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83701A -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83701A
CN105683701A CN201380080610.0A CN201380080610A CN105683701A CN 105683701 A CN105683701 A CN 105683701A CN 201380080610 A CN201380080610 A CN 201380080610A CN 105683701 A CN105683701 A CN 105683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on pipe
interchanger
heat exchanging
exchanging part
inter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806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井上真哉
石桥晃
冈崎多佳志
伊东大辅
松井繁佳
宇贺神裕树
米田典宏
望月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83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37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air flow channels
    • F28D1/02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air flow channels with an air driving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26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units having particular arrangement relative to the large body of fluid, e.g. with interleaved units or with adjacent heat exchange units in common air flow or with units extending at an angle to each other or with units arranged around a central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 F28D1/047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5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variable shape, e.g. with modified tube ends, with different geometrical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19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asing or header box; Header box sub-elements
    • F28F9/0221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formed by stack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换热器(1)具备换热部(2)、与换热部(2)连接并形成有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的分配合流部(3),分配合流部(3)分别地具有形成有分配流路而不形成有合流流路的第一集管、以及与第一集管并排设置并形成有合流流路而不形成有分配流路的第二集管,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中的至少一方是层叠型集管(51),其是形成有局部流路的板状部件以局部流路相互连通的方式层叠多个从而形成分配流路或合流流路的集管。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换热器,有如下换热器:具备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所述换热部设置有多段制冷剂流路,所述制冷剂流路使从一方的端部流入的制冷剂从与该一方的端部并排设置的另一方的端部流出,所述分配合流部形成有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所述分配流路与换热部连接,将制冷剂分配并使制冷剂流出,所述合流流路将制冷剂合流并使制冷剂流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1818号公报([0032]段~[0036]段、图7、图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样的换热器中,在分配合流部,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形成于一个集管。因此,在例如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换热器,过热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换热器流出的情况下,在该集管中,低温的制冷剂通过分配流路,高温的制冷剂通过合流流路,由于其温度差而发生热的给予和接收。另外,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过热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换热器,过冷却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换热器流出的情况下,在该集管中,高温的制冷剂通过分配流路,低温的制冷剂通过合流流路,由于其温度差而发生热的给予和接收。即,在这样的换热器中,存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课题为背景做出的,目的在于得到提高了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具备这样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换热器具备:换热部,所述换热部设置有多段制冷剂流路,所述制冷剂流路使从一方的端部流入的制冷剂在第一折返部折返,并从与所述一方的端部并排设置的另一方的端部流出,以及分配合流部,所述分配合流部形成有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所述分配流路与所述换热部连接,使所述制冷剂向多个所述一方的端部分配并流入,所述合流流路使从多个所述另一方的端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合流,所述分配合流部分别地具有:第一集管,所述第一集管形成有所述分配流路,不形成有所述合流流路;以及第二集管,所述第二集管与所述第一集管并排设置,形成有所述合流流路,不形成有所述分配流路,所述第一集管和所述第二集管中的至少一方是层叠型集管,所述层叠型集管是形成有局部流路的板状部件以所述局部流路相互连通的方式层叠多个从而形成所述分配流路或所述合流流路的层叠型集管。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换热器中,分配合流部分别地具有:第一集管,所述第一集管形成有所述分配流路,不形成有所述合流流路;以及第二集管,所述第二集管与第一集管并排设置,形成有所述合流流路,不形成有所述分配流路,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中的至少一方是层叠型集管。因此,抑制了通过分配流路的制冷剂和通过合流流路的制冷剂之间的热的给予和接收,另外,通过分配流路或合流流路的制冷剂被加热或冷却,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将层叠型集管分解了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筒型集管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
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
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
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
图9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的概要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的概要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14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
图15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
图16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
图17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9是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2是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4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换热部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的概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换热器。
另外,以下说明的结构、动作等只是一例而已,本发明的换热器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动作等的情况。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附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省略附图标记。另外,对于细微的结构适当地简化或省略图示。另外,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或类似的说明。
另外,以下说明本发明的换热器应用于空调装置的情况,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其它制冷循环装置。另外,说明了本发明的换热器是空调装置的室外换热器的情况,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空调装置的室内换热器。另外,说明了空调装置是切换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的空调装置的情况,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只进行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的空调装置。
实施方式1.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
<换热器的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结构。
(换热器的概要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概要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换热器1具有换热部2和分配合流部3。换热部2相当于本发明的“换热部”。
换热部2具有上风侧换热部21和下风侧换热部31,该上风侧换热部21配设于通过换热部2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图中白色箭头)的上风侧,该下风侧换热部31配设于通过换热部2的空气的通过方向的下风侧。上风侧换热部21具有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和通过例如钎焊等接合于该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的多个上风侧翅片23。下风侧换热部31具有多个下风侧传热管32和通过例如钎焊等接合于该多个下风侧传热管32的多个下风侧翅片33。换热部2既可以由上风侧换热部21和下风侧换热部31这两列构成,另外也可以由三列以上构成。
上风侧传热管22和下风侧传热管32是扁管,在其内侧形成有多个流路。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和多个下风侧传热管32的各个中的一方的端部与另一方的端部之间弯折成发卡状,形成折返部22a、32a。上风侧传热管22和下风侧传热管32在与通过换热部2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图中白色箭头)交叉的方向上配设有多段。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和多个下风侧传热管32的各个中的一方的端部与另一方的端部以与分配合流部3相对的方式并排设置。上风侧传热管22和下风侧传热管32也可以是圆管(例如直径4mm的圆管)。形成于扁管的多个流路或形成于圆管的流路相当于本发明的“制冷剂流路”。折返部22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折返部”。折返部32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折返部”。
上风侧传热管22和下风侧传热管32中的一方的端部与另一方的端部之间也可以不弯折成发卡状形成折返部22a、32a,而是通过将上风侧传热管22和下风侧传热管32的一方的端部与相邻的段的上风侧传热管22和下风侧传热管32的一方的端部经由在内部形成有流路的连结部件连接,从而使制冷剂折返。在该情况下,形成于连结部件的内部的流路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折返部”或“第三折返部”。
分配合流部3具有层叠型集管51和筒型集管61。层叠型集管51和筒型集管61以沿着通过换热部2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图中白色箭头)的方式并排设置。层叠型集管51经由连接配管52与制冷剂配管(未图示)连接。筒型集管61经由连接配管62与制冷剂配管(未图示)连接。连接配管52和连接配管62例如是圆管。
层叠型集管51与上风侧换热部21连接,在内部形成有分配合流流路51a。在换热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51a成为使从制冷剂配管(未图示)流入的制冷剂向上风侧换热部21的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分配并流出的分配流路。在换热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51a作为使从上风侧换热部21的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流入的制冷剂合流并向制冷剂配管(未图示)流出的合流流路。
筒型集管61与下风侧换热部31连接,在内部形成有分配合流流路61a。在换热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61a作为使从制冷剂配管(未图示)流入的制冷剂向下风侧换热部31的多个下风侧传热管32分配并流出的分配流路。在换热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61a作为使从下风侧换热部31的多个下风侧传热管32流入的制冷剂合流并向制冷剂配管(未图示)流出的合流流路。
即,在换热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换热器1分别地具有: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而不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的层叠型集管51、以及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而不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的筒型集管61。在该情况下,层叠型集管5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集管”,筒型集管6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集管”。
另外,在换热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换热器1分别地具有: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而不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的筒型集管61、以及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而不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的层叠型集管51。在该情况下,筒型集管6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集管”,层叠型集管5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集管”。
(层叠型集管的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型集管的结构。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将层叠型集管分解了的状态下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中,用箭头表示在层叠型集管51的分配合流流路51a作为分配流路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向。
如图2所示,通过将形成有局部流路53a的第一板状部件53、形成有局部流路54a_1~54a_3的多个第二板状部件54_1~54_3、形成有局部流路55a的第三板状部件55隔着形成有局部流路56a的多个包层材料56_1~56_4层叠,从而构成层叠型集管51。在包层材料56_1~56_4的两面或单面上涂布着钎焊材料。以下,有时将第一板状部件53、多个第二板状部件54_1~54_3、第三板状部件55和多个包层材料56_1~56_4统称记载为“板状部件”。
局部流路53a、55a、56a是圆形的贯通孔。局部流路54a_1~54a_3中的每个都是其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相互不同的、线状(例如Z字形、S字形等)的贯通槽。局部流路53a经由连接配管52与制冷剂配管(未图示)连接。各个局部流路55a经由连接配管57与上风侧传热管22连接。连接配管57例如是圆管。局部流路55a也可以是沿着上风侧传热管22的外周面的形状的贯通孔,并且该贯通孔不经由连接配管57地与上风侧传热管22直接连接。
包层材料56_1的局部流路56a形成于与局部流路53a相对的位置。包层材料56_4的局部流路56a形成于与局部流路55a相对的位置。局部流路54a_1~54a_3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与在靠近上风侧换热部21的一侧相邻地层叠的包层材料56_2~56_4的局部流路56a相对。局部流路54a_1~54a_3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之间的一部分与在远离上风侧换热部21的一侧相邻地层叠的包层材料56_1~56_3的局部流路56a相对。
将板状部件层叠后,局部流路53a、54a_1~54a_3、55a、56a连通,形成分配合流流路51a。分配合流流路51a在制冷剂沿图中箭头的方向流动时作为分配流路发挥功能,在制冷剂沿与图中箭头相反的方向流动时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
在分配合流流路51a作为分配流路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经由连接配管52流入局部流路53a的制冷剂通过局部流路56a,流入局部流路54a_1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之间,碰到包层材料56_2的表面并向两个方向分支。分支后的制冷剂从局部流路54a_1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流出,经由局部流路56a流入局部流路54a_2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之间,碰到包层材料56_3的表面并向两个方向分支。分支后的制冷剂从局部流路54a_2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流出,经由局部流路56a,流入局部流路54a_3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之间,碰到包层材料56_4的表面并向两个方向分支。分支后的制冷剂从局部流路54a_3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流出,经由局部流路56a和局部流路55a流入连接配管57。
在分配合流流路51a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经由连接配管57流入局部流路55a的制冷剂通过局部流路56a,流入局部流路54a_3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并流入在局部流路54a_3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之间连通的局部流路56a从而合流。合流后的制冷剂流入局部流路54a_2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并流入在局部流路54a_2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之间连通的局部流路56a从而合流。合流后的制冷剂流入局部流路54a_1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并流入在局部流路54a_1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之间连通的局部流路56a从而合流。合流后的制冷剂经由局部流路53a流入连接配管52。
此外,第一板状部件53、第二板状部件54_1~54_3和第三板状部件55也可以不经由包层材料56_1~56_4地直接层叠。在经由包层材料56_1~56_4层叠的情况下,局部流路56a作为制冷剂隔离流路发挥功能,使通过局部流路53a、54a_1~54a_3、55a的制冷剂彼此的隔离可靠化。另外,由第一板状部件53、第二板状部件54_1~54_3和第三板状部件55中的各个以及与其相邻地层叠的包层材料56_1~56_4一体化的板状部件也可以直接层叠。
(筒型集管的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筒型集管的结构。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筒型集管的立体图。此外,在图3中,用箭头表示在筒型集管61的分配合流流路61a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向。
如图3所示,筒型集管61是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封闭的圆筒部63以其轴向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式配设的部件。圆筒部63的轴向也可以与重力方向不平行。筒型集管61通过以圆筒部63的轴向与层叠型集管51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式配设,从而分配合流部3省空间化。此外,圆筒部63也可以是例如剖面为椭圆状的筒部等。
圆筒部63的侧壁经由连接配管62与制冷剂配管(未图示)连接。圆筒部63的侧壁经由多个连接配管64与下风侧传热管32连接。连接配管64例如是圆管。圆筒部63的侧壁也可以不经由连接配管64地与下风侧传热管32直接连接。圆筒部63的内侧是分配合流流路61a。分配合流流路61a在制冷剂沿图中箭头的方向流动时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在制冷剂沿与图中箭头相反的方向流动时作为分配流路发挥功能。
在分配合流流路61a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流入多个连接配管64的制冷剂通过圆筒部63的内侧流入连接配管62从而合流。在分配合流流路61a作为分配流路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流入连接配管62的制冷剂通过圆筒部63的内侧流入多个连接配管64从而被分配。
以连接配管62所连接的方向与多个连接配管64所连接的方向在圆筒部63的周向上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方式,使连接配管62和多个连接配管64连接即可。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提高在分配合流流路61a作为分配流路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流入多个连接配管64的制冷剂的均匀性。
(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
图4和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此外,图5是图4中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和另一方的端部22c的每个接合有上风侧连结部件41。在上风侧连结部件41的内侧形成有流路。该流路的一方的端部是沿着上风侧传热管22的外周面的形状,另一方的端部是圆形。在下风侧传热管32的一方的端部32b和另一方的端部32c的每个接合有下风侧连结部件42。在下风侧连结部件42的内侧形成有流路。流路的一方的端部是沿着下风侧传热管32的外周面的形状,另一方的端部是圆形。
与上风侧传热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c接合的上风侧连结部件41和与下风侧传热管32的一方的端部32b接合的下风侧连结部件42由列搭接管43连接。列搭接管43例如是弯曲成圆弧状的圆管。与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接合的上风侧连结部件41与层叠型集管51的连接配管57连接。与下风侧传热管32的另一方的端部32c接合的下风侧连结部件42与筒型集管61的连接配管64连接。列搭接管43的内侧的流路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折返部”。
上风侧连结部件41和连接配管57也可以一体化。另外,下风侧连结部件42和连接配管64也可以一体化。另外,上风侧连结部件41、下风侧连结部件42和列搭接管43也可以一体化。
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此外,图6是图4中的相当于A-A线的线处的剖视图。
此外,上风侧传热管22和下风侧传热管32也可以如图5所示地,以上风侧传热管22中的一方的端部22b和另一方的端部22c与下风侧传热管32中的一方的端部32b和另一方的端部32c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换热器1的状态下的交错状的方式配设,另外,也可以如图6所示地以成为格子状的方式配设。
图7和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此外,图7和图8是图4中的相当于A-A线的线处的剖视图。
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也可以是:上风侧传热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c与该上风侧传热管22的相邻的段的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由上风侧段搭接管44连接,下风侧传热管32的另一方的端部32c与该下风侧传热管32的相邻的段的下风侧传热管32的一方的端部32b由下风侧段搭接管45连接。上风侧段搭接管44和下风侧段搭接管45例如是弯曲成圆弧状的圆管。上风侧段搭接管44的内侧的流路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折返部”。下风侧段搭接管45的内侧的流路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折返部”。
<应用了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
以下,说明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9和图10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此外,图9表示空调装置91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另外,图10表示空调装置9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
如图9和图10所示,空调装置91具有压缩机92、四通阀93、室外换热器(热源侧换热器)94、节流装置95、室内换热器(负荷侧换热器)96、室外风扇(热源侧风扇)97、室内风扇(负荷侧风扇)98和控制装置99。压缩机92、四通阀93、室外换热器94、节流装置95和室内换热器96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四通阀93也可以是其它的流路切换装置。
室外换热器94即是换热器1。换热器1设置成在由室外风扇97的驱动产生的空气流动的上风侧配设有层叠型集管51,在下风侧配设有筒型集管61。室外风扇97既可以设置在换热器1的上风侧,另外也可以设置在换热器1的下风侧。
控制装置99与例如压缩机92、四通阀93、节流装置95、室外风扇97、室内风扇98和各种传感器等连接。通过利用控制装置99切换四通阀93的流路,从而切换为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和应用了该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动作。
(制热运转时的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以下,利用图9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从压缩机92排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93流入室内换热器96,通过与由室内风扇98供给的空气的换热而冷凝,来对室内进行制热。冷凝了的制冷剂成为高压的过冷却液体状态,从室内换热器96流出,利用节流装置95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外换热器94,与由室外风扇97供给的空气进行换热而蒸发。蒸发了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过热气体状态,从室外换热器94流出,并经由四通阀93被吸入压缩机92。即,在制热运转时,室外换热器94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在室外换热器94中,制冷剂流入层叠型集管51的分配合流流路51a而被分配,并流入上风侧换热部21的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流入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的制冷剂通过折返部22a,到达上风侧传热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c,经由列搭接管43流入下风侧换热部31的下风侧传热管32的一方的端部32b。流入下风侧传热管32的一方的端部32b的制冷剂通过折返部32a,到达下风侧传热管32的另一方的端部32c,并流入筒型集管61的分配合流流路61a而被合流。
(制冷运转时的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以下,利用图10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从压缩机92排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93流入室外换热器94,与由室外风扇97供给的空气进行换热而冷凝。冷凝了的制冷剂成为高压的过冷却液体状态(或者是低干度的气液两相状态),从室外换热器94流出,利用节流装置95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96,与由室内风扇98供给的空气换热而蒸发,从而对室内进行冷却。蒸发了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过热气体状态,从室内换热器96流出,经由四通阀93被吸入压缩机92。即,在制冷运转时,室外换热器94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在室外换热器94中,制冷剂流入筒型集管61的分配合流流路61a而被分配,并流入下风侧换热部31的下风侧传热管32的另一方的端部32c。流入下风侧传热管32的另一方的端部32c的制冷剂通过折返部32a,到达下风侧传热管32的一方的端部32b,经由列搭接管43流入上风侧换热部21的上风侧传热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c。流入上风侧传热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c的制冷剂通过折返部22a,到达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流入层叠型集管51的分配合流流路51a而被合流。
<换热器的作用>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作用。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的概要的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的概要的图。此外,在图11和图12中,用实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中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另外,将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形成于一个集管的情况下的换热器作为比较例-1的换热器,并用单点划线表示该换热器中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另外,将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形成于分别的集管并且这些集管都不是层叠型集管的情况下的换热器作为比较例-2的换热器,并用虚线表示该换热器中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
(比较例-1的换热器的作用)
利用图11和图12说明比较例-1的换热器的作用。
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换热器。因此,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分配流路、换热器的传热管等,由于其流路阻力而发生压力下降,制冷剂的饱和温度降低,制冷剂温度降低。在该过程中,制冷剂被空气加热而完全蒸发之后,成为过热气体状态,制冷剂温度上升。从下风侧换热部流出的制冷剂与流入分配流路时相比温度较高,并流入合流流路。由于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形成于一个集管,因此,流入合流流路的制冷剂与通过分配流路的加热前的制冷剂进行换热而被冷却。
另外,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过热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换热器。由于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形成于一个集管,因此,流入分配流路的制冷剂与通过合流流路的冷却后的制冷剂进行换热而被冷却。通过分配流路的制冷剂通过换热器的传热管等,经由气液两相状态成为过冷却液体状态,并流入合流流路。由于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形成于一个集管,因此,流入合流流路的制冷剂与通过分配流路的冷却前的制冷剂进行换热而被加热。
(比较例-2的换热器的作用)
利用图11和图12,说明比较例-2的换热器的作用。
在比较例-2的换热器中,由于与比较例-1的换热器不同,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形成于分别的集管,因此,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流入合流流路的制冷剂不会与通过分配流路的加热前的制冷剂进行换热,抑制了加热后的制冷剂温度的降低,提高了换热效率。另外,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流入合流流路的制冷剂不会与通过分配流路的冷却前的制冷剂进行换热,抑制了冷却后的制冷剂温度的上升,提高了换热效率。
(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作用)
利用图11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作用。
在换热器1中,与比较例-2的换热器同样地,在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作为分配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51a和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61a形成于层叠型集管51和筒型集管61,即形成于分别的集管,因此,抑制了加热后的制冷剂温度的降低,提高了换热效率。
此外,在换热器1中,由于作为分配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51a形成于层叠型集管51,因此,流入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61a的制冷剂的温度进一步变高,提高了换热效率。即,层叠型集管51与在流路的一部分配设毛细管的分配器等相比表面积大,因此,通过分配合流流路51a的制冷剂在流入上风侧换热部21之前,被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而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加热。另外,在层叠型集管51中,由于制冷剂被分配合流流路51a细分化并通过,因此与筒型集管61等相比,提高了从集管外表面向制冷剂传热的传热性能,通过分配合流流路51a的制冷剂在流入上风侧换热部21之前,被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而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进一步加热。其结果是,制冷剂在通过分配合流流路51a、上风侧传热管22和下风侧传热管32等的早的阶段完全地蒸发,流入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61a的制冷剂的温度进一步变高。
此外,由于层叠型集管51与筒型集管61相比配设于上风侧,因此,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而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在被冷却之前碰到层叠型集管51,通过分配合流流路51a的制冷剂在流入上风侧换热部21之前进一步被加热,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尤其是,在层叠型集管51和筒型集管61沿着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并排设置时,层叠型集管51成为筒型集管61的风障,提高了室外风扇97的气动性能,另外,能够将换热部2做得大,提高换热效率。
此外,由于层叠型集管51的分配合流流路51a反复地用两分支分配制冷剂,因此,抑制了流入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和多个下风侧传热管32的制冷剂的均匀性降低的情况。即,如上所述,通过分配合流流路51a的制冷剂与比较例-1的换热器或比较例-2的换热器相比较多地被加热,因此干度接近50%,容易受重力等的影响,难以向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均匀地分配制冷剂。但是,由于层叠型集管51的分配合流流路51a反复地用两分支分配制冷剂,因此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也不易受重力等的影响,能够向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均匀地分配制冷剂。
(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作用)
利用图12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作用。
在换热器1中,与比较例-2的换热器同样地,在换热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作为分配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61a和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51a形成于筒型集管61和层叠型集管51,即形成于分别的集管,因此,抑制了冷却后的制冷剂温度的上升,提高了换热效率。
此外,在换热器1中,由于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51a形成于层叠型集管51,因此,从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51a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更低的温度,提高了换热效率。即,层叠型集管51与在流路的一部分配设毛细管的分配器等相比表面积大,因此,通过分配合流流路51a的制冷剂被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冷却。另外,在层叠型集管51中,制冷剂在分配合流流路51a中逐渐被合流并通过,因此,与筒型集管61等相比,提高了从集管外面向制冷剂传热的传热性能,通过分配合流流路51a的制冷剂被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进一步冷却。
另外,在换热器1中,在换热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制冷剂从多个下风侧传热管32流向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即,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的通过方向与换热部2的列方向上的制冷剂的通过方向是相向流的关系。因此,提高了换热效率,在换热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能够应对在换热器1的入口和出口处制冷剂温度的差变大的情况。并且,作为分配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61a和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51a形成于分别的集管,这与作为合流流路发挥功能的分配合流流路51a形成于层叠型集管51这一点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此外,由于层叠型集管51与筒型集管61相比设置于上风侧,因此,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在被加热之前碰到层叠型集管51,通过分配合流流路51a的制冷剂进一步被冷却,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尤其是,当层叠型集管51和筒型集管61沿着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并排设置时,层叠型集管51成为筒型集管61的风障,提高了室外风扇97的气动性能,另外,能够将换热部2做得大,提高换热效率。
实施方式2.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
此外,适当简略或省略与实施方式1重复或类似的说明。
<换热器的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结构。
(换热器的概要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概要结构。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如图13所示,换热部2只具有上风侧换热部21。上风侧传热管22在与通过换热部2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图中白色箭头)交叉的方向上配设有多段。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的各个中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之间弯折成发卡状,形成折返部22a。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的各个中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以与层叠型集管51相对的方式并排设置。上风侧传热管22也可以是圆管(例如直径4mm的圆管)。形成于扁管的多个流路或形成于圆管的流路相当于本发明的“制冷剂流路”。折返部22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折返部”。
层叠型集管51与上风侧换热部21连接,在内部形成有分配合流流路51a。在换热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51a成为使从制冷剂配管(未图示)流入的制冷剂向上风侧换热部21的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分配并流出的分配流路。在换热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51a成为使从上风侧换热部21的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流入的制冷剂合流并向制冷剂配管(未图示)流出的合流流路。
筒型集管61与上风侧换热部21连接,在内部形成有分配合流流路61a。在换热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61a成为使从制冷剂配管(未图示)流入的制冷剂向上风侧换热部21的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分配并流出的分配流路。在换热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61a使从上风侧换热部21的多个上风侧传热管22流入的制冷剂合流并向制冷剂配管(未图示)流出的合流流路。
即,在换热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换热器1分别地具有: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而不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的层叠型集管51、以及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而不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的筒型集管61。在该情况下,层叠型集管5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集管”,筒型集管6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集管”。
另外,在换热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换热器1分别地具有: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而不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的筒型集管61、以及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而不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的层叠型集管51。在该情况下,筒型集管6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集管”,层叠型集管5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集管”。
(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
图14和图15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此外,图15是图14中的B-B线处的剖视图。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和另一方的端部22c的每个接合有上风侧连结部件41。与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接合的上风侧连结部件41与层叠型集管51的连接配管57连接。与上风侧传热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c接合的上风侧连结部件41与筒型集管61的连接配管64连接。
图16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换热部和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此外,图16是图14中的相当于B-B线的线处的剖视图。
如图16所示,也可以是:上风侧传热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c与该上风侧传热管22的相邻的段的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由上风侧段搭接管44连接。上风侧段搭接管44的内侧的流路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折返部”。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和应用了该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动作。
(制热运转时的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图17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此外,图17表示空调装置91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
以下,利用图17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在室外换热器94中,制冷剂流入层叠型集管51的分配合流流路51a而被分配,并流入上风侧换热部21的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流入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的制冷剂通过折返部22a,到达上风侧传热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c,流入筒型集管61的分配合流流路61a而被合流。
(制冷运转时的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图18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此外,图18表示空调装置9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
以下,利用图18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在室外换热器94中,制冷剂流入筒型集管61的分配合流流路61a而被分配,并流入上风侧换热部21的上风侧传热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c。流入上风侧传热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c的制冷剂通过折返部22a,到达上风侧传热管22的一方的端部22b,流入层叠型集管51的分配合流流路51a而被合流。
<换热器的作用>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作用。
在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同样地,即,制冷剂温度与图11和图12同样地变化。即,在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中,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相同的作用。
实施方式3.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
此外,适当简略或省略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重复或类似的说明。另外,以下说明换热器1的换热部2像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那样由两列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像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那样由一列构成。
<换热器的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结构。
(换热器的概要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概要结构。
图19是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如图19所示,换热部2具有配设于重力方向的上侧的上风上段侧换热部21A和下风上段侧换热部31A、以及配设于重力方向的下侧的上风下段侧换热部21B和下风下段侧换热部31B。上风上段侧换热部21A和下风上段侧换热部31A以及上风下段侧换热部21B和下风下段侧换热部31B也可以例如在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并排设置。
上侧层叠型集管51A与上风上段侧换热部21A连接,在内部形成有分配合流流路51Aa。下侧层叠型集管51B与上风下段侧换热部21B连接,在内部形成有分配合流流路51Ba。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与在流路的一部分配设有毛细管的分配器71连接。在换热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器71将从制冷剂配管流入的制冷剂向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分配。在换热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器71使从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流入的制冷剂向制冷剂配管合流并流出。换热部2也可以进一步细致地分割,分配器71也可以将制冷剂向三个以上的流路分配。
即,在换热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换热器1分别地具有: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a、分配合流流路51Ba)而不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的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以及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而不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a、分配合流流路51Ba)的筒型集管61。在该情况下,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集管”,筒型集管6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集管”。
另外,在换热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换热器1分别地具有: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而不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a、分配合流流路51Ba)的筒型集管61、以及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a、分配合流流路51Ba)而不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的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在该情况下,筒型集管6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集管”,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集管”。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和应用了该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动作。
(制热运转时的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图20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此外,图20表示空调装置91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
以下,利用图20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在室外换热器94中,制冷剂由分配器71分配,流入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的分配合流流路51Aa和分配合流流路51Ba,并进一步被分配,流入上风上段侧换热部21A和上风下段侧换热部21B。通过上风上段侧换热部21A和上风下段侧换热部21B的制冷剂通过下风上段侧换热部31A和下风下段侧换热部31B,流入筒型集管61的分配合流流路61a而被合流。
(制冷运转时的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图2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此外,图21表示空调装置9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
以下,利用图21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在室外换热器94中,制冷剂流入筒型集管61的分配合流流路61a而被分配,并流入下风上段侧换热部31A和下风下段侧换热部31B。通过下风上段侧换热部31A和下风下段侧换热部31B的制冷剂通过上风上段侧换热部21A和上风下段侧换热部21B,流入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分配合流流路51Aa和分配合流流路51Ba而被合流,并由分配器71进一步合流。
<换热器的作用>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作用。
在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1中,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同样地,即,制冷剂温度与图11和图12同样地变化。即,在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1中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相同的作用。
另外,在换热器1中,具有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它们与分配器71连接。分配器71虽然能够均匀地分配制冷剂,但表面积小。因此,在仅用分配器71构成分配合流部3的情况下,在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不能加热通过分配合流部3的制冷剂,另外,在换热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不能冷却通过分配合流部3的制冷剂。另外,在如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那样用一个层叠型集管51构成分配合流部3的情况下,不能将换热部2分割地制造,制造变得困难,另外制造设备大型化。与此相比,在如换热器1那样具有上侧层叠型集管51A和下侧层叠型集管51B并且它们与分配器71连接的情况下,确保了表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并且在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能够均匀地分配制冷剂,此外,抑制了制造变困难的情况,另外抑制了制造设备的大型化。另外,能够通过块数的增加应对换热器1的大型化,使部件通用化。
另外,在换热器1中,筒型集管61为一个。因此,削减了部件费用、组装工时等。此外,在换热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筒型集管61分配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因此,即使筒型集管61被分割,这些筒型集管不与分配器连接,也能确保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
实施方式4.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
此外,适当简略或省略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重复或类似的说明。另外,以下说明换热器1的换热部2如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那样由两列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如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那样由一列构成。另外,说明换热器1的换热部2如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1那样分割的情况,但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2的换热器1那样不分割。
<换热器的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结构。
(换热器的概要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概要结构。
图22是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如图22所示,换热器1具有换热部2、配设于换热部2的重力方向的下方的下段换热部2A、分配合流部3、配设于分配合流部3的重力方向的下方的下段分配合流部3A。下段换热部2A具有与换热部2相同的结构。下段分配合流部3A具有与分配合流部3相同的结构。下段换热部2A和下段分配合流部3A与换热部2和分配合流部3相比,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短。换热部2相当于本发明的“上段换热部”。下段换热部2A相当于本发明的“换热部”。
下段换热部2A的层叠型集管51的连接配管52与制冷剂配管(未图示)连接。下段换热部2A的筒型集管61的连接配管62与分配器71连接。
即,在换热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换热器1的下段分配合流部3A分别地具有: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而不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的层叠型集管51、以及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而不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的筒型集管61。在该情况下,层叠型集管5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集管”,筒型集管6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集管”。
另外,在换热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换热器1的下段分配合流部3A分别地具有: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而不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的筒型集管61、以及形成有合流流路(分配合流流路51a)而不形成有分配流路(分配合流流路61a)的层叠型集管51。在该情况下,筒型集管6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集管”,层叠型集管5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集管”。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和应用了该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动作。
(制热运转时的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图23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此外,图23表示空调装置91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
以下,利用图23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在室外换热器94中,制冷剂以与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相比较高的温度,流入下段分配合流部3A的层叠型集管51的分配合流流路51a而被分配,并流入下段换热部2A的上风侧换热部21。流入下段换热部2A的上风侧换热部21的制冷剂通过下段换热部2A的下风侧换热部31,流入下段分配合流部3A的筒型集管61的分配合流流路61a而被合流,并流入分配器71,向换热部2的连接配管52A、52B被分配。
(制冷运转时的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动作)
图24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此外,图24表示空调装置9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
以下,利用图24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在室外换热器94中,制冷剂从换热部2的连接配管52A、52B流入分配器71而被合流,流入下段分配合流部3A的筒型集管61的分配合流流路61a而被分配,并流入下段换热部2A的下风侧换热部31。流入下段换热部2A的下风侧换热部31的制冷剂通过下段换热部2A的上风侧换热部21,流入下段分配合流部3A的层叠型集管51的分配合流流路51a而被合流,并向制冷剂配管流出。
<换热器的作用>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作用。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换热器的换热部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的概要的图。
如图25所示,在换热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以与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相比较高的温度流入下段换热部2A的制冷剂将下段换热部2A的上风侧传热管22和下风侧传热管32加热,制冷剂温度降低。从下段换热部2A流出的制冷剂因伴随着连接配管62、分配器71和连接配管52A、52B的通过的压力下降,制冷剂温度进一步降低,成为与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相比较低的温度。流入换热部2的制冷剂在被空气加热而完全蒸发之后,成为过热气体状态,制冷剂温度上升。
因此,抑制了下段换热部2A的上风侧翅片23和下风侧翅片33等的结露。另外,尤其是,在随着室外风扇97的驱动向换热器1供给的空气的温度在0℃以下的情况下,抑制了在下段换热部2A的上风侧翅片23和下风侧翅片33等附着并堆积霜的情况。另外,在使附着于换热部2的霜溶化的除霜运转中,即使溶化的水分积存于下段换热部2A的上风侧翅片23和下风侧翅片33等,也会抑制再次冻结并堆积的情况。即,在换热器1中,制冷循环的品质稳定性提高。
并且,在换热器1中,在下段换热部2A,由于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形成于分别的集管,因此,流入分配流路的制冷剂不会与在合流流路中通过的、将下段换热部2A的上风侧传热管22和下风侧传热管32加热之后的制冷剂进行换热,抑制了在加热前制冷剂温度的下降,提高了上述的制冷循环的品质稳定性,提高了效率。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但本发明不被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所限定。例如,能够将各实施方式的全部或一部分进行组合。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换热器、2换热部、2A下段换热部、3分配合流部、3A下段分配合流部、21上风侧换热部、21A上风上段侧换热部、21B上风下段侧换热部、22上风侧传热管、22a折返部、22b一方的端部、22c另一方的端部、23上风侧翅片、31下风侧换热部、31A下风上段侧换热部、31B下风下段侧换热部、32下风侧传热管、32a折返部、32b一方的端部、32c另一方的端部、33下风侧翅片、41上风侧连结部件、42下风侧连结部件、43列搭接管、44上风侧段搭接管、45下风侧段搭接管、51层叠型集管、51A上侧层叠型集管、51B下侧层叠型集管、51a、51Aa、51Ba分配合流流路、52、52A、52B、57连接配管、53第一板状部件、54_1~54_3第二板状部件、55第三板状部件、56_1~56_4包层材料、53a、54a_1~54a_3、55a、56a局部流路、61筒型集管、61a分配合流流路、62、64连接配管、63圆筒部、71分配器、91空调装置、92压缩机、93四通阀、94室外换热器、95节流装置、96室内换热器、97室外风扇、98室内风扇、99控制装置。

Claims (12)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换热部,所述换热部设置有多段制冷剂流路,所述制冷剂流路使从一方的端部流入的制冷剂在第一折返部折返,并从与所述一方的端部并排设置的另一方的端部流出,以及
分配合流部,所述分配合流部形成有分配流路和合流流路,所述分配流路与所述换热部连接,使所述制冷剂向多个所述一方的端部分配并流入,所述合流流路使从多个所述另一方的端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合流,
所述分配合流部分开地具有:
第一集管,所述第一集管形成有所述分配流路,不形成有所述合流流路;以及
第二集管,所述第二集管与所述第一集管并排设置,形成有所述合流流路,不形成有所述分配流路,
所述第一集管和所述第二集管中的至少一方是层叠型集管,所述层叠型集管是形成有局部流路的板状部件以所述局部流路相互连通的方式层叠多个从而形成所述分配流路或所述合流流路的层叠型集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热部是蒸发器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集管是所述层叠型集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热部是蒸发器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集管与所述第二集管相比配设于上风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热部是蒸发器的情况下,
所述分配流路是反复地将一个流路分支成两个流路的分配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热部是冷凝器的情况下,
所述第二集管是所述层叠型集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热部是冷凝器的情况下,
所述第二集管与所述第一集管相比配设于上风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热部是冷凝器的情况下,
所述合流流路是反复地将两个流路合流成一个流路的合流流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管和所述第二集管以沿着在所述换热部与所述制冷剂换热的流体的通过方向的方式并排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流路使在所述第一折返部折返的所述制冷剂在第二折返部折返,使在所述第二折返部折返的所述制冷剂在第三折返部折返,并从所述另一方的端部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部有多个,
所述层叠型集管设置于多个所述换热部中的每一个,
多个所述层叠型集管与分配器连接,所述分配器在流路的一部分配设有毛细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配设于所述换热部的重力方向的上方的另外的换热部,
在所述另外的换热部是蒸发器的情况下,
从所述第一集管流出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比在所述换热部与所述制冷剂换热的流体的温度高,
从所述第二集管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另外的换热部。
12.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1380080610.0A 2013-10-29 2013-10-29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Pending CN1056837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9247 WO2015063857A1 (ja) 2013-10-29 2013-10-29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83701A true CN105683701A (zh) 2016-06-15

Family

ID=53003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80610.0A Pending CN105683701A (zh) 2013-10-29 2013-10-29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4376B2 (zh)
EP (1) EP3064881B1 (zh)
JP (1) JP6091641B2 (zh)
CN (1) CN105683701A (zh)
AU (1) AU2013404239B2 (zh)
WO (1) WO2015063857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3067A (zh) * 2016-10-28 2017-01-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06352728A (zh) * 2016-09-27 2017-01-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09477703A (zh) * 2016-08-08 2019-03-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以及层叠型集管的制造方法
CN110177988A (zh) * 2017-01-24 2019-08-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源侧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656120A (zh) * 2018-01-31 2020-09-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或具有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
CN111656125A (zh) * 2018-01-31 2020-09-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或具有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54376B2 (en) * 2013-10-29 201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5683639B (zh) * 2013-10-29 2018-01-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管接头、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JP5949831B2 (ja) * 2014-05-28 2016-07-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6388670B2 (ja) * 2015-01-30 2018-09-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583729B2 (ja) * 2015-11-24 2019-10-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
US11105538B2 (en) 2015-12-01 2021-08-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7109933A1 (ja) * 2015-12-25 2017-06-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及び扁平管uベンドの製造方法
JP6455452B2 (ja) * 2016-01-29 2019-01-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WO2017168669A1 (ja) * 2016-03-31 2017-10-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0753688B2 (en) 2016-04-07 2020-08-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tribut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226164B2 (en) * 2016-05-23 2022-01-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tack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883745B2 (en) 2016-06-27 2021-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6322847A (zh) * 2016-10-17 2017-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排换热器和包括该多排换热器的空调器
JP2019132512A (ja) * 2018-01-31 2019-08-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15111939A (zh) * 2018-10-29 2022-09-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WO2020090015A1 (ja) * 2018-10-30 2020-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KR102391069B1 (ko) * 2020-08-25 2022-04-28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수직 수평 하이브리드 모듈형 열교환기
EP4302039A1 (en) * 2021-03-02 2024-01-10 Evapco, INC. Stacked panel heat exchanger for air cooled industrial steam condenser
JPWO2022195659A1 (zh) * 2021-03-15 2022-09-22
CN117203476A (zh) * 2021-04-23 2023-12-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2016A (en) * 1992-04-02 1993-09-07 Nartron Corporation Laminated plate header for a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07155183A (ja) * 2005-12-02 2007-06-21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JP2008286488A (ja) * 2007-05-18 2008-11-27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冷媒分配器
CN100575855C (zh) * 2002-09-10 2009-12-30 Gac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120039A (ja) * 2011-12-08 2013-06-17 Samsung Yokoham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23618A (en) * 1975-08-18 1977-05-17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headering arrangement
JPS6380465U (zh) * 1986-11-14 1988-05-27
JPH0389463A (ja) * 1989-08-31 1991-04-15 Aisin Seiki Co Ltd 鉛蓄電池用極板
US5241839A (en) * 1991-04-24 1993-09-0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Evaporator for a refrigerant
US5479985A (en) * 1992-03-24 1996-01-02 Nippondenso Co., Ltd. Heat exchanger
US5205347A (en) * 1992-03-31 1993-04-2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High efficiency evaporator
ES2127472T3 (es) * 1994-04-12 1999-04-16 Showa Aluminum Corp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duplex de tipo apilado.
JPH09189463A (ja) * 1996-02-29 1997-07-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の分配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58400B2 (ja) * 1997-03-25 2007-08-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配ヘッダー
JP3444750B2 (ja) 1997-04-24 2003-09-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媒分流器
JP2000161818A (ja) 1998-11-25 2000-06-16 Hitachi Ltd プレート型冷媒分流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
TW523893B (en) * 2001-01-16 2003-03-11 Denso Corp Cooling equipment
US7481266B2 (en) * 2001-12-21 2009-01-27 Behr Gmbh & Co. Kg Heat exchanger for a motor vehicle
JP2003234590A (ja) * 2002-02-08 2003-08-22 Denso Corp 沸騰冷却装置
JP4107051B2 (ja) * 2002-02-19 2008-06-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JP4055449B2 (ja) 2002-03-27 2008-03-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4120611B2 (ja) * 2004-04-08 2008-07-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4281634B2 (ja) * 2004-06-28 2009-06-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2006132920A (ja) * 2004-07-15 2006-05-25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EP2090851A1 (en) * 2008-02-15 2009-08-1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eat exchanger with a mixing chamber
CN202013133U (zh) * 2008-02-22 2011-10-19 利厄伯特公司 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系统
JP2010112695A (ja) * 2008-10-07 2010-05-20 Showa Denko Kk エバポレータ
JP2012032089A (ja) 2010-07-30 2012-0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AU2012208123B2 (en) * 2011-01-21 2015-05-07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8783057B2 (en) * 2011-02-22 2014-07-22 Colmac Coil Manufacturing, Inc.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JP5983335B2 (ja) * 2011-11-30 2016-08-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US10088247B2 (en) * 2013-05-15 2018-10-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tacking-type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4184915A1 (ja) * 2013-05-15 2014-1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20160116231A1 (en) * 2013-05-15 2016-04-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tacking-type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107570B2 (en) * 2013-05-15 201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tacking-type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998678B1 (en) * 2013-05-15 2018-1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5989619B2 (ja) * 2013-09-13 2016-09-07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ヘッダープレートレス熱交換器のタンク構造
WO2015049727A1 (ja) * 2013-10-01 2015-04-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5683639B (zh) * 2013-10-29 2018-01-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管接头、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US10054376B2 (en) * 2013-10-29 201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082322B2 (en) * 2014-10-07 2018-09-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102031021B1 (ko) * 2014-11-04 2019-10-11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적층형 헤더, 열교환기,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
JP6388670B2 (ja) * 2015-01-30 2018-09-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6178278A1 (ja) * 2015-05-01 2016-1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7367089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2016A (en) * 1992-04-02 1993-09-07 Nartron Corporation Laminated plate header for a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0575855C (zh) * 2002-09-10 2009-12-30 Gac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155183A (ja) * 2005-12-02 2007-06-21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JP2008286488A (ja) * 2007-05-18 2008-11-27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冷媒分配器
JP2013120039A (ja) * 2011-12-08 2013-06-17 Samsung Yokoham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7703A (zh) * 2016-08-08 2019-03-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以及层叠型集管的制造方法
CN109477703B (zh) * 2016-08-08 2020-08-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以及层叠型集管的制造方法
CN106352728A (zh) * 2016-09-27 2017-01-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06323067A (zh) * 2016-10-28 2017-01-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10177988A (zh) * 2017-01-24 2019-08-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源侧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656120A (zh) * 2018-01-31 2020-09-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或具有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
CN111656125A (zh) * 2018-01-31 2020-09-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或具有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
US11181305B2 (en) 2018-01-31 2021-11-23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heat exchan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54376B2 (en) 2018-08-21
AU2013404239B2 (en) 2016-11-03
EP3064881A1 (en) 2016-09-07
WO2015063857A1 (ja) 2015-05-07
EP3064881B1 (en) 2019-09-11
AU2013404239A1 (en) 2016-04-28
US20160245596A1 (en) 2016-08-25
JP6091641B2 (ja) 2017-03-08
JPWO2015063857A1 (ja) 2017-03-09
EP3064881A4 (en) 2017-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3701A (zh)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CN105164489B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JP6567176B2 (ja) 積層型ヘッダ、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5164491B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6796092B (zh) 换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5683639B (zh) 管接头、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CN203785329U (zh) 具有低压降分配管的热泵热交换器
CN112204312A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2706046A (zh) 空调
CN105492855B (zh) 层叠型集管、换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EP1031801A2 (en) Heat exchanger
CN105209846A (zh) 热交换器
CN101086352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6796091A (zh) 热交换器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4350341B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CN107532867A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JP2006284134A (ja) 熱交換器
CN105352225B (zh) 空调器
JP2009150574A (ja) 分配器、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熱交換器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CN108351188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
US20130055753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02562136U (zh) 一种用于热泵空调的平行流换热器
JP6716016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003073A (zh) 耐霜冻微通道热交换器
US9032756B2 (en) Air conditio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