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3022B -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3022B
CN105143022B CN201580000542.1A CN201580000542A CN105143022B CN 105143022 B CN105143022 B CN 105143022B CN 201580000542 A CN201580000542 A CN 201580000542A CN 105143022 B CN105143022 B CN 1051430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einforcement
width direction
crest line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05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3022A (zh
Inventor
中岛和也
中村勇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43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3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0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Abstract

目的在于通过简单且轻的结构同时增强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开口部的上角部。由车顶板和车顶背面内梁形成闭合截面结构(21),该闭合截面结构在开口部的上角部(3)中与车身侧部接合,在车顶板(4)和车顶背面内梁(12)之间固定有增强件(13),增强件(13)从铰链安装座部(8)延伸至车身侧部(7),并且与铰链安装座部(8)以及形成于车顶板的后部的纵壁(9)接合,增强件(13)具有曲柄形状的截面,并且具有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20L)和谷形折叠的下侧棱线(19L),该上侧棱线和该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H)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小、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身侧部附近大。

Description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中,提高了汽车的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部及该铰链安装部附近的刚性。
背景技术
在后掀门汽车(车辆)中,在一些情况下,后尾门经由铰链安装于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上部,该铰链绕着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转轴转动。由于来自后尾门的载荷集中在铰链上,安装铰链的车顶板后部的铰链安装座部需要具有足够高的刚性。
而且,对于开口部的位于铰链安装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角部,该上角部处由于开口部在行驶期间的变形而发生高的应力集中,所以在车顶板和车身侧部的接合部尤其需要具有足够强度的增强结构。
专利文献1(未图示出)中说明的结构为一种传统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示例,车顶背面内梁(inner member)布置在车顶板的后部的下侧,位于上侧的车顶背面内增强件和位于下侧的铰链增强件布置在车顶板的后部与车顶背面内梁之间,以形成闭合截面形状。车顶背面内增强件、铰链增强件和车顶背面内梁的前端部均彼此重叠地放置并且均与车顶板接合。
此外,车顶背面内增强件的后部和铰链增强件的后部均放置于车顶板的在截面图中为大致横L字形状的台阶部中的水平铰链安装座面,并且通过使用螺栓将这些构件接合在一起而使铰链与这些构件接合。车顶背面内梁的后端部和车顶背面内增强件的后端部均彼此重叠地放置并且均与位于车顶板的台阶部后侧的后倾斜部接合。即,包括两个组成部件的闭合截面结构布置在铰链安装座面的车体前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4109号公报(图3至图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因为必须使用两个组成部件来形成闭合截面结构,所以上述专利文献1中说明的结构可能会引起重量增加。进一步地,由于闭合截面结构包含在另一闭合截面结构中,所以在制造时可能难以使构件接合。再进一步地,上述专利文献1中说明的结构不会实现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上角部、即开口部的位于铰链安装座面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角部的增强(参照上述背景技术部分的前段)。
鉴于上述观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该开口部结构能够通过简单且轻的结构增强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开口部的位于铰链安装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角部两者。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获得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根据方案1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中,铰链安装座部形成于车顶板的后部,该车顶板延伸至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端,布置在该车顶板的后部的车辆内侧的车顶背面内梁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身侧部接合,由该车顶板和该车顶背面内梁形成闭合截面结构,所述闭合截面结构在所述开口部的上角部中与所述车身侧部接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顶板和所述车顶背面内梁之间固定有增强件,所述增强件从所述铰链安装座部延伸至所述车身侧部,并且与该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形成于该车顶板的后部的纵壁接合;并且所述增强件具有曲柄形状的截面,并且具有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和谷形折叠的下侧棱线,该上侧棱线和该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小、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车身侧部附近大。
根据方案2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为基于方案1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所述上侧棱线形成为与所述车身侧部的外板的弯曲形状连续。
根据方案3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为基于方案1或方案2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所述下侧棱线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越向靠近车辆下侧的方向延伸。
根据方案4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为基于方案3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侧部的内侧棱线与所述下侧棱线的延长线接触。
根据方案5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为基于方案3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棱线延伸成在所述开口部的侧部的外侧位置处与所述车身侧部的谷形棱线交叉。
根据方案6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为基于方案1至方案5中任一项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表面相位与该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不同,并且比该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更向后下方倾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1所记载的方面,由于增强件跨接(traverse)车顶板的铰链安装座部和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上角部,所以能够提高易于发生应力集中的上角部的刚性。进一步地,由于通过使车顶板的铰链安装座部的两个表面与增强件的纵壁的两个表面接合,从而车顶板的铰链安装座部由增强件从车室侧支撑,所以给予了铰链安装座部足够高的刚性。
再进一步地,由于增强件的纵壁的上侧棱线与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在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在铰链安装座部的截面中)小,所以能够提高后尾门铰链的安装刚性,并因此还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由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的变形。另外,由于增强件的纵壁的上侧棱线与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随着位置越靠近车身侧部而变得越大,所以分散了由开口部的扭曲所产生的横向载荷而造成的应力,并因此能够加强增强效果。
利用上述特征,能够通过简单且轻的结构来增强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开口部的位于铰链安装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角部两者。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2所记载的方面,由于增强件的上侧棱线形成为与车身侧部的外板的弯曲形状连续,所以能够将作用于开口部的、扭曲方向上的载荷有效地分散至车身侧部,由此能够进一步加强增强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3至方案5所记载的方面,由于增强件的下侧棱线与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纵边部连续,所以还能够将作用于开口部的、扭曲方向上的载荷有效地分散至纵边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开口部的上角部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6所记载的方面,由于增强件的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表面相位(surface phase)彼此不同,所以能够提高增强件抵抗横向(车辆宽度方向)载荷的刚性,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开口部的上部和上角部中的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采用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部分的立体图(车架中的放大图)。
图2是当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详细地示出同一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A-A截面图。
图5是图3的B-B截面图。
图6是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中所采用的增强件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从比图3略靠车辆左侧的方向观察时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增强件的纵壁的左部和右部如何不同地倾斜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第一变型例的增强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第二变型例的增强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第三变型例的增强件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第四变型例的增强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图1是示出汽车的车体1的后部的开口部2的外观的图(车架中的要部的放大图)。开口部2的上部和上角部3由金属车顶板4的后部4a和车身侧部7覆盖。通过部分地切除车顶板4的后部,图2示出了车顶板4的后部的位于开口部2的上部和上角部3中的内部增强结构。图3详细地示出了同一增强结构。
在图1中,附图标记5和附图标记6分别表示车身侧部7的外板和车身侧部7的后板。车顶板4的整个宽度为大致平坦的(更准确地,车顶板4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略向上凸出地弯曲),与车顶板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连接的车身侧部的部分5向下大幅度地弯曲(由附图标记5a表示弯曲部)。
车顶板4的后部4a(参见图1)形成有分别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的一对铰链安装座部8(图1中仅示出了车辆左侧的铰链安装座部8)。各铰链安装座部8均具有宽的上壁8a、窄的后壁8b、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8c以及穿过上壁8a形成的螺栓插孔8d。上壁8a的上表面为铰链安装座面(也由附图标记8a表示)并且与车顶板后部4a的纵壁9交叉(连接)。
如分别为图3的A-A截面和B-B截面的图4和图5所示,车顶板4的后部4a在左右两侧的各铰链安装座部8周围以台阶状的方式形成(参见图4),并且在铰链安装座部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倾斜状的方式形成(参见图5)。图4中示出的台阶状部包括位于前侧的大致竖直的纵壁9a和位于后侧的下侧横壁10(参见图1)。在图5中由附图标记9b表示倾斜状的纵壁。与各铰链安装座面8a相对的背面为平坦的内表面。
如图2所示,作为增强构件的车顶背面内梁12布置在车顶板4的后部4a的下侧,作为本发明的必要构件的增强件13布置在车顶背面内梁12的上侧、即布置在车顶背面内梁12与车顶板4之间。
车顶背面内梁12超过车顶板4的铰链安装座部8(为方便起见,由图2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向车体后方略微延伸(由附图标记12a表示后方延长部)、超过铰链安装座部8向车体前方延伸长的距离(由附图标记12b表示前方延长部)、还向铰链安装座部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延伸且横穿开口部2的上部。车顶背面内梁1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也用12b和12a表示)均与车顶板4接合,车顶背面内梁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12c和车顶板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4b一起与对应的车身侧部7接合。如图4和图5所示,车顶背面内梁12和车顶板4构成闭合截面结构(闭合截面形状部)21。
如图1和图2所示,车顶板4的后部4a具有位于铰链安装座部8的前侧的大致竖直的纵壁9a,并且具有位于纵壁9a的前上侧的窄的大致水平的横壁14。各增强件13的位于后下侧的大致水平的壁部(横壁)15的上表面15a均与车顶板4的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内表面接合,增强件13的中间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16a的大致竖直的后表面(也由附图标记16a表示)与车顶板4的纵壁9a的内表面接合。从纵壁16的上端向前突出的大致水平的壁部(横壁)17位于车顶背面内梁12与车顶板4之间、但不与车顶背面内梁12和车顶板4接合。在图2中,由图2中的双点划线表示车顶板4的纵壁9和上壁14。
如图2和图6(单体示意图)所示,各增强件13均包括:凸缘板状的下侧壁部(横壁)15,其具有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15b相邻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15a,该上表面15a与车顶板4的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内表面(下表面)接合;板状的纵壁16,其从下侧壁部15的前端大致竖直地立起,并且具有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相邻的大致竖直的后表面16a,该后表面16a与车顶板4的纵壁9a的大致竖直的前表面接合;以及凸缘板状的上侧壁部(横壁)17,其从纵壁16的上端向前突出,并且具有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相邻的窄的大致水平的表面17a,该表面17a从下方与车顶板4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相对。
各增强件13的纵壁16和上侧壁部17均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朝向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参见图2)的相关联的上角部3延伸大致相同的距离。增强件13的下侧壁部1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中间纵壁16短,以与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对应。下侧壁部15成形为随着位置从下侧壁部15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即,接合面15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起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而逐渐变窄且在逐渐靠近下方的方向上弯曲地延伸(由附图标记15c表示窄部和弯曲部),并与车顶板后部4a的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一致。
螺栓插孔15d形成为穿过与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相对的下侧壁部15的接合面15a。螺栓插孔15d贯穿下侧壁部15,并与铰链安装座部8和车顶背面内梁12的各自的螺栓插孔8d和12d(参见图4)同心。车顶背面内梁4(参见图2和图4)具有:上壁12e,其与增强件13的下侧壁部15的下表面接合;以及螺栓插孔12d,其形成为穿过上壁12e。
增强件13(参见图2)的纵壁16成形为随着位置从纵壁1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起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而逐渐在上下方向上(更准确地,在向下的方向上)变宽且沿靠近后方的方向逐渐倾斜或弯曲地延伸。纵壁16的宽且倾斜或弯曲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由附图标记16b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16b的下侧延长部由附图标记16b’表示。
下侧壁部1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15e在如下位置处与纵壁16的下端交叉:在作为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16c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处。上侧壁部17成形为大致扇状,随着位置从上侧壁部17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起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而逐渐在前后方向上(更准确地,向后的方向上)变宽(由附图标记17b表示宽部)。
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16c与相关联的后侧的车身侧部部分6(参见图2)接合,上侧壁部17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17c与车身侧部5(参见图2)的上侧弯曲部5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及上侧弯曲部5a后侧的车身侧部部分6接合。
增强件13(参见图2和图6)的纵壁16的下端与增强件13的下侧壁部15的后端之间的交线、即谷形折叠(valley-fold)的下侧棱线19L弯曲成在随着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而逐渐靠近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纵壁16的上端与上侧壁部17的前端之间的交线、即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20L倾斜成随着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而逐渐靠近车辆后侧。
增强件13的上侧棱线20L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延伸至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参见图2)的相关联的上角部3。尽管下侧棱线19L无需延伸至开口部2的相关联的上角部3就可以确保整个增强件13的高的刚性,但是优选的是,下侧棱线19L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尽可能长地延伸。
如作为图3的A-A截面(穿过铰链安装座部8)的图4所示,在铰链安装座部8周围的前侧区域中,增强件13由大致竖直的纵壁16、位于后侧的大致水平的下侧壁部15以及位于前侧的大致水平的上侧壁部17形成,并呈现曲柄形状(大致的Z字形状)的截面。
增强件13的纵壁16沿着车顶板后部4a的台阶部分的纵壁9a的内表面(前表面)延伸且与该内表面接合。位于后侧的下侧壁部15夹在车顶板后部4a的台阶部分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大致水平的上壁8a与下侧的车顶背面内梁12的鼓出部12f(其向上突出)的大致水平的上壁12e之间,并且与该上壁8a和上壁12e接合。固定铰链用的螺栓插孔8d、15d和12d均形成为穿过这三个堆叠的壁8a、15和12e的大致中央。因而,形成了铰链安装部22。
增强件13的位于前侧的上侧壁部17a从车顶板4的台阶部分的纵壁9a向前突出一小段距离,并且在车顶板4和车顶背面内梁12之间的靠近车顶板4的上壁14的位置处与该上壁14平行。车顶板4的上壁14与车顶背面内梁12的中央底壁12g大致平行。
车顶背面内梁12具有:后侧鼓出部(凸部)12f,其向上突出;大致水平的底壁12g,其与鼓出部12f的前端连续;纵壁12h,其从底壁12g的前端立起;以及前侧壁部12b,其从纵壁12h的上端部延伸并且倾斜状地弯曲成朝向前上方。前侧壁部12b的前端部与车顶板4的上壁14接合,从后侧鼓出部12f(其向上突出)延伸且朝向后下方倾斜的壁部12a与车顶板4的后端部18接合。
车顶背面内梁12和车顶板4构成闭合截面结构21。在图4中,附图标记20L表示上侧棱线,在该上侧棱线处,增强件13的上侧壁部17与纵壁16彼此交叉,附图标记19L表示下侧棱线,在该下侧棱线处,纵壁16与下侧壁部15同样彼此交叉。
如作为图3的B-B截面(在靠近开口部2的上角部3的位置处截取的截面)的图5所示,增强件13的纵壁16b夹在车顶板后部4a的纵壁9b和车顶背面内梁12的山形的突出部12j(其向上突出)的后壁12k之间,并且朝向后下方倾斜。纵壁16b、纵壁9b和后壁12k彼此接合。
增强件13的位于后下侧的壁部15c以比纵壁16b略微接近水平程度的角度倾斜,并且壁部15c位于车顶板4的倾斜状的纵壁9b的下方内侧。增强件13的位于前上侧的壁部17b位于靠近车顶板4的上壁14的位置处,与上壁14以及车顶背面内梁12的底壁12g平行地在大致水平的方向上延伸。车顶背面内梁12的底壁12g与位于底壁12g后侧的大致山形的突出部12j连续,突出部12j的位于后侧的倾斜壁12k的下端部12k’与车顶板4的位于后侧的倾斜壁9b接合。
增强件13的上侧壁部17b在前后方向上比增强件13的图4中示出的上侧壁部17a长,上侧棱线20L位于图4中示出的上侧棱线20L的后方,增强件13的下侧壁部15c向下侧壁部15的图4中示出的部分的下方延伸并且向后下方倾斜,下侧棱线19L位于图4中示出的下侧棱线19L的后下方。
如图4所示,由于车顶板4的两个表面(即,表面8a和大致竖直的表面9a)与各增强件13的两个对应的表面(即,表面15a和大致竖直的表面16a)接合,所以车顶板4的铰链安装座部8由增强件13从车室侧支撑,由此给予了铰链安装座部8足够高的刚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各增强件13均跨接车顶板后部4a的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以及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的相关联的上角部3,并且增强件13的单条(同一条)棱线20L连接铰链安装座部8和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的上角部3。结果,同时增强了开口部2的易于发生应力集中的上角部3。
使本发明的结构与传统结构(例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结构)相比的实验证明了:当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发生变形时,借助于增强件13,通过在各增强件13的上侧棱线20L和下侧棱线19L中产生应力,本发明的结构抑制了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的上角部3及铰链安装座部8中的应力集中,并增强了车顶板4。
以下将更详细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并对其特征和效果进行概括。
如图3所示,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具有以下先决条件。在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和开口部2的供后尾门(未图示出)安装的周边部分中,位于车辆外侧的车顶板4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至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的上端,并且车顶板延长部(后部)4a形成有均包括铰链安装座面8a的铰链安装座部8(参见图1)。车顶背面内梁12以使其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在开口部2的上端处分别与位于左侧的车身侧部7和位于右侧的车身侧部7连接的方式布置。车顶板4和车顶背面内梁12构成闭合截面结构(闭合截面形状部)21(参见图4),该闭合截面结构21分别在位于左侧的上角部3和位于右侧的上角部3处与位于左侧的车身侧部7和位于右侧的车身侧部7接合。
根据上述先决条件,作为第一特征,增强件13固定布置在车顶板4和车顶背面内梁12之间,并且各增强件13均与形成于车顶板4的后部4a的纵壁9a的内表面以及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内表面接合,由此增强件13从铰链安装座部8向相关联的车身侧部7延伸。
此外,在各增强件13中,上侧横壁17、下侧横壁15和中间纵壁16形成曲柄形状(Z字形状)的截面,从而产生了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20L和谷形折叠的下侧棱线19L,并且下侧棱线19L和上侧棱线20L之间的间隔H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铰链安装座部(固定部)8附近小(间隔H1)、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身侧部7附近大。即,纵壁16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随着位置靠车辆外侧而增大(间隔H2)。
如图3和图7所示,当从特定角度观察各增强件13时,会出现两条下侧棱线(当从车辆后上方位置观察时会出现棱线19L1,当从车辆后方位置观察时会出现棱线19L2)。为方便起见,用附图标记19L表示这两条棱线。
借助于上述第一特征,由于各增强件13均具有如下的截面形状,所以能够提高后尾门铰链的安装刚性并且使增强件13不易由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载荷而变形:该截面形状为,上侧棱线20L和下侧棱线19L在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附近具有小的间隔H1(即,纵壁16a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小的宽度)。各增强件13的上侧棱线20L和下侧棱线19L之间的间隔H2随着位置靠近相关联的车身侧部而增大的结构提供了如下优点:在增强件13接收由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的扭曲所产生的载荷以及来自车辆横向的载荷时,使作用于增强件13的应力分散。
如图3和图7所示,存在如下第二特征:各增强件13的上侧棱线20L均形成为与相关联的车身侧部7的外板(车身侧部外板)5的位于上部的弯曲形状5a连接(参照棱线20L的延长部分20L’)。上侧棱线20L从车身侧部5的位于上部的弯曲形状5a(大致沿其切线方向)沿着车身侧部5的外表面5b(斜向下)大致直线地延伸。
借助于上述第二特征,能够将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的扭曲方向上的载荷有效地分散至车身侧部7。
如图3和图7所示,存在如下第三特征:在各增强件13中,下侧棱线19L远离上侧棱线20L、即下侧棱线19L越朝向车辆外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至少在增强件13的区域中越向靠近车辆下侧的方向延伸。而各增强件13的上侧棱线20L均朝向车辆外侧大致水平地延伸,下侧棱线19L均随着位置靠近车辆外侧而沿逐渐向下的方向延伸。
如图3和图7所示,存在如下第四特征(其基于第三特征):在各增强件13中,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的位于上侧的侧部(纵边部24的上部)中的谷形(谷形折叠)的车辆内侧棱线23L(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位于下侧棱线19L1的延长线19L’上(与该延长线19L’接触)。
开口部2的周缘25向后立起,形成短的凸缘和周缘25的立起基部,即周缘25与各车身侧部6的交线为车辆内侧棱线23L。
如图3和图7所示,存在如下第五特征(其基于第三特征):各增强件13的下侧棱线19L2均延伸成与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的侧部(纵边部24的上部)中的谷形(谷形折叠)的车辆外侧棱线26L(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交叉(参照棱线19L2的延长部19L2’与棱线26L的交叉部26La)。独立地采用第五特征和第四特征(即选用第五特征和第四特征中的一者)。
位于开口部2的上部的两侧的各车身侧部部分6均包括:车辆外侧壁部6a,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厚;以及车辆内侧壁部6b,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厚。两个壁部6a和6b的交线为谷形的棱线26L。谷形棱线26L与第四特征的车辆内侧棱线23L大致平行地向下延伸。例如,后尾门支柱的上端部与车辆外侧壁部6a螺纹接合(由附图标记6c表示螺栓插孔)。
借助于第三至第五特征,由于各增强件13的下侧棱线19L均与开口部2的包括车身侧部部分的对应的纵边部24连续,所以还将载荷有效地传递(分散)至纵边部24,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开口部2的刚性。
如图4、图5和图8所示,存在如下第六特征:各增强件13的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16a与外侧部分16b的表面相位彼此不同(即,纵壁16的表面扭曲)。
如图4所示,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16a大致竖直地延伸。如图5所示,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16b向后下方倾斜。纵壁16以如下方式成形: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16b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16a沿前后方向扭曲,并向后下方倾斜。在图8中,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16a的倾斜由线27L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16b的倾斜由线28L表示。附图标记15、17和16b’分别表示增强件1的下侧壁部、上侧壁部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16b的下侧延长部。
借助于第六特征,由于各增强件13的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16a与外侧部分16b的表面相位彼此不同,所以提高了增强件13抵抗沿车辆左右(宽度)方向施加于增强件13的横向载荷的刚性,由此进一步抑制了开口部2的上角部3上的应力集中。
图9至图12示出了在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13的基础上改变了增强件的形状的各种变型例。
图9中示出的增强件31和和图10中示出的增强件32均为简化了的结构。图9中示出的增强件31具有:大致竖直的纵壁35;大致水平的小的横壁36,其从后下侧与纵壁35连续;以及横壁37,其从前上侧与纵壁35连续。在图10中示出的增强件32中,纵壁38、位于下侧的大致水平的横壁39以及位于上侧的大致水平的横壁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比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短的长度。位于下侧的各横壁36和39均具有铰链安装用的螺栓插孔41。
各增强件31和32的上侧棱线43L和下侧棱线42L均是直的、即在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上不弯曲,因此不提供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的由弯曲棱线或弯折棱线所赋予的优点。然而,由于各增强件31和32均成形有类似曲柄(Z字形状)的截面,所以其与车顶板4(参见图1)的两个表面接合、即与铰链安装座部8(参见图1)的内表面和位于铰链安装座部8的车辆前侧的大致竖直的纵壁9(参见图1)的内表面接合,由此车顶板4的铰链安装座部8由增强件31或32从车室侧支撑。结果,能够确保铰链安装座部8的高的刚性。
通过使用图9中示出的左右方向上长的增强件31,或者通过沿左右方向延长图10中示出的短的增强件32,使得增强件31或32跨接车顶板4(参见图1)的铰链安装座部8和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的上角部3,并且同一条棱线43L将它们连接,由此能够增强易于发生应力集中的开口上角部3。另外,能够通过简单的增强结构减轻车体重量。
图11中示出的增强件33和图12中示出的增强件34均比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13在结构上略复杂化且大型化,同时保留了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13的必要结构特征。在图11中示出的增强件33中,向后下方(朝向车辆后侧)倾斜的延长壁46与纵壁44的下端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短的下侧横壁45的后端一体化。纵壁44、下侧横壁45和后侧延长壁46之间的交线形成下侧棱线47L,纵壁44与上侧横壁48之间的交线形成上侧棱线52L。
在图12中示出的增强件34中,纵壁49、上侧横壁51和下侧横壁50沿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由附图标记49a、51a和50a表示延长壁部)。下侧延长壁部50a呈现台阶状的形状,并与车顶板4(参见图1)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内表面的形状一致。纵壁49与下侧横壁50的交线形成下侧棱线53L,纵壁49与上侧横壁51的交线形成上侧棱线54L。图11中示出的横壁45和图12中示出的横壁50均具有铰链安装用的螺栓插孔41。
在图11中示出的增强件33和图12中示出的增强件34中,上侧棱线52L和54L提供与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13的上侧棱线所提供的相同的(上述)优点,下侧棱线47L和53L提供与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13的下侧棱线所提供的相同的(上述)优点。另外在图11中示出的增强件33中,能够通过将增强件33的后侧延长壁46放置于例如图2和图4中示出的车顶背面内梁12的车辆后侧部分12a来提高开口部2的上缘部的刚性。
在图12中示出的增强件34中,能够通过将增强件34的纵壁延长部49a沿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区域放置于车顶板4(参见图1)的纵壁9的内表面,并且通过将增强件34的下侧横壁延长部50a放置于车顶背面内梁12(参见图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部分来提高开口部2的上部的刚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能够用于通过简单且轻的结构增强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的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开口部的位于铰链安装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角部两者。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体
2 开口部
3 上角部
4 车顶板
4a 后部
5 外板
5a 弯曲形状
7 车身侧部
8 铰链安装座部
9 纵壁
12 车顶背面内梁
13 增强件
16 纵壁
16a 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
16b 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
19L 下侧棱线
19L1’ 延长线
20L 上侧棱线
21 闭合截面结构
23L 开口部棱线
26L 车身棱线
H 间隔

Claims (7)

1.一种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中,铰链安装座部形成于车顶板的后部,该车顶板延伸至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端,布置在该车顶板的后部的车辆内侧的车顶背面内梁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身侧部接合,由该车顶板和该车顶背面内梁形成闭合截面结构,所述闭合截面结构在所述开口部的上角部中与所述车身侧部接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顶板和所述车顶背面内梁之间固定有增强件,所述增强件从所述铰链安装座部延伸至所述车身侧部,并且与该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形成于该车顶板的后部的纵壁接合;并且
所述增强件具有大致的Z字形状的截面,并且具有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和谷形折叠的下侧棱线,该上侧棱线和该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小、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车身侧部附近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所述上侧棱线形成为与所述车身侧部的外板的弯曲形状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所述下侧棱线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越向靠近车辆下侧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侧部的内侧棱线与所述下侧棱线的延长线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棱线延伸成在所述开口部的侧部的外侧位置处与所述车身侧部的谷形棱线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1、2、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表面相位与该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不同,并且比该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更向后下方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表面相位与该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不同,并且比该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更向后下方倾斜。
CN201580000542.1A 2014-02-12 2015-02-10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43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4102A JP6217429B2 (ja) 2014-02-12 2014-02-12 車体後部の開口部構造
JP2014-024102 2014-02-12
PCT/JP2015/053612 WO2015122400A1 (ja) 2014-02-12 2015-02-10 車体後部の開口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3022A CN105143022A (zh) 2015-12-09
CN105143022B true CN105143022B (zh) 2017-05-10

Family

ID=53800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054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43022B (zh) 2014-02-12 2015-02-10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17429B2 (zh)
CN (1) CN105143022B (zh)
DE (1) DE112015000063B4 (zh)
WO (1) WO201512240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3022B (zh) * 2014-02-12 2017-05-10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1122B2 (ja) 2015-07-30 2018-10-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状態検出装置
JP6788823B2 (ja) * 2016-06-16 2020-11-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DE112017006266T5 (de) * 2016-12-14 2019-09-26 Honda Motor Co., Ltd. Türstruktur
JP7047477B2 (ja) * 2018-03-09 2022-04-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6706640B2 (ja) * 2018-03-28 2020-06-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両の後部開口構造
JP7049601B2 (ja) * 2018-04-04 2022-04-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6845878B2 (ja) * 2019-02-15 2021-03-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ルーフ構造
KR20210073383A (ko) * 2019-12-10 2021-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후방구조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5181A (en) * 1986-01-20 1988-10-0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Rear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JPH08156837A (ja) * 1994-12-09 1996-06-1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バン型車のルーフ後部構造
JPH092333A (ja) * 1995-06-22 1997-01-07 Hino Motors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772548A (zh) * 2004-11-10 2006-05-17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CN101367409A (zh) * 2008-09-27 2009-02-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顶盖后横梁总成
DE102010024879A1 (de) * 2010-06-24 2011-12-29 Volkswagen Ag Fahrzeugkarosserie
CN102756758A (zh) * 2011-04-26 2012-10-3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背门开口肩部的加强结构
CN105143022B (zh) * 2014-02-12 2017-05-10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4278U (ja) 1984-07-16 1986-0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S6153215U (zh) * 1984-09-14 1986-04-10
JPH0525297Y2 (zh) * 1986-03-31 1993-06-25
JPH053078U (ja) * 1991-07-03 1993-01-19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上部構造
US5855407A (en) 1996-02-14 1999-01-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ar pillar reinforc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12224109A (ja) 2011-04-15 2012-11-15 Suzuki Motor Corp バックドア取付構造
JP5668595B2 (ja) 2011-05-09 2015-02-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上部後端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5181A (en) * 1986-01-20 1988-10-0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Rear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JPH08156837A (ja) * 1994-12-09 1996-06-1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バン型車のルーフ後部構造
JPH092333A (ja) * 1995-06-22 1997-01-07 Hino Motors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772548A (zh) * 2004-11-10 2006-05-17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CN101367409A (zh) * 2008-09-27 2009-02-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顶盖后横梁总成
DE102010024879A1 (de) * 2010-06-24 2011-12-29 Volkswagen Ag Fahrzeugkarosserie
CN102756758A (zh) * 2011-04-26 2012-10-3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背门开口肩部的加强结构
CN105143022B (zh) * 2014-02-12 2017-05-10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3022B (zh) * 2014-02-12 2017-05-10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3022A (zh) 2015-12-09
JP6217429B2 (ja) 2017-10-25
WO2015122400A1 (ja) 2015-08-20
DE112015000063T5 (de) 2016-01-07
JP2015150920A (ja) 2015-08-24
DE112015000063B4 (de) 2023-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3022B (zh)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US10118648B2 (en) Motor vehicle rear
US8282154B2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CN105164005B (zh) 汽车的前柱下部结构
US9592856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2632927B (zh) 车体后部构造
CN105438268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JP625261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7031729A (zh) 车身下部结构
US10787202B2 (en)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US10870451B2 (en)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JP2009120140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US20180237074A1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3085885B (zh) 后支柱部的加强结构
CN109466638A (zh) 车身构造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10899393B2 (en) Rear body structure
CN102774427B (zh) 车辆上部后端结构
CN105143021B (zh)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CN109476349A (zh) 车身车架构造
CN108791519A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6954033B2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CN112478000A (zh) 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与侧围总成的连接结构
JP650298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08248306U (zh) 车辆车身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