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31352A - 车辆门闩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辆门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31352A
CN108431352A CN201680076332.5A CN201680076332A CN108431352A CN 108431352 A CN108431352 A CN 108431352A CN 201680076332 A CN201680076332 A CN 201680076332A CN 108431352 A CN108431352 A CN 1084313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component
component
locking
shell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63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31352B (zh
Inventor
丁海
丁海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oobo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oobo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oobo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oobo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31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1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31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13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bolt detents, e.g. for unlatching the bol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22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 E05B77/24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 E05B77/26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 safet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us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Bowden cab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E05B81/36Geared sectors, e.g. fan-shaped gea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66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bolt position, i.e. the latching statu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2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lock status, i.e. locked or unlocked condi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2Lock cas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8Sill-buttons, garnish buttons or inner door lock knob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54Automatic securing or unlocking of bolts triggered by certain vehicle parameters, e.g. exceeding a speed threshol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门闩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以下的车辆门闩系统:在锁定构件被外力移动时沿外力的相反方向向锁定构件施加弹力的锁定构件弹簧;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锁定引导构件;和形成在锁定构件中的凸轮部,该凸轮部用于引导锁定引导构件并且形成有止挡槽,使得该设备的结构变得简单,并且同时,防止了锁定构件在闩被主齿轮旋转时被释放,即使在锁定构件被用于闩的同一主齿轮移动时。

Description

车辆门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门闩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门闩系统,其包括:锁定构件弹簧,该锁定构件弹簧在锁定构件被外力移动时沿外力的反方向向所述锁定构件施加弹力;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锁定引导构件;凸轮部,该凸轮部形成在所述锁定构件中用于引导锁定引导构件,并且形成有止挡槽。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车辆门闩系统用于打开和关闭汽车的门或者锁定或解锁汽车的门,如韩国专利No.0535053中提出的。
然而,现有技术的这种车辆门闩系统具有这样一个问题,其中,当门拉杆在门被锁定的状态下被拉动时,将不必要的力施加至各种部件,例如连接到门拉杆的闩闩等,因此车辆门闩系统的各种构件会容易发生损坏,从而存在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
此外,现有技术的这种车辆门闩系统的结构复杂。
主要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No.0535053
[专利文献2]韩国专利公报No.2015-006945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设计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门闩系统,其中设备的结构变得简单,并且还提高了设备的耐久性。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特征在于并包括:壳体;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闩;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并且锁定所述闩的门关闭构件;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并且锁定所述门的锁定构件;锁定构件弹簧,当所述锁定构件被外力移动时,该锁定构件弹簧沿所述外力的相反方向向所述锁定构件施加弹力;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锁定引导构件;和形成在所述锁定构件中的凸轮部,该凸轮部用于引导所述锁定引导构件,并且形成有止挡槽。
所述锁定构件可以是童锁构件。
所述止挡槽由彼此面对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形成,并且所述第一斜面可以形成为比所述第二斜面长。
所述凸轮部可以以槽的形状形成在所述锁定构件的前表面或后表面中。
所述凸轮部分别形成在所述锁定构件的前侧和后侧中;所述锁定引导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主体部分和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部分中的杆部分;并且所述杆部分的两端之间的任一部分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部分中,且所述两端可被引导至所述凸轮部。
还包括使所述闩旋转或移动所述锁定构件的驱动单元,其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机,并且主齿轮通过所述电机旋转,由此使所述闩旋转或移动所述锁定构件;并且所述外力可以由所述电机单元形成。所述门关闭构件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滑动构件,并且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所述滑动构件包括锁定所述闩的主锁定构件和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并且设置在所述主锁定构件的一侧的子锁定构件;还包括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滑动所述主锁定构件和所述子锁定构件两者,或仅滑动所述子锁定构件;所述锁定构件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并且随着所述锁定构件滑动,所述连接装置移动,使得所述主锁定构件和所述子锁定构件能够一起滑动,或仅所述子锁定构件能够滑动。
所述连接装置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锁定构件和所述子锁定构件中的任一者中,并且包括:形成有止挡突起的止挡杆单元;和止挡限界,该止挡限界形成在所述主锁定构件和所述子锁定构件中的所述止挡突起被捕获在其中的另一者中;其中,在所述锁定构件中形成有突起引导部分,并且在所述止挡杆单元中形成有突起,并且因此所述止挡杆单元能够随着所述突起引导部分引导所述突起而旋转。
还包括用于使所述闩旋转的驱动单元;所述门关闭构件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滑动构件;在所述驱动单元中形成有用于使所述闩旋转的止挡单元;该止挡单元安装在所述驱动单元中以沿着从前向后方向滑动;在所述滑动构件中形成有按压所述止挡单元的止挡单元按压部;并且在所述止挡单元按压部中可以形成有弯曲区域,使得当所述止挡单元处于基本位置时,所述止挡单元按压部不按压所述止挡单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特征在于并包括:壳体;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闩;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并且锁定所述闩的门关闭构件;和以可移动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并且锁定所述门的锁定构件;其中,当外力第一次施加至所述锁定构件时,所述锁定构件的位置在其被移动之后被保持,并且此后,当外力沿与所述第一外力相同的方向第二次施加时,所述锁定构件返回其原始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特征在于并包括:壳体;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闩;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并锁定所述闩的门关闭构件;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并且锁定所述门的锁定构件;锁定构件弹簧,当所述锁定构件被外力移动时,该锁定构件弹簧沿所述外力的相反方向向所述锁定构件施加弹力;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和所述锁定构件中的任一者中的锁定引导构件;和形成在其余一者中的凸轮部,该凸轮部引导所述锁定引导构件并且形成有止挡槽。
所述锁定引导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锁定构件中,并且所述凸轮部可以形成在所述壳体中。
所述锁定构件弹簧也能够向所述锁定引导构件施加弹力。
在所述锁定引导构件中,形成有由所述凸轮部引导的凸轮引导部分和承受所述锁定构件弹簧的弹力的弹簧按压部分,并且所述凸轮引导部分的中心和所述弹簧按压部分的中心能够设置成沿着上下方向间隔开。
在所述弹簧按压部分中,在承受所述锁定构件弹簧的弹力的所述表面的相对表面中形成有第一平面部分,并且在所述锁定构件中能够形成有面对所述第一平面部分的第二平面部分。
所述凸轮部形成在安装于所述壳体中的凸轮盖中,其中在所述凸轮盖中形成有用于滑动所述锁定构件和所述锁定引导构件的滑槽,所述凸轮部形成为槽的形状,并且所述凸轮部能够与所述滑槽连通。
在所述锁定构件中形成有装配钩,其中在所述凸轮盖中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装配钩的装配钩联接孔,并且所述装配钩联接孔能够在长度上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为长的。
在所述凸轮盖中形成有凸轮盖联接突起;在所述壳体中形成有所述凸轮盖联接突起插入其中的凸轮盖联接槽;并且所述凸轮盖联接突起可以包括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竖直部分和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的水平部分。
包括用于使所述闩旋转的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包括使所述闩旋转的主齿轮;包括检测所述主齿轮的位置的第五传感器;在所述主齿轮中设置有通过所述第五传感器检测的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并且所述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和所述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能够沿周向间隔开地设置。
所述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和所述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能够向外且突出地形成在所述主齿轮的外周面中。
在所述主齿轮中形成有用于使所述闩旋转的止挡单元;该止挡单元安装在所述主齿轮中,以沿着从前向后方向滑动;所述门关闭构件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滑动构件和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并且连接到所述滑动构件的旋转构件;在所述滑动构件中形成有按压所述按压单元的止挡单元按压部;在所述旋转构件中形成有插入突起;在所述滑动构件中形成有所述插入突起插入其中的旋转构件插入槽;所述旋转构件插入槽可以形成为比所述插入突起大,使得所述滑动构件在所述旋转构件被所述闩按压时不移动。
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驱动所述主齿轮的电机;还包括通过接收来自所述第五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所述电机的控制单元;并且在关闭所述门时,如果在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主齿轮旋转的同时所述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被所述第五传感器检测到,则所述主齿轮能够反向旋转,直至所述第一主齿轮被所述第五传感器检测到。
在所述闩中,形成有辅助锁定槽和锁定槽,形成在所述门关闭构件中的锁定单元首先插入辅助锁定槽中,所述锁定单元其次插入锁定槽中;并且
所述锁定槽和所述辅助锁定槽能够以如下方式形成:撞针在所述锁定单元插入所述辅助锁定槽中的时刻与所述锁定单元插入所述锁定槽中的时刻之间的上下行进距离等于或大于12mm。
在所述闩中形成有所述撞针被捕获在其中的撞针止挡突起,并且所述撞针止挡突起能够设置在所述锁定槽内部。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门闩系统,存在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包括:在锁定构件被外力移动时沿外力的相反方向向锁定构件施加弹力的锁定构件弹簧;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锁定引导构件;和用于引导锁定引导构件并且形成有止挡槽的形成在锁定构件中的凸轮部,该设备的结构变得简单,并且同时,防止了在闩通过主齿轮旋转时释放锁定构件,即使在锁定构件被用于闩的同一主齿轮移动时。
止挡槽由彼此面对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形成,并且第一斜面形成为比所述第二斜面长,使得锁定构件的移动能够平稳地进行。
凸轮部可以以槽的形状容易地形成在锁定构件的前表面或后表面中。
凸轮部分别形成在锁定构件的前侧和后侧中;并且锁定引导构件包括:安装在壳体中的主体部分;和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部分中的杆部分,其中杆部分的两端之间的任一部分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部分中,并且两端被引导至凸轮部,由此维持简单结构,并且同时,锁定构件的从左向右移动变得更平稳。
还包括使闩旋转或移动锁定构件的驱动单元,其中该驱动单元包括:电机;和主齿轮,该主齿轮由该电机旋转,由此使闩旋转或移动锁定构件,其中外力由驱动单元形成,使得门能够通过单个驱动单元自动关闭,并且同时能够自动执行童锁。
锁定驱动单元包括:电机;连接到电机的第一齿轮;和与该第一齿轮互锁的第二齿轮,其中在该第二齿轮中形成有钥匙连接件贯穿其中的连接通孔,并且在该第二齿轮中,由于锁定止挡单元被捕获在其中的两个旋转的止挡单元沿着周向彼此间隔开地形成,并且锁定构件随着电机运转而滑动,并且在钥匙连接件中,由于锁定止挡单元被捕获在其中的两个钥匙止挡单元沿着周向彼此间隔开地形成,并且锁定构件随着钥匙连接件旋转而滑动,所以能够使该设备小型化,并且同时,当钥匙连接件或电机发生故障时,或当车辆部件在冬季被冻住时,由于它们能够被分开操作,所以能够平稳地移动锁定构件。
钥匙止挡单元设置在旋转止挡单元的上侧,并且在钥匙止挡单元的下侧中形成有斜面以便防止钥匙连接件在旋转时钥匙止挡单元被其它部件捕获,由此进一步提高了驱动能力。
在驱动单元中形成有使闩旋转的止挡单元;该止挡单元安装在驱动单元中以使得它能够沿着从前向后方向滑动;在主锁定构件中形成有按压止挡单元的止挡单元按压部;在止挡单元按压部中形成有弯曲区域,使得当止挡单元处于其基本位置时,止挡单元被止挡单元按压部按压;并且因此当在通常时间不需要按压止挡单元时,止挡单元按压部不按压止挡单元,因此,防止了在通常时间用于移动主锁定构件的操作力的增加。
所述连接装置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锁定构件和所述子锁定构件中的任一者中,并且包括:形成有止挡突起的止挡杆单元;和止挡限界,该止挡限界形成在主锁定构件和子锁定构件中的止挡突起被捕获在其中的另一者中,其中,在锁定构件中形成有突起引导部分,并且在止挡杆单元中形成有突起,因此止挡杆单元能够随着突起引导部分引导突起而旋转,并且将主锁定构件和子锁定构件连接的结构变得简单,而设备的耐久性也得以提高。
锁定构件弹簧以如下方式向锁定引导构件施加弹力:处于自由状态的锁定引导构件承受面对一个方向的弹力,因此它能够更平稳地从止挡槽滑出。
在锁定引导构件中,形成有由凸轮部引导的凸轮引导部分和承受锁定构件弹簧的弹力的弹簧按压部分,并且凸轮引导部分的中心和弹簧按压部分的中心能够设置成沿着上下方向间隔开,因此锁定引导构件能够被向上提升并且更有效地从止挡槽滑出。
在弹簧按压部分中,在承受锁定构件弹簧的弹力的所述表面的相对表面中形成有第一平面部分,并且在锁定构件中能够形成有面对第一平面部分的第二平面部分,因此锁定引导构件能够以简单结构面对一个方向。
凸轮部形成在安装于壳体中的凸轮盖中;在凸轮盖中形成有用于滑动锁定构件和锁定引导构件的滑槽;凸轮部形成为槽的形状,并且凸轮部能够与滑槽连通,使得凸轮部、锁定构件弹簧、锁定引导构件和锁定构件能够被模块化,由此进一步提高装配性。
在锁定构件中形成有装配钩;在凸轮盖中形成有装配钩插入其中的装配钩联接孔;并且该装配钩联接孔可以在长度上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为长的,使得锁定构件和凸轮盖的装配能够通过简单的触摸来完成,并且锁定构件能够在保持锁定构件和凸轮盖的装配状态的情况下相对于凸轮盖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平稳地滑动。
在凸轮盖中形成有凸轮盖联接突起;在壳体中形成有该凸轮盖联接突起插入其中的凸轮盖联接槽;并且该凸轮盖联接突起包括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竖直部分和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的水平部分,使得凸轮盖的联接强度变得更强,因此凸轮盖的装配能够更平稳地进行。
在主齿轮中设置有通过第五传感器检测的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并且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可以沿着周向间隔开地设置,使得闩能够经单个传感器一直旋转到门关闭位置,并且同时,主齿轮能够返回其基本位置。
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能够向外并且突出地形成在主齿轮的外周面中,使得结构能够被简化。
旋转构件插入孔可以形成为比插入突起大,使得滑动构件在旋转构件被闩按压时不移动,并且因此即使旋转构件被闩向右按压也不移动,从而防止止挡单元被止挡单元按压部按压。
锁定槽和辅助锁定槽以如下方式形成:撞针在锁定单元插入辅助锁定槽中的时刻与锁定单元插入锁定槽中的时刻之间的上下行进距离等于或大于12mm,因此,由于行进距离变成比作为现有撞针的行进距离的7mm大,所以乘客能够容易地识别电机自动关闭门的过程。此外,存在由于用于防夹功能的间隙空间的增加而提高了安全性的优点。
在闩中形成有撞针被捕获在其中的撞针止挡突起,并且撞针止挡突起设置在锁定槽内部,从而有效地防止撞针在插入锁定槽中之后的掉落。
在壳体中形成有插入PCB的PCB插入槽;并且在PCB的下侧与位于壳体中并且与PCB的下侧面对的表面之间形成有PCB分离空间,使得在分离空间中可以设置有用于将导线连接的焊料等,因此PCB能够被更容易地安装在壳体中。
还设置有使闩复位的第一复位弹簧;该第一复位弹簧被设置为螺旋弹簧;并且在第一复位弹簧的至少一端中形成有弯曲角度等于或大于90°的弯曲部分,从而进一步提高装配性。
驱动单元还包括减速齿轮;减速齿轮的轴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减速齿轮轴支承板中;并且减速齿轮轴支承板插入形成在壳体中的支承板插入槽中,并且安装在其中,使得减速齿轮轴支承板能够被更容易地安装在壳体中,同时,更提高了减速齿轮轴支承板的联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其中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移除第二壳体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第一壳体的前透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第二壳体的前透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第三壳体的前透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闩的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主锁定构件的前透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止挡杆单元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正视图(未示出主锁定构件)。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子锁定构件的前透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12是示出了其中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移除第三壳体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锁定板、锁定驱动单元和钥匙连接件的前透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钥匙连接件和第二齿轮的截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方向切换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16是示出了安装在车门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视图。
图17是示出了其中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移除第三壳体的状态的后视图(未示出主齿轮的金属部分)。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驱动单元的前透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主齿轮的后透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主齿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童锁构件的前透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2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门关闭操作的第一步骤的正视图(未示出壳体)。
图2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门关闭操作的第二步骤的正视图(未示出壳体)。
图2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门关闭操作的第三步骤的正视图(未示出壳体)。
图2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门关闭操作的第四步骤的正视图(未示出壳体)。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释放门锁定时的局部平面图(在上方示出)和局部截面图(在下方示出)。
图27是示出了通过驱动单元的门锁定操作的局部平面图(在上方示出)以及示出了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钥匙连接件的门锁定操作的局部平面图(在中间示出)和局部截面图(在下方示出)。
图28是示出了其中止挡杆单元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门锁定操作期间通过杠杆引导部分向后移动的状态的局部透视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门锁定期间的局部平面图(在上方示出)和局部截面图(在下方示出)。
图30是示出了门锁定释放操作的局部平面图(在上方示出)以及示出了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钥匙连接件的门锁定释放操作的局部平面图(在中间示出)和局部截面图(在下方示出)。
图31是显示了其中止挡杆单元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门锁定释放操作期间被子锁定构件捕获的状态的局部透视图(未示出主锁定构件)。
图32是示出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门内拉杆的门锁定释放操作的第一步骤的局部截面图。
图33是示出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门内拉杆的门锁定释放操作的第二步骤的局部截面图。
图34是示出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门内拉杆的门锁定释放操作的第三步骤的局部截面图。
图3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童锁的释放状态的后视图。
图3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童锁过程的后视图。
图3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童锁状态的平面图。
图3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童锁状态的后视图。
图39是示出了释放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童锁的过程的后视图。
图4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童锁的释放状态的后视图。
图4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童锁释放状态的平面图。
图4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中的电机故障时的门打开操作的第一步骤的局部正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局部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4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中的电机故障时的门打开操作的第二步骤的局部正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局部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4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中的电机故障时的门打开操作的第三步骤的局部正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局部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45是示出了门拉杆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正常时被拉动的状态的局部正视图(在上方示出)和局部后透视图(在下方示出)。
图46是示出了安装在车门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视图。
图47是示出了其中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移除第三壳体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4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童锁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4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童锁构件的分解后视图。
图5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锁定引导构件的移动路径的局部截面后视图。
图5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正视图。
图52至图54是示出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电机的门关闭过程的正视图(第二壳体被移除)。
图55是示出了撞针在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电机的门关闭过程期间的上下行进距离的正视图(第二壳体被移除)。
图5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第一复位弹簧的正视图。
图5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后视图(第三壳体被移除)。
图5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钥匙连接件的安装区域的放大后视图。
图59是示出了其中凸轮盖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第一壳体分离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6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减速齿轮轴支承板的安装区域的平面图(第三壳体被移除)。
图6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PCB的安装区域的后视图(第三壳体被移除)。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示例性实施例如下。
作为参考,对于将在下文中描述并且与现有技术的部件相同的本发明的部件,将省略单独的详细描述,而是将参照上述现有技术。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5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特征在于且包括:壳体1100;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100中的闩1200;安装在壳体中并且锁定闩的门关闭构件,其中该门关闭构件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100中的滑动构件,其中该滑动构件包括:锁定闩1200的主锁定构件1300;和设置在主锁定构件1300的一侧的子锁定构件1400;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使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两者滑动,或仅使子锁定构件1400滑动;童锁构件1700,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100中,其中连接装置随着童锁构件1700移动而移动,从而使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一起滑动或者仅使子锁定构件1400滑动;锁定构件弹簧1760,该锁定构件弹簧在童锁构件1700被外力移动时沿外力的反方向向童锁构件1700施加弹力;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100中的锁定引导构件1790;和凸轮部1780,该凸轮部形成在童锁构件1700中并引导锁定引导构件1790,并且形成有止挡槽1786。
如图1所示,在壳体1100中,前面指的是朝向第二壳体1130的方向,而后侧指的是朝向第三壳体1150的方向。另外,在下文中描述的左侧和右侧指的是从前面观察的左侧和右侧。在描述形成在后侧表面中的构件时使用的左侧和右侧也指的是从构件的前面观察的左侧和右侧。
如图2所示,壳体1100包括:第一壳体1110;设置在第一壳体1110的前面的第二壳体1130;和设置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侧的第三壳体1150。
如图1和图4所示,在壳体1100的前上部中形成有撞针插入槽1105,该撞针插入槽1105用于插入连接到车体的撞针1101插入槽。
因此,撞针插入槽1105形成在第一壳体1110和第二壳体1130中。
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110形成为块体的形状,其中在前部中形成有:用于接收在下文中将描述的闩1200的闩接收槽1111以及用于接收稍后将描述的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的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
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起到用于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沿从左向右方向的平稳滑动的引导件的作用。
第一壳体1110由塑料材料制成并且能够通过注塑形成。第二壳体1130可以由诸如钢板的高强度材料制成。因此,在保持车辆门闩系统的强度高的同时能够便于其制造。
闩接收槽1111的前部和上部形成为开口的,使得各部件的装配变得容易。闩接收槽1111的前部在装配时被第二壳体1130覆盖。
闩接收槽1111的上部与撞针插入槽1105连通。
此外,在第一壳体1110的前侧形成有弹簧插入槽1113。
弹簧插入槽1113设置在闩接收槽1111的后侧并与闩接收槽1111连通。弹簧插入槽1113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并且稍后将描述的第一复位弹簧1250插入该弹簧插入槽1113中,因此第一复位弹簧1250的另一端能够与闩1200一起旋转。
在第一壳体1110中形成有贯穿前后方向的第六传感器插入孔1129,稍后将描述的第六传感器1910插入该第六传感器插入孔中以便与闩接收槽1111连通。第六传感器插入孔1129设置在撞针插入槽1105的下部中。
在第一壳体1110的左侧形成有贯穿前后方向以便与弹簧插入槽1113和闩接收槽1111连通的止挡单元引导槽1115。
止挡单元引导槽1115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以便与闩接收槽1111连通。
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形成为朝向后侧方向比闩接收槽1111深。
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使得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能够沿着左右方向滑动。
在第一壳体1110中,用于接收子锁定构件1400的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的后侧形成为开口的,以便稍后将描述的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插入其中。
在第一壳体1110的前面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杆引导槽1116,以与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连通。
杆引导槽1116设置在闩接收槽1111的下部中。
在第一壳体1110的前面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第一感测构件插入槽1128,以与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和杆引导槽1116连通。
第一感测构件插入槽1128设置在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的左下部中。
第一感测构件插入槽1128形成为使得其下侧和后侧是开口的。
在第一壳体1110的右前侧形成有第一弹簧接收槽1117和第二弹簧接收槽1119。第一弹簧接收槽1117和第二弹簧接收槽1119设置在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的右侧,并与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连通。抽出孔与第一弹簧接收槽1117和第二弹簧接收槽1119的右侧连通,与门内拉杆和门外拉杆连接的导线通过该抽出孔被抽出。
在第一弹簧接收槽1117与第二弹簧接收槽1119之间沿着前后方向穿透地形成了手动锁定构件1560插入其中的手动锁定构件插入孔1118。手动锁定构件插入孔1118与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连通。
在第一壳体1110的下部和上部中形成缓冲构件1360分别插入其中的缓冲构件插入槽1123,以与闩接收槽1111连通。
设置在下部中的缓冲构件插入槽1123的高度形成为比缓冲构件1360的高度低,并且与闩接收槽1111连通。
设置在上部中的缓冲构件插入槽1123的上侧和前侧是开口的,并且右侧部分与闩接收槽1111连通。
设置在下部中的缓冲构件插入槽1123的后侧的直径形成为比其前侧的直径大。设置在上侧的缓冲构件1360形成为具有与设置在上部中的缓冲构件插入槽1123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当缓冲构件1360从上方插入设置在上侧的缓冲构件插入槽1123中时,它在插入之后不会沿着前后方向分开。另外,在装配完成之后,设置在上侧的缓冲构件插入槽1123的顶部被稍后将描述的第二壳体1130封闭。这样,装配变得容易,因为形成了设置在上部中的缓冲构件插入槽1123。
设置在下部中的缓冲构件1360支承闩1200,以便防止在闩1200通过旋转构件1370和主锁定构件1300处于锁定状态时出现任何间隙;并且设置在上部中的缓冲构件1360支承闩1200,使得当闩1200在利用主锁定构件1300的锁定被释放之后由于第一复位弹簧1250的弹力而逆时针旋转时闩1200在预定角度内旋转,因此它们防止了间隙、噪音和振动的出现。
在第一壳体1110的前表面中,在长度方向上形成有支承第二壳体1130的下部的水平部分或竖直部分的多个支承突起1103。由于这些支承突起1103,促进了第一壳体1110和第二壳体1130的预装。因此,装配过程变得容易。
在第一壳体1110的上侧表面中形成有凹形部分1124。
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侧表面的右下侧形成有手动锁定构件接收槽1125。手动锁定构件接收槽1125与手动锁定构件插入孔1118连通。
稍后将描述的手动锁定构件轴1561插入手动锁定构件接收槽1125中。
在第一壳体1110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的后侧形成有用于与第三壳体1150联接的锁定钩止挡部分1126。
第一钥匙连接件安装部分1127以其上侧、下侧和后侧开口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壳体1110的左后表面的下部中。
在第一壳体的后表面的左下侧,朝后侧方向突出地形成插入稍后将描述的主齿轮1630的插入孔1636中的主齿轮轴1114。
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表面的下侧,用于接收稍后将描述的锁定板1500的锁定板接收槽在长度上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为长的。锁定板接收槽形成为与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连通。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以其后侧开口的方式形成。
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表面中形成有童锁构件接收槽,并且该童锁构件接收槽形成为与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连通。童锁构件接收槽的左侧与止挡单元引导槽1115连通。另外,童锁构件接收槽设置在锁定板接收槽的上侧。童锁构件接收槽以其后侧开口的方式形成。
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侧表面中,形成有用于接收稍后将描述的减速齿轮的减速齿轮接收槽。
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侧表面中,在减速齿轮接收槽的右侧处形成有用于接收电机1610的前侧的第一电机接收槽。第一电机接收槽形成为与减速齿轮接收槽连通。
在第一壳体1110的右后侧表面中,在锁定板接收槽的下部中形成有稍后将描述的PCB1900的前侧插入其中的第一PCB插入槽。第一PCB插入槽形成为与第一感测构件插入槽1128连通。
在第一壳体1110的左后表面的下部中形成有电机接收槽。该电机接收槽设置在锁定板接收槽的下侧。
同时,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侧表面中形成有接收第五传感器1911的第五传感器接收槽1106。由于第五传感器接收槽1106,在装配期间防止了第五传感器1911中的损坏。
第五传感器接收槽1106设置在止挡单元引导槽1115的外侧。
此外,在第一壳体1110中,插入式地安装有用于将PCB1900和传感器(第五传感器1911和第六传感器1910)连接的导线以及稍后将描述的驱动单元(电机1610)。这样,能够减小导线的长度。
所述导线以如下方式安装:连接到驱动单元和PCB1900的部分形成为突出到第一壳体1110的外部。因此,传感器、驱动单元或PCB1900仅在传感器和驱动单元插入形成在第一壳体1110中的每个构件的相对应的接收槽中的情况下能够连接到导线。因此,装配变得更加简化。
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1130包括具有竖直板形状的竖直构件1131和从竖直构件1131的上端向后弯曲的水平构件1132。
沿着前后方向在竖直构件1131中穿透式地形成有轴插入孔,呈铆钉形式设置的闩旋转轴1230插入该轴插入孔中。
在竖直构件1131中,在轴插入孔的周边区域中形成有(从前侧)朝后侧方向凹陷的第一突出部分1135和第二突出部分1136。第一突出部分1135和第二突出部分1136比竖直构件1131的后侧表面的其它部分更向后突出。
第一突出部分1135与闩1200和旋转构件1370的前表面接触。因此,闩1200和旋转构件1370不会沿着前后方向摇摆,并且同时能够使闩1200和旋转构件1370与第二壳体1130之间的摩擦在装配时最小化。即,由于在第二壳体1130的后侧表面中形成有向后突出的部分,所以能够使旋转构件相对于第二壳体1130的摩擦最小化。第一突出部分1135形成为具有类似于字母“l”的形状。沿着闩1200和旋转构件1370的旋转方向弯曲地形成第一突出部分1135。
第二突出部分1136在轴插入孔的周边区域中形成为圆弧形状,并且连接到闩1200的前表面。
另外,在第三壳体1150的前表面中形成有向前突出部分,能够使旋转构件(主齿轮)相对于第三壳体1150的摩擦最小化。
在第一壳体1110和第二壳体1130中形成有多个安装孔,该多个安装孔用于与门1紧固的螺栓。所述安装孔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110和第二壳体1130的左侧的上部和下部中以及撞针插入槽1105的右侧中。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5由于这些安装孔而能够容易和耐久地安装。
此外,在第二壳体1130中,沿着前后方向穿透地形成有:设置为铆钉形式的第一复位弹簧保持轴1251、旋转轴1380以及旋转的弹簧止挡轴1391插入其中的铆钉插入孔。第一复位弹簧1250的一端被保持在第一复位弹簧保持轴1251中。
在第二壳体1130的右侧,朝后侧方向突出地形成竖直支承构件1138,该竖直支承构件1138包围并支承第一壳体1110的右侧,从该处门拉杆连接单元1800被拉出(拔出)。由于这种竖直支承构件1138,提高了支承门拉杆连接单元1800的部分的强度。在竖直支承构件1138中,分别形成有从其中抽出门拉杆连接单元1800的抽出孔。由于这种竖直支承构件1138,防止了第一壳体1110在冲击被施加于其上时的损坏。
使用多个螺栓1133等将竖直构件1131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的前表面中,而水平构件1132设置在形成于第一壳体1110的上表面中的凹形部分1124中。多个螺栓1133分别设置在撞针插入槽1105的两侧以及第二壳体1130和第一壳体1110的下部的两侧。
撞针插入槽1105形成为跨越竖直构件1131和水平构件1132。
如图6所示,第三壳体1150具有其中形成有空间的箱形形状。第三壳体1150形成为具有开口的前部。
在第三壳体1150的内部,形成有PCB1900的后侧插入其中的第二PCB插入槽1154。在第三壳体115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接收电机1610的后侧的第二电机接收槽1151。
在第三壳体1150的上部和两侧中形成有锁定钩1153。
每个锁定钩1153都分别联接到形成在第一壳体1110中的对应的锁定钩止挡部分1126。因此,第一壳体1110和第三壳体1150由此联接。另外,第一壳体1110和第三壳体1150使用螺栓等刚性地联接。
在第三壳体1150的下部中形成有第二钥匙连接件底座1152。
稍后将描述的钥匙连接件1550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的第一钥匙连接件安装部分1127和第二钥匙连接件底座1152中。
在第三壳体1150的后侧表面的左侧处形成有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凹陷的凹陷部分1155。
PCB1900插入在第一PCB插入槽与第二PCB插入槽1154之间,并且安装在壳体1100中。PCB1900水平地设置在壳体1100内部的下部中。
在PCB1900中安装有第一传感器1901、第二传感器1903、第三传感器1905和第四传感器1907。第一传感器1901、第二传感器1903、第三传感器1905和第四传感器1907设置有能够检测磁体的传感器。
第一传感器1901和第二传感器1903沿着从左向右方向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第三传感器1905和第四传感器1907沿着从左向右方向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当从前侧看去时,第一传感器1901设置在第二传感器1903的左侧。当从前侧看去时,第三传感器1905设置在第四传感器1907的左侧。
第一传感器1901和第二传感器1903通过检测形成在主锁定构件1300中的第一感测单元1351的移动而与门1的打开和关闭操作相关联。
第三传感器1905和第四传感器1907通过检测形成在锁定板1500中的第二感测单元1521的移动而与门1的锁定和锁定释放操作相关联。
另外,第五传感器1911和第六传感器1910连接到PCB1900。可以将限位开关设置为第五传感器1911和第六传感器1910。
第五传感器1911设置在第一壳体1110与第三壳体1150之间。更具体而言,第五传感器1911设置在止挡单元引导槽1115附近。
第五传感器1911检查主齿轮1630是否已复位至原始位置(基本位置)。
第六传感器1910检测闩1200在被撞针1101按压的同时是否正在旋转。
第六传感器1910还可以包括传感器按压构件。
该传感器按压构件插入第六传感器插入孔1129中,并且沿着前后方向滑动。
第六传感器1910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表面中。
传感器按压构件被闩1200推向后侧并且按压第六传感器1910。
传感器按压构件的与闩1200的后表面接触的前表面倾斜地形成为随着它朝向下方向行进而进一步向前突出,因此,传感器按压构件能够在闩1200旋转时朝向后方向平稳地滑动。
如图7所示,闩1200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中,以便设置在闩接收槽1111内。
闩1200通过安装在第二壳体1130中的闩旋转轴1230而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中。
闩1200形成为板的形状。
在闩1200的外周面中形成有锁定槽1201。
锁定槽1201的宽度随着其从内侧朝外侧行进而变得越来越宽。
锁定槽1201被以下包围:形成为平的的第一表面1203;形成为具有斜面并从第一表面1203的左端延伸的第二表面1205;从第二表面1205的左端延伸、形成圆弧并且包围撞针1101的第三表面1207;从第三表面1207的右上端延伸的第四表面1209;和形成为具有斜面并从第四表面1209的右端延伸的第五表面1211。
锁定槽1201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穿透,并且其外端部分是开口的。
在闩1200中,在锁定槽1201的下部中形成有辅助锁定槽1202。
辅助锁定槽1202形成为类似于锁定槽1201的形状,但其深度比锁定槽1201浅。
在闩1200的外周面中形成有弹簧插入槽1213。
弹簧插入槽1213形成为具有槽或孔的形状。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弹簧插入槽1213形成为具有槽的形状。
突起1215形成为在闩1200的外周面的左侧向外突出。
突起1215设置在止挡单元引导槽1115的前面。
沿着闩1200在关闭门时的旋转方向(顺时针)顺次设置锁定槽1201、辅助锁定槽1202、弹簧插入槽1213和突起1215。
设置了第一复位弹簧1250,使得闩1200在锁定被释放时能够自动复位。
第一复位弹簧1250的一端由第二壳体1130的第一复位弹簧保持轴1251保持,中间部分卷绕在闩旋转轴1230周围,并且其另一端插入弹簧插入槽1213中。
因此,第一复位弹簧1250的另一端在闩1200旋转时能够与闩1200一起旋转。
主锁定构件1300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第一壳体1110中的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内。
如图8所示,主锁定构件1300包括主体1310、水平杆1340、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和第一感测构件1350。主锁定构件1300由主体1310、水平杆1340、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和第一感测构件1350一体地形成。
此外,主锁定构件1300还包括通过闩1200旋转的旋转构件1370,由此使主锁定构件1300滑动。
主体1310包括第一部分1311和第二部分1313,该第二部分以其前表面设置在第一部分1311的前表面的前面的方式形成为在第一部分1311中具有台阶。
第一部分1311构成主体1310的左上部分,而第二部分1313构成主体1310的其余部分。
在第二部分1313的上部中形成有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稍后将描述的旋转构件1370的一部分插入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中。
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的前部和上部是开口的。
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的前部通过安装第二壳体1130而被封闭。
形成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的左侧和右侧表面具有随着它们从左侧朝右侧行进而倾斜的斜面。
此外,在形成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的右侧表面中形成有具有圆弧形状的旋转构件止挡突起。由于这种旋转构件止挡突起,旋转构件1370和主锁定构件1300不容易分开,旋转构件1370和主锁定构件1300平稳地互锁。
构成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的左侧表面的倾斜斜面的长度比构成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的右侧表面的长度短。
形成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的下侧表面具有随着它从左侧朝右侧行进而倾斜的斜面。
主体1310的左侧弯曲或倾斜地形成,以便不干扰旋转的闩1200。
旋转构件1370的下部设置在主锁定构件1300的第一部分1311的前面。因此,旋转构件137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主锁定构件1300的前面。
旋转构件1370设置在第一壳体1110的前部中,并且通过沿着前后方向设置的旋转轴1380而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壳体1130中。
旋转轴1380安装成贯穿旋转构件1370的上部。
旋转轴1380设置成铆钉的形式并且铆接在第二壳体1130中。
旋转构件1370可以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围绕旋转轴1380的中心旋转。
另外,可以设置使旋转构件1370复位的旋转弹簧1390。
旋转弹簧1390的一端由铆接在第二壳体1130中的旋转弹簧止挡轴1391支承和固定,而另一端由旋转构件1370的右侧捕获并由此连接。旋转弹簧1390的中心部分插入旋转轴1380中。
旋转弹簧1390通过在旋转构件1370被强制推向逆时针方向并随后释放时赋予能够使旋转构件137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弹力来执行使旋转构件1370复位至其原始位置的功能。
旋转构件1370包括锁定部分1371和插入突起1373。
锁定部分1371的左下部分向左突出。
锁定部分1371限制(锁定)闩1200的位置。
在锁定部分1371的下侧,形成有闩插入槽,闩1200的端部(第一表面1203)的一部分在门关闭时插入该闩插入槽中。闩插入槽形成为具有开口的下部。
在锁定部分1371的下表面的右侧形成有向下突出的插入突起1373。
该插入突起1373位于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的内部。
其原因在于防止旋转构件1370的插入突起1373由于闩1200的转动而在主锁定构件1300被旋转构件1370滑动时与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的内部分离。
插入突起1373使主锁定构件1300根据旋转构件1370的旋转而沿着从左向右方向滑动。
优选地,沿着插入突起1373的从左向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沿着旋转构件插入槽1317的从左向右方向的宽度窄。
主锁定构件1300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中并且通过旋转构件1370来锁定闩1200。
在主体1310的后表面的左侧形成有止挡杆接收槽1314,稍后将描述的止挡杆单元1450要被接收在止挡杠杆接收槽1314中。止挡杆接收槽1314形成为具有开口的后侧。止挡杆接收槽1314分别形成在上侧和下侧。
另外,在主体1310的左下侧中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止挡杆轴孔1316,止挡杆轴1470沿着上下方向插入止挡杆轴孔1316中。止挡杆轴孔1316形成为具有开口的上部和封闭的下部,止挡杆轴1470在装配时从上方插入止挡杆轴孔1316中。止挡杆轴孔1316形成为与形成在其上部和下部中的止挡杆接收槽1314连通。
在主体1310的后侧表面的左侧形成有第二复位弹簧1460接收在其中的第二复位弹簧接收槽1318。第二复位弹簧接收槽1318形成为具有开口的后侧。第二复位弹簧接收槽1318设置在设置于其上部和下部中的止挡杆接收槽1314之间。
在主体1310的后侧表面的左侧的中间形成有间隔突起1312。
间隔突起1312设置在第二复位弹簧接收槽1318的中间,并且在第二复位弹簧1460的第一弹簧部分1460a和第二弹簧部分1460b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主体1310的右侧的后侧表面中形成有子锁定构件插入槽1315,子锁定构件1400插入其中。子锁定构件插入槽1315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并且其右侧形成为开口的。由于这种子锁定构件插入槽1315,子锁定构件1400可以在沿着从左向右方向移动时被引导。
另外,在主体1310的右侧的后侧表面中形成有止挡突起插入孔1319,止挡突起1455插入其中。止挡突起插入孔1319与子锁定构件插入槽1315连通。
主体1310以这种方式形成,并且子锁定构件1400设置在主锁定构件1300的后侧。因此,能够提高车辆门闩系统5的强度,并且同时,其尺寸也变得紧凑,因此它能够应用于各种设计的门1。
止挡杆单元1450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1310的后侧表面中。与前面的描述不同,止挡杆单元1450可以形成在子锁定构件中。
连接装置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中的任一者中,并且包括:止挡杆单元1450,其中形成有止挡突起1455;和形成在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中的另一者中的止挡限界1405,止挡杆单元1450被捕获在其中。
在诸如锁定板1500或童锁构件1700的锁定构件中形成有突起引导部分,而在止挡杆单元1450中形成有突起,并且止挡杆单元1450的旋转随着突起引导部分引导突起而完成。
突起包括锁定突起1457和童锁突起1453,并且突起引导部分包括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和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
如图9所示,止挡杆单元1450包括: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设置在第一止挡杆部1450a的下侧的第二止挡杆部1450b。
例如,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是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安装成用于以可选择的方式使稍后将描述的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两者滑动或者仅使子锁定构件1400滑动。
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形成为呈杆形状,并且分别在其右侧的端部处形成有向前突出的止挡突起1455。
止挡杆轴1470贯穿其中的孔1451分别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在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的左端部中。
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通过沿着上下方向安装在主体1310中的止挡杆轴1470而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1310中。
在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的右侧形成有锁定突起1457。
锁定突起1457包括第一锁定突起1457a和第二锁定突起1457b。
形成在第一止挡杆部1450a中的第一锁定突起1457a向下突出,而形成在第二止挡杆部1450b中的第二锁定突起1457b向上突出。
第一锁定突起1457a和第二锁定突起1457b使得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能够分别由形成在稍后将描述的锁定板1500中的斜面1511引导而旋转。
童锁突起1453向上突出地形成在第一止挡杆部1450a的右上侧。童锁突起1453形成为圆筒形状。童锁突起1453与锁定突起1457设置在同一直线上。
童锁突起1453形成为用于稍后将描述的童锁构件1700和第一止挡杆部1450a之间的互锁。
第二复位弹簧1460安装在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中,以用于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返回它们的原始位置。
第二复位弹簧1460包括第一弹簧部分1460a、第二弹簧部分1460b和用于将第一弹簧部分1460a和第二弹簧部分1460b连接的弹簧连接部分1465。
第一弹簧部分1460a设置在第二弹簧部分1460b的上侧。
第一弹簧部分1460a和第二弹簧部分1460b分别包括具有线圈形状的卷绕部分1461和具有直线形状的自由端部分。
卷绕部分1461插入止挡杆轴1470中并由此固定。卷绕部分1461分别设置在第一止挡杆部1450a的下侧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的上侧。
卷绕部分1461和弹簧连接部分1465接收在第二复位弹簧接收槽1318中。
第一弹簧部分1460a和第二弹簧部分1460b的自由端分别包括向后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1462、沿着从左向右方向设置的第二弯曲部分1463和向前弯曲的第三弯曲部分1464。
第三弯曲部分1464分别由第一锁定突起1457a和第二锁定突起1457b保持,使得第一弹簧部分1460a和第二弹簧部分1460b分别连接到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的上侧。
弹簧连接部1465形成为具有韩国字母表的字母(少一条边的矩形)的形状。
弹簧连接部1465连接到卷绕部分1461中的自由端部分的相对侧的端部。
弹簧连接部1465接收在第二复位弹簧接收槽1318中,并且支承在主锁定构件1300处。
这样,第一弹簧部分1460a和第二弹簧部分1460b的一端分别由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保持,且其另一端由主锁定构件1300支承。
因此,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通过向其施加的力而旋转,然后止挡突起1455向后侧移动,并且施加至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的力被移除,随后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通过第二复位弹簧1460的弹性回复力而反向选转,然后止挡突起1455返回其原始状态(向前移动)。
亦即,第二复位弹簧1460的弹性回复力是朝前方施加。
水平杆1340在长度上形成为在主体1310的左下侧朝左方向是长的。
水平杆1340在杆引导槽1116的内部滑动,使得主锁定构件1300的滑动能够更稳定地进行。
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一体地形成到水平杆1340中,并且通过从水平杆1340的左端向上弯曲而形成。
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形成为像圆弧一样弯曲的杆的形状。
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设置在闩1200的外侧;因此,它们在闩1200旋转时不会彼此干扰。
此外,具有比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大的强度的按压部加强构件1331插入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中。按压部加强构件1331可以设置在主锁定构件1330的前表面中。由于这种按压部加强构件1331,能够进一步提高主锁定构件1300的强度。
按压部加强构件1331被设置为条状铁板,注塑材料能够穿过其中的许多注塑材料路径(孔)设置成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开。按压部加强构件1331形成有与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的形状对应的曲率。
按压部加强构件1331设置为从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的上侧一直到第一感测构件1350的上侧。
此外,在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中,形成有弯曲区域1332,使得当止挡单元1631处于基本位置时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不按压稍后将描述的止挡单元1631。
止挡单元1631的基本位置是其中当闩1200旋转以便打开门1时闩1200的突起1215不干扰止挡单元1631的位置。
止挡单元1631的基本位置对应于第五传感器1911的位置。
弯曲区域1332弯曲地形成为比其它部分更向外突出,使得当门拉杆在未处于紧急状态的通常时间被使用者拉动以打开门1时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不按压止挡单元1631。因此,当在通常时间不需要按压止挡单元1631时,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不按压止挡单元1631,因此,防止了用于在通常时间移动主锁定构件1300的操作力的增大。
第一感测构件1350向下突出地形成在水平杆1340的右端的下侧。
诸如磁体的第一感测单元1351安装在第一感测构件1350的下表面中。
第一感测单元1351由设置在PCB1900上的与第一感测单元1351对应的位置第一传感器1901或第二传感器1903检测。控制单元(未示出)接收这种检测信号并且控制电机1610。
子锁定构件1400设置在主锁定构件1300的右后侧。
子锁定构件1400插入主锁定构件1300的子锁定构件插入槽1315中。因此,子锁定构件1400安装在主锁定构件1300中,使得子锁定构件1400能够沿着从左向右方向滑动。
与主锁定构件1300相同,子锁定构件1400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第一壳体1110中的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内。
如图11所示,门拉杆连接单元1800连接到子锁定构件1400。
子锁定构件1400包括具有块体形状的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的左侧的上侧和下侧的角部被倒圆,以便相对于主锁定构件1300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平稳地滑动。
门拉杆连接单元1800包括连接到门内拉杆(未示出)的门内拉杆连接单元和连接到门外拉杆(未示出)的门外拉杆连接单元1800b。门内拉杆连接单元1800a和门外拉杆连接单元1800b设置有导线。
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设置在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的上部中。
门内拉杆连接单元1800a连接到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
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包括第一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a、第一弹簧插入突起1402a、第一止挡限界1405a和手动锁定构件按压部分1407。
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包括第二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b、第二弹簧插入突起1402b和第二止挡限界1405b。
第一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a和第二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b的前侧是开口的。
第一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a和第二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b形成为与第一止挡构件1801a和第二止挡构件1801b的形状相对应。因此,即使在门内拉杆或门外拉杆被拉动时,也防止了第一止挡构件1801a和第二止挡构件1801b与子锁定构件1400的分离。
形成在门内拉杆连接单元1800a的端部中的第一止挡构件1801a被接收在第一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a中。
由于主锁定构件1300的主体1310,位于第一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a内的门内拉杆连接单元1800a的第一止挡构件1801a将不会朝前侧分离。
形成在门外拉杆连接单元1800b的端部中的第二止挡构件1801b被接收在第二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b内。
由于主锁定构件1300的主体1310,位于第二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b内的门外拉杆连接单元1800b的第二止挡构件1801b将不会朝前侧分离。
在第一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a的右端中以如下方式连通地形成从其中拉出门内拉杆连接单元1800a的第一出口孔1403a:第一出口孔1403a形成为具有比第一止挡构件1801a的直径小的直径,从而使得即使在门内拉杆连接单元1800a被拉出到右侧时也不能经第一出口孔1403a拉出第一止挡构件1801a。
因此,当门内拉杆连接单元1800a被拉向右侧时,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滑向右侧。
在第二止挡构件接收槽1401b的右端以如下方式连通地形成从其中拉出门外拉杆连接单元1800b的第二出口孔1403b:第二出口孔1403b形成为具有比第二止挡构件1801b的直径小的直径,从而使得即使在门外拉杆连接单元1800b被拉出到右侧时也不能经第二出口孔1403b拉出第二止挡构件1801b。
因此,当门外拉杆连接单元1800b被拉向右侧时,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滑向右侧。
第一弹簧1803a插入靠近第一止挡构件1801a的门内拉杆连接单元1800a中。
第一弹簧插入突起1402a和第二弹簧插入突起1402b向右突出地形成在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的右侧端以及第一出口孔1403a和第二出口孔1403b的上侧和下侧。第一弹簧1803a和第二弹簧1803b的左侧端分别插入第一弹簧插入突起1402a和第二弹簧插入突起1402b中。
第一弹簧1803a设置在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的右侧端与第一壳体1110的第一弹簧接收槽1117之间。第一弹簧1803a通过利用在外力被移除时第一弹簧1803a的弹性回复力使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向左滑动来使已通过外力向右滑动的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返回其原始位置。
第二弹簧1803b插入门外拉杆连接单元1800b中。
第二弹簧1803b设置在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的右侧端与第一壳体1110的第二弹簧接收槽1119之间。第二弹簧1803b通过利用在外力被移除时第二弹簧1803b的弹性回复力使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向左滑动来使已通过外力向右滑动的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返回其原始位置。
在子锁定构件1400中形成有止挡限界1405,止挡杆单元1450的止挡突起1455被保持(捕获)在其中。该止挡限界1405包括第一止挡限界1405a和第二止挡限界1405b。
第一止挡限界1405a形成在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的后侧,而第二止挡限界1405b形成在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的后侧。
第一止挡限界1405a和第二止挡限界1405b以如下方式形成: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的后侧的左侧比其右侧更向后突出。
第一止挡限界1405a和第二止挡限界1405b的右侧表面倾斜地形成,使得止挡突起1455一旦被保持(捕获)便不容易分离。
第一止挡杆部1450a的止挡突起1455能够由第一止挡限界1405a捕获或与其分开,而第二止挡杆部1450b的突起1455能够由第二止挡限界1405b捕获或与其分离。
第一止挡杆部1450a、第二止挡杆部1450b、第一止挡限界1405a和第二止挡限界1405b是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使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两者滑动或仅使子锁定构件1400滑动。
在第一止挡杆部1450a被第一止挡限界1405a捕获且第二止挡杆部1450b被第二止挡限界1405b捕获的状态下,如果门内拉杆(未示出)或门外拉杆(未示出)被拉动,则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一起向左滑动。
即,这是门1的锁定释放状态。
相反,在第一止挡杆部1450a与第一止挡限界1405a分离且第二止挡杆部1450b与第二止挡限界1405b分离的状态下,如果门内拉杆(未示出)或门外拉杆(未示出)被拉动,则主锁定构件1300保持原样,并且仅子锁定构件1400向右滑动。
即,这是门1的锁定状态。
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设置有从右侧表面的下部向作为向外方向的右方延伸的手动锁定构件按压部分1407。
手动锁定构件按压部分1407设置有水平板,其前表面比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的前表面更加突出。
手动锁定构件按压部分1407位于第一壳体1110的第一弹簧接收槽1117与第二弹簧接收槽1119之间,并且与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同时沿着从左向右方向滑动。
手动锁定构件按压部分1407与稍后将描述的手动锁定构件1560的第一止挡部分1563接触。
如图13所示,锁定板1500在长度上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为长的板状。
锁定板1500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下侧表面。锁定板1500止挡杆单元1450旋转。
在锁定板1500中,从左侧到右侧依次形成锁定止挡部分1502、第二感测构件1519、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锁定释放线缆连接部分1501和手动锁定引导延长孔1515。
在锁定板1500的左下端中,锁定止挡部分1502向下并突出地形成。锁定止挡部分1502的水平截面的形状为沿着从前向后方向的长椭圆形。锁定止挡部分1502形成为向下突出的圆柱形突起的形状。
本示例性实施例还包括用于使锁定板1500自动滑动的锁定驱动单元1650。即,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分别设置了用于驱动闩1200的驱动单元1600和用于驱动锁定板1500的锁定驱动单元1650。
锁定驱动单元1650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的左后表面的下侧。
锁定驱动单元1650设置在锁定板1500的左下侧。
锁定驱动单元1650包括电机1651、第一齿轮1652和与第一齿轮1652互锁的第二齿轮1653。
电机1651的轴沿着从左向右方向设置,从而能够使与门1的其它构件的干扰最小化。
锁定驱动单元1650的电机1651比驱动单元1600的电机1610小。由此,即使锁定驱动单元1650的电机1651发生故障,第一齿轮1652和第二齿轮1653也可以反向旋转。因此,当电机1651发生故障或车辆断电时,使用者可以通过锁定释放线缆1810等手动移动锁定板1500,由此提高安全性。
电机1651接收在形成于第一壳体1110的左后侧的下部中的锁定电机接收槽中,并由此被安装。锁定电机接收槽沿着从前向后方向形成,使得后侧是开口的。
电机1651设置在第一齿轮1652和第二齿轮1653的右侧处。因此,即使当水在壳体1100中流动时,也能够使电机1651的浸水最小化。
第一齿轮1652被设置为蜗杆,而第二齿轮1653被设置为蜗轮。
因此,锁定驱动单元1650和锁定板1500经由该蜗杆和蜗轮连接。由此,该车辆门闩系统能够维持其简单结构并且同时减小减速比。
第一齿轮1652沿着从左向右方向设置。
第一齿轮1652连接到电机1651的轴。
第二齿轮1653沿着上下方向设置。
第二齿轮1653形成为具有圆盘形状,并且齿轮齿1654形成在周面中。
第二齿轮1653与第一齿轮1652啮合。
第二齿轮1653安装在第一钥匙连接件安装部分1127中。
在第二齿轮1653的中心,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钥匙连接件1550穿过其中的连接件通孔1655。
在第二齿轮1653的上表面中,两个旋转止挡部分沿着周向间隔开地形成。所述旋转止挡部分包括第一旋转止挡部分1656和第二旋转止挡部分1657。具有水平截面为圆的圆柱的形状的第一旋转止挡部分1656和第二旋转止挡部分1657向上突出地形成。第一旋转止挡部分1656与第二旋转止挡部分1657之间的角度被设定为180°或者设定为能够根据周长进行调节。
由此,锁定板1500随着锁定驱动单元1650的电机1651运转而向左或向右滑动。
该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100的第一壳体1110和第三壳体1150中,并且还包括钥匙连接件1550,其中,在其一侧形成有用于插入钥匙的钥匙插入槽。
钥匙连接件1550包括:头部1551,其中形成有十字形的槽;翼部1553,其具有钥匙连接件切断部分1555,其中具有比头部1551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圆盘的一部分已被切断。
钥匙连接件1550形成为圆柱形状。
钥匙连接件1550插入连接件通孔1655中,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二齿轮1653中。防水圈1558插入钥匙连接件1550的下周面中,从而能够维持钥匙连接件1550和第二齿轮1653的装配状态。防水圈1558设置在第二齿轮165,3的下侧,并且防止水分渗透到电机1651中。
头部1551形成在钥匙连接件1550的下侧。
翼部1553形成在钥匙连接件1550的上侧,并且一体地形成在头部1551中。
翼部1553的外径形成为比连接件通孔的直径大,但比第二齿轮1653的外径小。
翼部1553设置在旋转止挡部分的上部中。
翼部1553的切断部分的表面形成为圆弧形状。
钥匙连接件切断部分1555的中心角小于180°。
钥匙连接件切断部分1555的深度形成为比翼部1553的上下高度深。
锁定止挡部分1502定位在钥匙连接件切断部分1555内。
因此,在翼部1553中,锁定止挡部分1502被捕获(保持)在其中的两个钥匙止挡部分沿着周向间隔开地形成在翼部1553的两侧处。
钥匙止挡部分包括第一钥匙止挡部分1554和第二钥匙止挡部分1552。
由于这些钥匙止挡部分,锁定板1500随着钥匙连接件1550旋转而向左或向右滑动。
这样,当钥匙连接件1550的头部1551与安装在车辆中的钥匙模块互锁地旋转时,翼部1553也旋转,因此锁定板1550能够在不操作锁定驱动单元1650的情况下沿从左向右方向滑动。
即,锁定板1500通过钥匙连接件1550的旋转运动来执行线性运动。
因此,门1能够通过使用钥匙连接件1550来手动锁定或释放锁定。
另外,钥匙连接件1550设置在第二齿轮1653内,使得该车辆门闩系统能够紧凑化,并且同时,锁定板1500在钥匙连接件1550或电机1651发生故障或车辆零件在冬季被冻住时能够平稳地移动,因为它们能够分开操作。
在锁定板1500中,水平引导件向后突出地形成在锁定止挡部分1502的右下部分中,并且设置在电机1651的上侧。
在锁定板1500中,第二感测构件1519向下突出地形成在水平引导件的右下侧。更具体而言,第二感测构件1519的下部向后突出地形成。
在第二感测构件1519的弯曲部分的下表面中,安装有诸如磁体的第二感测单元1521。
第二感测单元1521由第三传感器1905和第四传感器1907检测,第三传感器1905和第四传感器1907安装在PCB1900上的与第二感测单元1521对应的位置。通过第三传感器1905和第四传感器1907检测出的这种信号被传递至车辆的信息设备,因此驾驶者识别出门1的锁定和释放锁定状态。
在锁定板1500中,在第二感测构件1519的右侧处形成有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
该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朝向前侧(朝止挡杆单元1450)突出地形成在锁定板1500的右前表面中。
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形成为条带形状,并且以如下方式形成:首先它突出,然后向右弯曲,并且然后端部再次朝向前侧弯曲。因此,在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与锁定板1500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锁定突起1457插入其中的插入空间1509。该插入空间1509以其上侧、下侧和右侧开口的方式形成。
在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的内侧表面(与锁定突起1457接触的表面)中形成有斜面1511,并且因此,插入空间1509的从前向后的间隙形成为随着它向左行进而越来越窄。由此,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能够朝向后方向平稳地引导锁定突起1457。
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的上部引导第一止挡杆部1450a的第一锁定突起1457a,而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的下部引导第二止挡杆部1450b的第二锁定突起1457b。
止挡杆单元1450的旋转随着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朝前方或后方引导锁定突起1457而发生;如果止挡杆单元1450由于锁定板1500的滑动而被止挡限界1405捕获,则主锁定构件1300和子锁定构件1400两者一起滑动(门锁定被释放);而如果止挡杆单元1450由于锁定板1500的滑动而与止挡限界1405分离,则仅子锁定构件1400滑动(门被锁定)。
更具体而言,当第一锁定突起1457a和第二锁定突起1457b通过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而设置在插入空间1509中时,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分别与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的第一止挡限界1405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的第二止挡限界1405b分离,并且因此,这是门1被锁定的状态。
当第一锁定突起1457a和第二锁定突起1457b与插入空间1509分离时,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分别被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的第一止挡限界1405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的第二止挡限界1405b捕获,并且因此,这是门1的锁定被释放的状态。
这样,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起到通过根据锁定板1500沿着从左向右方向的滑动而使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旋转来锁定门1或释放门1的锁定的作用。
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突出地形成在锁定板1500和壳体1100中的一者中,并且在其余一者中,形成有通过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而弹性变形的第一止挡弹簧1570。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向后突出地形成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侧面中,而且第一止挡弹簧1570安装在锁定板1500的右后侧表面处。
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穿过其中的止挡件延长孔1571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在锁定板1500的右下部分处。
止挡件延长孔1571设置在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的右下部分中。
第一止挡弹簧1570的一端插入其中的第一连杆1573在止挡件延长孔1571的左侧处向后突出地形成在锁定板1500的后侧表面中。
第一止挡弹簧1570的另一端插入其中的第二连杆1572在止挡件延长孔1571的右侧处向后突出地形成在锁定板1500的后侧表面中。
第一止挡弹簧1570是通过使金属导线的中间部分弯曲而形成的。因此,第一止挡弹簧1570形成为大体上具有大头针的形状()。这样,可以将线状弹簧设置为第一止挡弹簧1570。
在第一止挡弹簧1570的一侧形成有插入第一连杆1573中的第一插入部分1578。第一插入部分1578形成为圆形形状。
在第一止挡弹簧1570的第一插入部分1578的右侧处形成有第一止挡部分1577,其顶部和下部部分形成为圆弧形状,以与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的形状相对应。当锁定板1500处于门锁定位置时,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被接收在第一止挡部分1577中。
在第一止挡弹簧1570的第一止挡部分1577的右侧处形成有第二止挡部分1575,其顶部和下部形成为圆弧形状,以与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的形状相对应。当锁定板1500处于门锁释放位置时,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被接收在第二止挡部分1575中。
在第一止挡弹簧1570中,在第一止挡部分1577与第二止挡部分1575之间形成有弹性变形部分1576,其竖直宽度比第一止挡部分1577和第二止挡部分1575的竖直宽度小。即,弹性变形部分1576的竖直宽度形成为比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的上下宽度小。弹性变形部分1576的上部弯曲地形成为向下的凹形,并且其下部弯曲地形成为向上凸起。
在第一止挡弹簧1570的右端中,形成有弹簧端部1574。弹簧端部1574的竖直宽度形成为比第二止挡部分1575的竖直宽度小。弹簧端部1734沿着从左向右方向水平地设置为直线形状。
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柱形状。
因此,为了将锁定板1500从连接位置移动到断开位置(或反向移动),弹性变形部分1576的竖直间隙必须通过其弹性变形而变宽。即,为了将锁定板1500从连接位置移动到断开位置,或为了将锁定板1500从断开位置移动到连接位置,锁定板1500必须通过足够强以使第一止挡弹簧1570的弹性变形部分1576弹性变形的力而滑动。
此外,当使锁定板1500滑动时,由于第一止挡弹簧1570的弹性变形部分1576与第一止挡件突起1107之间的接触而产生摩擦力。
因此,当锁定板1500处于连接位置或处于断开位置时,即使向其施加外部冲击也防止了锁定板1500与连接位置或断开位置的分离。即,防止了由于外部冲击而引起的锁定板1500的误操作。
锁定释放线缆连接部分1501设置在锁定板1500的右端附近。锁定释放线缆1810安装在锁定释放线缆连接部分1501中,并且锁定释放线缆1810在旋钮6被操作时被拉向左侧或向右侧,因此,锁定板1500向左侧或右侧移动。
由此,锁定释放线缆1810连同如下文中描述的门拉杆连接单元1800一起被抽出至第一壳体1110的右侧。
锁定释放线缆连接部分1501形成在锁定板1500的后表面中。
因此,更加便于将锁定释放线缆1810装配至锁定板1500。
在锁定释放线缆1810与旋钮6之间安装有方向切换单元20。
锁定释放线缆1810连接到锁定释放线缆连接部分1501的左端,使得当旋钮6等被操作时,锁定板1500随着锁定释放线缆1810被拉向左或向右而向左或向右移动。
在锁定释放线缆连接部分1501的后侧形成有其中接收锁定释放线缆1810的第一止挡构件的第一止挡构件接收槽。因此,更容易将锁定释放线缆1810装配至锁定板1500。
锁定释放线缆1810的第一止挡构件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为长圆柱形状。
方向切换单元20包括方向切换壳体和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方向切换壳体中的切换杆30。
如图15所示,方向切换壳体包括第一方向切换壳体21和覆盖第一方向切换壳体21的后侧的第二方向切换壳体22。
在第一方向切换壳体21的后侧表面中形成有用于分别接收各个元件的接收槽。该接收槽形成为具有开口的后侧。
在第一方向切换壳体21中形成有用于引导旋钮6的第一引导槽24和用于引导连接到锁定释放线缆1810的线缆盒40的第二引导槽23。
在线缆盒40的后侧表面中形成有第二止挡构件接收槽41,锁定释放线缆1810的第二止挡构件被接收在其中。因此,锁定释放线缆1810连接到线缆盒40。
第一引导槽24和第二引导槽23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抽出旋钮6或锁定释放线缆1810的抽出孔分别连通地形成在第一引导槽24和第二引导槽23的右侧和左侧。
第一引导槽24设置在第二引导槽23的下侧。
在第一引导槽24和第二引导槽23中形成有滑动突起,该滑动突起分别插入形成在旋钮6和线缆盒40的前表面中的滑槽中。由于滑槽和滑动突起,旋钮6和线缆盒40能够平稳地滑动。
在第一方向切换壳体21中,形成有切换杆30能够在其中移动的延长孔25,该延长孔用于与第一引导槽24和第二引导槽23连通。延长孔25设置在第一引导槽24与第二引导槽23之间。
延长孔25在长度上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切换杆30插入延长孔25中。
切换杆30的旋转轴26形成在第一方向切换壳体21中,以使得切换杆30的旋转轴2设置在延长孔25内。该旋转轴26设置在第一引导槽24与第二引导槽23之间。
第一连接突起6a在旋钮6的后侧表面中向后突出地形成。
第二连接突起42在线缆盒40的后侧表面中向后突出地形成。
第一连接突起6a和第二连接突起42形成为圆柱形状。
切换杆30形成为长杆形状,并且沿着上下方向设置。
在切换杆3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连接突起6a插入其中的第一连接突起插入槽;而在其(切换杆30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二连接突起42插入其中的第二连接突起插入槽。因此,旋钮6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到切换杆30的一侧,并且锁定释放线缆1810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到其(切换杆30的)另一侧。
在切换杆30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形成有旋转轴26插入其中的轴插入孔。
因此,旋转轴26设置在切换杆30的一侧和另一侧。即,旋转轴26设置在旋钮6与线缆盒40之间。
由于以这种方式安装的切换杆30,当旋钮6被按压(向左移动)时,线缆盒40向右移动。当线缆盒40向右移动时,锁定板1500向右移动,门由此被锁定。而且,当旋钮被拉动(向右移动)时,线缆盒40向左移动。当线缆盒40向左移动时,锁定板1500向左移动,门由此变成锁定释放。
这样,切换杆30使施加至旋钮6的力反向,并且根据“杠杆原理”将该力传递至锁定板1500。
因此,即使当锁定释放线缆1810的抽出方向改变时,旋钮6的操作也能够维持与平常一样。
由此,如图6所示,当该车辆门闩系统安装在门1中时,诸如电机1610和PCB1900的电气产品能够指向车辆的上侧,因此防止了电机1610和PCB1900的浸水。
在锁定板1500的右侧端的上部中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有手动锁定引导延长孔1515。手动锁定引导延长孔1515以其前侧、后侧和右侧开口的方式形成。
在锁定板1500的前表面中在手动锁定引导延长孔1515附近形成有加强结构,使得能够提高锁定板的强度。
稍后将描述的手动锁定构件1560的第二止挡部分1562插入手动锁定引导延长孔1515中。
在手动锁定构件1560的中心区域中,沿着上下方向穿透地形成有轴通孔,手动锁定构件轴1561穿过其中。
该手动锁定构件轴1561被接收在手动锁定构件接收槽1125中。
手动锁定构件接收槽1125的后侧被设置在手动锁定构件轴1561的后侧的手动锁定构件盖1564阻挡,使得手动锁定构件轴1561不与手动锁定构件接收槽1125分离。在手动锁定构件盖1564中形成有从其中拉出第二止挡部分1562的第二止挡部分出口孔。
手动锁定构件1560插入手动锁定构件插入孔1118中。因此,手动锁定构件1560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中。
在手动锁定构件1560的前侧形成有被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的手动锁定构件按压部分1407捕获的第一止挡部分1563,并且在手动锁定构件1560的后侧形成有被锁定板1500捕获的第二止挡部分1562。
这样,第一止挡部分1563和第二止挡部分1562沿着周向间隔开地设置。第一止挡部分1563和第二止挡部分1562的端部的角部被倒圆。
由于这种手动锁定构件1560,该结构变得简单,并且,当车辆内的使用者在门被锁定的状态下拉动门内拉杆一次时门的锁定被释放,而当门内拉杆被再次拉动时,门1被打开。
本示例性实施例还包括用于使闩1200旋转或使童锁构件1700滑动的驱动单元1600。
如图18所示,该驱动单元1600包括:电机1610;通过电机1610旋转的减速齿轮1620;和与减速齿轮1620啮合并由其旋转的主齿轮。
驱动单元1600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表面和第三壳体1150的前表面中。
驱动单元1600设置在壳体1100的上侧。因此,当该车辆门闩系统被安装在门1中时,驱动单元1600设置在撞针插入槽1105的上方。因此,即使在水流入撞针插入槽1105中时也防止了电机1610的浸湿。
电机1610连接到PCB1900,使得电机1610可以通过接收来自PCB1900的信号来产生驱动力或停止驱动力的产生。
电机1610以如下方式设置:电机1610的轴1611与壳体1100的前表面之间的角度变成零度(水平)或优选角度(斜度)。
电机1610的轴1611沿着从左向右方向设置。
第一蜗杆1613安装在电机1610的轴1611中。
减速齿轮1620包括与第一蜗杆1613啮合的第一蜗轮1621和安装在第一蜗轮1621中的第二蜗杆1622。
减速齿轮1620的轴沿着上下方向设置。第一蜗轮1621设置在第二蜗杆1622的上侧,并且一体地形成。第一蜗轮1621和第二蜗杆1622的最大外径相等或相似。
因此,当电机1610运转时,第一蜗杆1613旋转;而随着第一蜗杆1613旋转,第一蜗轮1621旋转;并且当第一蜗轮1621旋转时,一体地形成在第一蜗轮1621中的第二蜗杆1622旋转;而随着第二蜗杆1622旋转,主齿轮1630旋转。
减速齿轮1620的轴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减速齿轮轴支承板1623中。减速齿轮轴支承板1623分别设置在减速齿轮1620的上部和下部中。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表面和第三壳体1150的前表面中形成有用于插入减速齿轮轴支承板1623的支承板插入槽。
当设置了这种减速齿轮1620时,电机1610的速度大幅降低,使得通过电机1610关闭门平稳地进行并且由此获得驱动转矩。此外,速度在门关闭时下降,使得当发生安全事故(如人体或衣服的一部分被夹在车门与车体之间)时能够紧急打开门。
主齿轮1630由第二蜗轮驱动,并且经由减速齿轮1620承受电机1610的驱动力。
主齿轮1630以沿着从前向后方向设置的主齿轮轴1114为中心地旋转。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主齿轮1630中,其中形成有齿轮齿1638的啮合部分1632形成在主齿轮1630的周面的一部分中;而其中未形成齿轮齿1638的非啮合部分1643形成在其周面的其余部分中。
啮合部分1632仅形成在主齿轮1630的右侧的一部分中。
非啮合部分1643形成在主齿轮1630的其余部分中而不是啮合部分1632中。非啮合部分1643形成为平的或弯曲的。
即,齿轮齿1638不是形成在主齿轮1630的整个圆周周围,而是仅形成在其一部分中。因此,在保持主齿轮1630的耐久性的同时能够减小主齿轮1630的沿着从前向后方向的厚度。
啮合部分1632的沿着从前向后方向的厚度形成为比非啮合部分1643厚。因此,能够提高啮合部分1632的耐久性。
主齿轮1630包括塑料部分1634和插入塑料部分1634中的金属部分1642。主齿轮1630是通过将金属部分1642插入塑料部分1634中而形成的。
塑料部分1634包括形成为板状的塑料板部分1645,以及向后且突出地形成在塑料板部分164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中的啮合部分1632。
同时,当车辆门闩系统安装在门1中时,后表面的中间部分设置成当门窗下降时面对门的窗。当下降时,门窗2不是直接下降而是倾斜下降。由于此特征,当门窗下降时,车辆门闩系统的后表面的左侧的中心部分越来越靠近门窗。
因此,如果车辆门闩系统的后侧表面的左侧的中心部分向后突出,则它将遭遇到来的门窗。然而,在设置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左后侧的主齿轮1630中,设置在左后侧处的主齿轮1630的齿轮齿1638仅形成在外周面的右侧的一部分中,使得齿轮齿1638能够较厚地形成,并且主齿轮1630的左侧中心部分的厚度能够在维持其耐久性的同时减小。因此,当车辆门闩系统5被安装在门1中时,防止了门窗2与车辆门闩系统5之间的干扰。
塑料板部分1645形成为圆盘形状,并且插入突起1637向后且突出地形成在其后侧面中。在主齿轮轴1114插入其中的插入孔1636周围形成有多个插入突起1637。
在塑料板部分1645的前表面的左下部分中形成有用于使闩1200旋转的止挡单元1631。止挡单元1631形成为杆的形状,并且向前方突出地形成。
止挡单元1631沿着从前向后方向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外容器1649中,该外容器在塑料板部分1645的前表面中向前突出。
外容器1649以其前侧开口且其内部空心的方式形成。在外容器部分1649的左侧和右侧形成有滑动引导延长孔1649a。滑动引导延长孔1649a在长度上沿着从前向后方向形成为长的。滑动引导延长孔1649a沿着从左向右方向穿透地形成。
止挡单元1631包括头部1631a和形成在头部1631a的后侧的内容器部分1631b。
在头部1631a的左前表面中形成有斜面。由于这种斜面,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能够平稳地推动头部1631a。
头部1631a的外侧的端部比闩1200更向外突出地形成。因此,即使当头部1631a被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按压时,也防止了旋转的闩1200与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之间的干扰。
内容器部分1631b插入外容器1649中。
外容器止挡突起1631c向外突出地形成在内容器部分1631b的外周的两侧。外容器止挡突起1631c插入滑动引导延长孔1649a中。
内容器部分1631b以其后侧开口且其内部空心的方式形成。
在内容器部分1631b与外容器1649之间设置有使止挡单元1631返回其原始位置的止挡单元复位弹簧1648。
可以将螺旋弹簧设置为止挡单元复位弹簧1648。止挡单元复位弹簧1648的前端插入内容器部分1631b中。
由于这种止挡单元1631,即使在使用驱动单元1600关闭门1期间或在门1已经关闭之后驱动单元1600发生故障,也能够通过拉动门拉杆或门外拉杆而手动打开门1。
平时,止挡单元1631起到如下作用:即使当使用者关闭门1时门1未完全关闭,在门1关闭至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也通过利用电机1610的驱动力使闩1200自动旋转来将闩1200保持在旋转构件1370和主锁定构件1300上。
另外,第五传感器检测部分1641形成在塑料板部分1645的外周面中,以设置在止挡单元1631的后侧。第五传感器检测部分1641以如下方式形成:在主齿轮1630的止挡单元1631返回基本位置时,第五传感器检测部分1641按压作为限位开关的第五传感器1911。因此,主齿轮1630能够在移动童锁构件1700或被旋转以移动闩1200之后再次返回原始位置(基本位置)。
塑料部分1634的下部的一部分被切断。主齿轮止挡突起1710插入其中塑料部分1634被切断的空间中。由此,在塑料部分1634的下部中形成使童锁构件1700滑动的童锁构件止挡部分1635。
童锁构件止挡部分1635起到按照主齿轮1630的旋转来推动主齿轮止挡突起1710以使得童锁构件1700向左或向右滑动的作用。
另外,主齿轮止挡突起1710设置在金属部分1642的前侧。
金属部分1642包括形成为板状的板部分1644和沿着板部分1644的圆周向前且突出地形成的多个突起1639。
板部分1644形成为圆盘形状。在板部分1644的中心区域中,突起插入槽1646形成在主齿轮轴1114插入其中的插入孔1636周围。插入突起1637插入突起插入槽1646中。
突起1639插入啮合部分1632中和塑料部分1634的止挡单元1631的内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啮合部分1632和止挡单元1631的耐久性。
插入啮合部分1632中的突起1639形成为成多个,并且设置在止挡单元1631内部的突起1639形成为具有比啮合部分1632内部的突起1639的长度长的长度。
由于使用闩1200打开和关闭门1以及使用童锁构件1700锁定和锁定释放门1能够通过单个驱动单元1600进行,所以结构简单,并且它能够紧凑地构成,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该车辆门闩系统还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100中的童锁构件1700。
童锁构件1700以其沿着从左向右方向是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的第一壳体1100的后侧表面中。
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侧表面中形成有童锁构件接收槽,其中该童锁构件接收槽形成为与锁定构件接收槽1112连通。该童锁构件接收槽形成为具有开口的后侧。
童锁构件1700设置在驱动单元1600的下侧以及锁定板1500的后侧。
童锁构件1700形成为具有板的形状,正如锁定板1500。
在童锁构件1700的左侧,被童锁构件止挡部分1635捕获的主齿轮止挡突起1710朝向左侧突出地形成。
在童锁构件1700的中心区域的后侧形成有第三感测单元安装部分1740。第三感测单元安装部分1740设置在主齿轮止挡突起1710的右侧处。
第三感测单元安装部分1740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竖直设置的杆的形状,并且第三感测单元1741安装在其下端中。可以将磁体设置为第三感测单元1741。
用于检测第三感测单元1741的第七传感器1904和第八传感器1902沿着从左向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PCB1900中。第七传感器1904和第八传感器1902检测目前是童锁释放状态还是童锁状态。该信号被传送至车辆ECU等,并且通过指示灯等的点亮来告知驾驶员童锁/童锁释放状态。
在童锁构件1700中的第三感测单元安装部分1740的右前表面中形成有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
该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形成为朝向前方(朝向第一止挡杆部1450a)突出。
该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形成为杆的形状,并且以如下方式形成:首先其向前突出,然后向右弯曲。由此,在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与童锁构件1700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童锁突起1453插入其中的插入空间。该插入空间以其上侧、下侧和右侧开口的方式形成。
由于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的水平截面的形状形成为等同或类似于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的形成,所以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的内侧表面(与童锁突起1453接触的表面)中形成有斜面,因此,结构变得更简单并且耐久性也得以提高。
止挡杆单元的第一止挡杆部1450a的旋转随着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引导童锁突起1453而完成。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包括:锁定构件弹簧1760,其在童锁构件1700被外力移动时沿外力的反方向向童锁构件1700施加弹力;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100中的锁定引导构件1790;和形成在童锁构件1700中的凸轮部1780,该凸轮部用于引导锁定引导构件1790并且形成有止挡槽1786。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童锁构件1700为锁定构件;然而,与此不同,锁定构件可以是锁定板1500。
该外力由驱动单元1600的主齿轮1630形成,使得门1能够通过单个驱动单元1600自动关闭,并且同时能够自动进行童锁。
主齿轮1630使童锁构件1700向右滑动(移动)。
锁定构件弹簧1760被设置为螺旋弹簧。
锁定构件弹簧1760的右端由形成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表面中的锁定构件弹簧接收槽接收,并且左端插入朝向童锁构件1700的右侧突出地形成的弹簧插入突起1761中。这样,锁定构件弹簧1760设置在壳体1110与童锁构件1700之间。
锁定引导构件1790包括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表面中的主体部分1792和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该主体部分1792中的杆部分1791。
主体部分1792由形成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表面中的主体部接收槽接收。
主体部分1792形成为竖直截面为圆形的圆柱形状。
主体部分1792包括上部主体部分和设置在上部主体部分的下部部分中的下部主体部分。
上部主体部分和下部主体部分形成为具有半圆形的竖直截面。
上部主体部分与下部主体部分之间的接触面形成为平的,并且在该接触面中形成有杆插入槽,杆部分1791的中间部分插入其中。
该杆插入槽包括前后槽和与前后槽连通的抽出槽,沿着从前向后方向设置在杆部分1791中的轴部分插入该前后槽中,从该抽出槽中抽出杆部分1791。抽出槽沿着从左向右方向设置。抽出槽形成为在预定角度内相对于轴部分朝上侧或下侧旋转。即,抽出槽形成为随着它朝主体部分1792的外侧行进而具有较大的上下宽度。
杆部分1791形成为金属导线的形状,并且沿着从左向右方向设置。
杆部分1791的两个中间部分形成为向左弯曲,并且两端朝前侧或后侧弯曲以便面对中心。
杆部分1791的两端被引导到凸轮部1780。
杆部分1791的一侧设置在童锁构件1700的前侧,而另一侧设置在童锁构件1700的后侧。
杆部分1791的中间部分沿着前后方向设置并且起到轴部分的作用。
作为杆部分1791的中间部分的两端之间的任一部分的中间部分插入前后槽中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部分1792中。
由于锁定引导构件1790以这种方式形成,所以能够维持简单的结构并且童锁构件1700的更平稳的从左向右移动也变得可能。
凸轮部1780在童锁构件170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形成为槽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凸轮部1780。形成在童锁构件170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凸轮部1780形成为等同的。杆部分1791的一侧的一端插入凸轮部1780中,而另一端插入后侧凸轮部1780中。
凸轮部1780设置在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与弹簧插入突起1761之间。凸轮部1780设置在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和弹簧插入突起1761的下方。
凸轮部1780包括:设置在右侧的第一部分1781;与第一部分1781相继形成的第二部分1785;设置在第二部分1785的下侧的第五部分1782;与第二部分1785连续的第三部分;与第三部分连续的第二斜面1784;与第二斜面1784连续的第一斜面1783;和与第一斜面1783连续的第四部分。因此,凸轮部1780形成为呈扭曲心形。
第一部分1781形成为水平的,并且第二部分1785和第五部分1782倾斜地形成。第五部分1782形成为比第二部分1785长。形成在第五部分1782与从第五部分1782和第二部分1785相遇的点通过的水平线之间的角度形成为比该水平线与第二部分1785之间的角度小。
第二部分1785、第三部分和第二斜面1784形成上部路径。
第一斜面1783、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1782形成下部路径。上部路径和下部路径彼此连接。
止挡槽1786设置在凸轮部1780的左侧处。
止挡槽1786设置在上部路径与下部路径之间。
止挡槽1786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向右凹形地形成。
止挡槽1786由彼此面对的第一斜面1783和第二斜面1784形成。
第一斜面1783设置在第二斜面1784的下侧。
第一斜面1783形成为比第二斜面1784长。
本发明的车辆门闩系统5能够在没有任何功能干扰的情况下执行锁定释放操作,即使在门拉杆(未示出)正在门1的锁定状态下被拉动的同时进行锁定释放操作。
这一点将被依次描述如下。
处于锁定状态下的门1的门拉杆(未示出)被拉动。
此时,由于止挡杆单元1450未被子锁定构件1400捕获,所以子锁定构件1400沿着被拉动的门拉杆(未示出)朝向主锁定构件1300的相对侧滑动而不影响主锁定构件1300。
如果在执行这种操作期间使用钥匙、遥控器等执行锁定释放操作,则止挡杆单元1450向前旋转,以便连接到子锁定构件1400。
然而,由于止挡杆单元1450在门拉杆(未示出)被拉动的同时旋转,所以止挡杆单元1450不连接到与主锁定构件1300间隔开的子锁定构件1400,恰恰相反,止挡杆单元1450进入在主锁定构件1300与子锁定构件1400之间分离出的空间中。
此时,如果被拉动的门拉杆(未示出)被释放,则子锁定构件1400由于弹簧的弹性回复力而朝向主锁定构件1300移动。
子锁定构件1400进入止挡杆单元1450的内部,因此止挡杆单元1450与子锁定构件1400的联接完成。
安装在本发明的车辆门闩系统5的PCB1900中的传感器连接到车内灯(未示出)、仪表板(未示出)等,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识别门1的打开和关闭状态。
在下文中,将描述具有前述构型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5的操作过程。
<门关闭>
在图22至图25中,示出了位于车辆侧面中的门的关闭过程。
如图22所示,当使用者关闭门1时,撞针1101按压闩1200,并且闩1200由此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闩1200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按压第六传感器1910,并且控制单元识别出门1正在关闭,然而,电机1610尚未工作。此时,如图23所示,闩1200的外周面推动主锁定构件1300的锁定突起1320,并且主锁定构件1300被向右推动。因此,第一感测单元1351未检测到第一传感器1901。
接下来,闩1200通过使用者关闭门1的力而进一步顺时针旋转,如图24所示,并且第一感测单元1351随着旋转构件1370的锁定部分1371插入辅助锁定槽1202中而被第一传感器1901检测到。
这样,当第六传感器1910和第一传感器1901全都被检测到时,控制单元操作电机1610。
即,在闩1200在被撞针1101按压的状态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之后,电机1610开始运转。
由于这种构型,在门1打开时防止了电机1610的误操作。
由于电机1610的运转,闩1200的突起1215通过安装在主齿轮1630的前表面中的止挡单元1631的顺时针旋转而被顺时针推动。因此,旋转构件1370的锁定部分1371插入闩1200的锁定槽1201中,并且门1由此关闭。
此时,旋转构件1370的锁定部分1371通过旋转弹簧1390的弹力而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定位在锁定槽1201内,并且闩1200的第一表面由此插入锁定部分1371的闩插入槽中。
随着电机1610使止挡单元1631旋转并且到达门关闭位置处时,随后锁定部分1371插入锁定槽1201中,并且第一感测单元1351由此被第一传感器1901检测到。这样,当第一感测单元1351在电机运转以关闭门的同时被第一传感器1901检测到时,控制单元确定止挡单元1631旋转至门关闭位置,并且利用电机1610使止挡单元1631逆时针旋转。如图25所示,控制单元操作电机1610,直至第五传感器检测部分1641按压第五传感器1911。因此,主齿轮1630返回基本位置。这样,由于主齿轮1630在门关闭或门锁定操作之后返回基本位置,所以驾驶员能够手动锁定门或释放门的关闭。
在正通过操作电机1610关闭门1的同时,当发生诸如儿童的手指或衣物被夹在门与车体之间的紧急状况时,门拉杆(未示出)被拉动,然后第二传感器1903检测到已向右移动的第一感测单元1351,电机1610沿反方向旋转,并且止挡单元1631被移动到锁定释放位置(基本位置),因此,由此能够打开门1。
<门锁定>
在图26至图28中,示出了位于车辆的侧面中的门的锁定过程。
如图26所示,将描述其中通过钥匙、遥控器、锁定按钮、旋钮、门外拉杆传感器、车速的预设临界值等将门1的锁定释放状态变成锁定状态的操作。
当通过锁定驱动单元1650的电机1651输入门锁定(信号)时,电机1651运转并且使第二齿轮165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当第二齿轮1653顺时针旋转时,第一旋转止挡部分1656推动锁定板1500的锁定止挡部分1502并且使锁定板1500滑动。
此时,锁定板1500移动向右侧,如图27所示,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沿着杠杆引导部分1507的斜面1511插入到插入空间1509中,而止挡突起1455由此朝后侧方向移动,并且止挡突起1455分别与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分离。由于该动作,门1变成被锁定;因此,当门拉杆(未示出)被拉动时该力不会传递至主锁定构件1300。
如图29所示,第一旋转止挡部分1656推动锁定板1500,直至锁定板1500的第二感测单元1521被第四传感器1907检测到,并且返回其原始位置。
为了使用钥匙锁定门1,将钥匙插入钥匙插入槽中,并且使钥匙连接件1550相对于驾驶员逆时针旋转。
随着钥匙连接件1550旋转,第一钥匙止挡部分1554推动锁定板1500的锁定止挡部分1502,并且使锁定板1500由此滑动。
此时,锁定板1500朝右侧移动,并且止挡突起1455分别与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分离。由于该动作,门1被锁定。
该锁定在控制单元接收到来自第四传感器1907的信号时告知使用者。使用者在沿相反方向旋转钥匙之后取出钥匙。由此,钥匙连接件1550返回其原始位置。
<门锁释放>
在图29和图30中,示出了位于车辆的侧面中的门的锁定释放过程。
如图29所示,将描述其中通过钥匙、遥控器、锁定按钮、旋钮、门外拉杆传感器、车速的预设临界值等将门1的锁定状态变成锁定释放状态的操作。
当通过锁定驱动单元1650的电机1651输入门锁定(信号)时,电机1651运转并且使第二齿轮165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当第二齿轮165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二旋转止挡部分1657推动锁定板1500的锁定止挡部分1502,并且使锁定板1500滑动。
此时,锁定板1500移动向左侧,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与锁定突起引导部分1507的插入空间1509分离,而止挡突起1455由此朝前方移动,并且止挡突起1455分别被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捕获。由于该动作,门1变成被释放锁定;因此,当门拉杆(未示出)被拉动时该力将被传递至主锁定构件1300。
第二旋转止挡部分1657推动锁定板1500,直至锁定板1500的第二感测单元1521被第三传感器1905检测到,并且返回其原始位置。
为了使用钥匙释放门1的锁定,钥匙被插入钥匙插入槽中,并且使钥匙连接件1550相对于驾驶员顺时针旋转。
随着钥匙连接件1550旋转,第二钥匙止挡部分1552推动锁定板1500的锁定止挡部分1502,并且锁定板1500由此滑动。
此时,锁定板1500朝左侧移动,并且止挡突起1455分别被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捕获。由此该动作,门1被释放锁定。
该锁定释放在控制单元接收到来自第三传感器1905的信号时被告知使用者。使用者在沿相反方向旋转钥匙之后取出钥匙。由此,钥匙连接件1550返回其原始位置。
<使用门内拉杆从车辆内部使门锁定释放>
如图32所示,当门1处于锁定状态时,如图33所示,如果门内拉杆(未示出)被拉动一次,则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滑动向右侧。
此时,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的手动锁定构件按压部分1407向右滑动,并且同时推动手动锁定构件1560的第一止挡部分1563。由于该动作,手动锁定构件1560的第二止挡部分1562根据“杠杆原理”而向左移动。另外,第二止挡部分1562向左移动锁定板1500。
如图34所示,随着锁定板1500移动向左侧,第一止挡杆部1450a和第二止挡杆部1450b与杠杆引导部分1507的插入空间1509分离,第二复位弹簧1460使止挡突起1455朝前方移动,并且止挡突起1455分别被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第二子锁定构件1400b捕获。由此该动作,门1被释放锁定。
此时,如果门内拉杆(未示出)被拉动一次以上,闩1200与锁定构件1300的锁定部分1371分离,并且由此打开门1。
<使用童锁构件从车内使门锁定>
当驾驶员使用童锁构件1700通过按钮等从车内输入门锁定信号时,驱动单元1600的电机1610运转。如图36所示,当电机1610运转时,主齿轮1630旋转。当主齿轮1630逆时针旋转时,主齿轮止挡突起1710被童锁构件止挡部分1635捕获,并且童锁构件1700也向右滑动。即,主齿轮1630向右推动锁定构件1700。
这样,当第一外力施加至童锁构件1700时,锁定构件弹簧1760缩回,并且位于凸轮部的第一部分1781中的杆部分1791移动到下部路径并且插入止挡槽1786中。在此状态下,童锁构件1700承受锁定构件弹簧1760的向左的弹力;因此,童锁构件1700的位置被稳定地保持。即,维持了童锁构件1700向右移动的状态。
这样,当童锁构件1700向右滑动时,如图37所示,第一止挡杆部1450a的童锁突起1453被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捕获,并且引导向后侧。由于该动作,第一止挡杆部1450a与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的第一止挡限界1405a分离。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与主锁定构件1300分离,因此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主锁定构件1300不一起滑动。
同时,电机1610运转,直至第三感测单元1741被第八传感器1902检测到。
这样,在通过驱动单元1600自动增强童锁之后,如图38所示,电机1610反向旋转并且朝其基本位置移动。当主齿轮1630顺时针旋转时,它未被童锁构件1700保持。
<使用童锁构件从车内使门锁释放>
当驾驶员使用童锁构件1700通过按钮等从车内输入门锁释放信号时,驱动单元1600的电机1610运转。如图39所示,当电机1610运转时,主齿轮1630也逆时针旋转。当主齿轮1630逆时针旋转以释放锁定状态时,主齿轮1630逆时针旋转一定量的时间,并且然后顺时针旋转使得它返回其基本位置。
当主齿轮1630逆时针旋转时,主齿轮止挡突起1710被童锁构件止挡部分1635捕获,并且童锁构件1700也稍微向右滑动。即,主齿轮1630向右推动童锁构件1700。这样,当外力第二次(再次)施加至童锁构件1700时,杆部分1791与止挡槽1786分离。
稍后,当主齿轮1630顺时针旋转时,童锁构件1700不会被主齿轮1630捕获,使得童锁构件1700仅承受锁定构件弹簧1760的朝左侧的弹力。因此,童锁构件1700由于锁定构件弹簧1760的弹力而向左滑动。
如图40所示,童锁构件1700将在其中向左滑动的杆部分1791移动到上部路径,并且返回凸轮部1780的第一部分1781。
这样,当童锁构件1700如图41所示向左滑动时,第一止挡杆部1450a的童锁突起1453与童锁突起引导部分1720分离,并且第一止挡杆部1450a的右侧由于第二复位弹簧1460的弹力而朝前侧移动。由于该动作,第一止挡杆部1450a被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的第一止挡限界1405a捕获。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与主锁定构件1300连接,因此第一子锁定构件1400a和主锁定构件1300一起滑动。
同时,当第七传感器1904感测到第三感测单元1741时,控制单元告知童锁被释放锁定。
这样,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童锁构件1700中,当外力首次施加时,杆部分1791的端部移动到下部路径以被止挡槽1786捕获,而当外力第二次施加时,杆部分1791的端部与止挡槽1786分离并且被移动到上部路径。
由此,童锁构件1700在第一次施加外力时移动,并且维持移动之后的移动后位置,而当朝同一方向第二次施加外力时,它返回其原始位置。
因此,车辆门闩系统维持为简单形式,并且同时,即使童锁构件1700和闩1200被同一主齿轮1630移动,当闩1200通过主齿轮1630旋转时,也防止了童锁构件1700的锁定的释放。
<电机发生故障时打开门>
如图42所示,电机1610在比如止挡单元1631向门关闭位置移动以使用电机1610自动关闭门1时或在移动期间或在返回其基本位置期间的状况下可能发生故障。
在这些情况下,当门拉杆被拉动时,锁定构件1300如图43所示向右移动,并且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也向右移动。
由于此操作,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按压止挡单元1631的头部1631a。当头部1631a被按压时,头部1631a比闩1200的突起1215更进一步朝后侧方向移动,因此止挡单元1631与闩1200之间的联接由此被释放。
稍后,如图44所示,当使用者拉动门1时,撞针1101使闩1200逆时针旋转,并且由此打开门1。
这样,即使驱动单元1600在通过驱动单元1600关闭门1的期间或在门关闭之后发生故障,也能够通过拉动门拉杆而手动打开门1。
当使用者释放门拉杆时,止挡单元1631通过止挡单元复位弹簧1648滑动,并且返回其原始位置。
同时,如图45所示,即使当门拉杆被使用者拉动以打开门1或释放门锁定时,在未处于紧急状态的通常时间(当止挡单元1631处于其基本位置时),由于弯曲区域1332,止挡单元按压部1330不按压止挡单元1631。因此,防止了在通常时间用于移动主锁定构件1300的操作力的增大。
<车辆门闩系统的装配>
上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装配过程如下。
安装被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的后侧表面中的构件(锁定板、驱动单元、童锁构件1700等)。然后,使用螺栓或铆钉将第三壳体1150联接到第一壳体1110的后侧表面。
将主锁定构件1300、子锁定构件1400等安装在第一壳体1110的前表面中。通过第一复位弹簧保持轴1251、旋转轴1380和复位弹簧止挡轴1391将闩1200、第一复位弹簧1250、旋转构件1370和旋转弹簧1390安装在第二壳体1130的后侧表面中。接下来,使用螺栓或铆钉将第一壳体1110和第二壳体1130彼此联接,并且由此完成装配。
通过这样的装配过程,该车辆门闩系统的装配过程可以变得更加便利。
<实施例2>
在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时,将对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元件相同或类似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详细描述和图示。
如图46所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特征在于,锁定释放线缆连接部分形成在锁定板的左侧处,并且处于门拉杆连接部分2800的相反方向上的锁定释放线缆2810被抽出至壳体2100的左侧。
设置在门1的窗附近的旋钮6直接连接到锁定释放线缆2810。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延长锁定释放线缆2810的长度来将电机2610安装在门中,以设置在撞针插入槽的上部中。由此,能够防止电机2610的浸水。
<实施例3>
在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时,将对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元件相同或类似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详细描述和图示。
如图47至图51所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特征在于且包括:锁定构件弹簧3760,其在童锁构件3700被外力移动时沿外力的相反方向向童锁构件3700施加弹力;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和童锁构件3700中的任一者中的锁定引导构件3790;和形成在其余一者中的凸轮部3780,该凸轮部3780引导锁定引导构件3790且形成有止挡槽3786。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锁定引导构件3790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童锁构件3700中,并且凸轮部3780形成在壳体的第一壳体3110的后表面中。
锁定构件弹簧3760被设置为螺旋弹簧,并且沿着从左向右方向水平地设置。
锁定构件弹簧3760设置在稍后将描述的凸轮盖3730与童锁构件3700之间。
在童锁构件3700的右后表面中形成有锁定构件弹簧3760的前侧被接收在其中的第一弹簧接收槽。第一弹簧接收槽的后侧和右侧形成为开口的。
在凸轮盖3730的内部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有锁定构件弹簧3760的后侧被接收在其中的第二弹簧接收槽。第二弹簧接收槽的前侧和左侧形成为开口的。
锁定构件弹簧3760的右端被支承在凸轮盖3730处,即第一壳体3110处,而左端被支承在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弹簧按压部分3794处。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弹簧按压部分3794设置在童锁构件3700的第二平面部分3752与锁定构件弹簧3760的左端之间。因此,锁定构件弹簧3760的弹力不仅传递至童锁构件3700,而且传递至锁定引导构件3790。
锁定引导构件3790形成为杆的形状,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童锁构件3700的右前侧。
在童锁构件3700的右前侧形成有引导构件移动槽3751,使得锁定引导构件3790被接收在其中并且在其中移动。引导构件移动槽3751的前侧形成为开口的。
在锁定引导构件3790中,形成有凸轮引导部分3793和弹簧按压部分3794,凸轮引导部分3793由凸轮部3780引导,弹簧按压部分3794接收锁定构件弹簧3760的弹力。
凸轮引导部分3793形成为圆柱形状,并且向前且突出地形成在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右端中。当锁定引导构件3790安装在童锁构件3700中时,凸轮引导部分3793比相邻的童锁构件3700的其它表面更向前突出。
在锁定引导构件3790中,与凸轮引导部分3793相邻的部分形成为具有锥度,其上下宽度随着它朝凸轮引导部分3793行进而变得越来越窄。
铰链向后突出地形成在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左后侧。
在童锁构件3700中,形成有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铰链穿透其中的铰链孔以沿着从前向右方向被穿透。该铰链孔形成为右侧弯曲且左侧平坦的半圆形状。该铰链孔形成为具有比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铰链的截面积大的截面积。因此,即使铰链孔形成为半圆形状,锁定引导构件3790也能够相对于童锁构件3700平稳地旋转。
由此,锁定引导构件3790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童锁构件3700中。铰链孔的前侧与引导构件移动槽3751连通。铰链孔的后侧与第一弹簧接收槽连通。
弹簧按压部分3794与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铰链的后端一体地形成。弹簧按压部分3794设置在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左后部中。由此,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构件的数量减少并且结构也变得简单。
弹簧按压部分3794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半圆,并且在弹簧按压部分3794中,在承受锁定构件弹簧3760的弹力的表面的相对表面中形成有第一平面部分3794a。在弹簧按压部分3794中,其中第一平面部分3794a与弯曲部分相遇的边缘部分形成为倒圆的。
在童锁构件3700中,形成有面对第一平面部分3794a的第二平面部分3752。
凸轮引导部分3793的水平中心和弹簧按压部分3794的水平中心沿着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凸轮引导部分3793的中心设置在弹簧按压部分3794的中心的上侧。
因此,当外力被移除时,第一平面部分3794a和第二平面部分3752通过锁定构件弹簧3760接触,使得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凸轮引导部分3793面向上方。因此,童锁构件3700能够平稳地返回。
凸轮部3780一体地形成在凸轮盖3730的内侧的前侧中,该凸轮盖安装于壳体的第一壳体3110的后表面中。
在凸轮盖3730中,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有童锁构件3700和锁定引导构件3790在其中滑动的滑槽3731。滑槽3731形成为具有开口的左侧和封闭的右侧。滑槽3731与第二弹簧接收槽连通。因此,童锁构件3700的右侧插入凸轮盖3730中。
由此,凸轮盖3730能够通过包围锁定构件弹簧3760、锁定引导构件3790和童锁构件3700来保护各部件,并且同时,它可以被模块化,以使得进一步提高装配性。
装配钩分别形成在童锁构件3700的右上部分和右下部分中。此外,在凸轮盖3730的上部和下部中分别形成有装配钩插入其中的装配钩联接孔。
这些装配钩联接孔在长度上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为长的,并且童锁构件3700能够在维持童锁构件3700和凸轮盖3730的装配状态的同时沿着从左向右方向相对于凸轮盖3730滑动。
由于装配钩和装配钩联接孔,模块化变得更加便利。
在凸轮盖3730的前表面的下部中向前突出地形成有凸轮盖联接突起3732,该凸轮盖联接突起3732插入形成在第一壳体3110的后表面中的凸轮盖插入槽中。因此,由于这种凸轮盖联接突起3732,凸轮盖3730能够稳定地安装在第一壳体3110中。
凸轮部3780形成为槽的形状。凸轮部3780与滑槽3731连通。
凸轮部3780由以下形成(包括):第一斜面3781,其高度随着它向右行进而越来越低;与第一斜面3781的下端连续形成的第二斜面3782,其高度随着它向右行进而越来越高;与第二斜面3782的下端连续形成的第三斜面3783,其高度随着它向左行进而越来越高;与第三斜面3783连续形成的第一弯曲区域,其具有向左凹进的圆弧状曲率,从而形成止挡槽3786;与第一弯曲区域连续形成的第四斜面;和第二弯曲区域3787,其与第四斜面连续形成并且具有上凸的曲率,使得高度随着它向左行进而越来越高。第二弯曲区域3787连接到第一斜面3781的上部。由于凸轮部3780以这种方式形成,所以凸轮引导部分3793在未施加外力时不容易与止挡槽3786分离。
第一斜面3781、第二斜面3782、第三斜面3783、第一弯曲区域、第四斜面和第二弯曲区域3787由从凸轮盖3730的内壁朝后方突出的凸轮突起部分形成(形成在其中)。
第一斜面3781、第二斜面3782和第三斜面3783形成下部路径,而第四斜面和第二弯曲区域3787形成上部路径。
凸轮部3780以如下方式形成:由第三斜面3783、第一弯曲区域、第四斜面和第二弯曲区域3787形成的前部为开口的。由此,能够通过注塑容易地制造凸轮盖3730。
<使用童锁构件从车内使门锁定>
当驾驶员使用童锁构件3700通过按钮等从车内输入门锁定信号时,驱动单元的电机运转。当该电机运转时,童锁构件3700也向右滑动。
这样,当外力第一次施加至童锁构件3700时,锁定构件弹簧3760缩回,而位于凸轮部3780的左侧的锁定引导构件3790移动到下部路径并且插入止挡槽3786中。在此状态下,童锁构件3700承受锁定构件3760的朝左侧的弹力;因此,由此稳定地保持童锁构件3700的位置。由此,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即使门内拉杆被拉动,门也不会打开。
<使用童锁构件从车内使门锁释放>
当驾驶员使用童锁构件3700通过按钮等从车内输入门锁释放信号时,驱动单元的电机运转。当电机运转时,主齿轮也逆时针旋转,正如门锁定情形。当主齿轮逆时针旋转以使锁定状态锁定释放时,主齿轮逆时针旋转一定量的时间,并且然后顺时针旋转,使得它返回其基本位置。
当主齿轮逆时针旋转时,童锁构件3700也稍微向右滑动。这样,当外力第二次(再次)施加至锁定构件3700时,锁定引导构件3790的凸轮引导部分3793通过锁定构件弹簧3760的弹力而面向上方,并与止挡槽3786分离。
稍后,当主齿轮顺时针旋转时,童锁构件3700不会被主齿轮捕获,使得童锁构件1700仅承受锁定构件弹簧3760的朝向左侧的弹力。因此,童锁构件3700由于锁定构件弹簧3760的弹力而向左滑动。
童锁构件3700将在其中向左滑动的锁定引导构件3790移动到上部路径并且返回凸轮部3780的左侧。
这样,当童锁构件3700向左滑动时,能够通过门内拉杆打开门。
同时,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设置有第二壳体3130,第二壳体3130设置在第一壳体3110的前侧并且分离成为两个部分。第二壳体3130的分离成的部分能够分别使用不同材料形成。第二壳体3130包括金属的第二壳体3130a和塑料的第二壳体3130b。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第二壳体3130,能够维持耐久性,并且同时也能够减轻该设备的重量。
金属的第二壳体3130a设置在该设备的左侧处,而塑料的第二壳体3130b设置在该设备的右下部中。
在金属的第二壳体3130a中形成有用于将该设备螺栓联接到门的多个安装孔。此外,闩、旋转构件等安装在金属的第二壳体3130a中。
<实施例4>
在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时,将对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元件相同或类似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详细描述和图示。
如图52至图61所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的特征在于且包括:壳体;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闩4200;安装在壳体中并且锁定闩4200的门关闭构件;和使闩4200旋转的驱动单元;其中,该驱动单元包括:使闩4200旋转的主齿轮4630;和检测主齿轮4630的位置的第五传感器4911,并且其中,在主齿轮4630中,设置有通过第五传感器4911检测的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并且其中,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沿着周向间隔开地设置。
门关闭构件包括:滑动构件,其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的第一壳体4110的前表面中;和旋转构件4370,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的第一壳体4110的前表面中并且连接到滑动构件。
该滑动构件包括:锁定闩4200的主锁定构件4300;和设置在主锁定构件4300的一侧的子锁定构件。
主锁定构件4300和子锁定构件通过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连接装置相同的连接装置连接。
该驱动单元包括:电机4610;安装在电机4610的轴中的第一蜗杆4613;与第一蜗轮4613啮合的减速齿轮4620;和与减速齿轮4620啮合并且使闩4200旋转的主齿轮4630。
另外,检测主齿轮4630的位置的第五传感器4911安装在第一壳体4110中。第五传感器4911设置成在主齿轮4630处于基本位置时被检测到。由于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第五传感器4911的详细安装位置和安装结构,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主齿轮4630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壳体4110的后表面中,使得主齿轮4630设置在闩4200的后侧。
使闩4200旋转的止挡单元4631向前且突出地形成在主齿轮4630中。该止挡单元4631被闩4200的突起4215捕获。
止挡单元4631安装在主齿轮4630中,以使得止挡单元4631能够沿与前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从前向后方向滑动。
此外,在主齿轮4630中设置有通过第五传感器4911检测的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
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一体地形成在止挡单元4631的外容器中。
同时,在第一壳体4110的后表面与主齿轮4630的前表面之间设置有稍后将描述的童锁构件4700。
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与童锁构件止挡部分一体地形成。
童锁构件4700的主齿轮止挡突起被捕获在童锁构件止挡部分中。通过这种童锁构件止挡部分,驱动单元起到将童锁构件4700移动到童锁位置或童锁释放位置的作用。
即,止挡单元4631也起到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和童锁构件止挡部分的作用。
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设置在童锁构件4700的后侧,以便在主齿轮4630旋转时不被童锁构件4700捕获。
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能够沿着周向间隔开地设置。
更具体而言,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比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设置得更向右侧。
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向外且突出地形成在主齿轮4630的外周面中。由此,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
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形成在主齿轮4630的非啮合部分中。
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的外周面倾斜地形成,以便随着它们朝中心部分行进而进一步向外突出,使得能够平稳地按压被设置为限位开关的第五传感器4911。
在滑动构件的主锁定构件4300中,形成有按压止挡单元4631的止挡单元按压部4330。由于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止挡单元按压部4330的具体形状,所述将省略其描述。
在旋转构件4370中形成有锁定部分4371和插入突起4373。
另外,在旋转构件4370中,形成有闩插入槽4372,闩4200中向上突出的第一表面4203插入闩插入槽4372中。闩插入槽4372形成为具有开口的下部,并且设置在锁定部分4371与插入突起4373之间。由于这种闩插入槽4372,当关闭门时,稳定地维持了闩4200被锁定至旋转构件4370的状态。
在滑动构件的主锁定构件4300中,形成有插入突起4374插入其中的旋转构件插入槽4317。
当旋转构件4370被闩4200按压并向右移动时,由于旋转构件插入槽4317的从左向右的宽度形成为比插入突起4373宽,所以主锁定构件4300不向右移动。即,旋转构件插入槽4317的宽度形成为朝旋转构件4370的旋转方向比插入突起4373宽。然而,当主锁定构件4300向右移动时,与其互锁的旋转构件4370也向右旋转。
由此,即使旋转构件4370被闩4200向右按压,主锁定构件4300也不移动,并且因此在门关闭时防止了止挡单元4631被止挡单元按压部4330按压。因此,防止了通过驱动单元关闭车辆的侧门时的误操作。
<门关闭>
在图52至图54中,示出了位于车辆侧面中的门的关闭过程。
当使用者关闭已经打开的门时,撞针1101插入锁定槽4201中,并且按压闩4200,而闩4200由此顺时针旋转。
闩4200在顺时针旋转的同时按压第六传感器,并且旋转构件4370的锁定部分4371插入辅助锁定槽4202中。控制单元接收来自第六传感器的信号并且操作驱动单元的电机4610,使得止挡单元4631顺时针旋转。闩4200被止挡单元4631捕获,因此,闩4200也顺时针旋转。此时,如图52所示,闩4200(的辅助锁定槽与锁定槽之间)的外周面推动旋转构件4370的锁定部分4371。然而,在旋转构件插入槽4317中形成空间,其中旋转构件4370的插入突起4373能够脱离,以使得主锁定构件4300维持其原始位置而不被向右推动。
接下来,如图53所示,当止挡单元4631随着它被电机4610旋转而移动到门关闭位置时,锁定部分4371插入锁定槽4201中,并且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4633被第五传感器4911检测到。控制单元(未示出)接收来自第五传感器4911的信号并且反向旋转电机4610。控制单元使主齿轮4630旋转,直至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被第五传感器4911检测到。即,如图54所示,控制单元在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4641按压第五传感器4911时停止电机4610的运转。
因此,主齿轮4630返回基本位置。这样,主齿轮4630在门关闭或锁定操作之后返回基本位置,并且因此,驾驶员能够手动释放门的锁定和关闭。
这样,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门闩系统能够使用单个传感器将闩4200旋转至门关闭位置,并且也能够使主齿轮4630返回其基本位置。
另外,如图55所示,在闩4200中,形成有辅助锁定槽4202和锁定槽4201,形成在门关闭构件的旋转构件4370中的锁定部分4371插入辅助锁定槽4202中,锁定部分4371第二次插入锁定槽4201中。
锁定槽4201和辅助锁定槽4202以如下方式沿着周向间隔开地设置:撞针1101在锁定部分4371插入辅助锁定槽4201的时刻(图55(a))与锁定部分4371插入锁定槽4201的时刻(图55(b))之间的上下行进距离d等于或大于12mm。
由此,行进距离变得作为现有技术的撞针1101的典型行进距离的7mm长,使得驾驶员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其中门由电机4610自动关闭的过程。此外,存在由于增加用于防夹功能的间隙空间而提高了安全性的优点。
在闩4200中还形成有撞针1101被捕获在其中的撞针止挡突起4204。
该撞针止挡突起4204设置在锁定槽4201内,因此,有效地防止了撞针1101在插入锁定槽4201中之后的分离。
撞针止挡突起4204形成在面对第一表面4203形成在其中的表面(锁定部分4371被捕获在其中的表面)的表面。
在撞针止挡突起4204中,倾斜地形成面对插入锁定槽4201的撞针1101的表面和面对与锁定槽4201分离的撞针1101的表面,使得撞针1101能够容易地插入锁定槽4201中以及与锁定槽4201分离。
此外,使闩4200复位的第一复位弹簧4250被设置为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螺旋弹簧。
在第一复位弹簧4250的一端和另一端中,形成有弯曲角度大于90°的第一弯曲区域4252和第二弯曲区域4253。第一弯曲区域4252以直角向上弯曲,而第二弯曲区域4253以直角向前弯曲。
第一复位弹簧4250的第一弯曲区域4252被第一复位弹簧保持轴4251捕获,而卷绕部分卷绕在闩旋转轴周围,并且第二弯曲区域4253插入闩4200的弹簧插入部分4213中。这样,第一弯曲区域4252和第二弯曲区域4253形成在第一复位弹簧4250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配性。
此外,使旋转构件4370复位的复位弹簧被设置为与第一复位弹簧4250相同的螺旋弹簧,并且,在两端中可以形成有弯曲角度大于90°的第一和第二弯曲区域。
使门锁定或锁定释放的锁定板4500以可滑动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壳体4110的后表面中,以便设置在童锁构件4700的后侧。
锁定板4500通过锁定驱动单元移动到锁定或锁定释放位置。
在锁定板4500的右下部分处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有止挡件延长孔4571。该止挡件延长孔4571沿着从前向后方向穿透地形成。
止挡件延长孔4571的两侧的上下宽度形成为大于中间部分的上下宽度。即,在止挡件延长孔4571的中间部分中形成有较薄(类似于腰部)的区域4576。
以向后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壳体4110的后表面中的止挡件突起4107插入止挡件延长孔4571中。
因此,锁定板4500只要未被施加单独的力就稳定地定位在锁定位置或锁定释放位置。
另外,在锁定板4500中,在止挡件延长孔4571的较薄区域4576的上侧和下侧中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有一对狭缝4578,该狭缝4578沿着从前向后方向穿透地形成。由于这样的狭缝4578,在止挡件突起4107穿过止挡件延长孔4571的较薄区域时锁定板4500能够更平稳地弹性变形。
钥匙连接件4550安装成使得它穿透锁定驱动单元的第二齿轮4653。
在形成于第二齿轮4653中的第一旋转止挡部分4656和第二旋转止挡部分4657的上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钥匙止挡部分4554和第二钥匙止挡部分4552。
在第一钥匙止挡部分4554和第二钥匙止挡部分4552的下侧分别形成有倾斜表面4556。
倾斜表面4656以如下方式形成:第一钥匙止挡部分4554和第二钥匙止挡部分4552的上下宽度随着它们朝端部行进而越来越薄。由于第一钥匙止挡部分4554和第二钥匙止挡部分4552以这样的方式形成,所以防止了其它构件等的阻碍,并且因此进一步提高了驱动能力。
童锁构件4700通过移动上述连接装置来连接或分离第一子锁定构件和主锁定构件4300。
在童锁位置或童锁释放位置处止挡童锁构件4700的凸轮部4780形成在安装于第一壳体4110的后表面中的凸轮盖4730中。
在凸轮盖4730的前表面中形成有凸轮盖联接突起4732,并且在第一壳体4110的后表面中形成有凸轮盖联接突起4732插入其中的凸轮盖联接槽4121。
凸轮盖联接突起4732设置在凸轮部4780的左侧处。
凸轮盖联接突起4732包括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竖直部分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水平部分连接到该竖直部分的中间部分并且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
更具体而言,凸轮盖联接突起4732形成为大体上类似于旋转的“T”字。由于这种凸轮盖联接突起4732,凸轮盖4730的联接强度变得更高,并且因此,凸轮盖4730的装配能够更平稳地进行。
同时,驱动单元的减速齿轮4620的轴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减速齿轮轴支承板4623中。即,在减速齿轮轴支承板4623中,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减速齿轮4620的轴插入其中的轴通孔。
减速齿轮轴支承板4623插在形成于第一壳体的后表面中的支承板插入槽4122中,并且安装在支承板插入槽4122中。
减速齿轮轴支承板4623形成为矩形的形状,并且轴通孔大部分设置在减速齿轮轴支承板4623的后侧。减速齿轮轴支承板4623以此方式形成,并且因此减速齿轮轴支承板4623能够稳定地插入支承板插入槽4122中。由此,减速齿轮轴支承板4623能够容易地安装在壳体中,并且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减速齿轮轴支承板4623的联接强度。
PCB4900插入其中的PCB插入槽4102以其后侧开口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壳体4110的右后表面的下侧处。
在第一壳体4110的内壁中,形成有支承PCB4900的两侧的PCB支承部分4104。在PCB支承部分4104中,沿着从前向后方向形成有PCB4900的两侧插入其中的插入槽。因此,在PCB4900的下侧与位于第一壳体4110中并且面对PCB4900的下侧的表面之间形成有PCB分离空间。用于连接导线的焊料等能够设置在该分离空间中,因此PCB4900能够更容易地安装在壳体中。
优选地,在PCB4900的上侧与位于第一壳体4110中并且面对PCB4900的上侧的表面之间形成有PCB分离空间。
如上所述,尽管已参考优选示例性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但是在不脱离在下文中描述的权利要求中叙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本发明的各种改变和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附图中的主要元件的附图标记的说明
1100:壳体
1200:闩
1300:主锁定构件
1400:子锁定构件
1450:止挡杆单元
1500:锁定板
1600:驱动单元
1700:童锁构件
1800:门拉杆连接单元
1900:PCB

Claims (24)

1.一种车辆门闩系统,其特征在于并包括:
壳体;
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闩;
安装在壳体中并且锁定闩的门关闭构件;
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并且锁定门的锁定构件;
锁定构件弹簧,其在锁定构件被外力移动时沿外力的相反方向向锁定构件施加弹力;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锁定引导构件;和
形成在锁定构件中的凸轮部,其用于引导锁定引导构件,并且形成有止挡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锁定构件为童锁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止挡槽由彼此面对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形成,并且第一斜面形成为比第二斜面长。
4.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凸轮部以槽的形状形成在锁定构件的前表面或后表面中。
5.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凸轮部分别形成在锁定构件的前侧和后侧中;锁定引导构件包括安装在壳体中的主体部分和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部分中的杆部分;并且杆部分的两端之间的任一部分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部分中,且两端被引导至凸轮部。
6.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还包括使闩旋转或移动锁定构件的驱动单元,其中,驱动单元包括电机,并且主齿轮通过电机旋转,由此使闩旋转或移动锁定构件;并且外力由电机单元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门关闭构件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滑动构件,并且
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滑动构件包括锁定闩的主锁定构件和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并且设置在主锁定构件的一侧的子锁定构件;
还包括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滑动主锁定构件和子锁定构件两者,或仅滑动子锁定构件;
锁定构件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并且
随着锁定构件滑动,连接装置移动,使得主锁定构件和子锁定构件一起滑动,或仅使子锁定构件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连接装置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主锁定构件和子锁定构件中的任一者中,并且包括:形成有止挡突起的止挡杆单元;和止挡限界,该止挡限界形成在主锁定构件和子锁定构件中的止挡突起被捕获在其中的另一者中;其中,在锁定构件中形成有突起引导部分,并且在止挡杆单元中形成有突起,并且因此止挡杆单元随着突起引导部分引导突起而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还包括用于使闩旋转的驱动单元;
门关闭构件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滑动构件;
在驱动单元中形成有用于使闩旋转的止挡单元;
止挡单元安装在驱动单元中以沿着从前向后方向滑动;
在滑动构件中形成有按压止挡单元的止挡单元按压部;并且
在止挡单元按压部中能够形成有弯曲区域,使得当止挡单元处于基本位置时止挡单元按压部不按压止挡单元。
10.一种车辆门闩系统,其特征在于并包括:
壳体;
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闩;
安装在壳体中并且锁定闩的门关闭构件;和
安装在壳体中并且锁定门的锁定构件;其中
当外力第一次施加至锁定构件时,其位置在其被移动之后被保持,并且此后,当外力沿与第一外力相同的方向第二次施加时,锁定构件返回其原始位置。
11.一种车辆门闩系统,其特征在于并包括:
壳体;
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闩;
安装在壳体中并且锁定闩的门关闭构件;
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并且锁定门的锁定构件;
锁定构件弹簧,其在锁定构件被外力移动时沿外力的相反方向向锁定构件施加弹力;
锁定引导构件,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和锁定构件中的任一者中;和
形成在其余一者中的凸轮部,该凸轮部引导锁定引导构件并且形成有止挡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锁定引导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锁定构件中,而凸轮部形成在壳体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锁定构件弹簧也向锁定引导构件施加弹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在锁定引导构件中,形成有由凸轮部引导的凸轮引导部分和承受锁定构件弹簧的弹力的弹簧按压部分,并且凸轮引导部分的中心和弹簧按压部分的中心设置成沿着上下方向间隔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在弹簧按压部分中,在承受锁定构件弹簧的弹力的表面的相对表面中形成有第一平面部分,并且在锁定构件中形成有面对第一平面部分的第二平面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凸轮部形成在安装于壳体中的凸轮盖中,其中在凸轮盖中形成有用于滑动锁定构件和锁定引导构件的滑槽,而凸轮部形成为槽的形状,并且凸轮部与滑槽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在锁定构件中形成有装配钩,其中,在凸轮盖中形成有用于插入装配钩的装配钩联接孔,并且装配钩联接孔在长度上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为长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在凸轮盖中形成有凸轮盖联接突起;在壳体中形成有凸轮盖联接突起插入其中的凸轮盖联接槽;并且凸轮盖联接突起包括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竖直部分和沿着从左向右方向形成的水平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包括用于使闩旋转的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包括使闩旋转的主齿轮;包括检测主齿轮的位置的第五传感器;在主齿轮中设置有通过第五传感器检测的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并且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沿周向间隔开地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和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向外并且突出地形成在主齿轮的外周面中。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在主齿轮中形成有用于使闩旋转的止挡单元;
止挡单元安装在主齿轮中,以沿着从前向后方向滑动;
门关闭构件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的滑动构件和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中并且连接到滑动构件的旋转构件;
在滑动构件中形成有按压按压单元的止挡单元按压部;
在旋转构件中形成有插入突起;
在滑动构件中形成有插入突起插入其中的旋转构件插入槽;
旋转构件插入槽形成为大于插入突起,使得滑动构件在旋转构件被闩按压时不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驱动单元还包括驱动主齿轮的电机;
还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通过接收来自第五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电机;并且
当关闭门时,如果在控制单元使主齿轮旋转的同时第二主齿轮感测部分被第五传感器检测到,则主齿轮反向旋转,直至第一主齿轮感测部分被第五传感器检测到。
2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在闩中,形成有辅助锁定槽和锁定槽,形成在门关闭构件中的锁定单元首先插入辅助锁定槽中,该锁定单元其次插入锁定槽中。
锁定槽和辅助锁定槽以如下方式形成:撞针在锁定单元插入辅助锁定槽中的时刻与锁定单元插入锁定槽中的时刻之间的上下行进距离等于或大于12mm。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辆门闩系统,其中
在闩中形成有撞针被捕获在其中的撞针止挡突起,并且撞针止挡突起设置在锁定槽内部。
CN201680076332.5A 2015-12-28 2016-12-07 车辆门闩系统 Active CN1084313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187326 2015-12-28
KR1020150187326A KR101808548B1 (ko) 2015-12-28 2015-12-28 차량용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PCT/KR2016/014318 WO2017116032A1 (en) 2015-12-28 2016-12-07 Vehicle door latch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31352A true CN108431352A (zh) 2018-08-21
CN108431352B CN108431352B (zh) 2021-02-05

Family

ID=59224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6332.5A Active CN108431352B (zh) 2015-12-28 2016-12-07 车辆门闩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4994B2 (zh)
JP (1) JP6654253B2 (zh)
KR (1) KR101808548B1 (zh)
CN (1) CN108431352B (zh)
DE (1) DE112016006079T5 (zh)
WO (1) WO20171160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1607A (zh) * 2019-09-30 2019-12-06 中山市基信锁芯有限公司 一种多维组合协调锁定的锁芯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21243B1 (ko) 2015-12-28 2018-01-24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차량용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CN107700980A (zh) * 2017-10-31 2018-02-16 无锡瑞林控制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齿轮啮合传递信号棘轮结构
US11236911B2 (en) * 2018-01-18 2022-02-01 Hti Technology And Industries, Inc. Push-to-open/signal-to-open appliance door latching system with an integrated locking device
EP3956532A4 (en) * 2019-04-18 2022-12-21 Inteva Products, LLC VEHICLE LOCKING ASSEMBLY WITH INTERCHANGEABLE POWER RELEASE GEARS FOR NORMAL OR HEAVY DUTY LOCKING SYSTEMS
US11149781B2 (en) * 2019-05-28 2021-10-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elease cable lockout mechanism
KR102290871B1 (ko) * 2020-03-19 2021-08-20 피에이치에이 주식회사 프렁크래치용 액츄에이터
KR102290872B1 (ko) * 2020-03-19 2021-08-23 피에이치에이 주식회사 프렁크래치용 회전타입 액츄에이터
DE102022124185A1 (de) * 2022-09-21 2024-03-21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Schloss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DE102022124186A1 (de) * 2022-09-21 2024-03-21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fz-Schloss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46066U (zh) * 1987-03-13 1988-09-27
EP0917612B1 (de) * 1996-08-07 2000-04-05 Robert Bosch Gmbh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od. dgl.
US6371536B1 (en) * 1999-02-18 2002-04-16 Robert Bosch Gmbh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or the like
CN1490489A (zh) * 2002-10-17 2004-04-21 株式会社利富高 锁紧装置
EP1428959A1 (de) * 2002-12-11 2004-06-16 Brose Schliess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CN203974691U (zh) * 2013-07-29 2014-12-03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托盘开闭装置
CN104675217A (zh) * 2013-10-11 2015-06-03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门锁和使用门锁的电器设备
US9121202B2 (en) * 2011-12-23 2015-09-01 Inteva Products, Llc Power lock-unlock with impatient passenger mechanism
CN204645895U (zh) * 2013-04-15 2015-09-16 因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车门锁、车辆锁和用于锁的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46066A (ja) 1986-12-10 1988-06-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912433B2 (ja) * 1990-09-04 1999-06-28 株式会社ニフコ 車載用のラッチ装置
DE9421855U1 (de) 1994-09-01 1996-11-28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ß mit in einem Kupplungselementegehäuse angeordneten Kupplungselementen
DE19512573B4 (de) * 1995-04-04 2006-07-13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mit Druckbetätigung eines Kindersicherungsbetätigungsknopfes
US5649726A (en) 1996-05-21 1997-07-2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ehicle closure latch
DE19638700C2 (de) * 1996-09-21 1999-05-27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schloß mit Kindersicherungssystem
US5909918A (en) 1997-06-27 1999-06-0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alet block out for deck lid latch
US6386599B1 (en) * 1999-08-12 2002-05-14 John Phillip Chevalier Latch arrangement for automotive door
DE19963910A1 (de) 1999-12-31 2001-07-19 Bosch Gmbh Robert Kraftfahrzeug-Türschloß mit Kindersicherung
GB0011991D0 (en) * 2000-05-19 2000-07-05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Ltd Latch assembly and vehicle including such a latch assembly
KR100535053B1 (ko) 2004-05-13 2005-12-07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잼 방지형 도어 래치
EP1739258B1 (de) * 2005-06-27 2008-07-23 Brose Schliess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schloss
GB2428733B (en) * 2005-07-30 2010-03-10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Vehicle door latch
JP4905716B2 (ja) 2007-09-19 2012-03-28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US8146394B2 (en) 2009-03-03 2012-04-03 Questek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Rotary lock actuator
JP5282913B2 (ja) 2010-05-26 2013-09-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20120061976A1 (en) 2010-07-01 2012-03-15 Tostado Carlos I Vehicle door latch
US9399879B2 (en) 2011-04-29 2016-07-26 Trimark Corporation Vehicle compartment door handle assembly
CN104956019B (zh) 2012-11-27 2017-06-27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用于车门的关闭闩锁
KR101524131B1 (ko) 2013-10-31 2015-05-29 평화정공(주) 도어 래치장치
KR101577214B1 (ko) 2014-03-14 2015-12-14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DE102015106124A1 (de) 2014-04-25 2015-10-29 Magna Closures Inc. Türschloss mit Schnellentriegelung
KR101770249B1 (ko) 2014-12-30 2017-08-22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KR101821243B1 (ko) 2015-12-28 2018-01-24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차량용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46066U (zh) * 1987-03-13 1988-09-27
EP0917612B1 (de) * 1996-08-07 2000-04-05 Robert Bosch Gmbh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od. dgl.
US6371536B1 (en) * 1999-02-18 2002-04-16 Robert Bosch Gmbh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or the like
CN1490489A (zh) * 2002-10-17 2004-04-21 株式会社利富高 锁紧装置
EP1428959A1 (de) * 2002-12-11 2004-06-16 Brose Schliess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US9121202B2 (en) * 2011-12-23 2015-09-01 Inteva Products, Llc Power lock-unlock with impatient passenger mechanism
CN204645895U (zh) * 2013-04-15 2015-09-16 因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车门锁、车辆锁和用于锁的端子
CN203974691U (zh) * 2013-07-29 2014-12-03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托盘开闭装置
CN104675217A (zh) * 2013-10-11 2015-06-03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门锁和使用门锁的电器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1607A (zh) * 2019-09-30 2019-12-06 中山市基信锁芯有限公司 一种多维组合协调锁定的锁芯结构
CN110541607B (zh) * 2019-09-30 2024-03-22 中山市基信锁芯有限公司 一种多维组合协调锁定的锁芯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504228A (ja) 2019-02-14
KR101808548B1 (ko) 2017-12-13
DE112016006079T5 (de) 2018-10-25
WO2017116032A1 (en) 2017-07-06
KR20170077440A (ko) 2017-07-06
US11124994B2 (en) 2021-09-21
CN108431352B (zh) 2021-02-05
US20180371806A1 (en) 2018-12-27
JP6654253B2 (ja) 2020-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31352A (zh) 车辆门闩系统
CN108474220A (zh) 车辆门闩系统
CN107810303B (zh) 门闩系统
CN105283618B (zh) 用于门的闩锁系统
CN107109870B (zh) 门闩系统
CN108368713A (zh) 用于车辆行李箱门的闩锁组件
CN105275285B (zh)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舱的打开和关闭装置
US9771744B2 (en) Glove box for vehicle
CN108368714A (zh) 用于车辆行李箱门的闩锁组件
CN104213759B (zh) 倾斜式门锁
KR102122711B1 (ko) 도어락용 플러시 핸들
CN200940380Y (zh) 一种自动上锁的锁体
CN201944406U (zh) 开关指示带锁定阀门装置
DE102012016117B4 (de) Gurtschloss mit Verriegelungszustandserkennung
CN109184328B (zh) 一种锁具
CN204011213U (zh) 一种汽车点火开关
EP2644064B1 (de) Briefkastensystem
CN205370141U (zh) 防盗门自动上暗锁装置
CN210460200U (zh) 具有信号检测功能的离合器
KR102629275B1 (ko) 하이브리드식 도어 인사이드핸들
KR101870194B1 (ko) 키의 푸쉬 방식만으로 통공 카드키를 인식하는 잠금 해제장치
CN102889021B (zh) 一种用于插芯式防盗门锁上的调节机构
WO2020192826A1 (de) Schlos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1634209B (zh)
JP2005054530A (ja) ドア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