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2009B -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介质进给方法 - Google Patents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介质进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2009B
CN110872009B CN201910802394.5A CN201910802394A CN110872009B CN 110872009 B CN110872009 B CN 110872009B CN 201910802394 A CN201910802394 A CN 201910802394A CN 110872009 B CN110872009 B CN 1108720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separation roller
roller
feeding
feed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023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2009A (zh
Inventor
并木政树
中村清隆
潮田尚之
宫城洋平
西坂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364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7565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72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2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2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20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3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separating from the bottom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69Driving devic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07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cooperating with means for automatically separating the pile from roller or rotary separator after a separation ste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34Article-retaining devices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of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2Friction retainers acting on under or rear side of article being separated
    • B65H3/5246Driven retainers, i.e. the motion thereof being provided by a dedicated drive
    • B65H3/5276Driven retainers, i.e. the motion thereof being provided by a dedicated drive the retainers positioned over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pile
    • B65H3/5284Retainers of the roller type, e.g.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65H7/06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or incorrect separation or feed
    • B65H7/1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or incorrect separation or feed responsive to double feed or separation
    • B65H7/125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or incorrect separation or feed responsive to double feed or separation sensing the double feed or separation without contacting th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65H7/14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by photoelectric feelers or det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18Modifying or stopping actuation of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50Timing
    • B65H2513/512Starting; Sto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50Timing
    • B65H2513/52Age; Duration; Life time or chronology of ev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5/00Physical ent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511/00 or B65H2513/00
    • B65H2515/30Forces; Stresses
    • B65H2515/32Torque e.g. braking tor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1Dimensional aspect of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13Size
    • B65H2701/1131Size of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1Edges leading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3Edges trailing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介质进给方法。在主动方式的分离辊中,存在原稿前端产生卷缩的情况。该介质进给装置具备:进给辊,进给介质;分离辊,在与进给辊之间夹着介质进行分离;电动机,对分离辊向第二旋转方向赋予驱动转矩,该第二旋转方向与分离辊将介质向进给方向的下游输送的第一旋转方向相反;以及转矩限制器,在对分离辊向第一旋转方向施加的旋转转矩超过了规定的转矩上限值的情况下,不论驱动转矩如何都使分离辊向第一旋转方向空转,控制电动机的控制单元在包括先行介质以及紧接其后的后续介质的进给的进给动作中设置停止电动机的驱动的停止期间,在停止期间中包含先行介质的后端脱离进给辊与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时机。

Description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介质进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给介质的介质进给装置、具备该介质进给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介质进给方法。
背景技术
下面,以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扫描器为例进行说明。在扫描器中存在一种如下的扫描器:构成为设置有自动进给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原稿的原稿进给装置,能够进行多张原稿的自动进给和读取。该原稿进给装置有时也称为ADF(Auto DocumentFeeder:自动进稿器)。
并且,作为原稿进给装置,存在一种如下的装置,即构成为具备:原稿托盘,将多张原稿载置于载置面;进给辊,通过与设置于原稿托盘上的原稿接触并旋转来从原稿托盘送出原稿;以及分离辊,与进给辊接触来分离原稿。
通过分离辊分离原稿的方式除了不驱动电动机的动力转矩而仅通过基于转矩限制器的旋转阻力来分离原稿的非主动方式之外,还有将向使原稿返回的旋转方向的驱动转矩经由转矩限制器而传递至分离辊的主动方式。
在专利文献1中已公开有一种具有这样的非主动方式和主动方式的分离辊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1中,分离辊被称为制动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4819号公报
分离辊和进给辊为了进行分离而由弹性体构成,因此,当进给中的原稿后端从分离辊和进给辊的夹持位置脱离时,发生了弹性变形的部分恢复为原来的形状,由此产生被分离辊拦阻的原稿以向上游侧被踢出的方式返回的现象。以下,将这种现象称为“反冲现象”。
另外,此时,在主动方式的分离辊中,有时已停止的分离辊反向旋转,此时,在被分离辊拦阻的原稿的前端作用有分离辊的反向旋转力。
根据以上所述,在主动方式的分离辊中,当正在被进给的原稿的后端从分离辊和进给辊的夹持位置脱离时,在被分离辊拦阻的原稿的前端同时作用有由反冲现象引起的返回力和由分离辊的反向旋转产生的返回力双方,有时以此为主要原因而导致在原稿前端产生卷缩。而且,如果要进给像这样前端已卷缩的原稿,则有可能原稿前端不会顺利地进入到分离辊和进给辊的夹持位置而导致卡塞。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介质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进给辊,进给介质;分离辊,在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着介质进行分离;电动机,对所述分离辊向第二旋转方向赋予驱动转矩,该第二旋转方向与所述分离辊将介质向进给方向的下游输送的第一旋转方向相反;转矩限制器,在对所述分离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施加的旋转转矩超过了规定的转矩上限值的情况下,不论所述驱动转矩如何都使所述分离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空转;以及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动机,所述控制单元在包括先行介质和紧接其后的后续介质的进给的进给动作中设置停止所述电动机的驱动的停止期间,在所述停止期间中包含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脱离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时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扫描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扫描器中的原稿进给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3是示出扫描器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示出分离辊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分离辊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分离辊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进给辊、分离辊、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8是进给辊、分离辊、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9是限制部的侧视图。
图10是图4的A-A剖视图,是与操作杆的各位置对应的图。
图11是图4的B-B剖视图,是与操作杆的各位置对应的图。
图12是图4的C-C剖视图,是与操作杆的各位置对应的图。
图13是压制部件和按压该压制部件的弹簧的侧视图以及主视图。
图14是压制部件和按压该压制部件的弹簧的侧视图以及主视图。
图15是压制部件和按压该压制部件的弹簧的侧视图以及主视图。
图16是示出进给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进给控制中的分离辊周边的原稿的状态推移的图。
图18是进给控制中的时序图。
图19是示出设置于进给辊和分离辊的上游的上游检测单元的图。
图20是示出按压压制部件的按压单元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21是示出按压压制部件的按压单元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22是示出原稿束的厚度与最下层的原稿接触进给辊的负荷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扫描器(图像读取装置)、1B…原稿进给装置、2…装置主体、3…下部单元4…上部单元、5…排纸托盘、6…进给口、7…操作面板、8…第一纸托、9…第二纸托、11…原稿载置部、12A、12B…边缘引导件、14A、14B…进给辊、15A、15B…分离辊、16…传送辊对、16a…传送驱动辊、16b…传送从动辊、17…排出辊对、17a…排出驱动辊、17b…排出从动辊、18…排出口、20…读取部、20a…上部读取传感器、20b…下部读取传感器、21…壳体、30…叠送检测部、30a…超声波发射部、30b…超声波接收部、31…第一原稿检测部、31a…发光部、31b…受光部、32…第二原稿检测部、33…载置检测部、40…控制部、41…CPU、42…ROM、43…存储器、44…程序、45…进给辊用电动机、46…传送辊用电动机、49…单向离合器、50…转矩限制器、51…分离辊用电动机、52…齿轮组、54…轴、55…切换单元、56…臂部件、56a…凸轮从动部、57…轴、57a…卡合部、58…凸轮部、59…传递齿轮、60…被传递齿轮、61…齿轮、62…齿轮、64…弹簧、65…分离辊保持架、65a…轴、66…轴、67…弹簧保持部件、68…轴、69…凸轮部件、69a…凸轮部、73…轴、75…操作部件、75a…操作部、75b…被检测部、75c…被卡定部、76…板簧、79…框架、79a、79b…弹簧抵接部、80…限制部件、80a…限制部、80b…被限制部、81…弹簧、85…压制部件、85a…弹簧保持部、85b…开口部、86…从动辊、87…刚度赋予部件、87a…摆动轴、88…设置引导件、89a、89b…位置传感器、90…第一按压弹簧、91…第二按压弹簧、93…上游检测单元、94…旋转编码器、95…压制部件、95a…压制部、95b…被引导部、95c…被按压部、96…引导部、97…扭簧、97a…第一臂部、97b…第二臂部、98…弹簧保持部、99…弹簧抵接部、100…外部计算机、P…原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概略性地说明本发明。
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介质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进给辊,进给介质;分离辊,在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着介质进行分离;电动机,对所述分离辊向第二旋转方向赋予驱动转矩,该第二旋转方向与所述分离辊将介质向进给方向的下游输送的第一旋转方向相反;转矩限制器,在对所述分离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施加的旋转转矩超过了规定的转矩上限值的情况下,不论所述驱动转矩如何都使所述分离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空转;以及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动机,所述控制单元在包括先行介质以及紧接其后的后续介质的进给的进给动作中设置停止所述电动机的驱动的停止期间,在所述停止期间中包含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脱离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时机。
当先行介质的后端从分离辊和进给辊的夹持位置脱离时,在主动方式的分离辊中,由反冲现象引起的返回力和由所述分离辊的反向旋转产生的返回力双方同时作用于被所述分离辊拦阻的介质的前端,有时会在介质前端产生卷缩。
但是,根据本方面,控制向所述分离辊赋予驱动转矩的电动机的控制单元在包括先行介质以及紧接其后的后续介质的进给的进给动作中设置停止所述电动机的驱动的停止期间,在所述停止期间中包含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脱离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时机。因此,在先行介质的后端从所述夹持位置脱离时,尽管在被所述分离辊拦阻的介质的前端作用有由反冲现象引起的返回力,但能够避免由所述分离辊的反向旋转产生的返回力的作用。由此,能够抑制被所述分离辊拦阻的介质的前端的卷缩。
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具备:第一检测单元,与所述夹持位置相比位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用于检测介质的通过;传送辊,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相比位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将介质向下游输送;以及第二检测单元,与所述传送辊相比位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用于检测介质的通过,所述控制单元将包括从通过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先行介质的前端的通过到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的通过为止的时间的期间设为所述停止期间。
根据本方面,所述控制单元将包括从通过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先行介质的前端的通过到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的通过为止的时间的期间设为所述停止期间,因此能够将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脱离所述夹持位置的时机可靠地包含在所述停止期间中。
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进给辊构成为,通过与载置于载置进给前的介质的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中的最下层的介质接触并旋转来进给所述最下层的介质,并且该第三方面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在比所述夹持位置靠上游处沿作为与介质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至少与所述介质摞中的比所述最下层的介质更上层的介质的前端接触来限制该前端接触所述分离辊。
当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的前端抵接于所述分离辊的外周面时,与所述分离辊的外周面的变形相互作用而产生将所述分离辊按压于所述进给辊的作用,其结果是,有可能所述分离辊与所述进给辊接触的力过量而产生叠送。
根据本方面,由于具备限制部,而该限制部在比所述夹持位置靠上游处沿作为与介质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并至少与所述介质摞中的比所述最下层的介质更上层的介质的前端接触来限制该前端与所述分离辊的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由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的前端与所述分离辊的外周面抵接引起的上述问题的产生。
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中,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分离辊的作为与介质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本方面,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分离辊的作为与介质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因此通过所述限制部能够抑制被拦阻的介质的倾斜。
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中,所述限制部设置成能够沿所述介质摞的厚度方向位移,并具备由用户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和将所述操作部的移动转换为所述限制部的位移的动作转换单元。
根据本方面,所述限制部设置成能够沿所述介质摞的厚度方向位移,并具备由用户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和将所述操作部的移动转换为所述限制部的位移的动作转换单元,因此能够根据介质的厚度来使所述限制部移位,进而能够实现与介质的厚度相应的恰当的进给。
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中,所述操作部能够切换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这些位置,并具备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切换单元,该第一状态能够从所述电动机向所述分离辊传递所述电动机的驱动力,该第二状态不从所述电动机向所述分离辊传递所述电动机的驱动力,在所述操作部取得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位于侧面观察介质进给路径时前端部与所述进给辊不重叠的位置,所述切换单元取得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操作部取得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位于侧面观察介质进给路径时前端部与所述进给辊重叠的位置,所述切换单元取得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操作部取得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位于侧面观察介质进给路径时前端部与所述进给辊不重叠的位置,所述切换单元取得所述第二状态。
根据本方面,通过设置各种分离条件,能够进行更进一步适合于介质种类的进给。
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或第六方面中,所述操作部设置成能够从壳体的外表面进行操作。
根据本方面,所述操作部设置成能够从壳体的外表面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容易操作所述操作部。
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三至第七方面的任一个方面中,具备:夹持部件,其在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持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进给辊进退;以及按压单元,其将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所述按压单元具备:第一弹簧,其将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以及第二弹簧,其将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在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小于规定厚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于所述夹持部件,并且所述第二弹簧的弹簧力不作用于所述夹持部件;在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为所述规定的厚度以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簧的弹簧力和所述第二弹簧的弹簧力双方都作用于所述夹持部件。
根据装置结构,在由所述夹持部件产生的介质压制力与介质设置张数的关系中,存在如下情况:在介质张数少的情况下当由所述夹持部件产生的介质压制力变大时进入到叠送区域,在介质张数多的情况下当由所述夹持部件产生的介质压制力不足时进入到未进给区域。
在本方面中,在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小于规定厚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于所述夹持部件,并且所述第二弹簧的弹簧力不作用于所述夹持部件;在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为所述规定的厚度以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簧的弹簧力和所述第二弹簧的弹簧力双方都作用于所述夹持部件,因此在上述的装置结构中能够抑制介质设置张数较少的状态下的叠送,并且能够抑制介质设置张数较多的状态下的未进给。
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三至第七方面的任一个方面中,具备:夹持部件,其在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持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进给辊进退;以及按压单元,其将所述夹持部件朝所述进给辊按压,所述按压单元具备扭簧,该扭簧将所述夹持部件朝所述进给辊按压,所述扭簧具备向所述夹持部件赋予所述扭簧的弹簧力的第一臂部和与被固定设置的弹簧抵接部抵接的第二臂部,当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的厚度发生变化时,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所成的角度、所述第一臂部向所述夹持部件赋予的所述弹簧力的作用方向与所述夹持部件向所述进给辊进入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第一臂部向所述夹持部件赋予所述弹簧力的位置与所述扭簧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这些量发生变化。
例如,若单纯地由一个压缩弹簧构成所述按压单元,则当介质设置张数增加时弹簧长度变短而弹簧力增加,当介质设置张数减少时弹簧长度变长而弹簧力减小,因此导致所述夹持部件将介质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的力单纯地依赖于介质设置张数,导致所述夹持部件将介质朝所述进给辊按压的力的设定的自由度受到限制。
对此,根据本方面,当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的厚度发生变化时,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所成的角度、所述第一臂部向所述夹持部件赋予的所述弹簧力的作用方向与所述夹持部件向所述进给辊进入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第一臂部向所述夹持部件赋予所述弹簧力的位置与所述扭簧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这些量发生变化,因此所述夹持部件将介质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的力不会单纯地依赖于介质设置张数。因此,所述夹持部件将介质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的力的设定的自由度提高,能够设定最佳的进给条件。
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具备:进给辊,通过与介质接触并旋转来进给介质;分离辊,在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着介质进行分离;以及转矩限制器,对所述分离辊赋予规定的旋转阻力,所述进给辊构成为,通过与载置于载置进给前的介质的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中的最下层的介质接触并旋转来进给所述最下层的介质,并且,该第十方面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在比所述夹持位置靠上游处沿作为与介质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并至少与所述介质摞中的比所述最下层的介质更上层的介质的前端接触来限制该前端接触所述分离辊。
当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的前端抵接于所述分离辊的外周面时,与所述分离辊的外周面的变形相互作用而产生将所述分离辊按压于所述进给辊的作用,其结果是,有可能所述分离辊与所述进给辊接触的力过量而产生叠送。
根据本方面,具备限制部,而该限制部在比所述夹持位置靠上游处沿作为与介质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并至少与所述介质摞中的比所述最下层的介质更上层的介质的前端接触来限制该前端与所述分离辊的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由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的前端与所述分离辊的外周面抵接而引起的上述问题的产生。
第十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方面中,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分离辊的在作为与介质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分离辊的在作为与介质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因此通过所述限制部能够抑制被拦阻的介质的倾斜。
第十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或第十一方面中,所述限制部设置成能够向能够调整间隙的大小的方向位移,该间隙是对去往所述分离辊与所述进给辊的夹持位置的介质的张数进行限制的间隙,并且所述限制部具备由用户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和将所述操作部的移动转换为所述限制部的位移的动作转换单元。
根据本方面,所述限制部设置成能够向能够调整间隙的大小的方向位移,该间隙是对去往所述分离辊与所述进给辊的夹持位置的介质的张数进行限制的间隙,并且所述限制部具备由用户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和将所述操作部的移动转换为所述限制部的位移的动作转换单元,因此能够根据介质的厚度来使所述限制部移位,进而能够实现与介质的厚度相应的恰当的进给。
第十三方面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读取单元,读取介质;以及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个方面所涉及的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向所述读取单元进给所述介质。
根据本方面,在图像读取装置中,可获得与上述的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下,具体说明本发明。
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介质进给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个例子,列举能够读取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原稿(以下,称为原稿P)的正面和反面中的至少一面的文件扫描器(以下,只称为扫描器1A)为例。
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的X方向为装置宽度方向,并且是作为与原稿进给方向(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原稿宽度方向。另外,Y方向为原稿进给方向(传送方向)。Z方向表示与Y方向交叉的方向、且与被传送的原稿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另外,将+Y方向设为装置前面方向,将-Y方向设为装置背面方向。另外,从装置前面观察,左方向成为+X方向,右方向成为-X方向。另外,将+Z方向设为装置上方(包括上部、上表面等),将-Z方向侧设为装置下方(包括下部、下表面等)。另外,将原稿P被进给下去的方向(+Y方向)称为“下游”,将与其相反的方向(-Y方向)称为“上游”。
以下,主要参照图1来对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器1A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扫描器1A的外观立体图。
扫描器1A具备装置主体2,该装置主体2在内部具备读取原稿P的图像的读取部20(图2)。
装置主体2构成为具备下部单元3和上部单元4。上部单元4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3以下游为转动支点而开闭,该装置主体2构成为能够使上部单元4向装置前面方向转动而打开,使原稿P的原稿传送路径露出而容易进行原稿P的卡塞的处理。
在装置主体2的装置背面方向设置有原稿载置部11,该原稿载置部11具有载置所进给的原稿P的载置面11a。原稿载置部11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装卸。
另外,在原稿载置部11设置有对原稿P的原稿宽度方向的侧缘进行引导的一对边缘引导件即第一边缘引导件12A和第二边缘引导件12B。第一边缘引导件12A具备对原稿P的侧缘进行引导的引导面U1,第二边缘引导件12B具备对原稿P的侧缘进行引导的引导面U2。
原稿载置部11具备第一纸托8和第二纸托9。第一纸托8和第二纸托9构成为能够收纳于原稿载置部11的内部且如图1所示能够从原稿载置部11中拉出,能够调整载置面11a的长度。
装置主体2在上部单元4的上表面具备操作面板7,该操作面板7进行各种读取设定、读取执行的操作、或者实现显示读取设定内容等的用户界面(UI)。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7是能够进行显示和输入这双方的所谓的触摸面板,兼用作用于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和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
在上部单元4的上部设置有与装置主体2的内部相连的进给口6,载置于原稿载置部11的原稿P从进给口6朝着设置于装置主体2内部的读取部20输送。
另外,在下部单元3的装置前面侧设置有承接被排出的原稿P的排纸托盘5。
由用户进行操作的操作部75a在构成上部单元4的壳体21上露出。虽然详情将后述,但操作部75a能够取得后述的中立位置、向近前推倒的位置和向里面推倒的位置这三个位置。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部75a,能够切换原稿的进给条件。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述。
接着,主要参照图2以及根据需要而参照其他附图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原稿进给装置1B、即扫描器1A中的原稿进给路径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扫描器1A中的原稿进给路径的侧剖视图。
扫描器1A具备原稿进给装置1B。原稿进给装置1B大体上由在扫描器1A中原稿进给所涉及的构成要素构成,具体而言由原稿载置部11、边缘引导件12、进给辊14、分离辊15等构成。在另一观点上而言,原稿进给装置1B也能够理解为从扫描器1A中省略了原稿读取所涉及的功能、具体而言省略了后述的读取部20的装置。或者,即使具有读取部20,若着眼于原稿进给的观点,则扫描器1A本身也能够理解为原稿进给装置。
在图2中,用符号T示出的实线表示原稿进给路径、即原稿P的通过轨迹。原稿进给路径T是被下部单元3和上部单元4夹着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原稿进给路径T能够定义为从原稿载置部11直至传送辊对16的路径,因此在图2中,比传送辊对16靠下游的原稿传送路径用虚线示出。
在原稿进给路径T的最上游设置有原稿载置部11,在原稿载置部11的下游设置有进给辊14和分离辊15,该进给辊14将载置于原稿载置部11的载置面11a上的原稿P朝读取部20输送,该分离辊15在与进给辊14之间夹着原稿P进行分离。
进给辊14与载置于原稿载置部11的载置面11a上的原稿P中的最下层的原稿接触。因此,当在扫描器1A中将多张原稿P设置于原稿载置部11的情况下,从载置面11a侧的原稿P开始依次向下游进给。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给辊14的上游设置有用于检测在原稿载置部11上是否存在原稿P的载置检测部33。
在与进给辊1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分离辊15,通过该分离辊15来防止原稿P的叠送。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进给辊14和分离辊15,将在后面详述。
在进给辊14的下游设置有传送辊对16、读取图像的读取部20以及排出辊对17。传送辊对16具备被传送辊用电动机46(图3)驱动而进行旋转的传送驱动辊16a和从动旋转的传送从动辊16b。
由进给辊14和分离辊15夹着向下游进给的原稿P被传送辊对16夹着传送至位于传送辊对16的下游的读取部20。
接着,在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的夹持位置的下游设置有第一原稿检测部31。第一原稿检测部31作为一例而构成为光学式传感器,具备隔着原稿进给路径T而相对配置的发光部31a和受光部31b,受光部31b将表示检测光强度的电信号发送至控制部40(图3)。由于被传送的原稿P遮挡从发光部31a发出的检测光,因此所述表示检测光强度的电信号发生变化,由此,控制部40(图3)能够检测原稿P的前端或者后端的通过。
另外,在第一原稿检测部31的下游配置有检测原稿P的叠送的叠送检测部30。叠送检测部30具备隔着原稿进给路径T而相对配置的超声波发射部30a和接收超声波的超声波接收部30b而成,超声波接收部30b将表示检测到的超声波强度的电信号发送至控制部40(图3)。当产生原稿P的叠送时,所述表示超声波强度的电信号发生变化,由此,控制部40(图3)能够检测原稿P的叠送。
另外,在叠送检测部30的下游、更具体而言在传送辊对16的下游设置有第二原稿检测部32。第二原稿检测部32构成为具有杆的接触式传感器,在杆随着原稿P的前端或后端的通过而转动时,从第二原稿检测部32发送至控制部40(图3)的电信号发生变化,由此,控制部40(图3)能够检测原稿P的前端或者后端的通过。
控制部40(图3)能够通过上述的第一原稿检测部31以及第二原稿检测部32来掌握原稿P在原稿进给路径T中的位置。
接着,设置于第二原稿检测部32的下游的读取部20具备设置于上部单元4侧的上部读取传感器20a和设置于下部单元3侧的下部读取传感器20b。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读取传感器20a以及下部读取传感器20b作为一个例子而构成为紧贴型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
在读取部20中被读取了原稿P的正面和反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图像之后,原稿P被位于读取部20的下游的排出辊对17夹着而从设置于下部单元3的装置前面侧的排出口18中排出。
排出辊对17具备被传送辊用电动机46(图3)驱动而进行旋转的排出驱动辊17a和从动旋转的排出从动辊17b。
以下,参照图3来对扫描器1A以及原稿进给装置1B中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扫描器1A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在图3中,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部40进行各种控制,包括原稿P的进给、传送、排出控制以及读取控制,除此以外,进行扫描器1A和原稿进给装置1B的各种控制。来自操作面板7的信号输入至控制部40,并且,用于控制操作面板7的显示的信号从控制部40发送至操作面板7。
控制部40控制进给辊用电动机45、分离辊用电动机51、传送辊用电动机46这些驱动源。进给辊用电动机45是图2所示的进给辊14的驱动源,分离辊用电动机51是图2所示的分离辊15的驱动源,传送辊用电动机46是图2所示的传送辊对16及排出辊对17的驱动源。
来自读取部20的读取数据输入至控制部40,并且,用于控制读取部20的信号从控制部40发送到读取部20。
来自叠送检测部30、第一原稿检测部31、第二原稿检测部32、载置检测部33这些检测单元的信号也输入至控制部40。
控制部40具备CPU41、ROM42、存储器43。CPU41按照存储在ROM42中的程序44来进行各种运算处理,控制扫描器1A整体的动作。作为存储部的一例的存储器43是能够进行读出和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各种控制所需的参数等全部存储于存储器43中,另外,根据需要,这些参数的值由控制部40更新。
另外,扫描器1A构成为能够与外部计算机100连接,将信息从外部计算机100输入至控制部40。
接着,也参照图4以后的附图来对进给辊14以及分离辊15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给辊14如图7和图8所示在原稿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有两个。在图7和图8中,用符号14A示出一个进给辊,用符号14B示出另一个进给辊。进给辊14A、14B配置在相对于原稿P的在原稿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而呈对称的位置。
同样地,分离辊15也在原稿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有两个。在图7和图8中,用符号15A示出一个分离辊,用符号15B示出另一个分离辊。分离辊15A、15B配置在相对于原稿P的原稿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而呈对称的位置。
以后,在不需要特别区分进给辊14A、14B的情况下,只称为进给辊14,同样地,在不需要特别区分分离辊15A、15B的情况下,只称为分离辊15。
进给辊用电动机45(图3)的驱动力经由单向离合器49(图2)传递至进给辊14。进给辊14从进给辊用电动机45获得旋转转矩,从而在图2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将原稿P向下游进给。以下,将进给辊14向下游输送原稿P时的进给辊14的旋转方向称为正旋转方向,将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旋转方向。
同样地,对于进给辊用电动机45的旋转方向,也将向下游输送原稿P时的旋转方向称为正旋转方向,将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旋转方向。
由于在进给辊14与进给辊用电动机45(图3)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单向离合器49,因此即使进给辊用电动机45反向旋转,进给辊14也不反向旋转。另外,在进给辊用电动机45已停止的状态下,进给辊14能够与被传送的原稿P接触并向正旋转方向从动旋转。
例如,当原稿P的前端由配置于传送辊对16的下游的第二原稿检测部32检测出时,控制部40停止进给辊用电动机45的驱动,只驱动传送辊用电动机46。由此,原稿P通过传送辊对16传送,并且进给辊14与被传送的原稿P接触并向正旋转方向从动旋转。
接着,旋转转矩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图4等)经由转矩限制器50而传递至分离辊15。关于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图4等)向分离辊15的驱动力传递路径,将在后面详述。
在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未存在原稿P的情况或者只存在一张的情况下,使分离辊15向正旋转方向旋转的旋转转矩超过作为转矩限制器50的转矩上限值的极限转矩,由此在转矩限制器50中发生打滑,从而不论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受到的旋转转矩如何,分离辊15都向正旋转方向从动旋转,也就是空转。
以下将分离辊15跟随于进给辊14的旋转或者被进给的原稿P而从动旋转的方向(第一旋转方向)称为正旋转方向,将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第二旋转方向)称为反旋转方向。
同样地,对于分离辊用电动机51的旋转方向,也将要使分离辊15向正旋转方向旋转时的旋转方向称为正旋转方向,将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旋转方向。
在原稿P的进给动作中,基本上来说,分离辊用电动机51反向旋转,即产生使分离辊15反向旋转那样的驱动转矩。
接着,当除了应进给的原稿P以外的第二张及其以后的原稿P也进入到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时,在原稿间会发生滑动,因此分离辊15通过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受到的驱动转矩而反向旋转,由此,即将被叠送的第二张及其以后的原稿P被向上游返回,即防止了叠送。
需要说明的是,进给辊14和分离辊15的外周面由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形成,当将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1、将原稿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2、将进给辊14与原稿P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3、将分离辊15与原稿P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4时,μ1>μ2的关系成立。另外,μ1>μ3、μ4的关系成立。另外,μ2<μ3、μ4的关系成立。另外,μ4>μ3的关系成立。
接着,对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向分离辊15的驱动力传递路径进行说明。
在图4中,分离辊用电动机51的驱动力经由齿轮组52而传递至切换单元55。切换单元55具有传递齿轮59,能够切换传递齿轮59相对于被传递齿轮60的啮合状态和非啮合状态。
更详细而言,传递齿轮59设置于臂部件56。臂部件56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轴57摆动,臂部件56构成从轴57向两个方向延伸的形状,传递齿轮59安装于臂部件56的向一个方向延伸的一端。臂部件56的向另一方向延伸的部分构成为凸轮从动部56a,凸轮从动部56a与凸轮部58卡合,是凸轮从动部56a即臂部件56通过凸轮部58而摆动的结构。
凸轮部58安装在轴73的一端。在轴73的另一端设有操作部件75,在该操作部件75上形成有参照图1而说明过的操作部75a。即,通过对操作部75a进行操作,轴73旋转,凸轮部58旋转,臂部件56摆动。也就是说,通过对操作部75a进行操作,来切换传递齿轮59相对于被传递齿轮60的啮合状态和非啮合状态,由此,切换作为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向分离辊15的驱动力传递路径已被连接的状态的第一状态和作为所述驱动力传递路径已被切断的状态的第二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操作部件75形成有被检测部75b和被卡定部75c。在被检测部75b的伴随操作部件75的转动的转动轨迹上配置有作为光学传感器的位置传感器89a、89b。控制部40(图3)能够根据来自该位置传感器89a、89b的检测信号的组合来检测操作部件75的位置。
另外,板簧76与被卡定部75c卡合。如图10所示,在被卡定部75c的面向板簧76的面上形成有凹部,构成为通过板簧76进入到凹部而维持操作部件75的位置。
接着,返回至图4,被传递齿轮60安装于轴54,在轴54上安装有齿轮61,齿轮61与齿轮62啮合。如图6所示,齿轮62与齿轮63啮合,齿轮63向转矩限制器50传递驱动力。
在此,参照图10及图12,对操作部75a的操作与传递齿轮59和被传递齿轮60的啮合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操作部75a能够取得图10的中央的图所示的第一位置、图10的上图所示的第二位置、和图10的下图所示的第三位置。
图12的上图是图10的中央的图所示的、操作部75a取得第一位置的状态的图,在该状态下,凸轮部58与凸轮从动部56a处于非卡合状态,传递齿轮59与被传递齿轮60啮合,切换单元55成为能够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状态。
图12的下图是图10的下图所示的、操作部75a取得第三位置的状态的图,在该状态下,凸轮部58与凸轮从动部56a处于卡合状态,传递齿轮59与被传递齿轮60分开,切换单元55成为不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二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当操作部75a从第一位置切换到图10的上图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凸轮部58从图12的上图的状态起向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凸轮部58维持与凸轮从动部56a的非卡合状态,即切换单元55维持能够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状态。
当切换单元55成为不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二状态时,分离辊15成为不向反旋转方向被驱动且能够自由旋转的状态。换言之,当切换单元55成为不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二状态时,成为不通过分离辊15进行原稿P的分离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下的原稿进给称为“非分离模式”。另外,将通过分离辊15进行原稿分离的状态下的原稿进给称为“分离模式”。
接着,对切换将分离辊15朝向进给辊14按压时的按压力的切换单元进行说明。
分离辊15由图4所示的分离辊保持架65支承。该分离辊保持架65设置成能够以轴68为中心而摆动,通过摆动,使分离辊15相对于进给辊14进退。需要注意的是,使轴68的中心轴线与轴54相同。
在分离辊保持架65的上部设置有弹簧保持部件67,在该弹簧保持部件67上形成有两个弹簧保持部67a。在弹簧保持部67a与分离辊保持架65之间设置有作为按压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弹簧64(图11),由于弹簧64的弹簧力,分离辊保持架65即分离辊15被朝向进给辊14按压。
弹簧保持部件67设置成能够以轴66为中心而摆动。
在弹簧保持部件67的上部设置有凸轮部件69。凸轮部件69安装于通过操作部75a来转动的轴73,通过操作操作部75a而转动。
凸轮部件69如图11所示具有凸轮部69a,该凸轮部69a与弹簧保持部件67卡合。
图11的中央的图是操作部75a取得第一位置(图10的中央的图)时的图,在该状态下,凸轮部69a下压弹簧保持部件67,由此,弹簧64的长度变短,弹簧64将规定的按压力施加于分离辊保持架6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64的长度采用两种长度,以下,只表达为“短的”、“长的”。
图11的下图是操作部75a取得第三位置(图10的下图)时的图,该状态与图11的中央的图同样地成为凸轮部69a将弹簧保持部件67进行了下压的状态,是弹簧64的长度短的状态。即,在操作部75a取得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的情况下,将分离辊15按压于进给辊14的按压力相同。
图11的上图是操作部75a取得第二位置(图10的上图)时的图,该状态与上述的两个状态即操作部75a取得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的状态相比,凸轮部69a下压弹簧保持部件67的程度被相对缓和。由此,与上述的两个状态相比,弹簧64的长度相对变长,即,将分离辊15按压于进给辊14的按压力相对降低。
由此,通过分离辊15产生的原稿P的分离作用相对变弱。以下,将该状态也就是图11的上图所示的状态下的原稿进给称为“软分离模式”。另外,将图11的中央的图所示的状态下的原稿进给称为“通常分离模式”。
将以上的结构归纳起来如下所述。即,操作部75a能够取得图10的中央的图所示的第一位置、图10的上图所示的第二位置、和图10的下图所示的第三位置。
当操作部75a取得第一位置时,切换单元55(图12)取得能够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状态,成为通过分离辊15进行原稿分离的分离模式。另外,该分离模式成为将分离辊15朝向进给辊14按压的按压力为通常的通常分离模式(图11的中央的图)。
当操作部75a取得第二位置时,切换单元55(图12)取得能够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状态,成为通过分离辊15进行原稿分离的分离模式。另外,该分离模式成为将分离辊15朝向进给辊14按压的按压力低于通常分离模式的按压力的软分离模式(图11的上图)。
当操作部75a取得第三位置时,切换单元55(图12)取得不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二状态,成为不通过分离辊15进行原稿分离的非分离模式。此时,将分离辊15朝向进给辊14按压的按压力与上述的通常分离模式的按压力相同。
接着,对限制原稿束前端接触分离辊15的限制部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进给辊14是与进给前的原稿束中的最下层的原稿P接触的结构,但当载置于原稿载置部11(图2)的原稿束的前端抵接于分离辊15的外周面时,与分离辊15的外周面的变形相互作用,产生将分离辊15按压于进给辊的作用。由此,进一步被叠加至弹簧64(图11)将分离辊15朝向进给辊14按压的按压力,其结果是,有可能分离辊15与进给辊接触的力过量而产生叠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限制原稿束前端接触分离辊15的限制部。
更详细而言,如图6至图8所示,限制部件80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框架79滑动。限制部件80的滑动方向大致是沿着原稿束的厚度方向的方向(Z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80具备两个限制部80a。限制部件80具有被限制部80b,该被限制部80b被图7和图8所示的弹簧81向上方即限制部80a与原稿进给路径分离的方向按压,并且如图6所示向上方的移动被凸轮部件69限制。
凸轮部件69如上所述安装于通过操作操作部75a而转动的轴73。并且,由于轴73的转动,凸轮部件69下压限制部件80。从图7向图8的变化表示凸轮部件69下压限制部件80的情形。通过上述方式,凸轮部件69、弹簧81、轴73这些部件构成了将操作部75a的移动转换为限制部80a的位移的动作转换单元。
在与操作部75a的位置的关系中,当操作部75a取得第一位置(图10的中央的图)时,限制部80a位于最上方。即,在通常分离模式下,限制部80a位于上方。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80a取得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这两个位置,以下,简单表达为“上方”、“下方”。
当操作部75a取得第二位置(图10的上图)时,限制部80a位于下方。即,在软分离模式下,限制部80a位于下方。
当操作部75a取得第三位置(图10的下图)时,限制部80a位于上方。即,在非分离模式下,限制部80a位于上方。
将对以上说明的操作部75a的位置与分离模式的内容的关系汇总后的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操作部 分离模式 分离辊驱动 分离辊按压力 限制部
第一位置(中立位置) 通常分离模式 传递驱动力
第二位置(倒向装置里侧) 软分离模式 传递驱动力
第三位置(倒向装置外侧) 非分离模式 切断驱动力
以下,参照图9来对限制部80a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限制部80a位于最上方的状态下,如图9的上图所示,当载置于原稿载置部11上的原稿束的前端与分离辊15的外周面接触时,与分离辊15的外周面的变形相互作用,产生将分离辊15按压于进给辊14的作用。其结果是,有可能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接触的力过量而产生叠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原稿前端位于比分离辊15的旋转中心靠下侧的范围U中的情况下,与分离辊15的外周面接触的原稿前端将分离辊15按压于进给辊14的力产生。
因此,通过设置限制部80a来限制与分离辊15的外周面抵接的原稿张数。
在图9中用符号Na示出的范围是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的夹持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80a位于比夹持区域Na靠上游的位置,并且在原稿宽度方向上而言,如图6及图7所示,在原稿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限制部80a与原稿束中的至少除了最下层的原稿Pa以外的上层的原稿的前端接触而限制该前端接触分离辊15。由此,能够避免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接触的力过量,能够抑制叠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市场中已上市的纸张的性质上,存在较薄的纸张之间的摩擦系数高于较厚的纸张之间的摩擦系数的倾向。因此,在原稿P为较薄的纸张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上述的叠送的问题。
因此,在原稿P为较薄的纸张的情况下,将操作部75a(图1、图4等)切换到第二位置,设为软分离模式。由此,限制部80a如图9的下图中所示位于最下方,原稿束几乎都不抵接于分离辊15。由此,能够抑制上述的叠送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当侧面观察进给路径时,限制部80a的前端(下端)与进给辊14重叠,但由于原稿P是较薄的纸张,因此最下层的原稿P能够通过变形而如图9的下图中所示那样通过限制部80a的下方,能够到达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的夹持区域Na。
另外,在软分离模式下,将分离辊15按压于进给辊14的按压力被减弱,由此能够抑制较薄的原稿P的前端卷缩的产生。
另外,在原稿P为较厚的纸张的情况下,将限制部75a(图1、图4等)切换到第一位置,设为通常分离模式。由此,限制部80a如在图9的上图中所示那样位于上方,原稿束中的上层的原稿束Ph2不与分离辊15抵接,只有下层的原稿束Ph1与分离辊15抵接。在该情况下,也同样能够抑制上述的叠送的产生。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在侧面观察原稿进给路径时,限制部80a的前端与进给辊14不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得不将原稿P以重叠多张的状态进给的情况例如在原稿P为册子等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分离辊15进行分离,则有可能卡塞。在该情况下,将限制部75a(图1、图4等)切换到第三位置,设为非分离模式。由此,几乎不产生基于分离辊15的分离作用,能够适当地抑制在进给册子等的情况下的卡塞。
接着,对原稿进给装置1B的其他特征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5所示,在原稿宽度方向上的两个分离辊15A、15B之间设置有刚度赋予部件87。
刚度赋予部件87被设置为能够以图9所示的摆动轴87a为中心而摆动,并且被未图示的作为按压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弹簧向朝着原稿进给路径突出的方向施力。由此,在被进给的原稿P上形成沿着原稿宽度方向起伏样的挠曲,在原稿P上,原稿进给方向上的刚度提高,卡纸被抑制。
在图5中用符号88示出的部件是设置引导件,该设置引导件88在进给开始前位于比上述限制部80a更靠上游侧,防止设置在原稿载置部11上的原稿P向下游侧进入。当开始进给时,设置引导件88通过未图示的机构而成为能够从进给路径退避的状态。
接着,在接近于原稿载置部11上所设置的原稿P的前端的位置的上侧,设置有作为夹持部件的压制部件85。压制部件85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进给辊14进退,并被后述的按压单元向压制原稿P的方向按压,对接近于在原稿载置部11上所设置的原稿P的前端的位置进行压制。更具体而言,如图13至图15的右图所示,压制部件85在与进给辊14之间夹持原稿P。在压制部件85中的与原稿P接触的位置上设置有从动辊86,特别是在设置的原稿P只有一张的情况下,构成为对被进给的原稿P不产生传送负荷。
在此,如图13至图15所示那样,压制部件85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框架79而在原稿束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滑动位移。并且,作为按压压制部件85的弹簧,使用长度不同的两种弹簧。更详细而言,使用一个第一按压弹簧90和两个第二按压弹簧9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单元由第一按压弹簧90和第二按压弹簧91构成。
第一按压弹簧90在设置于框架79的弹簧抵接部79a与压制部件85之间发挥弹簧力,第二按压弹簧91在设置于框架79的弹簧抵接部79b与压制部件85之间发挥弹簧力。
第二按压弹簧91收容在设置于压制部件85的弹簧保持部85a中,并且当成为弹簧抵接部79b经由设置于弹簧保持部85a的上部的开口部85b而进入到弹簧保持部85a的状态时,第二按压弹簧91在弹簧抵接部79b与压制部件85之间发挥弹簧力。
在所设置的原稿P的张数较少的情况即在原稿束小于规定厚度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弹簧抵接部79b不从开口部85b进入到弹簧保持部85a的内侧,只有第一按压弹簧90的弹簧力作用于压制部件85。
当原稿P的张数变多时,如图14所示,弹簧抵接部79b开始进入开口部85b,并且当原稿P的张数再变多时,如图15所示,弹簧抵接部79b经由开口部85b而进入到弹簧保持部85a,第二按压弹簧91发挥弹簧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至图15中左图是右图中的G-G剖视图。
通过以上的结构,可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原稿进给的失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个是叠送,另一个是不进给。对于导致叠送的主要原因,可列举出分离辊15与原稿P之间的摩擦力不足、分离辊15的转矩不足、由压制部件85所进行的原稿压制引起的原稿间的摩擦力增加等。另外,对于导致不进给的主要原因,可列举出进给辊14与最下层的原稿P之间的摩擦力不足、最下层的原稿P与原稿载置部11之间的摩擦力增加等。因此,防止叠送和防止不进给的兼顾需要综合考虑上述的各种主要原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制部件85的原稿压制力与原稿设置张数也就是原稿束的厚度的关系中,已弄清楚,在原稿张数少的情况下当压制部件85的原稿压制力变大时,进入到叠送区域;在原稿张数多的情况下当压制部件85的原稿压制力不足时,进入到不进给区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上所述在原稿设置张数少的状态下,只有第一按压弹簧90的弹簧力进行作用,并且当原稿设置张数变多时,除了第一按压弹簧90的弹簧力之外,第二按压弹簧91的弹簧力也进行作用。由此,能够抑制在原稿设置张数少的状态下的叠送,并且,能够抑制在原稿设置张数多的状态下的不进给。
接着,参照图16至图18来对原稿进给时的控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中,符号31s表示第一原稿检测部31(图2)的原稿进给路径上的原稿检测位置,符号32s表示第二原稿检测部32(图2)的原稿进给路径上的原稿检测位置。
在图16中,当接收到原稿进给指令时,控制部40(图3)驱动图3所示的所有电动机,开始所有辊的旋转(步骤S101,图18的时机(a-1))。
接着,当通过第一原稿检测部31检测到进给的原稿P的前端时(在步骤S102中为“是”),控制部40停止分离辊15的驱动(步骤S103,图18的时机(b-1))。图17的上图示出先行的原稿P1的前端到达了第一原稿检测部31的原稿检测位置31s的状态。
接着,在通过第二原稿检测部32检测到先行的原稿P1的前端时(在步骤S104中为“是”,图18的时机(c-1)),控制部40停止进给辊14的驱动(步骤S105)。图17的中央的图示出先行的原稿P1的前端到达了第二原稿检测部32的原稿检测位置32s的状态。
接着,在通过第一原稿检测部31检测到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时(在步骤S106中为“是”,图18的时机(d-1)),控制部40确认是否具有下一页(步骤S107),在具有下一页的情况下(在步骤S107中为“是”),再次执行从步骤S101起的控制。图18的时机(b-2)、(c-2)是后续的原稿P2的进给时的时机。
图17的下图示出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到达了第一原稿检测部31的原稿检测位置31s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从时机(c-1)到时机(d-1)为止的期间是根据原稿长度而变化的期间。在该期间中,包含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从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之间的夹持位置脱离的时机(e-1)。
通过以上的控制,能够获得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如果不实施上述的控制而对分离辊15始终赋予反旋转方向的驱动转矩,则在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从分离辊15和进给辊14的夹持位置脱离时,由反冲现象引起的返回力和由分离辊15的反向旋转产生的返回力双方同时作用于被分离辊15拦阻的原稿P2的前端,有时在原稿P2的前端会产生卷缩。
但是,根据上述的控制,在包括先行的原稿P1以及紧接其后的后续的原稿P2的进给的进给动作中设置有停止分离辊用电动机51的驱动的停止期间(步骤S103)。而且,在该停止期间中包含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脱离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的夹持位置的时机(图18的时机(e-1))。
因此,在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从上述夹持位置脱离时,虽然在被分离辊15拦阻的后续的原稿P2的前端作用有由反冲现象引起的返回力,但能够避免由分离辊15的反向旋转产生的返回力的作用。由此,能够抑制后续的原稿P2的前端的卷缩。
此外,控制部40切换作为驱动分离辊用电动机51的驱动转矩的期间的驱动期间和上述的停止期间。
接着,对进给控制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将设置于比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的夹持位置靠下游的第一原稿检测部31作为下游检测单元,在比所述夹持位置靠上游处设置用于检测原稿P的通过的上游检测单元。
这样的上游检测单元例如如图19所示能够构成为具备从动辊93和检测该从动辊93的旋转的旋转编码器94。如果旋转编码器90检测到从动辊93的旋转,则控制部40能够判断为原稿P正在向下游侧被输送,并且,如果该旋转停止,则控制部40能够检测到正在向下游侧被输送的原稿P的后端通过了从动辊93的位置。
而且,控制部40将从通过旋转编码器94检测到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的通过到通过位于上述夹持位置的下游的第一原稿检测部31检测到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的通过为止的期间设为停止分离辊14的驱动的停止期间。
由此,能够将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脱离上述夹持位置的时机可靠地包含在上述停止期间中。
另外,作为其他实施例,控制部40根据从动辊93与夹持位置的距离以及原稿进给速度来算出从通过旋转编码器94检测到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的通过到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行进至比所述夹持位置靠下游为止的所需时间。在此基础上,将从通过旋转编码器94检测到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的通过起包括所述所需时间的期间设为上述停止期间。
通过如此地进行控制,也能够将先行的原稿P1的后端脱离上述夹持位置的时机可靠地包含在上述停止期间中。
接着,参照图20至图22来说明对参照图13至图15说明的压制部件进行按压的按压单元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图20和图21中,对压制部件标有符号95。压制部件95具备压制原稿P的压制部95a,并且具有在相对于进给辊14进退的方向上延伸的被引导部95b。被引导部95b被引导部96向相对于进给辊14进退的方向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压制部件95朝向进给辊14按压的按压单元由扭簧97构成。扭簧97通过弹簧保持部98保持,并且具备向压制部件95赋予弹簧力的第一臂部97a和与被固定设置的弹簧抵接部99抵接的第二臂部97b,向第一臂部97a和第二臂部97b打开的方向发挥弹簧力。
在图20中,符号Pa表示一张原稿,即,图20表示原稿设置张数最少的状态。另外,在图21中,符号Pb表示原稿设置张数最多时的原稿束,即,图21表示原稿束最厚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严格来说,根据一张原稿的厚度,最少设置张数时的厚度和原稿束的厚度最厚时的原稿设置张数发生变化。受到装置结构限制的是原稿束的最大厚度。以下,最少设置张数时的厚度以设想的原稿中的厚度最薄的原稿为前提。
扭簧97的第一臂部97a向压制部件95的被按压部95c赋予弹簧力F,在原稿设置张数最少的状态下,从被按压部95c与第一臂部97a的接触位置到扭簧97的中心位置为止的距离L为最短的L1。另外,第一臂部97a与第二臂部97b所成的角度α为最大的α1。在该状态下,第一臂部97a赋予给被按压部95c的弹簧力F为F1,弹簧力F1被分解为压制部件95向进给辊14进入的方向的分力Fv=Fv1和与该分力正交的方向的分力Fh=Fh1。即,分力Fv=Fv1成为将压制部件95朝着进给辊14按压的按压力,换言之,成为压制部件95将原稿P朝着进给辊14按压的按压力。需要说明的是,角度β=β1是弹簧力F1与分力Fv1所成的角度,在原稿设置张数最少时最小。
在与此相反而表示原稿束的厚度最厚的状态的图21中,从被按压部95c与第一臂部97a的接触位置到扭簧97的中心位置为止的距离L为最长的L2。另外,第一臂部97a与第二臂部97b所成的角度α为最小的α2。在该状态下,弹簧力F为F2,弹簧力F2被分解为压制部件95向进给辊14进入的方向的分力Fv=Fv2和与其正交的方向的分力Fh=Fh2。即,分力Fv2成为将压制部件95朝着进给辊14按压的按压力,换言之,成为压制部件95将原稿P朝着进给辊14按压的按压力。需要说明的是,角度β=β2是弹簧力F2与分力Fv2所成的角度,在原稿束的厚度最厚时最大。
由于扭簧97如以上那样设置,因此随着原稿束的厚度变厚,第一臂部97a与第二臂部97b所成的角度α变小而扭簧97的弹簧力F增加。从上述的分力Fv的角度来看,这是在向使分力Fv增大的方向作用。
另外,随着原稿束的厚度变厚,第一臂部97a赋予给压制部件95的弹簧力F的作用方向与压制部件95向进给辊14进入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β变大,弹簧力F的作用方向与压制部件95向进给辊14进入的方向分离。从上述的分力Fv的角度来看,这是在向使分力Fv变小的方向作用。
另外,随着原稿束的厚度变厚,从被按压部95c与第一臂部97a的接触位置到扭簧97的中心位置为止的距离L也变长。从上述的分力Fv的角度来看,这是在向使分力Fv变小的方向作用。
如以上那样,当原稿束的厚度变化时,第一臂部97a与第二臂部97b所成的角度α、第一臂部97a赋予给压制部件95的弹簧力F的作用方向与压制部件95向进给辊14进入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β、以及第一臂部97a向压制部件95赋予弹簧力F的位置与扭簧97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L发生变化,因此,压制部件95将原稿P朝着进给辊14按压的力、也就是上述的分力Fv不会单纯地依赖于原稿设置张数。因此,压制部件95将原稿P朝进给辊14按压的力、也就是上述的分力Fv的设定自由度提高,能够设定最佳的进给条件。
更具体而言,通过扭簧97的设计和配置,能够调整原稿束的厚度与上述分力Fv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通过角度α1、角度α2、角度β1、角度β2、距离L1、距离L2的设定或者扭簧97的配置朝向、是利用卷入方向的力还是利用反绕方向的力、扭簧97的匝数、线圈直径、线材的材料、线材的直径等,能够调整原稿束的厚度与上述的分力Fv之间的关系。
在图22中,纵轴G是最下层的原稿P与进给辊14接触时的负荷,横轴N表示原稿束的厚度。N1表示原稿束的厚度N最小,N2表示原稿束的厚度N最大。另外,负荷G相当于在上述的分力Fv上加上原稿束的自重而得的量。
由实线表示的直线M1是负荷G无论原稿束的厚度N如何都恒定的情况,由单点划线表示的直线M2是负荷G随着原稿束的厚度N的增加而增加的情况,由双点划线表示的直线M3是负荷G随着原稿束的厚度N的增加而减少的情况。虽然在用单纯的螺旋弹簧构成按压单元的情况下不能进行这样的负荷设定,但根据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扭簧97,负荷设定的自由度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原稿束的厚度N与负荷G的关系成为直线M3。
需要注意的是,原稿束的自重根据原稿束的密度而变化,具体而言,在原稿P为纸张的情况下,根据克重而变化。因此,优选着眼于容易叠送的纸张、容易产生不进给的纸张,并且着眼于叠送和不进给中的哪一个明显地产生,来设定原稿束的厚度N与负荷G的关系。
上述实施方式虽然说明了将本发明所涉及的介质进给装置应用于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扫描器的情况,但也能够应用于以打印机为代表的、具有向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头的记录装置。

Claims (10)

1.一种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进给辊,进给介质;
分离辊,在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着介质进行分离;
电动机,对所述分离辊向第二旋转方向赋予驱动转矩,该第二旋转方向与所述分离辊将介质向进给方向的下游输送的第一旋转方向相反;
转矩限制器,在对所述分离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施加的旋转转矩超过了规定的转矩上限值的情况下,不论所述驱动转矩如何都使所述分离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空转;
多个检测部,与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相比位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检测介质的通过;以及
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动机,
所述控制单元在包括先行介质及紧接其后的后续介质的进给的进给动作中,基于所述多个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切换驱动所述电动机的驱动期间和停止所述电动机的驱动的停止期间,
在所述停止期间中包含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脱离所述夹持位置的时机,
第一检测部,与所述夹持位置相比位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用于检测介质的通过;
传送辊,与所述第一检测部相比位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将介质向下游输送;以及
第二检测部,与所述传送辊相比位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用于检测介质的通过,
所述多个检测部包括所述第一检测部和所述第二检测部,
所述控制单元将包括从通过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先行介质的前端的通过到通过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的通过为止的时间的期间设为所述停止期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给辊构成为:通过与载置于载置进给前的介质的介质载置部上的介质摞中的最下层的介质接触并旋转来进给所述最下层的介质,
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在比所述夹持位置靠上游处沿作为与介质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至少与所述介质摞中的比所述最下层的介质更上层的介质的前端接触来限制该前端接触所述分离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分离辊的在作为与介质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设置成能够沿所述介质摞的厚度方向位移,并具备:
操作部,由用户进行操作;以及
动作转换单元,将所述操作部的移动转换为所述限制部的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能够切换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这些位置,
所述操作部具备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切换单元,该第一状态能够从所述电动机向所述分离辊传递所述电动机的驱动力,该第二状态不从所述电动机向所述分离辊传递所述电动机的驱动力,在所述操作部取得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在侧面观察介质进给路径时位于与所述进给辊不重叠的位置,所述切换单元取得所述第一状态,
在所述操作部取得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在侧面观察介质进给路径时位于与所述进给辊重叠的位置,所述切换单元取得所述第一状态,
在所述操作部取得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在侧面观察介质进给路径时位于与所述进给辊不重叠的位置,所述切换单元取得所述第二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设置成能够从壳体的外表面进行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夹持部件,在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持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进给辊进退;以及
按压单元,将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
所述按压单元具备:
第一弹簧,将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以及
第二弹簧,将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
在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小于规定厚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于所述夹持部件,并且所述第二弹簧的弹簧力不作用于所述夹持部件;在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为所述规定厚度以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簧的弹簧力和所述第二弹簧的弹簧力双方都作用于所述夹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夹持部件,在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持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进给辊进退;以及
按压单元,将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
所述按压单元具备扭簧,该扭簧将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进给辊按压,
所述扭簧具备向所述夹持部件赋予所述扭簧的弹簧力的第一臂部和与被固定设置的弹簧抵接部抵接的第二臂部,
当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介质摞的厚度发生变化时,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所成的角度、所述第一臂部向所述夹持部件赋予的所述弹簧力的作用方向与所述夹持部件向所述进给辊进入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第一臂部向所述夹持部件赋予所述弹簧力的位置与所述扭簧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这些量发生变化。
9.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单元,读取介质;以及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向所述读取单元进给所述介质。
10.一种介质进给方法,是介质进给装置中的介质进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
进给辊,进给介质;
分离辊,在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着介质进行分离;
电动机,对所述分离辊向第二旋转方向赋予驱动转矩,该第二旋转方向与所述分离辊将介质向进给方向的下游输送的第一旋转方向相反;
转矩限制器,在对所述分离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施加的旋转转矩超过了规定的转矩上限值的情况下,不论所述驱动转矩如何都使所述分离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空转;以及
多个检测部,与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相比位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检测介质的通过,
所述介质进给方法包括:
在包括先行介质及紧接其后的后续介质的进给的进给动作中,基于所述多个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切换驱动所述电动机的驱动期间和停止所述电动机的驱动的停止期间,
在所述停止期间中包含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脱离所述夹持位置的时机,
将包括从检测到所述先行介质的前端的通过到检测到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的通过为止的时间的期间设为所述停止期间。
CN201910802394.5A 2018-08-29 2019-08-28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介质进给方法 Active CN1108720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0628 2018-08-29
JP2018-160628 2018-08-29
JP2019-036493 2019-02-28
JP2019036493A JP7275655B2 (ja) 2018-08-29 2019-02-28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2009A CN110872009A (zh) 2020-03-10
CN110872009B true CN110872009B (zh) 2021-05-14

Family

ID=67777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02394.5A Active CN110872009B (zh) 2018-08-29 2019-08-28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介质进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97617B2 (zh)
EP (1) EP3617106B1 (zh)
CN (1) CN1108720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08739A (ja) * 2022-01-26 2023-08-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9237A (ja) * 1993-11-12 1995-07-1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給紙装置
US6059279A (en) * 1998-09-14 2000-05-09 Xerox Corporation Retard sheet separator-feeder with retarded sheets kickback reduction
CN1380586A (zh) * 2001-04-12 2002-11-20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623877A (zh) * 2003-12-04 2005-06-08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薄片供给器和采用它的图像读取装置
CN105383968A (zh) * 2014-08-29 2016-03-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装置和具备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662833A (zh) * 2016-07-29 2018-02-06 株式会社Pfu 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9601A (en) * 1996-05-31 1997-09-23 Eastman Kodak Company Sheet feeding device with floating guide
JP3711069B2 (ja) 2001-12-10 2005-10-26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分離装置
US7170658B2 (en) 2001-09-13 2007-0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3959328B2 (ja) * 2002-03-20 2007-08-15 株式会社東芝 紙葉類取出装置および紙葉類取出方法
KR100431006B1 (ko) * 2002-05-10 2004-05-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프린팅기기의 용지 카트리지
JP5341493B2 (ja) 2008-12-17 2013-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2011032063A (ja) * 2009-08-03 2011-02-17 Canon Inc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給送装置のシート分離方法
US9181050B2 (en) * 2010-11-10 2015-11-10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document reading apparatus
JP2012188279A (ja) 2011-03-14 2012-10-04 Canon Electronics Inc シート給送装置
JP5450507B2 (ja) * 2011-05-12 2014-03-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紙機構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14166B2 (ja) 2012-03-09 2015-11-17 株式会社Pfu 媒体供給装置
JP2015140253A (ja) * 2014-01-30 2015-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14484B2 (ja) 2015-02-27 2018-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JP2018160628A (ja) 2017-03-23 2018-10-11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記憶装置
JP7142819B2 (ja) 2017-08-21 2022-09-28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カードリーダー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9237A (ja) * 1993-11-12 1995-07-1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給紙装置
US6059279A (en) * 1998-09-14 2000-05-09 Xerox Corporation Retard sheet separator-feeder with retarded sheets kickback reduction
CN1380586A (zh) * 2001-04-12 2002-11-20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623877A (zh) * 2003-12-04 2005-06-08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薄片供给器和采用它的图像读取装置
CN105383968A (zh) * 2014-08-29 2016-03-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装置和具备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662833A (zh) * 2016-07-29 2018-02-06 株式会社Pfu 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71100A1 (en) 2020-03-05
EP3617106A1 (en) 2020-03-04
CN110872009A (zh) 2020-03-10
US11597617B2 (en) 2023-03-07
EP3617106B1 (en) 2024-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97035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スキャナ、プリンタ、ファクシミリ、及び複写機
JP6977451B2 (ja)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記録装置
US11711478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10872009B (zh)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介质进给方法
US8485518B2 (en) Sheet media feeding device, sheet media separation method, and sheet media processing device
US6513805B2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reader
JP7275655B2 (ja)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JP7322571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20200045194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5503279B2 (ja) シート綴じ装置
JP729449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9062190A (ja)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83638B2 (ja) 給紙装置
US11985283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2018184267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2009062109A (ja)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5549A (ja)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並びに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23111959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532897B2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2024036722A (ja) 原稿給紙装置
JP2023112810A (ja)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JP2006256762A (ja) 給紙装置
JP2007320683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61380A (ja) 自動給紙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