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65089U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65089U CN205365089U CN201620072209.3U CN201620072209U CN205365089U CN 205365089 U CN205365089 U CN 205365089U CN 201620072209 U CN201620072209 U CN 201620072209U CN 205365089 U CN205365089 U CN 2053650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nding parts
- tire
- pneumatic tire
- oblique groove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B60C11/042—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11/1218—Three-dimensional shape with regard to depth and extending dir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11/1222—Twisted or warped shape in the sipe plan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60C11/1315—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having variable inclination angles, e.g. warped groove wal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接地部的刚性、并且能够确保湿地制动性能、减少滚动阻力以及抑制磨损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包括:多个接地部,其设于胎面并被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划分而成;第1倾斜沟,其在多个接地部中的第1接地部中延伸并且在轮胎周向上设有多个,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划分出块状接地部;第2倾斜沟,其在块状接地部中配置于块状接地部的一侧,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延伸,另一侧的端部在块状接地部终止;第2接地部,其配置在第1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宽度窄于第1接地部的宽度;以及多个缺口,其设于第2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并配置在第2倾斜沟的延长线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胎面上具有利用多条周向沟划分成的接地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一种在胎面上具有利用多条周向沟划分成的接地部的充气轮胎(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34212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充气轮胎中,虽然确保了接地部的刚性,但是进一步要求确保湿地制动性能、减少滚动阻力以及抑制磨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考虑到上述事实,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接地部的刚性、并且能够确保湿地制动性能、减少滚动阻力以及抑制磨损的充气轮胎。
本实用新型的第1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包括:多个接地部,其设于胎面并被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划分而成;第1倾斜沟,其在所述多个接地部中的第1接地部中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划分出块状接地部;第2倾斜沟,其在所述块状接地部中配置于所述块状接地部的所述一侧,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该第2倾斜沟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所述块状接地部终止;第2接地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宽度窄于所述第1接地部的宽度;以及多个缺口,其设于所述第2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并配置在所述第2倾斜沟的延长线上。
第1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由于在胎面上形成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并划分出接地部,因此确保了接地部的刚性,而且,在湿滑路面行驶时,能够将胎面与路面之间的水向周向沟引入并排出。由此,能够获得湿地制动性能。
由于在第1接地部形成有多个第1倾斜沟,因此在湿滑路面行驶时,能够将第1接地部与路面之间的水向第1倾斜沟引入并向周向沟排出。第1倾斜沟由于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因此与沟宽恒定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排水性,并提高湿地制动性能。在第2接地部的端部形成有多个缺口,在湿滑路面行驶时,能够将胎面与路面之间的水向缺口引入并向周向沟排出。缺口与沟相比较,接地部的刚性难以降低。第2接地部由于宽度窄于第1接地部的宽度,且刚性低于第1接地部的刚性,因此通过取代形成沟而形成缺口,从而能够确保刚性,并且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为了提高排水性,第1倾斜沟的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因此被划分为第1接地部的块状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的轮胎周向的长度长于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的轮胎周向长度。因此,被第1倾斜沟划分出的块状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的花纹块刚性高于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的花纹块刚性。但是,在该块状接地部处,由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形成有第2倾斜沟,因此该第2倾斜沟使块状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的刚性降低,能够消除块状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的刚性与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刚性之间的刚性差,能够取得轮胎宽度方向一侧的刚性与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刚性之间的平衡。由此,能够抑制块状接地部接地时的块状接地部的扭曲,能够提高耐磨性。
而且,由于第1接地部被多个第1倾斜沟沿轮胎周向分割为多个,因此与未被分割的情况相比较,抑制了行驶时的对路面的打滑,能够减少滚动阻力。
本实用新型的第2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第2接地部处,在所述缺口与所述缺口之间形成有横断所述第2接地部的第1刀槽花纹。
通过在第2接地部的缺口与缺口之间形成横断第2接地部的第1刀槽花纹,从而第2接地部在轮胎周向上被分割为多个。由此,在行驶时,能够抑制第2接地部对路面的打滑,能够减少滚动阻力。
本实用新型的第3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1刀槽花纹配置在所述第1倾斜沟的延长线上。
形成于胎面的沟、刀槽花纹在接触路面时产生噪声。在第3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在倾斜的第1倾斜沟的延长线上配置了第1刀槽花纹,因此第1倾斜沟与第1刀槽花纹未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并排,由于第1倾斜沟与第1刀槽花纹不同时接触路面,因此能够抑制行驶时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第4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2技术方案或第3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第2接地部处,在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且在与所述缺口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沿与所述第2接地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缺口分开的第2刀槽花纹。
在第4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在第2接地部上形成了沿与第2接地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2刀槽花纹,因此被第1刀槽花纹沿轮胎周向分割的第2接地部进一步被沿轮胎周向分割,能够进一步减少滚动阻力。另外,由于使第2刀槽花纹与缺口分开,因此与将第2刀槽花纹和缺口连接起来了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第2接地部的刚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5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1倾斜沟的沟深和沟宽均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
本实用新型的第6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1倾斜沟形成为在俯视胎面时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凸的圆弧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7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1倾斜沟的截面形状呈大致V字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8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俯视胎面时,所述第1倾斜沟、所述第2倾斜沟以及所述缺口连成大致椭圆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9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2倾斜沟的截面形状呈大致V字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10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缺口在俯视胎面时呈大致半椭圆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11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缺口的深度沿着椭圆的长轴朝向所述第2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递增。
本实用新型的第12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10技术方案中的基础上,所述缺口的沿着椭圆的短轴的截面形状呈大致半圆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13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是在第4技术方案中的基础上,该充气轮胎包括:第3接地部,其配置于所述第2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以及第3刀槽花纹,其在所述第1刀槽花纹的延长线上和所述第2刀槽花纹的延长线上沿横断所述第3接地部的方向延伸。
实用新型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具有能够确保接地部的刚性、确保湿地制动性能、减少滚动阻力以及抑制磨损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能够减少滚动阻力。
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能够抑制行驶时的噪声。
根据第4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能够进一步减少滚动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倾斜沟的剖视图(图1的2-2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2倾斜沟的剖视图(图1的3-3线剖视图)。
图4(A)是表示缺口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缺口的图4(A)的4B-4B线剖视图,图4(C)是表示缺口的图4(A)的4C-4C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缺口的图1的箭头D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充气轮胎;12…胎面;14…第1周向沟;16…第2周向沟;18…第3周向沟;22…外侧中央接地部(第1接地部);24…内侧中央接地部(第2接地部);28…第1倾斜沟;32…第2倾斜沟;34…缺口;36…第1刀槽花纹;38…第2刀槽花纹。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5,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胎面12上,在轮胎赤道面CL的箭头OUT方向侧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箭头A方向和箭头B方向)延伸的第1周向沟14,在轮胎赤道面CL的箭头IN方向侧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第2周向沟16,在第2周向沟16的箭头IN方向侧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第3周向沟18。另外,在附图中,箭头OUT方向表示将充气轮胎10安装于车辆时的车辆安装外侧的方向,箭头IN方向表示将充气轮胎10安装于车辆时的车辆安装内侧的方向。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箭头IN方向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侧,本实施方式的箭头OUT方向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是指定了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与车辆外侧的安装方向的轮胎,在侧面上付与了指定安装方向的标记(未图示)。
胎面12被这些第1周向沟14、第2周向沟16以及第3周向沟18从附图右侧划分出外侧胎肩接地部20、外侧中央接地部22、内侧中央接地部24以及内侧胎肩接地部26。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中央接地部2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接地部,内侧中央接地部2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接地部。
首先,在配置在轮胎赤道面CL上的外侧中央接地部22上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第1倾斜沟28,该多个第1倾斜沟28向附图左上方倾斜并横断外侧中央接地部22。第1倾斜沟28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连结于第2周向沟16,箭头OUT方向侧的端部连结于第1周向沟14。第1倾斜沟28的沟宽和沟深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侧递增。因此,第1倾斜沟28构成为引入到沟内的水易于从箭头IN方向侧向箭头OUT方向侧流动。
第1倾斜沟28形成为在俯视胎面时向箭头B的周向侧凸的圆弧形状。由第1周向沟14、第2周向沟16、及第1倾斜沟28划分而成的块状接地部30形成为俯视大致平行四边形,块状接地部30的由第2周向沟16与第1倾斜沟28形成的箭头A方向侧的角部30A和由第1周向沟14与第1倾斜沟28形成的箭头B方向侧的角部30B均成为锐角。另外,块状接地部30的由第2周向沟16与第1倾斜沟28形成的箭头B方向侧的角部30C和由第1周向沟14与第1倾斜沟28形成的箭头A方向侧的角部30D均成为钝角。俯视胎面12时的角部30A的角度小于角部30B的角度,且成为块状接地部30的4个角部中角度最小的锐角。
如图2所示,第1倾斜沟28形成为截面大致V字形状,箭头A方向侧的壁面28A与着地面12A垂直,箭头B方向侧的壁面28B相对于竖立于着地面12A的法线HL倾斜。另外,在将壁面28B相对于竖立于着地面12A的法线HL的角度设为了θ1时,壁面28B的角度θ1从箭头IN方向侧朝向箭头OUT方向侧递增。另外,在俯视胎面时,第1倾斜沟28、缺口34以及第2倾斜沟32连成大致椭圆形状。
如图1所示,块状接地部30的4个角部中的刚性最低的角部是角度最小的锐角的角部30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通过使形成有该角部30A的第1倾斜沟28的箭头B方向侧的壁面28B倾斜(参照图2),从而与未相对于竖立于着地面12A的法线HL倾斜的情况(即,与着地面12A垂直的情况)相比较,提高了角部30A的刚性。
另外,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箭头IN方向侧的部分,在第1倾斜沟28与第1倾斜沟28之间形成有第2倾斜沟32。第2倾斜沟32从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朝向箭头OUT方向延伸,并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终止。第2倾斜沟32与第1倾斜沟28相同地向附图左上方倾斜,且沟宽从箭头IN方向朝向箭头OUT方向去递减。如图3所示,第2倾斜沟32的截面形状呈大致V字形状。
如图1所示,通过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形成箭头OUT方向侧的沟宽较宽的第1倾斜沟28而划分出块状接地部30,因此块状接地部30的箭头OUT方向侧的端部(边)的周向长度短于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边)的长度,箭头IN方向侧的刚性相对高于箭头OUT方向侧的刚性。因此,在块状接地部30中,在箭头IN方向侧形成第2倾斜沟32并使箭头IN方向侧的花纹块刚性降低,减小块状接地部30的箭头IN方向侧的刚性与箭头OUT方向侧的刚性之间的刚性差,并取得了箭头IN方向侧的花纹块刚性与箭头OUT方向侧的花纹块刚性之间的平衡。
在内侧中央接地部24的箭头OUT方向侧的端部,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第2倾斜沟32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缺口34。如图4(A)所示,缺口34形成为俯视大致半椭圆形状,椭圆的长轴向附图左上方倾斜。如图4(B)所示,缺口34的深度朝向沿着椭圆的长轴的箭头C方向侧(即,第2周向沟16侧)递增。另外,如图4(C)所示,缺口34的沿着椭圆的短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
如图1所示,在内侧中央接地部24处,在缺口34与缺口34之间形成有第1刀槽花纹36。第1刀槽花纹36向附图左上方倾斜,并横断内侧中央接地部24。而且,在内侧中央接地部24处,在与缺口34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向附图左上方倾斜的第2刀槽花纹38。第2刀槽花纹38从内侧中央接地部24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朝向箭头OUT方向侧倾斜地延伸,并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内部终止以使得不与缺口34相连接。另外,第1刀槽花纹36和第2刀槽花纹38的沟宽在内侧中央接地部24接地时成为零。
在内侧胎肩接地部26处,在内侧中央接地部24的第1刀槽花纹36的延长线上和第2刀槽花纹38的延长线上形成有沿横断内侧胎肩接地部26的方向延伸的第3刀槽花纹40。
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0处,通过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横沟42而划分出多个块状接地部43。横沟42以恒定宽度、恒定深度沿大致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0处,在横沟42的箭头IN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俯视胎面时为三角形的缺口44。如图5所示,从第1周向沟14侧观察所看到的缺口44的形状呈大致V字形状,箭头B方向侧的壁面44B倾斜,箭头A方向侧的壁面44A与着地面12A垂直。
(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作用和效果。
由于在胎面12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第1周向沟14、第2周向沟16以及第3周向沟18,因此充气轮胎10获得了基本的湿地性能。而且,由于如上所述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上配置了第1倾斜沟28和第2倾斜沟32,该外侧中央接地部22形成于胎面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因此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外侧中央接地部22与路面之间的水被引入第1倾斜沟28和第2倾斜沟32,被引入到第1倾斜沟28内的水向第1周向沟14和第2周向沟16排出,被引入到第2倾斜沟32内的水向第2周向沟16排出。如此,由于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形成有第1倾斜沟28和第2倾斜沟32,因此能够利用这些第1倾斜沟28和第2倾斜沟32提高湿地制动性能。
在内侧中央接地部24中,形成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第2倾斜沟32的延长线上的缺口34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引入内侧中央接地部24与路面之间的水,并将引入的水向第2周向沟16排出。而且,由于在内侧中央接地部24形成有第1刀槽花纹36和第2刀槽花纹38,因此能够利用这些缺口34、第1刀槽花纹36以及第2刀槽花纹38提高湿地性能。
另外,内侧中央接地部24的宽度窄于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宽度,且刚性低于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刚性。因此,在内侧中央接地部24未形成刚性易于降低的沟,而是形成刚性难以降低的缺口34、第1刀槽花纹36以及第2刀槽花纹38,而确保了刚性。
另外,通过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0形成有横沟42,在内侧胎肩接地部26形成有第3刀槽花纹40,能够利用这些横沟42和第3刀槽花纹40提高湿地性能。另外,横沟42能够将引入的水有效地从胎面端侧的端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排出。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由于在胎面12形成有第1周向沟14、第2周向沟16、第3周向沟18、第1倾斜沟28、第2倾斜沟32、缺口34、第1刀槽花纹36、第2刀槽花纹38、第3刀槽花纹40以及横沟42,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湿地制动性能。
另外,由于在向左上方倾斜的第1倾斜沟28的延长线上配置了同样向左上方倾斜的第1刀槽花纹36,因此第1倾斜沟28与第1刀槽花纹36不会同时接触路面,与同时接地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噪声水平。
另外,在安装了该充气轮胎10的车辆进行转弯的情况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配置于转弯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充气轮胎10的载荷负担大于配置于转弯的半径方向内侧的充气轮胎10的载荷负担。另外,配置于转弯的半径外侧的充气轮胎10的胎面12的车辆安装时外侧的部分的接地面积比车辆安装时内侧的部分的接地面积增加。因此,当在湿滑路面上转弯时,胎面12的车辆安装时外侧的部分的排水性变得非常重要。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配置于车辆安装时外侧的外侧胎肩接地部20配置了不是刀槽花纹的横沟42,因此能够利用该横沟42提高转弯时的排水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由于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配置了上述第1倾斜沟28和第2倾斜沟32,因此第1倾斜沟28与第1倾斜沟28之间的块状接地部30的花纹块刚性变均匀,能够抑制块状接地部30的扭曲。当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上仅形成第1倾斜沟28而形成块状接地部30时,块状接地部30的箭头OUT方向侧的轮胎周向长度短于箭头IN方向侧的轮胎周向长度,箭头IN方向侧的花纹块刚性高于箭头OUT方向侧的花纹块刚性且由于箭头IN方向侧与箭头OUT方向侧之间的花纹块刚性的不同,在接地时块状接地部30扭曲。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该扭曲,在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箭头IN方向侧的区域形成第2倾斜沟32并减小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箭头IN方向侧的花纹块刚性与箭头OUT方向侧的花纹块刚性之差而抑制了块状接地部30的接地时的扭曲。如此,通过抑制块状接地部30的接地时的扭曲,从而能够抑制块状接地部30的不均匀磨损的产生。
另外,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块状接地部30中的锐角最小的角部30A通过使形成有角部30A的第1倾斜沟28的壁面28B相对于竖立于着地面12A的法线HL倾斜而被加强(与相对于法线HL不倾斜的情况作对比)。由此,能够抑制接地时的外侧中央接地部22的角部30A的卷曲,能够提高接地性。特别是能够对于转弯时、制动时的较强的输入有效地抑制角部30A的卷曲,因此能够提高转弯性能和制动性能。
在内侧中央接地部24中,由于取代形成横断内侧中央接地部24的沟而形成了缺口34、第1刀槽花纹36以及第2刀槽花纹38,因此能够保持内侧中央接地部24的刚性,同时提高排水性。如此,通过保持内侧中央接地部24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内侧中央接地部24的不均匀磨损。
另外,由于在内侧中央接地部24形成了第1刀槽花纹36和第2刀槽花纹38,因此内侧中央接地部24的刚性适度降低,能够使接地性提高而抑制磨损。而且,由于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内侧中央接地部24被沿轮胎周向分割,因此接地时的对内侧中央接地部24的向轮胎周向的拉伸减少,由此,内侧中央接地部24相对于路面的打滑量减少,因此能够减少滚动阻力。
另外,在内侧胎肩接地部26中,也是由于在轮胎周向上形成了多个沿横断内侧胎肩接地部26的方向延伸的第3刀槽花纹40,因此内侧胎肩接地部26的刚性适度降低,能够使接地性提高而抑制磨损。而且,由于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内侧胎肩接地部26被沿轮胎周向分割,因此接地时的对内侧胎肩接地部26的向轮胎周向的拉伸减少,由此,内侧胎肩接地部26相对于路面的打滑量减少,因此能够减少滚动阻力。
另外,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0中,由于与由第1周向沟14和横沟42形成的箭头A方向侧的角部20A相邻地形成有缺口44,且缺口44的倾斜的壁面44B对该角部20A进行了加强,因此能够抑制踏入时的块状接地部43的变形。如此,在外侧胎肩接地部20中,通过形成横沟42,并与角部20A相邻地形成缺口44,从而能够保持花纹块刚性,并同时提高排水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例如适合安装于小型汽车,但是也可以安装于普通汽车等等其他车辆。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上述内容以外,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
Claims (13)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该充气轮胎包括:
多个接地部,其设于胎面并被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划分而成;
第1倾斜沟,其在所述多个接地部中的第1接地部中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沟宽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划分出块状接地部;
第2倾斜沟,其在所述块状接地部中配置于所述块状接地部的所述一侧,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该第2倾斜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所述块状接地部终止;
第2接地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宽度窄于所述第1接地部的宽度;以及
多个缺口,其设于所述第2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并配置在所述第2倾斜沟的延长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接地部处,在所述缺口与所述缺口之间形成有横断所述第2接地部的第1刀槽花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刀槽花纹配置在所述第1倾斜沟的延长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接地部处,在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且在与所述缺口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沿与所述第2接地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缺口分开的第2刀槽花纹。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倾斜沟的沟深和沟宽均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递增。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倾斜沟形成为在俯视胎面时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凸的圆弧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倾斜沟的截面形状呈大致V字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胎面时,所述第1倾斜沟、所述第2倾斜沟以及所述缺口连成大致椭圆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倾斜沟的截面形状呈大致V字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口在俯视胎面时呈大致半椭圆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口的深度沿着椭圆的长轴朝向所述第2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递增。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口的沿着椭圆的短轴的截面形状呈大致半圆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该充气轮胎包括:
第3接地部,其配置于所述第2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以及
第3刀槽花纹,其在所述第1刀槽花纹的延长线上和所述第2刀槽花纹的延长线上沿横断所述第3接地部的方向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15805A JP6391483B2 (ja) | 2015-01-29 | 2015-01-29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5-015805 | 2015-01-2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65089U true CN205365089U (zh) | 2016-07-06 |
Family
ID=562688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072209.3U Active CN205365089U (zh) | 2015-01-29 | 2016-01-25 | 充气轮胎 |
CN201610049340.2A Active CN105835632B (zh) | 2015-01-29 | 2016-01-25 | 充气轮胎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49340.2A Active CN105835632B (zh) | 2015-01-29 | 2016-01-25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391483B2 (zh) |
CN (2) | CN205365089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214231A (ja) * | 2018-06-11 | 2019-12-1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284037B2 (ja) * | 2019-08-21 | 2023-05-3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7170769B2 (ja) * | 2021-03-18 | 2022-11-14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13436B2 (ja) * | 2007-09-12 | 2011-11-0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406455B2 (ja) * | 2007-12-18 | 2010-01-2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353207B2 (ja) * | 2008-11-28 | 2013-11-27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1051431A (ja) * | 2009-08-31 | 2011-03-17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118742B2 (ja) * | 2010-11-30 | 2013-01-16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438719B2 (ja) * | 2011-04-20 | 2014-03-1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413500B2 (ja) * | 2012-02-02 | 2014-02-1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161947B2 (ja) * | 2013-04-30 | 2017-07-12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KR101541593B1 (ko) * | 2013-07-15 | 2015-08-03 |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 공기입 래디얼 타이어 |
JP6284821B2 (ja) * | 2014-05-09 | 2018-02-2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514869B2 (ja) * | 2014-09-26 | 2019-05-1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5
- 2015-01-29 JP JP2015015805A patent/JP639148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
- 2016-01-25 CN CN201620072209.3U patent/CN205365089U/zh active Active
- 2016-01-25 CN CN201610049340.2A patent/CN10583563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35632B (zh) | 2020-02-14 |
JP6391483B2 (ja) | 2018-09-19 |
CN105835632A (zh) | 2016-08-10 |
JP2016141156A (ja) | 2016-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146154B (zh) | 轮胎 | |
CN205326701U (zh) | 充气轮胎 | |
US8550133B2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asymmetric tread pattern | |
JP6043483B2 (ja) | 重荷重用タイヤ | |
US10279631B2 (en) | Pneumatic tire | |
JP5797412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5564160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1186168A (zh) | 充气轮胎 | |
US10155418B2 (en) |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 |
JP7092467B2 (ja) | タイヤ | |
JP2014177238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205365089U (zh) | 充气轮胎 | |
US8752599B2 (en) | Pneumatic radial tire | |
JP2016222207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110070B2 (ja) | タイヤ | |
WO2011102264A1 (ja) | タイヤ | |
JP599398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21054261A1 (ja) | タイヤ | |
JP4358572B2 (ja) | オフザロードタイヤ | |
CN110234520A (zh) | 汽车轮胎 | |
JP4763260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4349914A (zh) | 轮胎 | |
JP2003127616A (ja) | タイヤ | |
JP629226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4345457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