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42854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42854A
CN106842854A CN201610874973.7A CN201610874973A CN106842854A CN 106842854 A CN106842854 A CN 106842854A CN 201610874973 A CN201610874973 A CN 201610874973A CN 106842854 A CN106842854 A CN 1068428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rrected value
cycle
inequality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749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42854B (zh
Inventor
池田信
高谷俊
高谷俊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842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28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428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28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25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e.g. contrast, dens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49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8Driving control for rotary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speed control, stop position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03G15/5058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using a test patc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1/0473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in subscanning direction, e.g. picture start or line-to-line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6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cylindrical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i.e. scanning a main-scanning line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and lying in a curved cylindrical surface
    • H04N1/066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cylindrical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i.e. scanning a main-scanning line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and lying in a curved cylindrical surface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the picture-bearing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从控制部获取成为校正对象的旋转部件的速度信息(步骤S1),判断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是否有变更(步骤S2)。在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有变更的情况下(S2的是),参照校正值修正参数表(步骤S3),从该校正值修正参数表获取与已变更的旋转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而且,将获取到的周期不均校正值设定为与旋转速度对应的新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步骤S4),并基于该设定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来校正作为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参数的灰度(步骤S5)。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使用了电子照相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有时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纸张的输送方向)上图像产生周期性的浓度不均(以下描述为“周期不均”)。其原因在于在成像工序中所使用的感光鼓、显影套筒等旋转部件的旋转周期的不均。
作为校正上述周期不均的技术,已知一种对成为该周期不均的产生原因的作为旋转部件的子模块的相位进行检测,并与该相位对应地进行浓度校正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现有技术中,对副扫描方向上灰度一样的图案进行测量,并根据该测量结果来检测当前产生的周期不均,根据该检测结果创建校正值来应用于浓度校正。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6192号公报
然而,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有时变更装置内的旋转部件的速度来进行打印(图像形成)。作为旋转部件的速度控制,例如能够例示与纸张的基重对应的线速控制、与工序状态对应的显影θ控制等。此处,“显影θ”是旋转部件相对于流程线速度的旋转速度比。若进行这样的速度控制,则旋转部件为原因而产生的周期不均的产生方式改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不考虑变更旋转部件的速度来进行打印的情况。因此,该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在变更成为周期不均的原因的旋转部件的速度时,将变更速度前的校正值保持原样应用于浓度校正,所以关于周期不均的校正,没有得到期望的校正效果。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周期不均伴随着成为周期不均(周期性的浓度不均)的校正对象的旋转部件的速度控制而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关于周期不均的校正,也能够得到与周期不均的变动对应的期望的校正效果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浓度测量部,对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的图像的周期性的浓度不均进行测量;基准位置检测部,检测成为校正对象的旋转部件的基准位置;周期不均校正值设定部,基于上述浓度测量部的测量结果和上述基准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设定周期不均校正值;以及校正部,基于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来校正图像形成参数,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基于由上述校正部校正了的图像形成参数来进行图像形成,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在上述旋转部件的速度已变更时,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根据该已变更的速度来修正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基于利用由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修正后的周期不均校正值决定的上述图像形成参数,来进行图像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浓度测量部,对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的图像的周期性的浓度不均进行测量;基准位置检测部,检测成为校正对象的旋转部件的基准位置;周期不均校正值设定部,基于上述浓度测量部的测量结果和上述基准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设定周期不均校正值;以及校正部,基于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来校正图像形成参数,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基于由上述校正部校正了的图像形成参数来进行图像形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上述旋转部件的速度已变更时,根据该已变更的速度来修正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的步骤;和基于利用该修正后的周期不均校正值决定的上述图像形成参数来进行图像形成的步骤。
在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或者图像形成方法中,在旋转部件的速度已变更时,首先,根据该已变更的速度来修正周期不均校正值。通过周期不均校正值的修正,利用该周期不均校正值所决定的图像形成参数也被修正。而且,通过基于利用修正后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所决定图像形成参数来进行图像形成,能够实现与旋转部件的速度控制对应的周期不均的校正。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伴随着旋转部件的速度控制而周期不均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关于周期不均的校正,也得到与周期不均的变动对应的期望的校正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系统结构的概略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的硬件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3是周期不均校正所需的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变更显影θ时,显影套筒的周期不均的周期、振幅变化的样子的波形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周期不均的校正部分校正了的数据实际到达成为周期不均的原因的显影套筒为止需要规定的时间的图。
图6是表示变更显影θ时,显影套筒的周期不均的相位变化的样子的波形图。
图7是表示以图像处理部为中心而执行的周期不均校正系统的构成的概略的框图。
图8是表示周期不均校正系统中的一系列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与HP信号的定时配合来应用周期不均校正值的例子的波形图。
图10是表示校正值修正参数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有关与当前的显影θ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修正的图。
图12是表示各线速的校正值修正参数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组合了显影θ的变更和流程线速度的变更的情况下的校正值修正参数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对于振幅,在校正值修正参数表中通过线性插补求出未保存的参数的样子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10…原稿输送部,20…纸张收纳部,30…图像读取部,40…图像形成部,41…感光体,44…显影部,46…显影套筒,50…中间转印带,51…一次转印部,60…二次转印部,70…定影部,80…图像处理部,81…浓度传感器(浓度测量部),82…起始位置传感器(基准位置检测部),100…控制部,801…校正部,802…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描述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于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的各种数值等是例示的。此外,在以下的说明、各图中,在具有同一要素或者同一功能的要素使用同一附图标记,重复的说明省略。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子]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系统结构的概略的整体结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例举应用于复印机的情况下的例子。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采用使用静电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方式,是重叠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这4色的调色剂的串联形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1成为具有原稿输送部10、纸张收纳部20、图像读取部30、图像形成部40、中间转印带50、二次转印部60、定影部70、浓度传感器81、以及控制基板90的结构。
原稿输送部10具有设置原稿G的原稿供纸台11、多个辊12、输送滚筒13、输送导向装置14、原稿排出辊15、以及原稿排出托盘16。设置在原稿供纸台11上的原稿G通过多个辊12以及输送滚筒13一张一张地被输送到图像读取部30的读取位置。输送导向装置14以及原稿排出辊15将通过多个辊12以及输送滚筒13输送的原稿G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16。
纸张收纳部20被配置在装置主体的下部,根据纸张S的尺寸、种类而设置有多个。该纸张S由供纸部21供给,被送到输送部23,并通过输送部23被输送到作为转印位置的二次转印部60。另外,在纸张收纳部20的附近设置有手动部22。从该手动部22将由用户设置的未收纳在纸张收纳部20中的尺寸的纸张、具有标签的标签纸、OHP薄片等特殊纸送至转印位置。
图像读取部30读取由原稿输送部10输送的原稿G或者载置在原稿台31上的原稿的图像来生成图像数据。具体而言,原稿G的图像被灯L照射。基于来自该灯L的照射光的来自原稿G的反射光依次被导向第一反射镜单元32、第二反射镜单元33、透镜单元34,并在拍摄元件35的受光面上成像。拍摄元件35对入射的光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规定的图像信号。从拍摄元件35输出的图像信号通过被A/D转换,作为图像数据而生成。
另外,图像读取部30具有图像读取控制部36。图像读取控制部36对通过A/D转换而生成的图像数据实施黑点校正、抖动处理、压缩等公知的图像处理,并储存于搭载在控制基板90的RAM(未图示)。此外,图像数据并不限于从图像读取部30输出的数据,也可以是从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个人计算机、其它的图像形成装置等外部装置接收到的数据。
在纸张收纳部20与图像读取部30之间配置有图像形成部40和作为图像担载体的中间转印带50。图像形成部40为了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色调色剂像,而具有第一~第四这4个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
第一图像形成单元40Y形成黄色的调色剂像,第二图像形成单元40M形成品红色的调色剂像。另外,第三图像形成单元40C形成青色的调色剂像,第四图像形成单元40K形成黑色的调色剂像。这4个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分别具有同一结构。因此,此处,对第一图像形成单元40Y进行说明。
第一图像形成单元40Y具有作为图像担载体的鼓状的感光体(感光鼓)41、配置在感光体41的周围的带电部42、曝光部43、显影部44、以及清洁部45。感光体41在未图示的驱动马达的驱动下旋转。带电部42通过对感光体41赋予电荷而使感光体41的表面一样地带电。曝光部43基于从原稿G读取到的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例如利用激光束对感光体41的表面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体41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部44使用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二成分显影剂来对形成在感光体4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调色剂是形成图像的粒子。载体具有在显影部44内的与调色剂的混合中因摩擦带电而对调色剂赋予适当的电荷的功能、向与感光体41对置的显影区域输送调色剂的功能、以及以调色剂能够忠实地显影为感光体41上的静电潜像的方式形成显影电场的功能。在显影部44中具有向感光体41供给显影剂的显影套筒46。该显影部44使黄色的调色剂附着于形成在感光体41上的静电潜像。由此,在感光体41的表面形成黄色的调色剂像。
此外,第二图像形成单元40M的显影部44使品红色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体41,第三图像形成单元40C的显影部44使青色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体41。而且,第四图像形成单元40K的显影部44使黑色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体41。
清洁部45将残留在感光体41的表面的调色剂除去。
附着在感光体41上的调色剂被转印至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50。中间转印带50形成为无接头状,并架设在多个辊上。该中间转印带50在未图示的驱动马达的驱动下,向与感光体41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在中间转印带50上的与各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的感光体41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一次转印部51。该一次转印部51通过对中间转印带50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压,将附着在感光体41上的调色剂转移至中间转印带50。
而且,中间转印带50旋转,从而将由4个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形成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0的表面。由此,在中间转印带50上,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像重合而形成彩色图像。
另外,在与中间转印带50对置的状态下设置有带清洁装置53。该带清洁装置53对结束了调色剂图像向纸张S的转印的中间转印带50的表面进行清扫。
在中间转印带50的附近且输送部23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配置有二次转印部60。该二次转印部60使由输送部23输送来的纸张S与中间转印带50接触,从而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0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纸张S。
二次转印部60具有二次转印辊61。二次转印辊61压接于对置辊。而且,二次转印辊61与中间转印带50接触的部分成为二次转印辊隙部62。该二次转印辊隙部62的位置是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0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于纸张S的转印位置。
在二次转印部60中的纸张S的排出侧设置有定影部70。该定影部70对纸张S进行加压以及加热来使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S。定影部70例如由一对定影部件即定影上辊71以及定影下辊72构成。定影上辊71以及定影下辊72在相互压接的状态下配置,并形成定影辊隙部作为定影上辊71与定影下辊72的压接部。
在定影上辊71的内部设置有加热部。通过来自该加热部的辐射热对定影上辊71的辊部进行加温。而且,定影上辊71的辊部的热向纸张S传递,纸张S上的调色剂像被定影。
纸张S以通过二次转印部60转印了调色剂像的面(定影对象面)面向定影上辊71的方式输送,并通过定影辊隙部。因此,在通过定影辊隙部的纸张S实施利用定影上辊71和定影下辊72的加压、和利用定影上辊71的辊部的热的加热。
在定影部70的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下游配置有切换门24。切换门24切换通过了定影部70的纸张S的输送路。即,切换门24在进行对纸张S的单面的图像形成时的面朝上排纸的情况下,使纸张S直行。由此,纸张S被一对排纸辊25排纸。另外,切换门24在进行对纸张S的单面的图像形成时的面朝下排纸的情况下、以及在进行对纸张S的双面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将纸张S向下方引导。
在进行面朝下排纸的情况下,通过切换门24将纸张S引导到下方后,纸张反转输送部26使纸张S的表里反转而向上方输送。由此,表里被反转的纸张S被一对排纸辊25排纸。在进行对纸张S的两面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通过切换门24将纸张S引导到下方后,再通过纸张反转输送部26使纸张S的表里反转。而且,表里被反转的纸张S通过再供纸路27再次被送至转印位置。
在与中间转印带50的带面对置的状态下设置有浓度传感器81。该浓度传感器81为了检测周期不均(图像的周期性的浓度不均)而对中间转印带50上生成的图案的浓度进行检测。即,浓度传感器81是对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的图像的周期性的浓度不均进行测量的浓度测量部的一个例子。此处,“主扫描方向”是指通过激光束在感光体41上形成静电潜像时的扫描方向(即,感光体41的轴方向),“副扫描方向”是指感光体41的旋转方向(即,纸张S的输送方向)。
可以在一对排纸辊25的下游侧配置后处理装置,该后处理装置折叠纸张S、对纸张S进行装订处理等。
[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的硬件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2,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的硬件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的硬件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控制部100。在上述控制基板90(参照图1)上构成该控制部100。
控制部100例如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01、用于存储CPU101执行的程序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2、以及被用作CPU101的作业区域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103。此外,作为ROM102,例如能够通常使用电可擦除的可编程ROM。
CPU10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该CPU101经由系统总线107分别与HDD(Hard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104、操作显示部105以及通信部106连接。并且,CPU101经由系统总线107分别与图像读取部30、图像处理部80、图像形成部40、供纸部21、定影部70、浓度传感器81以及起始位置传感器82。起始位置传感器82的详细后述。
HDD104对由图像读取部30读取而得到的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存储,或对输出完毕的图像数据等进行存储。操作显示部105是由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ELD(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电致发光显示器)等的显示器构成的触摸面板。该操作显示部105显示针对用户的指示菜单、获取到的与图像数据有关的信息等。并且,操作显示部105具备多个键,接受用户的通过键操作的各种指示、文字、数字等数据的输入,并将输入信号输出至控制部100。
通信部106经由通信线路110接受从作为外部的信息处理装置的PC(个人计算机)120发送的任务信息。而且,将接受到的任务信息经由系统总线107送到控制部100。任务信息中包括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与该图像数据建立对应的使用的纸张的种类以及张数等信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外部装置而应用个人计算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外部装置,例如也能够应用传真装置等其它各种装置。
图像读取部30光学读取原稿图像并转换为电信号。例如在读取彩色原稿的情况下,生成每一像素RGB具有各10位的灰度的亮度信息的图像数据。由图像读取部30生成的图像数据、从作为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外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PC120发送的图像数据被送到图像处理部80,进行图像处理。图像处理部80对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进行模拟处理、A/D转换、黑点校正、图像压缩、周期不均(图像的周期性的浓度不均)校正等处理。
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形成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将由图像读取部30等生成的R·G·B的图像数据输入至图像处理部80中的颜色转换LUT(Look Up Table:显示查找表)。而且,图像处理部80将R·G·B数据颜色转换为Y·M·C·K的图像数据。而且,对经过颜色转换的图像数据进行灰度再现特性的校正、参照了浓度校正LUT的网点等的屏幕处理或者用于强调细线的边缘处理等。周期不均校正的详细后述。
控制部100在CPU101的控制下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具体而言,控制部100驱动控制图像形成部40,形成图像浓度控制用的调色剂像或者图像形成用的调色剂像,并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0。另外,控制部100驱动控制二次转印部60,将中间转印带50担载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纸张S。并且,控制部100驱动控制定影部70,对纸张S进行加压以及加热,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纸张S。
[周期不均校正的机构]
在上述构成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存在起因于成像工序中所使用的感光体(感光鼓)41、显影套筒46等旋转部件的旋转周期的不均,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上产生周期不均(图像的周期性的浓度不均)的情况。该周期不均的校正在图像处理部80中进行。使用图3,对由该图像处理部80执行的周期不均校正的机构进行说明。图3是周期不均校正所需的机构的示意图。此处,作为一个例子,对将校正对象的旋转部件作为显影套筒46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显影套筒46中安装起始位置传感器82。起始位置传感器82是例如在显影套筒46绕一周中的某处检测显影套筒46的基准位置的基准位置检测部的一个例子。作为起始位置传感器82,例如能够使用由固定在显影套筒46的旋转轴上的光反射体与光电耦合器的组合构成的公知的结构的起始位置传感器。起始位置传感器82检测出的起始位置信号(以下描述为“HP信号”)被供给给图像处理部80。
周期不均的校正也使用以与中间转印带50的带面对置的状态被设置的浓度(Image Density Controll)传感器81。在周期不均的校正时,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在中间转印带50上进行副扫描方向(纸张的输送方向)上灰度一样的图案的形成。浓度传感器81为了周期不均校正而对中间转印带50上所生成的图案的浓度进行检测。浓度传感器81检测出的浓度信号(以下描述为“IDC信号”)被供给给图像处理部80。
图像处理部80基于起始位置传感器82的检测结果即HP信号、和浓度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即IDC信号来进行周期不均的校正。周期不均校正的详细后述。
[旋转部件的速度控制]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进行感光体(感光鼓)41、显影套筒46等旋转部件的速度控制。作为旋转部件的速度控制,例如能够例举与纸的基重对应的线速控制、与工序状态对应的显影θ(旋转部件相对于流程线速度的旋转速度比)控制等。若进行这样的速度控制,则该旋转部件为原因而产生的周期不均(图像的周期性的浓度不均)的产生方式改变。
具体而言,在旋转部件的周期不均的周期、振幅、相位这3个点上,浓度传感器81进行的浓度测量时的周期不均的产生方式发生变化。作为一个例子,使用图4、图5以及图6,对在分三阶段将显影θ变更为θ1=1.6、θ2=1.8、θ3=2.2时,显影套筒46的周期不均的周期、振幅、相位发生变化的样子进行说明。
(1)周期的变化
若成为校正对象的旋转部件的旋转变快,则如图4所示,周期(HP信号的间隔)变短。
(2)振幅的变化
定性地,若显影套筒46的旋转变快则显影性上升,成为周期不均稳定的方向,如图4所示,不均的强度即振幅减小。
(3)相位的变化
从周期不均校正的机构(参照图3)到达图像处理部80中校正了周期不均的数据实际成为周期不均的原因的显影套筒46为止需要规定的时间。换言之,实际上,如图5所示,应用从图像处理部80中接受到的HP信号的定时起在某个时间内通过旋转而移动的圆周上的位置的校正值。而且,若显影套筒46的旋转速度改变则某个时间内旋转的量改变,所以如图6所示,相位偏离。
从以上的情况可知,在进行了成为周期不均的原因的旋转部件的速度控制时,若保持原样应用速度变化前的校正值,则关于周期不均的校正,无法得到期望的校正效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关于周期不均的校正,以采用以下的手法为特征。周期不均的校正在图像处理部80(参照图2、图3)中执行。图7表示以图像处理部80为中心执行的周期不均校正系统的结构的概略。
如图7所示,以图像处理部80为中心执行的周期不均校正系统成为除了图像处理部80之外还由作为浓度测量部的一个例子的浓度传感器81、作为基准位置检测部的一个例子的起始位置传感器82以及控制部100构成的结构。如图2说明那样,图像处理部80、浓度传感器81、起始位置传感器82、和控制部100经由系统总线107连接。
此处,例举伴随速度控制下的显影θ的变更而产生的周期不均的变动的例子来进行说明。速度控制如上述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执行。因此,控制部100能够对图像处理部80赋予显影θ的信息、显影θ有变更的信息。换言之,图像处理部80能够从控制部100获取显影θ的信息、显影θ有变更的信息。
每当周期不均的校正时,首先,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预先设定周期不均校正的校正值(以下,描述为“周期不均校正值”)。具体而言,控制部100预先基于起始位置传感器82的检测结果即HP信号、和浓度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即IDC信号来设定用于与显影θ的变更后的各个θ时的周期不均的产生方式对应的校正值修正的参数,并作为表(以下描述为“校正值修正参数表”)来保持。即,控制部100具有作为周期不均校正值设定部的功能,该周期不均校正值设定部基于浓度传感器81的测量结果和起始位置传感器82的检测结果来设定周期不均校正值。作为保持校正值修正参数表的存储部,并未限定,但能够使用控制部100的ROM102。
图像处理部80具有基于周期不均校正值来校正图像形成参数的校正部801、和在显影θ被变更时修正周期不均校正值的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校正部801基于从控制部100赋予的显影θ的信息,并基于与该显影θ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来校正图像形成参数,具体而言校正灰度。预先设定与此时的显影θ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例如被保持在ROM102的与校正值修正参数表的存储区域不同的存储区域(或者与ROM102不同的存储部)。而且,通过将由校正部801校正了灰度的图像数据供给给图像形成部40,从而进行基于该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
此处,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若有速度控制例如与工序状态对应的显影θ的控制,则周期不均的产生方式根据显影套筒46的速度的变更而改变。因此,在图像处理部80中,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在显影θ已变更时,根据该已变更的速度来修正周期不均校正值。更具体而言,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从保持在ROM102中的校正值修正参数表获取与已变更的显影θ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并将该周期不均校正值设定为新的校正值。
校正部801基于由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修正后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来校正灰度。而且,通过将由校正部801校正了灰度的图像数据供给给图像形成部40,从而进行基于利用由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修正后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所决定的灰度(图像形成参数)的图像形成(打印)。这样,在显影套筒46的速度已变更时,根据该已变更的速度来修正周期不均校正值,并基于利用该修正后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所决定的灰度来进行图像形成,从而能够对应于旋转部件的速度控制。即,即使在伴随着旋转部件(本例中,显影套筒46)的速度控制而周期不均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关于周期不均的校正,能够得到与周期不均的变动对应的期望的校正效果。
按照图8的流程图,对上述构成的周期不均校正系统中的一系列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此外,周期不均校正系统中的一系列处理方法也能够捕捉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
此外,在本处理之前,与旋转部件的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和包括与旋转部件的速度已变更时的各个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校正值修正参数表预先被保持在ROM102中。
图像处理部80从控制部100获取成为校正对象的旋转部件的速度信息(步骤S1),同样地根据从控制部100获得的旋转速度有变更的信息来判断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是否有变更(步骤S2)。在判定为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有变更的情况下(S2的是),在图像处理部80中,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参照保持在ROM102中的校正值修正参数表(步骤S3),从该校正值修正参数表获取与变更后的旋转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
而且,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将从校正值修正参数表获取到的周期不均校正值设定为与旋转速度对应的新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步骤S4)。接下来,校正部801基于被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修正(设定)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来校正作为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参数的灰度(步骤S5),并将该校正后的图像数据供给给图像形成部40。由此,在图像形成部40中执行打印动作(图像形成动作)(步骤S6)。此外,图像处理部80在步骤S2中判定为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没有变更的情况下(S2的否),移至步骤S5,不修正周期不均校正值,而基于至此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来执行周期不均的校正。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处理部80中执行的周期不均校正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为了应对伴随显影θ的变更而产生的周期不均的变动,预先将与显影θ的变更后的各个θ时的周期不均的产生方式对应的参数作为校正值修正参数表,例如保持在ROM102(参照图7)。而且,在显影θ的变更时,从校正值修正参数表获取与变更后的显影θ对应的参数,并设定(修正)为与显影θ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将周期不均的1周期量的周期不均校正值保持为校正值修正参数表,与起始位置传感器82的检测结果即HP信号的定时配合地应用周期不均校正值。如前述,如变更显影θ,则周期不均的产生方式在周期、振幅、相位的点上改变,所以预先将用于某显影θ的情况下的校正值修正的参数保持为校正值修正参数表。
图10是表示校正值修正参数表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0的校正值修正参数表为通过控制部100的速度控制而变更时的显影θ(θ1、θ2、θ3)、和用于与变更后的显影θ对应的校正值修正的参数(周期、振幅、相位)的对应关系。在该例子中,随着从θ1至θ3,显影θ增加,即显影套筒46的旋转速度上升。
作为表的各参数的值的生成,可以通过实测求出,或也可以通过计算来求出。例如周期T,如果已知显影套筒46的直径Φ,则能够从下式(1)求出。
T=πΦ/θ…(1)
此处,T为周期[mm],π为圆周率,Φ为显影套筒46的直径[mm],θ为显影套筒46相对于流程线速度的旋转速度比。
另外,对于相位的变化,也能够通过计算来求出。如果清楚从图像处理部80接收到HP信号的时刻到利用激光束在感光体41上描绘所形成的潜像到达显影套筒46为止的时间,则能够计算显影套筒46以处于该时间内的θ旋转的量。此时,通过求出以某θ和其它θ’旋转的量的差,能够计算相位的变化。
若将形成在感光体41上的潜像到达显影套筒46的时间设为t[sec]、将相位的变化设为X[mm],则相位的变化X能够从下式(2)求出。
X={(Vθt)-(Vθ’t)}modC…(2)
此处,V为流程线速度[mm/sec],C为显影套筒46的圆周的长度[mm],mod是表示余数的计算的符号。
如果生成各个θ的情况下的校正值修正参数表(参照图10),则在应用时修正与当前的显影θ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对于与当前的显影θ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修正,使用图11来进行说明。图11A表示周期的校正的情况,图11B表示振幅的校正的情况,图11C表示相位的修正的情况。在图11A、图11B以及图11C中,对于被修正的校正值曲线,用实线表示θ1的情况,用虚线表示θ2的情况,用点划线表示θ3的情况。
在图11A(周期)的情况下,按照校正值修正参数表(参照图10),决定从HP信号的某个上升到下一个下降应用哪个周期不均校正值。
图11B(振幅)的情况下,按照校正值修正参数表(参照图10),校正周期不均校正值的强度。例如由于若显影套筒46的旋转速度变快(θ增加)则周期不均的强度减小,与此配合地周期不均校正值的强度也减小。定性地,若显影套筒46的旋转速度相对于感光体41变快,则与感光体41的表面接触的调色剂量变多,所以显影性上升,稳定性提高。结果周期不均的强度减小。
图11C(相位)的情况下,按照保存在校正值修正参数表(参照图10)中的相位的错开量,以使周期不均校正值的相位整体错开的方式应用参数。例如关注HP信号的上升时应用的周期不均校正值。在图11C中,横轴(X轴)、纵轴(Y轴)交叉的点表示HP信号的上升时应用的周期不均校正值。
在θ1的情况下,使相位错开错开量X1的量,应用错开后的位置的周期不均校正值。θ3的情况下,使相位错开错开量X3的量,应用错开后的位置的周期不均校正值。此外,此处,关注HP信号的上升时,但在其它的位置的周期不均校正值中也同样。
以上,示出在旋转部件的速度已变更时,修正周期、振幅、相位各个的参数的样子,但实际上通过这些参数校正的组合来决定应用的周期不均校正值。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示出显影θ变更时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修正的例子,但在流程线速度的变更时也应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手法,从而能够修正周期不均校正值。图12表示各线速的校正值修正参数表的一个例子。图12的校正值修正参数表为通过控制部100的速度控制而变更时的流程线速度(V1、V2、V3)、和用于与变更后的流程线速度对应的校正值修正的参数(周期、振幅、相位)的对应关系。
另外,即使在组合了显影θ的变更和流程线速度的变更的情况下,也将各种情况下的参数作为表而具有,从而能够修正周期不均校正值。图13表示组合了显影θ的变更和流程线速度的变更的情况下的校正值修正参数表的一个例子。
另外,即使校正对象是感光体41或者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50等旋转部件,也能够对伴随流程线速度的变更而产生的周期不均的产生方式应用同样的手法。在校正对象为感光体41的情况下,成为根据流程线速度的变更来修正起因于感光体41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处理。在校正对象为中间转印带50的情况下,成为根据流程线速度的变更来修正起因于中间转印带50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处理。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示出在变更了旋转速度的情况下将预先修正后的参数保存为表的例子,也能够根据预先保存的参数通过线性插补来求出修正后的参数。图14表示对于振幅,通过线性插补求出未保存在校正值修正参数表中的参数的样子。此处,示出对θ=1.6、θ=1.8、θ=2.2的情况进行实测,在已生成校正值修正参数表的情况下,对于未保存的例如θ=2.0的情况下的振幅的参数,根据其前后(θ=1.8、θ=2.2)的振幅通过线性插补来求出的例子。
通过上述的处理,即根据保存在作为存储部的一个例子的ROM102中的与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通过线性插补求出与未保存在ROM102中的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处理由图像处理部80的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来执行。但是,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进行的处理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为控制部100的处理。
[实施例4]
周期不均的振幅有可能随时间变化。作为原因,例举带电量的变动、显影剂的输送量的变动等。在周期不均的振幅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重新生成周期不均校正值能够进行适当的校正。此时,也可以根据预先保存的某旋转速度时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变动,通过预测求出其它的旋转速度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变动并变更。例如θ1时的振幅A1从以前的值增加1.5倍(不均恶化)。此时,即使变更显影θ,成为不均的原因的显影套筒46也相同,所以预料在其它的θ2时,不均也增加。因此,由于能够预料θ2时的振幅A2作为不均恶化的比例也是同程度的,所以相同地变更为大1.5倍的值,并保存。
上述的处理,即,根据保存在作为存储部的一个例子的ROM102中的与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随时间变化来修正保存在ROM102中的与其它的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处理由图像处理部80的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执行。但是,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802进行的处理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为控制部100的处理。
[变形例]
以上,使用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即,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加进各种的变更或者改进,加进这样的变更或者改进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中。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举了复印机的例子,但并不限于该应用例。即,本发明除了复印机之外,对打印机装置、传真装置、印刷机、复合机等所有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都能够应用。

Claims (2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浓度测量部,对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的图像的周期性的浓度不均进行测量;
基准位置检测部,检测成为校正对象的旋转部件的基准位置;
周期不均校正值设定部,基于上述浓度测量部的测量结果和上述基准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设定周期不均校正值;以及
校正部,基于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来校正图像形成参数,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基于由上述校正部校正了的图像形成参数来进行图像形成,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在上述旋转部件的速度已变更时,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根据该已变更的速度来修正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基于利用由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修正后的周期不均校正值决定的上述图像形成参数,来进行图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件是显影套筒,
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根据上述显影套筒相对于流程线速度的旋转速度比率的变更,来修正起因于上述显影套筒的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显影套筒相对于上述流程线速度的旋转速度比率被向增加的方向变更时,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将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向其振幅减小的方向修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显影套筒相对于上述流程线速度的旋转速度比率被向减小的方向变更时,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将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向其振幅增加的方向修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件是显影套筒,
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根据流程线速度的变更来修正起因于上述显影套筒的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件是感光体,
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根据流程线速度的变更来修正起因于上述感光体的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件是中间转印体,
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根据流程线速度的变更来修正起因于上述中间转印体的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存储部,上述存储部预先保存与上述旋转部件的速度变更对应的校正值,
在上述旋转部件的速度已变更时,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使用保存在上述存储部中的与变更速度对应的校正值来修正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根据保存在上述存储部中的与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通过线性插补求出与未保存在上述存储部中的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修正部根据保存在上述存储部中的与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随时间变化,来修正保存在上述存储部中的与其它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
11.一种图像形成方法,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浓度测量部,对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的图像的周期性的浓度不均进行测量;基准位置检测部,检测成为校正对象的旋转部件的基准位置;周期不均校正值设定部,基于上述浓度测量部的测量结果和上述基准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设定周期不均校正值;以及校正部,基于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来校正图像形成参数,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基于由上述校正部校正了的图像形成参数来进行图像形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上述旋转部件的速度已变更时,根据该已变更的速度来修正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的步骤;和
基于利用该修正后的周期不均校正值决定的上述图像形成参数来进行图像形成的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件是显影套筒,
还包括根据上述显影套筒相对于流程线速度的旋转速度比率的变更来修正起因于上述显影套筒的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的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上述显影套筒相对于上述流程线速度的旋转速度比率被向增加的方向变更时,将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向其振幅减小的方向修正的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显影套筒相对于上述流程线速度的旋转速度比率被向减小的方向变更时,将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向其振幅增加的方向修正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件是显影套筒,
包括根据流程线速度的变更来修正起因于上述显影套筒的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的步骤。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件是感光体,
包括根据流程线速度的变更来修正起因于上述感光体的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的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件是中间转印体,
包括根据流程线速度的变更来修正起因于上述中间转印体的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的步骤。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预先保存与上述旋转部件的速度变更对应的校正值的存储部,包括在上述旋转部件的速度已变更时,使用保存在上述存储部中的与变更速度对应的校正值来修正上述周期不均校正值的步骤。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据保存在上述存储部中的与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通过线性插补求出与未保存在上述存储部中的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步骤。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据保存在上述存储部中的与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随时间变化,来修正保存在上述存储部中的与其它变更速度对应的周期不均校正值的步骤。
CN201610874973.7A 2015-10-08 2016-09-30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068428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0334 2015-10-08
JP2015200334A JP6344361B2 (ja) 2015-10-08 2015-10-08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42854A true CN106842854A (zh) 2017-06-13
CN106842854B CN106842854B (zh) 2019-12-13

Family

ID=58499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74973.7A Active CN106842854B (zh) 2015-10-08 2016-09-30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9046B2 (zh)
JP (1) JP6344361B2 (zh)
CN (1) CN10684285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14346A (zh) * 2017-11-20 2019-05-2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10018624A (zh) * 2018-01-10 2019-07-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5319311A (zh) * 2022-10-13 2022-11-11 扬州皓月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切割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6171B2 (ja) * 2016-07-11 2020-09-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6922497B2 (ja) * 2017-07-12 2021-08-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39974A (ja) * 2000-10-31 2002-05-1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61474A (zh) * 2007-03-06 2008-09-10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18A (zh) * 2009-09-16 2011-04-20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11081330A (ja) * 2009-09-09 2011-04-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90475A (ja) * 2013-11-07 2015-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濃度むら補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65592B2 (ja) 2005-12-06 2011-09-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427239B1 (ko) * 2007-06-14 2014-08-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의 속도비 제어방법
JP2012013793A (ja) * 2010-06-29 2012-01-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色ずれ補正方法、及び色ずれ補正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2160905A (ja) * 2011-01-31 2012-08-2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73390A (ja) * 2011-02-18 2012-09-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5209B2 (ja) * 2013-03-14 2017-04-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156729B2 (ja) * 2013-04-04 2017-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83652B2 (ja) * 2014-02-17 2016-09-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39974A (ja) * 2000-10-31 2002-05-1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61474A (zh) * 2007-03-06 2008-09-10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081330A (ja) * 2009-09-09 2011-04-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18A (zh) * 2009-09-16 2011-04-20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15090475A (ja) * 2013-11-07 2015-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濃度むら補正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14346A (zh) * 2017-11-20 2019-05-2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9814346B (zh) * 2017-11-20 2021-10-0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US11287762B2 (en) 2017-11-20 2022-03-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10018624A (zh) * 2018-01-10 2019-07-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5319311A (zh) * 2022-10-13 2022-11-11 扬州皓月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切割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89046B2 (en) 2019-05-14
JP2017072759A (ja) 2017-04-13
CN106842854B (zh) 2019-12-13
JP6344361B2 (ja) 2018-06-20
US20170102658A1 (en) 2017-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42854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JP39030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331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7506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77389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ne width correction method therefor
KR20070100654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151759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26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93817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993374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generates conversion condition based on measurement result and first coefficient, and where chromatic color image is formed after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monochrome images, generates conversion condition based on new measurement result and second coefficient
JP20220719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26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67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648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554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9030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568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6301030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2064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557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階調補正方法
JP67489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6461A (ja) 画像補正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232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342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9069233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