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7432A -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它的钓竿 - Google Patents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它的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7432A
CN105517432A CN201480049371.7A CN201480049371A CN105517432A CN 105517432 A CN105517432 A CN 105517432A CN 201480049371 A CN201480049371 A CN 201480049371A CN 105517432 A CN105517432 A CN 1055174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line
guiding piece
guided rings
curve
supporting le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93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7432B (zh
Inventor
大村一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17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4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74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4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开钓线中的缠结并且具有高刚度的钓线引导件。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设置有从引导环(210)的两侧朝钓竿尖端延伸的一对侧支撑腿(220L、220R),以及从引导环(210)的下侧延伸的后支撑腿(230)。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以45°或更大的角度相对于穿过其附接脚的水平线从附接脚倾斜。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具有从引导环(210)的中心的下侧上45°的位置处开始的曲线,其具有定位在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外的中心。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侧轮廓线在引导环(210)的中心上方连接到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并且侧支撑腿的下侧轮廓线在引导环(210)的中心下方连接到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引导环(210)倾斜到钓竿尖端侧,而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垂直于钓竿主体弯曲。

Description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它的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附接到钓竿并且引导钓线的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钓线引导件被安装到钓竿。
背景技术
为了在投掷钓具期间或钓鱼期间引导钓线,钓线引导件附接到钓竿。钓线穿过钓线引导件移动。由此,如果钓线被钓线引导件捕获,那么钓线在该钓线引导件处变得缠结。重要的是,钓线引导件必须设计为解开钓线的这种缠结。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PE线”可被认为是造成钓线变得缠结的一个因素。PE线由具有超高分子量的聚乙烯复丝组成。PE线具有比尼龙线或氟碳线更高的强度。但是,与单丝线不相似的是,PE线是所谓的编织线。由此,PE线是不紧且非常柔软的。因此,当与常规钓线相比时,PE线趋于引起钓线的缠结。此外,在张力被施加到PE线时,PE线具有很小的膨胀,并难以吸收冲击。为了吸收冲击,具有比PE线更大的直径的单丝线(引线)通过系结部系到PE线的前端。由于引线比PE线粗,系结部具有比PE线更大更厚的形状。因此,在投掷钓具期间,具有这样的系结部的钓线容易被钓线引导件捕获并趋于引起钓线的缠结。
在钓线引导件之中的扼阻引导件(chokeguide)的功能可被认为是造成钓线缠结的另一因素。当投掷钓具时,扼阻引导件将从卷筒螺旋放出的钓线变直。因此,扼阻引导件对钓线施加大的阻力。因为扼阻引导件的上述功能,钓线常常在扼阻引导件处缠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登记公开No.4755670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0-253778
专利文献3:日本外观设计登记公开No.1037054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富士工业株式会社综合目录2006年(发表于2006年1月20日,第13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日本专利登记公开No.4755670公开了一种钓线引导件,其设计为当钓线在穿过引导环之前与钓线引导件缠绕时解开缠结的钓线。然而,通过该文献所公开的钓线引导件对于用作扼阻引导件是不够令人满意的。
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参照图1A至1C进行描述。钓线引导件20具有引导钓线14的引导环21,和从引导环21朝向钓竿10的卷筒延伸的一对侧支撑腿22L和22R。由于侧支撑腿22L和22R面向卷筒,从卷筒螺旋放出的钓线14与侧支撑腿22L和22R断续接触(参照图1A和1C中通过CP1表示的部分),因此钓线14容易磨损。此外,如图1C所示,在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20中,引导环21与侧支撑腿22L、22R在大致相同的方向上倾斜,并且引导环与侧支撑腿之间的角度α1是非常小的。由此,窄间隙G存在于引导环与所述侧支撑腿之间。如果钓线140插入到这样的窄间隙G中,那么,钓线发生缠结。由于将PE线14a和引线14b系在一起的系结部14c被牢固地系住以免被解开,系结部14c变硬。由此,当大的阻力在拉直钓线时被施加到钓线上时,系结部14c倾向于不规则移动。特别地,如果系结部14c插入到引导环21与侧支撑腿22L、22R之间的间隙G中,解开缠结的钓线14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解开缠结的钓线,钓线引导件必须被设计为不妨碍该钓线的运动。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钓线引导件不足以实现钓线的平稳运动的。图2A至图2D示出包括在富士工业株式会社的产品目录中的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其进一步示出在缠结钓线被解开时钓线的移动受阻的例子。
参照图2A,凹部34形成在引导环31与支撑腿33之间。因此,钓线14被引导环31的下端捕获,并且朝向引导环31的运动受阻。参照图2B,包括在支撑腿32L和32R与钓竿10之间的角度α2较小。因此,钓线14被捕获在支撑腿与钓竿之间,并且运动受阻。参照图2C和图2D,引导环31的外周具有在较宽范围上形成的圆弧。在这种情况下,钓线14不能越过引导环31的外周,并且不朝向引导环31的顶部移动。相反,钓线14运动到引导环31背面,并且被引导环31捕获(参见图2C中的虚线)。由此,钓线的移动被阻碍。
图3A至图3C示出由日本设计登记公开No.1037054公开的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该文献所公开的钓线引导件对于用作扼阻引导件也不尽如人意。参照图3A,钓线引导件40具有从引导环41朝向卷筒延伸的一对后支撑腿43L和43R,并且间隙44存在于后支撑腿43L与43R之间。如果钓线的系结部14c进入该间隙44,那么,系结部14c难以从间隙44脱出,从而使钓线变得缠结。
关于使用由PE线和引线组成的钓线的钓鱼,存在将大约100g的重坠子在大约100m投掷的例子,即,以大负载投掷钓具的例子。在这样的钓鱼例子中,拉直螺旋钓线是不容易的。此外,即使在钓线穿过钓线引导件的引导环之后,钓线也没有被完全拉直,并且钓线的轨迹呈稍微螺旋的形状。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不增加施加到钓线的阻力,该钓线引导件必须被设计成使得钓线不接触从引导环的侧部延伸的支撑腿。然而,如图3B和图3C所示,从引导环41的侧部朝向钓竿的尖端延伸的侧支撑腿42L和42R从引导环41延伸,使得它们在从前方观察引导环40时位于从引导环41可见的最外侧线内。由此,在穿过引导环41之后,钓线的稍微呈螺旋形状的部分(例如,在图3B和图3C中的引线14b)与后支撑腿43L和43R接触(参见由图3B和图3C中的CP2表示的部分),从而施加阻力到钓线并降低钓具的投掷距离。
此外,在投掷具有大负载的钓具的前述例子中,大的冲击被施加到拉直钓线的扼阻引导件,因此该扼阻引导件由于这种冲击而振动。在这样的钓鱼示例中,所需要的扼阻引导件的振动需要被抑制,并且扼阻引导件必须具有高刚度以降低扼阻引导件的挠曲。然而,现有技术的扼阻引导件在减少挠曲方面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在图4所示的由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0-253778所公开的扼阻引导件中,从引导环51延伸的支撑腿52L具有较长的长度L。因此,扼阻引导件不能具有足够的刚度,并且整个扼阻引导件可由于支撑腿52L的挠曲而振动。这可能是不利投掷的原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目标是提供一种钓线引导件,其降低了钓线的磨损,通过减小施加到钓线的阻力而流畅地解开缠结的钓线,并且具有高的刚度,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这种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的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附接到钓竿并且引导钓线的钓线引导件。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钓线引导件包括:引导钓线的引导环;从引导环的径向方向的两侧朝向钓竿尖端延伸并且在下端相互接近的一对侧支撑腿,该对侧支撑腿包括在其下端用于附接到钓竿的竿体的第一附接部;以及,从引导环的底侧延伸的一个后支撑腿,所述后支撑腿在下端包括用于附接到钓竿的竿体上的第二附接部。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时,引导环具有外轮廓线,侧支撑腿具有在第一接合点接合到引导环的外轮廓线的外轮廓线,并且后支撑腿具有接合到引导环的外轮廓线的外轮廓线。当从侧面观察所述钓线引导件时,引导环具有面对钓竿尾端的后轮廓线,侧支撑腿具有在第一接合点处接合到所述引导环的外轮廓线的上轮廓线以及在第二接合点处接合到所述引导环的外轮廓线的下轮廓线,并且,所述后支撑腿具有接合到所述引导环且面对所述钓竿的尾端的后轮廓线。引导环的后轮廓线朝向钓竿的尖端相对于垂直线以第一角度倾斜,所述垂直线垂直于接触第一和第二附接部的下表面的第一水平线。后支撑腿的后轮廓线相对于所述垂直线以等于或小于第一角度的角度引导环后轮廓线的倾斜。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时,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以45度以上90度以下的角度相对于第一水平线在与第一附接部的下表面的边界点处倾斜。当在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时,该引导环的外轮廓线包括定心在引导环的中心处并具有在相对于引导环中心以第二角度在下方定位的两个端点的圆弧,以及在圆弧的端点与后支撑腿的外轮廓线之间的直线或第一曲线,其具有定位在引导环的外轮廓线之外的中心。当在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时,第一接合点相对于引导环中心以第三角度定位在引导环中心上方,并且第二接合点定位在引导环中心的下方。
在一实施方式中,后支撑腿的后轮廓线以等于或低于第一角度的角度从引导环的后轮廓线延伸。后支撑腿的后轮廓线可以垂直于第一水平线。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度处于5度至20度的范围内,第二角度处于30度至45度的范围内,而第三角度处于25度至40度的范围内。
在一实施方式中,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包括从第一附接部的下表面的边界点向上延伸的第二曲线,以及从第二曲线朝向第一接合点延伸的第三曲线。当从前面观察钓线时,第二曲线具有定位在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之外的中心,第三曲线具有定位在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之内的中心。当从前面观察钓线时,钓线引导件在第三曲线范围内具有最大宽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钓线引导件在第三水平线之上具有最大宽度,所述第三水平线将第一水平线与穿过引导环中心的平行于第一水平线的第二水平线之间的高度等分。第二曲线位于第三水平线之下。
在一实施方式中,侧支撑腿的上轮廓线包括从第一附接部向上延伸的第四曲线,和从第四曲线向第一接合点延伸并且存在于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的第三曲线的范围内的第五曲线。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时,第四曲线具有相比上轮廓线更接近钓线的尾端定位的中心,第五曲线具有相比上轮廓线更接近钓线的尖端定位的中心,并且在第四曲线与第五曲线的边界点处的切线相对于垂直线朝向钓线的尾端以第四角度倾斜。
在这样的例子中,侧支撑腿的上轮廓线还可以包括在第四曲线与第五曲线之间以第四角度倾斜的直线。第四角度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另外,第五曲线定位在与第一水平线平行穿过最大宽度的第四水平线之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和上轮廓线具有S形形状。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附接部的朝向钓竿尖端的端部与第二附接部的朝向钓竿尾端的端部之间的长度小于第一水平线与引导环的上端之间的高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侧支撑腿具有邻近引导环的开口。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附接部和第二附接部具有环形形状。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本发明的效果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中,引导环在下边缘中不具有圆弧形形状,侧支撑腿在从正面和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时以S形形状弯曲,并且单个后支撑腿相对于引导环朝向钓竿的尖端竖直地弯曲到钓竿。通过前述引导环、侧支撑腿和后支撑腿,钓线引导件可以减少钓线的磨损,通过减少钓线的阻力而容易地解开缠结的钓线,具有短的总长度。另外,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时,钓线引导件的侧支撑腿相对于水平线以45度或更大的角度向上延伸,而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时,侧支撑腿以S形形状弯曲。由此,侧支撑腿具有较高的对弯曲的抗性。另外,钓线引导件的刚度可以增加,而钓线引导件的偏转可以减少。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的一示例的视图。
图1B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的一示例的视图。
图1C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的一示例的视图。
图2A是示出钓线被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捕获的一示例的视图。
图2B是示出钓线被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捕获的一示例的视图。
图2C是示出钓线被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捕获的一示例的视图。
图2D是示出钓线被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捕获的一示例的视图。
图3A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3B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3C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4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的又一示例的视图。
图5是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图5中所示的钓竿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的透视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
图9是示出图7所示的钓线引导件的侧视图的视图,以及当在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中的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时获取的视图。
图10是当在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中的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时获取的视图。
图11A是示出钓线引导件的元件的轮廓线的视图。
图11B是示出钓线引导件的元件的轮廓线的视图。
图11C是示出钓线引导件的元件的轮廓线的视图。
图12是共同示出图7中所示的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和侧视图的视图。
图13A是示出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中发生的钓线缠结的透视图。
图13B是示出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中发生的钓线缠结的透视图。
图13C是示出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中发生的钓线缠结的透视图。
图13D是示出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中发生的钓线缠结的透视图。
图14是示出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中的钓线缠结被解开的透视图。
图15A是示出图14中所示的钓线的运动的视图。
图15B是示出图14中所示的钓线的运动的视图。
图15C是示出图14中所示的钓线的运动的视图。
图15D是示出图14中所示的钓线的运动的视图。
图16是示出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中的钓线缠结被解开的透视图,其示出在图14中所示的钓线运动之后的运动。
图17A是示出图16中所示的钓线的运动的侧视图和示意图。
图17B是示出图16中所示的钓线的运动的侧视图和示意图。
图18是示出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中的钓线缠结被解开的透视图,其示出在图16中所示的钓线运动之后的运动。
图19A是示出图18中所示的钓线的运动的视图。
图19B是示出图18中所示的钓线的运动的视图。
图20A是示出钓线的系结部未被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捕获的视图。
图20B是示出钓线的系结部未被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捕获的视图。
图20C是示出钓线的系结部未被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捕获的视图。
图21A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
图21B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22是根据又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23是根据又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所描述的是,根据本发明的钓线引导件的实施方式,和包括根据本发明的钓线引导件的钓竿。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元件或部件。
本文使用的方向性术语“向前”、“前”或等指的是钓竿的尖端指向的方向,而方向性术语“向后”、“后”等指的是钓竿的尾端指向的方向。此外,如本文所使用的,方向性术语“向上”、“上部”等基于引导环相对于支撑腿的附接部定位的方向,而方向性术语“向下”、“下部”等指的是与向上或上部方向相对的方向。
此外,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轮廓线”指的是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或侧视图中在钓线引导件的元件或部件的最外边缘处可见的线。例如,“外轮廓线”指的是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时位于所述元件或部件的最外边缘处的线。“上轮廓线”指的是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时位于所述元件或部件的最上边缘处的线。“下轮廓线”指的是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时位于所述元件或部件的最下边缘处的线。“后轮廓线”指的是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时位于所述元件或部件的最后边缘处的线。
图5和图6示出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竿。在图5和图6中,箭头T指示指向钓竿尖端的方向,而箭头B指示指向钓竿尾端的方向。钓竿100包括一个或多个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
钓竿100具有薄且细长的竿体110。钓竿100具有在竿体110的后部用于卷筒座130的附接的卷筒座122。卷筒120具有钓线绕其缠绕的线轴132。卷筒130安装到卷筒座122上,使得线轴132的前端表面相对于垂直于钓竿的轴线AL的直线以预定角度倾斜(例如,4度至5度)。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在卷筒座122的前方附接到竿体110。钓线引导件200通过将其附接部与钓竿的竿体110紧密接触然后将缠绕线绕附接部和竿体110紧密地缠绕而附接到竿体110。另外,粘合剂被施加在绕竿体110缠绕的缠绕线上,由此形成涂层124。
参考图7至图23,所描述的是附接到钓竿100的钓线引导件的实施方式。根据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300、400和500是用于在投掷钓具过程中用于拉直并引导从卷筒130螺旋地放出的钓线的部件。根据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在本领域中可被称为“扼阻引导件”。一个或多个的钓线引导件200、300、400和500可作为扼阻引导件附接到钓竿100。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300、400和500包括:引导钓线从中穿过的引导环,所述引导环具有基本圆形的形状;从引导环的径向方向的两侧分别朝向钓竿尖端延伸的一对侧支撑腿;以及,距侧支撑腿以预定间隔从引导环的底侧延伸的一个后支撑腿。侧支撑腿和后支撑腿在它们的下端包括用于附接到钓竿的附接部。
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参考图7至图12进行描述。钓线引导件200包括:钓线从中穿过的引导环210;分别从引导环210的径向方向的两侧朝向钓竿100的尖端延伸(在通过箭头T指示的方向上)的一对侧支撑腿220L和220R;以及,与侧支撑腿220L和220R间隔开地从引导环210的底侧延伸的一个后支撑腿230。构成钓线引导件200的前述部件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并且可以例如通过压制形成。
引导环210基本上是圆形的,并且具有钓线从中穿过的圆形开口。当投掷钓具时,钓线在穿过开口时被拉直,并且被引导环210引导。
引导环210包括硬环212和用于保持硬环212的保持环214。硬环212基本上是圆形的,并且在其中限定了引导环210的所述开口。在钓鱼或投掷钓具期间,硬环212与钓线接触。硬环212由具有优异耐磨损性的硬质材料制成,诸如陶瓷、金属等。保持环214基本上是圆形的。硬环212装配到保持环214的内周面,并且由此被保持环214保持。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环210包括钓线从中穿过的硬环212和保持硬环212的保持环214,只要满足了需求的强度、硬度、耐磨损性等,引导环210可包括单个圆环形部件。
一对侧支撑腿220L和220R相对于穿过引导环210中心的垂线对称地形成。该对侧支撑腿220L和220R分别从引导环210的径向方向的两侧延伸。例如,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当从钓竿100的尾端沿着轴线AL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从引导环210的左边缘(保持环214的左边缘)朝向钓竿的尖端延伸,而侧支撑腿220R从引导环210的右边缘(保持环214的右边缘)朝向钓竿的尖端延伸。侧支撑腿220L和220R以预定形状弯曲地延伸,并且在它们的下端附近接近彼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和220R是弯曲的,例如以S形形状弯曲。另外,在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在从侧面观察钓竿100时),侧支撑腿220L和220R是弯曲的,例如以S形形状弯曲。换言之,在从前面和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和220R以S形形状弯曲。
侧支撑腿220L和220R在下端包括用于附接到钓竿的竿体110的第一附接部222。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附接部222具有形状平坦且伸长的脚部。第一附接部222具有与钓竿的竿体110的外周面接触的下表面222a。第一附接部222的下表面222a可以形成为平坦的、或者小曲率凹形的。
后支撑腿230从引导环210的底侧(从保持环214的底侧)延伸,与侧支撑腿220L和220R以预定距离隔开。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后支撑腿230从引导环210直线地延伸。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后支撑腿230相对于引导环210以预定角度倾斜。后支撑腿230相对于引导环210的倾斜角度可以被确定一范围内,在该范围中后支撑腿230垂直于钓竿100的轴线AL。
后支撑腿230在下端包括用于附接钓竿的竿体110的第二附接部232。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附接部232具有形状平坦并且伸长的脚部。第二附接部232具有与钓竿的竿体110的外周面接触的下表面232a。第二附接部232的下表面232a可以形成为平坦的或者小曲率凹形的。
当挥动钓竿以投掷钓具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将钓线拉直(被称为“扼阻”)。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将钓线的缠结解开,所述钓线缠结可由于钓线绕钓线引导件200缠绕而导致。缠结钓线的解开可通过构成钓线引导件200的元件的形状实现,例如通过钓线引导件200的元件的轮廓线。图11A至图11C示出构成钓线引导件200的引导环210、侧支撑腿220L和220R以及后支撑腿230的轮廓线。
参考图11A至图11C,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引导环210具有外轮廓线216,侧支撑腿220L和220R具有外轮廓线224,并且后支撑腿230具有外轮廓线234。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在边界点P1接合到第一附接部222的下表面222a,并且在第一接合点P2接合到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后支撑腿230的外轮廓线234接合到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
另外,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引导环210具有后轮廓线218,后支撑腿230具有后轮廓线236,并且侧支撑腿220L和220R具有上轮廓线226和下轮廓线228。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面对钓竿的尾端(在箭头B的方向上)。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面对钓竿的尾端(在箭头B的方向上),并且接合到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位于第一附接部222的上表面222b与引导环210之间,并且在第一接合点P2处接合到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下轮廓线228位于第一附接部222的下表面222a与引导环210之间,并且在第二接合点P3处接合到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下轮廓线228类似于上轮廓线226。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中,引导环210朝向钓竿100的尖端倾斜。由此,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当从钓竿100的尾端沿着轴线AL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引导环210看起来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为了描述钓线引导件200的形状特征,参考沿与引导环210正交的方向观察引导环210时获得的视图。构成引导环210的保持环214是圆形的,并且在从侧面观察时大致是平坦的。由于保持环214的上表面是平坦的,在沿与其垂直或正交的方向(沿图9中的箭头ND的方向)观察保持环214的上表面时,引导环210看起来是圆形的。其中,保持环214的平坦上表面被称为“环平面RP”。另外,在正交于环平面RP的方向观察引导环210被称为“当在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时”。图9、图10和图11C示出当在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210时获得的视图。另外,图11B示出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位于环平面RP中。
钓线引导件200的各元件的形状特征参考图7至图12进行描述。
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参见图9、图11B和图12),引导环210以第一角度θ1朝向钓竿100的尖端倾斜(沿箭头T的方向)。也就是说,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相对于垂直于第一水平线HL1的垂直线VL以第一角度θ1朝向钓竿100的尖端倾斜。在此,第一水平线HL1是与第一附接部222的下表面222a和第二附接部232的下表面232a都接触的直线。第一水平线HL1平行于钓竿的竿体110的轴线AL。在实施方式中,引导环210朝向钓竿100的尖端倾斜的第一角度θ1是5度或更大,以便与卷筒130的线轴132相对于钓竿的轴线AL的倾斜角度对应。另外,第一角度θ1是20度或更小,从而使得,由于线轴132的所述角度与引导环210的倾斜角度之间的差异、从卷筒130螺旋放出的钓线不接触引导环210的底侧,并且由此当螺旋钓线进入引导环210时不会不规则地运动。
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参见图9、图10、图11A和图11C),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即,保持环214的外轮廓线)包括:保持环214在硬环212之外的圆周段;和与保持环214的圆周段在圆周段的任一端经由拐点P5连接的直线或曲线。
形成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的保持环214的圆周段结束在引导环210的中心C0之下相对于中心C0成第二角度θ2的点处。由此,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具有在区段内的圆弧216a。圆弧216a定心在引导环210的中心C0处。圆弧216a具有相对于穿过引导环210的中心C0的中心线RCL成第二角度θ2、位于中心C0之下的两个端点。圆弧216a的端点成为拐点P5。也就是说,当在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210时,形成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的圆弧216a(保持环214的圆周段)终结在拐点P5处,而拐点P5位于穿过引导环210的中心C0的中心线RCL之下的第二角度θ2处(参见图10和图11C)。在实施方式中,第二角度θ2处于30度至45度的范围内。如果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具有以小于30度的第二角度θ2接触拐点P5的直线或曲线,那么,从引导环210转变为后支撑腿230的部分的宽度变宽,从而增加钓线引导件200的重量,并损害钓线引导件200的外观。另外,当将PE线与引线系在一起的系结部在投掷钓具的过程中不规则地移动时,系结部可接触转变部。如果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具有以大于45度的第二角度θ2接触拐点P5的直线或曲线,那么,钓线的一部分移到引导环210的背面(引导环210面对钓竿100尖端的一侧),并且可被引导环210捕获。
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具有从圆弧216a的拐点P5至后支撑腿230的外轮廓线234的直线或第一曲线216b。形成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的所述直线包括在圆弧216a的拐点P5处的切线。此外,形成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的第一曲线216b是接触圆弧216a的拐点P5并且具有位于外轮廓线216外的中心C1和曲率半径R1的曲线。也就是说,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包括直到拐点P5的圆弧216a(保持环214的圆周段)。从拐点P5,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变为所述直线或具有中心C1和曲率半径R1的所述第一曲线216b,然后接合到后支撑腿230的外轮廓线234。
图10和图11C中所示的中心C6是位于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内的任何中心。在图10和图11C中所示的中心C1是形成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的第一曲线216b的中心。如上所述,当在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210时,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不包括从拐点P5开始具有在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内的中心C6的圆弧CA,所述拐点P5位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0之下的第二角度θ2处。如果外轮廓线216具有这样的圆弧CA,那么,该钓线的一部分移动到引导环210的背面(引导环210面向钓竿尖端的一侧),并可以被引导环210抓住。相反,从拐点P5开始,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包括与拐点P5相切的所述直线,或具有位于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外的中心C1和曲率半径R1的所述第一曲线216b。由此,从位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0下方第二角度θ2(例如,45度)处的拐点P5开始,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不包括导致钓线被引导环210捕获的圆弧CA。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可包括在拐点P5之后的区段内的直线,并且可以包括在所述直线后的上述第一曲线216b。此外,第一曲线216b可包括具有位于外轮廓线216外的中心和曲率半径的多个曲线。
在钓线引导件200的前视图和侧视图中,侧支撑腿220L和220R以S形形状弯曲。由此,在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外轮廓线224以S形形状弯曲。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以S形形状弯曲。
在从侧面观察引导环210时处于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与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之间的第一接合点P2,在沿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210时位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0上方。当在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210时,在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与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之间的第一接合点P2相对于中心C0位于位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0上方第三角度θ3处。在实施方式中,第三角度θ3在25度至40度的范围内。如果第三角度θ3小于25度,那么,由于在解开缠结钓线过程中的摩擦阻力,钓线的一部分(例如,在图14至图19B中所示的钓线的部分140d)可再次被引导环210抓住。此外,考虑到钓线引导件200的重量和外观,第三角度θ3是40度或更少。
在从侧面观察引导环210时位于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轮廓线228与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之间的第二接合点P3,在沿正交方向观察引导环210时位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0下方。如果第二接合点P3位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0上方,那么,圆弧可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形成在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中,所述圆弧导致钓线在其沿引导环210的运动期间移动到引导环210的背面(面对钓竿100的尖端的一侧)并被引导环210捕获。然而,由于第二连接点P3位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0下方,前述圆弧的范围减小,从而防止钓线移动到引导环210的背面。
另外,关于形成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的直线或曲线,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主要朝向钓竿100的尾端倾斜(沿箭头B的方向)的直线或曲线的切线TL相对于垂直线VL以第四角度θ4朝向钓竿100的尾端倾斜(参见图9和图11B)。在实施方式中,第四角θ4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如果第四角度θ4小于30度,那么,在以S形形状形成侧支撑腿220L、220R时难以缩短侧支撑腿220L、220R的总长度。此外,难以将钓线引导件200的偏斜减少到所需程度。此外,如果第四角度θ4超过60度,那么,钓线的一部分(例如,在图14至图19B中所示的钓线的部分140d)在解开缠结钓线的过程中可能无法平滑地移动到引导环210的顶点。
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参见图8和图11A)时,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存在于第一附接部222的下表面的边界点P1与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的接合点P2之间。具体地,在从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的下端向上的区段内,外轮廓线224从第一附接部222的下表面的边界点P1相对于穿过边界点P1的第一水平线HL1以第五角度θ5向上延伸。也就是说,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16在第一附接部222的下表面的边界点P1处相对于第一水平线HL1以第五角度θ5倾斜。在实施方式中,第五角度θ5是45度以上90度以下。如果第五角度θ5小于45度,那么,在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与第一附接部222之间可以形成阻碍钓线运动的凹部。由于第五角度θ5是45度以上90度以下,钓线的一部分(例如,在图14至图19B中所示的钓线的一部分140e)可平滑地移动,而不会被捕获在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与第一附接部222之间。可选地,第五角度θ5可以是45以上85度以下。如果第五角度θ5为90度,那么,侧支撑腿220L和220R之间的间隔可能会变得非常窄,由此侧支撑腿220L和220R可在位于它们之间的间隙处被腐蚀。如果第五角度θ5是85度或更小,那么,防止侧支撑腿腐蚀的间隔可以设在侧支撑腿220L与220R之间。
此外,当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参照图8、图11A和图11B),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外轮廓线224包括第二曲线224a和第三曲线224b,所述第二曲线224a具有曲率半径R2和位于外轮廓线224外的中心C2,所述第三曲线224b具有曲率半径R3和位于外轮廓线224内的中心C3。也就是说,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外轮廓线224在从第一附接部222的下表面的边界点P1向上的特定区段内作为第二曲线224a延伸,然后作为与第二曲线224a在相反方向上弯曲的第三曲线224b向引导环210的第一接合点P2延伸。
参照图12,在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钓线引导件200在第二水平线HL2上不具有最大宽度Wmax,而在低于第二水平线HL2处具有最大宽度Wmax,所述第二水平线平行于第一水平线HL1穿过引导环210的中心C0。也就是说,当从前面和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穿过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并平行于第一水平线HL1的第四水平线HL4在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之中位于第三曲线224b(具有曲率半径R3并且具有位于外轮廓线224内的中心C3的曲线)的范围内。此外,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的第三曲线224b在穿过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的第四水平线HL4上方接合到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的第一接合点P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可以包括直线而不是第二曲线224a。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的直线相对于第一水平线HL1以第五角度θ5从第一附接部222的边界点P1在预定区段内向上延伸,并在其端点连接到第三曲线224b。此外,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的第三曲线224b可以包括多个曲线。在这样的情况下,曲线在边界点处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而不会产生捕获钓线的突起和凹陷。
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参见图9和图11B),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包括:从第一附接部222的上表面222b在整个预定区段内延伸的第四曲线226a;从第四曲线226a的端点在整个预定区段内延伸的直线226b;和位于直线226b的端点与第一接合点P2之间并且在与第四曲线226a相反的方向上弯曲的第五曲线226c。也就是说,如图9和图11B所示,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从第一附接部222作为第四曲线226a延伸,然后再从第四曲线226a作为直线226b延伸,并且此后从直线226b作为第五曲线226c延伸,从而在第一接合点P2处接合到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
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第四曲线226a具有曲率半径R4以及相比上轮廓线226更接近钓竿尾端定位的中心C4,而第五曲线226c具有曲率半径R5以及相比上轮廓线226更接近钓竿的前端定位的中心C5。此外,第五曲线226c存在于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224的第三曲线224b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包括第四曲线226a,它具有曲率半径R4和朝向钓竿尾端定位的中心C4。并且,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包括第五曲线226c,其在外轮廓线224的第三曲线224b的范围内沿与第四曲线226a相反的方向弯曲。另外,在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第五曲线226c位于穿过最大宽度Wmax并且平行于第一水平线HL1的第四水平线HL4上方。位于第四曲线226a与第五曲线226c之间的直线226b是上轮廓线226的前述直线TL,其主要朝向钓竿的尾端倾斜。直线226b相对于垂线VL以第四角度θ4朝向钓竿的尾端倾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可以不包括上述直线226b。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沿与第四曲线226a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第五曲线226c连接到第四曲线226a的端点,并且在第四曲线226a与第五曲线226c之间的边界点处的切线以第四角度θ4相对于第一水平线HL1倾斜。此外,形成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的第四曲线226a和第五曲线226c中的每个可包括多个曲线。在这样的情况下,曲线在边界点处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而不会产生捕获钓线的突起和凹陷。
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下轮廓线228的形状类似于上轮廓线226的形状。下轮廓线228可以包括从第一附接部222延伸的曲线(例如,类似于具有朝向钓竿尾端定位的中心的第四曲线226a),以及从该曲线延伸的直线。
如上所述,在从前面和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220R具有S形形状。具体地,在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外轮廓线224从第一附接部222作为具有曲率半径R2的第二曲线224a向外延伸,然后从第二曲线224a作为具有曲率半径R3的第三曲线224b向内延伸。此外,如图12所示,关于将从第一水平线HL1至穿过引导环210的中心C0的第二水平线HL2的高度等分的第三水平线HL3,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外轮廓线224的第二曲线224a位于在第三水平线HL3之下的区段H1处,而穿过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的第四水平线HL4位于在第三水平线HL3上的区段H2处。也就是说,通过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的第四水平线HL4位于第三曲线224b的范围内。另外,在从侧面观察侧支撑腿220L、220R时,在第三曲线224b的范围内,并在最大宽度Wmax所在的第四水平线HL4上方,上轮廓线226变为第五曲线226c,其沿与第四曲线226a相反的方向弯曲并且具有曲率半径R5。
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参见图9和图11B)时,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相对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倾斜。也就是说,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朝向钓竿100的尖端相对于垂直线VL以等于或小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的第一角度θ1的角度倾斜。此外,在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以等于或小于第一角度θ1的角度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延伸。当参考引导环210的环平面RP时,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朝向钓竿100的尖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角度θ1的角度弯曲。此外,在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在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与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之间的边界点处不存在凹形线。如图9、图11B和图12所示,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18相对于引导环210弯折的角度等于前述第一角度θ1,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18垂直于钓竿的竿体110(垂直于第一水平线HL1)。
图13A至图13D示出钓线在投掷钓具的过程中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中缠结的例子。在图13A至图13D中,箭头F表示投掷过程中施加到钓线的张力。在图13B和图13C中,箭头CW表示投掷过程中施加到钓竿100的侧风。
参照图13A,在投掷钓具的过程中,钓线140从钓竿100的卷筒130螺旋地放出。螺旋地放出的钓线140在穿过引导环210时被拉直。如图13B所示,如果钓线穿过引导环210的速度降低,那么,还没有穿过引导环210的钓线的部分140b可位于已经穿过引导环210的钓线的部分140a与钓线引导件200之间。在这时,如图13C和图13D所示,由于侧风CW,还没有穿过引导环210的钓线的部分140b可绕着已经穿过引导环210的钓线的部分140a转动,然后与钓线引导件200缠绕。因此可能出现钓线缠结。如果发生钓线缠结,那么,钓线140在该处折回的折叠部分140c形成在钓线引导件200的引导环210的上部。钓线的部分140d被后支撑腿230的下端捕获,钓线的部分140e被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捕获,并且钓线的部分140f位于引导环210的下边缘之下。
参考图14至图19B,所描述的是缠结钓线的解开的一个例子。虽然钓线的缠结如图13D所示地发生,由于来自投掷的力,张力F仍然通过钓线140作用。在这样的张力作用的状态下,缠结钓线140是通过钓线引导件200的上述形状特征解开的。
在钓线如图13D所示地在投掷期间发生缠结的状态下,图14示出缠结钓线在钓线140被张力F移动的时候解开。在图14中,箭头LM1、LM2和LM3分别表示钓线的部分140d、140e和140f的运动。钓线140被在张力F的方向上拉出,而折叠部140c大致停留在其位置上。
被后支撑腿230捕获的钓线的部分140d,越过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与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之间的边界点在沿着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的箭头LM1的方向上移动。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垂直于钓竿100,或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朝向钓竿100的尖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角度θ1的角度折弯。也就是说,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不朝向钓竿100的尾端倾斜。另外,在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之间不存在妨碍钓线的部分140d运动的凹部。由此,如图15A所示,钓线的部分140d由于来自投掷的张力F朝向引导环210移动。
此外,与钓线的部分140d的向上运动一起,被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捕获的钓线的部分140e在沿着侧支撑腿220L、220R的箭头LM2的方向上向上移动。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从第一附接部222的边界点P1以第五角度θ5(例如,45度)向上前进。由此,在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不存在妨碍钓线运动的凹部。也就是说,如图15B所示,钓线的部分140e未被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捕获,而是沿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的第二曲线224a向上移动。
此外,与钓线的部分140d的运动一起,直接位于引导环210下方的钓线的部分140f越过引导环210的下边缘,并且沿着箭头LM3的方向向上移动。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不具有从拐点P5开始的圆弧CA,其具有位于外轮廓线216内的中心C6。从拐点P5开始,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具有接触拐点P5的直线或有位于外轮廓线216外的中心C1第一曲线216b。因此,如图15C和图15D所示,钓线的部分140f向上移动而不会被引导环210的下边缘捕获。
图16示出在图14所示的钓线移动之后的钓线移动。由于来自投掷动作的张力F,移动到引导环210的钓线的部分140d和越过引导环210的下周缘的钓线的部分140f在箭头LM4的方向上沿着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向上移动。另外,沿着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移动的钓线的部分140e沿着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4在箭头LM5的方向上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如图17A所示,由于引导环210朝向钓竿尖端以第一角度θ1倾斜,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f沿着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依照引导环210倾斜的第一角度θ1向上移动。由于第一角度θ1处于5度至20度的范围内,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f平滑地向上移动。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由于引导环210的第一角度θ1和侧支撑腿220L、220R的第四角度θ4,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f在箭头LM4的方向上的运动和钓线的部分140e在箭头LM5方向上的运动沿着三角形T的斜边进行(参见图17B)。关于在箭头LM5上的运动,如果张力F在折叠部140c充当支点的状态下作用,那么,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e被成形为缠绕三角形T,并且由于侧支撑腿220L、220R的第四角度θ4是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e平滑地前进到三角形T的顶点。随着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e接近折叠部140c,张力F可在折叠部140c处削弱。然而,由于在钓线引导件200的侧视图中可见的三角形T的形状,钓线的部分140d、140e和140f可以朝三角形T的顶点移动
图18示出在图16所示的钓线移动之后的钓线移动。参照图18、图19A和图19B,缠结钓线140可被解开,无需折叠部140c的运动。也就是说,随着钓线的部分140d越过引导环210的上顶点,缠结钓线被解开。
如果沿着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和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例如,第四曲线226a和直线226b)向上运动的钓线的部分140d越过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那么,钓线的部分140d沿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的第三曲线224b和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的第五曲线226c向上移动。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4与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之间的第一接合点P2位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0之上的第三角度θ3处。由此,钓线的部分140d经过外轮廓线224的第三曲线224b,然后沿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的圆弧216a朝向折叠部140c移动,从而解开缠结钓线。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和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之间的第一接合点P2相对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0在等于或大于第三角度θ3(例如,25度)的角度处向上定位。由此,不会出现钓线的部分140d由于摩擦阻力而再次被引导环210捕获。
图20A至图20C示出钓线系结部未装配到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的示例。
钓线140具有PE线141、引线142和将PE线与引线系在一起的系结部143。如上所述,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朝向钓竿100的尖端相对于引导环210的环平面RP倾斜,并且其倾斜角度直至垂直于钓竿100的角度。也就是说,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0不位于导环210的环平面RP的延长线上。因此,在投掷钓具的过程中,引线142和系结部143不接触后支撑腿230。另外,钓线引导件200包括单个后支撑腿230。因此,虽然系结部143在投掷钓具的过程中不规则地移动,引线142和系结部143与后支撑腿230的接触被抑制为最小。此外,钓线引导件200不具有系结部143可在后支撑腿230与引导环210之间插入到这的狭窄间隙。此外,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的具有中心C3和曲率半径R3的第三曲线224b在最大宽度Wmax之上的第一接合点P2处接合到引导环210。因此,虽然引线142和系结部143在穿过引导环210之后没有被完全拉直,而是稍微螺旋形,但是引线142和系结部143与侧支撑腿220L、220R的接触仍被抑制为最小。
再次参照图11A和图12,所描述的是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具有的减少偏转的特征。
在使用引线142钓鱼的例子中,大的冲击被施加到钓线引导件上。由此,为了抑制冲击引起的振动,需要减少钓线引导件的偏转。另外,为了减少钓线引导件的偏转,有效的方法是缩短钓线引导件的总长度。
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中,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在其下部具有第四曲线226a,并在其上部具有第五曲线226c。第四曲线226a具有曲率半径R4和朝向钓竿尾端定位的中心C4。第五曲线226c具有曲率半径R5和朝向钓竿尖端定位的中心C5。也就是说,侧向支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包括具有中心C4的第四曲线226a和具有中心C5并且在与第四曲线226a沿相反方向弯曲的第五曲线226c。由于上轮廓线226形成为这样的S形形状,钓线引导件200可以具有更短的总长度OL,同时解开缠结钓线并且维持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强度。关于用于解开在图15B和图17A中示出的缠结钓线的钓线运动,在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不存在阻碍钓线运动的凹部,因此钓线的部分140e沿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的第二曲线224a向上移动。因此,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部并不需要以相对于垂直线VL以第四角度θ4这样的倾斜而倾斜。钓线引导件200的总长度OL可以通过将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部弯曲到第四曲线226a的曲率半径R4的程度而被缩短。关于用于解开在图18、图19A和图19B中示出的缠结钓线的钓线运动,如果钓线的部分140d通过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那么,钓线的部分140d因为钓线引导件200的宽度减少而沿着引导环210的外周向上移动。因此,当钓线的部分140d通过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并进一步移动时,侧支撑腿220L、220R可以不需要非常倾斜。位于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的上部并且具有朝向钓竿尾端定位的中心C5的第五曲线226c可以沿与位于第五曲线226c以下的第四曲线226a相反的方向弯曲。因此,钓线引导件200的总长度的OL可以被缩短。因此,对于将从接触第一和第二附接部222和232的下表面的第一水平线HL1至穿过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的引导环210的中心C0的第二水平线HL2的高度等分的第三水平线HL3,考虑到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强度与缠结钓线的解开之间的平衡,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位于第三水平线HL3上的区段H2处,并且上轮廓线226的第五曲线226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三水平线HL3上的区段H2处。形成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的第四曲线226a和第五曲线226c可以通过使用两个或更多曲线或线段形成。
此外,在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外轮廓线224相对于接触第一附接部222的下表面的第一水平线HL1从第一附接部222以等于或大于45度的角度(第五角度θ5)倾斜。因此,当与现有技术的钓线引导件相比时,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具有从第一附接部222以大的角度延伸的侧支撑腿220L、220R。由于侧支撑腿220L和220R从第一附接部222以大的角度延伸,侧支撑腿220L和220R具有大的偏转角。由此,在侧支撑腿220L、220R上的挤压加工对侧支撑腿220L和220R给予加工硬化,钓线引导件200可因而具有更高的刚性。此外,侧支撑腿220L和220R具有大的抗弯曲性,因此,钓线引导件200的偏转可以显著降低。
图21A和图21B示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当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相比时,在图21A和图21B中示出的钓线引导件300具有大于总长度OL的总高度OH。所述总长度OL被定义为在朝向钓竿尾端的后支撑腿330的第二附接部332的端部与朝向钓竿尖端的侧支撑腿320L的第一附接部322的端部之间的长度。所述总高度OH被定义为接触第一和第二附接部322和332的下表面的第一水平线HL1与引导环210的上端部之间的高度。
图22示出根据又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在图22所示的钓线引导件400中,侧支撑腿420L的上轮廓线与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之间的第一接合点P2比前述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更高,从而提供了缠结钓线的更加平滑的解开。此外,侧支撑腿420L的宽度比前述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更宽。此外,侧支撑腿420L具有邻近引导环210的开口429,从而导致重量轻并且具有更宽的侧支撑腿的钓线引导件400。
图23示出根据又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在图23所示的钓线引导件500中,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第一附接部522以及后支撑腿230的第二附接部532被成形为环状形状。这种钓线引导件500可以用于伸缩式钓竿。
至此描述的本发明不应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进行各种变体、修改和变更而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附图标记说明
100钓竿
110钓竿的竿体
130卷筒
140钓线
200、300、400、500钓线引导件
210引导环
216引导环的外轮廓线
218引导环的后轮廓线
220L、220R侧支撑腿
222第一附接部
224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
226侧支撑腿的上轮廓线
228侧支撑腿的下轮廓线
230后支撑腿
232第二附接部
234后支撑腿的外轮廓线
236后支撑腿的后轮廓线

Claims (17)

1.一种钓线引导件,包括:
引导钓线的引导环;
一对侧支撑腿,其分别从所述引导环的径向方向的两侧朝向钓竿尖端延伸并且在下端相互接近,该对侧支撑腿在其下端包括用于附接到所述钓竿的竿体的第一附接部;以及,
一个后支撑腿,其从所述引导环的底侧延伸并且其下端包括用于附接到所述钓竿的竿体的第二附接部,
其中,当从前面观察所述钓线引导件时,所述引导环具有外轮廓线,所述侧支撑腿具有在第一接合点处接合到所述引导环的外轮廓线的外轮廓线,并且所述后支撑腿具有接合到所述引导环的外轮廓线的外轮廓线,
其中,当从侧面观察所述钓线引导件时,所述引导环具有面对所述钓竿的尾端的后轮廓线,所述侧支撑腿具有在所述第一接合点处接合到所述引导环的外轮廓线的上轮廓线以及在第二接合点处接合到所述引导环的外轮廓线的下轮廓线,并且,所述后支撑腿具有接合到所述引导环的后轮廓线且面对所述钓竿的尾端的后轮廓线,
其中,所述引导环的后轮廓线相对于垂直线朝向所述钓竿的尖端以第一角度倾斜,所述垂直线垂直于接触所述第一和第二附接部的下表面的第一水平线,
其中,所述后支撑腿的后轮廓线相对于所述垂直线以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角度的角度相对于所述引导环的后轮廓线倾斜,
其中,当从前面观察所述钓线引导件时,所述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在与所述第一附接部的下表面的边界点处以45度以上90度以下的角度相对于所述第一水平线倾斜,
其中,当在正交方向观察所述引导环时,所述引导环的外轮廓线包括圆弧、以及直线或第一曲线,所述圆弧具有相对于所述引导环的中心以第二角度在下方定位的两个端点,所述圆弧的中心是所述引导环的中心,所述直线或第一曲线在所述圆弧的端点与所述后支撑腿的外轮廓线之间,所述第一曲线具有位于所述引导环的外轮廓线之外的中心,并且
其中,当在正交方向观察所述引导环时,所述第一接合点相对于所述引导环的中心以第三角度定位在所述引导环的中心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二接合点定位在所述引导环的中心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在5度至20度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后支撑腿的后轮廓线以等于或低于所述第一角度的角度从所述引导环的后轮廓线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后支撑腿的后轮廓线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第二角度是30度至45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第三角度是25度至4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包括从与所述第一附接部的下表面的边界点向上延伸的第二曲线,以及从所述第二曲线向所述第一接合点延伸的第三曲线,
其中,当从前面观察所述钓线引导件时,所述第二曲线具有定位在所述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之外的中心,所述第三曲线具有定位在所述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之内的中心,并且
其中,当从前面观察所述钓线引导件时,所述钓线引导件在所述第三曲线范围内具有最大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钓线引导件在第三水平线上方具有所述最大宽度,所述第三水平线将所述第一水平线与平行于所述第一水平线且穿过所述引导环的中心的第二水平线之间的高度二等分,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曲线位于所述第三水平线之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侧支撑腿的上轮廓线包括从所述第一附接部向上延伸的第四曲线,以及从所述第四曲线向所述第一接合点延伸且存在于所述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的所述第三曲线的范围内的第五曲线,并且
其中,当从侧面观察所述钓线引导件时,所述第四曲线具有相比所述上轮廓线更接近所述钓竿的尾端定位的中心,所述第五曲线具有相比所述上轮廓线更接近所述钓竿的尖端定位的中心,并且在所述第四曲线与所述第五曲线之间的边界点处的切线相对于所述垂直线以第四角度朝向所述钓竿的尾端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侧支撑腿的上轮廓线还包括在所述第四曲线与所述第五曲线之间以所述第四角度倾斜的直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第四角度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第五曲线定位在与所述第一水平线平行穿过所述最大宽度的第四水平线上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侧支撑腿的外轮廓线和上轮廓线具有S形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在所述第一附接部的朝向所述钓竿尖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附接部的朝向所述钓竿尾端的端部之间的长度比所述第一水平线与所述引导环的上端之间的高度更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侧支撑腿具有邻近所述引导环的开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第一附接部和第二附接部具有环形形状。
17.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CN201480049371.7A 2013-09-10 2014-09-02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它的钓竿 Active CN1055174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108608 2013-09-10
KR20130108608 2013-09-10
KR10-2014-0048211 2014-04-22
KR1020140048211A KR101466539B1 (ko) 2013-09-10 2014-04-22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이를 구비한 낚싯대
PCT/JP2014/073028 WO2015037469A1 (ja) 2013-09-10 2014-09-02 釣り糸ガイ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釣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7432A true CN105517432A (zh) 2016-04-20
CN105517432B CN105517432B (zh) 2017-06-06

Family

ID=52292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9371.7A Active CN105517432B (zh) 2013-09-10 2014-09-02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它的钓竿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510574B2 (zh)
JP (1) JP5940738B2 (zh)
KR (1) KR101466539B1 (zh)
CN (1) CN105517432B (zh)
AU (1) AU2014319533B2 (zh)
WO (1) WO201503746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25034A (zh) * 2017-02-27 2019-10-11 京瓷株式会社 钓线用引导构件以及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竿
CN111820197A (zh) * 2019-04-17 2020-10-27 株式会社岛野 钓线导向装置的导向框、钓线导向装置以及钓竿
CN112004412A (zh) * 2018-01-17 2020-11-27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鱼线引导器和配备钓鱼线引导器的钓鱼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47079A (ja) * 2013-08-30 2015-03-16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KR101466539B1 (ko) 2013-09-10 2014-11-27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이를 구비한 낚싯대
KR101696158B1 (ko) * 2016-04-01 2017-01-13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낚싯줄 가이드를 구비하는 낚싯대 및 낚싯줄 가이드용 블랭크
US20190343103A1 (en) * 2018-05-14 2019-11-14 Il Han Kim Guide for fishing rod and fishing rod having guide
KR102006799B1 (ko) 2018-09-05 2019-08-05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낚싯줄 가이드를 구비하는 낚싯대 및 낚싯줄 가이드용 블랭크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41132A (en) * 1977-11-02 1979-02-27 Fuji Kogyo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ine guide ring for fishing rods
US4215504A (en) * 1977-07-07 1980-08-05 Fuji Kogyo K.K. Line guide for a fishing rod
JPH11103728A (ja) * 1997-09-30 1999-04-20 Shimano Inc ラインガイド
CN1875702A (zh) * 2005-06-09 2006-12-13 富士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钓线导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2751A (en) * 1955-02-04 1959-02-10 Burleigh M Mayfield Line guide for fishing rods
US3063186A (en) * 1960-11-21 1962-11-13 Iv William Ward Fishing rod line guide attachment
US3690027A (en) * 1970-12-10 1972-09-12 Ryuichi Ohmura Integral guide device for fishing lines
US3760524A (en) * 1972-03-07 1973-09-25 Columbia Prod Co Fishing line guide fastening and method of securing a fishing line guide
US4011680A (en) * 1975-10-31 1977-03-15 Allan Tackle Manufacturing Co., Inc. Line guide for a fishing rod
JPH057074A (ja) 1991-06-28 1993-01-14 Nec Corp はんだ供給方法
JP3063963B2 (ja) 1995-08-31 2000-07-12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中通し釣竿
JP3072313B2 (ja) 1996-06-20 2000-07-31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導糸環用フレーム
JP3138215B2 (ja) 1996-07-19 2001-02-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基材とプリプレグ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ト回路基板
JPH10313743A (ja) 1997-05-16 1998-12-02 Shimano Inc ラインガイド
JPH11225628A (ja) * 1998-02-18 1999-08-24 Fuji Kogyo Kk 魚釣用ラインガイド
JP2000253778A (ja) 1999-03-10 2000-09-19 Fuji Kogyo Co Ltd 釣竿用ラインガイドと釣竿
KR200282046Y1 (ko) * 2002-04-02 2002-07-19 신우상사주식회사 릴 낚싯대용 낚싯줄 가이드
JP2004024080A (ja) * 2002-06-24 2004-01-29 Daiwa Seiko Inc 釣糸ガイドおよび釣竿
JP2004089055A (ja) 2002-08-30 2004-03-25 Daiwa Seiko Inc 釣糸ガイドおよび釣竿
US20050172535A1 (en) * 2004-02-06 2005-08-11 Tsung-Seng Lee Line guide for fishing rods
JP4693751B2 (ja) * 2006-11-22 2011-06-01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KR100952432B1 (ko) * 2007-12-29 2010-04-14 기간산업 주식회사 낚시대용 낚시줄 안내구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755670B2 (ja) 2008-05-19 2011-08-24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および釣竿
JP5431283B2 (ja) 2010-09-28 2014-03-0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JP6267853B2 (ja) * 2012-02-06 2018-01-24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KR101466539B1 (ko) 2013-09-10 2014-11-27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이를 구비한 낚싯대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15504A (en) * 1977-07-07 1980-08-05 Fuji Kogyo K.K. Line guide for a fishing rod
US4141132A (en) * 1977-11-02 1979-02-27 Fuji Kogyo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ine guide ring for fishing rods
JPH11103728A (ja) * 1997-09-30 1999-04-20 Shimano Inc ラインガイド
CN1875702A (zh) * 2005-06-09 2006-12-13 富士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钓线导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25034A (zh) * 2017-02-27 2019-10-11 京瓷株式会社 钓线用引导构件以及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竿
CN110325034B (zh) * 2017-02-27 2021-12-07 京瓷株式会社 钓线用引导构件以及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竿
CN112004412A (zh) * 2018-01-17 2020-11-27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鱼线引导器和配备钓鱼线引导器的钓鱼竿
CN111820197A (zh) * 2019-04-17 2020-10-27 株式会社岛野 钓线导向装置的导向框、钓线导向装置以及钓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4319533A1 (en) 2016-02-18
AU2014319533B2 (en) 2016-08-18
WO2015037469A1 (ja) 2015-03-19
US9510574B2 (en) 2016-12-06
CN105517432B (zh) 2017-06-06
JP5940738B2 (ja) 2016-06-29
JPWO2015037469A1 (ja) 2017-03-02
US20160183506A1 (en) 2016-06-30
KR101466539B1 (ko) 2014-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7432A (zh)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它的钓竿
TWI399170B (zh) 釣線引導器
JP4693751B2 (ja) 釣糸ガイド
US10149465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EP2575440B1 (en) Fishing line guide system
WO2018061345A1 (ja) 釣竿
US20120042494A1 (en) Rope thimble with closed curve
JP6805029B2 (ja) 釣竿及び釣竿の穂先竿体
TWI448244B (zh) fishing rod
JP6267853B2 (ja) 釣糸ガイド
JP6408809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リング
CN112004412B (zh) 钓鱼线引导器和配备钓鱼线引导器的钓鱼竿
JP4052646B2 (ja) 釣竿
AU2013203023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JP6255177B2 (ja) 鼻環
JP2024030944A (ja) 釣糸ガイド
JP3782746B2 (ja) リール釣竿及びリール釣竿の製造方法
JP3188342U (ja) セラミック製リングを配置したガイドを使用する遊動式テンビン
JP2003079281A (ja) 外側釣糸ガイドを有する釣竿
JP2017070315A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