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5615B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5615B
CN106535615B CN201580037904.4A CN201580037904A CN106535615B CN 106535615 B CN106535615 B CN 106535615B CN 201580037904 A CN201580037904 A CN 201580037904A CN 106535615 B CN106535615 B CN 1065356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exhaust
mentioned
exhaust gas
gas pur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79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35615A (zh
Inventor
小乡浩行
长崎正晃
田中邦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35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5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35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56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in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在搭载有具备排气净化箱体的发动机的联合收割机中,在将驾驶座设置在发动机室上的情况下,抑制发动机室的排热的影响。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装置(3),所述收割装置(3)对农田的未收割谷物杆进行收割;脱粒装置(5),所述脱粒装置(5)使利用收割装置(3)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杆脱粒;行驶机体(1),所述行驶机体(1)搭载有收割装置(3)以及脱粒装置(5);发动机(20),所述发动机(20)配置在行驶机体(1)上的发动机室(43)内;排气净化箱体(50),所述排气净化箱体(50)配置在发动机(20)的排气系统内。在覆盖发动机室(43)的发动机室盖(44)的上表面侧配置有驾驶座(10b)。并且,将发动机室盖(44)的驾驶座(10b)下方的覆盖排气净化箱体(50)上方以及前方的部分形成为双层结构,并且发动机室盖(44)具有对外部空气进行吸引的开口(43d、44e、44g)。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边利用收割装置对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进行收割,一边利用脱粒装置使该收割的谷物杆脱粒而收获谷粒的联合收割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搭载有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箱体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使排气净化箱体的一部分突出在以能升降的方式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前侧的收割装置侧,以偏向靠收割装置侧的方式配置排气净化箱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将发动机室顶板部形成为带台阶的形状,在比驾驶座下方部高的位置配置排气净化箱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外,由于在联合收割机中具有收割装置和脱粒装置等各种各样的装置,所以在位于收割装置的右侧的驾驶部的下方形成发动机室,将发动机搭载在该发动机室内。近年来,出于联合收割机的紧凑化·轻型化的要求,发动机室的大小多有制约(发动机搭载空间大多狭小)。不仅在制约多的发动机室内配置发动机,还要配置空气滤清器和散热器这样各种各样的零件。
另外,从发动机到排气净化箱体的排气系统的配管长度越长,到达了排气净化箱体时的排气的温度当然越低。由于希望通过排气净化箱体的排气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所以有想要在尽量靠近发动机的位置配置排气净化箱体的要求。
立足于上述这些点,在上述以往技术中,为了在尽量靠近发动机的位置配置排气净化箱体,使排气净化箱体的一部分偏向靠收割装置侧,并自发动机室露出一些。在该情况下,发动机本身也配置在靠收割装置侧,在发动机的上表面侧确保排气净化箱体的安装位置。于是,由于排气净化箱体以及发动机的一部分自发动机室露出,所以发动机及发动机周边结构的左右宽度尺寸变长,进而存在难以容易地使行驶机体的左右宽度尺寸紧凑化的问题。
另外,受到来自排气净化箱体的排热量的影响,发动机室内的冷却效果下降,所以在将驾驶座设置在发动机室上的情况下,将发动机室的排热的影响施加于驾驶者,驾驶者的操纵环境变得不舒服。另一方面,在将排气净化箱体设置于发动机的情况下,由于排气温度较高,所以在联合收割机等作业车辆中,期待基于变为高温的排气的高效的废热利用。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对上述的现状进行研究而实施了改善的联合收割机。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装置,上述收割装置对农田的未收割谷物杆进行收割;脱粒装置,上述脱粒装置使利用上述收割装置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杆脱粒;行驶机体,上述行驶机体搭载有上述收割装置以及上述脱粒装置;发动机,上述发动机内设在上述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室内;排气净化箱体,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对上述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处理,在覆盖上述发动机室的发动机室盖的上表面侧配置有驾驶座,将上述发动机室盖的上述驾驶座下方的覆盖上述排气净化箱体上方以及前方的部分形成为双层结构,并且上述发动机室盖具有对外部空气进行吸引的开口。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使上述发动机室盖的双层结构部与散热器的外部空气吸入侧相连通,并且在该双层结构部的上表面以及前表面设有多个开口。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上述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发动机室的机内侧部配置有侧柱的结构,上述排气净化箱体配置为伸出至上述侧柱下方,在上述侧柱下方铺设有阻热板体,将该阻热板体配置在成为上述发动机室盖的双层结构部近旁的高度位置。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使上述散热器与设置在上述发动机的一侧的冷却风扇相对配置,并且设置有将通过该散热器的冷却风引导到上述发动机室内的冷却风引导板。
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上述联合收割机设置有覆盖上述散热器的排风侧的护罩,在形成于上述护罩的开口处配置上述发动机的上述冷却风扇,并且将上述冷却风引导板固定在上述护罩的两侧表面而延伸设置在上述发动机室侧。
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上述联合收割机还包括将外部空气导入到上述发动机内的空气滤清器,在上述护罩与上述发动机之间配置有导入来自空气滤清器的新空气的新空气导入管,使连结上述发动机的冷却水路和上述散热器的冷却水管以与上述新空气导入管交叉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新空气导入管上方。
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上述联合收割机是将用于使上述发动机输出传递到上述脱粒装置的脱粒带轮,配置在上述发动机室的与上述散热器相反的一侧的结构,将旋转叶片以与上述脱粒带轮同轴的方式设置在上述脱粒带轮上。
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以俯视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平行的配置将上述空气滤清器配置在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后方上侧,将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排气侧相连结的排气管,以平行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和上述空气滤清器的方式,延伸设置在上述排气净化箱体与上述空气滤清器之间。
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在上述空气滤清器与上述排气管之间配置有阻热板。
技术方案10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上述联合收割机是设置有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相连接的排气出口管和与上述排气出口管相连接的排气尾管的结构,利用能装拆的支承构件将上述排气出口管支承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支承脚体,以能相对于上述发动机支架以及上述脱粒装置沿上下方向调整上述排气尾管的方式,将上述排气尾管紧固固定于上述发动机支架以及上述脱粒装置,从上述脱粒装置与上述发动机室后方之间朝向后方配置上述排气尾管,并且使上述排气尾管的排气侧朝上。
技术方案11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上述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发动机室上方配置驾驶座的结构,并且将上述排气尾管固定在上述发动机室的后部上方,在成为上述驾驶座与上述排气尾管之间的位置配置有操作用具箱。
技术方案1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0或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看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和上述排气出口管,在与设置在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的冷却风扇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使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入口与上述发动机的排气侧相连接。
发明效果
采用技术方案1的发明,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装置,上述收割装置对农田的未收割谷物杆进行收割;脱粒装置,上述脱粒装置使利用上述收割装置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杆脱粒;行驶机体,上述行驶机体搭载有上述收割装置以及上述脱粒装置;发动机,上述发动机内设在上述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室内;排气净化箱体,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对上述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处理,在覆盖上述发动机室的发动机室盖的上表面侧配置有驾驶座,将上述发动机室盖的上述驾驶座下方的覆盖上述排气净化箱体上方以及前方的部分形成为双层结构,并且上述发动机室盖具有对外部空气进行吸引的开口,所以能够抑制上述发动机室盖外侧的温度的上升,防止上述发动机室内的热气传递到乘坐在上述驾驶座上的驾驶者。因此,能将上述排气净化箱体支承在上述驾驶座的下表面与上述发动机的上表面之间,能容易地缩小上述驾驶座与上述发动机的左右方向的设置宽度,并且能将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紧凑地设置在上述发动机的上表面侧。此外,能够顺利地执行将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内的排气温度维持为高温的过滤器再生运转等。
采用技术方案2的发明,使上述发动机室盖的双层结构部与散热器的外部空气吸入侧相连通,并且在该双层结构部的上表面以及前表面设有多个开口,所以能够利用上述散热器(冷却风扇)的外部空气的吸入力使上述发动机室盖的双层结构部的内部空间进行换气。因此,不必特别设置供上述发动机室盖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出入的换气风扇等,能够低成本地构成。
采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上述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发动机室的机内侧部配置有侧柱的结构,上述排气净化箱体配置为伸出至上述侧柱下方,在上述侧柱下方铺设有阻热板体,将该阻热板体配置在成为上述发动机室盖的双层结构部近旁的高度位置,所以对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等的加热,能够利用上述阻热板体简单地保护上述侧柱侧的线、电气配线。另外,能够防止自开口于上述侧柱上表面的操作板体的各杆的引导槽等朝向上述驾驶座的驾驶者排气。
采用技术方案4的发明,使上述散热器与设置在上述发动机的一侧的冷却风扇相对配置,并且设置有将通过该散热器的冷却风引导到上述发动机室内的冷却风引导板,所以能将来自上述散热器的冷却风高效地供给到上述发动机室内,提高上述发动机室内的冷却效果。特别是,在将上述发动机室设置在驾驶座下方,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一起配置了上述发动机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热被困在上述发动机室内,从而能够防止上述发动机室内的热气传递到乘坐在上述驾驶座上的驾驶者。
采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上述联合收割机设置有覆盖上述散热器的排风侧的护罩,在形成于上述护罩的开口处配置上述发动机的上述冷却风扇,并且将上述冷却风引导板固定在上述护罩的两侧表面而延伸设置在上述发动机室侧,所以利用上述冷却风扇导入到上述发动机室内的冷却风不易泄漏到上述发动机室外侧,因此能够提高上述发动机的冷却效果。
采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上述联合收割机还包括将外部空气导入到上述发动机内的空气滤清器,在上述护罩与上述发动机之间配置有导入来自空气滤清器的新空气的新空气导入管,使连结上述发动机的冷却水路和上述散热器的冷却水管以与上述新空气导入管交叉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新空气导入管上方,所以能够抑制由排气净化箱体等发热体导致的上述新空气导入管的温度的上升,减少上述新空气导入管的劣化。另外,能够上下设置适当的间隔而紧凑地延伸设置上述新空气导入管和上述冷却水管。
采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上述联合收割机是将用于使上述发动机输出传递到上述脱粒装置的脱粒带轮配置在上述发动机室的与上述散热器相反的一侧的结构,将旋转叶片以与上述脱粒带轮同轴的方式设置在上述脱粒带轮上,所以通过将旋转叶片设置在与上述发动机室的进气侧相反的一侧的脱粒带轮上,能使自上述散热器侧吸入的冷却空气在上述发动机室内高效地通过。
采用技术方案8的发明,以俯视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平行的配置将上述空气滤清器配置在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后方上侧,将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排气侧相连结的排气管以平行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和上述空气滤清器的方式,延伸设置在上述排气净化箱体与上述空气滤清器之间,所以能以与成为高温的发热源的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分开的方式配置上述空气滤清器,抑制上述空气滤清器的高温化。并且,通过将上述排气管配置在上述空气滤清器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之间,能使上述排气管作为对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阻热构件发挥功能,减小由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排热导致的对上述空气滤清器的影响。因而,能够抑制由上述发动机和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等的加热导致的上述空气滤清器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抑制上述空气滤清器的劣化。
采用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上述空气滤清器与上述排气管之间配置有阻热板,所以在上述阻热板的上侧配置上述空气滤清器,在上述阻热板的下侧配置上述排气净化箱体以及上述排气管,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来自上述排气净化箱体以及上述排气管的排热导致的对上述空气滤清器的影响。
采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上述联合收割机是设置有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相连接的排气出口管和与上述排气出口管相连接的排气尾管的结构,利用能装拆的支承构件将上述排气出口管支承于上述排气净化箱体支承脚体,以能相对于上述发动机支架以及上述脱粒装置沿上下方向调整上述排气尾管的方式,将上述排气尾管紧固固定于上述发动机支架以及上述脱粒装置,从上述脱粒装置与上述发动机室后方之间朝向后方配置上述排气尾管,并且使上述排气尾管的排气侧朝上,所以能够兼用上述排气净化箱体支承脚体将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和上述排气出口管支承为一体,并且能够根据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上述排气出口管的位置调整上述排气尾管的支承位置。因而,不仅能使排气系统的零件共用化而低成本地构成,还能提高排气系统的支承结构的支承刚性。另外,能够简单地吸收上述排气出口管和上述排气尾管的加工误差和组装误差,提高上述排气出口管以及上述排气尾管的组装作业性。
采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上述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发动机室上方配置驾驶座的结构,并且将上述排气尾管固定在上述发动机室的后部上方,在成为上述驾驶座与上述排气尾管之间的位置配置有操作用具箱,所以在联合收割机的上方排出因再生处理而成为了高温的排气,所以不仅能够防止农田的杆屑着火,还能防止残留在装置内的尘土等着火。另外,通过将上述操作用具箱配置在上述驾驶座的背面,能使上述操作用具箱在上述驾驶座与上述排气尾管之间作为阻热体发挥功能,从而能够防止来自上述排气尾管的热气传递到驾驶者。
采用技术方案12的发明,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看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和上述排气出口管,在与设置在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的冷却风扇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使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入口与上述发动机的排气侧相连接,所以能够利用上述发动机上表面侧的无用空间紧凑地配置上述排气净化箱体和上述排气出口管。另外,能沿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长度方向将排气出口管形成为长条,从而能使排气的温度下降至排出到机外,并且能够提高消声功能。并且,由于能将上述排气尾管配置在上述脱粒装置的侧部空间内,所以能够提高相对于各无用空间的上述排气净化箱体、上述排气出口管以及上述排气尾管的配置效率。此外,来自上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到达上述排气净化箱体上供净化处理后的排气通过的排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使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温度下降,另一方面供净化处理前的排气通过的排气引进侧(排气入口侧)距上述冷却风扇较远,冷却风难以到达。因而,能使净化处理前的排气为高温,适当地维持上述排气净化箱体的净化性能。并且,能使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温度下降而排出到外部,防止例如农田的杆屑等的着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四垄收割用的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到的驾驶部的立体图。
图5是从左侧后方观察到的驾驶部的立体图。
图6是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7是发动机室的左视图。
图8是发动机室的主视图。
图9是发动机室的俯视图。
图10是发动机室盖的俯剖图。
图11是发动机室盖的剖视立体图。
图12是发动机室盖的正面剖视图。
图13是排气尾管连接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侧柱上的杆以及开关的配置的图。
图15是从正面斜右侧观察柴油发动机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6是从背面斜左侧观察柴油发动机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7是成为另一结构例的发动机室的左视图。
图18是表示离合器工作机构的配置位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左侧简称为左侧,同样将前进方向的右侧简称为右侧。参照图1至图4说明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如图1至图4所示,联合收割机具有利用左右一对的行驶履带2(行驶部)支承的行驶机体1。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以能够利用单动式的升降用液压缸4绕收割转动支点轴4a升降调节的方式安装有收割谷物杆的四垄收割用的收割装置3。在行驶机体1上以并列状搭载有具有输送链6的脱粒装置5,和将脱粒后的谷粒存积的谷物箱7。另外,脱粒装置5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左侧,谷物箱7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右侧(参照图3)。
联合收割机配置有将谷物箱7内的谷粒从谷物箱7的后方朝向上方排出到机体外部的排出输送机8。能以排出输送机8的纵向进给螺旋输送器8a为中心使谷物箱8的前部向机体侧部转动。在谷物箱7的前方且在行驶机体1的右侧前部设置有驾驶部10。在驾驶部10配置有驾驶座10b、供驾驶者搭乘的踏板10a、设置有方向盘10c的方向盘墩11和具有主变速杆12或副变速杆13或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或开关类构件等的侧柱15。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行驶机体1上的驾驶座10b的下方侧配置有作为各驱动部的动力源的柴油发动机20。另外,在行驶机体1的下表面侧配置有左右的履带架21。在履带架21上设置有将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到行驶履带2的驱动链轮22,维持行驶履带2的张力的张力辊23,和将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保持为接地状态的多个支重轮24。利用驱动链轮22支承行驶履带2的前侧,利用张力辊23支承行驶履带2的后侧,利用支重轮24支承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
如图1至图3所示,收割装置3具有将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拉起的四垄量的谷物杆拉起装置31,将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的根部切断的推子式的割刀装置32,自谷物杆拉起装置31将收割的谷物杆输送到输送链6的前端部(输送起始端侧)的谷物杆输送装置33。利用谷物杆拉起装置31将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拉起,利用割刀装置32将未割取谷物杆的根部切断,利用谷物杆拉起装置31将收割的谷物杆输送到输送链6的前端部。
脱粒装置5具有谷物杆脱粒用的脱粒滚筒51,作为对下落到脱粒滚筒51的下方的脱粒物进行筛选的摆动筛选机构的摆动筛选盘52,将筛选风供给到摆动筛选盘52的扬谷风扇53,和将摆动筛选盘52的后部的排尘排出到机外的排尘风扇61。将输送器托架125竖立设置在脱粒装置5的上表面侧。借助输送器托架125将排出输送机8支承在行驶机体1的上方的收纳位置。利用输送器托架125将排出输送机8支承为大致水平姿势。如图3所示,收纳位置的排出输送机8从行驶机体1的右后方的角部朝向左前方的角部延伸。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输送链6的后端侧(输送终端侧)配置有排杆链62。自输送链6的后端侧转送到排杆链62的排杆(将谷粒脱粒后的杆)以较长的状态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或被设置于脱粒装置5的后方侧的排杆切刀63较短地切断成适当的长度后,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下侧。
在摆动筛选盘52的下方侧设置有将利用摆动筛选盘52筛选的谷粒(一次筛选物)取出的一次输送机55,和将混合有谷粒、杆屑或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筛选物取出的二次输送机56。另外,一次输送机55和二次输送机56自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前侧按照一次输送机55、二次输送机56的顺序侧视看以横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行驶履带2的后部上方。
摆动筛选盘52对下落到脱粒滚筒51的下方的脱粒物进行摆动筛选(比重筛选)。自摆动筛选盘52下落的谷粒(一次筛选物)中的粉尘利用来自扬谷风扇53的筛选风去除,而后该谷粒下落到一次输送机55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次扬粒筒57与自一次输送机55中脱粒装置5的靠谷物箱7的一侧壁(在实施方式中是右侧壁)向外突出的终端部连通连接。利用内设在一次扬粒筒57内的一次扬粒输送机(省略图示)将自一次输送机55取出的谷粒搬入到谷物箱7内,收集在谷物箱7的内部。
摆动筛选盘52通过摆动筛选(比重筛选)使带枝梗的谷粒等二次筛选物(谷粒和杆屑等混合存在的再筛选用的还原再处理物)下落到二次输送机56内。被二次输送机56取出的二次筛选物经由二次还原筒58以及二次处理部59返回到摆动筛选盘52的上表面侧,被再筛选。另外,利用来自扬谷风扇53的筛选风和排尘风扇61的吸尘排尘作用,将来自脱粒滚筒51的脱粒物中的杆屑以及粉尘等自行驶机体1的后部朝向农田排出。
接下来,参照图4~图9说明柴油发动机20的搭载结构。如图6~图8所示,借助发动机座41将柴油发动机20隔振支承在行驶机体1的驾驶座10b的下方侧。将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经由带轮·带传动系统传递到履带架21前部的行驶驱动用变速箱体42和脱粒装置5等的各部分。利用发动机室盖44覆盖柴油发动机20的前表面侧以及上表面侧。而且,在侧柱15的下方铺设有作为隔热板体的分隔板体16,利用分隔板体16覆盖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利用发动机室盖44形成发动机室43的前表面侧,利用发动机室盖44和分隔板体16形成发动机室43的上表面侧。
另外,如图8所示,借助开闭支点轴45将箱状的风洞箱体46竖立设置在行驶机体1的驾驶部10的右侧端部。使水冷用散热器47竖立设置在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侧的风洞箱体46的机内侧,使散热器47与柴油发动机20的冷却风扇48对峙。自风洞箱体46的右侧表面的机外侧开口46a将外部空气(冷却风)引进到风洞箱体46内,利用冷却风扇48的旋转将除尘完毕的冷却风自风洞箱体46的左侧表面的机内侧开口46b经由散热器47送入到发动机室43内,利用除尘完毕的冷却风将柴油发动机20等冷却。另外,在风洞箱体46的右侧表面的机外侧开口46a铺设有除尘网。利用除尘网的存在防止杆屑等向风洞箱体46的内部乃至发动机室43的内部侵入。
另外,固定有将散热器47的通风范围部的整体覆盖的形态的护罩481,在形成于该护罩481的开口配置冷却风扇48。也就是说,在散热器47的左侧配置有冷却风扇48,在该冷却风扇48与散热器47之间配置有风扇护罩481来引导冷却风。在风扇护罩481的前后端分别以朝向发动机室43侧的方式延伸设置有风向板(冷却风引导板)482、483。即,前侧风向板482的右缘与风扇护罩481的前表面连结固定,并将柴油发动机20的前表面右侧覆盖,而后侧风向板483的右缘与风扇护罩481的后表面连结固定,将柴油发动机20的后表面右侧覆盖。
使前侧风向板482的高度比后侧风向板483的高度低,将前侧风向板482的上端配置在低于发动机室盖44的下端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后侧风向板483的上端与风扇护罩481的开口部上端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参照图17)。通过使前侧风向板482的上端位于较低的位置,在前侧风向板482的上方配置排气净化箱体50,所以能够抑制排气净化箱体50内的再生温度的下降。
如上所述,使散热器47与设置在柴油发动机20的一侧的冷却风扇48相对配置,并且设置有将通过散热器47的冷却风引导到发动机室43内的冷却风引导板482、483。由此,形成为能将散热器47的冷却风高效地供给到发动机室43内的结构,提高发动机室43内的冷却效果。另外,在散热器47的排风侧设置有护罩481,将冷却风引导板482、483固定在护罩481的两侧表面上。并且,在护罩481与柴油发动机20之间配置有导入来自空气滤清器49的新空气的供气管(新的导入管)108。通过将供气管108配置在护罩481侧,抑制由排气净化箱体50等发热体导致的温度的上升,从而抑制供气管108劣化。
散热器47具有与柴油发动机20的冷却水路相连结的冷却水管471。冷却水管471与散热器47上方的开口部相连接,使在柴油发动机20内循环了的冷却水回流到散热器47内。冷却水管471以与连结于空气滤清器49的供气管108交叉的方式配置在供气管108的上方。冷却水管471的与柴油发动机20相连结的一侧配置在比供气管108靠柴油发动机20侧的位置。即,形成为使冷却水管471在供气管108与柴油发动机20以及排气净化箱体50之间通过的配置。因而,能以设置适当的间隔的方式紧凑地延伸设置供气管108和冷却水管471,并且能使回流侧的冷却水管471作为对供气管108的阻热构件发挥功能。
此外,在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的驾驶部10的后侧竖立设置有左右一对发动机室支柱71,在左右的发动机室支柱71之间铺设有背面板体72。即,利用分隔板体16、发动机室盖44、风洞箱体46以及背面板体72形成(划分出)发动机室43。在使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曲轴)朝向左右的状态下将柴油发动机20配置在发动机室43内。另外,使输出轴20a的左侧端部突出在柴油发动机20的左侧,使行驶驱动带73以及脱粒驱动带74与输出轴20a的左侧端部(突出端部)相连结。将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自输出轴20a经由行驶驱动带73朝向行驶履带2输出,将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自输出轴20a经由脱粒驱动带74朝向脱粒装置5输出。
另一方面,如图4~图12所示,柴油发动机20包括将新空气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内的空气滤清器49,和对柴油发动机20的排气进行处理的排气净化箱体50。将发动机室盖44的上表面侧多段地形成为阶梯状,将发动机室盖44的上表面侧中的前部上表面441形成为较低,将后部上表面442形成为较高。使发动机室盖44的前部上表面441的前端与竖立设置在比踏板10b靠上方的位置的前表面443的上端相连接,使后部上表面442与自前部上表面441的后端向斜上方竖立设置的后表面444的上端相连接。在发动机室盖44的后部上表面442的后端侧与左右的发动机室支柱71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辅助盖体440。通过将空气滤清器49固定安装在辅助盖体440的下表面上,使空气滤清器49位于发动机室盖44的后部上表面441以及辅助盖体442的下方。
在辅助盖体440的上表面侧搭载有消声箱体40。使消声箱体40的内部借助新空气引进管体39与风洞箱体46相连通,使空气滤清器49与消声箱体40的内部相连通。借助空气滤清器49将风洞箱体46内的空气引进到柴油发动机20的进气歧管19内。风洞箱体46、新空气引进管体39以及消声箱体40相当于位于发动机室43外的外部空气导入部。另外,在消声箱体40的上表面侧设置有电气安装箱38。在电气安装箱38中内置有发动机控制器等。
另一方面,借助驾驶座支承机构10d将驾驶座10b支承在发动机室盖44的前部上表面441的上表面侧。在发动机室盖44的前部上表面441以及分隔板体16的下方侧配置有排气净化箱体50。排气净化箱体50形成为长条圆筒状的外形形状,并支承在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换言之,使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与排气净化箱体50内部的排气移动方向一致。排气净化箱体50的长度方向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呈平行状。
在侧柱15的后方位置配置有收容作业离合器分离杆26、27的杆箱(操作用具箱)28。杆箱28被固定在发动机室支柱71的上端,且配置在驾驶座10b后方的电气安装箱38的左侧。即,杆箱28配置在排气尾管84的前方,并自排气尾管84的中途部覆盖后端侧。另外,在杆箱28的右侧配置有支承排出输送机8的输送器托架125。输送器托架125固定在脱粒装置5的上方前表面。
通过这样构成,在驾驶座10b的后方并列配置有电气安装箱38、杆箱28以及输送器托架125。因此,能在驾驶座10b的后方,使电气安装箱38、杆箱28以及输送器托架125作为阻断来自排气尾管84的排热的阻热构件发挥功能。因而,能够防止来自排气尾管84的热气传递给乘坐在驾驶座10b上的驾驶者。能够顺利地执行将排气净化箱体50内的排气温度维持成高温的过滤器再生运转等。此外,通过在侧柱15的后方配置杆箱28,将操作用具配置在落座于驾驶座10b的驾驶者的一侧,所以能够提高驾驶者的操作性。
使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引进侧(排气入口侧)位于分隔板体16的下方侧,使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位于发动机室盖44的前部上表面441的下方侧。在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引进侧设置排气入口管81,在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引出侧设置排气出口管82。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入口管81借助后述的涡轮增压器105的涡轮机匣106与柴油发动机20的排气歧管83相连结,使排气入口管81与排气歧管83相连通。在脱粒装置5与谷物箱7之间延伸设置有排气尾管84,使排气出口管82与排气尾管84相连通。自柴油发动机20的排气歧管83排出的排气从排气净化箱体50经由排气尾管84排出到机外。
而且,如图7~图12所示,将发动机室盖44形成为双层结构,使双层结构的发动机室盖44的内部空间44a、44c的左端部开口而与风洞箱体46的内部空间46c相连通。发动机室盖44在成为双层结构的前部上表面441的上表面的成为驾驶座10b的左右两侧的位置,设有外部空气吸入用的开口44d、44e。发动机室盖44的前部上表面441突出设置有驾驶座支承机构10d的左右部分而形成为双层结构,并且前部上表面441形成有内部空间44a、44b,在内部空间44a、44b各自的上表面设有开口44d、44e。另外,在外部空气吸入用的开口44d、44e处铺设有除尘网,防止杆屑等向内部空间44a、44b侵入。另外,使设在内部空间44a的右端的开口44f与设于风洞箱体46的上方开口46d相连通。另一方面,在前部上表面441的下方以覆盖前部上表面441的整个面的方式在成为与分隔板体16的高度位置同等的位置设置有隔热板体445。
发动机室盖44在成为双层结构的前表面443的前表面上设有外部空气吸入用的开口44g。另外,在外部空气吸入用的开口44g处铺设除尘网,防止杆屑等向内部空间44c侵入。发动机室盖44的前表面443形成上方开口的内部空间44c,该内部空间44c与前部上表面441的内部空间44a、44b分别相连通。另外,使设在内部空间44c的右端的开口44h与设于风洞箱体46的下方开口46e相连通。另一方面,在前表面443的后方以覆盖前表面443的整个面的方式设置有隔热板体445。另外,在后表面444的后方,与前表面443同样也以覆盖后表面444的整个面的方式设置有隔热板体445。
风洞箱体46具有上下多级的铺设有除尘网的机外侧开口46a,在内部空间46c配置有将配置在下侧的机外侧开口46a覆盖的遮挡板46f。遮挡板46f具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多个狭缝,并且遮挡板46f装拆自如地设置在风洞箱体46的左侧表面部。通过在与机内侧开口46b相对的位置配置将设在下级的机外侧开口46a覆盖的遮挡板46f,能够利用遮挡板46f留住自机外侧开口46a等间隙侵入的尘土。另外,通过将遮挡板46f构成为能够装拆,能将滞留在遮挡板46f上的尘土容易地去除。
具有上述那样的双层结构的发动机室盖44的前部上表面441的内部空间44a、44b以及前表面443的内部空间44c与风洞箱体46相连通,所以借助风洞箱体46形成通至发动机室43的通风路。当利用冷却风扇48的旋转使风洞箱体46的机内侧开口46b侧成为负压时,发动机室盖44自前部上表面441的开口44d、44e和前表面443的开口44g吸引外部空气。
自前部上表面441的开口44d供给的外部空气的一部分自开口44d流向右侧,从而经过右端的开口44f流入到风洞箱体46的内部空间46c内。并且,自开口44d供给的外部空气的其余部分流到内部空间44a的前方,从而流入到在内部空间44a的前方连通的前表面443的内部空间44c内。另外,自前部上表面441的开口44e供给的外部空气流到内部空间44b的前方,从而流入到在内部空间44a的前方连通的前面443的内部空间44c内。另一方面,自前表面443的开口44g供给的外部空气与自内部空间44a、44b流入的外部空气合流而流到右侧,经过右端的开口44h流入到风洞箱体46的内部空间46c内。
这样,由外部空气形成的冷却空气在双层结构的发动机室盖44的内部空间44a~内部空间44c内流动。因此,能够利用发动机室盖44的内部空间44d的隔热作用,抑制将发动机室43侧的热传递到发动机室盖44的上表面侧的驾驶座10b、发动机室盖44的前表面侧的踏板10a。另外,通过形成为利用发动机室盖44导入外部空气的结构,即使是利用发动机室盖44覆盖排气净化箱体50的上方以及前方的结构,也能抑制发动机室盖44外侧的温度上升,防止发动机室43内的热气传递到乘坐在驾驶座10b上的驾驶者。
如上所述,在覆盖发动机室43的发动机室盖44的上表面侧配置驾驶座10b。并且,将发动机室盖44的驾驶座10b的下方且覆盖排气净化箱体50上方以及前方的部分形成为双层结构,并且发动机室盖44具有吸引外部空气的开口43d、44e、44g。因而,能够抑制发动机室盖44外侧的温度上升,防止发动机室43内的热气传递到乘坐在驾驶座10b上的驾驶者。因此,能将排气净化箱体50支承在驾驶座10b的下表面与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之间,容易地缩小驾驶座10b与柴油发动机20的左右方向的设置宽度,并且能将排气净化箱体50紧凑地设置在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此外,能够顺利地执行将排气净化箱体50内的排气温度维持为高温的过滤器再生运转等。
另外,将排气净化箱体50内设在驾驶座10b的下方的发动机室43内,并且将空气滤清器49内设在驾驶座10b的后方的发动机室43内。因而,能将达到高温的排气净化箱体50和引进外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49彼此相邻且紧凑地配置在柴油发动机20的上方。例如,能使柴油发动机20和空气滤清器49均与柴油发动机20的冷却风引进部相邻,自柴油发动机20的冷却风引进部将外部空气容易地导入到空气滤清器49内。
另外,以与柴油发动机20相邻的方式配置散热器47,并且使双层结构的发动机室盖44的内部空间与散热器47的外部空气吸入侧相连通。因而,能够利用散热器47(冷却风扇48)的外部空气吸入力对发动机室盖44的内部空间44a~内部空间44c进行换气。因此,不必特别设置供发动机室盖44的内部空间44a~内部空间44c的空气出入的换气风扇等,能够低成本地构成。
如图5~图8、图12以及图13所示,排气出口管82朝向行驶机体1的左右中央侧弯折为L字形,进一步在分隔板体16的下方侧(向脱粒装置5与谷物箱7之间去的入口附近)朝向后方弯折为L字形。即,排气出口管82俯视形成为曲柄形状。因而,排气净化箱体50和排气出口管82的长度中途部以俯视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相邻。排气出口管82的后端侧与排气尾管84的前端侧相连通。
排气尾管84自脱粒装置5与谷物箱7之间向后方上侧排出排气。排气尾管84弯折成前端侧朝下弯折,中途部朝上延伸,后端侧在行驶履带2的后部上方侧向后方延伸。即,排气尾管84侧视形成为曲柄形状。排气尾管84的后端侧朝向斜后上方开口。另外,排气尾管84的后端侧形成为在使前方向脱粒装置5侧压曲后使后方朝向谷物箱7侧的结构,俯视压曲成C字状。排气尾管84的后端侧具有绕过与谷物箱7相连结的一次扬粒筒57的上端的压曲形状。
在侧视为曲柄形状的排气尾管84的纵向中途部焊接固定有中途支承支架185。在左发动机室支柱71的左侧表面焊接固定有安装板186。借助大致为L字形的连结支架187将排气尾管84的中途支承支架185以能够调节安装位置的方式用螺栓固定于左发动机室支柱71的安装板186。在左发动机室支柱71的安装板186形成有沿上下方向为长条状且上下并列的一对调节长孔190,借助两个调节长孔190将连结支架187的竖片部和安装板186固定为能够调节上下位置。并且,在排气尾管184的中途支承支架185形成有沿左右方向为长条状且前后并列的一对调节长孔191,借助两个调节长孔191将连结支架187的横片部和中途支承支架185固定为能够调节左右位置。
在排气尾管84的后端侧焊接固定有大致L字形的立设支架188。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表面紧固固定有大致L字形的连结支架189。将立设支架188的横片部从上方用螺栓紧固于固定在脱粒装置5的上表面右侧的连结支架189。在立设支架188的横片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为长条状且前后并列的一对调节长孔192,利用两个调节长孔192将立设支架188的横片部和连结支架189的横片部固定为能够调节左右位置。在连结支架189的竖片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为长条状且前后并列的一对调节长孔193,借助两个调节长孔193将连结支架189的竖片部以能调节上下位置的方式固定在脱粒装置5的上表面右侧。
由于能将排气尾管84以能够调节上下位置的方式分别固定在脱粒装置5以及发动机室支柱71上,所以能够简单地吸收排气出口管82与排气尾管84的加工误差、组装误差。由此,能够提高排气出口管82以及排气尾管84的组装作业性。另外,能将脱粒装置5以及发动机室支柱71兼用作排气尾管84的支承构件,以低成本制造排气尾管84的支承结构。
如图6、图7以及图9所示,将排气尾管84前端侧的排气入口内径形成为比排气出口管82后端侧的排气出口外径大。使排气尾管84的排气入口以动配合状嵌合于排气出口管82的排气出口。因此,将外部空气自排气出口管82的排气出口与排气尾管84的排气入口之间的间隙负压吸引到排气尾管84的内部。另外,由于使排气尾管84与柴油发动机20的振动系统分开,所以格外能够抑制起因于柴油发动机20侧与行驶机体1侧的振动频率的不同而使排气尾管84破损的可能。
如图5~图8以及图12所示,将排气尾管84的排气入口侧支承在与柴油发动机20上方的排气净化箱体50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将排气尾管84的排气出口侧支承在高于脱粒装置5的上表面的位置。并且,排气尾管84的后端侧以覆盖扬谷带轮89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在脱粒装置5与谷物箱7之间,上述扬谷带轮89将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输入到脱粒装置5。利用排气尾管84以及带轮盖板体(扬谷带轮盖)88的遮挡,将因排气尾管84的排热而被加热了的外部空气作为筛选风吸引到扬谷风扇53。
在脱粒装置5的前方右侧配置有与脱粒滚筒输入轴85相连结的脱粒滚筒带轮86。脱粒滚筒带轮86与扬谷带轮89进行带联动,从而将传递到扬谷带轮89的发动机20的驱动力传递到脱粒滚筒输入轴85。另外,脱粒滚筒输入轴85借助锥齿轮机构85a与脱粒滚筒51的旋转轴51a相连接,将利用脱粒滚筒带轮86传递的旋转驱动传递到脱粒滚筒51。脱粒滚筒带轮86配置在成为脱粒装置5与发动机室43之间的位置,脱粒滚筒带轮86的前方以及上方被带轮盖板体(脱粒滚筒带轮盖)87覆盖。
另外,收割装置3构成为能绕横长的收割输入管130上下转动,上述收割输入管130轴支承在位于脱粒装置5的前方的收割架台133上。能将来自脱粒滚筒输入轴85的动力经由注入(日文:流し込み)离合器131传递到收割输入管130内的收割输入轴132,上述注入离合器131将恒定的转矩传递到收割装置3。即,将来自柴油发动机20的动力不经由变速箱体42直接传递到收割装置3,从而无论车速快慢,都能以恒定的高速转速强制驱动收割装置3。
注入离合器131借助连杆机构152与离合器工作机构151相关联,上述离合器工作机构151具有能够利用单一的马达140的驱动绕转动轴转动的转动构件即扇形齿轮141(参照图17)。使注入离合器131进行作用的离合器工作机构151与注入离合器131的转动支点153同样由脱粒装置5的前方右侧的支柱框架固定,配置在脱粒滚筒带轮86的左侧下方。由此,能使连结注入离合器131和离合器工作机构151的连杆机构152的长度变短而紧凑地构成。
使排气尾管84的中途部位于脱粒滚筒带轮86的右侧。另外,在脱粒滚筒带轮86上以与排气尾管84对峙的方式设置有与脱粒滚筒输入轴85同轴的旋转叶片90。因此,随着脱粒滚筒带轮86的旋转,旋转叶片90进行旋转,从而能将在发动机室43内被加热了的空气排出到脱粒装置5侧。由此,将在发动机室43内通过而被加热的空气引导到被排气尾管84、脱粒滚筒带轮盖87以及脱粒装置5包围的空间内。并且,将被排气尾管84的排热加热了的外部空气作为筛选风吸引到扬谷风扇53。
另外,旋转叶片90与脱粒滚筒带轮86一齐旋转,从而在脱粒装置5与排气尾管84之间的空间内产生负压。因此,脱粒装置5侧的外部空气朝向脱粒滚筒带轮86流动,能将配置在脱粒滚筒带轮86的左侧下方的离合器工作机构151冷却。结果,能够防止对离合器工作机构151过度地加热,防止基于加热发生的马达140的故障。
另外,在柴油发动机20的上方以俯视看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排气净化箱体50和排气出口管82。因此,能够利用柴油发动机20上表面侧的无用空间紧凑地配置排气净化箱体50和排气出口管82。另外,能沿排气净化箱体50的长度方向将排气出口管82形成为长条,从而能使排气的温度降低直到被排出到机外,并且能够提高消声功能。此外,在将排气净化箱体50以及排气出口管82配置到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空间内的基础上,能将排气尾管84配置到脱粒装置5的侧部空间内,从而能够提高排气净化箱体50、排气出口管82以及排气尾管84相对于各无用空间的配置效率。
另外,以俯视看与排气净化箱体50平行的配置,将空气滤清器49配置到排气净化箱体50的后方上侧,将与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侧相连结的排气出口管82,以平行于排气净化箱体50和空气滤清器49的方式延伸设置在排气净化箱体50与空气滤清器49之间。通过以与成为高温的发热源的排气净化箱体50分开的方式配置空气滤清器49,并且在空气滤清器49与排气净化箱体50之间配置排气出口管82,能够降低因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热导致的对空气滤清器49的影响。
如图8所示,在侧柱15的下方侧且在分隔板体16的上方侧,配置有支承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等的杆支点轴机构17。在分隔板体16、排气净化箱体50的左侧,配置有与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的操作等联动而使脱粒驱动带74等张紧或松弛的离合器操作连杆机构18。具有将杆支点轴机构17以及离合器操作连杆机构18等的左侧覆盖的侧柱盖15a。在实施方式中,使侧柱盖15a的上端部与侧柱15的左侧表面下部相连结。离合器操作连杆机构18位于分隔板体16以及排气净化箱体50与侧柱盖15a之间。
另外,排气净化箱体50伸出配置至侧柱15的下方,在侧柱15的下方铺设有分隔板体(阻热板体)16。并且,将分隔板体16配置在成为发动机室盖44的双层结构部近旁的高度位置。因此,针对排气净化箱体50等的加热,能够利用作为阻热板体的分隔板体16简单地保护侧柱15侧的线、电气配线。另外,能够防止从在侧柱15的上表面的操作板体开口的各杆12~杆14的引导槽等,朝向驾驶座10b的驾驶者排气。
如图14所示,在侧柱50的驾驶座10b的右侧前方位置左右并列配置有主变速杆12以及副变速杆13,在副变速杆13的前方配置有用于设定行驶机体1的左右或前后的倾斜角度的机体姿势调节杆161。即,在侧柱50的前方的靠近方向盘10c的位置,一并配置有作为行驶系统的操作杆的主变速杆12、副变速杆13以及机体姿势调节杆161。另外,侧柱50在比主变速杆12靠前方的位置具有液晶显示器162,使液晶显示器162显示作为作业机械的联合收割机的行驶状态和作业状态。
侧柱15如图14所示,在成为主变速杆12的后方的位置配置有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利用1根的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兼用作收割装置3的动力继续或切断操作用的杆和脱粒装置5的动力连接或切断操作用的杆,并且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构成能沿设置于侧柱15的上表面的引导槽在前后方向上倾动。当使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位于引导槽后端时,切断向收割装置3以及脱粒装置5双方的动力。并且,当使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位于引导槽中途部时,使动力只传递到脱粒装置5,当使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位于引导槽前端时,将动力传递到收割装置3以及脱粒装置5双方。
侧柱15如图14所示,在比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的配置位置靠驾驶座10b的位置从前方依次配置有加速刻度盘163、定速控制开关164以及再生开关165。加速刻度盘163用于对柴油发动机20的转速进行调节操作。定速控制开关164用于操作将柴油发动机20的转速保持为恒定的定速控制的通断。再生开关165用于选择操作排气净化装置(排气净化箱体)50的执行的可否。加速刻度盘163、定速控制开关164以及再生开关165配置在驾驶座10b的左侧,以易于供驾驶者使用。
加速刻度盘163能够手动调节发动机转速,在将作业中的发动机20的转速保持恒定时等,使用加速刻度盘163。当发动机20的转速在作业中发生变化时,脱粒的性能变差,所以希望在作业中始终保持发动机20的转速,一边利用加速刻度盘163保持转速一边进行作业,加速刻度盘163是常用在作业中的操作刻度盘。另外,即使脱粒装置5的负荷发生变动,定速控制开关164也将柴油发动机20的旋转保持为恒定,进行能够实施始终稳定的脱粒和筛选的经济模式的通断。
再生开关165由带再生灯的开关构成,通过使再生灯忽亮忽灭,通知驾驶者排气净化装置(排气净化箱体)50的堵塞状态超过了极限量。并且,驾驶者通过对再生开关165进行接通操作,执行排气净化装置50的再生,使排气净化装置50内的PM燃烧。在正在执行排气净化装置50的再生时,再生开关165使再生灯亮灯,通知驾驶者正在执行排气净化装置50的再生。
接下来,参照图15以及图16说明柴油发动机20的结构。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柴油发动机20的缸盖91的一侧表面(后侧表面)配置有进气歧管19。缸盖91载置在内置有输出轴20a和活塞(省略图示)的缸体92上。在缸盖91的另一侧表面(前侧表面)上配置有排气歧管83。即,在柴油发动机20上夹着输出轴20a的两侧部分配配置有进气歧管19和排气歧管83。使输出轴20a从缸体92的左右两侧表面朝向左右外侧突出。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缸体92的左侧表面固定安装有飞轮外壳93。在飞轮外壳93内设置有飞轮94。自轴支承有飞轮94的输出轴20a的左端侧朝向变速箱体42输出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此外,在缸体92的下表面配置有机油盘95。在缸体92的右侧配置有冷却风扇48,以与冷却风扇48相对的方式设置散热器47(参照图8以及图9)。
即,在柴油发动机20上与输出轴20a交叉的一侧部(缸体92的右侧表面侧)配置有冷却风扇48,在相反于与输出轴20a交叉的一侧部的另一侧部(缸体92的左侧表面)配置有飞轮94。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引进侧(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飞轮94的位置,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冷却风扇48的位置。
在这样构成时,当来自冷却风扇48的冷却风到达排气净化箱体50中与供净化处理后的排气通过的排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时,使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温度下降。排气净化箱体50中供净化处理前的排气通过的排气引进侧(排气入口侧)距冷却风扇48较远,冷却风难以到达。因而,能使净化处理前的排气为高温,适当地维持排气净化箱体50的净化性能。并且,能使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温度下降后排出到外部,从而能够防止例如农田的杆屑等的起火。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进气歧管19内配置有引进再循环用的排气的排气再循环装置(EGR装置)96。空气滤清器49借助后述的涡轮增压器105的压缩机壳107以及排气再循环装置96与进气歧管19相连接。将被吸入到空气滤清器49内而被除尘以及净化了的新空气(外部空气),经由涡轮增压器105的压缩机壳107以及排气再循环装置96输送到进气歧管19,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缸内。
在上述结构中,自柴油发动机20排出到排气歧管83内的排气的一部分,经由排气再循环装置96以及进气歧管19回流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缸内。因此,柴油发动机20的燃烧温度下降,来自柴油发动机20的氮氧化物(NOx)的排出量减少,且能降低柴油发动机20的油耗。
使与燃料箱(省略图示)相连接的燃料泵98和共轨99与柴油发动机20的4缸量的各喷射器97相连接。在缸盖91的设置有进气歧管19的一侧配置有共轨99以及燃料过滤器100,在缸体92上的进气歧管19的下方侧配置有燃料泵98。另外,各喷射器97具有电磁开闭控制型的燃料喷射阀(省略图示)。使共轨99与燃料泵98的排出侧相连接,使柴油发动机20的各喷射器97分别与圆筒状的共轨99相连接。高压燃料暂时存积在共轨99内,经由共轨99被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缸(气缸)的内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柴油发动机20的燃料由燃料泵98加压输送到共轨99,作为高压的燃料蓄积在共轨99中。并且,通过分别对各喷射器97的燃料喷射阀进行开闭控制,将共轨99内的高压燃料喷射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缸内。即,通过对各喷射器97的燃料喷射阀进行电子控制,来高精度地控制燃料的喷射压力、喷射正时和喷射时长(喷射量)。因而,能够减少自柴油发动机20排出的氮氧化物(NOx)。
在缸盖5的前侧且在排气歧管83的上方配置有涡轮增压器105。涡轮增压器105包括内置有涡轮的涡轮机匣106,和内置有鼓风轮的压缩机壳107。使涡轮机匣106的排气引进侧与排气歧管83相连结。使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入口管81与涡轮机匣106的排气引出侧相连接。即,自柴油发动机20的各缸排出到排气歧管83内的排气经由涡轮增压器105以及排气净化箱体50等排出到机外。
压缩机壳107的供气引进侧借助供气管108与空气滤清器49的供气引出侧相连接。压缩机壳107的供气引出侧借助增压管109以及排气再循环装置96与进气歧管19相连接。即,利用空气滤清器49除尘以及净化了的新空气自压缩机壳107经由增压管109输送到排气再循环装置96,随后被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缸内。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作为用于对自柴油发动机20的各缸排出的排气进行净化的排气净化装置,具有将柴油发动机20的排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去除的排气净化箱体50(柴油颗粒过滤器(DPF))。如图15所示,排气净化箱体50内设有氧化催化器111和烟灰过滤器112。自柴油发动机20的各缸排出到排气歧管83内的排气经由排气净化箱体50等被放出到机外。利用排气净化箱体50减少柴油发动机20的排气中的一氧化碳(CO)、碳化氢(HC)、粒子状物质(PM)以及氮氧化物质(NOx)。
排气净化箱体50构成为俯视看沿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曲轴)平行的方向较长地延伸的横长的长条圆筒形状。在排气净化箱体50上的靠近飞轮94的部位设置有引进排气的排气入口管81,在排气净化箱体50上的靠近冷却风扇48的部位设置有将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出口管82。将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移动方向一端侧和排气移动方向另一端侧,借助左支脚体113以及右支脚体114能装拆地支承在缸盖91的左右侧表面上。即,借助左支脚体113以及右支脚体114将排气净化箱体50安装在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在使圆筒状的排气净化箱体50的长度方向朝向柴油发动机20的左右方向的状态下,使排气净化箱体50位于排气歧管83的上方侧。
如上所述,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与排气净化箱体50内部的排气移动方向(排气净化箱体50的长度方向)一致。另外,同样,空气滤清器49的长度方向也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一致。并且,如图9所示,空气滤清器49和排气净化箱体50以俯视看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位于柴油发动机20的上方。在该情况下,空气滤清器49位于发动机室盖44的后部上表面44b以及辅助盖体44c的下方且位于进气歧管19的上方。排气净化箱体50位于发动机室盖44的前部上表面44a以及分隔板体16的下方且位于排气歧管83的上方。
当这样构成时,能使空气滤清器49的吸气引进侧简单地连接于例如配置在发动机室43外的外部空气导入部(风洞箱体46等),并且能够有效利用柴油发动机20上方的无用空间,将排气净化箱体50和空气滤清器49紧凑地配置在柴油发动机20的俯视外形内(前后宽度内以及左右宽度内)。另外,侧视观察,空气滤清器49与排气净化箱体50的高度位置以使空气滤清器49位于上侧,使排气净化箱体50位于下侧的方式,沿发动机室盖44的阶梯形状上下错开。
在排气歧管83的上方配置有使向柴油发动机20去的空气增压的涡轮增压器105。在涡轮增压器105的上方配置有排气净化箱体50。即,排气净化箱体50和涡轮增压器105在排气歧管83的上方上下并列。另外,在进气歧管19的上方配置有使排气回流到柴油发动机20的进气系统(进气歧管19)内的排气再循环装置96(EGR装置)。在排气再循环装置96的上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49。即,空气滤清器49和排气再循环装置96在进气歧管19的上方上下并列。
当这样构成时,与排气系统相关的排气净化箱体50以及涡轮增压器105一并上下并列在排气歧管83侧,与进气系统相关的空气滤清器49以及排气再循环装置96一并上下并列在进气歧管19侧。因而,易于把握排气系统构件(排气净化箱体50以及涡轮增压器105)的配置和进气系统构件(空气滤清器49以及排气再循环装置96)的配置,有助于组装作业性的提高和维护性的提高。另外,易于在排气系统构件和进气系统构件的周围以尽量短的长度整齐地环绕排气系统配管(排气出口管82等)和进气系统配管(供气管108等),从而能以低成本制造进气排气系统的配管结构等。
另外,将排气支承板115以朝后突出的方式用螺栓紧固在左支脚体113上,该左支脚体113用螺栓紧固在缸盖91的左侧表面上,另一方面将板状的出口管支架116焊接固定在排气出口管82的后端侧。并且,将出口管支架116用螺栓紧固在排气支承板115的后端侧,利用设在出口管支架116的上缘的压曲部接受排气出口管82的出口侧。即,借助出口管支架116将排气出口管82支承在缸盖91的左侧表面侧的排气支承板115的后端侧。
当这样构成时,由于使排气出口管82与将排气净化箱体50支承在柴油发动机20上的左支脚体113相连结,所以能将用于支承排气净化箱体50的左支脚体113兼用作排气出口管82的支承构件,将排气净化箱体50和排气出口管82支承为一体,能以低成本制造排气出口管82的支承结构。也能帮助提高排气出口管82的支承刚性。
另外,由于使排气出口管82的一端侧(前端侧)与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相连结,并使排气出口管的另一端侧(后端侧)与支承排气净化箱体50的排气引进侧(排气入口侧)的左支脚体113相连结,所以能沿排气净化箱体50的长度方向将排气出口管82形成为长条,使排气的温度下降至排出到机外,并且能够提高消声功能。
在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如图17所示,在发动机室43内,也可以在空气滤清器49与排气出口管82之间配置阻热板491。即,在阻热板491的上侧配置空气滤清器49,在阻热板491的下侧配置排气净化箱体50以及排气出口管82。因而,能够利用阻热板491遮挡来自排气净化箱体50以及排气出口管82的排热,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对空气滤清器49的由来自排气净化箱体50以及排气出口管82的排热导致的影响。阻热板491自发动机室盖44向发动机室43内延伸设置。另外,在图17的实施方式中,将阻热板491的一端固定在辅助盖体440上,配置为利用阻热板491覆盖空气滤清器49的前方以及下方。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将离合器工作机构151配置在脱粒滚筒带轮86的左侧下方的结构,但如图18所示,也可以使离合器工作机构151与收割架台133相连结而配置在行驶机体1侧。即,将离合器工作机构151固定在收割架台133的背面而配置在比收割输入管130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使一端与扇形齿轮151相连接的连杆机构152延伸设置在上方,并使连杆机构152的另一端与注入离合器131相连结。在图18的结构中,通过将离合器工作机构151配置在与柴油发动机20的飞轮94(参照图5)同等的高度位置,使离合器工作机构151不易受到来自发动机室43的排热的影响。
即,在图18的实施方式中,利用与脱粒滚筒带轮86一起旋转的旋转叶片90,使在发动机室43内通过而被加热了的空气流到上方,所以能够抑制将位于与收割架台133同等的高度的离合器工作机构151加热。结果,能够防止对离合器工作机构151的过度的加热,从而能够防止基于加热引发的马达140的故障。另外,通过如图18那样将离合器工作机构151配置在行驶机体1侧,能以与发动机室43的排气侧分开的方式配置离合器工作机构151,所以形成为省略了旋转叶片90的结构,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另外,本发明中的各部分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行驶机体;3、收割装置;5、脱粒装置;20、柴油发动机;20a、输出轴;43、发动机室;44、发动机室盖;49、空气滤清器;50、排气净化箱体;82、排气出口管;84、排气尾管;113、114、支脚体。

Claims (12)

1.一种联合收割机,所述联合收割机包括:
收割装置,所述收割装置对农田的未收割谷物杆进行收割;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使利用所述收割装置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杆脱粒;
行驶机体,所述行驶机体搭载有所述收割装置以及所述脱粒装置;
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内设在所述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室内;
排气净化箱体,所述排气净化箱体对所述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处理,
其特征在于,
在覆盖所述发动机室的发动机室盖的上表面侧配置有驾驶部,该驾驶部具有驾驶座以及侧柱,
在该侧柱设有离合器分离杆,
所述排气净化箱体配置为在所述驾驶部的下方从所述驾驶座的下方伸出至所述侧柱的下方,
在所述侧柱的下方且与所述排气净化箱体之间铺设有隔热板体,
在所述侧柱的下方且与所述隔热板体之间配置有杆支点轴机构,该杆支点轴机构支承所述离合器分离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热板体以及所述排气净化箱体的侧方配置有所述离合器分离杆的离合器操作连杆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发动机室盖的所述驾驶座下方的覆盖所述排气净化箱体上方以及前方的部分形成为双层结构,
使所述发动机室盖的双层结构部与散热器的外部空气吸入侧相连通,并且在该双层结构部的上表面以及前表面设有多个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散热器与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一侧的冷却风扇相对配置,并且设置有将通过该散热器的冷却风引导到所述发动机室内的冷却风引导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设置有覆盖所述散热器的排风侧的护罩,在形成于所述护罩的开口处配置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冷却风扇,并且将所述冷却风引导板固定在所述护罩的两侧表面而延伸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还包括将外部空气导入到所述发动机内的空气滤清器,
在所述护罩与所述发动机之间配置有导入来自空气滤清器的新空气的新空气导入管,
使连结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水路和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水管以与所述新空气导入管交叉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新空气导入管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是将用于使所述发动机输出传递到所述脱粒装置的脱粒带轮,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与所述散热器相反的一侧的结构,将旋转叶片以与所述脱粒带轮同轴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脱粒带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以俯视与所述排气净化箱体平行的配置将所述空气滤清器配置在所述排气净化箱体的后方上侧,将与所述排气净化箱体的排气侧相连结的排气管,以平行于所述排气净化箱体和所述空气滤清器的方式,延伸设置在所述排气净化箱体与所述空气滤清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与所述排气管之间配置有阻热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是设置有与所述排气净化箱体相连接的排气出口管和与所述排气出口管相连接的排气尾管的结构,利用能装拆的支承构件将所述排气出口管支承于所述排气净化箱体支承脚体,
以能相对于所述发动机支架以及所述脱粒装置沿上下方向调整所述排气尾管的方式,紧固固定所述排气尾管,从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发动机室后方之间朝向后方配置所述排气尾管,并且使所述排气尾管的排气侧朝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是在所述发动机室上方配置驾驶座的结构,并且将所述排气尾管固定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后部上方,在成为所述驾驶座与所述排气尾管之间的位置配置有操作用具箱。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看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所述排气净化箱体和所述排气出口管,
在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设有冷却风扇,在与该冷却风扇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使所述排气净化箱体的入口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侧相连接。
CN201580037904.4A 2014-07-24 2015-07-03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65356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0985 2014-07-24
JP2014150985A JP6245758B2 (ja) 2014-07-24 2014-07-24 コンバイン
PCT/JP2015/069327 WO2016013386A1 (ja) 2014-07-24 2015-07-03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5615A CN106535615A (zh) 2017-03-22
CN106535615B true CN106535615B (zh) 2019-04-16

Family

ID=55162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7904.4A Active CN106535615B (zh) 2014-07-24 2015-07-03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45758B2 (zh)
KR (5) KR20230167133A (zh)
CN (1) CN106535615B (zh)
WO (1) WO20160133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3516B2 (ja) * 2016-04-28 2021-12-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6945304B2 (ja) * 2017-01-31 2021-10-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2019000079A (ja) * 2017-06-19 2019-01-1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9076033A (ja) * 2017-10-25 2019-05-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40536B2 (zh) * 1971-12-14 1976-11-04
JPH0729215Y2 (ja) * 1987-12-11 1995-07-05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カバー
JPH0199719U (zh) * 1987-12-25 1989-07-04
JP3366462B2 (ja) * 1994-09-27 2003-01-14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ルーム内換気装置
JP2001128532A (ja) * 1999-11-08 2001-05-15 Kubota Corp 乗用型作業機の運転部構造
JP4024515B2 (ja) * 2001-10-16 2007-12-19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エンジン関係構造
JP2007037507A (ja) * 2005-08-05 2007-02-1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排出オーガ
JP2007244307A (ja) * 2006-03-16 2007-09-27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001136B2 (ja) * 2007-12-27 2012-08-1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5140536B2 (ja) * 2008-09-29 2013-02-0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WO2010050314A1 (ja) * 2008-10-28 2010-05-0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搭載用のエンジン装置
JP2010209813A (ja) 2009-03-11 2010-09-24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681577B2 (ja) * 2011-06-30 2015-03-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6227859B2 (ja) * 2012-07-26 2017-11-0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機搭載用エンジン装置
JP2014042476A (ja) * 2012-08-24 2014-03-13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973286B2 (ja) * 2012-08-24 2016-08-2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3172720A (ja) * 2013-04-09 2013-09-05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13386A1 (ja) 2016-01-28
KR20220084210A (ko) 2022-06-21
KR20210019601A (ko) 2021-02-22
KR20210134085A (ko) 2021-11-08
KR102413462B1 (ko) 2022-06-24
KR20230167133A (ko) 2023-12-07
KR20170034790A (ko) 2017-03-29
JP2016021965A (ja) 2016-02-08
JP6245758B2 (ja) 2017-12-13
CN106535615A (zh) 2017-03-22
KR102608486B1 (ko) 2023-11-30
KR102218515B1 (ko) 2021-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2296B (zh) 作业车辆搭载用的发动机装置
JP6066787B2 (ja)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装置
JP5968764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6535615B (zh) 联合收割机
JP5561944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135130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0209813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0022244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0051216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7249301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6029895A (ja) コンバイン
JP622629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378049B2 (ja)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装置
CN105357953A (zh) 联合收割机
JP622629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353353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5873431B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5119678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5119680A (ja) コンバイン
JP620913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656314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0547083A (zh) 一种使用便捷的收割机
JP2016029894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5123149A (zh) 一种颗粒直接收获机的颗粒净化装置
JP2015119679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