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45730B - 车辆框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框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45730B
CN106945730B CN201610833702.7A CN201610833702A CN106945730B CN 106945730 B CN106945730 B CN 106945730B CN 201610833702 A CN201610833702 A CN 201610833702A CN 106945730 B CN106945730 B CN 1069457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loor
frame
width direction
rear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337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45730A (zh
Inventor
佐伯浩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945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45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457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457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其针对于从车辆前方侧向车辆被输入的碰撞载荷而能够进一步得到较高的刚性。形成于地板框架(42)的后部(45)处的扩宽部(54)与形成于后纵梁(60)的前部(63)处的扩宽部(66)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处。而且,该后纵梁(60)的扩宽部(66)与下边梁(24)及地板下横梁(46)相结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边梁(24)、地板框架(42)、地板下横梁(46)及后纵梁(60)在相同的部位(结合部70)处被相互结合在一起。由此,能够提高作为所谓的框架部件的地板框架(42)、下边梁(24)、地板下横梁(46)及后纵梁(60)的结合力,并在所述部件上进一步提高强度及刚性。

Description

车辆框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地板面板下的下边梁与通道之间设置有地板框架的技术。该地板框架随着趋向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地板框架的前端部与前侧框架的后端部连接(结合),地板框架的后端部与后侧框架的前端部连接。在后侧框架中,该后侧框架的前部侧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与边梁(下边梁)连接,后侧框架的前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与横梁结合。由此,例如在车辆的前部碰撞时(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从前框架被输入的碰撞载荷能够经由该地板框架而直接地向后侧框架传递。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8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近几年,由于在车辆中,针对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被输入的碰撞载荷而进一步要求较高的刚性,因此在上述在先技术中,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针对从车辆前方侧被输入的碰撞载荷而能够进一步得到较高的刚性的车辆框架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具有:通道,其被配置于车辆的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下边梁,其分别被配置于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地板下横梁,在其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一封闭截面部,并且所述地板下横梁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地板框架,在其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二封闭截面部,且所述地板框架在所述下边梁与所述通道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并且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与前纵梁相结合,且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与所述下边梁及所述地板下横梁相结合,所述前纵梁在车辆前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于所述下边梁与所述通道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在车辆的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配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通道。此外,在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分别配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下边梁。
在此,在地板面板下方设置有地板下横梁,在所述地板下横梁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一封闭截面部,并且该地板下横梁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此外,在地板面板下方,且在下边梁与通道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有地板框架,所述地板框架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二封闭截面部。该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与前纵梁相结合,且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与下边梁及地板下横梁相结合,所述前纵梁在车辆前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于下边梁与通道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而被配置。
由此,进一步提高了作为所谓的框架部件的地板框架、下边梁及地板下横梁的强度及刚性。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地板面板自身的强度及刚性。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还具备横梁,所述横梁分别与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以及所述下边梁结合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所述地板框架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的方式被配置。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还具备横梁,所述横梁分别与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以及下边梁结合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而且,地板框架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的方式被配置。由此,在仰视观察时,在该横梁、地板框架及下边梁之间形成了所谓的三角形形状的桁架结构的框架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地板面板自身的刚性。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还具备后纵梁,所述后纵梁被配置于车辆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在所述后纵梁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三封闭截面部,并且所述后纵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后纵梁的前部与所述地板框架的后部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处。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在车辆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在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三封闭截面部的后纵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通过使该后纵梁的前部与地板框架的后部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处,从而从地板框架被传递的碰撞载荷能够向后纵梁传递(分散)。此外,能够将从后纵梁传递过来的碰撞载荷向地板框架传递。也就是说,被输入至车辆的碰撞载荷能够经由地板框架及后纵梁而有效地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传递。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在所述地板面板上,随着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所述下边梁的前部侧趋向于所述地板下横梁侧而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倾斜。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在地板面板上,且在地板下横梁侧处,能够扩宽与轮胎的接地点之间的间隔。由此,在地板框架的第二封闭截面部上,能够增加高度方向上的尺寸。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还具有地板上横梁,所述地板上横梁隔着所述地板面板而与所述地板下横梁对置,且在所述地板上横梁与该地板面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了与所述地板下横梁的所述第一封闭截面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第四封闭截面部,所述地板上横梁分别与所述一对下边梁结合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在地板面板上,还具有隔着地板面板而与地板下横梁对置的地板上横梁,该地板上横梁分别与一对下边梁结合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此外,地板上横梁在其与地板面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了第四封闭截面部,并且所述第四封闭截面部与被形成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和地板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封闭截面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
以此方式,在分别与一对下边梁结合的地板上横梁中,在所述地板上横梁与地板面板之间形成了第四封闭截面部,并且通过使地板上横梁隔着地板面板而与在和地板面板之间形成了第一封闭截面部的地板下横梁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地板面板自身的刚性。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在所述地板下横梁的所述第一封闭截面部内,在所述地板框架的后部与被配置于车辆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后纵梁的前部之间,设置有加固部件。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通过在地板下横梁的第一封闭截面部内、且在地板框架的后部与后纵梁的前部之间设置加固部件,从而提高了地板下横梁自身的刚性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为,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所述加固部件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的纵壁部,在仰视观察时,在所述地板框架上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第一内壁部、所述纵壁部、以及在所述后纵梁上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第二内壁部,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连续的方式而形成。
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在仰视观察时,通过使地板框架的第一内壁部、加固部件的纵壁部以及后纵梁的第二内壁部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连续的方式而形成,从而能够在地板框架与后纵梁之间使被输入至车辆的碰撞载荷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有效地传递。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在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处形成有扩宽部,所述扩宽部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与该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其他部位相比被扩宽,被形成于所述扩宽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处的外凸缘部与所述下边梁结合,被形成于所述扩宽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处的后凸缘部与所述地板下横梁结合。
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框架结构中,在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处形成有扩宽部,所述扩宽部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与该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其他部位相比被扩宽。因此,与地板框架上被扩宽了的量相对应地,能够使被输入至该地板框架的前部处的碰撞载荷进一步分散,从而提高了载荷传递效率。
此外,被形成于扩宽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处的外凸缘部与下边梁结合,被形成于扩宽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处的后凸缘部与地板下横梁结合。在地板框架上,通过使下边梁及地板下横梁结合的部位(凸缘部)在扩宽部上形成,从而能够增加下边梁及地板下横梁的结合面积。而且,能够相应地使地板框架与下边梁及地板下横梁之间的结合力强化。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具有能够针对于从车辆前方侧向车辆被输入的碰撞载荷而进一步得到较高的刚性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仰视图。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的结构的从车辆底面侧的斜右后方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侧的结构的从车辆底面侧的斜右后方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图4为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主要部分进行了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A)为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5(B)为沿着图1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的改变例的、沿着地板框架的延伸方向的剖视图。
图7(A)、图7(B)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各个附图中所适当标示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RH以及箭头标记LH分别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10的车辆的前方、上方、右方以及左方。此外,在下文中,在简单地使用前后、上下、左右方向而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地进行说明,则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以及朝向前方的情况下的左右。
车辆框架结构的结构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示出了应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10的车辆(车身)12。一般情况下,在车辆12的车辆前部14处设置有动力单元室16,该动力单元室16通过前隔板18而与车厢20(参照图6)被区分开。如图6所示,前隔板18的上部18A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形成,下部18B以随着趋向于后方侧而向下方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在前隔板18的下端上结合有构成车厢20的地板部的地板面板22的前端,并且前隔板18与地板面板22被设为一体化。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结合也包括以下所进行的说明,例如可列举出通过点焊等而实施的焊接。此外,前隔板18与地板面板22也可以被一体地形成。
如图1所示,在地板面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分别延伸有下边梁24。下边梁24被构成为,包括: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下边梁外板26、和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下边梁内板28。
此外,如图5(A)所示,下边梁外板26及下边梁内板28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剖开时的截面形状被设为,相互对置的一侧被开放的大致帽形形状。下边梁外板26及下边梁内板28具备: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配置的侧壁部24A、分别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被配置在侧壁部24A的上部和下部上的上壁部24B和下壁部24C。
此外,如图1所示,地板面板22被分割在车辆12的左右两侧,并由一对地板面板30而构成。在地板面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地板面板30与地板面板30之间)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有通道32。
通道32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剖开时的截面形状呈向下方侧开口的大致帽形形状,并且具备上壁部32A和位于该上壁部32A的左右的一对侧壁部32B。该侧壁部32B的下端与地板面板22结合。由此,地板面板22与通道32被一体化。另外,地板面板22与通道32也可以一体形成。
此外,通道32与下边梁24相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短,通道32的后端部33与下边梁24的后端部27相比位于前方侧。在通道32的后端部33上,结合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的地板上横梁34(图6)。
地板上横梁34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形状呈以下方侧为开口的所谓的大致帽形形状。此外,地板上横梁34具备与地板面板22的上表面22A对置而配置的上壁部34A、和与该上壁部34A连接且相互对置的前壁部34B及后壁部34C。
而且,地板上横梁34的前壁部34B与通道32的后端部33结合。此外,地板上横梁3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与一对下边梁24相结合。而且,地板上横梁34的前壁部34B及后壁部34C的下端与地板面板22的上表面22A结合。在该状态下,在地板面板22与地板上横梁34之间形成了封闭截面部(第四封闭截面部)36。
此外,如图6所示,在地板上横梁34的后方侧设置有于车辆宽度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地板面板38。该后地板面板38构成地板面板22的一部分。另外,该后地板面板38与地板面板22既可以被一体形成,也可以通过相互结合而被设为一体化。
另一方面,在车辆前部14的动力单元室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即,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于下边梁24与通道32之间分别配置有一对前纵梁40。该前纵梁40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剖开时的截面形状呈大致矩形形状。
而且,如图6所示,前纵梁40与前隔板18的上部18A的前表面18A1结合,并且沿着前隔板18的下部18B的形状而倾斜,进而延伸至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侧。以下,将前纵梁40中的至前隔板18的上部18A为止的部分称为前纵梁40,将前隔板18的上部18A的后方侧的部分称为地板框架42。
如图5(A)、图5(B)所示,地板框架42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将上方侧设为开口的大致帽形形状,并且具备:与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对置而配置的下壁部42A、和与该下壁部42A连接且相互对置的一对侧壁部42B、42C。另外,将一对侧壁部42B、42C之中的被配置于通道32侧的壁部称为内壁部(第一内壁部)42B,将被配置于下边梁24侧的壁部称为外壁部42C。该内壁部42B及外壁部42C的上端分别与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结合。在该状态下,在地板框架42与地板面板22之间形成了封闭截面部(第二封闭截面部)44。
在此,如图1及图6所示,在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上,隔着地板面板22而与地板上横梁34对置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结合有地板下横梁46。该地板下横梁46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将上方侧设为开口的大致颠倒的帽形形状,并且具备与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对置而配置的下壁部46A、和与该下壁部46A连接且相互对置的前壁部46B及后壁部46C。
而且,地板下横梁4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与一对下边梁24结合。此外,地板下横梁46的前壁部46B及后壁部46C的上端与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结合。在该状态下,在地板下横梁46与地板面板22之间形成了封闭截面部(第一封闭截面部)48,该封闭截面部48隔着地板面板22而与地板上横梁34的封闭截面部36上下重叠。
此外,如图1所示,地板框架42在仰视观察时分别随着趋向于后方侧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在位于地板面板22的前部23(地板面板22的前隔板18侧)处的地板框架42的前部43(地板框架42的前纵梁40侧)上,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结合有作为横梁的转矩盒50。
如图2所示,该转矩盒50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将上方侧设为开口的大致颠倒的帽形形状,并且具备与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对置而配置的下壁部50A、和与该下壁部50A连接且相互对置的前壁部50B及后壁部50C。
该前壁部50B及后壁部50C的上端与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结合,并且在转矩盒50与地板面板22之间形成了封闭截面部52。而且,被形成在转矩盒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处的凸缘部50D与地板框架42的外壁部42C及下壁部42A结合,被形成在转矩盒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处的凸缘部50E与下边梁24的下边梁内板28的下壁部24C及侧壁部24A结合。
另一方面,如图1及图3所示,地板框架42的后部45与下边梁24及地板下横梁46结合。如进行具体说明,则地板框架42的后部45被设为,沿着下壁部42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W与一般部(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其他部位)53处的宽度尺寸W0相比被扩宽了的扩宽部54。此外,扩宽部5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与下边梁24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形成。另外,在扩宽部54上未设置有下边梁24侧的外壁部42C,外凸缘部54A从下壁部42A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而延伸。该外凸缘部54A与下边梁24的下边梁内板28的下壁部24C结合。
此外,在扩宽部54的前部55上连结有地板框架42的一般部53中的外壁部42C,并且被形成在外壁部42C的后部处的外凸缘部54B(参照图5(B))与下边梁内板28的侧壁部24A结合。另外,从扩宽部54的后端起延伸有后凸缘部54C,并且所述后凸缘部54C分别与地板下横梁46的下壁部46A和前壁部46B结合。
此外,如前文所述,在地板下横梁46的后方侧设置有后地板面板38。在该后地板面板3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分别配置有一对后纵梁60。后纵梁60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将上方侧设为开口的所谓的大致颠倒的帽形形状,并且具备与后地板面板38的下表面38A对置而配置的下壁部60A、和与该下壁部60A连结且相互对置的一对侧壁部60B、60C。
另外,将一对侧壁部60B、60C之中的被配置于通道32侧的壁部称为内壁部(第二内壁部)60B,将被配置于下边梁24侧的壁部称为外壁部60C。该内壁部60B、外壁部60C的上端分别与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结合。在该状态下,在后纵梁60与地板面板22之间形成了封闭截面部62。
此外,后纵梁60的前部63侧被设为,下壁部60A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W与一般部64相比被扩宽了的扩宽部66。扩宽部6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与下边梁24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形成。此外,在扩宽部66上未设置有下边梁24侧的侧壁部60C,外凸缘部66A从下壁部60A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而延伸。该外凸缘部66A与下边梁24的下边梁内板28的下壁部24C结合。此外,从扩宽部66的前端起延伸有前凸缘部66B,并且该前凸缘部66B分别与地板下横梁46的下壁部46A、后壁部46C结合。
在该状态下,地板框架42的扩宽部54与后纵梁60的扩宽部66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处。换言之,地板框架42的扩宽部54与后纵梁60的扩宽部66隔着地板下横梁46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被配置。另外,此处的“相同的位置”是指,只要以在后纵梁60的扩宽部66与地板框架42的扩宽部54中,至少其一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配置即可。
车辆框架结构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被配置于通道32的后端部33侧的地板下横梁46以隔着地板面板22而与地板上横梁34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地板上横梁34分别与一对下边梁24结合(参照图6)。在该地板上横梁34与地板面板22的上表面22A之间形成了封闭截面部36(参照图6),在地板下横梁46与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之间形成了封闭截面部48(参照图6)。
以此方式,通过使地板上横梁34及地板下横梁46分别在与地板面板22之间形成封闭截面部36、48,从而与未形成有该封闭截面部36、48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地板上横梁34及地板下横梁46自身的刚性。而且,通过使地板下横梁46与地板上横梁34隔着地板面板22而上下重叠,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地板上横梁34及地板下横梁46自身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地板面板22的下侧,在与地板面板22的下表面22B之间形成封闭截面部44的地板框架42于下边梁24与通道32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而且,该地板框架42的前部43与前纵梁40结合,地板框架42的后部45与下边梁24及地板下横梁46结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地板框架42的后部45处的扩宽部54与形成于后纵梁60的前部63处的扩宽部66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处。而且,该后纵梁60的扩宽部66与下边梁24及地板下横梁46结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边梁24、地板框架42、地板下横梁46及后纵梁60在相同的部位(结合部70)处被相互结合在一起。
由此,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于从车辆前方侧向车辆12输入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至前纵梁40上的碰撞载荷向地板框架42被传递(载荷:F1)。另外,在地板框架42的前部43处,碰撞载荷F1经由转矩盒50而向下边梁24侧分散(载荷:F2)。
而且,如图7(A)所示,所述载荷向结合部70传递,并且在结合部70上,能够得到来自地板下横梁46、后纵梁60及下边梁24的后部71的反力(分别为N1、N2、N3)。另外,如图7(B)所示,针对于从车辆侧方侧向车辆12输入的碰撞载荷F,在结合部70上能够得到来自地板框架42、地板下横梁46、后纵梁60的反力(分别为N4、N5、N6)。
以此方式,通过使作为所谓的框架部件的地板框架42、下边梁24、地板下横梁46及后纵梁60在结合部70的一个部位处被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所述部件的结合力,进而能够在所述部件上进一步提高强度及刚性。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地板面板22自身的刚性。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于从车辆前方侧向车辆12被输入的碰撞载荷而能够进一步获得较高的刚性。例如,如图1所示,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被输入至前纵梁40的碰撞载荷F向地板框架42传递(载荷:F1)。该地板框架42与下边梁24及地板下横梁46结合。因此,被传递至地板框架42的载荷F1将被传递至下边梁24(载荷:F2、F3)、地板下横梁46(载荷:F4)、以及经由该地板下横梁46而被传递至后纵梁60(载荷:F5)。
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经由地板框架42及后纵梁60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有效地传递碰撞载荷F。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结合部70中,于后纵梁60上设置有扩宽部66,于地板框架42上设置有扩宽部54。
以此方式,通过在地板框架42上设置扩宽部54、66,从而与未设置有该扩宽部54、66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用于与下边梁24及地板下横梁46结合的结合面积(例如,图3所示的外凸缘部54A、后凸缘部54C等)。因此,强化了地板框架42、后纵梁60、下边梁24及地板下横梁46之间的结合力。此外,通过分别在地板框架42、后纵梁60上设置扩宽部54、66,从而与被扩宽了的量相对应地,使被输入至地板框架42或后纵梁60的碰撞载荷进一步分散,从而能够提高载荷传递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框架42的前部43经由转矩盒50而与下边梁24的前部25结合,地板框架42的后部45与下边梁24及地板下横梁46结合。也就是说,通过地板框架42、转矩盒50及下边梁24,而在仰视观察时在地板面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所谓的桁架结构的框架部72。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地板面板22自身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所谓的载荷传递效率。
本实施方式的改变例
一般情况下,根据车辆的种类,车辆的地板部的高度会不同。例如,轿车系的车辆(低底盘)与SUV(Sport Utility Vehicle:多功能车)系的车辆(中底盘)相比,地板部的高度较低。此外,一般情况下,地板面板的前部随着趋向于地板面板的前部而朝向上方侧倾斜,从而地板面板的后部与地板面板的前部相比而较低。因此,在低底盘的车辆的情况下,当在地板面板的下侧配置框架部件时,与中底盘的车辆相比,存在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侧无法充分地确保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地板面板22中,使从下边梁24的前部25侧随着趋向于地板下横梁46侧而朝向上方侧倾斜。由此,在地板面板22的地板下横梁46侧,能够扩宽与轮胎的接地点之间的间隔。
因此,如图5(A)、图5(B)所示,在下边梁24的地板下横梁46侧,能够增加地板框架42的内壁部42B、外壁部42C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说,能够增加封闭截面部48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由此,能够提高地板框架42的刚性,从而对地板框架42的变形进行抑制。
另外,在地板框架42与下边梁24之间的结合力在结合部70(参照图1)处被充分确保的情况下,并非必须使所述地板框架在地板面板22的地板上横梁34侧倾斜。
此外,通过使地板框架42的内壁部42B、外壁部42C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加长,从而能够加长与下边梁24的下边梁内板28相结合的外凸缘部54B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地板框架42与下边梁24的结合力。
此外,如图1所示,也可以在地板下横梁46的封闭截面部48内,在地板框架42的后端部47与后纵梁60的前端部74之间设置加固部件76(图6中由影线所示)。以此方式,通过在地板下横梁46的封闭截面部48内设置加固部件76,从而提高了地板下横梁46自身的刚性。
此外,如图4所示,加固部件76在俯视观察时呈以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为开口的大致帽形形状,并且通过相互对置的前壁部76A、后壁部76B、对前壁部76A和后壁部76B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进行连结的纵壁部76C而构成。加固部件76的前壁部76A、后壁部76B以分别与地板下横梁46的前壁部46B、后壁部46C抵接的方式而配置。
而且,采用了如下方式,即,在地板框架42的内壁部42B与后纵梁60的内壁部60B之间设置有加固部件76的纵壁部76C。也就是说,在仰视观察时,地板框架42的内壁部42B、加固部件76的纵壁部76C、以及后纵梁60的内壁部60B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连续的方式而形成。
由此,能够减少由在地板框架42与后纵梁60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被传递的碰撞载荷而造成的载荷传递损失。换言之,能够提高该碰撞载荷中的载荷传递效率。
另外,在即使于地板下横梁46的封闭截面部48内不设置加固部件76也会充分地保证地板下横梁46自身的刚性的情况下,并非必须设置该加固部件76。因此,地板框架42的内壁部42B、加固部件76的纵壁部76C、以及后纵梁60的内壁部60B并非必须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连续地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对地板下横梁46分别与一对下边梁24结合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由于只要至少下边梁24、地板下横梁46与地板框架42于一个部位处通过结合部70而被结合即可,因此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地板框架42及后纵梁60与下边梁24结合,并且彼此相互结合,且在该结合部处结合有地板下横梁46。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横梁而以转矩盒50为例来进行了说明,但由于只要是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且分别与地板框架42的前部43和下边梁24结合的结构即可,因此并不限定于该转矩盒50。另外,在此,如前文所述,由于只要至少下边梁24、地板下横梁46与地板框架42于一个部位处通过结合部70而被结合即可,因此该转矩盒50并非是必需的。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边梁24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由一个部件来构成,但是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如图7(B)所示,在下边梁24中的结合部7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处,作为其他部件而结合有下边梁后部71。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下边梁后部71经由结合部70而与下边梁24成为一体。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后纵梁60的扩宽部66与地板框架42的扩宽部54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处,但并非必须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处。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地板框架42的后部45处形成有扩宽部54,但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该扩宽部54通过在地板框架42上与其他部件结合从而设置有扩宽部。另外,该扩宽部54也并非是必需的。另外,后纵梁60也与该地板框架42为相同情况。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地板上横梁34与地板面板22的上表面22A之间形成了封闭截面部36,并且地板上横梁34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但该地板上横梁34也并非是必需的。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既可以将一个实施方式及各种的改变例进行适当组合来使用,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
符号说明
10车辆框架结构;12车辆;22地板面板;22A上表面(地板面板的上表面);22B下表面(地板面板的下表面);24下边梁;25前部(下边梁的前部);30地板面板;32通道;34地板上横梁;36封闭截面部(第四封闭截面部);38后地板面板(地板面板);38A下表面(地板面板的下表面);40前纵梁;42地板框架;42B内壁部(第一内壁部);44封闭截面部(第二封闭截面部);45后部(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46地板下横梁;48封闭截面部(第一封闭截面部);50转矩盒(横梁);53一般部(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其他部位);54扩宽部(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54A外凸缘部;54C后凸缘部;60后纵梁;60B内壁部(第二内壁部);62封闭截面部(第三封闭截面部);63前部(后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70结合部;76加固部件;76C纵壁部;W宽度尺寸。

Claims (9)

1.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具有:
通道,其被配置于车辆的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一对下边梁,其分别被配置于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地板下横梁,在其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一封闭截面部,并且所述地板下横梁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
地板框架,在其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二封闭截面部,且所述地板框架在所述下边梁与所述通道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并且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与前纵梁相结合,且在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形成有第一扩宽部,所述第一扩宽部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与该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其他部位相比被扩宽,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与所述下边梁及所述地板下横梁相结合,所述前纵梁在车辆前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于所述下边梁与所述通道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中,
还具备横梁,所述横梁分别与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以及所述下边梁结合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在仰视观察时,所述地板框架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的方式被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中,
还具备后纵梁,所述后纵梁被配置于车辆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在所述后纵梁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三封闭截面部,并且所述后纵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后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与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中,
在所述后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处形成有第二扩宽部,所述第二扩宽部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与该后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其他部位相比被扩宽。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中,
在侧视观察时,所述地板面板以随着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所述下边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侧趋向于所述地板下横梁侧而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倾斜的方式而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中,
还具有地板上横梁,所述地板上横梁隔着所述地板面板而与所述地板下横梁对置,且在所述地板上横梁与该地板面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了与所述地板下横梁的所述第一封闭截面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第四封闭截面部,所述地板上横梁分别与所述一对下边梁结合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中,
在所述地板下横梁的所述第一封闭截面部内,在所述地板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与被配置于车辆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后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之间,设置有加固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中,
所述加固部件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的纵壁部,在仰视观察时,在所述地板框架上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第一内壁部、所述纵壁部、以及在所述后纵梁上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第二内壁部,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连续的方式而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中,
被形成于所述第一扩宽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处的外凸缘部与所述下边梁结合,被形成于所述第一扩宽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处的后凸缘部与所述地板下横梁结合。
CN201610833702.7A 2015-09-28 2016-09-19 车辆框架结构 Active CN1069457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0076A JP6319251B2 (ja) 2015-09-28 2015-09-28 車両骨格構造
JP2015-190076 2015-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45730A CN106945730A (zh) 2017-07-14
CN106945730B true CN106945730B (zh) 2019-05-28

Family

ID=56990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33702.7A Active CN106945730B (zh) 2015-09-28 2016-09-19 车辆框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884657B2 (zh)
EP (1) EP3150467B1 (zh)
JP (1) JP6319251B2 (zh)
CN (1) CN106945730B (zh)
BR (1) BR102016021401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02150B2 (en) * 2015-03-17 2019-02-12 Autotech Engineering A.I.E. Rockers for vehicles and vehicles comprising such rockers
JP6631474B2 (ja) * 2016-11-08 2020-0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6977307B2 (ja) 2017-04-28 202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791053B2 (ja) * 2017-08-07 2020-1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928719B2 (ja) * 2018-04-11 2021-09-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7095430B2 (ja) * 2018-06-19 2022-07-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KR102552506B1 (ko) * 2018-11-14 2023-07-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사이드실 구조
JP7087973B2 (ja) * 2018-12-06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DE102020100035B9 (de) * 2019-01-15 2022-02-17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Untere Karosseriestruktur
JP7223324B2 (ja) 2019-02-28 2023-02-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7172887B2 (ja) * 2019-07-02 2022-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US11286000B2 (en) * 2019-07-18 2022-03-2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Frame vehic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197349A (fr) * 1958-06-19 1959-11-30 Daimler Benz Ag Réalisation de plancher de châssis d'une caisse auto-porteuse de véhicule, en particulier pour voitures automobiles
JPS5911971A (ja) * 1982-07-12 1984-01-2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1559792A (zh) * 2008-12-15 2009-10-2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地板前部的两层十字交叉梁骨架
JP2012011857A (ja) * 2010-06-30 2012-01-1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3249637A (zh) * 2010-12-24 2013-08-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27385C3 (de) * 1975-06-19 1982-10-07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Bodengruppe für selbsttragende Karosserien von Kraftfahrzeugen
JPS58128970A (ja) * 1982-01-27 1983-08-0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0211555A (ja) 1999-01-20 2000-08-02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シャシフレ―ム構造
CA2439821C (en) 2001-03-02 2009-06-30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Hybrid space frame for motor vehicule
US7104596B2 (en) * 2003-10-16 2006-09-1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4293221B2 (ja) 2006-10-06 2009-07-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ボデー支持構造
JP5326619B2 (ja) 2009-02-09 2013-10-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326620B2 (ja) 2009-02-09 2013-10-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257610B2 (ja) * 2009-03-10 2013-08-0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衝突検知構造
WO2010137150A1 (ja) * 2009-05-28 2010-12-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
DE102010039109A1 (de) * 2010-08-10 2012-02-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WO2013024528A1 (ja) * 2011-08-15 2013-0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WO2013054565A1 (ja) * 2011-10-14 2013-04-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フロア構造
JP6579307B2 (ja) * 2015-03-12 2019-09-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骨格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197349A (fr) * 1958-06-19 1959-11-30 Daimler Benz Ag Réalisation de plancher de châssis d'une caisse auto-porteuse de véhicule, en particulier pour voitures automobiles
JPS5911971A (ja) * 1982-07-12 1984-01-2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1559792A (zh) * 2008-12-15 2009-10-2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地板前部的两层十字交叉梁骨架
JP2012011857A (ja) * 2010-06-30 2012-01-1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3249637A (zh) * 2010-12-24 2013-08-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45730A (zh) 2017-07-14
JP6319251B2 (ja) 2018-05-09
US20170088189A1 (en) 2017-03-30
US10363973B2 (en) 2019-07-30
US20180118277A1 (en) 2018-05-03
BR102016021401A2 (pt) 2017-04-04
EP3150467A1 (en) 2017-04-05
EP3150467B1 (en) 2018-06-27
US9884657B2 (en) 2018-02-06
JP2017065312A (ja) 2017-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45730B (zh) 车辆框架结构
US980925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5593043A (zh) 车体框架和车辆底板下侧结构
CN104843084A (zh) 车身下部结构
JP6135699B2 (ja) 車両側部構造
CN106515866B (zh) 车辆框架结构
JP6501002B2 (ja) 車両骨格構造
JP2016052863A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2006199132A (ja) 車体下側部構造
JP2008279798A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9422004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JP623554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6467137A (zh) 车辆框架结构
CN109421815B (zh) 车体构造
JP2007185983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9130972A (ja) 車両前部の骨格構造
CN109466638A (zh) 车身构造
JP2018184051A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2007131054A (ja) ルーフサイド構造
JP6489152B2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部材
CN105658506A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2015093633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KR101526397B1 (ko) 차체 시트 장착부 보강구조
JP5949518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9676268B2 (en) Vehicle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