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3758B - 车载用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车载用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3758B
CN106663758B CN201480081365.XA CN201480081365A CN106663758B CN 106663758 B CN106663758 B CN 106663758B CN 201480081365 A CN201480081365 A CN 201480081365A CN 106663758 B CN106663758 B CN 1066637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cabinet
side plate
partition member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13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3758A (zh
Inventor
菅原辰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ehicle Energy Ja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63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3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3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3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池组(1)包括:具有多个单电池的至少一个电池组件;具有载置电池组件的底板(20)、在底板(20)的周围立起设置的侧板(22、26)、和在侧板(22、26)的上端与底板(20)相对地设置的顶板(24)的箱体(2);设置于侧板(22、26)的、用于将箱体2固定于车辆侧载置部的支架(3);和设置于箱体(2)的将施加于顶板(24)的力传递到支架(30)的分隔部件(6)。

Description

车载用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用电池组。
背景技术
因近年来对节能和环境问题的意识增强,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受到了关注。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中装载有电池组,从电池组获得动力来驱动汽车。
电池组包括:由多个单电池构成的电池组件;和收纳该电池组件的电池箱体。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括由多个单电池构成的电池组件、和收纳该电池组件的电池箱体的电池组。
收纳电池组件的电池箱体包括:支承在车宽方向上相邻的多个电池组件的第1支承体;和支承在车宽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的多个电池组件的第2支承体。第1支承体包括分别保持所有电池组件的下部和上部的第1下部支架、第1上部支架。第1下部支架以保持所有电池组件的状态载置在电池箱体内。通过将第1上部支架的车宽方向两边缘部固定于电池托盘上,而将所有电池组件支承在电池箱体上。第2支承体也与第1支承体同样将所有电池组件支承在电池箱体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4-0221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池组,采用了在车宽方向上相邻的电池组件中,对于用第一支承体支承电池组件的状态,通过在其上表面设置辅助支架,防止电池组件的各上表面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折的结构,但是对于电池组件的各下表面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折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能够考虑下表面的第1下部支架与电池箱体的内底面的接触,考虑破损和噪声的问题。另外,能够考虑冲击引起的电池组件或单电池的破损。这样,存在电池组的强度不充分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车载用电池组包括:包括:具有多个单电池的至少一个电池组件;箱体,其具有载置电池组件的底板、在底板的周围立起设置的侧板、和在立起设置的侧板的上端与底板相对地设置的顶板;支架,其设置于侧板,用于将箱体固定于车辆侧载置部;和加强部,其设置于箱体,将施加于顶板的力传递到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第1方式的车载用电池组中,沿箱体的长度方向配置多个电池组件,加强部,是沿长度方向与电池组件交替地配置,且包括与顶板连接的第1连接部、和经由侧板与支架连接的第2连接部的分隔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第2方式的车载用电池组中,侧板具有分离的第1侧板和第2侧板,箱体包括:下部箱体,其具有底板、在底板的周围立起设置的第1侧板、和形成于立起设置的第1侧板的上端的第1凸缘部;和上部箱体,其具有顶板、在顶板的周围立起设置的第2侧板、和在立起设置的第2侧板的上端形成的与第1凸缘部固接的第2凸缘部,第2连接部配置在第1侧板的第1凸缘部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在第3方式的车载用电池组中,支架是具有固定于第1侧板的第1固定部、和固定于车辆侧载置部的第2固定部的L形支架,车载用电池组包括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拱形地架设在支架与底板之间,与支架和底板连接,电池组件在支承部件与底板的连接部,经由底板与支承部件连接,分隔部件在支承部件与底板的连接部,具有经由底板与支承部件连接的第3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第2~4中任一个方式的车载用电池组中,顶板具有多个以向箱体外侧或箱体内侧隆起的方式变形的变形部,分隔部件的第1连接部与变形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在第5方式的车载用电池组中,在变形部的外周面,设置有从顶板向上方突出的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式,在第2方式的车载用电池组中,在各个分隔部件上,相互隔开地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从电池组件引出的配线的配线固定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式,在第2方式的车载用电池组中,各个分隔部件包括阻止从电池组件的单电池的安全阀排出的气体流入相邻的电池组件的遮挡部(遮蔽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车载用电池组的强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载用电池组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卸下电池组1的上部箱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下部箱体2a的图。
图4是表示电池组件5对于箱体2的固定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分隔部件6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分隔部件6对于箱体2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沿长度方向对箱体2作截面的图。
图8是说明分隔部件6作为加强部的功能的图。
图9是说明分隔部件6的气体阻挡效果的图。
图10是表示在箱体2内布设的线束(电力线、传感器用配线)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电池组1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电池组1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13是对图12的电池组1与箱体长度方向垂直地作截面的情况下的截面图。
图14是详细表示支架30C的形状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载用电池组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上部箱体2b的内周面侧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19是表示由箱状的下部箱体2a和平板状的盖28构成的箱体2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形成有加强部16的上部箱体2b和下部箱体2a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载用电池组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用电池组(以下称为电池组)装载在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等电动车辆中。
电池组1包括:收纳多个电池组件(参考后述图2)等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case)2;和用于使该箱体2与设置于车辆侧的电池组固接部100固接的支架(bracket)30。电池组1的重量经由多个支架30传递到电池组固接部100。箱体2具有设置有多个支架30的下部箱体(lower case)2a、和固定于其上部的上部箱体(upper case)2b。在上部箱体2b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在从车辆侧结构体对电池组1的上表面施加载荷的情况下承受该载荷的支承部件(例如L字形状的支架)31。另外,在不会从车辆侧对箱体2的上表面施加载荷的状况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支承部件31。
图2是表示卸下电池组1的上部箱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在下部箱体2a内,在箱体长度方向L上配置有多个电池组件5。图2所示的例子中,设置有4个电池组件5。电池组件5包括多个单电池50。各单电池50的电池罐上,设置有电池罐内的压力因过充电等而达到规定压力时、使产生的气体逃逸的安全阀。另外,在箱体2内,设置有多个用于提高箱体2的机械强度的分隔部件6。分隔部件6和电池组件5在箱体长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图3是表示下部箱体2a的图。图3(a)是从斜上方观察下部箱体2a的立体图,图3(b)是从斜下方观察下部箱体2a的立体图。下部箱体2a具有矩形形状的底板20和4片侧板21、22。进而,在侧板21、22的上端,形成有向箱体外侧弯折的凸缘部23。如上所述,在与箱体较短方向正交的2个侧板2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用于将电池组1固定于车辆侧的支架30。支架30成L字形状,具有固定于侧板22的垂直部30a、和固定于电池组固接部100的水平部30b。支架30通过点焊等焊接固定于侧板22,但也可以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固定。
如图3(b)所示,在下部箱体2a的底板20上,设置有一对将设置于侧板22的支架30与底板20连结的拱形的下支架(lower bracket)32。其中,本实施方式中,与设置于各侧板22的支架30对应地设置有一对下支架32,但也可以是使这些下支架32一体形成的一个拱形下支架。即,也可以采用包括与底板20相对的平板部分、与设置于一方的侧板22的多个支架30连接的弯折部、和与设置于另一方的侧板22的多个支架30连接的弯折部的结构。通过采用这样的一体结构,能够进一步实现强度提高。下支架32是下部箱体2a的长度方向上细长的支架,一个下支架32与设置于单侧的侧板22的多个支架30连接。支架30和底板20与下支架32通过点焊等焊接。当然,也可以用螺钉等紧固部件固定。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下部箱体2a的底板20上,形成有使多个用于将电池组件5固定于底板20的螺栓贯通的贯通孔。另一方面,在下支架32的与各贯通孔相对的位置,分别焊接有与上述螺栓螺合的螺母300。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上部箱体2b具有矩形形状的顶板24和4片侧板25、26。而且,在侧板25、26的端部,形成有向箱体外侧弯折的凸缘部27。上部箱体2b对于下部箱体2a起到盖的作用,通过这样采用箱状结构,与平板状的盖相比可以实现强度提高。进而,通过设置凸缘部27,可以实现刚性的进一步提高。另外,关于下部箱体2a的凸缘部23,也同样可以实现刚性提高。另外,也可以使下部箱体2a的凸缘部23向箱体内侧弯折地形成。通过采用这样的凸缘部23,能够构成为凸缘部23、27不从箱体侧面突出。
在顶板24上,通过拉深加工等形成有多个加工为向外侧凸状地变形的隆起部240。隆起部240的顶部成平面状,上述支承部件31通过点焊固定于其顶部。如后所述,各隆起部240的箱体长度方向位置与分隔部件6的位置大致一致。
(电池组件5的固定结构)
图4是表示电池组件5对于箱体2的固定结构的图,是对电池组1与箱体长度方向垂直地作截面的截面图。电池组件5包括收纳多个单电池50的组件箱体51。如图4所示,在组件箱体51中,分3层收纳有合计14个单电池50。
在组件箱体51的四角(参考图2),分别设置有柱状的螺栓贯通部510。收纳于箱体2的电池组件5,利用螺栓301和螺母300固定于箱体2和下支架32。螺栓贯通部510的上端比组件箱体5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且,螺栓贯通部510的下端比组件箱体5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因此,通过用螺栓301进行螺栓紧固,组件箱体51的螺栓贯通部510被夹持在上部箱体2b的顶板24与下支架32之间。除了螺栓贯通部510以外,在组件箱体51与底板20和顶板24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这样的固定结构,多个电池组件5如图2所示地沿箱体2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被固定。
[关于提高强度结构的说明]
下部箱体2a和上部箱体2b由金属薄板形成,通过对薄板进行冲压加工,使其成为如图2、3所示的具有凸缘部23、27的箱状。如图4所示,作为重物的电池组件5利用螺栓301固定于顶板24和底板20,所以如果只有箱体2(下部箱体2a和上部箱体2b)则在强度上是不充分的。特别是车载用电池组的情况下,伴随车辆行驶会施加振动和冲击,所以存在箱体2因作为重物的电池组件5振动而变形的风险。
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拱形的下支架32,所以电池组件5的重量经由底板20传递到下支架32,进而,从下支架32传递到支架30。因此,电池组1的机械强度提高。进而,使上部箱体2b与下部箱体2a同样地成为具有侧板25、26的箱状,在顶板24上设置隆起部240,并且在侧板25、26上设置凸缘部27,由此实现了上部箱体2b的强度提高。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以下说明的分隔部件6作为箱体2的加强部,格外提高了对于自重和外力的强度。图5是分隔部件6的立体图。分隔部件6包括:与上部箱体2b连接的连接部61、与下部箱体2a的侧板22连接的连接部62a、62b,和与下部箱体2a的底板20连接的连接部63a、63b。各连接部61、62a、62b、63a、63b通过使分隔部件6弯折为L字形状而形成。用于螺栓紧固于上部箱体2b的螺母610通过焊接等固定于连接部61。同样,在连接部62a、62b上也设置有螺栓紧固用的螺母610。
另外,分隔部件6由金属板形成,为了提高分隔部件6自身的刚性而施加了线状的拉深加工。以下,将施加了拉深加工的部分称为拉深结构线601~609。在分隔部件6上,设置有使连接部61与连接部62a、62b连接的拉深结构线601、602,使连接部61与连接部63a、63b连接的拉深结构线603、604,使连接部62a与连接部63a连接的拉深结构线605,使连接部62b与连接部63b连接的拉深结构线606,以及其他拉深结构线607、608、609。
如后所述,分隔部件6也具有防止从单电池50的安全阀喷出的气体对相邻的电池组件5喷出的功能。因此,在分隔部件6上不仅设置有使连接部之间连接的金属板区域,也设置有金属板区域6A、6B、6C,以可靠地用分隔部件6阻挡气体。上述拉深结构线607是为了提高金属板区域6A的刚性而设置的,同样,拉深结构线608、609是为了提高形成它们的金属板区域6B、6C的刚性而设置的。另外,在分隔部件6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捆扎电池组件5的配线的线束夹的贯通孔611。另外,在金属板区域6A中,形成有用于固定线束的固定部64。
图6是表示分隔部件6对于箱体2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是与箱体2的长度方向垂直地作截面的图。下部箱体2a与上部箱体2b通过将彼此的凸缘部23、27用螺栓紧固而一体化。另外,对于一体化后的箱体2,分隔部件6与箱体2的顶板24、底板20和左右的侧板22连接。分隔部件6的箱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与支架30的固定位置大致一致。
如上所述,形成于顶板24的隆起部240的箱体长度方向位置,与支架30的固定位置大致一致,L字形状的支承部件31通过点焊固定于隆起部240的外周面一侧。连接部61用螺栓固定于该隆起部240的内周面一侧。结果,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1、顶板24和支承部件31一并地被螺栓紧固。螺栓固定使用设置于连接部61的螺母610。
同样,图示右侧的连接部62b用螺栓固定于下部箱体2a的侧板22。因为分隔部件6的箱体长度方向的位置与支架30的位置大致一致,所以连接部62b、侧板22和支架30一并地被螺栓固定。螺栓固定使用设置于连接部62b的螺母610。关于图示左侧的连接部62a,也与连接部62b的情况同样,连接部62a、侧板22和支架30一并地被螺栓固定。
另一方面,连接部63a、63b、底板20和下支架32用螺栓320和螺母(未图示)相互连接。螺栓320的头部与下支架32焊接,将螺母紧固于贯通连接部63a、63b、底板20和下支架32且突出到箱体内的轴上。另外,也可以通过点焊等将连接部63a、63b、底板20与下支架32一并焊接,以代替螺栓紧固。
图7是对箱体2沿长度方向作截面的图。5个支承部件31中,图示左端的支承部件31固定于在上部箱体2b中强度较高的顶板边缘部(强度因弯折而提高的区域)处形成的隆起部240(参考图1)。但是,该隆起部240上未设置分隔部件6。剩余的4个支承部件31如上所述地固定于顶板24的隆起部240(参考图1),并且也与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1连接。
这样,支承部件31、分隔部件6在箱体2的上下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因此,作用于支承部件31的上下方向的力经由分隔部件6传递到设置于下部箱体2a的底板20的背面侧的下支架32,进而从下支架32传递到支架30。
电池组件5配置在这些分隔部件6之间,在分隔部件6附近,螺栓贯通部510用螺栓固定于顶板24和底板20。各电池组件5的重量分别经由相邻的分隔部件6传递到下支架32和支架30。即,电池组件5的总重量分散地传递到支架30。相反,车辆侧的振动或冲击等产生的来自支架30的力,经由分隔部件6和下支架32,分散地作用于箱体2整体。
(分隔部件6的效果)
图8是说明分隔部件6作为加强部的功能的图。图5所示的形成于分隔部件6的拉深结构线601~609是分隔部件6中强度高的部分。而且,将连接部之间连接的拉深结构线601、602、604、605、606以大致成为桁架(truss)结构的方式形成。符号A1~A4示出了分隔部件6与箱体2的连结部。
用符号A1表示的连结部是支架30与下支架32的连结部。用符号A2表示的连结部是下支架32与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3a或63b的连结部。用符号A3表示的连结部是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1与隆起部240和支承部件31的连结部。另外,用符号A4表示的连结部中,包括支架30与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2a或62b的连结部、和被螺栓紧固的凸缘部23、27。其中,因为在箱体2中,凸缘部23、27的部分刚性提高,所以优选连接部62a、62b的位置设置于凸缘部23、27的附近。
在连结部A1~A4采用了用于提高箱体2的强度的结构。在连结部A3,通过设置上述隆起部240实现了上部箱体2b的强度提高。另外,箱体2的下部箱体2a和上部箱体2b分别成具有侧板的箱状,通过将各侧板上形成的凸缘部23、27用螺栓紧固,实现了箱体2整体上的刚性提高(连结部A4)。支架30是如上所述在车辆侧的电池组固接部100(参考图1)上固定箱体2的部件,为了获得充分的保持强度而使用了金属的厚板。在将支架30固定于下部箱体2a上的情况下,优选与刚性高的凸缘部23、27或其附近连接(连结部A4)。另外,设置于支架30与下部箱体2a的底板20之间的拱形的下支架32,也是作为用于提高箱体2的强度的部件而设置的(连结部A1、A2)。
图8中,虚线示出了分隔部件6自身的强度传递路径的概要。对分隔部件6施加外力时,以内力的方式在分隔部件6的内部传递,使外力向其他连结部传递。该内力的传递路径是强度传递路径。内力经过刚性高的部分传递,所以在分隔部件6中,能够视为沿各拉深结构线601~606传递,成为大致如虚线所示的强度传递路径。二点划线合成了对连结部A3施加外力的情况下的强度传递路径(虚线)。另外,实线示出了支架30单独和下支架32单独的强度传递路径。
如上所述,支承部件31固定于提高顶板24的强度的部位即隆起部240。隆起部240与分隔部件6连接,支承部件31在连结部A3与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1连结。因此,对支承部件31施加外力的情况下,该力经由大致桁架结构的拉深结构线传递到底板部分的连结部A2和侧板部分的连结部A4。进而,传递的力经由作为强度部件的支架30和下支架32传递到车辆侧(电池组固接部100)。而且,因为使这样的分隔部件6在箱体长度方向上与电池组件5交替地配置,所以外力分散至多个分隔部件6传递到支架30。结果,能够提高对于箱体2的外力的强度,能够防止外力对电池组件5的收纳单电池50的部分的影响。
这样,分隔部件6在连结部A2、A3和A4与强度高的部件(支架30和下部箱体2a)连接。因此,即使在外力经由支承部件31和支架30作用于箱体2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薄金属板形成的箱体2的变形。
另外,下支架32在连结部A1与支架30连结,所以电池组件5的重量经由分隔部件6和连结部A4传递到支架30,并且经由底板20、下支架32和连结部A1传递到支架30。这样,重量分散地传递到支架30,因此可以减轻对底板20和下支架32和侧板22施加的负荷。进而,力因分隔部件6和下支架32在长度方向上分散,所以关于箱体长度方向的强度也提高。
(分隔部件6的气体阻挡效果)
图9是说明分隔部件6的气体阻挡效果的图。如上所述,分隔部件6也具有防止从单电池50的安全阀喷出的气体对相邻的电池组件5喷出的功能。单电池50的安全阀设置于从组件箱体51露出的面上。因此,气体如箭头G所示地向相邻的电池组件5喷出。但是,在分隔部件6上,不仅设置有实现强度传递路径的作用的拉深结构线601~606的部分,还在它们之间设置有金属板区域6A、6B、6C,所以能够防止喷出的气体吹到相邻的电池组件5上。
(分隔部件6的线束(harness)安装功能)
图10示出了在箱体2内布设的线束(电力线、传感器用配线)的一例。图10中,线束H1、H2、H3示出了不同系统的线束。它们为了避免噪声等相互干涉而相互分离地配置。本实施方式中沿着箱体长度方向设置分隔部件6,在各分隔部件6上,如图5所示,形成有用于固定线束H1、H2、H3的贯通孔611和固定部64。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通过设置于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2a的贯通孔611(参考图5)中固定线束夹(harness clip),将线束H1固定于连接部62a的部分。另外,线束H2被线束夹固定于固定部64。图10中不可见,但线束H3被固定于设置于与连接部62a相反一侧的连接部62b(参考图5)。在符号J1、J2所示的部分,线束也被固定于分隔部件6。这样,通过使用分隔部件6,能够将线束H1~H3固定于适当的配置。因此,即使对电池组1施加车辆振动,也能够防止振动引起的线束H1~H3的错位。其中,本实施方式中,使箱体2在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分割为下部箱体2a和上部箱体2b,所以对线束配线时的作业性提高。
(第1变形例)
图11是表示上述电池组1的第1变形例的图。图1所示的电池组1中,与各个分隔部件6对应地配置支架30,所以支架30的数量需要至少在分隔部件6的个数的2倍以上。另一方面,变形例1的电池组1中,在各侧板22上设置图11所示的支架30A、30B。关于其他结构,与图1中示出的电池组1相同。
图11中未图示,但分隔部件6是与从箱体长度方向的跟前侧向里侧的直到第4个的4个隆起部240对应地设置的。支架30A在侧板22的部分,与配置在跟前侧的2个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2b(参考图6)用螺栓紧固。符号302示出了用于与分隔部件6固接的螺栓。另一方面,支架30B的情况下,与配置在里侧的2个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2用螺栓紧固。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削减支架30的数量。另外,在车辆侧的电池组固接部100的结构中,单侧只存在2处紧固部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图11所示的支架30A、30B。
(第2变形例)
图12~14是表示电池组1的第2变形例的图。图12是电池组1的外观立体图。图13是对电池组1与箱体长度方向垂直地作截面的情况下的截面图。图13的电池组1除了支架30C与支架30不同以外,具有与图1中示出的电池组1相同的结构。
第2变形例中的电池组1与电池组固接部100的紧固结构是图13所示的结构,将箱体2的凸缘部23、27的部分紧固于电池组固接部100。因此,第2变形例中的支架30C能够视为是使上述支架30与下支架32一体化而得到的,具有与箱体2的底板20连接的连接区域303、与箱体2的侧板22连接的连接区域304、和用螺栓紧固于电池组固接部100的连接区域305(也参考图12)。
图14(a)是从图12的D方向观察支架30C的向视图,图14(b)是图14(a)的E-E截面图。用符号F表示的部分是因拉深加工而向外侧突出的凸部,凸部F跨连接区域303~305形成。即,通过形成多个这样的凸部F,提高了支架30C自身的刚性。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3a、63b(参考图5)与连结区域303的非凸部F的部分连结。另外,箱体2的凸缘部23、27与连接区域305的非凸部F的部分用螺栓紧固。
在连接区域的凸部F形成有贯通孔306,图13的螺栓307以贯通该贯通孔306的方式紧固于电池组固接部100。在图14(a)所示的非凸部F的部分形成的贯通孔308是用于用图12的螺栓321将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2a、62b与侧板22和支架30C螺栓连接的贯通孔。在连接区域303的凸部F的附近,固定有螺母300。其与图4所示的螺母300同样,在对电池组件5螺栓固定时使用。
其中,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下部箱体2a和上部箱体2b双方成具有侧板的箱状。但是,箱体2的形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也可以如图19所示,采用在箱状的下部箱体2a上设置平板状的盖28的结构。该情况下,从强度而言,优选支架30与下部箱体2a的连接部延伸至下部箱体2a和盖28的凸缘固接部K附近(或者以支架30的上端与下部箱体2a的凸缘部相接的方式)。
—第2实施方式-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池组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箱体2的强度提高,与电池组件5交替地配置了分隔部件6。在以下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上部箱体2b上通过拉深加工等设置有加强部16,以代替设置分隔部件6。该加强部16设置于与图1所示的电池组1中的隆起部240同样的位置,接近电池组件5的固定位置。
另外,在各加强部16的上表面固定有支承部件31。支承部件31对于加强部16的固定方法,与图1的支承部件31对于隆起部240的固定方法相同。
图16是表示上部箱体2b的内周面侧的立体图。加强部16跨顶板24和两侧板26地形成,加强部16的两端到达凸缘部27。这样,加强部16与作为其他加固部位的凸缘部27连接。即,在外力作用于设置于加强部16的上部的支承部件31的情况下,该外力经由加强部16传递到凸缘部27。设置于下部箱体2a的支架30的上端,到达下部箱体2a的凸缘部23或其附近。因此,从加强部传递到凸缘部27的力,经由凸缘部23传递到支架30。这样,与第1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6的情况同样,对支承部件31施加的外力经由强度高的区域即加强部16和凸缘部23、27传递到支架30。结果,能够实现箱体2的强度提高。另外,因为不存在分隔部件6这样夹在电池组件5之间的部分,所以易于进行电池组件5对于下部箱体2a的组装作业。
其中,在图15、16所示的例子中,在箱体外侧形成有凸出的加强部16,但也可以向箱体内侧凸出地形成,可以实现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通过不仅在上部箱体2b上,如图20所示也在下部箱体2a上形成同样的加强部16,能够实现箱体2的进一步的强度提高。该情况下,优选使上部箱体2b的加强部16与下部箱体2a的加强部16以上下方向相连的方式一致。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上部箱体2b的加强部16的部分传递的力易于传递到下部箱体2a的加强部16,进而从下部箱体2a的加强部16传递到支架30。
当然,因为上部箱体2b的加强部16与凸缘部27连接,下部箱体2a的加强部16与凸缘部23连接,所以即使上部箱体2b的加强部16的位置与下部箱体2a的加强部16的位置偏离,力也可以经由凸缘部23、27从上侧的加强部16传递到下侧的加强部16。
(第1变形例)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图。图15、1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上部箱体2b上通过拉深加工形成有槽状的加强部16。另一方面,在图17所示的第1变形例中,用另外的部件形成施加了拉深加工的梁状的加强部16B,通过点焊等将该加强部16B固定于上部箱体2b的内周面侧。各加强部16B与加强部16的情况同样地配置在电池组件5与电池组件5之间。
用符号160表示的部分是通过拉深加工形成的凸部,该凸部160与加强部16的情况同样地,跨顶板24和两侧板26形成,加强部16B的两端到达凸缘部27。与图15的情况不同,固定加强部16B的部分的顶板24的外周面侧是平面状的,支承部件31与固定加强部16B的部分连接。在该变形例1中,加强部16B也实现与上述加强部16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也可以在上部箱体2b和下部箱体2a双方设置加强部16B。
(第2变形例)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图。在上述第1变形例中,如图17所示在上部箱体2b的内周面设置形成有凸部160的梁状的加强部16B。另一方面,在图18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梁状的加强部16C的截面形状成L字形状,从一方的侧板26的凸缘部27到达另一方的侧板26的凸缘部27,所以第2变形例的加强部16C也与加强部16B同样地具有对箱体2加固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在上部箱体2b和下部箱体2a双方设置加强部16C。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例如如图1、15、19等(也参考图2、3、7、8、11、12、16)所示,包括:箱体2,其具有载置至少一个电池组件的底板20、在底板20的周围立起设置的侧板21、22、和在侧板21、22的上端以与底板20相对的方式设置的顶板24(或盖28);设置于侧板22的、将箱体2固定于作为车辆侧固定部的电池组固接部100的支架30;和使对箱体2施加的力传递到支架30的分隔部件6或加强部16。
通过设置这样的加强部16或分隔部件6,对箱体2施加的力(因箱体2的重量和来自外部的负荷而产生的力)经由加强部16或分隔部件6传递到支架30,进而从支架30传递到电池组固接部100。即,支承箱体2的支架30,与箱体2的强度高的部分(加强部16或分隔部件6)连接。结果,能够提高箱体2的强度。
在箱体2上设置图17所示的加强部16B、或图18所示的加强部16C这样的梁状部件,以代替加强部16或分隔部件6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挥与加强部16同样的作用效果。
进而,在沿箱体2的长度方向配置多个电池组件5的结构中,分隔部件6沿箱体2的长度方向与电池组件5交替地配置,如图5、6所示,包括:与顶板24连接的连接部61;和经由侧板22与支架30连接的连接部62a、62b。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例如,外力作用于顶板24的情况下,力在分隔部件6内传递,从连接部62a、62b经由侧板22传递到支架30。因此,能够抑制外力对由薄金属板等形成的箱体2的影响。
另外,优选如图1~3所示,使箱体2由下部箱体2a和上部箱体2b构成,在下部箱体2a上设置有底板20、在底板20的周围立起设置的侧板21、22和形成于侧板21、22的边缘的凸缘部23,在上部箱体2b上设置有顶板24、在顶板24的周围立起设置的侧板25、26和形成于侧板25、26的边缘的与凸缘部23固接的凸缘部27。通过将箱体2分割为2部分,在它们的固接部形成凸缘部23、27,能够提高箱体2自身的刚性。
进而,在箱体2上,以在L字形状的支架30的垂直部30a与底板20之间拱形地架设的方式,设置有作为支承部的下支架32。电池组件50经由底板20与下支架32连接。同样,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3a、63b经由底板20与下支架32连接。因为电池组件5经由底板20与下支架32连接,所以电池组件5的重量经由下支架32传递到支架30。另外,经由分隔部件6传递的力,经由下支架32传递到支架30。结果,底板20的强度提高。
进而,在顶板24上例如如图1所示,设置多个通过拉深加工等而以隆起的方式变形的隆起部240作为变形部,由此能够提高顶板24自身的强度。而且,通过使该变形部与分隔部件6的连接部61连接,能够抑制顶板24因外力等而变形。变形部在图1的隆起部240的情况下向箱体外侧隆起,但也可以向箱体内侧隆起。
通过在变形部(隆起部240)的外周面设置从顶板24向上方突出的支承部件31,能够防止外力施加于未连接分隔部件6的顶板部分。另外,施加于支承部件31的力,经由隆起部240、分隔部件6和下支架32传递到支架30。
也可以在各个分隔部件6上,例如如图5、10所示,设置贯通孔611和固定部64,作为固定从电池组件5引出的配线(图10的线束H1~H3等)用的配线固定部。通过使用它们,能够如图10所示地使线束H1~H3分离地固定。另外,也可以在各个分隔部件6上,设置金属板区域6A、6B、6C,作为阻止从单电池50的安全阀排出的气体流入相邻的电池组件5的遮挡部。
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这是因为各实施方式的效果能够单独或协同实现。另外,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特征,本发明就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池组
2…箱体
2a…下部箱体
2b…上部箱体
5…电池组件
6…分隔部件
6A、6B、6C…金属板区域
16、16B、16C…加强部
20…底板
21、22、25、26…侧板
23、27…凸缘部
24…顶板
28…盖
30、30A~30C…支架
31…支承部件
32…下支架
50…单电池
61、62a、62b、63a、63b…连接部
64…固定部
100…电池组固接部
611…贯通孔
240…隆起部
601~609…拉深结构线
A1~A4…连结部
H1~H3…线束。

Claims (5)

1.一种车载用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多个单电池的至少一个电池组件;
箱体,其具有载置所述电池组件的底板、在所述底板的周围立起设置的侧板、和在所述立起设置的侧板的上端与所述底板相对地设置的顶板;
支架,其设置于所述侧板,用于将所述箱体固定于车辆侧载置部;和
加强部,其设置于所述箱体,将施加于所述箱体的力传递到所述支架,
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配置多个所述电池组件,
所述加强部,是沿所述长度方向与所述电池组件交替地配置,且包括与所述顶板连接的第1连接部、和经由所述侧板与所述支架连接的第2连接部的分隔部件,
所述侧板具有分离的第1侧板和第2侧板,
所述箱体包括:
下部箱体,其具有所述底板、在所述底板的周围立起设置的所述第1侧板、和形成于所述立起设置的第1侧板的上端的第1凸缘部;和
上部箱体,其具有所述顶板、在所述顶板的周围立起设置的所述第2侧板、和在所述立起设置的第2侧板的上端形成的与所述第1凸缘部固接的第2凸缘部,
所述第2连接部配置在所述第1侧板的所述第1凸缘部附近,
所述支架是具有固定于所述第1侧板的第1固定部、和固定于所述车辆侧载置部的第2固定部的L形支架,
所述车载用电池组包括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拱形地架设在所述支架与所述底板之间,与所述支架和所述底板连接,
所述电池组件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底板的连接部,经由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承部件连接,
所述分隔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底板的连接部,具有经由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承部件连接的第3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具有多个以向箱体外侧或箱体内侧隆起的方式变形的变形部,
所述分隔部件的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变形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形部的外周面,设置有从所述顶板向上方突出的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各个所述分隔部件上,相互隔开地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从所述电池组件引出的配线的配线固定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分隔部件包括阻止从所述电池组件的单电池的安全阀排出的气体流入相邻的电池组件的遮挡部。
CN201480081365.XA 2014-08-22 2014-08-22 车载用电池组 Active CN1066637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72036 WO2016027377A1 (ja) 2014-08-22 2014-08-22 車載用電池パ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3758A CN106663758A (zh) 2017-05-10
CN106663758B true CN106663758B (zh) 2019-08-20

Family

ID=55350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1365.XA Active CN106663758B (zh) 2014-08-22 2014-08-22 车载用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5076B2 (zh)
EP (1) EP3185336B1 (zh)
JP (1) JP6293906B2 (zh)
CN (1) CN106663758B (zh)
WO (1) WO20160273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72220B1 (ko) * 2016-01-12 2020-01-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디바이스에 대한 탑재 공간이 최소화된 전지팩
JP6729341B2 (ja) * 2016-12-14 2020-07-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CN106784482B (zh) * 2016-12-30 2023-03-07 常州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电箱
JP6965812B2 (ja) * 2018-04-12 2021-1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CN108470865A (zh) * 2018-05-15 2018-08-31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箱体及电池系统
CN108711597A (zh) * 2018-05-23 2018-10-26 襄阳九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护壳及其制备方法
JP7160613B2 (ja) * 2018-09-27 2022-10-25 株式会社Subaru 車載用バッテリ
US11189877B2 (en) * 2019-01-11 2021-11-3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for mounting the same
JP7183966B2 (ja) * 2019-01-11 2022-12-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れを搭載する車両
US11114723B2 (en) 2019-01-24 2021-09-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attery array mounting and supporting brackets
DE102019106154A1 (de) * 2019-03-11 2020-09-17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Batteriewanne, Batteriewannen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Batteriewanne
DE102019203302B4 (de) * 2019-03-12 2023-06-2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Deckelteil sowie Gehäuse mit einem derartigen Deckelteil
DE102019203400A1 (de) * 2019-03-13 2020-09-17 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Batteriegehäuse
CN210092179U (zh) 2019-07-26 2020-02-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DE102020104159B4 (de) 2020-02-18 2023-02-0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Niedervoltbatterie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11599958B (zh) * 2020-05-29 2023-01-24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轻量化电池包
CN112563642B (zh) * 2020-12-11 2022-09-20 河北义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CN113276653B (zh) * 2021-06-07 2022-09-1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车电池布置结构及其安装支架
JP2023095310A (ja) * 2021-12-24 2023-07-06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電動作業機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3845A (zh) * 2012-01-31 2013-07-3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容器
CN103378326A (zh) * 2012-04-13 2013-10-30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电池块和二次电池模块
CN103503225A (zh) * 2011-04-12 2014-01-08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模块
CN103538455A (zh) * 2012-07-13 2014-01-29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托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7761A (ja) 2000-10-24 2002-05-08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419765B2 (ja) 2004-09-13 2010-02-2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装置
JP5109559B2 (ja) * 2007-09-28 2012-12-2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2010250984A (ja) 2009-04-10 2010-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JP5587167B2 (ja) 2010-12-27 2014-09-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防塵ケース
US8813888B2 (en) * 2012-02-06 2014-08-2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JP6016080B2 (ja) 2012-07-17 2016-10-2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03225A (zh) * 2011-04-12 2014-01-08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模块
CN103223845A (zh) * 2012-01-31 2013-07-3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容器
CN103378326A (zh) * 2012-04-13 2013-10-30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电池块和二次电池模块
CN103538455A (zh) * 2012-07-13 2014-01-29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托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93906B2 (ja) 2018-03-14
EP3185336B1 (en) 2019-07-31
WO2016027377A1 (ja) 2016-02-25
JPWO2016027377A1 (ja) 2017-04-27
US20170237053A1 (en) 2017-08-17
CN106663758A (zh) 2017-05-10
EP3185336A1 (en) 2017-06-28
US10305076B2 (en) 2019-05-28
EP3185336A4 (en) 2018-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63758B (zh) 车载用电池组
US9281505B2 (en)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EP2033879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6945494B (zh) 车身前部结构
US9365165B2 (en) Onboard equipment fixing structure
US8191943B2 (en) Crash box for a vehicle
US9333928B2 (en) Motor vehicle structure with crash box
JP5747270B2 (ja) 自動車後部における重要保安部品の設置構造
CN102963433B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67088A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3569267B (zh) 骑乘型车辆
JP6310990B1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固定構造
JP7063203B2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ルーム構造
JP556106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JP2017193300A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6507978B2 (ja) 電池パックの固定構造
JP2013203299A (ja)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KR101856240B1 (ko) 쇽업쇼버 하우징 및 그의 체결구조
JP6828628B2 (ja) 車体構造
CN207433631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JP5418901B2 (ja) 自動車の燃料容器支持装置の固定構造
US11251489B2 (en) Battery assembly having a support post and battery module supporting method utilizing a support post
CN113785435A (zh) 牵引电池的电池盒、牵引电池以及具有这种电池盒的车辆
JP5742696B2 (ja) バッテリの取り付け構造
CN209724467U (zh) 一种组合式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12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Japan Automotive Ener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