018-01-18 |
KR102079753B1 (ko) | 2020-02-20 |
DE102016112663B4 (de) | 2018-04-12 |
DE102016112663A1 (de) | 2018-01-11 |
JP7022791B2 (ja) | 2022-02-18 |
KR20190018031A (ko) | 2019-02-20 |
EP3482410A1 (de) | 2019-05-15 |
US10541097B2 (en) | 2020-01-21 |
US20190304722A1 (en) | 2019-10-03 |
EP3482410B1 (de) | 2021-12-08 |
JP2020188016A (ja) | 2020-11-19 |
JP2019521493A (ja) | 2019-07-25 |
DE102016112663A8 (de) | 2018-03-22 |
CN109417001A (zh) | 2019-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17001B (zh) | 机电式继电器、接线盒和机电式继电器组件 | |
KR20010040535A (ko) | 전자기계식 컨택터 | |
US7268651B2 (en) | Electromechanical switching device | |
US10396476B2 (en) | Conductor connection device | |
US4101856A (en) | Electrical switching relay construction and housing therefor | |
CN101416354A (zh) | 印刷电路板的接线柱 | |
US10109933B2 (en) | Electrical contact assembly of a plug-in connection terminal | |
JP6211483B2 (ja) | リーク遮断構造、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ユニット | |
JP7154782B2 (ja) | 可動コネクタ | |
JP2016538697A (ja) | プラグコネクタ接点キャリア | |
US20180005776A1 (en) | Terminal connecting mechanism and switch | |
CN106252116A (zh) | 用于模块化的电气开关装置的底座部件 | |
CN111295729B (zh) | 电磁继电器和电磁装置 | |
KR102059929B1 (ko) |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그에 사용되는 커넥터 | |
RU2232443C2 (ru) | Электромеханический замыкатель | |
US10943751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6597822B2 (ja) | 電気機器の接続構造 | |
JP2019192347A (ja) | コネクタ | |
US20240097355A1 (en) | Plug connector and insulating housing for a plug connector | |
JP7149799B2 (ja) | 端子台 | |
JP3971725B2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JP7136581B2 (ja) | コネクタ | |
JP4730108B2 (ja) | 電磁リレー | |
CN110931990A (zh) | 电气设备的连接结构 | |
CN117316717A (zh) | 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