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43661B -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43661B
CN107643661B CN201710608921.XA CN201710608921A CN107643661B CN 107643661 B CN107643661 B CN 107643661B CN 201710608921 A CN201710608921 A CN 201710608921A CN 107643661 B CN107643661 B CN 1076436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device
exciting
housing
develope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089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43661A (zh
Inventor
奥川裕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050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483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643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3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43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36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03G15/0889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agitation or stirr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由存积于显影装置的壳体的上壁的调色剂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产生的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显影装置具备:壳体,收纳显影剂;激振机构,对壳体进行激振;以及控制部,在壳体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的非图像形成时控制激振机构,对壳体进行激振以使附着于壳体内的调色剂脱落。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利用了电子照相工艺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中,通过对带电的感光鼓(像载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利用显影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供给调色剂,来使静电潜像可视化从而形成调色剂像。进而,将该调色剂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张之后,利用定影夹持件进行加热、加压使其定影,从而在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收纳在构成显影装置的壳体内的显影剂由显影套筒(显影剂载体)来担载。担载有显影剂的显影套筒旋转地朝向感光鼓输送调色剂。但是,在这个时候,有时因显影套筒的旋转而使调色剂飞散。飞散后的调色剂附着于显影套筒周围的壳体的上壁等。若这种调色剂存积,则会凝集起来而从壳体的上壁脱落。若脱落后的调色剂例如在图像形成处理的中途附着于显影套筒、感光鼓上,则易产生由该调色剂所引起的图像不良。
专利文献1公开有如下技术:通过显影装置的装卸动作来对显影装置进行激振,从而使附着于构成显影装置的壳体的上壁的调色剂从壳体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06453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通过显影装置的装卸动作来对显影装置进行激振,所以仅最多一天一次的时机来对显影装置进行激振。因此,在将显影装置从图像形成装置拆下之前,在图像形成处理的中途,当存积于显影装置的壳体的上壁的调色剂从壳体脱落的情况下,仍有可能产生由该调色剂所引起的图像不良(调色剂溢出)。
并且,在通过装卸动作来对显影装置进行激振的情况下,根据用户的不同,导致激振的动作存在偏差,从而有时不能够有效果地使调色剂从壳体脱落,因而有发生上述调色剂溢出的可能性变高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由附着于显影装置的壳体的调色剂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产生的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影装置具备:
壳体,收纳显影剂;
激振机构,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以及
控制部,在所述壳体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的非图像形成时控制所述激振机构,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以使附着于所述壳体内的调色剂脱落。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的显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非图像形成时使附着于显影装置的壳体的调色剂脱落,从而能够抑制由该调色剂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是安装有激振机构的显影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安装有激振机构的显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的图。
图6是示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的图。
图7是示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的图。
图8是示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的在显影装置的动作停止时的状态下的图。
图9是示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的在显影装置的驱动状态时的状态下的图。
图10是示出将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中的按压部件的按压解除后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200…激振机构;210…按压部件;220…激振部件;412…显影装置;412A…显影套筒;412B…搅拌部件;412C…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了电子照相工艺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形成在感光鼓413上的Y(黄)、M(品红)、C(青)、K(黑)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21,使四色调色剂像重合在中间转印带421上,之后二次转印于纸张S,从而形成图像。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采用了如下串联方式:将与YMCK四色对应的感光鼓413沿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串联排列地配置,以一次的顺序使各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21。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
控制部10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01、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1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出与处理内容相应的程序并展开于RAM103,与展开的程序协作地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块的动作进行集中控制。此时,参照储存于存储部72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例如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在与连接于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的外部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0例如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使图像形成于纸张S。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图像读取部10由具备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输稿器)的自动原稿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构成。
自动原稿进纸装置11利用输送机构来对载置于原稿盘的原稿D进行输送,并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送出。利用自动原稿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次性读取载置于原稿盘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含两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对从自动原稿进纸装置11输送到稿台玻璃上的原稿或载置在稿台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成像在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元件)传感器12a的光接收面上,并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该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被实施了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及操作部22发挥作用。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各功能的动作情况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信息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并将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0。
图像处理部30具备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用户设定相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灰度校正数据(灰度校正表)进行灰度校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除了对输入图像数据实施灰度校正之外,还对输入图像数据实施颜色校正、浓淡校正等各种校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了上述处理的图像数据来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具备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了方便图示及说明,用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共同的构成要件,在需要区别它们的情况下,对附图标记添加Y、M、C或K来表示。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构成要件标注附图标记,对于其它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构成要件省略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单元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鼓413例如是在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管)的周面依次层叠有底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而成的带负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感光鼓413与本发明的“像载体”对应。
带电装置414通过产生电晕放电,来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成为负极性。
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通过在感光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正电荷,并输送至电荷输送层的表面,来中和感光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在感光鼓413的表面,利用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是双成分反转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413的表面,从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显影装置412通过将显影剂所包含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413,从而在感光鼓413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
在显影装置412设有显影套筒412A及搅拌部件412B。显影套筒412A一边旋转一边担载显影剂,并将显影剂所包含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413。对于搅拌部件412B而言,通过沿轴向输送显影剂来搅拌显影装置412内的显影剂。显影套筒412A与本发明的“显影剂载体”对应。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显影装置412设有用于对显影装置412进行激振的激振机构200。在下文中对激振机构200进行叙述。
如图1所示,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板等,其将在一次转印后残存于感光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去除。
中间转印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状带构成,并呈环状架设于多个支承辊423。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它由从动辊构成。通过驱动辊旋转,使得中间转印带421以一定速度向A方向行进。中间转印带421是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的带,其根据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被驱动而旋转。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色成分的感光鼓413对置,并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一次转印辊422隔着中间转印带421被压接于感光鼓413,从而形成用于从感光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夹持部。
二次转印辊424与在驱动辊423A的带行进方向下游侧配置的支承辊423B对置,并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二次转印辊424隔着中间转印带421被压接于支承辊423B,从而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夹持部。
带清洁装置426将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去除。
在中间转印带421经过一次转印夹持部时,感光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合于中间转印带421来被一次转印。具体而言,通过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并向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亦即向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赋予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电荷,来使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21。
之后,在纸张S经过二次转印夹持部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于纸张S。具体而言,通过对支承辊423B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并向纸张S的正面侧,也就是说,向与中间转印带421抵接的一侧赋予与调色剂极性相同的电荷,来使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于纸张S。
定影部60具备上侧定影部60A和下侧定影部60B等,其中,上侧定影部60A具有在纸张S的定影面亦即形成有调色剂像的面的一侧配置的定影面侧部件,下侧定影部60B具有在纸张S的背面亦即与定影面相反的一侧配置的背面侧支承部件。通过向定影面侧部件压接背面侧支承部件,来形成夹持着纸张S而进行输送的定影夹持件。
对于定影部60而言,通过定影夹持件对被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像、并输送而来的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S。
上侧定影部60A具有定影面侧部件亦即环状的定影带61、加热辊62及定影辊63。定影带61被加热辊62和定影辊63架设。
下侧定影部60B具有背面侧支承部件亦即加压辊64。加压辊64在与定影带61之间形成有夹持着纸张S而进行输送的定影夹持件。
纸张输送部50具备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输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进纸部51的三个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按照预先设定的每个种类收纳基于克重、尺寸等而被识别出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
输送路径部53具有定位辊对53a等多个输送辊对等。收纳于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纸张S从最上部被一张一张地送出,并通过输送路径部53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0。此时,通过配设有定位辊对53a的定位辊部对进纸过来的纸张S的倾斜进行校正,并调整输送时机。然后,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被一并地二次转印于纸张S的一个面,并在定影部60中被实施定影工序。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被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向设备外排纸。
然而,在显影装置412中,在担载了显影剂的显影套筒412A朝向感光鼓413输送调色剂时,会存在由于显影套筒412A的旋转而使显影剂飞散的情况。飞散的调色剂附着于与显影套筒412A对置的壳体412C的上壁。若调色剂存积于壳体412C的上壁,则会凝集起来从壳体412C的上壁脱落。若脱落的调色剂例如在图像形成处理的中途附着于显影套筒412A、感光鼓413上,则易产生由该调色剂所引起的图像不良。
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当壳体412C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下的非图像形成时,通过激振机构200对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进行激振,使附着于壳体412C的上壁的调色剂从壳体412C的上壁脱落。由此,调色剂不会在图像形成处理的中途向显影套筒412A、感光鼓413脱落,从而能够抑制由该调色剂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产生。以下,对激振机构200进行说明。
图3A是安装有激振机构200的显影装置412的侧视图,是示出显影装置412未驱动时的图。图3B是安装有激振机构200的显影装置412的侧视图,是示出显影装置412驱动时的图。图4A是安装有激振机构200的显影装置412的俯视图,是示出显影装置412未驱动时的图。图4B是安装有激振机构200的显影装置412的俯视图,是示出显影装置412驱动时的图。
如图3A所示,激振机构200设置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的侧面,具有第一齿轮201、第二齿轮202、第三齿轮203、第四齿轮204、齿轮支承部205、按压部件210以及激振部件220。
第一齿轮201是与输出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等的驱动源的驱动力的输出齿轮C1啮合的齿轮,并被齿轮支承部205支承。
输出齿轮C1是用于经由中间齿轮B1等向搅拌部件412B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的齿轮。输出齿轮C1与未图示的齿轮机构啮合,从该齿轮机构被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套筒412A及搅拌部件412B被从同一驱动源传递驱动力。向显影套筒412A输入驱动力的显影齿轮A1经由中间齿轮A2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在中间齿轮A2中,通过与输出齿轮C1不同的齿轮机构传递驱动力。
第二齿轮202是具有大径齿轮部202A和小径齿轮部202B的双速齿轮,并被齿轮支承部205支承。大径齿轮部202A与第一齿轮201啮合。小径齿轮部202B与第三齿轮203啮合。
第三齿轮203及第四齿轮204相互啮合,并配置在按压部件210(主体部211)的内部。第三齿轮203与本发明的“传递齿轮”对应。
按压部件210是按压激振部件220的部件,具有主体部211、按压部212及弹簧安装部213。主体部211包围第三齿轮203及第四齿轮204,并将第三齿轮203及第四齿轮204支承为能够旋转。
主体部211隔着第三齿轮203被齿轮支承部205支承。也就是说,第三齿轮203被齿轮支承部205支承。
另外,第四齿轮204未被齿轮支承部205支承,而仅被按压部件210的主体部211支承。对于第四齿轮204而言,在与主体部211之间规定的摩擦反作用力发挥作用地被主体部211支承为能够旋转。规定的摩擦反作用力是比在向第三齿轮203传递驱动力后欲通过该驱动力使第四齿轮204相对于主体部211旋转的力更大的摩擦力。在从第三齿轮203向第四齿轮204传递驱动力后,规定的摩擦反作用力发挥作用,从而使第四齿轮204相对于主体部211不旋转,而是伴随着第三齿轮203的旋转,第四齿轮204及主体部211转动。换言之,若向第三齿轮203传递驱动力,则通过作用在第四齿轮204与主体部211之间的规定的摩擦反作用力,按压部件210以第三齿轮203的旋转中心216为中心转动。
按压部212从主体部211的图示左侧的上端部向左侧突出。激振部件220(被按压部221)位于按压部212的图示左侧。此处,如图3B所示,若显影装置412的驱动开始,则经由输出齿轮C1、第一齿轮201及第二齿轮202,第三齿轮203开始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齿轮203的旋转方向被设定为逆时针方向。通过作用在按压部件210的主体部211与第四齿轮204之间的规定的摩擦反作用力,按压部件21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也就是说,按压部件210与搅拌部件412B的旋转驱动连动地转动。若按压部件21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按压部212向图示左侧按压激振部件220。
弹簧安装部213设置于主体部211的图示右侧,并安装有弹簧214的一端。弹簧214的另一端被安装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的适当位置。由此,按压部件210被弹簧214施力以便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在显影装置412的驱动力没有传递到第三齿轮203时,按压部件210通过弹簧214的作用力,从图3B的位置返回到图3A的位置。
并且,齿轮支承部205除第一齿轮201、第二齿轮202及第三齿轮203以外,还构成为能够支承输出齿轮C1、中间齿轮B1。像这样通过将齿轮支承部205设为能够支承输出齿轮C1、中间齿轮B1,从而能够将激振机构200相对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进行装卸。
如图4A所示,激振部件220是激振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的部件,并同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的上盖连续并向下方延伸设置的被激振壁412D对置。被激振壁412D同与配置有显影套筒412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激振部件220具有被按压部221、转动部222以及激振部223。
转动部222在显影装置412的宽度方向,也就是说,在搅拌部件412B的轴向(以下简称为“轴向”。)上延伸。在转动部222中,多个孔224沿轴向排列地形成有多个。通过使螺纹件240穿过该孔224中的任一个来螺纹固定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从而使激振部件220以供螺纹件240穿过的孔224的部分作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也就是说,激振部件220被构成为能够变更转动支点。
转动部222通过转动能够在用于激振部223接触壳体412C的被激振壁412D来对壳体412C进行激振的位置亦即激振位置(图4B的位置)、与用于不接触壳体412C来不对壳体412C进行激振的非激振位置(图4A的位置)之间移动。对于激振部件220而言,由于被未图示的弹簧向轴向施力,因此在按压部件210未对被按压部221按压的情况下,位于非激振位置。
被按压部221位于转动部222的轴向的一端侧,也就是说,位于配置有按压部件210的一侧且为被按压部件210的按压部212按压的部分。
激振部223从转动部222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向图示右侧突出,在激振位置与壳体412C的被激振壁412D接触。
此处,若按压部件210通过驱动而转动,则按压部件210的按压部212向图示左侧对被按压部221按压,从而使激振部件220转动来从非激振位置向激振位置移动。由此,激振部223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的被激振壁412D碰撞,来对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进行激振,从而能够使附着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的上盖的调色剂从该上盖脱落。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412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3A及图3B所示,若显影装置412的驱动开始,则经由输出齿轮C1、第一齿轮201及第二齿轮202向第三齿轮203传递驱动。若向第三齿轮203传递驱动,则通过作用在第四齿轮204与主体部211之间的规定的摩擦反作用力,按压部件210的主体部21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按压部件210的按压部212按压激振部件220的被按压部221。
若激振部件220的被按压部221被按压,则如图4A及图4B所示,激振部件220转动来使激振部223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碰撞,从而激振壳体412C。像这样,由于在显影装置412的非图像形成时,也就是说,在驱动开始时对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进行激振,因此能够在显影装置412中在图像形成处理的动作开始之前可靠地使该调色剂脱落。因此,能够抑制在图像形成处理的中途向显影套筒412A、感光鼓413脱落。
并且,在显影装置412的驱动开始之后,按压部件210的按压部212以与激振部件220的被按压部221保持接触的状态被固定,第三齿轮203及第四齿轮204成为在图3B的位置持续旋转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不必要地被激振部件220激振。
若显影装置412的驱动停止,则不向第三齿轮203传递驱动,因此按压部件210的主体部211被弹簧214施力,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来返回到图3A的位置。由于激振部件220没有被按压部件210按压,因此返回到图4A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下一驱动开始时对显影装置412进行激振。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显影装置412驱动开始时,在驱动力传递到激振机构200后,对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进行激振。由此,能够抑制在图像形成处理的中途存积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的上壁的调色剂向壳体412C内脱落。因此,能够抑制由存积于壳体412C的上壁的调色剂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并且,激振机构200基于用于驱动显影装置412的驱动力来对壳体412C进行激振,因此与追加其它驱动源来使激振机构动作的结构相比,能够谋求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省空间化。
并且,由于利用激振机构200来对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进行激振,所以与由用户进行激振的结构相比,能够不容易在激振的动作中产生偏差。
并且,由于能够将激振机构200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进行装卸,因此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等级将激振机构200作为附属部件来向市场供给。并且,也能够易于更换激振机构200,另外,还能够仅在需要时向显影装置412安装而使用。
并且,对于壳体412C的上盖而言,由于与显影套筒412A对置,因此易附着有从显影套筒412A飞散的调色剂,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从该上盖延伸的被激振壁412D进行激振,因此能够有效地使调色剂从上盖脱落。并且,虽然从上盖脱落的调色剂附着于显影套筒412A、感光鼓413,但是是在非图像形成时,并且,附着于感光鼓413的调色剂被鼓清洁装置415回收,因此不产生图像不良。
并且,激振部件220的转动部222的转动支点能够变更,因此通过变更该转动支点,能够对激振部件220在激振时的振动的强度进行调整。例如,为了增强激振时的振动,优选形成于转动部222的孔224中的最靠被按压部221侧的孔224,为了减弱激振时的振动,优选形成于转动部222的孔224中的最靠激振部223侧的孔224。
并且,激振机构200被传递用于驱动搅拌部件412B的驱动力,因此例如在连续印刷纸张期间停止搅拌部件412B,而在下一纸张S印刷时再次开始搅拌部件412B的驱动时,对壳体412C进行利用激振机构200的激振。因此,能够增加激振的次数,从而能够抑制调色剂存积于壳体412C。
然而,例如,在将收纳彼此颜色不同的调色剂的四个显影装置412的开始时机全部设为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在激振显影装置412时产生的声音是在多个显影装置412中同时产生的,因此有可能激振时的声音变得过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进行使各显影装置412的开始时机不同的控制。具体而言,从中间转印带42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起依次开始各显影装置412的驱动。也就是说,从结束了用于图像形成的动作的显影装置412起依次开始驱动,从而能够使在激振时产生声音的产生时机不同,因而能够降低在激振时产生的声音。
并且,在激振部件220、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由金属等构成的情况下,存在激振时的声音变得较大的担忧。因此,也可以在激振部件220的激振部223或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的被激振位置设置用于减小声音的产生的静音部件。通过这样,能够降低在激振时产生的声音。此外,作为静音部件,考虑到对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进行激振,因此能够使用硬度较高的例如PORON等树脂部件。
接下来,对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5A是示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200的图,是示出显影装置412未驱动时的状态的图。图5B是示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200的图,是示出显影装置412驱动时的状态的图。
如图5A所示,对于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按压部件210而言,弹簧安装部213的位置变成主体部211的图示左端部的下部的位置。对于弹簧214而言,一端安装于弹簧安装部213,另一端安装于位于按压部件210下方的显影装置412的适当位置。由此,按压部件210被弹簧214施力以便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对于按压部件210而言,在不向第三齿轮203传递驱动时,成为按压部212保持按压激振部件220的状态,因此激振部件220位于激振位置。
此处,若向第三齿轮203传递驱动,则通过作用在第四齿轮204与主体部211之间的规定的摩擦反作用力,按压部件210转动。此外,在第一变形例中,第三齿轮203的旋转方向被设定为顺时针方向。
通过按压部件210转动,按压部212远离激振部件220的被按压部221,从而激振部件220位于非激振位置。并且,在显影装置412的与主体部211的图示右侧对应的位置设有挡板215。按压部件210通过与该挡板215抵接来抑制向比挡板215更靠下游侧的转动,因此显影装置412在驱动中为位于图5B的位置的状态。
若在显影装置412停止驱动时,也就是说,在非图像形成时,不向第三齿轮203传递驱动,通过弹簧214的作用力,按压部件21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按压部件210的按压部212按压激振部件220的被按压部221,激振部件220从非激振位置移动到激振位置。因此,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被激振,从而能够抑制由附着于壳体412C的调色剂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使显影装置412的驱动的开始时机不同的控制,使在激振时产生声音的产生时机不同,但在第一变形例中,通过进行使各显影装置412的停止时机不同的控制,也能够使在激振时产生声音的产生时机不同。
接下来,对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A是示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200在显影装置412的驱动开始时的状态的图。图6B是示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200在显影装置412的驱动状态时的状态的图。
如图6A所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按压部件210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其内部未配置齿轮,而是具有过载保护部250。过载保护部250形成为圆板状,并连接于从按压部件210的主体部211延伸的转动轴217,并与按压部件210一同旋转。
过载保护部250与传递搅拌部件412B的旋转驱动的第五齿轮206接触。对于过载保护部250而言,通过作用在其与第五齿轮206之间的摩擦力,受第五齿轮206的影响而旋转。若第五齿轮206持续旋转来对过载保护部250施加过载,则从第五齿轮206向过载保护部250的扭矩传递被切断。也就是说,通过过载保护部250,在搅拌部件412B的旋转驱动扭矩超过规定值之前搅拌部件412B的旋转驱动被传递,在旋转驱动扭矩超过了规定值的情况下,搅拌部件412B的旋转驱动的传递被解除。
并且,在第二变形例中,第五齿轮206被设定为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按压部件210被弹簧214施力以便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此处,对第二变形例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6A所示,在显影装置412的驱动开始时,若向第五齿轮206传递驱动,则受第五齿轮206的旋转的影响,过载保护部250及按压部件21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若按压部件21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按压部件210的按压部212按压激振部件220,来进行向显影装置412的激振。
若显影装置412的驱动继续,并对过载保护部250施加过载,则从第五齿轮206向过载保护部250的驱动力的传递被解除。并且,按压部件210通过弹簧214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而远离激振部件220。由此,激振部件220返回到非激振位置。据此,在显影装置412的驱动中向激振机构200的驱动传递被解除,因此能够降低对于显影装置412的驱动的负荷。
接下来,对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200的图。图8是示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200在显影装置412的动作停止时的状态的图。
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激振机构200具有齿轮支承部205、激振部件220、传递齿轮机构260以及按压齿轮机构270。传递齿轮机构260与本发明的“传递部”对应。
激振部件220为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并且,激振部件220的、与激振部22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通过弹簧225被向与显影装置412相反的一侧施力。由此,在激振部件220未被后述的按压部件273按压的情况下,激振部223为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接触的状态。
并且,激振部件220被齿轮支承部205支承。齿轮支承部205例如能够为具有将为激振部件200的转动中心的螺纹件240等支承的支承部的结构。因此,能够易于将包括激振部件220的激振机构200相对于壳体412C进行装卸。
传递齿轮机构260具有第一固定齿轮261和第一移动齿轮262。第一固定齿轮261为与传递显影装置412的旋转驱动的传递齿轮207啮合的齿轮,被齿轮支承部205支承为能够旋转,且支承为不可移动。
第一移动齿轮262为与第一固定齿轮261啮合的齿轮,被齿轮支承部205支承为能够旋转,且被支承为可以移动。如图8及图9所示,对于第一移动齿轮262而言,若向传递齿轮207传递旋转驱动,则通过第一固定齿轮261的旋转,其向图示的顺时针方向移动,来与后述的第二固定齿轮271啮合。
按压齿轮机构270具有第二固定齿轮271、第二移动齿轮272及按压部件273。第二固定齿轮271为在与第一移动齿轮262啮合时经由传递齿轮机构260从传递齿轮207传递旋转驱动的齿轮,被齿轮支承部205支承为能够旋转,且支承为不可移动。
第二移动齿轮272是与第二固定齿轮271啮合的齿轮,被齿轮支承部205支承为能够旋转,且支承为可以移动。对于第二移动齿轮272而言,若向第二固定齿轮271传递旋转驱动,则通过第二固定齿轮271的旋转,其向图示的顺时针方向移动。
按压部件273从第二移动齿轮272的旋转中心部分向显影装置412侧延伸,并与激振部件220的与显影装置412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接触。对于按压部件273而言,通过第二移动齿轮272移动,其朝向显影装置412按压激振部件220。由此,激振部件220中的激振部223远离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也就是说,激振部件220在被按压部件273按压的情况下位于非激振位置。
并且,如图10所示,若显影装置412的驱动停止,传递齿轮机构260不向按压齿轮机构270传递驱动,则激振部件220的利用按压部件273的按压被解除。若利用按压部件273的按压被解除,则通过弹簧225的作用力,激振部件220向将按压部件273推出的一侧移动。
因此,激振部件220的激振部223向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侧移动来对壳体412C进行激振。也就是说,对于激振部件220而言,在按压部件273的按压被解除的情况下从非激振位置向激振位置移动来对壳体412C进行激振。由此,能够使附着于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的上盖的调色剂从该上盖脱落。
并且,对于控制部100而言,在解除了按压部件273的按压时,使传递齿轮207向与传递齿轮207传递旋转驱动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这种情况下的传递齿轮207的旋转例如为一个齿轮齿量的旋转。通过这样,能够易于解除第一移动齿轮262与第二固定齿轮271的啮合,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激振部件220的激振动作。进一步,在利用控制部100将按压部件273的按压解除时的使传递齿轮207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控制不仅适用于第三变形例,也可以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出了将搅拌部件412B作为旋转部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将显影套筒412A作为旋转部件。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在连续印刷纸张期间,显影套筒412A保持旋转是普遍的情况,因此在印刷任务的驱动开始时或印刷任务结束后的驱动停止时进行激振动作。因此,在为印刷张数较少的印刷任务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进行不必要的激振动作。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被激振壁412D位于壳体412C的上壁的靠搅拌部件412B侧的端部,但也可以是壳体412C的上盖本身,还可以位于壳体412C的上壁的靠显影套筒412A侧的端部。通过这样,能够使被激振壁412D位于显影套筒412A附近,从而能够更有效果地使调色剂从壳体412C脱落。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激振机构200为与搅拌部件412B亦即为了进行显影装置412的显影动作所使用的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连动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激振机构200也可以是被从与显影装置412不同的驱动源传递驱动的结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彩色印刷、单色印刷的不同,也可以控制成仅对动作的显影装置412的壳体412C进行激振。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均只不过是示出了在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不能够通过上述内容来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被限定地解释。即,若本发明不脱离其宗旨、或其主要技术特征,则能够以各种形式实施。

Claims (27)

1.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收纳显影剂;
激振机构,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以及
控制部,在所述壳体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的非图像形成时控制所述激振机构,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以使附着于所述壳体内的调色剂脱落,
所述激振机构具有:
激振部件,能够在激振位置和非激振位置移动,所述激振位置是用于接触所述壳体而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的位置,所述非激振位置是用于不接触所述壳体而不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的位置;以及
按压部件,基于用于进行所述显影装置的显影动作的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来按压所述激振部件,
所述激振部件在没有被所述按压部件按压的情况下位于所述非激振位置,
在被所述按压部件按压的情况下,所述激振部件从所述非激振位置向所述激振位置移动而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
所述按压部件构成为与传递所述旋转驱动的传递齿轮的旋转连动地转动,并通过转动来按压所述激振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装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机构与用于进行所述显影装置的显影动作的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连动地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机构与用于进行所述显影装置的显影动作的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连动地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图像形成时是开始所述旋转驱动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机构具有:到用于进行所述显影装置的显影动作的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扭矩超过规定值为止,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被传递,在所述旋转驱动扭矩超过了所述规定值的情况下,解除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的传递的过载保护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机构具有:到用于进行所述显影装置的显影动作的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扭矩超过规定值为止,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被传递,在所述旋转驱动扭矩超过了所述规定值的情况下,解除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的传递的过载保护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图像形成时是停止所述旋转驱动时。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显影剂载体,所述显影剂载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担载所述显影剂并向像载体供给,
所述旋转部件是所述显影剂载体。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显影剂载体,所述显影剂载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担载所述显影剂并向像载体供给,
所述旋转部件是所述显影剂载体。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显影剂载体,所述显影剂载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担载所述显影剂并向像载体供给,
所述旋转部件是所述显影剂载体。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显影剂载体,所述显影剂载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担载所述显影剂并向像载体供给,
所述旋转部件是所述显影剂载体。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显影剂载体,所述显影剂载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担载所述显影剂并向像载体供给,
所述旋转部件是所述显影剂载体。
14.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对所述壳体内的所述显影剂进行搅拌的搅拌部件,
所述旋转部件是所述搅拌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对所述壳体内的所述显影剂进行搅拌的搅拌部件,
所述旋转部件是所述搅拌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对所述壳体内的所述显影剂进行搅拌的搅拌部件,
所述旋转部件是所述搅拌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对所述壳体内的所述显影剂进行搅拌的搅拌部件,
所述旋转部件是所述搅拌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对所述壳体内的所述显影剂进行搅拌的搅拌部件,
所述旋转部件是所述搅拌部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机构具有传递部,所述传递部构成为与所述传递齿轮的旋转连动地转动,并通过转动来将从所述传递齿轮传递的所述旋转驱动传递至所述按压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解除由所述按压部件进行的按压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传递齿轮向与传递所述旋转驱动的传递齿轮传递所述旋转驱动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部件沿所述旋转部件的轴向延伸,且通过以所述轴向上的规定位置为转动支点转动,来在所述激振位置与所述非激振位置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有减小在所述激振部件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时产生的声音的静音部件。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部件对与所述壳体的上盖连续并延伸设置的被激振壁进行激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显影剂载体,所述显影剂载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担载所述显影剂并向像载体供给,
所述被激振壁位于所述显影剂载体附近。
25.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收纳显影剂;
激振机构,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以及
控制部,在所述壳体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的非图像形成时控制所述激振机构,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以使附着于所述壳体内的调色剂脱落,
所述激振机构具有:
激振部件,能够在激振位置和非激振位置移动,所述激振位置是用于接触所述壳体而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的位置,所述非激振位置是用于不接触所述壳体而不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的位置;以及
按压部件,基于用于进行所述显影装置的显影动作的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来按压所述激振部件,
所述激振部件在被所述按压部件按压的情况下位于所述非激振位置,
在由所述按压部件进行的按压解除的情况下,所述激振部件从所述非激振位置向所述激振位置移动而对所述壳体进行激振,
所述按压部件构成为与传递所述旋转驱动的传递齿轮的旋转连动地转动,并通过转动来按压所述激振部件。
2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互不相同的多个颜色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显影装置,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显影装置,以使各显影装置的驱动开始时机以及停止时机中的至少一方不同。
CN201710608921.XA 2016-07-22 2017-07-17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7643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4812 2016-07-22
JP2016-144812 2016-07-22
JP2016205049A JP6848326B2 (ja) 2016-07-22 2016-10-19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205049 2016-10-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43661A CN107643661A (zh) 2018-01-30
CN107643661B true CN107643661B (zh) 2020-06-16

Family

ID=60989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08921.XA Active CN107643661B (zh) 2016-07-22 2017-07-17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9029B2 (zh)
CN (1) CN1076436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8614B (zh) * 2018-10-16 2021-02-02 济南蓝海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打印机墨盒内墨粉快速高效分离设备
CN109188877B (zh) * 2018-10-16 2021-03-12 北京辰光融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打印机墨盒专用墨粉自动处理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37479A (ja) * 1986-04-09 1987-10-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トナ−補給装置
JP2011145594A (ja) * 2010-01-18 2011-07-28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36975A (zh) * 2011-02-04 2012-08-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以及包括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0593A (en) * 1874-05-05 Improvement in printing-presses
US4026873A (en) * 1973-04-21 1977-05-31 Agency Of Industrial Science & Technology Needle-like crystals of polyoxymethyle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JPH0426873A (ja) * 1990-05-22 1992-01-30 Ricoh Co Ltd トナー供給装置
JPH09211974A (ja) * 1996-02-06 1997-08-15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
JP3535721B2 (ja) * 1997-01-10 2004-06-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H1124524A (ja) * 1997-07-08 1999-01-29 Ricoh Co Ltd トナー搬送装置
JP2000029300A (ja) * 1998-05-08 2000-01-28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87577A (ja) * 2001-03-28 2002-10-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283772B2 (en) * 2004-04-05 2007-10-16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supplying device, toner supplying proces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process
JP2007206453A (ja) 2006-02-02 2007-08-1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7831180B2 (en) * 2007-11-15 2010-11-09 Dell Products L.P. Toner agitator
JP4613227B2 (ja) * 2008-06-11 2011-01-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9952A (ja) * 2008-12-15 2010-06-2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NZ706690A (en) * 2009-04-24 2017-01-27 Iceutica Pty Ltd A novel formulation of meloxicam
JP2014199395A (ja) * 2013-03-11 2014-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37479A (ja) * 1986-04-09 1987-10-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トナ−補給装置
JP2011145594A (ja) * 2010-01-18 2011-07-28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36975A (zh) * 2011-02-04 2012-08-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以及包括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24469A1 (en) 2018-01-25
US10289029B2 (en) 2019-05-14
CN107643661A (zh) 2018-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4791B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JP6848326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643661B (zh)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1595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排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72683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231758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JP20200087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00737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934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補充用紙表示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JP71922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16013955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contacting/separating state of component
JP6855761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圧力切替方法
JP68523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221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39955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196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オートリセット制御方法
JP696530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303942B2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551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356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97242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36997B2 (ja)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滞留判定方法
JP69430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20221240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
JP20211234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