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53461B - 电动机驱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驱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53461B
CN106953461B CN201611129569.3A CN201611129569A CN106953461B CN 106953461 B CN106953461 B CN 106953461B CN 201611129569 A CN201611129569 A CN 201611129569A CN 106953461 B CN106953461 B CN 1069534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ensor
motor
fastening
signal l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295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53461A (zh
Inventor
井上博登
兵藤知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431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3743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507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5992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953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53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534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534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35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 B60H1/00857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connecting the initiating means, e.g. control lever, to the damper d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5Support of gearboxes, e.g. torque arms, or attachment to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9/00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motors, appropriate for both AC and DC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82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application in vehicles other than propelling, e.g. adjustment of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642Directly cooperating gears

Abstract

电动机驱动器具备壳体和收纳于壳体的内部的多个输出机构。壳体包含将第1外壳和第2外壳紧固的紧固部。多个输出机构各自包含电动机和多个减速齿轮。电动机由壳体支撑。最后级的减速齿轮由壳体能旋转地支撑。紧固部设于第1紧固部形成范围内。第1紧固部形成范围是将多个电动机的轮廓和多个最后级的减速齿轮的轮廓连接而形成的范围,是包围多个电动机和多个最后级的减速齿轮的范围。

Description

电动机驱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驱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有通过以电动机为驱动源的电动机驱动器来驱动送风路切换门(各种挡板)的机构。并且,在电动机驱动器中,例如日本特开2004-304951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2-90510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有时在由相互重合的第1外壳和第2外壳构成的箱状壳体的内部收纳1个电动机和包含使该电动机的旋转减速输出的减速齿轮的输出机构。第1外壳和第2外壳通过使在第2外壳的外周面形成的多个卡合片卡扣卡合于在第1外壳的外周面形成的多个卡合突起而相互固定。另外,电动机由壳体支撑,并且将电动机的旋转输出到外部的最后级的减速齿轮由壳体能旋转地支撑。
另外,日本特开2012-90510号公报的输出机构除了上述的1个电动机和减速齿轮之外,进一步包含:位置检测传感器,其将与减速齿轮的旋转位置相应的位置检测信号输出;传感器信号线,其将从位置检测传感器输出的位置检测信号传递到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动机的旋转;以及供电端子部,其与电动机连接,对该电动机供电。另外,为了容易进行输出机构向壳体的组装,也有将传感器信号线和供电端子部与位置检测传感器一体化的构成。在该构成中,传感器信号线、供电端子部以及位置检测传感器由例如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一体构成。
近年来,为了提高汽车内的舒适性,车辆用空调装置增加了左右独立温度控制类型、上下独立温度控制类型的空调装置。这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进行极细的空调控制。
左右独立温度控制类型和上下独立温度控制类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与左右共用温度控制类型和上下共用温度控制类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相比,送风路切换门的数量变多。因此,左右独立温度控制类型和上下独立温度控制类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了驱动多个送风路切换门,搭载多个例如日本特开2004-304951号公报、日本特开2012-90510号公报所记载的驱动器。但是,当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多个驱动器时,产生成本增大的问题。
因此,为了减少零件个数和安装工时,考虑在1个壳体的内部将1个电动机和包含使该电动机的旋转减速输出的减速齿轮的输出机构收纳多个。即,考虑将多个电动机和使各电动机的旋转减速输出的减速齿轮收纳于1个壳体的内部。这样的话,能减少零件个数和组装工时。
但是,壳体的骨架变大,因此第1外壳的中央附近和第2外壳的中央附近容易挠曲。另外,在收纳于壳体的多个减速齿轮中将旋转输出的齿轮上直接或者通过联结机构连结有送风路切换门,因此施加负荷。并且,在具有多个输出机构的该驱动器上连结有多个送风路切换门,因此通过减速齿轮传递到壳体的负荷变大。而且,在壳体的内部收纳有多个成为振动的发生源的电动机。从这些来看,壳体有可能挠曲。
另外,在简单地将多个输出机构收纳于1个壳体的情况下,在1个壳体的内部组装构成多个输出机构的多个零件,因此产生电动机驱动器的组装变得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收纳多个输出机构的壳体的挠曲的电动机驱动器。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能容易进行组装的电动机驱动器。
为了达成第1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驱动器具备箱状的壳体和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多个输出机构。所述壳体包含:相互重合的第1外壳和第2外壳;以及紧固部,其将所述第1外壳和所述第2外壳紧固。所述多个输出机构各自包含电动机和将该电动机的旋转减速输出的多个减速齿轮。所述电动机由所述壳体支撑。所述多个减速齿轮中的最后级的减速齿轮由所述壳体能旋转地支撑。所述紧固部设于第1紧固部形成范围内。该第1紧固部形成范围从所述最后级的减速齿轮的旋转轴线延伸的第1方向看,是将多个所述电动机的轮廓和多个所述最后级的减速齿轮的轮廓连接而形成的范围,且是包围所述多个电动机和所述多个最后级的减速齿轮的范围。
为了达成第2目的,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驱动器具备多个输出机构和收纳该多个输出机构的壳体。所述多个输出机构各自包含电动机、多个减速齿轮、位置检测传感器、传感器信号线以及供电端子部。所述电动机具有用于接受电力的供给的电动机供电端子。所述多个减速齿轮使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减速输出。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包含:旋转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多个减速齿轮中的至少一个上,与该减速齿轮同轴地一体旋转;以及传感器端子,其与所述旋转部件滑动接触,输出与所述减速齿轮的旋转位置相应的位置检测信号。所述传感器信号线将从所述传感器端子输出的所述位置检测信号传递到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动机的旋转。所述供电端子部与所述电动机供电端子连接,对所述电动机供电。所述多个输出机构各自的所述传感器信号线相互一体构成。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认为是新的特征特别在添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得以明确。通过与添附的附图一起参照以下所示的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可理解伴有目的和利益的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去第2外壳的电动机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2A是图1的电动机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2B是图1的电动机驱动器的侧视图。
图2C是图1的电动机驱动器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第1外壳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紧固部的剖视图。
图5A是其他方式的紧固部的剖视图。
图5B是图5A的第2紧固支撑部的立体图。
图5C是图5A的第1紧固支撑部的立体图。
图6是其他方式的第1紧固支撑部的卡止爪的立体图。
图7是其他方式的紧固部的剖视图。
图8是其他方式的紧固部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其他方式的紧固部形成范围的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其他方式的紧固部形成范围的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其他方式的紧固部形成范围的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去第2外壳的电动机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电动机驱动器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2的电动机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2的第1外壳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2的位置检测传感器向壳体的固定状态的模式图。
图17是图12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保持传感器信号线的图12的绝缘部件和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保持传感器信号线的图12的绝缘部件和位置检测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20是保持传感器信号线的图12的绝缘部件和位置检测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1是保持传感器信号线的图12的绝缘部件和位置检测传感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1~图4说明电动机驱动器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电动机驱动器1装配于车辆用空调装置,驱动送风路切换门(各种挡板)。该电动机驱动器1包含壳体10、以及收纳于该壳体10的内部的将旋转输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输出机构21、31(即第1输出机构21和第2输出机构31、或者第1输出组21和第2输出组31)等。
如图2B所示,壳体10包含相互重合的第1外壳11的第2外壳12,呈中空的箱状。该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由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2B、图2C以及图3所示,第1外壳11具有:呈大致四边形的板状的底部11a;以及沿着该底部11a的外周缘立设的侧壁部11b,第1外壳11呈盘状。并且,在侧壁部11b的外周面形成有向第1外壳11的外侧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卡合突起11c。卡合突起11c作为外侧紧固部发挥作用。另外,在第1外壳11的开口部、即侧壁部11b的与底部11a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第1固定部11d。第1固定部11d从侧壁部11b朝向第1外壳11的外侧与底部11a平行地延设,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在各第1固定部11d形成有第1插通孔11e,第1插通孔11e在厚度方向贯通该第1固定部11d。另外,在侧壁部11b形成有第1连接器形成部11f,第1连接器形成部11f向第1外壳11的外侧突出。第1连接器形成部11f从该第1连接器形成部11f的前端侧看到的形状呈朝向第1外壳11的开口部侧、即沿着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朝向第1外壳11的开口部的方向开口的U字状。
如图2A和图2B所示,所述第2外壳12具有:与所述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相对的上底部12a;以及沿着该上底部12a的外周缘立设的侧壁部12b,所述第2外壳12呈盘状。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2外壳12的侧壁部12b的高度(从上底部12a开始的高度)形成得比第1外壳11的侧壁部11b低,第2外壳12呈比第1外壳11更浅的盘状。并且,在侧壁部12b的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卡合突起11c数量相同(即8个)的卡合片12c。卡合片12c作为外侧紧固部发挥作用。8个卡合片12c形成于与在第1外壳11上形成的8个卡合突起11c相对的位置,朝向与上底部12a相反的一侧延伸。另外,在第1外壳11的开口部、即侧壁部12b的与上底部12a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第1固定部11d数量相同的(即4个)第2固定部12d。4个第2固定部12d形成于与在第1外壳11上形成的4个第1固定部11d相对的位置,从侧壁部12b朝向第2外壳12的外侧与上底部12a平行地延设,并且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在各第2固定部12d形成有第2插通孔12e,第2插通孔12e在厚度方向贯通该第2固定部12d。另外,在侧壁部12b形成有第2连接器形成部12f,第2连接器形成部12f向第2外壳12的外侧突出。第2连接器形成部12f形成于与在第1外壳11上形成的所述第1连接器形成部11f相对的位置。并且,第2连接器形成部12f从该第2连接器形成部12f的前端侧看到的形状呈朝向第2外壳12的开口部侧、即沿着从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朝向第2外壳12的开口部的方向开口的大致U字状。
如图2B所示,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在相互的开口部相对的状态下重合。并且,第1外壳11的侧壁部11b的前端部和第2外壳12的侧壁部12b的前端部抵接,第1外壳11的开口部由第2外壳12封闭。另外,第2外壳12的8个卡合片12c与第1外壳11的8个卡合突起11c卡扣卡合,由此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通过这些卡合突起11c和卡合片12c紧固固定而一体化。在第1实施方式中,卡扣卡合的卡合突起11c和卡合片12c构成外侧紧固部。而且,通过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第1连接器形成部11f和第2连接器形成部12f在相互的开口部相对的状态下重合,形成四角筒状的连接器部13。连接器部13在其前端具有在壳体10的外侧开口的矩形的开口。另外,第1固定部11d和第2固定部12d重合,第1插通孔11e和第2插通孔12e重合。电动机驱动器1通过在相互重合的第1固定部11d和第2固定部12d的第1插通孔11e和第2插通孔12e中插通螺钉(省略图示)并紧固,从而相对于车辆固定。
如图1所示,所述第1输出机构21包含电动机22、蜗杆23、第1减速齿轮24、第2减速齿轮25以及输出齿轮26。此外,蜗杆23、第1减速齿轮24、第2减速齿轮25以及输出齿轮26均以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并传递电动机22的旋转的方式构成,并且均是用于使电动机22的旋转减速输出的减速齿轮。
电动机22具有两端封闭的圆筒状的壳体外壳22a。并且,从该壳体外壳22a的轴向的第1端面的中央突出有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b,并且在该壳体外壳22a的轴向的第2端面设有用于对电动机22供电的一对电动机供电端子(省略图示)。电动机22当从该电动机供电端子被供给电源时使旋转轴22b旋转。另外,在壳体外壳22a的轴向的两端面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支撑突起22c,支撑突起22c在该壳体外壳22a的轴向突出。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与该底部11a一体形成有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g,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g用于支撑电动机22。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g在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上以与该底部11a呈直角的方式立设。并且,成对的电动机支撑部11g与壳体外壳22a的轴向的两端面间的距离离开大致相等的距离。另外,在各电动机支撑部11g的前端部,从其前端朝向基端侧凹设有支撑凹部11h。并且,电动机22在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g间配置有壳体外壳22a的状态下,设于壳体外壳22a的轴向的两端部的支撑突起22c插入到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g的支撑凹部11h,由此由电动机支撑部11g支撑。即,电动机22由壳体10支撑。此外,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g限制电动机22的轴向的移动和径向的移动,同时支撑该电动机22。
在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b上,与该旋转轴22b能一体旋转地安装有所述蜗杆23。并且,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该蜗杆23的附近配置有所述第1减速齿轮24。第1减速齿轮24具有呈圆板状的第1大径齿轮24a和与该第1大径齿轮24a一体形成的第1小径齿轮24b。第1小径齿轮24b呈直径比第1大径齿轮24a小的圆板状,并且在第1大径齿轮24a的轴向的一端面以与该第1大径齿轮24a为同轴的方式一体形成。
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蜗杆23的附近设有第1轴支承部11k。第1轴支承部11k以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相对于该底部11a呈垂直的方式延伸,呈圆柱状。并且,第1减速齿轮24在其径向的中央部(即第1大径齿轮24a和第1小径齿轮24b的径向的中央部)被插入第1轴支承部11k,由此由该第1轴支承部11k能旋转地支撑。即,第1减速齿轮24由具有第1轴支承部11k的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另外,第1减速齿轮24以在第1大径齿轮24a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之间配置有第1小径齿轮24b的方式插到第1轴支承部11k外。并且,由第1轴支承部11k轴支承的第1减速齿轮24的第1大径齿轮24a与蜗杆23啮合。
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第1减速齿轮24的附近配置有所述第2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5具有呈圆板状的第2大径齿轮25a和与该第2大径齿轮25a一体形成的第2小径齿轮25b。第2小径齿轮25b呈直径比第2大径齿轮25a小的圆板状,并且在第2大径齿轮25a的轴向的一端面以与该第2大径齿轮25a为同轴的方式一体形成。
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所述第1轴支承部11k的附近设有第2轴支承部11m。第2轴支承部11m以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相对于该底部11a垂直的方式延伸,呈圆柱状。并且,第2减速齿轮25在其径向的中央部(即第2大径齿轮25a和第2小径齿轮25b的径向的中央部)被插入第2轴支承部11m,由此由该第2轴支承部11m能旋转地支撑。即,第2减速齿轮25由具有第2轴支承部11m的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另外,第2减速齿轮25以在第2小径齿轮25b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之间配置有第2大径齿轮25a的方式插到第2轴支承部11m外。并且,由第2轴支承部11m轴支承的第2减速齿轮25的第2大径齿轮25a与所述第1减速齿轮24的第1小径齿轮24b啮合。
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第2减速齿轮25的附近配置有所述输出齿轮26。输出齿轮26呈大致圆板状,并在其径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输出轴部26a。输出轴部26a呈沿着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圆柱状,并且在其前端面形成有连结凹部26b。连结凹部26b从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看到的形状呈大致T字状。
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所述第2轴支承部11m的附近设有第3轴支承部11n。第3轴支承部11n以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相对于该底部11a呈垂直的方式延伸,呈圆柱状。并且,输出齿轮26在其径向的中央部被插入第3轴支承部11n,由此由该第3轴支承部11n能旋转地支撑。即,输出齿轮26由具有第3轴支承部11n的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另外,输出齿轮26以输出轴部26a朝向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相反一侧的状态插到第3轴支承部11n外。并且,由第3轴支承部11n轴支承的输出齿轮26与第2减速齿轮25的第2小径齿轮25b啮合。而且,如图2A和图2B所示,输出轴部26a从第1输出孔11p突出到壳体10的外部,第1输出孔11p在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形成于与输出齿轮26在该输出齿轮26的轴向相对的部分。并且,在突出到壳体10的外部的输出轴部26a的前端部连结有使送风路切换门工作的联结机构(省略图示)。即,输出轴部26a通过联结机构连结到送风路切换门。此外,在连结到输出轴部26a的联结机构上形成有与所述连结凹部26b对应的大致T字状的突起,通过将该突起插入到所述连结凹部26b,从而与输出轴部26a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
如图1所示,在如上述的第1输出机构21中,当电动机22工作时,旋转轴22b的旋转传递到蜗杆23。传递到蜗杆23的旋转一边按第1减速齿轮24、第2减速齿轮25、输出齿轮26的顺序减速一边传递。并且,传递到输出齿轮26的旋转从输出轴部26a输出,通过与输出轴部26a连结的联结机构驱动送风路切换门。
所述第2输出机构31包含电动机32、蜗杆33、输出齿轮34以及传感器输出轴部35。此外,蜗杆33、输出齿轮34以及传感器输出轴部35均以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并传递电动机32的旋转的方式构成,并且均是用于使电动机32的旋转减速输出的减速齿轮。
电动机32呈与构成所述第1输出机构21的电动机22相同的形状。即,电动机32具有两端封闭的圆筒状的壳体外壳32a。并且,从该壳体外壳32a的轴向的第1端面的中央突出有电动机32的旋转轴32b,并且在该壳体外壳32a的轴向的第2端面设有用于对电动机32供电的一对电动机供电端子(省略图示)。电动机32当从该电动机供电端子被供给电源时使旋转轴32b旋转。另外,在壳体外壳32a的轴向的两端面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在该壳体外壳32a的轴向上突出的支撑突起32c。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与该底部11a一体形成有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q,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q用于支撑电动机32。电动机支撑部11q呈与所述电动机支撑部11g同样的形状。即,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q在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上以与该底部11a呈直角的方式立设。并且,成对的电动机支撑部11q与壳体外壳32a的轴向的两端面间的距离离开大致相等的距离。另外,在各电动机支撑部11q的前端部,从其前端朝向基端侧凹设有支撑凹部11r。并且,电动机32以在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q间配置有壳体外壳32a的状态,设于壳体外壳32a的轴向的两端部的支撑突起32c插入到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q的支撑凹部11r,从而由电动机支撑部11q支撑。即,电动机32由壳体10支撑。此外,一对电动机支撑部11q一边限制电动机32的轴向的移动和径向的移动一边支撑该电动机32。
在电动机32的旋转轴32b上,与该旋转轴32b能一体旋转地安装有所述蜗杆33。并且,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该蜗杆33的附近配置有所述输出齿轮34。输出齿轮34具有呈圆板状的大径齿轮34a和与该大径齿轮34a一体形成的小径齿轮34b。小径齿轮34b呈直径比大径齿轮34a小的圆板状,并且在大径齿轮34a的轴向的一端面以与该大径齿轮34a为同轴的方式一体形成。
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蜗杆33的附近设有第4轴支承部11s。第4轴支承部11s以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相对于该底部11a呈垂直的方式延伸,呈圆柱状。并且,输出齿轮34在其径向的中央部(即大径齿轮34a和小径齿轮34b的径向的中央部)被插入第4轴支承部11s,从而由该第4轴支承部11s能旋转地支撑。即,输出齿轮34由具有第4轴支承部11s的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另外,输出齿轮34以在小径齿轮34b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之间配置有大径齿轮34a的方式插到第4轴支承部11s外。并且,由第4轴支承部11s轴支承的输出齿轮34的大径齿轮34a与蜗杆33啮合。而且,如图2A和图2B所示,输出齿轮34的小径齿轮34b从第2输出孔11t突出到壳体10的外部,第2输出孔11t在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形成于与输出齿轮34在该输出齿轮34的轴向相对的部分。
如图1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从输出齿轮34离开的位置配置有所述传感器输出轴部35。传感器输出轴部35呈大致圆板状,并且在其径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连结轴35a。连结轴35a从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延伸的方向看到的形状呈柱状,该柱状呈大致T字状。
如图3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从第4轴支承部11s离开的位置配置有第5轴支承部11u。第5轴支承部11u以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相对于该底部11a呈垂直的方式延伸,呈圆柱状。并且,如图1和图3所示,传感器输出轴部35在其径向的中央部被插入第5轴支承部11u,从而由该第5轴支承部11u能旋转地支撑。即,传感器输出轴部35由具有第5轴支承部11u的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另外,传感器输出轴部35以连结轴35a的前端朝向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相反一侧的状态插到第5轴支承部11u外。此外,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与所述第1输出机构21的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呈平行。
并且,如图2A和图2B所示,由第5轴支承部11u轴支承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从第3输出孔11w露出到壳体10的外部,第3输出孔11w在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形成于与传感器输出轴部35相对的部分。该第3输出孔11w呈与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圆形。另外,连结轴35a从第3输出孔11w突出到壳体10的外部。并且,如图1所示,在突出到壳体10的外部的连结轴35a连结有联结部件41,联结部件41构成使送风路切换门工作的联结机构。联结部件41呈圆形的齿轮状。在该联结部件41的径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连结孔41a,连结孔41a从该联结部件41的轴向看到的形状呈与所述连结轴35a的外径形状对应的大致T字状。并且,联结部件41通过在该连结孔41a中插入所述连结轴35a,从而与传感器输出轴部35能一体旋转地连结。与传感器输出轴部35连结的联结部件41配置于壳体10的外部,并且在壳体10的外部与所述输出齿轮34的小径齿轮34b啮合。即,输出齿轮34通过包含联结部件41的联结机构与送风路切换门连结。
在如上述的第2输出机构31中,当电动机32工作时,旋转轴32b的旋转传递到蜗杆33。传递到蜗杆33的旋转从输出齿轮34的小径齿轮34b输出。并且,与输出齿轮34的小径齿轮34b啮合的联结部件41旋转,通过包含该联结部件41的联结机构驱动送风路切换门。此时,联结部件41一边由传感器输出轴部35支撑一边与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一体旋转。因此,传递到输出齿轮34的电动机32的旋转通过联结部件41传递到传感器输出轴部35。此外,在该第2输出机构31中,最后级的减速齿轮相当于由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作为电动机32的旋转被传递的最后零件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
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电路基板51。电路基板51呈比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小的平板状。并且,电路基板51在第1外壳11的底部11a配置于电动机22以及处于电动机32与连接器部13之间的部分,固定于该底部11a。
另外,在所述第1输出机构21的输出齿轮26上安装有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用于检测该输出齿轮26的旋转位置。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呈圆环状,配置于输出齿轮26中的靠近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的部位,与该输出齿轮26一体旋转。另外,在所述第2输出机构31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安装有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用于检测与联结部件41啮合的输出齿轮34的旋转,联结部件41与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一体旋转。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呈圆环状,配置于传感器输出轴部35中的靠近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的部位,与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一体旋转。并且,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和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通过在壳体10的内部配置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上的母线部件71与所述电路基板51电连接。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和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将与其旋转位置相应的电信号通过母线部件71输出。
另外,在电路基板51上设有用于对电动机22供电的一对供电端子81和用于对电动机32供电的一对供电端子82。一对供电端子81设于电动机22中的与旋转轴22b突出的端部相反一侧的轴向的端部附近,通过压接于该电动机22的电动机供电端子,从而与该电动机供电端子电连接。同样,一对供电端子82设于电动机32中的与旋转轴32b突出的端部相反一侧的轴向的端部附近,通过压接于该电动机32的电动机供电端子,从而与该电动机供电端子电连接。
另外,在电路基板51上连接着多个连接器端子83,多个连接器端子83用于进行向电动机驱动器1的供电、与搭载于车辆上的外部装置(省略图示)的电信号交换等。多个连接器端子83分别突出到所述连接器部13的内部。并且,多个连接器端子83与插入到连接器部13的外部连接器(省略图示)电连接。通过该外部连接器进行向电动机驱动器1的供电、与搭载于车辆上的外部装置的电信号交换等。
另外,在电路基板51上搭载有驱动IC91,驱动IC91进行电动机驱动器1的控制。驱动IC91基于通过外部连接器从外部装置输入的电信号、以及从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和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输入的电信号,控制向电动机22和电动机32的供电。
如图1和图2A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驱动器1的壳体10在该壳体10的内部具备紧固部101,紧固部101将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紧固。紧固部101从第1输出机构21中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与第2输出机构31中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延伸的方向)看,形成于将第1输出机构21的电动机22的重心O1、第2输出机构31的电动机32的重心O2、第2输出机构31中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4、以及第1输出机构21中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的旋转中心O3连结而形成的紧固部形成范围A1内。在图1中,紧固部形成范围A1(第4紧固部形成范围)是由单点划线包围的部分,呈四边形。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紧固部101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1内,且在电动机22与电动机32之间,形成于比电动机22更靠近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的中央的位置。另外,紧固部101形成于电动机22的壳体外壳22a中的旋转轴22b突出的轴向的端部的附近、且处于第1减速齿轮24的附近的位置。
如图4所示,紧固部101包含:设于第1外壳11的第1紧固支撑部111;设于第2外壳12的第2紧固支撑部112;以及将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连结的紧固螺钉113。
第1紧固支撑部111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向该第1外壳11的内侧突出,与该底部11a一体形成。并且,第1紧固支撑部111呈以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圆柱状。在该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前端部凹设有台座凹部111a。台座凹部111a在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前端部设于该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径向的中央部,从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前端面朝向该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基端部在该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轴向上凹设。并且,台座凹部111a从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前端看到的形状呈圆形。此外,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前端部成为通过形成有该台座凹部111a而具有台阶的形状。
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前端面成为平面状的第1支撑面111b,第1支撑面111b与该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轴向正交,即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呈平行。第1支撑面111b呈包围台座凹部111a的开口部的外周的圆环状。另外,台座凹部111a的底面成为呈与第1支撑面111b平行的平面状的第2支撑面111c。
另外,在第1紧固支撑部111中形成有螺孔111d,螺孔111d从台座凹部111a的底面(即第2支撑面111c)沿着该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轴向向该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基端侧凹设。螺孔111d形成于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径向的中央部,并且在其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
所述第2紧固支撑部112从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中的与所述第1紧固支撑部111相对的位置向该第2外壳12的内侧(壳体10的内侧)突出,与该上底部12a一体形成。即,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以在壳体10的内部相互接近的方式向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的相对方向突出。并且,第2紧固支撑部112呈与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大致圆筒状。该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外径(最大直径)形成为与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外径相等。
在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前端部形成有插入部112a,插入部112a的外径形成得比该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基端部小。插入部112a的外径形成得比所述台座凹部111a的内径稍小。通过在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前端部设置该插入部112a而形成有台阶。
另外,插入部112a的前端面(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前端面相同)成为平面状的第1抵接面112b,第1抵接面112b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轴向正交,即与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呈平行。另外,在第2紧固支撑部112,且在插入部112a的基端的外周形成有第2抵接面112c,第2抵接面112c与该插入部112a的基端在径向上相邻。第2抵接面112c呈与第1抵接面112b平行的平面状,并且呈包围插入部112a的基端的圆环状。并且,插入部112a的轴向的长度、即第1抵接面112b与第2抵接面112c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台座凹部111a的深度(轴向的深度)、即第1支撑面111b与第2支撑面111c之间的距离相等。
另外,在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基端的部位形成有收纳凹部112d。收纳凹部112d贯通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而在壳体10的外部开口。即,收纳凹部112d从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的外侧面朝向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前端在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轴向上凹设。另外,收纳凹部112d形成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径向的中央部,并且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轴向看到的形状呈圆形。并且,收纳凹部112d的内径形成得比紧固螺钉113的头部113a的外径大。而且,收纳凹部112d的深度(轴向的深度)形成得比头部113a的厚度(轴向的长度)深。另外,收纳凹部112d的底面成为平面状的螺钉支撑面112e,螺钉支撑面112e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轴向正交,即与第1抵接面112b和第2抵接面112c呈平行。
另外,在第2紧固支撑部112形成有贯通孔112f,贯通孔112f在该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轴向上贯通收纳凹部112d的底面(即螺钉支撑面112e)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前端之间。贯通孔112f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圆形,并且贯通孔112f的内径形成得比收纳凹部112d的内径小,且形成得比紧固螺钉113中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的螺钉部113b的外径大。另外,贯通孔112f形成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径向的中央部,与收纳凹部112d连通,并且在第1抵接面112b的径向的中央部开口。
如图2B和图4所示,如上所述构成的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而使卡合片12c与卡合突起11c卡扣卡合时,在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台座凹部111a被插入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插入部112a。并且,从底部11a和上底部12a的相对方向(与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相对方向相同),第2抵接面112c抵接于第1支撑面111b,并且第1抵接面112b抵接于第2支撑面111c。即,从螺孔111d的凹设方向,第2紧固支撑部112抵接于第1紧固支撑部111。而且,收纳凹部112d和螺孔111d通过贯通孔112f连通。即,贯通孔112f通过收纳凹部112d使螺孔111d和壳体10的外部连通。紧固螺钉113使该状态的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紧固。紧固螺钉113通过螺钉部113b贯通收纳凹部112d和贯通孔112f而与螺孔111d螺合,并且头部113a的座面113c紧固至抵接于螺钉支撑面112e。此外,收纳凹部112d的深度比头部113a的厚度深,因此座面113c抵接于作为收纳凹部112d的底面的螺钉支撑面112e的头部113a完全配置于收纳凹部112d的内部,不会比第1外壳11的外侧面更向壳体10的外侧突出。
并且,第1紧固支撑部111、第2紧固支撑部112以及紧固螺钉113在壳体10的内侧(内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紧固,并且对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和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进行支撑。在用紧固螺钉113紧固的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中,第2抵接面112c被推压到第1支撑面111b,并且第1抵接面112b被推压到第2支撑面111c。另外,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通过使第1支撑面111b与第2支撑面111c之间的台阶和第1抵接面112b与第2抵接面112c之间的台阶啮合而组装。因此,在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前端部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前端部在径向上重叠的部分,且在第1紧固支撑部111的前端部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呈迷宫结构的迷宫结构部114。迷宫结构部114在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内侧通过第1紧固支撑部111与第2紧固支撑部112之间(啮合的部分)直至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外侧(即壳体10的内部空间)的路径上形成台阶,使该路径的形状复杂化。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驱动器1的作用。
在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输出机构21、31,因此收纳有多个电动机22、32和多个最后级的减速齿轮(即输出齿轮26和传感器输出轴部35)。并且,紧固部形成范围A1是将电动机22的重心O1、电动机32的重心O2、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4以及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的旋转中心O3连接而形成的范围。力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为电动机22的重心O1附近和电动机32的重心O2附近。而且,力从由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的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是输出齿轮26的旋转中心O3附近和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4附近。因此,在具备多个输出机构21、31的电动机驱动器1中,通过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1内设置紧固部101,从而能在力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是壳体10的位置和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以及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上接近紧固部101。
如上所述,第1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紧固部形成范围A1是将电动机22的重心O1、电动机32的重心O2、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4以及输出齿轮26的旋转中心O3连接而形成的范围。力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为各电动机22、32的重心O1、O2附近。而且,力从由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的最后级的各减速齿轮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是最后级的各减速齿轮(即输出齿轮26和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3、O4附近。通过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1内设置紧固部101,从而能在力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和力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是壳体10的位置上接近紧固部101。因此,容易利用紧固部101进一步抑制壳体10由于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和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以及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力而挠曲。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抑制收纳多个输出机构21、31的壳体10的挠曲。此外,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比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力小,而在实际上使电动机驱动器1工作时,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也成为使壳体10挠曲的一个原因。因此,当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1内设置紧固部101时,抑制壳体10的挠曲是更有效的。并且,当壳体10的挠曲被抑制时,即使是收纳多个电动机22、32的壳体10,也可抑制该壳体10由于电动机22、32的振动而振动。因此,能抑制由壳体10的挠曲引起的噪声。
(2)通过在壳体10的外周也利用卡合突起11c和卡合片12c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紧固,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壳体10的挠曲。
(3)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在螺孔111d的凹设方向上抵接而成为紧固螺钉113的台座。因此,在用紧固螺钉113将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紧固后,能抑制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隆起或者凹陷。即,能更进一步抑制壳体10的挠曲。
(4)紧固螺钉113的头部113a收纳于收纳凹部112d的内部,因此可抑制该头部113a比壳体10的外侧面更突出。因此,可抑制紧固螺钉113的头部113a挂住配置于电动机驱动器1的周围的零件等。
(5)可利用迷宫结构部114抑制水等液体从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内侧浸入到壳体10的内部。
(6)在紧固部101,在底部11a和上底部12a的相对方向(与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的相对方向相同)上第1支撑面111b和第2抵接面112c抵接,并且第2支撑面111c和第1抵接面112b抵接。因此,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难以以在底部11a和上底部12a的相对方向上倾斜的方式挠曲。因此,可抑制紧固部101挠曲,因此,能更进一步抑制壳体10的挠曲。
此外,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可以变更如下。
紧固部101可以不必具备迷宫结构部114。
紧固部101可以不必具备收纳凹部112d。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紧固部101,第1支撑面111b和第2抵接面112c抵接,并且第2支撑面111c和第1抵接面112b抵接。但是,紧固部101可以是仅第1支撑面111b和第2抵接面112c抵接的构成。另外,紧固部101可以是仅第2支撑面111c和第1抵接面112b抵接的构成。另外,紧固部101可以是第1紧固支撑部111和第2紧固支撑部112在底部11a和上底部12a的相对方向上不接触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外壳11上形成有卡合突起11c,在第2外壳12上形成有卡合片12c,但是可以在第1外壳11上形成卡合片12c,在第2外壳12上形成卡合突起11c。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外侧紧固部,设有与壳体10的外侧面卡扣卡合的卡合突起11c和卡合片12c。但是,外侧紧固部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利用螺钉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紧固的外侧紧固部设于壳体10的外侧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紧固部101中,第1紧固支撑部111形成于第1外壳11,第2紧固支撑部112形成于第2外壳12。但是,可以使第1紧固支撑部111形成于第2外壳12,使第2紧固支撑部112形成于第1外壳11。
在壳体10的内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紧固的紧固部10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可以取代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紧固部101,而将图5A所示的紧固部120设于壳体10的内部。紧固部120包含设于第1外壳11的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设于第2外壳12的第2紧固支撑部122。
如图5A和图5C所示,第1紧固支撑部121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向该第1外壳11的内侧突出,与该底部11a一体形成。并且,第1紧固支撑部121包含:筒状的围绕部123,其以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正交的方式延伸;以及卡止爪124,其设于该围绕部123的内侧。在围绕部123的前端部凹设有台座凹部123a。围绕部123的前端部成为通过形成该台座凹部123a而具有台阶的形状。另外,围绕部123的前端面成为平面状的第1支撑面123b,第1支撑面123b与该围绕部123的轴向正交,即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呈平行。另外,台座凹部123a的底面成为第2支撑面123c(夹持面),第2支撑面123c呈与第1支撑面123b平行的平面状。
所述卡止爪124在围绕部123的内侧朝向该围绕部123的开口部延伸,并且其基端部与底部11a一体形成。另外,在卡止爪124的前端部形成有第1卡止凸部124a。第1卡止凸部124a向与围绕部123的轴向(与底部11a和上底部12a的相对方向相同)正交的方向突出。该卡止爪124能一边进行弹性变形一边相对于围绕部123的轴向倾斜。
如图5A和图5B所示,所述第2紧固支撑部122从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中的与所述第1紧固支撑部121相对的位置向该第2外壳12的内侧(壳体10的内侧)突出,与该上底部12a一体形成。该第2紧固支撑部122呈以与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正交的方式延伸的筒状。并且,第2紧固支撑部122形成为与所述围绕部123相同的粗度。另外,在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前端部形成有比该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基端部细的插入部122a。该插入部122a的外形形成得比所述台座凹部123a的内周面稍小。并且,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前端部成为通过设有该插入部122a而具有台阶的形状。另外,插入部122a的前端面(与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前端面相同)成为平面状的第1抵接面122b,第1抵接面122b与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轴向正交,即与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呈平行。另外,在第2紧固支撑部122,在插入部122a的基端的外周侧形成有与该插入部122a的基端在径向上相邻的第2抵接面122c。第2抵接面122c呈与第1抵接面122b平行的平面状,并且呈包围插入部122a的基端的环状。并且,插入部122a的轴向的长度、即第1抵接面122b与第2抵接面122c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台座凹部123a的深度(轴向的深度)、即第1支撑面123b与第2支撑面123c之间的距离相等。另外,第2紧固支撑部122具有划定贯通窗孔122d的内周面。贯通窗孔122d在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相对方向上贯通该第2紧固支撑部122并在第2外壳12的外侧面开口。并且,在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内周面中的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前端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卡止凸部122e。第2卡止凸部122e向与所述第1卡止凸部124a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如图5A至图5C所示,如上所述构成的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第2紧固支撑部122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而使卡合片12c与卡合突起11c卡扣卡合时,卡止爪124的前端部插入到贯通窗孔122d的内部。并且,当第1卡止凸部124a越过第2卡止凸部122e时,第1卡止凸部124a和第2卡止凸部122e在底部11a和上底部12a的相对方向上抵接而卡止。即,卡止爪124与第2紧固支撑部122卡扣卡合。由此,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第2紧固支撑部122在壳体10的内侧(内部)将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紧固,并且对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和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进行支撑。此外,与第2卡止凸部122e卡扣卡合的卡止爪124的前端部配置于贯通窗孔122d的内部。
另外,在卡止爪124与第2卡止凸部122e卡扣卡合时,在围绕部123的台座凹部123a插入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插入部122a,第2抵接面122c抵接于第1支撑面123b,并且第1抵接面122b抵接于第2支撑面123c。并且,第2支撑面123c从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相对方向抵接于第2紧固支撑部122中的靠近第1紧固支撑部121的端面(即第1抵接面122b),与卡止爪124的第1卡止凸部124a一起在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相对方向上夹着第2紧固支撑部122中的靠近第1紧固支撑部121的端部(即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前端部)。在这样的紧固部120中,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第2紧固支撑部122通过使第1支撑面123b与第2支撑面123c之间的台阶和第1抵接面122b与第2抵接面122c之间的台阶啮合而组装。因此,在第1紧固支撑部121的围绕部123的前端部与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呈迷宫结构的迷宫结构部114。
即使这样,也能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1)、(2)、(5)、(6)同样的优点。而且,紧固部120包含与第1外壳11一体形成的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与第2外壳12一体形成的第2紧固支撑部122,不需要螺钉等其他零件。因此,能减少零件个数。另外,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第2紧固支撑部122通过卡扣卡合而将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紧固,因此能容易利用紧固部120进行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的紧固。而且,能从贯通窗孔122d在视觉上确认卡止爪124和第2卡止凸部122e的卡合状态。另外,卡止爪124的前端部配置于贯通窗孔122d的内部,因此可抑制卡止爪124的前端部挂住配置于电动机驱动器1的周围的零件等。而且,第2紧固支撑部122中的靠近第1紧固支撑部121的端部(即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前端部)由第2支撑面123c和卡止爪124的第1卡止凸部124a在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相对方向上夹着。因此,可由紧固部120维持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的间隔,因此能抑制壳体10在紧固部120附近隆起或者凹陷。另外,在紧固部120,第2抵接面122c抵接于第1支撑面123b,并且第1抵接面122b抵接于第2支撑面123c。因此,即使万一卡止爪124破损,也能抑制卡止爪124的碎片从第1紧固支撑部121的前端部与相对于该第1紧固支撑部121在底部11a和上底部12a的相对方向上相对的第2紧固支撑部122的前端部之间进入到壳体10的内部。
此外,在图5A所示的紧固部120中,可以在第1外壳11上形成第2紧固支撑部122,在第2外壳12上形成第1紧固支撑部121。另外,如图6所示,可以在第1紧固支撑部121设置2个卡止爪124。在该情况下,在第2紧固支撑部122设有2个第2卡止凸部122e,第2卡止凸部122e在底部11a和上底部12a的相对方向上与2个卡止爪124抵接而卡止。这样的话,能使第1紧固支撑部121和第2紧固支撑部122更牢固地紧固。
另外,取代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紧固部101,可以将图7所示的紧固部130设于壳体10的内部。紧固部130包含设于第1外壳11上的第1紧固支撑部131和设于第2外壳12上的第2紧固支撑部132。第1紧固支撑部131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向该第1外壳11的内侧突出,与该底部11a一体形成。并且,第1紧固支撑部131呈以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大致筒状。在第1紧固支撑部131的内部形成有划分壁131a,划分壁131a在轴向上对该第1紧固支撑部131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并且,通过设置该划分壁131a,从而在第1紧固支撑部131的前端部形成有台座凹部131b。第1紧固支撑部131的前端部成为通过形成有该台座凹部131b而具有台阶的形状。另外,第1紧固支撑部131的前端面成为第1支撑面131c,第1支撑面131c呈与底部11a平行的平面状。而且,台座凹部131b的底面成为第2支撑面131d,第2支撑面131d呈与第1支撑面131c平行的平面状。另外,在划分壁131a的中央部一体形成有柱状的卡止突起131e,卡止突起131e朝向第1紧固支撑部131的前端突出。
所述第2紧固支撑部132从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中的与所述第1紧固支撑部131相对的位置向该第2外壳12的内侧(壳体10的内侧)突出,与该上底部12a一体形成。该第2紧固支撑部132呈以与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正交的方式延伸的筒状。另外,在第2紧固支撑部132的前端部形成有比该第2紧固支撑部132的基端部细的插入部132a。插入部132a的外形形成得比所述台座凹部131b的内周面稍小。第2紧固支撑部132的前端部成为通过设有该插入部132a而具有台阶的形状。另外,插入部132a的前端面(与第2紧固支撑部132的前端面相同)成为第1抵接面132b,第1抵接面132b呈与上底部12a平行的平面状。另外,在第2紧固支撑部132,在插入部132a的基端的外周侧形成有与该插入部132a的基端在径向上相邻的第2抵接面132c。第2抵接面132c呈与第1抵接面132b平行的平面状,并且呈包围插入部132a的基端的环状。并且,插入部132a的轴向的长度、即第1抵接面132b与第2抵接面132c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台座凹部131b的深度(轴向的深度)、即第1支撑面131c与第2支撑面131d之间的距离相等。另外,在插入部132a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卡止凸部132d。卡止凸部132d呈环状,并且在该卡止凸部132d的内侧形成有插通孔132e。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第1紧固支撑部131和第2紧固支撑部132中,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而在卡合突起11c上将卡合片12c卡扣卡合时,在插通孔132e中插入卡止突起131e。并且,在第2紧固支撑部132的内部,卡止突起131e的前端部被加热而被压扁,形成得比插通孔132e粗。即,通过热铆接,第1紧固支撑部131和第2紧固支撑部132被紧固。并且,第1紧固支撑部131和第2紧固支撑部132在壳体10的内侧(内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紧固,并且对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和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进行支撑。另外,在插通孔132e中被插入卡止突起131e时,在第1紧固支撑部131的台座凹部131b被插入第2紧固支撑部132的插入部132a,第2抵接面132c抵接于第1支撑面131c,并且第1抵接面132b抵接于第2支撑面131d。在该紧固部130,第1紧固支撑部131和第2紧固支撑部132通过使第1支撑面131c与第2支撑面131d之间的台阶和第1抵接面132b与第2抵接面132c之间的台阶啮合而组装。因此,在第1紧固支撑部131的前端部与第2紧固支撑部132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迷宫结构部114。
即使这样,也能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1)、(2)、(5)、6)同样的优点。而且,紧固部130由与第1外壳11一体形成的第1紧固支撑部131和与第2外壳12一体形成的第2紧固支撑部132构成,不需要螺钉等其他零件。因此,能减少零件个数。
另外,取代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紧固部101,可以将图8所示的紧固部140设于壳体10的内部。此外,在图8所示的紧固部140,对与图7所示的紧固部130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紧固部140包含设于第1外壳11的第1紧固支撑部141、设于第2外壳12的第2紧固支撑部132、以及筒状的金属扣眼部件143。第1紧固支撑部141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向该第1外壳11的内侧突出,与该底部11a一体形成。并且,第1紧固支撑部141呈以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大致筒状。在第1紧固支撑部141的内周面一体形成有环状的卡止凸部141a,卡止凸部141a向该第1紧固支撑部141的内侧突出。在卡止凸部141a的内侧形成有插通孔141b,插通孔141b具有与第2紧固支撑部132的插通孔132e相等的直径。另外,在第1紧固支撑部141,比该卡止凸部141a更靠前端侧的部分成为台座凹部131b。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第1紧固支撑部141和第2紧固支撑部132中,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而在卡合突起11c上将卡合片12c卡扣卡合时,在台座凹部131b被插入插入部132a。并且,插通孔141b和具有与插通孔132e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的金属扣眼部件143在插通孔141b和插通孔132e中插通,该金属扣眼部件143的两端部被铆接。由此,第1紧固支撑部141和第2紧固支撑部132利用金属扣眼部件143紧固。并且,第1紧固支撑部141、第2紧固支撑部132以及金属扣眼部件143(即紧固部140)在壳体10的内侧(内部)将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紧固,并且对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和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进行支撑。
即使这样,也能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1)、(2)、(5)、(6)同样的优点。而且,第2支撑面131d和第1抵接面132b的接缝从内侧被金属扣眼部件143覆盖,因此能进一步抑制水等液体从第1紧固支撑部141和第2紧固支撑部132的接缝浸入到壳体10的内部。
紧固部101如果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1内,可以设于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场所以外的场所。另外,壳体10可以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1内具备多个紧固部101。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壳体10从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延伸的方向)看,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1内具有紧固部101。但是,壳体10从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延伸的方向)看,可以在图9所示的紧固部形成范围A2(第3紧固部形成范围)内具有紧固部101。紧固部形成范围A2从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延伸的方向)看,是将电动机22的重心O1、电动机32的重心O2、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轮廓以及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的轮廓连接而形成的范围。将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轮廓作为联结部件41的轮廓是因为联结部件41起到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齿轮的作用。此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紧固部形成范围A1是在该紧固部形成范围A2内所形成的范围。并且,如果是该紧固部形成范围A2内,紧固部101可以设于图示的以外的场所,而且其数量不限于1个。
通过这样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2内设置紧固部101,从而能抑制紧固部101远离力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同时能在力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接近该紧固部101。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比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力小,而在实际上使电动机驱动器1工作时,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也成为使壳体10挠曲的一个原因。因此,通过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2内设置紧固部101,从而利用紧固部101更容易抑制该壳体由于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和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以及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力而挠曲。
另外,壳体10从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延伸的方向),可以在图10所示的紧固部形成范围A3(第2紧固部形成范围)内具有紧固部101。紧固部形成范围A3从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延伸的方向)看,是将电动机22、32的轮廓、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的旋转中心O3以及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4连接而形成的范围。输出齿轮26的旋转中心O3连接到配置于更近位置的电动机22的轮廓。并且,输出齿轮26的旋转中心O3相对于电动机22的轮廓连接到该电动机22的轮廓中的靠近壳体10的外周的位置且更靠近输出齿轮26的旋转中心O3的位置。同样,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4连接到配置于更近位置的电动机32的轮廓。并且,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4相对于电动机32的轮廓连接到该电动机32的轮廓中的靠近壳体10的外周的位置且更靠近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4的位置。此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紧固部形成范围A1是在该紧固部形成范围A3内所形成的范围。并且,如果是该紧固部形成范围A3内,紧固部101可以设于图示的以外的场所,而且其数量不限于1个。
在各输出机构21、31中,传递到各减速齿轮(即蜗杆23、第1减速齿轮24、第2减速齿轮25、输出齿轮26、蜗杆33、输出齿轮34、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的扭矩比电动机22、32的扭矩大,并且随着成为后级,扭矩变大。因此,与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力相比,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力大。即,与从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相比,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力容易发生壳体10的挠曲。而且,力从由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的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是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的旋转中心O3附近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4附近。因此,通过在将电动机22、32的轮廓、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的旋转中心O3以及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中心O4连接而形成的紧固部形成范围A3内设置紧固部101,从而能在力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上接近紧固部101。因此,利用紧固部101更容易抑制该壳体10由于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和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以及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力而挠曲。其结果是,能更加抑制收纳多个输出机构21、31的壳体10的挠曲。此外,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比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力小,而在实际上使电动机驱动器1工作时,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也成为使壳体10挠曲的一个原因。因此,当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3内设置紧固部101时,抑制壳体10的挠曲是有效的。
另外,壳体10从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延伸的方向)看,可以在图11所示的紧固部形成范围A4(第1紧固部形成范围)内具有紧固部101。紧固部形成范围A4从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延伸的方向)看,是将电动机22、32的轮廓、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的轮廓以及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轮廓连接而形成、由各电动机22、32、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以及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包围的范围。将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轮廓作为联结部件41的轮廓是因为联结部件41起到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齿轮的作用。另外,电动机22的轮廓、电动机32的轮廓、输出齿轮26的轮廓以及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轮廓(即联结部件41的轮廓)分别连接到配置于更近位置的部件的轮廓中的靠近壳体10的外周的位置。此外,图9所示的紧固部形成范围A2和图10所示的紧固部形成范围A3是在该紧固部形成范围A4内所形成的范围。并且,如果是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4内,紧固部101可以设于图示的以外的场所,而且其数量不限于1个。
并且,在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多个(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为2个)输出机构21、31,因此收纳有多个电动机22、32和多个最后级的减速齿轮(即输出齿轮26和传感器输出轴部35)。在这样的电动机驱动器1中,通过在紧固部形成范围A4内设置紧固部101,从而能抑制紧固部101远离力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和力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和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位置。因此,利用紧固部101容易抑制该壳体10由于从各电动机22、32作用于壳体10的力和从最后级的输出齿轮26以及最后级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作用于壳体10的力而挠曲。其结果是,能抑制收纳多个输出机构21、31的壳体10的挠曲。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收纳于壳体10的输出机构21、31的数量为2个。但是,可以在3个以上壳体10的内部收纳由电动机和使该电动机的旋转减速输出的减速齿轮构成的输出机构。
各输出机构21、31所具备的减速齿轮的数量不限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数量,只要是至少1个以上即可。另外,各输出机构21、31具备的减速齿轮中,只要至少最后级的减速齿轮(即输出齿轮26和传感器输出轴部35)由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即可。
(第2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12~21说明电动机驱动器的第2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不同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2所示的电动机驱动器1包含壳体10和收纳于该壳体10的内部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输出机构21、31(即第1输出机构21和第2输出机构31)等。壳体10和输出机构21、3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如图12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输出机构21包含电动机2、蜗杆23、第1减速齿轮24、第2减速齿轮25、输出齿轮26、第1供电端子部227、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以及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
如图12和图14所示,电动机22具有两端封闭的圆筒状的壳体外壳22a。并且,从该壳体外壳22a的轴向的第1端面的中央突出有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b,并且在该壳体外壳22a的轴向的第2端面设有用于接受电力的供给的一对电动机供电端子22d。
如图16所示,在第1输出机构21的输出齿轮26的径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支撑轴26c,支撑轴26c沿着该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方向向与输出轴部26a相反的方向延伸。支撑轴26c呈柱状,该柱状的截面呈大致D形状。
如图12、图15以及图16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3轴支承部11n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以相对于该底部11a呈垂直的方式突出,呈圆环状。并且,输出齿轮26通过在第3轴支承部11n的内侧插入支撑轴26c的前端部,从而由该第3轴支承部11n能旋转地支撑。即,输出齿轮26由具有第3轴支承部11n的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并且,由第3轴支承部11n轴支承的输出齿轮26与第2减速齿轮25的第2小径齿轮25b啮合。而且,输出轴部26a贯通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突出到壳体10的外部。在突出到壳体10的外部的输出轴部26a的前端部连结有联结机构(省略图示),该联结机构使送风路切换门工作。即,输出轴部26a通过联结机构与送风路切换门连结。
如图12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电路基板51。在该电路基板51上搭载有驱动IC91,驱动IC91进行电动机驱动器1的控制。而且,在该电路基板51上设有所述第1供电端子部227。第1供电端子部227包含一对第1供电端子81和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
如图12和图14所示,一对第1供电端子81在电动机22中的设有一对电动机供电端子22d的轴向的端部附近立设于电路基板51上。并且,一对第1供电端子81压接于一对电动机供电端子22d,由此与该电动机供电端子22d电连接。
另外,如图12所示,在电路基板51中处于连接器部13的附近的部分设有所述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该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用于进行向电动机驱动器1的供电。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分别呈棒状,其基端部与电路基板51连接,并且其前端部突出到连接器部13的内部。并且,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通过电路基板51与所述一对第1供电端子81电连接。
另外,在电路基板51中处于连接器部13的附近的部分与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平行地设有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根)信号用连接器端子235。这些信号用连接器端子235用于进行与搭载于车辆的外部装置(省略图示)的电信号交换等。各信号用连接器端子235呈棒状,其基端部与电路基板51连接,并且其前端部突出到连接器部13的内部。
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和多个信号用连接器端子235与被插入到连接器部13的外部连接器(省略图示)电连接。通过该外部连接器,进行向电动机驱动器1的供电和与外部装置(省略图示)的电信号交换等。
另外,在所述输出齿轮26上安装有所述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所述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用于检测该输出齿轮26的旋转位置。如图17所示,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包含保持部件241、旋转部件242、端子部件243以及盖部件244。
如图16和图17所示,保持部件241具有:大致有底圆筒状的收纳部241a;以及与该收纳部一体形成的一对被固定部241b。收纳部241a的外径形成得比输出齿轮26的外径小。另外,在收纳部241a的底部241c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241d,贯通孔241d在轴向上贯通该底部241c。贯通孔241d的内径形成得比输出齿轮26的支撑轴26c的外径大。另外,在收纳部241a的侧壁241e,且在该侧壁241e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口部241f。切口部241f沿着收纳部241a的轴向延伸,在轴向上贯通侧壁241e,并且在径向上贯通侧壁241e。另外,在收纳部241a,且在周向的多个部位形成有爪插通孔241h。爪插通孔241h在侧壁241e的外周侧形成于在收纳部241a的周向上处于等角度间隔的4个部位。各爪插通孔241h在轴向上贯通收纳部241a。另外,所述一对被固定部241b从收纳部241a的底部241c向收纳部241a的直径方向的两侧延设。并且,在各被固定部241b形成有固定孔241g,固定孔241g在收纳部241a的轴向上贯通被固定部241b。各固定孔241g在收纳部241a的直径方向上形成得长,并且除去其径向内侧的端部中的呈圆弧状的部分,周向的宽度沿着收纳部241a的直径方向形成为恒定。
所述旋转部件242包含:呈圆环状的板状的信号生成部242a;以及与该信号生成部242a一体形成的连结筒部242b。在信号生成部242a形成有导电图案242c,导电图案242c用于产生脉冲信号。该信号生成部242a的外径形成得比收纳部241a的内径小。另外,连结筒部242b呈从信号生成部242a的内周缘向该信号生成部242a的轴向的一侧突出的圆筒状。并且,连结筒部242b的内周面呈与所述支撑轴26c的外周面对应的截面为大致D形状。该旋转部件242通过在连结筒部242b的前端朝向收纳部241a的开口部的状态下收纳于该收纳部241a内,从而由保持部件241保持。另外,在收纳部241a的内部配置于底部241c上的旋转部件242在周向上能旋转。
如图17所示,所述端子部件243包含: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端子保持部245;以及由该端子保持部245保持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根)传感器端子246。端子保持部245包含:呈大致圆环状的板状的支撑板245a;以及从该支撑板245a延设的埋设保持部245b。支撑板245a的外径形成为与所述收纳部241a的开口部中的内径大致相等。而且,支撑板245a的内径形成得比所述连结筒部242b的外径大。另外,埋设保持部245b从支撑板245a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向轴向的一侧(即,朝向收纳部241a的底部241c)延伸。该埋设保持部245b的轴向的长度形成为与收纳部241a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另外,埋设保持部245b的径向的厚度形成为与收纳部241a的侧壁241e的径向的厚度大致相等。而且,埋设保持部245b的周向的宽度形成为与所述切口部241f的周向的宽度相等。
各所述传感器端子246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形成,呈带状。并且,3根传感器端子246在为了确保传感器端子246之间的电气绝缘性而相互离开的状态下埋设于埋设保持部245b而被保持。详细地,各传感器端子24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埋设于埋设保持部245b内。另一方面,各传感器端子24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突出到埋设保持部245b的外部。在3根传感器端子246中埋设于埋设保持部245b内的部分在周向上排列,并且分别沿着支撑板245a的轴向延伸。另外,各传感器端子246具有从埋设保持部245b的基端部突出的滑动接触部246a。各滑动接触部246a相对于各传感器端子246中的埋设于埋设保持部245b内的部分在埋设保持部245b的基端部被折曲成大致直角,朝向支撑板245a的内周侧沿着与支撑板245a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各传感器端子246具有从埋设保持部245b的前端部突出的传感器连接部246b。各传感器连接部246b相对于各传感器端子246中的埋设于埋设保持部245b内的部分在埋设保持部245b的前端部被折曲成直角,朝向支撑板245a的外周侧(径向外侧)沿着与支撑板245a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如图18所示,各传感器端子246的传感器连接部246b包含将该传感器连接部246b折曲的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第1折曲部246c是将传感器连接部246b朝向埋设保持部245b的基端折曲成大致直角的部分。即,第1折曲部246c相对于与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轴向正交的平面在呈大致直角的方向上将传感器连接部246b折曲。另外,第2折曲部246d是在比第1折曲部246c更靠近传感器连接部246b的前端的位置上以该传感器连接部246b的前端朝向支撑板245a的外周侧(径向外侧)的方式将该传感器连接部246b折曲成大致直角的部分。即,第2折曲部246d在比第1折曲部246c更靠近传感器连接部246b的前端的位置上相对于与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轴向呈平行的平面在呈大致直角的方向上将传感器连接部246b折曲。由于具有该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从而各传感器连接部246b呈曲柄形状。另外,在各传感器连接部246b中,比第1折曲部246c更靠近基端的部分(比第1折曲部246c更靠近埋设保持部245b的前端部的部分)和比第2折曲部246d更靠近前端的部分呈平行。此外,在各传感器连接部246b中比第2折曲部246d更靠近前端的部分成为传感器接合部246e。
如图17所示,如上所述的端子部件243的支撑板245a在插到旋转部件242的连结筒部242b外的状态下与收纳部241a的开口部嵌合。而且,该端子部件243的埋设保持部245b与切口部241f嵌合。这样,通过在保持部件241上组装端子部件243,从而3根传感器端子246通过端子部件243由保持部件241保持。另外,3根传感器端子246的滑动接触部246a与旋转部件242的信号生成部242a能滑动接触地按压接触。
所述盖部件244包含:呈圆环状的板状的封闭部244a;以及在该封闭部244a的外周缘一体形成的多个(在第2实施方式中为4个)固定爪244b。封闭部244a的外径形成得比收纳部241a的外径小一些,并且该封闭部244a的内径形成得与连结筒部242b的外径大致相等。另外,4个固定爪244b在封闭部244a的外周缘从在周向上处于等角度间隔的4个部位延设,呈比收纳部241a的轴向的长度长的带状。并且,盖部件244以如下方式构成:使4个固定爪244b插通于收纳部241a的4个爪插通孔241h,并且由封闭部244a将收纳部241a的开口部大致封闭。各固定爪244b的前端部在通过爪插通孔241h在轴向上贯通收纳部241a后,在该收纳部241a的底部241c向内周侧(径向内侧)折弯。这样,盖部件244利用固定爪244b相对于保持部件241固定。另外,在封闭部244a的内侧配置有连结筒部242b的前端部。
如图12和图20所示,在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3根传感器端子246上分别连接有所述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3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在第1外壳11的底部11a配置于比电路基板51更靠输出齿轮26的部分。另外,各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形成,呈细长的带状。
如图20所示,3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用绝缘部件251一体构成,绝缘部件251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3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不是利用绝缘部件251等由树脂材料构成的部件与所述第1供电端子部227一体构成,而是以分体构成。绝缘部件251包含基部252、从该基部252分支的第1分支部253以及第2分支部254。基部252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在该基部25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一体形成有第1分支部253和第2分支部254。如图18和图20所示,在第1分支部253的前端部形成有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载置有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呈四边形的框状。该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的宽度(与向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的内侧突出的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形成得比收纳部241a的外径小一些。
3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被埋设于基部252和第1分支部253而被保持。3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以空开恒定的间隔而离开的状态由基部252和第1分支部253保持,可确保相互的电气绝缘性。并且,3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的长度方向的第1端部从基部252中的与第1分支部253相反一侧的端部突出。并且,在各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中,从基部252的与第1分支部253相反一侧的端部突出的端部成为基板连接部261。另外,3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的长度方向的第2端部从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向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的内侧突出。在各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中,向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的内侧突出的部分成为线连接部262。线连接部262在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的内侧以与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3个传感器接合部246e相同的间隔平行地延伸。
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载置于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上。载置于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上的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3个传感器连接部246b向分别连接的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的一方延伸,与3个线连接部262重合。传感器接合部246e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分别连接的线连接部262的前端部重合有比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更靠前端的传感器接合部246e。并且,如图19所示,相互重合的传感器连接部246b(传感器接合部246e)和线连接部262通过焊接接合。传感器连接部246b和线连接部262相互重合而接合的接合部263设于第1折曲部246c以及第2折曲部246d与具有第1折曲部246c以及第2折曲部246d的传感器连接部246b的前端之间。这样,通过传感器接合部246e和线连接部262接合,从而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3根传感器端子246和3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电和机械连接。
如图16所示,在壳体10上设有用于将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固定的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包含:与第1外壳11一体形成的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以及与第2外壳212一体形成的一对固定突起274。
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在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形成于第3轴支承部11n的处于直径方向的两侧的2个部位。并且,各传感器接收部273呈以相对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呈直角的方式向该第1外壳11的内侧延伸的圆柱状。各传感器接收部273的外径形成得比所述固定孔241g的周向的宽度大,所述固定孔241g设于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保持部件241。另外,成对的传感器接收部273间的间隔形成为与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中的一对固定孔241g间的间隔大致相等。
另外,一对固定突起274在第2外壳212的上底部212a形成于与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相对的位置。各固定突起274呈以相对于第2外壳212的上底部212a呈直角的方式向该第2外壳212的内侧(壳体10的内侧)延伸的圆柱状。并且,各固定突起274的外径形成得比所述固定孔241g的周向的宽度大。另外,在各固定突起274的前端部形成有压扁部274a,压扁部274a呈随着朝向该固定突起274的前端而直径变小的圆锥形状。
在此,对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向壳体10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如图12和图21所示,首先,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在载置于将多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一体构成来保持的绝缘部件251的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上的状态下,与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以及绝缘部件251一起配置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上。配置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上的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的基板连接部261与电路基板51连接。由此,3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通过电路基板51与对应的信号用连接器端子235电连接。此外,第1供电端子部227和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不是由树脂材料一体构成(确保电气绝缘性而一体构成)。另外,设有第1供电端子部227的电路基板51和由绝缘部件251保持的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不是由树脂材料一体构成。因此,设有第1供电端子部227的电路基板51和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分别组装到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即,电路基板51和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成为如下构成:在组装到第1外壳11上后能将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连接到电路基板51。
如图16所示,在载置于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上的状态下配置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的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一对被固定部241b配置于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上。在该状态下,一对被固定部241b的固定孔241g和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的前端面在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和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的相对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连结筒部242b中被插入输出齿轮226的支撑轴26c,旋转部件242和输出齿轮226能一体旋转地连结,并且支撑轴26c的前端部被插到第3轴支承部11n内,输出齿轮226由该第3轴支承部11n轴支承。
在该状态下,第2外壳12与第1外壳11重合,第2外壳12的8个卡合片12c与第1外壳11的8个卡合突起11c卡扣卡合。与此同时,一对固定突起274的压扁部274a插入到相对的固定孔241g,并且被推压到相对的感器接收部273的前端面而被压扁。并且,在相对的传感器接收部273的前端部与固定突起274的前端部之间被夹入被固定部241b。即,相对的传感器接收部273和一对固定突起274在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的组装方向上夹入被固定部241b而固定。由此,保持部件241由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和一对固定突起274支撑。并且,利用包含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和一对固定突起274的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阻止保持部件241在壳体10的内部沿着输出齿轮226的周向旋转。这样,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由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固定于壳体10。
如图12所示,在如上所述的第1输出机构21中,当电动机22工作时,旋转轴22b的旋转传递到蜗杆23。传递到蜗杆23的旋转一边按第1减速齿轮24、第2减速齿轮25、输出齿轮26的顺序减速一边传递。并且,传递到输出齿轮26的旋转从输出轴部26a被输出,通过与输出轴部26a连结的联结机构,送风路切换门被驱动。
另外,当输出齿轮26旋转时,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旋转部件242与该输出齿轮226同轴地一体旋转。于是,作为与输出齿轮26的旋转位置相应的电信号的第1位置检测信号(位置检测信号)从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传感器端子246被输出。该第1位置检测信号通过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传递到驱动IC91。并且,驱动IC91基于通过外部连接器从外部装置输入的电信号、以及第1位置检测信号控制向电动机22的供电。
第2实施方式的第2输出机构31包含电动机32、蜗杆33、输出齿轮34、传感器输出轴部35、第2供电端子部286、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287以及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
如图12和图14所示,电动机32呈与构成所述第1输出机构21的电动机22相同的形状。即,电动机32具有两端封闭的圆筒状的壳体外壳32a。并且,从该壳体外壳32a的轴向的第1端面的中央突出有电动机32的旋转轴32b,并且在该壳体外壳32a的轴向的第2端面设有用于接受电力的供给的一对电动机供电端子32d。
如图12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且在从输出齿轮34离开的位置上配置有所述传感器输出轴部35。传感器输出轴部35呈大致圆板状,并且在其径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连结轴35a。连结轴35a呈在旋转轴线L2方向延伸的柱状,旋转轴线L2在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轴向上延伸。而且,在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径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支撑轴(省略图示),该支撑轴沿着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方向向与连结轴35a相反的方向延伸。该支撑轴呈与所述输出齿轮26的支撑轴26c同样的形状,呈截面呈大致D形状柱状。
如图12和图15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5轴支承部11u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以相对于该底部11a呈垂直的方式突出,呈圆环状。并且,传感器输出轴部35通过在第5轴支承部11u的内侧被插入支撑轴的前端部,从而由该第5轴支承部11u能旋转地支撑。即,传感器输出轴部35由具有第5轴支承部11u的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此外,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与所述第1输出机构21的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呈平行。
如图13所示,由第5轴支承部11u轴支承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贯通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突出到壳体10的外部。并且,如图12所示,在突出到壳体10的外部的连结轴35a上连结有联结部件41,联结部件41构成使送风路切换门工作的联结机构。联结部件41呈圆形的齿轮状。该联结部件41在其径向的中央部与连结轴35a连结,与传感器输出轴部35同轴地一体旋转。与传感器输出轴部35连结的联结部件41配置于壳体10的外部,并且在壳体10的外部与所述输出齿轮34的小径齿轮34b啮合。即,输出齿轮34通过包含联结部件41的联结机构与送风路切换门连结。
所述第2供电端子部286设于所述电路基板51上。第2供电端子部286包含一对第2供电端子82和一对所述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即,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兼作第1输出机构21的第1供电端子部227和第2输出机构31的第2供电端子部286两者。
如图12和图14所示,一对第2供电端子82在电动机32中的设有一对电动机供电端子32d的轴向的端部附近立设于电路基板51上。并且,一对第2供电端子82通过压接于一对电动机供电端子32d而与该电动机供电端子32d电连接。另外,一对第2供电端子82通过电路基板51与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电连接。
如图12所示,在所述传感器输出轴部35上安装有用于检测输出齿轮34的旋转位置的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输出齿轮34与和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一体旋转的联结部件41啮合。如图17所示,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呈与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相同的构成,包含保持部件241、旋转部件242、端子部件243以及盖部件244。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构成与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相同。
如图12和图20所示,在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3根传感器端子246上连接有3条所述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3条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在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中配置于比电路基板51更靠近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部分。另外,各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形成,呈细长的带状。
3条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由所述绝缘部件251一体构成。另外,3条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不是利用绝缘部件251等由树脂材料构成的部件与所述第2供电端子部286一体构成,而是以分体构成。在绝缘部件251的所述第2分支部254的前端部形成有第2传感器支撑部254a,第2传感器支撑部254a载置有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第2传感器支撑部254a呈与所述第1传感器支撑部253a相同的四边形的框状。并且,3条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埋设于基部252和第2分支部254而被保持。并且,3条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在空开恒定的间隔而离开的状态下由基部252和第2分支部254保持,可确保相互的电气绝缘性。即,第1输出机构21的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和第2输出机构31的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由绝缘部件251一体构成。而且,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在由绝缘部件251确保相互的电气绝缘性的状态下被保持。
另外,3条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的长度方向的第1端部从基部252的与第2分支部254相反一侧的端部突出。在各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中,从基部252的与第2分支部254相反一侧的端部突出的端部成为基板连接部261。而且,3条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的长度方向的第2端部向第2传感器支撑部254a的内侧突出。在各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中,向第2传感器支撑部254a的内侧突出的部分成为线连接部262。线连接部262在第2传感器支撑部254a的内侧以与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287的3个传感器接合部246e相同的间隔平行地延伸。此外,本实施方式的3条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中的1条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和3条所述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中的1条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在从线连接部262直至基板连接部261的途中一体化。
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载置于第2传感器支撑部254a上。载置于第2传感器支撑部254a上的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3个传感器接合部246e在3个线连接部262重合。并且,如图19所示,相互重合的传感器接合部246e和线连接部262通过焊接而接合。这样,通过传感器接合部246e和线连接部262接合,从而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287的3根传感器端子246和3条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电和机械连接。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壳体10上设有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用于将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固定。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呈与所述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相同的形状,包含:与第1外壳11一体形成的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以及与第2外壳12一体形成的一对固定突起274。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在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中形成于第5轴支承部11u的处于直径方向的两侧的2个部位。另外,一对固定突起274在第2外壳12的上底部12a中形成于与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相对的位置。此外,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的传感器接收部273以及固定突起274的形状与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的传感器接收部273以及固定突起274的形状相同,因此关于其形状的详述省略。
如图16和图20所示,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以与所述的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同样的顺序,与该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同时由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固定于壳体10。此外,第2供电端子部286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不是由树脂材料一体构成(确保电气绝缘性而一体构成)。另外,设有第2供电端子部286的电路基板51和由绝缘部件251保持的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不是由树脂材料一体构成。因此,设有第2供电端子部286的电路基板51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分别组装到第1外壳11的底部11a。即,电路基板51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成为如下构成:在组装到第1外壳11上后,能将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连接到电路基板51。并且,在由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固定于壳体10上的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中,在相对的传感器接收部273的前端部与固定突起274的前端部之间夹入被固定部241b。由此,保持部件241由一对传感器接收部273和一对固定突起274支撑。并且,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保持部件241在壳体10的内部由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阻止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周向的旋转。另外,各基板连接部261与电路基板51连接,因此与绝缘部件251一起配置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的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通过电路基板51与对应的信号用连接器端子235电连接。
如图12所示,在如上所述的第2输出机构31中,当电动机32工作时,旋转轴32b的旋转传递到蜗杆33。传递到蜗杆33的旋转从输出齿轮34的小径齿轮34b被输出。并且,与输出齿轮34的小径齿轮34b啮合的联结部件41旋转,通过包含该联结部件41的联结机构驱动送风路切换门。
此时,联结部件41一边由传感器输出轴部35支撑一边与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一体旋转。因此,传递到输出齿轮34的电动机32的旋转通过联结部件291传递到传感器输出轴部35。并且,伴随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旋转部件242与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同轴地一体旋转。于是,与旋转部件242的旋转位置相应的电信号、即与输出齿轮34的旋转位置相应的第2位置检测信号(位置检测信号)从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传感器端子246被输出。该电信号通过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传递到驱动IC91。并且,驱动IC91基于通过外部连接器从外部装置输入的电信号、以及第2位置检测信号,控制向电动机32的供电。
此外,在该第2输出机构31中,最后级的减速齿轮相当于由壳体10能旋转地支撑、作为电动机32的旋转被传递的最后零件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
接着,说明电动机驱动器1的作用。
第1输出机构21的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和第2输出机构31的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由绝缘部件251一体构成。因此,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以及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与绝缘部件251同时配置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上。即,能将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同时组装到壳体10上。
另外,一般在利用树脂材料一体构成2个输出机构21、31的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2个输出机构21、31的供电端子部227、286的情况下,在组装到壳体10前的状态下,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供电端子部227、286的位置关系由该树脂材料决定。但是,在该情况下,也产生一体构成的零件(即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供电端子部227、286)的数量多、而且距离分开的零件,因此出现难以维持各个零件的位置精度的问题。于是,在将一体构成的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供电端子部227、286组装到壳体10上时,有可能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供电端子部227、286的位置偏移变大。另外,当要高精度地维持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供电端子部227、286的位置精度并且一体构成时,制造成本变高。此外,以往在1个壳体中仅收纳1个输出机构,因此传感器信号线和供电端子部的距离短,即使利用树脂材料一体构成传感器信号线和供电端子部,位置精度的维持也容易。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不是将一体构成的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供电端子部227、286用树脂材料一体构成,而是以分体构成,由此在2个输出机构21、31的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组装容易的情况下,能抑制在各输出机构21、31中供电端子部227、286的供电端子81、82相对于电动机供电端子22d、32d发生位置偏移。另外,也能抑制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位置偏移。
另外,以往的电动机驱动器有位置检测传感器和传感器信号线用树脂材料一体构成的电动机驱动器。因此,考虑到如下:在将2个输出机构21、31收纳于1个壳体10的电动机驱动器1中,通过使保持部件241和绝缘部件251一体化,从而一体构成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在该情况下,在组装到壳体10前的状态下,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位置关系由一体化的保持部件241和绝缘部件251决定。但是,也产生一体构成的零件(即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数量变多、并且距离分开的零件,因此出现难以维持各个零件的位置精度的问题。于是,在将一体构成的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组装到壳体10上时,有可能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位置偏移变大。并且,在壳体10内,在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由于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位置偏移而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下,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28的旋转部件242相对于输出齿轮26发生位置偏移,或者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旋转部件242相对于传感器输出轴部35发生位置偏移。即,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和安装到输出齿轮26上的旋转部件242的旋转轴线偏移,或者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和安装到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部件242的旋转轴线偏移。于是,摩擦力等过大的负荷从旋转部件242和壳体10等作用于输出齿轮226或者传感器输出轴部35,产生发出异常声音或者生成输出损失的问题。另外,在一体构成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情况下,在要高精度地维持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位置精度并且一体构成时,制造成本变高。此外,以往在1个壳体中仅收纳1个输出机构,因此传感器信号线和位置检测传感器的距离短,即使利用树脂材料一体构成传感器信号线和位置检测传感器,位置精度的维持也容易。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保持部件241和绝缘部件251以分体构成,从而在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组装容易的情况下,能抑制在各输出机构21、31中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发生位置偏移。另外,在第1输出机构21中,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通过传感器端子246和第1传感器信号线29接合而与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连接。同样,在第2输出机构31中,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通过传感器端子246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接合而与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连接。因此,在传感器端子246和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的接合部分、以及传感器端子246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的接合部分,能吸收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位置偏移,并能抑制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发生位置偏移。而且,通过将保持部件241和绝缘部件251以分体构成,从而也能抑制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各输出机构21、31的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中,保持部件241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而固定时,被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或者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夹入而固定于壳体10上。因此,对旋转部件242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241相对于壳体10的最终的定位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而固定时进行。另一方面,安装有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输出齿轮26和安装有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传感器输出轴部35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前组装到第1外壳11的内部。因此,通过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对被固定部241b的夹持位置,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保持部件241相对于输出齿轮26的该输出齿轮26的直径方向(收纳部241a的直径方向)的位置被调整。同样,通过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对被固定部241b的夹持位置,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287的保持部件241相对于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直径方向(收纳部241a的直径方向)的位置被调整。因此,能在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中将被保持部件241保持的旋转部件242配置于与输出齿轮26的位置相应的位置的状态下,使保持部件241想对于壳体10固定。同样,能在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287中将被保持部件241保持的旋转部件242配置于与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位置相应的位置的状态下,使该保持部件241相对于壳体10固定。
如上所述,第2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7)2个输出机构21、31的传感器信号线229、288一体构成,因此能减少零件个数,并且能将多条传感器信号线229、288一次组装到壳体10上。因此,能容易进行将2个输出机构21、31收纳于1个壳体10的内部的电动机驱动器1的组装。
(8)2个输出机构21、31的传感器信号线229、288一体构成,但是这些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2个输出机构21、31的供电端子部227、286以分体构成。这样,不是将一体构成的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供电端子部227、286用树脂材料一体构成,而是以分体构成,由此,在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组装容易的情况下,能抑制在第1输出机构21中第1供电端子部227的第1供电端子81相对于电动机供电端子22d发生位置偏移、以及在第2输出机构31中第2供电端子部286的第2供电端子82相对于电动机供电端子32d发生位置偏移。因此,能将电动机供电端子22d和第1供电端子81、以及电动机供电端子32d和第2供电端子82分别良好地连接。其结果是,能对各电动机22、32良好地供电。另外,也能抑制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位置偏移。
(9)通过将保持部件241和绝缘部件251以分体构成,从而在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组装容易的情况下,能抑制在各输出机构21、31中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发生位置偏移。另外,在第1输出机构21中,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通过传感器端子246和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接合而与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连接。同样,在第2输出机构31中,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287通过传感器端子246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接合而与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连接。因此,在传感器端子246和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的接合部分、以及传感器端子246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的接合部分,能吸收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位置偏移,并能抑制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发生位置偏移。而且,通过将保持部件241和绝缘部件251以分体构成,从而也能抑制传感器信号线229、288的位置偏移。并且,通过抑制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发生位置偏移,从而能抑制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和安装到该输出齿轮26上的旋转部件242的旋转轴线偏移、以及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和安装到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上的旋转部件242的旋转轴线偏移。其结果是,能抑制异常声音的发出和输出损失的产生。
(10)在第1输出机构21中,能由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吸收在组装到壳体10后发生的位置检测传感器61和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的位置偏移。而且,在第2输出机构31中,能由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吸收在组装到壳体10后发生的位置检测传感器62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的位置偏移。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各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中,第1折曲部246c在相对于与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轴向正交的平面呈大致直角的方向上将传感器连接部246b折曲。而且,第2折曲部246d在处于比第1折曲部246c更靠传感器连接部246b的前端侧的位置上在相对于与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轴向呈平行的平面呈大致直角的方向上将传感器连接部246b折曲。因此,通过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容易吸收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和线连接部262中的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轴向和径向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减少由用传感器端子246连接的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与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之间的位置偏移引起而在传感器连接部246b和线连接部262的接合部263产生的应力。同样,能减少由用传感器端子246连接的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与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之间的位置偏移引起而在传感器连接部246b和线连接部262的接合部263产生的应力。因此,能使传感器连接部246b和线连接部262的连接状态稳定。另外,在第1输出机构21中,能抑制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的位置偏移传递到比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更靠近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部件。同样,在第2输出机构31中,能抑制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的位置偏移传递到比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更靠近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部件。因此,能更加抑制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和安装到该输出齿轮26上的旋转部件242的旋转轴线偏移、以及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和安装到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上的旋转部件242的旋转轴线偏移。其结果是,能更近抑制异常声音的发出和输出损失的产生。
(11)各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配置于绝缘部件251上。因此,能在绝缘部件251上配置所有的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状态下将绝缘部件251组装到壳体10上。因此,能将2个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和绝缘部件251一次组装到壳体10上,因此能更容易进行将2个输出机构21、31收纳于1个壳体10的内部的电动机驱动器1的组装。
(12)在各输出机构21、31的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中,保持部件241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而固定时由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或者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夹入而固定。因此,能在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中将被保持部件241保持的旋转部件242配置于与输出齿轮26的位置相应的位置上的状态下,使该保持部件241相对于壳体10固定。同样,能在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中将被保持部件241保持的旋转部件242配置于与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位置相应的位置上的状态下,使该保持部件241相对于壳体10固定。因此,能进一步减少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相对于输出齿轮26的位置偏移和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相对于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位置偏移。即,能进一步抑制输出齿轮26的旋转轴线L1和安装到该输出齿轮26上的旋转部件242的旋转轴线偏移、以及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旋转轴线L2和安装到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上的旋转部件242的旋转轴线偏移。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抑制异常声音的发出和输出损失的产生。另外,在将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固定时,保持部件241同时固定于壳体10,因此能进一步容易进行电动机驱动器1的组装。
此外,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如下。
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对被固定部241b的夹持位置,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保持部件241相对于输出齿轮26的该输出齿轮26的直径方向(收纳部241a的直径方向)的位置被调整。同样,通过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对被固定部241b的夹持位置,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保持部件241相对于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该传感器输出轴部35的直径方向(收纳部241a的直径方向)的位置被调整。但是,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对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28的被固定部241b的夹持位置、以及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对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287的被固定部241b的夹持位置也可以不必能进行调整。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而固定时,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的保持部件241由第1传感器固定部271固定于壳体上,并且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保持部件241由第2传感器固定部272固定于壳体10上。但是,将各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保持部件241固定于壳体10的构成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的构成。例如,各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的保持部件241可以仅固定于第1外壳11的底部11a。
在第2实施方式中,各输出机构21、31的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均配置于绝缘部件251上。但是,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可以不必配置于绝缘部件251上。在该情况下,位置检测传感器61、62和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分别单独地组装到壳体10上。
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设于传感器连接部246b。但是,可以在线连接部262设置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另外,可以在传感器连接部246b和线连接部262两者上设置第1折曲部246c和第2折曲部246d。另外,在传感器连接部246b和线连接部262的至少一方所形成的折曲部的数量不限于2个,可以是1个或者3个以上。另外,折曲部对传感器连接部246b的折曲方向、或者折曲部对线连接部262的折曲方向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的方向,而在哪个方向上都可以折曲。另外,传感器连接部246b和线连接部262可以不必具备折曲部。
在第2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241和绝缘部件251以分体构成。但是,保持部件241和绝缘部件251可以一体化。
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利用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绝缘部件251一体构成,但是绝缘部件251的构成不限与此。例如,绝缘部件251可以是电路基板。在该情况下,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和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形成于该电路基板上。
在第2实施方式中,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供电端子部227、286以分体构成,但是可以不必以分体构成。例如,可以将传感器信号线229、288和供电端子部227、286的供电端子81、82利用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部件(包含绝缘部件251)在确保相互的电气绝缘性的同时一体构成。
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第1供电端子部227的一对第1供电端子81和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通过电路基板51电连接。同样,构成第2供电端子部286的一对第2供电端子82和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通过电路基板51电连接。但是,在第1供电端子部227中,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一体构成一对第1供电端子81和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可以将这些第1供电端子81和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直接接合。在该情况下,在第2供电端子部286中,一对第2供电端子82和第1供电端子部227的供电用连接器端子234的其他的一对供电用连接器端子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一体构成,成为这些第2供电端子82和供电用连接器端子直接接合的构成。
在第2实施方式中,电动机驱动器1具备驱动IC91。但是,电动机驱动器1可以是不具备驱动IC91的构成。在该情况下,电动机驱动器1利用配置于外部的控制部控制其动作。并且,第1位置检测信号通过第1传感器信号线229和信号用连接器端子235传递到控制部侧,并且第2位置检测信号通过第2传感器信号线288和信号用连接器端子235传递到控制部侧。
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和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的构成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的构成。例如,在第2实施方式中,旋转部件242形成有用于生成脉冲信号的导电图案242c,但是可以取代导电图案242c,将可变电阻器配备于旋转部件242。
在第2实施方式的第1输出机构21中,可以将第1位置检测传感器61安装于第1减速齿轮24或者第2减速齿轮25。另外,在第2输出机构31中,可以将第2位置检测传感器62安装于输出齿轮34。
各输出机构21、31所具备的减速齿轮的数量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的数量,只要是多个即可。
在第2实施方式中,收纳于壳体10的输出机构21、31的数量为2个。但是,可以将3个以上输出机构收纳于壳体10的内部。

Claims (4)

1.一种电动机驱动器,其具备多个输出机构和收纳所述多个输出机构的壳体以及绝缘部件,所述多个输出机构各自包含:
电动机,其具有用于接受电力的供给的电动机供电端子;
多个减速齿轮,其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减速输出;
位置检测传感器,其包含:旋转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多个减速齿轮中的至少一个上,与该减速齿轮同轴地一体旋转;以及传感器端子,其与所述旋转部件滑动接触,输出与所述减速齿轮的旋转位置相应的位置检测信号;
传感器信号线,其将从所述传感器端子输出的所述位置检测信号传递到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动机的旋转;以及
供电端子部,其与所述电动机供电端子连接,对所述电动机供电,
所述多个输出机构各自的所述传感器信号线相互一体构成,
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具有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传感器端子,并且支撑于所述壳体上,
所述多个输出机构分别具有的所述传感器信号线以确保该传感器信号线之间的电气绝缘性的方式由所述绝缘部件一体构成,
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绝缘部件以分体构成,
所述传感器端子与对应的所述传感器信号线连接,
所述传感器端子具有朝向所连接的所述传感器信号线延伸的传感器连接部,
所述传感器信号线具有线连接部,所述线连接部从所述绝缘部件突出,与所述传感器连接部重叠地接合,
所述传感器连接部和所述线连接部的至少一方具有折曲的折曲部,
通过所述传感器连接部和所述线连接部相互重合地接合而形成有接合部,
该接合部设于所述折曲部与具有该折曲部的所述传感器连接部的前端之间或者所述折曲部与具有该折曲部的所述线连接部的前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驱动器,
所述传感器信号线和所述供电端子部相互以分体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驱动器,
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配置于所述绝缘部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驱动器,
所述壳体包含相互重合的第1外壳和第2外壳以及传感器固定部,
所述传感器固定部在所述第1外壳和所述第2外壳重合而固定时,在所述第1外壳和所述第2外壳的组装方向上夹着所述保持部件而固定。
CN201611129569.3A 2012-06-26 2013-06-21 电动机驱动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9534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3188 2012-06-26
JP2012143188A JP5937433B2 (ja) 2012-06-26 2012-06-26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2-150754 2012-07-04
JP2012150754A JP5859925B2 (ja) 2012-07-04 2012-07-04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1310251853.8A CN103516128B (zh) 2012-06-26 2013-06-21 电动机驱动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51853.8A Division CN103516128B (zh) 2012-06-26 2013-06-21 电动机驱动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53461A CN106953461A (zh) 2017-07-14
CN106953461B true CN106953461B (zh) 2019-08-30

Family

ID=497767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51853.8A Active CN103516128B (zh) 2012-06-26 2013-06-21 电动机驱动器
CN20161112956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953461B (zh) 2012-06-26 2013-06-21 电动机驱动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51853.8A Active CN103516128B (zh) 2012-06-26 2013-06-21 电动机驱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9024627B2 (zh)
CN (2) CN1035161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1900B2 (ja) * 2013-12-05 2018-08-2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ダンパ開閉機構
US10003138B2 (en) * 2014-03-31 2018-06-19 Asmo Co., Ltd. Pump device and terminal member
WO2018096710A1 (ja) * 2016-11-23 2018-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044513B (zh) * 2017-04-14 2019-06-14 温州乾含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水果采摘机器人的电机多级调速传动机构
JP6897486B2 (ja) * 2017-10-20 2021-06-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930362B2 (ja) 2017-10-20 2021-09-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1622553S (ja) * 2018-02-27 2019-01-21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1622554S (ja) * 2018-02-27 2019-01-21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41267B2 (ja) * 2018-07-13 2022-03-23 株式会社ミクニ 検出装置
US10784743B2 (en) * 2018-08-14 2020-09-22 Robert Bosch Gmbh Housing including snap-fit connection between housing components
JP2022023693A (ja) * 2020-07-27 2022-0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2128222A (ja) * 2021-02-22 2022-09-01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回転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7410A (en) * 1995-12-04 1998-07-07 Asmo Co., Ltd. Motor actua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711668A (zh) * 2002-11-08 2005-12-21 阿斯莫有限公司 致动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4988A (en) * 1976-03-09 1978-09-19 Ichikoh Industries, Limited Mirror angle adjusting device, with consecutively driven worms in remotely controlled rear-view mirror apparatus
JPS6058054B2 (ja) * 1981-02-24 1985-12-18 株式会社 村上開明堂 電動式ミラ−駆動装置
FR2526737B1 (fr) * 1982-05-13 1986-04-25 Manzoni Stephane Dispositif limiteur de couple pour mecanisme de commande d'un miroir de retroviseur
JPH055822Y2 (zh) 1986-11-26 1993-02-16
JPH0720858Y2 (ja) * 1987-08-18 1995-05-15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ユニットの電線接続構造
US4915493A (en) * 1989-01-04 1990-04-10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Automotive rear view mirror assembly
JP3069263B2 (ja) * 1995-01-18 2000-07-24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電動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ミラーにおける駆動ユニットとハーネスとの接続構造
US5900999A (en) * 1997-01-09 1999-05-04 Donnelly Corporation Housing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a rearview mirror actuator assembly
US6028384A (en) 1998-11-17 2000-02-22 Cei Actuator
US6213612B1 (en) * 1999-01-11 2001-04-10 Donnelly Corporation Mirror actuator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1289610A (ja) * 1999-11-01 2001-10-19 Denso Corp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EP1279556B1 (en) * 2001-07-23 2012-03-07 Ichikoh Industries,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 vehicle rear view mirror
KR100984544B1 (ko) * 2002-11-08 2010-09-30 아스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추에이터 장치
JP2004304951A (ja) 2003-03-31 2004-10-28 Asmo Co Ltd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950436B2 (ja) * 2003-06-06 2007-08-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ステッパモータの駆動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用いた指示装置
JP2006230182A (ja) * 2005-01-24 2006-08-31 Asmo Co Ltd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384845B2 (ja) * 2008-03-25 2014-01-08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動モータ
JP5551564B2 (ja) 2010-10-22 2014-07-16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JP5710227B2 (ja) * 2010-11-30 2015-04-30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US9190883B2 (en) * 2011-11-18 2015-11-17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Current switching pulse servo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7410A (en) * 1995-12-04 1998-07-07 Asmo Co., Ltd. Motor actua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711668A (zh) * 2002-11-08 2005-12-21 阿斯莫有限公司 致动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24627B2 (en) 2015-05-05
CN103516128B (zh) 2017-03-22
US20150204433A1 (en) 2015-07-23
US20140000399A1 (en) 2014-01-02
CN103516128A (zh) 2014-01-15
CN106953461A (zh) 2017-07-14
US10100916B2 (en) 201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53461B (zh) 电动机驱动器
US8870577B2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KR101621599B1 (ko) 기어드 모터
CN107196466B (zh) 马达
CN103862443B (zh) 电动工具
JP2014124751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06909060B (zh) 用于手表的电机模块
JP5972007B2 (ja) ギアユニット
CN208719305U (zh) 电动致动器
JP6158641B2 (ja) モータ
CN113905945B (zh) 感测装置
CN102047509A (zh) 电连接结构
JP2009112095A (ja) モータ
JP2014007891A (ja)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1616165B1 (ko) 기어드 모터
JP5859925B2 (ja)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861769B2 (ja) 減速機構付き電動モータ
JP2020171081A (ja) モータ装置
JP5848076B2 (ja) モータ
JP5399722B2 (ja) 制御回路部材及びモータ
US20020182944A1 (en) Connector for motor
CN102888722B (zh) 缝纫机
JP2010177112A (ja) コネクタ組立部構造及び該構造を有する減速機付モータ
JP2006226771A (ja) 電子時計
CN218257653U (zh) 一种风门执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03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Showa Cho 1 chome 1 GA

Applicant after: Denso Co., Ltd.

Address before: Mei Tian Kosai Shizuoka Prefecture in 390 times

Applicant before: ASMO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