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73181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73181A
CN106973181A CN201610860192.2A CN201610860192A CN106973181A CN 106973181 A CN106973181 A CN 106973181A CN 201610860192 A CN201610860192 A CN 201610860192A CN 106973181 A CN106973181 A CN 1069731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losing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battery sa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601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73181B (zh
Inventor
森本泰正
广英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973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3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73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31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6Control thereof using a low-power mode, e.g. standb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37Detecting, i.e.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a predetermined st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07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pparatus 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58Methods therefor using a separate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71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taken
    • H04N1/00082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1Switching on or off, e.g. for saving power when not in u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从一般功耗状态变成供给能量比一般功耗状态小的低功耗状态的省电模式,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检测部,其对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以及存储部,其存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利用检测部对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存储于存储部,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基于存储于存储部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执行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请求基于2015年10月14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2015-203170号的优先权。通过在此提及而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复合一体机、传真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具有从预先决定的规定的一般功耗状态变成供给能量比一般功耗状态小的低功耗状态的省电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复印机、复合一体机、传真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存在为了实现节能化而具有从预先决定的规定的一般功耗状态变成供给能量比一般功耗状态小的低功耗状态的省电模式(也称为节能模式、节电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具有省电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如下结构:在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省电模式条件成立的情况(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的待机状态持续了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时间的情况和/或根据对人进行检测的人体传感器(日文:人感センサー)的检测结果检测到无人存在的情况)下,进入省电模式,在省电模式下,在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省电模式解除条件成立的情况(例如,用户进行了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操作的情况和/或根据人体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检测到有人存在的情况)下,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
然而,在具有省电模式的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执行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例如针对拾取辊等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构成部件的初始动作:初始化动作)的控制,但在该情况下,尽管不需要执行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但仍是始终执行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因此,产生因始终执行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而与之相伴出现的不良状况。
对此,以下,以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针对拾取辊的初始动作来作为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片材载置部(具体而言为供纸托盘),其载置一张或者多张片材(例如原稿、记录用纸等记录片材);以及片材供给装置(具体而言为供纸装置),其具有拾取辊,该拾取辊形成为能够进行升降的结构,并且用于从上升位置下降来一张一张地输送载置于片材载置部的一张或者多张片材。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若拾取辊在将片材放置于片材载置部前无意间(出于某些因素)下降,则无法在片材载置部上载置片材或者难以在片材载置部上载置片材。
这里,作为拾取辊无意间下降的一个例子,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图像形成装置装备有具备使作为片材的原稿移动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移动读取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装置装备有具有拾取辊的原稿传送装置,原稿传送装置具备开闭引导部件来作为开闭部件,该开闭引导部件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进行开闭的结构并设置有拾取辊,由于开闭引导部件被用户进行开闭操作,而因伴随敞开所产生的构成驱动传递机构的齿轮等驱动连结部件相对于拾取辊的分离和/或开闭操作所引起的振动等,使得拾取辊从上升位置下降。
另外,作为拾取辊无意间下降的另一例子,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除了原稿移动读取结构之外还具备将作为片材的原稿载置于原稿载置台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固定读取结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具有拾取辊的原稿传送装置;以及具有原稿载置台的原稿读取装置,原稿传送装置作为开闭部件而兼作原稿按压部件,该原稿按压部件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进行开闭的结构,并在关闭的状态下从上方对载置于原稿载置台的原稿进行按压,由于原稿传送装置被用户进行开闭操作,而因开闭操作所引起的振动等,使得拾取辊从上升位置下降。
另外,作为拾取辊无意间下降的又一例子,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设置有片材载置部(具体而言为供纸托盘),该片材载置部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拆装的结构,并对作为片材的一张或者多张记录片材进行载置,由于片材载置部被用户进行开闭操作,从而因开闭操作所引起的振动等,使得拾取辊从上升位置下降。
另外,作为拾取辊无意间下降的又一例子,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设置有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进行开闭的结构的开闭部件,由于开闭部被用户进行开闭操作,从而因伴随敞开所产生的构成驱动传递机构的齿轮等驱动连结部件相对于拾取辊的分离和/或开闭操作所引起的振动等,使得拾取辊从上升位置下降。作为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进行开闭的结构的开闭部件,能够例示出开闭盖部件(例如,覆盖前表面前盖部件)、开闭引导部件(例如,覆盖侧面的侧面引导部件)。
为了消除上述不良状况,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除了例如在将该图像形成装置启动后(也包括在接通电源的状态下再启动的情况。)、或者在任务(1次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进行针对构成部件的初始动作(例如使拾取辊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初始动作)的控制之外,还具备对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检测部来作为对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在一般功耗状态下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到开闭部件的敞开状态后,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时,进行初始动作(例如,假设开闭部件被用户进行开闭操作而使得拾取辊从上升位置无意间下降或者假设存在下降的可能性,从而使拾取辊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初始动作)的控制。这里,初始动作例如能够使用马达、螺线管而使拾取辊预先上升。
另外,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作为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也进行针对构成部件的初始动作的控制。在该情况下,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不论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是什么(即,在省电模式中不检测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作为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都始终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
然而,在这样的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不论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是什么,作为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开始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都始终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所以会招致伴随始终执行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而产生的不良状况(例如:用户等待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的期间的不良状况;构成部件进行初始动作(例如使拾取辊上升)时产生的噪声使用户感到不适的不良状况;或者在根据人体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检测到有人存在的情况下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的结构中,只要用户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就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使用户感到不适的不良状况)。
关于这一点,日本特开2012-95242号公报公开了如下内容:为了使原稿传送装置中的初始动作为所需最小限度,原则上不进行初始动作(参照日本特开2012-95242号公报的段落[0093]),若省电模式的解除时即将向省电模式转移之前的原稿传送装置的状态为盖(开闭部件)打开的状态等,则进行初始动作(参照日本特开2012-95242号公报的段落[0094]、[0095]、[0099]以及图7)。
但是,在日本特开2012-95242号公报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在省电模式中不检测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具体而言为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所以无法可靠地进行基于省电模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的、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能够避免由始终执行使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所产生的不良状况,并能够可靠地进行基于省电模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的、使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从预先决定的规定的一般功耗状态变成供给能量比上述一般功耗状态小的低功耗状态的省电模式,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检测部,其对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以及存储部,其存储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上述省电模式中,利用上述检测部对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并将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存储于上述存储部,在从上述省电模式的上述低功耗状态向上述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基于存储于上述存储部的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执行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上述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具备形成为能够进行开闭的结构的开闭部件,上述检测部形成为对上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结构,在上述省电模式中,利用上述检测部对上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并将基于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上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存储于上述存储部,在从上述省电模式的上述低功耗状态向上述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上述存储部的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上述省电模式中检测到上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上述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一方面进行针对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构成部件的初始动作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根据存储于上述存储部的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上述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上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上述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不进行上述初始动作的控制。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在上述一般功耗状态下,利用上述检测部对上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若根据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到上述开闭部件的敞开状态后,检测到上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则进行上述初始动作的控制。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具备:片材载置部,其载置一张或者多张片材;以及片材供给装置,其具有拾取辊,该拾取辊形成为能够进行升降的结构,并且具有用于从上升位置下降来一张一张地输送被载置于上述片材载置部的一张或者多张片材的拾取辊,上述初始动作是使上述拾取辊预先上升至上述上升位置的动作。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具备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使作为上述片材的原稿移动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移动读取结构,上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原稿传送装置,该原稿传送装置具有上述拾取辊,上述开闭部件能够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进行开闭,并且设置有上述拾取辊。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具备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使作为上述片材的原稿移动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移动读取结构、以及将作为上述片材的原稿载置于原稿载置台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固定读取结构,上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具有上述拾取辊的原稿传送装置、以及具有上述原稿载置台的原稿读取装置,上述开闭部件是能够相对于上述原稿读取装置进行开闭,并且在关闭的状态下对载置于上述原稿载置台的上述原稿进行按压的上述原稿传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能够避免由始终执行使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所产生的不良状况,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基于省电模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的、使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透视地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透视地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原稿传送装置中的开闭引导部件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原稿传送装置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像读取装置取出片材供给装置部分来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对第1开闭检测开关及第1工作部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在开闭引导部件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敞开的状态下从侧面侧观察第1开闭检测开关及第1工作部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对第2开闭检测开关及第2工作部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在原稿传送装置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敞开的状态下从正面侧观察第2开闭检测开关及第2工作部的立体图。
图9A是用于对第3开闭检测开关及第3工作部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表示供纸托盘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B是用于对第3开闭检测开关及第3工作部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表示利用第3开闭检测开关对供纸托盘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10是用于对第4开闭检测开关及第4工作部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表示开闭盖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用于对第5开闭检测开关及第5工作部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表示开闭引导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检测结构的系统框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储存于存储部的开闭部件的关闭信息以及敞开信息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一般功耗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初始动作的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省电模式下的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初始动作的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透视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像读取装置200及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该图像形成装置100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200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设备送来的图像数据,利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将单色图像或者彩色图像以图像形式形成于记录用纸等记录片材P(参照图2)。
图像读取装置200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上表面。图像读取装置200具备原稿传送装置300及原稿读取装置400,该图像读取装置200利用原稿读取装置400来读取由原稿传送装置300输送的原稿G(片材的一个例子)(参照图2)、或者利用原稿读取装置400来读取载置于原稿载置台410(参照图2)的原稿G,并将所读取的原稿G的图像作为图像数据来输出。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形成为将多个图像载体(具体而言是感光体)沿规定方向(本例中为左右方向Y)排列设置的结构、即所谓的串列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在本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是能够形成全彩色图像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复合一体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为串列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另外,虽然将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为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形成为单色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2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感光体11(具体而言为感光鼓)、除电装置12、作为带电装置而发挥作用的带电器13、曝光装置14、显影装置15、作为一次转印装置而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带装置16、鼓清洁装置17、二次转印装置18、带清洁装置19、定影装置20、片材输送路R1(具体而言为记录片材P的输送路)、1个或者多个(本例中为多个)供纸托盘31(亦参照图1)以及排出托盘32(亦参照图1)。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利用带电器13使感光体11的表面带电,利用曝光装置14对其带电区域进行图像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利用显影装置15使该静电潜像可视图像化(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将该可视图像化后的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装置16静电转印,利用二次转印装置18将转印至中间转印带装置16的调色剂图像向记录片材P转印,进而利用定影装置20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即,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作为在记录片材P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而发挥作用。
彩色图像通过使黑色(K)、青色(C)、品红色(M)以及黄色(Y)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叠而形成。因此,感光体11、除电装置12、带电器13、显影装置15以及鼓清洁装置17分别各设置有4个,用以形成与各种颜色对应的4种类型的调色剂图像,并且它们分别与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建立起对应关系,构成4个图像形成站Pa、Pb、Pc、Pd。
在各图像形成站Pa、Pb、Pc、Pd中的任一个,都进行以下所示的相同的动作。
即,除电装置12~12对被沿规定的旋转方向B(参照图2)旋转驱动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照射光,从而将感光体11~11的表面上的电荷(残留电荷)除去(除电)。
带电器13~13使被除电装置12~12进行过除电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以规定的电位均匀带电
曝光装置14使由带电器13~13一样地进行过带电处理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曝光,从而在感光体11~1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5~15对感光体11~11的表面的由曝光装置14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在感光体11~1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
在各图像形成站Pa、Pb、Pc、Pd,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从而在感光体11~11的表面形成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装置16具备一次转印辊16a、中间转印带16b、转印驱动辊16c、转印从动辊16d以及张力辊16e。一次转印辊16a以形成与各种颜色对应的4种类型的调色剂图像的方式,在中间转印带16b的内侧分别各设置有4个。一次转印辊16a~16a将形成于感光体11~11的表面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向箭头C的方向做环形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6b。中间转印带16b挂绕于转印驱动辊16c、转印从动辊16d、以及张力辊16e。
鼓清洁装置17~17对感光体11~11的表面上的未向中间转印带16b转印而残留下来的残留调色剂进行除去和回收。
二次转印装置18具备二次转印辊18a。二次转印辊18a以在其与中间转印带16b之间形成夹持区域的方式设置。二次转印辊18a将通过片材输送路R1输送来的记录片材P夹入于夹持区域来进行输送,并且在记录片材P通过夹持区域时,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6b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例如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片材P上。
带清洁装置19对未向记录片材P转印而残留于中间转印带16b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进行除去和回收。
定影装置20具备加热辊21及加压辊22,该定影装置20在加热辊21与加压辊22之间夹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并对该记录片材P进行加热及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片材P。
供纸托盘31~31装载记录片材P。在供纸托盘31~31的记录片材P的供给侧设置有拾取辊33。拾取辊33将记录片材P从供纸托盘31一张一张地抽出并向片材输送路R1输送。供纸托盘31~31作为形成为能够进行开闭的结构的开闭部件而发挥作用。这里,开闭部件是能够通过开闭动作而使原稿传送装置300中的拾取辊321下降的部件。这对于后述的开闭部件也是相同的。
供纸托盘31~31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拆装的结构,并作为对一张或者多张记录片材P进行载置的片材载置部而发挥作用。拾取辊33形成为能够进行升降的结构,并且用于从上升位置下降来一张一张地输送载置于供纸托盘31~31的一张或者多张记录片材P。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具有拾取辊33的片材供给装置111;以及对从片材供给装置111送来的记录片材P进行输送的片材输送装置112。
片材输送装置112具备定位辊34、各输送辊35~35、排出辊36以及驱动它们的驱动部(未图示)。
片材输送装置112在片材输送路R1中将记录片材P经由二次转印装置18、定影装置20而向排出辊36输送。在片材输送路R1的记录片材P的排出侧设置有排出辊36。排出辊36将通过片材输送路R1输送来的记录片材P向排出托盘32排出。在片材输送路R1设置有定位辊34及各输送辊35~35。定位辊34在使记录片材P暂时停止而将记录片材P的前端对齐后,迎合中间转印带16b与二次转印辊18a之间的夹持区域中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定时来输送记录片材P。各输送辊35~35是促进记录片材P的输送的辊。
另外,片材输送路R1具备翻转路径Rr。当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不仅在记录片材P的正面、还在反面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将记录片材P从排出辊36向翻转路径Rr沿着反方向输送,使记录片材P的正反面翻转而将记录片材P再次向定位辊34引导,并且与记录片材P的正面相同地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片材P的反面而向排出托盘32排出。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开闭盖部件113(本例中为覆盖前表面的该部件)(参照图1);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本例中为覆盖右侧侧面的侧面引导部件)(参照图1),它们作为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进行开闭的结构的开闭部件。开闭引导部件114在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关闭的状态下构成片材输送路R1(具体而言为记录片材P的片材输送路)。
此外,在图1、图2以及后述的图3~图11中,附图标记X表示宽度方向(进深方向),附图标记Y表示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左右方向Y,附图标记Z表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另外,在后面对图1及图2中未做说明的附图标记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图像读取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3是透视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的原稿传送装置300中的开闭引导部件311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中的原稿传送装置300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400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从图像读取装置200取出片材供给装置320部分来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像读取装置200形成为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装置200具备:原稿固定读取结构,其基于原稿固定方式而将原稿G载置于原稿载置台410来读取原稿图像;原稿移动读取结构,其基于原稿移动方式而使原稿G移动来读取原稿图像。
在原稿固定读取结构中,利用作为照明装置而发挥作用的光源单元420(参照图3),经由构成原稿载置台410的原稿台玻璃411,对在原稿台玻璃411(参照图3)上载置的原稿G进行照明,并且一边使光源单元420向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的一侧)移动,一边沿着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对来自被光源单元420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进行扫描,来读取原稿图像。
在原稿移动读取结构中,一边利用原稿读取装置400中的位于固定位置V(参照图3)的光源单元420,经由构成原稿载置台410的原稿读取玻璃412,对被原稿传送装置300以在原稿读取玻璃412(参照图3)上通过的方式向预先决定的规定的输送方向Y1(参照图3)进行输送的原稿G进行照明,一边沿着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对来自被光源单元420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进行扫描来读取原稿图像。
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原稿读取装置400除了具备原稿台玻璃411、原稿读取玻璃412以及光源单元420之外,还具备使光源单元420移动的光学系统驱动部(未图示)、反射镜单元430、聚光透镜440以及光电转换元件(这里为CCD)450,上述部件收容在框体400a内。光源单元420具有:向原稿G照射光的光源421;以及将来自原稿G的反射光向反射镜单元430引导的第1反射镜422。
原稿台玻璃411以及原稿读取玻璃412由透明的玻璃板构成,其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部载置于框体400a。此外,开闭部件是能够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400进行开闭、且在关闭状态下对载置于原稿载置台410的原稿G进行按压的原稿传送装置300。详细而言,原稿传送装置300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具体而言为背面侧),绕沿着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的轴线(具体而言被铰链306、306(参照图5)轴支承)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400进行开闭,原稿传送装置300的下表面兼作从上方对载置在原稿读取装置400的原稿台玻璃411上的原稿G进行按压的原稿按压部件。由此,图像读取装置200能够通过将原稿传送装置300打开而将原稿读取装置400的原稿台玻璃411敞开,从而将原稿G载置在原稿台玻璃411上。原稿传送装置300作为开闭部件而发挥作用。
反射镜单元430具备第2反射镜431、第3反射镜432以及支承部件(未图示)。反射镜单元430中的支承部件以对来自光源单元420中的第1反射镜422的光进行反射并将该光向第3反射镜432引导的方式,对第2反射镜431进行支承。另外,反射镜单元430中的支承部件以对来自第2反射镜431的光进行反射并将该光向聚光透镜440引导的方式,对第3反射镜432进行支承。聚光透镜440使来自反射镜单元430中的第3反射镜432的光在光电转换元件450的受光面451上聚光。光电转换元件450将来自聚光透镜440的光(原稿图像光)转换为电信号而作为图像数据。
另外,原稿读取装置400中的光学系统驱动部构成为,使光源单元420以恒定的速度沿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的一侧)移动,并使反射镜单元430以光源单元420的移动速度的1/2的移动速度同样地沿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移动。
原稿传送装置300具备:载置一张或者多张原稿G以便对原稿G进行输送的原稿托盘301(片材载置部的一个例子)(参照图3以及图4);配置于原稿托盘301的下方的排出托盘302(参照图3以及图4);将原稿托盘301与排出托盘302之间连接的片材输送路303及片材排出输送路304(参照图3);具有拾取辊321(参照图3)的片材供给装置320(参照图3);以及对从片材供给装置320送来的原稿G进行输送的片材输送装置330。原稿托盘301作为对一张或者多张原稿G进行载置的片材载置部而发挥作用。片材输送路303由片材输送引导部310形成。拾取辊321形成为能够进行升降的结构,并且用于从上升位置下降来一张一张地输送载置于原稿托盘301的一张或者多张原稿G。
(片材输送引导部)
开闭部件能够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进行开闭,并且设置有拾取辊321。详细而言,片材输送引导部310在输送原稿G时,对所输送的原稿G进行引导。片材输送引导部310具备开闭引导部件311与输送引导部件312。从提高原稿G的拥堵(JAM)等时的原稿的除去作业、各构成部件的清洁等维护作业等作业的作业性的观点考虑,使开闭引导部件311能够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进行开闭。开闭引导部件311作为开闭部件而发挥作用,并设置有拾取辊321。开闭引导部件311在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关闭的状态下构成片材输送路303(具体而言为原稿G的输送路)。
开闭引导部件311绕沿着与原稿G的输送方向Y1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原稿G的宽度方向X的轴线摆动自如。
详细而言,开闭引导部件311设置为绕沿着宽度方向X的摆动轴311a(参照图3)摆动自如。在本例中,摆动轴311a固定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
输送引导部件312设置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输送引导部件312在开闭引导部件311关闭时,被开闭引导部件311覆盖,从而在输送引导部件312与开闭引导部件311之间形成供原稿G通过的片材输送路303。
(片材供给装置)
片材供给装置320将来自原稿托盘301的原稿G一张一张地向片材输送路303供给。
详细而言,片材供给装置320除了具备拾取辊321之外,还具备片材供给辊322(参照图3)、分离辊或分离垫等分离部件(本例中为分离辊323)。
拾取辊321将载置于原稿托盘301上的原稿G沿着输送方向Y1从原稿托盘301向片材供给辊322及分离辊323送出。片材供给辊322配设于比拾取辊321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的位置,其与分离辊323一起夹持由拾取辊321送来的原稿G,同时将该原稿G进一步向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输送。
分离辊323在与片材供给辊322对置的状态下对原稿G进行分离,以使得在分离辊323与片材供给辊322之间输送的原稿G为一张。
拾取辊321及片材供给辊322设置于开闭引导部件311,分离辊323设置于输送引导部件312。因此,在开闭引导部件311关闭而由开闭引导部件311及输送引导部件312形成片材输送路303时,拾取辊321位于原稿托盘301的上方,片材供给辊322及分离辊323相互压接。
如图6所示,片材供给装置320还具备驱动轴324、力矩限制器325、回旋支承部件326、第1单向驱动传递机构327、以及第2单向驱动传递机构328。
驱动轴324被经由驱动传递机构(本例中为齿轮系620)传递来自驱动装置600中的驱动马达610的旋转驱动力。
详细而言,齿轮系620由固定于驱动马达610的旋转轴611的第1驱动传递齿轮621、固定于驱动轴324的第2驱动传递齿轮622、以及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在驱动装置600的主体框架(未图示)上支承的支承轴624的中间齿轮623构成。中间齿轮623与第1驱动传递齿轮621以及第2驱动传递齿轮622二者啮合,从而将来自第1驱动传递齿轮62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第2驱动传递齿轮622。由此,齿轮系620能够将来自驱动马达61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1驱动传递齿轮621、中间齿轮623以及第2驱动传递齿轮622而传递至驱动轴324。
力矩限制器325具备轴侧旋转部,其与驱动轴324连结;以及外侧旋转部,其设置于轴侧旋转部的外周部,直至施加预先决定的规定力矩的载荷为止,都与轴侧旋转部一起旋转,若施加超过了规定力矩的载荷,则即使轴侧旋转部旋转,该外侧旋转部也不旋转(外侧旋转部相对于轴侧旋转部空转)。即,对于力矩限制器325而言,直至对外侧旋转部施加预先决定的规定力矩的载荷为止,外侧旋转部都与在驱动轴324带动下旋转的轴侧旋转部一起旋转,另一方面,若对外侧旋转部施加超过了规定力矩的载荷,则即使轴侧旋转部旋转,外侧旋转部也不旋转(外侧旋转部相对于轴侧旋转部空转)。
在力矩限制器325中,轴侧旋转部固定于驱动轴324的外周部,并且外侧旋转部与回旋支承部件326的一端部326a连结。在回旋支承部件326中,其一端部326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驱动轴324,并且另一端部326b将拾取辊321支承为绕旋转轴线旋转自如。
在具备上述结构的片材供给装置320中,在驱动轴324向旋转驱动方向(输送原稿G的方向)S1旋转时,回旋支承部件326向下降方向T1回旋,拾取辊321从上升位置下降,并隔着原稿G(参照图3)而与原稿托盘301(参照图3以及图4)的上表面301a(参照图3以及图4)抵接。这样,拾取辊321在力矩限制器325打滑的状态下对原稿托盘301的上表面301a上的原稿G进行按压。因此,力矩限制器325发挥使拾取辊321向原稿G施加按压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驱动轴324向旋转驱动方向S1的反方向S2旋转时,回旋支承部件326向上升方向T2回旋,拾取辊321上升,并与开闭引导部件311(参照图3以及图4)的底面311b(参照图3以及图4)抵接。这样,拾取辊321在力矩限制器325打滑的状态下保持在上升位置。因此,力矩限制器325也发挥使拾取辊321保持于上升位置处的作用。此外,驱动马达610在停止的状态下,能够借助定位力矩(detent torque;未通电时的保持力矩)将拾取辊321保持在上升位置。
第1单向驱动传递机构327具备:带单向离合器的带轮(具体而言为单向带轮327a);同轴地固定于拾取辊321的固定带轮327b;以及将来自单向带轮327a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固定带轮327b的环状的驱动传递带327c。
单向带轮327a具有:轴侧旋转部,其与驱动轴324连结;以及外侧旋转部,其设置于轴侧旋转部的外周部,相对于轴侧旋转部能向旋转驱动方向S1旋转自如,并且相对于轴侧旋转部不能向旋转驱动方向S1的反方向S2旋转。
单向带轮327a的轴侧旋转部固定于驱动轴324的外周部。驱动传递带327c卷绕于单向带轮327a的外侧旋转部的外周部及固定带轮327b的外周部。
在单向带轮327a中,当驱动轴324向旋转驱动方向S1旋转时,外侧旋转部与轴侧旋转部一起旋转,将来自驱动轴324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传递带327c传递至固定带轮327b。由此,拾取辊321能够借助来自驱动马达610的旋转驱动力对原稿G进行输送。
另一方面,单向带轮327a在驱动轴324的旋转停止时,允许固定带轮327b的经由驱动传递带327c的向旋转驱动方向S1的旋转。由此,拾取辊321在未被传递来自驱动马达610的旋转驱动力时,能够相对于驱动轴324向旋转驱动方向S1旋转。
第2单向驱动传递机构328具备带单向离合器的连结部件(具体而言为单向联轴器328a)。
单向联轴器328a具有:轴侧旋转部,其与驱动轴324连结;以及外侧旋转部,其设置于轴侧旋转部的外周部,相对于轴侧旋转部能向旋转驱动方向S1旋转自如,并且相对于轴侧旋转部不能向旋转驱动方向S1的反方向S2旋转。
单向联轴器328a的轴侧旋转部固定于驱动轴324的外周部,并且外侧旋转部同轴地固定于片材供给辊322。片材供给辊32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驱动轴324。
在单向联轴器328a中,当驱动轴324向旋转驱动方向S1旋转时,外侧旋转部与轴侧旋转部一起旋转,将来自驱动轴324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片材供给辊322。由此,片材供给辊322能够借助来自驱动马达610的旋转驱动力对原稿G进行输送。
另一方面,单向联轴器328a在驱动轴324的旋转停止时,允许片材供给辊322的向旋转驱动方向S1的旋转。由此,片材供给辊322在未被传递来自驱动马达610的旋转驱动力时,能够相对于驱动轴324向旋转驱动方向S1旋转。
在具备上述结构的原稿传送装置300中,若使驱动马达610向旋转驱动方向(对记录片材P进行输送的方向)S1旋转驱动,则经由力矩限制器325,使回旋支承部件326向下降方向T1旋转,拾取辊321从上升位置下降并向绕轴线的旋转驱动方向(对记录片材P进行输送的方向)S1旋转。
接下来,在原稿传送装置300中,如图3所示,利用拾取辊321将原稿G输送至片材供给辊322与分离辊323之间,这里,通过使原稿G分离并对片材供给辊322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一张一张地输送原稿G。然后,利用片材输送路303对来自片材供给辊322的原稿G进行引导而将原稿G向片材输送装置330输送。
在原稿传送装置300中,若原稿G的供给动作结束,则使驱动马达610向旋转驱动方向S1的反方向S2旋转驱动,从而经由力矩限制器325使回旋支承部件326向上升方向T2回旋,并将拾取辊321保持在上升位置。
(片材输送装置)
如图3所示,片材输送装置330将从片材供给装置320供给来的原稿G向排出托盘302输送。
详细而言,片材输送装置330具备定位辊对331、上游侧输送辊对332、下游侧输送辊对333、以及排出输送部334。
定位辊对331使从片材供给装置320经由片材输送路303输送来的原稿G暂时停止,并在预先决定的规定的定时后,再次开始原稿G的输送。
定位辊对331中的一个定位辊331a设置于开闭引导部件311,另一方面,另一个定位辊331b设置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输送引导部件312。因此,在开闭引导部件311关闭而由开闭引导部件311及输送引导部件312形成片材输送路303时,一个定位辊331a及另一个定位辊331b相互压接而构成定位辊对331。
上游侧输送辊对332在原稿G的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定位辊对331靠下游侧且比原稿读取玻璃412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且在比原稿读取玻璃412靠上游侧的位置对原稿G进行输送。下游侧输送辊对333在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排出输送部334靠上游侧且比原稿读取玻璃412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且在比原稿读取玻璃412靠下游侧的位置对原稿G进行输送。即,上游侧输送辊对332、原稿读取玻璃412以及下游侧输送辊对333在片材输送路303中以该顺序配设。另外,原稿读取玻璃412以构成片材输送路303的引导壁的一部分的方式大致水平地设置。
在本例中,原稿传送装置300构成为,在以能够读取原稿G的一个面(正面)的方式进行输送后,使原稿G以正反颠倒的方式翻转,然后以能够读取原稿G的另一个面(反面)的方式进行输送。
详细而言,片材输送引导部310形成为使原稿G的正反翻转的结构。
片材输送路303边使从片材供给装置320送来的原稿G通过边使原稿G的正反翻转。片材输送路303以将原稿G从片材供给辊322起经由定位辊对331、上游侧输送辊对332、原稿读取玻璃412以及下游侧输送辊对333而向排出输送部334引导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片材输送引导部310还具备设置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上游侧引导部313、下游侧引导部314以及原稿读取引导部315。原稿读取引导部315对在其与上游侧引导部313、下游侧引导部314以及原稿读取玻璃412之间输送的原稿G进行引导。上游侧引导部313及下游侧引导部314分别与原稿读取引导部315一起对由上游侧输送辊对332以及下游侧输送辊对333输送的原稿G进行引导。
详细而言,上游侧引导部313在输送方向Y1上配设于原稿读取玻璃412的上游侧。下游侧引导部314在输送方向Y1上配设于原稿读取玻璃412的下游侧。原稿读取引导部315以与上游侧引导部313、下游侧引导部314以及原稿读取玻璃412隔着规定间隔对置的方式设置。而且,片材输送路303形成在原稿读取引导部315与上游侧引导部313、原稿读取玻璃412以及下游侧引导部314之间。
排出输送部334将来自片材输送路303的原稿G向外部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读取装置200形成为读取原稿G的双面的结构。
排出输送部334还使来自片材输送路303的原稿G在排出的中途后退。
详细而言,排出输送部334具备排出辊对334a、以及对排出辊对334a进行旋转驱动的排出辊驱动部(未图示)。
排出辊对334a在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下游侧输送辊对333靠下游侧的位置,具体而言,设置于下游侧输送辊对333与排出托盘302之间。排出辊对334a除了将从下游侧输送辊对333输送来的原稿G向排出托盘302输送外,还将从下游侧输送辊对333输送来的原稿G以后端(输送方向Y1上的上游侧端)在前的方式向与输送方向Y1相反的输送方向反方向Y2输送。
排出辊驱动部对排出辊对334a向正向进行旋转驱动,将原稿G向输送方向Y1输送,另一方面,将排出辊对334a向反方向旋转驱动,将原稿G向输送方向反方向Y2输送(转向;switch-back)。
片材排出输送路304设置在片材输送路303与排出辊对334a之间。
原稿传送装置300还具备转向输送路305,该转向输送路305形成于构成输送引导部件312的两个第1以及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a、312b之间,并供因排出输送部334而后退了的原稿G通过。
在本例中,片材输送装置330还具备分支部件335。分支部件335设置在片材输送路303的出口侧与转向输送路305的入口侧之间。
片材排出输送路304除了是通过排出辊对334a的正向的旋转来输送的原稿G的正向输送路之外,还是通过排出辊对334a的反方向的旋转来输送的原稿G的反方向输送路。
转向输送路305将利用排出辊对334a以后端在前的方式进行输送并被分支部件335进行了分支处理的原稿G向片材输送路303的比定位辊对331靠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的部分引导。由此,图像读取装置200能够读取原稿G的双面。
分支部件335绕沿着与原稿G的输送方向Y1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原稿G的宽度方向X的转动轴线转动自如。
详细而言,分支部件335设置为绕沿着宽度方向X的旋转轴330a转动自如。具体而言,分支部件335在正面观察时具有近似三角形状。分支部件335能够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330a拆装自如并且绕旋转轴330a转动自如。
此外,在后面对图4以及图5中未做说明的附图标记的部件进行说明。
(开闭部件的开闭检测)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的检测部。详细而言,检测部形成为对开闭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原稿传送装置300、供纸托盘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结构,在本例中,形成为后述的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
-第1开闭检测开关-
图7是用于对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以及第1工作部350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7示出了在开闭引导部件311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敞开的状态下、从侧面侧观察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及第1工作部350的立体图。
原稿传送装置300还具备:对开闭引导部件311的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开闭进行检测的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检测部的一个例子);以及使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工作的第1工作部350(亦参照图4)。
在开闭引导部件311及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中的任意一个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设置有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并且在另一个部件(本例中为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设置有第1工作部350。在本例中,第1工作部350设置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中的输送引导部件312(参照图4)。具体而言,输送引导部件312及第1工作部350形成为一体。
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及第1工作部350设置为:在开闭引导部件311关闭的状态下,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因第1工作部350而接通(即,检测到开闭引导部件311为关闭状态)。另外,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及第1工作部350设置为:在开闭引导部件311敞开的状态下,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及第1工作部350中的任意一者(本例中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分离而使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断开(即,检测到开闭引导部件311为敞开状态)。在本例中,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及第1工作部350设置于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具体而言为背面侧)。
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形成为如下开关(具体而言为微动开关),即,具备:致动器部341,其绕沿着宽度方向X的轴线摆动;以及开关部342,其在未对致动器部341施加外力时维持工作解除状态(断开状态),并且,若对致动器部341施加外力,则因致动器部341的摆动而变成工作状态(接通状态)。此外,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也可以包含透光式光传感器。
-第2开闭检测开关-
图8是用于对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及第2工作部370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8示出了在原稿传送装置300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400敞开的状态下、从正面侧观察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及第2工作部370的立体图。
原稿传送装置300还具备:对原稿传送装置300的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400的开闭进行检测的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检测部的另一例子)(亦参照图5);以及使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工作的第2工作部370(亦参照图5)。
在原稿传送装置300以及原稿读取装置400中的任意一个装置(本例中为原稿传送装置300)设置有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并且在另一个装置(本例中为原稿读取装置400)设置有第2工作部370。在本例中,第2工作部370设置于原稿读取装置400中的上表面盖400b。具体而言,上表面盖400b及第2工作部370形成为一体。
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及第2工作部370设置为:在原稿传送装置300关闭的状态下,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因第2工作部370而接通(即,检测到原稿传送装置300为关闭状态)。另外,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及第2工作部370设置为:在原稿传送装置300敞开的状态下,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及第2工作部370中任意一者(本例中为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分离而使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断开(即,检测到原稿传送装置300为敞开状态)。在本例中,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及第2工作部370设置于图像读取装置200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具体而言为正面侧)且设置于左右方向Y上的另一侧(具体而言为左侧)。
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具备:透光式光传感器361,其具有射出光的发光部361a以及接收来自发光部361a的光的受光部361b;以及致动器部362,其可形成对从发光部361a照向受光部361b的光进行遮挡的光遮挡状态、和使从发光部361a照向受光部361b的光通过的光通过状态。
致动器部362在原稿传送装置300关闭的状态下与第2工作部370抵接而成为光遮挡状态,在原稿传送装置300敞开的状态下解除与第2工作部370的抵接而成为光通过状态。
详细而言,致动器部362具备往复移动部件362a,该往复移动部件362a在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底板300b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往复移动方向W上往复移动。
在往复移动部件362a的往复移动方向W上的一侧的附近,设置有透光式光传感器361。
往复移动部件362a具有主体部362a1、抵接部362a2、以及遮光部362a3。主体部362a1形成为沿着往复移动方向W延伸的棒状的部件。抵接部362a2设置于主体部362a1的往复移动方向W上的与透光式光传感器36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遮光部362a3设置于主体部362a1的往复移动方向W上的透光式光传感器361侧的端部。
抵接部362a2在原稿传送装置300关闭时与第2工作部370抵接,而向往复移动方向W上的透光式光传感器361侧的第1移动方向W1移动。另一方面,抵接部362a2在原稿传送装置300敞开时解除与第2工作部370的抵接,而向与第1移动方向W1相反的一侧的第2移动方向W2移动。
遮光部362a3在原稿传送装置300关闭时因抵接部362a2的向第1移动方向W1的移动而成为光遮挡状态。另一方面,遮光部362a3在原稿传送装置300敞开时因抵接部362a2的向第2移动方向W2的移动而成为光通过状态。
具体而言,致动器部362还具备支承板362b与施力部件362c。
支承板362b以在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底板300b的上方隔着预先决定的规定间隔地与底板300b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支承板362b在上表面支承透光式光传感器361,并且在与发光部361a和受光部361b之间对应的部分,设置有供往复移动部件362a中的遮光部362a3贯通的贯通孔362b1。此外,贯通孔362b1的尺寸在能够供遮光部362a3顺利地插通的程度下比遮光部362a3的尺寸大一些(规定距离)。
另外,在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底板300b的与贯通孔362b1对应的部分,设置有供往复移动部件362a中的抵接部362a2贯通的贯通孔300b1。此外,贯通孔300b1的尺寸在能够供抵接部362a2顺利地插通的程度下比抵接部362a2的尺寸大一些(规定距离)。
由此,往复移动部件362a能够形成为沿着往复移动方向W往复移动自如的结构。
往复移动部件362a还具有对主体部362a1的往复移动方向W上的超过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移动量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362a4。限制部362a4设置于主体部362a1的往复移动方向W上的中央部。在抵接部362a2及遮光部362a3分别贯通于贯通孔300b1及贯通孔362b1的状态下,主体部362a1中的限制部362a4设置在支承板362b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底板300b之间。限制部362a4形成为比贯通孔300b1及贯通孔362b1大的尺寸,在本例中,形成为与支承板362b及底板300b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圆板状。由此,能够限制主体部362a1的往复移动方向W上的超过规定的移动量的移动。
往复移动部件362a被施力部件362c向第2移动方向W2施力。在本例中,施力部件362c形成为螺旋弹簧,并在支承板362b与限制部362a4之间插通于主体部362a1。由此,能够对往复移动部件362a向第2移动方向W2施力。
此外,也可以是,致动器部362在原稿传送装置300关闭的状态下与第2工作部370抵接而成为光通过状态,在原稿传送装置300敞开的状态下解除与第2工作部370的抵接而成为光遮挡状态。
另外,在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中,也可以代替透光式光传感器361而设置微动开关。
-第3开闭检测开关-
图9A及图9B是用于对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及第3工作部150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9A示出了表示供纸托盘31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B示出了表示利用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对供纸托盘31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供纸托盘31设置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直线方向(本例中为宽度方向X)上往复移动自如。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对供纸托盘31的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开闭进行检测的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检测部的又一例子)(参照图9B);以及使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工作的第3工作部150(参照图9B)。
在供纸托盘31及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的任意一个部件(本例中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并且在另一个部件(本例中为供纸托盘31)设置有第3工作部150。在本例中,第3工作部150设置于供纸托盘31的背面31a(参照图9B)。具体而言,背面31a及第3工作部150形成为一体。
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及第3工作部150设置为:在供纸托盘31关闭的状态下,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因第3工作部150而接通(即,检测到供纸托盘31为关闭状态)。另外,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及第3工作部150设置为:在供纸托盘31敞开的状态下,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及第3工作部150中的任意一者(本例中为第3工作部150)分离而使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断开(即,检测到供纸托盘31为敞开状态)。在本例中,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及第3工作部15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具体而言为背面侧)。
在本例中,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形成为微动开关。此外,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也可以包含透光式光传感器。
-第4开闭检测开关-
图10是用于对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及第4工作部170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0示出了表示开闭盖部件113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开闭盖部件113设置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绕沿着预先决定的规定方向(本例中为左右方向Y)的转动轴线转动自如。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对开闭盖部件113的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开闭进行检测的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检测部的又一例子);以及使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工作的第4工作部170。
在开闭盖部件113及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的任意一个部件(本例中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并且在另一个部件(本例中为开闭盖部件113)设置有第4工作部170。在本例中,第4工作部170设置于开闭盖部件113的内侧面113a。具体而言,内侧面113a及第4工作部170形成为一体。
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及第4工作部170设置为:在开闭盖部件113关闭的状态下,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因第4工作部170而接通(即,检测到开闭盖部件113为关闭状态)。另外,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及第4工作部170设置为:在开闭盖部件113敞开的状态下,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及第4工作部170中的一者(本例中为第4工作部170)分离而使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断开(即,检测到开闭盖部件113为敞开状态)。在本例中,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及第4工作部17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具体而言为正面侧)并且设置于左右方向Y上的一侧(具体而言为右侧)。
在本例中,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形成为微动开关。此外,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也可以包含透光式光传感器。
-第5开闭检测开关-
图11是用于对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及第5工作部190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1示出了表示开闭引导部件114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开闭引导部件114设置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直线方向(本例中为左右方向Y)上往复移动自如。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对开闭引导部件114的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开闭进行检测的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检测部的又一例子);以及使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工作的第5工作部190。
在开闭引导部件114及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的任意一个部件(本例中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并且在另一个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114)设置有第5工作部190。在本例中,第5工作部190设置于开闭引导部件114中的内侧部件114a。具体而言,内侧部件114a及第5工作部190形成为一体。
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及第5工作部190设置为:在开闭引导部件114关闭的状态下,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因第5工作部190而接通(即,检测到开闭引导部件114为关闭状态)。另外,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以及第5工作部190设置为:在开闭引导部件114敞开的状态下,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及第5工作部190中的一者(本例中为第5工作部190)分离而使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断开(即,检测到开闭引导部件114为敞开状态)。在本例中,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及第5工作部19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具体而言为正面侧)。
在本例中,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形成为微动开关。此外,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也可以包含透光式光传感器。
(控制部)
图1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检测结构的系统框图。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备掌管图像形成装置100整体的控制的控制部120。此外,控制部120也可以装备于图像读取装置200。
原稿传送装置300中的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及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与控制部120电连接,并将开闭引导部件311及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开闭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部120。由此,控制部120能够分别根据来自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及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的表示开闭引导部件311及原稿传送装置300关闭的关闭信号,检测出(识别出)开闭引导部件311及原稿传送装置300关闭。另外,控制部120能够分别根据来自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及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的表示开闭引导部件311及原稿传送装置300敞开的敞开信号,检测出(识别出)开闭引导部件311及原稿传送装置300敞开。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的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与控制部120电连接,并将供纸托盘31~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部120。由此,控制部120能够分别根据来自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的表示供纸托盘31~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关闭的关闭信号,检测出(识别出)供纸托盘31~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关闭。另外,控制部120能够分别根据来自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的表示供纸托盘31~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敞开的敞开信号,检测出(识别出)供纸托盘31~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敞开。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对人的存在进行检测的人体传感器40(参照图1以及图10)。
在本例中,人体传感器40形成为使用超声波的超声波型的人体传感器。超声波型的人体传感器40具有超声波发送部41(参照图1)及超声波接收部42(参照图1),利用超声波发送部41在规定的检测范围内向检测对象物发送超声波,并根据由超声波接收部42接收来自该检测对象物的反射波所得到的检测结果,检测对象物的有无。在本例中,人体传感器40虽然是使用超声波的超声波型的人体传感器,但也可以是使用红外线的红外线型的人体传感器、使用可见光的光学型的人体传感器、或者将超声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中的至少两种进行了结合的人体传感器。
另外,图像读取装置200中的原稿传送装置300及原稿读取装置400与控制部120电连接,并在控制部120的指示下,进行图像读取动作(图像读取处理)。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与控制部120电连接,并在控制部120的指示下,进行图像形成动作(图像形成处理)。
而且,控制部120具有省电模式,在该省电模式中,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预先决定的规定的一般功耗状态变成供给能量比一般功耗状态小的低功耗状态。
在本例中,控制部120形成为如下结构:在预先决定的规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待机状态持续了预先决定的规定时间的情况和/或根据人体传感器40(参照图1以及图10)的检测结果而检测到无人存在的情况)下,进入省电模式。在本例中,待机状态是图像形成动作待机状态。这里,图像形成动作待机状态是指能够立即进行图像形成动作的状态,具体而言是指如下状态:向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的定影装置20供给使定影温度成为图像形成动作时的规定温度(例如170℃)的规定电力并将定影温度维持为规定温度(例如170℃),并且控制部120已启动。另外,在本例中,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形成为如下状态:向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的定影装置20供给使定影温度成为比图像形成动作时的规定温度(例如170℃)低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节电温度(例如150℃)的节电电力,并且控制部120已启动。因此,在本例中,一般功耗状态意味着待机状态,低功耗状态意味着省电模式的状态。此外,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包含如下状态:仅对控制部120及检测部(本例中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以及人体传感器40)供给电力的状态(待用状态)。
另外,控制部120形成为如下结构:在省电模式下,在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省电模式解除条件成立的情况(例如,用户进行了预先决定的规定操作的情况和/或根据人体传感器40的检测结果检测到有人存在的情况)下,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主电源131与副电源132(节能用电源)。
对于主电源131而言,细线所示的控制系统电源线与控制部120电连接,并且粗线所示的电力系统电源线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以及图像读取装置200电连接。
对于副电源132而言,粗线所示的电力系统电源线与控制部120、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以及人体传感器40电连接,并始终对它们供给电力。
对于人体传感器40而言,细线所示的控制系统电源线与控制部12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将表示有人存在的信号或者无人存在的信号发送至控制部120。由此,控制部120根据来自人体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能够检测出(识别出)有人存在或者无人存在。
控制部120在使图像形成装置100处于待机状态(具体而言为图像形成动作待机状态)时,将表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处于待机状态(具体而言为图像形成动作待机状态)的指示信号发送至主电源131,在使图像形成装置100处于省电模式时,将表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处于省电模式的指示信号发送至主电源131。
此外,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而言,作为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能够使用副电源132仅向控制部120及检测部(本例中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以及人体传感器40)供给电力。
如图12所示,控制部120具有: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微电脑构成的处理部121;以及包含ROM(Read Only Memory)等非易失性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等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部122。对于控制部120而言,处理部121将预先储存于存储部122的ROM的控制程序加载在存储部122的RAM上来执行,从而进行各种构成要素的动作控制。存储部122的RAM针对处理部121提供作业用的工作区域及储存图像数据的作为图像存储器的区域。
在以上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规定的省电模式条件成立的情况(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待机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的情况和/或根据人体传感器40的检测结果而检测到无人存在的情况)下,进入省电模式。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省电模式下,在规定的省电模式解除条件成立的情况(例如,用户进行了预先决定的规定操作的情况和/或根据人体传感器40的检测结果而检测到有人存在的情况)下,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待机状态)复位。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一般功耗状态(待机状态)下,进行图像读取动作(图像读取处理)和/或图像形成动作(图像形成处理)。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图6所示的驱动马达610、第1驱动传递齿轮621以及中间齿轮623设置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图6所示的第2驱动传递齿轮622、驱动轴324、力矩限制器325、回旋支承部件326、第1单向驱动传递机构327、第2单向驱动传递机构328、拾取辊321以及片材供给辊322设置于开闭引导部件311。因此,若开闭引导部件311被用户敞开,则第2驱动传递齿轮622离开中间齿轮623(亦参照图7),由此,拾取辊321从上升位置下降。另外,存在拾取辊321因为由开闭引导部件311、原稿传送装置300、供纸托盘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操作引起的振动等而下降的情况。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若拾取辊321在将片材(具体而言为原稿G)放置于片材载置部(具体而言原稿托盘301)前就出现了无意间(出于某些因素)下降,则无法在片材载置部上载置片材或者难以在片材载置部上载置片材。
为了消除上述不良状况,图像形成装置100除了例如在将图像形成装置100启动后(也包括在接通电源的状态下重启的情况)、或者在任务(1次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进行针对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构成部件的初始动作(本例中为使拾取辊321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初始动作)的控制之外,还在一般功耗状态下根据检测部(例如,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的检测结果检测到开闭部件(例如,开闭引导部件311、原稿传送装置300、供纸托盘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敞开状态后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时,进行初始动作(在本例中,假设开闭部件被用户进行开闭操作而使得拾取辊321从上升位置无意间下降或者假设拾取辊321存在下降的可能性,进行使拾取辊321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初始动作的控制)。这里,在本例中,使拾取辊321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初始动作是如下动作:使驱动马达610旋转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时间或者次数而后使其停止,以使得驱动轴324向旋转驱动方向S1的反方向S2旋转而使回旋支承部件326向上升方向T2回旋,从而使拾取辊321位于上升位置。
另外,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作为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也进行针对构成部件的初始动作的控制。在该情况下,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不论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是什么(即,在省电模式中不检测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作为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都始终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
然而,在这样的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不论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是什么,作为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都始终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所以会招致伴随始终执行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而产生的不良状况(例如:用户等待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的期间的不良状况;构成部件进行初始动作(在本例中使拾取辊上升)时产生的噪声使用户感到不适的不良状况;或者在根据人体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检测到有人存在的情况下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的结构中,只要用户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就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这使用户感到不适的不良状况)。
(使图像形成装置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部122对检测部(本例中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的检测结果进行存储。控制部120在省电模式中利用检测部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而将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存储于存储部122,并且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基于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执行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
详细而言,控制部120在省电模式中利用检测部(本例中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对开闭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原稿传送装置300、供纸托盘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并将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存储于存储部122。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进行针对构成部件的初始动作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不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
(第1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20在一般功耗状态(具体而言为待机状态)及省电模式中,利用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对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引导部件311)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
对于控制部120而言,在一般功耗状态下,若根据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引导部件311)的敞开状态后,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则进行使拾取辊321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外,控制部120在省电模式中,将基于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的检测结果的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引导部件311)的开闭状态存储于存储部122。
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引导部件311)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一方面,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引导部件311)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不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20在一般功耗状态(具体而言为待机状态)及省电模式中,利用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对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
对于控制部120而言,在一般功耗状态下,若根据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原稿传送装置300)的敞开状态后,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则进行使拾取辊321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外,控制部120在省电模式中,将基于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的检测结果的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开闭状态存储于存储部122。
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一方面,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不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20在一般功耗状态(具体而言为待机状态)及省电模式中,利用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对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供纸托盘31)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
对于控制部120而言,在一般功耗状态下,若根据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供纸托盘31)的敞开状态后,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则进行使拾取辊321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外,控制部120在省电模式中,将基于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的检测结果的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供纸托盘31)的开闭状态存储于存储部122。
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供纸托盘31)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一方面,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供纸托盘31)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不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第4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20在一般功耗状态(具体而言为待机状态)及省电模式中,利用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对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盖部件113)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
对于控制部120而言,在一般功耗状态下,若根据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盖部件113)的敞开状态后,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则进行使拾取辊321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外,控制部120在省电模式中,将基于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的检测结果的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盖部件113)的开闭状态存储于存储部122。
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盖部件113)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一方面,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盖部件113)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不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第5实施方式)
在第5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20在一般功耗状态(具体而言为待机状态)及省电模式中,利用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对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
对于控制部120而言,在一般功耗状态下,若根据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引导部件114)的敞开状态后,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则进行使拾取辊321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外,控制部120在省电模式中,将基于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的检测结果的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存储于存储部122。
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一方面,控制部120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具体而言为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开闭部件(具体而言为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不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也包括待用状态。
(开闭部件的关闭信息及敞开信息)
图13是示意地表示存储于存储部122的开闭部件的关闭信息及敞开信息的示意图。
(1)执行初始动作的控制(检测到开闭状态)
这里,在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作为在省电模式中检测到开闭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原稿传送装置300、供纸托盘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的例子,能够例示出如下的情况。
(1-1)在省电模式开始时开闭部件关闭,并且在省电模式中开闭部件进行了敞开之后,进行了关闭的情况。此时,在存储部122中,在表示处于省电模式开始时的第1储存区域122a中储存关闭信息(例如“1”),在表示处于省电模式中的第2储存区域122b中依次储存敞开信息(例如“0”)与关闭信息(例如“1”)。
(1-2)在省电模式开始时开闭部件敞开、在省电模式中开闭部件进行了关闭的情况。此时,在存储部122中,在第1储存区域122a中储存敞开信息(例如“0”),在第2储存区域122b中储存关闭信息(例如“1”)。
而且,控制部120在上述(1-1)以及上述(1-2)中的任一个情况下,都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2)不执行初始动作的控制(未检测到开闭状态)
另外,作为在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开闭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原稿传送装置300、供纸托盘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的例子,能够例示出如下的情况。
(2-1)在省电模式开始时开闭部件关闭、并且在省电模式中开闭部件也关闭的情况。此时,在存储部122中,在第1储存区域122a中储存关闭信息(例如“1”),在第2储存区域122b中储存关闭信息(例如“1”)。
(2-2)在省电模式开始时开闭部件敞开、并且在省电模式中开闭部件也敞开的情况。此时,在存储部122中,在第1储存区域122a中储存敞开信息(例如“0”),在第2储存区域122b中储存敞开信息(例如“0”)。
(2-3)在省电模式开始时开闭部件关闭、并且在省电模式中开闭部件保持敞开的状态的情况。此时,在存储部122中,在第1储存区域122a中储存关闭信息(例如“1”),在第2储存区域122b中储存敞开信息(例如“0”)。
而且,控制部120在上述(2-1)~上述(2-3)中的任一个情况下,都不进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此外,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或者所检测的开闭部件的种类,也可以在上述(2-3)的情况下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
(初始动作的控制例)
-一般功耗状态-
图14是表示一般功耗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初始动作的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如图14所示,在一般功耗状态下,首先,控制部120判断是否进行过如下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检测:利用检测部(本例中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在检测到开闭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原稿传送装置300、供纸托盘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敞开状态之后,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步骤Sa1)。
接下来,控制部120在判断为存在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检测的情况下(步骤Sa1:是),执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步骤Sa2),然后移至步骤Sa1。
另一方面,控制部120在判断为不存在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检测的情况下(步骤Sa1:否),不执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步骤Sa3),而保持原样地移至步骤Sa1。
-省电模式-
图15是表示省电模式下的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初始动作的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如图15所示,在省电模式下,首先,控制部120判断是否利用检测部(本例中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进行过开闭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原稿传送装置300、供纸托盘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的检测(步骤Sb1)。
接下来,控制部120在判断为进行过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检测的情况下(步骤Sb1:是),进行待机直至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复位至一般功耗状态为止(步骤Sb2:否),若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复位至一般功耗状态(步骤Sb2:是),则执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步骤Sb3),并结束处理(移至一般功耗状态)。
另一方面,控制部120在判断为不存在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检测的情况下(步骤Sb1:否),判断是否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复位至一般功耗状态(步骤Sb4)。
接下来,控制部120在判断为未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进行复位的情况下(步骤Sb4:否),移至步骤Sb1,另一方面,在判断为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复位至一般功耗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b4:是),不执行针对拾取辊321的初始动作的控制(步骤Sb5),而结束处理(向一般功耗状态转移)。
(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例中,使构成部件为原稿传送装置300中的拾取辊321,但构成部件只要是执行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的部件即可,可以是任何形式的部件。
(关于本实施方式)
根据以上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检测部(本例中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其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以及存储部122,其存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利用检测部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存储于存储部122,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基于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执行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这样,能够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不执行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因此,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能够避免伴随始终执行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而产生的不良状况。并且,由于在省电模式中利用检测部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存储于存储部122,所以能够可靠地执行基于省电模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状态的、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本例中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检测到开闭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原稿传送装置300、供纸托盘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进行针对构成部件的初始动作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不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这样,能够消除不必要的初始动作的控制。因此,能够避免由始终执行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省电模式复位的控制所产生的不良状况(例如:用户等待初始动作的控制的期间的不良状况;构成部件进行初始动作时产生的噪声使用户感到不适的不良状况;或者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根据人体传感器40的检测结果检测到有人存在的情况下,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的结构中,只要用户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00就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使用户感到不适的不良状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般功耗状态下,利用检测部(例如,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第3开闭检测开关140、第4开闭检测开关160以及第5开闭检测开关180)对开闭部件(例如,开闭引导部件311、原稿传送装置300、供纸托盘31、开闭盖部件113以及开闭引导部件114)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若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到开闭部件的敞开状态后,检测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则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这样,能够在一般功耗状态下可靠地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初始动作是使拾取辊321预先上升至上升位置的动作。这样,在省电模式中,开闭部件未被用户进行开闭操作,就视为拾取辊321未从上升位置下降,从而能够消除不必要的初始动作的控制(本例中为使拾取辊321上升的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备有具备原稿移动读取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200,图像读取装置200装备有具有拾取辊321的原稿传送装置300,开闭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能够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进行开闭,并且设置有拾取辊321。这样,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本例中为第1开闭检测开关34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开闭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不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由此,开闭部件(本例中为开闭引导部件311)未被用户进行开闭操作,就视为拾取辊321未从上升位置下降,从而能够消除不必要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备有具备原稿移动读取结构与原稿固定读取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200,图像读取装置200具备:具有拾取辊321的原稿传送装置300;以及具有原稿载置台410的原稿读取装置400,开闭部件是能够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400进行开闭,并且在关闭的状态下对载置于原稿载置台410的原稿G进行按压的原稿传送装置300。这样,在从省电模式的低功耗状态向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2的检测部(本例中为第2开闭检测开关360)的检测结果,在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不进行初始动作的控制,由此,原稿传送装置300未被用户进行开闭操作就视为拾取辊321未从上升位置下降,从而能够消除不必要的初始动作的控制。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式来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是单纯的例示,并不做限定性解释。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的,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约束。并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变更也全部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从预先决定的规定的一般功耗状态变成供给能量比所述一般功耗状态小的低功耗状态的省电模式,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检测部,其对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以及
存储部,其存储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在所述省电模式中,利用所述检测部对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并将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存储于所述存储部,
在从所述省电模式的所述低功耗状态向所述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基于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执行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所述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为能够进行开闭的结构的开闭部件,
所述检测部形成为对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结构,
在所述省电模式中,利用所述检测部对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并将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存储于所述存储部,
在从所述省电模式的所述低功耗状态向所述一般功耗状态复位时,在根据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所述省电模式中检测到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所述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一方面进行针对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构成部件的初始动作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根据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所述省电模式中未检测到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该图像形成装置从所述省电模式复位的复位动作的控制,不进行所述初始动作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般功耗状态下,利用所述检测部对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若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到所述开闭部件的敞开状态后,检测到所述开闭部件的关闭状态,则进行所述初始动作的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片材载置部,其载置一张或者多张片材;以及片材供给装置,其具有拾取辊,该拾取辊形成为能够进行升降的结构,并且用于从上升位置下降来一张一张地输送被载置于所述片材载置部的一张或者多张片材,
所述初始动作是使所述拾取辊预先上升至所述上升位置的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使作为所述片材的原稿移动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移动读取结构,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原稿传送装置,该原稿传送装置具有所述拾取辊,
所述开闭部件能够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进行开闭,并且设置有所述拾取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使作为所述片材的原稿移动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移动读取结构、以及将作为所述片材的原稿载置于原稿载置台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固定读取结构,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具有所述拾取辊的原稿传送装置、以及具有所述原稿载置台的原稿读取装置,
所述开闭部件是能够相对于所述原稿读取装置进行开闭,并且在关闭的状态下对载置于所述原稿载置台的所述原稿进行按压的所述原稿传送装置。
CN201610860192.2A 2015-10-14 2016-09-2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9731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3170A JP6927662B2 (ja) 2015-10-14 2015-10-14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03170 2015-10-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3181A true CN106973181A (zh) 2017-07-21
CN106973181B CN106973181B (zh) 2019-06-07

Family

ID=58523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60192.2A Active CN106973181B (zh) 2015-10-14 2016-09-2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00457B2 (zh)
JP (1) JP6927662B2 (zh)
CN (1) CN10697318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2171A (zh) * 2018-04-17 2019-10-29 夏普株式会社 原稿读取装置、原稿读取方法
CN110875995A (zh) * 2018-08-31 2020-03-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1244B2 (ja) * 2016-03-30 2020-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62162B2 (ja) * 2017-12-07 2021-11-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7346833B2 (ja) 2019-01-31 2023-09-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7467140B2 (ja) * 2020-01-31 2024-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3050366A (ja) * 2021-09-30 2023-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95242A (ja) * 2010-10-28 2012-05-17 Kyocera Mita Corp 原稿送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3581482A (zh) * 2012-08-06 2014-02-1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85808A (zh) * 2012-08-30 2014-03-2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01288B2 (ja) * 2006-12-25 2009-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機
JP4841533B2 (ja) * 2007-11-14 2011-12-2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075938B2 (ja) * 2010-04-06 2012-11-2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95242A (ja) * 2010-10-28 2012-05-17 Kyocera Mita Corp 原稿送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3581482A (zh) * 2012-08-06 2014-02-1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85808A (zh) * 2012-08-30 2014-03-2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2171A (zh) * 2018-04-17 2019-10-29 夏普株式会社 原稿读取装置、原稿读取方法
CN110875995A (zh) * 2018-08-31 2020-03-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3181B (zh) 2019-06-07
JP6927662B2 (ja) 2021-09-01
JP2017074708A (ja) 2017-04-20
US9900457B2 (en) 2018-02-20
US20170111535A1 (en) 2017-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7318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5010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59002B2 (en) Recording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print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same
JPH02295827A (ja) 給紙装置
CN106927282B (zh) 片材输送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JPH02144384A (ja) 再給紙装置
JPH0683139A (ja) 大形の原稿を搬送できる原稿搬送装置
JP36992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84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記録材搬送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4548491A (en) Counterbalance subsystem to accommodate a variable center of gravity
JPS61219975A (ja) 現像装置
JP2004294809A (ja) キャビネットの開放構造、シート部材搬送手段を有する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381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S6387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406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235475A (ja)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S60132862A (ja) シ−ト材進行方向変換装置
JP20013543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搬送機構
JP3228570B2 (ja) 給紙装置
JPS60106739A (ja) 循環式シ−ト送り装置
JP20011719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2384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7596A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給紙トレイ
JP30804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223030A (ja) 給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