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62833B - 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62833B
CN107662833B CN201710108741.5A CN201710108741A CN107662833B CN 107662833 B CN107662833 B CN 107662833B CN 201710108741 A CN201710108741 A CN 201710108741A CN 107662833 B CN107662833 B CN 1076628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force
roller
document
original
separation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087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62833A (zh
Inventor
米村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FU Ltd
Original Assignee
PF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FU Ltd filed Critical PF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62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28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628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28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69Driving devic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18Modifying or stopping actuation of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2Friction retainers acting on under or rear side of article being separ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2Friction retainers acting on under or rear side of article being separated
    • B65H3/5246Driven retainers, i.e. the motion thereof being provided by a dedicated drive
    • B65H3/5276Driven retainers, i.e. the motion thereof being provided by a dedicated drive the retainers positioned over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pile
    • B65H3/5284Retainers of the roller type, e.g.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40Toothed g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70Clutches; Couplings
    • B65H2403/72Clutches, brakes, e.g. one-way clutch +F204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50Occurence
    • B65H2511/51Prese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40Movement
    • B65H2513/41Direction of movement
    • B65H2513/412Direction of rotation of motor powering the handl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50Timing
    • B65H2513/512Starting; Sto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9Sca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恰当地控制各辊的转动的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100)包括:分离辊(115),其进行原稿的分离动作;输送辊(118、123),其在原稿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分离辊的下游;驱动力产生部(131),其可产生第1驱动力及第2驱动力;驱动力传递部(132~136),其配置在驱动力产生部与分离辊及输送辊之间;判定部(162),其判定原稿是否已通过分离辊;以及控制部(161),其按照判定结果将驱动力从第1驱动力切换为第2驱动力,驱动力传递部将第1驱动力传递至分离辊来进行分离动作,并根据从第1驱动力到第2驱动力的切换将第2驱动力传递至输送辊来进行原稿的输送,并且切断第2驱动力向分离辊的传递。

Description

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对原稿进行分离、输送的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扫描仪等原稿输送装置具有多个辊等零件以输送原稿,通过马达等驱动力产生部来驱动各零件。通常,在原稿输送装置中,为了抑制电力消耗的增大,是利用一个驱动力产生部来驱动多个零件。然而,当利用一个驱动力产生部来驱动多个零件时,在驱动特定零件时也会同时驱动其他零件,因此不容易利用一个驱动力产生部来恰当地驱动用途不同的零件。
公开有一种纸张馈送装置,其具有拾纸辊、设置在拾纸辊的下游的送纸辊、以及压接至送纸辊的阻尼辊,并利用1个驱动源来驱动各辊。阻尼辊具备扭矩限制器,在没有纸张的状态或者输送1张纸的状态下,沿纸张输送方向进行跟随转动,在输送重叠有多张的纸张的状态下,进行反转而将纸张分离。在该纸张馈送装置中,在因阻尼辊的反转而使得送纸辊沿与纸张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连带转动时,通过行星齿轮来避免送纸辊的转动传递至拾纸辊(参考专利文献1)。
此外,公开有一种馈纸装置,其包括:拾纸辊,其拾取滑槽上所装载的原稿;分离辊,其位于拾纸辊的输送下游侧,将原稿分离、送出;以及前级送纸辊及后级送纸辊,它们输送原稿。该馈纸装置进而包括从上方按压滑槽上所装载的原稿的按压臂和控制按压臂的运动的行星齿轮。在该馈纸装置中,前级送纸辊、后级送纸辊、分离辊及拾纸辊响应步进马达的正转动作而沿原稿输送方向转动,从而拾取滑槽上所装载的原稿,并将所拾取的原稿分离、送出。此外,在步进马达正转的情况下,按压臂通过行星齿轮以按压原稿的方式进行动作,在步进马达反转的情况下,按压臂通过行星齿轮以不按压原稿的方式进行动作(参考专利文献2)。
此外,公开有一种彩色打印机,其包括送出辊和配置为使外周接触送出辊的圆弧部的阻尼辊。在该彩色打印机中,经由配备行星齿轮的传递机构将驱动力输入至与送出辊连接的送出用齿轮和与阻尼辊连接的阻尼用齿轮。在该传递机构中,在马达正转的情况下,行星齿轮与送出用齿轮啮合,纸张得以一边逐张分离一边输送,在马达反转的情况下,行星齿轮脱离送出用齿轮,纸张由阻尼辊加以输送(参考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431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2334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2-669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利用一个驱动力产生部来驱动进行原稿的分离动作的分离辊和在原稿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分离辊的下游的输送辊的情况下,必须使输送辊沿输送原稿的方向转动、使分离辊沿与输送原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然而,若使分离辊沿与输送原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持续转动,则在输送薄纸等的情况下,分离辊的转动有可能导致薄纸发生皱折而发生卡纸。因而,在利用一个驱动力产生部来驱动分离辊和设置在分离辊的下游的输送辊的情况下,期望恰当地控制各辊的驱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该原稿输送装置利用一个驱动力产生部来驱动分离辊和设置在分离辊的下游的输送辊,该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可恰当地控制各辊的转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侧面的原稿输送装置包括:分离辊,其进行原稿的分离动作;输送辊,其在原稿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分离辊的下游;驱动力产生部,其可通过第1方向的转动来产生第1驱动力,并且可通过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的转动来产生第2驱动力;驱动力传递部,其配置在驱动力产生部与分离辊及输送辊之间;判定部,其判定原稿是否已通过分离辊;以及控制部,其按照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将驱动力产生部所产生的驱动力从第1驱动力切换为第2驱动力,驱动力传递部将第1驱动力传递至分离辊来进行分离动作,并根据从第1驱动力到第2驱动力的切换将第2驱动力传递至输送辊来进行原稿的输送,并且切断第2驱动力向分离辊的传递。
此外,本发明的一侧面的控制方法为原稿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原稿输送装置包括:分离辊,其进行原稿的分离动作;输送辊,其在原稿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分离辊的下游;驱动力产生部,其可通过第1方向的转动来产生第1驱动力,并且可通过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的转动来产生第2驱动力;以及驱动力传递部,其配置在驱动力产生部与分离辊及输送辊之间,该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操作:判定原稿是否已通过分离辊,并按照判定中的判定结果将驱动力产生部所产生的驱动力从第1驱动力切换为第2驱动力,驱动力传递部将第1驱动力传递至分离辊来进行分离动作,并根据从第1驱动力到第2驱动力的切换将第2驱动力传递至输送辊来进行原稿的输送,并且切断第2驱动力向分离辊的传递。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利用一个驱动力产生部来驱动分离辊和设置在分离辊的下游的输送辊的原稿输送装置中,可恰当地控制各辊的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2为用以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的输送路径的图。
图3为用以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驱动机构的图。
图4A为用以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4B为用以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5为表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6为表示存储装置150及CPU160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7为表示原稿读取处理的动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8A为用以说明转动阻尼辊的原因的图。
图8B为用以说明转动阻尼辊的原因的图。
图8C为用以说明转动阻尼辊的原因的图。
图9为用以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另一驱动机构的例子的图。
图10为表示另一原稿输送装置200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11为表示处理电路300的概略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考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原稿输送装置进行说明。但请注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而是包括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物。
图1为表示以图像扫描仪的形式构成的原稿输送装置100的立体图。
原稿输送装置100包括上侧壳体101、下侧壳体102、原稿台103、排出台105、多个操作按钮106及显示装置107等。
上侧壳体101配置在覆盖原稿输送装置100的上表面的位置,以可在原稿卡纸时、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的清扫时等进行开闭的方式通过铰链卡合在下侧壳体102上。
原稿台103以可载置原稿的方式卡合在下侧壳体102上。在原稿台103上设置有可沿与原稿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侧面导板104a及104b。以下,有时将侧面导板104a及104b统称为侧面导板104。
排出台105以可保持所排出的原稿的方式卡合在下侧壳体102上。
操作按钮106配置在下侧壳体102的侧部,当被按下时,生成并输出与各按钮相应的操作检测信号。
显示装置107具有由液晶、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有机电致发光)等构成的显示器以及将图像数据输出至显示器的接口电路,将图像数据显示在显示器上。
图2为用以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的输送路径的图。
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的输送路径具有滑槽辊110、拾纸辊111a、b、拾纸臂112、接触传感器113、馈纸辊114a、b、阻尼辊115a、b、第1发光器116a、第1光接收器116b、超声波发送器117a、超声波接收器117b、第1输送辊118a、b、第1从动辊119a、b、第2发光器120a、第2光接收器120b、第1摄像装置121a、第2摄像装置121b、第1照明装置122a、第2照明装置122b、第2输送辊123a、123b以及第2从动辊124a、124b等。
以下,有时将拾纸辊111a及111b统称为拾纸辊111。此外,有时将馈纸辊114a及114b统称为馈纸辊114。此外,有时将阻尼辊115a及115b统称为阻尼辊115。此外,有时将第1输送辊118a及118b统称为第1输送辊118。此外,有时将第1从动辊119a及119b统称为第1从动辊119。此外,有时将第2输送辊123a及123b统称为第2输送辊123。此外,有时将第2从动辊124a及124b统称为第2从动辊124。
上侧壳体101的下表面形成原稿的输送通道的上侧导板101a,下侧壳体102的上表面形成原稿的输送通道的下侧导板102a。在图2中,箭头A1表示原稿的输送方向。以下,所谓上游,是指原稿的输送方向A1的上游,所谓下游,是指原稿的输送方向A1的下游。
滑槽辊110设置在原稿台103上,与原稿台103上所载置的原稿中位于最下侧的原稿接触,从而将该原稿朝原稿输送方向A1送出。
拾纸辊111设置在下侧壳体102上,与载置于原稿台103上且顶端与上侧壳体101的碰触部101b碰触的多张原稿中位于最下侧的原稿接触,从而将该原稿朝原稿输送方向A1送出。通过滑槽辊110及拾纸辊111的作用,原稿输送装置100以所谓的下方取出方式输送原稿。
拾纸臂112在上侧壳体101上设置在与拾纸辊111相对的位置。拾纸臂112从上侧按压原稿台103上所载置的原稿,以在拾纸辊111与原稿台103上所载置的原稿之间产生适度的摩擦力而使拾纸辊111可良好地输送原稿。
接触传感器113配置在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的上游侧,检测原稿台103上是否载置有原稿。接触传感器113生成并输出在原稿台103上载置有原稿的状态和未载置有原稿的状态下信号值发生变化的第1原稿检测信号。
馈纸辊114设置在下侧壳体102上,将原稿台103上所载置的原稿朝原稿输送方向A1送出。阻尼辊115为分离辊的一例,在上侧壳体101上设置在与馈纸辊114相对的位置,进行原稿的分离动作。
第1发光器116a及第1光接收器116b以隔着原稿的输送通道相对的方式配置在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的下游侧且第1输送辊118及第1从动辊119的上游侧。第1发光器116a朝第1光接收器116b发射光。第1光接收器116b检测发射自第1发光器116a的光,生成并输出与检测到的光相应的电信号即第2原稿检测信号。即,第2原稿检测信号是在第1发光器116a与第1光接收器116b之间存在原稿的状态和不存在原稿的状态下信号值发生变化的信号。以下,有时将第1发光器116a及第1光接收器116b统称为第1光传感器116。
超声波发送器117a及超声波接收器117b以隔着输送通道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原稿的输送通道附近。超声波发送器117a发送超声波。另一方面,超声波接收器117b检测由超声波发送器117a发送并通过原稿之后的超声波,生成并输出与检测到的超声波相应的电信号即超声波信号。以下,有时将超声波发送器117a及超声波接收器117b统称为超声波传感器117。
第1输送辊118在上侧壳体101上在原稿输送方向A1上设置在阻尼辊115的下游侧且第1摄像装置121a的上游侧。第1从动辊119在下侧壳体102上设置在与第1输送辊118相对的位置。
第2发光器120a及第2光接收器120b以隔着原稿的输送通道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第1输送辊118及第1从动辊119的下游侧且第1照明装置122a及第2照明装置122b(即第1摄像装置121a及第2摄像装置121b的拍摄位置)的上游侧。第2发光器120a朝第2光接收器120b发射光。第2光接收器120b检测发射自第2发光器120a的光,生成并输出与检测到的光相应的电信号即第3原稿检测信号。即,第3原稿检测信号是在第2发光器120a与第2光接收器120b之间存在原稿的状态和不存在原稿的状态下信号值发生变化的信号。以下,有时将第2发光器120a及第2光接收器120b统称为第2光传感器120。
第1摄像装置121a具有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摄像传感器,该摄像传感器配备由沿主扫描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形成的摄像元件。该摄像传感器拍摄原稿的背面而生成并输出模拟图像信号。同样地,第2摄像装置121b具有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摄像传感器,该摄像传感器配备由沿主扫描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的CCD形成的摄像元件。该摄像传感器拍摄原稿的表面而生成并输出模拟图像信号。再者,也可仅配置第1摄像装置121a及第2摄像装置121b中的一方而仅读取原稿的一面。此外,也可利用配备由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而不是CCD形成的摄像元件的等倍光学系统类型的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以下,有时将第1摄像装置121a及第2摄像装置121b统称为摄像装置121。
第1照明装置122a具有照射原稿的背面的光源和相对于原稿的表面使用的垫板,设置在第1摄像装置121a与原稿输送通道之间且与第2摄像装置121b相对的位置。同样地,第2照明装置122b具有照射原稿的表面的光源和相对于原稿的背面使用的垫板,设置在第2摄像装置121b与原稿输送通道之间且与第1摄像装置121a相对的位置。以下,有时将第1照明装置122a及第2照明装置122b统称为照明装置122。
第2输送辊123在上侧壳体101上在原稿输送方向A1上设置在第1摄像装置121a及阻尼辊115的下游侧。第2从动辊124在下侧壳体102上设置在与第2输送辊123相对的位置。
滑槽辊110、拾纸辊111、馈纸辊114分别沿图2的箭头A2、A3、A4的方向转动,由此,使得原稿台103上所载置的原稿在上侧导板101a与下侧导板102a之间朝原稿输送方向A1输送。另一方面,阻尼辊115沿箭头A5的方向转动,由此,在原稿台103上载置有多张原稿的情况下,原稿台103上所载置的原稿中只有与馈纸辊114接触的原稿被分离。
原稿在由上侧导板101a和下侧导板102a加以引导的情况下被送入至第1输送辊118与第1从动辊119之间。第1输送辊118沿箭头A6的方向转动,由此,原稿被送入至第1照明装置122a及第2照明装置122b之间(即第1摄像装置121a及第2摄像装置121b之间)。第2输送辊123沿箭头A7的方向转动,由此,经摄像装置121读取后的原稿被排出至排出台105上。
图3为用以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驱动机构的图。
如图3所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驱动机构除了具有上述阻尼辊115及第1输送辊118以外,还具有第1马达131、第1~第3转轴132a~c、第1~第9齿轮133a~i、行星齿轮134、单向联轴器135及扭矩限制器136等。第1~第3转轴132a~c、第1~第9齿轮133a~i、行星齿轮134、单向联轴器135及扭矩限制器136为配置在第1马达131与阻尼辊115及第1输送辊118之间的驱动力传递部的一例。
第1马达131为驱动力产生部的一例,具有马达转轴131a,经由马达转轴131a而产生使阻尼辊115、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转动的驱动力。
在第1马达131的马达转轴131a与第1转轴132a的一端之间拉设有皮带131b,在第1转轴132a的另一端安装有第1齿轮133a。在第1转轴132a的中央部分以随着第1转轴132a的转动而转动的方式安装有第1输送辊118。第1齿轮133a与第2齿轮133b卡合,第2齿轮133b与行星齿轮134卡合。
行星齿轮134的转轴134a配置为可沿配置第1~第6齿轮133a~f及行星齿轮134的未图示的罩壳上所设置的槽部134b移动。此外,行星齿轮134的转轴134a以通过皮带等支承构件134c与第2齿轮133b的转轴连结的方式受到支承。由此,行星齿轮134随着第2齿轮133b的转动而沿槽部134b移动(公转)。行星齿轮134在槽部134b的右端位置与第3齿轮133c卡合,在槽部134b的左端位置不与第3齿轮133c卡合。
第3齿轮133c与第4齿轮133d卡合,第4齿轮133d与第5齿轮133e卡合,第5齿轮133e与第6齿轮133f卡合。第6齿轮133f安装在第2转轴132b的一端,在第2转轴132b的另一端安装有第7齿轮133g。在第2转轴132b的中央部分安装有单向联轴器135,使得第2转轴132b只沿箭头A11的方向转动而不会沿箭头A11的反方向转动。再者,安装单向联轴器13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第2转轴132b,可为安装阻尼辊115的第3转轴132c与行星齿轮134的转轴134a之间的任意位置。进而,第7齿轮133g与第8齿轮133h卡合,第8齿轮133h与第9齿轮133i卡合。
第9齿轮133i安装在第3转轴132c的一端。在第3转轴132c的中央部分以随着第3转轴132c的转动而转动的方式安装有阻尼辊115。进而,在第3转轴132c上安装有扭矩限制器136。
图4A、4B为用以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图。下面,使用图3、4A及4B,对原稿输送装置100的驱动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
第1马达131可通过第1方向的转动来产生第1驱动力,并且可通过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的转动来产生第2驱动力。第1方向的转动是使马达转轴131a沿图3的箭头A12的方向转动的转动,第2方向的转动是使马达转轴131a沿箭头A12的反方向转动的转动。
在第1马达131产生第1驱动力的情况下,第1转轴132a沿图3的箭头A13的方向转动,伴随于此,第1转轴132a上所安装的第1输送辊118沿输送原稿的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此外,第1转轴132a上所安装的第1齿轮133a沿图4A的箭头A21的方向转动,第2齿轮133b沿箭头A22的方向转动。
与第2齿轮133b卡合的行星齿轮134随着第2齿轮133b的转动而沿槽部134b朝箭头A23的方向移动(公转)至槽部134b的右端位置,与第3齿轮133c卡合。进而,行星齿轮134随着第2齿轮133b的转动而在槽部134b的右端位置沿箭头A24的方向转动(自转)。
随着行星齿轮134的转动,第3齿轮133c、第4齿轮133d、第5齿轮133e、第6齿轮133f分别沿箭头A25、A26、A27、A28的方向转动。进而,经由第2转轴132b,使得第7齿轮133g、第8齿轮133h、第9齿轮133i分别沿箭头A28、A29、A30的方向转动,经由第3转轴132c,使得阻尼辊115沿图3的箭头A14的方向转动。
再者,由于在第2转轴132b上安装有单向联轴器135,使得第2转轴132b不会沿图3的箭头A11的反方向转动,因此阻尼辊115不会沿箭头A14的反方向转动。此外,第3转轴132c上所安装的扭矩限制器136的扭矩极限值是以如下方式设定:在原稿为1张的情况下,经由扭矩限制器136的转动力会被断绝,在原稿为多张的情况下,经由扭矩限制器136的转动力会被传递。由此,在仅输送1张原稿的情况下,阻尼辊115固定而不会转动。另一方面,在输送多张原稿的情况下,阻尼辊115沿箭头A14的方向转动,将接触于馈纸辊114的原稿与其以外的原稿分离,从而防止发生叠送。
如此,各驱动力传递部将由第1马达131产生的第1驱动力经由行星齿轮134而传递至阻尼辊115来进行分离动作。进而,各驱动力传递部将第1驱动力传递至第1输送辊118,使第1输送辊118沿原稿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此外,单向联轴器135阻止阻尼辊115朝与第1驱动力下的阻尼辊115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在第1马达131产生第2驱动力的情况下,第1转轴132a沿图3的箭头A13的反方向转动,伴随于此,第1转轴132a上所安装的第1输送辊118沿输送原稿的方向转动。此外,第1转轴132a上所安装的第1齿轮133a沿图4B的箭头A31的方向转动,第2齿轮133b沿箭头A32的方向转动。
与第2齿轮133b卡合的行星齿轮134随着第2齿轮133b的转动而沿槽部134b朝箭头A33的方向移动(公转)至槽部134b的左端位置,不再与第3齿轮133c卡合。由此,第2驱动力不会传递至第3~第9齿轮133c~i、第2~第3转轴132b~c、阻尼辊115,各部不再转动。
再者,如上所述,由于在第2转轴132b上安装有单向联轴器135使得第2转轴132b不会沿图3的箭头A11的反方向转动,因此阻尼辊115不会沿箭头A14的反方向转动。因此,即便在正在输送原稿的状态下,阻尼辊115也会被固定而不会转动,从而抑制叠送的发生。
如此,各驱动力传递部将由第1马达131产生的第2驱动力传递至第1输送辊118来进行原稿的输送,并且,通过变更行星齿轮134的连结来切断第2驱动力向阻尼辊115的传递。
再者,第2输送辊123也经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力传递部)而连接至第1马达131,以与第1输送辊118同样地进行转动的方式受到控制。
图5为表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原稿输送装置100除了前文所述的构成以外,还进一步具有第1A/D转换器140a、第2A/D转换器140b、第2马达141、接口装置142、存储装置150及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160等。
第1A/D转换器140a对输出自第1摄像装置121a的模拟图像信号进行模数转换而生成数字图像数据并输出至CPU 160。同样地,第2A/D转换器140b对输出自第2摄像装置121b的模拟图像信号进行模数转换而生成数字图像数据并输出至CPU 160。这些数字图像数据用作读取图像。以下,有时将第1A/D转换器140a及第2A/D转换器140b统称为A/D转换器140。
第2马达141是不同于第1马达131的马达,包括1个或多个马达,按照来自CPU 160的控制信号来转动滑槽辊110、拾纸辊111及馈纸辊114而进行原稿的输送动作。
接口装置142例如具有以USB等串行总线为标准的接口电路,与未图示的信息处理装置(例如个人电脑、便携式信息终端等)电连接来收发读取图像及各种信息。此外,也可使用如下通信部代替接口装置142,所述通信部具有天线和无线通信接口电路,所述天线收发无线信号,所述无线通信接口电路用以按照规定的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线路来进行信号的收发。规定的通信协议例如为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
存储装置150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贮器)等存储器装置、硬盘等固定磁盘装置、或者软盘、光碟等便携式存储装置等。此外,在存储装置150中存储有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各种处理所使用的电脑程序、数据库、表格等。电脑程序也可使用公知的安装程序等从电脑可读取的便携式记录介质安装至存储装置150。便携式记录介质例如为CD-ROM(compact disk read only 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DVD-ROM(digital versatile disk read only memory,数字多功能磁盘只读存储器)等。进而,在存储装置150中存储读取图像。
CPU 160根据预先存储在存储装置150中的程序来进行动作。再者,也可使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代替CPU 160。此外,也可使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ing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代替CPU 160。
CPU 160与操作按钮106、接触传感器113、第1光传感器116、超声波传感器117、第2光传感器120、摄像装置121、A/D转换器140、第1马达131、第2马达141、接口装置142及存储装置150等连接,控制这各部。CPU 160进行第1马达131及第2马达141的驱动控制、摄像装置121的原稿读取控制等,获取读取图像。
图6为表示存储装置150及CPU 160的概略构成的图。
如图6所示,在存储装置150中存储有控制程序151、判定程序152及图像生成程序153等各程序。这各程序是通过在处理器上进行动作的软件来安装的功能模块。CPU 160读取存储装置150中所存储的各程序,并按照所读取的各程序来进行动作,由此作为控制部161、判定部162及图像生成部163而发挥功能。
图7为表示原稿读取处理的动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下面,一边参考图7所示的流程图,一边对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原稿读取处理的动作的例子进行说明。再者,以下所说明的动作的流程是根据预先存储在存储装置150中的程序而主要通过CPU 160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各要素进行协作来执行。
首先,控制部161待机直至由使用者按下用以指示读取原稿的操作按钮106而从操作按钮106接收到指示读取原稿的操作检测信号为止(步骤S101)。
接着,控制部161根据接收自接触传感器113的第1原稿检测信号来判定原稿台103上是否载置有原稿(步骤S102)。
在原稿台103上未载置有原稿的情况下,控制部16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101而待机直至从操作按钮106重新接收到操作检测信号为止。
另一方面,在原稿台103上载置有原稿的情况下,控制部161驱动第2马达141来转动滑槽辊110、拾纸辊111及馈纸辊114而输送原稿。进而,控制部161使第1马达131产生第1驱动力来转动阻尼辊115、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步骤S103)。
由此,滑槽辊110、拾纸辊111及馈纸辊114分别沿图2的箭头A2、A3及A4的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原稿输送装置100的驱动机构成为图4A所示的状态。即,阻尼辊115沿图2的箭头A5的方向转动,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分别沿箭头A6及A7的反方向转动。
原稿台103上所载置的原稿通过滑槽辊110及拾纸辊111而输送至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的位置。另一方面,通过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的作用,在原稿台103上载置有多张原稿的情况下,原稿台103上所载置的原稿中只有与馈纸辊114接触的原稿被分离而朝原稿输送方向A1输送。此时,原稿尚未到达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的位置,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处于空转状态。
接着,判定部162根据接收自第1光传感器116的第2原稿检测信号来判定原稿(的顶端)是否存在于第1光传感器116的位置,即,是否已通过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的位置(步骤S104)。
再者,判定部162也可根据已驱动第2马达141及第1马达131的时间(时钟数)来判定原稿是否已通过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的位置。
判定部162待机直至判定原稿已通过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的位置为止。在原稿已通过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的位置的情况下,控制部161使第1马达131产生第2驱动力,从而使阻尼辊115、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沿反方向转动(步骤S105)。如此,控制部161按照判定部162的判定结果将第1马达131所产生的驱动力从第1驱动力切换为第2驱动力。
原稿输送装置100的驱动机构(各驱动力传递部)根据从第1驱动力到第2驱动力的切换而成为图4B所示的状态。即,阻尼辊115停止,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分别沿图2的箭头A6及A7的方向转动。
已通过馈纸辊114及阻尼辊的位置的原稿通过馈纸辊114而输送至第1输送辊118与第1从动辊119之间,并通过第1输送辊118而输送至第1摄像装置121a与第2摄像装置121b之间。
此时,来自第1马达131的第2驱动力不会传递至阻尼辊115,虽然随着馈纸辊114的转动,沿箭头A5的反方向转动的力会施加至阻尼辊115,但通过单向联轴器135的作用,阻尼辊115不会转动。由此,即便在原稿台103上载置有多张原稿的情况下,如下情况也得到抑制:阻尼辊115随着馈纸辊114的转动而连带转动,导致与馈纸辊114接触的原稿以外的原稿也被输送而不被分离(发生叠送)。
接着,判定部162根据接收自第2光传感器120的第3原稿检测信号来判定原稿(的顶端)是否存在于第2光传感器120的位置,即,是否已通过第1输送辊118及第1从动辊119的位置(步骤S106)。
判定部162待机直至判定原稿已通过第1输送辊118及第1从动辊119的位置为止。在判定原稿已通过第1输送辊118及第1从动辊119的位置的情况下,图像生成部163使拍摄装置121读取所输送的原稿,并经由A/D转换器140而获取读取图像(步骤S107)。
经摄像装置121读取后的原稿通过第2输送辊123而排出至排出台105上。
接着,图像生成部163将读取图像经由接口装置142而发送至未图示的信息处理装置(步骤S108)。再者,在未与信息处理装置连接的情况下,图像生成部163将读取图像存储在存储装置150中。
接着,控制部161根据接收自接触传感器113的第1原稿检测信号来判定原稿台103上是否剩有原稿(步骤S109)。
在原稿台103剩有原稿的情况下,控制部16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106,重复步骤S106~S109的处理。
此时,滑槽辊110、拾纸辊111及馈纸辊114分别沿图2的箭头A2、A3及A4的方向持续转动。此外,阻尼辊115停止,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分别沿箭头A6及A7的方向持续转动。由此,每当执行一次步骤S106~S109的处理,便输送并读取一张原稿。
另一方面,在原稿台103上未剩有原稿的情况下,控制部161使第1马达131在一定期间内产生第1驱动力(步骤S110)而将行星齿轮134设置在图4A的位置,结束一系列处理。原稿输送装置100中,通过将行星齿轮134重新设置在图4A的位置,可在下一次执行原稿读取处理时缩短阻尼辊115开始转动之前的时间。再者,也可省略步骤S110的处理。
图8A~8C为用以说明在输送多张原稿的情况下仅在输送首张原稿时使阻尼辊115转动的原因的图。
在原稿台103上载置多张原稿的情况下,各原稿有可能被使用者载置为各种状态。图8A表示越是载置于上侧的原稿其顶端越位于下游侧的状态(所谓的倒锥形状态),图8B表示各原稿的顶端不规则排列的状态(所谓的顶端不齐状态)。
在多张原稿呈倒锥形状态或顶端不齐状态被载置、输送的情况下,其他原稿P2~P4也可能与接触于馈纸辊114的最下侧的原稿P1一起通过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之间而发生叠送。针对该情况,如图8C所示,通过使阻尼辊115沿箭头A5的方向转动,可将载置于上侧的各原稿P2~P4往回推。由此,各原稿成为越是载置于上侧的原稿其顶端越位于上游侧的状态(所谓的锥形状态),从而防止发生叠送。
另一方面,在原稿输送的开始时载置于最下侧的原稿P1通过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之间后,最下侧的原稿与拾纸辊111的摩擦力使得只有最下侧的原稿朝下游输送。另一方面,在由各原稿的重量产生的原稿间的摩擦力的影响下,较强的力以越是下侧的原稿越朝下游侧前进的方式施加至载置于最下侧的原稿的上侧的各原稿,从而维持锥形状态。因此,在原稿输送的开始时载置于最下侧的原稿P1通过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之间后,发生叠送的可能性较低。
另一方面,若使阻尼辊115沿箭头A5的方向持续转动,则有可能损伤所输送的原稿的顶端。此外,在所输送的原稿为薄纸的情况下,阻尼辊115的转动有可能导致载置于上侧的各原稿P2~P4发生皱折而发生原稿的卡纸。但是,在载置于最下侧的原稿P1通过馈纸辊114及阻尼辊115之间后,发生叠送的可能性较低,因此,通过停止阻尼辊115,可抑制原稿的顶端的损伤的发生以及卡纸的发生。
如以上所详述,原稿输送装置100一方面使阻尼辊115进行分离动作,另一方面按照原稿是否已通过阻尼辊115的判定结果来使第1输送辊118进行原稿的输送并切断驱动力向阻尼辊115的传递。由此,原稿输送装置100一方面在原稿输送的开始时可防止发生叠送,另一方面在发生叠送的可能性较低的原稿已通过阻尼辊115之后可抑制原稿的顶端的损伤的发生以及卡纸的发生。因而,在利用一个马达来驱动阻尼辊和输送辊的原稿输送装置100中,可恰当地控制各辊的转动。
此外,原稿输送装置100中,由于可利用一个第1马达131来驱动阻尼辊115、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因此可谋求低成本化及低电力消耗化。此外,原稿输送装置100中,由于在原稿通过阻尼辊115之后切断驱动力向阻尼辊115的传递,因此可抑制在行星齿轮134与阻尼辊115之间传递驱动力的各齿轮的劣化而谋求高寿命化。
此外,原稿输送装置100的输送机构将由第1马达131产生的第1驱动力传递至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使第1输送辊118及第2输送辊123沿原稿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转动。因而,原稿输送装置100中,在发生原稿的卡纸的情况下,通过使第1马达131产生第1驱动力,可顺畅地执行将原稿送回至原稿台103这样的恢复处理。
图9为用以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另一驱动机构的例子的图。
如图9所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另一驱动机构具有第1齿轮233a、第2齿轮233b、第4齿轮233d、第5齿轮233e及齿轮机构234等。齿轮机构234具有扇形齿轮234a、转轴234b、弹簧234c及单向联轴器234d等。这各部用于代替图3所示的驱动机构的第1~第5齿轮133a~e及行星齿轮134。
第1齿轮233a代替图3的第1齿轮133a安装在第1转轴132a的另一端。第1齿轮233a与第2齿轮233b卡合,第2齿轮233b以扇形齿轮234a的转轴234b为转轴。
在扇形齿轮234a上安装有安装在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壳体(未图示)上的弹簧234c,通过弹簧234c而施加有朝箭头A41前进的力。此外,在扇形齿轮234a上安装有单向联轴器234d。单向联轴器234d是以如下方式设置:在第2齿轮233b(及转轴234b)沿箭头A42的方向转动时,扇形齿轮234a锁定而与第2齿轮233b一起转动。另一方面,单向联轴器234d是以如下方式设置:在第2齿轮233b沿箭头A42的反方向转动时,扇形齿轮234a不再受第2齿轮233b制约。
扇形齿轮234a设置为在第2齿轮233b(及转轴234b)沿箭头A42的方向转动时与第4齿轮233d卡合。第4齿轮233d与第5齿轮233e卡合,第5齿轮233e与图3的第6齿轮133f卡合。
在第1马达131产生第1驱动力的情况下,第1齿轮233a沿箭头A43的方向转动,第2齿轮133b沿箭头A42的方向转动。与第2齿轮233b卡合的扇形齿轮234a随着第2齿轮233b的转动而沿箭头A42的方向转动,与第4齿轮233d卡合。随着扇形齿轮234a的转动,第4齿轮233d、第5齿轮233e分别沿箭头A44、A45的方向转动,由此使得阻尼辊115沿图3的箭头A14的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在第1马达131产生第2驱动力的情况下,第1齿轮133a沿图9的箭头A43的反方向转动,使得第2齿轮133b沿箭头A42的反方向转动。
扇形齿轮234a不再受第2齿轮233b制约,从而在由弹簧234c产生的朝箭头A41的方向前进的力下沿箭头A42的反方向转动,不再与第4齿轮233d卡合。由此,第2驱动力不会传递至第4齿轮233d、第5齿轮233e及阻尼辊115,各部不再转动。
如以上所详述,原稿输送装置100中,在驱动机构中使用扇形齿轮234a及弹簧234c代替行星齿轮134的情况下,也可恰当地控制各辊的转动。
但是,在驱动机构中使用扇形齿轮234a及弹簧234c的情况下,阻尼辊115的可转动量受扇形齿轮234a的齿数限制,因此原稿输送装置100的装置设计变得复杂。因而,在驱动机构中使用行星齿轮134将不会受到对阻尼辊115的可转动量的限制,可更容易地设计原稿输送装置100。
图10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200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原稿输送装置200除了原稿输送装置100所具有的各部以外,还具有处理电路300。处理电路300为DSP、LSI、ASIC或FPGA等,代替CPU 160执行原稿读取处理。
图11为表示处理电路300的概略构成的图。
处理电路300具有控制电路171、判定电路172及图像生成电路173等。再者,这各部也可分别由独立的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固件等构成。
控制电路171为控制部的一例。控制电路171输出用以使第1马达131产生驱动力的驱动信号,并按照判定电路172的判定结果将第1马达131所产生的驱动力从第1驱动力切换为第2驱动力。
判定电路172为判定部的一例。判定电路172从第1光传感器116接收第2原稿检测信号,根据接收到的第2原稿检测信号来判定原稿是否已通过阻尼辊115,并将判定结果输出至控制电路171。
图像生成电路173为图像生成部的一例。图像生成电路173从摄像装置121接收读取图像,并将接收到的读取图像输出至接口装置142。
如以上所详述,与原稿输送装置100一样,在原稿输送装置200中也可恰当地控制各辊的转动。
符号说明
100 原稿输送装置
115 阻尼辊
118 第1输送辊
123 第2输送辊
131 第1马达
132a~132c 第1~第3转轴
133a~133i 第1~第9齿轮
134 行星齿轮
135 单向联轴器
136 扭矩限制器
161 控制部
162 判定部。

Claims (3)

1.一种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馈纸辊,其沿原稿输送方向转动,并对原稿进行馈纸;
分离辊,其设置在与所述馈纸辊相对的位置,沿所述原稿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转动,进行原稿的分离动作;
输送辊,其在原稿输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分离辊的下游;
驱动力产生部,其可通过第1方向的转动来产生第1驱动力,并且可通过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的转动来产生第2驱动力;
驱动力传递部,其配置在所述驱动力产生部与所述分离辊及所述输送辊之间;
判定部,其判定原稿是否已通过所述分离辊;以及
控制部,其按照所述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将所述驱动力产生部所产生的驱动力从所述第1驱动力切换为所述第2驱动力,
所述驱动力传递部将所述第1驱动力传递至所述分离辊来进行分离动作,并根据从所述第1驱动力到所述第2驱动力的切换将所述第2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输送辊来进行原稿的输送,并且切断所述第2驱动力向所述分离辊的传递,
所述驱动力传递部进而具有单向联轴器,所述单向联轴器阻止所述分离辊朝所述原稿输送方向的转动,
所述驱动力传递部包括行星齿轮,经由所述行星齿轮将所述第1驱动力传递至所述分离辊,并根据从所述第1驱动力到所述第2驱动力的切换来变更所述行星齿轮的连结,由此切断所述第2驱动力向所述分离辊的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传递部可将所述第1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输送辊而使所述输送辊沿原稿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转动。
3.一种控制方法,其为原稿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原稿输送装置包括:馈纸辊,其沿原稿输送方向转动,并对原稿进行馈纸;分离辊,其设置在与所述馈纸辊相对的位置,沿所述原稿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转动,进行原稿的分离动作;输送辊,其在原稿输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分离辊的下游;驱动力产生部,其可通过第1方向的转动来产生第1驱动力,并且可通过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的转动来产生第2驱动力;以及驱动力传递部,其配置在所述驱动力产生部与所述分离辊及所述输送辊之间,该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操作:判定原稿是否已通过所述分离辊,并按照所述判定中的判定结果将所述驱动力产生部所产生的驱动力从所述第1驱动力切换为所述第2驱动力,
所述驱动力传递部将所述第1驱动力传递至所述分离辊来进行分离动作,并根据从所述第1驱动力到所述第2驱动力的切换将所述第2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输送辊来进行原稿的输送,并且切断所述第2驱动力向所述分离辊的传递,
所述驱动力传递部进而具有单向联轴器,所述单向联轴器阻止所述分离辊朝所述原稿输送方向的转动,
所述驱动力传递部包括行星齿轮,经由所述行星齿轮将所述第1驱动力传递至所述分离辊,并根据从所述第1驱动力到所述第2驱动力的切换来变更所述行星齿轮的连结,由此切断所述第2驱动力向所述分离辊的传递。
CN201710108741.5A 2016-07-29 2017-02-27 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076628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0289 2016-07-29
JP2016150289A JP6239060B1 (ja) 2016-07-29 2016-07-29 原稿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62833A CN107662833A (zh) 2018-02-06
CN107662833B true CN107662833B (zh) 2020-04-03

Family

ID=60477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08741.5A Active CN107662833B (zh) 2016-07-29 2017-02-27 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50888B2 (zh)
JP (1) JP6239060B1 (zh)
CN (1) CN1076628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61129A1 (ja) * 2016-09-28 2018-04-05 富士通フロ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紙葉類繰出装置及び異物検知方法
JP6879466B2 (ja) 2017-09-28 2021-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161362B2 (ja) * 2018-01-25 2022-10-26 株式会社Pfu 原稿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275655B2 (ja) * 2018-08-29 2023-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US11597617B2 (en) 2018-08-29 2023-03-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dium feed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medium feeding method
JP6775661B1 (ja) 2019-12-19 2020-10-28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424049B2 (ja) * 2019-12-26 2024-0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6209A (en) * 1982-12-01 1985-12-03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6670B2 (ja) * 1991-10-18 2003-01-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JPH0717651A (ja) * 1993-06-30 1995-01-20 Nisca Corp シート送り装置
JP2912794B2 (ja) * 1993-07-30 1999-06-28 松下電送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読取装置
JP3218912B2 (ja) * 1995-03-23 2001-10-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方法ならびにプリンタ装置
JP3621621B2 (ja) 2000-02-25 2005-02-16 株式会社Pfu 給紙装置
JP2001253595A (ja) * 2000-03-09 2001-09-18 Ricoh Co Ltd 用紙搬送装置
JP3977181B2 (ja) 2002-07-12 2007-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81133B2 (ja) * 2003-12-24 2009-12-09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
JP5360094B2 (ja) 2010-08-27 2013-12-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5409857B1 (ja) * 2012-08-24 2014-02-05 株式会社Pfu 画像読取装置
JP5847040B2 (ja) * 2012-08-31 2016-01-20 株式会社Pfu 用紙搬送装置
JP5901475B2 (ja) * 2012-09-05 2016-04-13 株式会社Pfu 用紙搬送装置
JP5409868B1 (ja) * 2012-09-14 2014-02-05 株式会社Pfu 原稿搬送装置、ジャム判定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579302B1 (ja) * 2013-05-02 2014-08-27 株式会社Pfu 原稿搬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6209A (en) * 1982-12-01 1985-12-03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16483A (ja) 2018-02-01
US9950888B2 (en) 2018-04-24
US20180029815A1 (en) 2018-02-01
JP6239060B1 (ja) 2017-11-29
CN107662833A (zh) 2018-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62833B (zh) 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
JP6239061B1 (ja) 原稿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211794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1834291B2 (en) Medium conveying apparatus for changing torque limit value of torque limiter
JP6312784B1 (ja) 原稿搬送装置
US11459197B2 (en) Document feeder
US8534663B2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JP2023087063A (ja)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23133537A (ja) 媒体搬送装置
JP7131295B2 (ja) 媒体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23153352A (ja)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3754035B2 (ja) 事務用機器の駆動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US20220169463A1 (en) Medium conveying apparatus in which separation force of separation roller by gear with respect to pressing force of separation roller by torque limiter is set appropriately
US11884506B2 (en) Medium conveying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a skew of a medium using three sensors
JP6715792B2 (ja) 原稿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23175866A1 (ja) 媒体搬送装置、媒体搬送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240067471A1 (en) Medium feed apparatus to put separation roller on hold until front end of medium passes separation part
WO2023175736A1 (ja)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23166734A1 (ja) 媒体搬送装置、媒体給送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24030617A (ja) 媒体給送装置、媒体給送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2645090A (zh) 原稿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