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2927B - 车体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体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2927B
CN102632927B CN201210019150.8A CN201210019150A CN102632927B CN 102632927 B CN102632927 B CN 102632927B CN 201210019150 A CN201210019150 A CN 201210019150A CN 102632927 B CN102632927 B CN 1026329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fixer
front side
edg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91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2927A (zh
Inventor
加藤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32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2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2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29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在狭窄部位也可以设置安全带固定器支撑部。将在后柱内板(19)的前边缘形成的下侧开口边缘(35)、和形成侧窗用开口(28)的开口边缘(29)的后方部(45)以直线状配置,在该下侧开口边缘(35)及侧窗用开口边缘(29)的后方部(45)、与所述加强件(21)的前侧凸缘(61)之间的延长线L(P)、L(R)的交叉部分处,且在由加强件(21)形成的封闭剖面部(73)的前侧,配置所述固定器加强件(23)。

Description

车体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当前,公知一种将支撑后部坐席的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器支撑部设置在车辆后部的车体部件上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支撑结构中,由室内侧的内面板和室外侧的外面板构成后柱,在内面板的室外侧接合悬挂加强件而形成第1封闭剖面,并且在悬挂加强件和内面板上架设固定器加强件而形成第2封闭剖面。并且,在与该第1及第2封闭剖面对应的内面板的部位上设置安全带固定器支撑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560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安全带固定器支撑结构中,为了提高安全带固定器支撑部的支撑刚性,需要将封闭剖面的大小确保为大于或等于规定值。因此,难以在狭窄部位设置安全带固定器支撑部,存在设置安全带固定器支撑部的位置被限制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在狭窄部位也可以设置安全带固定器支撑部。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在车体侧面的后门的后侧设置后部侧车体面板,在该后部侧车体面板上形成支撑安全带固定器的固定器加强件及侧窗用开口。所述后部侧车体面板具有:后柱内板,其设置在室内侧,形成所述侧窗用开口,并且周缘部与设置在室外侧的后翼子板接合;加强件,其与该后柱内板的室内侧接合而形成封闭剖面部,配置在前端边缘的前侧凸缘以直线状延伸;以及所述固定器加强件,其与所述后柱内板接合。在所述后柱内板的前边缘形成的开口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和构成所述侧窗用开口的侧窗用开口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以直线状配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开口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及侧窗用开口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延长线、与所述加强件的前侧凸缘的延长线之间的交叉部分处,且所述加强件形成的封闭剖面部的前侧,配置所述固定器加强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车体后部构造,因为在由加强件形成的封闭剖面部的前侧配置固定器加强件,所以即使在狭窄部位也可以设置固定器加强件,从而增大固定器加强件的布局的自由度。
另外,后柱内板的前边缘凸缘、侧窗用开口边缘、以及加强件的前侧凸缘的刚性高。因此,后柱内板的前边缘凸缘及侧窗用开口边缘的延长线、和加强件的前侧凸缘的延长线之间的交叉部分,即使在车体侧面的后部侧也形成特别高的刚性。因此,通过在该交叉部分配置固定器加强件,从而不使车体重量增加即可以提高车体整体的扭转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后部的侧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后部侧车体面板的斜视图。
图3是图2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从车辆室内侧观察图2的侧面图。
图5是图4的分解图。
图6是沿图4的A-A线的剖面图。
图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作用效果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1的侧面设置后翼子板3,在该后翼子板3的前方设置可以开闭的后门5。在该后门5的上部设置窗框7,在该窗框7的内侧可以升降地设置后门用玻璃9。并且,在后翼子板3的上部的前端部,设置侧面视图为三角状的侧窗11。此外,在车辆的上端设置车顶13,在下部可以旋转地设置后部车轮15。
如图2所示,在车辆右侧后部的车室内侧设置后部侧车体面板17。在这里,加强件21的剖面形成为帽子状,具有向室内侧凸出的凸出部22。由该凸出部22形成后述的封闭剖面部73。
该后部侧车体面板17如图3所示,由后柱内板19、加强件21、和固定器加强件23构成,该后柱内板19配置在室外侧,该加强件21通过点焊而与该后柱内板19的室内侧接合,该固定器加强件23横跨该加强件21及后柱内板19而通过点焊与它们接合。该固定器加强件23是支撑图外的安全带固定器的部件。此外,在后柱内板19的下部,形成主视图呈圆弧状的车轮罩部25,该车轮罩部25向室内侧凸出。另外,车轮罩部25的上面与在加强件21的下端设置的接合凸缘27接合。
如图4、5所示,后柱内板19由上侧立柱面板53和下侧立柱面板55组成,两者的接合凸缘57、59接合而构成。
在上侧立柱面板53上设置侧窗用开口28,划分该开口28区域的侧窗用开口边缘29,由配置在上侧的上方部41、配置在前侧的前方部43、和配置在后侧的后方部45构成,在各自的开口边缘上设置平坦的凸缘47、49、51。侧窗用开口边缘29的前方部43向后方斜下方倾斜,后方部45向后方斜上方倾斜,前方部43及后方部45的主视图均形成为直线状。另外,在上侧立柱面板53的前边缘设置上侧前边缘凸缘33。该上侧前边缘凸缘33沿后方斜下方以主视图直线状延伸,并与后翼子板3的前边缘凸缘的上部侧接合。
另一方面,在下侧立柱面板55的前边缘设置向后方斜上方以直线状延伸的下侧前边缘凸缘31。该下侧前边缘凸缘31的主视图沿后方斜上方以直线状延伸,并与后翼子板3的前边缘凸缘的下部侧接合。
另外,加强件21如上述的图5所示,由向室内侧凸出的凸出部22、在该凸出部22的前侧配置的前侧壁81、在该前侧壁81的前侧配置的前侧凸缘61、在上述凸出部22的后侧配置的后侧壁91、以及在该后侧壁91的后侧配置的后侧凸缘63,形成帽子状。上述前侧壁81具有在下方配置的下方前侧壁83、和在上方配置的上方前侧壁87,在该下方前侧壁83及上方前侧壁87之间形成边界部85。上述下方前侧壁83及上方前侧壁87在主视图中沿上下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上方前侧壁87相对于下方前侧壁83配置在后方侧。即,前侧壁81从下方前侧壁83沿上方延伸,并以边界部85为边界向后方弯曲,上方前侧壁87形成为弯曲部89。
另外,如图4所示,关于构成后部侧车体面板17的后柱内板19,与后门5的后端边缘对应的后方开口边缘39,由与下侧立柱面板55的下侧前边缘凸缘31对应的下侧开口边缘35、和与上侧立柱面板53的上侧前边缘凸缘33对应的上侧开口边缘37构成,主视图形成为倒く字状。另外,将加强件21的前侧凸缘61点焊到后柱内板19上的焊接点的一部分设为S1、S4、S5。将固定器加强件23点焊到加强件21及后柱内板19上的焊接点设为S2、S3。在这里,焊接点S1~S5沿连续的延长线L(S),以同一列状连续地配置。
此外,如图6所示,固定器加强件23的中央部形成向室外侧凹陷的凹部67。该凹部67由最靠近室外侧的底面75、和从该底面75的前端向室内侧延伸的前壁面77及后壁面79构成。另外,在前壁面77的前侧设置前侧凸缘65,在后壁面79的后侧设置后侧凸缘69。在上述底面75的中央接合焊接螺母71。在该焊接螺母71中,从上侧立柱面板53的室外侧插入及紧固图外的螺栓,成为安全带固定器的支撑点。此外,通过将加强件21的凸出部22与上侧立柱面板53接合而形成封闭剖面部73。另外,加强件21的上方前侧壁87(弯曲部89)与构成固定器加强件23的凹部67的后壁面79接近地配置。
如图7所示,后柱内板19的下侧开口边缘35,在主视图上大致形成为直线状,将沿着该下侧开口边缘35和上述侧窗用开口边缘29的后方部45的由直线状的点划线表示的延长线设为L(P)。另外,将沿着加强件21的前侧凸缘61的由直线状的点划线表示的延长线设为L(R)。这样,该延长线L(P)和L(R)在交叉点P处交叉。在该交叉部分的附近,且在图6所示的封闭剖面部73的前侧,配置上述固定器加强件23。
另外,如图7的双点划线所示,将沿着加强件21的前侧壁81的线设为L(81),与下方前侧壁83对应的部位形成为直线状,与上方前侧壁87对应的部位以边界部85为边界向后方弯曲。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在车体侧面的后门的后侧设置后部侧车体面板17,在该后部侧车体面板17上设置支撑安全带固定器的固定器加强件23,并且形成安装侧窗11的侧窗用开口28。上述后部侧车体面板17具有:后柱内板19,其设置在室内侧,形成上述侧窗用开口28,并且周缘部与设置在室外侧的后翼子板3接合;加强件21,其与该后柱内板19的室内侧接合而形成封闭剖面部73,设置在前端边缘的前侧凸缘61以直线状延伸;以及所述固定器加强件23,其与上述后柱内板19接合。在上述后柱内板19的前边缘形成的下侧开口边缘35(后方开口边缘39的至少一部分)和形成上述侧窗用开口28的开口边缘29的后方部45(侧窗用开口边缘29的一部分)以直线状配置,在作为该下侧开口边缘35及侧窗用开口边缘29的后方部45、和上述加强件21的前侧凸缘61之间的延长线L(P)、L(R)的交叉部分处,且在由上述加强件21形成的封闭剖面部73的前侧,配置上述固定器加强件23。
这样,因为在由上述加强件21形成的封闭剖面部73的前侧配置固定器加强件,所以即使在狭窄部位也可以设置固定器加强件23,从而增大固定器加强件23布局的自由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后柱内板19的前边缘形成的开口边缘39与后翼子板3的前边缘接合,所以刚性高。另外,因为侧窗用开口边缘29也经由侧窗11与后翼子板3接合,所以刚性高。而且,因为加强件21的前侧凸缘61也与后柱内板19接合,所以刚性高。因此,下侧开口边缘35及侧窗用开口边缘29的后方部45、和上述加强件21的前侧凸缘61之间的延长线L(P)、L(R)的交叉点(交叉部分)P,即使在车体侧面的后部侧也形成为特别高的刚性。在这里,如果向车体后部输入扭转负载,则沿着下侧开口边缘35及侧窗用开口边缘29的后方部45传递负载,并且沿着加强件21的前侧凸缘61传递负载。上述交叉部分是向车体输入扭转负载时负载集中的部位。因此,通过在交叉部位P配置固定器加强件23,从而不使车体重量增大即可以提高车体整体的扭转刚性。
(2)将上述固定器加强件23配置在加强件21的室内侧,将上述加强件21的前侧凸缘61及固定器加强件23通过点焊而与后柱内板19的室内侧接合,并且将上述固定器加强件23上的作为安全带的支撑点的焊接螺母71、固定器加强件23的焊接点S2、S3、和加强件21的前侧凸缘61的焊接点S1、S4、S5连续地配置。
这样,在固定器加强件23上的安全带的支撑点、固定器加强件23的焊接点、加强件21的前侧凸缘61的焊接点沿同一列连续地配置。因此,在固定器加强件23上的安全带的支撑点有助于大大地提高车体刚性。即,在向车体后部输入扭转负载的情况下,利用沿同一列状排列的焊接点和安全带的支撑点,而相对于输入负载可靠地保持车体后部。
(3)使上述加强件21形成具有向车辆室内侧凸出的凸出部22的帽子形状,使构成该凸出部22的前侧的上方前侧壁87(前侧壁81的一部分)向后方侧弯曲而形成弯曲部89,并且在上述固定器加强件23上形成向室外侧凹陷的凹部67,使划分上述固定器加强件23的凹部67的区域的后壁面79与上述加强件21的上方前侧壁87接近地配置。
因此,与使凸出部22的前侧壁在主视图上形成为直线状的情况相比,可以有效地抑制加强件21的大型化。

Claims (3)

1.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在车体侧面的后门的后侧设置后部侧车体面板,在该后侧部车体面板上设置支撑安全带固定器的固定器加强件,并且形成安装侧窗的侧窗用开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侧车体面板具有:后柱内板,其设置在车室内侧,形成所述侧窗用开口,并且周缘部与设置在车室外侧的后翼子板接合;加强件,其与该后柱内板的车室内侧接合而形成封闭剖面部,配置在前端边缘的前侧凸缘以直线状延伸;以及所述固定器加强件,其与所述后柱内板接合,
在所述后柱内板的前边缘形成的开口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和构成所述侧窗用开口的侧窗用开口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以直线状配置,
在该开口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及侧窗用开口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延长线、与所述加强件的前侧凸缘的延长线之间的交叉部分处,且所述加强件形成的封闭剖面部的前侧,配置所述固定器加强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器加强件配置在加强件的车室内侧,所述加强件的前侧凸缘及固定器加强件通过焊接而与后柱内板的车室内侧接合,并且所述固定器加强件上的安全带的支撑点、固定器加强件的焊接点、以及加强件的前侧凸缘的焊接点沿同一列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形成具有向车室内侧凸出的凸出部的帽子形状,并且构成该凸出部的前侧的前侧壁的一部分向后方侧弯曲而形成弯曲部,
在所述固定器加强件上形成向车室外侧凹陷的凹部,
划分所述固定器加强件的凹部区域的后壁面,向所述加强件的前侧壁接近地配置。
CN201210019150.8A 2011-02-09 2012-01-20 车体后部构造 Active CN1026329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5783 2011-02-09
JP2011025783A JP5212498B2 (ja) 2011-02-09 2011-02-09 車体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2927A CN102632927A (zh) 2012-08-15
CN102632927B true CN102632927B (zh) 2014-12-17

Family

ID=46617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9150.8A Active CN102632927B (zh) 2011-02-09 2012-01-20 车体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12498B2 (zh)
CN (1) CN1026329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82337B1 (ko) * 2012-08-29 2014-04-10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리어 필러 장치
JP5711313B2 (ja) * 2013-07-19 2015-04-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DE102014104537B4 (de) * 2013-11-19 2021-03-2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notenteil und Karosseriestruktur
JP6102817B2 (ja) * 2014-04-01 2017-03-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6128334B2 (ja) * 2014-07-22 2017-05-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507816B2 (ja) * 2015-04-17 2019-05-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CN106143637B (zh) * 2016-07-15 2018-08-1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掀背式车型车顶后部结构
CN106240643B (zh) * 2016-08-31 2018-08-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侧窗区域加强结构和汽车
JP6394718B2 (ja) * 2017-02-24 2018-09-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460135B2 (ja) * 2017-02-24 2019-01-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502982B2 (ja) * 2017-03-14 2019-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6502981B2 (ja) * 2017-03-14 2019-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US10899393B2 (en) 2017-03-14 2021-01-26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body structure
CN108082297A (zh) * 2017-12-18 2018-05-29 合肥亿恒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左轮包总成
JP7059763B2 (ja) * 2018-04-03 2022-04-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FR3090554B1 (fr) * 2018-12-20 2020-11-27 Psa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vec structure renforcee pour limitation des efforts de retenue en cas de choc frontal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9083A (zh) * 2004-09-17 2006-03-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侧部车体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8966B2 (ja) * 2003-02-27 2009-10-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08062748A (ja) * 2006-09-06 2008-03-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5444031B2 (ja) * 2010-02-12 2014-03-19 株式会社スイレイ 固液分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9083A (zh) * 2004-09-17 2006-03-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侧部车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12498B2 (ja) 2013-06-19
CN102632927A (zh) 2012-08-15
JP2012162216A (ja) 201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2927B (zh) 车体后部构造
CN100537329C (zh) 车身结构
CN103802642B (zh) 车门后视镜的安装结构
CN102470899B (zh) 汽车的上部车身构造
JP4712854B2 (ja) 後部ドア構造
US20160221610A1 (en) Rear body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s
US9783241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3249635A (zh) 车身侧部构造
JP2006327284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US10899393B2 (en) Rear body structure
JP4867238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5871133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137205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358200B2 (ja) 車体構造
JP2008018735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682560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682561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698393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2020168963A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15089769A (ja) アウタミラー取付け構造
JP2009067328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137038B2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JP650298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5516001B2 (ja) 車両の側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