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185B -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185B
CN107531185B CN201680020277.8A CN201680020277A CN107531185B CN 107531185 B CN107531185 B CN 107531185B CN 201680020277 A CN201680020277 A CN 201680020277A CN 107531185 B CN107531185 B CN 107531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internal space
claw
shaft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02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185A (zh
Inventor
本宫正宏
市川宪治
宫崎隆之
远山瑞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kam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urakam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kami Corp filed Critical Murakam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1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4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retracting the mirror arrangements to a non-use position alongside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adjusting the mirror relative to its ho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 G02B7/18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comprising means for aligning the optical axis
    • G02B7/1827Motorised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02K7/116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where at least two gears have non-parallel axes without having orbital motion
    • H02K7/11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where at least two gears have non-parallel axes without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worm and worm-whee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8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associated with geared commutator motors of the worm-and-wheel type

Abstract

在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中,使马达保持构件对马达的保持性能提高。电动收纳单元(16)具有旋转体(16b)。旋转体(16b)具有保持马达(76)的马达主体部(69)的外板(马达保持构件)(68)。外板(68)具有筒部(72)和爪卡合片(139)。筒部(72)在内部空间(129)收纳马达主体部(69)。爪卡合片(139)与收纳到筒部(72)的马达主体部(69)的后端面(被卡合部位)(69b)卡合而卡定马达(76)的轴向的移动。爪卡合片(139)的卡合爪(143)的卡合面(143a)配置于比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的开口端(129a)靠内部空间(129)的里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电动收纳式镜、车辆用电动收纳式照相机等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使马达的保持性能提高。
背景技术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一般具有如下结构。在车身侧竖立设置有轴。旋转体以能够绕该轴的轴线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轴。在该旋转体搭载有马达等。在该旋转体与该轴之间配置有动力传递机构。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电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中,马达的驱动力借助动力传递机构向轴传递。由此,旋转体绕轴的轴线方向可逆旋转。如此一来,实现基于电动的、旋转体的收纳·展开动作。作为以往的电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该电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的马达保持构造具备筒部和爪卡合片。爪卡合片具有腿部和朝向筒部的内部空间侧配置于该腿部的自由端侧的卡合爪。筒部具有收纳马达主体部的内部空间。马达主体部将马达轴所突出的一侧设为前头侧,并从该内部空间的开口端进入该内部空间而收纳于该内部空间。爪卡合片使卡合爪与收纳到筒部的马达主体部的后部的台阶部卡合而卡定马达的轴向的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672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马达保持构造,在使马达从筒部的内部空间的开口端进入该内部空间而组装于该筒部之际,能引起使马达以马达的轴相对于该筒部大幅度偏离或者大幅度倾斜了的姿势进入该内部空间的情况。当进行这样的进入时,马达主体部有时使爪卡合片向筒部的外方大幅度挠曲而塑性变形,使爪卡合片对马达的保持性能降低。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马达的保持性能提高了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具有:轴,其竖立设置于车身侧;旋转体,其以能够绕所述轴的轴线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轴;马达,其搭载于所述旋转体;以及动力传递机构,其将所述马达的驱动力向所述轴传递而使所述旋转体绕所述轴的轴线方向旋转,所述旋转体具有保持所述马达的马达主体部的马达保持构件,所述马达保持构件具有筒部和爪卡合片,所述筒部具有收纳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内部空间和该内部空间的开口端,且该筒部具有如结构:以马达轴所突出的一侧为前头侧而使所述马达主体部从所述开口端进入所述内部空间来收纳于该内部空间,并且使所述马达轴的旋转向该内部空间之外输出。所述爪卡合片具有:腿部,其将固定端配置于所述筒部的所述内部空间的轴向的里侧、将自由端配置于所述开口端侧,该腿部面对该内部空间地配置;以及卡合爪,其朝向所述内部空间侧地配置于该腿部,且该爪卡合片具有使所述卡合爪的卡合面与收纳到所述筒部的所述马达主体部的被卡合部位卡合而卡定该马达的轴向的移动的结构,所述卡合爪的所述卡合面配置于比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开口端靠该内部空间的里侧的位置。这样的话,卡合爪的卡合面配置于比内部空间的开口端靠该内部空间的里侧的位置(换言之,内部空间的开口端配置于比卡合爪的卡合面靠近为了进入内部空间而接近该开口端的马达的一侧),因此,在使马达从筒部的内部空间的开口端进入该内部空间而组装于该筒部之际,筒部能够迅速地对进入内部空间的马达主体部进行支承。即、与卡合面配置于与内部空间的开口端相同的位置或配置于比该开口端靠内部空间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在与马达主体部使爪卡合片开始挠曲的时刻之间的相对的关系中,能够使由筒部开始支承马达主体部的时刻提前。由此,能够在马达主体部使爪卡合片向筒部的外方大幅度挠曲之前,调整马达主体部相对于该筒部的姿势。其结果,防止马达主体部使爪卡合片向筒部的外方大幅度挠曲而塑性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使爪卡合片对马达的保持性能提高。
在本发明中,能够是,所述筒部在该筒部的周向的两个部位具有与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开口端连通地构成的两个缺口,所述爪卡合片具有由于所述筒部的所述两个缺口而在周向上自该筒部分离开的部分作为所述腿部。这样的话,能够利用筒部的周向的一部分构成爪卡合片。
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爪卡合片的所述自由端的顶端配置于与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开口端并列的位置(日文:並ぶ位置)或配置于比该开口端靠该内部空间的里侧的位置。这样的话,在使马达从筒部的内部空间的开口端进入该内部空间而组装于该筒部之际,筒部能够更迅速地对进入内部空间的马达主体部进行支承。由此,更可靠地防止马达主体部使爪卡合片向筒部的外方大幅度挠曲而塑性变形,能够使爪卡合片对马达的保持性能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中,能够是,所述旋转体具有盖于所述马达保持构件的盖,所述盖在该盖的内周面具有与所述爪卡合片抵接而卡定该爪卡合片向所述筒部的外方扩张的压紧部。这样的话,在将马达保持到马达保持构件的状态下,当使盖盖于该马达保持构件时,该盖的压紧部卡定爪卡合片向筒部的外方扩张。因而,能够防止爪卡合片与马达主体部之间的卡合状态脱开,能够将马达更可靠地保持于马达保持构件。
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在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周向上,所述爪卡合片的所述腿部的宽度构成为比该爪卡合片的所述卡合爪的宽度宽。这样的话,能够使腿部的刚性提高而使马达的保持性能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中,能够是,在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周向上,所述爪卡合片的所述腿部的宽度构成为比该爪卡合片的所述卡合爪的宽度宽,所述爪卡合片的所述卡合爪配置于所述腿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所述腿部在该腿部的面内的面对所述卡合面的位置具有开口部。这样的话,通过使滑动模具进入对爪卡合片的腿部进行成形的位置,能够对构成爪卡合片的卡合面的底切面进行成形,因此,在筒部的底部不开设随着滑动模具的进入的开口部就足矣。因而,在支承马达主体部的顶端面(马达轴所突出的面)的筒部的底部没有形成随着滑动模具的进入的开口部,因此,能够防止水、润滑脂等经由该开口部而在筒部的内部空间与筒部的底部的外侧的空间之间出入。由此,能够防止被收纳到筒部的内部空间的马达、配置到筒部的底部的外侧空间的各类零部件产生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马达76组装于图3所示的外板68的顺序的工序图,是在图13的B-B向视位置处剖切而得到的端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右侧用电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动收纳单元16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底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框架36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组装图3所示的电动收纳单元16的各零部件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图2的车门后视镜10组装好的状态的图,是图7的A-A向视位置的剖切端面图。
图7是表示将图2的车门后视镜10组装好的状态的俯视图(以将外壳罩卸掉的状态表示),以镜旋转部15处于展开位置的姿势表示。
图8是图3所示的框架36的俯视图。
图9是图3所示的外板68的俯视图。
图10是图3所示的外板68的仰视图。
图11是图3所示的外板68的主视图。
图12是从图3所示的外板68的一侧面观察的立体侧视图。
图13是从图3所示的外板68的另一侧面观察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在对图3所示的外板68进行树脂成形之际利用滑动模具153对爪卡合片139的卡合爪143的底切部(卡合面143a)进行成形的工序的图,是在图13的B-B向视位置处剖切而得到的端面图。
图15是表示将图3所示的电动收纳单元16的零部件组装好的状态的俯视图,以将外板(马达保持构件)68和密封盖(盖)90卸掉的状态表示(图示马达76)。
图16是图2所示的电动收纳单元16的、在图15的D-D向视位置处的剖切端面图,以将密封盖90(图3)卸掉的状态表示。
图17是表示作为组装图3所示的电动收纳单元16的各零部件的最终工序的、在外板68之上盖上密封盖90的工序的图,是在图13的B-B向视位置处剖切而得到的端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2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车辆右侧用电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中,表示以展开位置的姿势从背面侧(车辆前方侧)观察镜旋转部15的状态。另外,在图2中,一起配置于遮护件14的正面开口14a内的镜面调整用致动器和镜板、安装于遮护件14的背面侧的外壳罩(图6的附图标记17)等省略了图示。该车门后视镜10具备:镜基座12;镜旋转部15;以及连接于这些镜基座12和镜旋转部15之间的电动收纳单元16。镜旋转部15具有遮护件14。镜基座12从车身(右门)13朝向车辆右方突出设置。电动收纳单元16在下部具有固定体16a,在上部具有旋转体16b。旋转体16b能够相对于固定体16a在绕旋转轴线18的方向上旋转。将两根螺钉20从遮护件14的下表面拧入电动收纳单元16的旋转体16b,电动收纳单元16的旋转体16b被固定于遮护件14的背面侧。在旋转体16b被固定到遮护件14的状态下,将3根螺钉22从镜基座12的下表面拧入电动收纳单元16的固定体16a,电动收纳单元16的固定体16a被固定于镜基座12。由此,包括遮护件14在内的镜旋转部15借助电动收纳单元16以能够在绕旋转轴线18的方向上旋转的方式安装支承于镜基座12。图2中未图示的外壳罩(图6的附图标记17)安装于遮护件14的背面。由此,遮护件14的背面的开口部14b被外壳罩17封堵,其结果,电动收纳单元16收纳于由遮护件14和外壳罩17包围的空间。镜旋转部15在电动收纳单元16的电动驱动下旋转,能够向收纳位置和展开位置择一地移动。另外,镜旋转部15在外力的作用下旋转而能够从收纳位置经由展开位置移动到前方倾倒位置,另外,能够反向移动。
参照图3主要说明电动收纳单元16内的整体的结构。图3的全零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组装,构成电动收纳单元16。电动收纳单元16具有构成固定体16a的轴24。轴24由PA+GF树脂(玻璃纤维强化聚酰胺树脂)等强化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构成。轴24在下部具有大径的圆板状的轴基部24a,在上部具有小径的圆筒状的轴杆部24b,轴基部24a和轴杆部24b同轴。通过利用螺钉22(图2)将轴基部24a的下表面固定于镜基座12,轴24与镜基座12垂直地竖立设置于镜基座12。在轴基部24a的上表面的最外周位置构成有峰谷反复形状26。峰谷反复形状26是3组峰26b和谷26a绕轴24的轴线方向交替且各组各隔120度地反复排列而构成的。单个谷26a的周向的长度(角度)比单个峰26b的周向的长度(角度)长。另外,在轴基部24a的上表面的最内周位置构成有两个高度维持突起28。这两个高度维持突起28绕轴24的轴线方向相互以180度间隔配置,与轴杆部24b的外周面连接。在镜旋转部15因外力从展开位置向前方倾倒位置方向移动之际,高度维持突起28的顶面与后述的框架36的高度维持突起41的顶面彼此抵接滑动。通过该顶面彼此的抵接滑动,高度维持突起28维持框架36相对于轴24的高度而使镜旋转部15从前方倾倒位置电动地返回到展开位置。另外,在轴基部24a的上表面,在最外周位置的峰谷反复形状26与最内周位置的高度维持突起28之间的径向位置构成有轴承接面30。轴承接面30以恒定宽度构成为槽状、且绕轴24的轴线方向构成为环状且平坦。在轴承接面30的槽内载置收纳有树脂垫圈34。轴杆部24b的空心部31将轴基部24a贯通地开设。向电动收纳单元16和镜面调整用致动器等供给电源的、未图示的线束(外部供电配线)穿过空心部31。在轴杆部24b的外周面构成有止转形状32。止转形状32是5组止转凹部32a和止转凸部32b沿着周向交替且各组以等间隔反复排列而构成的。各止转凹部32a和止转凸部32b沿着轴24的轴向延伸地构成。止转凹部32a的上端为了使与止转凹部32a嵌合的对方止转凸部(构成于后述的离合片58的内周面的止转凸部62b)进入而向上方开口。在轴杆部24b的上部外周面,构成有槽35,该槽35用于将后述的金属板66插入轴杆部24b的上部且使后述的金属板66旋转,而将金属板66保持于轴杆部24b的上部。
旋转体16b的框架36(与后述的密封盖90一起构成旋转体16b的壳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24。框架36由PA+GF树脂等强化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构成。框架36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内部空间38。在内部空间38的底面38a竖立设置有圆筒40。圆筒40的空心部43贯通了底面38a。在此,暂且离开图3,参照图4来说明框架36的下表面的结构。在框架36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图4的上方)突出设置有圆筒39。圆筒39与圆筒40同轴地配置。另外,圆筒39的直径比圆筒40的直径大,圆筒39的壁的厚度比圆筒40的壁的厚度厚。在圆筒39的内周面构成有两个高度维持突起41。这两个高度维持突起41绕圆筒39的轴线方向相互以180度间隔配置,与圆筒39的内周面连接。这两个高度维持突起41的顶面与轴基部24a的两个高度维持突起28(图3)的顶面彼此抵接滑动。高度维持突起41的内周面位于与圆筒40的内周面40a相同的径向位置,两内周面构成了连续的面。高度维持突起28、41位于相同的径向位置。圆筒39的下端面构成与轴24的轴承接面30相面对的轴承接面45。在圆筒39的外方,外筒49隔着空隙47与圆筒39同轴地配置。在空隙47内构成有与轴基部24a的上表面的峰谷反复形状26(图3)嵌合的峰谷反复形状27。峰谷反复形状27是3组峰27b和谷27a绕圆筒39的轴线方向交替且各组各隔120度地反复排列而构成的。单个谷27a的周向的长度(角度)比单个峰27b的周向的长度(角度)长。峰27b以与圆筒39的外周面、外筒49的内周面以及空隙47的底面连接了的状态配置。在外筒49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区域,止挡件51构成为朝向下方(图4的上方)突出的状态。止挡件51沿着周向移动自如地插入构成于镜基座12的止动槽57(图2),设定镜旋转部15的最大旋转范围(从收纳位置到前方倾倒位置)。轴杆部24b从圆筒39侧插入到框架36的圆筒39、40的连续的空心部43。此时,框架36的轴承接面45夹着树脂垫圈34而被轴支承于轴24的轴承接面30。另外,上侧的圆筒40的内周面40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杆部24b。由此,框架36以能够在绕轴24的轴线的方向上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24。轴24的峰谷反复形状26的峰26b进入框架36的底部的空隙47。在该状态下,峰谷反复形状26和峰谷反复形状27以能够沿着两旋转方向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互滑动的方式嵌合。即、峰谷反复形状26和峰谷反复形状27能够沿着直到峰26b与谷26a之间的边界的倾斜面同峰27b与谷27a之间的边界的倾斜面抵接而被卡定为止(或直到止挡件51在收纳方向上被卡定到止动槽57的一端为止)的两旋转方向相互滑动。由于该滑动,容许镜旋转部15(图2)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旋转。另外,在向处于展开位置的镜旋转部15施加了朝向车辆前方的预定值以上的外力时,克服后述的螺旋弹簧64的作用力而峰26b和峰27b彼此在彼此对方的倾斜面滑动而上升,进而登上对方的峰的顶面,峰谷反复形状26和峰谷反复形状27的嵌合被解除。由于该嵌合的解除,容许镜旋转部15旋转到前方倾倒位置。在框架36的一侧构成有用于将框架36螺旋固定于遮护件14的背面的上下两个部位的隆起44(图2)的螺纹通孔46。在该实施方式中,螺纹通孔46设置于上中下这3个部位。通过分别将螺钉(未图示)插入其中的上下两个部位的螺纹通孔46并拧入到上下两个部位的隆起44,从而将框架36固定于遮护件14的背面。
返回图3,树脂垫圈48松弛地安装于框架36的内部空间38的圆筒40的外周。树脂垫圈48载置支承于内部空间38的底面38a。树脂垫圈48是与所述树脂垫圈34相同的产品。金属制的蜗杆52的轴52a插入于树脂制的蜗轮50,蜗轮50和蜗杆52组装成彼此无法相对旋转。组装好的蜗轮50和蜗杆52收纳于框架36的内部空间38,配置于预定位置。此时,蜗杆52的轴52a的两端部52b、52c的下表面载置支承于内部空间38内的轴承(图8的附图标记38b、38c)(参照图15)。由此,蜗轮50和蜗杆52能够在内部空间38一体地旋转。轴外套齿轮5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框架36的内部空间38的圆筒40的外周。轴外套齿轮54由PA+GF树脂等强化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在轴外套齿轮54的、从轴向观察的面的中央部构成有空心部55。框架36的圆筒40和轴杆部24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于空心部55。轴外套齿轮54的下表面的轴承接面106(图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载置支承于树脂垫圈48之上(图6)。在轴外套齿轮54的外周面构成有斜齿的齿轮齿54b。由此,轴外套齿轮54构成了蜗轮。齿轮齿54b与蜗杆52啮合。由此,轴外套齿轮54和蜗杆52构成蜗轮蜗杆副。在轴外套齿轮54的上表面构成有轴外套齿轮侧离合面56。轴外套齿轮侧离合面56是5组离合谷56a和离合峰56b绕轴外套齿轮54的轴线方向交替且各组以等间隔反复排列而构成的。单个离合谷56a的周向的长度(角度)和单个离合峰56b的周向的长度(角度)设定成相等。
离合片58插入于轴杆部24b。由此,离合片58以与轴外套齿轮54呈同心状的方式载置支承轴外套齿轮54之上。离合片58由PA+GF树脂等强化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在离合片58的、从轴向观察的面的中央部构成有供轴杆部24b以无法旋转且能够沿着轴向移动的方式插入的空心部59。在离合片58的下表面构成有轴侧离合面60。轴侧离合面60是5组离合谷60a和离合峰60b绕离合片58的轴线方向交替且各组以等间隔反复排列而构成的。轴外套齿轮侧离合面56和轴侧离合面60构成离合器机构61。轴侧离合面60的单个离合谷60a的周向的长度(角度)与单个离合峰60b的周向的长度(角度)设定得相等。另外,轴外套齿轮侧离合面56与轴侧离合面60的内径和外径相等。因而,轴外套齿轮侧离合面56的离合谷56a和离合峰56b与轴侧离合面60的离合峰60b和离合谷60a没有晃动地嵌合。离合谷56a与离合峰56b之间的边界位置的高度差与离合谷60a和离合峰60b之间的边界位置的高度差由倾斜角度彼此相等的倾斜面分别构成。由此,轴外套齿轮侧离合面56与轴侧离合面60之间的嵌合能够利用在这两个离合面56、60的相互间起作用的转动力脱开。在离合片58的内周面构成有止转形状62。止转形状62是5组止转凹部62a和止转凸部62b沿着周向排列、且沿着轴向延伸而构成的。止转凹部62a和止转凸部62b分别隔着微小的间隙与在轴杆部24b的外周面构成的止转凸部32b和止转凹部32a相面对。由此,止转凹部62a和止转凸部62b以无法绕轴线方向旋转且能够沿着轴向滑动的方式与止转凸部32b和止转凹部32a嵌合。其结果,离合片58以无法绕轴杆部24b的轴线方向旋转且能够沿着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轴杆部24b。
螺旋弹簧64插入于轴杆部24b。由此,螺旋弹簧64以与离合片58呈同心状的方式载置支承于离合片58之上。金属板66配置于螺旋弹簧64之上。通过利用金属板66将螺旋弹簧64按压压缩,金属板66插入于轴杆部24b。通过将在金属板66的内周面构成的突起66a插入在轴杆部24b的上部外周面构成的槽35,将金属板66向下方下压,接下来,使金属板66旋转,从而金属板66安装于轴杆部24b的上部。由此,螺旋弹簧64以压缩状态安装于轴杆部24b。此时,螺旋弹簧64的伸长力作用于离合片58的上表面与金属板66的下表面之间。在该伸长力的作用下,嵌合力分别施加于轴基部24a的上表面的峰谷反复形状26与框架36的下表面的峰谷反复形状27(图4)之间、以及轴外套齿轮54的上表面的轴外套齿轮侧离合面56与离合片58的下表面的轴侧离合面60之间。不过,在镜旋转部15处于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时,从螺旋弹簧64施加于框架36的伸长力从轴承接面45经由树脂垫圈34由轴承接面30承受,因此,镜旋转部15的旋转通过轴承接面45、30彼此夹着树脂垫圈34滑动来进行。即镜旋转部15的旋转被夹着树脂垫圈34的轴承接面45、30彼此的抵接滑动来轴承接支承。因而,此时,峰谷反复形状26、27的相对面彼此分开而不抵接滑动(参照图6)。
在将图3的右侧所示的各零部件全部组装好后,外板68载置于框架36的上端的开口36a的内周侧的台阶部36b而开口36a被封闭。外板68由POM(聚缩醛)等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外板68在其上表面具有筒部72和圆顶74。筒部72收纳保持马达76。圆顶74包围螺旋弹簧64、金属板66以及从框架36的开口36a向上方突出的轴杆部24b的上部。由此,马达76配置于轴杆部24b的侧方位置。此时马达76的旋转轴与轴24的轴线(相当于旋转轴线18)平行。在圆顶74的、从轴向观察的面的中央部开设有供轴杆部24b的上部突出的圆孔74a。在外板68盖于框架36之前,马达76从上方插入筒部72,马达76安装于外板68。马达76的马达轴(输出轴、旋转轴棒)78贯通于在筒部72内的底部73(图6、图9)的中央部构成的孔73a而朝向铅垂下方向外板68的下方突出。蜗杆80安装于马达轴78。在外板68如此地保持有马达76和蜗杆80的状态下,外板68载置于框架36的开口36a的内周侧的台阶部36b。此时,蜗杆80和蜗轮50彼此啮合而构成蜗轮蜗杆副。另外,蜗杆80、蜗轮50、蜗杆52、轴外套齿轮54以及离合片58构成将马达76的驱动力向轴杆部24b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81。另外,在外板68的下表面,两根突片77(图10、图11、图13)从该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地构成。两根突片77的下端面隔着微小的间隙分别与蜗杆52的轴52a的两端部52b、52c的上表面相面对,限制蜗杆52和蜗轮50向上方移动。在外板68载置到框架36的开口36a的内周侧的台阶部36b之后,外板68被两根螺钉82固定于框架36。
在外板68固定到框架36之后,电路基板(印刷基板)84竖立配置在外板68的上表面的、筒部72与圆顶74之间的空间(换言之,马达76与轴杆部24b之间的空间)75内。轴外套齿轮54由以树脂为基材的材料形成,因此,为了确保作为轴外套齿轮所需要的强度,轴外套齿轮54的直径比金属制的轴外套齿轮的直径大。与此相伴,马达76与轴杆部24b之间的空间75被扩大。因而,即使由于电路基板84搭载连接器承接器具(插座)88等而包括该搭载零部件在内的电路基板84的整体的厚度变厚,也能够将该电路基板84容易地配置于空间75。在电路基板84搭载有马达驱动电路、马达连接端子86(雄型端子)、以及连接器承接器具88(插座、连接器承接部)。马达驱动电路向马达76供给驱动电力。马达连接端子86将马达驱动电路和马达76的端子85(马达端子、雌型端子、图7)连接。线束(未图示)的顶端的连接器89(图7)插入于连接器承接器具88,其结果,连接器承接器具88连接线束和马达驱动电路。在连接器承接器具88内配置有与线束的顶端的连接器89的端子(未图示)电连接的连接器连接端子91(图7)。电路基板84的下端84a插入于在外板68的、筒部72和圆顶74之间的空间75的底部构成的槽75a而被支承。马达连接端子86的顶端插入于马达端子85而被支承。由此,电路基板84竖立配置于空间75,并且马达连接端子86和马达端子85被电连接。
在外板68固定于框架36、电路基板84安装到外板68之后,密封盖90盖于外板68之上。密封盖90由PP(聚丙烯)等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在密封盖90的上表面开设有与轴杆部24b的空心部31的上部开口31a连通的圆孔92。另外,在密封盖90的一侧面开设有与电路基板84的连接器承接器具88的连接器插入口88a(图5等)连通的连接器插入口94。另外,在密封盖90的下端的开口96的周围4个部位构成有爪卡定框98。当将密封盖90盖于外板68并按下时,在框架36的上部外周面的周围4部位突出构成的爪100卡合于密封盖90的爪卡定框98。由此,成为框架36和密封盖90被连结、电动收纳单元16被一体地组装好的状态。这样,在组装好的电动收纳单元16的轴杆部24b的空心部31贯穿有线束。线束包括电动收纳单元16用配线。除此之外,线束还根据搭载于车门后视镜10的功能含有镜面调整用致动器用配线、转向灯用配线等。线束的镜旋转部15侧的端部从密封盖90的圆孔92导出。线束的车身侧的端部从轴24的空心部31的下端导出而向车身内引导。在线束的各配线的、镜旋转部15侧的端部分别安装有连接器。其中的、电动收纳单元16用配线的顶端的连接器89(图7)插入于连接器插入口94而与电路基板84的连接器承接器具88连接。
图5表示将电路基板84和密封盖90组装于图5的下层所示的、电动收纳单元16的组装中途的产品的情形。该组装中途的产品是指如下状态的产品:组装图3的右侧所示的各零部件,进一步将保持有马达76和蜗杆80的外板68嵌入框架36的上端的开口36a的内周侧,并利用两根螺钉82固定到框架36。在该图5中,良好地呈现马达主体部69相对于外板68的筒部72的保持状态。即、马达76在马达轴78(图3)朝下的状态下保持于外板68。在此,马达主体部69在其整体埋没到外板68的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的状态下保持于外板68。由此,马达76相对于筒部72的与马达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和绕马达轴线方向上的旋转被卡定。另外,马达76的相对于筒部72的马达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被爪卡合片139卡定。后述该马达保持结构的详细情况。电路基板84插入外板68的上表面的、筒部72与圆顶74之间的空间75内。电路基板84的下端84a可拆装地插入外板68的槽75a。马达连接端子86的顶端可拆装地插入马达端子85。如此一来,电路基板84被槽75a和马达端子85可拆装地支承。由此,电路基板84以在空间75内竖立的姿势组装于产品。在电路基板84组装到产品之后,从产品之上盖上密封盖90。由此,框架36的爪100可拆装地卡合于密封盖90的爪卡定框98而密封盖90被组装于产品。在密封盖90组装于产品之后,线束穿过轴杆部24b的空心部31。在密封盖90组装到产品的状态下,电路基板84的连接器承接器具88的连接器插入口88a与密封盖90的连接器插入口94连通。由此,通过将线束的电动收纳单元16用配线的连接器89从连接器插入口94插入连接器插入口88a而成为能够与连接器承接器具88连结的状态。
图6是在通过轴24和马达76的各中心轴线的位置剖切具有以上的结构的车门后视镜10来表示的图。这相当于图7的A-A向视位置处的剖切端面构造。该图6表示将外壳罩17安装于遮护件14、镜旋转部15处于展开位置的姿势、且轴外套齿轮侧离合面56与轴侧离合面60啮合时的状态。此时,峰谷反复形状26和峰谷反复形状27在图6中没有出现,但峰26b与谷26a之间的边界的倾斜面抵接于峰27b与谷27a之间的边界的倾斜面而彼此被卡定。在处于图6的展开位置的状态下,当对镜开关进行操作而发出收纳指令时,马达76被起动。马达76的旋转借助蜗杆80、蜗轮50、蜗杆52向轴外套齿轮54传递。此时轴外套齿轮侧离合面56和轴侧离合面60彼此啮合,轴外套齿轮54无法相对于轴杆部24b旋转,因此,反而以使框架36绕轴杆部24b的轴线方向旋转的方式作用有力。由此,轴承接面30和轴承接面45彼此夹着树脂垫圈34滑动,且框架36的内部空间38的底面38a与轴外套齿轮54的下表面的轴承接面106彼此夹着树脂垫圈48滑动,镜旋转部15向收纳方向旋转。当镜旋转部15的旋转在收纳位置由于止挡件51(图4)与止动槽57(图2)的一端之间的卡合而被物理地停止时,该停止被检测而马达76的驱动被停止。由此,镜旋转部15被保持于收纳位置。在该状态下,当对镜开关进行操作而发出展开指令时,马达76向相反方向起动,镜旋转部15向展开方向旋转。当镜旋转部15的旋转在展开位置由于峰谷反复形状26的峰26b和谷26a之间的边界的倾斜面与峰谷反复形状27的峰27b和谷27a之间的边界的倾斜面的卡合而停止时,该停止被检测而马达76的驱动被停止。由此,镜旋转部15被保持于展开位置。
图7表示将图2的车门后视镜10组装后搭载到车辆的状态。以镜旋转部15处于展开位置的姿势且以从上方观察的状态表示。另外,图7以将外壳罩17(图6)拆掉、且透视了电动收纳单元16内的状态表示车门后视镜10。另外,图7以将线束的电动收纳单元16用配线的连接器89带有橡胶衬垫101地插入连接器承接器具88的状态表示车门后视镜10。在图7中,电路基板84的马达连接端子86插入马达端子85。电路基板84的下端84a插入于在外板68构成的槽75a(图3、图5、图6)。在电路基板84被如此地支承着的状态下,整体纵置地配置于马达76与轴杆部24b之间的空间75。
参照图8来说明框架36的内部空间38内的结构。除了已经说明的结构之外,在框架36的内部空间38内构成有蜗轮收纳空间111、蜗杆收纳空间113、蜗轮进入口115、两个螺纹孔117等。蜗轮收纳空间111收纳与蜗杆52的轴52a同轴地安装的蜗轮50。此时蜗杆52的轴52a的两端部52b、52c支承于轴承38b、38c。蜗杆收纳空间113是同轴地收纳蜗杆80的空间,由直径比蜗杆80的直径大的圆柱状的空间构成。蜗轮进入口115使蜗轮收纳空间111和蜗杆收纳空间113相互连通。由此,对于蜗轮进入口115,使蜗轮50的外周面经由蜗轮进入口115而进入蜗杆收纳空间113。其结果,蜗轮50与蜗杆80彼此啮合。两个螺纹孔117是用于拧入用于将外板68固定于框架36之上的两根螺钉82(图3)的螺纹孔。在蜗杆收纳空间113的底部构成有直径比蜗杆收纳空间113的一般直径小的轴承接凹部93。润滑脂填充于轴承接凹部93,蜗杆80的顶端部80a(图16)收纳于轴承接凹部93。由此,蜗杆80的顶端部80a被轴承接支承于轴承接凹部93。在外板68的下表面,与外板68的下表面的孔73a(供马达轴78穿过的孔、图16、图6)同心地构成有圆形的凸部119(图10、图11)。凸部119收纳于蜗杆收纳空间113的圆形的上部开口部113a。此时,凸部119除了面对蜗轮进入口115的部位之外与周围没有间隙地(或大致没有间隙地)收纳于上部开口部113a。由此,凸部119的外周面以整周的半周以上的区域被包围的方式支承于上部开口部113a的内周面。其结果,马达轴78的从凸部119的中心的孔73a突出部分相对于蜗杆收纳空间113沿着与马达轴78的轴线正交的面方向被定位。在蜗杆收纳空间113的周围具有一定厚度的圆筒状壁部121,在圆筒状壁部121的外侧深深地构成有掏空部123。掏空部123在除了面对蜗轮进入口115的部位之外的部位构成,由此,掏空部123构成为俯视呈C字形状。通过设置掏空部123,抑制随着框架36的树脂成形而产生的收缩,能够使蜗杆收纳空间113的上部开口部113a的成形精度提高。由此,马达轴78相对于蜗杆收纳空间113的、与马达轴78的轴线正交的面方向的定位精度提高。其结果,能够将蜗杆80与蜗轮50之间的啮合状态维持在正常的状态,将蜗杆80与蜗轮50啮合而旋转之际的动作声音保持在正常的水平。
参照图9~图13来构成说明马达保持构件的外板68的结构。外板68具有平板状的板状部125。在板状部125的上表面,与板状部125垂直地隔着空间75而相互并列地突出设置有筒部72和圆顶74。板状部125被载置支承于框架36之上。此时板状部125的下表面周缘部125a(图10等)与框架36的上端的开口36a的内周侧的台阶部36b(图8)抵接。在板状部125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有两根突片77。各突片77的下端面分别与蜗杆52(图15)的轴52a的两端部52b、52c的上表面相面对,且在各突片77的下端面与该上表面之间隔着微小的间隙。由此,这些突片77限制蜗杆52和蜗轮50向上方移动。在板状部125的面内的周边部开设有两个螺纹通孔127。这两个螺纹通孔127与框架36的两个螺纹孔117(图8)分别连通。通过将外板68载置支承于框架36的上端的开口36a的内周侧的台阶部36b、且使两根螺钉82(图3)穿过螺纹通孔127而拧入螺纹孔117,外板68被固定于框架36。
说明筒部72的结构。在图9~图13中,筒部72具有内部空间129。内部空间129收纳保持马达主体部69(图16等)。内部空间129的深度(内部空间129的从底部73的表面到开口端129a的高度)比马达主体部69的轴向的长度(马达主体部69的从前端面69a到后端面69b的长度。参照图16)长。由此,马达主体部69的整体收纳于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筒部72与马达主体部69的形状相对应地具有相对的一对圆弧面部72a、72b和相对的一对平面部72c、72d(图9等)。内部空间129向上方开口。能够使马达76从内部空间129的开口端129a进入内部空间129。在内部空间129的周壁面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地构成有多根突条131(图9、图12)。这些突条131用于与马达76的外周面抵接而将马达76没有晃动地保持于内部空间129。即、突条131构成于圆弧面部72a、72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各1个部位、平面部72c、72d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各两个部位这合计6个部位。这些突条131构成为从内部空间129的底部73的表面位置延伸到内部空间129的中央部的高度位置。各突条131的上端面131a(图12)构成为在马达主体部69的进入方向的朝向(朝向要进入内部空间129的马达主体部69的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面。这些倾斜面用于在使马达主体部69进入内部空间129之际使马达主体部69的前端面69a不钩挂于该上端面131a而不被卡定。在筒部72的平面部72c构成有向上方开口的缺口133(图12等)。电路基板84的马达连接端子86经由该缺口133与马达端子85连接(图5、图7)。在筒部72的平面部72d与圆弧面部72a之间的边界部分和平面部72d与圆弧面部72b之间的边界部分,沿着该各边界部分的边界线以缺口135、137沿着上下方向(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开设有缺口135、137(图12、图13等)。缺口135、137的上端在筒部72的上端(内部空间129的开口端129a)开口。缺口135、137的下端位于筒部7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筒部72的上侧约一半的部分具有由于缺口135、137而沿着周向被分离开的部分。该分离开的部分构成爪卡合片139。即、筒部72的上侧约一半的部分的周向的一部分构成了爪卡合片139。爪卡合片139的下端作为固定端139a而与筒部72的下侧约一半的部分连接。爪卡合片139的上端构成自由端139b。由此,爪卡合片139能够以固定端139a为支点而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筒部72的内外方弹性变形并挠曲。自由端139b的顶端位于与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的开口端129a相同的高度位置。爪卡合片139具有腿部141和卡合爪143。腿部141支承于固定端139a。卡合爪143在腿部141的上部的自由端139b的下方的紧靠该自由端139b的位置面对内部空间129而突出设置于腿部14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内周面。腿部141的宽度显著地比卡合爪143的宽度宽。即使从腿部141的宽度减去后述的开口部145的宽度,减去后的腿部141的宽度也还是比卡合爪143的宽度宽。因而,腿部141的刚性构成得较高。卡合爪143的下表面(底切面)构成卡合面143a。卡合面143a是与马达76的进入方向大致正交的面。卡合面143a配置于比内部空间129的开口端129a靠下侧的位置(即比开口端129a靠内部空间129的里侧的位置)。卡合面143a与马达主体部69的后端面69b抵接而在从内部空间129脱出的方向上卡定马达主体部69的移动。卡合爪143的上表面具有倾斜面143b。在腿部14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开设有开口部145。开口部145从卡合面143a的下方的紧靠该卡合面143a的位置向下方呈直线状延伸。开口部145的宽度构成为与卡合面143a的宽度相等或比卡合面143a的宽度宽。腿部141的宽度比卡合爪143的宽度宽,因此,能够进行在腿部141形成开口部145的设计。开口部145的上端面145a(图13)构成于与卡合面143a相同的高度位置。开口部145是在外板68的树脂成形时随着使滑动模具进入要形成开口部145的位置来对作为底切面的卡合面143a进行成形而开设的。将利用滑动模具对卡合面143a进行成形的工序表示在图14中。使滑动模具153在对外板68进行树脂成形的模具内进入对卡合面143a进行成形的位置(工序(i))。在该状态下将加热熔融后的树脂向模具内射出注入。在树脂固化后,将滑动模具153沿着与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的轴线(马达76的轴)正交的方向拔出(工序(ii))。由此,卡合面143a被成形,且开口部145被开设。为了对作为底切面的卡合面143a进行成形,替代图14的方法,也想到使滑动模具从筒部72的底部73侧进入的方法。在该代替方法中,滑动模具的起模方向设定于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的轴线方向(图14的下方向)。不过,若采用该代替方法,则在筒部72的底部73开设有随着使滑动模具进入而形成的开口部。该底部73的开口部使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与底部73的下方空间连通,因此,水、润滑脂等易于经由该开口部在内部空间129与底部73的下方空间之间出入。其结果,有可能使马达76、下方空间的各类齿轮产生不良情况。与此相对,在如图14那样滑动模具153的起模方向设定于与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的轴线正交的方向的情况下,随着滑动模具153的进入而形成的开口部145开设于爪卡合片139的腿部141。因而,此时筒部72的底部73被堵塞而没有开设随着滑动模具的进入而形成的开口部,因此,不产生这样的问题。能够通过腿部141的宽度比卡合爪143的宽度宽来采用图14的方法。
在图9~图13中,在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的底部73的中央部构成有孔73a和俯视呈圆形的凹部147(图9)。孔73a用于供马达轴78从内部空间129导出。凹部147与孔73a呈同心状地配置于孔73a的外周侧。在马达主体部69的前端面69a(图16)的中央部,与马达轴78同轴地构成有主视呈圆形的凸部149。凸部149与凹部147嵌合。由于该嵌合,贯通于孔73a的马达轴78的轴心被高精度地定位于孔73a的中心。在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的底部73的四角突出构成有微小的高度的支承台151(图9)。支承台151与马达主体部69的前端面69a的四角抵接而支承该前端面69a。从支承台151的表面到卡合面143a的高度被恰好设定成马达主体部69的轴向的长度(马达主体部69的从前端面69a到后端面69b的长度)。
图15是以将外板68和密封盖90拆掉的状态表示的电动收纳单元16的俯视图。将图15的D-D向视位置处的电动收纳单元16的剖切端面图表示在图16中。说明图16的配置。外板68与框架36的台阶部36b抵接而被支承,并被螺钉82(图3)固定于框架36。马达主体部69收纳保持于外板68的筒部72。在马达主体部69的后端面69b卡合有爪卡合片139的卡合面143a。由此,马达76相对于筒部72的返回、即马达76向与马达76进入内部空间129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在马达轴78上松弛地安装有蜗杆80。在马达轴78,沿着其轴向在基端侧构成有圆棒部78a,在顶端侧构成有卡合棒部78b。马达轴78要插入的蜗杆80的中心孔83沿着其轴向在基端侧构成有圆孔部83a,在顶端侧构成有卡合孔部83b。圆孔部83a收纳圆棒部78a,卡合孔部83b收纳卡合棒部78b。卡合棒部78b和卡合孔部83b的截面是非圆形,因此,沿着旋转方向卡合。由此,当马达轴78旋转时,蜗杆80从动于马达轴78的旋转而旋转,蜗轮50从动于蜗杆80的旋转而旋转。
图1的工序(i)~(iv)表示将马达76组装于外板68的顺序。该组装以例如作业者的手工作业进行。说明图1的各工序。
(i)将马达76的上下方向的朝向设定成马达轴78侧朝向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以该姿势使马达76朝向内部空间129沿着马达76的轴向移动。
(ii)当马达轴78进入内部空间129、接着马达主体部69的前端面69a进入筒部72的开口端129a时,不久前端面69a的外周缘的角部69c与卡合爪143的上表面的倾斜面143b抵接。当将马达主体部69直接向内部空间129推入时,角部69c在该倾斜面143b上滑动而使爪卡合片139向筒部72的外方挠曲(弹性变形)。在爪卡合片139开始挠曲时马达主体部69的前头部分被内部空间129的周壁面支承,因此,能够对马达主体部69的相对于筒部72的姿势进行调整(使马达主体部69的轴线靠近筒部72的轴线且减小倾斜)。因而,无需使爪卡合片139过度挠曲就足矣。
(iii)当将马达主体部69进一步向内部空间129推入时,在卡合爪143的顶端面143c在马达主体部69的侧面69d上滑动的同时,马达主体部69进入内部空间129。当马达主体部69的前头部分通过缺口135、137的下端部135a、137a(图12、图13)时,在内部空间129的周壁面的整周以适当的间隔配置的多根突条131(图9、图12)被压靠于马达主体部69的外周面。由此,马达主体部69的外周面被突条131支承而与内部空间129的轴线正交的方向的运动被禁止。由此,马达主体部69被保持成相对于内部空间129的轴线笔直的姿势。另外,马达主体部69的绕内部空间129的轴线方向的移动也被禁止。而且,当克服由突条131的按压力导致的突条131与马达主体部69的侧面69d之间的摩擦力而将马达主体部69推入内部空间129时,马达轴78从内部空间129的底部73的孔73a向内部空间129的外部导出。
(iv)当马达主体部69的前端面69a与内部空间129的底部73的四角的支承台151(图9)抵接而被支承时,马达主体部69的进入被卡定。与此同时,卡合爪143的顶端面143c到达马达主体部69的侧面69d的后尾位置而顶端面143c与侧面69d之间的滑动脱开。由此,弹性变形了的爪卡合片139向内周方向返回,卡合面143a与马达主体部69的后端面(被卡合部位)69b卡合。由此,马达76成为马达轴向的移动被卡定而没有晃动地保持于筒部72的内部空间129的状态。通过以上工序,马达76相对于外板68的组装完成。
图17表示在组装图3所示的电动收纳单元16的零部件的最终工序将密封盖90盖在外板68之上的状态。在密封盖90的内周面突出形成有压紧部155。压紧部155在将密封盖90盖到外板68的状态下在与爪卡合片139的背面139c的上部相面对的位置朝向卡合爪143的背面地形成。当将密封盖90盖于外板68而安装时,压紧部155隔着微小的间隙g面对卡合爪143的背面。由此,即使爪卡合片139因长年的变化等要向筒部72的外方扩张,也与压紧部155抵接而被卡定。由此,卡合爪143与马达主体部69的后端面69b之间的卡合脱开的情况被阻止。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爪卡合片139的自由端139b的顶端配置于与内部空间129的开口端129a相同的高度位置,但并不限于此。即、也能够将爪卡合片139的自由端139b的顶端配置于比内部空间129的开口端129a低的位置或高的位置。总之,卡合面143a位于比开口端129a低的位置(比开口端129a靠内部空间129的里侧的位置)即可。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马达主体部69的后端面69b设为爪卡合片139的被卡合部位,但马达主体部的被卡合部位并不限于此。即、也能够将马达主体部的侧面的凹处等设为爪卡合片的被卡合部位。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到车辆用电动收纳式后方视觉辨认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替代车门后视镜,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向车辆侧方突出地搭载于车辆的门等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后方视觉辨认照相机、其他车辆用电动收纳式后方视觉辨认装置、进而除了后方视觉辨认用途以外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车辆用电动收纳式后方视觉辨认照相机能够构成为,将例如图2的遮护件14小型地构成,替代镜板而将照相机以在遮护件14处于使用位置时该照相机的光轴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搭载于遮护件14。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13、车身(右门);16、电动收纳单元;16b、旋转体;24、轴;68、外板(马达保持构件);69、马达主体部;69b、马达主体部的后端面(被卡合部位);72、筒部;76、马达;78、马达轴;81、动力传递机构;90、密封盖(盖);129、筒部的内部空间;129a、内部空间的开口端;135,137、缺口;139、爪卡合片;139b、爪卡合片的自由端;141、腿部;143、卡合爪;143a、卡合面;145、腿部的开口部;155、压紧部。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该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具有:
轴,其竖立设置于车身侧;
旋转体,其以能够绕所述轴的轴线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轴;
马达,其搭载于所述旋转体;以及
动力传递机构,其将所述马达的驱动力向所述轴传递而使所述旋转体绕所述轴的轴线方向旋转,
所述旋转体具有保持所述马达的马达主体部的马达保持构件,
所述马达保持构件具有筒部和爪卡合片,
所述筒部具有收纳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内部空间和该内部空间的开口端,且该筒部具有如下结构:以马达轴所突出的一侧为前头侧而使所述马达主体部从所述开口端进入所述内部空间来收纳于该内部空间,并且使所述马达轴的旋转向该内部空间之外输出,
所述爪卡合片具有:腿部,其将固定端配置于所述筒部的所述内部空间的轴向的里侧、将自由端配置于所述开口端侧,该腿部面对该内部空间地配置;以及卡合爪,其朝向所述内部空间侧地配置于该腿部,且该爪卡合片具有使所述卡合爪的卡合面与收纳到所述筒部的所述马达主体部的被卡合部位卡合而卡定该马达的轴向的移动的结构,
所述卡合爪的所述卡合面配置于比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开口端靠该内部空间的里侧的位置,
所述旋转体具有盖于所述马达保持构件的盖,
所述盖在该盖的内周面具有与所述爪卡合片抵接而卡定该爪卡合片向所述筒部的外方扩张的压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在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周向上,所述爪卡合片的所述腿部的宽度构成为比该爪卡合片的所述卡合爪的宽度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筒部在该筒部的周向的两个部位具有与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开口端连通地构成的两个缺口,
所述爪卡合片具有由于所述筒部的所述两个缺口而在周向上自该筒部分离开的部分作为所述腿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爪卡合片的所述自由端的顶端配置于与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开口端并列的位置或配置于比该开口端靠该内部空间的里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爪卡合片的所述自由端的顶端配置于与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开口端并列的位置或配置于比该开口端靠该内部空间的里侧的位置。
6.一种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该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具有:
轴,其竖立设置于车身侧;
旋转体,其以能够绕所述轴的轴线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轴;
马达,其搭载于所述旋转体;以及
动力传递机构,其将所述马达的驱动力向所述轴传递而使所述旋转体绕所述轴的轴线方向旋转,
所述旋转体具有保持所述马达的马达主体部的马达保持构件,
所述马达保持构件具有筒部和爪卡合片,
所述筒部具有收纳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内部空间和该内部空间的开口端,且该筒部具有如下结构:以马达轴所突出的一侧为前头侧而使所述马达主体部从所述开口端进入所述内部空间来收纳于该内部空间,并且使所述马达轴的旋转向该内部空间之外输出,
所述爪卡合片具有:腿部,其将固定端配置于所述筒部的所述内部空间的轴向的里侧、将自由端配置于所述开口端侧,该腿部面对该内部空间地配置;以及卡合爪,其朝向所述内部空间侧地配置于该腿部,且该爪卡合片具有使所述卡合爪的卡合面与收纳到所述筒部的所述马达主体部的被卡合部位卡合而卡定该马达的轴向的移动的结构,
所述卡合爪的所述卡合面配置于比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开口端靠该内部空间的里侧的位置,
在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周向上,所述爪卡合片的所述腿部的宽度构成为比该爪卡合片的所述卡合爪的宽度宽,
所述爪卡合片的所述卡合爪配置于所述腿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
所述腿部在该腿部的面内的面对所述卡合面的位置具有开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筒部在该筒部的周向的两个部位具有与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开口端连通地构成的两个缺口,
所述爪卡合片具有由于所述筒部的所述两个缺口而在周向上自该筒部分离开的部分作为所述腿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爪卡合片的所述自由端的顶端配置于与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开口端并列的位置或配置于比该开口端靠该内部空间的里侧的位置。
CN201680020277.8A 2015-03-31 2016-03-18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Active CN1075311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1291A JP6494371B2 (ja) 2015-03-31 2015-03-31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JP2015-071291 2015-03-31
PCT/JP2016/058739 WO2016158506A1 (ja) 2015-03-31 2016-03-18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185A CN107531185A (zh) 2018-01-02
CN107531185B true CN107531185B (zh) 2020-05-01

Family

ID=57004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0277.8A Active CN107531185B (zh) 2015-03-31 2016-03-18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7389B2 (zh)
JP (1) JP6494371B2 (zh)
CN (1) CN107531185B (zh)
DE (1) DE112016001542T5 (zh)
WO (1) WO20161585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71137A (ja) * 2016-03-24 2017-09-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部支持装置
JP6827870B2 (ja) 2017-03-31 2021-02-10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の電動格納ユニット
JP6827869B2 (ja) 2017-03-31 2021-02-10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格納式視認装置のシャフトおよび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の電動格納ユニット
JP6832212B2 (ja) 2017-03-31 2021-02-24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US10493906B2 (en) * 2018-04-19 2019-12-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puddle lamp assembly
JP1625045S (zh) 2018-07-27 2019-02-18
JP1624950S (zh) 2018-07-27 2019-02-18
JP7297199B2 (ja) * 2019-02-04 2023-06-26 美里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格納式車両用周辺視認装置
JP7322338B2 (ja) * 2019-10-07 2023-08-08 美里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格納ユニット、電動格納式車両用周辺視認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4338U (ja) * 1981-08-31 1983-03-0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薄型マイクロスイツチ
CN1213346A (zh) * 1996-03-07 1999-04-07 洛厄尔工程公司 具有转位和调节枢转的外后视镜
CN1383407A (zh) * 2000-08-31 2002-12-04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电动收藏式门反光镜
CN1948051A (zh) * 2005-10-14 2007-04-1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用于车辆的镜装置
JP2011005915A (ja) * 2009-06-24 2011-01-13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2013067278A (ja) * 2011-09-22 2013-04-18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4338A (ja) 1981-08-24 1983-02-28 Sanyo Kogyo Kk 測定装置
US4832477A (en) * 1986-09-30 1989-05-23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oor mirror assembly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JP3208994B2 (ja) * 1994-06-09 2001-09-17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後写鏡装置の駆動装置
US5703731A (en) 1995-01-17 1997-12-30 Lowell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Exterior mirror with indexing and control pivoting
US5684646A (en) 1995-01-17 1997-11-04 Lowell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Exterior mirror with single pivot power fold
DE10006913B4 (de) * 2000-02-16 2005-12-22 Bühler Motor GmbH Außenrückblickspiege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3887543B2 (ja) * 2001-03-19 2007-02-2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CN100343090C (zh) * 2003-05-27 2007-10-17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JP4807213B2 (ja) * 2006-10-04 2011-11-02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JP2008296719A (ja) * 2007-05-31 2008-12-11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EP2301804B1 (en) * 2009-09-23 2011-12-28 SMR Patents S.à.r.l. Hinge construction
JP6604733B2 (ja) * 2015-03-31 2019-11-13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JP6482353B2 (ja) * 2015-03-31 2019-03-13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JP6450239B2 (ja) * 2015-03-31 2019-01-09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JP6827869B2 (ja) * 2017-03-31 2021-02-10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格納式視認装置のシャフトおよび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の電動格納ユニット
JP6827870B2 (ja) * 2017-03-31 2021-02-10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の電動格納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4338U (ja) * 1981-08-31 1983-03-0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薄型マイクロスイツチ
CN1213346A (zh) * 1996-03-07 1999-04-07 洛厄尔工程公司 具有转位和调节枢转的外后视镜
CN1383407A (zh) * 2000-08-31 2002-12-04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电动收藏式门反光镜
CN1948051A (zh) * 2005-10-14 2007-04-1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用于车辆的镜装置
JP2011005915A (ja) * 2009-06-24 2011-01-13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2013067278A (ja) * 2011-09-22 2013-04-18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58506A1 (ja) 2016-10-06
US10717389B2 (en) 2020-07-21
JP2016190549A (ja) 2016-11-10
JP6494371B2 (ja) 2019-04-03
CN107531185A (zh) 2018-01-02
US20180111558A1 (en) 2018-04-26
DE112016001542T5 (de) 2018-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1185B (zh)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CN107406037B (zh)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CN107531186B (zh)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和装入该装置的轴外套齿轮
CN107428289B (zh)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EP2182148A2 (en) Lid lock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102628322B1 (ko) 차량 적용을 위한 전동 드라이브
WO2013129546A1 (ja)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EP2182147A2 (en) Lid lock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20080105995A (ko) 차량용 아웃사이드 미러 장치
JP6788330B2 (ja)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におけるフレームと支持部材の固定構造
EP2377726B1 (en) Vehicle outside mirror device
JP3197994U (ja)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EP1621801B1 (en) Shift lever with switch for vehicul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3197992U (ja)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の電動格納ユニットのフレーム
CN116941143A (zh) 杆式连接器
JP5857951B2 (ja) コネクタ保持装置
JP6832393B2 (ja)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におけるフレームと支持部材の固定構造
JPH08148218A (ja) グロメットの位置決め構造及び逆付け検知機構
CN111137211B (zh)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
JP3197995U (ja)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における電動格納ユニットの位置決め構造
JP5460026B2 (ja) リモコン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のドアミラー
CN218206258U (zh) 锁定装置和锁定系统
CN117513920A (zh) 开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