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97857B - 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97857B
CN107097857B CN201710022760.6A CN201710022760A CN107097857B CN 107097857 B CN107097857 B CN 107097857B CN 201710022760 A CN201710022760 A CN 201710022760A CN 107097857 B CN107097857 B CN 1070978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crossbeam
compartment
chassis
curb gir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227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97857A (zh
Inventor
藤沢耕太
梅原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97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7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978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78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具有在地板部的上表面上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配置,并且用于连接通道部和侧梁的加固地板用横梁等的横梁。地板部的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中与横梁的接合部上,具有向下方侧凹状折弯或弯曲,并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角度发生变化的角度变化部。横梁形成为以下形状,即,在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比在通道部和车厢外底架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窄,并且,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高度朝向侧梁侧渐渐减小。因此,本发明的车身结构既能够在被施加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时保持很高的能量吸收性能,又能够抑制车辆正常行驶时地板的振动。

Description

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厢下方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如下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在地板的下方配置有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架,由横梁来连接底架和作为车身侧部下端的骨架部件的侧梁(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99997号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结构中,由于支承地板的下表面的底架通过横梁与侧梁接合,因此既可以较高地保持地板的刚性,还可以抑制车辆正常行驶时地板的振动。但是,在这种车身结构中,由于追加用于连接底架和侧梁的横梁,因此虽然可以抑制地板的振动,但是车身被施加来自车辆侧面的冲击载荷时会出现变形。因此,难以设计出对于冲击载荷保持很高的能量吸收性能的车身。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如下一种车身结构,其既能够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面的冲击载荷时保持很高的能量吸收性能,又能够抑制车辆正常行驶时地板的振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结构采用如下结构。
即,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结构具有:左右一对的侧梁(例如实施方式的侧梁2),两者在车身的左右侧部下方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地板(例如实施方式的地板3),其具有车宽方向左右的地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地板部3A)和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处向上突出的通道部(例如实施方式的通道部3B);左右一对的车厢外底架(例如实施方式的车厢外底架22),两者配置于左右的所述地板部的下表面,并且在所述通道部和左右的所述侧梁之间,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左右一对的横梁(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固地板用横梁31),两者在左右的所述地板部的上表面大致沿车宽方向配置,连接所述通道部和所述通道部左右所对应的所述侧梁,其中,所述地板的左右的所述地板部在其与所述横梁的接合部上,具有向下方侧凹状折弯或弯曲,并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角度发生变化的角度变化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角度变化部40),所述横梁在所述车厢外底架和所述侧梁之间的区域中,左右的所述横梁的形状为,在所述车厢外底架和所述侧梁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例如实施方式的截面宽度W1),比在所述通道部和所述车厢外底架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例如实施方式的截面宽度W2)窄,并且,在所述车厢外底架和所述侧梁之间的区域中的截面高度(例如实施方式的截面高度H)朝向所述侧梁一侧渐渐变小。
采用这种车身结构,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在地板的角度变化部,地板和横梁向下方折弯变形的同时,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从车宽方向的延伸端部开始平顺地折弯变形。冲击载荷的能量在该变形过程中被吸收。另外,由于地板的地板部被车厢外底架和横梁以较高刚性支承,因此能够以这种结构抑制车辆正常行驶时地板的振动。
也可以优选如下结构,所述地板的左右的所述地板部,在所述车厢外底架和所述侧梁之间的区域中接近所述横梁的部位上具有加强筋(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筋41),该加强筋向上方隆起的部分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加强筋的上表面,和处于所述通道部与所述车厢外底架之间区域的所述地板部的上表面基本上连续。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地板的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中的接近横梁的部位上配置有加强筋,因此,由加强筋提高了地板上的横梁的接近部的刚性,特别是表面刚性。另外,由于加强筋的上表面和通道部与车厢外底架之间区域的地板部的上表面基本上连续形成,因此在被施加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在加强筋部分高效吸收能量,并且能够抑制加强筋向上方侧的突出高度。
也可以优选所述加强筋在下端具有大致沿着所述角度变化部的棱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棱线部42)。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加强筋的下端设有大致沿着角度变化部的棱线部,因此,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在加强筋部分得到和角度变化部、横梁的折弯动作基本一致的折弯动作。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在车身侧方更加有效地吸收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能量。
也可以优选在所述通道部内的正对着左右的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上配置有通道内加强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通道内加强部件20)。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道内加强部件加强了通道部,提高了被压溃方向的刚性,因此,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以通道部承受该载荷,更加有效地使横梁中的比车厢外底架更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折弯变形。
也可以优选所述车厢外底架在局部具有将下壁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使截面面积变小的小截面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小截面部43),所述横梁配置于左右横跨所述小截面部上方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外侧底架的小截面部的下方配置燃料箱等车载部件。并且,在由地板的外侧底架的小截面部支承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横梁加强。因此,由横梁补偿了由于小截面部造成的地板的支承刚性的下降。
也可以优选所述横梁的结构为,形成具有接合于所述地板部的前缘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前缘凸缘31F-1)和后缘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后缘凸缘31F-2)的檐帽状的截面形状,并且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具有与所述前缘凸缘和所述后缘凸缘连续,且在所述侧梁的附近与所述地板部接合的外缘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外缘凸缘31F-3)。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以和檐帽状截面的前缘凸缘与后缘凸缘连续的方式设置有外缘凸缘,因此,易于加工横梁,并且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使横梁易于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开始被压溃变形。
也可以优选在所述通道部的上表面的左右的角部上接合有截面大致呈字母L形状的加强板(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板15),所述横梁构成为,具有接合于所述地板部的前缘凸缘和后缘凸缘的檐帽状的截面形状,并且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缘的上壁与所述加强板接合。
在这种情况下,通道部的角部被加强板加强,横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缘的上壁与该加强板接合。因此,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以被加强的通道部的角部承受该载荷,更加有效地使横梁中的比车厢外底架更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折弯变形。
也可以优选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结构具有:前侧座椅安装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侧座椅安装框架50F),其左右横跨所述通道部的上方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其两端部与左右的所述侧梁结合,并且其上表面具有左右的乘员落座用座椅的前侧的支承部;后侧座椅安装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侧座椅安装框架50R),其在所述前侧座椅安装框架的后方侧,且左右横跨所述通道部的上方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其两端部与左右的所述侧梁结合,上表面具有左右的所述座椅的后侧的支承部;和左右一对车厢内底架(例如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底架12),两者在左侧的所述地板部的上表面和右侧的所述地板部的上表面上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两者的前部侧与车身前部的一对前侧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侧架14)连续,并且两者的后部侧与所述前侧座椅安装框架和所述后侧座椅安装框架结合,其中,左右的所述横梁配置于所述后侧座椅安装框架的后方侧。
在这种情况下,在左右的前侧架被施加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由左右的车厢内底架开始通过前侧座椅安装框架和后侧座椅安装框架向左右侧梁传递该载荷。由此,地板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难以被施加冲击载荷,能够抑制地板的变形。另外,能够通过由前侧座椅安装框架、后侧座椅安装框架、以及左右一对的车厢内底架构成的组装体,将左右的乘员落座用座椅高精度地定位于车身。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在地板部中的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中设置有角度变化部,横梁的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比内侧区域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窄,并且,横梁的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高度朝向侧梁侧渐渐变小。因此,本发明的车身结构既能够由外侧底架和横梁抑制车辆正常行驶时的地板的振动,又能够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通过地板和横梁的由车宽方向外侧开始的折弯变形来高效吸收被施加的冲击载荷的能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厢下方的骨架部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厢下方的骨架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沿图1的III-III线剖切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厢下方的骨架部的仰视图。
图5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厢下方的骨架部沿图4的V-V线截断后的立体图。
图6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厢下方的骨架部沿图1的VI-VI线截断后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厢下方的骨架部的、沿图2的VII-VII线剖切的剖面图。
图8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厢下方的骨架部沿图5的VIII-VIII线截断后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2:侧梁;3:地板;3A:地板部;3B:通道部;12:车厢内底架;15:加强板;20:通道内加强部件;22:车厢外底架;31:加固地板用横梁(横梁);31F-1:前缘凸缘;31F-2:后缘凸缘;31F-3:外缘凸缘;40:角度变化部;41:加强筋;42:棱线部;43:小截面部;50F:前侧座椅安装框架;50R:后侧座椅安装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从上方所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车厢下方的骨架部的图,图2是从左前部上方所观察到的同一个骨架部的图。另外,图3是表示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面的图,图4是从下方所观察到的所述骨架部的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在车辆的左右侧部的下方配置有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2。左右的侧梁2的车宽方向的内侧表面上,接合有车厢下方的地板3的左右两端部。
地板3具有车宽方向左右的地板部3A,和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处的通道部3B。通道部3B相对于左右的地板部3A向上方突出规定的高度。通道部3B形成向车身下方开口大致为“コ”(日文片假名)字状的截面形状。
地板3的左侧的地板部3A的上表面上,和右侧的地板部3A的上表面上,配置有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地板横梁4。前侧地板横梁4形成向下开口的檐帽状的截面形状,并且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左右所对应的侧梁2接合。前侧地板横梁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通道部3B的外侧侧面接合,或者相向配置。
左右的前侧地板横梁4的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通过前侧连接架5互相连接,前侧连接架5横跨左右地配置于通道部3B的上方。前侧连接架5形成下方开口的横长的盒子形状,并且下缘部与左右的前侧地板横梁4和通道部3B接合。前侧连接架5的上壁的左右两缘部上设置有用于支承乘员落座的左右座椅(未图示)的车宽方向内侧下端的座椅内侧支承部6。座椅内侧支承部6例如是紧固固定座椅下端的支承孔,或其加强部、紧固部件等。
左右的前侧地板横梁4的上壁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上,突出设置有盒子状的支承台8。该支承台8的上壁上设置有用于支承乘员落座的左右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下端的座椅外侧支承部9。座椅外侧支承部9例如是紧固固定座椅下端的支承孔,或其加强部、紧固部件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侧座椅安装框架50F由左右的前侧地板横梁4、前侧连接架5和支承台8构成。
另外,在地板3的左侧的地板部3A的上表面和右侧的地板部3A的上表面上,在前侧地板横梁4的后方,配置有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地板横梁10。后侧地板横梁10和前侧地板横梁4同样,形成向下开口的檐帽状的截面形状,并且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左右所对应的侧梁2接合。后侧地板横梁1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通道部3B的外侧侧面接合,或者相向配置。
左右的后侧地板横梁10的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通过后侧连接架11互相连接,后侧连接架11横跨左右地配置于通道部3B的上方。后侧连接架11和前侧连接架5同样,形成下方开口的横长的盒子形状,下缘部与左右的后侧地板横梁10和通道部3B接合。
另外,左右的后侧地板横梁10的上壁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上,突出设置有盒子状的支承台8,该支承台8上设置有用于支承乘员落座的左右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下端的座椅外侧支承部9。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后侧座椅安装框架50R由左右的后侧地板横梁10、后侧连接架11和支承台8构成。
在左侧的地板部3A的上表面和右侧的地板部3A的上表面上,接合有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厢内底架12。车厢内底架12形成向下开口的檐帽状的截面形状,且被配置于通道部3B和左右的各侧梁2之间。车厢内底架12以前后贯穿前侧地板横梁4下缘的状态与前侧地板横梁4接合,并且以后端部顶着后侧地板横梁10的前壁的状态,与后侧地板横梁10接合。
此外,在图1、图2、图4中,附图标记30是燃料箱,其配置于地板3的后方,且一部分凸出到左侧的地板部3A的下方。
另外,如图3所示,车厢内底架12的前端部与作为车厢前部的分隔壁部件的仪表板下部13接合。在发动机室中向前方突出的前侧架14,位于隔着仪表板下部13的左右的各车厢内底架12的前方侧。因此,左右的车厢内底架12,隔着仪表板下部13,与左右的前侧架14在前后方向上连续。
另一方面,如图3、图4所示,在左侧的地板部3A的下表面和右侧的地板部3A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厢外底架22。车厢外底架22形成向上方侧开口的檐帽状的截面形状。左右的车厢外底架22在地板部3A的下表面侧,隔着地板部3A与左右相对应的车厢内底架12相向配置。
如图3所示,车厢内底架12在地板部3A的上表面侧延伸到顶着后侧地板横梁10的前表面的位置。与此相对,车厢外底架22在地板部3A的下表面侧延伸到地板部3A的后端部附近的位置。左右的车厢外底架22的前部与左右相对应的前侧架14的后端部结合,左右的车厢外底架22的后部在车身后部侧,与用于支承后部地板23的左右的后侧架24结合。后部地板23在比前部侧的地板3还要高出一段的位置上被后侧架24支承。
另外,在左侧的地板部3A的上表面和右侧的地板部3A的上表面上,在后侧地板横梁10的后方,配置有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固地板用横梁31(横梁)。加固地板用横梁31形成向下开口的檐帽状的截面形状,其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通道部3B结合,并且其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接合于左右对应的侧梁2的内侧面。
图5是将车辆的车厢下方的骨架部沿图4的V-V线截断,从车辆的前部上方侧所观察到的图,图6是将同一个骨架部沿图1的VI-VI线截断后,从车辆的前部上方侧所观察到的图。另外,图7是表示同一个骨架部的沿图2的VII-VII线的剖面的图,图8是将同一个骨架部沿图5的VIII-VIII线截断后,从车辆的前部上方侧所观察到的图。
左右的地板部3A的比后侧地板横梁10还靠后侧的部分(以下称为“地板部3A的后部”。),在车厢外底架22和侧梁2之间的区域中与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接合部上,设置有向下方侧凹状弯曲,并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角度发生变化的角度变化部40。角度变化部40也可以是向下方侧凹状折弯。
左右的加固地板用横梁31如上所述形成檐帽状的截面形状,在前后的下端具有接合于地板部3A的上表面的前缘凸缘31F-1和后缘凸缘31F-2。加固地板用横梁31在车宽方向的延伸方向的全部范围中,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并不是恒定的,如图1、图4所示,在车厢外底架22和侧梁2之间的区域中的截面宽度W1,比在通道部3B和车厢外底架22之间的区域中的截面宽度W2窄。
另外,如图5、图7所示,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高度H,在通道部3B和车厢外底架22之间基本保持恒定,但是在车厢外底架22和侧梁2之间的区域中,朝向侧梁2侧渐渐减小。具体而言,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上壁从车厢外底架22的上方位置开始朝向侧梁2侧向下方倾斜。在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上延伸设置有外缘凸缘31F-3,该外缘凸缘31F-3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区域中,与地板部3A的上表面和侧梁2的内侧面接合。并且,外缘凸缘31F-3在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上与前缘凸缘31F-1、后缘凸缘31F-2连续形成。因此,加固地板用横梁31和地板部3A之间,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区域,被前缘凸缘31F-1、外缘凸缘31F-3和后缘凸缘31F-2围绕。
但是,在地板3的通道部3B上表面侧的左右的角部上,安装有用于加固该角部的金属制的加强板15。如图6所示,加强板15形成具有分别接合于通道部3B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的上壁15A和侧壁15B的大致呈字母L形截面形状。
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缘上,带檐帽形状截面的上壁部分具有在车宽方向内侧延长的延长壁31E。该延长壁31E与安装于通道部3B的角部的加强板15的上壁15A的上表面接合。
另外,如图4和图7所示,在通道部3B内的正对着左右的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位置上,接合有用于从内部加强通道部3B的通道内加强部件20。通道内加强部件20具有抵接于通道部3B的内侧面的凸出形状部20a,该凸出形状部20a限制通道部3B的朝内侧方向的截面变形。
此外,在通道部3B内的正对着左右前侧地板横梁4的位置上和通道部3B内的正对着左右后侧地板横梁10的位置上,也接合有通道内加强部件20。
另外,在地板3的左右地板部3A的后部中的车厢外底架22和侧梁2之间的区域,且在接近加固地板用横梁31前后的部位上,形成加强筋41,其向上方隆起的部分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前方侧并列设置有两条加强筋41,在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后方侧只设置有一条加强筋41。
在各加强筋41下端具有大致沿着地板部3A的角度变化部40的棱线部42。并且,在地板部3A的各加强筋41的前后的区域中,设置有角度变化部40,该角度变化部40与地板部3A和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接合部的角度变化部40相同。另外,如图8所示,各加强筋41的上表面,和地板部3A中的通道部3B与车厢外底架22之间区域的上表面形成基本上连续的大致水平状态。
而且,配置于右侧的地板部3A的下方的车厢外底架22,形成在车身前后的延伸方向的基本全范围延续的檐帽状的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如图4、图5所示,与此相对,配置于左侧的地板部3A的下方的车厢外底架22在后部侧区域具有一个将下壁22a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使截面面积变小的小截面部43。在左侧的车厢外底架22的后部侧区域以外的区域,形成和右侧的车厢外底架22相同的檐帽状的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
左侧的加固地板用横梁31以左右横跨该小截面部43的方式配置在左侧的车厢外底架22的小截面部43的上方侧。
此处,如图4所示,配置于地板3的后部下方的燃料箱30具有向左侧的地板部3A的下方凸出的凸出部30a。该凸出部30a的左侧的侧缘部位于左侧的车厢外底架22的后部侧区域(小截面部43)的下方。因为左侧的车厢外底架22的后部侧区域是下壁22a倾斜的小截面部43,虽然车厢外底架22从地板部3A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也能回避与燃料箱30的凸出部30a之间的干扰。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车身结构中,在地板部3A中的车厢外底架22和侧梁2之间的区域设置有角度变化部40,加固地板用横梁31在车厢外底架22和侧梁2之间的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截面宽度W1,比更加靠近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截面宽度W2窄,并且,形成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车厢外底架22和侧梁2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高度H朝向侧梁2侧渐渐减小的形状。因此,在被施加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如图7中的虚拟线所示,在地板部3A的角度变化部40处,地板3和加固地板用横梁31向下方折弯变形,同时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开始平顺地折弯变形。因此,根据该车身结构,能够在侧梁2和车厢外底架22之间的区域有效地吸收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能量。
进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由于车厢外底架22和加固地板用横梁31以较高的刚性支承地板3的地板部3A,因此能够由这种支承结构体来充分抑制车辆正常行驶时地板3的振动。
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情况下,既能够对于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能量保持较高的吸收性能,又能够抑制车辆正常行驶时地板3的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情况下,在地板3上的车厢外底架22和侧梁2之间的区域中的、接近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部位上形成加强筋41,其向上方隆起的部分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因此,由加强筋41提高了地板3上的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接近部的刚性,特别是表面刚性,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正常行驶时地板3的振动。
进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由于加强筋41的上表面相对于通道部3B与车厢外底架22之间区域的地板部3A的上表面基本上连续形成,因此在被施加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在加强筋41部分高效吸收能量,并且能够抑制加强筋41向上方侧的突出高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加强筋41在下端具有大致沿着地板部3A的角度变化部40的棱线部42,因此,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在加强筋41部分实现和角度变化部40、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折弯动作基本一致的折弯动作。因此,在采用该车身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高效吸收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能量。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地板3的通道部3B内的正对着左右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上,安装有通道内加强部件20。因此,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由被通道内加强部件20加固的通道部3B,以较高刚性承受该冲击载荷。因此,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使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比车厢外底架22更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高效地折弯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在左侧的车厢外底架22的后部侧设置有将下壁22a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使截面面积变小的小截面部43,左侧的加固地板用横梁31以左右横跨该小截面部43上方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在左侧的车厢外底架22的小截面部43的下方偏置配置燃料箱30的凸出部30a,并且能够以加固地板用横梁31补偿由于小截面部43造成的部分截面面积减少而导致的对于地板3的支承刚性的下降。因此,在采用该车身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抑制地板3的支承刚性下降的同时,保证燃料箱30的配置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加固地板用横梁31形成檐帽状的截面形状,并且在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以和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前缘凸缘31F-1、后缘凸缘31F-2连续的方式一体形成有外缘凸缘31F-3。因此,易于以冲压成型等方法形成加固地板用横梁31,并且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易于使加固地板用横梁31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开始被压溃变形。即,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车辆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平稳地使加固地板用横梁31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地板3的通道部3B的角部由截面大致呈字母L形状的加强板15加固,加固地板用横梁31形成檐帽状的截面形状,并且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壁的延长壁31E接合于加强板15的上表面。因此,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以被加固的通道部3B的角部可靠地承受该载荷。即,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在被施加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使加固地板用横梁31的比车厢外底架22更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有效地折弯变形。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前侧座椅安装框架50F和后侧座椅安装框架50R与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车厢内底架12结合,在该组装体的后方侧配置有左右的加固地板用横梁31,其中,前侧座椅安装框架50F和后侧座椅安装框架50R沿车宽方向延伸,两者的两端部与左右侧梁2连接。因此,在前侧架14被施加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从车厢内底架12开始通过前侧座椅安装框架50F和后侧座椅安装框架50R向左右侧梁2有效地传递载荷。即,在被施加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抑制地板3的变形。
另外,在该车身结构中,在具有前侧座椅安装框架50F、后侧座椅安装框架50R、左右的车厢内底架12的组装体上,设置有乘员落座用座椅的支承部(座椅内侧支承部6和座椅外侧支承部9)。即,在采用该车身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乘员落座用座椅高精度地安装于车身。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8)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左右一对的侧梁,两者在车身的左右侧部下方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
地板,其具有车宽方向左右的地板部和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处向上突出的通道部;
左右一对的车厢外底架,两者配置于左右的所述地板部的下表面,并且在所述通道部和左右的所述侧梁之间,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
左右一对的横梁,两者在左右的所述地板部的上表面大致沿车宽方向配置,用于连接所述通道部和左右所对应的所述侧梁,
所述地板的左右的所述地板部在其与所述横梁的接合部上,具有向下方侧凹状折弯或弯曲,并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角度发生变化的角度变化部,其中,所述横梁处于所述车厢外底架和所述侧梁之间的区域,
左右的所述横梁的形状为,在所述车厢外底架和所述侧梁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比在所述通道部和所述车厢外底架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窄,并且,左右的所述横梁在所述车厢外底架和所述侧梁之间的区域中的截面高度朝向所述侧梁一侧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的左右的所述地板部,在所述车厢外底架和所述侧梁之间的区域中接近所述横梁的部位上具有加强筋,该加强筋的向上方隆起的部分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加强筋的上表面,和处于所述通道部与所述车厢外底架之间区域的所述地板部的上表面基本上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在下端具有大致沿着所述角度变化部的棱线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道部内的正对着左右的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上配置有通道内加强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外底架在局部具有将下壁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使截面面积变小的小截面部,
所述横梁配置于左右横跨所述小截面部上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形成具有接合于所述地板部的前缘凸缘和后缘凸缘的檐帽状的截面形状,
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上具有外缘凸缘,所述外缘凸缘与所述前缘凸缘和所述后缘凸缘连续,并且在所述侧梁的附近与所述地板部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道部的上表面的左右的角部上接合有截面大致呈字母L形状的加强板,
所述横梁形成具有接合于所述地板部的前缘凸缘和后缘凸缘的檐帽状的截面形状,并且其车宽方向内侧的端缘的上壁与所述加强板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前侧座椅安装框架,其左右横跨所述通道部的上方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其两端部与左右的所述侧梁结合,并且其上表面具有左右的乘员落座用座椅的前侧的支承部;
后侧座椅安装框架,其在所述前侧座椅安装框架的后方侧,左右横跨所述通道部的上方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其两端部与左右的所述侧梁结合,并且其上表面具有左右的所述座椅的后侧的支承部;和
左右一对车厢内底架,两者在左侧的所述地板部的上表面和右侧的所述地板部的上表面上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两者的前部侧与车身前部的一对前侧架连续,并且两者的后部侧与所述前侧座椅安装框架和所述后侧座椅安装框架结合,
左右的所述横梁配置于所述后侧座椅安装框架的后方侧。
CN201710022760.6A 2016-02-19 2017-01-12 车身结构 Active CN1070978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9964 2016-02-19
JP2016029964A JP6600873B2 (ja) 2016-02-19 2016-02-19 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97857A CN107097857A (zh) 2017-08-29
CN107097857B true CN107097857B (zh) 2018-12-28

Family

ID=59676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22760.6A Active CN107097857B (zh) 2016-02-19 2017-01-12 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00873B2 (zh)
CN (1) CN1070978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89398A (ja) * 2017-11-13 2019-06-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配索構造及び車両用回路体
JP6576419B2 (ja) * 2017-12-06 2019-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JP6915592B2 (ja) * 2018-06-15 2021-08-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CN112955369A (zh) * 2018-11-06 2021-06-11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地板通道
JP7290903B2 (ja) * 2019-06-19 2023-06-1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JP6974512B2 (ja) * 2020-01-21 2021-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7464561B2 (ja) * 2021-04-05 2024-04-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ボディ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415686A (nl) * 1973-07-28 1976-06-04 Steadman William D Carosserie.
JPS6450170U (zh) * 1987-09-25 1989-03-28
JPH01108883U (zh) * 1988-01-14 1989-07-24
US5549349A (en) * 1995-05-01 1996-08-27 Chrysler Corporation Side impact protection system
JP4144376B2 (ja) * 2003-02-27 2008-09-0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ボディ構造
JP3962003B2 (ja) * 2003-10-16 2007-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4621982B2 (ja) * 2005-09-22 2011-02-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4747812B2 (ja) * 2005-12-01 2011-08-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8222185A (ja) * 2007-03-16 2008-09-25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5396945B2 (ja) * 2009-03-17 2014-01-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WO2011055695A1 (ja) * 2009-11-05 2011-05-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DE102009059827A1 (de) * 2009-12-21 2011-06-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 Mich.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Kraftfahrzeuge
DE102010045586A1 (de) * 2010-09-16 2012-03-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Ges.D. Staates Delaware) Rahmenstruktur für den Karosserieboden eines Kraftfahrzeuges, Bodeneinheit, Unterbau und Fahrzeugkarosserie
JP6094380B2 (ja) * 2013-05-22 2017-03-1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44955A (ja) 2017-08-24
JP6600873B2 (ja) 2019-11-06
CN107097857A (zh) 2017-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7857B (zh) 车身结构
CN100546863C (zh) 车身结构
CN105752163B (zh)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KR950010168Y1 (ko) 자동차의 측부차체구조
US8585133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US8613467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4340276B (zh) 车辆车身
CN107031719B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07031729A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03171629A (zh)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CN102310886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20090001682A1 (en) Passenger Step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2007083830A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07021136A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7097858A (zh) 车身结构
WO2018008467A1 (ja) キャブの底面部構造
CN102476656B (zh) 车身后部构造
US20100066126A1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8698648A (zh) 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
JP4507871B2 (ja) オープンカー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05524509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总成
JP7015476B2 (ja) ルーフパネル及びルーフ構造
CN214524081U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217804334U (zh) 一种副仪表板支架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