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66638A - 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66638A
CN109466638A CN201811051260.6A CN201811051260A CN109466638A CN 109466638 A CN109466638 A CN 109466638A CN 201811051260 A CN201811051260 A CN 201811051260A CN 109466638 A CN109466638 A CN 1094666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tunnel
sticking patch
wall
front panel
cross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512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66638B (zh
Inventor
井筒昌规
滨野阳郎
滨野阳一郎
植田时久
吉村朋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66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6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66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66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145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having a crossbeam incorporated there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前围板横梁的闭合截面的连续性的车身构造。车身构造(1)包括:前围板横梁(40),其设置在下前围板(10),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地板通道(20),其设置在车室(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以向下开口的槽形状沿前后方向延伸;角部补片(30),其在地板通道(20)的室外侧沿该地板通道(20)的棱线部(23、24)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第一接合部(60),其将前围板横梁(40)与角部补片(30)的前端部侧彼此接合。前围板横梁(40)在地板通道(20)的车室(2)侧从该地板通道(20)朝向车宽方向两侧连续设置。地板通道(20)具备与第一接合部(60)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前延伸部(20a)。

Description

车身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前围板横梁和地板通道的车身构造,其中,该前围板横梁设置在下前围板上,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该地板通道设置在车室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专利文献1的前围板横梁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其包括:板件闭合截面形成部件,其在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两侧与下前围板协作而形成闭合截面;以及通道闭合截面形成部件,其与地板通道协作,形成闭合截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48057号
发明内容
在该现有技术中,将板件闭合截面形成部件设置在下前围板的车室侧,与此对应,将通道闭合截面形成部件设置在地板通道的与车室的相反侧,板件闭合截面与通道闭合截面不直接连接。因此,以地板通道为界,前围板横梁的闭合截面不具有连续性。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前围板横梁的闭合截面的连续性的车身构造。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身构造包括:前围板横梁,其设置在车室的前壁部,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地板通道,其设置在车室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以向下开口的槽形状沿前后方向延伸;角部补片,其在所述地板通道的室外侧沿该地板通道的棱线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第一接合部,其将所述前围板横梁的前端部侧与所述角部补片的前端部侧彼此接合。所述前围板横梁在所述地板通道的所述车室侧从该地板通道朝向车宽方向两侧连续设置。所述地板通道具备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前延伸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构造,能够确保前围板横梁的闭合截面的连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后方俯视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侧观察车身构造的后视图。
图3是从下侧仰视观察车身构造的仰视图。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5是图4的V-V箭头方向铅直剖视图。
图6是图3的VI-VI箭头方向铅直剖视图。
图7是图3的VII-VII箭头方向铅直剖视图。
图8是图2的VIII-VIII箭头方向铅直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构造
2 车室
10 下前围板(车室的前壁部)
11 上下壁
12 倾斜壁
20 地板通道
20a 前延伸部
21 前侧地板通道
22 后侧地板通道
23 通道左棱线部(棱线部)
24 通道右棱线部(棱线部)
30 角部补片
30a 前端部
40 前围板横梁
40a 前端部
50 底板(前后壁)
60 第一接合部
70 第二接合部
C1~C3 闭合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适当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对同一构造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基于从驾驶者来看的前后左右上下进行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含义相同。
如图1所示,具备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1的汽车V包括下前围板10、地板通道20、角部补片30和前围板横梁40。
下前围板10是形成车室2的前壁部的部件。即,下前围板10是划分前侧的动力源装置室3和后侧的车室2的板状部件,通过例如挤压成型将钢板弯曲为规定形状而形成。下前围板10包括沿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上下壁11、从上下壁11的下端部朝向后方下降倾斜延伸的倾斜壁12、和在车宽方向两端部形成的一对轮罩拱形状部13(在图1中仅示出左侧)。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下前围板10的除了轮罩拱形状部13以外的部位称为“主体部14”的情况。
下前围板10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朝向后方延伸的围板凸缘部17。围板凸缘部17遍及上下壁11、轮罩拱形状部13及倾斜壁12而形成。在围板凸缘部17上接合侧梁80及前柱下部90。在倾斜壁12的下端部接合底板50。底板50从倾斜壁12的下端部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底板50与权利要求中的“前后壁”相当。
轮罩拱形状部13是构成覆盖汽车V的前轮上半部的轮罩拱(省略图示)的一部分的部位。轮罩拱形状部13形成为向车室2侧鼓出的球面形状,以跨于上下壁11与倾斜壁12的方式设置。图2所示的成为轮罩拱形状部13与主体部14(主要是上下壁11)间的边界的棱线部15,由使下前围板10弯曲形成的折线(棱线)构成,后视观察时以大致圆弧状延伸。下前围板10具有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向下开口的凹状的切缺部16。切缺部16遍及上下壁11及倾斜壁12而形成。
地板通道20与下前围板10分体构成,是设置在车室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部件。地板通道20与下前围板1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切缺部16)接合。地板通道20是弯曲形成为向下开口并向上凸出的槽形状(通道形状、倒U字形状)的部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地板通道20从上下壁11经由倾斜壁12而连续延伸至作为前后壁的底板50。在地板通道20的内部(下方)收容未图示的螺旋轴和排气管等。地板通道20由配置在前侧的前侧地板通道21、和配置在前侧地板通道21后侧的后侧地板通道22这两个部件构成。
如图4所示,前侧地板通道21是例如将钢板通过挤压成型而弯曲形成为向下开口的槽形状的部件。前侧地板通道21包括:构成上壁的前侧通道上壁部21a;从前侧通道上壁部21a的左右端部分别向下方延伸而构成侧壁的前侧通道左壁部21b及前侧通道右壁部21c、以及弯曲形成在上壁及侧壁的前端部或下端部的前侧通道凸缘部21d。
前侧通道上壁部21a以随着趋向前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通道左壁部21b及前侧通道右壁部21c平坦地形成。前侧通道凸缘部21d与切缺部16的缘部接合。利用前侧通道上壁部21a与前侧通道左壁部21b连续的弯曲部分,作为左侧的棱线的前侧通道左棱线部21e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利用前侧通道上壁部21a与前侧通道右壁部21c连续的弯曲部分,作为右侧的棱线的前侧通道右棱线部21f沿前后方向延伸。
后侧地板通道22是构成地板通道20的主体的部件。后侧地板通道22大致水平地延伸,是将例如钢板通过挤压成型弯曲形成为向下开口的槽形状的部件。后侧地板通道22包括:构成上壁的后侧通道上壁部22a;分别从后侧通道上壁部22a的左右端部向下方延伸而构成侧壁的后侧通道左壁部22b及后侧通道右壁部22c;以及弯曲形成于侧壁下端部的后侧通道凸缘部22d。
后侧通道上壁部22a的前端部侧以随着趋向前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通道左壁部22b及后侧通道右壁部22c平坦地形成。后侧通道凸缘部22d与切缺部16的缘部和底板50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接合。利用后侧通道上壁部22a与后侧通道左壁部22b连续的弯曲部分,作为左侧的棱线的后侧通道左棱线部22e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利用后侧通道上壁部22a与后侧通道右壁部22c连续的弯曲部分,作为右侧的棱线的后侧通道右棱线部22f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前侧通道左棱线部21e和后侧通道左棱线部22e合并称为“通道左棱线部23”,将前侧通道右棱线部21f和后侧通道右棱线部22f合并称为“通道右棱线部24”的情况。
前侧地板通道21形成为,针对来自前方的碰撞载荷,例如通过材质、板厚、加强构造、贯通孔等的选择而使压缩强度低于后侧地板通道22。作为一例,可以通过由一张普通钢板形成前侧地板通道21,由高张力钢板形成后侧地板通道22,从而使两者的压缩强度不同。
前侧地板通道21形成为,针对来自前方的碰撞载荷,通过例如材质、板厚、加强构造、贯通孔等的选择而使强度低于下前围板10。在车辆碰撞时,前侧地板通道21通过在碰撞载荷的作用下被沿前后方向压溃而吸收碰撞能量。
如图5所示,前侧地板通道21的后端部与后侧地板通道22的前端部重叠,通过焊接等接合。由此,形成有使前侧地板通道21与后侧地板通道22接合的第二接合部70。第二接合部70与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相比设置在后方。换言之,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与第二接合部70相比位于前方。更具体来说,前围板横梁40(中央横梁41)整体与第二接合部70相比设置在前方。并且,第二接合部70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与前围板横梁40对应的位置(例如与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闭合截面、后端部等对应的位置)。
如图3所示,角部补片30是在地板通道20的与车室2的相反侧(室外侧)沿着该地板通道20的左右棱线部23、24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角部补片30包括沿通道左棱线部23延伸的左侧角部补片30A、和沿通道右棱线部24延伸的右侧角部补片30B。各角部补片30A、30B例如将钢板通过挤压成型弯曲形成为规定形状。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地板通道20的与车室2相反侧的表面称为“背面”的情况。
左侧角部补片30A被在前后方向上分割为左前侧角部补片31和左后侧角部补片32。
左前侧角部补片31跨着前侧地板通道21和后侧地板通道22设置。左前侧角部补片31的前端部越过作为前侧地板通道21与后侧地板通道22的接合部位的第二接合部70,到达前侧地板通道2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附近。并且,在第二接合部70处,左前侧角部补片31也与前侧地板通道21和后侧地板通道22接合(三片接合)。
图6所示的左前侧角部补片31包括:构成上壁的左前侧补片上壁部31a;构成侧壁的左前侧补片侧壁部31b;以及左前侧补片连结部31c,其连结左前侧补片上壁部31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左前侧补片侧壁部31b的上端部。左前侧补片上壁部31a通过焊接等与前侧通道上壁部21a及后侧通道上壁部22a(参照图3)的背面接合。左前侧补片侧壁部31b通过焊接等与前侧通道左壁部21b及后侧通道左壁部22b(参照图3)的背面接合。左前侧补片连结部31c在左前侧补片上壁部31a与左前侧补片侧壁部31b之间倾斜延伸,与地板通道20的背面分离。
如图5所示,左后侧角部补片32配置在左前侧角部补片31的后方。左后侧角部补片32的前端部与左前侧角部补片31的后端部重叠,通过焊接等接合。左后侧角部补片32是与左前侧角部补片31大致相同的构造,包括构成上壁的左后侧补片上壁部32a、构成侧壁的左后侧补片侧壁部32b、以及连结左后侧补片上壁部32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左后侧补片侧壁部32b的上端部的左后侧补片连结部32c。左后侧补片上壁部32a通过焊接等与后侧通道上壁部22a的背面接合。左后侧补片侧壁部32b通过焊接等与后侧通道左壁部22b的背面接合。
如图3所示,右侧角部补片30B在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右前侧角部补片33和右后侧角部补片34。
右前侧角部补片33跨着前侧地板通道21和后侧地板通道22设置。右前侧角部补片33的前端部越过作为前侧地板通道21与后侧地板通道22的接合部位的第二接合部70,到达前侧地板通道2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附近。并且,在第二接合部70处,右前侧角部补片33也与前侧地板通道21和后侧地板通道22接合(三片接合)。
图6所示的右前侧角部补片33包括构成上壁的右前侧补片上壁部33a、构成侧壁的右前侧补片侧壁部33b、以及将右前侧补片上壁部33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右前侧补片侧壁部33b的上端部连结的右前侧补片连结部33c。右前侧补片上壁部33a通过焊接等与前侧通道上壁部21a及后侧通道上壁部22a(参照图3)的背面接合。右前侧补片侧壁部33b通过焊接等与前侧通道右壁部21c及后侧通道右壁部22c(参照图3)的背面接合。右前侧补片连结部33c在右前侧补片上壁部33a与右前侧补片侧壁部33b之间倾斜延伸,与地板通道20的背面分离。
如图3所示,右后侧角部补片34配置在右前侧角部补片33的后方。右后侧角部补片34的前端部与右前侧角部补片33的后端部重叠,通过焊接等接合。右后侧角部补片34是与右前侧角部补片33大致相同的构造,虽然图示省略,但其包括构成上壁的右后侧补片上壁部、构成侧壁的右后侧补片侧壁部、和将右后侧补片上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右后侧补片侧壁部的上端部连结的右后侧补片连结部。右后侧补片上壁部通过焊接等与后侧通道上壁部22a的背面接合。右后侧补片侧壁部通过焊接等与后侧通道右壁部22c的背面接合。
如图7所示,左前侧角部补片31沿与倾斜壁12对应的位置延伸。左后侧角部补片32从与倾斜壁12对应的位置延伸至与作为前后壁的底板50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左侧角部补片30A从与倾斜壁12对应的位置连续延伸至与底板50对应的位置。左侧角部补片30A的后端部到达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座椅支承横梁100附近。虽图示省略,但同样地,右前侧角部补片33也沿着与倾斜壁12对应的位置延伸,且右后侧角部补片34也从与倾斜壁12对应的位置延伸至与底板50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右侧角部补片30B也从与倾斜壁12对应的位置连续延伸至与底板50对应的位置。右侧角部补片30B的后端部也到达前座椅支承横梁100附近。
如图2、图8所示,前围板横梁40设置在下前围板10及地板通道20上,是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骨架部件。前围板横梁40包括中央横梁41和左右一对侧部横梁42、42。也就是说,前围板横梁40以在车宽方向上将中央横梁41与侧部横梁42、42相互连结的方式构成。
中央横梁41是与前侧地板通道21协作形成闭合截面的部件。中央横梁41与前侧地板通道21的车室2侧的面接合。中央横梁41与前侧地板通道21的后方附近接合。中央横梁41例如通过挤压成型将钢板弯曲形成为倒U字形状。图4所示的中央横梁41包括:中央上壁部41a,其与前侧通道上壁部21a的车室2侧的面接合;中央左壁部41b,其与前侧通道左壁部21b的车室2侧的面接合;中央右壁部41c,其与前侧通道右壁部21c的车室2侧的面接合;以及中央加强筋状部41d,其车室2侧的面成为凸状而与车室2相反侧的面(前侧地板通道21侧的面)成为凹状。
中央加强筋状部41d在中央横梁4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遍及车宽方向的全长范围连续形成。在将中央横梁41与前侧地板通道21接合时,中央加强筋状部41d与前侧地板通道21的车室2侧的面分离而形成闭合截面C1(参照图6)。闭合截面C1从前侧通道左壁部21b经过前侧通道上壁部21a到前侧通道右壁部21c为止在车宽方向上连续。
图4所示的侧部横梁42、42是主要与下前围板10协作而形成闭合截面的部件。侧部横梁42、42在地板通道20的车宽方向两侧与下前围板10的车室2侧的面接合。侧部横梁42例如通过挤压成型将钢板弯曲形成为L字形状。侧部横梁42包括:沿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侧部横壁部42a;从侧部横壁部42a的车宽方向内侧(地板通道20侧)的端部沿地板通道20的侧壁而向车室2侧延伸的侧部凸缘部42b;以及车室2侧的面成为凸状且与车室2相反侧的面(下前围板10侧的面)成为凹状的侧部加强筋状部42c。
侧部加强筋状部42c在侧部横梁4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遍及车宽方向的全长连续形成。侧部加强筋状部42c在将侧部横梁42与下前围板10接合,从下前围板10的车室2侧的面远离而形成闭合截面C2(参照图6)。闭合截面C2在地板通道20的车宽方向两侧沿车宽方向延伸。
侧部横壁部42a在侧部加强筋状部42c的前后两侧通过焊接等与下前围板10的倾斜壁12接合。侧部凸缘部42b通过焊接等与前侧地板通道21的侧壁接合。侧部凸缘部42b的侧部加强筋状部42c在将侧部横梁42与前侧地板通道21接合时,从前侧地板通道21的车室2侧的面远离而形成闭合截面C3(参照图6)。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横梁42在与前侧地板通道21之间也形成闭合截面。并且,也可以构成为,省略侧部凸缘部42b,侧部横梁42在与前侧地板通道21之间不形成闭合截面,中央横梁41延伸至车宽方向外侧而在与下前围板10之间形成闭合截面。
如图2及图8所示,中央横梁41与前侧地板通道21的车室2侧的面接合。另一方面,侧部横梁42与下前围板10的车室2侧的面接合。中央横梁4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侧部横梁4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重叠,通过焊接等接合。侧部横梁4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到达轮罩拱形状部13(棱线部15)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附近。由此,前围板横梁40在地板通道20的车室2侧从该地板通道20朝向车宽方向两侧连续设置。换言之,前围板横梁40在车室2侧左右横跨地板通道20而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延伸。利用中央横梁41形成的闭合截面C1与利用侧部横梁42形成的闭合截面C2、C3连续。也就是说,利用闭合截面C1和闭合截面C2、C3形成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延伸的一个闭合截面。
在这里,参照图5,对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及其周边构造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中央横梁41的中央上壁部41a在中央加强筋状部41d的前侧借助前侧通道上壁部21a与左前侧补片上壁部31a接合(三片接合),并且也与右前侧补片上壁部33a接合(三片接合)(图示省略)。如上所述,形成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侧与角部补片30的前端部侧彼此接合的第一接合部60。第一接合部60与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及角部补片30的前端部30a相比位于后方。
图5所示的附图标记L,表示与前围板横梁40的延伸方向正交且穿过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的基准线。角部补片30的前端部30a可以如图5所示配置在与基准线L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与基准线L(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相比配置在后方。地板通道20具备与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前延伸部20a。前延伸部20a与第一接合部60相比向前方延伸。前延伸部20a遍及前侧通道上壁部21a、前侧通道左壁部21b、前侧通道右壁部21c及前侧通道凸缘部21d而形成(参照图4)。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1基本上按照上述方式构成,下面对车身构造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8所示,前围板横梁40在车室2侧从地板通道20朝向车宽方向两侧连续设置,因此即使在地板通道20处也能够使闭合截面连续,能够确保前围板横梁40的闭合截面的连续性。由此能够提高前围板横梁40的闭合截面的刚性。
另外,如图5所示,相对于地板通道20设置在车室2侧的前围板横梁40和设置在室外侧(与车室2的相反侧)的角部补片30的前端部侧彼此通过第一接合部60接合,因此能够在前部碰撞时抑制地板通道20附近的前围板横梁40的后退。由此能够抑制车室2的脚下空间的变形。
另外,如图5所示,由于地板通道20具备与刚性较高的第一接合部60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前延伸部20a,因此能够在前部碰撞时有效地使前延伸部20a压溃来吸收碰撞能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前延伸部20a与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相比向前方延伸,角部补片30的前端部30a配置在与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相同的位置。由此,由于角部补片30不妨碍前延伸部20a的变形,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将前延伸部20a压溃而吸收碰撞能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地板通道20从上下壁11起经由倾斜壁12连续延伸至作为前后壁的底板50,角部补片30从与倾斜壁12对应的位置连续延伸至与底板50对应的位置。因此,在前延伸部20a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利用角部补片30防止地板通道20以倾斜壁12与底板50的拐角(边界)附近为起点向后方弯曲。由此,能够高效地将前延伸部20a压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二接合部70与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相比设置在后方。由此,前围板横梁40的前端部40a与刚性较高的第二接合部70相比位于前方,因此能够抑制前部碰撞时的前围板横梁40的后退。另外,由于主要能够将与后侧地板通道22相比位于前方的前侧地板通道21压溃,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吸收碰撞能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角部补片30跨于前侧地板通道21与后侧地板通道22设置。由此,能够防止前侧地板通道21与后侧地板通道22的相对变位,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将前侧地板通道21压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地板通道21形成为针对来自前方的载荷的压缩强度低于后侧地板通道22。由此,与后侧地板通道22相比前侧地板通道21容易变形,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将前侧地板通道21压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通道20形成为针对来自前方的载荷的强度低于作为前壁部的下前围板10。由此,与下前围板10相比,地板通道20容易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下前围板10的变形,进而能够在前部碰撞时确保车室2的脚下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8所示,前围板横梁40在车宽方向上被分割为中央横梁41和侧部横梁42、42,且配置在下前围板10及地板通道20的车室2侧。因此,在组装时中央横梁41与侧部横梁42的端部彼此重叠的部位,能够预先将中央加强筋状部41d与侧部加强筋状部42c的顶面彼此接合。由此,即使在前围板横梁40为分体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提高前围板横梁40的强度。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1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例如,前围板横梁40为分体构造,但也可以是一体构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横梁4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到达轮罩拱形状部13(棱线部15)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附近,但也可以到达前柱下部9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角部补片30A为分体构造,但也可以是一体构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角部补片30B为分体构造,但也可以是一体构造。

Claims (7)

1.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围板横梁,其设置在车室的前壁部,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地板通道,其设置在车室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以向下开口的槽形状沿前后方向延伸;
角部补片,其在所述地板通道的室外侧沿该地板通道的棱线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第一接合部,其将所述前围板横梁的前端部侧与所述角部补片的前端部侧彼此接合,
所述前围板横梁在所述地板通道的所述车室侧从该地板通道朝向车宽方向两侧连续设置,
所述地板通道具备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前延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延伸部与所述前围板横梁的前端部相比向前方延伸,
所述角部补片的前端部配置在与所述前围板横梁的前端部相同的位置、或与所述前围板横梁的前端部相比配置在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室的前壁部包括: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壁;以及
从所述上下壁的下端部朝向后方下降倾斜延伸的倾斜壁,
所述车室具有从所述倾斜壁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前后壁,
所述地板通道从所述上下壁经由所述倾斜壁连续延伸至所述前后壁,
所述角部补片从与所述倾斜壁对应的位置连续延伸至与所述前后壁对应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通道包括:
前侧地板通道;
配置在所述前侧地板通道的后侧的后侧地板通道;以及
将所述前侧地板通道与所述后侧地板通道接合的第二接合部,
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前围板横梁的前端部相比设置在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部补片跨于所述前侧地板通道和所述后侧地板通道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地板通道形成为,针对来自前方的载荷的压缩强度低于所述后侧地板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室的前壁部和所述地板通道分体构成,
所述地板通道形成为,针对来自前方的载荷的强度低于所述车室的前壁部。
CN201811051260.6A 2017-09-08 2018-09-10 车身构造 Active CN1094666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3297 2017-09-08
JP2017173297A JP6495401B2 (ja) 2017-09-08 2017-09-08 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6638A true CN109466638A (zh) 2019-03-15
CN109466638B CN109466638B (zh) 2021-04-06

Family

ID=65630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51260.6A Active CN109466638B (zh) 2017-09-08 2018-09-10 车身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3035B2 (zh)
JP (1) JP6495401B2 (zh)
CN (1) CN1094666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940A (zh) * 2021-04-30 2022-11-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32513B2 (ja) * 2017-09-15 2019-06-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7035848B2 (ja) * 2018-06-27 2022-03-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WO2020217085A1 (en) * 2019-04-23 2020-10-29 Arcelormittal Tunnel having integrated lateral reinforcements
JP7372272B2 (ja) * 2021-01-26 2023-10-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DE102021206368A1 (de) * 2021-06-22 2022-12-2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tirnwand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Stirnwänden von Kraftfahrzeugkarosserien unterschiedlicher Kraftfahrzeugtypen
FR3132493A1 (fr) * 2022-02-04 2023-08-11 Psa Automobiles Sa Traverse latérale de tablier pour choc frontal.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9151A (ja) * 1994-10-26 1996-05-14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JPH08175425A (ja) * 1994-12-22 1996-07-09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5611593A (en) * 1994-03-16 1997-03-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otive floor panel assembly
JP2000016333A (ja) * 1998-07-08 2000-01-18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ダッシュパネル部の構造
FR2921886A3 (fr) * 2007-10-03 2009-04-10 Renault Sas Traverse de milieu de tabli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32841A1 (de) * 2002-07-19 2004-02-05 Volkswagen Ag Bodenträgeranordnung an Kraftfahrzeugen
JP5326620B2 (ja) * 2009-02-09 2013-10-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MY172810A (en) * 2012-02-13 2019-12-1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JP5927695B2 (ja) * 2012-02-17 2016-06-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WO2014162493A1 (ja) * 2013-04-01 2014-10-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527355B2 (ja) * 2015-03-17 2019-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US10118647B2 (en) 2015-03-17 2018-11-0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6354729B2 (ja) * 2015-10-22 2018-07-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床部構造
KR102354133B1 (ko) * 2017-07-12 2022-01-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대쉬 패널 지지 구조체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1593A (en) * 1994-03-16 1997-03-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otive floor panel assembly
JPH08119151A (ja) * 1994-10-26 1996-05-14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JPH08175425A (ja) * 1994-12-22 1996-07-09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0016333A (ja) * 1998-07-08 2000-01-18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ダッシュパネル部の構造
FR2921886A3 (fr) * 2007-10-03 2009-04-10 Renault Sas Traverse de milieu de tabli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940A (zh) * 2021-04-30 2022-11-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77464A1 (en) 2019-03-14
CN109466638B (zh) 2021-04-06
US10633035B2 (en) 2020-04-28
JP6495401B2 (ja) 2019-04-03
JP2019048535A (ja) 2019-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66638A (zh) 车身构造
CN105164005B (zh) 汽车的前柱下部结构
US6817657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377421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0460264C (zh) 汽车侧梁及具有该侧梁的汽车
JP6434876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5745138B (zh) 车身上部构造
US7325865B2 (e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CN106945730B (zh) 车辆框架结构
CN106515866B (zh) 车辆框架结构
CN105143022B (zh)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CN102632927A (zh) 车体后部构造
US9139234B2 (en) Vehicle-body side part structure
CN107097857B (zh) 车身结构
CN107031719A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08146512A (zh) 用于车辆的中央部结构
JP6954033B2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CN107235080A (zh) 车身构造
CN101304913B (zh) 车顶端缘结构
JP6110834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9591892A (zh) 车辆的车身侧部的上部拱形构造
JP7216337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US10501125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structure
JP2020011567A (ja) 車両のルーフパネル及び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JP6977524B2 (ja) 車両上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