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3920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3920A
CN111373920A CN201911309639.7A CN201911309639A CN111373920A CN 111373920 A CN111373920 A CN 111373920A CN 201911309639 A CN201911309639 A CN 201911309639A CN 111373920 A CN111373920 A CN 1113739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in
input
grains
combine harvester
load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096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3920B (zh
Inventor
林壮太郎
堀高范
齐藤直
渡边俊树
寺西阳之
山冈京介
松永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408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859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408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5903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73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3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3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39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01D41/1271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for measuring crop flow
    • A01D41/1272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for measuring crop flow for measuring grain flow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08Tanks for grain or chaf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60Grain tank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7/00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weighing material of special form or property
    • G01G17/04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weighing material of special form or property for weighing fluids, e.g. gases, pas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5/00Weighing apparatus wherein the balancing is effected by fluid action
    • G01G5/003Weighing apparatus wherein the balancing is effected by fluid action load-cell construction or mounting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联合收割机。在一种联合收割机中:投入部(16)具备将由扬谷装置输送来的谷粒拨出并投入到谷粒箱的内部的旋转叶片(27)和通过与由旋转叶片(27)投入的谷粒接触而计测由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入量的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具备从由旋转叶片(27)投入的谷粒受力而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变形的称重传感器(40)和与谷粒接触的承受部件(39);称重传感器(4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一方相对于谷粒箱固定,在称重传感器(4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另一方设置有承受部件(39)。由此,能够伴随着收割作业高精度地计测田地中的收量。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承受谷粒箱的机体前部侧的载荷的称重传感器。利用该称重传感器,能够计测存储于谷粒箱的谷粒的重量。
<背景技术2>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利用扬谷装置将从脱粒装置送出的谷粒向上方输送,并将其投入谷粒箱的内部。在从扬谷装置向谷粒箱投入谷粒的投入部,设置有用于引导所投入的谷粒的壁状部件。该部件相对于设置于扬谷装置的上端部的旋转叶片设置为覆盖该旋转叶片的脱粒装置侧的侧面。由此,在专利文献1的联合收割机中,能够以偏倚较少的状态向谷粒箱投入谷粒。
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承受谷粒箱的机体前部侧的载荷的称重传感器。利用该称重传感器,能够计测存储于谷粒箱的谷粒的重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38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1>
在专利文献1的联合收割机中,能够利用称重传感器计测存储于谷粒箱的谷粒的重量。但是,由于是承受谷粒箱的载荷的方式,所以计测结果因振动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伴随着收割作业实时地计测田地中的收量,优选是能够更高精度地计测收量的方式。
鉴于上述实情,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伴随着收割作业高精度地计测田地中的收量的手段。
<技术问题2>
在专利文献1的联合收割机中,能够利用称重传感器计测存储于谷粒箱的谷粒的重量。但是,由于是承受谷粒箱的载荷的方式,所以计测结果因振动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伴随着收割作业实时地计测田地中的收量,优选是能够更高精度地计测收量的方式。因此,考虑在与投入谷粒箱的谷粒接触的位置配置传感器,计测由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入量。但是,在该情况下,与传感器接触过的谷粒的飞散方向变化,或者在接触后向下方落下。因此,有可能使存储于谷粒箱的谷粒偏倚,导致能够收纳于谷粒箱的谷粒的量减少,或者导致机体的重量不平衡。
鉴于上述实情,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在用于伴随着收割作业计测田地中的收量的结构中,抑制投入谷粒箱的谷粒的偏倚。
<技术方案1>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脱粒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箱,其存储由所述脱粒装置获得的谷粒;扬谷装置,其配置在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在将从所述脱粒装置送出的谷粒向上方输送后,将该谷粒经由投入部投入到所述谷粒箱的内部;所述投入部具备:旋转叶片,其将由所述扬谷装置输送来的谷粒拨出并投入到所述谷粒箱的内部;投入量计测传感器,其通过与由所述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接触而计测由所述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入量;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具备:称重传感器,其从由所述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受力而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变形;承受部件,其与谷粒接触;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一方相对于所述谷粒箱固定,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另一方设置有所述承受部件。
根据该特征结构,由于具备通过与由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接触而计测由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入量的投入量计测传感器,所以与承受谷粒箱的载荷的方式相比,能够减小因振动产生的影响,能够伴随着收割作业高精度地计测田地中的收量。特别是,由于称重传感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一方相对于谷粒箱固定,在称重传感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另一方设置有承受部件,所以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变形的称重传感器容易变形。由此,能够减小承受部件,能够进一步减小振动对计测结果的影响。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下端部相对于所述谷粒箱固定,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上端部设置有所述承受部件。
根据本结构,能够减小承受部件,能够进一步减小振动对计测结果的影响。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投入部具备限制由所述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掷方向的引导部件,所述投入部在所述谷粒箱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壁上设置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相比于所述引导部件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离所述脱粒装置较远的一方的端部,所述承受部件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离所述脱粒装置较远的一方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更靠所述脱粒装置侧。
根据本结构,能够减少与承受部件接触的谷粒并且增多与引导部件接触的谷粒,所以能够利用引导部件限制谷粒的投掷方向,能够抑制向谷粒箱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相比于所述旋转叶片的旋转区域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离所述脱粒装置较远的一方的端部,所述引导部件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离所述脱粒装置较远的一方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更靠所述脱粒装置侧。
根据本结构,由旋转叶片投入的全部谷粒不都与引导部件接触,一部分不与引导部件接触地投入谷粒箱,所以从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的飞散方向变得多样,能够进一步抑制向谷粒箱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投入部具备从外侧覆盖所述旋转叶片的旋转区域的一部分的外周壁,在所述外周壁中的所述承受部件所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承受部件之间,设置有由所述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所能通过的排出空间。
根据本结构,因为由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能够通过外周壁与承受部件之间的排出空间,所以从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的飞散方向变得多样,能够进一步抑制向谷粒箱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支承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并且能够调整所述旋转叶片与所述承受部件之间的距离的支承调整机构。
根据本结构,能够将旋转叶片与承受部件之间的距离调整为适当的距离,从而能够提高谷粒的投入量的计测精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谷粒箱具备比所述投入部更靠上配置的上侧支承部件和比所述投入部更靠下配置的下侧支承部件,所述支承调整机构具备棒状部件,所述棒状部件处于跨过所述称重传感器的状态,并且支承所述称重传感器,所述棒状部件的上端部连接于所述上侧支承部件,所述棒状部件的下端部连接于所述下侧支承部件。
根据本结构,因为能够利用连接于上侧支承部件和下侧支承部件的棒状部件可靠地支承称重传感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谷粒的投入量的计测精度。除此以外,由于跨越称重传感器而设置的部件是棒状的,所以由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难以与该部件接触,能够进一步抑制向谷粒箱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技术方案2>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脱粒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箱,其存储由所述脱粒装置获得的谷粒;扬谷装置,其将从所述脱粒装置送出的谷粒向上方输送而投入到所述谷粒箱的内部;引导部件,其限制由所述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掷方向;投入量计测传感器,其通过与由所述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接触而检测由所述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入量;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谷粒承受面的上端比所述引导部件的谷粒引导面的上端更靠上,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谷粒引导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所述谷粒承受面的法线方向不同。
根据该特征结构,投入到扬谷装置的谷粒的一部分与引导部件的谷粒引导面接触,比引导部件更靠上的谷粒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谷粒承受面接触。并且,与引导部件的谷粒引导面接触过的谷粒和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谷粒承受面接触过的谷粒向不同的方向飞散。因此,能够抑制向谷粒箱投入的谷粒的偏向。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谷粒箱内部侧的谷粒引导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谷粒承受面的法线方向不同。
根据本结构,与引导部件的谷粒引导面接触过的谷粒和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谷粒承受面接触过的谷粒向不同的方向飞散。因此,能够抑制向谷粒箱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所述谷粒承受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谷粒引导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根据本结构,能够使较多量的谷粒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谷粒承受面接触,能够提高谷粒的投入量的计测精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具备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变形,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
根据本结构,能够抑制计测精度的下降并且能够减小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谷粒承受面的宽度,能够减少与谷粒承受面接触的谷粒。因此,能够抑制向谷粒箱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引导部件的谷粒引导面设置有内衬部件。
根据本结构,能够抑制引导部件因与谷粒接触而磨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内衬部件具备:上游部位,其是所述扬谷装置的旋转叶片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位;下游部位,其是所述旋转叶片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并且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上游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所述下游部位配置在从所述旋转叶片的旋转轴观察时与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所述谷粒承受面重叠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因为下游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上游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所以即使在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谷粒承受面重叠的位置配置下游部位,也能够抑制对从扬谷装置向谷粒承受面的谷粒造成妨碍,故而较为优选。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内衬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引导部件拆装。
根据本结构,在内衬部件因与谷粒接触而损伤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更换,故而较为优选。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投入部的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投入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投入部的主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投入部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表现出谷粒投入状态的谷粒箱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第二投入状态的投入部的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第二投入状态的投入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的投入部的侧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投入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投入部的主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2的投入部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2的表现出谷粒投入状态的谷粒箱的俯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2的第二投入状态的投入部的侧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2的第二投入状态的投入部的横剖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实施方式1>
4:脱粒装置
5:谷粒箱
5A:侧壁部
5B:下侧支承部件
5C:上侧支承部件
15:扬谷装置
16:投入部
21:引导部件
21b:引导作用部
21c:谷粒引导面
21d:端部
22:投入量计测传感器
27:旋转叶片
27a:旋转区域
27b:端部
30:外周壁
30a:端部
39:承受部件
39a:谷粒承受面
39b:端部
40:称重传感器
42:支承调整机构
45:棒状部件
S:排出空间
<实施方式2>
4:脱粒装置
5:谷粒箱
5B:下侧支承部件
5C:上侧支承部件
15:扬谷装置
16:投入部
21:引导部件
21c:谷粒引导面
21d:端部
22:投入量计测传感器
27:旋转叶片
38:内衬部件
38a:上游部位
38b:下游部位
39:承受部件
39a:谷粒承受面
40:称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应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2所示,联合收割机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的行驶机体2的前部连结有绕横轴心X升降操作自如的收割输送部3,在行驶机体2的后部以沿机体横宽方向并列的状态具备脱粒装置4和存储谷粒的谷粒箱5。另外,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右侧部位具备被驾驶舱6覆盖的搭乘驾驶部7,在该搭乘驾驶部7的下方侧具备驱动用的发动机8。在机体后部具备将存储于谷粒箱5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绞龙输送式的谷粒排出装置9。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是沿作业状态下的机体行进方向进行定义,在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是在沿机体行进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定义左右。即,图1、2的附图标记F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前侧,图1、2的附图标记B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后侧。图2的附图标记L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左侧,图2的附图标记R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右侧。
在收割输送部3具备将倒伏的植立谷秆扶起的多个扶禾装置10、将被扶起的植立谷秆的茎根切断的推子型的收割装置11以及一边将切断了茎根的纵向姿态的收割谷秆的姿态逐渐地转换为横倒姿态一边将其朝向位于机体后方侧的脱粒装置4输送的谷秆输送装置12等。
虽未图示,但脱粒装置4利用未图示的脱粒输送链夹持收割谷秆的茎根并将其向后方输送,同时在内部的脱粒室对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脱粒处理,在分选部,对脱粒处理而得的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将脱粒处理物分选为谷粒、带枝叶谷粒等二次物、细小秸秆屑等尘埃。谷粒被存储于谷粒箱5,二次物被返回脱粒室,尘埃被从后端部向外方排出。
脱粒装置4脱粒处理而得的谷粒被谷粒输送机构13从脱粒装置4输送到谷粒箱5。谷粒输送机构13具备位于脱粒装置4的底部的一次物回收绞龙14和扬谷装置15。利用一次物回收绞龙14横向输送而从脱粒装置4的侧壁向横向外方送出的谷粒被扬谷装置15向上方输送。扬谷装置15在将谷粒向上方输送后,经由投入部16投入到谷粒箱5的内部。
谷粒箱5构成为以能够绕机体后部侧的纵轴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体,能够从图2中实线所示的通常作业姿态切换为向横向外方伸出的图2中假想线所示的维护姿态。通过切换为维护姿态,能够对配备于搭乘驾驶部7的下方的发动机8及其周边各部分进行维护作业,对此将不再详述。
在谷粒箱5的左侧的侧壁部5A中的对应于扬谷装置15的部位,形成有在俯视下向横向内侧凹入的凹入部18。扬谷装置15被设置为进入该凹入部18的状态。扬谷装置15构成为在圆筒状的输送筒19的内部具备纵向输送绞龙20的绞龙输送式的扬谷装置。
〔投入部的结构〕
投入部16将由扬谷装置15向上方输送的谷粒投入到谷粒箱5。如图1、图7所示,投入部16在谷粒箱5的左侧的侧壁部5A上设置于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换言之,投入部16在谷粒箱5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壁部5A上设置于前后方向的中间部。
投入部16具备:旋转叶片27,其将由扬谷装置15的纵向输送绞龙20输送来的谷粒拨出并投入到谷粒箱5的内部;引导部件21,其限制由扬谷装置15投入的谷粒的投掷方向;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其通过与由旋转叶片27投入的谷粒接触而计测由扬谷装置15投入的谷粒的投入量。
在扬谷装置15的上端部的对应于投入部16的部位设置有排出部23。在谷粒箱5的对应于投入部16的部位形成有大幅度开口的谷粒接收口24。
在谷粒箱5处于通常作业姿态时,扬谷装置15处于进入谷粒箱5的凹入部18的状态,扬谷装置15的排出部23以与谷粒接收口24对置的状态连接。并且,扬谷装置15能够将谷粒通过设置于排出部23的排出口23a及谷粒接收口24从谷粒箱5的上部排出到谷粒箱5内。
在谷粒箱5处于维护姿态时,谷粒箱5向横向外方摆动而处于与扬谷装置15分离的状态。因此,谷粒箱5的谷粒接收口24与扬谷装置15的排出部23以能够容易分离的方式连接。在谷粒接收口24的周缘例如具备挡风雨条等橡胶制的密封部件,从而在将谷粒箱5从维护姿态切换为通常作业姿态时,使扬谷装置15的排出部23封闭谷粒接收口24而不产生间隙。
在排出部23具备设置于纵向输送绞龙20的轴体26的上端部的旋转叶片27、覆盖旋转叶片27的周围并且形成有朝向谷粒箱5的内方侧打开的排出口23a的排出部结构体28以及限制投入的谷粒的投掷方向的引导部件21。旋转叶片27与纵向输送绞龙20一起在俯视下顺时针地驱动旋转。
对于排出部结构体28而言,以连接于输送筒19的上端的状态形成排出口23a的下端面的底板29、以连接于底板29的状态覆盖旋转叶片27的外周侧中的除排出口23a以外的区域的外周壁30、以连接于外周壁30的上端的状态形成排出口23a的上端面的顶板31分别是主要的构成部件,它们通过焊接等连结成一体。
另外,在排出部结构体28上具备:纵向封闭板32,其位于外周壁30的周向两侧并延伸到比排出口23a更向周向两侧的位置;纵向的对置部件33,其位于底板29的下面侧。在谷粒箱5处于通常作业姿态时,纵向封闭板32处于覆盖谷粒接收口24的敞开部分的状态。对置部件33被设置为与谷粒箱5中的谷粒接收口24的周围的侧壁部5A对置的状态。纵向封闭板32及对置部件33通过焊接等与底板29及顶板31连结为一体。在顶板31的上部具备支承纵向输送绞龙20的轴体26的轴承部34。
引导部件21具备通过螺栓连结的方式固定于底板29的背面侧(下面侧)的台座部21a以及纵向姿态的引导作用部21b。引导作用部21b被设置为在投入部16的上下方向的整个宽度中的一部分区域作用于所投入的谷粒。在引导作用部21b中的位于旋转叶片27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位,设置有用于以使谷粒朝向斜右后方侧的方式限制投掷方向的、斜右后方向的姿态的谷粒引导面21c。引导作用部21b中的位于旋转叶片27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位通过螺栓连结于排出部结构体28的纵向封闭板32。
在外周壁30的内表面侧,安装有接收并引导被旋转叶片27排出来的谷粒的内衬部件38。内衬部件38通过多个螺栓的紧固而安装于外周壁30。通过拆下多个螺栓,能够拆下并更换内衬部件38。
内衬部件38被设置为遍及轴心方向(上下方向)的整个宽度及整个周向而覆盖外周壁30的内表面的状态。另外,内衬部件38在排出口23a中的下侧的区域从与外周壁30对应的部位向旋转叶片27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以沿引导部件21的内表面侧连成一串的状态延长形成。即,内衬部件38设置于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内衬部件38具备:上游部位38a,其是扬谷装置15的旋转叶片27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位;下游部位38b,其是旋转叶片27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下游部位38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上游部位38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如图4所示,下游部位38b配置在从旋转叶片27的旋转轴观察时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承受部件39的谷粒承受面39a(后述)重叠的位置。
在排出部结构体28的顶板31的上部,具备与纵向输送绞龙20的轴体26一体旋转的检测用旋转体35以及对检测用旋转体35的旋转状态进行检测的旋转角传感器等。检测用旋转体35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菱形,被设置为离旋转中心较远的一方的顶点(该顶点构成被检测部35a)以接近旋转角传感器的状态通过。旋转角传感器被顶板31支承,构成为每当检测用旋转体35的被检测部35a接近时都输出检测脉冲。
如图3~6所示,以与投入部16中的排出部23的排出口23a相邻的状态配置有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支承于支承调整机构42。
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具备形成为平板状且具有平坦的谷粒承受面39a的承受部件39、能够计测作用于承受部件39的力的称重传感器40以及将承受部件39与称重传感器40的上端部隔开间隔地连结的隔垫41等。称重传感器40以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姿态配置。
如图3所示,承受部件39的谷粒承受面39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引导部件21的所述谷粒引导面21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因为在称重传感器40的上端部连结承受部件39,并且称重传感器40的下端部以固定状态支承于支承调整机构42,所以应力容易集中于称重传感器40的中心部。也就是说,称重传感器40从承受部件39承受载荷时,对另一端部施加力矩载荷,沿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变形,在中心部产生变形。由于在称重传感器40的中心部产生变形,所以从称重传感器40产生电信号。从称重传感器40产生的电信号用作用于评价谷粒收量的检测信号,电信号例如用电压值或电流值来表示。
如果谷粒被旋转叶片27从排出口23a排出并与承受部件39接触,则称重传感器40能够检测出施加于承受部件39的按压力。从扬谷装置15送来的谷粒的排出量越多,则谷粒对承受部件39的按压力越大,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也越大。其结果是,能够基于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来计测谷粒的投入量。
对谷粒的投入量的计测处理进行简单说明。
具备被输入旋转角传感器及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的控制装置(未图示)。控制装置能够基于这些检测信号,通过运算处理而求出谷粒的投入量。
在旋转叶片27通过承受部件39的附近时,最大的力施加于承受部件39,检测出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的峰值。每当旋转叶片27旋转一圈都检测出该峰值。控制装置能够利用扬谷装置15每旋转一圈就检测出的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的峰值,按照时间顺序计测每单位时间的投入量。通过累积该值,能够求出田地中的谷粒的收量。
〔支承调整机构的结构〕
支承调整机构42具备支承支架43、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和棒状部件45。
支承支架43是俯视下为U形的部件。支承支架43经由设置于U形的底部的长孔43a而利用螺栓B安装在设置于谷粒箱5的侧壁部5A的下侧支承部件5B上。即,支承支架43以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下侧支承部件5B。
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是俯视下为U形的部件。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以其U形与支承支架43的U形对合的姿态安装于支承支架43。详细地说,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的右侧的侧板经由设置于支承支架43的右侧的侧板的长孔43b安装于支承支架43的右侧的侧板。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的左侧的侧板经由设置于该侧板的长孔安装于支承支架43的左侧的侧板。即,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称重传感器40的下端部安装于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的U形的底部。
棒状部件45是圆棒状的部件。棒状部件45的上端部经由上支架45a的长孔45b安装在设置于谷粒箱5的侧壁部5A的上侧支承部件5C上。即,棒状部件45以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上侧支承部件5C。棒状部件45的下端部经由下支架45c并且经由从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向前方立设的支架44b的长孔44c安装于支架44b。即,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棒状部件45。棒状部件45以跨过称重传感器40的状态,利用其下端部支承称重传感器40。
由于支承调整机构42如上所述地构成,所以能够调整称重传感器40及承受部件39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即,支承调整机构42支承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并且构成为能够调整旋转叶片27与承受部件39之间的距离。
〔谷粒向谷粒箱的投入〕
由扬谷装置15向上方输送的谷粒一边被沿投入部16的外周壁30引导,一边被旋转叶片27排出到谷粒箱5的内部。在排出口23a中的设置引导部件21的下侧的区域,谷粒被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引导,并如图7中单点划线所示地被向谷粒箱5的斜右后方向排出引导。
另一方面,在排出口23a中的未设置引导部件21的上部侧的区域,如图7中单点划线及双点划线所示,谷粒在谷粒箱5内的沿前后方向较宽的范围被排出引导。
如图3所示,承受部件39的谷粒承受面39a的上端比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的上端更靠上。因此,通过引导部件21的上方的谷粒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承受部件39接触,其飞散方向变化。如图4所示,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的法线方向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谷粒承受面39a的法线方向不同。因此,与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接触过的谷粒和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谷粒承受面39a接触过的谷粒向不同的方向飞散。因此,可抑制由旋转叶片27向谷粒箱5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相比于引导部件21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右侧的端部21d(离脱粒装置4较远的一方的端部),承受部件39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右侧的端部39b(离脱粒装置4较远的一方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更靠左侧(脱粒装置4侧)。由此,能够减少与承受部件39接触的谷粒并且增加与引导部件21接触的谷粒,所以能够利用引导部件21限制谷粒的投掷方向,抑制向谷粒箱5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相比于旋转叶片27的旋转区域27a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右侧的端部27b(离脱粒装置4较远的一方的端部),引导部件21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右侧的端部21d(离脱粒装置4较远的一方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更靠左侧(脱粒装置4侧)。由此,被旋转叶片27投入的全部谷粒不都与引导部件21接触,而是一部分不与引导部件21接触地投入到谷粒箱5,因此从旋转叶片27投入的谷粒的飞散方向变得多样,能够进一步抑制向谷粒箱5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外周壁30的端部30a(承受部件39所处一侧的端部)与承受部件39之间分离,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排出空间S。通过该排出空间S,将来自旋转叶片27的谷粒向谷粒箱5投入。由此,如图7所示,来自旋转叶片27的谷粒通过排出空间S向谷粒箱5的斜左前方向投入。因此,从旋转叶片27投入的谷粒的飞散方向变得多样,能够进一步抑制向谷粒箱5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在支承支架43的右侧的侧板部分,支承有检测出谷粒的存储量达到设定量的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量检测传感器未经高度调节机构等而直接安装于支承支架43,实现了减少部件数量的简单结构。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为如下结构:由压敏开关构成,如果谷粒存储到该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所处的部位,从而因谷粒而对其施加压力,则开关被接通操作,切换为谷粒检出状态。将该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的输出信号被输出到控制装置。
如果谷粒向谷粒箱5中存储到了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变为谷物检出状态的程度,则存在所存储的谷粒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承受部件39接触,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不再反映谷粒的投入量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变为谷粒检出状态,则控制装置中止基于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求出谷粒的投入量的运算处理。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基于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变为谷粒检出状态进行通知处理,例如向设置于搭乘驾驶部7的显示面板(未图示)显示警告或者发出警报声等。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投入部16设置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例子。也可以将投入部16构成为能够在安装有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第一投入状态(图3-图6)和拆下了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第二投入状态(图8-图9)之间切换。
在投入部16处于第二投入状态时,与第一投入状态相同地,由扬谷装置15向上方输送的谷粒一边被沿投入部16的外周壁30引导,一边被旋转叶片27向谷粒箱5的内部排出。在排出口23a中的设置引导部件21的下侧的区域,谷粒被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引导,并如图7中单点划线所示地被向谷粒箱5的斜右后方向排出引导。
另一方面,在排出口23a中的未设置引导部件21的上部侧的区域,如图7中单点划线及双点划线所示,谷粒在谷粒箱5内的沿前后方向较宽的范围被排出引导。在第二投入状态中,由于不设置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所以通过了引导部件21的上方的谷粒不会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接触,被向谷粒箱5的前方排出引导。因此,可抑制利用旋转叶片27向谷粒箱5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衬部件38构成为遍及外周壁30的整周而设置,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将内衬部件38设置于外周壁30的一部分。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21以使谷粒朝向斜后方侧的方式限制投掷方向,但引导部件21也可以以使谷粒朝向斜前方侧的方式限制投掷方向。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称重传感器40的下端部经由支承调整机构42固定于谷粒箱5,并且在称重传感器40的上端部设置承受部件39的例子。也也可以上下颠倒地配置,即,称重传感器40的上端部固定于谷粒箱5,并且在称重传感器40的下端部设置承受部件39。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棒状部件45是圆棒状的部件的例子。棒状部件45也可以是圆管或方管,还可以实心的圆棒或方棒。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限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还能够应用于将收割谷秆整秆投入到脱粒装置中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实施方式2>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应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0、11所示,联合收割机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的行驶机体2的前部连结有绕横轴心X升降操作自如的收割输送部3,在行驶机体2的后部以沿机体横宽方向并列的状态具备脱粒装置4和存储谷粒的谷粒箱5。另外,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右侧部位具备被驾驶舱6覆盖的搭乘驾驶部7,在该搭乘驾驶部7的下方侧具备驱动用的发动机8。在机体后部具备将存储于谷粒箱5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绞龙输送式的谷粒排出装置9。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是沿作业状态下的机体行进方向进行定义,在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是在沿机体行进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定义左右。即,图10、11的附图标记F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前侧,图10、11的附图标记B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后侧。图11的附图标记L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左侧,图11的附图标记R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右侧。
在收割输送部3具备将倒伏的植立谷秆扶起的多个扶禾装置10、将被扶起的植立谷秆的茎根切断的推子型的收割装置11以及一边将切断了茎根的纵向姿态的收割谷秆的姿态逐渐地转换为横倒姿态一边将其朝向位于机体后方侧的脱粒装置4输送的谷秆输送装置12等。
虽未图示,但脱粒装置4利用未图示的脱粒输送链夹持收割谷秆的茎根并将其向后方输送,同时在内部的脱粒室对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脱粒处理,在分选部,对脱粒处理而得的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将脱粒处理物分选为谷粒、带枝叶谷粒等二次物、细小秸秆屑等尘埃。谷粒被存储于谷粒箱5,二次物被返回脱粒室,尘埃被从后端部向外方排出。
脱粒装置4脱粒处理而得的谷粒被谷粒输送机构13从脱粒装置4输送到谷粒箱5。谷粒输送机构13具备位于脱粒装置4的底部的一次物回收绞龙14和扬谷装置15。利用一次物回收绞龙14横向输送而从脱粒装置4的侧壁向横向外方送出的谷粒被扬谷装置15向上方输送。扬谷装置15在将谷粒向上方输送后,经由投入部16投入到谷粒箱5的内部。
谷粒箱5构成为以能够绕机体后部侧的纵轴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体,能够从图11中实线所示的通常作业姿态切换为向横向外方伸出的图11中假想线所示的维护姿态。通过切换为维护姿态,能够对配备于搭乘驾驶部7的下方的发动机8及其周边各部分进行维护作业,对此将不再详述。
在谷粒箱5的左侧的侧壁部5A中的对应于扬谷装置15的部位,形成有在俯视下向横向内侧凹入的凹入部18。扬谷装置15被设置为进入该凹入部18的状态。扬谷装置15构成为在圆筒状的输送筒19的内部具备纵向输送绞龙20的绞龙输送式的扬谷装置。
〔投入部的结构〕
投入部16将由扬谷装置15向上方输送的谷粒投入到谷粒箱5。如图10、图16所示,投入部16在谷粒箱5的左侧的侧壁部5A上设置于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换言之,投入部16在谷粒箱5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壁部5A上设置于前后方向的中间部。
投入部16具备:旋转叶片27,其将由扬谷装置15的纵向输送绞龙20输送来的谷粒拨出并投入到谷粒箱5的内部;引导部件21,其限制由扬谷装置15投入的谷粒的投掷方向;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其通过与由旋转叶片27投入的谷粒接触而计测由扬谷装置15投入的谷粒的投入量。
在扬谷装置15的上端部的对应于投入部16的部位设置有排出部23。在谷粒箱5的对应于投入部16的部位形成有大幅度开口的谷粒接收口24。
在谷粒箱5处于通常作业姿态时,扬谷装置15处于进入谷粒箱5的凹入部18的状态,扬谷装置15的排出部23以与谷粒接收口24对置的状态连接。并且,扬谷装置15能够将谷粒通过设置于排出部23的排出口23a及谷粒接收口24从谷粒箱5的上部排出到谷粒箱5内。
在谷粒箱5处于维护姿态时,谷粒箱5向横向外方摆动而处于与扬谷装置15分离的状态。因此,谷粒箱5的谷粒接收口24与扬谷装置15的排出部23以能够容易分离的方式连接。在谷粒接收口24的周缘例如具备挡风雨条等橡胶制的密封部件,从而在将谷粒箱5从维护姿态切换为通常作业姿态时,使扬谷装置15的排出部23封闭谷粒接收口24而不产生间隙。
在排出部23具备设置于纵向输送绞龙20的轴体26的上端部的旋转叶片27、覆盖旋转叶片27的周围并且形成有朝向谷粒箱5的内方侧打开的排出口23a的排出部结构体28以及限制投入的谷粒的投掷方向的引导部件21。旋转叶片27与纵向输送绞龙20一起在俯视下顺时针地驱动旋转。
对于排出部结构体28而言,以连接于输送筒19的上端的状态形成排出口23a的下端面的底板29、以连接于底板29的状态覆盖旋转叶片27的外周侧中的除排出口23a以外的区域的外周壁30、以连接于外周壁30的上端的状态形成排出口23a的上端面的顶板31分别是主要的构成部件,它们通过焊接等连结成一体。
另外,在排出部结构体28上具备:纵向封闭板32,其位于外周壁30的周向两侧并延伸到比排出口23a更向周向两侧的位置;纵向的对置部件33,其位于底板29的下面侧。在谷粒箱5处于通常作业姿态时,纵向封闭板32处于覆盖谷粒接收口24的敞开部分的状态。对置部件33被设置为与谷粒箱5中的谷粒接收口24的周围的侧壁部5A对置的状态。纵向封闭板32及对置部件33通过焊接等与底板29及顶板31连结为一体。在顶板31的上部具备支承纵向输送绞龙20的轴体26的轴承部34。
引导部件21具备通过螺栓连结的方式固定于底板29的背面侧(下面侧)的台座部21a以及纵向姿态的引导作用部21b。引导作用部21b被设置为在投入部16的上下方向的整个宽度中的一部分区域作用于所投入的谷粒。在引导作用部21b中的位于旋转叶片27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位,设置有用于以使谷粒朝向斜右后方侧的方式限制投掷方向的、斜右后方向的姿态的谷粒引导面21c。引导作用部21b中的位于旋转叶片27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位通过螺栓连结于排出部结构体28的纵向封闭板32。
在外周壁30的内表面侧,安装有接收并引导被旋转叶片27排出来的谷粒的内衬部件38。内衬部件38通过多个螺栓的紧固而安装于外周壁30。通过拆下多个螺栓,能够拆下并更换内衬部件38。
内衬部件38被设置为遍及轴心方向(上下方向)的整个宽度及整个周向而覆盖外周壁30的内表面的状态。另外,内衬部件38在排出口23a中的下侧的区域从与外周壁30对应的部位向旋转叶片27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以沿引导部件21的内表面侧连成一串的状态延长形成。即,内衬部件38设置于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详细而言,如图14所示,内衬部件38具备:上游部位38a,其是扬谷装置15的旋转叶片27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位;下游部位38b,其是旋转叶片27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下游部位38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上游部位38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如图13所示,下游部位38b配置在从旋转叶片27的旋转轴观察时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承受部件39的谷粒承受面39a(后述)重叠的位置。
在排出部结构体28的顶板31的上部,具备与纵向输送绞龙20的轴体26一体旋转的检测用旋转体35以及对检测用旋转体35的旋转状态进行检测的旋转角传感器等。检测用旋转体35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菱形,被设置为离旋转中心较远的一方的顶点(该顶点构成被检测部35a)以接近旋转角传感器的状态通过。旋转角传感器被顶板31支承,构成为每当检测用旋转体35的被检测部35a接近时都输出检测脉冲。
如图12~15所示,以与投入部16中的排出部23的排出口23a相邻的状态配置有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支承于支承调整机构42。
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具备形成为平板状且具有平坦的谷粒承受面39a的承受部件39、能够计测作用于承受部件39的力的称重传感器40以及将承受部件39与称重传感器40的上端部隔开间隔地连结的隔垫41等。称重传感器40以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姿态配置。
如图12所示,承受部件39的谷粒承受面39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引导部件21的所述谷粒引导面21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因为在称重传感器40的上端部连结承受部件39,并且称重传感器40的下端部以固定状态支承于支承调整机构42,所以应力容易集中于称重传感器40的中心部。也就是说,称重传感器40从承受部件39承受载荷时,对另一端部施加力矩载荷,沿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变形,在中心部产生变形。由于在称重传感器40的中心部产生变形,所以从称重传感器40产生电信号。从称重传感器40产生的电信号用作用于评价谷粒收量的检测信号,电信号例如用电压值或电流值来表示。
如果谷粒被旋转叶片27从排出口23a排出并与承受部件39接触,则称重传感器40能够检测出施加于承受部件39的按压力。从扬谷装置15送来的谷粒的排出量越多,则谷粒对承受部件39的按压力越大,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也越大。其结果是,能够基于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来计测谷粒的投入量。
对谷粒的投入量的计测处理进行简单说明。
具备被输入旋转角传感器及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的控制装置(未图示)。控制装置能够基于这些检测信号,通过运算处理而求出谷粒的投入量。
在旋转叶片27通过承受部件39的附近时,最大的力施加于承受部件39,检测出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的峰值。每当旋转叶片27旋转一圈都检测出该峰值。控制装置能够利用扬谷装置15每旋转一圈就检测出的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的峰值,按照时间顺序计测每单位时间的投入量。通过累积该值,能够求出田地中的谷粒的收量。
〔支承调整机构的结构〕
支承调整机构42具备支承支架43、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和棒状部件45。
支承支架43是俯视下为U形的部件。支承支架43经由设置于U形的底部的长孔43a而利用螺栓B安装在设置于谷粒箱5的侧壁部5A的下侧支承部件5B上。即,支承支架43以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下侧支承部件5B。
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是俯视下为U形的部件。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以其U形与支承支架43的U形对合的姿态安装于支承支架43。详细地说,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的右侧的侧板经由设置于支承支架43的右侧的侧板的长孔43b安装于支承支架43的右侧的侧板。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的左侧的侧板经由设置于该侧板的长孔安装于支承支架43的左侧的侧板。即,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称重传感器40的下端部安装于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的U形的底部。
棒状部件45是圆棒状的部件。棒状部件45的上端部经由上支架45a的长孔45b安装在设置于谷粒箱5的侧壁部5A的上侧支承部件5C上。即,棒状部件45以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上侧支承部件5C。棒状部件45的下端部经由下支架45c并且经由从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向前方立设的支架44b的长孔44c安装于支架44b。即,称重传感器支承部件44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棒状部件45。棒状部件45以跨过称重传感器40的状态,利用其下端部支承称重传感器40。
由于支承调整机构42如上所述地构成,所以能够调整称重传感器40及承受部件39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即,支承调整机构42支承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并且构成为能够调整旋转叶片27与承受部件39之间的距离。
〔谷粒向谷粒箱的投入〕
由扬谷装置15向上方输送的谷粒一边被沿投入部16的外周壁30引导,一边被旋转叶片27排出到谷粒箱5的内部。在排出口23a中的设置引导部件21的下侧的区域,谷粒被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引导,并如图16中单点划线所示地被向谷粒箱5的斜右后方向排出引导。
另一方面,在排出口23a中的未设置引导部件21的上部侧的区域,如图16中单点划线及双点划线所示,谷粒在谷粒箱5内的沿前后方向较宽的范围被排出引导。
如图12所示,承受部件39的谷粒承受面39a的上端比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的上端更靠上。因此,通过引导部件21的上方的谷粒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承受部件39接触,其飞散方向变化。如图13所示,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的法线方向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谷粒承受面39a的法线方向不同。因此,与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接触过的谷粒和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谷粒承受面39a接触过的谷粒向不同的方向飞散。因此,可抑制由旋转叶片27向谷粒箱5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相比于引导部件21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右侧的端部21d(离脱粒装置4较远的一方的端部),承受部件39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右侧的端部39b(离脱粒装置4较远的一方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更靠左侧(脱粒装置4侧)。由此,能够减少与承受部件39接触的谷粒并且增加与引导部件21接触的谷粒,所以能够利用引导部件21限制谷粒的投掷方向,抑制向谷粒箱5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相比于旋转叶片27的旋转区域27a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右侧的端部27b(离脱粒装置4较远的一方的端部),引导部件21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右侧的端部21d(离脱粒装置4较远的一方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更靠左侧(脱粒装置4侧)。由此,被旋转叶片27投入的全部谷粒不都与引导部件21接触,而是一部分不与引导部件21接触地投入到谷粒箱5,因此从旋转叶片27投入的谷粒的飞散方向变得多样,能够进一步抑制向谷粒箱5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外周壁30的端部30a(承受部件39所处一侧的端部)与承受部件39之间分离,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排出空间S。通过该排出空间S,将来自旋转叶片27的谷粒向谷粒箱5投入。由此,如图16所示,来自旋转叶片27的谷粒通过排出空间S向谷粒箱5的斜左前方向投入。因此,从旋转叶片27投入的谷粒的飞散方向变得多样,能够进一步抑制向谷粒箱5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在支承支架43的右侧的侧板部分,支承有检测出谷粒的存储量达到设定量的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量检测传感器未经高度调节机构等而直接安装于支承支架43,实现了减少部件数量的简单结构。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为如下结构:由压敏开关构成,如果谷粒存储到该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所处的部位,从而因谷粒而对其施加压力,则开关被接通操作,切换为谷粒检出状态。将该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的输出信号被输出到控制装置。
如果谷粒向谷粒箱5中存储到了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变为谷物检出状态的程度,则存在所存储的谷粒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承受部件39接触,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不再反映谷粒的投入量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0变为谷粒检出状态,则控制装置中止基于称重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求出谷粒的投入量的运算处理。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基于存储量检测传感器5变为谷粒检出状态进行通知处理,例如向设置于搭乘驾驶部7的显示面板(未图示)显示警告或者发出警报声等。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投入部16设置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例子。也可以将投入部16构成为能够在安装有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第一投入状态(图12、13、14、15)和拆下了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的第二投入状态之间切换。
在投入部16处于第二投入状态时,与第一投入状态相同地,由扬谷装置15向上方输送的谷粒一边被沿投入部16的外周壁30引导,一边被旋转叶片27向谷粒箱5的内部排出。在排出口23a中的设置引导部件21的下侧的区域,谷粒被引导部件21的谷粒引导面21c引导,并如图16中单点划线所示地被向谷粒箱5的斜右后方向排出引导。
另一方面,在排出口23a中的未设置引导部件21的上部侧的区域,如图16中单点划线及双点划线所示,谷粒在谷粒箱5内的沿前后方向较宽的范围被排出引导。在第二投入状态中,由于不设置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所以通过了引导部件21的上方的谷粒不会与投入量计测传感器22接触,被向谷粒箱5的前方排出引导。因此,可抑制利用旋转叶片27向谷粒箱5投入的谷粒的偏倚。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衬部件38构成为遍及外周壁30的整周而设置,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将内衬部件38设置于外周壁30的一部分。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21以使谷粒朝向斜后方侧的方式限制投掷方向,但引导部件21也可以以使谷粒朝向斜前方侧的方式限制投掷方向。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称重传感器40的下端部经由支承调整机构42固定于谷粒箱5,并且在称重传感器40的上端部设置承受部件39的例子。也也可以上下颠倒地配置,即,称重传感器40的上端部固定于谷粒箱5,并且在称重传感器40的下端部设置承受部件39。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棒状部件45是圆棒状的部件的例子。棒状部件45也可以是圆管或方管,还可以实心的圆棒或方棒。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限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还能够应用于将收割谷秆整秆投入到脱粒装置中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Claims (14)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脱粒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谷粒箱,其存储由所述脱粒装置获得的谷粒;
扬谷装置,其配置在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在将从所述脱粒装置送出的谷粒向上方输送后,将该谷粒经由投入部投入到所述谷粒箱的内部;
所述投入部具备:
旋转叶片,其将由所述扬谷装置输送来的谷粒拨出并投入到所述谷粒箱的内部;
投入量计测传感器,其通过与由所述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接触而计测由所述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入量;
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具备:
称重传感器,其从由所述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受力而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变形;
承受部件,其与谷粒接触;
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一方相对于所述谷粒箱固定,
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另一方设置有所述承受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下端部相对于所述谷粒箱固定,
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上端部设置有所述承受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入部具备限制由所述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掷方向的引导部件,
所述投入部在所述谷粒箱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壁上设置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中间部,
相比于所述引导部件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离所述脱粒装置较远的一方的端部,所述承受部件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离所述脱粒装置较远的一方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更靠所述脱粒装置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相比于所述旋转叶片的旋转区域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离所述脱粒装置较远的一方的端部,所述引导部件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离所述脱粒装置较远的一方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更靠所述脱粒装置侧。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入部具备从外侧覆盖所述旋转叶片的旋转区域的一部分的外周壁,
在所述外周壁中的所述承受部件所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承受部件之间,设置有由所述旋转叶片投入的谷粒所能通过的排出空间。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支承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并且能够调整所述旋转叶片与所述承受部件之间的距离的支承调整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箱具备比所述投入部更靠上配置的上侧支承部件和比所述投入部更靠下配置的下侧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调整机构具备棒状部件,所述棒状部件处于跨过所述称重传感器的状态,并且支承所述称重传感器,
所述棒状部件的上端部连接于所述上侧支承部件,所述棒状部件的下端部连接于所述下侧支承部件。
8.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脱粒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谷粒箱,其存储由所述脱粒装置获得的谷粒;
扬谷装置,其将从所述脱粒装置送出的谷粒向上方输送而投入到所述谷粒箱的内部;
引导部件,其限制由所述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掷方向;
投入量计测传感器,其通过与由所述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接触而检测由所述扬谷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入量;
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谷粒承受面的上端比所述引导部件的谷粒引导面的上端更靠上,
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谷粒引导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所述谷粒承受面的法线方向不同。
9.如权利要求8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谷粒箱内部侧的谷粒引导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谷粒承受面的法线方向不同。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所述谷粒承受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谷粒引导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具备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变形,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的谷粒引导面设置有内衬部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衬部件具备:
上游部位,其是所述扬谷装置的旋转叶片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位;
下游部位,其是所述旋转叶片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并且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上游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所述下游部位配置在从所述旋转叶片的旋转轴观察时与所述投入量计测传感器的所述谷粒承受面重叠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衬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引导部件拆装。
CN201911309639.7A 2018-12-25 2019-12-18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113739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0892 2018-12-25
JP2018-240891 2018-12-25
JP2018240891A JP7085978B2 (ja) 2018-12-25 2018-12-25 コンバイン
JP2018240892A JP7159034B2 (ja) 2018-12-25 2018-12-25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3920A true CN111373920A (zh) 2020-07-07
CN111373920B CN111373920B (zh) 2023-09-12

Family

ID=71219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09639.7A Active CN111373920B (zh) 2018-12-25 2019-12-18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00079415A (zh)
CN (1) CN1113739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9881B2 (ja) 2021-01-29 2024-03-14 ヤンマ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揚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ンバイン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221U (zh) * 1990-04-18 1992-01-09
JPH08285671A (ja) * 1995-04-12 1996-11-01 A & D Co Ltd 荷重測定装置
JP2001097537A (ja) * 1999-10-01 2001-04-10 Seiichi Noda 横送り搬送機における穀粒流れ検知装置
JP2004024055A (ja) * 2002-06-21 2004-01-29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収量演算システム
CN2903946Y (zh) * 2006-04-28 2007-05-23 沈阳理工大学 一种支耳抗力试验仪
US20090182471A1 (en) * 2008-01-15 2009-07-16 Corey Bucher Lawn mower with weight transfer control system
JP2012200221A (ja) * 2011-03-25 2012-10-22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回収部構造
JP2013118858A (ja) * 2011-12-08 2013-06-17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CN103781346A (zh) * 2011-07-20 2014-05-07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WO2017154984A1 (ja) * 2016-03-09 2017-09-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及び、コンバイン
CN108347883A (zh) * 2015-12-25 2018-07-3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以及联合收割机用谷粒产量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81780B2 (ja) 2016-01-06 2017-08-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221U (zh) * 1990-04-18 1992-01-09
JPH08285671A (ja) * 1995-04-12 1996-11-01 A & D Co Ltd 荷重測定装置
JP2001097537A (ja) * 1999-10-01 2001-04-10 Seiichi Noda 横送り搬送機における穀粒流れ検知装置
JP2004024055A (ja) * 2002-06-21 2004-01-29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収量演算システム
CN2903946Y (zh) * 2006-04-28 2007-05-23 沈阳理工大学 一种支耳抗力试验仪
US20090182471A1 (en) * 2008-01-15 2009-07-16 Corey Bucher Lawn mower with weight transfer control system
JP2012200221A (ja) * 2011-03-25 2012-10-22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回収部構造
CN103781346A (zh) * 2011-07-20 2014-05-07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13118858A (ja) * 2011-12-08 2013-06-17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CN108347883A (zh) * 2015-12-25 2018-07-3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以及联合收割机用谷粒产量管理系统
EP3395153A1 (en) * 2015-12-25 2018-10-31 Kubota Corporation Combine harvester and grain yield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mbine harvester
WO2017154984A1 (ja) * 2016-03-09 2017-09-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及び、コンバイ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9881B2 (ja) 2021-01-29 2024-03-14 ヤンマ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揚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3920B (zh) 2023-09-12
KR20200079415A (ko) 2020-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74304B2 (en) Device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a crop flow in a harvesting machine
CN107535179B (zh) 联合收割机
EP2732693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veying agricultural material in a harvester
US20210195837A1 (en) Combine Harvester and Grain Yield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mbine Harvester
CN114080152A (zh) 联合收割机
CN111373920A (zh) 联合收割机
Kiniulis et al. Corn ear threshing performance of filler-plate-covered threshing cylinders
CN110602944A (zh) 联合收割机
JP708597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9004790A (ja) 収穫機
JP2018102209A (ja) コンバイン
JP7159034B2 (ja) コンバイン
US20220174873A1 (en) Combin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mbine
JP2019004866A (ja) コンバイン
JP7094191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9104983B (zh) 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
CN113766827A (zh) 联合收割机
JP7399038B2 (ja) コンバイン
EP3991543A1 (en) Threshing device
JP739100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30604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5633574A (zh) 收割机械
US20240138303A1 (en) Corn header row unit control system
US20240125661A1 (en) Damp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act sensing on an agricultural header
JP2022116946A (ja) コンバインの揚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