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12099B - 前围上盖板 - Google Patents

前围上盖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12099B
CN105612099B CN201480055551.6A CN201480055551A CN105612099B CN 105612099 B CN105612099 B CN 105612099B CN 201480055551 A CN201480055551 A CN 201480055551A CN 105612099 B CN105612099 B CN 1056120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longitudinal wall
bellying
wall body
cowl u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55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12099A (zh
Inventor
石原龙
佐野税
岩田奈央
龟冈秀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Plast Co Ltd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Plast Co Ltd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Plast Co Ltd,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Plas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12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12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120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120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4External Ornamental or guard strips; Ornamental inscriptive devices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前围上盖板(10)具有盖板主体部(11)以及从盖板主体部(11)的前端部垂设的纵壁部(13),纵壁部(13)具备纵壁体(21、41、42)、形成于纵壁体(21、41、42)的开口部(22)以及覆盖开口部(22)的盖部(30、50、60)。盖部(30、50、60)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并促使向车长方向的一侧弯曲变形的盖侧弯曲促进部。由此,在承受冲击时,前围上盖板(10)能够稳定地发挥充分的冲击吸收功能。

Description

前围上盖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覆盖配置于汽车的前玻璃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前围部的前围上盖板。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1-5988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在前围上盖板的纵壁部分设置开口,并且将堵塞该开口的盖部安装于纵壁部分的构造中,在朝向堵塞开口的盖部的前围部内侧的内表面设置有肋,并且在该肋形成有倾斜边。
根据该专利文献1的前围上盖板构造,在前围上盖板的纵壁部分以从上侧被压溃的方式变形时,使纵壁部分的开口的上边相对于盖部的倾斜边滑动,并且作用以与配置于盖部的下部的纵壁部分的钩挂部为中心的盖部转矩。由此,堵塞并支承开口的盖部从纵壁部分脱落,从而能够使纵壁部分容易地变形,因此例如能够提高物体与发动机罩等碰撞时的前围上盖板的冲击吸收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9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前围上盖板构造中,以堵塞开口的方式安装于纵壁部分的盖部的立面与纵壁部分的立设方向一致。在该情况下,在例如物体(碰撞物)与专利文献1的图4所示的位置碰撞的情况下,开口的上边相对于设置于盖部的肋的倾斜边滑动而将盖部相对地向前方推出,从而盖部朝向车辆前方倾动而从纵壁部分脱落。由此,能够解除开口的支承而使纵壁部分容易地变形。
但是,例如在物体从沿着盖部的立面位置的方向碰撞的情况下,存在使开口的上边相对于盖部的倾斜边滑动的作用减弱,并且盖部的立面的朝向与碰撞物的下降方向一致,从而成为纵壁部分的支承的担心。
另外,为了减少上述的担心,例如若欲构成为使盖部更加容易地脱落的倾斜边,则需要进行以与汽车的形状一致的方式调节倾斜边的角度、使设置有倾斜边的肋的形状最优化等。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即导致制造成本增加、或者相对地增大肋等或者缩小盖部、产生使开口配置于纵壁部分的下部等的设计方面的限制因此难以构成得使盖部、开口的使用便利性良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课题而完成的,其具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物体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更宽的范围内碰撞的情况下,堵塞纵壁部的开口部的盖部也不阻碍纵壁部变形而减少其高度尺寸的作用,从而能够稳定地发挥吸收物体承受的冲击的作用的前围上盖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由本发明提供的前围上盖板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对配置于汽车的前玻璃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前围部进行覆盖的盖板主体部以及从上述盖板主体部的一端部垂设的纵壁部,上述纵壁部具备纵壁体、形成于上述纵壁体的至少一个开口部以及覆盖上述开口部并能够装卸于上述纵壁体的盖部,上述盖部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并向车长方向的一侧促使弯曲变形的盖侧弯曲促进部。
在本发明的前围上盖板中,优选上述盖侧弯曲促进部具有向车长方向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鼓出部呈V字状鼓出。另外,优选上述鼓出部向车长前方鼓出。
另外,在本发明的前围上盖板中,优选上述盖部的上述鼓出部配置于上述盖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在上述鼓出部的周边部沿着上述纵壁体配置有平板状的盖部主体。另外,优选上述鼓出部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尺寸设定为上述盖部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的30%以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前围上盖板中,优选上述鼓出部具有从上述盖部主体朝向车长方向的一侧倾斜的上倾斜部以及下倾斜部、配置于上述上倾斜部以及下倾斜部的左右两侧并使相对于盖部主体的鼓出量朝向盖部的左右侧缘侧逐渐减小的渐减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鼓出部的上述上倾斜部与上述下倾斜部之间的棱线部沿着车宽方向配置得比上述盖部的车高方向的中心线的高度位置更靠下方。
另外,优选在上述盖部主体以及上述鼓出部的朝向车长方向的另一侧的面凹设有凹槽部,上述凹槽部配置为与上述鼓出部的配置有上述上倾斜部与上述下倾斜部之间的棱线部的高度位置对应。
另外,在本发明的前围上盖板中,优选在上述盖部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配置有能够与上述纵壁体卡合分离的上侧爪部以及下侧爪部,上述上侧爪部以及下侧爪部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与上述鼓出部的形成区域对应且与上述鼓出部的端部对应的位置。
再者,优选在本发明的前围上盖板的上述盖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用纵肋,上述加强用纵肋具有以朝向上述盖侧弯曲促进部促使弯曲变形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折的形态。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前围上盖板具有覆盖前围部的盖板主体部以及从盖板主体部的一端部垂设的纵壁部,纵壁部具备纵壁体、形成于纵壁体的至少一个开口部以及覆盖开口部并能够装卸于纵壁体的盖部。另外,纵壁部的盖部沿着盖部的车宽方向具有向车长方向的一个方向(例如前方)侧促使弯曲变形的盖侧弯曲促进部。
若为具备上述的盖部的前围上盖板,则例如在物体从上方与前围上盖板、发动机罩的大范围碰撞而使前围上盖板承受冲击时,不论物体的碰撞位置、碰撞方向,纵壁部的纵壁体均因该冲击力(冲击负载)而以被压溃的方式变形,并且盖侧弯曲促进部有效地促使盖部的弯曲变形,从而能够使盖部的一部分以朝向车长方向的一方突出的方式位移,并且使盖部整体以在车高方向上压溃的方式变形。
如上,盖部的弯曲变形被盖侧弯曲促进部向预定的方向引导而进行,由此盖部不阻碍纵壁体的变形,盖部与纵壁体能够以其高度尺寸减少的方式稳定地压溃,另外,也能够有助于盖部从纵壁体脱落的作用。由此,减少作用于与前围上盖板、发动机罩碰撞的物体的反作用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吸收并缓冲该物体承受的冲击,因此能够稳定地获得充分的冲击吸收功能。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前围上盖板中,盖侧弯曲促进部具有向车长方向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由此,在纵壁部的纵壁体以被压溃的方式变形时,通过鼓出部有效地促使盖部的弯曲变形,从而能够使盖部稳定地压溃。
在该情况下,鼓出部呈V字状鼓出,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促使盖部的弯曲变形。
另外,鼓出部向车长前方鼓出,从而在纵壁部的纵壁体以被压溃的方式变形时,能够使盖部向车长前方稳定地弯曲变形。另外,在盖部从纵壁体脱落的情况下,若使鼓出部向车长前方鼓出,则能够使盖部向车长前方侧容易脱落。
由此,能够防止盖部保持卡接于纵壁体的状态地残留而无法促使纵壁体变形。特别地,呈V字状鼓出的鼓出部的鼓出方向朝向车长前方,从而能够使盖部朝向车长前方更加有效地弯曲变形,而使盖部更容易地从纵壁体向车长前方侧脱落。
另外,在本发明的前围上盖板中,盖部的鼓出部配置于盖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并且在鼓出部的周边部沿着纵壁体配置有平板状的盖部主体。由此,在使盖部卡接于纵壁体时,能够提高盖部与纵壁体之间的密封性,另外,能够看起来是大致平行地配置盖部的盖部主体与纵壁体并为连续的面,因此能够提高纵壁部的外观品质(美观)。
另外,鼓出部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尺寸设定为盖部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的30%以上,优选50%以上。通过设置具有上述的范围的宽度尺寸的鼓出部,而在纵壁体向车高方向以被压溃的方式变形时,能够有效地促使盖部的弯曲变形而使盖部稳定地压溃。
再者,鼓出部具有从盖部主体朝向车长方向的一侧倾斜的上倾斜部以及下倾斜部、配置于上下倾斜部的左右两侧并使相对于盖部主体的鼓出量朝向盖部的左右侧缘侧逐渐减小的渐减部。如上构成盖部的鼓出部,从而能够将鼓出部有效地设置于盖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并且能够提高盖部的外观品质(美观)。
在该情况下,鼓出部的上倾斜部与下倾斜部之间的棱线部沿着车宽方向配置得比盖部的车高方向的中心线的高度位置更靠下方。由此,在纵壁部承受被压溃的方向的应力(负荷)时,能够使该应力有效地集中于盖部的鼓出部,从而能够稳定地促使盖部的弯曲变形。
另外,在盖部主体以及鼓出部的朝向车长方向的另一侧的面凹设有凹槽部,该凹槽部配置为与鼓出部的配置有上倾斜部与下倾斜部之间的棱线部的高度位置对应。通过如上设置凹槽部,凹槽部也能够作为盖部的弯曲促进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使盖部整体更加稳定地在车高方向上以压溃的方式变形。
另外,在盖部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配置有能够与纵壁体卡合分离的上侧爪部以及下侧爪部,这些上侧爪部以及下侧爪部配置于鼓出部的车宽方向的与形成区域对应的车宽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前围上盖板承受的应力(冲击力)有效地作用于盖部的盖侧弯曲促进部,因此能够通过盖侧弯曲促进部使盖部向一个方向侧迅速且可靠地弯曲变形。
而且,盖部的上侧爪部以及下侧爪部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与鼓出部的端部对应的位置,换言之,在车宽方向上,鼓出部设置在左右的上侧爪部以及下侧爪部与纵壁体卡定的部分之间,从而在纵壁体以压溃的方式变形时,承受应力的盖部也容易以使预先给予形状的鼓出部向其鼓出方向突出的方式被压溃,从而盖部容易从纵壁体的开口部局部浮起而脱落。由此,盖部相对于纵壁体的变形的影响非常小,从而能够迅速且稳定地压溃前围上盖板,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冲击吸收功能。
再者,在本发明的前围上盖板的盖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用纵肋,该加强用纵肋具有以朝向盖侧弯曲促进部促使弯曲变形的方向(例如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折的形态。加强用纵肋具有上述的形态,从而能够对盖部进行加强,并且在盖部被盖侧弯曲促进部促使而弯曲变形时,加强用纵肋也能够稳定地弯曲变形,因此能够稳定地压溃盖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放大表示汽车的车体前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前围上盖板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3是从斜前方侧观察该前围上盖板的盖部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后方侧观察该盖部的立体图。
图5是对该前围上盖板承受冲击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剖面说明图。
图6是表示前围上盖板的前壁体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前围上盖板的前壁体的其他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对该前壁体的一部分被剖切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剖面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前围上盖板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10是从斜前方侧观察该前围上盖板的盖部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斜后方侧观察该盖部的立体图。
图12是从斜前方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前围上盖板的盖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任何实施例,具有与本发明实质相同的结构,并且只要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则能够进行多种多样的变更。
例如,在以下的各实施例所说明的前围上盖板中,前围上盖板的纵壁部具有一个开口部以及堵塞该开口部的一个盖部,但在本发明中,前围上盖板的纵壁部也可以具有多个开口部以及分别堵塞各开口部的多个盖部。
实施例1
图1是放大表示汽车的车体前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实施例1的前围上盖板的剖面的剖视图。图3以及图4是从斜前方侧以及斜后方侧观察该前围上盖板的盖部的立体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车长方向,将汽车前进的方向设为前方,将后退的方向设为后方。左右方向是指车宽方向,将驾驶员朝向前方时的左侧以及右侧的方向分别设为左方以及右方。上下方向是指车高方向,相对于汽车,将地面侧的方向设为下方,将其相反的一侧的方向设为上方。
在图1所示的汽车1中,前玻璃3配置于车室的前方,并且发动机罩4以覆盖位于车体前部的发动机室的上方的方式配置为能够自由开闭。前玻璃3配置为从前端部上升倾斜至后端部。在前玻璃3的前方配置有左右一对刮水器5,这些刮水器5被安装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在前玻璃3的玻璃面上转动。
在发动机罩4与前玻璃3之间配置有上方开口的前围部6,在该前围部6连接有向车室内导入外部空气的未图示的空调装置的空气取入部。为了覆盖该前围部6,该实施例1的前围上盖板10以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式安装于车体。此外,前围上盖板10的相对于车体的安装构造能够采用通常所公知的以往的安装构造。
该实施例1的前围上盖板10对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酰胺系合成树脂等热塑性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此外,在本发明中,不特别限定前围上盖板10的材质,能够任意地选择。
如图2所示,该前围上盖板10具有:覆盖前围部6的盖板主体部11、配置于盖板主体部11的后端侧并固定于前玻璃3的盖板后端部12、从盖板主体部11的前端部以划分发动机室与前围部6之间的方式垂设的纵壁部13、从纵壁部13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突出的上方延伸突出部14以及配置于纵壁部13的下端部并固定于车体面板2的支承部的面板固定部15。
在观察图2所示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剖面时,前围上盖板10的盖板主体部11构成为在盖板后端部12与前方纵壁部13之间的区域具有呈凹状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1a以及呈凸状弯曲的第二弯曲部11b,上述的第一弯曲部11a以及第二弯曲部11b形成在整个车宽方向上。另外,如图1所示,在盖板主体部11的车宽方向的预定区域设置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导入车体内的格子状的空气取入口(吸气口)11c。
前围上盖板10的上方延伸突出部14具有从前方纵壁部13的上端部朝向前方直线地延设的延伸突出主体部14a以及配置于延伸突出主体部14a的上表面的密封部件固定部14b。在该上方延伸突出部14的密封部件固定部14b上,通过粘接等固定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密封部件8。
此处,密封部件8使用橡胶或者热塑性弹性体,形成为具有中空形状,密封部件8配置于预定的位置,从而在关闭发动机罩4时,与配置于发动机罩4的背面侧的加强件4a压接,能够对前围上盖板10的上方延伸突出部14与发动机罩4之间进行密封。由此,防止了热气、臭气从发动机室通过上方延伸突出部14与发动机罩4之间向盖板主体部11的上表面侧漏出。
前围上盖板10的纵壁部13具有成为纵壁部主体的纵壁体21、纵壁体21的形成于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开口部22以及具备覆盖开口部22的形状、尺寸并能够装卸于纵壁体21的盖部30。
在该实施例1中,纵壁体21形成为平板状。此外,纵壁体21也可以与盖部30的后述的鼓出部32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使纵壁体21的一部分局部地向前方侧鼓出。另外,纵壁体21具有形成于开口部22的周围的框部21a、配置于框部21a的上边部并与盖部30的后述的插入爪部33卡接的第一卡接部(在图2中未图示)以及配置于框部21a的下边部并供盖部30的后述的衔入爪部34卡接的第二卡接部(在图2中未图示)。
在该情况下,第一卡接部在与盖部30的插入爪部33对应的位置具备从框部21a的上边部垂设的卡定壁部。另外,第二卡接部在与盖部30的衔入爪部34对应的位置具备从框部21a的下边部延设的基部与形成于基部的前端部并供衔入爪部34嵌合的凹状的切口部。
另外,在纵壁体2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着车宽方向凹设有凹槽部21b。该凹槽部21b构成促使纵壁体21以所希望的动作弯曲变形的纵壁侧变形促进部,通过形成有该凹槽部21b,从而如后述那样在前围上盖板10承受冲击时,使纵壁体2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朝向后方位移,并且能够通过该纵壁体21以沿车高方向压溃的动作来使纵壁体21稳定地弯曲变形(参照图5)。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纵壁体21作为纵壁侧变形促进部而形成的凹槽部21b的位置、凹槽部21b的槽宽以及槽深等尺寸不被特别地限定,能够根据前围上盖板10的形态、使用前围上盖板10的汽车1的车型等,任意地变更。
形成于该纵壁体21的开口部22在正面观察时具有大致矩形状,经由该开口部22,例如能够目视观察刻印于配置在纵壁部13的后方的铭牌上的车辆识别编号等的表示、进行配置于纵壁部13的后方或者下方的电气系统零件等的维护。此外,在本发明中,该开口部22的形状、尺寸能够任意地变更。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堵塞该开口部22的盖部30具有在盖部30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与纵壁体21大致平行地配置的盖部主体31、以及相对于盖部主体31向前方侧呈V字状鼓出的鼓出部32。这些盖部主体31以及鼓出部32在将盖部30安装于纵壁体21时,纵壁部13具有能够确保所希望的强度的预定大小的厚度。
在该情况下,鼓出部32沿着车宽方向形成,具有从与上侧的盖部主体31的边界部朝向前方下降倾斜的上倾斜部32a以及从与下侧的盖部主体31的边界部朝向前方上升倾斜的下倾斜部32b,另外,上倾斜部32a的前端部(尖端部)与下倾斜部32b的前端部(尖端部)连结而构成棱线部32c。
该棱线部32c配置于盖部30的整个车宽方向的区域。另外,该实施例1的棱线部32c配置得比盖部30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高度位置略靠下侧。如上配置棱线部32c,从而在纵壁部13承受压溃的方向的应力(负荷)时,能够使该应力最有效地集中于鼓出部32。
该鼓出部32构成促进盖部30以所希望的动作弯曲变形的盖侧弯曲促进部,盖部30具有鼓出部32,从而如后所述在前围上盖板10承受冲击时,能够使鼓出部32朝向前方位移,并且使盖部30整体以在车高方向上压溃的动作弯曲变形。
另外,在鼓出部32的棱线部32c的内壁面侧作为盖侧弯曲促进部沿着车宽方向凹设有凹槽部32d。该凹槽部(盖侧弯曲促进部)32d沿着棱线部32c配置,从而在盖部30被作为盖侧弯曲促进部的鼓出部32促使而弯曲变形时,鼓出部32更加容易弯折,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稳定产生盖部30的弯曲变形。此外,例如也能够在提高盖部30的强度的情况下等省略形成沿着该棱线部32c配置的凹槽部32d。
另外,在盖部30的上端部后表面朝向后方突设有两个插入爪部33。在各插入爪部33的上表面侧呈钩状形成有伴随着弹性变形而能够钩住配置于纵壁体21的上边部的第一卡接部而卡接的卡定爪33a。另外,各卡定爪33a以在纵壁体21以及盖部30承受冲击而弯曲变形时解除纵壁体21与第一卡接部的卡接状态并能够从该第一卡接部脱离的形状、尺寸形成。
在盖部30的下端部后表面朝向后方呈大致L字状突设有两个衔入爪部34,衔入配置于纵壁体21的下边部的第二卡接部,从而能够卡接于该第二卡接部。在该情况下,左右的插入爪部33与左右的衔入爪部34以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置以相互对应的方式上下并排的位置关系配置。
在将具有上述的插入爪部33以及衔入爪部34的该实施例1的盖部30安装于纵壁体21的情况下,首先,使盖部30相对于纵壁体21以及开口部22对位,并且使盖部30的衔入爪部34钩住并衔入纵壁体21的第二卡接部。接着,以该衔入爪部34为轴使盖部30朝向纵壁体21旋转,将盖部30的插入爪部33插入开口部22内。此时,插入爪部33的卡定爪33a弹性变形,并且插入爪部33与纵壁体21的框部21a滑动接触。另外,将盖部30压入纵壁体21,从而卡定爪33a弹性复原而使插入爪部33与纵壁体21的第一卡接部卡接。由此,盖部30以覆盖开口部22的方式被安装于纵壁体21。
另外,在该实施例1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盖部30的鼓出部32配置于盖部30的整个车宽方向的区域,因此在该盖部30,形成有左右的插入爪部33以及衔入爪部34的车宽方向的形成区域包含于鼓出部32的车宽方向的形成区域内。通过这样设定左右的插入爪部33以及衔入爪部34与鼓出部32的位置关系,而在纵壁体21承受冲击而受到压溃的方向的应力(负荷)时,能够使该应力经由盖部30的插入爪部33以及衔入爪部34有效地作用于鼓出部32。
并且,在盖部30的后表面设置有以连结两个插入爪部33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加强用横肋35a、以及连结于加强用横肋35a并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三个加强用纵肋35b。
该实施例1的加强用横肋35a具有从盖部主体31的上端部侧的后表面朝向后方立设,此外相对于左右方向上下弯曲的多个弯曲部,配置为上下稍微弯曲。
加强用纵肋35b的上端连结于加强用横肋35a,同时从盖部主体31的上端部侧经由鼓出部32配置至盖部主体31的下端部侧。上述的加强用纵肋35b形成为沿着盖部主体31以及鼓出部32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剖面形状,在从左右侧面侧观察各加强用纵肋35b时,具有加强用纵肋35b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呈V字状弯折的形态。各加强用纵肋35b具有这样的形态,从而在盖部30被盖侧弯曲促进部促使而弯曲变形时,加强用纵肋35b也能够与鼓出部32一同稳定地弯曲变形。
在盖部30的上端部前面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两个把手部36。例如在盖部30与纵壁体21卡接而堵塞开口部22时,作业人员利用手一边将盖部30的把手部36向下方按压一边拉拽,从而能够解除盖部30的插入爪部33与纵壁体21的第一卡接部的卡接状态,另外,能够使盖部30以衔入爪部34为轴向前方侧转动。接着,作业人员抓住把手部36进一步拉拽盖部30,从而能够使盖部30的衔入爪部34从纵壁体21的第二卡接部脱离,而从纵壁体21取下盖部30。
另外,在该实施例1中,当在将盖部30安装于纵壁体21时与盖部30的纵壁体21重叠的部分的后表面也能够固定具备弹性的未图示的缓冲材料。通过安装上述的缓冲材料,能够难以产生盖部30因与纵壁体21的接触而损伤、破损。另外,利用缓冲材料,能够填满形成于盖部30与纵壁体21之间的间隙(特别地,形成于盖部30的鼓出部32与纵壁体21的框部21a之间的间隙),提高盖部30与纵壁体21之间的密封性。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该实施例1的前围上盖板10中,在盖部30以覆盖开口部22的方式安装于纵壁体21的状态下,例如在物体9从上表面侧与发动机罩4(或者前围上盖板10)碰撞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发动机罩4因物体9承受来自上方的冲击力(冲击负载)N。
此时,承受了冲击力N的发动机罩4以缩窄与加强件4a之间的空间的方式变形,并且使密封部件8压缩。另外,前围上盖板10也经由发动机罩4以及密封部件8从上侧承受物体9的冲击力,使盖板主体部11以及上方延伸突出部14朝向下方位移。另一方面,配置于纵壁部13的下端部的面板固定部15固定并支承于车体面板2的支承部,因此前围上盖板10的纵壁部13产生以减少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的方式被压溃的变形。
在该情况下,纵壁部13的纵壁体21即使为了获得所希望的强度而以预定厚度形成,也由于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具有构成纵壁侧变形促进部的凹槽部21b,因而在承受某大小以上的冲击力N时,在形成有凹槽部21b的中央部分压弯,能够使其中央部分朝向后方位移,并且以向上下方向压溃的方式稳定地弯曲变形。
另外,与该纵壁体21卡接的盖部30从纵壁体21经由左右的插入爪部33以及衔入爪部34承受减少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的方向的应力。此时,即使盖部30具备预定的厚度,沿着左右方向构成盖侧弯曲促进部的鼓出部32也朝向前方鼓出,因此承受到的应力作用于鼓出部32,鼓出部32压弯,能够使该鼓出部32的棱线部32c朝向前方位移,并且以向上下方向压溃的方式稳定地弯曲变形。
并且,在该盖部30中,如上所述,插入爪部33的卡定爪33a构成为在盖部30弯曲变形时从纵壁体21的第一卡接部脱离,并且通过鼓出部32向前方鼓出来在盖部30的弯曲变形时鼓出部32的棱线部32c向前方移动。因此,如图5所示,盖部30通过鼓出部32的压弯在上下方向上压溃,并且解除插入爪部33以及衔入爪部34与纵壁体21的第一卡接部以及第二卡接部的卡合,从而能够容易地从纵壁体21脱落向前方脱离(脱落)。由此,能够防止盖部30保持与纵壁体21卡接的状态而残留引起的弯曲促进的下降,而稳定地促使纵壁部13的变形。
如上,在该实施例1的前围上盖板10中,在从上侧承受冲击力N时,与物体9的碰撞位置、碰撞方向无关,均使纵壁部13的纵壁体21与盖部30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曲变形,并且,能够使盖部30从纵壁体21脱落而分离。因此,在纵壁体21以及盖部30压溃时,能够防止盖部30妨碍纵壁体21的弯曲变形,以其高度尺寸减少的方式稳定且可靠地压溃盖部30与纵壁体21,因此能够使发动机罩4进一步朝向下方位移。因此,在该实施例1的前围上盖板10中,能够稳定地发挥优越的冲击吸收功能。
其结果,能够通过上述的发动机罩4、密封部件8以及前围上盖板10的变形有效地吸收并缓和物体9因与发动机罩4的碰撞而承受的冲击的大小,因此能够尽量减少物体9承受的损伤,而保护该物体9。
此外,在该实施例1的前围上盖板10中,如上所述,纵壁部13的纵壁体21从盖板主体部11以预定的厚度直线地垂设,并且在纵壁体2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凹设有凹槽部21b。但是,在本发明中,纵壁部的纵壁体的结构不限定于此,在能够确保纵壁部的预定强度,并且纵壁体承受应力而以压溃的方式变形时,只要纵壁体的变形不被盖部阻碍而顺利地进行,则纵壁体也能够采用其他的结构。
例如,如在图6中表示变形例的那样,该变形例的纵壁体41具有从盖板主体部11朝向下方直线地延伸的上半部41a、相对于上半部41a向后方侧大致平行地错开而配置的下半部41b以及在图6的剖面观察时呈曲柄状连结上半部41a的下端部以及下半部41b的上端部之间的连结部41c。在该情况下,连结部41c形成在纵壁部13的整个车宽方向上,并且在纵壁体41从上侧承受某大小以上的冲击负载时破裂而构成为促使纵壁体41的变形的纵壁侧变形促进部(破裂部)。
具有上述的纵壁体41的前围上盖板10a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地,在从上侧承受冲击力N时,纵壁体41的连结部41c破裂而使纵壁体41的上半部41a与下半部41b分离,并且,被分割的上半部41a向下半部41b的前方侧下降,从而能够使纵壁体41以在上下方向上压溃的方式变形。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与该纵壁体41卡接的盖部30使鼓出部32的棱线部32c朝向前方位移,并且以在上下方向上压溃的方式弯曲变形,从而进一步能够从纵壁体41脱落而向前方脱离。
如上,即便在纵壁体41的形态与上述实施例1的纵壁体21不同的前围上盖板10a中,在纵壁体41以及盖部30压溃时,也防止盖部30妨碍纵壁体41的变形,能够以其高度尺寸减少的方式稳定且可靠地压溃盖部30与纵壁体41,因此能够稳定地发挥优越的冲击吸收功能。
另一方面,即便在具有图7所示的其他的变形例的纵壁体42的前围上盖板中,也能够获得与图6所示的前围上盖板10a相同的效果。该图7所示的纵壁体42具有从盖板主体部朝向下方直线地延伸的上半部42a、与上半部42a的下方平行地配置的下半部42b以及连结上半部42a与下半部42b的连结部42c,连结部42c如后所述那样破裂而构成促使纵壁体42的变形的纵壁侧变形促进部。
上半部42a的下端面与下半部42b的上端面形成于朝向前方下降倾斜的倾斜面,上半部42a与下半部42b在使各自的倾斜面彼此匹配的状态下经由连结部42c上下连结。
在该情况下,连结上半部42a与下半部42b的连结部42c从上半部42a的下端部的后表面延设,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舌片部42d、以及向下半部42b的上端部的后表面侧突设的卡定凸部42e,在舌片部42d穿设有供卡定凸部42e插通的卡定孔42f。该连结部42c的卡定凸部42e具有插入舌片部42d的卡定孔42f并以钩住该舌片部42d的状态保持后,一边加热卡定凸部42e的前端部,一边朝向舌片部42d侧压溃,从而形成的卡接头部42g,通过该卡接头部42g,舌片部42d保持为不从卡定凸部42e脱落。
具有上述的纵壁体42的前围上盖板在从上侧承受冲击力N时,如图8所示,成为纵壁侧变形促进部的连结部42c的卡定凸部42e与卡接头部42g的边界部破裂,卡接头部42g从卡定凸部42e断开,从而舌片部42d从卡定凸部42e脱落而解除卡接状态。
由此,纵壁体42的上半部42a与下半部42b分离,并且,被分割的上半部42a向下半部42b的前方侧一边移动一边下降,从而纵壁体42能够以在上下方向上压溃的方式容易地变形。因此,即便是具备该变形例的纵壁体42的前围上盖板,也能够稳定地发挥优越的冲击吸收功能。
实施例2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前围上盖板的剖面的剖视图。图10以及图11是从斜前方侧以及斜后方侧观察该前围上盖板的盖部的立体图。此外,在该实施例2以及后述的实施例3中,前围上盖板的盖部的形态不同,但盖部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前围上盖板实质上相同,因此以盖部为中心进行其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由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该实施例2的前围上盖板10b的纵壁部13具有纵壁体21、形成于纵壁体21的开口部22以及能够装卸于纵壁体21的盖部50。另外,纵壁体21具有形成于开口部22的周围的框部21a、配置于框部21a的上边部并供盖部50的后述的插入爪部53卡接的第一卡接部21c、以及配置于框部21a的下边部并供盖部50的后述的衔入爪部54卡接的第二卡接部21d。
在该情况下,如图9所示,第一卡接部21c在与盖部50的插入爪部53对应的位置具备从框部21a的上边部垂设的卡定壁部。另外,第二卡接部21d在与盖部50的衔入爪部54对应的位置具备从框部21a的下边部延设的基部、以及形成于基部的前端部并与衔入爪部54嵌合的凹状的切口部。并且,在纵壁体2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着车宽方向凹设有成为纵壁侧变形促进部的凹槽部21b。
该实施例2的盖部50具有盖部主体51、以及在观察与车宽方向正交的剖面时相对于盖部主体51向前方侧呈V字状鼓出的鼓出部52。特别地,该实施例2的鼓出部52配置于盖部5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侧的一部分的区域,在盖部50的左右侧缘部侧未设置有鼓出部52,而配置有平坦的盖部主体51。
该鼓出部52构成促使盖部50以所希望的动作弯曲变形的盖侧弯曲促进部,盖部50具有鼓出部52,从而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盖部30相同地,在前围上盖板10b承受冲击时,能够使鼓出部52的棱线部52d朝向前方位移,并且使盖部50整体以在车高方向上压溃的动作弯曲变形。
在该情况下,鼓出部52设置为该鼓出部52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尺寸为盖部50整体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的30%以上,特别地50%以上的大小。在上述的范围内设置有鼓出部52,从而在纵壁体21以被压溃的方式变形时,能够有效地促使盖部50的弯曲变形,而稳定地压溃盖部50。
另外,该鼓出部52具有从与上侧的盖部主体51的边界部朝向前方下降倾斜的上倾斜部52a、从与下侧的盖部主体51的边界部朝向前方上升倾斜的下倾斜部52b、以及配置于上下倾斜部52a、52b的左右两侧并使相对于盖部主体51的向前方的鼓出量朝向盖部50的左右侧缘侧逐渐减小的渐减部52c,鼓出部52整体形成为相对于盖部主体51呈帐篷状突出。另外,在鼓出部52的上下倾斜部52a、52b之间形成有棱线部52d,该棱线部52d配置于比盖部50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高度位置略靠下侧。
并且,在鼓出部52与盖部主体51的后表面(内壁面)侧,作为盖侧弯曲促进部,在与棱线部52d相同高度位置的部位沿着车宽方向凹设有凹槽部52e,与成为盖侧弯曲促进部的鼓出部52一同构成得使盖部50(特别是,鼓出部52以及盖部主体51)更容易弯折。
另外,该实施例2的盖部50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盖部30相同地,具有从盖部50的上端部后表面朝向后方突出的两个插入爪部53、从盖部50的下端部后表面朝向后方呈大致L字状突出的两个衔入爪部54、立设于盖部50的后表面的加强用横肋55a以及加强用纵肋55b、以及配置于盖部50的上端部前面的两个把手部56。
在该情况下,左右的插入爪部53以及衔入爪部54配置为其车宽方向的形成区域包含于呈帐篷状形成的鼓出部52的车宽方向的形成区域内。特别地,在该实施例2,左右的插入爪部53以及衔入爪部54配置为与车宽方向的鼓出部52的左右端部的位置对应。
具备上述的该实施例2的盖部50的前围上盖板10b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前围上盖板10相同地,在从上侧承受冲击力时,使纵壁部13的纵壁体21与盖部50朝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曲变形,另外,能够使盖部50从纵壁体21脱落而分离。
因此,能够在纵壁体21以及盖部50压溃时,防止盖部50妨碍纵壁体21的弯曲变形,从而能够以其高度尺寸减少的方式稳定且可靠地压溃盖部50与纵壁体21。因此,即便在该实施例2的前围上盖板10b中,也能够稳定地发挥优越的冲击吸收功能。
并且,在该实施例2的盖部50中,鼓出部52配置于盖部5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侧的一部分的区域,在盖部50的左右侧缘部配置有平坦的盖部主体51。因此,在使该盖部50以堵塞前围上盖板10b的开口部22的方式与纵壁体21卡接时,能够形成与形成为平坦的纵壁部13容易连续的面,因此能够更加美观。另外,能够在盖部50的上下端部以及左右侧缘部容易地提高与纵壁体21的密封性,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发动机室的热气、臭气经由开口部22侵入前围部内。
实施例3
图12是从斜前方侧观察该实施例3的前围上盖板的盖部的立体图。
该实施例3的盖部60具有盖部主体61、以及在观察与车宽方向正交的剖面时相对于盖部主体61向前方侧呈V字状鼓出的两个鼓出部62。特别地,该实施例3的两个鼓出部62以盖部6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形成为左右对称,在盖部60的左右侧缘侧的区域与两个鼓出部62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平坦的盖部主体61。
在该情况下,左右两个鼓出部62,各鼓出部62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尺寸的合计设定为盖部60整体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的30%以上,特别地50%以上的大小。
另外,左右各鼓出部62分别具有从与上侧的盖部主体61的边界部朝向前方下降倾斜的上倾斜部62a、从与下侧的盖部主体61的边界部朝向前方上升倾斜的下倾斜部62b、以及配置于上下倾斜部62a、62b的左右两侧的渐减部62c,各鼓出部62形成为相对于盖部主体61呈帐篷状突出。另外,在各鼓出部6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棱线部62d,该棱线部62d配置于比盖部60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高度位置略靠下侧。
左右各鼓出部62构成促使盖部60以所希望的动作弯曲变形的盖侧弯曲促进部,盖部60具有这两个鼓出部62,从而在前围上盖板承受冲击时,能够使鼓出部62的棱线部62d朝向前方位移,并且使盖部60整体以在车高方向上压溃的动作弯曲变形。
另外,在鼓出部62与盖部主体61的后表面(内壁面)侧,作为盖侧弯曲促进部,在与棱线部62d相同高度位置的部位沿着车宽方向凹设有凹槽部62e,与成为盖侧弯曲促进部的鼓出部62一同构成得使盖部60(特别是,鼓出部62以及盖部主体61)更容易弯折。
另外,该实施例3的盖部60与上述的实施例1以及2的盖部30、50相同地,在盖部60的后表面侧具有未图示的左右的插入爪部以及衔入爪部、加强用横肋以及加强用纵肋,并且具有配置于盖部60的前面侧的两个把手部66。在该情况下,左右的插入爪部以及衔入爪部配置为其车宽方向的形成区域包含于呈帐篷状形成的左右的鼓出部62的车宽方向的形成区域内。
具备上述的该实施例3的盖部60的前围上盖板与上述的实施例1以及2的前围上盖板10、10b相同地,在从上侧承受冲击力时,使纵壁部13的纵壁体21与盖部60朝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曲变形,进一步能够使盖部60从纵壁体21脱落而分离。
因此,在纵壁体21以及盖部60压溃时,防止盖部60妨碍纵壁体21的弯曲变形,从而能够以其高度尺寸减少的方式稳定且可靠地压溃盖部60与纵壁体21。因此,即便是该实施例3的前围上盖板,也能够稳定地发挥优越的冲击吸收功能。
另外,该实施例3的盖部60与上述的实施例2的盖部50相同地,在以堵塞前围上盖板的开口部22的方式与纵壁体21卡接时,能够使纵壁部13更加美观。另外,在盖部60的上下端部以及左右侧缘部,能够提高与纵壁体21的密封性,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发动机室的热气、臭气经由开口部22侵入前围部内。
符号的说明
1—汽车,2—车体面板,3—前玻璃,4—发动机罩,4a—加强件,5—刮水器,6—前围部,8—密封部件,9—物体,10—前围上盖板,10a、10b—前围上盖板,11—盖板主体部,11a—第一弯曲部,11b—第二弯曲部,11c—空气取入口(吸气口),12—盖板后端部,13—纵壁部,14—上方延伸突出部,14a—延伸突出主体部,14b—密封部件固定部,15—面板固定部,21—纵壁体,21a—框部,21b—凹槽部,21c—第一卡接部,21d—第二卡接部,22—开口部,30—盖部,31—盖部主体,32—鼓出部,32a—上倾斜部,32b—下倾斜部,32c—棱线部,32d—凹槽部,33—插入爪部,33a—卡定爪,34—衔入爪部,35a—加强用横肋,35b—加强用纵肋,36—把手部,41—纵壁体,41a—上半部,41b—下半部,41c—连结部,42—纵壁体,42a—上半部,42b—下半部,42c—连结部,42d—舌片部,42e—卡定凸部,42f—卡定孔,42g—卡接头部,50—盖部,51—盖部主体,52—鼓出部,52a—上倾斜部,52b—下倾斜部,52c—渐减部,52d—棱线部,52e—凹槽部,53—插入爪部,54—衔入爪部,55a—加强用横肋,55b—加强用纵肋,56—把手部,60—盖部,61—盖部主体,62—鼓出部,62a—上倾斜部,62b—下倾斜部,62c—渐减部,62d—棱线部,62e—凹槽部,66—把手部,N—冲击力(冲击负载)。

Claims (9)

1.一种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
对配置于汽车的前玻璃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前围部进行覆盖的盖板主体部;以及
从所述盖板主体部的一端部垂设的纵壁部,
所述纵壁部具备纵壁体、形成于所述纵壁体的至少一个开口部以及覆盖所述开口部并能够装卸于所述纵壁体的盖部,
所述盖部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并促使向车长方向的一侧弯曲变形的盖侧弯曲促进部,
所述盖侧弯曲促进部具有向车长方向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
所述盖部的所述鼓出部配置于所述盖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
在所述鼓出部的周边部沿着所述纵壁体配置有平板状的盖部主体,
在所述纵壁体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着车宽方向凹设有纵壁侧变形促进部,以使所述纵壁体与所述盖部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曲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出部呈V字状鼓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出部向车长前方鼓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出部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尺寸被设定为所述盖部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的30%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出部具有:
从所述盖部主体朝向车长方向的一侧倾斜的上倾斜部以及下倾斜部;以及
配置于所述上倾斜部以及下倾斜部的左右两侧并使相对于盖部主体的鼓出量朝向盖部的左右侧缘侧逐渐减小的渐减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构成为:
所述鼓出部的所述上倾斜部与所述下倾斜部之间的棱线部沿着车宽方向配置得比所述盖部的车高方向的中心线的高度位置更靠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主体以及所述鼓出部的朝向车长方向的另一侧的面凹设有凹槽部,
所述凹槽部配置为与所述鼓出部的配置有所述上倾斜部与所述下倾斜部之间的棱线部的高度位置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配置有能够与所述纵壁体卡合分离的上侧爪部以及下侧爪部,
所述上侧爪部以及下侧爪部配置于与车宽方向的所述鼓出部的形成区域对应且与所述鼓出部的端部对应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构成为:
在所述盖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用纵肋,
所述加强用纵肋具有以朝向所述盖侧弯曲促进部促使弯曲变形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折的形态。
CN201480055551.6A 2013-10-10 2014-09-26 前围上盖板 Active CN1056120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3083 2013-10-10
JP2013-213083 2013-10-10
PCT/JP2014/075582 WO2015053093A1 (ja) 2013-10-10 2014-09-26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12099A CN105612099A (zh) 2016-05-25
CN105612099B true CN105612099B (zh) 2017-10-24

Family

ID=52812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5551.6A Active CN105612099B (zh) 2013-10-10 2014-09-26 前围上盖板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849917B2 (zh)
EP (1) EP3056411B1 (zh)
JP (1) JP6370798B2 (zh)
CN (1) CN105612099B (zh)
BR (1) BR112016007466B1 (zh)
MX (1) MX367819B (zh)
MY (1) MY178114A (zh)
RU (1) RU2625476C1 (zh)
WO (1) WO20150530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213460B4 (de) * 2014-07-10 2022-10-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lappen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312249B2 (ja) * 2014-09-29 2018-04-18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カバー装置
BR112017017100A2 (pt) * 2015-03-06 2018-04-03 Honda Motor Co., Ltd. estrutura de drenagem para para-brisa
JP2016222081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2017217991A (ja) * 2016-06-07 2017-12-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前部車体構造
JP6319365B2 (ja) 2016-06-07 2018-05-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前部車体構造
JP6794276B2 (ja) * 2017-01-18 2020-12-0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係止装置
JP6867881B2 (ja) * 2017-05-31 2021-05-1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カバー
JP6575575B2 (ja) * 2017-10-11 2019-09-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グリル構造
JP7070365B2 (ja) * 2018-11-21 2022-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12455699B (zh) * 2020-11-13 2024-01-0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高融合飞机后体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8635A (zh) * 2006-07-18 2008-01-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1941464A (zh) * 2008-09-30 2011-01-12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的车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20644A1 (de) * 1988-06-18 1989-12-28 Audi Ag Vorbau fuer kraftfahrzeuge
JPH02130884U (zh) * 1989-04-07 1990-10-30
JP2917585B2 (ja) * 1991-07-03 1999-07-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ボックス
RU2126756C1 (ru) * 1997-11-20 1999-02-27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Передняя часть кузов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JP4354344B2 (ja) * 2004-06-23 2009-10-2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FR2874577B1 (fr) * 2004-09-02 2006-11-24 Renault Sas Traverse sous-bai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7326385A (ja) * 2006-06-06 2007-12-20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DE102006046268B4 (de) * 2006-09-28 2013-01-10 Audi Ag Abdichtung an einer Fronthaube
EP1946994B1 (en) * 2007-01-22 2011-08-31 Nissan Motor Co., Ltd. Cowl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US8696049B2 (en) * 2007-04-05 2014-04-15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001771B2 (ja) * 2007-09-28 2012-08-15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およびカバー
JP4613985B2 (ja) * 2008-07-15 2011-01-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JP5466438B2 (ja) 2009-06-26 2014-04-0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構造
GB2486844B (en) * 2009-09-01 2012-10-10 Nihon Plast Co Ltd A cowl-top cover
JP5463163B2 (ja) * 2010-02-25 2014-04-0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5520081B2 (ja) * 2010-03-01 2014-06-11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2012101697A (ja) * 2010-11-11 2012-05-31 Nippon Plast Co Ltd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5711942B2 (ja) * 2010-11-19 2015-05-0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5472226B2 (ja) * 2011-07-26 2014-04-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グリル構造
JP5758233B2 (ja) * 2011-08-31 2015-08-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13091423A (ja) * 2011-10-26 2013-05-16 Nippon Plast Co Ltd 自動車用カウル構造
US8870271B2 (en) * 2013-03-12 2014-10-28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cowl
JP6275508B2 (ja) * 2013-07-30 2018-02-0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分割式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6514658B2 (ja) * 2016-03-31 2019-05-15 森六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8635A (zh) * 2006-07-18 2008-01-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1941464A (zh) * 2008-09-30 2011-01-12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的车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56411A1 (en) 2016-08-17
MY178114A (en) 2020-10-05
US9849917B2 (en) 2017-12-26
JPWO2015053093A1 (ja) 2017-03-09
CN105612099A (zh) 2016-05-25
BR112016007466B1 (pt) 2022-10-11
MX367819B (es) 2019-09-09
MX2016004521A (es) 2016-07-05
US20160229459A1 (en) 2016-08-11
BR112016007466A2 (pt) 2018-02-14
WO2015053093A1 (ja) 2015-04-16
JP6370798B2 (ja) 2018-08-08
EP3056411A4 (en) 2017-05-31
RU2625476C1 (ru) 2017-07-14
EP3056411B1 (en) 2019-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12099B (zh) 前围上盖板
CN103204111B (zh) 车辆门饰板
US7322643B2 (en) Vehicle seat
ES2370302T3 (es) Travesaño de frontal técnico de un vehículo automóvil, frontal técnico y soporte de módulo de refrigeración dotados de un travesaño de este tipo.
US8944494B2 (en)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KR100867848B1 (ko) 승용 프레임을 이용한 저 지상고 확립 차량
CN104648090B (zh) 嵌条的安装构造
CN102452365B (zh) 车颈通风件密封结构
CN107264636A (zh) 前围上盖板装饰件
JP4633541B2 (ja) 車体のルーフ構造
CN106560380A (zh) 车辆框架结构
CN205381217U (zh) 用于车辆部件的连接件以及车辆
CN104648549B (zh) 具有电瓶盖的摩托车置物箱
CN103507678B (zh) 儿童座椅安装部结构
JP2009001216A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ルーバ
JP2009208663A (ja) 乗用車のカウル構造
CN100560406C (zh) 车辆用行李板
CN107867331A (zh) 前围上盖板
JP4036219B2 (ja) 自動車のエンジンフード構造
CN107487380B (zh) 车辆用前发动机罩
CN109927645A (zh) 前围上部装饰件
JP485207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4648309B (zh) 用于安装仪表板的附接部件的安装结构
JP4418311B2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フード構造
CN201343245Y (zh) 纸浆模塑缓冲包装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