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04983B - 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04983B
CN109104983B CN201810661324.8A CN201810661324A CN109104983B CN 109104983 B CN109104983 B CN 109104983B CN 201810661324 A CN201810661324 A CN 201810661324A CN 109104983 B CN109104983 B CN 1091049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in
grains
harvester
detection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613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04983A (zh
Inventor
齐藤直
林壮太郎
山冈京介
中林隆志
出口翔马
日田定范
汤本孔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242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7093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390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1787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104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049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04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049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01D41/1271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for measuring crop flow
    • A01D41/1272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for measuring crop flow for measuring grain flow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60Grain tank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其中,收割机具有:脱粒装置(6);谷粒箱(7),其存储由脱粒装置(6)回收的谷粒;谷粒输送装置(10),其从脱粒装置(6)向谷粒箱(7)输送谷粒,并向谷粒箱(7)的内部排出谷粒;检测部(20),其设置于谷粒输送装置(10)的排出口,利用基于通过谷粒输送装置(10)的谷粒的量的压力来检测产量;检测部(20)支承于谷粒箱(7)。根据上述结构的收割机,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出从谷粒输送装置向谷粒箱的内部排出的谷粒的产量。

Description

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割机,其具有脱粒装置、存储由脱粒装置回收的谷粒的谷粒箱、从脱粒装置向谷粒箱输送谷粒并向谷粒箱的内部排出谷粒的谷粒输送装置和利用基于通过谷粒输送装置的谷粒量的压力检测产量的检测部。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联合收割机,其具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存储脱落谷粒的谷粒箱、输送脱落谷粒并将该脱落谷粒向所述谷粒箱的内部排出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在谷粒箱的上部设置将由绞龙输送装置从脱粒装置输送来的谷粒向谷粒箱排出的排出口(在文献中为“谷粒排放口”),并利用检测部(在文献中为“投入口传感器”)检测出从排出口排出的谷粒的量。检测部以支承于谷粒箱的顶壁的状态设置在远离排出口的位置。
此外,以往,作为上述那种联合收割机所具有的输送装置,公知如下结构:通过设置在横向延伸的绞龙输送装置的前端部的叶片部的绕水平轴的旋转,从设置于谷粒箱内部的排出口向谷粒箱内部的后方侧排出脱落谷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或者,通过设置在纵向延伸的绞龙输送装置的前端部的叶片部的绕铅直轴的旋转,从设置于谷粒箱内部的排出口向该排出口的前方区域排出脱落谷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772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046641号公报(参照图11)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068562号公报(参照图4)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从排放口扩散排放谷粒的情况下,在检测部设置在远离排放口的位置的结构中,检测部仅能够检测出扩散排放的谷粒中的一部分。因此,例如在扩散方向根据谷粒的排出量的大小而产生偏向的情况下,产量的检测精度有可能下降。因此,本申请的申请人在日本特愿2015-254614号中,提出了一种在形成有排出口的排出壳体(在文献中为“排放壳体”)上设置检测部(在文献中为“负载检测器”)的联合收割机。由此,检测部能够毫无遗漏地检测出从脱粒装置输送到谷粒箱的谷粒。
在产量检测中通常使用负载传感器,而在上述方案中,旋转叶片旋转所引起的振动会作为噪声经由排出壳体向负载传感器传递。因此,负载传感器不能准确地检测出谷粒的负载,阻碍了检测精度的提高。
鉴于上述情况,迫切希望一种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出从谷粒输送装置向谷粒箱的内部排出的谷粒的产量的收割机。
此外,在上述那种通过叶片部的绕水平轴的旋转向谷粒箱内部的后方侧排出脱落谷粒的结构的情况下,所排出的脱落谷粒中的至少一部分会碰到谷粒箱的顶壁,所以很难向谷粒箱内部的后方侧投掷脱落谷粒,其结果往往是脱落谷粒在谷粒箱的内部的前后方向上产生偏向。
另外,在通过叶片部的绕铅直轴的旋转向排出口的前方区域排出脱落谷粒的情况下,向排出口左右两侧的区域的投掷量与排出口的前方区域相比往往相对变少。即,在排出口设置于脱粒装置侧的谷粒箱侧壁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的情况下,向谷粒箱内部前方侧及后方侧的投掷量往往相对变少,该情况下的结果往往也是脱落谷粒在谷粒箱的内部产生偏向。
特别是,在检测与脱落谷粒的量对应的负载而计测脱落谷粒的输送产量的输送谷粒计测装置被设置在排出口的附近的情况下,因为处于将脱落谷粒向输送谷粒计测装置引导的状态,容易向谷粒箱的顶壁或排出口的前方区域投掷,所以上述脱落谷粒的偏向会更加显著地表现出来。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消除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谷粒箱内以偏向少的状态投掷脱落谷粒的联合收割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脱粒装置;
谷粒箱,其存储由所述脱粒装置回收的谷粒;
谷粒输送装置,其从所述脱粒装置向所述谷粒箱输送谷粒,并向所述谷粒箱的内部排出谷粒;
检测部,其设置于所述谷粒输送装置的排出口,利用基于通过所述谷粒输送装置的谷粒的量的压力来检测产量;
所述检测部支承于所述谷粒箱。
根据本发明,因为检测部支承于谷粒箱,所以即使检测部设置于排出口,也能够使检测部与谷粒输送装置割离。由此,谷粒输送装置的振动很难向检测部传递,提高了检测部的产量检测精度。其结果是,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出从谷粒输送装置向谷粒箱的内部排出的谷粒的产量。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谷粒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终止端部,设置有从所述谷粒箱的壁部向所述谷粒箱的内侧延伸的横向输送部,
所述排出口形成于所述横向输送部的外周部,
所述检测部支承在设置于所述谷粒箱的壁部的支承框架上。
在本结构中,能够巧妙地利用谷粒箱的壁部及支承框架将检测部设置在远离谷粒箱的壁部的位置。由此,即使排出口形成在远离谷粒箱的壁部的位置,也能够将检测部保持与谷粒输送装置割离地设置于排出口。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横向输送部设置有旋转叶片,
所述检测部相对于所述旋转叶片的位置可调。
根据本结构,因为能够调整旋转叶片与检测部之间的间隔距离,所以能够调整检测部中的谷粒的按压力。另外,因为还能够调整横向输送部与检测部之间的间隙间隔,所以能够通过根据谷物的种类来调整间隙间隔,防止谷粒夹在横向输送部与检测部之间的间隙中。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通过相对于所述谷粒箱的壁部改变所述支承框架的位置,能够调整所述检测部相对于所述旋转叶片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能够利用仅使支承框架移动的简单结构,容易地调整检测部相对于旋转叶片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框架改变所述检测部的位置,能够调整所述检测部相对于所述旋转叶片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仅使检测部相对于支承框架移动的简单结构,容易地调整检测部相对于旋转叶片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检测部的机体横向的宽度形成得比所述旋转叶片的机体横向的宽度宽。
根据本结构,可以利用检测部大范围地挡住由旋转叶片推出的谷粒。由此,检测部能够毫无遗漏地检测出谷粒。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支承框架横跨所述谷粒箱中对置的侧壁。
根据本结构,由于支承框架的两端支承于谷粒箱,所以支承框架很难振动,因此谷粒输送装置的振动更难传递到检测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检测部的机体横向的宽度横跨所述排出口的机体横向的两端。
根据本结构,可以利用检测部大范围地挡住从排出口排出的谷粒。由此,检测部能够毫无遗漏地检测出谷粒。
为了实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谷粒箱,其存储脱落谷粒;
输送装置,其输送脱落谷粒并将该脱落谷粒向所述谷粒箱的内部排出;
引导部,其设置在被排出的脱落谷粒的排出轨迹上,改变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被排出的脱落谷粒的排出轨迹上设置有改变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的引导部,所以能够改变脱落谷粒在谷粒箱内的投掷方向。
因此,在利用叶片部的绕水平轴的旋转向谷粒箱内部的后方侧排出脱落谷粒的情况下,即使所排出的脱落谷粒被暂时向谷粒箱的顶壁的方向投掷,也会被引导部改变其行进方向,防止碰到顶壁,从而容易被投掷到谷粒箱内部的后方侧,因此,能够防止投掷的脱落谷粒在谷粒箱内偏向,从而以平衡的分布状态进行存储。
另外,在利用叶片部的绕铅直轴的旋转向排出口的前方区域排出脱落谷粒的情况下,即使所排出的脱落谷粒被暂时向排出口的前方区域的方向投掷,也会被引导部改变其行进方向,从而容易被投掷到排出口左右两侧的区域、即谷粒箱内部的前方侧及后方侧,因此,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投掷的脱落谷粒在谷粒箱内偏向,从而以平衡的分布状态进行存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调整所述行进方向的方向调整机构。
根据本结构,能够利用方向调整机构将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改变为各个方向。因此,例如,如果所投掷的脱落谷粒开始偏向谷粒箱内的某个区域,则能够将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适当地改变为其他方向,从而将脱落谷粒向谷粒箱内的其他区域投掷。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脱落谷粒偏向,从而以平衡的分布状态进行存储。另外,因为被引导部引导的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有时根据该作物的种类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通过设置方向调整机构,容易调节为向更加适当的方向投掷脱落谷粒。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方向调整机构能够多级调整所述行进方向。
根据本结构,因为方向调整机构能够多级调整,所以能够分级地更加精细地设定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脱落谷粒偏向。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支承于所述谷粒箱的顶壁。
根据本结构,因为引导部支承于谷粒箱的顶壁,所以引导部的设置空间仅是所需的最小限度,能够充分地确保脱落谷粒的存储空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顶壁具有检查口部,所述引导部设置在开闭所述检查口部的盖体上。
根据本结构,因为在开闭检查口部的盖体上设置引导部,所以在对引导部实施维护等时,能够通过拆下盖体而容易地实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顶壁具有检查口部,所述引导部设置在所述检查口部的附近。
根据本结构,因为在检查口部的附近设置引导部,所以在对引导部实施维护等时,作业人能够容易地经由检查口部进行实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具有基部和保护所述基部的衬垫。
根据本结构,因为引导部具有保护基部的衬垫,所以在引导部因磨损而发生了劣化时,仅更换衬垫即可,因此与不具有衬垫的情况相比,维护作业更加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面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谷粒输送装置和谷粒箱的联合收割机后视图。
图4是表示支承于支承框架的检测部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支承于支承框架的检测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支承于支承框架的检测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7是表示支承框架的安装部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谷粒排出装置和检测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谷粒排出装置和检测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0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面图。
图11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中的输送装置和谷粒箱的后视说明图。
图13是表示联合收割机中的谷粒排放装置和引导部的侧视说明图。
图14是表示联合收割机中的谷粒排放装置和引导部的后视说明图。
图15是说明从谷粒排放装置排出的脱落谷粒的排出轨迹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引导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引导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说明图。
图18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面图。
图19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联合收割机中的输送装置和谷粒箱的后视说明图。
图2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中的谷粒排放装置和引导部的侧视说明图。
图2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中的谷粒排放装置和引导部的后视说明图。
图23是说明从谷粒排放装置排出的脱落谷粒的排出轨迹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引导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引导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说明图。
图26是表示引导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说明图。
图27是表示引导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说明图。
图28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输送装置和谷粒箱的后视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6:脱粒装置
7:谷粒箱
10:谷粒输送装置
11:横向输送部
12:横向输送绞龙
13:旋转叶片
14:排出壳体
14a:排出口
15:突起部
20:检测部
21:检测板
22:负载传感器
30:支承框架
31:支承部
32:安装部
<第二实施方式>
3′:脱粒装置
30′:脱粒筒
4′:输送装置
40′:一次物回收绞龙
41′:扬送输送装置
42′:横向输送装置
43′:驱动链轮
44′:环状旋转链
45′:料斗
46′:箱体
47′:绞龙轴
48′:绞龙体
49′:谷粒排放装置
410′:谷粒排放口
411′:排放壳体
412′:排放旋转体
413′:旋转轴
414′:叶片板
415′:绞龙输送装置
416′:轴体
417′:叶片板
418′:叶片罩
5′:谷粒箱
50′:顶壁部(顶壁)
51′:右侧壁
52′:左侧壁
53′:检查口部
54′:盖体
55′:铰链
56′:透明窗部
6′:引导部
60′:连结部
61′:旋转棒
62′:支承部件
63′:操作用杆
K′:脱落谷粒
<第三实施方式>
3″:脱粒装置
30″:脱粒筒
4″:输送装置
40″:一次物回收绞龙
41″:扬送输送装置
42″:横向输送装置
43″:驱动链轮
44″:环状旋转链
45″:料斗
46″:箱体
47″:绞龙轴
48″:绞龙体
49″:谷粒排放装置
410″:谷粒排放口
411″:排放壳体
412″:排放旋转体
413″:旋转轴
414″:叶片板
415″:绞龙输送装置
416″:轴体
417″:叶片板
418″:叶片罩
5″:谷粒箱
50″:顶壁部(顶壁)
51″:右侧壁
52″:左侧壁
53″:检查口部
54″:盖体
55″:铰链
56″:透明窗部
6″:引导部
60″:连结部
61″:旋转棒
62″:支承部件
63″:操作用杆
K″:脱落谷粒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收割机的基本结构〕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收割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上的左侧或右侧定义为朝向机体行进方向的状态下的左右。
图1及图2表示作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割机具有将多个钢材连结而成的机体框架1,在机体框架1的下部设置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机体框架1的右前部搭载有发动机E,在发动机E的上方设置有驾驶用驾驶舱3。在机体框架1的前方升降自如地安装有割取部4。在机体框架1的后部,沿左右方向并列地安装有将由中间输送装置5从割取部4供给来的割取谷秆的全秆投入并对其进行脱粒的脱粒装置6和存储利用脱粒装置6脱粒所得的谷粒的谷粒箱7。另外,利用与谷粒箱7邻接地安装的卸谷装置8,将存储于谷粒箱7的谷粒向外部排出。
〔谷粒输送装置〕
如图3所示,脱粒装置6和谷粒箱7通过谷粒输送装置10而连结。谷粒输送装置10具有设置于脱粒装置6的底部的一次物输送绞龙10A、配置于脱粒装置6与谷粒箱7之间的扬送输送装置10B和贯通谷粒箱7的左侧壁7a的前上部的横向输送部11。扬送输送装置10B是料斗式输送装置,该扬送输送装置10B使环状旋转链10E卷挂于链轮10C而横跨扬送输送装置10B的输送方向两端,并将多个料斗10F以一定间隔设置在环状旋转链10E的外周侧。回收到脱粒装置6的底部的谷粒在被一次物输送绞龙10A排出到脱粒装置6的横向右侧外方以后,被扬送输送装置10B朝向谷粒箱7的上方输送,并被横向输送部11从谷粒箱7的外侧向内侧输送。
如图3及图4所示,横向输送部11具有横向输送绞龙12、平板状的旋转叶片13和覆盖在旋转叶片13的周围的排出壳体14。旋转轴12a从横向输送绞龙12向输送方向终止端方向延长,旋转轴12a与横向输送绞龙12一体旋转。旋转叶片13从旋转轴12a向一个方向延伸,旋转叶片13以旋转轴12a的轴芯P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排出壳体14的机体后侧、即如图4的单点划线所示的部分,形成有在侧面观察机体时呈C形的排出口14a。在旋转叶片13的轴芯方向上,排出口14a的宽度被设定为大于旋转叶片13的宽度。旋转叶片13向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利用旋转叶片13将输出到排出壳体14的谷粒从排出口14a向谷粒箱7的内部推出。
以从旋转轴12a向与旋转叶片13相反的一侧延伸的状态设置有突起部15。利用未图示的旋转传感器检测突起部15的旋转,在突起部15通过旋转传感器的时刻产生旋转脉冲,计数到一次旋转。
〔检测部〕
如图4至图6所示,以与排出口14a相邻的状态设置有计测谷粒的排放量的检测部20。检测部20支承于支承框架30,支承框架30横跨谷粒箱7的壁部中的左侧壁7a与右侧壁7b。在检测部20,隔着间隔件23设置有检测板21和负载传感器22。如图5所示,负载传感器22的一端部22A经由间隔件24支承于支承框架30。另外,在负载传感器22的另一端部22B的上方,经由间隔件23安装有检测板21。
检测板21形成为平板状,沿着旋转叶片13的前端最接近检测板21的状态下的旋转叶片13的切线方向朝后上方倾斜。检测板21的左右宽度横跨排出口14a的左右宽度,以检测板21的左右宽度比旋转叶片13的左右宽度宽的方式,形成检测板21。由此,在排出口14a的左右宽度的整个宽度范围内排出的谷粒全部被推压到检测板21,检测部20能够毫无遗漏地检测出从谷粒输送装置10排出的谷粒。另外,因为检测板21向后上方倾斜,所以推压到检测板21的谷粒向谷粒箱7的后部飞起。
如图6所示,在负载传感器22的一端部22A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螺纹孔22a。螺栓从形成于支承框架30的长孔31c插入,在形成于间隔件24的插通孔24a中穿过,并与螺纹孔22a拧紧。由此,负载传感器22的一端部22A经由间隔件24而悬臂支承于支承框架30。
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负载传感器22的另一端部22B也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螺纹孔,在检测板21及间隔件23上形成有与该螺纹孔对应的螺栓插通孔。螺栓从形成于检测板21的插通孔插入,在形成于间隔件23的插通孔中穿过,并与负载传感器22的另一端部22B拧紧。
这样,利用负载传感器22悬臂支承于支承框架30且间隔件23、24相对于负载传感器22上下左右对称的结构,应力容易集中于负载传感器22的中心部22C。也就是说,当负载传感器22从检测板21受到负载时,力矩负载施加于另一端部22B,在中心部22C产生应变。
通过在负载传感器22的中心部22C产生应变,从负载传感器22产生电信号。该电信号被用作用于评价谷粒的产量的检测信号,电信号例如用电压值或电流值来表示。从谷粒输送装置10输送来的谷粒的排放量越多,谷粒对检测板21的按压力越大,负载传感器22的检测信号也越大。
利用检测板21和排出口14a相邻的结构,检测部20容易检测出从排出口14a排出的谷粒,因此提高了产量的检测精度。但是,在旋转叶片13旋转时,离心力作用于旋转叶片13和突起部15,所以旋转重心向旋转叶片13的离心力与突起部15的离心力的合力平衡的位置偏移,旋转叶片13的旋转引起振动。例如,在检测板21直接安装于排出壳体14的情况下,旋转叶片13的旋转振动经由排出壳体14传递到检测板21,也传递到负载传感器22。因此,旋转叶片13的旋转振动成为噪声而被检测部20检测到,阻碍了产量检测精度的提高。以下,对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支承框架30进行说明。
〔支承框架〕
如图4至图6所示,检测部20以与横向输送部11割离的状态设置于排出口14a,检测部20支承于支承框架30。在谷粒箱7的壁部中的左右侧壁7a、7b,分别沿机体前后方向以水平状态设置有壁部框架71、71。支承框架30由例如角钢的组合构成,具有横跨谷粒箱7的左右两端的支承部件31和焊接固定于支承部件31的左右两端的左右一对安装部件32。通过将安装部件32利用螺栓固定于左右的壁部框架71、71,将支承框架30的两端支承于谷粒箱7。
如图6所示,支承部件31在从截面观察下形成为L形。在支承框架30安装于谷粒箱7的状态下,支承部件31在侧面观察机体下呈将V字上下颠倒的形状,具有向后上方倾斜的后上倾斜部31a和向后下方倾斜的后下倾斜部31b。后上倾斜部31a支承检测部20,所以前后宽度是后上倾斜部31a比间隔件24的下表面形成得更宽。在后上倾斜部31a的左右两端形成有折板部31d、31d。折板部31d、31d相对于后上倾斜部31a弯曲,形成为与左右侧壁7a、7b平行的平板状。左右的折板部31d、31d与形成于左右的安装部件32、32的侧部32b、32b分别焊接固定。
如图4及图6所示,在后上倾斜部31a,在与负载传感器22的悬臂支承的基端侧对应的位置,以左右并列的状态形成有沿前后方向的长孔31c、31c。通过向各长孔31c、31c中分别插入两个螺栓并进行紧固,将检测部20利用螺栓固定于支承部件31。
这样,利用检测板21和排出口14a以检测部20支承于支承框架30且检测部20与横向输送部11割离的状态相邻的结构,检测部20容易检测出从排出口14a排出的谷粒的按压力,且旋转叶片13的旋转所引起的振动很难传导到检测部20。
在将检测部20和支承部件31接合的螺栓没有紧固的状态下,检测部20能够在支承部件31上沿长孔31c滑动。在此,与检测部20的检测板21向后上方倾斜相对应地,支承部件31的后上倾斜部31a以与检测板21的倾斜角度平行的方式倾斜。由此,长孔31c沿着旋转叶片13的前端最接近检测板21的状态下的旋转叶片13的切线方向。因此,能够沿旋转叶片13的上述切线方向改变检测部20相对于支承框架30的位置。这样,检测部20相对于旋转叶片13的位置可调。另外,能够沿旋转叶片13的上述切线方向调整检测板21的前下端与排出壳体14的下端之间的间隙间隔。该间隙间隔虽然可以适当改变,但例如作为不夹持谷粒的程度的间隙,优选为8.5mm左右。
如图4至图7所示,左右一对安装部件32、32形成为L形截面,且安装部件32、32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水平地载置于壁部框架71、71。安装部件32具有与壁部框架71抵接的下部32a和焊接固定于支承部件31的折板部31d的侧部32b。在下部32a,以在安装部件32的机体前后方向上并列的状态形成有沿机体前后方向的长孔32c、32c。另外,在壁部框架71上形成有螺栓插通用的安装孔71a、71a,安装孔71a、71a与长孔32c、32c卡合。
通过在形成于左右一对安装部件32、32的长孔32c、32c、32c、32c与形成于左右的壁部框架71、71的安装孔71a、71a、71a、71a卡合的状态下插入螺栓并将螺栓紧固,将支承框架30利用螺栓固定于左右的壁部框架71、71。
在将左右的安装部件32、32和左右的壁部框架71、71接合的螺栓没有紧固的状态下,左右一对安装部件32、32能够在左右的壁部框架71、71上沿长孔32c滑动。因此,支承框架30相对于谷粒箱7的左右侧壁7a、7b的位置可变。由此,能够沿水平方向调整旋转叶片13与检测板21之间的间隔距离,能够调整谷粒对检测板21的按压力。另外,能够沿水平方向调整检测板21的前下端与排出壳体14的下端之间的间隙间隔。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例的结构,以下列举本发明具有代表性的其他实施方式。
(1)检测部20的支承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检测部20也可以是被从谷粒箱7的底部向上方延伸的框架部件、或者从谷粒箱7的上部向下方延伸的框架部件支承的构造。另外,检测部20也可以是支承于横跨谷粒箱7的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框架部件的构造。
(2)排出口14a及检测部20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如图8及图9所示,检测部104也可以是在支承于谷粒箱的壁部100的状态下,设置在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的绞龙输送装置101的上方的排出口102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从脱粒装置的底部垂直地输送谷粒的绞龙输送装置101的上端设置有与绞龙输送装置101一体旋转的旋转叶片103,并且形成有在谷粒箱的壁部100中的旋转叶片103所处的部位开口的排出口102。检测部104具有检测板105、负载传感器106、支承检测板105及负载传感器106的支承托架107和向谷粒箱的壁部100安装检测部104的安装托架108。在该情况下,谷粒利用旋转叶片103从排出口102飞起而按压检测板105,负载传感器106检测施加于检测板105的按压力。另外,支承托架107也可以以安装托架108为摆动支点而摆动自如,通过调整支承托架107的摆动角度,能够调整检测部104相对于旋转叶片103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口14a形成于横向输送部11的外周部,但是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横向输送部11的输送方向末端形成沿横向输送绞龙12的轴心方向开口的排出口14a,沿机体横向排出谷粒。在该情况下,检测部20也可以沿横向输送绞龙12的轴心方向与排出口14a对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板21形成为平板状,但是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检测板21也可以以越靠近后端部就越向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为弯曲状。利用这样的形状,向谷粒箱7的后方飞起的谷粒的量变多。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检测部20隔着间隔件23设置有检测板21和负载传感器22,但是检测部20也可以仅利用负载传感器22检测谷粒的产量。另外,也可以利用应变计传感器代替负载传感器22来检测谷粒的产量。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左右的安装部件32、32沿左右的壁部框架71、71滑动,支承框架30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但是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安装部件32与壁部框架71之间夹入间隔件等,使支承框架30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可调。另外,也可以是安装部件32能够沿与谷粒箱7的左右侧壁7a、7b垂直的方向滑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框架30由角钢的组合构成,但是支承框架30也可以是T形钢或槽形钢等。另外,支承框架30也可以由不锈钢的组合或一体成形的塑料等构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而是能够全面地应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等收获谷粒的收割机。
<第二实施方式>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1′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作为联合收割机1′的一个例子的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1′的侧视图,图11是俯视图。该联合收割机1′具有将槽形材料或方管材料等多个钢材连结而成的机体框架8′。在机体框架8′的下部,装备了左右一对履带式的行驶装置9′。在机体框架8′中的右半部分的前侧搭载有发动机11′,在发动机11′的上部形成有由驾驶舱构成的驾驶部10′。
在机体框架8′的前部升降自如地装备有割取部2′,在机体框架8′的后部装备有对从割取部2′供给来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3′、输送脱落谷粒并将其向谷粒箱5′的内部排出的输送装置、存储脱落谷粒的谷粒箱5′和将存储于谷粒箱5′的脱落谷粒向外部排出的卸谷装置12′。
割取部2′能够绕沿机体横向的横轴芯X1′上下升降,在转弯等非收割作业时,割取部2′处于上升状态,在收割作业时,割取部2′处于接近田地地面的下降状态。割取部2′具有分开植立谷秆的左右一对分禾器20′、通过驱动旋转而将植立谷秆向后方拨入的拨禾轮21′、将由拨禾轮21′拨入的植立谷秆割断的割刀装置22′、将由割刀装置22′割断的割取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绞龙滚筒23′和将从绞龙滚筒23′输送来的割取谷秆向脱粒装置3′的前端部输送的中间输送装置24′。
脱粒装置3′利用被驱动旋转的脱粒筒30′,对从中间输送装置24′供给来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如图12所示,输送装置4′包含设置于脱粒装置3′底部的一次物回收绞龙40′、扬送输送装置41′、横向输送装置42′和谷粒排放装置49′。扬送输送装置41′为了将从脱粒装置3′排出的脱落谷粒向上方输送而大致垂直地立设。扬送输送装置41′是料斗式输送装置,使多个料斗45′以一定间隔安装在卷挂于驱动链轮43′和从动链轮(未图示)的环状旋转链44′的外周侧。
扬送输送装置41′是将从脱粒装置3′排出的脱落谷粒向上方输送的料斗式输送装置。横向输送装置42′与扬送输送装置41′的输送终止端部连接,是将从扬送输送装置41′移送来的脱落谷粒向谷粒箱5′的内部送入的绞龙输送装置。横向输送装置42′从扬送输送装置41′的上端部沿横向延伸并插入谷粒箱5′的左侧壁52′的前侧的上部,横向输送装置42′的外周部被截面形状为圆形(也可以是八边形或其他多边形)的箱体46′包围。横向输送装置42′具有绞龙轴47′和固定于该绞龙轴47′的绞龙体48′。
如图13所示,在横向输送装置42′的终止端区域设置有将脱落谷粒向谷粒箱5′的内部扩散排出的谷粒排放装置49′。谷粒排放装置49′具有排放旋转体412′和覆盖在排放旋转体412′的周围的排放壳体411′。排放旋转体412′是由从绞龙轴47′延长的旋转轴413′和设置于旋转轴413′的叶片板414′构成的旋转叶片。叶片板414′以从旋转轴413′向径向外侧方向突出的方式固定于旋转轴413′。叶片板414′具有向其旋转方向推出脱落谷粒的实质上平坦的推出面。排放壳体411′是内径比叶片板414′的旋转轨迹稍大的圆筒形。排放壳体411′的周面被切去了一部分。利用该切口,形成通过叶片板414′的旋转将脱落谷粒向谷粒箱5′内部的后方侧排放的谷粒排放口410′。
绞龙轴47′和旋转轴413′绕横轴芯X2′一体旋转。其旋转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以从绞龙轴47′的基端侧沿横轴芯X2′向前端侧的视线为基准设定为左转。也就是说,叶片板414′在图13中逆时针(绕水平轴)旋转。
如图13及图14所示,谷粒排放口410′是在排放壳体411′的轴向上大致为叶片板414′的宽度、且在排放壳体411′的周向上从下端沿旋转方向横跨大致三分之一圆周的长度的切口开口。被叶片板414′压送来的脱落谷粒通过该谷粒排放口410′,从排放壳体411′排放到谷粒箱5′的内部。
在谷粒排放口410′的下侧设置有负载检测器7′。负载检测器7′固定于支架72′,该支架72′从谷粒箱5′的右侧壁51′的支承部件71′架设至左侧壁52′的支承部件71′。负载检测器7′检测施加于推压作用部70′的负载,在推压作用部70′设置有负载传感器。在利用叶片板414′排放脱落谷粒时,利用叶片板414′的旋转力对脱落谷粒的推压经由脱落谷粒传递到推压作用部70′。通过该推压而产生的压力使推压作用部70′产生应变。由输送装置4′输送来的脱落谷粒的量越大,由叶片板414′对脱落谷粒施加的按压就越大。因此,负载传感器利用推压作用部70′的应变而产生的电信号具有依赖于输送来的脱落谷粒的量(收获的脱落谷粒的量:产量)的强度,因此能够将其处理为用于评价输送来的脱落谷粒的变动和量的检测信号。
如图12所示,在谷粒排放口410′的下方设置有测定脱落谷粒的食味的食味测定装置15′。在食味测定装置15′的食味测定容器151′内暂时存储脱落谷粒,通过对脱落谷粒进行分光测定,测定水分和蛋白质等谷粒成分。
因为由横向输送装置42′输送来的脱落谷粒要以与水平投射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相同的轨迹下落,所以食味测定装置15′没有设置在谷粒排放口410′的正下方,而设置在稍靠谷粒箱5′的右侧壁51′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高效地在食味测定装置15′的食味测定容器151′内积存脱落谷粒。
谷粒箱5′配置在机体框架8′上的右后部,在沿横向与脱粒装置3′的右侧相邻的一侧位于驾驶部10′的后方侧。从脱粒装置3′向谷粒箱5′供给脱落谷粒的扬送输送装置41′配置在脱粒装置3′与谷粒箱5′之间。
如图11所示,在谷粒箱5′的顶壁部50′的后侧开设有检查口部53′。在检查口部53′设置有用于开闭检查口部53′的盖体54′,盖体54′能够利用铰链55′摆动开闭。在盖体54′上,为了能够从外部确认谷粒箱内部的谷粒存储状态,设置了由透明的合成树脂板等构成的透明窗部56′。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谷粒箱5′的顶壁部50′支承有平板状的引导部6′。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引导部6′支承在谷粒箱的顶壁部50′,所以引导部6′的设置空间仅是所需的最小限度,能够充分确保脱落谷粒的存储空间。
引导部6′经由连结部60′与旋转棒61′焊接,旋转棒61′由固定于顶壁部50′的支承部件62′以能够绕横轴芯X3′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棒61′被设置为其一端插入到形成于谷粒箱的左侧壁52′的贯通孔(未图示)的状态,在旋转棒61′的端部设置有操作用杆63′。
如图11及图13所示,引导部6′设置在谷粒排放装置49′的上方且后方。另外,引导部6′的左右横向宽度被设定为至少比谷粒排放装置49′的横向宽度大。
如图13所示,引导部6′设置在从谷粒排放装置49′排出的脱落谷粒的排出轨迹上,改变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谷粒排放装置49′排出的脱落谷粒相对于引导部6′的入射角A1′和反射角A2′被设定为,比没有设置引导部6′的情况下从谷粒排放装置49′排出的脱落谷粒相对于谷粒箱5′的顶壁部50′的入射角a1′和反射角a2′大(A1′>a1′、A2′>a2′)。
通过上述结构,如图13及图15所示,即使从谷粒排放装置49′排出的脱落谷粒K′被暂时向谷粒箱5′的顶壁部50′的方向投掷,也会被引导部6′改变其行进方向,防止碰到顶壁部50′,从而容易被投掷到谷粒箱5′内部的后方侧(图13及图15的纸面右侧),因此,能够防止投掷的脱落谷粒K′在谷粒箱5′内偏向,从而以平衡的分布状态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操作用杆63′绕旋转棒61′的横轴芯X3′旋转,能够使旋转棒61′、连结部60′和引导部6′绕横轴芯X3′一体旋转。因此,通过对操作用杆63′进行操作,能够改变引导部6′的角度,由此能够调整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的方向调整机构具有支承部件、旋转棒61′、连结部60′及操作用杆63′。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方向调整机构将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改变为各个方向。因此,例如,如果所投掷的脱落谷粒开始偏向谷粒箱5′内的某个区域,则能够将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适当地改变为其他方向,从而将脱落谷粒向谷粒箱5′内的其他区域投掷。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脱落谷粒偏向,从而以平衡的分布状态进行存储。另外,因为被引导部6′引导的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有时根据该作物的种类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通过设置方向调整机构,容易调节为向更加适当的方向投掷脱落谷粒。
关于方向调整机构,其不限于上述结构,虽然未图示,但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引导部6′的前端和后端的两点悬吊支承引导部6′,并且设置为能够手动地调节前端和后端各自的悬吊距离(例如,将具有多个螺栓孔的支架和螺栓组合起来,通过改变插入螺栓的孔来调节支架的长度等),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使用马达等电动地调整方向,或者,还可以构成为能够利用公知的自动张力方式调整方向(可以是手动也可以是电动)。
方向调整机构优选能够多级调整行进方向。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能够分级地改变、保持操作用杆63′绕横轴芯X3′的角度的公知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方向调整机构能够多级调整,所以能够分级地更加精细地设定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能够可靠地防止脱落谷粒偏向。
关于方向调整机构,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设置。即,也可以构成为使引导部6′固定于谷粒箱5′的顶壁部50′,不能改变其角度。
设置引导部6′的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虽然未图示,但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是将检查口部53′设置于谷粒箱5′的顶壁部50′的前侧,在开闭该检查口部53′的盖体54′上设置引导部6′的结构,或者,还可以是将引导部6′设置于该检查口部53′的附近的结构。在将引导部6′设置于盖体54′的情况下,在对引导部6′实施维护等时,能够通过拆下盖体54′而容易地实施。另外,在将引导部6′设置于检查口部53′的附近的情况下,在对引导部6′实施维护等时,作业人能够经由检查口部53′容易地实施。
特别是,在将引导部6′设置于盖体54′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存储的脱落谷粒的上升压施加于引导部6′,例如可以利用适当的棒部件和夹持该棒部件的板簧来保持盖体54′的关闭姿态,由脱落谷粒产生的规定的上升压通过作用于盖体54′而上推盖体54′,使棒部件脱离板簧而打开盖体54′。
引导部6′优选具有基部和保护基部的衬垫。在该情况下,衬垫在引导部6′的基部覆盖从谷粒排放装置排出的脱落谷粒所碰到的面。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引导部6′具有保护基部的衬垫,所以在引导部6′因磨损而发生了劣化时,仅更换衬垫即可,因此与不具有衬垫的情况相比,维护作业更加简化。
引导部6′不限于固定于顶壁部50′的规定位置的形态,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谷粒箱的顶壁部50′的前后左右方向上改变设定位置。另外,引导部6′也可以构成为兼用作负载检测器的推压作用部。
〔其他实施方式〕
谷粒排放装置49′的形态根据联合收割机1′的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本发明中,谷粒排放装置49′的形态、推压作用部70′和负载检测器7′的形状及配置都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图16和图17中,在从脱粒装置3′的底部向谷粒箱5′的上方输送脱落谷粒K′的绞龙输送装置式的扬送输送装置41′的上端设置有谷粒排放装置49′。谷粒排放装置49′在构成扬送输送装置41′的绞龙输送装置415′的轴体416′的上端具有沿轴向设置的叶片板417′和覆盖该叶片板417′的叶片罩418′。叶片罩418′在与叶片板417′的旋转轨迹(绕铅直轴的旋转)的朝向谷粒箱5′的内部的部分对置的区域开口,该开口是脱落谷粒K′的谷粒排放口410′。由绞龙输送装置415′输送来的脱落谷粒K′利用绕铅直轴旋转的叶片板417′,从谷粒排放口410′朝向谷粒箱5′内飞起。
在叶片罩418′的侧壁上,在排放谷粒时与叶片板417′之间夹入脱落谷粒K′的部位,安装有板状的推压作用部70′和利用负载传感器构成的负载检测器7′。因为由扬送输送装置41′输送来的脱落谷粒K′被叶片板417′压到叶片罩418′的侧壁上,所以与脱落谷粒K′的量对应的负载施加于推压作用部70′。负载检测器7′(负载传感器)检测施加于该侧壁的负载。
在本其他实施方式中,在谷粒箱的顶壁部50′支承有俯视观察时呈“く”形的平板状的引导部6′。引导部6′在其弯曲部位焊接于旋转棒61′,旋转棒61′以能够绕纵轴芯X4′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顶壁部50′。旋转棒61′被设置为其一端在形成于谷粒箱的顶壁部50′的贯通孔(未图示)中穿过的状态,在旋转棒61′的端部设置有操作用杆63′。
如图16所示,在谷粒箱的左侧壁5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设置有谷粒排放装置49′。引导部6′设置在谷粒排放装置49′中的谷粒排放口410′的前方、即谷粒箱5′的右侧壁51′侧。
引导部6′设置在从谷粒排放装置49′排出的脱落谷粒的排出轨迹上,改变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在本其他实施方式中,即使排出的脱落谷粒被暂时向谷粒排放装置49′的谷粒排放口410′的前方区域的方向投掷,该排出的脱落谷也会被引导部6′改变其行进方向,被向谷粒箱5′的内部的后方侧(图16及图17的纸面右侧)投掷。由此,能够防止所投掷的脱落谷粒K′在谷粒箱5′内偏向,从而以平衡的分布状态进行存储。
引导部6′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也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圆弧状曲面的形状。
在本其他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操作用杆63′绕旋转棒61′的纵轴芯X4′旋转,能够使旋转棒61′和引导部6′绕纵轴芯X4′一体旋转。因此,能够通过对操作用杆63′进行操作来改变引导部6′的角度,由此,能够调整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的方向调整机构具有旋转棒61′和操作用杆63′。
方向调整机构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可以为手动、电动,或者能够通过公知的自动张力方式调整方向(可以是手动也可以是电动)。
优选地是,方向调整机构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多级调整行进方向。例如,在上述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能够分级地改变、保持操作用杆63′绕纵轴芯X4′的角度的公知结构。
方向调整机构也可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根据需要来设置。即,引导部6′也可以固定于谷粒箱5′的顶壁部50′,不能改变其角度。
设置引导部6′的位置也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可以在开闭检查口部53′的盖体54′上设置引导部6′,或者可以设置于检查口部53′的附近。特别是,在将引导部6′设置于盖体54′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存储的脱落谷粒的上升压施加于引导部6′,例如可以利用适当的棒部件和夹持该棒部件的板簧来保持盖体54′的关闭姿态,由脱落谷粒产生的规定的上升压通过作用于盖体54′而上推盖体54′,使棒部件脱离板簧而打开盖体54′。
虽然未图示,但引导部6′优选具有基部和保护基部的衬垫。在该情况下,衬垫在引导部6′的基部覆盖从谷粒排放装置排出的脱落谷粒所碰到的面。
引导部6′不限于固定于顶壁部50′的规定位置的形态,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谷粒箱的顶壁部50′的前后左右方向上改变设定位置。另外,引导部6′也可以构成为兼用作负载检测器的推压作用部。
如上所述,为了便于与附图对照而标注了附图标记,但并不是要通过该标注将本发明限定为附图的结构。另外,本发明显然能够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工业实用性
该联合收割机也能够代替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而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第三实施方式>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1″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8是作为联合收割机1″的一个例子的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1″的侧视图,图19是俯视图。该联合收割机1″具有将槽形材料或方管材料等多个钢材连结而成的机体框架8″。在机体框架8″的下部,装备了左右一对履带式的行驶装置9″。在机体框架8″中的右半部分的前侧搭载有发动机11″,在发动机11″的上部形成有由驾驶舱构成的驾驶部10″。
在机体框架8″的前部升降自如地装备有割取部2″,在机体框架8″的后部装备有对从割取部2″供给来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3″、输送脱落谷粒并将其向谷粒箱5″的内部排出的输送装置、存储脱落谷粒的谷粒箱5″和将存储于谷粒箱5″的脱落谷粒向外部排出的卸谷装置12″。
割取部2″能够绕沿机体横向的横轴芯X1″上下升降,在转弯等非收割作业时,割取部2″处于上升状态,在收割作业时,割取部2″处于接近田地地面的下降状态。割取部2″具有分开植立谷秆的左右一对分禾器20″、通过驱动旋转而将植立谷秆向后方拨入的拨禾轮21″、将由拨禾轮21″拨入的植立谷秆割断的割刀装置22″、将由割刀装置22″割断的割取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绞龙滚筒23″和将从绞龙滚筒23″输送来的割取谷秆向脱粒装置3″的前端部输送的中间输送装置24″。
脱粒装置3″利用被驱动旋转的脱粒筒30″,对从中间输送装置24″供给来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如图20所示,输送装置4″包含设置于脱粒装置3″底部的一次物回收绞龙40″、扬送输送装置41″、横向输送装置42″和谷粒排放装置49″,接受来自发动机11″的动力进行驱动。扬送输送装置41″为了将从脱粒装置3″排出的脱落谷粒向上方输送而大致垂直地立设。扬送输送装置41″是料斗式输送装置,使多个料斗45″以一定间隔安装在卷挂于驱动链轮43″和从动链轮(未图示)的环状旋转链44″的外周侧。
扬送输送装置41″是将从脱粒装置3″排出的脱落谷粒向上方输送的料斗式输送装置。横向输送装置42″与扬送输送装置41″的输送终止端部连接,是将从扬送输送装置41″移送来的脱落谷粒向谷粒箱5″的内部送入的绞龙输送装置。横向输送装置42″从扬送输送装置41″的上端部沿横向延伸并插入谷粒箱5″的左侧壁52″的前侧的上部,横向输送装置42″的外周部被截面形状为圆形(也可以是八边形或其他多边形)的箱体46″包围。横向输送装置42″具有绞龙轴47″和固定于该绞龙轴47″的绞龙体48″。
如图21所示,在横向输送装置42″的终止端区域设置有将脱落谷粒向谷粒箱5″的内部扩散排出的谷粒排放装置49″。谷粒排放装置49″具有排放旋转体412″和覆盖在排放旋转体412″的周围的排放壳体411″。排放旋转体412″是由从绞龙轴47″延长的旋转轴413″和设置于旋转轴413″的叶片板414″构成的旋转叶片。叶片板414″以从旋转轴413″向径向外侧方向突出的方式固定于旋转轴413″。叶片板414″具有向其旋转方向推出脱落谷粒的实质上平坦的推出面。排放壳体411″是内径比叶片板414″的旋转轨迹稍大的圆筒形。排放壳体411″的周面被切去了一部分。利用该切口,形成通过叶片板414″的旋转将脱落谷粒向谷粒箱5″内部的后方侧排放的谷粒排放口410″。
绞龙轴47″和旋转轴413″绕横轴芯X2″一体旋转。其旋转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以从绞龙轴47″的基端侧沿横轴芯X2″向前端侧的视线为基准设定为左转。也就是说,叶片板414″在图21中逆时针(绕水平轴)旋转。
如图21及图22所示,谷粒排放口410″是在排放壳体411″的轴向上大致为叶片板414″的宽度、且在排放壳体411″的周向上从下端沿旋转方向横跨大致三分之一圆周的长度的切口开口。被叶片板414″压送来的脱落谷粒通过该谷粒排放口410″,从排放壳体411″排放到谷粒箱5″的内部。
在谷粒排放口410″的下侧设置有负载检测器7″。负载检测器7″固定于支架72″,该支架72″从谷粒箱5″的右侧壁51″的支承部件71″架设至左侧壁52″的支承部件71″。负载检测器7″检测施加于推压作用部70″的负载,在推压作用部70″设置有负载传感器。在利用叶片板414″排放脱落谷粒时,利用叶片板414″的旋转力对脱落谷粒的推压经由脱落谷粒传递到推压作用部70″。通过该推压而产生的压力使推压作用部70″产生应变。由输送装置4″输送来的脱落谷粒的量越大,由叶片板414″对脱落谷粒施加的按压就越大。因此,负载传感器利用推压作用部70″的应变而产生的电信号具有依赖于输送来的脱落谷粒的量(收获的脱落谷粒的量:产量)的强度,因此能够将其处理为用于评价输送来的脱落谷粒的变动和量的检测信号。
如图20所示,在谷粒排放口410″的下方设置有测定脱落谷粒的食味的食味测定装置15″。在食味测定装置15″的食味测定容器151″内暂时存储脱落谷粒,通过对脱落谷粒进行分光测定,测定水分和蛋白质等谷粒成分。
因为由横向输送装置42″输送来的脱落谷粒要以与水平投射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相同的轨迹下落,所以食味测定装置15″没有设置在谷粒排放口410″的正下方,而设置在稍靠谷粒箱5″的右侧壁51″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高效地在食味测定装置15″的食味测定容器151″内积存脱落谷粒。
谷粒箱5″配置在机体框架8″上的右后部,在沿横向与脱粒装置3″的右侧相邻的一侧位于驾驶部10″的后方侧。从脱粒装置3″向谷粒箱5″供给脱落谷粒的扬送输送装置41″配置在脱粒装置3″与谷粒箱5″之间。
如图19所示,在谷粒箱5″的顶壁部50″的后侧开设有检查口部53″。在检查口部53″设置有用于开闭检查口部53″的盖体54″,盖体54″能够利用铰链55″摆动开闭。在盖体54″上,为了能够从外部确认谷粒箱内部的谷粒存储状态,设置了由透明的合成树脂板等构成的透明窗部56″。
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谷粒箱5″的顶壁部50″支承有平板状的引导部6″。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引导部6″支承在谷粒箱的顶壁部50″,所以引导部6″的设置空间仅是所需的最小限度,能够充分确保脱落谷粒的存储空间。
引导部6″经由连结部60″与旋转棒61″焊接,旋转棒61″由固定于顶壁部50″的支承部件62″以能够绕横轴芯X3″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棒61″被设置为其一端插入到形成于谷粒箱的左侧壁52″的贯通孔(未图示)的状态,在旋转棒61″的端部设置有操作用杆63″。
如图19及图21所示,引导部6″设置在谷粒排放装置49″的上方且后方。另外,引导部6″的左右横向宽度被设定为至少比谷粒排放装置49″的横向宽度大。
如图21所示,引导部6″设置在从谷粒排放装置49″排出的脱落谷粒的排出轨迹上,改变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谷粒排放装置49″排出的脱落谷粒相对于引导部6″的入射角A1″和反射角A2″被设定为,比没有设置引导部6″的情况下从谷粒排放装置49″排出的脱落谷粒相对于谷粒箱5″的顶壁部50″的入射角a1″和反射角a2″大(A1″>a1″、A2″>a2″)。
通过上述结构,如图21及图23所示,即使从谷粒排放装置49″排出的脱落谷粒K″被暂时向谷粒箱5″的顶壁部50″的方向投掷,也会被引导部6″改变其行进方向,防止碰到顶壁部50″,从而容易被投掷到谷粒箱5″内部的后方侧(图21及图23的纸面右侧),因此,能够防止投掷的脱落谷粒K″在谷粒箱5″内偏向,从而以平衡的分布状态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操作用杆63″绕旋转棒61″的横轴芯X3″旋转,能够使旋转棒61″、连结部60″和引导部6″绕横轴芯X3″一体旋转。因此,通过对操作用杆63″进行操作,能够改变引导部6″的角度,由此能够调整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的方向调整机构具有支承部件、旋转棒61″、连结部60″及操作用杆63″。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方向调整机构将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改变为各个方向。因此,例如,如果所投掷的脱落谷粒开始偏向谷粒箱5″内的某个区域,则能够将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适当地改变为其他方向,从而将脱落谷粒向谷粒箱5″内的其他区域投掷。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脱落谷粒偏向,从而以平衡的分布状态进行存储。另外,因为被引导部6″引导的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有时根据该作物的种类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通过设置方向调整机构,容易调节为向更加适当的方向投掷脱落谷粒。
关于方向调整机构,其不限于上述结构,虽然未图示,但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引导部6″的前端和后端的两点悬吊支承引导部6″,并且设置为能够手动地调节前端和后端各自的悬吊距离(例如,将具有多个螺栓孔的支架和螺栓组合起来,通过改变插入螺栓的孔来调节支架的长度等),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使用马达等电动地调整方向,或者,还可以构成为能够利用公知的自动张力方式调整方向(可以是手动也可以是电动)。
方向调整机构优选能够多级调整行进方向。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能够分级地改变、保持操作用杆63″绕横轴芯X3″的角度的公知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方向调整机构能够多级调整,所以能够分级地更加精细地设定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能够可靠地防止脱落谷粒偏向。
关于方向调整机构,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设置。即,也可以构成为使引导部6″固定于谷粒箱5″的顶壁部50″,不能改变其角度。
设置引导部6″的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虽然未图示,但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是将检查口部53″设置于谷粒箱5″的顶壁部50″的前侧,在开闭该检查口部53″的盖体54″上设置引导部6″的结构,或者,还可以是将引导部6″设置于该检查口部53″的附近的结构。在将引导部6″设置于盖体54″的情况下,在对引导部6″实施维护等时,能够通过拆下盖体54″而容易地实施。另外,在将引导部6″设置于检查口部53″的附近的情况下,在对引导部6″实施维护等时,作业人能够经由检查口部53″容易地实施。
特别是,在将引导部6″设置于盖体54″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存储的脱落谷粒的上升压施加于引导部6″,例如可以利用适当的棒部件和夹持该棒部件的板簧来保持盖体54″的关闭姿态,由脱落谷粒产生的规定的上升压通过作用于盖体54″而上推盖体54″,使棒部件脱离板簧而打开盖体54″。
引导部6″优选具有基部和保护基部的衬垫。在该情况下,衬垫在引导部6″的基部覆盖从谷粒排放装置排出的脱落谷粒所碰到的面。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引导部6″具有保护基部的衬垫,所以在引导部6″因磨损而发生了劣化时,仅更换衬垫即可,因此与不具有衬垫的情况相比,维护作业更加简化。
引导部6″不限于固定于顶壁部50″的规定位置的形态,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谷粒箱的顶壁部50″的前后左右方向上改变设定位置。另外,引导部6″也可以构成为兼用作负载检测器的推压作用部。
〔其他实施方式〕
谷粒排放装置49″的形态根据联合收割机1″的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本发明中,谷粒排放装置49″的形态、推压作用部70″和负载检测器7″的形状及配置都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图24和图25中,在从脱粒装置3″的底部向谷粒箱5″的上方输送脱落谷粒K″的绞龙输送装置式的扬送输送装置41″的上端设置有谷粒排放装置49″。谷粒排放装置49″在构成扬送输送装置41″的绞龙输送装置415″的轴体416″的上端具有沿轴向设置的叶片板417″和覆盖该叶片板417″的叶片罩418″。叶片罩418″在与叶片板417″的旋转轨迹(绕铅直轴的旋转)的朝向谷粒箱5″的内部的部分对置的区域开口,该开口是脱落谷粒K″的谷粒排放口410″。由绞龙输送装置415″输送来的脱落谷粒K″利用绕铅直轴旋转的叶片板417″,从谷粒排放口410″朝向谷粒箱5″内飞起。
在叶片罩418″的侧壁上,在排放谷粒时与叶片板417″之间夹入脱落谷粒K″的部位,安装有板状的推压作用部70″和利用负载传感器构成的负载检测器7″。因为由扬送输送装置41″输送来的脱落谷粒K″被叶片板417″压到叶片罩418″的侧壁上,所以与脱落谷粒K″的量对应的负载施加于推压作用部70″。负载检测器7″(负载传感器)检测施加于该侧壁的负载。
在本其他实施方式中,在谷粒箱的顶壁部50″支承有俯视观察时呈“く”形的平板状的引导部6″。引导部6″在其弯曲部位焊接于旋转棒61″,旋转棒61″以能够绕纵轴芯X4″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顶壁部50″。旋转棒61″被设置为其一端在形成于谷粒箱的顶壁部50″的贯通孔(未图示)中穿过的状态,在旋转棒61″的端部设置有操作用杆63″。
如图24所示,在谷粒箱的左侧壁5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设置有谷粒排放装置49″。引导部6″设置在谷粒排放装置49″中的谷粒排放口410″的前方、即谷粒箱5″的右侧壁51″侧。
引导部6″设置在从谷粒排放装置49″排出的脱落谷粒的排出轨迹上,改变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在本其他实施方式中,即使排出的脱落谷粒被暂时向谷粒排放装置49″的谷粒排放口410″的前方区域的方向投掷,该排出的脱落谷也会被引导部6″改变其行进方向,被向谷粒箱5″的内部的后方侧(图24及图25的纸面右侧)投掷。由此,能够防止所投掷的脱落谷粒K″在谷粒箱5″内偏向,从而以平衡的分布状态进行存储。
引导部6″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也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圆弧状曲面的形状。
在本其他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操作用杆63″绕旋转棒61″的纵轴芯X4″旋转,能够使旋转棒61″和引导部6″绕纵轴芯X4″一体旋转。因此,能够通过对操作用杆63″进行操作来改变引导部6″的角度,由此,能够调整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脱落谷粒的行进方向的方向调整机构具有旋转棒61″和操作用杆63″。
方向调整机构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可以为手动、电动,或者能够通过公知的自动张力方式调整方向(可以是手动也可以是电动)。
优选地是,方向调整机构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多级调整行进方向。例如,在上述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能够分级地改变、保持操作用杆63″绕纵轴芯X4″的角度的公知结构。
方向调整机构也可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根据需要来设置。即,引导部6″也可以固定于谷粒箱5″的顶壁部50″,不能改变其角度。
设置引导部6″的位置也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可以在开闭检查口部53″的盖体54″上设置引导部6″,或者可以设置于检查口部53″的附近。特别是,在将引导部6″设置于盖体54″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存储的脱落谷粒的上升压施加于引导部6″,例如可以利用适当的棒部件和夹持该棒部件的板簧来保持盖体54″的关闭姿态,由脱落谷粒产生的规定的上升压通过作用于盖体54″而上推盖体54″,使棒部件脱离板簧而打开盖体54″。
虽然未图示,但引导部6″优选具有基部和保护基部的衬垫。在该情况下,衬垫在引导部6″的基部覆盖从谷粒排放装置排出的脱落谷粒所碰到的面。
引导部6″不限于固定于顶壁部50″的规定位置的形态,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谷粒箱的顶壁部50″的前后左右方向上改变设定位置。另外,引导部6″也可以构成为兼用作负载检测器的推压作用部。
1.如图26的W1″所示,在侧视观察时,上述前面的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6″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在排放壳体411″的上方与谷粒排放装置49″的排放壳体411″(参照图21)的上侧前端部分重叠。通过该结构,在侧视观察时,在谷粒排放装置49″与引导部6″之间没有间隙,所以能够防止从谷粒排放口410″排出的脱落谷粒中的一部分通过该间隙积存在引导部6″上面而导致损失。与图26所示的引导部6″相关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
2.如图27的W2″所示,在侧视观察时,上述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6″也可以在谷粒箱5″内部的前方侧(图27的纸面左侧)与谷粒排放装置49″的谷粒排放口410″重叠。通过该结构,在侧视观察时,在谷粒排放装置49″与引导部6″之间没有间隙,所以从谷粒排放口410″排出的脱落谷粒不会在该间隙中通过,而是会被引导部6″更可靠地改变行进方向,从而被投掷到谷粒箱5″的内部的后方侧(图27的纸面右侧)。与图27所示的引导部6″有关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相同。
3.虽然在上述前面的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在谷粒排放口410″的下侧设置负载检测器7″,通过检测来自脱落谷粒的按压力来测定脱落谷粒的产量的结构,但是不限于该结构,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是通过检测施加于绞龙轴47″的负载来测定脱落谷粒的产量。
详细地说,例如图28所示,在绞龙轴47″上设置独立于发动机动力的作为促动器的电动马达M″和检测绞龙轴47″的转速的旋转传感器S″。在该结构中,当利用电动马达M″的动力使绞龙轴47″以转速恒定的方式旋转时,输送来的脱落谷粒的量越大,施加于绞龙轴47″的负载就越大,转速越减小。因此,只要预先算出脱落谷粒的量与绞龙轴47″的转速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检量线,就能够基于旋转传感器S″的检测值测定脱落谷粒的产量。
另外,虽然在图28所示的结构中,利用电动马达M″仅使绞龙轴47″独立于发动机动力而旋转,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利用电动马达M″使一次物回收绞龙40″、扬送输送装置41″及横向输送装置42″的绞龙轴47″全部独立于发动机动力而旋转,从而例如构成为不仅检测出绞龙轴47″的转速,还检测出一次物回收绞龙40″的转速。
另外,例如也可以设置转矩传感器,基于检测转矩算出施加于绞龙轴47″的负载从而测定脱落谷粒的产量,以此来代替上述结构中的旋转传感器S″。
另外,也可以将这种检测施加于绞龙轴47″的负载的结构与前面的实施方式中的负载检测器7″组合,或者也可以是分别单独设置的结构。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上述检测施加于绞龙轴47″的负载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绞龙输送装置415″的轴体416″。
如上所述,为了便于与附图对照而标注了附图标记,但并不是要通过该标注将本发明限定为附图的结构。另外,本发明显然能够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工业实用性
该联合收割机也能够代替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而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Claims (8)

1.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脱粒装置;
谷粒箱,其存储由所述脱粒装置回收的谷粒;
谷粒输送装置,其从所述脱粒装置向所述谷粒箱输送谷粒,并向所述谷粒箱的内部排出谷粒;
检测部,其设置于所述谷粒输送装置的排出口,利用基于通过所述谷粒输送装置的谷粒的量的压力来检测产量;
所述检测部支承于所述谷粒箱,
在所述谷粒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终止端部,设置有从所述谷粒箱的壁部向所述谷粒箱的内侧延伸的横向输送部,
所述横向输送部具有横向输送绞龙、平板状的旋转叶片和覆盖在旋转叶片的周围的排出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形成于所述横向输送部的外周部,
所述检测部支承在设置于所述谷粒箱的壁部的支承框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相对于所述旋转叶片的位置可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通过相对于所述谷粒箱的壁部改变所述支承框架的位置,能够调整所述检测部相对于所述旋转叶片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框架改变所述检测部的位置,能够调整所述检测部相对于所述旋转叶片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的机体横向的宽度形成得比所述旋转叶片的机体横向的宽度宽。
7.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框架横跨所述谷粒箱中对置的侧壁。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的机体横向的宽度横跨所述排出口的机体横向的两端。
CN201810661324.8A 2017-06-26 2018-06-25 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91049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4235 2017-06-26
JP2017124239A JP6770932B2 (ja) 2017-06-26 2017-06-26 収穫機
JP2017-124239 2017-06-26
JP2017-124235 2017-06-26
JP2017239043A JP6917877B2 (ja) 2017-06-26 2017-12-13 コンバイン
JP2017-239043 2017-1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04983A CN109104983A (zh) 2019-01-01
CN109104983B true CN109104983B (zh) 2022-11-29

Family

ID=64822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61324.8A Active CN109104983B (zh) 2017-06-26 2018-06-25 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587857B1 (zh)
CN (1) CN10910498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06092Y2 (ja) * 1990-07-03 1996-08-07 株式会社クボタ 穀粒回収装置
JPH04124048U (ja) * 1991-04-19 1992-11-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穀粒回収装置
JPH0746937A (ja) * 1993-08-06 1995-02-21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貯留部
JP3829405B2 (ja) * 1997-04-24 2006-10-04 チッソ株式会社 回転式ポンプ
JP3386720B2 (ja) * 1998-07-13 2003-03-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搬出装置
JP2001224242A (ja) * 2000-02-15 2001-08-21 Iseki & Co Ltd 穀粒流量検出センサ
KR101614342B1 (ko) * 2011-07-20 2016-04-21 얀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콤바인
JP5732445B2 (ja) 2012-09-27 2015-06-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WO2015152362A1 (ja) * 2014-04-04 2015-10-0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6459399B2 (ja) * 2014-10-30 2019-01-3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6131528A (ja) * 2015-01-20 2016-07-2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6650708B2 (ja) 2015-09-02 2020-02-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6566833B2 (ja) 2015-10-20 2019-08-2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マッピングシステム、マッピング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206177379U (zh) * 2016-10-11 2017-05-17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双板差分式谷物产量计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04983A (zh) 2019-01-01
KR20190001534A (ko) 2019-01-04
KR102587857B1 (ko) 2023-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029624A1 (en) Combine with straw chopper
US9814181B2 (en) Drive mechanism for augers of an agricultural harvester header
US6471032B2 (en) Elevator for bulk material and related apparatuses
CA2981083A1 (en) Stripper-harvester; harvesting device
CN205093171U (zh) 联合收割机
JP6770932B2 (ja) 収穫機
JP665070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689653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9104983B (zh) 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
JP6917877B2 (ja) コンバイン
US20100071333A1 (en) Loading auger deflector
CN107529722B (zh) 收获机及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111373920A (zh) 联合收割机
CN114901062A (zh) 具有近红外谷物传感器的联合收割机
US20220217911A1 (en) Threshing Apparatus
JP434060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09419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423438B2 (ja) 脱穀装置
JP699950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59034B2 (ja) コンバイン
KR102652829B1 (ko) 콤바인 및 탈곡 장치
JP3855420B2 (ja) コンバイン
KR20230166895A (ko) 수확 기계
WO2013012073A1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1093956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