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04855B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04855B
CN105904855B CN201610100021.XA CN201610100021A CN105904855B CN 105904855 B CN105904855 B CN 105904855B CN 201610100021 A CN201610100021 A CN 201610100021A CN 105904855 B CN105904855 B CN 1059048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partition wall
medium
support membe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000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04855A (zh
Inventor
中野秀一朗
佐佐木恒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04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04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04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048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6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infrared [IR] radiation or microwa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介质的加热效率的印刷装置。印刷装置具备:印刷部,其通过使油墨附着于介质(M)上来实施印刷;输送部,其对介质(M)进行输送;加热装置(100),其对印刷结束的介质(M)进行加热。加热装置(100)具有:第一隔壁(210),其具有隔着加热区域(HA)而与第三支承部件(70相面对的红外线辐射面(211);加热部(130),其对第一隔壁(210)进行加热,红外线辐射面(211)的面积大于使该红外线辐射面(211)朝向第三支承部件(70)而投影时的投影面积。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式打印机等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个示例,已知一种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形成文字或图像的喷墨式打印机。在这样的打印机之中存在具备加热装置的打印机,该加热装置具有朝向介质送出气体的风扇和使风扇所送出的气体升温并向喷射有油墨的介质辐射红外线的加热器(例如,专利文献1)。
并且,在上述那样的打印机中,通过利用由被升温的气体(热风)产生的热传递和由加热器实施的热辐射而对介质进行加热,从而使喷射在介质上的油墨中的溶剂成分(例如水)蒸发。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具备加热装置的打印机中,对于提高加热装置在使喷射有油墨的介质干燥时的加热效率这方面,还留有改善的余地。
此外,上述情况并不限于喷墨式打印机,在通过对附着有油墨的介质进行加热来提高油墨相对于该介质的定影性的印刷装置中大致也是共通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80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被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介质的加热效率的印刷装置。
以下,记载了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
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印刷部,其通过使油墨附着于介质上来实施印刷;输送部,其沿着该介质的输送路径来输送所述介质;加热装置,其对印刷结束的所述介质进行加热,在将所述输送路径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的区域作为加热区域时,所述加热装置具有:红外线辐射部,其具有隔着所述加热区域而与所述输送路径相面对的红外线辐射面;加热部,其对所述红外线辐射部进行加热,所述红外线辐射面的面积大于将该红外线辐射面朝向所述输送路径投影时的投影面积。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加热部对红外线辐射部进行加热,从而使红外线辐射部被加热,由此使红外线从该红外线辐射部的红外线辐射面朝向位于加热区域的介质进行辐射。如此,能够利用热辐射来对介质进行加热。在此,红外线辐射部的红外线辐射面的面积大于将该红外线辐射面朝向输送路径投影时的投影面积。因此,能够以可对介质辐射红外线的面积变大的量,而增大相对于介质的红外线辐射量。如此,能够提高介质的加热效率。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将所述红外线辐射部设为第一隔壁时,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加热室,其至少一部通过所述第一隔壁、和贯穿形成有流入口的第二隔壁而被划分;气体流入部,其使气体经由所述流入口向所述加热室流入,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加热室进行加热,在所述第一隔壁上贯穿形成有朝向所述加热区域开口的流出口。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加热部对加热室进行加热,从而使加热室内的气体被加热。并且,经由开设于红外线辐射面上的流出口而使被加热的气体从加热室流出,从而使被加热的气体向位于加热区域的介质上吹送。如此,能够通过热传递而对介质进行加热。
此外,由于第一隔壁(红外线辐射部)对加热室进行划分,因此,通过加热部对加热室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在对从加热室经由流出口而流出的气体进行加热的同时对第一隔壁进行加热。如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通过热传递和热辐射而对介质进行加热。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流出口以相对于所述第一隔壁而贯穿形成的方向不同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经由流出口而使从加热室流出的气体的流出方向不同,因此易于在加热区域中使流出的气体彼此混合。因此,即使在从不同的流出口流出的气体的温度中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加热区域中的温度分布的偏差进行抑制。
上述印刷装置优选为,还具备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构成所述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以隔着所述加热区域而与所述加热装置相面对的方式设置,并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所述第一隔壁具有在与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的所述介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交叉壁,所述流出口在所述交叉壁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被支承部件支承的介质与交叉壁交叉,另一方面,流出口在交叉壁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形成,因此被支承部件支承的介质与交叉壁的流出口的贯穿方向以小于90度的角度交叉。因此,经由流出口而从加热室流出的气体将以与被支承部件支承的介质非正交的方式被吹送。因此,能够降低介质相对于支承面而被按压的力,并降低对介质进行输送时的输送负载。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气体流入部使从所述加热区域吸入的气体向所述加热室流入。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流出至加热区域的被加热的气体再次流入加热室。因此,与从非加热区域的区域使未被加热的气体向加热室流入的情况相比,加热室及加热区域的温度不易降低,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介质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加热装置和第三支承部件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对一部分结构进行剖切的加热装置和第三支承部件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4(a)为加热装置和第三支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剖视图,图4(b)为第一隔壁的放大剖视图,图4(c)为第三隔壁的放大剖视图。
图5为对印刷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且为加热装置和第三支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为,通过向长条的纸张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形成文字或图像的喷墨式的大幅面打印机。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放卷部20,其沿着介质M的移动方向对卷绕成卷筒状的介质M进行放卷;支承部30,其对介质M进行支承;输送部40,其对介质M进行输送;印刷部50,其对介质M实施印刷;加热装置100,其对介质M进行加热;收卷部60,其对介质M进行收卷。
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X(参照图2),将图1中的左右方向设为前后方向Y,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设为垂直方向Z。另外,宽度方向X、前后方向Y及垂直方向Z为相互交叉(正交)的方向。
此外,将印刷装置10中介质M从放卷部20到收卷部60的移动方向设为输送方向F。因此,例如,可以说放卷部20被设置在输送方向F上的最上游侧,也可以说收卷部60被设置在输送方向F上的最下游侧。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存在将输送方向F中朝向下游的方向简称为输送方向F的情况。
放卷部20具有对将介质M卷绕成卷筒状的卷筒体21进行保持的保持部22。并且,放卷部20通过使卷筒体21向一个方向(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实施从卷筒体21绕下的介质M的放卷。
支承部30沿着输送方向F具备第一支承部件31、第二支承部件32、第三支承部件70。第一支承部件31、第二支承部件32及第三支承部件70呈以宽度方向X作为长边方向的板状,并通过以横跨宽度方向X的方式与介质M接触从而对该介质M进行支承。
详细而言,第一支承部件31对从放卷部20向第二支承部件32被输送的印刷前的介质M进行支承。第二支承部件32被设置在与印刷部50相面对的区域,并对实施印刷的介质M进行支承。第三支承部件70被设置在与加热装置100相面对的区域,并对从第二支承部件32朝向收卷部60而被输送的印刷结束的介质M进行支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支承部件31、第二支承部件32及第三支承部件70构成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此外,从放卷部20而被放卷的介质M移动至被第一支承部件31支承为止的路径、以及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移动至被收卷部60收卷为止的路径也相当于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
输送部40具备:第一输送辊41,其在输送方向F上被配置在第一支承部件31及第二支承部件32之间;第二输送辊42,其在输送方向F上被配置在第二支承部件32及第三支承部件70之间。
第一输送辊41及第二输送辊42具有:驱动辊43,其通过在与介质M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从而向介质M施加输送力;从动辊44,其通过与被输送的介质M接触而进行从动旋转。并且,输送部40通过在使第一输送辊41及第二输送辊42对介质M进行挟持的状态下使驱动辊43进行驱动,从而将介质M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进行输送。
印刷部50具备:引导轴51,其以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宽度方向X作为长边方向;滑架52,其被引导轴51支承;印刷头53,其从未图示的喷嘴对介质M喷射油墨。滑架52通过未图示的滑架电机的驱动而在引导轴51的长边方向即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印刷头53被支承在滑架52的垂直下方。
并且,印刷部50为,通过在滑架52向宽度方向X移动时使印刷头53在适当的时间点喷射油墨,从而实施在介质M上形成文字或图像的印刷动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印刷头53所喷射出的油墨为,包含由染料或颜料构成的颜色材料作为溶质,并且主溶剂为水的水系的油墨。
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被印刷部50实施印刷的介质M的被印刷面称作“介质M的表面”,将被支承部30支承的介质M的被支承面称作“介质M的背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M的表面相当于“介质M的另一表面”,介质M的背面相当于“介质M的一个表面”。
收卷部60具有对将介质M卷绕成卷筒状的卷筒体61进行保持的保持部62。并且,收卷部60通过使卷筒体61向一个方向(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实施印刷结束的介质M的收卷。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4来对加热装置100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加热装置100具备作为该加热装置100的外壳的壳体110、形成封闭空间的加热室200、向加热室200的内部送出气体(例如空气)的第一风扇120、对第一风扇120所送出的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130、对第一风扇120所送出的气体进行除湿的吸湿部140。此外,加热装置100具备对第一风扇120进行支承的支承板150、向壳体110的内部送出气体的第二风扇160。
另外,由于加热装置100为对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进行加热的装置,因此加热装置100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优选为,被印刷装置10作为印刷对象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以上。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加热装置100及第三支承部件70之间的区域即用于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区域称作“加热区域HA”。
如图2及图4(a)所示,在壳体110的第三支承部件70侧的相反侧以在宽度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开设有多个(两个)安装口111。此外,如图4(a)所示,在壳体110的第三支承部件70侧,以与第三支承部件70相面对的方式,在输送方向F上并列地开设有收纳口112及送气口113。
如图2所示,加热室200在宽度方向X上通过壳体110的侧壁114而被划分。此外,如图3及图4(a)所示,加热室200在与宽度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通过第一隔壁210、第二隔壁220、第三隔壁230及第四隔壁240而被划分。
如图3及图4(a)、图4(b)、图4(c)所示,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以与第三支承部件70相面对的方式设置。在此,第一隔壁210以位于与第三隔壁230相比而靠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的方式与该第三隔壁230连结为一体。此外,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具有在与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输送路径)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
在图4(b)、图4(c)所示的截面观察时,第一交叉壁251以越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越朝向加热室200的内部的方式设置,第二交叉壁252以越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越朝向加热室200的外部的方式设置。如此,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通过使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在输送方向F上交替地配置而构成,从而在该输送方向F上交替地向加热室200的内侧及外侧屈曲。
因此,第一隔壁210的与第三支承部件70相面对的表面积大于使第一隔壁210朝向第三支承部件70投影时的投影面积,第三隔壁230的与第三支承部件70相面对的表面积大于使第三隔壁230朝向第三支承部件70投影时的投影面积。另外,在此所称的对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进行投影的方向是指,例如,与第三支承部件70(输送路径)正交的方向。
此外,如图3及图4(b)所示,在第一隔壁210的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上,于二者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形成有流出口253。如图3所示,流出口253在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的长边方向(宽度方向X)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形成有多个。如此,在第一隔壁210上以于输送方向F及宽度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贯穿形成有多个流出口253。另外,如图4(a)、图4(b)所示,流出口253的一个向加热室200开口,另一个向加热区域HA开口。
此外,如图4(b)所示,在宽度方向X上剖视观察时,第一隔壁210的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以相互交叉的方式设置。因此,第一交叉壁251上的流出口253的贯穿方向和第二交叉壁252上的流出口253的贯穿方向为不同的方向。
另一方面,如图4(c)所示,在第三隔壁230的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上,不同于第一隔壁210的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并未贯穿形成有流出口25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相当于通过向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辐射红外线从而利用热辐射对该介质M进行加热的“红外线辐射部”,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中的、第三支承部件70侧的表面相当于辐射红外线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因此,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优选为,由能够利用热辐射而有效地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材质而形成。
在此,来自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量(辐射能)与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为了增大来自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量而优选为,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热传导率较高,以便尽早提高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的温度。
此外,为了增大来自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量而优选为,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的辐射率较高。详细而言,优选为,作为油墨的红外线的吸收波长域的中红外线区域及远红外线区域中的辐射率较高(0.8以上)。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波长为约0.7μm至约2.5μm的电磁波设为近红外线,将波长为约2.5μm至约4μm的电磁波设为中红外线,将波长为约4μm至约1000μm的电磁波设为远红外线。
因此,优选为,由金属材料之中热传导率也较高的铝或铝合金构成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并为了提高辐射率而在该红外线辐射面211、231上实施铝阳极化处理。而且,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优选为,由作为远红外线高辐射铝功能材料的superray(日文:スーパーレイ)(注册商标)构成。
具体而言,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优选为具有如下组成,即,含有重量百分比0.3%至重量百分比4.3%Mn(锰)且其余部分由Al(铝)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并且优选为,由分散析出有Mn和Al的金属间化合物的铝合金和形成在其表面上的铝阳极化层构成。此外,也可以使这种材料中含有重量百分比0.05%至重量百分比6%的Mg(镁)。另外,关于这种材料,例如,记载在日本特开平4-110493号公报中。
此外,通过这种材料来提高辐射率是因为,被实施了铝阳极化处理的铝合金表面的反射率降低,并且该表面成为多孔质结构从而形成了微细的凹凸,因此使其表面积变大。
如图3及图4(a)所示,第二隔壁220以与第三隔壁230交叉的方式而在与输送方向F交叉(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如图4(a)所示,在第二隔壁220上于其宽度方向X上的大致中央处贯穿形成有流入口221。此外,如图3及图4(a)所示,第四隔壁240将第一隔壁210及第二隔壁220连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隔壁210、第二隔壁220、第三隔壁230及第四隔壁240也可以通过朝向宽度方向X挤出成形而形成为一体,也可以通过将各个隔壁独立地成形之后进行焊接或利用连接固定部件进行连接固定而设为一体。
如图4(a)所示,第一风扇120在壳体110的内侧且加热室200的外侧,以堵塞第二隔壁220的流入口221的方式被设置。并且,第一风扇120经由流入口221而从加热室200的外部向加热室200的内部送出气体。关于这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120相当于使气体经由流入口221而流入加热室200的“气体流入部”的一个示例。另外,第一风扇120例如,既可以为轴流风扇,也可以为离心风扇。
如图4(a)所示,加热部130具有呈圆筒状的圆筒部131和通过使电流流过而发热的发热体132。圆筒部131的基端侧与第二隔壁220的流入口221连通,另一方面,其顶端侧向加热室200的内部开口。此外,发热体132被收纳在圆筒部131的内侧。
如此,加热部130通过使从流入口221流入的气体在对发热体132进行收纳的圆筒部131的内侧进行流通来进行加热。此外,通过对流入到加热室200的气体进行加热,从而使对加热室200及该加热室200进行划分的第一隔壁210、第二隔壁220、第三隔壁230及第四隔壁240被加热。
另外,对于第一风扇120及加热部130的驱动,例如,优选为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只要在加热区域HA设置对该加热区域HA的温度进行测量的温度传感器,并根据加热区域HA中的实际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差来对第一风扇120及加热部130的驱动进行控制即可。另外,在此所称的目标温度为,欲将加热区域HA的温度设为几度的作为目标的温度,并优选为根据介质M的种类及油墨的种类来适当地确定。
如图4(a)所示,吸湿部140被安装在第一风扇120上,并对第一风扇120所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的湿气进行去除。另外,吸湿部140的吸湿方式,例如,只要是通过使第一风扇120所吸入的气体穿过易于对油墨的溶剂成分(例如水)进行吸附的固体中来实施除湿的吸附方式即可。此外,也可以通过使第一风扇120所吸入的气体与易于对油墨的溶剂成分进行吸收的液体接触来实施除湿的吸收方式。对于这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湿部140相当于对第一风扇120所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的油墨的溶剂蒸气(例如水蒸气)进行捕捉的“捕捉部”的一个示例。
如图3所示,支承板150以宽度方向X作为长边方向,并且,与宽度方向X交叉的截面形状呈大致C字状。在支承板150上贯穿形成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吸入口151。此外,吸入口151经由加热区域HA朝向第三支承部件70开口。
此外,支承板150被设置在与第三隔壁230相比更靠输送方向上游侧,其中,所述第三隔壁230被设置在与第一隔壁210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侧。因此,在加热区域HA中,第三隔壁230及第三支承部件70之间的区域位于,第一隔壁210及第三支承部件70之间的区域与支承板150及第三支承部件70之间的区域之间。
此外,如图4(a)所示,加热室200及支承板150将壳体110的内部划分为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一空间115和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二空间11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10的内部形成有包括加热室200在内的三个封闭空间。
在此,第一空间115为收纳有第一风扇120及吸湿部140的空间,并且为经由支承板150的吸入口151而与加热区域HA连通的空间。因此,在第一风扇120将气体向加热室200送出的情况下,能够从加热区域HA经由第一空间115而吸入该气体。另一方面,第二空间116为收纳有第二风扇160的空间,并且为经由送气口113而与加热区域HA连通的空间。
如图4(a)所示,第二风扇160被安装于安装口111上。第二风扇160通过将加热装置100的外部气体向第二空间116送出,从而使气体从该第二空间116经由送气口113而向加热区域HA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送出。如此,第二风扇160通过使外部气体经由送气口113而向利用加热装置100被加热的介质M吹送,从而使该介质M冷却。另外,第二风扇160与第一风扇120同样,既可以为轴流风扇,也可以为离心风扇。
如图1所示,第三支承部件70被形成为,越趋向于输送方向F越朝向垂直下方。此外,第三支承部件70以与加热装置100相面对的方式设置。并且,第三支承部件70通过从背面侧与印刷结束的介质M接触,从而对该介质M进行支承。
此外,如图3及图4(a)所示,第三支承部件70具有在输送方向F上呈平板状的平面部71、在输送方向F上呈屈曲板状的屈曲部72、在输送方向F上呈弯曲板状的弯曲部73。平面部71、屈曲部72及弯曲部73以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而并列的方式设置。即,如图4(a)所示,平面部71与加热装置100的第三隔壁230及支承板150相面对,屈曲部72与加热装置100的第一隔壁210相面对,弯曲部73与加热装置100的壳体110的送气口113的形成部位相面对。
此外,构成第三支承部件70的材料优选为热传导率较低的材料。这是因为,能够在以第三支承部件70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状态对该介质M进行加热时,对第三支承部件70从介质M吸收热量的情况进行抑制。此外,第三支承部件70具有隔着加热区域HA而与加热装置100相面对的红外线反射面80。在此,红外线反射面80的反射率优选为较高(0.8以上),例如,优选为镜面。
如图4(a)所示,屈曲部72通过在输送方向F上使第一交叉板74和第二交叉板75交替地配置而被构成,所述第一交叉板74越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越靠近加热装置100,所述第二交叉板75越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越远离加热装置10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屈曲部72的第一交叉板74与第一隔壁210的第一交叉壁251对置,屈曲部72的第二交叉板75与第一隔壁210的第二交叉壁252对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通过第一交叉板74及第二交叉板75而以靠近加热装置100的方式形成波峰的部位成为,能够从背面侧与介质M接触的接触部76。另一方面,通过第一交叉板74及第二交叉板75而以远离加热装置100的方式形成波谷的部位成为,不能从背面侧与介质M接触的退避部77。
如此,屈曲部72被形成为,在输送方向F上使接触部76及退避部77交替地重复。换言之,在屈曲部72中,在输送方向F上,隔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接触部76且隔开间隔D而形成有多个退避部77。
在此,接触部76在输送方向F上能够与介质M接触的长度非常短,一个接触部76在输送方向F上能够与介质M接触的面积非常小。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接触部76在输送方向F上隔开间隔而从背面侧与介质M接触,但是也可以在宽度方向X上隔开间隔而从背面侧与介质M接触,还可以在其他方向上隔开间隔而从背面侧与介质M接触。
此外,只要接触部76能够通过从背面侧与介质M接触来对该介质M进行支承,则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同样地,只要退避部77不能从背面侧与介质M接触,则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屈曲部72中的在输送方向F上相邻的退避部77彼此的间隔D(=接触部76彼此的间隔)为固定,但是也可以对该间隔D进行适当地变更。
接下来,参照图5对印刷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图5中的粗线箭头表示印刷装置10中的气体的流动。
在印刷装置10于介质M上实施印刷的情况下,输送部40将从放卷部20而被放卷的介质M输送至第二支承部件32。并且,印刷部50通过朝向被第二支承部件32支承的介质M喷射油墨,从而在该介质M上形成文字或图像。
接下来,印刷结束的介质M通过输送部40而向第三支承部件70被输送,并通过加热装置100而被加热。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在长条的介质M上实施印刷,因此在输送方向上游侧向与印刷部50相面对的介质M上喷射油墨,另一方面,在输送方向下游侧对与印刷部50相面对的介质M进行加热(干燥)。
首先,对于加热装置100利用热传递而对介质M进行加热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另外,在加热装置100对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进行加热的情况下,第一风扇120、第二风扇160及加热部130被驱动。即,第一风扇120使气体经由贯穿形成于第二隔壁220的流入口221而向加热室200内送出。此外,加热部130对被送出至加热室200内的气体进行加热。
于是,通过使加热室200内被加热的气体流入,从而使加热室200内的压力与加热室200外的压力相比而升高,并且加热室200内的温度升高。其结果为,经由贯穿形成于第一隔壁210上的流出口253而从加热室200向加热区域HA流出被加热了的气体(以下,称作“热气”)。
即,热气经由形成于第一隔壁210上的流出口253而从加热室200朝向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被吹送。如此,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通过热传递而被加热,从而使被喷射到介质M上的油墨的溶剂成分蒸发。
并且,由于被吹送至介质M上的热气与外部气体相比温度较高且与外部气体相比密度较低,因此会向垂直上方上升。在此,由于第三支承部件70(加热区域HA)被设置为越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越朝向垂直下方,因此会使被吹送至介质M上的热气在加热区域HA朝向输送方向上游侧上升。
另一方面,在加热装置100中,在贯穿形成有流出口253的第一隔壁21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有,贯穿形成有与第一空间115连通的吸入口151的支承板150。此外,在经由支承板150而与加热区域HA连通的第一空间115的内部设置有,将该第一空间115的气体向加热室200送出的第一风扇120。因此,在加热区域HA朝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而上升的热气,经由吸入口151而被吸入至第一空间115,并通过第一风扇120而再次流入加热室200。
如此,热气易于在第三隔壁230及第三支承部件70之间穿过。另外,在加热区域HA中,热气从与第一隔壁210相面对的区域流出,另一方面,热气从与支承板150相面对的区域被吸入至第一空间115。即,无论从第一隔壁210的流出口253流出的热气的温度如何,从气体流入加热区域HA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而气体从输送方向上游侧流出这一方面考虑,也易于在加热区域HA产生朝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气流。
此外,第一风扇120使穿过了吸湿部140的气体向加热室200流入。因此,在经由吸入口151而从加热区域HA吸入的气体中包含油墨的溶剂蒸气的情况下,从该气体中将蒸气去除。因此,也能够在印刷装置10继续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对从加热室200流出至加热区域HA的气体中所包含的溶剂蒸气量逐渐增大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第三支承部件70中的、与贯穿形成有流出口253的第一隔壁210相面对的部位成为,接触部76及退避部77在输送方向F上并列的屈曲部72。在此,在屈曲部72中,与平面部71及弯曲部73相比较,介质M及第三支承部件70的接触面积非常小。因此,即使以通过从加热室200流出的热气而使介质M被按压在第三支承部件70上的状态对该介质M进行输送,也会使伴随着介质M的输送而产生的摩擦力(静止摩擦力及动摩擦力)变小。即,能够对伴随着介质M的输送的输送阻力的增大进行抑制。
另外,对于这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支承部件70中设置有屈曲部72的区域相当于,该第三支承部件70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区域中的、对吹送有热气的介质M进行支承的被送风区域BA。换言之,被送风区域BA为,第三支承部件70中的、与贯穿形成有流出口253的第一隔壁210相面对的区域。
此外,在第一隔壁210中,流出口253被形成在以相互交叉的方式而被设置的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上。因此,从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的流出口253流出的热气在刚刚从加热室200流出之后便在加热区域HA中被混合。
因此,即使在第一隔壁210中,相邻的第一交叉壁251和第二交叉壁252的温度不同,从而使通过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而从流出口253流出的热气的温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从各自的流出口253流出的热气被混合,从而消除加热区域HA中的温度分布的偏差。
接下来,对于加热装置100通过热辐射而对介质M进行加热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通过利用第一风扇120及加热部130的驱动而使加热室200内被加热的气体流入,从而使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温度上升。因此,从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朝向被第三支承部件70(平面部71及屈曲部72)支承的介质M上辐射红外线。其结果为,通过热辐射而使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被加热。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即,使在不同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交叉壁251及第二交叉壁252在输送方向F上交替地配置。因此,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的表面积大于使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朝向第三支承部件70而投影时的投影面积,从而相对于介质M的红外线辐射量变大。
此外,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通过金属材料之中热传导率也较高的铝(铝合金)构成。因此,从加热装置100开始加热的最初起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温度便在早期上升,从而相对于介质M的红外线辐射量在早期便增大。此外,由于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被实施了铝阳极化处理,并且中红外线区域及远红外线区域中的辐射率被设为0.8以上,因此红外线辐射量进一步变大。
而且,如上所述,第三隔壁230及第三支承部件70(平面部71)之间的区域供从第一隔壁210的流出口253流出的热气通过。因此,第三隔壁230的温度不易降低,从而能够对因第三隔壁230的温度降低而使来自红外线辐射面231的红外线辐射量变小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第三支承部件70具有与加热装置100相面对的红外线反射面80。因此,从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朝向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而被辐射的红外线中的、穿透介质M的红外线将通过红外线反射面80而被反射。因此,被反射的红外线的至少一部分有助于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的加热。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热传递及热辐射而对介质M进行有效地加热,从而使附着于介质M的油墨的溶剂成分蒸发。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通过使热气经由开设于第一隔壁210上的流出口253而从加热室200流出,从而能够利用热传递而对位于加热区域HA的介质M进行加热。此外,通过使红外线从第一隔壁21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朝向位于加热区域HA的介质M上进行辐射,从而能够利用热辐射而对介质M进行加热。
在此,第一隔壁21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构成为,中红外线区域及远红外线区域的辐射率高达0.8以上,从而能够利用热辐射而对附着有油墨的介质M进行有效地加热。如此如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介质M的加热效率。
(2)通过利用中红外线区域及远红外线区域中的辐射率较优异的材料来构成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从而能够增大从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相对于介质M的红外线辐射量。
(3)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对印刷结束的介质M进行有效地加热,因此即使在印刷所使用的油墨为水系的油墨的情况下,也能够易于对该介质M进行干燥。
(4)由于第一风扇120使从加热区域HA吸入的气体流入加热室200,因此与从非加热区域HA的区域使气体(例如外部气体)流入加热室200的情况相比较,加热室200及加热区域HA的温度不易降低。如此,能够对介质M的加热效率的降低进行抑制。
(5)通过在加热区域HA中对被喷射了油墨的介质M进行加热,从而会产生该油墨的溶剂蒸气。因此,在使流出至加热区域HA的气体再次流入加热室200的情况下,容易使该气体中所包含的溶剂蒸气量逐渐变多。
对于这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吸湿部140而对从加热区域HA吸入的气体中所包含的油墨的溶剂蒸气进行去除(捕捉)。因此,即使在印刷装置10继续实施印刷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从加热室200朝向加热区域HA流出的气体中所包含的溶剂蒸气量逐渐增加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对介质M的干燥效率的降低进行抑制。
(6)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31与从第一隔壁210的流出口253流出有热气的加热区域HA相面对。因此,第三隔壁230的温度不易降低,从而能够对从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31相对于介质M的红外线辐射量变小的情况进行抑制。
(7)在输送方向F上,形成有吸入口151的支承板150、具有红外线辐射面231的第三隔壁230及形成有流出口253的第一隔壁210以并排的方式配置。因此,在加热区域HA中,在第三隔壁230及第三支承部件70之间的区域,容易使从第一隔壁210的流出口253流出的热气穿过。因此,第三隔壁230的温度不易降低,从而能够对从红外线辐射面231相对于介质M的红外线辐射量变小的情况进行抑制。
(8)经由第一隔壁210的流出口253而流出至加热区域HA的气体通过加热部130而被加热的部分,容易在加热区域HA中朝向垂直上方(输送方向上游侧)上升。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100中,从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有支承板150、第三隔壁230及第一隔壁210。因此,第一风扇120能够更多地吸入从第一隔壁210经由流出口253而流出至加热区域HA的被加热了的气体,并且使该气体流入至加热室200。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介质M的加热效率。
(9)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的面积大于使该红外线辐射面朝向第三支承部件70(输送路径)投影时的投影面积。因此,能够以可对介质M辐射红外线的面积变大的量而增大相对于介质M的红外线辐射量。如此,与将红外线辐射面211、231设为平面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介质M的加热效率。
(10)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对加热室200进行划分,并且,相当于朝向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辐射红外线的红外线辐射部件。因此,与独立地设置对加热室200进行划分的隔壁、红外线辐射部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加热装置100的结构简单化。
(11)通过利用第一交叉壁251和第二交叉壁252而将流出口253的贯穿形成方向设为不同的方向,从而使从流出口253流出的热气彼此在加热区域HA混合,进而能够对加热区域HA中的温度分布的偏差进行抑制。
(12)通过使相对于第一隔壁210的流出口253的贯穿形成方向与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成为非正交,从而利用从第一隔壁210的流出口253流出的热气,来使介质M被按压在第三支承部件70上的力降低。因此,能够降低对介质M进行输送时的输送负载。
(13)通过在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第三支承部件70(屈曲部72)上以在输送方向F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不能够与介质M接触的退避部77,从而使第三支承部件70及介质M的接触面积变小,由此使热量不易从被加热的介质M朝向第三支承部件70传递。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介质的加热效率。
(14)由于第三支承部件70具有红外线反射面80,因此从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朝向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而被辐射的红外线中的、穿透介质M的红外线将通过红外线反射面80而被反射。因此,红外线反射面80所反射的红外线的至少一部分被介质M吸收,从而能够有助于介质M的加热。
(15)为了对介质M进行加热而施加于该介质M上的热量为,通过热辐射而施加于介质M上的热量、和通过热传递而施加于介质M的热量之和。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由热辐射产生的介质M的加热效率的提高,从而能够降低利用热传递而施加于介质M上的热量,因此能够使向介质M吹送的热气的温度降低。由此,在对熔点较低的树脂薄膜等、耐热性较低的介质M进行干燥时,能够使介质M不容易发生热变形。
(16)吹送至介质M的热气,在穿过至少第三隔壁230和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之间的加热区域HA之后,从支承板150的吸入口151被吸入第一空间115。因此,与吹送至介质M的热气在刚刚被吹送至该介质M之后就被吸入第一空间115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由热传递产生的介质M的加热效率。
(17)在通过向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吹送热气来对该介质M进行加热的印刷装置10中,在吹送至介质M的气体的风量较多的情况下,会使介质M被按压在第三支承部件70上,从而增大介质M的输送阻力。对于这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三支承部件70上形成有不能够与介质M接触的退避部77。因此,即使在朝向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上强力地吹送热气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介质M不被按压在第三支承部件70上的部分,因此能够对介质M的输送阻力的增大进行抑制。
另外,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
·加热装置100通过向第三支承部件70中的、被屈曲部72支承的介质M上吹送热气来对该介质M进行加热。因此,被第三支承部件70支承的介质M所受到的风压,在被屈曲部72支承的部分为最大,且越是在远离屈曲部72的区域(平面部71及弯曲部73)中被支承的部分则风压越变小。换言之,介质M所受到的风压在被送风区域BA中为最大,越是在输送方向F上远离被送风区域BA则越变小。
因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平面部71及弯曲部73上也设置退避部77及接触部76的情况下,距屈曲部72(被送风区域BA)的距离越远,则将输送方向F上的退避部77彼此的间隔D设得越宽。换言之,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距屈曲部72的距离越远,则将输送方向F上的接触部76彼此的间隔设得越窄。
根据该结构,在被送风区域BA中,相对于每单位面积的介质M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使相对于介质M的支承部30的按压力被降低,从而能够对输送负载的增大进行抑制。另一方面,由于在远离被送风区域BA的区域中,相对于每单位面积的介质M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能够对介质M适当地进行支承。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结构,即,设置在加热室200的内部的加热部130对通过设置在加热室200的外部的第一风扇120而流入至加热室200的气体进行加热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也可以将第一风扇120及加热部130设置在加热室200的外部,从而使预先加热了的气体流入加热室200。此外,加热部130也可以为对加热室200(例如,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等)进行直接加热的结构。
·如果第一风扇120为能够使气体从加热室200的外部流入加热室200的内部的结构,也可以为送风风扇。例如,也可以为泵等抽吸机构。
·也可以在加热装置100中具备热气的送风所涉及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印刷结束的介质M通过来自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的热辐射而被加热。
·第三支承部件70也可以被形成为,越趋向于输送方向F则越朝向垂直下方。例如,也可以设置为水平,还可以设置为越趋向于输送方向F则越朝向垂直上方。
·第三支承部件70的红外线反射面80也可以为红外线辐射面。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该第三支承部件70的热传导率较高,以便使第三支承部件70容易在早期便升温。
·如果加热装置100设置在与印刷部50相比靠输送方向下游侧,也可以在印刷装置10中将加热装置100设置在供印刷部50收纳的框体的内部。
·在加热装置100中,利用热传递而施加于介质M上的热量与利用热辐射而施加于介质M上的热量的比率,根据油墨的种类或介质M的种类而适当地进行变更即可。
·在使用颜料作为油墨的颜色材料时等的油墨中包括树脂的情况下,优选为,在加热装置100中,将加热区域HA的温度设为该树脂溶融的温度。
·流出口253的开口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例如,既可以为椭圆形状,也可以为狭缝形状。
·也可以不设置第三支承部件70。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使张力作用于输送方向F以使得在印刷结束的介质M上不产生弯曲的状态下,对作用有该张力的介质M进行加热。
·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也可以不屈曲。即,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也可以呈平板状。此外,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也可以朝向加热室200的内部及外部而具有多个凹凸。第三支承部件70的屈曲部72也是同样的。
·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形状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既可以为向使加热室200的容积减少的方向弯曲的弯曲板状,也可以为向使加热室200的容积增大的方向弯曲的弯曲板状。
·第一隔壁210也可以配置在与第三隔壁230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侧。此外,也可以在第一隔壁21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第三隔壁230,并且,在第一隔壁21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具有红外线辐射面的其他隔壁。
·加热装置100的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屈曲方式与第三支承部件70的屈曲部72的屈曲方式也可以不同。
·也可以不设置第三隔壁230,而将该第一隔壁210在输送方向上游侧延伸设置以使第一隔壁210与第二隔壁220交叉。
·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既可以由除了铝或铝合金以外的金属材料形成,也可以由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将第一隔壁210及第三隔壁230的红外线辐射面211、231设为黑色以提高辐射率。
·也可以不设置吸湿部140。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一风扇120使外部气体流入加热室200的内部。
·如果印刷装置10为,在使油墨附着于介质M之后,为了使该油墨在介质M上定影而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结构,也可以不是喷墨打印机。例如,也可以为升华转印打印机。
·印刷装置10也可以为串行打印机,也可以为行式打印机,也可以为页式打印机。
·介质M的材质也可以为树脂,也可以为金属,也可以为布帛,也可以为纸。
·以下,对油墨的改变例详细地进行叙述。
印刷装置10所使用的油墨在组成上含有树脂,实质上不含有1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90℃的甘油。若油墨实质上含有甘油,则会导致油墨的干燥性大幅降低。其结果为,在各种介质尤其油墨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中,图像的浓淡不均较为明显,而且还无法获得油墨的定影性。而且,油墨优选为,实质上不含有相当于1气压下的沸点在280℃以上的烷基多元醇类(除了上述甘油)。
在此,本说明书中的“实质上不含有”是指,不含有充分发挥添加的意义的量以上的情况。如果对此定量描述,则优选为甘油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而不含有质量百分比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0.5%以上,更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0.1%以上,更加进一步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0.05%以上,尤其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0.01%以上。并且,最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0.001%以上的甘油。
接下来,对上述油墨所包含或能包含的添加剂(成分)进行说明。
1.颜色材料
油墨也可以含有颜色材料。上述颜色材料可从颜料及染料中进行选择。
1-1.颜料
通过使用颜料来作为颜色材料,从而能够提高油墨的耐光性。颜料能够使用无机颜料及有机颜料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无机颜料,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出炭黑、氧化铁、氧化钛及氧化硅。
作为有机颜料,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出喹吖啶酮系颜料、喹吖啶酮醌系颜料、二噁嗪系颜料、酞菁系颜料、蒽素嘧啶系颜料、蒽缔蒽酮系颜料(anthanthronepigments)、靛蒽醌系颜料(indanthrone pigments)、黄士酮系颜料(flavanthronepigments)、苝系颜料、吡咯并吡咯二酮系颜料(diketopyrrolopyrrole pigments)、芘酮系颜料(perinone pigments)、喹酞酮系颜料、蒽醌系颜料、硫靛系颜料(thioindigopigments)、苯并咪唑酮系颜料、异吲哚啉酮系颜料、甲亚胺系颜料以及偶氮系颜料。作为有机颜料的具体示例,可列举出下述的颜料。
作为蓝绿色油墨所使用的颜料,可列举出C.I.颜料蓝1、2、3、15、15:1、15:2、15:3、15:4、15:6、15:34、16、18、22、60、65、66、C.I.还原蓝4、60。其中,优选为C.I.颜料蓝15:3以及15:4中的任意一个。
作为品红色油墨所使用的颜料,可列举出C.I.颜料红1、2、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1、22、23、30、31、32、37、38、40、41、42、48(Ca)、48(Mn)、57(Ca)、57:1、88、112、114、122、123、144、146、149、150、166、168、170、171、175、176、177、178、179、184、185、187、202、209、219、224、245、254、264、C.I.颜料紫19、23、32、33、36、38、43、50。其中,优选为选自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202以及C.I.颜料紫19中的一种以上。
作为黄色油墨所使用的颜料,能够列举出C.I.颜料黄1、2、3、4、5、6、7、10、11、12、13、14、16、17、24、34、35、37、53、55、65、73、74、75、81、83、93、94、95、97、98、99、108、109、110、113、114、117、120、124、128、129、133、138、139、147、151、153、154、155、167、172、180、185、213。其中,优选为选自C.I.颜料黄74、155以及213中的一种以上。
此外,作为绿色油墨或橙色油墨等上述以外的颜色的油墨所使用的颜料,可列举出现有公知的颜料。
为了能够抑制喷嘴中的堵塞且使喷出稳定性(喷射稳定性)更好,颜料的平均粒径优选在250nm以下。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平均粒径为体积基准的平均粒径。作为测量方法,例如,能够通过以激光衍射散射法为测量原理的粒度分布测量装置进行测量。作为粒度分布测量装置,例如,可列举出以动态光散射法为测量原理的粒度分布计(例如,日机装公司(NikkisoCo.,Ltd.)制的Micro Track UPA)。
1-2.染料
能够使用染料以作为颜色材料。作为染料并不被特别限定,能够使用酸性染料、直接染料、反应性染料以及碱性染料。颜色材料的含量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优选为质量百分比0.4%至质量百分比12%,进一步优选在质量百分比2%以上且质量百分比5%以下。
2.树脂
水性油墨含有树脂。通过使油墨含有树脂,从而在介质上形成有树脂被膜,结果为,发挥了使油墨充分地定影在介质上且主要使图像的耐擦性良好的效果。因此,树脂乳液优选为热塑性树脂。为了获得不易引起喷嘴的堵塞并使记录物具有介质的耐擦性这样的有利的效果,树脂的热变形温度优选在40℃以上,进一步优选在60℃以上。
在此,本说明书中的“热变形温度”是指,由玻璃化转变温度(Tg)或最低造膜温度(Minimum Film forming Temperature;MFT)所表示的温度值。也就是说,“热变形温度在40℃以上”是指,只要Tg或MFT中的任意一个在40℃以上即可。此外,由于MFT与Tg相比易于掌握树脂的再分散性的优劣,因此该热变形温度优选为由MFT所表示的温度值。若是树脂的再分散性优异的油墨,则油墨不会粘着,从而使喷嘴不易堵塞。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具体例未被特别限定,可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酯或其共聚物、聚丙烯腈或其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等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异丁烯以及聚苯乙烯和它们的共聚物,石油树脂、香豆酮-茚树脂以及萜烯树脂等聚烯烃类聚合物,聚醋酸乙烯酯或其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醛以及聚乙烯醚等乙酸乙烯酯类或乙烯醇类聚合物,聚氯乙烯或其共聚物、聚偏二氯乙烯(polyvinylidene chloride)、氟树脂以及氟橡胶等含卤素类聚合物,聚乙烯咔唑、聚乙烯吡咯烷酮或其共聚物、聚乙烯基吡啶以及聚乙烯基咪唑等含氮乙烯类聚合物,聚丁二烯或其共聚物、聚氯丁二烯以及聚异戊二烯(丁基橡胶)等二烯烃类聚合物,其他的开环聚合型树脂、缩合聚合型树脂以及天然高分子树脂。
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优选在质量百分比1%至质量百分比30%,进一步优选在质量百分比1%至质量百分比5%。在含量处于上述范围内时,能够使所形成的最终涂层的图像的光泽性以及耐擦性更为优异。此外,作为也可以在上述油墨中含有的树脂,例如,可列举出树脂分散剂、树脂乳液以及蜡等。
2-1.树脂乳液
油墨也可以含有树脂乳液。树脂乳液通过在介质被加热时,优选与蜡(乳液)一起形成树脂被膜,从而发挥使油墨充分地定影在介质上并发挥使图像的耐擦性良好的效果。根据上述的效果,在使用含有树脂乳液的油墨来对介质实施印刷的情况下,油墨尤其在油墨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上耐擦性较为优异。
此外,作为粘合剂而发挥作用的树脂乳液在油墨中以乳液状态而被含有。通过使作为粘合剂而发挥作用的树脂以乳液状态被含有在油墨中,从而易于将油墨的粘度调节为在喷墨记录方式中较为适当的范围,且能够提高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
作为树脂乳液并不限定于以下的物质,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丙烯腈、氰基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烯烃、苯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烯醇、乙烯醚、乙烯吡咯烷酮、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咔唑、乙烯基咪唑以及偏二氯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氟树脂以及天然树脂。其中,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及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系树脂中的任意一个,更优选为丙烯酸系树脂以及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系树脂中的任意一个,进一步优选为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类树脂。此外,上述的共聚物可以是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交替共聚物以及接枝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形态。
为了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更好,树脂乳液的平均粒径优选在5nm至400n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20nm至300nm的范围内。
树脂中的树脂乳液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优选在质量百分比0.5%至质量百分比7%的范围内。若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降低固体成分浓度,因此能够使喷出稳定性更好。
2-2.蜡
油墨也可以含有蜡。通过使油墨含有蜡,从而使油墨在油墨非吸收性以及低吸收性的介质上的定影性更加优异。在蜡中,更优选为乳液类型的蜡。作为上述蜡,并不限定为以下的物质,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蜡、石蜡以及聚烯烃蜡,其中优选为后述的聚乙烯蜡。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蜡”主要是指,使用后述的表面活性剂而使固体蜡颗粒在水中分散。
通过使上述油墨含有聚乙烯蜡,从而能够使油墨的耐擦性优异。为了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更好,聚乙烯蜡的平均粒径优选在5nm至400n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50nm至200nm的范围内。
聚乙烯蜡的含量(以固体量换算)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相对独立地,优选在质量百分比0.1%至质量百分比3%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质量百分比0.3%至质量百分比3%的范围内,更优选在质量百分比0.3%至质量百分比1.5%的范围内。若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在油墨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上,也能够使油墨良好地固化、定影,并且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更优异。
3.表面活性剂
油墨也可以含有表面活性剂。作为表面活性剂,并不限定于以下的物质,例如可列举出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具有在介质上使油墨均匀地扩散的作用。因此,在使用含有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的油墨来实施印刷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几乎没有洇散的高清晰的图像。作为这样的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并不限定于以下的物质,例如,可列举出硅系、聚氧乙烯烷基醚系、聚氧丙烯烷基醚系、多环苯基醚系、山梨糖醇衍生物以及氟系的表面活性剂,其中优选为硅系表面活性剂。
为了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更好,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优选在质量百分比0.1%以上且质量百分比3%以下的范围内。
4.有机溶剂
油墨也可以含有公知的挥发性的水溶性有机溶剂。但是,如上所述,油墨优选为,实质上不含有作为有机溶剂的一种的甘油(1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90℃),或者,实质上不含有相当于1个大气压下的沸点在280℃以上的烷基多元醇类(除了上述的甘油)。
5、非质子性极性溶剂
油墨也可以含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通过使油墨含有上述的非质子性极性溶剂,从而使油墨中所含有的上述的树脂颗粒溶解,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印刷时的喷嘴的堵塞。此外,由于具有使氯乙烯等的介质溶解的性质,因此提高图像的紧贴性。
关于非质子性极性溶剂,并不被特别限定,优选为含有选自吡咯烷酮类、内脂类、亚砜类、咪唑啉酮类、环丁砜类、尿素衍生物、二烷基酰胺类、环状醚类、酰胺醚类中的一种以上。作为吡咯烷酮类的代表例,具有2-吡咯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N-乙基-2-吡咯烷酮,作为内脂类的代表例,具有γ-丁内酯、γ-戊内酯、ε-己内脂,作为亚砜类的代表例,具有二甲基亚砜、四亚甲基亚砜。
作为咪唑啉酮类的代表例,具有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作为环丁砜类的代表例,具有环丁砜、二甲基环丁砜,作为尿素衍生物的代表例,具有二甲基尿素,1,1,3,3-四甲基尿素,作为二烷基酰胺类的代表例,具有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作为环醚类的代表例,具有1,4-二氧六环、四氢呋喃。
在上述物质中,从上述的效果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为吡咯烷酮类、内脂类、亚砜类、酰胺醚类。最优选为2-吡咯烷酮。上述的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的含量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优选在质量百分比3%至质量百分比30%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质量百分比8%至质量百分比20%的范围内。
6.其他成分
在油墨中,除了上述的成分以外,还可以含有防腐剂、防锈剂及螯合剂等。
·第二液优选为,对上述的油墨中所含有的热可塑性树脂的固化进行促进的物质。作为一个示例,在作为油墨中所含有的树脂而使用了丙烯酸系共聚物或聚苯乙烯的情况下,优选为使用环氧氯丙烷来作为第二液。
符号说明
10…印刷装置;30…支承部;40…输送部;50…印刷部;70…第三支承部件(支承部件的一个示例);71…平面部;72…屈曲部;73…弯曲部;74…第一交叉板;75…第二交叉板;76…接触部;77…退避部;80…第三支承部件的红外线辐射面;100…加热装置;110…壳体;120…第一风扇(气体流入部的一个示例);130…加热部;140…吸湿部(捕捉部的一个示例);150…支承板;200…加热室;210…第一隔壁(红外线辐射部的一个示例);211…第一隔壁的红外线辐射面;220…第二隔壁;221…流入口;230…第三隔壁(红外线辐射部的一个示例);231…第三隔壁的红外线辐射面;251…第一交叉壁(交叉壁的一个示例);252…第二交叉壁(交叉壁的一个示例);253…流出口;D…间隔;BA…被送风区域;HA…加热区域;M…介质。

Claims (10)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印刷部,其通过使油墨附着于介质上来实施印刷;
输送部,其沿着该介质的输送路径来输送所述介质;
加热装置,其对印刷结束的所述介质进行加热,
在将所述输送路径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的区域作为加热区域时,
所述加热装置具有:
第一隔壁,其具有隔着所述加热区域而与所述输送路径相面对的红外线辐射面;
第二隔壁,其贯穿形成有流入口;
加热室,其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隔壁、和所述第二隔壁而被划分;
气体流入部,其使气体经由所述流入口向所述加热室流入;
加热部,其对所述第一隔壁与所述加热室进行加热,
所述红外线辐射面的面积大于将该红外线辐射面朝向所述输送路径投影时的投影面积,
在所述第一隔壁上贯穿形成有朝向所述加热区域开口的多个流出口,
所述多个流出口包含朝向所述输送路径中的上游开口的第一流出口与朝向所述输送路径中的下游开口的第二流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构成所述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以隔着所述加热区域而与所述加热装置相面对的方式设置,并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
所述第一隔壁具有在与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的所述介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交叉壁,
所述流出口在所述交叉壁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流入部使从所述加热区域吸入的气体向所述加热室流入。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具备使气体向与所述加热区域相比靠下游侧送出的风扇。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具备使气体向与所述加热区域相比靠下游侧送出的风扇。
6.一种加热装置,其对沿着输送路径被输送且附着有油墨的介质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输送路径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的区域设为加热区域时,
所述加热装置具有:
第一隔壁,其具有隔着所述加热区域而与所述输送路径相面对的红外线辐射面;
第二隔壁,其贯穿形成有流入口;
加热室,其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隔壁、和所述第二隔壁而被划分;
气体流入部,其使气体经由所述流入口向所述加热室流入;
加热部,其对所述第一隔壁与所述加热室进行加热,
所述红外线辐射面的面积大于将该红外线辐射面朝向所述输送路径投影时的投影面积,
在所述第一隔壁上贯穿形成有朝向所述加热区域开口的多个流出口,
所述多个流出口包含朝向所述输送路径中的上游开口的第一流出口与朝向所述输送路径中的下游开口的第二流出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构成所述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以隔着所述加热区域而与所述加热装置相面对的方式设置,并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
所述第一隔壁具有在与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的所述介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交叉壁,
所述流出口在所述交叉壁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形成。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流入部使从所述加热区域吸入的气体向所述加热室流入。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具备使气体向与所述加热区域相比靠下游侧送出的风扇。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具备使气体向与所述加热区域相比靠下游侧送出的风扇。
CN201610100021.XA 2015-02-24 2016-02-23 印刷装置 Active CN105904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4403 2015-02-24
JP2015034403A JP6531423B2 (ja) 2015-02-24 2015-02-24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04855A CN105904855A (zh) 2016-08-31
CN105904855B true CN105904855B (zh) 2020-03-03

Family

ID=56690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00021.XA Active CN105904855B (zh) 2015-02-24 2016-02-23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3440B2 (zh)
JP (1) JP6531423B2 (zh)
CN (1) CN1059048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2383B2 (ja) * 2016-12-19 2021-03-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加熱方法
JP7062905B2 (ja) * 2017-09-29 2022-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及び媒体処理方法
JP7375335B2 (ja) * 2019-05-22 2023-11-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ZA711340B (en) * 1970-03-19 1972-10-25 Wiggins Teape Res Dev Improvements i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rying sheet material
US3999306A (en) * 1975-03-21 1976-12-28 George Koch Sons, Inc. Anti-pollution drying oven
US4287671A (en) * 1978-09-15 1981-09-08 George Koch Sons, Inc. Method of curing coated articles
US4365423A (en) * 1981-03-27 1982-12-28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ying coated sheet material
US4434562A (en) * 1981-09-02 1984-03-06 American Screen Printing Equipment Company C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4646446A (en) * 1985-11-04 1987-03-03 American Screen Printing Equipment Company UV curing apparatus
ES2030935T3 (es) * 1988-05-13 1992-11-16 Hoechst Aktiengesellschaft Procedimiento y dispositivo para el secado de una capa de liquido aplicada sobre un material de soporte en movimiento.
US4994642A (en) * 1988-10-25 1991-02-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heating device
US6050039A (en) * 1998-03-03 2000-04-18 O'hagin; Harry Attic vent with a one-piece, fitted skeleton
US5317127A (en) * 1992-08-28 1994-05-31 Pitney Bowes Inc. Apparatus including air blowing and infrared light means for drying ink on a sheet
JP3276278B2 (ja) * 1994-12-08 2002-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液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具備する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US5621983A (en) * 1996-03-29 1997-04-2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ckeling excess air when drying a coating on a substrate
KR100352694B1 (ko) * 1997-07-22 2002-09-16 로무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서멀 프린트 헤드의 구조 및 보호피복을 형성하는 방법
JP3993325B2 (ja) * 1998-10-22 2007-10-17 ローム株式会社 厚膜型サーマル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354015B1 (en) * 1999-09-02 2002-03-12 Fuji Xerox Co., Ltd. Drying device
JP2001088276A (ja) * 1999-09-20 2001-04-03 Fuji Xerox Co Ltd 乾燥装置
JP2001071473A (ja) * 1999-09-02 2001-03-21 Fuji Xerox Co Ltd 乾燥装置
JP4130283B2 (ja) * 1999-10-05 2008-08-06 一彦 谷崎 乾燥装置
US6564033B2 (en) * 2000-12-12 2003-05-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belt and image heating and fixing apparatus
US7541560B2 (en) * 2002-12-25 2009-06-02 Fujifilm Corporation Thermal roll, and dr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215916B2 (en) * 2003-11-12 2007-05-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ndless metal belt, fixing belt and heat fixing device
JP2006175603A (ja) * 2004-12-20 2006-07-06 Alps Electric Co Ltd 放熱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サーマルヘッド
JP4513910B2 (ja) * 2008-07-14 2010-07-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10926A (ja) * 2008-11-04 2010-05-20 Seiko Epson Corp 乾燥装置、記録装置、及びターゲットの乾燥方法
JP2010137407A (ja) * 2008-12-10 2010-06-2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5239808B2 (ja) * 2008-12-10 2013-07-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0167737A (ja) * 2009-01-26 2010-08-05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乾燥部における排気弁の制御方法
JP5505592B2 (ja) * 2009-01-29 2014-05-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043980B2 (ja) * 2010-04-22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JP5741802B2 (ja) * 2010-12-24 2015-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453337B2 (ja) * 2011-03-29 2014-03-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3028095A (ja)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シートの乾燥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JP5828385B2 (ja) * 2011-08-17 2015-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954565B2 (ja) * 2012-03-13 2016-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145B2 (ja) * 2013-01-22 2017-05-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加温装置
JP2014156939A (ja) 2013-02-14 2014-08-2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塗布膜製造装置
JP6168280B2 (ja) * 2013-03-08 2017-07-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6132094B2 (ja) * 2013-07-23 2017-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5066519A (ja) 2013-09-30 2015-04-1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JP6249157B2 (ja) * 2013-10-11 2017-1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308353B2 (ja) * 2013-11-20 2018-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187325B2 (ja) * 2014-03-05 2017-08-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635247B2 (ja) * 2014-12-04 2020-01-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乾燥装置、記録装置及び蒸気除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31423B2 (ja) 2019-06-19
US20160243853A1 (en) 2016-08-25
US10173440B2 (en) 2019-01-08
CN105904855A (zh) 2016-08-31
JP2016155293A (ja) 2016-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23676B2 (en) Medium drying device, medium drying method,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vapor removing device
EP2774765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US9096075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CN105904855B (zh) 印刷装置
US8967795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803529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インクセット、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US20160129703A1 (en) Printing device
JP2016155292A (ja) 印刷装置
JP2016155291A (ja) 印刷装置
JP2016155294A (ja) 印刷装置
EP3247560B1 (en) Dropl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US10787004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 method
JP2018044087A (ja) インクセット、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2003266663A (ja) 画像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103808B2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7379707B2 (ja) 印刷装置
JP201905980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組成物、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WO2022185479A1 (ja) 乾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24037198A (ja)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2015160391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