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4296B - 空气悬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悬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4296B
CN107614296B CN201580080493.7A CN201580080493A CN107614296B CN 107614296 B CN107614296 B CN 107614296B CN 201580080493 A CN201580080493 A CN 201580080493A CN 107614296 B CN107614296 B CN 1076142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assage
supply
valv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04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4296A (zh
Inventor
伊藤勉
森俊介
李友行
岩村力
吉田祐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14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4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2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4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48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egulating means inside the fluid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4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2Pneumatic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23Regulating distributors or valves for pneumatic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1/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 B60G11/2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fluid springs only, e.g. hydropneumatic springs
    • B60G11/27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fluid springs only, e.g. hydropneumatic springs wherein the fluid is a g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1/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 B60G11/2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fluid springs only, e.g. hydropneumatic springs
    • B60G11/3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fluid springs only, e.g. hydropneumatic springs having pressure fluid accumulator therefor, e.g. accumulator arranged in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15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the regulating means comprising electric or electron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4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2Pneumatic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4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2Pneumatic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23Regulating distributors or valves for pneumatic springs
    • B60G17/0525Height adjusting or levelling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20Spring action or springs
    • B60G2500/201Air spring system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20Spring action or springs
    • B60G2500/205Air-compressor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30Height or ground clear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6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particular elements, systems or processes used on suspension systems or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s
    • B60G2600/66Humidifying or dry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通过补给通路(6)将压缩机(3)与罐(5)之间连接,在补给通路(6)的中途设置第一止回阀(8)。罐(5)与空气悬架(1、2)之间通过给排通路(9)连接,在给排通路(9)的中途设置给排切换阀(10),并且在给排切换阀(10)与空气悬架(1、2)之间设置悬架控制阀(11、12)。给排切换阀(10)与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之间通过排气通路(13)连接,在排气通路(13)的中途设置排气通路开闭阀(14)。在降低车高时,将空气悬架(1、2)内的空气通过排气通路(13)导向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在由压缩机(3)压缩后,向罐(5)内进行补给。

Description

空气悬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例如四轮机动车等车辆上,且通过将由压缩机压缩的空气向空气悬架给排而进行车高调节的空气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在四轮机动车等车辆上搭载有用于进行车高调节的空气悬架系统。该空气悬架系统具备:根据空气的给排进行车高调节的空气悬架、压缩向空气悬架供给的空气的压缩机、储存由压缩机压缩的空气的高压罐。并且,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将储存于高压罐的压缩空气向空气悬架供给,由此使车高上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该现有技术中,在使车高降低时,从空气悬架排出空气,将所排出的空气储存于低压罐。并且,压缩机对储存于低压罐内的具有大气压以上的压力的空气进行压缩,将该压缩空气储存于高压罐内。由此,能够抑制压缩机的吸入侧和排出侧的压力差,并降低通过压缩机压缩空气时的压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460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空气悬架系统构成为包括如下的两个罐,即,储存在使车高升高时向空气悬架供给的压缩空气的高压罐、和储存在使车高降低时从空气悬架排出的空气的低压罐。
因此,在将空气悬架系统搭载于车辆上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即,用于设置两个罐的空间大。另外,存在如下的问题,即,用于构成空气悬架系统的零部件数量增大,制造成本增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悬架系统,其能够通过减少罐的个数,而实现设置空间的缩小、制造成本的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悬架系统,其构成为包括:空气悬架,夹装在车体与车轴之间,根据空气的给排进行车高调节;压缩机,对空气进行压缩;罐,储存由该压缩机压缩的空气;补给通路,将所述压缩机与该罐之间连接,第一止回阀,设于该补给通路的中途,允许空气从所述压缩机向所述罐的流动且阻止反向的流动;给排通路,将所述罐与所述空气悬架之间连接;给排切换阀,设于该给排通路的中途,在向所述空气悬架供给空气的供给位置、和将所述空气悬架内的空气排出的排出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悬架控制阀,位于该给排切换阀与所述空气悬架之间且设于所述给排通路的中途,对所述给排通路进行开闭并控制所述空气悬架的伸张和压缩;返回通路,将所述给排切换阀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连接;返回通路开闭阀,设于该返回通路的中途,对所述返回通路进行开闭;并且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在通过所述空气悬架使车高降低时,将所述给排切换阀切换至排出位置,通过所述悬架控制阀开启所述给排通路,通过所述返回通路开闭阀开启所述返回通路,并且所述压缩机工作,由此,将所述空气悬架内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放出,而通过所述返回通路及所述补给通路向所述罐内补给。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用一个高压罐构成空气悬架系统,且能够实现设置空间的缩小、制造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的回路结构图;
图2是表示通过空气悬架使车高升高的状态的回路结构图;
图3是表示通过空气悬架使车高降低的状态的回路结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空气悬架系统的回路结构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的回路结构图;
图6是通过空气悬架使车高升高的状态的回路结构图;
图7是通过空气悬架使车高降低的状态的回路结构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的回路结构图;
图9是通过空气悬架使车辆左前侧的车高降低的状态的回路结构图;
图10是通过空气悬架使车辆左后侧的车高降低的状态的回路结构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空气悬架系统的回路结构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空气悬架系统的回路结构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空气悬架系统的回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3对本发明的空气悬架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图1~图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空气悬架系统。
图中,1、2表示搭载于车辆上的空气悬架,上述各空气悬架1、2设于车轴与车体(均未图示)之间,根据空气的给排进行车高调节。需要说明的是,在四轮机动车的情况下,通常以前轮侧两个和后轮侧两个的方式,共计配设四个空气悬架,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说明,仅图示两个空气悬架1、2。
这里,关于空气悬架1,其在缸体1A与活塞杆1B之间形成有空气室1C,该空气室1C与后述的分支给排通路9A连接。另一方面,关于空气悬架2,其在缸体2A与活塞杆2B之间也形成有空气室2C,该空气室2C与后述的分支给排通路9B连接。这里,缸体1A、2A是减缓车辆振动的油压等的缓冲器。需要说明的是,空气悬架1、2不一定具有缸体1A、2A,也可以是仅由橡胶制成的筒状橡胶件构成的空气弹簧。
压缩机3压缩向空气悬架1、2供给的空气。这里,压缩机3由压缩机主体3A和电动马达3B构成,电动马达3B驱动该压缩机主体3A。在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侧设有将被吸入压缩机主体3A的外气中的粉尘等去除的进气过滤器4。另一方面,在压缩机3的排出端口3D连接后述的补给通路6。
罐5储存由压缩机3压缩的空气。压缩机3的排出端口3D和罐5经由补给通路6连接,从压缩机3排出的压缩空气通过补给通路6储存于罐5内。而且,储存于罐5内的压缩空气通过后述的供气通路20、给排通路9向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供给。另外,在该罐5设有压力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2测定罐5内的压力。
空气干燥器7设于补给通路6的中途。该空气干燥器7例如向内部填充硅胶等干燥剂(未图示),使从压缩机3排出的压缩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吸附于干燥剂,由此,生成干燥的压缩空气。因此,在罐5内储存通过空气干燥器7从而干燥的压缩空气,向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也供给干燥的压缩空气。
第一止回阀8位于罐5与空气干燥器7之间且设于补给通路6的中途。该第一止回阀8允许空气(压缩空气)从压缩机3朝向罐5的流动,并阻止反向的流动。
给排通路9经由供气通路20及后述的给排切换阀10将罐5与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之间连接。在该情况下,供气通路20将罐5与给排切换阀10之间连接。给排通路9供从罐5向空气悬架1、2供给的压缩空气流通,并且供从空气悬架1、2排出的空气流通。这里,给排通路9在后述的给排切换阀10与空气悬架1、2之间并行地分支为两个分支给排通路9A、9B,这些分支给排通路9A、9B构成给排通路9的一部分。一分支给排通路9A与空气悬架1的空气室1C连接,另一分支给排通路9B与空气悬架2的空气室2C连接。因此,各空气悬架1、2和后述的各悬架控制阀11、12相对于给排通路9并联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四个车轮设置空气悬架的车辆中,还可以在分支成两个分支给排通路9A、9B的分支点,进一步分支成向其他两个车轮的分支给排通路(未图示)。
给排切换阀10设于给排通路9与供气通路20之间,该给排切换阀10由二位三通电磁阀构成。这里,给排切换阀10选择性地在向空气悬架1、2供给空气(压缩空气)的供给位置(a)、和将空气悬架1、2内的空气排出的排出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并且,给排切换阀10例如在螺线管10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10B保持排出位置(b),在螺线管10A被励磁时,抵抗弹簧10B而切换至供给位置(a)。
悬架控制阀11位于空气悬架1与给排切换阀10之间且设于分支给排通路9A的中途,该悬架控制阀11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该悬架控制阀11选择性地在开启位置(a)和关闭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控制空气悬架1的伸张和压缩,其中,开启位置(a)是开启分支给排通路9A而允许空气相对于空气悬架1的空气室1C的给排的位置,关闭位置(b)是关闭分支给排通路9A而切断空气相对于空气悬架1的空气室1C的给排的位置。这里,悬架控制阀11例如在螺线管11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11B保持将分支给排通路9B关闭的关闭位置(b),在螺线管11A被励磁时,抵抗弹簧11B而切换至将分支给排通路9A开启的开启位置(a)。
悬架控制阀12位于空气悬架2与给排切换阀10之间且设于分支给排通路9B的中途。与悬架控制阀11同样地,该悬架控制阀12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通过选择性地在将分支给排通路9B开启的开启位置(a)、和将分支给排通路9B关闭的关闭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控制空气悬架2的伸张和压缩。这里,悬架控制阀12例如在螺线管12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12B保持将分支给排通路9B关闭的关闭位置(b),在螺线管12A被励磁时,抵抗弹簧12B而切换至将分支给排通路9B开启的开启位置(a)。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二轮模型,因而表示设置两个悬架控制阀11、12的例子,而在四轮空气悬架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各车轮的每一个(共计四个)设置悬架控制阀,另外,前后轮也可以设为在左右设置一个。在该情况下,为了抑制车辆左右方向的侧倾,也可以在将左右间连通的通路中设置节流孔等施加流路阻力的单元。
排气通路13连接给排切换阀10的罐5侧的两个端口内的图中下侧的端口、与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之间。在给排切换阀10保持排出位置(b)且悬架控制阀11、12切换至开启位置(a)时,该排气通路13使从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排出的空气回到压缩机3的吸入侧(吸入端口3C侧)。
排气通路开闭阀14设于排气通路13的中途,该排气通路开闭阀14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开闭排气通路13。这里,排气通路开闭阀14具有开启排气通路13的开启位置(a)和关闭排气通路13的关闭位置(b),例如在螺线管14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14B保持关闭位置(b),在螺线管14A被励磁时,抵抗弹簧14B而切换至开启位置(a)。
第二止回阀15设于压缩机3的进气侧。该第二止回阀15配置在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与进气过滤器4之间。该第二止回阀15允许空气从进气过滤器4朝向压缩机3的流动,阻止反向的流动。
旁通通路16设于补给通路6与排气通路13之间。这里,旁通通路16的一侧在位于给排切换阀10与排气通路开闭阀14之间的连接部位16A,连接于排气通路13的中途,旁通通路16的另一侧在位于空气干燥器7与第一止回阀8之间的连接部位16B,连接于补给通路6的中途。并且,旁通通路16用于将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内的空气一边在空气干燥器7进行再生,一边经由后述的大气开放通路18绕过压缩机3并向大气中放出。
第三止回阀17设于旁通通路16的中途,该第三止回阀17允许空气从排气通路13朝向补给通路6的流动,并阻止反向的流动。
大气开放通路18将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内的空气向大气中放出。这里,大气开放通路18的一侧在位于压缩机3的排出端口3D与空气干燥器7之间的连接部位18A连接于补给通路6。另外,大气开放通路18的另一侧经由进气过滤器4向大气开放。并且,大气开放通路18使从空气悬架1、2排出的空气向大气中放出而不导入罐5。其用于如下的情况,即,罐5的压力过高的情况、或需要干燥器7的再生的情况。
大气开放阀19设于大气开放通路18的中途,该大气开放阀19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开闭大气开放通路18。这里,大气开放阀19具有开启大气开放通路18的开启位置(a)和关闭大气开放通路18的关闭位置(b),例如在螺线管19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19B保持关闭位置(b),在螺线管19A被励磁时,抵抗弹簧19B切换至开启位置(a)。
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以下,说明其工作。
首先,描述在罐5内未充分储存压缩空气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图1所示,在如下的状态下使压缩机3工作,即,将给排切换阀10保持在排出位置(b),将悬架控制阀11、12、排气通路开闭阀14、及大气开放阀19分别保持在关闭位置(b)。
由此,压缩机3通过进气过滤器4吸入外气,将该外气压缩并向补给通路6排出。该压缩空气由空气干燥器7干燥后,储存于罐5内。然后,例如当罐5内的压力达到恒定压力时,压缩机3停止,能够向罐5内填充足够的压缩空气。
接着,描述使车高升高的情况即供气模式。在该情况下,在压缩机3停止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将排气通路开闭阀14保持在关闭位置(b),并且将大气开放阀19保持在关闭位置(b)。在该状态下,将给排切换阀10的螺线管10A励磁,由此将给排切换阀10切换至供给位置(a),并且将悬架控制阀11、12的螺线管11A、12A励磁,由此将悬架控制阀11、12切换至开启位置(a)。
由此,罐5内的压缩空气向给排通路9导出,该压缩空气通过分支给排通路9A向空气悬架1的空气室1C内供给,并且通过分支给排通路9B向空气悬架2的空气室2C内供给。这样,能够将储存于罐5内的压缩空气向空气室1C、2C内供给而使空气悬架1、2迅速地伸张,因而,与例如将由压缩机3生成的压缩空气直接向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内供给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车高快速上升。
这里,也可以在罐5内的压力成为不能使空气悬架1、2伸张至期望高度的压力的情况下,驱动压缩机3。但是,优选地,将罐5设计成不会出现这种压力那样的足够的容量。
在车高的升高动作完成后,如图1所示,停止对给排切换阀10的螺线管10A的通电而将给排切换阀10切换至排出位置(b),并且停止对悬架控制阀11、12的螺线管11A、12A的通电而将悬架控制阀11、12切换至关闭位置(b)。由此,分支给排通路9A、9B关闭,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被封住,因而,空气悬架1、2能够保持伸张状态,保持在使车高升高后的状态。
另一方面,描述使车高降低的情况即排气模式。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将给排切换阀10保持在排出位置(b),并且将大气开放阀19保持在关闭位置(b)。在该状态下,将排气通路开闭阀14的螺线管14A励磁,由此将排气通路开闭阀14切换至开启位置(a),并且将悬架控制阀11、12的螺线管11A、12A励磁,由此将悬架控制阀11、12切换至开启位置(a)。另外,使压缩机3工作。
由此,空气悬架1的空气室1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9A导出到排气通路13,空气悬架2的空气室2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9B导出到排气通路13。然后,导出到排气通路13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放出,而被导向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在由压缩机3压缩后,通过补给通路6、空气干燥器7向罐5内补给。其结果,从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排出空气,空气悬架1、2变换成压缩状态,由此,能够使车高降低。
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构成如下的闭回路,即,将从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排出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放出而由压缩机3压缩且储存在罐5,将储存于该罐5的压缩空气向空气悬架1、2供给。
在车高的降低动作完成后,如图1所示,停止对悬架控制阀11、12的螺线管11A、12A的通电,将悬架控制阀11、12切换至关闭位置(b)。由此,分支给排通路9A、9B关闭,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被封住,因而,空气悬架1、2保持压缩状态,由此能够保持在使车高降低后的状态。
这样,使车高降低时从空气悬架1、2排出的空气在通过排气通路13导向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后,由压缩机3压缩而储存于罐5,因而,能够免去用于储存从空气悬架1、2排出的空气的罐(低压罐)。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能够构成为使用一个罐5(高压罐)而不设置低压罐,能够削减系统整体的零部件数量。其结果,能够使空气悬架系统整体小型化、轻量化,能够缩小在车辆上搭载时的设置空间。另外,能够提高相对于车辆的组装性,还能够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相对于车辆的搭载性,罐5也可以分成两个、四个等多个罐。
而且,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内通常具有大气压以上的压力,因此,通过将从空气悬架1、2排出的空气导向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能够抑制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侧与排出端口3D侧的压力差,并降低通过压缩机3压缩空气时的压力差,能够降低马达3B的工作负荷。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在使车高降低时以外,也可以在罐5内的压力低于最低压力的情况下,在图1的状态下,驱动压缩机3,从而外气通过进气过滤器4被吸入压缩机3。由此,压缩机3压缩外气并向补给通路6排出,排出到补给通路6的压缩空气由空气干燥器7干燥后,储存于罐5内。该情况下的最低压力可以是事先设定的恒定值,或者,也可以如下的方式设定,即,在车高高的情况下,即使之后进行进气,空气量也少,排气的可能性高,因而设定成低的压力;在车高低的情况下,即使之后进行进气,空气量也不多,排气的可能性低,因而设定成高的压力。
接着,例如为了使车辆转弯行驶时的姿态稳定,在使车高快速降低的情况下,将给排切换阀10保持在排出位置(b),并且将排气通路开闭阀14保持在关闭位置(b)。在该状态下,将大气开放阀19的螺线管19A励磁,由此将大气开放阀19切换至开启位置(a),并且将悬架控制阀11、12的螺线管11A、12A励磁,由此将悬架控制阀11、12切换至开启位置(a)。此时,压缩机3停止。
由此,空气悬架1的空气室1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9A导出到排气通路13,空气悬架2的空气室2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9B导出到排气通路13导出。然后,导出到排气通路13的空气通过旁通通路16并经由空气干燥器7导向大气开放通路18,从该大气开放通路18向大气中放出。该情况为大气排气模式。其结果,能够从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快速地排出空气,能够使车高快速地降低。
另一方面,在使车高快速地降低时,从空气悬架1、2排出的空气从旁通通路16通过空气干燥器7并向大气开放通路18流动。由此,能够将水分从填充于空气干燥器7内的干燥剂去除,能够使干燥剂再生。
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在通过空气悬架1、2使车高升高时,将事先储存于罐5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给排通路9向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供给。由此,与例如将由压缩机3压缩的空气直接向空气悬架1、2供给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供给压缩空气,能够使车高快速地上升。
另外,其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在通过空气悬架1、2使车高降低时,通常,将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内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放出而通过排气通路13导向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在由压缩机3压缩后,通过补给通路6、空气干燥器7向罐5内补给。由此,能够免去将从空气悬架1、2排出的空气暂且以低压状态储存的罐(低压罐)。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能够使用一个罐5而构成(根据搭载性,也可以设为多个),能够减少系统整体的零部件数量。其结果,能够使空气悬架系统整体小型化、轻量化,能够缩小在车辆上搭载时的设置空间。另外,能够提高相对于车辆的组装性,还能够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由于气温的下降等而罐压低的情况下,压缩机3能够通过进气过滤器4吸入外气,将该外气压缩并储存于罐5内。因此,能够在罐5内始终储存必要的压缩空气,能够应对空气悬架1、2实现的车高调节。
另外,在从空气悬架1、2排出空气时,在将排气通路开闭阀14切换至关闭位置(b)的情况下,能够将从空气悬架1、2导出到排气通路13的空气从旁通通路16经由空气干燥器7导向大气开放通路18,从该大气开放通路18向大气中放出。
其结果,通过从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快速地排出空气而压缩空气悬架1、2,能够使车高快速地降低。另外,从空气悬架1、2排出的空气从旁通通路16通过空气干燥器7向大气开放通路18流动,由此,能够将水分从填充于空气干燥器7内的干燥剂去除,使干燥剂再生。另外,由于压缩机3在排气时启动,故而,此时压缩机3的排出侧的压力、即罐5的压为低的状态,且吸入侧的压力、即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的压力处于高的状态(但是,低于罐5的压力),因而压差小,所以,压缩机3容易启动。
这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给排切换阀10、悬架控制阀11、12、排气通路开闭阀14、第三止回阀17构成为如下的阀机构,即,能够在本发明的上述罐与上述空气悬架之间,对上述罐与上述空气悬架之间的连接、切断进行切换,并且能够对上述空气悬架与上述压缩机的进气侧的连接、切断进行切换。另外,悬架控制阀11、12是如下的控制阀,即,对各空气悬架的能够给排、不能给排进行切换。
接着,使用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图4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形成如下的系统,即,不使用排气通路开闭阀14,排气通路13与压缩机3的进气侧始终连接。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在通过空气悬架1、2使车高降低时,将空气悬架1、2的空气室1C、2C内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放出而通过排气通路13导向压缩机3的吸入端口3C,在由压缩机3压缩后,通过补给通路6、空气干燥器7向罐5内补给。进一步地,通过将大气开放阀19切换至开启位置(a),能够将从空气悬架1、2导出到排气通路13的空气从旁通通路16经由空气干燥器7导向大气开放通路18,从该大气开放通路18向大气中放出。这样,即使设为不使用排气通路开闭阀14、排气通路13与补给通路6始终连接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但是,如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就使用了排气通路开闭阀14的一方而言,在相对于压缩机3使用了停止时允许流动的类型的压缩机的情况下,由于在进行向大气放出的排气时,空气不会不通过干燥器而经由压缩机排气,故而,能够一并提高通过干燥器7的空气的压力、流量。因此,与变形例相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及时使填充于空气干燥器7内的干燥剂再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情况,即,分别由电磁先导式的方向控制阀构成给排切换阀10、悬架控制阀11、12、排气通路开闭阀14、大气开放阀19。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例如气动先导式或液压先导式的方向控制阀。
接着,记载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蕴含的发明。即,根据本发明,通过空气悬架、压缩机、罐、将压缩机与罐之间连接的补给通路、设于补给通路的中途的第一止回阀、将罐与空气悬架之间连接的给排通路、设于给排通路的中途的给排切换阀、位于给排切换阀与空气悬架之间且设于给排通路的悬架控制阀、将给排切换阀与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连接的返回通路、设于返回通路的中途的返回通路开闭阀构成空气悬架系统,并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在通过空气悬架使车高降低时,将给排切换阀切换至排出位置,通过悬架控制阀开启给排通路,通过返回通路开闭阀开启返回通路,并且压缩机工作,由此,将空气悬架内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放出而通过返回通路及补给通路向罐内补给。由此,能够将从空气悬架排出的空气导入压缩机,由压缩机压缩并储存于罐。因此,通过使用一个罐构成空气悬架系统,能够使空气悬架系统整体小型化、轻量化,能够缩小在车辆上搭载时的设置空间。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通过空气悬架使车高升高时,将给排切换阀切换至供给位置,并且通过悬架控制阀开启给排通路,由此,能够将罐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给排通路向上述空气悬架供给。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压缩机的进气侧设置允许空气朝向压缩机的流动且阻止反向的流动的第二止回阀,由此,在返回通路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时,压缩机能够将经由进气过滤器吸入的外气压缩并通过补给通路向罐补给。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在位于压缩机与第一止回阀之间且处于补给通路的中途的位置设置空气干燥器,设置一端侧在给排切换阀与返回通路开闭阀之间连接于返回通路、且另一端侧在空气干燥器与第一止回阀之间连接于补给通路的旁通通路,在旁通通路的中途设置第三止回阀,设置一端侧在压缩机的排出侧与空气干燥器之间连接于补给通路、且另一端侧向大气开放的排气通路,在排气通路的中途设置排气通路开闭阀。由此,通过将空气悬架内的空气向大气中排出,能够使车高快速地降低。另外,从空气悬架排出的空气从旁通通路通过空气干燥器向排气通路流动,由此,能够将水分从填充于空气干燥器内的干燥剂去除,使干燥剂再生。
接着,图5~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
图中,21、22、23、24表示夹装在车辆的车轴与车体(均未图示)之间的空气悬架。空气悬架21设于车辆的左前轮侧(FL),空气悬架22设于车辆的右前轮侧(FR)。空气悬架23设于车辆的左后轮侧(RL),空气悬架24设于车辆的右后轮侧(RR)。
这里,关于空气悬架21,其在油压缓冲器等的缸体21A与活塞杆21B之间形成有空气室21C,该空气室21C与后述的分支供气通路32A连接。与其同样地,空气悬架22具有缸体22A、活塞杆22B、空气室22C,空气室22C与后述的分支供气通路32B连接。空气悬架23具有缸体23A、活塞杆23B、空气室23C,空气室23C与后述的分支供气通路32C连接。空气悬架24具有缸体24A、活塞杆24B、空气室24C,空气室24C与后述的分支供气通路32D连接。这些空气悬架21~24通过相对于空气室21C~24C供给或排出空气,而向上、下进行伸缩,对各车轮的每一个升高、降低车高。
压缩机25压缩向空气悬架21~24供给的空气。这里,在压缩机25的吸入端口25A连接大气导入通路26的一端侧,在大气导入通路26的另一端侧设有将被吸入压缩机25的大气中的粉尘等去除的进气过滤器26A。另一方面,在压缩机25的排出端口25B连接后述的补给通路28。
罐27储存由压缩机25压缩的空气。罐27具有兼作空气的流入口和流出口的一个流出流入口27A,经由与该流出流入口27A连接的分支通路27B,与后述的补给通路28和供气通路43连接。
补给通路28将压缩机25与罐27之间连接。在该情况下,罐27的分支通路27B构成补给通路28的一部分。压缩机25的排出端口25B与罐27之间经由包括分支通路27B在内的补给通路28连接。另外,罐27与各空气悬架21~24之间经由分支通路27B、供气通路43、给排通路32连接。因此,从压缩机25排出的压缩空气通过补给通路28储存于罐27内,储存于罐27内的压缩空气通过供气通路43、给排通路32向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供给。
空气干燥器29设于补给通路28的中途。该空气干燥器29例如在内部填充有硅胶等干燥剂(未图示),使从压缩机25排出的压缩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吸附于干燥剂,由此生成干燥的压缩空气。因此,在罐27内储存有通过空气干燥器29从而干燥的压缩空气,向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也供给干燥的压缩空气。
止回阀30和节流孔31位于罐27与空气干燥器29之间且并联地设于补给通路28的中途。止回阀30允许空气从压缩机25朝向罐27的流动,并阻止反向的流动。另一方面,节流孔31在罐27与空气干燥器29之间将空气的流动缩流且始终允许空气的流动。
给排通路32经由供气通路43及供气阀33将罐27与空气悬架21、22、23、24的空气室21C,22C、23C、24C之间连接。在该情况下,给排通路32和进气通路43由连接有后述的排气通路38的一端38A的部位划分,隔着排气通路38的一端38A,罐27侧成为供气通路43,各空气悬架21~24侧成为给排通路32。
这里,在后述的供气阀33与空气悬架21、22、23、24之间,给排通路32并行地分支为四个分支给排通路32A、32B、32C、32D,上述四个分支给排通路32A、32B、32C、32D构成给排通路32的一部分。分支给排通路32A与空气悬架21的空气室21C连接,分支给排通路32B与空气悬架22的空气室22C连接,分支给排通路32C与空气悬架23的空气室23C连接,分支给排通路32D与空气悬架24的空气室24C连接。因此,各空气悬架21~24和后述的各悬架控制阀34~37相对于给排通路32并联连接。
供气阀33设于供气通路43的中途,开闭供气通路43。这里,供气阀33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选择性地在开阀位置(a)和闭阀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开阀位置(a)是开启供气通路43而将来自罐27的空气向各分支给排通路32A~32D供给的位置,闭阀位置(b)是关闭供气通路43而将空气向各分支给排通路32A~32D的供给切断的位置。供气阀33例如在螺线管33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33B保持闭阀位置(b),在螺线管33A被励磁时切换至开阀位置(a)。
悬架控制阀34位于空气悬架21与供气阀33之间且设于分支给排通路32A的中途,悬架控制阀35位于空气悬架22与供气阀33之间且设于分支给排通路32B的中途。另外,悬架控制阀36位于空气悬架23与供气阀33之间且设于分支给排通路32C的中途,悬架控制阀37位于空气悬架24与供气阀33之间且设于分支给排通路32D的中途。即,各悬架控制阀34~37相对于给排通路32并联连接。
这里,悬架控制阀34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在开阀位置(a)和闭阀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开阀位置(a)是开启分支给排通路32A而允许空气相对于空气悬架21的空气室21C的给排的位置,闭阀位置(b)是关闭分支给排通路32A而将空气相对于空气悬架21的空气室21C的给排切断的位置。悬架控制阀34例如在螺线管34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34B保持闭阀位置(b),在螺线管34A被励磁时切换至开阀位置(a)。
与悬架控制阀34同样地,悬架控制阀35、36、37也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在开阀位置(a)和闭阀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开阀位置(a)是开启分支给排通路32B、32C、32D而允许空气相对于空气悬架22、23、24的空气室22C、23C、24C的给排的位置,闭阀位置(b)是关闭分支给排通路32B、32C、32D而将空气相对于空气悬架22、23、24的空气室22C、23C、24C的给排切断的位置。悬架控制阀35、36、37在螺线管35A、36A、37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35B、36B、37B保持闭阀位置(b),在螺线管35A、36A、37A被励磁时切换至开阀位置(a)。
排气通路38将给排通路32与大气导入通路26之间连接。即,排气通路38的一端38A连接于供气通路43与给排通路32的分支点,排气通路38的另一端38B连接于大气导入通路26中压缩机25的进气端口25A与后述的第二止回阀39之间。在供气阀33保持闭阀位置(b)且悬架控制阀34~37切换至开阀位置(a)时,排气通路38将从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排出的空气导向压缩机25的进气侧(吸入端口25A侧)。
第二止回阀39位于排气通路38的另一端38B与进气过滤器26A之间且设于大气导入通路26的中途。第二止回阀39允许空气通过大气导入通路26朝向压缩机25的流动,阻止反向的流动。
在位于压缩机25与空气干燥器29之间的补给通路28的中途部位连接有大气开放通路40,在大气开放通路40的中途设有大气开放阀41。
大气开放阀41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在开阀位置(a)和闭阀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开阀位置(a)是开启大气开放通路40而将流经补给通路28的空气向大气中放出的位置,闭阀位置(b)是关闭大气开放通路40的位置。大气开放阀41例如在螺线管41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41B保持闭阀位置(b),在螺线管41A被励磁时切换至开阀位置(a)。
压力传感器42位于供气阀33与各悬架控制阀34~37之间且设于供气通路43与给排通路32的连接点。压力传感器42检测从罐27向给排通路32供给的空气(压缩空气)的压力。根据状况的不同而开启供气阀33或悬架控制阀34~37的任一方,由此能够检测罐27内的压力或空气悬架21~24内的压力。例如,通过将供气阀33设为开阀位置(a),从罐27向供气通路43供给空气,从而供气通路43的压力等于罐27的压力,故而,能够检测罐27的压力。另外,通过将悬架控制阀34~37设为开阀位置,从空气悬架21~24向供气通路43(或排气通路38)供给空气,从而供气通路43的压力等于空气悬架21~24的压力,故而,能够检测空气悬架21~24的压力。
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以下,说明其工作。
首先,例如在车辆从工厂出货时那样、需要向罐27内填充压缩空气(蓄压)的情况下,在将供气阀33、悬架控制阀34~37、大气开放阀41分别保持在闭阀位置(b)的状态下,使压缩机25工作。
由此,压缩机25通过大气导入通路26、进气过滤器26A吸入大气(外气),将该外气压缩并向补给通路28排出。该压缩空气在由空气干燥器29干燥后,储存于罐27内。并且,例如当罐27内的压力达到恒定压力时,压缩机25停止,能够向罐27内填充干燥的压缩空气。
接着,在通过各空气悬架21~24使车高升高的情况下(供气模式),在压缩机25停止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将供气阀33的螺线管33A、及各悬架控制阀34~37的螺线管34A~37A励磁,由此,将供气阀33切换至开阀位置(a),并且将各悬架控制阀34~37切换至开阀位置(a)。
由此,罐27内的压缩空气向给排通路32导出,该压缩空气通过分支给排通路32A向空气悬架21的空气室21C内供给,通过分支给排通路32B向空气悬架22的空气室22C内供给,通过分支给排通路32C向空气悬架23的空气室23C内供给,通过分支给排通路32D向空气悬架24的空气室24C内供给。这样,通过将储存于罐27内的压缩空气向空气室21C~24C内供给,能够使空气悬架21~24迅速地伸张,因而,与例如将由压缩机25生成的压缩空气直接向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内供给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车高快速地上升。
在车高的升高动作完成后,停止对供气阀33的螺线管33A、各悬架控制阀34~37的螺线管34A~37A的通电,将供气阀33及各悬架控制阀34~37切换至闭阀位置(b)。由此,分支给排通路32A~32D关闭,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被封住,因而,空气悬架21~24能够保持伸张状态,保持在使车高升高后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车高降低的情况下(排气模式),如图7所示,将各悬架控制阀34~37的螺线管34A~37A励磁,由此,将各悬架控制阀34~37切换至开阀位置(a)。并且,在供气阀33保持闭阀位置(b)的状态下,使压缩机25工作。
由此,空气悬架21的空气室21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32A向排气通路38导出,空气悬架22的空气室22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32B向排气通路38导出,空气悬架23的空气室23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32C向排气通路38导出,空气悬架24的空气室24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32D向排气通路38导出。并且,导出到排气通路38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放出,而经由大气导入通路26导向压缩机25的吸入端口25A,在由压缩机25压缩后,通过补给通路28、空气干燥器29、止回阀30向罐27内补给。其结果,从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排出空气,空气悬架21~24变换成压缩状态,由此,能够使车高降低。
在车高的降低动作完成后,停止对悬架控制阀34~37的螺线管34A~37A的通电,将悬架控制阀34~37切换成闭阀位置(b)。由此,各分支给排通路32A~32D关闭,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被封住,因而,空气悬架21~24保持压缩状态,由此,能够保持使车高降低后的状态。
这样,在使车高降低时从空气悬架21~24排出的空气,在通过排气通路38导向压缩机25的吸入端口25A后,由压缩机25压缩并储存于罐27。因此,能够免去用于储存从空气悬架21~24排出的空气的罐(低压罐)。即,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构成如下的闭回路,即,将从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排出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放出而由压缩机25压缩并储存于罐27,将储存于该罐27的压缩空气向空气悬架21~24供给。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能够使用一个罐27而构成(考虑到搭载性,也可以设为多个),能够削减系统整体的零部件数量。而且,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内通常具有大气压以上的压力,因而,通过将从空气悬架21~24排出的空气导向压缩机25的吸入端口25A,能够抑制压缩机25的吸入端口25A侧与排出端口25B侧的压力差,降低由压缩机25压缩空气时的压力。
另一方面,在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的情况下,外气通过大气导入通路26被吸入压缩机25。由此,压缩机25压缩外气并向补给通路28排出,排出到补给通路28的压缩空气由空气干燥器29干燥后,储存于罐27内。此时,供气阀33和悬架控制阀34均开阀。
接着,在由于例如外气温的上升等而罐27内的压力超过规定的压力的情况下,将供气阀33保持在闭阀位置(b),并且将大气开放阀41的螺线管41A励磁,由此,将大气开放阀41切换至开阀位置(a)。由此,罐27内的空气通过补给通路28、节流孔31、空气干燥器29、大气开放通路40向大气中放出,能够使罐27内的压力下降(大气排气模式)。此时,罐27内的空气通过空气干燥器29,由此,能够将水分从填充于空气干燥器29内的干燥剂去除,使干燥剂再生。
这样,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在通过空气悬架21~24使车高升高时(供气模式),将事先储存于罐27内的压缩空气通过供气通路32向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供给。由此,与例如将由压缩机25压缩的空气直接向空气悬架21~24供给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供给压缩空气,能够使车高快速地上升。
另外,其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在通过空气悬架21~24使车高降低时(排气模式),将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内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放出而通过供气通路32的一部分(各分支供气通路32A~32D)及排气通路38导向压缩机25的吸入端口25A,在由压缩机25压缩后,通过补给通路28、空气干燥器29向罐27内补给。由此,能够免去用于储存从空气悬架21~24排出的空气的罐(低压罐)。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能够使用一个罐27而构成,能够减少系统整体的零部件数量。其结果,能够使空气悬架系统整体小型化、轻量化,能够缩小在车辆上搭载时的设置空间。另外,能够提高相对于车辆的组装性,还能够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在将来自罐27的压缩空气导向各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的供气通路32的中途,仅设置一个由电磁阀构成的供气阀33。其结果,在相对于各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给排空气时,能够降低该空气通过电磁阀时的管路阻力,能够提高各空气悬架21~24实现的车高调节速度。
而且,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能够将系统整体中使用的电磁阀的数抑制在如下的共计六个电磁阀,即,供气阀33、大气开放阀41、四个悬架控制阀34~37。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削减构成空气悬架系统的零部件的数量,能够实现系统整体的简化。另外,能够降低为了驱动各电磁阀所耗费的耗电量。
进一步地,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在补给通路28的中途、且在压缩机25与罐27之间,设置空气干燥器29,在该空气干燥器29与罐27之间,并联地配置允许空气从压缩机25朝向罐27的流动且阻止反向的流动的止回阀30、和在罐27与空气干燥器29之间始终允许空气的流动的节流孔31,在压缩机25与空气干燥器29之间,设置能够将补给通路28内的空气向大气开放的大气开放阀41。
由此,在罐27内的压力超过规定的压力的情况下,将大气开放阀41切换至开阀位置(a),由此,能够将罐27内的空气通过补给通路28、节流孔31、空气干燥器29、大气开放通路40向大气中放出,使罐27内的压力下降。此时,罐27内的空气通过空气干燥器29,由此能够将水分从填充于空气干燥器29内的干燥剂去除,能够使干燥剂再生。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进气阀33。
上述供气阀33及各悬架控制阀34~37构成本发明的阀机构,各悬架控制阀34~37相当于控制阀。
接着,图8~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设置分别连接于供气通路中各悬架控制阀与各空气悬架之间、且分别连接于压缩机的进气侧的多个排气通路,在各排气通路的中途分别设置开闭排气通路的排气阀。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构成为包括:多个(四个)空气悬架21、22、23、24、压缩机25、罐27、补给通路28、供气通路43、供气阀33、各分支供气通路43A~43D、多个(四个)作为控制阀的悬架控制阀34、35、36、37。在该情况下,空气悬架21~24和悬架控制阀34~37设于分支供气通路43A~43D。
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在如下的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不同,即,具备与四个空气悬架21、22、23、24对应的后述的分支排气通路51A、51B、51C、51D及排气阀52、53、54、55。
排气通路51分支成四个分支排气通路51A、51B、51C、51D且将各空气悬架21、22、23、24的各空气室21C、22C、23C、24C与压缩机25的进气侧之间连接。这里,四个分支排气通路51A、51B、51C、51D与各分支供气通路43A、43B、43C、43D并行地设置。另外,分支排气通路51A、51B、51C、51D汇集成排气通路51,在压缩机25的吸入端口25A与第二止回阀39之间连接于大气导入通路26。
排气阀52设于分支排气通路51A的中途,开闭该分支排气通路51A。排气阀52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在开阀位置(a)和闭阀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开阀位置(a)是将空气悬架21的空气室21C内的空气向分支排气通路51A排出的位置,闭阀位置(b)是在空气悬架21的空气室21C内保持空气的位置。排气阀52在螺线管52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52B保持闭阀位置(b),在螺线管52A被励磁时切换至开阀位置(a)。
排气阀53设于分支排气通路51B的中途,开闭该分支排气通路51B。排气阀53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在开阀位置(a)和闭阀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开阀位置(a)是将空气悬架22的空气室22C内的空气向分支排气通路51B排出的位置,闭阀位置(b)是在空气悬架22的空气室22C内保持空气的位置。
排气阀54设于分支排气通路51C的中途,开闭该分支排气通路51C。排气阀54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在开阀位置(a)和闭阀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开阀位置(a)是将空气悬架23的空气室23C内的空气向分支排气通路51C排出的位置,闭阀位置(b)是在空气悬架23的空气室23C内保持空气的位置。
排气阀55设于分支排气通路51D的中途,开闭该分支排气通路51D。排气阀55由二位二通电磁阀构成,在开阀位置(a)和闭阀位置(b)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开阀位置(a)是将空气悬架24的空气室24C内的空气向分支排气通路51D排出的位置,闭阀位置(b)是在空气悬架24的空气室24C内保持空气的位置。
并且,与排气阀52相同,排气阀53、54、55在螺线管53A、54A、55A未被励磁时,通过弹簧53B、54B、55B保持闭阀位置(b),在螺线管53A、54A、55A被励磁时切换至开阀位置(a)。这样,四个分支排气通路51A、51B、51C、51D和四个排气阀52、53、54、55相对于排气通路51并联连接。
这里,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中,与空气悬架21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4和排气阀52通常不同时进行开阀。同样地,通常,与空气悬架22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5和排气阀53、与空气悬架23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6和排气阀54、与空气悬架24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7和排气阀55分别不同时进行开阀。
另一方面,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中,成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控制器(未图示)选择性地将各悬架控制阀34~37的螺线管34A~37A和各排气阀52~55的螺线管52A~55A励磁,由此,能够使与各空气悬架21~24中的一个空气悬架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4~37、和与其他的空气悬架21~24连接的排气阀52~55同时开阀。
例如,能够将如下的阀分别同时开阀,即,悬架控制阀34和排气阀53、54、55;悬架控制阀34、35和排气阀54、55;悬架控制阀34、36和排气阀53、55;悬架控制阀34、37和排气阀53、54;悬架控制阀34、35、36和排气阀55;悬架控制阀34、35、37和排气阀54;悬架控制阀34、36、37和排气阀53。同样,能够将如下的阀分别同时开阀,即,悬架控制阀35和排气阀52、54、55;悬架控制阀35、36和排气阀52、55;悬架控制阀35、37和排气阀52、54;悬架控制阀35、36、37和排气阀52;悬架控制阀36和排气阀52、53、55;悬架控制阀36、37和排气阀52、53;悬架控制阀37和排气阀52、53、54。
由此,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将供气阀33切换至开阀位置(a),并且使压缩机25工作,由此,能够相互独立地同时进行使用了各空气悬架21~24的车高的升高和降低。
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以下,说明其工作。
首先,在通过各空气悬架21~24使车高升高的情况下(供气模式),在压缩机25停止的状态下,将各排气阀52、53、54、55保持在闭阀位置(b),并且将供气阀33和各悬架控制阀34、35、36、37切换至开阀位置(a)。
由此,罐27内的压缩空气向供气通路43导出,该压缩空气通过分支供气通路43A、分支给排通路32A向空气悬架21的空气室21C内供给;通过分支供气通路43B、分支给排通路32B向空气悬架22的空气室22C内供给;通过分支供气通路43C、分支给排通路32C向空气悬架23的空气室23C内供给;通过分支供气通路32D、分支给排通路32D向空气悬架24的空气室24C内供给。这样,通过向空气室21C~24C内供给储存于罐27内的压缩空气,能够使空气悬架21~24伸张。并且,在车高的升高动作完成后,将供气阀33和各悬架控制阀34~37切换至闭阀位置(b),由此,空气悬架21~24保持伸张状态,能够保持使车高升高后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车高降低的情况下(排气模式),将供气阀33和各悬架控制阀34、35、36、37保持在闭阀位置(b),并且将各排气阀52、53、54、55切换至开阀位置(a)。然后,使压缩机25工作。
由此,空气悬架21的空气室21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32A向分支排气通路51A导出,空气悬架22的空气室22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32B向分支排气通路51B导出,空气悬架23的空气室23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32C向分支排气通路51C导出,空气悬架24的空气室24C内的空气从分支给排通路32D向分支排气通路51D导出。
并且,导出到分支排气通路51A、51B、51C、51D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放出,而经由大气导入通路26导向压缩机25的吸入端口25A,在由压缩机25压缩后,通过补给通路28、空气干燥器29向罐27内补给。其结果,从空气悬架21~24的空气室21C~24C排出空气,空气悬架21~24变换成压缩状态,由此,能够使车高降低。
另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相互独立地同时进行使用了各空气悬架21~24的车高的升高和降低,由此,能够提高车辆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感,以下,说明车辆转弯行驶时的使用了各空气悬架21~24的车高的升高高和降低动作。
首先,前部侧的重量比后部侧的重量大的车辆在转弯行驶时,例如在同时压缩左前轮(FL)的空气悬架21和左后轮(RL)的空气悬架23来降低左侧的车高的情况下,由于重量差,空气悬架21比空气悬架23更大幅度地压缩。然后,在同时伸张右前轮(FR)的空气悬架22和右后轮(RR)的空气悬架24来升高右侧的车高的情况下,由于重量差,空气悬架24比空气悬架22更大幅度地伸张。其结果,车辆不仅向左方向倾斜,而且车辆还向前侧倾斜,由此,转弯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感降低。
与此相对,例如在同时进行左前轮的空气悬架21的压缩和右后轮的空气悬架24的伸张,其后同时进行右前轮的空气悬架22的伸张和左后轮的空气悬架23的压缩的情况下,车辆不会前倾而仅在左右方向上倾斜,能够提高转弯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感。
因此,参照图9及图10,对上述的转弯行驶时的各空气悬架21~24的伸缩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9所示,将与空气悬架22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5和排气阀53保持在闭阀位置(b),并且将与空气悬架23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6和排气阀54保持在闭阀位置(b)。另一方面,将与空气悬架21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4保持在闭阀位置(b),将排气阀52切换至开阀位置(a),并且将与空气悬架24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7切换至开阀位置(a),将排气阀55保持在闭阀位置(b)。在该状态下,将供气阀33切换至开阀位置(a),并且使压缩机25工作。
由此,空气悬架21的空气室21C内的空气向罐27内排气(补给),并且向空气悬架24的空气室24C内供给来自罐27的压缩空气。其结果,左前轮的空气悬架21的压缩动作和右后轮的空气悬架24的伸张动作同时进行,车辆的左前侧的车高变低。
接着,如图10所示,将与空气悬架21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4和排气阀52保持在闭阀位置(b),并且将与空气悬架24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7和排气阀55保持在闭阀位置(b)。另一方面,将与空气悬架22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5切换至开阀位置(a),将排气阀53保持在闭阀位置(b),并且将与空气悬架23连接的悬架控制阀36保持在闭阀位置(b),将排气阀54切换至开阀位置(a)。在该状态下,将供气阀33切换至开阀位置(a),并且使压缩机25工作。
由此,空气悬架23的空气室23C内的空气向罐27内排气(补给),并且向空气悬架22的空气室22C内供给来自罐27的压缩空气。其结果,右前轮的空气悬架22的伸张动作和左后轮的空气悬架23的压缩动作同时进行,车辆的左后侧的车高变低。
然后,通过重复执行将上述的空气悬架21的压缩动作和空气悬架24的伸张动作同时进行的控制模式(图9的控制模式)、和将空气悬架22的伸张动作和空气悬架23的压缩动作同时进行的控制模式(图10的控制模式),能够使车辆仅在左右方向上倾斜而不前倾,能够提高转弯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感。
接着,在车辆的起步时,例如将空气悬架21、22的悬架控制阀34、35保持在闭阀位置(b),并且将排气阀52、53切换至开阀位置(a)。另外,将空气悬架23、24的悬架控制阀36、37切换至开阀位置(a),并且将排气阀54、55保持在闭阀位置(b)。在该状态下,将供气阀33切换至开阀位置(a),并且使压缩机25工作。
由此,空气悬架21、22的压缩动作和空气悬架23、24的伸张动作同时进行,能够在降低车辆前侧的车高的同时,升高后侧的车高。其结果,能够使车辆向前侧倾斜,抑制车辆的前部在起步时抬起,由此,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感。
另一方面,在车辆的制动时,例如将空气悬架21、22的悬架控制阀34、35切换至开阀位置(a),并且将排气阀52、53保持在闭阀位置(b)。另外,将空气悬架23、24的悬架控制阀36、37保持在闭阀位置(b),并且将排气阀54、55切换至开阀位置(a)。在该状态下,将供气阀33切换至开阀位置(a),并且使压缩机25工作。
由此,空气悬架21、22的伸张动作和空气悬架23、24的压缩动作同时,能够在升高车辆前侧的车高的同时,降低后侧的车高。其结果,能够使车辆向后侧倾斜,抑制车辆在制动时前倾,由此,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感。
这样,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通过将悬架控制阀34和排气阀52与空气悬架21连接、将悬架控制阀35和排气阀53与空气悬架22连接、将悬架控制阀36和排气阀54与空气悬架23连接、将悬架控制阀37和排气阀55与空气悬架24连接,能够相互独立地同时进行使用了各空气悬架21~24的车高的升高和降低。
因此,通过适当组合空气悬架21~24的伸张动作和压缩动作,能够在车辆的转弯行驶时、起步时、制动时进行最优的车高调节。其结果,无论车辆的行驶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得到良好的乘坐舒适感。
另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悬架系统也能够使用一个罐27和一个供气阀33而构成,因而,能够减少系统整体的零部件数量。其结果,能够将空气悬架系统整体简化,并能够缩小在车辆上搭载时的设置空间。
第三实施方式的进气阀33、各悬架控制阀34~37、各排气阀52~55相当于本发明的阀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情况,即,采用具有兼作流入口和流出口的一个流出流入口27A的罐27,将与罐27的流出流入口27A连接的分支通路27B连接于补给通路28和供气通路43。另外,例示了如下的情况,即,使压力传感器42位于供气阀33与各悬架控制阀34~37之间且连接于供气通路43和给排通路32的连接点。进一步地,例示了如下的情况,即,将大气开放通路40的一端与补给通路28连接,将另一端设为开放端。在使压力传感器42位于供气阀33与各悬架控制阀34~37之间且连接于供气通路43的中途的情况下,能够检测各空气悬架21~24内的压力。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也可以将具有与补给通路28连接的流入口56A、和与供气通路43连接的流出口56B的罐56串联连接于补给通路28与供气通路43之间。另外,也可以将压力传感器42在罐56与供气阀33之间连接于供气通路43的中途。通过在该位置设置压力传感器42,能够即时确认罐27内的压力。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示那样的位置设置压力传感器42的情况下,通过停止压缩机25且将供气阀33开阀,能够求出罐27内的压力。另外,也可以设置两个压力传感器42,分别设于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位置和第二变形例中表示的位置。进一步地,也可以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将大气开放通路40的另一端连接于大气导入通路26中进气过滤器26A与第二止回阀39之间的位置。
另外,例如,如图12中表示的第三变形例,也可以形成如下的结构,即,通过尽可能地缩短罐27的分支通路27B,而将罐27的流出流入口27A直接连接于补给通路28和供气通路43。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也例示了如下的情况,即,采用具有一个流出流入口27A的罐27,将与罐27的流出流入口27A连接的分支通路27B连接于补给通路28和供气通路43。另外,例示了如下的情况,即,将压力传感器42连接于供气通路43中供气阀33与各悬架控制阀34~37之间的位置。另外,例示了如下的情况,即,将大气开放通路40的一端与补给通路28连接,将另一端设为开放端。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像图13中表示的第四变形例那样,将具有与补给通路28连接的流入口56A、和与供气通路43连接的流出口56B的罐56串联连接于补给通路28与供气通路43之间,使压力传感器42位于罐56与供气阀33之间且将其连接于供气通路43的中途。另外,也可以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将大气开放通路40的另一端连接于大气导入通路26中进气过滤器26A与第二止回阀39之间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压缩机25也可以是往复式压缩机,还可以是涡旋式等旋转式压缩机。
标记说明
1、2、21、22、23、24 空气悬架
3、25 压缩机
4、26A 进气过滤器
5、27、56 罐
27A 流出流入口
27B 分支通路
56A 流入口
56B 流出口
6、28 补给通路
8 第一止回阀
9 给排通路
10 给排切换阀
11、12、34、35、36、37 悬架控制阀
13、38、51 排气通路
14 排气通路开闭阀
15 第二止回阀
16 旁通通路
17 第三止回阀
18、40 大气开放通路
19、41 大气开放阀
7、29 空气干燥器
30 止回阀
31 节流孔
32 给排通路
33 供气阀
52、53、54、55 排气阀

Claims (3)

1.一种空气悬架系统,具备:
空气悬架,夹装在车体与车轴之间,根据空气的给排进行车高调节;
压缩机,对空气进行压缩;
罐,储存由该压缩机压缩的空气;
补给通路,将所述压缩机与该罐之间连接;
第一止回阀,设于该补给通路的中途,允许空气从所述压缩机向所述罐的流动且阻止反向的流动;
给排通路,将所述罐与所述空气悬架之间连接;
给排切换阀,设于该给排通路的中途,在向所述空气悬架供给空气的供给位置、和将所述空气悬架内的空气排出的排出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悬架控制阀,位于该给排控制阀与所述空气悬架之间、且设于所述给排通路,对所述给排通路进行开闭并控制所述空气悬架的伸张和压缩;
返回通路,一端侧与所述给排切换阀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
返回通路开闭阀,设于该返回通路的中途,对所述返回通路进行开闭;其中,
配置有第二止回阀,所述第二止回阀与将大气吸入的进气过滤器连接,位于该进气过滤器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侧之间,允许空气朝向所述压缩机的流动且阻止反向的流动,
所述返回通路的所述另一端侧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侧与所述第二止回阀之间,
在通过所述空气悬架使车高降低时,构成为,将所述给排切换阀切换至排出位置,通过所述悬架控制阀开启所述给排通路,通过所述返回通路开闭阀开启所述返回通路,并且所述压缩机工作,由此,将所述空气悬架内的空气通过所述返回通路及所述补给通路向所述罐内补给,
在通过所述空气悬架使车高升高时,构成为,将所述给排切换阀切换至供给位置,并且通过所述悬架控制阀开启所述给排通路,由此,在所述压缩机停止的状态下将所述罐内的压缩空气通过所述给排通路向所述空气悬架供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悬架系统,其中,
在所述返回通路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时,构成为,所述压缩机将经由所述进气过滤器吸入的外气压缩,并通过所述补给通路向所述罐补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悬架系统,其中,构成为设有:
空气干燥器,位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止回阀之间、且配置在所述补给通路的中途,使来自所述压缩机的压缩空气干燥;
旁通通路,一端侧在所述给排切换阀与所述返回通路开闭阀之间连接于所述返回通路,并且另一端侧在所述空气干燥器与所述第一止回阀之间连接于所述补给通路;
第三止回阀,配置在该旁通通路的中途,允许空气从所述返回通路朝向所述补给通路的流动且阻止反向的流动;
大气开放通路,一端侧在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所述空气干燥器之间连接于所述补给通路,并且另一端侧向大气开放;
大气开放阀,配置在该排气通路的中途,对所述大气开放通路进行开闭。
CN201580080493.7A 2015-05-29 2015-05-29 空气悬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142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5667 WO2016194080A1 (ja) 2015-05-29 2015-05-29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4296A CN107614296A (zh) 2018-01-19
CN107614296B true CN107614296B (zh) 2020-06-05

Family

ID=57440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049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14296B (zh) 2015-05-29 2015-05-29 空气悬架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2894B2 (zh)
KR (1) KR102272444B1 (zh)
CN (1) CN107614296B (zh)
DE (1) DE112015006246T5 (zh)
WO (1) WO20161940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63274B (en) * 2017-06-09 2022-03-16 Norgren Ltd C A Air suspension control valve system
DE102017222278B4 (de) * 2017-12-08 2021-12-30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Feder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Radfahrzeug
CN112969603A (zh) * 2018-09-25 2021-06-15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空气悬架系统
CN112805163B (zh) * 2018-09-25 2024-04-26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空气悬架装置
CN109228814A (zh) * 2018-10-10 2019-01-18 鸿科(南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悬架系统及管理方法
CN109130760A (zh) * 2018-10-10 2019-01-04 鸿科(南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的空气悬架系统
CN109130759A (zh) * 2018-10-10 2019-01-04 鸿科(南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显示功能的空气悬架系统
CN109109600A (zh) * 2018-10-10 2019-01-01 鸿科(南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预警功能的空气悬架系统
DE112019005347B4 (de) * 2018-10-25 2023-10-26 Hitachi Astemo, Ltd. Federungssystem
KR102514345B1 (ko) * 2018-11-27 2023-03-2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 서스펜션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DE102019001855A1 (de) * 2019-03-15 2020-09-17 Hydac Mobilhydraulik Gmbh Feder-Dämpfer-System
DE102021201458B3 (de) 2020-12-08 2021-10-28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uftfederungsanlage mit einer Trocknerregenerationsfunktion
CN116044717B (zh) * 2022-12-08 2023-10-24 山东泰展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空气泵增压系统的循环增压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516A (ja) * 1987-11-30 1990-01-09 Toyota Motor Corp 車高調整方法及び装置
JPH10119531A (ja) * 1996-10-15 1998-05-12 Tokico Ltd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
JP2009046027A (ja) * 2007-08-21 2009-03-05 Kayaba Ind Co Ltd エア回路
CN101871500A (zh) * 2009-04-23 2010-10-27 阿文美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主动式空气悬架的空气供应系统
CN102307648A (zh) * 2009-01-28 2012-01-04 大陆-特韦斯贸易合伙股份公司及两合公司 用于控制车辆的封闭式行驶高度调节系统中的空气干燥器的再生循环的方法
CN103241091A (zh) * 2013-05-23 2013-08-14 江苏大学 一种带多级自增压机构的空气弹簧闭环气路系统
CN104204553A (zh) * 2012-03-30 2014-12-10 威伯科有限公司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运行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4711U (ja) 1982-01-12 1983-07-16 厚木自動車部品株式会社 車高調整装置
JPS58174007A (ja) * 1982-04-06 1983-10-13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高調整装置
DE10004880A1 (de) * 2000-02-04 2001-08-0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Luftfeder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1243447B1 (de) * 2001-03-24 2005-12-21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Geschlossene Niveauregelanlage für Fahrzeuge
DE10231251C1 (de) * 2002-07-11 2003-08-14 Continental Ag Geschlossene Niveauregelanlage mit zwei Druckspeichern für Fahrzeuge
DE10240358A1 (de) * 2002-09-02 2004-03-11 Wabco Gmbh & Co. Ohg Luftfederungs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DE10322578B3 (de) * 2003-05-20 2004-09-09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Luftversorgungsanlag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4038711B4 (de) * 2004-08-10 2012-12-13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Geschlossene Niveauregel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KR100881081B1 (ko) * 2007-10-22 2009-01-3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 서스펜션 시스템
JP2009160954A (ja) 2007-12-28 2009-07-23 Kayaba Ind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DE102010054705A1 (de) * 2010-12-16 2012-06-21 Wabco Gmbh Luftfederanlage,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und pneumatisches System
DE102011084921A1 (de) * 2011-10-20 2013-04-25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Kompressorschaltung für eine pneumatische Regelvor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JP6268777B2 (ja) * 2013-07-11 2018-01-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6221693B2 (ja) * 2013-11-29 2017-11-0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高調整装置
JP6167878B2 (ja) * 2013-11-29 2017-07-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高調整装置
JP6231863B2 (ja) * 2013-11-29 2017-11-1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JP6618542B2 (ja) * 2015-09-29 2019-12-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圧縮装置
JP6475179B2 (ja) * 2016-03-14 2019-02-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高制御システム
DE102017011527A1 (de) * 2017-12-13 2019-06-13 Wabco Gmbh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zum Betreiben einer Pneumatikanlage. Verfahren und 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516A (ja) * 1987-11-30 1990-01-09 Toyota Motor Corp 車高調整方法及び装置
JPH10119531A (ja) * 1996-10-15 1998-05-12 Tokico Ltd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
JP2009046027A (ja) * 2007-08-21 2009-03-05 Kayaba Ind Co Ltd エア回路
CN102307648A (zh) * 2009-01-28 2012-01-04 大陆-特韦斯贸易合伙股份公司及两合公司 用于控制车辆的封闭式行驶高度调节系统中的空气干燥器的再生循环的方法
CN101871500A (zh) * 2009-04-23 2010-10-27 阿文美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主动式空气悬架的空气供应系统
CN104204553A (zh) * 2012-03-30 2014-12-10 威伯科有限公司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运行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方法
CN103241091A (zh) * 2013-05-23 2013-08-14 江苏大学 一种带多级自增压机构的空气弹簧闭环气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5006246T5 (de) 2017-12-14
WO2016194080A1 (ja) 2016-12-08
US10682894B2 (en) 2020-06-16
KR102272444B1 (ko) 2021-07-01
CN107614296A (zh) 2018-01-19
KR20180013849A (ko) 2018-02-07
US20180079273A1 (en) 2018-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4296B (zh) 空气悬架系统
US10865813B2 (en) Compressed air supply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pneumatic installation
US7942427B2 (en) Air supply system for active air suspension
JP6231863B2 (ja)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04039570B (zh) 机动车的空气悬架系统和用于对其进行控制的方法
US10875376B2 (en) Air suspension system
KR102472771B1 (ko) 에어 서스펜션 장치
KR102245114B1 (ko) 서스펜션 시스템
JP5105995B2 (ja) エア回路
CN111465520B (zh) 用于运行气动设施的压缩空气供应设施、方法和车辆
WO2016076210A1 (ja)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6701718B2 (ja)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10967697B2 (en) Air suspension system
JP2009160956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15054643A (ja)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19038500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WO2020066515A1 (ja)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09160954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7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