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9108B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39108B CN108139108B CN201680056603.0A CN201680056603A CN108139108B CN 108139108 B CN108139108 B CN 108139108B CN 201680056603 A CN201680056603 A CN 201680056603A CN 108139108 B CN108139108 B CN 1081391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air
- blowout
- blow
- interior sp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50—Loa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防止冷气从室内空间的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风向调节叶片(51)设置在主吹出开口(24a~24d)处,使从上述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负荷检测部(91)检测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在制热运转中,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风向调节叶片(51)将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引导成处于水平状态或比该水平状态更向上方倾斜的向上吹出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例如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已为人所知。这种室内机组设置在天花板附近,向室内空间吹出加热或冷却过的空气。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3020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说明中,如制热运转中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温度之差非常大等处于高负荷状态时,为了将热空气供向下方而进行使风向朝下的调节。然而,在该情况下,虽然室内机组的正下方是热的,但是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这样一来,室内空间的例如中央部与壁附近(周边部)之间的温差依然较大的状态就会持续下去。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冷气从室内空间的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向室内空间500吹出空气,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包括:室内壳体20,形成有吹出开口24a~24d;风向调节叶片51,设置在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处且用于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负荷检测部91,检测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以及控制部92,在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92以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变为水平方向或比该水平方向更向上方倾斜的方向的方式,控制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
在此,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沿水平方向或比水平方向更靠上方的方向向室内空间500供给空气。由此,比较热的空气能够到达冷气容易进入室内空间500内的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由此,由于利用比较热的空气切断了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内的冷气流,因此能够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因此,能够缩小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的气温差。
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在上述室内壳体20上还形成有吸入开口23,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还包括温度检测部81,上述温度检测部81检测从上述吸入开口23被吸入至上述室内壳体20内的空气的吸入温度,上述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上述规定值高的情况是指,上述制热运转中的设定温度与上述吸入温度之差比规定差大的情况。
在此,如上所述,通过简单的方法判断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在上述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上述规定值高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92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大于在上述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上述规定值低的情况下的风速。
由此,比较热的空气更容易到达壁附近。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
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的基础上,在上述室内壳体20上形成有至少一个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在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上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对应地设置有用于阻碍空气流的气流阻碍机构50,在上述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上述规定值高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92以至少一个上述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小于在上述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上述规定值低的情况下的开口总面积的方式,控制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
在此,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会缩小,由此空气的风速会上升。
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的基础上,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构成为能够以阻碍空气流的姿势发生位移,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兼作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
由此,不设置独立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另外的气流阻碍机构5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缩小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来提高空气的风速。
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到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还包括室内风扇31,上述室内风扇31设置在上述室内壳体20内部,且生成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流,在上述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上述规定值高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92使上述室内风扇31的转速大于在上述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上述规定值低的情况下的转速。
由此,能够简单地提高空气的风速。
第七方式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向室内空间500吹出空气,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包括:室内壳体20,形成有吹出开口24a~24d;风向调节叶片51,设置在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处且用于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受理部201,能够受理用于由用户选择水平吹出模式的操作,上述水平吹出模式是用于将空气向水平方向或比该水平方向更向上方倾斜的方向吹出的模式;以及控制部92,在制热运转中上述受理部201受理了上述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92以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变为水平方向或比该水平方向更向上方倾斜的方向的方式,控制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
在此,在制热运转中受理部201受理了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空气向水平方向或比水平方向更靠上方的方向供给至室内空间500。即,水平吹出模式是指,在室内人员(用户)本身感到室内空间500处于所谓的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室内人员的操作而受理的模式。由此,比较热的空气能够到达冷气容易进入室内空间500内的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由此,从壁附近流向室内空间500内的冷气流被比较热的空气切断,因此,能够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因此,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的气温差会缩小。
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的基础上,在上述受理部201受理了上述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92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速比上述受理部201没有受理上述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的风速大。
由此,比较热的空气更容易到达壁附近。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方式和上述第七方式,能够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因此,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的气温差会缩小。
此外,根据上述第二方式,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判断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此外,根据上述第三方式和上述第八方式,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
此外,根据上述第四方式,通过缩小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空气的风速。
此外,根据上述第五方式,不设置独立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另外的气流阻碍机构5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缩小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来提高空气的风速。
此外,根据上述第六方式,能够简单地提高空气的风速。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下方观看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的立体图。
图2是将壳主体的顶板省略后的室内机组的简要俯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III-O-III剖面的室内机组的简要剖视图。
图4是室内机组的简要仰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控制部和与该室内控制部连接的设备的框图。
图6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7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位于向下吹出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8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位于气流阻止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9是示出室内机组所进行的气流旋转的一个周期的说明图,示意性地示出各动作下的室内机组的下表面。
图10是室内空间的俯视图,其示出室内机组在进行制热运转时执行气流旋转的情况下的室内的温度分布情况。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控制部和与该室内控制部连接的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第一实施方式)
-室内机组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构成为所谓的天花板嵌入型室内机组。该室内机组10与图外的室外机组一起构成空调装置。在空调装置中,通过用连接管道连接室内机组10和室外机组,从而形成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如图1~图5所示,室内机组10包括壳体20(相当于室内壳体)、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喇叭状部件36、风向调节叶片51、吸入温度传感器81(相当于温度检测部)和室内控制部90。
〈壳体〉
壳体20设置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501上。壳体20由壳主体21和装饰板22构成。该壳体20内收纳有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和喇叭状部件36。
壳主体21被配置为插入开口内,上述开口形成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501上。壳主体21形成为在下表面上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箱形。该壳主体21具有大致平板状的顶板21a和从顶板21a的周缘部向下延伸的侧板21b。
〈室内风扇〉
如图3所示,室内风扇31是将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朝向径向外侧吹出的离心送风机。室内风扇31配置在壳主体21的内部中央。由室内风扇马达31a驱动室内风扇31。室内风扇马达31a固定在顶板21a的中央部。
〈喇叭状部件〉
喇叭状部件36配置在室内风扇31的下方。该喇叭状部件36是用于将流入到壳体20内的空气向室内风扇31引导的部件。喇叭状部件36和集水盘33一起将壳体2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室内风扇31的吸入侧的一级空间21c和位于室内风扇31的吹出侧的二级空间21d。
〈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32是所谓的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如图2所示,室内热交换器32形成为俯视时呈“口”字形,且以包围室内风扇31的周围的方式配置。即,室内热交换器32配置在二级空间21d内。室内热交换器32使从其内侧朝向外侧通过的空气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集水盘〉
集水盘33是所谓的泡沫苯乙烯制部件。如图3所示,集水盘33被配置为堵住壳主体21的下端。在集水盘33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沿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端延伸的接水槽33b。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端部进入接水槽33b内。接水槽33b接住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生成的冷凝水。
如图2所示,在集水盘33上形成有四条主吹出通路34a~34d和四条副吹出通路35a~35d。主吹出通路34a~34d和副吹出通路35a~35d是通过了室内热交换器32的空气所流动的通路,上述通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集水盘33。主吹出通路34a~34d是截面呈细长的长方形形状的通孔。沿着壳主体21的四条边中的每一条边分别配置有一条主吹出通路34a~34d。副吹出通路35a~35d是截面呈稍微弯曲的矩形形状的通孔。沿着壳主体21的四个角部中的每一个角部分别配置有一条副吹出通路35a~35d。即,主吹出通路34a~34d和副吹出通路35a~35d沿着集水盘33的周缘交互地配置在集水盘33上。
〈装饰板〉
装饰板22是形成为四边形厚板状的树脂制部件。装饰板22的下部形成为比壳主体21的顶板21a大一圈的正方形形状。该装饰板22被配置为覆盖壳主体21的下表面。此外,装饰板22的下表面构成壳体20的下表面,装饰板22的下表面向室内空间500露出。
如图3和图4所示,在装饰板22的中央部形成有一个正方形的吸入口23(相当于吸入开口)。吸入口23上下贯通装饰板22且与壳体20内部的一级空间21c连通。被吸入至壳体20内的空气通过吸入口23流入一级空间21c。在吸入口23处设置有格子状的吸入栅41。此外,在吸入栅41的上方配置有吸入过滤器42。
在装饰板22上,以包围吸入口23的方式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环状的吹出口26。如图4所示,吹出口26分为四个主吹出开口24a~24d(相当于吹出开口)和四个副吹出开口25a~25d。
主吹出开口24a~24d是与主吹出通路34a~34d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细长的开口。沿着装饰板22的四条边中的每一条边分别配置有一个主吹出开口24a~24d。
装饰板22的主吹出开口24a~24d与集水盘33的主吹出通路34a~34d一对一对应。各主吹出开口24a~24d与对应的主吹出通路34a~34d连通。即,第一主吹出开口24a与第一主吹出通路34a连通,第二主吹出开口24b与第二主吹出通路34b连通,第三主吹出开口24c与第三主吹出通路34c连通,第四主吹出开口24d与第四主吹出通路34d连通。
副吹出开口25a~25d是1/4圆弧状的开口。在装饰板22的四个角部的每一个角部上分别配置有一个副吹出开口25a~25d。装饰板22的副吹出开口25a~25d与集水盘33的副吹出通路35a~35d一对一对应。各副吹出开口25a~25d与对应的副吹出通路35a~35d连通。即,第一副吹出开口25a与一副吹出通路35a连通,第二副吹出开口25b与第二副吹出通路35b连通,第三副吹出开口25c与第三副吹出通路35c连通,第四副吹出开口25d与第四副吹出通路35d连通。
〈风向调节叶片〉
如图4所示,各主吹出开口24a~24d设置有风向调节叶片51。风向调节叶片51是用于调节吹出气流的方向(即,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的部件。
风向调节叶片51在上下方向上改变吹出气流的方向。即,风向调节叶片51以由吹出气流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形成的角度发生变化的方式,改变吹出气流的方向。
风向调节叶片51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其从装饰板22的主吹出开口24a~24d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如图3所示,风向调节叶片51以绕着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53自如地转动的方式,被支承部件52支承。风向调节叶片51弯曲成:其横截面(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向远离摆动运动的中心轴53的方向凸出。
如图4所示,各风向调节叶片51与驱动马达54连结。风向调节叶片51被驱动马达54驱动,从而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绕着中心轴53旋转移动。此外,风向调节叶片51能够发生位移而到达气流阻止位置上,从而风向调节叶片51还起到气流阻碍机构50的作用,其中,上述气流阻止位置是妨碍通过主吹出开口24a~24d的空气流的位置,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吹出气流,详细内容后述。
〈吸入温度传感器〉
如图3所示,吸入温度传感器81设置在吸入口23附近。吸入温度传感器81感知从吸入口23被吸入至壳主体21内的空气的吸入温度。
〈室内控制部〉
室内控制部90由存储器和CPU构成,其控制室内机组10的动作。如图5所示,室内控制部90与吸入温度传感器81、各风向调节叶片51的驱动马达54、室内风扇31的室内风扇马达31a连接。通过由CPU读出并执行在存储器中存放的各种程序,由此,室内控制部90发挥负荷检测部91和马达控制部92(相当于控制部)的功能。马达控制部92包括风向控制部93和转速控制部94,风向控制部93控制各驱动马达54来控制从各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转速控制部94控制室内风扇马达31a。
负荷检测部91利用吸入温度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即空气的吸入温度,检测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特别是,由负荷检测部91进行的对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检测动作是在进行制热运转时进行的。具体而言,负荷检测部91根据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设定温度与吸入温度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吸入温度)之差,检测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该差越大,检测出的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越大,该差越小,检测出的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越小。于是,在该差比规定差大的情况下,负荷检测部91检测出室内空间500处于其负荷比规定值大的高负荷状态。相反,在该差比规定差小的情况下,负荷检测部91检测出室内空间500处于其负荷比规定值小的低负荷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制热运转除了包括加热后的空气通过压缩机(不图示)和室内风扇31的运转而被供给至室内空间500的情况之外,还包括虽然室内风扇31继续运转然而压缩机则暂时停止运转的情况(即循环(Circulation)运转)。
风向控制部93通过使各驱动马达54工作来对各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进行个别控制。在“-风向控制部的控制动作-”部分中,对风向控制部93所进行的控制内容进行说明。
转速控制部94通过控制室内风扇马达31a来控制室内风扇31的转速。
-室内机组内的空气流动情况-
在室内机组10运转的期间,室内风扇31进行旋转。若室内风扇31进行旋转,则室内空间500的室内空气通过吸入口23流入壳体20内的一级空间21c。流入到一级空间21c内的空气被室内风扇31吸入后,被吹出至二级空间21d。
流入到二级空间21d内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的期间被冷却或加热,然后被分为多个部分流入四条主吹出通路34a~34d和四条副吹出通路35a~35d。流入到主吹出通路34a~34d内的空气通过主吹出开口24a~24d被吹出至室内空间500。流入到副吹出通路35a~35d内的空气通过副吹出开口25a~25d被吹出至室内空间500内。
即,室内空间500的空气从吸入口23流入壳主体21内,然后经由吹出口26再次吹出至室内空间500这样的空气的流动是在室内风扇31的作用下产生的。
对于正在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组10而言,室内热交换器32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的期间被冷却。另一方面,对于正在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组10而言,室内热交换器32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的期间被加热。
-风向调节叶片的动作-
如上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通过绕中心轴53旋转移动,由此改变吹出气流的方向。风向调节叶片51能够在图6所示的水平吹出位置与图7所示的向下吹出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此外,风向调节叶片51通过从图7所示的向下吹出位置进一步旋转移动,由此还能够移动至图8所示的气流阻止位置。
在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位于图6所示的水平吹出位置上的情况下,向下流过主吹出通路34a~34d的空气流的方向被改变为横向,从而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吹出气流处于水平吹出状态。在该情况下,将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吹出气流的方向(即,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设定为其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例如为25°左右。在该情况下,严格来说,吹出气流的方向比水平方向稍微朝下,然而这并不影响气流的方向实质上是水平方向这样的说法。这样,由于吹出气流处于水平吹出状态,因此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能够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502。
在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位于图7所示的向下吹出位置上的情况下,向下流过主吹出通路34a~34d的空气流的方向大致维持原来的方向,从而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吹出气流处于向下吹出状态。在该情况下,严格来说,吹出气流的方向是与正下方相比向远离吸入口23的方向稍微倾斜的斜下方。
在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位于图8所示的气流阻止位置上的情况下,处于主吹出开口24a~24d的过半部分被风向调节叶片51堵住的状态,并且,向下流过主吹出通路34a~34d的空气流的方向被改变为靠近吸入口23侧。在该情况下,通过主吹出开口24a~24d时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大,因此,通过主吹出开口24a~24d的空气的流量就会减少。此外,空气从主吹出开口24a~24d被吹向吸入口23侧。因此,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来的空气立即被吸入口23吸入。即,实质上,空气不会从在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气流阻止位置上时的主吹出开口24a~24d供给至室内空间500。
-风向控制部的控制动作-
〈制热运转时的基本的气流〉
首先,对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向控制部93的控制动作的本质进行说明。
在制热运转中,在负荷检测部91检测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处于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风向控制部93控制风向调节叶片51,使得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处于水平方向(水平吹出模式)。
制热运转例如是如冬季那样室外空气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会出现正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冷气从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内部的情况。如果室内空间500处于高负荷状态,则该现象就会比较显著。相对于此,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如果制热运转时室内空间500处于高负荷状态,则利用风向调节叶片51向水平方向引导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由此,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比较热的空气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502后,沿着壁502流向下方。由此,室内空间500的壁502利用空气而变热,从而室内空间500的壁502的温度会上升。到达了壁502的空气切断从壁502进入室内空间500的冷气流。由此,缩小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之间的气温差。
进而,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判断出制热运转中室内空间500处于高负荷状态的情况(即,水平吹出模式时)下,还进行使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大于制热运转中室内空间500处于低负荷状态的情况(通常吹出模式)下的风速的控制。
作为提高空气的风速的方法,能够列举以下的(I)~(III)。
(I)风向控制部93使4个风向调节叶片51中的任意数量的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图8所示的气流阻止位置上。
(II)转速控制部94进行使室内风扇31的转速大于室内空间500处于低负荷状态时的转速的控制。
(III)风向控制部93使任意数量的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图8的气流阻止位置上,并且,转速控制部94使室内风扇31的转速大于室内空间500处于低负荷状态时的转速。
在上述(I)的方法中,例如使一个主吹出开口24a的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气流阻止位置上,使剩余的主吹出开口24b~24d的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水平吹出状态(水平吹出位置)上。即,可以说,在(I)的方法中,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小于制热运转中室内空间500处于低负荷状态时的开口总面积。在该情况下,实质上,空气不会从主吹出开口24a被吹向室内空间500。但是,从剩余的主吹出开口24b~24d向室内空间500吹出风速比从所有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空气时大的空气,其中,上述空气是向大致水平方向被吹向室内空间500的。
在上述(II)的方法中,室内风扇31的转速会上升。因此,从被设为水平吹出位置上的主吹出开口24a~24d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风速已上升的空气是不言而喻的。
上述(III)的方法表示将(I)的方法和(II)的方法都采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从设置有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51的主吹出开口24a~24d向水平方向吹出风速比上述(I)和(II)的方法中的风速大的空气。
通过用上述(I)~(III)中任一方法使空气的风速上升,从而比较热的空气可靠地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由此,相比风速没有上升的情况(即,通常吹出模式),能够更可靠地加热室内空间500的壁502,能够更可靠地切断从壁502进入室内空间500的冷气流。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热运转中,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处于低负荷状态时,即通常吹出模式时,还可以进行在以下的气流旋转部分中说明的通常吹出动作。此外,在通常吹出模式中,由于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因此空气的风向变为水平方向,然而也可以进行风速比水平吹出模式低的控制。
〈制热运转时的气流的应用例:气流旋转〉
接下来,对利用了上述水平吹出模式的应用例进行说明。
在应用例中,风向控制部93控制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使得室内机组10能够执行后述的通常吹出动作、第一吹出动作以及第二吹出动作。另外,风向控制部93进行对设置在各主吹出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进行改变的控制,使得室内机组10进行图9所示的气流旋转。在图9中,在气流旋转的一个周期内,依次进行第一次通常吹出动作、第一吹出动作、第二次通常吹出动作、第二吹出动作。即,在气流旋转的一个周期内,进行两次通常吹出动作、一次第一吹出动作和一次第二吹出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气流旋转期间,假设室内风扇31的转速实质上保持恒定值。此外,作为示例而举了作为在气流旋转期间提高风速的方法而采取了上述(I)方法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内容中,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图4和图9所示,将沿装饰板22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形成的第二主吹出开口24b和第四主吹出开口24d称为“第一开口24X”,将剩余的第一主吹出开口24a和第三主吹出开口24c称为“第二开口24Y”。
在制热运转时的通常吹出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3将所有主吹出开口24a~24d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向下吹出位置上。因此,在制热运转时的通常吹出动作中,从四个主吹出开口24a~24d向下吹出空气。
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一吹出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3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b、24d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水平吹出位置上,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a、24c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气流阻止位置上。因此,空气从第二主吹出开口24b和第四主吹出开口24d吹出至室内空间500内,而实质上,空气不会从第一主吹出开口24a和第三主吹出开口24c向室内空间500吹出。此外,第二主吹出开口24b和第四主吹出开口24d的吹出风速大于通常吹出动作中的吹出风速。即,在第一吹出动作中,空气以比通常吹出动作时大的流速从第二主吹出开口24b和第四主吹出开口24d朝向实质上的水平方向吹出。
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二吹出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3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a、24c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水平吹出位置上,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b、24d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气流阻止位置上。因此,空气从第一主吹出开口24a和第三主吹出开口24c吹出至室内空间500内,而实质上,空气不会从第二主吹出开口24b和第四主吹出开口24d向室内空间500吹出。此外,第一主吹出开口24a和第三主吹出开口24c的吹出风速大于通常吹出动作中的吹出风速。即,在第二吹出动作中,调和空气以比通常吹出动作时大的流速,从两个主吹出开口即第一主吹出开口24a和第三主吹出开口24c朝向实质上的水平方向吹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常吹出动作、第一吹出动作以及第二吹出动作中的任一动作中,从副吹出开口25a~25d都吹出空气。
此外,在图9所示的制热运转时的气流旋转的一个周期内,将第一次通常吹出动作的持续时间、第一吹出动作的持续时间、第二次通常吹出动作的持续时间以及第二吹出动作的持续时间都设为相等的时间(例如120秒)。
〈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的温度分布情况〉
根据图10,对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说明。
图10示出了室内机组10进行制热运转的期间内的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情况的模拟结果。图10示出了从室内机组10开始了制热运转起经过20分钟之后的与室内空间500的地面之间的距离为60cm的位置处的气温。此外,在图10中,区域的斜线密度越高,气温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成为模拟对象的房间的地面的形状大体上是正方形,在中央平行地配置了两张设置有隔板510的细长的桌子511。此外,室内机组10配置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的大致中央。
首先,根据图10(a),对在室内空间500内设置有现有的室内机组610时的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说明。
制热运转时,在现有的室内机组610中,所有主吹出开口24a~24d的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向下吹出位置上。因此,现有的室内机组610实质上从所有主吹出开口24a~24d朝向地面吹出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时被加热过的空气。
如图10(a)所示,在室内空间500中,位于室内机组610下方的中央部区域的气温非常高。推测理由如下,从室内机组610向下吹出的热调和空气滞留在由两个隔板510夹住的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内。
而另一方面,在室内空间500中,在远离室内机组610的周边部区域的气温没有足够上升。推测理由如下,从室内机组610向下吹出的热调和空气没能到达比隔板510更靠近壁502侧的区域。
接下来,根据图10(b),对在室内空间500内设置有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且进行上述的应用例即气流旋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说明。
在通常吹出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向下吹出的热调和空气被供给至由两个隔板510夹住的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因此,在室内空间500中,位于室内机组10下方的中央部区域的气温上升。然而,由于通常吹出动作是间歇性地进行的,因此不会出现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的气温过于上升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第一吹出动作和第二吹出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吹出来的热调和空气以比通常吹出动作中的流速大的流速,朝向大致水平方向被吹出。由此,在第一吹出动作和第二吹出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吹出来的热调和空气流过隔板510的上方后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502。因此,在室内空间500中,远离室内机组10的周边部区域的气温也会上升。
此外,在第一吹出动作和第二吹出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吹出来的热调和空气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502后,沿壁502向下流动。因此,室内空间500的壁502被调和空气加热,其结果是,室内空间500的壁502的温度会上升。由此,在室内空间500的周边部区域中,壁502被调和空气加热,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抑制气温下降。
通过这种方式,制热运转时的上述气流旋转中,与现有的室内机组610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相比,更大幅度地缩小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之间的气温差。
〈制冷运转时的气流〉
在制冷运转中,风向控制部93例如使所有的主吹出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在水平吹出位置与向下吹出位置之间进行往返移动。由此,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比较冷的空气的气流根据各风向调节叶片51的动作而发生变动。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中,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空间500处于高负荷状态的情况(水平吹出模式时)下,向水平方向对室内空间500供给空气。由此,比较热的空气能够到达冷气容易进入室内空间500内的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由此,从壁附近流向室内空间500内的冷气流被比较热的空气切断,因此,能够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因此,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之间的气温差会缩小。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根据设定温度与吸入温度之差来判断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即,可以说,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此外,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如下所述的控制,即:使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空间500处于高负荷状态的情况(水平吹出模式时)下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大于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空间500处于低负荷状态的情况下的风速。由此,比较热的空气更容易到达壁附近。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内。
作为提高空气的风速的方法,能够列举如上述(I)中所述的缩小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的方法。在该方式中,能够简单地提高空气的风速。
上述(I)方法能够通过将风向调节叶片51构成为其能够以阻碍空气流的姿势发生位移来实现。由此,不设置独立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另外的用于阻碍空气流的机构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缩小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来提高空气的风速。
此外,作为提高空气的风速的方法,能够列举如上述(II)中所述的提高室内风扇31的转速的方法。用该方法也能够简单地提高空气的风速。
此外,作为提高空气的风速的方法,还能够采用上述(III)。根据上述(III),能够更可靠地提高空气的风速。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室内机组10并不限于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组。室内机组10还可以是天花板吊顶式室内机组或壁挂式室内机组。无论室内机组10的类型如何,只要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空间500处于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是该空气能够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的风向即可。由此,对于天花板设置式室内机组和壁挂式室内机组而言,在制热运转中室内空间500处于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风向控制部93还可以将风向调节叶片51控制成如下: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不是处于水平状态,而是处于向上吹出状态(例如,风向调节叶片51处于相对于水平方向而言向上倾斜25°的状态)。例如,可以考虑利用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使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处于向上吹出状态,而不是处于水平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就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5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而言,也可以根据从室内机组10的位置到室内空间500的壁面为止的距离,以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能够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的程度,适当地稍微调整上述的角度。对于从室内机组10的位置到室内空间500的壁面为止的距离而言,可以是在将室内机组10安装在室内空间500内时由现场安装作业者将上述距离测量后输入到室内控制部90中,也可以预先在室内机组10上安装用于测量该距离的传感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也可以为,负荷检测部91在检测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时,不是利用吸入温度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本身,而是利用对吸入温度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后的值。由此,负荷检测部91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在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副吹出开口25a~25d吹出来的空气不在室内空间500内循环而是直接从吸入口23吸入至壳体20内的情况下,使用校正后的值是有效的。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也可以为,对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进行检测的方法并不限于利用设定温度和吸入温度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的方法。例如,负荷检测部91也可以使用吸入温度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与室内空间500的地面温度的平均值来检测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不是使用吸入温度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本身,而是使用校正后的吸入温度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
另外,也可以为,根据室内空间500的壁面负荷、地面负荷来判断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另外,就对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进行检测的时刻而言,可以是每隔规定时间间隔就进行检测,还可以是由室内空间500的利用者通过遥控装置操作时进行检测。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也可以为,在检测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时,替代吸入温度传感器81使用单独设置在室内空间500内的室内的温度检测用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或其校正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单独设置的室内的温度检测用传感器的种类并不限于进行有线通信的传感器,其还可以是进行无线通信的传感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
主吹出开口24a~24d的数量并不限于四个,例如还可以是一个或两个。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
室内机组10还可以包括独立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另外的用于堵住主吹出开口24a~24d的挡板作为气流阻碍机构。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气流阻碍机构与主吹出开口24a~24d对应地设置,上述气流阻碍机构例如能够由开闭式挡板构成。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
上述的制热运转时的气流旋转(应用例)并不限于图9所示的方式,例如其还可以是将通常吹出动作、第一吹出动作和第二吹出动作依次反复进行的动作。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
此外,气流旋转(应用例)中的第一吹出动作和第二吹出动作还可以是如下所述的动作:从相邻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a~24d向室内空间500供给空气,将剩余的相邻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气流阻止位置上。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
提高风速的控制并不是必须的。此外,在进行提高风速的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I)~(III)以外的方法。
从而,在上述气流旋转中,作为提高风速的方法,替代上述(I)方法而可以采用上述(II)或(III),也可以采用(I)~(III)以外的方法。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1-
也可以为,在气流旋转中各动作的持续时间不是互相相等的时间(例如120秒),而是互相不相等的时间。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
在作为提高风速的控制而采用了上述(I)或(III)的情况下,也可以为,风向调节叶片51将对应的主吹出开口24a~24d完全关闭,以此来替代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图8的气流阻止位置的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通过负荷检测部91自动检测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且风向调节叶片51根据其结果而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由室内人员对遥控装置201进行了操作时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的情况说明。
-室内机组的结构-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组10用于向室内空间500吹出空气。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组10包括壳体20(相当于室内壳体)、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喇叭状部件36、风向调节叶片51、室内控制部90以及遥控装置201(相当于受理部)。如图11所示,室内控制部90与各风向调节叶片51的驱动马达54、室内风扇31的室内风扇马达31a连接,还与遥控装置201连接。室内控制部90发挥具有风向控制部93和转速控制部94的马达控制部92(相当于控制部)的功能。
即,从图11可明确看出,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组10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吸入温度传感器81,室内控制部90不发挥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负荷检测部91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0、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喇叭状部件36以及风向调节叶片51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壳体20、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喇叭状部件36以及风向调节叶片51相同。
即,壳体20由壳主体21和装饰板22构成,并且在壳体20上形成有多个吹出开口24a~24d、25a~25d和一个吸入口23。室内风扇31生成使室内空间500的空气从吸入口23流入壳主体21内后经由吹出开口24a~24d、25a~25d再次向室内空间500吹出的空气流。室内热交换器32使吸入到壳体20内部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集水盘33接住在室内热交换器32生成的冷凝水。喇叭状部件36向室内风扇31引导流入到壳体20内的空气。风向调节叶片51与各主吹出开口24a~24d对应地设置,风向调节叶片51将从该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改为上下方向。
“-室内机组内的空气流动情况-”、“-风向调节叶片的动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此的详细说明。
〈遥控装置〉
遥控装置201安装在室内空间500的壁502等位置上,其与室内控制部90连接,其能够通过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与室内控制部90通信。遥控装置201受理室内人员的操作。即,室内人员能够通过遥控装置201进行与空调装置相关的各种设定、动作指示。遥控装置201若受理各种设定和动作指示,则将上述的各种设定和动作指示发送给室内控制部90。
特别是,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具有用于强行将空气后向水平方向吹出的水平吹出模式。虽未图示,然而遥控装置201包括用于选择水平吹出模式的受理来自外部的操作的水平吹出模式选择按钮。若选择水平吹出模式选择按钮,则遥控装置201向室内控制部90发送已将水平吹出模式选择的内容。
室内人员选择水平吹出模式选择按钮的情况如下,虽然室内人员虽然通过遥控装置201进行了制热运转的开始指示,但是感到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的温度中央部低。即,可以说室内人员选择水平吹出模式选择按钮的情况是室内人员自己感到室内空间500处于所谓的高负荷状态的情况。
-风向控制部的控制动作-
〈制热运转时的基本的气流〉
在制热运转中,在遥控装置201发送了已选择水平吹出模式的内容的情况下,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向控制部93以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变为水平方向的方式,控制各风向调节叶片51。即,在室内人员自己感到室内空间500处于所谓的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风向控制部93以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变为水平方向的方式,将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水平吹出位置上。
此外,从遥控装置201发出了在制热运转中选择出水平吹出模式的内容的情况下,马达控制部92进行如下所述的控制,该控制是使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速比遥控装置201没有受理对水平吹出模式的选择时(水平吹出模式没有被选择的情况。即,通常吹出模式时)的风速大的控制。作为提高空气的风速的方法,能够列举以下的(I)~(III)。
(I)风向控制部93使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中的任意数量的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图8所示的气流阻止位置上。即,风向控制部93使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小于水平吹出模式没有被选择时的开口总面积。
(II)转速控制部94进行使室内风扇31的转速比水平吹出模式没有被选择时的转速大的控制。
(III)风向控制部93使任意数量的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气流阻止位置上,并且,转速控制部94使室内风扇31的转速大于水平吹出模式没有被选择时的转速。
上述(I)~(III)分别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I)~(III)对应。由此,省略对上述(I)~(III)的详细说明。
由此,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比较热的空气可靠地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后,沿着壁502向下流动。由此,利用空气可靠地加热室内空间500的壁502,从而室内空间500的壁502的温度会上升。而且,到达了壁502的空气会切断从壁502进入室内空间500的冷气流。由此,缩小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之间的气温差。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常吹出模式中,空气的风向也可以是向下的方向。此外,在通常吹出模式中,空气的风向是水平方向,此时也可以进行风速比水平吹出模式时低的控制。
〈制热运转时的气流的应用例〉
作为上述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热运转时的气流的水平吹出模式的应用例,能够列举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气流旋转。即,在制热运转中选择了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气流旋转。省略对涉及气流旋转的详细说明和对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情况的说明。
此外,“〈制冷运转时的气流〉”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此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中,在制热运转中遥控装置201受理了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空气沿水平方向供向室内空间500。水平吹出模式是在室内人员本身感到室内空间500处于所谓的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由室内人员选择的模式。由此,比较热的空气能够到达冷气容易进入室内空间500内的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由此,立体比较热的空气切断从壁附近向室内空间500内的冷气流。因此,能够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因此,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之间的气温差就会缩小。
此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制热运转中遥控装置201受理了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如下所述的控制,该控制是使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速比遥控装置201未受理水平吹出模式时(通常吹出模式时)的风速大的控制。由此,比较热的空气更容易到达壁附近。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内空间500内。
作为提高空气的风速的方法,能够列举如上述(I)中所述的缩小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能够简单地提高空气的风速。
(I)方法能够通过将风向调节叶片51构成为其能够以阻碍空气流的姿势发生位移来实现。由此,不设置独立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另外的用于阻碍空气流的气流阻碍机构50,通过减小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能够提高空气的风速。
此外,作为提高空气的风速的方法,能够列举如上述(II)中所述的提高室内风扇31的转速的方法。该方法也能够简单地提高空气的风速。
此外,作为提高空气的风速的方法,还能够采用上述(III)。通过上述(III),能够更可靠地提高空气的风速。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室内机组10并不限于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组。室内机组10还可以是天花板吊顶式室内机组或壁挂式室内机组。无论室内机组10的类型如何,只要在制热运转中选择了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例如是能够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的风向即可。由此,对于天花板设置式室内机组和壁挂式室内机组而言,在制热运转中选择了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风向控制部93还可以将风向调节叶片51控制成如下: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不是处于水平状态,而是处于向上吹出状态(例如,风向调节叶片51处于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25°的状态)。例如,可以考虑利用康达效应使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处于向上吹出状态,而不是处于水平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就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5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而言,也可以根据从室内机组10的位置到室内空间500的壁面为止的距离,以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能够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的程度,适当地稍微调整上述的角度。对于从室内机组10的位置到室内空间500的壁面为止的距离而言,可以是在将室内机组10安装在室内空间500内时由现场安装作业者将上述距离测量后输入到室内控制部90中,也可以预先在室内机组10上安装用于测量该距离的传感器。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主吹出开口24a~24d的数量并不限于四个,例如还可以是一个或两个。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室内机组10还可以包括独立于风向调节叶片51的用于堵住主吹出开口24a~24d的挡板作为气流阻碍机构。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气流阻碍机构与主吹出开口24a~24d对应地设置,上述气流阻碍机构例如能够由开闭式挡板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提高风速的控制并不是必须的。此外,在进行提高风速的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I)~(III)以外的方法。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
室内机组10也可以构成为,将自动检测室内空间的负荷后取水平吹出状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方案和根据来自室内人员的操作而取水平吹出状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方案组合起来。在该情况下,室内机组10也可以包括自动检测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后取水平吹出模式的自动检测模式和不是自动检测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而是根据来自室内人员的操作来取水平吹出模式的手动模式。
此时,室内机组10优选构成为,例如室内人员能够通过遥控装置201在自动检测模式与手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从而能够做到:在室内机组10中设定了自动检测模式时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方案,在室内机组10中设定了手动模式时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的方案。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
在作为提高风速的控制方式而采用了上述(I)或(III)的情况下,也可以为,风向调节叶片51将所对应的主吹出开口24a~24d完全关闭,以此来替代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图8的气流阻止位置上。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气流旋转的变形例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过的变形例相同。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向室内空间吹出空气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有用。
-符号说明-
10 室内机组
20 壳体(室内壳体)
24a~24d 主吹出开口(吹出开口)
50 气流阻碍机构
51 风向调节叶片
81 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部)
91 负荷检测部
92 马达控制部(控制部)
201 遥控装置(受理部)
500 室内空间
Claims (2)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向室内空间(500)吹出空气,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壳体(20),形成有至少一个吹出开口(24a~24d);
风向调节叶片(51),设置在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处且用于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
负荷检测部(91),检测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以及
控制部(92),在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92)以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变为水平方向或比该水平方向更向上方倾斜的方向的方式控制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
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兼作气流阻碍机构(50),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用于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对应地阻碍空气流,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构成为能够以阻碍空气流的阻碍姿势发生位移,
在上述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上述规定值高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92)以至少一个上述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小于在上述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上述规定值低的情况下的开口总面积的方式,控制兼作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的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并且,上述控制部(92)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大于在上述制热运转中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比上述规定值低的情况下的风速,
在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处于上述阻碍姿势时,对应的上述吹出开口(24a~24d)的缘部与该风向调节叶片(51)的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2.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向室内空间(500)吹出空气,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壳体(20),形成有吹出开口(24a~24d);
风向调节叶片(51),设置在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处且用于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
受理部(201),能够受理用于由用户选择水平吹出模式的操作,上述水平吹出模式是用于将空气向水平方向或比该水平方向更向上方倾斜的方向吹出的模式;以及
控制部(92),在制热运转中,上述受理部(201)受理了上述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92)以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变为水平方向或比该水平方向更向上方倾斜的方向的方式,控制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
在上述受理部(201)受理了上述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92)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速比上述受理部(201)没有受理上述水平吹出模式的情况下的风速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91716 | 2015-09-29 | ||
JP2015191716A JP6135734B2 (ja) | 2015-09-29 | 2015-09-29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PCT/JP2016/003898 WO2017056386A1 (ja) | 2015-09-29 | 2016-08-26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39108A CN108139108A (zh) | 2018-06-08 |
CN108139108B true CN108139108B (zh) | 2019-03-19 |
Family
ID=58422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56603.0A Active CN108139108B (zh) | 2015-09-29 | 2016-08-26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55885B2 (zh) |
EP (1) | EP3346202B1 (zh) |
JP (1) | JP6135734B2 (zh) |
CN (1) | CN108139108B (zh) |
AU (1) | AU2016330563B2 (zh) |
ES (1) | ES2835062T3 (zh) |
WO (1) | WO201705638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13539B2 (ja) * | 2015-09-29 | 2017-10-1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6269700B2 (ja) * | 2016-02-22 | 2018-01-3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受信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CN107166696A (zh) * | 2017-06-09 | 2017-09-15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及用于空调的控制方法 |
JP6668552B2 (ja) * | 2017-12-05 | 2020-03-18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CN110779089B (zh) * | 2018-07-12 | 2021-11-1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与空调器 |
CN108758836A (zh) * | 2018-08-24 | 2018-11-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5183357B (zh) * | 2022-07-12 | 2024-02-23 |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 室内空气净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48230A (ja) * | 1998-03-02 | 1999-09-14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のファン制御装置 |
JP2011069594A (ja) * | 2009-09-28 | 2011-04-07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制御装置 |
JP2011112259A (ja) * | 2009-11-25 | 2011-06-09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
JP2012184868A (ja) * | 2011-03-04 | 2012-09-27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調システム |
CN205403096U (zh) * | 2016-02-19 | 2016-07-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
CN107076447A (zh) * | 2014-09-30 | 2017-08-1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94318B2 (ja) | 1988-05-30 | 1997-03-26 |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JPH0650595A (ja) * | 1992-07-29 | 1994-02-22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JPH10103739A (ja) | 1996-09-27 | 1998-04-21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H1163627A (ja) * | 1997-08-20 | 1999-03-05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フラップ制御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フラップ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
JP3807305B2 (ja) * | 2001-12-28 | 2006-08-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US6736326B2 (en) * | 2002-02-01 | 2004-05-18 | Acutherm L.P. | Thermally powered VAV diffuser and control assembly |
JP2005024154A (ja) | 2003-07-01 | 2005-01-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5063509B2 (ja) * | 2008-06-30 | 2012-10-3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EP2484986B1 (en) * | 2009-09-28 | 2020-08-05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ontrol device |
JP4952775B2 (ja) * | 2009-11-05 | 2012-06-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JP5250011B2 (ja) * | 2010-10-26 | 2013-07-3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BR112013024707A2 (pt) | 2011-12-06 | 2016-12-20 | Panasonic Corp | condicionador de ar |
JP5408317B1 (ja) * | 2012-09-13 | 2014-02-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JP5754429B2 (ja) * | 2012-09-13 | 2015-07-2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JP6056297B2 (ja) * | 2012-09-13 | 2017-01-1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JP5678953B2 (ja) * | 2012-12-28 | 2015-03-04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
JP5725114B2 (ja) * | 2013-09-24 | 2015-05-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KR20150041340A (ko) * | 2013-10-08 | 2015-04-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카세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JP6734624B2 (ja) * | 2014-09-30 | 2020-08-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6229741B2 (ja) * | 2015-09-29 | 2017-11-1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6213539B2 (ja) * | 2015-09-29 | 2017-10-1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6222211B2 (ja) * | 2015-12-18 | 2017-11-0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625210B2 (ja) * | 2016-05-27 | 2019-12-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装置 |
-
2015
- 2015-09-29 JP JP2015191716A patent/JP6135734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8-26 WO PCT/JP2016/003898 patent/WO201705638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8-26 AU AU2016330563A patent/AU2016330563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8-26 ES ES16850569T patent/ES2835062T3/es active Active
- 2016-08-26 CN CN201680056603.0A patent/CN108139108B/zh active Active
- 2016-08-26 US US15/758,438 patent/US10655885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8-26 EP EP16850569.1A patent/EP3346202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48230A (ja) * | 1998-03-02 | 1999-09-14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のファン制御装置 |
JP2011069594A (ja) * | 2009-09-28 | 2011-04-07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制御装置 |
JP2011112259A (ja) * | 2009-11-25 | 2011-06-09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
JP2012184868A (ja) * | 2011-03-04 | 2012-09-27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調システム |
CN107076447A (zh) * | 2014-09-30 | 2017-08-1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CN205403096U (zh) * | 2016-02-19 | 2016-07-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346202B1 (en) | 2020-11-18 |
AU2016330563A1 (en) | 2018-04-19 |
US10655885B2 (en) | 2020-05-19 |
ES2835062T3 (es) | 2021-06-21 |
EP3346202A1 (en) | 2018-07-11 |
EP3346202A4 (en) | 2019-05-15 |
CN108139108A (zh) | 2018-06-08 |
WO2017056386A1 (ja) | 2017-04-06 |
US20180252429A1 (en) | 2018-09-06 |
JP6135734B2 (ja) | 2017-05-31 |
JP2017067346A (ja) | 2017-04-06 |
AU2016330563B2 (en) | 2018-07-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139108B (zh)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
CN108291735B (zh) | 空调装置 | |
JP621353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
JP6498598B2 (ja) | 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システム、並びに制御方法 | |
KR20170048365A (ko) | 제습 장치 | |
EP3187791B1 (en) |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
KR102167891B1 (ko)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108139105A (zh)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
JP5408317B1 (ja) | 空調室内機 | |
JP6222252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
JP6376189B2 (ja) | 室内ユニット | |
JP2017116120A (ja) | 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システム、並びに制御方法 | |
CN106716024A (zh)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
CN108474581B (zh) | 空调系统 | |
JP6599022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6592884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
CN108474582B (zh) | 空调系统 | |
JP6728814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
JP6344375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
CN216204236U (zh) | 空调装置室内机 | |
JP4684868B2 (ja) | ファンコイルユニット | |
JP2017040408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8101844A (ja) | 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