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8244B - fishing rod - Google Patents
fishing rod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48244B TWI448244B TW101109444A TW101109444A TWI448244B TW I448244 B TWI448244 B TW I448244B TW 101109444 A TW101109444 A TW 101109444A TW 101109444 A TW101109444 A TW 101109444A TW I448244 B TWI448244 B TW I44824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 distal
- restriction
- diameter
- heigh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BVXSUQYWXRMNV-UHFFFAOYSA-N fluoro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FC NBVXSUQYWXRM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釣線引導器組之釣竿。
安裝所謂捲盤而使用的釣竿,為了使釣線(亦即,線)的力不過度地朝桿體即空竿傳遞而使空竿自然彎曲,一般情況是在捲盤與頂端引導器之間,以既定間隔安裝由複數釣線所構成的線引導器組。
該線引導器組的引導器以往就係自捲盤側朝頂端引導器側地高度和口徑逐漸減少,但被指出有魚咬鉤靈敏度下降、手持感覺重、遠拋時鉛墜和誘餌的飛行距離不遠的缺點。
相對於此,專利文獻1所提案的釣竿,引導器的高度和口徑係自捲盤側朝頂端引導器側而逐漸減少,但以中間的一個引導器為邊界而將線引導器組分成:安裝在捲盤側的基礎引導器與其中間引導器之間的第一中間引導器組、安裝在中間引導器與頂端引導器之間的第二中間引導器組,第一中間引導器組的引導器主要擔任將自捲盤拉出的釣線收回的作為限制的功能,藉此可使第二中間引導器組的引導器重量變輕,結果可在相當程度上消除上述缺點。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2899538號說明書
然而,本發明為了與其他公司的商品具有差別化,因而希望追求可更進一步發揮空竿本來的性能。
本發明係可解決上述課題,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釣竿,以更高層次地消除上述的魚咬鉤靈敏度下降、手持感覺重、鉛墜和誘餌的飛行距離不遠的缺點,並可進一步發揮空竿本來的性能。
本發明者確認,本發明之釣竿係相較於將自捲盤拉出的釣線一旦收回、然後大致直線狀延伸的情況、以及由釣線通過引導器時收回阻力增大所引起的缺點,則利用由線引導器組中特別是末梢引導器組側的輕量化而帶來的優點,可進一步發揮竿本來的性能,除此之外,可將線引導器組迅速且順利地收回釣線的限制引導器組、及基本上由小口徑且輕的相同引導器所構成的末梢引導器組進行組合,則可解決上述課題,以至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第1項所請發明,係在桿安裝有用以將自捲盤拉出的釣線引導至頂端引導器之釣線引導器組,其特徵在於,上述釣線引導器組區分為:由2~3個複數限制引導器所構成的限制引導器組、及由高度和口徑較上述限制引導器減少之複數末梢引導器所構成之末梢引導器組,上述複數限制引導器的高度和口徑設定成以口徑為圓周而描繪一個假想圓錐形,上述複數末梢引導器的高度和口徑設定為全部相同。
本發明第2項所請發明係本發明第1項記載的釣竿,其中,上述限制引導器組中,相對於與頂端引導器最近側的限制引導器的口徑,最遠側的限制引導器的口徑為1.5~6倍。
本發明第3項所請發明係本發明第1或2項記載的釣竿,其中,上述限制引導器組中,相對於與頂端引導器最近側的限制引導器的高度,最遠側的限制引導器距離桿面的環中心高度為2~5倍。
本發明第4項所請發明係本發明第1至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釣竿,其中,上述末梢引導器組內的限制引導器組側的一個以上末梢引導器,係相較於其他的末梢引導器,其安裝腳的寬度尺寸和長度尺寸大。
藉由本發明的釣竿,以更高層次地消除魚咬鉤靈敏度下降、手持感覺重、鉛墜和誘餌的飛行距離不遠的缺點,並可進一步發揮空竿本來的性能。
說明實施例的釣竿1的構成。
圖1表示釣竿1(3)、1(2)兩種,但該等均為在空竿B安裝捲盤R和頂端引導器T,此外,該等之間成為安裝有釣線引導器組。該釣線引導器組區分為限制引導器組3和末梢引導器組9,為了使釣線的力不過度地朝空竿B傳遞而使空竿B自然彎曲,而以既定間隔安裝屬於各自組的引導器。
釣竿1(3)為三階限制型,限制引導器組3由三個限制引導器5A、5B、5C所構成,釣竿1(2)是兩階限制型,限制引導器組3由兩個限制引導器7A、7B所構成。
三階限制型和兩階限制型均為限制引導器的高度(H)和口徑(D)係自捲盤R朝向頂端引導器T減少,與捲盤R接近側的限制引導器5A、7A最大,與頂端引導器T接近側的限制引導器5C、7B最小。
此外,本說明書中,高度(H)是指自空竿的外周面到引導器通過口中心的高度。
屬於限制引導器組3的複數限制引導器係在安裝至空竿B時,組合成可描繪一個假想圓錐形,用以描繪一個假想圓錐形係其各自的(釣線通過)口成為圓周,頂點P是在屬於末梢引導器組9的末梢引導器中位於最靠近限制引導器組3之末梢引導器(亦即,入口側的末梢引導器)的(釣線通過)口內或其附近。
亦即,三階限制型的限制引導器5A、5B、5C係組合成各自的口徑成為一個假想圓錐形的大、中、小圓周,圓錐形的底面係成為限制引導器5A的(釣線通過)口。即使使由三個限制引導器構成的假想圓錐形向捲盤R延長,亦不與捲盤R的線軸徑重合,而是朝向捲盤R的線軸下端的更下方。
兩階限制型的限制引導器7A、7B被組合成各自的口徑成為一個假想圓錐形的大、小圓周。該兩階限制型亦圓錐形的
底面為限制引導器7A的(釣線通過)口。
圖1中呈現假想正圓錐形被投影成等腰三角形,該等腰三角形的頂點P(亦即,圓錐形的頂點),在三階限制型和兩階限制型都均位於末梢引導器組9入口側的末梢引導器的(釣線通過)口內。該三角形的頂點P成為釣線收回完成的預定位置。
為了使釣線的力不過度地朝空竿B傳遞,各限制引導器的安裝間隔亦可視釣竿1的種類和長度而界定範圍,由於在該範圍來描繪上述的假想圓錐形,因而所組合的限制引導器的高度(H)和口徑(D)相互的尺寸關係亦在該範圍受到限制。
限制引導器組3中,相對於頂端引導器T最接近側的限制引導器5C、7B口徑(D),而將最遠側的限制引導器5A、7A的口徑(D)設定為1.5~6倍,依其種類別的狀況下,餌料拋投桿(bait casting rod)用釣竿為1.5~3倍、紡車式桿(spinning rod)用釣竿設定為2~6倍,藉此可使釣線更迅速且順利地收回。
範圍的不同係在於:相對於餌料拋投桿用使釣線自捲盤波狀拉出,紡車式桿用使釣線自捲盤螺旋狀拉出,紡車式桿用的釣線較餌料拋投桿用釣線之收回阻力大。
限制引導器5A、7A的口徑(D)即使擴展至此,亦由於限制引導器組3係相較於專利文獻1而以個數少的限制引導器所構成,因而相較於專利文獻1成為急劇地限制,通過限制
引導器5A、7A時釣線的收回阻力較專利文獻1的基礎引導器大,但整體所獲得的輕量化效果,則足以抵消掉收回阻力本身的不利面。
另一方面,由於限制引導器5A、7A的口徑(D)即使擴展至此,因而即使釣線是碳氟化合物和尼龍的單絲線等、多絲線,特別是相較於所謂PE線而比重重且硬的,亦可確實地將收回阻力收斂於容許範圍。
又,限制引導器組3中,相對於與頂端引導器T最近側的限制引導器5C、7B的高度(H),而將最遠側的限制引導器5A、7A的高度(H)設定為2~5倍,藉此,即使是在釣線比重重且硬的情况下,亦可避免因釣線膨脹而引起線敲擊(line slap),若產生線敲擊則釣線的軌道紊亂而收回阻力亦變大,只要將高度(H)控制在上述範圍,即可確實地阻止線敲擊發生。
所謂線敲擊,是指通過引導器前的線敲擊空竿的現象。專利文獻1記載的現有引導器裝置中,為了實現順利的線限制而由將捲盤R的線軸徑作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來構成限制引導器組。然而,該裝置中,線的比重重或硬的情況下,在最靠近捲盤的引導器周邊則容易產生線敲擊。
末梢引導器組9的各末梢引導器的高度(H)和口徑(D)係較限制引導器組3的小。
末梢引導器組9的複數末梢引導器,係使高度(H)和口徑
(D)設定成相同,通常是組合全部相同的末梢引導器11,或者如後述圖3、圖4所示,係組合最接近捲盤R的一個末梢引導器13和其他的末梢引導器15。末梢引導器13之口徑和高度雖然相同,但安裝腳的寬度尺寸和長度尺寸係大於末梢引導器15。如此一來,將末梢引導器13設定為較末梢引導器15更具剛性,其原因在於向安裝在釣竿的引導器承受的負載係自桿梢越朝向桿尾則越大,接近捲盤R的末梢引導器(末梢引導器13)承受的負載相較於接近頂端引導器T的末梢引導器(末梢引導器15)承受的負載大,而有變形及脫落之虞。
另,根據釣竿的長度和狀況,而使末梢引導器13的個數改變,也有需要一個以上末梢引導器13的情況。
專利文獻1中,末梢引導器組的末梢引導器亦為高度和口徑逐漸減少,但由於釣線一旦收回,然後呈直線狀延伸,因而僅使用末梢引導器11且將所有的末梢引導器的高度和口徑設定成相同也沒有問題。但在釣竿如上述長度較長或較硬的情況下,藉由組合末梢引導器13和末梢引導器15,可確實地降低引導器的脫落和變形。
由於為了使釣線的力不過度地朝空竿B傳遞,各末梢引導器的個數和安裝間隔亦可視釣竿1的種類而界定範圍,因而末梢引導器11、13、15的位置關係也在該範圍受到限制。
該釣竿1中限制引導器組3的前方係使與頂端引導器T
相鄰的最小口徑且輕量化的末梢引導器並列之末梢引導器組9,因而釣竿1的總重量格外地輕量化。
在釣線的比重重且硬的情況下,容易由釣線膨脹而產生線敲擊,但亦可避免此狀況發生。
圖2表示三階限制型和兩階限制型的釣線S的軌道,在三階限制型,假設釣線S是比重重且硬的尼龍和碳氟化合物的單絲線,在兩階限制型,釣線S是如所謂PE線般比重輕且柔軟的。
比重重且較硬之釣線S,係自捲盤R拉出後大量地膨脹而描繪螺旋以至於波狀線圈,但由於如上述之限制引導器5A的高度(H)充分,因而不會發生以○框所圍住之線敲擊。又,限制引導器5A是所謂的基礎引導器,但在通過該引導器時,則環徑相較於現有技術還小,因而可一口氣將線收回而線圈小。
由此,可將能量損失抑制到最小限度,同時可使末梢引導器小口徑化。其結果是末梢重量輕,因而拋投時釣竿的擺動速度增大,推測反彈力會提高。
另一方面,當釣線S是比重輕且柔軟的,則自捲盤R拉出後膨脹小,而描繪螺旋乃至波狀的線圈,但相較於單絲線其膨脹小。且由於柔軟而收回阻力小,因而以兩階限制即可完全收回。
其結果發現,相較於三階設定限制的情況,兩階限制更可
使釣竿輕量化且增大飛行距離。
由於只要釣線S是比重輕且柔軟者,則螺旋乃至波狀的線圈的膨脹就小,且為了將自捲盤R拉出的釣線S最初通過的限制引導器縮小至某種程度,因此希望為兩階限制,但在想不考慮釣線S的種類而通用利用的情況下,則最好是三階限制型。
圖3(1)、(2)、(3)是按照上述基準而組合的線引導器組的例,圖4(1)、(2)、(3)表示安裝有圖3(1)、(2)、(3)的線引導器組之釣竿。
圖3(1)、圖4(1)係使用三階限制型、紡車式桿用的釣竿,在不考慮單絲線至PE線的釣線的種類而可通用利用。
圖3(2)、圖4(2)為兩階限制型,尤其可適用於使用有PE線的紡車式桿用的釣竿。該例組裝了一個安裝腳的寬度尺寸和長度尺寸大於末梢引導器15的末梢引導器13。這是因為相較於圖3(1)、圖4(1),設定成兩階限制而使末梢引導器組9的範圍擴展,接近捲盤R的引導器承受大負載,假想安裝於本來細的桿梢部而開發的末梢引導器剛性不足,而有變形和脫落之虞。
圖3(3)、圖4(3)是兩階限制型,特別是餌料拋投桿用的釣竿。
餌料拋投桿的情況與紡車式桿的釣竿不同,引導器是在空竿朝上安裝而使用。
因此,在桿的中間部(所謂腹部)扭轉釣竿的情況下,容易在橫向承受大負載。因此,此例中係組合三個安裝腳的寬度尺寸與長度尺寸大於末梢引導器15之末梢引導器13,藉此來消除此問題。相較於現有的引導器裝置,由於末梢引導器13係與末梢引導器15的口徑和高度相同,僅為安裝腳的寬度尺寸和長度尺寸大而可充分地輕量,在消除強度不足的問題的同時,亦可達到本發明目標的末梢部輕量化。
以上,係已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惟本發明具體的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範圍的設計變更亦包含於本發明。
例如,屬於限制引導器組、末梢引導器組任一組的引導器均為傾斜型的單足,但也可以組合直立型或雙足。
總之,用以構成本發明的引導器只要滿足本發明內容的尺寸關係,即可活用現有或將來提案的形狀或材料製的釣竿。
根據本發明的線引導器組,可製造可進一步發揮空竿本來性能的釣竿。
1‧‧‧釣竿
3‧‧‧限制引導器組
5A、5B、5C、7A、7B‧‧‧限制引導器
9‧‧‧末梢引導器組
11、13、15‧‧‧末梢引導器
B‧‧‧空竿
R‧‧‧捲盤
T‧‧‧頂端引導器
S‧‧‧釣線
H‧‧‧自空竿的外周面至引導器通過口中心的高度
D‧‧‧口徑(引導器的釣線通過口)
圖1是本發明實施形態釣竿的側視圖;圖2是對圖1的釣竿描繪釣線軌道的圖;圖3(1)至(3)表示三個釣線引導器組的例;圖4(1)至(3)表示將圖3為三個的例安裝在空竿之狀態。
1‧‧‧釣竿
3‧‧‧限制引導器組
5A、5B、5C、7A、7B‧‧‧限制引導器
9‧‧‧末梢引導器組
11‧‧‧末梢引導器
B‧‧‧空竿
R‧‧‧捲盤
H‧‧‧自空竿的外周面至引導器通過口中心的高度
D‧‧‧口徑(引導器的釣線通過口)
Claims (3)
- 一種釣竿,係在桿安裝有用以將自捲盤拉出的釣線引導至頂端引導器之釣線引導器組,其特徵在於,上述釣線引導器組係區分為:由2~3個複數限制引導器所構成的限制引導器組、及由高度與口徑較上述限制引導器減少之複數末梢引導器所構成之末梢引導器組,於上述限制引導器組中,相對於與頂端引導器最近側的限制引導器距離桿面的環中心高度,最遠側的限制引導器距離桿面的環中心高度為2~5倍,上述複數限制引導器的高度與口徑係設定成以口徑為圓周所描繪的一個假想圓錐形,該假想圓錐形係以上述桿沿水平延伸所觀察到的面為投影面,使被投影至該投影面所形成之等腰三角形的頂點位於上述末梢引導器組入口側的末梢引導器的口內或該口內附近,且延長至其捲盤側的底邊不與上述捲盤的線軸徑重合,而偏向離開上述桿的方向,上述複數末梢引導器的高度和口徑係設定為全部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釣竿,其中,於上述限制引導器組中,相對於與頂端引導器最近側的限制引導器的口徑,最遠側的限制引導器的口徑為1.5~6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釣竿,其中,上述末梢引導器組內,一個以上的限制引導器組側的末梢引導器,其安裝腳的寬度尺寸和長度尺寸係大於其餘的末梢 引導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98462A JP5474868B2 (ja) | 2011-04-26 | 2011-04-26 | 釣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44628A TW201244628A (en) | 2012-11-16 |
TWI448244B true TWI448244B (zh) | 2014-08-11 |
Family
ID=47049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09444A TWI448244B (zh) | 2011-04-26 | 2012-03-20 | fishing rod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50740B2 (zh) |
JP (1) | JP5474868B2 (zh) |
KR (1) | KR101417265B1 (zh) |
CN (1) | CN102754625B (zh) |
AU (1) | AU2012202411B2 (zh) |
TW (1) | TWI44824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50156999A1 (en) * | 2013-09-18 | 2015-06-11 | Doug Roberts | Flexible guide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fishing line |
KR102200244B1 (ko) | 2019-11-08 | 2021-01-08 |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 낚싯줄 통과구 및 낚싯줄 통과구의 제조 방법 |
JP7376403B2 (ja) * | 2020-03-26 | 2023-11-08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ワカサギ用釣竿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015A (zh) * | 1994-10-12 | 1996-09-04 | 西马诺株式会社 | 带通孔钓竿用钓线导入件 |
JPH08294344A (ja) * | 1995-04-27 | 1996-11-12 | Fuji Kogyo Kk | 投 竿 |
CN2388820Y (zh) * | 1999-08-23 | 2000-07-26 | 李宗升 | 钓竿导环新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88416B2 (ja) * | 1994-10-11 | 1998-08-2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中通し竿 |
JPH10290649A (ja) * | 1997-04-17 | 1998-11-04 | Fuji Kogyo Co Ltd | 釣魚用投竿 |
JP2000253778A (ja) * | 1999-03-10 | 2000-09-19 | Fuji Kogyo Co Ltd | 釣竿用ラインガイドと釣竿 |
JP3949525B2 (ja) * | 2002-07-01 | 2007-07-2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竿 |
JP2006204134A (ja) * | 2005-01-26 | 2006-08-10 | Daiwa Seiko Inc | 釣竿 |
GB0613424D0 (en) * | 2006-07-06 | 2006-08-16 | Underwood Christopher J | Fishing rod |
US20080005953A1 (en) * | 2006-07-07 | 2008-01-10 | Anderson Tackle Company | Line guides for fishing rods |
JP4693751B2 (ja) * | 2006-11-22 | 2011-06-01 |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 釣糸ガイド |
KR100952432B1 (ko) * | 2007-12-29 | 2010-04-14 | 기간산업 주식회사 | 낚시대용 낚시줄 안내구 및 그 제조방법 |
US9642346B2 (en) * | 2010-05-26 | 2017-05-09 | Angling Technologies, Llc | Fishing line guide system |
-
2011
- 2011-04-26 JP JP2011098462A patent/JP5474868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3-20 TW TW101109444A patent/TWI448244B/zh active
- 2012-04-25 US US13/455,201 patent/US8850740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4-25 CN CN201210124160.8A patent/CN102754625B/zh active Active
- 2012-04-25 KR KR1020120043119A patent/KR10141726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4-26 AU AU2012202411A patent/AU201220241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015A (zh) * | 1994-10-12 | 1996-09-04 | 西马诺株式会社 | 带通孔钓竿用钓线导入件 |
JPH08294344A (ja) * | 1995-04-27 | 1996-11-12 | Fuji Kogyo Kk | 投 竿 |
CN2388820Y (zh) * | 1999-08-23 | 2000-07-26 | 李宗升 | 钓竿导环新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2202411B2 (en) | 2014-10-30 |
KR20120121360A (ko) | 2012-11-05 |
TW201244628A (en) | 2012-11-16 |
US8850740B2 (en) | 2014-10-07 |
CN102754625A (zh) | 2012-10-31 |
US20120272562A1 (en) | 2012-11-01 |
JP2012228202A (ja) | 2012-11-22 |
KR101417265B1 (ko) | 2014-07-08 |
CN102754625B (zh) | 2015-05-13 |
AU2012202411A1 (en) | 2012-11-15 |
JP5474868B2 (ja) | 2014-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48244B (zh) | fishing rod | |
TWI399170B (zh) | 釣線引導器 | |
US9642346B2 (en) | Fishing line guide system | |
JP5940738B2 (ja) | 釣り糸ガイ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釣竿 | |
US9003690B1 (en) | Line guiding spinner lure | |
JP6805029B2 (ja) | 釣竿及び釣竿の穂先竿体 | |
JPH10290649A (ja) | 釣魚用投竿 | |
JP4764778B2 (ja) | 釣り用仕掛け及びこれに用いる疑似餌 | |
KR200480871Y1 (ko) | 회동되는 탄성도래를 구비한 낚싯대 | |
CN108651402B (zh) | 用于钓鱼运动的溜鱼装置 | |
JP6083102B1 (ja) | 鮎の友釣り用逆さ針 | |
LT6892B (lt) | Žvejo masalo, užsikabinusio už kliuvinio, atkabinimo prietaisas | |
JP5525686B2 (ja) | シャトル | |
JP2021108641A (ja) | ルアーのラトル構造と重錘の重心移動構造 | |
TWI754589B (zh) | 擬餌救援器 | |
JP4790036B2 (ja) | イカ釣具 | |
JP6864186B2 (ja) | イカ釣り用ヤエン | |
KR200487043Y1 (ko) | 베이트 릴 낚싯대의 낚싯줄 안내 구조 | |
JP6960003B2 (ja) | 釣り仕掛け構造 | |
JP4822930B2 (ja) | 伸縮自在な釣り用天秤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釣り用仕掛け | |
JP2001321032A (ja) | 釣竿用ガイド | |
TWM503763U (zh) | 雙層釣魚線及具有魚鉤之雙層釣魚線 | |
JP2011217704A (ja) | 投げ釣り用天秤 | |
JP2016171757A (ja) | 釣用天秤 | |
JP2005110578A (ja) | 水圧式跳ね上げヤエン |