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3341B -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3341B
CN109153341B CN201780031720.6A CN201780031720A CN109153341B CN 109153341 B CN109153341 B CN 109153341B CN 201780031720 A CN201780031720 A CN 201780031720A CN 109153341 B CN109153341 B CN 1091533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eat
cushion
link
seat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17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3341A (zh
Inventor
藤田悦则
中村实
谷水健一
黑本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yu Tower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yu Tower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yu Tower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yu Tower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53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33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3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33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对冲击力发挥高的强度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位置的前部连杆(151)由两块连杆板(1511、1512)构成,且各连杆板(1511、1512)架设于在对应的座垫侧框架(11)设置的上部连结轴(112c)和在滑座(40)的上导轨(42)设置的固定托架(422)的下部连结轴(423),且配设于将座垫侧框架(11)和上导轨(42)的固定托架(422)夹着的两侧。由两块连杆板(1511,1512)支承的座垫侧框架(11)通过以双支承的方式支承于导轨(42),从而强度变高。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飞行器、列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从省能量的观点出发,为了改善燃料经济性而始终要求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轻量化。目前为止,本发明者们提出了各种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轻量化相关的技术的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使用也与原材料有关的板厚为1.8mm以下、优选为1.2mm以下或者1.0mm以下这样的薄壁的金属板的框架,来实现轻量化。另外,也公开了在使用这些薄壁的金属板的同时,为了达到规定的强度,对侧框架等必要的部位实施热处理(淬火)的技术。并且,电提出了以下方案:座椅座垫部的侧框架通过配设于前部的前部连杆及配设于后部的后部连杆而分别与滑座的上导轨连结,并通过升降机构的齿轮、与上述后部连杆连接的中继连杆等的组合来局部地形成桁架结构部,从而提高强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14/027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由于前面碰撞等而后方的堆放物向前方飞出,当向前面座位的座椅靠背部输入大的冲击力时,除了作为输入点的靠背框架以外,远离输入点的座垫框架的前部连杆、或者靠背框架与座垫框架的分界附近等被作用有大的力,从而容易产生变形。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容易受冲击力的影响的部位、特别是由于后方的堆放物向前方的飞出而容易受到影响的部位的强度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具备座椅座垫部用的座垫框架、与所述座垫框架的后部连结的座椅靠背部用的靠背框架、以及进行所述座垫框架的高度调整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座垫框架的左右的座垫侧框架分别经由通过所述升降机构进行转动的前部连杆及后部连杆而支承于左右的滑座的各上导轨,并且,
所述左右的前部连杆中的至少一方的前部连杆由多块连杆板构成,所述多块连杆板的上部与在所述座垫侧框架设置的上部连结轴连结,且下部与在所述上导轨设置的下部连结轴连结,所述多块连杆板配设于将所述座垫侧框架和所述上导轨夹着的两侧。
优选为,所述至少一方的前部连杆为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前部连杆。
优选为,在所述左右的前部连杆所连结的所述左右的滑座的各上导轨的至少一方中的设置有所述下部连结轴的部位,设置有朝外突出的凸缘部。
优选为,在所述座垫侧框架、构成所述靠背框架的靠背侧框架、以及跨所述座垫侧框架及所述靠背侧框架这两者而配设的连结托架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加强筋部。
优选为,对所述座垫框架、所述靠背框架、以及跨所述座垫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这两者而配设的连结托架中的至少任一方局部地实施热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至少一方的前部连杆由多块连杆板形成,各连杆板架设于在座垫侧框架设置的上部连结轴和在滑座的上导轨设置的下部连结轴,且各连杆板配设于将座垫侧框架和上导轨夹着的两侧。因此,利用由多块连杆板构成的至少一方的前部连杆进行支承的座垫侧框架以双支承的方式支承于上导轨,从而强度变高。因而,能够抑制与座椅靠背部上的输入点存在距离而会有大的力作用的前部连杆的变形。
另外,通过采用在座垫侧框架、构成靠背框架的靠背侧框架、以及跨座垫侧框架及靠背侧框架这两者而配设的连结托架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加强筋部的结构,能够提高冲击力容易作用的部位的强度。另外,通过局部地、特别是对容易受冲击力的影响的部位实施热处理,能够提供进一步提高强度的框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的从右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的从左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7(a)是由两块连杆板构成的前部连杆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图7(b)是从正面侧观察图7(a)的图。
图8是图5的A-A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图1~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1的外观的图。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框架结构1具有形成座椅座垫部1A的座垫框架10和形成座椅靠背部1B的靠背框架20,并且它们由连结托架30连结。
座垫框架10构成为具有在交通工具的地板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座垫侧框架11、11。在各座垫侧框架11、11的前部间架设有保持两者间的间隔且保持座垫框架10的强度的第一梁111。
座垫框架10的各座垫侧框架11、11配设为与在交通工具的地板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安装的左右的滑座40、40的上导轨42、42连结。具体而言,与左右的座垫侧框架11、11对应地,在左右分别具有前部连杆151、151及后部连杆152、152,并且在一方的座垫侧框架11(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就座者的角度观察时位于左侧的座垫侧框架11,以下称作“左侧座垫侧框架11”)侧具有驱动连杆153(参照图2),且在另一方的座垫侧框架11(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就座者的角度观察时位于右侧的座垫侧框架11,以下称作“右侧座垫侧框架11”)侧具有从动连杆154(参照图1)。
左右的前部连杆151、151的一端(下端)151a、151a分别枢轴支承于滑座40、40的上导轨42、42的连结部位,且前部连杆151、151的另一端(旋转自由端)151b、151b连结于左右的座垫侧框架11、11的连结部位。另外,在前部连杆151、151的另一端151b、151b间配设有加强用的第二梁112。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前部连杆151、151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一步进行叙述。
左右的后部连杆152、152形成为大致L字状,且一端(下端)152a、152a分别枢轴支承于滑座40、40的上导轨42、42。后部连杆152、152的另一端(旋转自由端)152b、152b分别枢轴支承于驱动连杆153的后部及从动连杆154的后部。另外,在大致L字状的后部连杆152、152的弯折部152c、152c间架设有加强用的第三梁113。
在左右的座垫侧框架11、11中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座垫侧框架11)中,在比其前后方向中央部稍微靠前的位置设置有升降机构160的离合器部161(参照图1)。在左侧座垫侧框架11的内表面配设有借助离合器部161而旋转的扇形齿轮162(参照图2)。在扇形齿轮162上枢轴支承有驱动连杆153的前端部(旋转自由端),并且扇形齿轮162经由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结轴155与配设于从就座者的角度观察时的右侧座垫侧框架11侧的从动连杆154连结。因此,当操作操作构件(未图示)而组装于离合器部161的齿轮旋转时,由此扇形齿轮162旋转,且由此驱动连杆153及从动连杆154发生位移而后部连杆152、152旋转,并且前部连杆151、151随之旋转,使座垫框架10整体沿上下进行位移。
在此,左右的前部连杆151、151及后部连杆152、152像这样为了使座垫框架10借助升降机构160的驱动力进行上下运动而设置,另一方面,在后部座位、行李室的堆放物因紧急停车、前面碰撞等而向前方飞出并由此向座椅靠背部1B施加冲击载荷时,在与作为该冲击载荷的输入点的座椅靠背部1B分离开的前部连杆151、151上作用有大的力。于是,优选采用提高左右的前部连杆151、151中的至少一方的强度的结构,尤其是,由堆放物的飞出引起的冲击力通常相比于作用于多是与门等接触而将力分散的门侧而言,在不存在接触物的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位置较强地作用,因此优选至少提高配置于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位置的前部连杆15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从就座者的角度观察时的右侧(以下称作右侧前部连杆151),对于方向盘左置车的驾驶座座椅或方向盘右置车的副驾驶座座椅,分别为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位置)的强度的结构。
因此,如图1~图4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右侧前部连杆151由两块连杆板1511、1512构成。具体而言,首先,将左右的前部连杆151、151连结的第二梁112的各端部112a、112b以沿厚度方向贯穿左右的座垫侧框架11、11的方式配设,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端部112a、112b附近成为将各前部连杆151、151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连结轴112c、112d。另外,在对右侧座垫侧框架11进行支承的上导轨42(以下称作“右侧上导轨42”)的纵壁部421的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侧面固定的固定托架422,设置有沿着该固定托架422的厚度方向贯穿的下部连结轴423。并且,在将右侧座垫侧框架11及右侧上导轨42的固定托架422夹着的内表面侧及外表面侧,两块连杆板1511、1512各自的上部连结于上部连结轴112c且两块连杆板1511、1512各自的下部连结于下部连结轴423地配设。因此,右侧前部连杆151由两块连杆板1511、1512经由上部连结轴112c及下部连结轴423而以双支承的方式支承右侧座垫侧框架11,从而能够得到比由一块连杆板构成的情况高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左侧前部连杆151由在对左侧座垫侧框架11进行支承的上导轨42(以下称作“左侧上导轨42”)的纵壁部421的内表面侧配设的一块连杆板形成。左侧前部连杆151的上部枢轴支承于第二梁112的左侧的端部112b附近即上部连结轴112d,且下部经由支轴424而枢轴支承于在左侧上导轨42的纵壁部421的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侧面固定的固定托架42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对各前部连杆151、151的下部进行枢轴支承而在左右的上导轨42、42上分别设置有固定托架422、422,但为了应对来自后方的冲击载荷,该固定托架422、422优选在其外周部设置有向和该固定托架422、42与纵壁部421的固定面相反的方向(以固定面为基准而朝外)突出的凸缘部422a、422a。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如上所述那样来自后方的冲击力容易作用于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位置,从而将固定托架422、422均固定于纵壁部421、421的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侧面。因而,凸缘部422a、422a均向交通工具的中央方向突出(参照图1、图2、图4及图7),由此,针对较强地作用于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位置的冲击力的强度变高。
如图1~图6所示,靠背框架20由第一靠背框架21及第二靠背框架22的组合构成。第一靠背框架21通过将薄壁的金属板加工成大致方形的框状,且构成为具有:下部框架211,其配置于座椅靠背部1B的高度方向下端附近;中间框架212,其相对于下部框架211向上方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座椅靠背部1B的高度方向大致中间附近;以及左右的靠背侧框架213、213,它们将下部框架211及中间框架212的宽度方向各端部彼此连结,并且从下部框架211及中间框架212的宽度方向各端部向前方折弯而向前方突出。构成第一靠背框架21的金属板为了轻量化,例如可以使用板厚1.8mm以下、优选处于0.6~1.6mm的范围、更优选处于0.6~1.2m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处于0.6~1.0mm的范围的金属板。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座垫框架10中的各座垫侧框架11、11也为了轻量化而优选由同样的薄壁的金属板构成。
第二靠背框架22由弯曲加工为大致
Figure BDA0001875615860000071
形状的金属制的管材形成,且以使封闭侧的边部成为配置头枕的上部框架221的朝向进行配设,从上部框架221的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侧管222、222通过焊接等固定于第一靠背框架21的靠背侧框架213、213的内表面。此时,优选的是,侧管222、222具有延长到靠背侧框架213的下端附近、优选延长到后述的躺倒机构300的配设位置附近的长度。由此,能够提高由薄壁的金属板构成的靠背侧框架213、213的强度。即,当后部座位、行李室的堆放物向前方飞出时,靠背侧框架213、213附近成为冲击力的输入点(参照图5),但根据本实施方式,侧管222、222被固定,因此强度变高,能够抑制因冲击力而一次性产生大幅变形。
靠背框架20的靠背侧框架213、213的下部经由连结托架30、30而连结于座垫框架10中的各座垫侧框架11、11的后部。即,连结托架30、30的下部通过螺栓等固定于座垫侧框架11、11的后部,连结托架30、30的上部通过螺栓等固定于靠背侧框架213、213的下部。另外,在一对连结托架30、30上支承有躺倒机构300。躺倒机构300构成为具有安装于一方的连结托架30的倾斜调节件310、安装于另一方的连结托架30的倾斜调节件320、以及将两者连接的连接轴330。需要说明的是,连结托架30、30由与第一靠背框架21同样的薄壁的金属板构成。
优选的是,在座垫框架10、靠背框架20及连结托架30的任意部位,优选在向靠背框架20输入了冲击力时有大的力作用的部位即座垫侧框架11、11的后部附近、靠背侧框架213、213的下部附近、以及跨两者而配设的连结托架30、30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加强筋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7(a)及图8所示,在右侧座垫侧框架11上,在从对前部连杆151的上部进行支承的部位附近到后端缘为止的范围形成有规定宽度的加强筋部11a。因此,如图8所示,在连结托架30所重叠的部位,由加强筋部11a与连结托架30的对置面间的部分形成箱状截面,从而强度变高。另外,如图6所示,在左侧座垫侧框架11上,从升降机构160的离合器部161的后方部位起也形成有加强筋部11b,同样地借助连结托架30而形成箱状截面,从而强度变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连结托架30、30上也形成有加强筋部30a、30a,连结托架30、30自身的强度也变高。
另外,优选的是,对座垫框架10、靠背框架20及连结托架30、30中的至少任一方局部地实施热处理。通过热处理(淬火)来提高必要的部位的强度,从而提高应对冲击力的应对强度。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前部连杆151通过两块连杆板1511、1512来提高强度,且通过加强筋部11a、11b、30a来提高尤其是从座垫侧框架11、11的后部附近到靠背侧框架213、213的下部附近的包含连结托架30、30的范围的强度,且通过侧管222、222的固定来提高靠背侧框架213、213的强度,但除了这些对策之外,优选还以冲击力容易作用的部位为中心进行热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及图2中,如用网格所示那样,对座垫侧框架11、11的沿着上缘的热处理部H1、H2、各梁111~113的沿着长边方向的热处理部H3~H5、靠背侧框架213、213的沿着前缘的热处理部H6、H7、同样的靠背侧框架213、213的高度方向中间附近的热处理部H8、H9、以及侧管222、222的沿着垂直部外表面的热处理部H10、H11分别实施热处理,从而提高强度。需要说明的是,当然该热处理部只是一例,并不限定于这些范围。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1,在堆放物从后部座位、行李室移动并碰撞于座椅靠背部1B的情况(参照图5)下,首先,通过除了热处理部H6~H11之外还使侧管222、222与靠背侧框架213、213一体化从而强度变高的结构,来承接冲击力、抑制一次性大幅变形。并且,在该冲击力的作用会波及到的座垫框架10及靠背框架20的分界附近,除了躺倒机构300等的刚性之外,还发挥基于加强筋部11a、11b、30a的强度,从而抑制一次性变形。而且,除了座垫侧框架11、11上的升降机构160等的刚性以外,还通过加强筋部11a、11b、热处理部H1~H5来发挥高的强度,在前部连杆151、151附近,通过在上导轨42、42的纵壁部421、421设置的固定托架422、422的凸缘部422a、422a,尤其能够耐受作用于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位置的力,抑制各前部连杆151、151的倾倒。并且,远离输入点而特别是有大的力作用的右侧前部连杆151由两块连杆板1511、1512构成,因此通过该其强度来抑制倾倒变形。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以来自后方的冲击力的作用会容易波及到的部位为中心,组合设定多个加强手段,且也不会发生加强用的部件大幅地增加而增加重量的情况而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力。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托架422、422也可以设置于各上导轨42、42的纵壁部421、421的两面,本发明并不排除那样的结构,但通过采用考虑到冲击力的传递路径的本实施方式这样的结构,从而设置必要最小限度的加强手段,能够有助于轻量化,因此优选。同样地,左侧前部连杆151也可以由两块连杆板构成,但考虑到冲击力的作用方向、传递路径等而优选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仅使右侧前部连杆151由两块连杆板1511、1512构成。另外,在使连杆板1511、1512由多块构成的情况下,根据其厚度、强度等的不同,也可以不限于两块,而是由三块以上的组合来构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那样优选在机动车中使用,但也能够适用于飞行器、列车、船舶等各种交通工具用座椅。
附图标记说明:
1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1A 座椅座垫部
1B 座椅靠背部
10 座垫框架
11 座垫侧框架
112c、112d 上部连结轴
151 前部连杆
1511、1512 连杆板
152 后部连杆
160 升降机构
20 靠背框架
21 第一靠背框架
213 靠背侧框架
22 第二靠背框架
222 侧管
30 连结托架
11a、11b、30a 加强筋部
40 滑座
421 纵壁部
422 固定托架
423 下部连结轴。

Claims (5)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其具备座椅座垫部用的座垫框架、与所述座垫框架的后部连结的座椅靠背部用的靠背框架、以及进行所述座垫框架的高度调整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座垫框架的左右的座垫侧框架分别经由通过所述升降机构进行转动的前部连杆及后部连杆而支承于左右的滑座的各上导轨,并且,
所述左右的前部连杆中的至少一方的前部连杆由多块连杆板构成,所述多块连杆板的上部与在所述座垫侧框架设置的上部连结轴连结,且下部与在所述上导轨设置的下部连结轴连结,所述多块连杆板配设于将所述座垫侧框架和所述上导轨夹着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其中,
所述至少一方的前部连杆为靠近交通工具的中央的前部连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的座椅的框架结构,其中,
在所述左右的前部连杆所连结的所述左右的滑座的各上导轨的至少一方中的设置有所述下部连结轴的部位,设置有朝外突出的凸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其中,
在所述座垫侧框架、构成所述靠背框架的靠背侧框架、以及跨所述座垫侧框架及所述靠背侧框架这两者而配设的连结托架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加强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其中,
对所述座垫框架、所述靠背框架、以及跨所述座垫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这两者而配设的连结托架中的至少任一方局部地实施热处理。
CN201780031720.6A 2016-05-24 2017-05-22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1533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3792 2016-05-24
JP2016103792A JP6716851B2 (ja) 2016-05-24 2016-05-24 乗物用シ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
PCT/JP2017/018970 WO2017204136A1 (ja) 2016-05-24 2017-05-22 乗物用シ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3341A CN109153341A (zh) 2019-01-04
CN109153341B true CN109153341B (zh) 2021-02-12

Family

ID=60411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172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153341B (zh) 2016-05-24 2017-05-22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16851B2 (zh)
CN (1) CN109153341B (zh)
WO (1) WO20172041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33666B1 (ko) * 2020-02-27 2021-03-29 김경태 위치 조정기능이 적용된 충격 흡수식 선박용 의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6819Y2 (ja) * 1978-12-18 1983-06-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トクッションの仰角調整装置
JPH0681603B2 (ja) * 1984-06-22 1994-10-1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シ−トクツシヨン
JP2533942Y2 (ja) * 1990-03-29 1997-04-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
JPH04189634A (ja) * 1990-11-22 1992-07-08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シート装置
JP2521835Y2 (ja) * 1991-09-06 1997-01-08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車両用シートの上下位置調整装置
JPH1095261A (ja) * 1996-07-31 1998-04-14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上下装置
DE20004347U1 (de) * 1999-11-30 2001-04-26 Johnson Controls Gmbh Halter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4076938B2 (ja) * 2003-10-07 2008-04-16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リフタ付きシート構造
JP2007159834A (ja) * 2005-12-14 2007-06-28 Imasen Electric Ind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昇降装置
JP4940654B2 (ja) * 2005-12-22 2012-05-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5903301B2 (ja) * 2012-03-15 2016-04-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219683B2 (ja) * 2013-11-08 2017-10-2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001004B2 (ja) * 2014-04-25 2016-10-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16851B2 (ja) 2020-07-01
CN109153341A (zh) 2019-01-04
JP2017210074A (ja) 2017-11-30
WO2017204136A1 (ja) 2017-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0527B2 (en) Vehicle seat
WO2014045422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29200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33977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のフレーム構造及び該構造を有する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
JP510416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EP2799280A1 (en) Seat frame for vehicle seat
JP5256653B2 (ja) 車体の側突荷重支持構造および側突荷重支持方法
JP655949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フレーム
JP584639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WO2013161612A1 (ja) 対側突構造
JP506429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9153341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JP618427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175263B2 (ja) 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JP4979434B2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WO2016140295A1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1720279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6159820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3176681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50800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202305166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305166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555985B2 (ja) クロスメンバ取付構造
JP202305166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876805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