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35630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35630A
CN105835630A CN201610050039.3A CN201610050039A CN105835630A CN 105835630 A CN105835630 A CN 105835630A CN 201610050039 A CN201610050039 A CN 201610050039A CN 105835630 A CN105835630 A CN 105835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ing parts
tire
siping
width direction
obliqu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500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35630B (zh
Inventor
武居吾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35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35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35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35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充气轮胎包括:多个接地部,其设于胎面并由多个周向沟划分而成;第1倾斜沟,其在多个接地部中的第1接地部上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且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递增;第2倾斜沟,其配置于块状接地部的一侧部,从所述一侧向所述另一侧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沟宽从所述一侧向所述另一侧递减,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在块状接地部内终止;第2接地部,其配置在轮胎赤道面上且在第1接地部的所述一侧,宽度窄于第1接地部;第3倾斜沟,其配置于第2接地部的一侧部,从所述一侧向所述另一侧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沟宽从所述一侧向所述另一侧递减,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在第2接地部内终止。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胎面上具有利用多个周向沟划分成的接地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一种在胎面上具有利用多个周向沟划分成的接地部的充气轮胎(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342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充气轮胎中,虽然确保了接地部的刚性,但是进一步要求确保湿地制动性能、减少滚动阻力以及抑制不均匀磨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接地部的刚性、并且能够确保湿地制动性能、减少滚动阻力以及抑制不均匀磨损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包括:多个接地部,其设于胎面并由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划分而成;第1倾斜沟,其在所述多个接地部中的第1接地部上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划分出块状接地部;第2倾斜沟,其在所述块状接地部中配置于所述块状接地部的所述一侧,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减,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所述块状接地部内终止;第2接地部,其配置在轮胎赤道面上并且配置在所述第1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宽度窄于所述第1接地部的宽度;以及第3倾斜沟,其在所述第2接地部中配置于所述第2接地部的所述一侧,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减,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第2接地部内终止。
第1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由于在胎面上形成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并对接地部进行了划分,因此在湿滑路面行驶时,能够将胎面与路面之间的水引入周向沟并排出。由此,能够获得湿地制动性能。
由于在第1接地部形成有多个第1倾斜沟,因此在湿滑路面行驶时,能够将第1接地部与路面之间的水引入第1倾斜沟并向周向沟排出。第1倾斜沟由于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因此与沟宽恒定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排水性,并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在第1接地部中,由于第1倾斜沟的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第2倾斜沟从轮胎宽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减,因此能够消除第1倾斜沟与第1倾斜沟之间的块状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的刚性和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刚性的刚性差,能够取得轮胎宽度方向一侧的刚性与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刚性之间的平衡。由此,能够抑制块状接地部接地时的块状接地部的扭曲,能够抑制块状接地部的不均匀磨损。
另外,由于第1接地部被多个第1倾斜沟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为多个,因此与未被分割的情况相比较,抑制了行驶时的相对于路面的打滑,能够减少滚动阻力。
由于在第2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3倾斜沟,该第3倾斜沟的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减、且该第3倾斜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第2接地部内终止,因此在湿滑路面行驶时,能够将第2接地部与路面之间的水引入第3倾斜沟并向周向沟排出。
由于第3倾斜沟未横断第2接地部,因此第2接地部的刚性难以降低。由于第2接地部的宽度窄于第1接地部的宽度,刚性低于第1接地部的刚性,因此取代形成沿轮胎宽度方向横断的沟,通过形成在接地部内终止的第3倾斜沟,从而能够确保第2接地部的刚性,并且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在车辆直行时,具有胎面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的接地压力、即轮胎赤道面附近的接地压力高于胎肩侧的接地压力的倾向,轮胎赤道面附近的胎面的刚性受到重视。在第1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在轮胎赤道面上配置了第2接地部,因此与未在轮胎赤道面上配置第2接地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确保胎面的轮胎赤道面附近的刚性,能够提高直线行驶时的稳定性。
在车辆转弯时,配置于转弯半径方向外侧的充气轮胎从路面受到的载荷增加,并且在该充气轮胎的胎面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接地压力增加。因此,通过将第1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以刚性相对较高的第1接地部比宽度较窄且刚性相对较低的第2接地部靠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安装在车辆上,从而能够抑制第2接地部的变形。
另外,在如上所述安装的充气轮胎的第2接地部中,在转弯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载荷相对大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形成于第2接地部的第3倾斜沟由于沟宽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递减,因此第2接地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刚性高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刚性,即,转弯时载荷变大的侧的刚性较高,因此抑制了转弯时的变形,能够确保转弯性能。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为在第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第2接地部处,在所述第3倾斜沟与所述第3倾斜沟之间形成有横断所述第2接地部的第1刀槽花纹。
在第2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中,在第2接地部的第3倾斜沟与第3倾斜沟之间形成有横断第2接地部的第1刀槽花纹,第2接地部在轮胎周向上被分割为多个。由此,在行驶时,抑制了第2接地部相对于路面的打滑,第2接地部的接地性提高,减少了滚动阻力并且抑制了第2接地部的不均匀磨损。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充气轮胎包括:第3接地部,其配置于所述第2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以及缺口,其设于所述第3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并配置在所述第1刀槽花纹的延长线上。
在第3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中,在湿滑路面行驶时,能够将第3接地部与路面之间的水引入缺口并向周向沟排出。缺口由于未横断第3接地部,因此第3接地部的刚性难以降低。因而,取代形成沿轮胎宽度方向横断的沟,通过形成缺口,从而能够确保第3接地部的刚性,并且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在第2接地部接地时,第2接地部被压缩而使第1刀槽花纹的沟壁鼓出,沟宽变窄而使第1刀槽花纹的容积减少,因此第1刀槽花纹内的水从第1刀槽花纹的端部朝向周向沟喷出。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在周向沟内,被引入到沟内的水在周向沟内沿轮胎周向进行流动,但是对于在周向沟内流动的水,当第1刀槽花纹内的水从周向沟的侧部喷出时,周向沟的水流紊乱。
将朝向周向沟的未形成有缺口的部分喷出第1刀槽花纹的水的情况(即,向较窄的空间喷出水的情况)与朝向周向沟的形成有缺口的部分喷出第1刀槽花纹的水的情况(即,向较大的空间喷出水的情况)进行比较,向周向沟的形成有缺口的部分喷出水时水的紊乱较小,抑制了沿着周向沟的水流紊乱。
在第3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中,在第2接地部的第1刀槽花纹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第3接地部的缺口,从而周向沟与缺口成为一体的部分的体积大于仅周向沟的部分的体积。因此,从第1刀槽花纹的端部朝向周向沟喷出水时的沿着周向沟的水流难以紊乱。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3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第3接地部处,在所述第2接地部的所述第3倾斜沟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第2刀槽花纹。
在第4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中,在第3接地部处,在第2接地部的第3倾斜沟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第2刀槽花纹。因此,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当被引入到第2接地部的第3倾斜沟内的水从第3倾斜沟的端部排出时,排出的水经由配置在第3倾斜沟的延长线上的第2刀槽花纹向第3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排出。因而,通过将第3接地部配置于胎面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从而能够将引入到第2接地部的第3倾斜沟内的水向第3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即以最短距离向胎面端的方向排出。由此,能够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另外,在第4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中,由于第3接地部被第2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因此在行驶时,抑制了第3接地部相对于路面的打滑,第3接地部的接地性提高,减少了滚动阻力并且抑制了第3接地部的不均匀磨损。
而且,在第4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在第3倾斜沟的延长线上配置了第2刀槽花纹,因此第3倾斜沟与第2刀槽花纹未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并排,由于第3倾斜沟与第2刀槽花纹不同时接触路面,因此能够抑制行驶时的噪声。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3技术方案或第4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第3接地部处,在与形成有所述缺口的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沿与所述第3接地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缺口分开的第3刀槽花纹。
通过在第3接地部形成第3刀槽花纹,从而能够向第3接地部与路面之间引入水并向周向沟排出,能够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由于在第3接地部形成了沿与第3接地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3刀槽花纹,因此被第2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分割的第3接地部进一步被在轮胎周向上分割,能够进一步减少滚动阻力。另外,由于使第3刀槽花纹与缺口分开,因此与将第3刀槽花纹和缺口连接起来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第3接地部的刚性。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能够确保湿地制动性能、减少滚动阻力以及抑制不均匀磨损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倾斜沟的剖视图(图1的2-2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2倾斜沟的剖视图(图1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3倾斜沟的剖视图(图1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刀槽花纹的剖视图(图1的5-5线剖视图)。
图6(A)是表示缺口的俯视图,图6(B)是表示缺口的图6(A)的6B-6B线剖视图,图6(C)是表示缺口的图6(A)的6C-6C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2刀槽花纹的剖视图(图1的7-7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3刀槽花纹的剖视图(图1的8-8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4刀槽花纹的剖视图(图1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横向花纹沟的剖视图(图1的10-10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的俯视图。
图12(A)是表示孔的俯视图,图12(B)是图12(A)所示的孔的12B-12B线剖视图,图12(C)是图12(A)所示的孔的12C-12C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充气轮胎;12…胎面;14…外侧胎肩周向沟;16…外侧中央周向沟;18…内侧中央周向沟;20…内侧胎肩周向沟;22…外侧胎肩接地部;24…外侧第二接地部;26…中央接地部;28…内侧第二接地部;30…内侧胎肩接地部;32…第1倾斜沟;34…外侧块状接地部;42…第2倾斜沟;46…第3倾斜沟;50…第1刀槽花纹;54…缺口;56…第2刀槽花纹;60…刀槽花纹;CL…轮胎赤道面。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胎面12上,从箭头OUT方向侧朝向箭头IN方向侧形成有外侧胎肩周向沟14、外侧中央周向沟16、内侧中央周向沟18、内侧胎肩周向沟20。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是指定了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与车辆外侧的安装方向的轮胎,在侧面上施加了指定安装方向的标记(未图示)。在附图中,箭头OUT方向表示将充气轮胎10安装于车辆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箭头IN方向表示将充气轮胎10安装于车辆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箭头IN方向侧相当于本发明的一侧,本实施方式的箭头OUT方向侧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侧。
胎面12被这些外侧胎肩周向沟14、外侧中央周向沟16、内侧中央周向沟18、内侧胎肩周向沟20从附图右侧划分为外侧胎肩接地部22、外侧第二接地部24、中央接地部26、内侧第二接地部28以及内侧胎肩接地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第二接地部2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接地部,中央接地部2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接地部,内侧第二接地部2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接地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接地部26和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宽度形成得比外侧第二接地部24的宽度窄。
(外侧第二接地部)
首先,在外侧第二接地部24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第1倾斜沟32,该多个第1倾斜沟32向附图左上方倾斜并横断外侧第二接地部24。第1倾斜沟32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连结于外侧中央周向沟16,第1倾斜沟32的箭头OUT方向侧的端部连结于外侧胎肩周向沟14。第1倾斜沟32的沟宽和沟深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侧去而递增。因此,第1倾斜沟32使引入到沟内的水易于从箭头IN方向侧向箭头OUT方向侧流动。
由外侧胎肩周向沟14、外侧中央周向沟16以及第1倾斜沟32划分成的外侧块状接地部34形成为俯视胎面时大致平行四边形,由外侧中央周向沟16与第1倾斜沟32形成的箭头A方向侧的角部34A和由外侧胎肩周向沟14与第1倾斜沟32形成的箭头B方向侧的角部34B均成为锐角。
另外,外侧块状接地部34的由外侧中央周向沟16与第1倾斜沟32形成的箭头B方向侧的角部34C和有外侧胎肩周向沟14与第1倾斜沟32形成的箭头A方向侧的角部34D均成为钝角。第1倾斜沟32在俯视胎面时呈向箭头B方向侧凸的圆弧形状,俯视胎面12时的角部34A的角度小于角部34B的角度,且成为外侧块状接地部34的4个角部中角度最小的锐角。另外,在俯视胎面时,第1倾斜沟32、第3倾斜沟46、缺口54、第1刀槽花纹50以及第2倾斜沟42连成大致椭圆形状。
如图2所示,第1倾斜沟32形成为截面大致V字形状,箭头A方向侧的壁面32A与着地面12A垂直,箭头B方向侧的壁面32B相对于垂直于着地面12A的法线HL倾斜。另外,在将壁面32B相对于垂直于着地面12A的法线HL的角度设为了θ1时,壁面32B的角度θ1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侧递增。在由壁面32A和着地面12A所成的角部形成有倒角38。另外,在第1倾斜沟32的沟底形成有刀槽花纹40。
如图1所示,外侧块状接地部34的4个角部中的刚性最低的角部是角度最小的锐角的角部34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通过使形成该角部34A的第1倾斜沟32的箭头B方向侧的壁面32B倾斜(参照图2),从而与壁面32B未相对于垂直于着地面12A的法线HL倾斜的情况(即,与着地面12A垂直的情况)相比较,提高了角部34A的刚性。
另外,在外侧第二接地部24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处,在第1倾斜沟32与第1倾斜沟32之间形成有第2倾斜沟42。第2倾斜沟42从外侧第二接地部24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朝向箭头OUT方向延伸,并在外侧第二接地部24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终止。第2倾斜沟42与第1倾斜沟32相同地向附图左上方倾斜,沟宽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侧递减。如图3所示,第2倾斜沟42的截面形状呈V字形状。另外,在第2倾斜沟42的沟壁42A与着地面12A所成的角部形成有倒角44。
如图1所示,在外侧第二接地部24中,由于第1倾斜沟32的沟宽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递增,第2倾斜沟42的沟宽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递减,因此能够消除第1倾斜沟32与第1倾斜沟32之间的外侧块状接地部34的箭头IN方向侧的刚性和箭头OUT方向侧的刚性的刚性差,能够取得箭头IN方向侧的刚性与箭头OUT方向侧的刚性之间的平衡。由此,能够抑制块状接地部接地时的块状接地部的扭曲,能够抑制不均匀磨损。
(中央接地部)
在中央接地部26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处,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第3倾斜沟46。第3倾斜沟46从中央接地部26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朝向箭头OUT方向延伸,并在比中央接地部26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稍微靠箭头OUT方向侧的位置终止。第3倾斜沟46向附图左上方倾斜,且沟宽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侧递减。
如图4所示,第3倾斜沟46形成为截面大致V字形状,箭头A方向侧的壁面46A与着地面12A垂直,箭头B方向侧的壁面46B相对于垂直于着地面12A的法线HL倾斜。另外,在第3倾斜沟46的壁面46A与着地面12A所成的角部形成有倒角48。
如图1所示,在中央接地部26中,在第3倾斜沟46与第3倾斜沟46之间形成有沿宽度方向横断中央接地部26并在外侧中央周向沟16和内侧中央周向沟18上开口的第1刀槽花纹50。第1刀槽花纹50向附图左上方倾斜。如图5所示,在第1刀槽花纹50的沟壁50A与着地面12A所成的角部形成有倒角52。
(内侧第二接地部)
如图1所示,在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箭头OUT方向侧的端部处,在中央接地部26的第1刀槽花纹50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缺口54。如图6(A)所示,缺口54形成为俯视大致半椭圆形状,椭圆的长轴向附图左上方倾斜。如图6(B)所示,缺口54的深度朝向沿着椭圆的长轴的箭头C方向侧(即,内侧中央周向沟18侧)递增。另外,如图6(C)所示,缺口54的沿着椭圆的短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另外,缺口54是指在俯视胎面时从周向沟侧朝向接地部内侧形成的凹坑或凹部。
如图1所示,在内侧第二接地部28处,在中央接地部26的第3倾斜沟46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第2刀槽花纹56。第2刀槽花纹56向附图左上方倾斜,沿宽度方向横断内侧第二接地部28,并在内侧中央周向沟18和内侧胎肩周向沟20上开口。如图7所示,在第2刀槽花纹56的沟壁56A与着地面12A所成的角部形成有倒角58。
如图1所示,在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处,在与缺口54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第3刀槽花纹60。第3刀槽花纹60从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朝向箭头OUT方向延伸,并在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终止,且第3刀槽花纹60与缺口54分开。第3刀槽花纹60与第2刀槽花纹56相同地向附图左上方倾斜。另外,如图8所示,在第3刀槽花纹60的沟壁60A与着地面12A所成的角部形成有倒角62。
(内侧胎肩接地部)
如图1所示,在内侧胎肩接地部30沿轮胎周向形成有第4刀槽花纹63A~第4刀槽花纹63C,该第4刀槽花纹63A~第4刀槽花纹63C向左上方倾斜并横断内侧胎肩接地部30。第4刀槽花纹63A形成在第2刀槽花纹56的延长线上,第4刀槽花纹63B形成在第3刀槽花纹60的延长线上,第4刀槽花纹63C形成在第4刀槽花纹63A与第4刀槽花纹63B之间。
(外侧胎肩接地部)
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2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处,在第1倾斜沟32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缺口64。缺口64形成为俯视大致三角形状。缺口64的深度朝向箭头IN方向侧递增。而且,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2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处,在缺口64与缺口64之间形成有第5刀槽花纹66,该第5刀槽花纹66从外侧胎肩接地部22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向箭头OUT方向侧延伸。
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2的箭头OUT方向侧的端部沿着轮胎周向形成有多个横向花纹沟68,该多个横向花纹沟68从胎面12的接地端12E向箭头IN方向延伸。多个横向花纹沟68中的一半形成于与缺口64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2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终止。多个横向花纹沟68中的剩余的一半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2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与第5刀槽花纹66相连结。
如图9所示,在由第5刀槽花纹66的沟壁66A与着地面12A所成的角部形成有倒角70,如图10所示,在由横向花纹沟68的沟壁68A与着地面12A所成的角部形成有倒角72。
(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作用和效果。
由于在胎面12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外侧胎肩周向沟14、外侧中央周向沟16、内侧中央周向沟18、内侧胎肩周向沟20,因此充气轮胎10获得了基本的湿地性能。
由于如上所述在胎面12的外侧第二接地部24配置了第1倾斜沟32和第2倾斜沟42,因此在湿滑路面行驶时,能够将外侧第二接地部24与路面之间的水向第1倾斜沟32和第2倾斜沟42引入,并将引入到第1倾斜沟32内的水向外侧胎肩周向沟14排出,能够将引入到第2倾斜沟42内的水向外侧中央周向沟排出。
在此,由于第1倾斜沟32的沟宽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侧递增,因此与沟宽恒定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排水性,能够使水高效地朝向箭头OUT方向侧流动。如此,由于在外侧第二接地部24形成有第1倾斜沟32和第2倾斜沟42,因此能够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在中央接地部26中,第3倾斜沟46和第1刀槽花纹50能够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引入中央接地部26与路面之间的水,并将引入的水向内侧中央周向沟18和外侧中央周向沟16排出。由此,能够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在内侧第二接地部28中,缺口54、第2刀槽花纹56以及第3刀槽花纹60能够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引入内侧第二接地部28与路面之间的水,并将引入的水向内侧中央周向沟18和内侧胎肩周向沟20排出。由此,能够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在内侧胎肩接地部30中,第4刀槽花纹63A~第4刀槽花纹63C能够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引入内侧胎肩接地部30与路面之间的水,并将引入的水从接地端12E向轮胎外侧排出。由此,能够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另外,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2中,缺口64、第5刀槽花纹66以及横向花纹沟68能够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引入外侧胎肩接地部22与路面之间的水,并将引入到缺口64内的水向外侧胎肩周向沟14排出,将引入到第5刀槽花纹66和横向花纹沟68内的水从接地端12E向轮胎外侧排出。由此,能够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在中央接地部26接地时,中央接地部26被压缩而使第1刀槽花纹50的沟壁50A鼓出,沟宽变窄而使第1刀槽花纹50的容积减少。因此,被引入到中央接地部26的第1刀槽花纹50内的水从第1刀槽花纹50的端部朝向内侧中央周向沟18和外侧中央周向沟16喷出。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在内侧中央周向沟18和外侧中央周向沟16中,由于水沿周向流动,因此当水从第1刀槽花纹50向内侧中央周向沟18和外侧中央周向沟16的内部喷出时,内侧中央周向沟18的水流和外侧中央周向沟16的水流紊乱。
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在第1刀槽花纹50的箭头IN方向侧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缺口54,内侧中央周向沟18与缺口54成为一体了的部分的空间的体积大于未形成有缺口54的仅内侧中央周向沟18的体积。
将对内侧中心周向沟18的未与缺口54成为一体的部分喷出第1刀槽花纹50的水的情况(即向较窄的空间喷出水的情况)和对缺口54与内侧中心周向沟18成为一体的部分喷出第1刀槽花纹50的水的情况(即向较大的空间喷出水的情况)进行比较,向较大的空间喷出水时,水的紊乱变小,即内侧中央周向沟18的轮胎周向的水流紊乱的情况被抑制。因而,水在内侧中央周向沟18的内部沿着周向顺利地流动,能够确保湿地性能。
另外,由于在第1刀槽花纹50的箭头OUT方向侧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外侧第二接地部24的第2倾斜沟42,在第1刀槽花纹50的箭头OUT方向侧设有较大的空间,因此抑制了使外侧中央周向沟16的轮胎周向的水流紊乱。因而,水在外侧中央周向沟16的内部沿着周向顺畅地流动,能够确保湿地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3倾斜沟46的箭头IN方向侧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第2刀槽花纹56,在第2刀槽花纹56的箭头IN方向侧的延长线上形成有在接地端12E开口的第4刀槽花纹63A,因此能够将引入到第3倾斜沟46的水经由第2刀槽花纹56和第4刀槽花纹63A向轮胎外侧排出。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在胎面12上如上所述形成有外侧胎肩周向沟14、外侧中央周向沟16、内侧中央周向沟18、内侧胎肩周向沟20、第1倾斜沟32、第2倾斜沟42、第3倾斜沟46、缺口54、第1刀槽花纹50、第2刀槽花纹56、第3刀槽花纹60、第4刀槽花纹63A~63C、缺口64、第5刀槽花纹66以及横向花纹沟68,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湿地制动性能。
在安装了充气轮胎10的车辆直行行驶时,具有胎面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的接地压力、即轮胎赤道面CL附近的接地压力高于胎肩侧的接地压力的倾向,轮胎赤道面CL附近的胎面12的刚性受到重视。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由于在轮胎赤道面CL上配置了中央接地部26,因此与在轮胎赤道面CL上未配置中央接地部26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确保胎面12的轮胎赤道面CL附近的刚性,能够提高直线行驶时的稳定性。
可是,在安装了充气轮胎10的车辆进行转弯的情况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配置于转弯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充气轮胎10的载荷负担大于配置于转弯的半径方向内侧的充气轮胎10的载荷负担,并且横向力也发挥作用。而且,配置于转弯的半径外侧的充气轮胎10的胎面12的车辆安装时外侧(箭头OUT方向侧)的部分的载荷负担大于车辆安装时内侧(箭头IN方向侧)的部分的载荷负担。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由于将宽度较宽的外侧第二接地部24配置在了宽度较窄的中央接地部26和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车辆安装时外侧,因此能够抑制转弯时的中央接地部26和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变形。
另外,在上述转弯时,在中央接地部26中,车辆安装时外侧(箭头OUT方向侧)的载荷相对大于车辆安装时内侧(箭头IN方向侧)的载荷。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由于形成于中央接地部26的第3倾斜沟46的沟宽从车辆安装时内侧朝向车辆安装时外侧递减,因此中央接地部26的车辆安装时外侧的刚性(弯曲刚性和压缩刚性)高于车辆安装时内侧的刚性,即,转弯时载荷增加的侧的刚性较高,因此在转弯时,抑制了中央接地部26的变形,能够确保转弯性能。
在外侧第二接地部24中,由于第1倾斜沟32的沟宽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侧递增,第2倾斜沟42的沟宽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侧递减,因此能够消除第1倾斜沟32与第1倾斜沟32之间的外侧块状接地部34的箭头IN方向侧的刚性和箭头OUT方向侧的刚性的刚性差,能够取得箭头IN方向侧的刚性与箭头OUT方向侧的刚性之间的平衡。由此,能够抑制外侧块状接地部34接地时的外侧块状接地部34的扭曲,能够抑制外侧块状接地部34的不均匀磨损。
由于外侧第二接地部24被多个第1倾斜沟32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为多个,因此与未被分割的情况相比较,接地时对外侧第二接地部24的向轮胎周向的拉伸减少,外侧第二接地部24相对于路面的打滑量减少,因此滚动阻力减少。
在中央接地部26中,由于未形成横断中央接地部26的横向花纹沟,而是形成了在接地部内终止的第3倾斜沟46和第1刀槽花纹50,因此能够保持中央接地部26的刚性,同时提高排水性。另外,由于在中央接地部26形成了横断中央接地部26的第1刀槽花纹50,因此中央接地部26的刚性适度降低,能够使接地性提高而抑制磨损。
而且,通过在中央接地部26形成横断中央接地部26的第1刀槽花纹50,从而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央接地部26被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因此接地时对中央接地部26的向轮胎周向的拉伸减少。由此,中央接地部26相对于路面的打滑量减少,因此能够减少滚动阻力。
在内侧第二接地部28中,未形成横断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横向花纹沟,而是形成了缺口54、第2刀槽花纹56以及第3刀槽花纹60,因此能够确保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刚性,并且提高排水性,能够提高湿地制动性能。另外,由于在内侧第二接地部28形成了横断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第2刀槽花纹56,因此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刚性适度降低,能够使接地性提高而抑制磨损。
而且,通过在内侧第二接地部28形成横断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第2刀槽花纹56,从而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内侧第二接地部28被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因此接地时的对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向轮胎周向的拉伸减少。因此,内侧第二接地部28相对于路面的打滑量减少,因此能够减少滚动阻力。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第二接地部28中,由于在第2刀槽花纹56与第2刀槽花纹56之间形成了第3刀槽花纹60,进一步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了内侧第二接地部28,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打滑量,能够进一步减少滚动阻力。
另外,在内侧第二接地部28中,由于使第3刀槽花纹60与缺口54分开,因此与将两者连结起来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确保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接地部刚性。
而且,由于在形成于中央接地部26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第3倾斜沟46的延长线上配置了内侧第二接地部28的第2刀槽花纹56,因此第3倾斜沟46与第2刀槽花纹56未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并排,由于形成有第3倾斜沟46的部分与形成有第2刀槽花纹56的部分不同时接触路面,因此能够抑制行驶时的噪声。
另外,在安装了该充气轮胎10的车辆进行转弯的情况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配置于转弯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充气轮胎10的载荷负担大于配置于转弯的半径方向内侧的充气轮胎10的载荷负担。另外,配置于转弯的半径外侧的充气轮胎10的胎面12的车辆安装时外侧的部分的接地面积比车辆安装时内侧的部分的接地面积增加。因此,当在湿滑路面上转弯时,胎面12的车辆安装时外侧的部分的排水性变得非常重要。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配置于车辆安装时外侧的外侧胎肩接地部22上配置了不是刀槽花纹的横向花纹沟68,因此能够利用该横向花纹沟68使转弯时的排水性提高。
在内侧胎肩接地部30中,由于在轮胎周向上形成了多个沿横断内侧胎肩接地部30的方向延伸的第4刀槽花纹63,因此内侧胎肩接地部30的刚性适度降低,能够使接地性提高而抑制磨损。而且,由于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内侧胎肩接地部30被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因此接地时对内侧胎肩接地部30的向轮胎周向的拉伸减少,由此,内侧胎肩接地部30相对于路面的打滑量减少,因此能够减少滚动阻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例如适合安装于普通汽车,但是也可以安装于其他种类的车辆。
[第2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11和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内侧胎肩接地部30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内侧胎肩接地部30的结构不同,其他为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内侧胎肩接地部30中,沿着轮胎周向呈交错状配置有多个凹坑74。
如图12(A)、(B)所示,凹坑74构成为包括俯视胎面时形成为长圆形状(大致椭圆形状)的第1凹坑部76和形成于第1凹坑部76的底部的俯视胎面时形成为圆形的第2凹坑部78,在第1凹坑部74的箭头IN方向侧一体形成有比第1凹坑部74深的第2凹坑部78。
如图12(A)和图12(C)所示,第1凹坑部74形成得从宽度方向侧(短轴方向侧)的端部(开口的缘部)朝向宽度方向的中心(朝向长圆的长轴)慢慢地变深,底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圆弧形状。另外,长轴是指向长圆形状的最大尺寸的轴。另外,短轴是指与长轴交叉的方向的轴。
如图11所示,在内侧胎肩接地部30中,在凹坑74的箭头OUT方向侧,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细沟80,并且形成有从细沟80的箭头A方向侧的一端向箭头OUT方向侧延伸的刀槽花纹82。
(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由于在内侧胎肩接地部30沿轮胎周向隔开恒定的间隔地呈交错状配置了多个凹坑74,因此能够确保内侧胎肩接地部30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并使压缩刚性适度降低,并且也能够谋求内侧胎肩接地部30的刚性的均匀化。由此,能够抑制内侧胎肩接地部30的不均匀磨损。另外,由于凹坑34与沟相比较不会使接地部的刚性过度降低,因此能够确保内侧胎肩接地部30所需的刚性。
另外,由于内侧胎肩接地部30未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横断内侧胎肩接地部30的沟,因此与形成有该沟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获得较高的接地部刚性。因此,能够确保胎面12的箭头IN方向侧、即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刚性,适合于期望安装胎面12的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刚性受到重视的充气轮胎10的RV车等重量比较大的车辆。
由于凹坑74能够引入湿滑路面行驶时的内侧胎肩接地部30与路面之间的水,并利用凹坑74的边缘部分切断内侧胎肩接地部30与路面之间的水膜,因此水膜的除水性优异,能够提高湿地制动性能。而且,由于凹坑74在俯视胎面时呈长圆形状,长圆的长轴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因此与同一面积的正圆的凹坑相比较,轮胎宽度方向的边缘成分(投影到轮胎周向上的边缘的长度)变长,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而且,由于该凹坑74在俯视胎面时形成为长圆形状,且没有角部,因此应力难以集中,能够抑制龟裂的产生等。而且,凹坑部边缘的接地性提高,并且抑制了应力集中,从而耐摩性也提高。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上述内容以外,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其中,该充气轮胎包括:
多个接地部,其设于胎面并由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划分而成;
第1倾斜沟,其在所述多个接地部中的第1接地部上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划分出块状接地部;
第2倾斜沟,其在所述块状接地部中配置于所述块状接地部的所述一侧,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减,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所述块状接地部内终止;
第2接地部,其配置在轮胎赤道面上并且配置在所述第1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宽度窄于所述第1接地部的宽度;以及
第3倾斜沟,其在所述第2接地部中配置于所述第2接地部的所述一侧,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减,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第2接地部内终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第2接地部处,在所述第3倾斜沟与所述第3倾斜沟之间形成有横断所述第2接地部的第1刀槽花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该充气轮胎包括:
第3接地部,其配置于所述第2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以及
缺口,其设于所述第3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并配置在所述第1刀槽花纹的延长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第3接地部处,在所述第2接地部的所述第3倾斜沟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第2刀槽花纹。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第3接地部处,在与形成有所述缺口的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沿与所述第3接地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缺口分开的第3刀槽花纹。
CN201610050039.3A 2015-01-29 2016-01-25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58356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5806 2015-01-29
JP2015015806A JP6441096B2 (ja) 2015-01-29 2015-01-29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35630A true CN105835630A (zh) 2016-08-10
CN105835630B CN105835630B (zh) 2019-07-23

Family

ID=563195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72295.8U Active CN205326701U (zh) 2015-01-29 2016-01-25 充气轮胎
CN201610050039.3A Active CN105835630B (zh) 2015-01-29 2016-01-25 充气轮胎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72295.8U Active CN205326701U (zh) 2015-01-29 2016-01-2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41096B2 (zh)
CN (2) CN205326701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1437A (zh) * 2017-08-31 2019-03-0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661315A (zh) * 2016-09-08 2019-04-1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561983A (zh) * 2019-08-28 2019-12-13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操控电动汽车子午线轮胎
CN114670588A (zh) * 2020-12-24 2022-06-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1872845B2 (en) * 2021-09-15 2024-01-1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88833B2 (en) * 2015-06-12 2020-06-2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yre tread
JP6496208B2 (ja) * 2015-08-04 2019-04-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14577B2 (ja) * 2016-09-14 2021-01-20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48514B2 (ja) * 2017-02-22 2021-03-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41079B2 (ja) * 2017-02-22 2021-03-1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62267B2 (ja) * 2017-06-07 2020-09-3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428872B1 (ja) 2017-08-02 2018-11-2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47354B2 (ja) * 2018-08-10 2022-10-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200254824A1 (en) * 2019-02-12 2020-08-1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read for a tire
JP7284037B2 (ja) * 2019-08-21 2023-05-3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23134124A (ja) * 2022-03-14 2023-09-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37559A1 (zh) * 1991-11-06 1993-05-13 Yokohama Rubber Co Ltd
JPH11245625A (ja) * 1998-02-27 1999-09-1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7416004B2 (en) * 2004-08-12 2008-08-2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including blocks having open and closed sipes
CN101801686A (zh) * 2007-09-12 2010-08-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2745022A (zh) * 2011-04-20 2012-10-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085609A (zh) * 2011-10-27 2013-05-0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275988A (zh) * 2013-07-03 2015-01-1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5005291A1 (ja) * 2013-07-12 2015-01-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459736A (zh) * 2014-09-26 2016-04-0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6455B2 (ja) * 2007-12-18 2010-01-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18742B2 (ja) * 2010-11-30 2013-01-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13500B2 (ja) * 2012-02-02 2014-02-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84821B2 (ja) * 2014-05-09 2018-02-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23702B2 (ja) * 2014-12-05 2018-11-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37559A1 (zh) * 1991-11-06 1993-05-13 Yokohama Rubber Co Ltd
JPH11245625A (ja) * 1998-02-27 1999-09-1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7416004B2 (en) * 2004-08-12 2008-08-2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including blocks having open and closed sipes
CN101801686A (zh) * 2007-09-12 2010-08-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2745022A (zh) * 2011-04-20 2012-10-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085609A (zh) * 2011-10-27 2013-05-0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275988A (zh) * 2013-07-03 2015-01-1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5005291A1 (ja) * 2013-07-12 2015-01-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459736A (zh) * 2014-09-26 2016-04-0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1315A (zh) * 2016-09-08 2019-04-1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661315B (zh) * 2016-09-08 2020-12-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421437A (zh) * 2017-08-31 2019-03-0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421437B (zh) * 2017-08-31 2020-09-2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561983A (zh) * 2019-08-28 2019-12-13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操控电动汽车子午线轮胎
CN114670588A (zh) * 2020-12-24 2022-06-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1872845B2 (en) * 2021-09-15 2024-01-1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41096B2 (ja) 2018-12-19
CN205326701U (zh) 2016-06-22
CN105835630B (zh) 2019-07-23
JP2016141157A (ja) 2016-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35630A (zh) 充气轮胎
US7891392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curved oblique grooves and chamfers
US8550133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asymmetric tread pattern
CN101815624B (zh) 充气轮胎
US7434606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continuous ribs and block rows
US7537033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including circumferential grooves having inclined ridges or recesses
CN101588934B (zh) 充气轮胎
CN102695620B (zh) 公路和越野用的充气轮胎
EP1437237A2 (en) Pneumatic tire
US8156977B2 (en) Tire
CN105644275A (zh) 充气轮胎
CN104118277B (zh) 充气轮胎
US20170008346A1 (en) Pneumatic tire
JP474480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266011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5008147A (zh) 充气轮胎
CN107667017A (zh) 轮胎胎面
CN101842250B (zh) 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07791751A (zh) 轮胎
JP200332691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5365089U (zh) 充气轮胎
JP4276690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05336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1180114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030920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