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2052A -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02052A CN108702052A CN201780010376.2A CN201780010376A CN108702052A CN 108702052 A CN108702052 A CN 108702052A CN 201780010376 A CN201780010376 A CN 201780010376A CN 108702052 A CN108702052 A CN 1087020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or
- lead
- board unit
- lower board
- ph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0—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2—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ressor driving arrangements, e.g. clutches, transmissions or multiple driv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2—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rating in liquid or g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定子具有:多根引出线,它们从线圈朝向上侧延伸;以及引导部件,其在比线圈靠上侧的位置对引出线进行支承。引导部件为绝缘体。另外,引导部件具有下板部、内壁部以及上板部。下板部在中心轴线的周围呈环状扩展。内壁部从下板部的内周部朝向上侧延伸。上板部从内壁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下板部的上侧、上板部的下侧且内壁部的径向外侧存在单个引出线收纳空间。多根引出线在该引出线收纳空间中沿内壁部在周向上配置。这样,并不一定需要汇流条,且能够一边确保与线圈的绝缘一边紧凑地配置引出线。由此,能够兼顾定子的小型化和引出线的绝缘性。另外,通过将引出线卷绕于内壁部,能够容易在下板部与上板部之间配置引出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马达要求小型化和薄型化。为了使马达小型化,例如考虑在马达内减小部件间的间隙。然而,若在马达的定子中减小部件间的间隙,则从线圈引出的导线可能会与线圈或金属制的壳体等接触而发生短路。因此,在马达的内部,需要在从线圈引出的导线与其他导电性的部件之间配置绝缘部件。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4-187797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构造:在定子铁芯的轴向端部配置保持架部,在该保持架部配置多个导线。在这些导线中包含有从外部的电源提供电流的供电用导线和使导线彼此连接而形成中性点的中性点用导线。在该公报的构造中,保持架部具有多个台阶部,使得在轴向上因台阶而随着朝向与定子铁芯相反的一侧而逐渐缩径。另外,供电用的导线布线成:多个台阶部各自异相且相同的台阶部为同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779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该公报的构造中,在轴向上设置有多个台阶。由此,定子在轴向上的尺寸变大。因此,难以使整个马达小型化。另外,在该公报的构造中,为了中性点用的导线的连接,在定子铁芯的轴向端部配置有与保持架部分开的中性点汇流条。因此,在将导线卷绕于保持架部之后,需要将导线的端部与中性点汇流条连接。由此,定子的制造工时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定子的构造:并不一定需要汇流条,且能够一边确保与线圈的绝缘一边紧凑地配置引出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的例示的发明是一种定子,其在内转子型的马达中使用,其中,该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包围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多个线圈,它们由卷绕在所述齿上的导线构成;作为绝缘体的绝缘件,其将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线圈绝缘;多根引出线,它们从所述线圈朝向上侧延伸;以及引导部件,其在比所述线圈靠上侧的位置对所述引出线进行支承,所述引导部件是具有如下部件的绝缘体:下板部,其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围呈环状扩展;内壁部,其从所述下板部的内周部向上侧延伸;以及上板部,其从所述内壁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所述下板部的上侧、所述上板部的下侧且所述内壁部的径向外侧存在单个引出线收纳空间,在所述引出线收纳空间中,所述多根引出线沿所述内壁部在周向上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的发明,并不一定需要汇流条,且能够一边确保与线圈的绝缘一边紧凑地配置引出线。由此,能够兼顾定子的小型化和引出线的绝缘性。另外,通过将引出线卷绕于内壁部,能够容易在下板部与上板部之间配置引出线。
附图说明
图1是压缩机的概略图。
图2是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马达的俯视图。
图4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5是概念性地示出线圈的接线的图。
图6是引导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在引导部件的注塑成型中使用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9是引导部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10是从径向内侧观察突起和一对限制面的图。
图11是步骤S7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12是步骤S10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13是变形例的定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申请中,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但是,上述的“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另外,上述的“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另外,在本申请中,将轴向设为上下方向,相对于线圈以引导部件侧为上,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并不意味着通过该上下方向的定义来限定本发明的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在制造时和使用时的朝向。
<1.关于压缩机>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的概略图。该压缩机100是借助马达1的驱动力而进行动作的电动式的装置。当使压缩机100进行动作时,作为制冷剂的气体被压缩。压缩机100例如在汽车用的空调机中使用。如图1所示,压缩机100具有外壳110、压缩机构120、马达1以及控制装置(省略图示)。
外壳110具有设置于上部的抽吸口111和设置于侧部的排出口112。压缩机构120和马达1收纳在外壳110的内部。压缩机构120和马达1经由轴130而连接。当驱动马达1时,轴130借助马达1的驱动力而旋转。通过该轴130的旋转,压缩机构120进行动作。
在压缩机100驱动时,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像图1中的箭头Y1那样穿过抽吸口111而被抽吸到外壳110的内部空间。被抽吸的制冷剂被外壳110内的压缩机构120压缩。然后,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穿过排出口112而排出到外壳110的外部。
<2.马达的构造>
接着,对上述马达1的细节的构造进行说明。图2是马达1的纵剖视图。图3是马达1的俯视图。图4是定子2的立体图。该马达1是具有环状的定子2和配置在定子2的径向内侧的转子3的所谓的内转子型的马达。定子2固定于压缩机100的外壳110。转子3被省略图示的轴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外壳110旋转。在马达1驱动时,转子3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进行旋转。
如图2~图4所示,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1、绝缘件22、多个线圈23、引导部件24、三个连接端子25、间隔件26(壳体底部)以及罩部件27(壳体主体部)。三个连接端子25为了将压缩机100的控制装置和马达1电连接而与设置于控制装置的外部连接端子连接。即,连接端子25与外部连接端子连接,该外部连接端子与马达1分开设置。
定子铁芯21是将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的单个层叠体。定子铁芯21具有铁芯背部211和多个(在本例中是12个)齿212。铁芯背部211呈圆环状地包围中心轴线9。铁芯背部211的外周面固定于外壳110的内周面。多个齿212分别从铁芯背部21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另外,多个齿21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
另外,定子铁芯21也可以是组合多个层叠体而构成的。例如,定子铁芯21也可以是组合作为彼此分开的部件的铁芯背部211和齿212而构成的。
绝缘件22由作为绝缘体的树脂构成。绝缘件22具有多个绝缘部221、多个上内壁部222、多个下内壁部223、上环状部224、下环状部225、上外壁部226以及下外壁部227。多个绝缘部221设置在每个齿212上。绝缘部221覆盖各齿212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周向的两端面。多个上内壁部222从绝缘部22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上侧延伸。多个下内壁部223从绝缘部22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下侧延伸。
上环状部224是位于铁芯背部211的上表面的环状的部分。铁芯背部21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本例中是除了铁芯背部211的上表面的外周缘之外的区域)被上环状部224覆盖。下环状部225是位于铁芯背部211的下表面的环状的部分。铁芯背部21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本例中是除了铁芯背部211的下表面的外周缘之外的区域)被下环状部225覆盖。
上外壁部226从上环状部224朝向上侧延伸。上外壁部226为圆筒状,向铁芯背部211的上侧扩展。上外壁部226在径向内侧具有与轴向垂直地扩展的台阶面2261。另外,上外壁部226具有从上端朝向下凹陷并且沿径向贯通的多个缺口228(第一缺口)。多个缺口228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下外壁部227从下环状部225朝向下侧延伸。
线圈23由卷绕在绝缘部221的周围的导线构成。即,导线经由绝缘部221而卷绕在作为磁芯的齿212的周围。绝缘部221夹在齿212与线圈23之间,由此将齿212和线圈23绝缘。另外,线圈23配置在上内壁部222和下内壁部223与上外壁部226和下外壁部227之间。由此,防止了线圈23的卷绕破坏。
该马达1是通过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交流而驱动的三相同步型的马达。因此,多个(在本例中是12个)线圈23包含被提供U相电流的多个(在本例中是4个)U相线圈23u、被提供V相电流的多个(在本例中是4个)V相线圈23v以及被提供W相电流的多个(在本例中是4个)W相线圈23w。图5是概念性地示出线圈23的接线的图。如图5所示,在本例中,2个U相线圈23u、2个V相线圈23v以及2个W相线圈23w通过星形接线而连接,形成一组线圈组230。而且,这样的线圈组230以两组并联的方式连接。星形接线与其他接线方法相比,能够有效地使电流流动,因此适于像汽车用的空调机那样高速(例如2000rpm~8000rpm)且高效地旋转的情况。
与一个中性点80连接的2个U相线圈23u由一根导线构成。与一个中性点80连接的2个V相线圈23v由一根导线构成。与一个中性点80连接的2个W相线圈23w由一根导线构成。因此,一组线圈组230中的一个中性点80是各相线圈23u、23v、23w的一端连接成1根而构成的。与该中性点80连接的各相线圈23u、23v、23w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线圈组230的同相线圈23u、23v、23w的另一端连接,并连接在一个连接端子25上。这样,从两组线圈组230引出的三根导线与外部的电源连接。
各导线的两端部从线圈23向上方引出。以下,将从线圈23向上方引出的导线称为“引出线8”。尤其是,将从U相线圈23u引出的引出线8中的中性点80侧的引出线8称为U相共用线8uc,将电源侧的引出线8称为U相供电线8up。另外,将从V相线圈23v引出的引出线8中的中性点80侧的引出线8称为V相共用线8vc,将电源侧的引出线8称为V相供电线8vp。另外,将从W相线圈23w引出的引出线8中的中性点80侧的引出线8称为W相共用线8wc,将电源侧的引出线8称为W相供电线8wp。
作为多根引出线8的一部分的各相供电线8up、8vp、8wp被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管83覆盖。由此,各相供电线8up、8vp、8wp彼此接触也能够防止电短路。另外,各相共用线8uc、8vc、8wc的仅包含中性点80的一部分被绝缘管83覆盖。
图6是引导部件24的俯视图。图7是省略了引出线8的定子2的分解立体图。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引导部件24是位于比多个线圈23靠上侧的位置的环状的部件。从多个线圈23引出的多根引出线8保持于引导部件24。另外,在引导部件24上配置有三个连接端子25、间隔件26以及罩部件27。连接端子25由作为导体的铜等金属构成。三个连接端子25与多根引出线8中的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分别连接。另外,如图5所示,三个连接端子25与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板70电连接。电路板70构成控制装置的一部分。
引导部件24、间隔件26以及罩部件27分别由作为绝缘体的树脂形成。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缩机100驱动时,这些部件暴露于制冷剂中。因此,引导部件24、间隔件26以及罩部件27的材料优选使用耐制冷剂性高的材料。例如,引导部件24、间隔件26以及罩部件27的材料可以使用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另外,引导部件24、间隔件26以及罩部件27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另外,关于引导部件24、三个连接端子25、间隔件26以及罩部件27的更详细的构造,在后面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转子3具有转子铁芯31和多个磁铁32。
转子铁芯31是将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转子铁芯31具有插入孔30和多个磁铁收纳部30A。插入孔30在转子铁芯31的中央沿轴向贯通层叠体。多个磁铁收纳部30A位于比插入孔3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轴130被压入到转子铁芯31的该插入孔30中。由此,转子铁芯31和轴130相互固定。
多个磁铁32与定子2的齿212在径向上对置,配置在转子铁芯31的外周面上。多个磁铁32被夹持在设置于转子铁芯31的端面的端板30B处。端板30B通过铆钉30C来固定转子铁芯31。
在马达1驱动时,从外部电源经由电路板70和连接端子25向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分别被提供U相电流、V相电流以及W相电流。于是,在定子铁芯21的多个齿212中产生旋转磁场。由此,在齿212与磁铁32之间产生周向的扭矩。其结果是,转子3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相对于定子2旋转。
<3.引导部件、连接端子、间隔件以及罩部件的详细构造>
接着,对引导部件24、三个连接端子25、间隔件26以及罩部件27的更详细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引导部件24具有下板部41、内壁部42以及多个上板部43。下板部41在中心轴线9的周围呈圆环状且板状扩展。内壁部42从下板部41的内周部朝向上侧呈圆筒状延伸。但是,内壁部42并不一定要在整周上连续。例如,从下板部41的内周朝向上侧延伸的圆弧状的内壁部42也可以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排列多个。多个上板部43从内壁部42的上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上板部43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但是,在后述的间隔件26和罩部件27所配置的周向位置省略上板部43。
引导部件24通过下板部41的上侧、多个上板部43的下侧、且内壁部42的径向外侧而形成,具有作为单个圆弧状空间的引出线收纳空间40。这里,在下板部41、内壁部42的一部分、或者相邻的上板部43之间存在空隙,但是,由这些空隙形成的空间也包含在引出线收纳空间40中。多根引出线8卷绕于内壁部42。由此,多根引出线8在单个引出线收纳空间40内沿内壁部42的外周面在周向上配置。引导部件24配置在上内壁部222与上外壁部226之间,通过后述的固定方法而固定于绝缘件22。此时,引导部件24的下板部41与绝缘件22的台阶面2261抵接。
在配置于引出线收纳空间40的多根引出线8与多个线圈23之间夹有下板部41。由此,将线圈23和引出线8绝缘。另外,由于在引出线8的上侧配置有多个上板部43,因此抑制了引出线8向上侧的伸出。另外,由于在引出线8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内壁部42,因此抑制了引出线8向径向内侧的伸出。这样,通过将引出线8收纳在单个引出线收纳空间40中,能够将多根引出线8集中在定子2的上侧而紧凑地配置。
多根引出线8从定子铁芯21的周向上的不同的部位引出。此时,由于引出线收纳空间40呈圆弧状存在,因此即使各引出线8从某个部位引出,也容易配置于引出线收纳空间40中。假设即使引出线收纳空间40不位于引出线8引出的部位的径向内侧,也能够容易将引出线8沿引导部件24的内壁部42向引出线收纳空间40引导。
即,只要使用引导部件24,则能够将多根引出线8以如下方式进行配置:确保与定子铁芯21的绝缘并且不会向定子2的上侧、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大幅突出,因此能够兼顾定子2的小型化和引出线8的绝缘性。另外,引出线收纳空间40的径向外侧开放,因此能够将从线圈23引出的引出线8直接卷绕在内壁部42。由此,能够容易将引出线8配置在引出线收纳空间40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板部41形成有在周向上延伸的槽部411。多根引出线8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槽部411内。由此,抑制了引出线8的位置偏移。另外,能够抑制引出线8从下板部4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由此,能够更加减小定子2在轴向上的尺寸。另外,优选上板部43延伸至比槽部41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上板部43相对于中心轴线9呈放射状排列。具体而言,数量与多个线圈23相同的上板部43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因此,多个上板部43呈放射状排列,由此与上板部连续地呈圆弧状扩展的情况相比,在引出线收纳空间40的上侧形成许多内外相通的间隙。因此,如图1的箭头Y1所示,在压缩机100驱动时在定子2附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变小,提高了制冷剂的流通性。另外,也提高了包含引出线8的定子2的散热性。另外,引导部件24所具有的上板部43的数量、相邻的上板部43的间隔、上板部43的周向宽度并不一定限于本实施方式。
多根引出线8中的U相共用线8uc、V相共用线8vc以及W相共用线8wc的各前端通过相互焊接而电连接。该连接部成为中性点80。在本例中,由于存在两组星形接线的线圈组230,因此中性点80有两个。另外,关于U相共用线8uc、V相共用线8vc以及W相共用线8wc的连接方法,也可以代替焊接而使用钎焊等其他方法。
中性点80配置于下板部41的上侧。另外,中性点80通过后述的第一紧固部件81而固定于引导部件24的一部分。由此,限制了中性点80的移动。另外,这些多根引出线8卷绕于内壁部42,由此在各引出线8上沿周向产生一定的张力。另外,因引导部件24的各部与引出线8的接触和引出线8彼此的接触而产生摩擦力。假设即使没有第一紧固部件81,也有时能够借助这些张力或摩擦力来维持中性点80的位置。然而,通过使用第一紧固部件81,能够可靠地固定中性点80的位置,而不用依赖于这样的张力或摩擦力。
另外,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分别通过后述的第二紧固部件82而固定于引导部件24的一部分。由此,限制了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的移动。另外,这些多根引出线8卷绕于内壁部42,由此在各引出线8上沿周向产生一定的张力。另外,因引导部件24的各部与引出线8的接触和引出线8彼此的接触而产生摩擦力。假设即使没有第二紧固部件82,也有时能够借助这些张力或摩擦力来维持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的位置。然而,通过使用第二紧固部件82,能够可靠地固定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的位置,而不用依赖于这样的张力或摩擦力。
另外,在下板部41的外周缘形成有多个缺口417(第二缺口),该多个缺口417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缺口417向径向内侧凹陷且沿轴向贯通。下板部41以在径向上不会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在绝缘件的上外壁部226的内周面上,因此像图4中的放大图那样,引出线8经由该缺口417而从引导部件24的下侧向上侧引出。
另外,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下板部41设置有多个孔部410。多个孔部410分别在上板部43的下侧沿轴向贯通下板部41。在沿轴向观察时,上板部43的面积比孔部410的面积小。而且,各上板部43与孔部410在轴向上重叠。下板部41具有孔部410,由此在压缩机100驱动时,在定子2附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变小,因此提高了制冷剂的流通性。另外,也提高了包含引出线8的定子2的散热性。另外,关于孔部410的形状、个数等,只要在引出线8和线圈23的绝缘性、引出线8的保持稳定性、引导部件24的刚性等方面没有不良情况,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图8是示出在引导部件24的注塑成型中使用的模具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如图8所示,引导部件24是通过使熔融树脂流入到形成在下模具91与上模具92之间的空间93中并使其固化而得的。此时,下模具91的一部分配置于作为下板部41的孔部410的部分911。而且,上板部43的下表面是通过下模具91的位于该部分911的上方的面912而成型的。在熔融树脂固化之后,下模具91和上模具92彼此上下拉开。
这样,只要在上板部43的下方设置比上板部43大的孔部410,则能够仅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模具来成型上板部43。即,不使用横向移动的滑动模具就能够成型上板部43。由此,能够降低引导部件24的成型所花费的成本。
另外,多个孔部410分别与形成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212之间的齿间隙212a在轴向上重叠。如图1的箭头Y1所示,在压缩机100驱动时,在定子2附近流动的制冷剂穿过多个孔部410而也流到该齿间隙212a中。此时,孔部410与齿间隙212a在轴向上重叠,由此制冷剂的流路阻力变小,因此提高了制冷剂的流通性。同时,线圈23所产生的热经由制冷剂而被释放,但制冷剂的流通性良好从而相应地也提高了散热性。由于能够这样抑制定子2的发热,因此提高了压缩机100和马达1的效率。另外,由于提高了制冷剂的流通性,因此也提高了压缩机100的压缩效率。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轴向观察时,上板部43的面积比孔部410的面积小。因此,在俯视下,上板部43未完全堵塞孔部410的上部。由此,更加降低孔部410中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
连接端子25是在轴向上延伸的有底圆筒状的金属部件。三个连接端子25配置在引导部件24的下板部41的上表面上。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与三个连接端子25分别连接。各供电线8up、8vp、8wp相对于连接端子25的连接方法例如利用焊接。
图9是引导部件24附近的剖视图。如图4、图7以及图9所示,三个连接端子25保持于由间隔件26和罩部件27构成的端子壳体。端子壳体固定于引导部件24。
间隔件26是呈沿着下板部41的圆弧状且宽度与下板部41大致相同的呈板状扩展的树脂部件。在间隔件26处,沿轴向贯通的三个贯通孔261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在贯通孔261中插入有连接端子25。在贯通孔261的周围,为了确保相邻的连接端子261的绝缘而设置绝缘壁261a。绝缘壁261a的一部分被切掉,以使得容易从插入于贯通孔261中的连接端子261将引出线8引出。在下板部41的上表面上,朝向上侧突出的三个凸部412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间隔件26配置成使各贯通孔261与各凸部412在轴向上重叠。由此,连接端子25经由贯通孔261与凸部412抵接。
在间隔件26的内周缘设置有凸缘部262。另一方面,在引导部件24的内壁部42的上端设置有向轴向凹陷的凹部421。凸缘部262嵌入于凹部421。由此,进行了间隔件26的周向和轴向的定位。在间隔件26的外周缘设置有外周壁263。外周壁263将与连接端子25连接的引出线8收纳在形成在该外周壁263与该绝缘壁261a的一部分之间的间隙(收纳槽)中。设置在外周壁263的下部的台阶部263a与绝缘件22的台阶面2261抵接。因此,间隔件26配置于引出线8所穿过的下板部41的上侧,由此抑制了引出线8的伸出并且确保并保持三个连接端子25相互绝缘。
罩部件27是呈沿着下板部41的呈圆弧状且宽度与下板部41大致相同的呈板状扩展的树脂部件。罩部件27的周向长度为从间隔件26的两端稍微伸出的程度。在罩部件27处,沿轴向贯通的三个贯通孔271设置在与间隔件26的三个贯通孔261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另外,罩部件27在比三个贯通孔靠周向的两端侧的位置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两个第二贯通孔272。第二贯通孔272的上侧凹陷。罩部件27在内周缘设置有内周壁274,在外周缘设置有外周壁275。内周壁274的周向的两端与内壁部42抵接,两端以外以隔开间隙的方式与间隔件26的内周缘对置。外周壁275的周向的两端与绝缘件22的上外壁部226抵接,两端以外以隔开间隙的方式与间隔件26的外周缘对置。在外周壁275的周向两端分别设置有沿轴向下侧延伸的突出部275a。突出部275a嵌入于上外壁部226的缺口228中。由此,罩部件27相对于绝缘件22在周向上被定位。
罩部件27以使各连接端子25插入于贯通孔271中的方式配置于间隔件26的上侧。连接端子25具有连接引出线8的连接部25a以及位于连接部25a的相反侧的突出部25b。连接部25a和突出部25b向与连接端子25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因此,若在连接端子25配置有罩部件27,则该连接部25a和突出部25b被罩部件27向轴向下侧按压。由此,连接端子25稳定地支承于凸部412。连接端子25为有底圆筒状,在其内部沿轴向插入有外部端子。在将插入于该连接端子25的外部端子拔出时等,即使向轴向上侧的张力作用于连接端子25,该连接端子25也不会从端子壳体脱离。另外,由于连接端子25的外径比贯通孔261、271的内径小,因此连接端子25相对于两个贯通孔261、271存在游隙。由此,在外部端子插入于连接端子25时,即使彼此的同轴稍微偏移,由于连接端子25可以移动该游隙的量,因此能够顺畅地插入。连接端子25也可以被罩部件27和间隔件26夹持而固定。然而,连接端子25经由设置于间隔件26的贯通孔261而支承于凸部412,由此以引导部件24为基准在轴向上被定位。假设如果将连接端子25支承在间隔件26上,则引导部件24和间隔件26这两者的尺寸误差会影响连接端子25的定位精度。因此,将连接端子25支承在凸部412上更能提高定子2中的连接端子25在轴向上的定位精度。
在罩部件27的两个第二贯通孔272中分别插入有螺栓273a。螺栓273a的下端与固定于下板部41的螺母273b接合。由此,夹着间隔件26而固定罩部件27和引导部件24。即,端子壳体安装于引导部件24。在下板部41设置有内部为与螺母273b相同形状的空洞且具有横孔和上孔的螺母保持部413。螺母273b从横孔压入固定于螺母保持部413。
另外,螺母273b也可以与引导部件24一体成型。这里,由螺栓273a和螺母273b构成固定部件。
如上所述,该马达1在驱动时暴露于制冷剂中,因此存在材料的限制。即,根据制冷剂与树脂的成分的关系,有时树脂成分会根据制冷剂而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产生微粒。该微粒有时会堵塞压缩机100的制冷剂流路。因此,引导部件24、间隔件26以及罩部件27像上述那样使用这样的树脂成分的变化较难的耐制冷剂性优异的PPS、LCP、PBT。尤其是PPS和LCP耐制冷剂性优异,另一方面,具有硬且脆的特性。因此,若采用基于使部件彼此弹性变形而钩挂的搭扣配合的紧固方法,则与通常使用的材料(例如PA66)相比,需要增大钩挂部分的尺寸。其结果是,定子整体的轴向尺寸变大。并且,PPS和LCP还不适合于热焊接。由此,有时罩部件27的固定无法使用搭扣配合或热焊接那样的常规的紧固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由螺栓273a和螺母273b构成的固定部件,能够包含连接端子25而将端子壳体固定于引导部件24,而不会损害耐制冷剂性。
另外,连接端子25不会与由间隔件26和罩部件27构成的端子壳体一起从被俯视下的齿212的最内径和铁芯背部211的最外径包围的环状区域伸出,而配置成能够供外部连接端子沿轴向插入。
<4.定子的制造过程>
接着,对定子2的制造过程进行说明。
在制造定子2时,首先,在定子铁芯21上安装绝缘件22(步骤S1)。然后,在绝缘件22中的覆盖各齿212的各绝缘部221上分别卷绕六根导线。由此,形成12个线圈23(步骤S2)。从12个线圈23延伸出由两根U相共用线8uc、两根V相共用线8vc、两根W相共用线8wc、两根U相供电线8up、两根V相供电线8vp以及两根W相供电线8wp构成的12根引出线8。
这些引出线8从线圈23穿过绝缘件22的缺口228向径向外侧引出,而暂时退避(步骤S3)。
接下来,将一根U相共用线8uc、一根V相共用线8vc以及一根W相共用线8wc的各前端捆束成一捆并进行焊接。由此,U相共用线8uc、V相共用线8vc以及W相共用线8wc电连接,形成一个线圈组230中的中性点80。对于另一个线圈组230也同样地形成中性点80(步骤S4)。
接着,将引导部件24安装于绝缘件22(步骤S5)。这里,首先在上外壁部226的径向内侧配置引导部件24。引导部件24的下板部41的下表面载置于上外壁部226的台阶面。此时,设置于上外壁部226的多个缺口228的下端部位于比下板部41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多根引出线8穿过下板部41的下表面与缺口228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隙而向径向外侧暂时退避。因此,引导部件24不会与多根引出线8发生干扰,而配置于上外壁部226的径向内侧。
如图6所示,在绝缘件22的上外壁部226的上端,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229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在三个地方。另一方面,在下板部41的外周缘的上表面,在周向上对置的一对限制面234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在三个地方。在将引导部件25配置于绝缘件22时,使各突起229对准到下板部41的各缺口417的位置,使引导部件24向轴向下侧移动,配置在上外壁部226的径向内侧。此时的突起229与一对限制面234的位置关系如图10的双点划线所示。图10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旋转时的突起229和一对限制面234的图。然后,使引导部件24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即,当使引导部件24向箭头Y2的方向旋转时,像图6和图10那样突起229嵌入于一对限制面234之间。此时的突起229与一对限制面234的位置关系如图10的实线所示。由此,突起229被一对限制面234限制了周向的相对移动。
这样的突起229与一对限制面234的卡合在周向的3个部位进行。由此,抑制了引导部件24相对于绝缘件22的周向的位置偏移。另外,如图10所示,突起229的下表面与下板部41的上表面接触或者隔着微小的间隙对置。由此,抑制了引导部件24向上方的位置偏移。在一对限制面234中的一个限制面234(图10的右侧的限制面234)的附近设置有倾斜面234a。倾斜面234a在引导部件24旋转时将突起229顺畅地引导至限制面234。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引导部件24在保持水平姿势的状态下旋转,将引导部件24固定于绝缘件22。这样,与使用搭扣配合等其他固定方法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引导部件24相对于绝缘件22的轴向的尺寸并且容易固定该引导部件24。另外,也可以在引导部件24的下板部41设置突起,在绝缘件22的上外壁部226设置限制该突起在周向上的移动的一对限制面。
当将引导部件24固定于绝缘件22时,接下来将向径向外侧退避的多根引出线8中的U相共用线8uc、V相共用线8vc以及W相共用线8wc捆束成一捆并进行焊接而形成中性点80,并向径向内侧返回而从缺口417引出。然后,将U相共用线8uc、V相共用线8vc以及W相共用线8wc卷绕于内壁部42。由于中性点80存在两个,因此对各个中性点80进行该作业。由此,U相共用线8uc、V相共用线8vc以及W相共用线8wc被配置于引出线收纳空间40中(步骤S6)。
另外,优选步骤S6和后述的步骤S9中的引出线8的卷绕方向是与步骤S5中的引导部件24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这样,即使引导部件24因与引出线8的摩擦而受到周向的力,通过突起229与一对限制面234中的较高一侧的限制面234(位于图10的左侧的另一个限制面234)抵接,引导部件24也不容易从绝缘件22脱离。
接着,将设置于U相共用线8uc、V相共用线8vc以及W相共用线8wc的前端的中性点80固定于引导部件24的一部分(步骤S7)。图11是步骤S7中的定子2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11中的放大图那样使用编带等第一紧固部件81将中性点80固定于引导部件24的内壁部42。但是,作为第一紧固部件81,也可以代替编带,而使用捆扎带等其他部件。另外,也可以不使用第一紧固部件81,而将中性点80嵌入于设置在引导部件24的缝等保持部来固定。另外,各相共用线8uc、8vc、8wc以无间隙的方式配置在引出线收纳空间40中,由此,当在线彼此和引出线收纳空间40的各部之间存在足够的摩擦力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第一紧固部件81。
另外,固定中性点80的位置也可以是下板部41或上板部43。另外,也可以将中性点80相对于绝缘件22固定。
接着,将绝缘管83安装于各相供电线8up、8vp、8wp。接下来,将两根U相供电线8up捆束成一捆而焊接在连接端子25的连接部25a。对于其他两根V相供电线8vp和两根W相供电线8wp,也分别捆束成一捆而焊接在连接端子25。由此,各相供电线8up、8vp、8wp分别与三个连接端子25连接(步骤S8)。
然后,将向径向外侧退避的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与连接端子25一起向径向内侧返回,而从缺口417引出。然后,将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卷绕于内壁部42。由此,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配置于引出线收纳空间40中(步骤S9)。
接着,将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固定于引导部件24的一部分(步骤S10)。图12是步骤S10中的定子2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12中的放大图那样使用编带等第二紧固部件82将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固定于引导部件24的内壁部42。但是,作为第二紧固部件82,也可以代替编带,而使用捆扎带等其他部件。另外,也可以不使用第二紧固部件82,而将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嵌入于设置在引导部件24的缝等保持部中来固定。并且,各供电线8up、8vp、8wp以无间隙的方式配置在引出线收纳空间40中,由此在线彼此和引出线收纳空间40的各部的摩擦力足够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第二紧固部件82。
另外,固定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的位置可以是下板部41或上板部43。另外,也可以将U相供电线8up、V相供电线8vp以及W相供电线8wp相对于绝缘件22固定。
然后,在将间隔件26配置于引导部件25之后,将各连接端子25经由贯通孔261而临时放置在下板部41的凸部412。然后,将罩部件27以覆盖连接端子25的方式配置于引导部件25,并通过螺栓273a来进行固定。螺母273b事先固定于螺母保持部413(步骤S11)。
如上所述,在该马达1中,由于将线圈23的导线直接配置于引导部件24,因此与使引出线8连接与线圈23不同的引出线的情况相比,不需要连接作业,因此组装作业性良好,并且连接不良的担心也少。另外,由于引导部件24的引出线收纳空间40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即使将各引出线8从定子铁芯21的任何部位引出,由于在附近存在引出线收纳空间40,因此能够容易配置引出线8。
<5.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图13是一个变形例的定子2A的立体图。在图13的例子中,引导部件24A通过搭扣配合而安装于绝缘件22A的上外壁部226A的上表面。在引导部件24A的下板部41A的外周部设置有三个承受部414A。承受部414A在轴向上具有贯通孔。另一方面,在绝缘件22A的上外壁部226A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三个突起226B。另外,在各突起226B的前端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爪部226C。
三个突起226B插入于三个承受部414A。而且,各突起226B的爪部226C钩挂在承受部414A的上表面。由此,爪部226C的下表面和承受部414A的上表面在轴向上接触或者隔着微小的间隙对置。下板部41A的下表面与上外壁部226A的上表面接触。由此,引导部件24A固定于绝缘件22A。在本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适于绝缘件22A和引导部件24A使用容易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的情况、或者定子2A在轴向上的尺寸的限制较松的情况等。
爪部226C所延伸的朝向可以是径向,也可以是周向。另外,也可以在绝缘件22A的上外壁部226A设置具有爪部的突起,在引导部件24A的下板部41A设置供该突起插入的承受部。
另外,在图13的例子中,下板部41A的孔部410A在周向上较大地开口。在该例子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由于引导部件24A进一步远离线圈23,能够确保绝缘距离,因此能够增大该孔部410A。
另外,下板部41A的径向内侧朝向中心轴线9向下侧倾斜。由此,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槽部411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件24的周向的一部分省略上板部43。而且,在该周向的一部分配置有端子壳体。然而,也可以将上板部43设置在整周上从而使引出线收纳空间为圆环状。在该结构中,能够将端子壳体配置于引出线收纳空间的上侧、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引出连接端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壳体安装于引导部件24。然而,端子壳体也可以安装于绝缘件。另外,端子壳体也可以安装于引导部件24和绝缘件22这两者。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压缩机用的马达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定子和马达也可以用于压缩机以外的用途。例如也可以在汽车的助力转向、发动机冷却用风扇、或者油泵中使用。另外,本发明的马达也可以搭载于家电产品、OA设备、医疗设备等,产生各种驱动力。
另外,关于各部件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附图中所示的形状不同。另外,也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
Claims (23)
1.一种定子,其在内转子型的马达中使用,其中,
该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包围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
多个线圈,它们由卷绕在所述齿上的导线构成;
作为绝缘体的绝缘件,其将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线圈绝缘;
多根引出线,它们从所述线圈朝向上侧延伸;以及
引导部件,其在比所述线圈靠上侧的位置对所述引出线进行支承,
所述引导部件是具有如下部件的绝缘体:
下板部,其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围呈环状扩展;
内壁部,其从所述下板部的内周部向上侧延伸;以及
上板部,其从所述内壁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在所述下板部的上侧、所述上板部的下侧且所述内壁部的径向外侧存在单个引出线收纳空间,
在所述引出线收纳空间中,所述多根引出线沿所述内壁部在周向上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多个线圈包含:
U相线圈,其被提供U相电流;
V相线圈,其被提供V相电流;以及
W相线圈,其被提供W相电流,
所述多根引出线包含:
U相共用线,其从所述U相线圈引出;
V相共用线,其从所述V相线圈引出;以及
W相共用线,其从所述W相线圈引出,
作为所述U相共用线、所述V相共用线以及所述W相共用线的连接部的中性点配置于所述下板部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中,
该定子还具有第一紧固部件,该第一紧固部件将所述中性点固定于所述引导部件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多个线圈包含:
U相线圈,其被提供U相电流;
V相线圈,其被提供V相电流;以及
W相线圈,其被提供W相电流,
所述多根引出线包含:
U相供电线,其从所述U相线圈引出;
V相供电线,其从所述V相线圈引出;以及
W相供电线,其从所述W相线圈引出,
该定子还具有第二紧固部件,该第二紧固部件将所述U相供电线、所述V相供电线以及所述W相供电线分别固定于所述引导部件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呈放射状排列的多个所述上板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该定子还具有支承于所述引导部件的多个连接端子,以便与外部连接端子连接,该外部连接端子与所述马达分开设置,
所述多根引出线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引出线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中,
该定子还具有收纳所述连接端子的端子壳体,以使得所述连接端子能够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在轴向上连接,
所述端子壳体安装在所述引导部件和所述绝缘件中的至少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端子壳体配置在被所述齿的最内径和所述铁芯背部的最外径包围的环状区域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端子壳体具有:
壳体底部,其配置在所述多根引出线中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以及
壳体主体部,其与所述壳体底部一起形成收纳所述连接端子的收纳空间,
所述壳体底部具有收纳槽,该收纳槽将所述连接端子和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的引出线配置在规定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下板部和所述壳体主体部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该定子还具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将所述端子壳体固定于所述引导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绝缘件具有:
绝缘部,其夹在所述齿与所述线圈之间;
环状部,其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外壁部,其从所述环状部朝向上侧延伸,
所述下板部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外壁部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
所述下板部和所述外壁部中的任意一方具有突起,
所述下板部和所述外壁部中的另一方具有限制所述突起在周向上的移动的一对限制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突起以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壁部,
在所述下板部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对凸部,该一对凸部在周向上隔开间隔且朝向上侧突出,
所述一对限制面是所述一对凸部的在周向上对置的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绝缘件具有:
绝缘部,其夹在所述齿与所述线圈之间;
环状部,其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外壁部,其从所述环状部朝向上侧延伸,
所述下板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外壁部的上表面接触,
所述下板部和所述外壁部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爪部,
所述下板部和所述外壁部中的另一方具有限制所述爪部在轴向上的移动的承受部。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外壁部具有从上端朝向下凹陷并且沿径向贯通的多个第一缺口,
所述第一缺口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下板部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由此,在所述第一缺口的下端部与所述下板部的下表面之间具有能够供所述引出线贯穿插入的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子,其中,
在所述下板部的与所述第一缺口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具有从所述下板部的外周缘向径向内侧凹陷并且沿轴向贯通的多个第二缺口,
所述引出线经由所述第二缺口而引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下板部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至少一个孔部,
所述孔部和形成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之间的间隙在轴向上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上板部和所述孔部在轴向上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定子,其中,
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上板部的面积比所述孔部的面积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引导部件的材料是聚苯硫醚或液晶聚合物。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该定子在电动压缩机的驱动用马达中使用。
22.一种马达,其具有:
权利要求1至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转子,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
23.一种电动压缩机,其中,
该电动压缩机被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马达驱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21893 | 2016-02-08 | ||
JP2016-021893 | 2016-02-08 | ||
PCT/JP2017/004424 WO2017138534A1 (ja) | 2016-02-08 | 2017-02-07 |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コンプレッ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02052A true CN108702052A (zh) | 2018-10-23 |
CN108702052B CN108702052B (zh) | 2020-08-18 |
Family
ID=59563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0376.2A Active CN108702052B (zh) | 2016-02-08 | 2017-02-07 |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80482B2 (zh) |
JP (1) | JP6848886B2 (zh) |
CN (1) | CN108702052B (zh) |
DE (1) | DE112017000703T5 (zh) |
WO (1) | WO2017138534A1 (zh)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10362A (zh) * | 2018-12-12 | 2019-03-22 | 东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定子组件 |
CN111697735A (zh) * | 2019-03-14 | 2020-09-22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枢 |
CN111756152A (zh) * | 2019-03-27 | 2020-10-09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马达用定子 |
CN111917216A (zh) * | 2019-05-09 | 2020-11-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单元 |
CN112117853A (zh) * | 2019-06-19 | 2020-12-22 | 尼得科电机(青岛)有限公司 | 电机的定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电机的定子 |
CN113169620A (zh) * | 2018-12-14 | 2021-07-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13290367A (zh) * | 2021-04-30 | 2021-08-24 | 深圳市迪尔泰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组装工艺、压装装置及组装生产线 |
CN113424405A (zh) * | 2019-02-12 | 2021-09-21 |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 电动压缩机 |
CN113615045A (zh) * | 2019-03-28 | 2021-11-05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 |
CN113991896A (zh) * | 2021-10-21 | 2022-01-28 | 广东纯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开关磁阻电机 |
WO2024103567A1 (zh) * | 2022-11-14 | 2024-05-23 | 佛山市威灵洗涤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 定子组件及电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489299B1 (ko) | 2017-09-06 | 2023-01-1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CN109586464B (zh) * | 2017-09-29 | 2021-11-1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定子组件、电机和车辆 |
JPWO2019082411A1 (ja) * | 2017-10-26 | 2020-11-0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モータ |
WO2019082707A1 (ja) * | 2017-10-27 | 2019-05-02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WO2019102641A1 (ja) * | 2017-11-24 | 2019-05-3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DE102019107509A1 (de) * | 2018-04-26 | 2019-10-31 | Hanon Systems | Vorrichtung zum Antreiben eines Verdichters |
DE112018007525T5 (de) * | 2018-04-27 | 2021-01-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Elektromotor |
FR3081628B1 (fr) * | 2018-05-22 | 2020-05-01 |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 Stator pour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
JP6948986B2 (ja) * | 2018-06-07 | 2021-10-13 | 愛知電機株式会社 | 固定子、電動機および圧縮機 |
JP7070166B2 (ja) * | 2018-07-05 | 2022-05-1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 |
US11296582B2 (en) | 2018-07-05 | 2022-04-05 | Denso Corporation | S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
JP7131140B2 (ja) * | 2018-07-05 | 2022-09-0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6869926B2 (ja) * | 2018-07-31 | 2021-05-12 | 愛知電機株式会社 | 固定子および電動機 |
JP2020114053A (ja) * | 2019-01-08 | 2020-07-27 | 多摩川精機株式会社 | 回転機、およびステータ電線固定キャップ構造 |
CN111628593B (zh) * | 2019-02-28 | 2023-04-07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定子、定子组件、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KR102201839B1 (ko) * | 2019-05-03 | 2021-01-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절연 성능이 향상된 전동식 압축기 |
DE102019133998A1 (de) * | 2019-12-11 | 2021-06-17 | Hanon Systems | Vorrichtung zum Antreiben eines Verdichters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r Vorrichtung |
JP7089195B2 (ja) * | 2020-07-28 | 2022-06-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
CN114337039B (zh) * | 2020-09-30 | 2024-03-1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定子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机 |
JP2022127477A (ja) * | 2021-02-19 | 2022-08-3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JP7258201B2 (ja) * | 2021-05-21 | 2023-04-14 | ハンオン システムズ | 3相コネクタ一体型ステータ及びこれを含む電動圧縮機 |
JP2023004062A (ja) * | 2021-06-25 | 2023-01-17 |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 電動ポンプ |
DE102022107812A1 (de) * | 2022-04-01 | 2023-10-05 | Hanon Systems | Elektrischer Kältemittelverdichter mit Sauggaskühlung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68604A (en) * | 1991-06-18 | 1993-12-07 |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 Armature of a small motor employing an insulating holder having a plurality of sections |
JPH1056748A (ja) * | 1996-08-07 | 1998-02-24 |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 電動機の巻線処理端子台 |
JP2001309600A (ja) * | 2000-04-25 | 2001-11-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動機の固定子 |
US20090121566A1 (en) * | 2007-11-05 | 2009-05-14 | Honda Motor Co, Ltd. | Brushless motor |
US20130162072A1 (en) * | 2011-12-26 | 2013-06-27 | Asmo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and stator |
KR20140095798A (ko) * | 2013-01-25 | 2014-08-04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전동 압축기 |
US20140232212A1 (en) * | 2013-02-18 | 2014-08-21 | Nidec Techno Motor Corporation | Motor |
JP2014187797A (ja) * | 2013-03-22 | 2014-10-02 | Mitsuba Corp | 結線部材、ステータ、電動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01940A (ja) * | 1988-10-05 | 1990-04-13 | Kashihara Denki Kk | モータ用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IT243444Y1 (it) * | 1997-12-03 | 2002-03-04 | Zanussi Elettromecc | Statore elettrico in particolare per compressori ermetici |
JP2002247792A (ja) * | 2001-02-15 | 2002-08-30 | Hitachi Ltd | 回転電機用固定子、コイル用配線処理板、及び回転電機 |
JP2007159192A (ja) | 2005-12-01 | 2007-06-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無刷子電動機及びそれを具備した密閉型圧縮機 |
JP5232618B2 (ja) * | 2008-12-16 | 2013-07-10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TWM401923U (en) * | 2010-10-12 | 2011-04-11 | Headline Electric Co Ltd | Motor stator windings insulation structure improvement |
JP2013146157A (ja) | 2012-01-16 | 2013-07-25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圧縮機 |
-
2017
- 2017-02-07 CN CN201780010376.2A patent/CN108702052B/zh active Active
- 2017-02-07 DE DE112017000703.8T patent/DE112017000703T5/de active Pending
- 2017-02-07 WO PCT/JP2017/004424 patent/WO201713853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2-07 JP JP2017566958A patent/JP68488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8-08 US US16/058,324 patent/US1068048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68604A (en) * | 1991-06-18 | 1993-12-07 |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 Armature of a small motor employing an insulating holder having a plurality of sections |
JPH1056748A (ja) * | 1996-08-07 | 1998-02-24 |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 電動機の巻線処理端子台 |
JP2001309600A (ja) * | 2000-04-25 | 2001-11-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動機の固定子 |
US20090121566A1 (en) * | 2007-11-05 | 2009-05-14 | Honda Motor Co, Ltd. | Brushless motor |
US20130162072A1 (en) * | 2011-12-26 | 2013-06-27 | Asmo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and stator |
KR20140095798A (ko) * | 2013-01-25 | 2014-08-04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전동 압축기 |
US20140232212A1 (en) * | 2013-02-18 | 2014-08-21 | Nidec Techno Motor Corporation | Motor |
JP2014187797A (ja) * | 2013-03-22 | 2014-10-02 | Mitsuba Corp | 結線部材、ステータ、電動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10362A (zh) * | 2018-12-12 | 2019-03-22 | 东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定子组件 |
CN109510362B (zh) * | 2018-12-12 | 2024-01-26 | 东兴昌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定子组件 |
CN113169620A (zh) * | 2018-12-14 | 2021-07-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13169620B (zh) * | 2018-12-14 | 2022-04-1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13424405A (zh) * | 2019-02-12 | 2021-09-21 |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 电动压缩机 |
CN111697735A (zh) * | 2019-03-14 | 2020-09-22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枢 |
CN111697735B (zh) * | 2019-03-14 | 2024-04-12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枢 |
CN111756152A (zh) * | 2019-03-27 | 2020-10-09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马达用定子 |
CN111756152B (zh) * | 2019-03-27 | 2024-04-02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马达用定子 |
CN113615045A (zh) * | 2019-03-28 | 2021-11-05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 |
CN113615045B (zh) * | 2019-03-28 | 2023-08-22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 |
CN111917216B (zh) * | 2019-05-09 | 2023-05-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单元 |
CN111917216A (zh) * | 2019-05-09 | 2020-11-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单元 |
CN112117853B (zh) * | 2019-06-19 | 2022-05-06 | 尼得科电机(青岛)有限公司 | 电机的定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电机的定子 |
CN112117853A (zh) * | 2019-06-19 | 2020-12-22 | 尼得科电机(青岛)有限公司 | 电机的定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电机的定子 |
CN113290367A (zh) * | 2021-04-30 | 2021-08-24 | 深圳市迪尔泰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组装工艺、压装装置及组装生产线 |
CN113991896A (zh) * | 2021-10-21 | 2022-01-28 | 广东纯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开关磁阻电机 |
CN113991896B (zh) * | 2021-10-21 | 2023-09-01 | 广东纯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开关磁阻电机 |
WO2024103567A1 (zh) * | 2022-11-14 | 2024-05-23 | 佛山市威灵洗涤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 定子组件及电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351428A1 (en) | 2018-12-06 |
JP6848886B2 (ja) | 2021-03-24 |
JPWO2017138534A1 (ja) | 2018-11-29 |
DE112017000703T5 (de) | 2018-10-18 |
US10680482B2 (en) | 2020-06-09 |
CN108702052B (zh) | 2020-08-18 |
WO2017138534A1 (ja) | 2017-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02052A (zh) |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 |
US7652402B2 (en) | Brushless motor | |
CN103997150B (zh) | 马达 | |
US7952245B2 (en) | Power distribution unit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with linear conductor connecting ring having terminal section with axially extending hole for connecting stator coil,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JP5997589B2 (ja) | 分割コア型モータ、および分割コア型モータの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 |
JP5115306B2 (ja) | 電動圧縮機 | |
JP6353723B2 (ja)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及び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KR102090830B1 (ko) | 전동기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 | |
US9479020B2 (en) | Electric machine with stator's welded-side pitch less that rotor's pitch | |
US20110018376A1 (en) | Busbar terminal, busbar unit, and motor | |
TW200934062A (en) |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using the same | |
JP2002171708A (ja) | 回転電機 | |
US20140127056A1 (en) | Phase winding and connection methods for three phase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
JP2016059209A (ja) | 電動流体ポンプ | |
CN113452179A (zh) | 定子以及马达 | |
JP2010035360A (ja) | 電動機 | |
KR101550100B1 (ko) | 전동기의 고정자, 전동기, 밀폐형 압축기 및 회전 기계 | |
JP4744718B2 (ja) | 電動機の固定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6283350U (zh) | 定子以及马达 | |
JP2009118635A (ja) | ターミナル装置及び巻線結線方法並びに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CN106921265B (zh) | 转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dc电动机 | |
CN217508408U (zh) | 电动工具、用于电动工具的无刷电机和定子端子组件 | |
CN109997293B (zh) | 配备有具有改进配置的绕组的旋转电机 | |
CN117897888A (zh) | 旋转电机 | |
JP2019126176A (ja) | インシュレータ、並びにインシュレータを用いた電動機及び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